金融消费者(共12篇)
金融消费者 篇1
公元2008年9月15日, 具有近两百年历史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由此导致其发行的信贷挂钩票据价值暴跌, 而这种票据在香港则称为“迷你债券”。据估计, 雷曼兄弟在香港担保的迷你债券总价值约127亿港元, 业界称之为“雷曼兄弟迷你债券事件”。从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属性来讲, 银行破产, 有进有出, 损益兼有实乃常态, 但此事件却非同寻常。“迷你债券”并不是日常民众所理解的债券, 而是以“信贷违约掉期 (CDS) ”为标的金融衍生工具, 是一种高风险金融投资产品, 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是明令禁止金融机构将CDS售卖给非专业投资者 (世界有些国家将投资者类型划分为专业投资者和非专业投资者) 。但由于亚洲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制度不完善, 监管机构监管不力, 加之消费者法律知识及投资专业知识欠缺, 这种金融衍生工具才会在非专业消费者中大行其道。这其中的原因是消费者大多根本不会详细阅读销售条款, 对销售信息条款中繁杂的计算公式毫无理解能力, 任由销售员推销和摆布。他们认为这种产品属于同普通债券一样, 具有和其类似的低风险保本投资性质, 又掺杂着多种人情交易, 使这种债券异常的平民化、非专业化。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 导致大量的投资者本金无法收回, 而和投资者直接接触的是进行零售的银行, 在购买的过程中对此产品与雷曼兄弟的关系并不知情。因此, 在此事件中消费者对银行的误导销售行为极为不满, 同时认为银行不合理的销售手段是导致他们误导性购买的根本原因。
一、金融消费者产生误导性购买的缘由
在2005年, 《消费者金融教育问题的若干意见》 (下称“意见”) 由经合组织 (OECD) 发布, 意见中将金融教育 (Financial education) 定义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通过金融机构披露的信息和介绍及一些客观的建议, 以此来提高他们对金融产品概念和风险的理解, 增强投资技能和自信, 使自己对金融风险和机会变的更加敏感, 以此做出明智的决策并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改善他们的财务状况, 并且在发生风险和欺诈时, 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1]“意见”中还指出金融教育属于消费者保护原则的范围, 由教育者保护的专门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基础教育。从整个市场地位来看, 消费者实则是处于劣势的地位, 无论在知识或者是信息获取方面, 这就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投资决策。根据著名经济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尔罗夫“柠檬市场”模型, 在模型中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 而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金融市场。在金融消费中, 金融机构是信息的优势主体, 占有大量真实的金融产品信息, 而金融消费者作为购买者, 是金融信息的受众群体, 需要大量的真实, 可靠, 没有误导性的金融产品信息, 以此其作为投资决策的根据。但在真实情况下, 金融机构以自身利益的目的驱使, 利用其信息优势地位限制消费者对金融产品信息的获取, 甚至将具有误导性的, 带有欺诈性质的信息提供给消费者, 这就产生了金融机构销售者和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其他国家关于金融教育法律规定
(一) 英国
英国新修订的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ACT 2012) [2], 对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 (FCA) 所管理的下属机构消费者金融教育机构 (Consumer Financial Education Body, CFEB) 拟定了新的规范。该机构根据英国2010年《金融服务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ACT 2010) 成立的, 职责是独立的开展英国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CFEB着眼于英国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全局战略, 联合了包括企业、金融消费者团体、志愿组织和媒体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 统筹协调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2011年4月改名为货币咨询服务公司 (Money Advice Service, MAS) 是由政府设立的独立公司, 主要通过咨询服务来实现金融消费者教育职能。”[3]本次修改后规定本机构的目的在于提供给公众英国金融体系内知识和技能, 提高公众金融财务能力, 合理管理自己的金融资产。法案提到的CFEB具体功能如下:1.帮助公众识别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比较各产品的优势和劣势;2.帮助公众提高金融产品风险敏感度, 认识不同种类金融产品的交易风险和风险相对应的收益;3.以出版教材和开展教育活动等形式, 向公众提供金融产品的投资信息和建议;4.协助局内其他机构加强对公共债务的管理5.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债务服务。
(二) 美国
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CFPB) 根据《华尔街改革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案》 (AMENDMENT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 (下称“法案”) 于2011年7月21日成立, 其中CFPB下属有金融教育部直接为美国公众提供金融教育咨询服务, 旨在帮助金融消费者在进行金融投资时做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法案中“美国银行和银行业准则”的第53章[4]明确提出对金融消费者进行金融教育, 促进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公平、透明和竞争力。同时, 还提出了对消费者进行金融教育的目标, 其中包括:1.为消费者提供及时和易于理解的信息, 帮助其对金融交易做出负责人的决定;2.使消费者免受不公平和欺诈, 防止歧视和虐待消费者的行为;3.提高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运作透明度, 有效的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另外, 在金融教育部门这一章还专门规定要为消费者提供财务咨询服务, 例如:对信用产品的评价和信用记录和评分的专业理解;和同类竞争服务的比较;在一些主流金融机构的储蓄, 借款, 和其他资金服务的信息等等。
(三) 澳大利亚
1995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麦克·泰勒提出了应用于金融监管目标的“双峰”理论 (twin peak) :“一是实施审慎监管, 旨在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实施行为监管, 旨在纠正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欺诈和不公正交易、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5]根据此理论, 澳大利亚于1997年先后设立了澳大利亚审慎监督管理局 (APRA) 和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 (ACCC) 。ACCC中设立了消费者教育咨询委员会 (Consumer Consultative Committee) , 其规定的职责在于为ACCC提供消费者研究和消费者教育项目, 同时帮助消费者加强对ACCC的理解, 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使消费者理解他们的所享有的权利和责任, 促进和消费者的沟通和协调。同时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事务委员会 (ASIC) 在金融教育实践中还关注:“金融消费者因缺乏知识而可能蒙受投资损失的金融领域, 为金融消费者提供资讯和意见, 协助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要求做出明智的投资选择;教育金融消费者识别金融诈骗和具有误导成份的经营方法;教育金融消费者合理使用自身的权利, 包括解决投诉的各种选择, 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6]
三、我国金融教育的现状及启示
(一) 我国金融教育机构
我国目前在“一行三会”的监管指引下, 对消费者金融教育机构的建立初见成效。“一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三会”即银监会、保监会, 证监会。此“一行三会”内部均设有消费者保护局, 在保护局也设有专门针对金融教育的下属部门, 可谓分工细化, 部门完备。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7]的通知, 该通知从:提高对金融消费者教育的认识程度, 完善消费者金融教育机制, 以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普及, 建立消费者金融教育的长效机制, 实时跟踪调查金融教育的反馈意见, 及时提出解决方案等诸多方面对金融消费者金融教育提出了要求。
(二) 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虽然建立起了以“一行三会”为主体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并以此对消费者进行着金融教育, 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 在制度层面上, 国家并没有一部专门特殊化的法律来规定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 只是依靠类似通知, 条例等低位阶的法规来保护, 保护力度不够。其次, 在“一行三会”均设有消费者保护局, 看似涉及到各个行业, 并由央行牵头, 但实际越是这样细化的机构, 在相关机构管辖不明的案件中越是会出现各机构相互推诿, 导致权力真空的现象, 或者出现工作进度无法统一等情况, 最后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再次, 对于消费者金融教育的内容缺乏一个明确, 具体, 可操作性强的经验指导, 导致金融教育机构对实施金融教育无法顺利开展。最后, 同国际间其他组织关于消费者金融教育联系方面不足, 缺乏发展后劲。
(三) 应对措施
金融消费者的受教育权利同消费者的其他权利一样, 同样需要重视和完善, 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而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俨然成为国际主流趋势。首先, 国家和政府应当在法律层面上, 制定一部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高位阶法律, 以此表示国家对金融消费者的重视程度, 同时在法律中明确提出对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教育, 将金融教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去。其次, 在“一行三会”的框架下, 建立类似于争议协调机构的统一化管理机构, 对“一行三会”的消费者保护局进行整合, 并在整合后的机构下属建立金融消费者教育处, 专门负责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工作, 诸如收集各个地方的教育数据, 统一印制教育宣传材料并实施统一的标准, 开设金融教育课程, 吸纳金融教育理论研究学者, 不断更新工作方法等等。再次, 以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的基础上, 在某些教育比较成熟的地方进行试点, 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教育试点, 而后总结试点中的经验和不足, 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 使其金融教育方案形成具体, 明确, 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法, 推广到全国使用。最后, 由国家央行出面或者提高金融教育机构规格, 加强同诸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 国际证监会组织 (IOSCO) 等国际组织联系, 及时获取国际上关于金融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并有效的应用于我国金融教育实践建设上来, 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国家间整体合作。
摘要:本文以“香港雷曼兄弟迷你债券”为例, 通过研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和措施以及以此开展的针对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教育状况, 结合目前我国金融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金融教育法律位阶, 整合消费者保护机构, 金融教育试点, 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 以促进我国金融教育的发展而进行的金融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参考文献
[1]Recommendation on Principles and Good Practices for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2005 July.
[2]FINANCIAL SERVICES ACT 2012, 2012 CHAPTER 21, PART 2AMENDMENT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6 The new Regulators.
[3]许婉霞, 刘天宇.放松管制背景下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制度完善路径探究[J].浙江金融, 2014, 05:72-76.
[4]BANKS AND BANKING, CHAPTER 53.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BUREAU OF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OF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5511.Administration, UNITED STATES CODE SERVICE.
[5]钟震, 董小君.双峰型监管模式的现状、思路和挑战——基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 2013, 02:17-23+48.
[6]尹继志.美国与澳大利亚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 2012, 07:34-39.
[7][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redianzhuanti/4150/2013/20131009142745924978230/20131009142745924978230_.html.
金融消费者 篇2
欢迎参加本次答题
Q1您的性别(单选题)
A.男
B.女
Q2您的年龄(单选题)
A.20岁及以下
B.21-40岁
C.41-60岁
D.61岁及以上
Q3您正在攻读或已获得的最高学位(单选题)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中专
E.大专
F.本科
G..本科以上
Q4您的职业是(单选题)
A.公司职员
B.专业人士(律师、会计师、教师等)
C.公务员
D.企业主
E.自由职业者
F.学生
G.退休
H.其他
Q5您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有:(多选)(多选题)
A.电视广播
B.报刊杂志
C.银行人员介绍
D.社区宣传
E.专业学习
F.网络
G.新媒体(微博、微信、APP等)
H.其他
Q6您倾向于以下哪种方式来学习和了解金融知识?
A..网上金融知识教育课程 多选题)(B.网络论坛
C.专家讲座或研讨会
D.阅读金融方面的书籍或杂志
E.通过移动工具(如智能手机)来获取金融知识
Q7您最想了解的金融知识有哪些?(多选题)
A.房贷业务
B.理财知识
C.电子银行业务
D.汇款业务
E.防范金融诈骗知识
F.假钞鉴别
G.安全用卡知识
H.其他
Q8作为金融消费者,您对自己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评价是:(单选题)
A.比较全面
B.基本掌握
C.了解不多
D.极度缺乏
Q9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特别是维权知识?(多选题)
A.金融机构柜台宣传资料
B.社区宣传
C.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活动
D.新闻媒体
E.其他
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篇3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一、金融消费者的定义及特点
金融消费者,指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或者是家庭的需要,去接受金融服务或者购买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个人或者单位。这类消费者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传统金融服务中的消费者和购买基金等金融产品或者直接投资本市场的中小投资者。前者可以包括投保人、存款人等为了使自己的财产得到保护和一些为了使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增值或管理控制风险而接受金融机构服务的人;后者主要是有盈利的动机,他们与金融机构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对等性,却仍和普通消费者有着质的共同点。
金融消费者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金融消费者的主流具有固定性。从金融消费者的基本含义中可以看出,这种特殊性的消费是存在于个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由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需要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撑,金融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所以,国家在大力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提出一些限制和管辖。这其中一方面在于金融业必须在一定准则和法律规定下才能正常地运转,所以金融机构在制度方面具有固定性;另一方面是针对个人的管制,从事金融行业的自然人会受到一些法律法规的限制,而金融消费者也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和义务,也受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的保护,这也突出了它的固定性。
2.其行为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如金融消费者的定义所说,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会与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交易关系的实质是接受金融服务或者是购买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例如,使用银联储蓄卡服务、银行信用卡支付等银行提供给个人的产品和服务;或者是购买保险公司的产品为了给自己的资产或者为某个个体提供保障等之类的保险公司给消费隔个人或者家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另外还有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给个人或者家庭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由于消费者在刚开始接触这类产品或者服务时,并不是十分了解,这类的操作必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消费者从陌生到熟悉会有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这也便是金融消费与一般消费比较起来的特殊性。
3.金融消费目的具有个体性。个体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是为了满足自身或者家庭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盈利为最终目的的消费行为,这是一般消费都具有的共性,而金融消费者这样的特性尤其突出,例如,个人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便是为了投资能够产生的回报;在购买基金也是为了日后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银行储蓄是为了获取利息或者为了给将来生活积蓄一些可调用的资金,信用卡购买和消费是为了满足购买的需求和方便等。由此可见,金融消费者一般都会以盈利或者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去进行金融消费或者接受金融行业的服务,这也充分说明了金融消费目的的个体性。
金融消费主体的固定性、行为的技术性和目的的个体性凸显了金融业的消费与其他一般消费之间区别还有联系,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性也预示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应该具有一些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殊性。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业日益壮大,合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也有利于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趋势。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和对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消费的研究,主要从制度和立法两个方面来浅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1.制度方面
首先,由于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性,生产者总是掌握更多的信息,是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一种支配的低位,而消费者自然就成为了相对弱势的群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也是为了保护这类弱势群体。针对金融消费者方面,它所具有主体固定性,以及金融消费所具有的技术性,而且金融机构相对于其它行业,其雄厚性和复杂性远远要高出很多,因此一般的金融消费者可能并不能够具体清晰的了解自身的合法权利,才会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总体来说,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主要包括了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金融消费求偿求助权和享受金融服务权。
金融获知权是指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时,享有获得与金融有关的必要的知识,包括服务内容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权利,金融经营单位则有义务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真实知识或信息。
金融消费自由权是此类消费者的基本权利,该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其意愿自主选择金融单位、证券营业部和保险公司等,消费方式、消费时间和地点均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不合理干预。
公平交易权是当金融交易双方签订合同或者形成法律关系时,双方必须遵循一些诚实信用、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则,金融单位或机构不得强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不得在全同或法律关系中制定规避义务和违反公平的条款。任何交易双方必须遵循法律法规,不得违法相关的法律条款的相关规定。
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是指要确保存款、信用卡和股票等资产的保密安全。在金融消费活动中,资产保密权不受侵犯,是消费者最基本的一项权利。保险公司、金融单位、和证券机构等有义务采取有效的一切措施,包括按法律规章和操作程序办事,防止事故发生,保证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
金融消费者的求偿求助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有权依据合同规定向对方请示赔偿,如得不到满足,可以向相关部门反应,请示法律援助、聘请法律工作者为自己代理诉讼,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享有金融服务权是指金融消费者有权享受任何金融交易中明文规定的金融机构必须提供的文明优质服务,比如:银行和信用社对破(损)币的无条件的兑换服务等。
由于一些相关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的义务制度还不够完善,采取保护消费者的措施也相对比较薄弱。
比如,司法机构对于消费者权利侵害案的立法过程比较缓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案件并不能很快有效的解决;某些监管机构并没有针对金融消费者的问题设立单独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部门;并不向刑事法案一些有比较完整的管理系统,并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如何去收集金融侵权行为的信息等。
由此可见,首先制度上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的独立保护;二是保护制度也缺乏一些协调性和适应性。
2.立法方面
首先,立法观念上,某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参照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按部就班,并没有考虑到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性,不够人性化和规范化。。
其次,立法技术上,我国并没有具体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三、如何完善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当下,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一词没并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人认为必须依靠第三方力量—政府,才能够使金融行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才能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1.实体权利的保护
实体权利包括了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的消费者所具有的具体权利,主要有: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金融消费求偿求助权和享受金融服务权六大类。消费者获得金融服务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金融服务即消费者作为社会成员应当享有账户服务、基本保险服务、消费者教育等基本金融服务,术语消费者福利;另一类是风险性的金融服务,消费者购买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服务以获得资产增值,例如购买股票或者其他理财产品,体现了消费者的公平发展权。
在不同领域中,对于消费者权利保护是不一样的,比如金融消费中,监管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权、隐私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以体现监管安全与公平的价值取向,而其他领域中可能就不会涉及到公平交易权或者的是涉及到另一些更多的权利。
2.程序保护
因为个人和金融机构的实力无法衡量和对比,当彼此发生纠纷时,必然消费者一方会处于劣势,所以往往会造成不公平。而程序保护便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比较廉价或者是免费的诉讼保护和非诉救济,为普通个人提供方便。
四、总结
金融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随着国民金融财富和固有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消费行为也日益增多,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也显得格外重要。同时金融消费者也要明白自身拥有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在有效的法律范围内要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论文主要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和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途径,希望对广大的金融消费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林丽敏: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
[2]徐 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理探究[J].东方法学,2005.
[3]李彦哲: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2006.
金融消费者概念辨析 篇4
(一) 金融消费者概念:学者观点及主要争议
在国内, 已经有学者对金融消费者问题进行研究, 并就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援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定义。有的学者根据金融交易双方法律关系效力形式进行定义。有的学者从个人的金融需求角度界定了金融消费者。可见, 理论界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的认定,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金融消费者保护离不开金融消费者概念的明晰。由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我国在1993年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鉴于消费者因其特殊的市场地位而获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 并依此来确认一个群体可以享受特殊的法律保护。2000年英国指定的《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2000) 最早提出“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比消费者的提法晚了近一个世纪。对于金融消费者, 我国没有专门的立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尚不完善。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专业化和复杂化特别是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出现, 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不断凸显, 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也逐渐提上日程。
其中, 学术界对于金融消费者主体范围的界定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倾向于社会个体或自然人, 并受《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基本民商事法律调整, 对于以保护弱势地位为导向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样适用于金融消费者。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消费者不应局限于自然人, 还应该包括组织消费者。因为对拥有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机构而言, 团体消费者也并不能摆脱消费者的根本属性, 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二) 金融消费者概念: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评述
1. 美国
美国在1999年出台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提出, 金融消费者是普通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特别延伸, 特指与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服务关系并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2009年10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 对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gency, CFPA) 的法律地位及其职责进行了专门规定。该机构的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要保护消费者 (consumer) 和投资者 (investor) 。
2. 日本
日本在2001年4月实施的《金融商品销售法》规定, 该法案重点关注的对象为信息不对称中的弱势一方, 概括规定了凡是属于“资讯弱势”一方的金融商品买受者都称之为消费者就是所称的金融消费者。换言之, 在金融服务中, 相对于金融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拥有的专业金融知识, 自然人或法人作为交易的另一方当事人, 一般都属于信息弱势的一方。
3. 中国台湾地区
2011年6月台湾地区颁布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是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大突破, 其也作为其三次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予以推进。台湾《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特别规范了“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概念, 设置了合理化的争端解决机构, 这对大陆的金融服务也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该法案将“金融消费者”的定义为“接受金融服务业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务者。但不包括专业投资机构和符合一定财力或专业能力之自然人或法人”, 这个提法极大地促进了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金融消费者概念:围绕诸说与立法的概念辨析
(一) 与普通消费者的界限
金融消费者概念的引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金融消费者是指购买和使用金融消费服务类产品的特定人群, 它扩大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涵。同时,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消费理念的深入, 以业务领域区分消费者身份的方式逐渐淡化, 从其特定含义出发, 区分相关概念趋向融合, 使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限逐渐清晰。
一般认为, 金融消费者指的是传统上消费者的概念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延伸和演化, 泛指与金融服务机构确立金融交易或服务合同关系, 享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金融消费者与普通消费者的界限可从四个方面探讨:
首先, 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商品或者享受服务的消费行为会导致当前的现金流动, 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将来的现金收入或支出, 并且为未来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风险, 这种不确定性包括可能是不确定的收益, 也有可能是不可预知的风险, 产生极大的负外部性。
其次, 金融商品生而具有无形性。即便金融机构一方提供了商品的所有信息, 也无法通过一般情况判断金融服务的质量。如果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或有关风险的信息, 金融消费者则极易遭受损失。
再次, 金融产品虽然涉及盈利, 但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 其投资购买金融类产品, 主要是为个人或家庭对于未来的生活性消费。不同于专业的金融投资机构高风险高利润的投资行为, 也不同于普通消费者的购买使用目的, 金融消费品有更强的安全性需求。
最后, 金融消费者因为金融商品的无形性、专业性、高风险性等特点, 在交易中与卖方处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金融商品的高度专业性对消费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是, 由于个人的知识水平有限, 仅靠自身的力量, 很难正确有效地把握金融商品的重要信息和规避不适当的风险。
(二) 金融消费者的主体是否仅局限于自然人
笔者赞成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范围的界定上应归类为社会个体或自然人。因为自然人在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中, 与金融机构相比显然处于不公平的弱势地位, 合法权益并不容易得到有效保障, 这就需要立法给予其倾斜性配置和保护。而相对于自然人的法人组织, 实力要远甚于自然人, 并不需要法律给予特别对待。如证券投资基金, 由于自身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科学、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 其地位显然不属于弱者, 不需要额外的倾向性保护
(三) 自然人投资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范畴
台湾学者赖源河教授提出, 金融消费者指“接受金融服务业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务者, 不包括专业投资机构与符合一定财力或专业能力之自然人或法人”, 是与金融投资者相区别的, “金融服务消费”并不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必需消费。金融投资者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得投资收益, 适用风险自负原则。相反, 也有学者认为把自然人投资者排除在金融消费者之外是过于狭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最终目标在于对在金融服务关系中因信息不对称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进行倾斜性配置保护, 以平衡交易中不恰当的利益失衡。
(四) 本文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的判断标准和界定
本文认为, 以在金融服务关系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处于弱势地位作为金融消费者的评判依据比较为合理。金融消费者应该满足一下几点要求: (1) 从所处地位上看, 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弱势地位是判断金融消费者的最重要的标准; (2) 从主体范围的界定上看, 金融消费者仅限于自然人; (3) 金融消费者应该包括自然人投资者, 因为在现实环境中, 满足信息的对称性、投资者的适当性和监管的正当性这三个前提下, 金融投资者身份地位已发生改变。
综上, 本文对金融消费者的定义是:因信息不对称处于弱势地位的, 购买、使用金融商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 包括自然人投资者。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在我国的价值功能
(一) 从我国有关金融消费者的现行立法看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目前,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基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所以, 金融消费者相关立法要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很好对接。而实践中, 银监会己经将银行客户称为“金融消费者”。自2008年开始, 保监会也开始使用消费者、保险消费者的概念。在我国证券投资领域, 自然人参与者的身份仍然为“投资者”,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实践中并没有给予“投资者”以明确的消费者地位。
(二) 借鉴成功立法经验, 促进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相关立法准确
如上文所述, 国际间金融监管和金融法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投资者保护提升为金融消费者加以保护。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特殊性, 与国外金融消费者又有所不同。但从国际的立法趋势和我国金融业的长远发展来看, 我国目前的金融现状需要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纳入其范围当中, 将金融消费者保护当作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台湾地区将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 设立专门实施机构, 设计纠纷解决机制, 完善一系列监管立法, 保护消费者免受金融消费中不公平和金融欺诈, 对我国大陆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建构有了新的启迪。
(三) 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 明晰金融消费者概念
1. 明确赋予一行三会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职能
随着我国保护意识的加强, 我国大陆目前没有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 “三会”是金融监管部门主力, 而“三会”处于诸家并立、分而治之的境地。这种分头立法的方法必然导致业务规范之间不一致, 削弱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央行曾提出效仿美联储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设想, 但该设想在业内始终未被全面认同。从目前推出的结果看, 最终仍是沿用了“一加三”的分业管理框架。笔者认为, 较为有效的做法是明确赋予“一行三会”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其中, 可先在央行内部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或者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心, 开通金融消费者保护投诉热线, 由其专司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
2. 建立金融审判庭, 在司法上对金融消费者诉讼主体地位的确认
金融审判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审理涉及银行、保险、证!和基金等方面的金融民商案件, 对基层法院的金融案件审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向金融机构发布审判信息、典型案例、提出司法建议、开展有关金融的法制教育与学术交流。上海是我国第一家设立专业的金融审判庭的地区。笔者认为, 建立金融审判庭, 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确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将金融消费者作为特殊的一类市场主体加以司法保护, 并结合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来建构更具公正的金融司法审判制度。
摘要:在日益强调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大环境下, 界定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十分重要。目前而言, “金融消费者”概念尚未引入到我国的法律文本中, 故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均未形成统一观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学术界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的认识, 并结合对国外相关立法例的借鉴和梳理, 提出了本文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看法, 并且探讨了金融消费者概念的完善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价值功能。
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篇5
(一)保障金融消费者财产安全权
金融机构应当依法维护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的财产安全。金融机构应当审慎经营,建立严格的内控措施和科学的技术监控手段,严格区分机构自身资产与客户资产,不得挪用、占用客户资金。
(二)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
金融机构应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可能影响其决策的信息,充分提示风险,不得发布夸大产品收益、掩饰产品风险等欺诈信息,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三)保障金融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金融机构应在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允许范围内,充分尊重金融消费者意愿,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自行决定是否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不得强买强卖,不得违背金融消费者意愿搭售产品和服务,或不得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不得采用引人误解的手段诱使金融消费者购买其他产品。
(四)保障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金融机构不应设置违反公平原则的交易条件,在格式合同中不得加重金融消费者责任、限制或者排除其合法权利,不得限制金融消费者寻求法律救济途径,不得减轻、免除本机构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五)保障金融消费者依法求偿权
金融机构应当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主体责任,在机构内部建立多层级投诉处理机制,完善投诉处理程序,建立投诉办理情况查询系统,提高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质量和效率,接受社会监督。
(六)保障金融消费者受教育权
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强化金融消费者教育,积极组织或参与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开展广泛、持续的日常性金融消费者教育,帮助金融消费者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提升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和诚实守信意识。
(七)保障金融消费者受尊重权
金融机构应尊重金融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不因金融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种族、民族或国籍等不同而进行歧视性差别对待。
(八)保障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金融消费者不能再被忽视 篇6
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走向大众化,金融消费投诉在各地消协投诉量的比重就一直处于前几名,仅次于房地产、电信等领域投诉。然而,由于金融机构的强势地位和金融产品的复杂性,普通的金融消费者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因接受金融服务产生纠纷之时,往往出现投诉无门、投诉无用的窘况。
为什么金融消费者一直被忽视?除了金融产品是无形的商品、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难以取证维权之外,最主要还是政府部门和消费者权益组织对金融消费者的重视不够。
值得欣慰的是,近两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下称金融消保)的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一行三会”在政府的要求下均成立消费者权益保护一级部门,其中以2012年成立的央行金融消保局为首。从金融监管部门入手,为普通的金融消费者提供帮助是各国较为通用的做法,虽然成立时间有些晚,不过总算还是让投诉有门可进。仅有金融监管部门的“觉悟”还不足于为金融消保提供完整的保护,还需要具体配套体系。
8月27日,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透露,目前,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已进入系统布设阶段,将于9月中旬在5个省7家金融机构试点运行;12363电话自去年年初试点以来,已在23个省、市、区开通,覆盖我国总人口的76%,并将于今年年底之前全部开通。此外,消费者投诉的另一渠道——www.12363.org网站已进入系统开发阶段,预计明年初上线运行。
据介绍,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信息系统与各地金融机构、央行各分支机构联接,是央行及金融机构处理金融投诉的内部工作平台,消费者通过12363电话和互联网进行投诉后,投诉案件将被输入系统中,各地金融机构、央行分支机构可通过该系统实时办理受理案件。
实际上,金融消费的主体仍然还是消费者和金融机构,近年来典型的金融消保案例多数集中于产品收益承诺兑现、产品进入退出、机构告知义务以及客户信息保护等等,因此,从源头上预防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近期,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负责人王菁对《消费者报道》表示,银行机构在为客户提供进入服务的时候,均做了预防措施。比如客户信息保护,可以接触客户信息的银行客户经理、支行行长和后台部门等人员均分别设有不同权限,根据各自岗位业务需求设置最低限度的信息采集权限,即每个人只能看到部分的客户信息。
王菁称,在收益承诺方面,银行首先会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来筛选和推荐产品。另外,所有的收益率风险提示过程均会通过纸质和电子介质留存,为可能出现的纠纷提供帮助。
作为消费者,在与机构接触过程中,尤其是签约下单的时候,一样要注意保留相关资料。同时对一些模糊的承诺和说法要提前追问清楚,一旦签约,不少事情就难以挽回。
在法律层面,今年初,新修订的《消法》虽然在“经营者义务”一章中明确使用了“金融服务经营者”的概念,明确把金融业纳入调整范围,对金融消保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制度进步。但是,新修订的《消法》未采纳多年来各界一直争取的“金融消费者”的提法。由此看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全社会范围的地位和重视程度仍有一段路要走。
金融消费者之法律视角 篇7
(一) 相对于一般消费, 金融消费是个人资产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的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观念也逐步升级, 就传统生活消费 (衣、食、住、行) 的支出比例越来越少, 而金融、旅游等新兴领域则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尤其金融消费已日渐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领域之一。自然人作为社会个体, 其在金融市场的消费方式主要表现为金融投资——放弃现在的消费, 旨在获得未来可能但不确定的收益。消费者投资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以后的消费。因此, 相比较对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消费需求而言, 个人的金融需求只有当个人资产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二) 相对于一般消费, 金融消费具有特殊性
1. 金融消费客体 (金融产品) 具有特殊性。
第一, 客体无形性。金融消费客体即金融产品, 其本质内容是金融服务, 因此, 无形性是金融消费客体的固有属性。金融产品没有可感官的外在形态, 金融消费者难以形成直观判断, 其交易判断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信息。
第二, 内容专业性。金融产品的本质决定了其在费用构成、利润结构、税费负担、风险形式、惩罚机制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行业壁垒。金融产品的特殊性使金融消费的全部内容均为信息的组合, 高度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使得这些信息即便写在纸上, 较之其他商品交易, 普通消费者真正理解金融产品就更为困难。
2. 金融消费行为具有特殊性。
第一, 行为的风险性。金融产品相较于其他商品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它以金钱为标的, 以在未来获得收益为最终目的, 但这一消费过程具有不确定性, 可能获得收益的同时还伴随一定的风险性。收益率通常被用来作为衡量金融产品的收益性大小。金融产品定价是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中重要的环节, 是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 然而, 现有法律制度对金融创新产品定价缺乏恰当的限制和约束。难以定价的金融创新产品在市场中被肆意提高价格, 直接导致金融产品价格与其本身的价值背离, 虚拟的财富不断被放大, 金融不断脱离实体经济, 因此, 金融产品总是伴随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而相对于一般消费, 金融产品的不透明性和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导致金融消费者更易遭受损失。第二, 方式的诱导性。金融产品的销售, 一般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诱导、推销。诱导性推销中, 基于信息的劣势、反应的被动性以及人性的弱点, 金融消费者很容易进行非理性交易判断。
3. 金融消费主体具有特殊性。
一方面, 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都具有相对垄断性, 金融业相对于其他竞争充分的行业, 其行业准入门槛较高, 这导致金融消费者对金融行业过分依赖。另一方面, 与一般消费者相比, 金融消费者交易弱势特征更为突出。金融消费的特点, 决定了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即交易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对交易信息更加依赖, 在金融消费市场中的交易风险更加突出, 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三) 相对于一般消费, 金融消费过程信息不对称更为突出
经济学理论认为, 由于交易中的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 交易信息的稀缺性, 不完全的或有限制的契约中对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影响事后双方重新谈判的能力, 进而影响了当事人事前的激励, 市场交易是信息不对称的交易。在传统消费过程中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形, 但因传统消费中消费者所购买和接受的服务是基本的生活用品, 其对于所购买的商品与服务有完全认知。但在金融消费领域, 金融消费者购买的金融产品, 主要体现为信息的汇集, 其产品质量是否良好取决于汇集为金融产品的信息本身质量是否良好。产品质量良好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最基本目的, 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在金融消费过程中, 信息之于金融消费者的重要性与传统消费过程中产品质量之于普通消费者的重要性等同。金融消费者所获得的产品信息缺乏真实性, 其所面临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大。金融消费关系双方交易的本质为信息的传递与运用。金融市场因金融产品以及金融运行的特殊性, 其信息不对称更为突出。在金融消费过程中, 要弥补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不足, 保障处于弱势的金融消费者实现预期收益, 首先就必须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利。然而, 由于金融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和专业性的双重属性, 决定了在金融交易过程中, 金融消费者面对着金融精英群体——金融服务者, 其弱势地位更加凸显。
金融消费相对于传统消费, 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在此情势中, 将金融消费者作为一个法学概念确认下来, 对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很有必要。在综合金融背景下, 各金融机构纷纷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当新型金融商品进入金融市场交易领域并进行流通时, 新的法律关系——金融消费法律关系产生了。传统金融市场中的主体界定已经不能满足各金融主体利益保护的需求, 金融混业经营导致金融市场主体身份越来越难以界定, 如以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替代不同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者, 则可以诠释金融法律关系之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价值
(一) 微观上, 金融消费者关乎个体公平正义
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 社会群体可以分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两大类。经营者通过生产、销售活动掌握着各种商品的信息, 消费者则被动的通过经营者获取商品与信息,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不对称性。由于现代商品和服务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含量逐渐增高, 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经营者逐渐控制了商品服务的生产, 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 这使得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风险也越来越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消费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社会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条件。金融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订立合同的过程中, 金融机构往往凭借其优势地位和专业人才, 通过格式条款、免责条款、转嫁风险, 加大了消费者权益侵害风险。传统上, 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合同关系被视为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法关系”, 强调的是私法自治和契约的由, 排除国家公权力的干预。但在金融领域, 金融监管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目标的追求则应着眼于矫正金融消费者与经营者实质交易地位“不平等”, 即通过公权力弱抑强, 达到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因此, 通过适当的外部约束力量, 推进金融消费过程及产品特性的透明化, 以利于金融消费者综合各种信息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 从而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 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 宏观上, 金融消费者关系金融系统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其本质是通过交易活动实现价值流通, 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消费者则是金融行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与传统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关系相一致, 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是供求关系, 是矛盾对立统一体, 没有金融消费者金融业就无法生存, 更谈不上发展。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得到的教训之一就是忽视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传统单一的纯粹的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管制对于金融风险防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交易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最为关注, 因此, 通过法律途径赋予金融消费者相应的权利,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金融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更多、更深的介入金融消费活动全过程, 以提高其自身的参与动力和参与能力, 实现金融消费者内部“自治”, 有利于避免外部管制的弊端。金融调控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局限于增进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效益;而应更多的关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目标, 通过金融消费者“自治”, 防止和减少因金融消费欺诈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危及金融安全的行为发生。市场经济条件下, 单个金融机构德目标为谋求利润最大化, 但如果单个机构的理性行为不受到任何约束, 则易导致市场调节机制的失效, 甚至引发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危机。金融机构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兼顾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从长期看, 是确保自身乃至整个行业健康、理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只有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才能更好地降低金融业系统风险;只有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才能不断提升金融效率, 维护好金融安全, 提高我国金融综合竞争力。
综上, 在金融领域,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与强化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效率是个对立统一体。金融立法应该反映金融实践并通过法律推动金融实践的开展, 尤其不能忽视对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体——金融消费者的特别保护, 赋予金融消费者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确立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人在法律上的消费者地位, 实现金融权利、义务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间的均衡配置, 从而实现金融稳定、金融效率与金融权益之间的稳定平衡。 (如下图)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选择
(一) 法律保护原则
1. 专门保护原则。
金融消费者与传统消费者相比有着明显区别,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事关公平正义和金融安全,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系统性意义, 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主要从维护消费者个体角度对金融消费者进行立法保护, 不能实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系统宏观性价值目标。因此, 将金融消费者从一般消费者中分离出来, 进行专门立法保护, 应是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应然选择。
2. 倾斜保护原则。
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 以及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要求金融立法给予金融消费者倾斜保护。通过加重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法定义务、赋予金融消费者权利等方式来矫正交易双方的不平等。法律对金融机构向金融消费者履行的告知义务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履行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倾斜保护原则还要求金融机构承担更多的程序性义务, 如简化金融机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减轻金融消费者举证责任等。
3. 区别保护原则。
政府与社会的公共资源是有限的, 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去保护一般的金融消费者, 而对于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和专业知识经验的“金融消费者”, 对其的保护力度可以相对减弱, 专业投资者不应纳入金融消费者范畴进行倾斜保护。因此, 将专业投资主体排除在特别保护之外, 才能真正保护弱者即个人中小投资者。区别保护可以为一般金融消费者划定投资禁区, 避免进入高风险领域而遭受意外损失。
4. 适度保护原则。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物质经济条件还相对薄弱, 对消费者保护应当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因此, 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不能过度, 否则不仅不能促进金融市场运行, 反而会抑制金融业发展, 影响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高效, 最终损害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二) 推进中国特色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建设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金融业快速发展,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仍需不断调整, 必须不断创新和优化金融业务品种、金融服务流程等, 以保证我国经济尤其是金融业稳步发展从而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金融消费者的消费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 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成为我国金融法制立法的第一要务, 也是立法原则和指导思想之一。第一, 在相关金融法律基础上增补完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关条款, 确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管理体制, 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管部门, 设计具体可行的保护制度和保护措施。第二, 积极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工作, 扩大消费者的外延, 明确金融消费的特殊性, 获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门立法的立法授权。第三, 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进程, 及时推进更高层级金融消费者权益立法, 其最终目标是整合现有法律的有关条款, 制定一部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并逐步形成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础, 有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法规、规章为主体, 其他诸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补充的有机统一的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三) 构建我国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体系
1. 行政机制。
目前我国金融监督管理体制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监管机构主要为“一行三会”。“一行”即我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 是我国重要的宏观管理部门, 负有“协调解决金融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金融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任, 承担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法定职责, 在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权和较大的影响力, 兼具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综合保障的专业能力和协调能力。“三会”即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各金融专门监管部门由于受到分业监管和实质混业经营的局限, 其金融纠纷的解决能力必然会受到自身职权和专业能力的局限, 且如由单一监管部门负责解决相关争议, 也容易导致三个监管部门间的推诿。因此, 由中央银行作为纠纷行政解决途径的主管牵头部门更为合理, 也更有利于金融消费权益的保护。
2. 司法机制。
司法机制指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形式, 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 从而维护自身权利的一系列规范的总和。纠纷司法解决机制处于现代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体系的核心地位, 其最大特点在于纠纷解决程序的规范性和结果的权威性。诉讼的对抗性和公开性是程序公正的基本保证, 而诉讼的结果由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了诉讼结果的权威性。此外, 诉讼价值还体现在效率上,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因此, 我国纠纷司法机制设计应充分体现其公正、效率等价值取向。
3. 民间 (NGO) 机制。
民间 (NGO) 解决机制正是由于其民间第三方的特殊地位, 在解决金融消费纠纷过程中, 可以简化纠纷解决过程, 缩短纠纷解决时间, 从而节约当事人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民间 (NGO) 解决机制, 纠纷解决是迅速的, 并且最终裁决结果就当事人来看是合理的, 该机制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国家公权力介入纠纷解决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构建纠纷民间 (NGO) 解决机制, 首要的是修改有关民间 (NGO) 管理规定, 扫除民间 (NGO) 发展的法律障碍;其次, 大力培育民间 (NGO) 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金融消费者第三方NGO组织;最后, 树立不同类型运行机制民间 (NGO) 典型, 逐步推广民间 (NGO) 管理运行机制, 更好发挥民间 (NGO) 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韩汉君.金融监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3]叶林, 郭丹.中国证券法的未来走向——关于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问题[J].法学学刊, 2008 (06) :159-161.
[4]孔令学.论公私权视角下的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与限制——从《反洗钱法》颁行谈起[J].济南金融, 2007 (04) :20-24.
[5]马洪雨, 康耀坤.危机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10 (02) .
[6]黄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08.
[7]何颖.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原则[J].法学, 2010 (02) :50.
[8]巴曙松.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监管改革重点[J].西部论丛, 2010 (04) :52.
[9]管斌.金融消费者保护散论[N].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56.
探究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机制 篇8
1 传统救济机制出现问题
建立起的金融反欺制度, 主要是为当前金融服务, 为了降低救济损害, 最终的目的在救济过程中显而易见, 能够基于我国当前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出现的问题。当前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常见, 第一是受理条件问题。在进行诉讼时, 需要上交的证据主要有自然人或者相应的法人, 需要上交一份身份证明类似文件, 这个文件不能是原件, 是经过证明的复印件。还需要上交一些能够证明损失的材料。从简单的立法标准上看, 这个要求主要是解决了当前投资人举证困难的问题, 将一些虚假证明通过公权将其解决, 从而保障权利平衡。但是, 这个提供证据的过程, 它不应该成为一个不可扭转的必要条件之一。主要根据诉讼法第108条, 如果上交了一些虚假的材料, 那么就会相应地受到民事仲裁, 这是必然执行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开展工作时, 证据是最有利的, 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如果不能够准确的定位, 是很难保障金融行业稳定发展的。因为缺乏一定的规章制度来限制, 所以很难保障工作的执行力度和水平, 更无法保障消费者权益, 因此, 这些证据对于消费权益的保障起到关键作用。从这个过程中也可看出, 投资人不能够借助机关或者是行政来做出处罚, 这种简单地根据法院刑事仲裁就可以卸载自己相应的责任, 从而放弃了法律的程序环节, 因此不会背负更重的包袱。这是当前最常见的一种机制之一,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举证责任之回避问题也比较常见,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金融消费者一方弱势比较明显, 在出现金融纠纷时, 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这是当前发展最常见的事实之一。为了避免这些事件出现, 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进, 这样才能逐渐提升维护水平。
自从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政府开始逐渐提升金融安全意识, 基于利率管制水平, 对金融市场设置相关的门槛, 对一些非正规的金融进行严格规定, 做好管制工作。在同一时间内, 政府为了化解当前的金融危机, 开始总结经验, 不断强化金融机构发展中出现的自我约束问题。发起商业化、企业化以及股份化为主要金融特征的管理形式, 对我国出现的金融问题进行改革, 使得国有金融机构暴露出的问题得到解决, 逐渐朝经济最大化以及利益最大化方向发展。在该发展背景下, 我国四大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整改, 这些商业银行最普遍的表现是大量地撤离了一些在农村的经济投入, 也取消了相关扶持发展政策。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渐开阔, 政策性质的功能也无法再发挥出实际作用, 政策性自身的缺陷以及自己的体制问题明显, 面临的不良信贷问题以及信贷比例过高问题也逐渐加深, 信贷资产逐渐下降, 这严重影响后续信贷工作的开展, 使得经济投入水平逐渐下降, 相关的资金能力得不到发挥, 问题开始变得严重。
2 救济机制的改良
2.1 建立起投诉前置程序
内部处理是在有纠纷出现时, 使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解决问题, 该方法在西方国家备受欢迎。例如英国的金融服务局就规定, 金融消费的争议处理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融机构的内部处理程序;第二阶段是金融督察服务公司 (FDB) 程序, 即消费者首先应该向金融机构投诉, 若在8个星期内未完成或消费者对解决方案不满意, 才能进入第二阶段寻求金融监管机构帮助。美国的金融消费者要投诉某金融机构, 也需要首先与该金融机构负责人接触, 争取直接解决问题, 如果不能直接解决消费者投诉, 才可要求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出面处理。
内部处理程序之所以这样备受欢迎, 主要是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能够将机制的优势发挥出来, 这也是当下最热门谈论的问题之一。机制本身具备的优势是: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尤其是社会资源, 逐渐将突出的纠纷进行处理, 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发展水平, 不会因为纠纷而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 它可以提升金融机构主动优化服务作用, 通过规范化管理提升金融竞争力, 能够准确地定位消费者盲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扫盲, 将一些有必要进行披露的信息完全展现出来, 对消费者的权益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当今, 人们对隐私的保护意识非常强, 信息隐私得到保护之后, 才可以做好保驾护航工作。相对于我国社会发展而言, 尤其是在金融行业对隐私信息的保护更加注重, 这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最关键的部分, 这个部分理应得到释放。因此, 在开展工作时, 应该对这部分信息进行移植工作, 将一些需要设置的程序进行设置, 将消费者权益放置第一位, 做好第一道战线工作。
2.2 培养专业人才
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缺乏金融人才, 金融仲裁规模要得到展现和发展, 就要充分做好金融审判工作, 逐渐提升审判能力。金融仲裁在我国金融行业已经有过实际实践, 但是这个规模还没有完全打开, 如果完全打开可以帮助我国金融行业更加稳健和快速地发展。金融仲裁具备的平等性、保密性以及快捷性,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 它的权威性会比较高, 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消费者的诉讼成本以及诉讼风险, 应有的价值会逐渐加强, 而且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使得应用价值更能发挥出来。同时, 将其当成分流司法案件, 它的压力会比较大, 而且也可以发挥出巨大作用。因此, 从实践需求上看, 它具备完善性以及推广作用, 如果执行该工作的仲裁人才缺乏历史使命感, 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在这个行业中, 将很难发挥出实际作用。这是一个明显的制约因素, 因为这个因素的存在制约了社会发展的规模, 也制约、缩小了人才发展平台。而且, 众所周知, 金融行业是个专业性很强, 而且是无所能及、无人能替的专业, 它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非常高, 因此, 在进行专业打造时, 需要从专业入手, 做好打造工作。
在金融审判中, 这些问题也常出现, 需要具备一组高素质、专业化水平高的队伍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出现的棘手问题, 才能将消费纠纷审判落到实处。在我国, 只有上海的法院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金融审判体系, 这个和上海定位大都市发展有必然联系。在我国的其他地区, 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 因为缺乏上海这样的环境, 金融审判的建立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也不具备推广使用。因此, 该地区的金融审判是根据现有的制度开展的, 当人们具备了一定的解决方案之后, 落实方案中涉及的金融陪审环节, 这个环节是否顺利落实, 它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指引, 需要专业人才执行金融管理工作。所以, 从这个发展上看, 打造出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 这是开展金融审判以及金融仲裁之关键, 也是工作开展之基础。消费者想要保护好自身利益, 这项工作的开展显得至关重要, 这是一个可行性较强、可以落实的、专业化选择的方案。
3 金融制度安排
3.1 执行举证责任倒置
从一些西方国家的发展上看, 当前出现的金融纠纷案件没有出现举证责任倒置问题, 但是这不能证明我国就不能进行执行。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 一种先进的金融制度, 也许在一个国家适合使用, 但是在另一个国家却无法执行, 这就是国情所导致的。举证责任如何落实, 还有后期如何进行分配, 这首先要保障诉讼人的责任倒置问题, 而这个倒置问题理应包含举证能力强弱, 包含弱者、强者以及盖然性标准和准证妨碍等, 这些措施对于一个国家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这是金融监管过程中, 一直保持平衡没有出现倒置问题的关键, 但是这对于我国而言, 由于我国的转型还没有完全成功, 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 因此, 监管中心在我国短期内, 需要通过消费者进行改变, 使得金融服务者在一个平衡的位置上, 这显然不符合发展需求。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比较苛刻的做法, 也不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行动执行需要具备理念做后盾, 而理念的培养以及成长, 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 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程, 在短期时间内, 这个工程无法展开, 也无法扭转。从这些发展历程上看, 举证责任倒置也是一项可行性较强的工作, 它的开展存在必要性。
3.2 建立起集体救济机制
金融消费者纠纷的特点比较明显, 集团救济类型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在一些欧盟国家, 这些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开展机会也比较丰富。欧盟国家在实践中, 已经总结出经验, 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效仿。如法国的投资者共同代表诉讼规定, 在众多被确认的投资者由于类似的损害欲起诉同一经营者时, 任何获得公共机构批准的投资者组织在接到两个以上投资者的起诉授权通知后, 可以代表所有相关投资者提起诉讼。芬兰的消费纠纷损害赔偿团体诉讼, 则赋予消费者保护公评人在团体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集体救济制度的确立以及运行, 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关键在于它能够为消费者分担, 能够维护消费者权益。在我国三大领域内, 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之所以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主要是因为它能够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能够维护消费者自身利益。在这个职责范围内, 它贯穿每个环节, 在每个环节中很多人都可以加入参与, 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处理好工作, 这是当前消费者机构最能执行和最想落实的工作任务之一。当前, 这个有效的集体救济机制的成立和运营, 都应该和法律赋予消费者职责相关, 当消费者认真考察和落实到当前运行机制时, 他们的诉讼权利才能得到维护, 这样才可以一次性解决问题, 将一些不必要的金融纠纷处理掉。尤其期间具备的职权问题, 在进行诉讼时, 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实际作用, 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平等对话, 可以起到监督作用。
4 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让很多消费者看到现实问题, 而且这样的危机也已经让国际开始达成共识, 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上, 他们拥有了共同的出发点以及工作执行的基础理念。在后期开展工作中, 会将此当成基础理念, 将其定位为法律体系, 然后再进行重构。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出现, 有效地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维护消费者的市场, 可以保障市场发展前景, 并且将危机控制住。
参考文献
[1]师荣蓉, 徐璋勇.金融减贫的门槛效应及其实证检验——基于中国西部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3 (3) .
[2]杨爱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中国矿业, 2013 (4) .
[3]陈星榕, 谢赤.金融危机背景下基金家族绩效与风险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2) .
金融消费者及其特殊权益研究 篇9
(一) 金融消费及其特殊属性
1.金融商品
金融消费是人们为满足自身消费需求, 享受金融机构服务, 购买金融商品的行为。[1]金融消费的客体是金融商品。本质上金融商品具备商品的一般属性, 由于金融产业的特殊背景, 与普通商品相比, 金融商品存在突出特质:第一, 信息性、专业性与复杂性的集合。金融商品体现是多种信息的集合体, 专业性程度非常高。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与快速蔓延, 将这一特性挥到了极致。第二, 信用性与高风险性。金融市场交易以信用为基础, 然而信用在金融市场中含有天然的风险性, 尤其是金融衍生品泛滥似的出现, 更加大了金融商品的风险性。
2.金融消费的特殊属性
金融商品具有与普通商品不同的特质, 金融消费也就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消费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金融消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商品交易中, 消费者所消费的金融商品与服务, 因专业化与技术化的特性, 消费者通常难以对其作出准确理解;同时随着金融机构劝诱与广告攻势的加强, 消费者难免对金融产品抱有错误的认识。
其次, 金融消费行为具有技术性与复杂性。金融商品与服务通常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与复杂性, 相较于金融服务者, 消费者通常比较陌生。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消费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多样, 金融消费行为的技术性更发突出, 使得金融消费与传统商品消费的区别更加明显。
最后, 金融消费存在劝诱性以及对价获取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对金融商品认识差异以及产品回报率决定了其是否购买相关金融产品, 劝诱式推销模式对于购买决策的作出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金融商品对价的获取并不如描述的那样具有必然实现性, 回报率高的产品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二) 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界定
1.从消费者到金融消费者
(1) 消费者的认定
法学中对消费者的认定与经营者相对, 一般联系弱势、被保护等语境。消费者的弱者地位与其经济实力的强弱、社会身份与地位有一定的关系, 但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才是造成其弱势地位的关键因素。
关于“消费者”, 各国大都从主体、目的方面对其设定了以下标准:就主体来说, 一般指自然人或者家庭, 不包括法人或团体, 在实践中也有例外, 如美国《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 (2010) 第1002条规定的消费者覆盖了小机构;就消费目的分析, 消费仅指个人消费, 非以盈利为目的。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明确规定,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 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这条规定并未明确界定消费者范围而是界定了生活消费行为, 一般认为消费者是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自然人。
(2) 金融消费者的提出
“金融消费者”作为购买金融商品和接受金融服务者的统称或泛指, 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但它还不是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一些金融业发达的国家, 如英国、美国、日本等, 都在大金融的背景下提出了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
金融消费者作为金融领域的消费者, 很多学者对其定义沿用了消费者定义, 认为其是“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与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服务交易关系、接受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自然人。”近年来, 我国法学界以及中国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 都开始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实践中, 银监会已将购买银行产品、接受银行服务的顾客均视作“金融消费者”, 并在各种文件中多次使用;保监会也将投保者视为“保险消费者”;稍有区别的是, 证券行业并未使用“金融消费者”概念, 证监部门认为证券投资者具有投资性质, 宜采用“金融投资者”概念。[2]
2.金融消费者界定之回应
虽然近年来金融消费者提法逐步增加, 但其应如何予以界定与金融机构交易的行为人是否都可称为金融消费者呢笔者认为, 类似于消费者, 金融消费者也应从行为主体、消费客体以及消费目的予以界定。对于消费客体——金融商品, 本文在前面有所论述, 笔者将就金融消费主体和金融消费目的以及将各金融行业消费者统称为金融消费者的必要性进行厘清:
(1) 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范围。各国在确定消费者身份时, 往往将团体、法人排除在外。出于对“消费者弱势地位”的考虑, 笔者认为, 在金融消费领域可适当放宽主体的限制, 只要“交易双方实力悬殊, 交易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弱势一方的金融商品或金融服务的购买者, 都可以作为消费者来对待, 是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3]日本过去坚持消费者主体仅限于自然人的立场, 但在金融服务领域, 对消费者保护已扩展至法人。
(2) 金融消费与个人投资的界定。有观点认为, 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活动是为了获利, 因此不能认定为金融消费者, 对此, 笔者不予赞同:一方面,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中资产证券化程度的增高, 越来越多的家庭将资产以有价证券的方式持有, 然而其实质仍归于家庭资产, 仅为资产形式的变更, 区别于生产流通领域资产;另一方面, 普通家庭之所以购买金融商品、享有金融服务,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供给家庭日常消费, 这与脱离传统消费的专业金融投资不同。
(3) 是否有必要将金融各行业消费者从立法上统一为金融消费者进行特殊保护。现行分业经营模式使人们习惯性对金融消费行为人冠之不同称谓, 如存款人、股民、投保人等。目前我国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金融法律法规, 并形成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然而,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国内金融业间界限日益模糊, 在现行分业监管模式下, 各项金融立法分别规定各自金融服务规则, 理论界并没注意到各种金融消费的共性, 客观上造成制定法之间的隔离与冲突, 从而导致金融消费者权益受损。因此, 在我国现行金融立法基础之上, 非常有必要根据金融消费自身的特性与共性, 从理论上单独引入“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并从立法层次予以界定, 进而针对金融消费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问题进行完善。
二、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权益
笔者认为作为金融领域的消费者, 金融消费者享有《消法》规定的所有权利, 同时鉴于金融消费领域的特殊性, 其最为核心的权利应为知情权、公平交易权、隐私权以及求偿权。
(一) 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
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 是指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中享有获得与金融消费活动有关真实、准确、全面信息的权利。具体来说, 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包含以下内容:
1.真实准确全面获取金融信息的权利
金融消费者是否进行金融消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金融信息的把握与分析。在金融消费过程中, 金融服务机构必须承担金融商品的说明义务, 通过真实准确全面金融信息的提供来保障消费者对资金盈亏有合理的预期, 从而作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在现实中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商品信息, 往往采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并进行“精美包装”, 使消费者无法真正理解其实际情形, 因信息误导给消费者造成利益损害的现象频频发生。
2.及时迅捷获取金融信息的权利
在金融市场中, 信息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其中在以股票投资为代表尤证券市场最为典型, 个人投资者通常并不能及时了解行情的变化, 从相关信息作出到投资者皆知这一过程的长短, 往往决定着投资者能否作出合理的预期并作出相应决策。因金融商品与金融服务的专业性与复杂性, 金融市场自身的逐利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等诸多因素, 能在效率决定成败的金融市场上及时迅捷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金融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公平交易是指金融机构与消费者订立合同时, 应当诚实、公平, 不得强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收取额外费用, 不得在合同中制定规避义务和违反公平的条款。我国《消法》规定,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 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 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金融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在实现过程中, 常常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挑战:
1.格式条款
在金融消费领域, 为讲求交易的快速迅捷, 许多金融合同包含格式条款内容, 消费者在进行金融消费时自主选择权受到了制约。现实生活中, 金融机构多为讲求效率, 通常事先单方面印制好格式合同, 消费者只用象征式填写个人信息及服务种类, 一般不会多注意其他条款, 然而这些条款多会涉及显失公平的规定。因此, 在金融服务中, 金融机构使用格式条款时的合理提醒义务应得以强化。
2.强制交易
近年来, 因银行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而引发了许多储户起诉银行的诉讼, 由此引起了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是否因金融机构强行收费遭致损害的探讨。我国并没有在法律层面禁止商业银行收取服务费, 因此其违法性不能简单判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若金融机构未在事前对收费金额、方式、内容尽到合理的说明义务, 但在实际交易中却进行了此项行为, 则可认定其构成强制交易, 应为违法。
(三) 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
金融隐私权是金融消费者对与其信用或交易相关的信息所享有的控制支配权。与传统的隐私权不同, 金融隐私权指向的是具有财产利益的信息, 以信用信息为核心, 包括信息所有人经济与财产交易状况方面的信息, 如信息持有者财产状况及其财产流向的信息。[4]其应包括以下权能:
1.金融隐私保密权
金融服务者持有金融消费者的相关金融消费信息, 理应承担为金融消费者信息保密的义务。同时, 金融消费者对于自己的金融隐私, 如自己的存款贷款情况和证券持有数量与交易状况等信息有权不向社会公开, 在不危及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的情况下, 享有绝对的保密权。然而实践中, 却经常出现储户银行存款被他人冒领, 或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泄露存款人信息给其债权人的现象, 这都严重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
2.金融隐私支配权
金融消费者对于个人金融信息享有要求金融服务者为其保密的权利的同时, 也享有允许或不允许他人或机构掌握和利用个人信息的权利, 即为金融隐私的支配权。金融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进行交易中, 出于信用与实现交易目的的考虑, 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告之金融服务者。但是现实生活中, 金融机构对于客户信息并未妥善保管, 甚至存在出卖客户信息行为, 这严重侵犯了金融消费者对于自身信息的支配权。
(四) 金融消费者的求偿权
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遭受到了人身、财产损害, 且消费者自身没有主观过错时 (即非因自己故意或者过失所致) , 则有权向金融服务者请求赔偿。然而, 由于金融知识掌握能力有限、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金融消费者对自己享有的权利并不明确,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许多金融消费者都不知所措。事实上, 金融消费者的私人财产在金融交易中受到侵犯时, 是有权依据合同规定向金融服务者要求赔偿的, 如果金融服务者拒绝赔偿或赔偿不足, 金融消费者还可向金融监管部门申诉或通过司法途径, 来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发达金融市场国家从20世纪末就开始提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问题, 而我国在对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上并没有将其明确为金融监管之核心。本文从金融商品与金融消费的特殊性说起, 探讨了金融消费者与普通消费者的差异性, 从消费主体、目的及金融消费者概念引入之必要性方面作了分析, 并在文章第二部分对金融消费者特殊权利进行了阐释与介绍, 以求为金融消费者权利得到更好地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金融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各种新型金融商品和服务层出不穷, 金融商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覆盖了广大消费者生活领域。“金融消费者”这一称谓也随之在不同国家被人们认可使用, 其权利保护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提及。然而何为金融商品与金融消费, 如何界定金融消费者及其特殊权利?笔者希望通过的研究, 使读者对金融消费者及其特殊权利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金融商品,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权利,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曾康霖.《论金融消费》, 《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 2002年第12期.
[2]丁克基.《应立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上海金融报》, 2009年8月11日.
[3]邢会强.《投资者保护与证券法转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投资者权益保护研讨会论文集 (下) , 2009年5月.
试析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 篇10
一、金融消费者定位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这样以来,我国法律规定并没有给“消费者”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确切定义,而是以消费目的的判断用以确定其能否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范畴。而金融消费者一般认为是指:购买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的自然人。尽管有套用一般消费者定义之嫌,但二者的确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如金融消费者的具体消费方式,其产品或服务类型等都不同于一般消费者。一方面,金融业是典型的服务业,无论是个人前往银行办理存款义务,还是与保险公司订立合同都存在着接受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伴随着个人金融需求的扩大,金融消费的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所以,对金融消费者进行明确的定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领域的消费者保护,并结合金融消费实践完善相关的保护制度,保障和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二、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界定
“知情权”是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基础性权利。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弱势地位,为矫正交易双方力量的不均衡,使消费者得以在实质公平的基础上与经营者进行交易,法律通常都进行了一定倾斜。在金融交易中,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双方力量失衡最为显著的问题,因为金融产品不仅多样化而且专业化,其对金融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对金融产品的识别能力以及文化程度的要求较之一般消费者更高。金融消费者一方面基于自身能力限制难以迅速、快捷地更新消费信息;另一方面源于信息来源的阻塞,也很难获取信息。要保障金融交易的有序进行,缓解金融交易中潜在的交易双方利益对冲,首要保障的是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
三、当前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存在的困境
(一)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不健全
目前,我国现行立法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合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另外还有《储蓄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①,以及“一行三会”发布的大量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可实践中仍存在不少立法漏洞或缺位,使得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方面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我国目前缺乏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专门性立法,另一方面现有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规定又过于原则。
(二)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
当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大都出自不同部门,这就使得各种规定以及制度内容之间难以统一。加之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这为规则的具体执行造成了一定困境。在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解决侵害的最好方法是依赖于金融监管制度的监督。然而,目前我国监管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相应职能,甚至出现权责不符的情形。另外,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和金融机构的健康良好发展,因而就忽视了其他参与者的权益。
(三)刑事法律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不足
刑事法律对金融消费者的有效保护,将直接影响到金融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效果,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尽管目前我国刑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就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如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等罪行进行了规定,这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既有刑法保护力度不够的地方,也存在金融刑事立法过度扩张的缺陷。保护力度的不足容易引起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呈现“真空”,立法的扩张容易模糊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案件彼此的界限,可能带来对金融市场的不当干预,并不利于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以及市场秩序的有效维护。
(四)金融消费者欠缺知识基础,自我保护能力匮乏
当下个体金融消费需求的增强,金融消费更多的脱离以往的“投资性”消费,因此金融消费者群吸纳的大都是普通民众,他们往往欠缺金融消费过程中必备的风险意识和金融常识,维权意识淡薄。而在社会生活中,很少有针对金融知识的专业性宣传和普及,“大部分金融消费者缺乏相关的金融知识,面对大堆属于专业术语的条款一级责任义务,消费者难以识别其复杂性金融产品背后的陷阱”,②这都不同层次阶段的影响着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有效实现。
四、如何突破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困境
(一)赋予金融消费者知情权
就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而言,“在基本立法层面尚未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和地位,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③应当提倡金融消费领域专门性立法或者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和法律地位,赋予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为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提供立法支撑,充分保障金融消费者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相关信息的权利,矫正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消费者实行统一保护,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对等的信息平台,充分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
(二)强化信息披露与风险提示义务
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的强化主要体现为要求金融机构向金融消费者进行全面、准确、及时和透明的信息披露。风险提示义务主要是针对消费者不具备风险预见和分析能力所提出来的。针对以往金融机构欺诈、诱骗金融消费者而造成金融消费者损失惨重的清晰,必须要求金融机构做到准确的信息披露,即在满足信息量的合理范围内还必须满足基本的信息质量条件。另外,金融产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金融消费者在适当的时间内做出交易决定,以免错过良好的交易机会,降低损失风险。最后,一些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过于专业和复杂,因此有必要要求金融机构以金融消费者所理解的方式和表述进行信息披露。
(三)完善金融消费者的刑事法律保障
实践证明,要发挥刑事法律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行政监管部门是否能及时有效地将有关案件移送至司法机关。因此,完善现有的关于金融犯罪行为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有助于金融消费者保护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明确我国刑法中有关金融犯罪构成的要件标准,明晰执法过程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可进一步促进行政执法与刑法实施的有效实现。最后,对证监会移送的案件,公安部门应当依法受理并进行及时审查,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把好最后一关。
(四)加强金融消费领域的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第一步是要突破监管机构自身困境,目前这种分行业式的监管难以调和各部门私利,这种“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应当予以改革,建议设置专门的监管主体即改革我国目前现有的金融监管结构。我国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路径应当是: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确立为金融监管的基本职责,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本法,但应更倚重通过金融法律法规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④。要矫正金融消费中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关注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问题很重要。最后,要保障金融交易的有序进行,缓解金融交易中潜在的交易双方利益对冲,就必须首要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有效实现,做到有的放矢,方可事半功倍。
注释
1吴景明,雅客主编.我国新消费形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金融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269.
2吴景明,雅客主编.我国新消费形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金融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272.
3郑启福.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3).
金融市场上消费者的理财心理研究 篇11
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界定是,“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按照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我们一般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指其中的综合理财服务。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近年来,理财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很多产品还涉及相关衍生品结构越来越复杂,商业银行竞相推出的各种个人理财产品,名目和花样繁多。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按投资方向不同主要有三类,分别为信贷资产类、票据类和结构性产品。
二、主要银行理财产品的简介及消费分析
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
债券型:投资于货币市场中,投资的产品一般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因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个人无法直接投资,这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为客户提供了分享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机会。
信托型:投资于有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机构担保或回购的信托产品,也有投资于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受益权信托的产品。
挂钩型:产品最终收益率与相关市场或产品的表现挂钩,如与汇率挂钩、与利率挂钩、与国际黄金价格挂钩、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与道·琼斯指数及与港股挂钩等。
投资渠道:理财产品一般通过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购买。
传统渠道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
新兴渠道包括:第三方理财机构、综合理财服务机构。
当今市场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对象以40~50岁的中年人为主,其次消费群体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一些商业银行发出的理财产品有保本保息的特点,并且有较高的利率,所以在消费者面前更受欢迎。中年人及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报酬率相对高一点,风险也相对高一点的股票投资及基金投资,而收益率和风险都相对较低的债券则没有其他理财类型广受欢迎。
理财类型:自2012以来,国家一系列财经政策逐步实施到位,为投资理财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人投资理财可谓热点众多,归纳起来主要在八个方面。
储蓄:储蓄或者说存款,是深受普通居民家庭欢迎的投资行为,也是人们最常使用的一种投资方式。储蓄与其他投理财产品投资方式比较,具有安全可靠(受宪法保护)、手续方便(储蓄业务的网点遍布全国)、形式灵活及继承性等特点。储蓄是银行通过信用形式,动员和吸收居民节余货币资金的一种业务。
银行吸收储蓄存款以后,再把这些钱以各种方式投入社会生产过程,并取得利润。作为使用储蓄资金的代价,银行必须付给储户利息。因此,对储户来说,参与储蓄不仅支援了国家建设,而且使自己节余的货币资金得以增值或保值,成为一种家庭投资行为。
炒金:自从中国银行在上海推出专门针对个人投资者的“黄金宝”业务之后,炒金一直是个人理财市场的热点,备受投资者们的关注和青睐。特别是近两年,国际黄金价格持续上涨。可以预见,随着国内黄金投资领域的逐步开放,未来黄金需求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
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国内黄金饰品的标价方式将逐渐由价费合一改为价费分离,黄金饰品5%的消费税也有望取消,这些都将大大推动黄金投资量的提升,炒金业务必将成为个人理财领域的一大亮点,真正步入投资理财的黄金时期。
基金:自1997年首批封闭式基金成功发行至今,基金一直备受国内个人投资者的推崇,截至2012年,基金已经明显超过存款,成为投资理财众多看点中的重中之重。据有关资料,今国内基金净值已在2000亿元以上。但由于不同基金类型,风险不同,消费者对基金其中的组合搭配的了解不同,更多消费者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
炒股:股市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机会与风险是并存的。投资者应继续保持谨慎态度,看准时机再投资。利息税的征收范围虽然包括个人股票账户利息,但对股票转让所得,国家将继续实行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因此,利息征税后,谨慎介入股市,亦是一条有效的理财途径。将活期存款存入个人股票账户,可利用这笔钱申购新股。若运气好,中了签,待股票上市后抛出,就可稳赚一笔。即使没有中签,仍有活期利息。如果你的经济状况较好,可以承受一定的风险,也可以在股票二级市场上买进股票。黄金、房地产和股票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当今世界的三大投资热点。
股票作为股份公司为筹建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是证明投资者投资入股并据以获取股利收入的一种股权凭证,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许多家庭投资的重要目标。股票投资已成为老百姓日常谈论的热门话题。由于股票具有高收益、高风险、可转让、交易灵活、方便等特点,成为支撑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强大力量。股票投资的报酬可以通过计算股票投资收益率来反应。
债券:债券市场的火爆令人始料不及。种种迹象表,2013年企业债券发行有提速的可能,企业可转换债券、浮息债券、银行次级债券等都将可能成为人们很好的投资品种。再加上银监会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以增补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使银行发债呼之欲出,将为债券市场的再度火爆起到推动的作用。其中消费者接受认可度较高的为国债,目前国债市场品种众多,广大投资者有很多选择。对国债发行方式进行新的尝试和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国债发行的市场化水平,以尽量减少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定期还本付息,风险较低,但也有众多影响收益率的因素,还应衡量即期及未来利率变化情况。
外汇:随着美元汇率的持续下降,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个人外汇买卖,获得不菲的收益,也使汇市一度异常火爆。各种外汇理财品种相继推出,如商业银行的汇市通、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外汇宝、建设银行的速汇通等供投资者选择。2013年,我国政府将会继续坚持人民币稳定的原则,采取人民币与外汇挂钩及加大企业的外汇自主权等措施,以促进汇市健康发展。因此,有关专家分析,汇市上投资获利的空间将会更大,机会也会更多。
保险:与不温不火的保险市场相比,收益类险种一经推出,便备受人们追捧。收益类险种一般品种较多,不仅具有理财产品备保险最基本的保障功能,而且能够给投资者带来不菲的收益,可谓保障与投资双赢。因此,购买收益类险种有望成为个人一个新的投资理财热点。保险是一把财务保护伞,能让家庭把风险交给保险公司,即使有意外,也能使家庭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保险投资在家庭投资活动中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必需的。一些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有出售保险,消费者可以采用购买保险的方式降低理财风险或资产易变性风险。
P2P:“P2P”即“个人对个人”,是一种新生代民间借贷形式。利用互联网网络平台,对接借贷双方,能够服务到银行很难覆盖到的个人贷款范围,提供1~50万不等的信用贷款。
目前国内的联金所等理财平台均属于此类P2P理财平台,投资者在选择平台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被骗。
三、客户和银行、监管部门共同作用控制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
投资者购买了理财产品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甚至出现亏损,无疑会导致投资者和银行两输的结果:投资者损失的是有形的金钱,银行方面损失的是无形的信用。客户方面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理财产品。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并不等于储蓄,投资于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在一定风险。银行方面作为理财产品的运营方,在进行产品营销的过程中,除了向客户提示产品潜在高收益外,也应详尽向客户提示潜在风险。从监管部门看,针对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问题,银监会应当对理财资金投资领域做出规定,对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及QDII理财产品所投资基础资产的质量做出要求,以便降低理财产品资金面临的不确定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有相关数据调查:
参考文献:
[1]社会融资规模及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2]王佳林,邓珊.《个人理财工具、风险和策略浅析》.《商业研究》,2004(7).
[3]中国银行理财产品介绍——银率网.
[4]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512&sj=2014.
[5]http://wenku.baidu.com/view/29bded0b4a7302768e 993955.html.
论我国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篇12
1、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现行法律存在不足。第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是针对一般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而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不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很难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第二,《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中关于存款人、投保人和投资者保护的原则性规定,主要从金融监管的角度予以规定,并非从正面规定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第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等部门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但由于部门规章政出多门,不仅存在着政策空白,而且已有的规则之间也有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
2、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识不强
其一,普通的金融消费者缺少金融专业知识,在金融交易中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在面对专业技术知识要求较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很难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另外其维权意识淡薄,在面对财产金额较小的纠纷时往往不愿浪费精力和时间,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弱化了保护实效。其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其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创新发展业务、如何在竞争中获胜、如何在交易中获利,保护消费者权益则是次要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会做出隐瞒事实、泄露消费者信息、欺诈消费者等行为。
3、金融监管体制缺陷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采取的是“一行三会”,即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模式。当各金融机构间出现产品业务的交叉时,行业监管就无法约束其利益冲突,从而产生监管的漏洞,无法给予金融消费者适当的保护。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优先考虑的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上,往往难以兼顾金融消费者利益。金融监管体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如民间借贷行为缺少放贷人条例或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专项法规,造成资金流向难以控制,扰乱了金融秩序和造成国家大量税收流失,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也难免受到损害。
二、英国、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验
1、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英国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形成了强制性和自律性机制相结合的保护体系。一是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明确列为监管目标;二是规范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消费者保护的义务及内部解决机制;三是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英国的行业自律机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业自律组织如英国主要银行及房屋贷款协会公会都同意遵守的《银行业守则》,属于行业自律性规则,它包含了银行业须做出承诺的主要事项,确保提供的一切产品与服务符合本守则。为确保守则的贯彻执行,委员会有权采取警告、谴责等方式警戒没有遵守该守则的机构。英国金融行业自律性规则着眼于降低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的成本,为金融机构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
2、美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就出台了一系列以保护消费者权利为主旨的金融立法,如《诚实信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信贷机会公平法》、《据实披露存款资料法》等,并将执行这些法律的职责指派给金融监管当局。
2010年7月15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法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内部,设有研究部(研究部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消费者群体素质的变化,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社区事务部(社区事务部主要是为对长期处于金融服务水平低下地区的社区及消费者提供服务和指导)、投诉处理部(投诉处理部的作用相对直接,它要按要求设立免费专线电话、网站、数据库等,集中接受、监控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投诉并做出反馈,一定情形下可以向各州的监管机关转达投诉。)三个部门作为专职部门。另外还有金融办公事、消费者咨询委员会等等。
从英、美国家的实践情况看,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机制。一是通过立法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金融监管目标,并且成为金融机构监管的基本职责。二是规范投诉机制,加强金融机构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建设。三是通过金融行业组织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建议
1、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基于法律条文的局限性,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非常有必要。可借鉴美国机制,在中国人民银行下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监管机构,在人员组成、经费预算和工作流程等方面保证其独立性,由该机构负责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协调金融监管之间的业务往来,同时负责对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其提高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了解;受理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对违法金融机构进行行政处罚。负责监督、检查金融机构是否遵守各项消费者保护规则;提升金融机构实施消费者保护法律的政策和程序。
2、加强对消费者保护的教育工作
金融机构应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公平对待消费者。一方面要加强员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教育,使其能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教育,普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金融知识,增进社会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帮助其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的金融政策和改革措施,向公众表明监管机构对当前金融运行情况的判断和政策取向,适时提示潜在的行业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贷风险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公众的投资理财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维护市场信心。
3、构建新型的消费者诉讼制度
鉴于目前我国消费者诉讼困难的现状,应建立区别于一般民事诉讼程序的诉讼制度,为消费者诉讼设计独有的诉讼程序与举证规则,为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创造外部环境。
4、健全行业间自律机制
我国金融机构需要一个服务行业的统一标准来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评定各机构金融服务等级。建议在完善“一行三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业自律机制建设,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合理规避同业恶性竞争、无视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摘要:本文指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英、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路径和完善举措。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经验,建议
参考文献
[1]商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粟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陈增良.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1(11):34-37.
[4]张骏.英国金融消者保护体系对中国的借鉴[J].银行家,2008(3):120-121.
【金融消费者】推荐阅读:
消费者金融决策05-22
消费者金融素养06-05
农村消费者金融09-11
金融消费者概念辨析10-03
金融消费者隐私权10-23
消费者金融知识调查报告11-17
金融消费公司05-28
消费者保护金融10-02
消费金融的支配力10-26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论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