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保护金融

2024-10-02

消费者保护金融(共12篇)

消费者保护金融 篇1

一、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博登海默曾说: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 我们便不能清楚地思考法律问题。所以, 在讨论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时候, 首先要把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界定清楚。虽然, 金融消费者这个概念对于我们已经不陌生, 但是在我国尚未有法律明确规定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金融市场的混业产品层出不穷, 造成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模糊, 造成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缺失。

(一) 保护金融消费者有其重要意义

金融消费者是否属于消费者的行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消费者金融是以消费者为对象, 通过信用担保, 提供商品、服务或资金借贷的金融活动。[1]所以, 有学者认为, 其中的投资者就不能与消费者混为一谈。因为两个不同范畴的法律关系, 投资者是投资关系, 消费者是交易或贸易关系。其实, 这样的讨论, 就是在讨论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界限问题。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生活消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扩展。也就是说, 以生活消费来界定消费者的范围已经不合符实际了。

既然我们不能单纯地从消费目的来界定消费者, 那么我们可以从保护消费者的原始理论入手。弱势地位是消费者的根本属性, 也是保护消费者的原始理论。在平等的合同关系中, 因为经营者的技术、地位、信息等等都占据优势, 消费者往往容易受到利益损害 (弱势地位) , 因此, 法律打破形式平等的合同关系, 着重增加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 同样存在“弱势地位”的问题。使得金融消费者陷入困境的,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消费标的的无形性。金融消费标的不是传统的有形物商品, 消费者不能按照传统感官来判断商品的好坏, 只能凭借金融经营者提供的消息来决定消费行为。 (2) 消费内容的不易识别性。金融交易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信息的组合, 都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 而且这些信息都是以格式条款的形式出现。金融消费者一般不能独自利用纸上的高深信息了解和购买金融产品, 由此会发生利益损害。 (3) 销售方式的诱导性。这个也是因为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强, 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消费者只能单凭金融经营者的劝诱而非理性判断来购买金融产品。 (4) 金融经营者的垄断性。无论国外或者国内, 金融业的准入门槛都很高, 使得其就具有天然的垄断性, 金融消费者需求的普遍性与金融机构的有限性造成的矛盾使得金融机构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由此可见, 在学术理论角度上看, 我国的金融消费者在平等金融交易中是处于弱势地位, 法律有必要去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维护金融消费者和金融经营者两者关系的平衡。

(二) 我国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概念认识

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 我国金融体系是按照分业模式运作的, 这样使得大家常以“存款人”、“投保人”、“借款人”、“投资人”等来界定金融活动的个体。但是, 随着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出现, 这些称呼不能完全概括其经济个体的内容。在法律条文中, 上文也提到没有一个明确的法条作界定。在学术上, 各个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和特别化, 是指与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服务合同关系, 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 [2]也有学者认为“所谓金融消费者, 实际上是只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3]在金融机构的角度, 除了银行业明确表示对“金融消费者”的认可外, 保险业只接受了“保险消费者”, 证券业则坚持使用投资者的指称。[4]不同领域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见解, 但是有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笔者总结了几个焦点问题, 一是个人投资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围, 二是个人风险投资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范畴, 三是法人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范畴。

如今发达的金融时代, 金融行业有着层出不穷的金融方案, 令此行业拥有无穷的生机。因此, 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应当采取扩大解释。

1. 个人投资者应该属于金融消费者的范围。

因为, 不能如上文所述单凭投资者的行为目的来区分消费者。个人投资者应当纳入保护范围, 是因为“风险”是所有投资行为的特性, 无论个人投资者的专业程度如何, 相对于实力宏厚的金融机构相比, 在资金上、投资技巧上和信息占有上始终是出于弱势地位的。[5]

2. 对于个人风险投资者来说, 虽然个人风险投资者比个人

投资的营利性更强了, 但是仍需要得到保护。市场证券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普通家庭也会购买基金、股票等中低风险金融产品, 其实这个性质属于家庭资产, 是区别于生产流通领域资产的;[6]另外这种中低风险投资行为是在金融机构的中介服务和货币属性作用下形成的, 根本不可能成为生活消费的。而对于高风险的个人投资来说, 笔者认为是要排除。因为高风险投资者跟专业、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来说, 高风险投资者是具有高风险但是高收入风险自负的性质在里面, 他们与中低风险投资者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在公平合同关系中与金融机构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他们能够与金融机构相抗衡, 不会处于弱势地位。

3. 法人虽然可能拥有比个人更多的资源, 但是法人和个人

一样都不一定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 在高难的准入门槛之后, 拥有丰富资金专业知识花俏营销的金融机构面前, 法人也会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因而, 笔者认为判断金融消费者的标准应该在判断其主体在金融交易中是否处于弱势地位。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是在金融交易中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同时对经营者一方的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依赖性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为了更好地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我们首先解决了逻辑起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接下来我们要具体分析我国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情况。只有发现问题了, 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稳定金融市场、正确金融监管和提出科学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 从法律、法规体系上看

现在我国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的法律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还包括《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保险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储蓄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等。在众多法律法规当中, 却没有一部是专门、直接规定有关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权利及保护机制的法律。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第2条对消费者的概念界定就不适合用于金融消费者的界定。

(二) 从金融保护机构体系上看

我国现时金融保护机构的模式是“一行三会”体制。中国人民银行统领着下面三个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但是至今其中的机构仍然没有一个部门是专门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 以至于投诉处理和纠纷解决机制都无从入手。其次, 我国这种分业管理制度, 在面对金融业的综合化经营趋势, 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模糊, 以机构作为监管区分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了。如果消费者在购买混业金融产品后受到损害, 在分业监管的制度下很难找到救济途径。

(三) 从金融消费者上看

由于金融知识有限、掌握信息不对称, 金融消费者处于认识滞后、判断滞后、措施滞后、效应滞后的困境, 这样的弱势地位难以保证所有的投资、消费行为达到理性化。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问题:一是金融消费者的基本金融知识缺乏, 单方面靠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购买行为是不科学的, 必须有基本的金融知识加以判断以免增加风险。二是金融消费者对于自己的权利不明确。如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许多金融消费者不懂得如何维权。三是没有任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规定, 如效仿香港在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是有冷静期, 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金融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市场的自由化, 而市场的自由化会引起金融产品的大量创新, 而大量创新金融产品会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受害机会。但是, 如果一味盲目地打击和规制金融市场, 在我国“国家主义”的金融环境下, 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的同时, 提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的有效制度。

以下笔者就上述的分析, 提出个人的几点制度设想:

(一) 完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立法体系

1. 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目标纳入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当中。

我们必须清楚了解保护金融消费者与处理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因为, 保护消费者的权利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他们不是对立面的, 如英国的单一监管模式、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模式还是美国的“双层多头”的监管模式, [7]在继续强调维护货币与金融体系稳定, 促进金融该机构审慎经营的同时, 均将金融消费者保护列入监管目标。我们应当学习迈克尔.泰勒的“双峰”理论, 提高认识, 以金融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金融监管当局应当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重要目标, 以金融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通过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

2. 选择正确的立法模式。

很多学者都提倡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作出专门立法。笔者觉得这样不大适宜。第一, 我国金融业是属于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 在分业模式下作出对于有混业经营状况出现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 无疑在立法上会出现混乱。第二, 我国金融业开始较晚, 发展迅速, 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金融业还是不完善。如果另外专门立法严格限制了金融创新, 会对我国的金融业造成不良影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不可能短时间形成统一的意见, 从国家的层面立法。但是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来看, 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可以采取立法模式:一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加以专门制定, 二是在中央层次上予以专门的立法。

(二)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1. 强化自律制度, 提升行业监管。

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模式导致了行业之间信息不流通和相互利益包庇, 而没有在同业合作与协调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发挥实质作用。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规章制度, 明确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在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中的义务与职责, 并通过监查, 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

2. 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上文也强调了行业的

自律监管, 所以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也应当分别设立在一行三会的部门当中。但是, 因为我国的分业模式,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可能出现各自的保护标准不一样的问题, 这时必须要有一个统领的专门的保护机构, 安排派出机关到各个监管机构, 这能解决又适用在分业模式下被统一管理的问题。建立一个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就够通过制定法规制度能有权对违规机构进行处罚体现了其权威性和威慑力。最后, 专门的监管部门更显示其中立性。不仅要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更要维护弱势一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以及整个社会的金融利益。

3. 重新明确细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权利与义务。

作为一个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部门, 必须赋予某些特别职权: (1) 专属执法权与协调权。因为混业经营的出现, 所以为了解决多元监管、职责交叉所带来的执法越位、缺位问题, 法律应将原属其他监管机构管辖的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关的事务划归改机构管辖。 (2) 特别调查权。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以强制经营者承担信息披露义务以及调查、搜集相关信息的职权。 (3) 信息披露权与消费预警揭示权。机构有权规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并且确保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风险都能给消费者完全知晓。享受要求金融机构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包括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应予以明确规定。 (4) 处罚权。当金融机构违反公开义务时候, 可以规定予以惩罚性的赔偿。或者在当金融机构损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时候, 监管机构可以帮助消费者向金融机构追偿赔偿。 (5) 问责制。权利与责任统一是监管权行使的一项基本准则。应当明确规定金融监管机构的问责制, 建立定期评估监管者是否实现监管目标的机制, 对监管过程中监管者的不当作为或不作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4. 建立金融投诉信息数据库。

学习美国建立一个金融投诉信息数据库, 通过统计各个金融机构的投诉数量, 按照其投诉的次数和标的金额进行分类、调查、核实、调解得出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优劣, 定期的公布信息, 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有一个参照值。同时, 也提高了金融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三) 提高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1. 设立民间研究部门。

[8]设立研究部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研究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 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预测分析报告, 为消费者进行指导和培训, 处理消费者投诉, 设立相关资讯部门, 提供咨询意见。这是作为教育金融消费者的一个基点, 一个真正为了金融消费者利益的部门。

2. 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

要平衡金融交易中的弱势地位, 最根本的办法应该深入开展消费者教育, 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如, 提高自身金融素质, 学习相关金融知识, 了解各种金融产品的属性、风险状况, 识别金融产品的虚假宣传。我国可以通过动员消费者组织、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 通过学校金融教育、金融普及教育、培训项目评估和金融素质水平测试等方式开展金融教育。

3. 推广冷静期制度。

冷静期是指消费合同成立之后, 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在法律明文规定的一段时期内, 无需陈述任何理由且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可以直接行使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 作为卖方的经营者则需无条件接受接触合同的后果。[9]这种制度可以防止消费者在金融经营者强势推销之下, 仓促被逼或者盲目地购买了金融产品或服务, 给消费者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

(四) 完善金融消费者的救济途径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金融消费者纠纷处理机制。以笔者看来, 我国应当重视消费者的意见,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纠纷处理机制, 如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1. 建立内外部投诉处理机构, 实行法定与志愿两大类。

也就是规范金融机构内部投诉处理程序, 给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提供便捷的协商渠道, 另外在各级监管机构信访工作的基础上增设专门的消费者投诉受理部门。这样金融消费者能够有多种途径去维护自己权益。而分为法定和志愿两大类的意思是法定的督察机构, 法律规定了其权利和工作程序, 所有金融机构都有义务接受其督察;志愿督察机构不是法定的, 通常是以法人团体成立, 参加的各公司都是其成员, 督察机构以法人章程为指导。这样不仅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还以金融机构的角度全方位的保护和监督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2. 增设免费投诉热线方式。

这是借鉴美国的。在明确投诉受理范围、受理部门之后, 开通金融消费者投诉热线和网站。这样可以解决消费者投诉无门或困难的问题, 同时保障对投诉的受理、调查、处理进展和反馈各环节的信息披露以实现公开透明度。

参考文献

[1][2]吕炳斌.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之构建[J].金融与经济, 2010, (3) :4.

[3]王伟玲.金融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 2005, (2) :34.

[4]马洪雨, 康耀坤.危机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10, (2) :20.

[5]伊志宏.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01.

[6]郭丹.金融消费者之法律界定[J].学术交流, 2010, (8) :56.

[7]刘一展.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若干思路——基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的经验[J].消费经济, 2011-4, (2) :85.

[8]李明奎.制度变迁视角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刍议[J].法学论坛, 2011, (1) :47.

[9]李明奎.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制度建设[J].中国金融, 2010, (23) :51.

消费者保护金融 篇2

由银监会于2009年7月22日公布。《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条件、经营管理规范及监管制度进行了明确,以促进消费金融公司规范化、健康发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消费金融业的发展,规范经营消费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三条消费金融公司名称中应标明“消费金融”字样。未经银监会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机构名称中使用“消费金融”字样。

第四条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消费金融公司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设立、变更与终止

第五条申请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银监会规定的公司章程;

(二)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出资人;

(三)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

(四)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熟悉消费金融业务的合格从业人员;

(五)有健全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等制度;

(六)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七)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六条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应为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银监会认可的其他出资人,且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

(二)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三)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连续盈利(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四)信誉良好,最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五)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六)承诺3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股权(银监会依法责令转让的除外),并在拟设公司章程中载明;

(七)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

(八)符合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九)境外金融机构应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处2年以上,或已设有分支机构,对中国的市场有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且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已经与银监会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合作机制;

(十)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七条消费金融公司的一般出资人除应具备本办法第六条第(三)、(四)、(五)、(六)、(七)、(八)、(九)项规定的条件外,金融机构还应具备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条件,非金融机构还应具备净资产率不低于30%的条件。

重庆贷款重庆立泽担保

第八条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最低限额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银监会根据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及审慎监管的需要,可以调整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

第九条消费金融公司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经银监会批准,可以设立分支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具体条件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未经银监会批准,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在注册地所在行政区域之外开展业务。

第十条银监会对消费金融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核准制度。

第十一条消费金融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应报经银监会批准:

(一)变更公司名称;

(二)变更注册资本;

(三)变更股权或调整股权结构;

(四)变更公司住所或营业场所;

(五)修改公司章程;

(六)变更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七)调整业务范围;

(八)改变组织形式;

(九)合并或分立;

(十)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十二条消费金融公司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银监会批准后可以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二)公司章程规定的权力机构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其他法定事由。

第十三条消费金融公司因解散、依法被撤销或被宣告破产而终止的,其清算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十四条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变更、终止和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的行政许可程序,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变更及业务经营过程中涉及外汇管理事项的,应遵守国家外汇管理有关规定。

第三章 业务范围及经营规则

第十六条经银监会批准,消费金融公司可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人民币业务:

(一)办理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

(二)办理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三)办理信贷资产转让;

(四)境内同业拆借;

(五)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

(六)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

(七)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

(八)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

(九)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

(十)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第十七条消费金融公司须向曾从本公司申请过耐用消费品贷款且还款记录良好的借款人发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第十八条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按照银监会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架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业务经营规则,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二十条消费金融公司应遵守下列监管指标要求:

(一)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

(二)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

(三)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四)投资余额不高于资本总额的20%。

有关监管指标的计算方法遵照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消费金融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审慎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及时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未提足准备的,不得进行利润分配。

第二十二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消费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根据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回报要求及市场价格等因素,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消费贷款的利率水平,确保定价能够全面覆盖风险。

第二十三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可靠的业务操作流程,以充分识别虚假的申请信息,防止欺诈行为。

第二十四条消费金融公司如有业务外包需要,应制定与业务外包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业务外包的决策程序、对外包方的评价和管理、控制业务信息保密性和安全性的措施和应急计划等。

消费金融公司签署业务外包协议前应当向银监会报告业务外包协议的主要风险及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等。

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将与贷款决策和风险控制核心技术密切相关的业务外包。

第二十五条消费金融公司应比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相关规定,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披露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重大事项等信息。

第二十六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按规定编制并向银监会报送会计报表及银监会要求的其他报表。

第二十七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建立定期外部审计制度,并在每个会计结束后的4个月内,将经法定代表人签名确认的审计报告报送银监会。

第二十八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接受银监会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不得拒绝、阻碍。

银监会在必要时可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

第二十九条消费金融公司对借款人所提供的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随意对外泄露。

第三十条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约定归还贷款本息的,消费金融公司应采取合法的方式进行催收,不得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

第三十一条消费金融公司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银监会可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或者其行为严重危及消费金融公司的稳健运行、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银监会可区别情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暂停业务、限制股东权利等监管措施。

第三十二条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客户合法权益的,银监会可以依法对其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消费金融公司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金融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银监会有权予以撤销。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第六条所称主要出资人是指出资比例不低于拟设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50%的出资人。第七条所称一般出资人是指除主要出资人以外的其他出资人。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第十六条所称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经销商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不包括房屋和汽车)的贷款。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所称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向借款人发

放的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

第三十六条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出资人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适用境外出资人的条件。第三十七条本办法中“以上”均含本数或本级。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三角关系看金融消费者保护 篇3

关键词:三角关系;分析工具;金融消费者保护;综合性法律机制

目前,全球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趋于成熟。理论上,研究者运用经济学理论、法学理论等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分析;实践上,以美国为首的很多国家已采取诸如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和进行金融消费者立法等保护举措。但是这些理论和实践一般过于分散,从某个侧面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阐释,没有从用系统化的全息视角梳理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导致金融消费者保护片面化、碎片化。

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以主体为基准,金融消费者、金融提供者、金融监管者天然构成一个三角结构模型,这个模型有其自身的逻辑平衡。金融消费者为政府监管提供政治支持与援助;政府监管又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利益并限制金融供给者的不当行为;金融提供者必须遵守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并保有自身的声誉。

一、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主体三角平衡

(一)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工具分析: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因此其决策和行为都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金融消费领域来看,金融消费者专业知识的有限性和金融机构垄断性地位导致金融供给者的信息优势明显。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可能用虚假的信息误导消费者,从而实现掠夺性的金融交易。信息搜寻是解决金融消费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金融产品的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使金融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过高。为了解决金融消费者为信息买单的问题,需要引入必要的政府监督机制,对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

(二)从委托-代理理论工具分析: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努力工作以实现委托人的最大利益。激励问题是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当签订合约后,代理人面临着道德风险,需有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显性激励机制和隐性激励机制。显性激励机制是让代理人与委托人承担部分风险,将风险与收益挂钩。在金融消费市场,金融提供者与金融消费者签订的金融合约中要包括金融机构收益获取和其服务质量应挂钩,达到奖勤罚懒。隐性激励机制认为,没有显性激励合同,代理人也会积极工作,因为代理人的市场价值决定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在金融市场当中,金融机构一旦知道其声誉受损将带来严重的损失,就会努力维护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约定。这样,金融服务供给者在显性和隐性的激励机制下有可能重视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信守与消费者之间承诺。

(三)以父爱主义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工具分析:个人或家庭在金融消费市场通过选择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是自由主义的体现。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等因素制约了市场效率的实现。父爱主义理论是指采取阻止自我损害,增进利益来提升当事人的福利、需要和利益。这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监管政策来对金融消费市场进行规制。同时,公共选择理论为金融监管者进行规制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由。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金融消费者作为理所当然的选民,其必然要用选票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政府监管机构和政策法规制定机关,保障自己的救济方式和救济程序。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中的供给、需求、监管

(一)金融需求方作用:在金融消费市场,金融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迫切需要的是信息和知识。金融消费者作为单个个体,其信息不对称几乎不可避免,金融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组织建立可以消减个人的弱势地位,同时良好的救济机制同样必不可少。

(二)金融供给方作用:金融机构在只考虑短期利益下会损害消费者利益来增加自身利益。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为金融消费者的侵权提供了动力,一些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形成一种代售关系,代售行为的薪酬结构与佣金模式激励金融中介机构给予消费者不恰当的购买方式。金融机构的创新对金融消费者构成威胁,过分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加剧消费者的信息劣势。但是,从长远来看,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利益相关者,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利益是一致的。为了实现金融行业的长久发展,金融行业的自律对保证行业发展必不可少。

(三)金融监管方作用:自从泰勒提出“双峰理论”,政府在金融消费者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已基本为各国监管当局认可。政府通过管制和干预,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谋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时金融消费者保护要适可而止,复杂的监管体系会让金融消费者无所适从,造成监管困境。

三、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路径分析

(一)行业自律:自律监管的好处在于自律的灵活性可以弥补执法和司法对抗产生的缺陷:僵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成立诸如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加强自身的行业规则制定,更多考虑到消费者的保护和行业的长远利益而不是单家机构的短期利益。内部控制也是金融主体行业自律的一部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机制可以减少不法行为的产生。

(二)消费者自治与救济: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可以有效对消费者进行教育。救济方面,国外金融ADR制度是非诉救济方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制度设计,非诉讼救济比诉讼救济具有廉价省时的特性。诉讼救济方式的前提是有一个好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的立法文本,然后有保障程序实施司法手段。

(三)政府监管:金融交易结构日益复杂,金融产品日益创新,如何创设适应金融综合化经营的法律监管机制有赖于金融监管理念转变。金融监管要保持平衡,要适当监管,消除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垄断等市场失灵功能,同时避免监管乱用。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要构建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机制。

所以,金融消費者保护问题从主体、供需、保护路径来看,呈现三角金字塔结构。三角结构中的三角关系是动态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割裂三者之间关系的做法和行为会导致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断裂。(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煊,魏 建.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述评[J].东岳论丛,2012(3).

[2]呼建光, 毛志宏.金融消费者保护:经济理论与法律形式 [J].社会科学,2013(2).

[3]朱川.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制度困境及其完善,上海经济,2012(4).

[4]张蕴萍.信息不对称与金融消费者保护 [J].学习与探索,2013(1).

[5]高明.金融消费者保护: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6)

消费者保护金融 篇4

一、金融消费者产生误导性购买的缘由

在2005年, 《消费者金融教育问题的若干意见》 (下称“意见”) 由经合组织 (OECD) 发布, 意见中将金融教育 (Financial education) 定义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通过金融机构披露的信息和介绍及一些客观的建议, 以此来提高他们对金融产品概念和风险的理解, 增强投资技能和自信, 使自己对金融风险和机会变的更加敏感, 以此做出明智的决策并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改善他们的财务状况, 并且在发生风险和欺诈时, 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1]“意见”中还指出金融教育属于消费者保护原则的范围, 由教育者保护的专门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基础教育。从整个市场地位来看, 消费者实则是处于劣势的地位, 无论在知识或者是信息获取方面, 这就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投资决策。根据著名经济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尔罗夫“柠檬市场”模型, 在模型中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 而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金融市场。在金融消费中, 金融机构是信息的优势主体, 占有大量真实的金融产品信息, 而金融消费者作为购买者, 是金融信息的受众群体, 需要大量的真实, 可靠, 没有误导性的金融产品信息, 以此其作为投资决策的根据。但在真实情况下, 金融机构以自身利益的目的驱使, 利用其信息优势地位限制消费者对金融产品信息的获取, 甚至将具有误导性的, 带有欺诈性质的信息提供给消费者, 这就产生了金融机构销售者和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其他国家关于金融教育法律规定

(一) 英国

英国新修订的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ACT 2012) [2], 对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 (FCA) 所管理的下属机构消费者金融教育机构 (Consumer Financial Education Body, CFEB) 拟定了新的规范。该机构根据英国2010年《金融服务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ACT 2010) 成立的, 职责是独立的开展英国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CFEB着眼于英国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全局战略, 联合了包括企业、金融消费者团体、志愿组织和媒体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 统筹协调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2011年4月改名为货币咨询服务公司 (Money Advice Service, MAS) 是由政府设立的独立公司, 主要通过咨询服务来实现金融消费者教育职能。”[3]本次修改后规定本机构的目的在于提供给公众英国金融体系内知识和技能, 提高公众金融财务能力, 合理管理自己的金融资产。法案提到的CFEB具体功能如下:1.帮助公众识别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比较各产品的优势和劣势;2.帮助公众提高金融产品风险敏感度, 认识不同种类金融产品的交易风险和风险相对应的收益;3.以出版教材和开展教育活动等形式, 向公众提供金融产品的投资信息和建议;4.协助局内其他机构加强对公共债务的管理5.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债务服务。

(二) 美国

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CFPB) 根据《华尔街改革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案》 (AMENDMENT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 (下称“法案”) 于2011年7月21日成立, 其中CFPB下属有金融教育部直接为美国公众提供金融教育咨询服务, 旨在帮助金融消费者在进行金融投资时做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法案中“美国银行和银行业准则”的第53章[4]明确提出对金融消费者进行金融教育, 促进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公平、透明和竞争力。同时, 还提出了对消费者进行金融教育的目标, 其中包括:1.为消费者提供及时和易于理解的信息, 帮助其对金融交易做出负责人的决定;2.使消费者免受不公平和欺诈, 防止歧视和虐待消费者的行为;3.提高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运作透明度, 有效的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另外, 在金融教育部门这一章还专门规定要为消费者提供财务咨询服务, 例如:对信用产品的评价和信用记录和评分的专业理解;和同类竞争服务的比较;在一些主流金融机构的储蓄, 借款, 和其他资金服务的信息等等。

(三) 澳大利亚

1995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麦克·泰勒提出了应用于金融监管目标的“双峰”理论 (twin peak) :“一是实施审慎监管, 旨在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实施行为监管, 旨在纠正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欺诈和不公正交易、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5]根据此理论, 澳大利亚于1997年先后设立了澳大利亚审慎监督管理局 (APRA) 和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 (ACCC) 。ACCC中设立了消费者教育咨询委员会 (Consumer Consultative Committee) , 其规定的职责在于为ACCC提供消费者研究和消费者教育项目, 同时帮助消费者加强对ACCC的理解, 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使消费者理解他们的所享有的权利和责任, 促进和消费者的沟通和协调。同时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事务委员会 (ASIC) 在金融教育实践中还关注:“金融消费者因缺乏知识而可能蒙受投资损失的金融领域, 为金融消费者提供资讯和意见, 协助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要求做出明智的投资选择;教育金融消费者识别金融诈骗和具有误导成份的经营方法;教育金融消费者合理使用自身的权利, 包括解决投诉的各种选择, 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6]

三、我国金融教育的现状及启示

(一) 我国金融教育机构

我国目前在“一行三会”的监管指引下, 对消费者金融教育机构的建立初见成效。“一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三会”即银监会、保监会, 证监会。此“一行三会”内部均设有消费者保护局, 在保护局也设有专门针对金融教育的下属部门, 可谓分工细化, 部门完备。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7]的通知, 该通知从:提高对金融消费者教育的认识程度, 完善消费者金融教育机制, 以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普及, 建立消费者金融教育的长效机制, 实时跟踪调查金融教育的反馈意见, 及时提出解决方案等诸多方面对金融消费者金融教育提出了要求。

(二) 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虽然建立起了以“一行三会”为主体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并以此对消费者进行着金融教育, 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 在制度层面上, 国家并没有一部专门特殊化的法律来规定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 只是依靠类似通知, 条例等低位阶的法规来保护, 保护力度不够。其次, 在“一行三会”均设有消费者保护局, 看似涉及到各个行业, 并由央行牵头, 但实际越是这样细化的机构, 在相关机构管辖不明的案件中越是会出现各机构相互推诿, 导致权力真空的现象, 或者出现工作进度无法统一等情况, 最后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再次, 对于消费者金融教育的内容缺乏一个明确, 具体, 可操作性强的经验指导, 导致金融教育机构对实施金融教育无法顺利开展。最后, 同国际间其他组织关于消费者金融教育联系方面不足, 缺乏发展后劲。

(三) 应对措施

金融消费者的受教育权利同消费者的其他权利一样, 同样需要重视和完善, 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而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俨然成为国际主流趋势。首先, 国家和政府应当在法律层面上, 制定一部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高位阶法律, 以此表示国家对金融消费者的重视程度, 同时在法律中明确提出对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教育, 将金融教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去。其次, 在“一行三会”的框架下, 建立类似于争议协调机构的统一化管理机构, 对“一行三会”的消费者保护局进行整合, 并在整合后的机构下属建立金融消费者教育处, 专门负责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工作, 诸如收集各个地方的教育数据, 统一印制教育宣传材料并实施统一的标准, 开设金融教育课程, 吸纳金融教育理论研究学者, 不断更新工作方法等等。再次, 以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的基础上, 在某些教育比较成熟的地方进行试点, 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教育试点, 而后总结试点中的经验和不足, 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 使其金融教育方案形成具体, 明确, 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法, 推广到全国使用。最后, 由国家央行出面或者提高金融教育机构规格, 加强同诸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 国际证监会组织 (IOSCO) 等国际组织联系, 及时获取国际上关于金融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并有效的应用于我国金融教育实践建设上来, 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国家间整体合作。

摘要:本文以“香港雷曼兄弟迷你债券”为例, 通过研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和措施以及以此开展的针对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教育状况, 结合目前我国金融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金融教育法律位阶, 整合消费者保护机构, 金融教育试点, 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 以促进我国金融教育的发展而进行的金融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参考文献

[1]Recommendation on Principles and Good Practices for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2005 July.

[2]FINANCIAL SERVICES ACT 2012, 2012 CHAPTER 21, PART 2AMENDMENT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6 The new Regulators.

[3]许婉霞, 刘天宇.放松管制背景下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制度完善路径探究[J].浙江金融, 2014, 05:72-76.

[4]BANKS AND BANKING, CHAPTER 53.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BUREAU OF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OF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5511.Administration, UNITED STATES CODE SERVICE.

[5]钟震, 董小君.双峰型监管模式的现状、思路和挑战——基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 2013, 02:17-23+48.

[6]尹继志.美国与澳大利亚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 2012, 07:34-39.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标语 篇5

1、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2、改善金融消费环境,打造金融服务品牌。

3、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共建和谐金融乐园。

4、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共创金融和谐消费。

5、改善金融消费环境,维护金融消费安全。

6、贯彻落实资金流向,做好记录维权消费。

7、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共建放心安心和谐金融。

8、普及金融知识,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

9、遵从公平交易准则,维护民众消费权益。

10、银行业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第一责任人。

11、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共建和谐金融体系。

12、银行业应共同努力,保护消费者权益。

13、银行业社会声誉无价,消费者权益保护有道。

14、保护消费者权益安全,维护和谐金融环境。

15、维护银行信用形象,维权客户消费利益。

16、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构建金融和谐走廊。

17、保护消费者权益,今天我你做到了吗?

18、保护消费者权益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9、普惠公众、诚信服务、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20、全力维护消费权益,尽心提高服务水平。

21、打击盗现人人参与,尊重消费者处处践行。

22、切实履行保密义务,依法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

23、改进银行业服务质量,增强消费者维权能力。

24、提升行业服务标准,创新时代消费需求。

25、改善金融消费环境,促进资金合理流通。

26、提供无偿兑换服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27、保护金融消费权益,共建诚信和谐金融。

28、创建整洁的金融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

29、规范行为,优化流程,对消费者更负责。

30、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责任。

31、推动金融市场有序竞争,保障消费者金融权益。

32、依法履行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的金融获知权。

33、真情维护消费权益,诚信提高服务水平。

34、以消费者权利为先,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35、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

36、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37、做好金融信息披露,保护消费者知情权。

38、坚决抵制金融霸王条款,保护消费者每一分权益。

39、公平对待消费者,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

40、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交易环境。

41、落实岗位,优化流程,妥善处理消费者投诉。

42、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43、重视消费者权益,让我们突破局限更上一层楼。

44、普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文明消费。

45、提高金融品牌意识,构建和谐消费环境。

46、普及银行法规知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7、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杜绝安全隐患。

48、加强金融基础教育和宣传,保护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

49、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银行最大的责任。

50、保护消费者权益,是银行的头等大事。

51、严格实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保您的权益安全。

52、保护消费者权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53、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消费环境。

54、实行标准化服务用语和流程,让消费者满意。

55、普及金融法规(的)知识,提高金融消费者素质。

56、为消费安全而努力,为您的放心而心慰。

57、保障您的`每一条消费者权益,是我们一直竭诚奉行的真理。

58、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消费者个人隐私。

59、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确保消费者权益安全。

60、倡导科学消费观念,促进健康持续发展。

61、明明白白,金融消费;您的权益,我们保护。

62、创新发展是硬道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是硬基础。

63、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64、维护消费者权益就是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65、以消费者权益为重,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66、保障消费者接受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的权利。

67、保护消费者权益始于心,支持银行发展践于行。

68、加强贯彻落实尊重消费者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的义务。

69、保护农民消费者权益,严禁乱收费和冒名贷款。

70、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71、三百六十度财经,全方位保障消费者权益。

72、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共建和谐社会金融体系。

73、掌握基本金融知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74、改进银行业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

75、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百姓消费权益。

76、依法取缔非法行为,竭力维护消费者利益。

77、努力做好银行工作,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

78、提高行业服务优势,成就金融消费梦想。

79、群策群力保护消费者权益,同心同德促进科学发展。

80、扞卫消费者权益,让经济环境井然有序。

81、金融法规知识要普及,消费者合法权益要顾忌。

82、履行银行业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目标及建议 篇6

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目标

明确承担和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的监管机构。建立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专门机构,发挥组织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职能。

为保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相关立法中应设立具有监督、检查和执行权等一系列明确权力的专门监管机构,加强事后投诉处理的信息披露和消费者赔偿,提高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和防范消费者金融业务风险的专业化水平。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出台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根据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及金融消费的种类进行单独立法。建议在金融产品的售前阶段、销售产品过程中及销售产品后的披露方面均做出明确要求。通过加重金融机构对消费者的法定义务和民事责任、赋予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人相应的消费者权利等方式来矫正交易双方的实力差距,即应当贯彻对消费者倾斜保护的立法原则。

应当贯彻对消费者适度保护的立法原则。金融管制立法对消费者的保护应当是有限度的,即遵循适度保护原则。应当意识到,对消费者的倾斜保护并非金融管制立法的根本目的所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对抗,反而存在根本性的相互依赖:消费者地位的弱化,会从根本上缩减社会消费需求、抑制生产规模,造成经济衰退,最终损害的是经营者的生存与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恰恰是为了实现交易双方之间的实质平等,从而贯彻“私法自治”的民法精神。

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应全面覆盖兼具前瞻性。除了强调维护货币体系与金融稳定、促进金融机构谨慎经营;建立高效率、富于竞争性的金融体制以外,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终极立法目标还应将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在内的各类金融消费者权益纳入到立法宗旨当中。这就要求对于消费者的保护能够全面覆盖所有金融市场活动,除了对于已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所规范,还有必要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立原则性和概括性的规定,尤其是对互联网金融类业务的立法探索,防止金融消费者在遭受侵害后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

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建议

简化金融机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减轻消费者举证责任,保证金融消费者投诉的渠道畅通。

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在信息上的严重不对称使得前者在主张金融机构的民事责任时往往面临举证困难和败诉风险,法律对金融消费者的倾斜保护也变得徒有虚名。因此,简化金融机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减轻消费者举证责任应当是金融消费者民事保护制度的特别要求。在当前条件下,金融监管部门应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接受金融服务纠纷,规范和公开银行投诉处理程序,开通便捷有效的纠纷协商渠道,并要求银行按照依法、公正、合理的原则来处理回复,金融监管部门适当跟进。

细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建立一套具备可操作性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

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纳入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层面,使董事会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负起应有的责任。从公司治理高度、从营销各个环节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主动履行消费者教育的社会责任,在保护内容、操作程序等方面制定更为明确的规定,把是否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评价金融机构的重要指标。同时,要求银行的合规部门对产品的营销方案、广告宣传的合规性进行独立审核,并对合同文本等加以规范,避免不合理费用转嫁和利用专业优势的“霸王条款”。

鼓励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民间组织的规范发展,加强民间组织对金融服务行为的监督和对消费行为的指导,解决消费争端。

比如,借鉴国外经验,设立“金融消费指导中心”、“金融消费者联盟”等民间组织,接受消费者投诉、指导消费行为等。推动金融业自律组织的建设,通过制定金融业自律性守则,对金融机构给予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承诺进行规范。

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使金融消费者公众教育常态化、基础化。

银率网出具的《2013年度中国消费者金融能力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金融知识得分仅为50.36分,金融知识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消费者在投资理财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金融产品的选择、风险控制、财富管理、对金融工具的使用等方面。与欧美国家的同类调查数据相比,中国消费者的这个指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金融消费者在参与投资活动时,应当确立必要的风险意识,在了解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限度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从而成长为一个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成熟消费者。

消费者保护金融 篇7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中, 共发放1210份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190份。从问卷反馈结果来看, 普洱市整体金融消费环境良好, 银行服务业的整体满意度较好, 但同时金融消费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消费维权能力相对欠缺成为基层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银行营业网点服务环境有所改善

随着近年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硬件设备和人员配备、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软硬件两个方面不断增加投入, 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理念, 进一步提升了金融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调查中, 认为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冷漠的89人, 仅占7.48%, 营业网点服务环境一般的257人, 占21.6%;服务态度热情的585人, 占49.16%, 服务环境好的581人, 占48.82%, 均接近一半。

(二) 银行业机构风险防范意识有所提升

由于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诉纠纷时有发生, 因此近年来银行业机构也主动加大了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据调查, 有72%的居民认为银行服务收费价格公开公示, 清晰明了;当银行工作人员推销理财产品时, 没有过分夸大收益率, 并在购买前详细介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三) 银行网点排长队现象时有发生。在银行柜台办理

业务时, 等候时间过长的原因70%的调查对象认为是网点窗口数量少, 20%的认为窗口被VIP客户挤占。欠发达地区消费者习惯到银行柜面办理业务, 但银行网点经常排长队, 尤其在节假日、年终等时段较为突出, 致使消费者浪费大量时间。

(四) 自助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

欠发达地区ATM机具布设较少, 维护不到位, 有694人, 占50%的调查对象曾遭遇过机器出故障、吞卡的情况, 550人, 占40%的调查对象遭遇过没钱可取的情况。

(五) 金融消费者维权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 当与银行发生纠纷时, 25%的居民认为忍了算了, 35%的与银行协商解决, 18%的向银行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有22%的居民向消协或银行客服部门投诉。虽然目前欠发达地区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所提高, 但金融消费者维权知识匮乏, 对自身权利认识不清, 发生纠纷后对权益受损时不能准确判断, 使金融消费者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原因分析

(一) 金融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相对匮乏

相对发达地区居民而言, 欠发达地区消费者对金融知识认知度较低, 了解的金融知识主要局限于银行业, 对证券、保险知识知之甚少。即使是银行业务, 除了存款、贷款外, 对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等缺乏了解, 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宣传和交易风险评估, 缺乏准确的判断, 很容易误入金融陷阱、遭遇金融欺诈。

(二) 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与能力不强

欠发达地区金融消费者接受程度低, 一些偏远地区乡镇的村民文化素质较低, 本身对金融消费的定义就不太了解, 在了解金融消费维权方面理解力弱, 接受度低, 而正因如此, 一些居民, 特别是老年人最容易在平时简单的金融消费行为中受到利益的损害。监管机构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的指导和教育, 使得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淡泊, 这也助长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从调查情况看, 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收到的投诉案件不多, 主要原因是群众知晓度不高, 宣传面不够,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理念尚未在民众心中广泛确立。

(三) 缺乏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

欠发达地区金融消费者对工商部门、“12315”的认知度较高, 很多不知晓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职能和程序, 目前我国“一行三会”按照监管职责都相应组建了各自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 但在基层证监、保监没有分支机构, 部分消费者发生纠纷后很多都找当地人民银行, 甚至有些政府信访件也批转人民银行处理, 但人民银行在处理非职责范围的金融消费保护投诉缺乏依据, 没有有效的手段。

(四) 对金融机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监督检查力度

不够。在整个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机制中, 金融机构是重要环节, 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 十分容易出现自身不规范经营行为, 金融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权益就被侵犯, 而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人民银行主动开展现场检查才能发现,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基本上处于等待金融消费者的投诉的状态, 主动出击检查金融机构较少。

(五) 人员素质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才起步, 个别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认识还不尽到位, 相关制度机制还不健全, 欠发达地区基层人民银行消费保护机构、专业人员普遍缺乏, 随着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的不断推广深入, 金融消费的纠纷投诉日益增多, 在精力和业务知识上均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三、相关建议

随着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全面推进, 面对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 这就需要人民银行站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角度出发, 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有机融合, 切实维护群众在金融消费中的合法权益, 促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规范操作,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一)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

针对基层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现状, 要重点加强社会宣传, 提升金融消费者素质, 在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时, 应充分收集广大民众的实际需求, 选择与百姓日常金融消费行为关联密切的金融知识进行普及, 或是将抽象金融知识与具体金融消费活动相结合。开展金融知识普及中, 应积极收集群众接纳情况与反馈, 及时发现金融消费者可能存在的误解和疑惑, 进而修正或完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加强金融产品的宣传和专业知识的教育;政府及相关媒体也应搭建宣传教育平台, 为金融机构宣传提供便利。通过多形式、广渠道的常态化宣传, 不断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法律意识。

(二) 探索灵活多样的金融消费保护协作机制。

一是强化内部整合, 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 在投诉处理和检查监督中加强配合, 共同推进该项工作开展;二是与银监、消费者组织、保险业协会, 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建立金融消费者维权机制, 加强沟通联动, 有效化解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纠纷;三是要与司法部门联动, 探索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非诉解决机制, 落实金融纠纷现行调解、诉调对接、“信息共享, 风险共防”、职能延伸服务等机制, 形成金融纠纷调处合力。

(三) 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

探索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专项检查、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评价方式, 并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融入人民银行综合检查和综合评价;更要擅长运用约见谈话、工作通报、调研座谈、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 致力于此项工作实效的提升。

(四) 加强辖内金融维权队伍建设

消费者保护金融 篇8

一、金融消费者内涵的界定

主要考察西方国家对“金融消费者”的内涵界定有多种情况。在上世纪末, 金融消费者一词在首先美国出现, 而英国是最早对“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国家。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将存款人、保险合同相对人、投资人等所有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人都概括到了“金融消费者”的群体中去, 其主要目的是确立了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人在法律上的消费者地位;日本又将金融消费者的内涵主体扩大到法人范畴。我国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中首次出现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而在2009年银监会重点启动保护金融类消费者活动, 提高了大众对金融消费者的关注度。基于此, 学者们关于对金融消费者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不断对其内涵进行探讨, 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金融消费者包含主体范围、内涵及外延、判断标准等三个方面, 比如孙天琦和张晓东 (2010) 、于春敏 (2010) 、魏琼和赖元超 (2011) 等认为金融消费者包含主体仅为自然人, 而方平、李健男等学者认为金融消费者应当包括法人群体。

综上所述, 金融消费者与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是一种从属性的逻辑关系, 一切为了满足生活或生产需要而购买和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都可纳入金融消费者范畴, 但至今未有明确的法律概念。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理论

因为金融市场及其主体与一般商品市场不同, 所以, 金融消费者保护则具有不同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市场是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市场, 金融产品相对于消费者普遍而言专业性较高, 金融机构相对于消费者知识的“旧车问题”在金融市场中十分常见, 金融服务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会尽可能的对金融产品进行包装销售, 使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处于高风险的状态下。单个消费者很难掌握所有信息 (或者信息搜寻成本昂贵) , 金融消费者无法根据已有的信息对自己消费行为做出合理决策。而且因为信息不对称, 金融消费者无法对金融服务者是否履行义务进行监督, 使金融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劣势地位更加明显。

以保险市场为例:单个保险消费者因缺乏专业化知识, 无法对保险公司的财务、运营、产品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认知。因为信息不对称, 就很难判断保险产品定价是否合理, 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权利和义务分配是否公平等问题, 所以, 以上种种原因, 致使保险消费者很难进行合理的判断, 使自己利益处于高风险状态下。

2. 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

首先,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一般是经济实力较大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而金融消费者则普遍是不具有金融专业知识的个体。其次, 金融消费者使用金融商品、接受金融服务的过程程序性固定, 通常采用制式的合同版本, 相对于其他消费市场而言, 金融消费市场享受服务程序复杂。再次, 与其他市场消费者相比, 金融消费者在消费金融商品时必须具有严格的条件才能得到金融产品和服务, 决定权不在自己, 而在金融产品经营者手中。第四, 从金融行业实践来看, 银行业乱收费、服务差, 证券业、保险业欺诈、信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

3. 缺少法律法规保护

金融消费者在面对法律纠纷时, 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基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 其权益受本法保护”, 从这一定义来看, 金融消费者却未被纳入保护范围。立法理念的偏颇必将导致相应的民事救济制度的薄弱, 每当此类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产生纠纷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却无法对此类消费者产生有效的保护。

三、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建议

1. 立法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

对我国当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在相关条款或章节中增加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 明确金融消费者定义及内涵, 保护范围及将金融消费者保护列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 从立法的角度明确金融消费者定义和内涵, 在日常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中越来越体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念。

2. 改变传统消费者保护理念, 完善保护机制

改变传统的消费者保护理念, 不只是在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才提起消费者权益保护, 而应在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前就应树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思考产品和服务是否能使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能否促进金融行业发展?根源上看, 监管机构对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市场监管、产品服务等监管最终目标是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所以, 除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外, 还应强化对产品服务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诚信、告知、提示、保密等信息披露义务, 使金融消费者获得充分的信息以形成合理的消费决策, 通过市场机制传导, 影响金融机构经营效果, 进而约束经营者行为。

3. 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构

虽然银监会在今年率先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在银行业内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但我国金融业实施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未设立专门机构承担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 本文认为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构非常有必要。结合我国金融业监管现状, 本文建议可在中国人民银行下设立金融服务监管局, 由该机构负责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同时负责对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4. 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积极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首先, 金融消费误导, 一是加强对销售人员培训, 提升职业素质, 树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销售理念;二是认真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提升销售人员门槛, 杜绝低素质人员充斥行业;三是禁止恶性竞争, 规范销售行为。其次, 严格处罚制度, 采取多种处罚相结合, 情节严重者, 实行行业退出机制, 净化行业空气。

5. 开展消费者教育, 搭建多层级维权平台, 保障消费者权益

以培育成熟理性的金融消费者为目标, 加强金融维权知识教育, 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 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 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积极整合行业内外部力量, 为利益受损的金融消费者搭建多层级维权平台, 有效维护自己权益。首先, 要求金融机构在营业场所内醒目位置公布消费者保护电话等联系方式;其次, 金融的监管部门要明确消费者投诉的受理范围、受理具体部门、联系方式、调查期限、调查结果的反馈等信息;最后, 在法律诉讼层面, 根据金融消费者弱势地位, 建立确立金融消费者诉讼救济制度, 切实行动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王伟玲.金融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 2002 (5) .

[2]林丽敏.刍议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3]王靖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及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J].福建金融, 2006 (3) .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篇9

本课题主要从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来分析, 提出一方面要从源头进行治理, 一方面要从帮助消费者维权的角度来建立健全保护制度。

一、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定

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对消费者这一基础性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日本有学者认为, 消费者是为生活消费而购入和利用他人所供应物资和劳务的人, 是一种与供应者相对应的概念。欧盟出于保护消费者的目的一般将消费者界定为在指令所涉及的交易范围内, 出于非贸易或非职业目的而实施行为的自然人。国内有学者认为消费者是指非以赢利为目的的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可以将消费者定义为: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而对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更是没有明确的界定, 长期以来金融立法的分业规定使人们习惯于从金融业不同领域来对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体冠之以不同的称谓, 个人去银行办理存款时被称之为“存款人”, 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时被称之为“保险相对人”, 在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等有价证券时又被称作“投资人”。但是,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和混业经营的发展, 这种以业务领域区分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人身份的方式逐步失去意义。对于个人来说, 选择一项金融服务也就是挑选商品的过程, 个人就是金融市场上的消费者。

国外相关立法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界定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日本等国为代表, 对金融消费者有明确的法律定义。2001年4月实施的《日本金融商品销售法》规定, 本法保护的对象为资讯弱势之一方当事人, 即在金融商品交易之际, 相对于金融机构的专业知识, 一般无论是自然人或法人, 基本上属于资讯弱势一方当事人。因此该法适用之对象, 不仅限于自然人的消费者, 即使是法人, 只要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 均属于该法的保护范围。不仅如此, 日本立法还对“金融商品”进行了明确界定, 将“证券”扩展为“金融商品”, 体现了金融统合立法的理念。二是以美国等国为代表, 没有金融消费者的明确定义, 采取“大证券法”概念, 不分消费和投资, 主要通过信息披露制度等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进行保护。但是金融危机后, 这种制度暴露了严重的不足, 引发了相关重要改革, 改革后明确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 但没有明确将高风险投资产品, 特别是那些需要市场准入门槛的产品, 如累计期权产品等复杂金融衍生品, 纳入金融消费的行列。如危机后美国政府颁布的《金融白皮书》中指出, “我们提议:建立一个主要的联邦消费者保护监管机构, 以保护信贷、储蓄、支付和其他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 并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进行监管。”三是典型的判例法国家或地区, 没有明确的金融消费者法律概念, 涉及银行和客户之间有关金融产品的交易时, 主要通过“注意义务”以及合同法律制度等对客户进行保护。因为判例法有很大弹性, 往往需要通过个案审判进行不同的法律适用和保护, 情况复杂。

国内学者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也进行了很多探讨, 例如:有学者认为:“基于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的一种类型, 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这样一种认识, 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对消费者的定义, 可以将‘金融消费者’界定为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商品或接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的个人投资者”, 有学者认为:“所谓金融消费者, 实际上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有学者从个人的金融需求角度界定了金融消费者:“办理银行存贷款、购买保险合同、投资股票债券、申请信用卡等诸多满足个人金融需求的主体都是金融消费者”, 有学者认为:“因非生产、交易目的而购买、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商品或接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的个体自然人”。通过以上分析, 金融消费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和服务消费, 我们认为金融消费者, 是指购买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人和单位。主要有存款人、贷款人、支付结算中的收款人和付款人, 投保人, 购买基金等新型金融产品及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等。

二、我国目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金融消费者缺乏相关知识导致上当受骗引起纠纷。由于缺乏金融知识, 许多消费者对一些诈骗行为识别能力不强, 导致被骗上当, 例如经常发生的短信诈骗汇款, 假冒银行发送短信通知用户更改信息、开通信用卡等等, 有的甚至发生恶性事件, 如诈骗短信害夫妻提刀对砍:2011年7月4日早上, 昭通市巧家县药山镇塘上村村民何某收到一条手机短信:“你银行卡上的钱已被人取走……”, 夫妻俩信以为真, 觉得生活无望, 万念俱灰之余夫妻俩竟约定自杀, 方式是一人拿刀, 一人拿斧双方对砍。可是妻子刘某提取菜刀后就不肯再伤夫, 丈夫何某随即用斧子砍死妻子, 然后自杀, 伤势严重。再如三张假钞致年轻母子双亡:2008年3月10日晚8点多, 昆明市穿城而过的盘龙江龙头衔段发生悲惨一幕: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10个月大的儿子跳进盘龙江, 双双身亡, 死者彭某今年才34岁, 来自四川富顺县, 带孩子跳江自杀是因为10日早上买菜时, 彭某被一个简单的骗术骗走300元钱。

随着通讯的发达, 银行卡的普及, 很多人都使用了银行卡, 因此, 经常出现了被短信、电话、信件诈骗的情况, 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的缺乏,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金融风险教育宣传不够。

二是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缺失导致纠纷。电子银行业务的高速发展与网络安全漏洞并存导致个人信息泄密, 有媒体称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密码曾经被攻破, 造成大面积用户信息被网上泄密, 系统漏洞也诱发有不良动机的人犯罪, 如广州许霆案、云南的何鹏案等, 皆因ATM机系统漏洞诱发案件。金融机构在设计、销售银行卡、理财等金融产品时, 由于技术失误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恶意泄露和利用, 有时也存在消费者在使用银行卡时不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如在公共计算机上使用网上银行, 取款时不注意身边可疑的人, 输入密码时不注意遮挡等等, 导致银行卡信息被盗, 卡上的钱不易而飞。

三是公平交易的权利保护不到位引起纠纷。一是金融产品的解释和风险提示存在不足。我国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还不强, 并且严重缺乏专业知识, 特别是面对复杂的金融产品时容易落入消费陷阱, 而金融机构在业务扩展中“重销售轻服务”, 一味的强调收益性, 风险提示不足, 忽视消费者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证券市场中内幕交易时有曝光;保险产品销售中存在误导宣传, 甚至是虚假宣传, 以及理赔难。二是在电子金融交易中消费者与电子金融服务提供者交易时签订的电子或非电子方式格式合同, 消费者一般只能接受或拒绝, 无权要求进一步商讨, 有些电子金融服务提供商将交易须知置于网站不显眼地方, 交易事实确认时没有费用计算提示, 交易费用收取不透明, 这种做法无疑损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四是安保措施及服务不到位引起纠纷。银行等涉及现金场所, 是社会案件的高发地, 由于安保措施不到位, 有的金融消费者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2003年昆明关上“2.26”银行抢劫案:一岁多女儿的年轻母亲吴艳红, 在建行关上支行大厅办理现金业务时, 遭到歹徒持枪抢劫, 中弹身亡, 造成在场的银行客户一死三伤。在接受金融消费的过程中, 金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与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庞大的组织机构和各类专业人才的金融经营者相比, 金融消费者在经济地位上却往往是弱者, 无法与之抗衡。在接受金融服务中经常出现交易双方因不均衡的实力压缩了金融消费者与金融经营者可谈判的空间。有的金融机构, 利用占有的资源和信息优势, 店大欺客, 格式合同, 霸王条款。在银行, 排长队等候司空见惯, 面对长长的队伍, 银行却只开很少的窗口, 无视客户的时间和尊严, 银行排队现象严重, 很多时候银行没有根据客户数量调整开放的窗口数, 尤其中午时候, 不管人多人少, 很多银行都只开放1-2个窗口, 消费者不得不花很长时间等待;银行卡刷卡消费时, 收银员不核对卡上的签名, 这是对持卡人的不负责任。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经营者的服务跟不上, 而消费者又只能接受。

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 应该享有生命和财产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接受服务权、收益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监督权、权益受到侵害后的接受赔偿权等。在现实生活中, 不少金融消费者常常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却投诉无门, 维权困难。加之金融行业专业性较强, 许多消费者又较缺乏金融知识, 对一些诈骗行为识别能力不强, 导致上当受骗, 如电话、短信诈骗, 农村地区较为高发的假币案等, 有的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被更改信息, 开通信用卡, 形成对金融机构的欠债......;有的金融机构, 擅自单方面收费, 有的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 扣收各种名目的手续费, 据2011年6月22日的《春城晚报》报道:银行的收费项目7年增长了10倍, 现在已发展到3000多种, 被相关部门叫停的项目, 实际上大多早已取消, 而同时又新增了收费项目;有的银行在提款机设置门槛, 取一笔权限范围内的现金, 不让客户一次提取出, 让你多次操作, 每一次都要收取手续费, 比如作者之一的张旭明, 有一次亲身经历, 在跨行取3000元现金时, 在ATM机上输入3000元的取款金额, 却显示超出限额无效, 你只能一次取1000元, 连续操作3次, 在当时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 下月对账单寄来时, 却在每笔取款时扣收了4元的手续费, 让人感到无耐和愤怒。很多理财产品, 提示不足, 导致很多人损失惨重。在保险行业, 投保收钱时十分简单,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张街边的桌子、一个人上门就可收费, 理赔却万般艰难, 真是求爹爹告奶奶, 深有感触;有的储户去办储蓄却被忽悠成保险理财产品, 不一而足;在证券行业, 21年来中国股市, 圈钱4.3万亿元, 分红0.54万亿元, 游戏规则的不公平, 导致很多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

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 消费者维权的道路很艰难。首先,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体系, 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合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金融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 《储蓄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 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的大量行政规章和规章性文件, 虽然有相关的规定, 但是这些法律规章对于约束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保护金融消费者, 都没有明确的条款, 对金融消费者与商业银行间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如何进行调整, 争议如何处理, 由哪个机构来处理, 处理的程序如何, 怎样保证程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等具体问题, 均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了目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无法可依”, 金融消费者权益在受到侵害时, 投诉无门。其次, 我国各金融行业协会自律机构虽已成立多年, 但是受制于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原因, 其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上的作为也非常有限, 更多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行业利益上, 而消费者协会大多处理的都是一般商品和服务的维权, 对金融消费的维权很少触及也无章可循。再者, 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则侧重于对各监管行业金融机构的规范性、风险性进行监管, 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难以管理, 也没有对金融消费者的投诉问题给予关注, 目前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投诉纠纷, 主要依靠银监会2007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银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通知》进行协调处理, 但重视、认可的程度不高。最后就是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往往直接诉诸司法途径, 面临诉讼周期长、费用高、举证难和执行难等诸多现实问题。

三、各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践

四、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措施建议思考

(一) 建议专门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规

建议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中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概念, 赋予金融消费者合法地位与权益, 明确实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机构和职责;长期来看,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制定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 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金融服务法》, 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因此建议国家专门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 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借《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的契机, 使两部法律相互衔接, 共同发挥。在相关的法规、规章中明确金融消费争议的解决程序、具体的操作流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颁布以前, 各省市自治区可制定地方条例, 建议制定《云南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使云南省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法可依。

(二) 建立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机构

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参与设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 在有银行业协会、地方政府金融办公室的地区、由以上六家单位共同组成当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 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在保护中心的职责, 明确分式、相互协调, 在县以上行政区设立各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 使各地金融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时, 投诉有门, 有法律保护, 有组织支撑。

目前, 很多省份都已经开展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 如, 西安分行专门成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 委员会下设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心, 中心设法律顾问、主任调解员和联络员;人行无锡市中心支行率先启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重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征信、银行卡、票券、人民币流通、外汇领域等方面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集中处理, 待试点经验成熟时规范扩大试点范围。短期来看, 鉴于金融消费领域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 人民银行关注整个金融运行的情况, 我省可以借鉴省外的做法, 在人民银行内部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 制定相关的工作规程, 由相关人员组成, 开通金融消费者投诉热线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网站, 并建立投诉数据库以便研究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 目前, 重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征信、银行卡、票券、人民币流通、外汇领域等方面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理, 并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进行长期跟踪研究。长期来看, 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在消费者协会中专门设立处理金融消费纠纷的部门, 或者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在金融消费者教育、消费风险提示、反映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支持指导消费者诉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并对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在服务方面实施监管, 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 规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运作程序

制定一套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运作程序, 从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发生纠纷投诉开始, 建立一套全国联网的金融消费者投诉电子信息跟踪系统, 全程跟踪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的全过程, 直到处理完毕, 并建立投诉处理信息库。在纠纷的处理过程中, 与人民法院相互联动, 通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的人员进行调解, 在民事范围内, 高效低成本的化解纠纷。

(四) 先开展试点工作, 然后全面推进

目前, 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地方进行了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尝试, 取得了一些经验, 应该加以总结, 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云南我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建议先在部分州市开展试点工作, 除红河州外, 再选择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如昆明、曲靖、玉溪, 待摸索出规律后再扩大试点范围或者在全省推开。

(五) 加强金融机构的自律和监督管理

金融消费者是金融机构的上帝, 是金融机构生存的衣食父母, 各金融机构应自上而下加强行业自律;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地方政府金融机构, 应加强对职责范围内的金融机构检查、监督和管理, 虽职责各有分工, 却要相互联动,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联支机制。建议为金融机构建立一套电子信息档案系统, 被投诉核实后的金融机构将其纳入不良行记录, 以利于金融消费者的识别的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并采取一些措施。一是规范金融产品, 针对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产品日新月异的情形, 监管机构应明确要求经营者充分披露信息有利于消费者在接受产品前充分了解其特点及风险, 金融产品经营者应及时、全面、准确地说明、披露产品信息, 如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 应将产品的结构、投资风格、市场潜在风险、免责条款等设置情况全面告知消费者并履行相应的提醒义务, 而不能夸大产品的收益, 隐瞒产品的风险;保险机构在销售保险时, 要向消费者充分解释说明合同条款, 对各方的权利义务要明确说明, 让消费者清清楚楚的消费, 进而形成对金融经营者的有效约束。二是金融经营者要对消费者投资金融产品的承受力进行评估, 建立合理制度保护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金融消费者, 避免缺乏专业知识和承受能力的人进入高风险领域而受到损失。三是监管部门应定期对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方面进行检查, 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对金融机构日常监管和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 进一步提高金融消费者金融素质

金融消费者为避免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那首先就要自己保护自己,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及电子化金融结算工具层出不穷, 客观上要求广大金融消费者要掌握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 提高金融素质, 在购买金融商品和服务时, 要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属性、风险, 对合同条款要仔细阅读, 对模糊的地方要了解清楚, 关注相关产品的信息披露, 将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次, 各金融机构也要将普及金融知识, 加大金融创新知识的宣传覆盖面作为践行社会责任, 不断增强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服务和相应风险的识别能力, 尤其是深入到山区农村普及金融知识, 当前可以依托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广泛深入到农村普及金融知识, 结合“金融惠民工程”的开展加强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最后, 要提高金融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不要因为怕麻烦或能算就算的想法而屈服。

(七) 加强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维权宣传, 提高金融消费者的抗侵害能力和维权水平

消费者保护金融 篇10

1.1 以互联网金融监管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

目前, 互联网金融通过市场机制来保护消费者是不牢靠的, 消费者还是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例如支付宝账户被盗刷, 支付宝平台提供全额赔付, 是否“被盗”需要客户举证, 支付宝通过调查, 自行决定是否符合赔偿的条件。这种保护完全靠自觉, 没有法律强制力, 效果并不明显。因此, 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主要还是依赖于具有强制力的公权力, 金融监管才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础。

目前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尚在监管机构的酝酿中。2015年7月份由人民银行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虽然为金融监管构建了基础, 但是从立法的层面来看还是比较低下。因此, 互联网金融监管亟待立法, 在这个关键时期, 立法部门以及监管执行部门必须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应当以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为重要节点来构建互联网金融的协调监管制度。

1.2 以互联网金融监管为消费者权利保护的内容

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利主要包括安全权、选择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受尊重权等等。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特殊性, 金融消费者除了享有以上一般权利之外, 还应该享有一些与互联网金融业特点相适应的特殊权利:

金融服务权:按照国家规定, 金融消费者有权获得一些合理合法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得以非正当理由拒绝提供。

受教育权:互联网金融消费专业性和不确定性较大, 需要的信息比较复杂, 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掌握与所消费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知识。并且消费者也应该了解如何维护自己权利的相关知识, 因此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有义务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加强教育。

监督权: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不仅有权监督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还有权对金融监管部门的消费者保护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依法成立维权团体的权利: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有权依法成立相关团体, 增强互助, 通过集体的力量维护自身权益。并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监督, 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2 互联网金融监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难点分析

对比传统金融, 结合互联网的虚拟性、大众参与性, 互联网金融监管中进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着诸多难点。

2.1 消费者的安全保障难点

安全保障既包括隐私信息的保障, 也包括资金的安全保障。互联网金融中由于以下原因使得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相比传统金融更加困难:一是在互联网上消费者信息和资金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系统的建设, 而信息系统的建设受限于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和资金, 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达不到信息安全的技术标准, 也有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对信息系统投入较少, 就导致了消费者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难以保障;二是网络环境的不健康, 使得用户的信息和资金容易被网络黑客窃取;三是一旦信息泄露, 由于电子信息的可复制性和网络传播的快速性, 将导致泄露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四是由于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金融素养比较低, 对自身隐私信息和资金的自保意识比较淡薄。

2.2 互联网金融中争议的处理难点

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是按照“谁主张, 谁举证”的原则,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 交易都是电子化进行的, 要获取这些电子证据需要非常专业的手段, 而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往往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而且电子证据也容易被有责任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或者金融机构篡改。另外, 即便是能够获取这些证据, 在责任的认定上也比较困难,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不可能做到十分安全, 因此对金融机构不能因为信息系统的纰漏而承担所有的责任, 在金融机构应该承担多少责任上是比较复杂的。

2.3 互联网金融领域立法规范的难点

我国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缺乏的一个原因就是难以立法。美国、欧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对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大都是对互联网平台或金融机构的准入、信息披露进行要求, 对投资者的准入进行限制, 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等。在对互联网金融领域中消费者权益受损后责任的认定是难以规范的, 同时互联网金融具有跨国界性, 也导致了立法的困难。

3 互联网金融监管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多元化的纠纷处理机制

金融消费纠纷的调解存在着很多困难, 对于互联网金融中的纠纷调解更是乏力, 建议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成立行业协会承担起互联网金融中的纠纷调解。互联网金融中纠纷涉及范围较广, 包括网络平台机构、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融资者等, 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成员应由纠纷可能涉及的机构共同组成, 提供专业化的纠纷处理办法。仲裁在民事领域被广泛运用, 在和解和调解解决不了的纠纷可以采取仲裁的方式, 建议建立专门的金融仲裁机构, 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行政处理的方式是行政机关根据消费者的投诉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调查, 并进行纠纷处理。建议赋予人民银行金融消费保护局对金融机构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执法调查和处理的权力, 为金融消费纠纷的处理提供行政手段。诉讼是金融纠纷的最后一道屏障, 建议对于涉及金额较小的诉讼采取简化的诉讼程序, 对于涉及人数较多的诉讼可以由一人或多人作为集体代表进行诉讼, 提高诉讼效率。

3.2 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宗旨及主体

首先, 监管的宗旨定位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监管是为了让互联网金融更加规范、有序发展, 究其根源, 还是让借贷双方能更好地利用金融资源满足理财的需要。以人为本并非空谈, 比如在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问题上, 以人为本体现在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 互联网金融中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信贷业的一股新生力量, 与银监会监管的市场联系最为紧密, 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接受有经验的银监会监管是最佳选择。根据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条规定, 银监会有权对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实行业务上的监管。因此, 立法机关还需要对该法律条文做出一定的修改或解释, 明确监管主体。

再次, 制定行业认证准入制度。行业认证准入制度应当包括法定资本金制和许可证制两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在工商登记时, 首先满足最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 其后需要向金融监管部门申请领取许可证、核定经营范围。许可证的制度设计方面, 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许可证进行细化的分级:不同级别的许可证所对应的业务经营风险不同, 每一级许可证背后的资本金、业务能力、风控制度也是不同的。

最后, 针对互联网金融中遇到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无法可依的现状, 我国应该加快《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制定, 并对互联网金融中涉及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专门规范, 切实保障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各项权利, 规范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的行为。

3.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当遵循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原则向金融消费者披露信息, 不以损害受法律保护的他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为代价。在披露内容方面, 包括但不限于:一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概况, 主要为简介、经营模式与范围、组织架构、合作的资金转账平台和金融机构等;二是投资理财产品信息, 包括相关的利率、期限、风险、投资流程、保障计划等;三是业务经营信息, 包括投资理财成交额、坏账率、担保业务中的代偿情况、其他重大事项等;四是必要的财务数据, 包括年末资金构成及资金运用明细、财务报告、违约率等, 以上信息披露内容可以使互联网金融中金融消费者了解平台的风险, 选择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时可以采取防范的措施。

3.4 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普及教育

在理念上, 我国要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 一是要加强社会诚信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诚信道德观念的教育, 也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诚信观念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 从而自觉抵制互联网金融违法乱纪行为;二是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方式, 以及学校教育等渠道, 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来广泛宣传互联网金融知识, 提高社会公众对现代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了解和认知水平, 使其能够全面准确理解国家相关互联网金融政策和改革措施。并且要适时提示公众, 互联网金融行业潜在的风险、市场风险、信贷风险、操作风险等等, 积极规范和引导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行为, 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心;三是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只有当消费者明确自己的权利, 才能为自身利益诉求采取行动, 监管机构应尽指导和教育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职责。

摘要:探讨和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监管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与内容, 存在着的诸多难点, 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的纠纷处理机制, 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宗旨及主体,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普及教育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消费者权益,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胡光志, 周强.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J].法学评论, 2014 (6) :33-36.

[2]吴朝平.互联网金融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讨[J].征信, 2015 (2) :48-52.

[3]常瑞胜, 王正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5 (10) :51-53.

[4]王正.关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探究[J].经济论坛, 2016 (10) :65-67.

消费者保护金融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保护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83-03

一、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急迫性

“金融活动由来已久,但金融消费者却是崭新的法律术语,它是现代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法律产物。”[1]83金融服务市场急剧发展,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日趋复杂,消费者的既有金融知识很难适应这种快速变化。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 之所以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建立制度予以特殊保护,由于金融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垄断经济使其处于比一般消费者更为不利的弱势地位。”[2]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问题凸显出来,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被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各国政府以及有关组织普遍认识到, 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不仅关乎消费者个人利益,更关乎一个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金融秩序和整个国际社会金融市场的稳定。发达国家在此次危机中受创较重,纷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美国、英国和日本为发达国家之首,对此反应较为迅速。这些国家从立法上以及机构变革上运用各种手段来扩张其金融消费者体系,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3]15-16。本文拟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美、日、英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扩张进行探索,以期从中获取一些有益启示。

二、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扩张

(一)美国

早在1968年,美国便制定了《消费者信用保护法》,明确规定了金融服务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随后,20 世纪70年代美国制定了《公平信用记录报告法》、《电子资金转账法案》、《公平信贷账单法》和《信用机会平等法》。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诚实储蓄法》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2003年制定了《公平准确的信用交易法案》。2004年,美国货币监理署办公室颁布了一项规定,扩大了联邦政府有限收购的范围,赋予国家银行行使在如下领域的联邦层面的权力:房地产贷款,没有不动产担保的贷款,存款以及其他业务[4]82-83。至此,美国初步构建了国内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然而这样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并未使美国免除金融危机重创的厄运。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3月,美国财政部率先发布了《金融管制改革白皮书》,针对金融危机所凸显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提出了诸多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首先强调完善和强化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常规监管措施以外,尤其强调今后金融监管立法必须十分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这一改革建议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活动也相继展开。2009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信用卡问责及信息披露法案》,大大加强发卡人法定义务和责任、监管部门执法权限等以保护持卡人的合法权益。2009年10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正式通过了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的法案,是美国应对危机的至关重要的举措。最为重要的变革是,奥巴马总统于2010 年7月签署了《多德-弗兰克法案》(The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 Act),创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Bureau of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BCFP”))[5]。多德-弗兰克法案试图授权各州政府创造一个新的环境,使银行应对新的规则和执法压力[4]。BCFP承接了原先分属于美联储、货币监理署、储蓄机构管理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国家信用社管理局、住房与城市发展局及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有关机构的消费者保护职能,其宗旨是持续地实施及执行联邦消费者金融法律制度,确保所有消费者能获得安全的金融产品,提高消费者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二)英国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逐步深入到金融监管体系的设计中来。英国经济学家Michael Taylor 提出了著名的“双峰”(Twin peaks)理论,认为金融监管存在两个并行目标,一是审慎监管,二是保护消费者权利。英国《2000 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简称FSMA)明确了英国金融监管的目标,即增强市场信心、提高公众认知、保护消费者、减少金融犯罪[6]。依照《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规定,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简称FSA)正式行使其对金融业的监管权力和职责,直接负责对吸收存款业、保险业和证券投资业的监管。2001年6月,FSA 发布了《产品销售后公平对待消费者的报告》,据此启动了公平对待消费者项目。2005年5月,FSA 发布《关于金融服务投诉指引》,详细规定了消费者可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或产品投诉的情形。

应对危机之初,英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FSA的职权。2010年3月11日,英国政府发布了《消费者投诉处理办法》,具体规定了各金融机构和各政府监管部门处理消费者在金融消费领域有关投诉问题上的职责。英国政府在危机中深切地感受到,对消费者进行金融知识教育非常重要,为此,英国金融服务局于2010年4月成立“消费者金融教育局(CFEB)”,全面负责开展英国的消费者教育工作。2010年6月16日,保守党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了一项激进的重新起草金融监管法的提议, 随后2010年7月26日出台了咨询文件[7]。这一改革的动力在于,政府意识到在现有的制度之下,无人能对严重的金融事件负足够的责任,因而导致没有规则来应对并阻止危机的到来。改革后,英国银行会得到更多的管理权限并在新的管理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与此同时,FSA的职能将基本由三个新机构取代: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ory Authority),这是英格兰银行的一部分;经济犯罪局(Economic Crime Agency);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Economic Crime Agency,简称CPMA)。2011年2月16日,英国政府宣布将CPMA更名为金融行为准则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简称FCA),目的是为了更直接地反映该机构的作用[7]。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府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决心。

(三)日本

日本自2001年开始施行了《金融商品销售法》,主要内容包括:(1)规定了金融商品销售者的说明义务;(2)规定了金融商品销售者劝诱方针的适合性义务;(3)规定了金融商品销售者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责任。日本金融监管体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立法基点,全面突破了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和经营业务的界限。为了突出对消费者权益的强化,在金融商品销售者违反告知义务而使消费者遭受损失的数额的认定上,该法将此情况推定为消费者的本金损失,从而减轻消费者的举证责任[8]99-100。2006 年日本出台了《金融商品交易法》,对股票、债券、外汇存款等金融产品实行了一体管理,改变了既有分业监管无法涵盖新型投资商品多样化需求的状况。与2001年的《金融商品销售法》相比较,该法对金融商品消费者的保护规范得到了强化,具体包括加强金融机构的“销售和劝诱”行为规范、扩大了对金融机构说明义务等的保护规则,以及增加民间纠纷解决机构的设立等多项内容。

在机构设置上,日本政府设立了日本金融监管厅,作为履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主管机构。此外,其他监管机构包括中央银行、消费者厅和财务省等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也发挥一定作用。为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9月,日本在金融厅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厅,统一管理原先由各相关省厅分别管辖的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各种行政事务,包括产品事故的原因调查以及事故预防。金融消费者厅主要负责管理金融交易合同。此外,在消费者厅之外,日本政府还设立了“消费者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民间人士组成的消费者厅的监督机构,设在内阁府内,负责独立调查审议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的各种事务。在监管实践中,对于违规经营的金融机构,两个部门可以行使联合检查权,共同协商做出处理决定。

三、几点启示

如前所述,为应对金融危机,美、日、英三国根据本国情况都做出了适时的反应,通过修改立法,改革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扩张了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三个国家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立法体系和金融监管模式也有很大不同。但是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仍有很多共性的内容,这些共性的内容为今后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完善消费者保护体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各国都有较为完备的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立法体系。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应该是以完备的立法体系为基础的, 即必须有一部基本法律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配套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其次,各国都成立了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如前所述,美国设立了CFPB, 行使分散于不同政府机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英国成立金融服务局,日本成立了金融监管厅。只有明确具体的保护机构,法律制度以及执行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各国普遍重视金融消费者教育。金融发展与投资者教育密不可分。全面系统的金融风险教育工作的开展, 可以让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真实成本和金融工具的适用性做出甄别, 否则就很容易因为缺乏知识而做出错误的选择。金融危机过后,金融消费者教育已经成为各国监管当局、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包括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问题。

金融危机给了各国以及国际社会以警示,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对金融消费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趋势。2012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组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成立以来,积极探索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机制,着手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上述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将会为中国未来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叶林.金融消费者的独特内涵——法律和政策的多重选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2]陈志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比较、借鉴与中国构建前瞻[J].宁夏社会科学,2012,(11).

[3]谢平,皱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 2010,(2).

[4]Oren Bar-Gill & Elizabeth Warren, Making Credit Safer, 157 U. Pa. L. Rev. 1,2008.

[5]Elizabeth R. Schiltz, The Paradox of the Global and Local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Applying the Lessons of Caritas in Veritate to the Regulation of Consumer Credit in the United Stated and European Union, 26 J.L. & Religion 173, 183 (2010-2011).

[6]Financial Serr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Part Ⅰ,5(3).

[7]A New Approach to Financial Regulation: Judgment, Focus and Stability CM 7874[EB/OL].HM Treasury (July 2010), http://www.hm-treasury.gov.uk/d/consult_financial_regulation_ condoc.pdf.

消费者保护金融 篇12

一、我国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现状

相对于国外来说, 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 但近几年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在金融行业这个日益繁荣的市场中, 个人对金融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主要表现为货款、投资、理财等多元化的金融消费格局, 而不再是简单的银行存取款业务。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不规范性、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以及金融交易的特殊性, 使得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更加突显, 金融消费者的风险程度也日益加剧。他们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金融消费者缺失法律主体地位

在我国的法律正式文件中, 并未出现过“金融消费者”这个概念, 而是被划分为好几类, 以不同的经营模式分散开来。在一些领域与规则中, 消费者被冠以“顾客”“投资者”之类的称呼, 而这些法律法规并未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所以金融消费者的法律适用性与主体地位比较薄弱。

(二) 我国金融监管的机制不够健全, 不能有效地实行问责机制

在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目前的金融监管模式就是“三行一会”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 按照纵向监管权限, 分别监督各自领域内的金融交易活动。但是金融监管机构未能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 而是偏向于把控市场秩序, 营造出良好的国企改革环境, 因此带有深厚的政治色彩, 大大削弱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

(三) 我国金融消费的纠纷处理机制不够完善

金融消费纠纷产生以后, 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向金融机构投诉, 如不能达成满意的解决方案, 消费者才会诉诸法院。但是, 我国的金融机构内部并未建立一种专门的纠纷处理机制, 面向消费者的投诉进行专业有效地处理。而所谓的信访制度也很难取信于消费者, 缘于在调查纠纷、处理效力方面缺少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另一方面, 金融消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 所以金融机构的处理能力有限, 诉诸法院又因程序繁杂而不能快捷有效地处理纠纷, 这些都导致金融消费的纠纷处理过程越来越难。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实现权益保护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一) 金融产品创新性与金融风险性之间的矛盾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提供给金融消费者更多自由的选择, 推进金融市场不断向前发展, 但金融创新活动一旦不受约束, 则必定会大大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使其丧失一定的判断力, 甚至对监管机构的评估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在市场占有率及市场利益的吸引下, 金融机构由于其误导、欺诈市场的行为导致金融风险的扩大, 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反之, 若一味地限制金融创新, 采取单纯的强化监管方式也会阻碍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 金融监管机构的问责机制与司法救济存在着冲突

一般而言, 司法救济的法律效力要远远高于金融监管机构, 司法保护是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时的最后一道救济途径。但现行条件下, 司法保护执行起来相当困难, 司法救济对处在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来说也会花费较长的诉讼周期与诉讼费用, 所以金融消费者一般采取向金融机构投诉的处理方式。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问责机制不够健全, 监管力度明显不足

三、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制创新

(一) 在立法方面制定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适时保护其合法权益

为了有效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应当制定一部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的法律, 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一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模式, 逐步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 要实现司法救济途径的创新与完善

在我国可以采取小额诉讼制度, 这样有利于实现诉讼的效益化, 避免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权益保护的情况, 既可节约诉讼成本, 又能保证司法公正。因此对于处理众多金融纠纷, 调整复杂金融关系,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大有裨益。另外, 可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纠纷仲裁机构, 针对各种金融纠纷问题进行专业性处理, 提高处理效率, 保证处理质量, 同时可与消费者协会配合, 共同高效地解决金融消费纠纷。

四、结语

现在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法律保护机制的严重缺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是刻不容缓。相信随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优化与完善, 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机制也将会得以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志娟.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D].河北大学, 2010.

上一篇:纵隔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下一篇:乳腺癌中医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