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保护法(共12篇)
消费者保护法 篇1
2014年3月15日,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法》) 正式施行。《消法》的修改以及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是对当代中国消费转型冲击之下已显失衡的利益格局作出的制度性回应, 其最终目标仍是通过制度的输出来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新的利益平衡。当然, 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乃是由多个法律部门所组成的①, 用以解决消费者问题的法律系统, 作为该法律系统的基础 (但并非是唯一的法律部门) 的《消法》之全面修改已经拉开了消费者保护法整体性重构的序幕。本文围绕着我国消费转型进程中消费活动的利益失衡问题以及寻求利益平衡时的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进路展开初步的探讨。
一、消费转型之现象解构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经济发展对内生消费的客观需求使得消费社会在中国形成并由此展现出中国消费社会的诸多特征。观察消费社会在我国形成过程的重要“线索”, 便是我国当前的消费转型———消费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形态向复杂样态转变的过程。
(一) 消费转型的界定及其基本样态
消费是消费者在特定的空间维度内 (现实环境或虚拟网络) 、选取特定的商品 (物质产品或非物质产品) 或服务为对象并通过特定媒介形式 (积累性财产或信用及预期收入) 、在特定的时间维度内 (即时或预付) 所进行的市场活动;而消费模式便是在消费活动中抽象出与生活消费结合最密切的基本要素的组合, 即消费模式可以被抽象为“空间、客体、媒介与时间”等消费要素共同组成的系统。消费转型, 则是在传统消费模式基础上吸收新的元素所引发的消费活动形式变化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消费转型中, “空间、客体、媒介及时间”等要素的变化最终是以“网络消费、非物质产品消费、信用消费以及预付式消费”等具体的消费样态表现出来。具体来看, 中国的消费转型可被归结为以下方面:由单一的“现实环境消费”向“现实环境消费与虚拟网络消费”二元空间转化, 在传统的消费客体 (物质产品和服务) 之外增加了“精神产品、教育产品以及金融产品”等“非物质”产品, 由单纯的“积累型消费”向“积累型消费”与“超前型信用消费”二元消费模式转化, 并且“先付款后消费”的预付式消费模式正在大幅度的增加。需要注意的是, 在肯定消费转型的前提下, 新型消费模式并非是从根本上取代了或者说是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 传统消费模式与新型消费模式是同时存在于市场活动中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消费活动的基本模式, 形成了传统消费模式与新型消费模式“共生”的消费格局。
现代社会中, 人类已无法摆脱成为一个“消费者”的命运, 消费活动已经成为“民生”的应然组成部分, 消费早已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话题[1]。在中国的消费社会形成、发展以及被良性塑造的过程中, 消费转型既是观察这一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 同时也对我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反作用。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 消费者问题不仅成为典型的社会民生问题, 而且随着消费模式日趋新型化、多样化、复杂化, 新型的消费者问题也将不断出现, 当代转型中国对解决消费者问题的制度需求更为迫切。
(二) 消费转型之于当代中国的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 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关键一步, 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社会转型, 是指那些在速度、范围和程度上受到一定限制的社会中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及制度体系等方面发生的渐进性而又深刻变化的过程;之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 社会变革乃是强调中国社会的结构秩序与发展方式的渐进性调整和完善[2]。值得一提的是, 社会变革的表征也不仅仅是众多经济数据上的变动, 还应包括作为社会结构框架的“制度式”转变。即使社会变革的动力是由重大技术创新带来的, 每个社会在采用这种技术时必须调整现有的制度结构, 这意味着社会变革中必须经历的重要一环———新制度的产生和旧制度的逐渐淘汰[3]。
当代中国,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引发了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 而经济变化又造就了政治系统范畴内利益结构、阶层状况、文化心理、政府职能的新局面。同时, 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政治稳定前提下的全面制度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潜在含义在于,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制度是逐渐建立并系统化的, 制度化的过程本身便是逐渐消除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原有制度, 建立新的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制度。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单一的生产出口型转变为与生产出口与内生消费并重型———也是社会转型中新一轮的变革形态。而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对“消费”的经济职能之重新定位, 消费俨然成为社会生产与民众生活的动力与目标,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也表现出一种以消费为本位的社会形态———消费社会;可以肯定, 中国的“消费社会”也在形成和塑造之中[4], 处于社会变革中的当代中国已经充分认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传统消费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些新型的消费模式逐步出现并发展完善。现实中的消费模式变革对消费者保护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将会对我国固有的消费者保护立法带来冲击;而为了保障新型消费模式在拉动内需与促进内生消费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消除与之不相适应的原有制度, 建立与新的消费模式相吻合的制度, 通过合理的制度输出来满足我国消费模式变革中的制度需求。
二、消费转型后的立法冲击
消费转型既为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利好, 同时也对原有的消费者保护立法所初步确立的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相对的利益平衡带来冲击, 而且将会引发新的消费者问题。
(一) 消费转型引发的利益失衡
在经济活动中, 特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 而且这些利益冲突在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下还会暴露得更加明显。当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都存在其合理性的前提下, 利益平衡的效果只能是部分牺牲或舍弃那些具有较少合理性的利益诉求, 而相对地保全一个具有较多合理性的利益[5]。由此说来, 利益平衡只能是相对的, 是寻求一种相对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分析法律问题中的利益冲突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法律方法。造成利益冲突的原因是可以识别的, 表面上来看, 利益冲突可能是由于客观原因或是道德风险因素所造成的, 而从实质上来看, 利益冲突的长期存在且不相调和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制度供给不足所引起的。因此, 妥善的制度供给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协调和平衡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进而实现各种利益诉求共存的必要保障。
现代的商品经济造就了市场活动中“消费者与经营者”这一对立统一———相互对立却又互相依存———基本范畴。消费活动中,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不仅存在着各自所追求利益形态的差异, 而且在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天生”的利益冲突。但与其他利益冲突局面不同的是, 消费活动中的消费者较另一利益主体经营者而言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因此, 为实现实质正义而进行的法律制度设计必然要对消费者具有利益倾向性, 方能缓和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6]。随着消费模式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样态, 新型消费模式的出现将会导致固有消费者保护法律框架下的利益失衡, 并给我国固有的消费者保护立法带来冲击。
(二) 消费转型对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冲击
毫无疑问, 消费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效率、便捷、优惠等诸多利好, 消费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消费活动、更多种类的产品和服务可被选择作为消费对象, 并且可能支付更少的钱款, 甚至是利用信贷来进行超前消费。总的来说, 新型消费模式使得消费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也是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一项基本要素, 这种变革是以有利于消费者的样态进而达到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目标。在另一方面, 消费模式的变革也必然会为消费者带来新的风险, 由此也将进一步暴露出由于消费者对新型消费模式缺乏全面的认识以及新型消费模式自身弊端所引发的新的消费问题。比较而言, 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市场机制下造就出的新型消费模式, 究竟对人类有益或是有害,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并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够判断的。但可以肯定的是, 新型消费模式的出现必然会给消费者带来新的风险, 引发与以往不同的新型消费者问题, 而在调整这些在传统消费模式下所不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的过程中, 固有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制度局限就将暴露出来。
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 (即经济基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 , 经济基础的某一个要素或是环节发生了变化就会引发法律的局部性变化, 否则法的作用———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就将难以实现。消费转型便是现代经济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直接体现, 消费者保护法作为一种规范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其难以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过程完全同步, 法律相对的滞后性是不可避免的。在消费转型的背景下, 原有的利益冲突发生变化或是新的利益冲突出现之时, 新的消费者问题将会出现, 现行立法的滞后性将被凸显出来, 立法者往往会通过法律修改或是制定新法的方式来予以应对。与此同时, 对法律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基础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可循, 立法者需要探寻这些规律, 而利益格局的变化与利益平衡的重新确立便可以被认定为是法律重构过程中规律之一, 立法者需要观察社会变迁过程中利益演变与冲突生成之规律, 通过运用利益平衡机制来逐步完善原有的法律体系———新法的制定、法律修改以及法律解释, 实现通过法律对社会控制之目标。因此, 在肯定消费模式变革并掌握其变革样态的前提下, 寻求消费者保护立法与消费模式变革相协调, 在消费者保护法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实现新的利益平衡, 乃是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重要目标。
三、应对消费转型与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进路
消费者保护立法是建立在特定的消费模式之上的、以消费者问题为调整对象的制度设计。在消费转型背景下, 固有利益格局已显失衡, 新的消费者问题已经出现并亟待解决, 法律制度的重构便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消费转型后的利益失衡与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因此, 利益平衡之重塑将会引导消费者保护法重构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形成。
(一) 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基本目标———利益平衡之重塑
通常情况下, 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可以引导不同的主体在法律所确立的利益范围内从事正当的、和平的生产生活活动, 而当社会活动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或是引发争议的时候, 人们既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自行予以调节, 也可以通过法定的程序解决冲突、矛盾和争议, 从而使得权利侵犯或经济损失得以恢复、利益的失衡得到协调, 法律机制在通过立法中的利益配置以及法律施行中利益平衡机制来达到社会控制的基本目标[7]。在消费活动中,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离不开法律机制, 而作为“以国家有形之手来适度介入市场活动”之典型法律部门的消费者保护法[8], 其通常是通过限制某一特定利益主体 (经营者) 或是优先保护另一特定利益主体 (消费者) 来协调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但法律应当尽可能的兼顾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 即使需要对某类利益进行限制或是对其他利益表现出倾向性, 这种限制或倾向性也不能是毫无节制的, 当确实需要某种利益做出牺牲时, 法律应当尽可能保证这种利益牺牲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易言之, 立法上的倾向性并不是说完全地置经营者的利益于不顾, 这种倾向性立法本质上来讲是立法者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消费模式, 在对限制经营者与优先保护消费者的制度选择之间所作出的利益平衡。因此, 消费者保护法不仅仅是市场活动中弱势群体保护的保障性立法, 也是一种平衡各方利益冲突后所作出的制度输出, 这种利益平衡在微观的市场活动中所起到的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9]。
法律重构 (Legal Reconstruction) 是法学研究中广泛提及并普遍运用的术语, 既可以指法学理论的发展变化, 也可用来描述具体法律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或结果。通常来讲, 法律重构是指作为整体的抽象法律系统, 在“事实与规范”的相互作用之下[10], 法学理论、法律制度以及规范文本的同步发展的过程与修正完善之结果。较“理论革新、法律修改或立法完善”等概念而言, 法律重构强调“理论与制度”之间紧密结合的思辨过程, 凸显了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虽然法律重构既可以用来描述法学理论的发展, 又可以直接指代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规范文本的更新, 但这种“理论与制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法系统才是法律重构的核心内容[11]。当然, 法律重构的基础和依据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实践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引起的事实性要素, 法律的重构必须依托于事实性要素。在消费者保护法的调整和重构的过程中, 无论是立法、修法或是司法实践工作中, 都必须兼顾消费实践活动中各种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 分析利益冲突并寻求利益平衡的解决方法。一方面, 法律修改或者制定新法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新的利益冲突及其平衡机制进行重新考量的过程, 立法者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论证, 以求得平衡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力求实现立法之公正。另一方面, 在处理消费者保护法律问题的过程中, 对于立法尚未规定或是法律规定不完备之处, 司法人员也常常需要通过分析利益冲突, 实现利益平衡, 最终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 利益冲突与平衡之法律方法是简化消费者保护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平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消解消费模式变革中的消费者问题的必要工具。
此外, 在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中, 协调发展原则被认定为是利益平衡原则之外的另一经济法基本原则。具体而言, 协调发展原则是指消费者保护法建构的过程中不仅要重点考虑到弱势消费者个体利益的保障, 同时也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出发, 在博弈和思辨中化解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并通过权利、权力与义务的设置来寻求新的利益平衡, 并促进产业的稳定与市场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消费模式变革所引发的新型消费者问题, 打破了原有消费者保护法所确立的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相对的利益平衡, 消费者保护法之完善与重构既要吸收新的消费者利益诉求, 同时更要在实质上形成一种适应消费模式变革的新的利益平衡, 这种利益平衡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基础, 也是维系着经营者从事特定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协调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 我们需要依托于利益平衡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消费模式变革与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相关问题作出双向度的思考。
(二) 消费者保护法重构进路的具体展开
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 是消费者保护立法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明确了消费转型以及展开消费者保护法重构之必然性的前提下, 如何依托于法理来具体展开消费者保护法重构, 便是法律重构中的路径选择问题。宏观上来看, 在总结消费转型对固有利益格局造成冲击的情况下, 消费者保护法重构需要依照什么样的脉络、采取什么样的进路, 直接影响着消费者保护法自我完善的最终结果。我们认为, 消费转型所引发的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基本路径, 既可能是宏观层面上消费者保护立法的体系性调整, 更大程度上则是在微观层面上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权利和义务重构以及国家介入消费者保护之公权力方面的重构。由此看, 消费转型既需要从社会变革的宏观视角来考察, 同时对其引发的消费者问题又要从微观上作出制度性应对;而与消费转型相对应的消费者保护法之重构, 也包括了宏观层面上法律体系之重构与微观层面上的权义内容及法律概念之重构。
首先, 在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中, 一种比较宏观的进路便是消费者保护法的体系性变化, 即出现了新的消费者保护部门法来直接调整新型消费法律关系, 由此来实现新的利益平衡。在消费社会塑造的过程中, 新型消费模式可能会引发新的消费者问题, 而原有的消费者保护立法难以对新型消费模式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引发的消费者问题作出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 新的消费者保护部门立法将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当前的消费模式变革可能在根本上引发消费者保护法在体系结构方面的重大变化, 如可能出现关于网络消费的网络交易专门立法②, 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或者是关于信用消费的专门立法, 这些新的消费者保护部门法的出现可以说是消费者保护立法在追求利益平衡过程中自身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应然要求。当然, 消费者保护法在宏观上的体系性重构, 也必然会产生新的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 出现新的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及公权力, 而从整体上来看, 体系性重构实质上是在巩固原有的消费者保护法律框架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利益平衡。
其次, 在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中, 一种较为基本的进路是消费者保护法中“新型的消费者权利或新型经营者义务的出现, 或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权力介入消费者保护时新的权力类型的出现以及新型的法律责任的设置”。在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过程中, 这些“新型”的权利、义务及公权力的出现, 既是新的法律制度生成的过程, 也是重新寻求利益平衡的过程。例如利用网络、电视、电话以及邮购等购物方式进行的消费活动中, 消费者后悔权的引入便属于针对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模式下消费者保护所进行的新的制度设计。但消费者后悔权引入也并非只考虑消费者的利益, 而是同时兼顾相关经营者的利益, 因此, 《消法》明确规定③消费者在行使后悔权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商品完好———不影响商品的再次出售, 同时还要承担退货的运费。可以说, 消费者后悔权制度的倾斜性, 便是针对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所引发的利益冲突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再次确立了新的利益平衡。
再次, 在消费者保护法重构中, 另一种进路则是固有的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以及相关公权力的具体内容之局部完善。制度内容变化之重构进路虽然没有在本质上产生了新型法律制度, 但“量变性的制度变化”与“质变性的新型制度出现”相互配合, 共同确保消费者获得充分的法律保障并实现消费者保护中新的利益平衡。例如随着产品形态多样化以及非物质产品的出现, 经营者的质量保证义务④也在发生变化, 立法者也需要把握产品样态的变化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寻求新的利益平衡。在消费者接受民办教育经营者提供的教育产品的过程中, 经营者应负有质量保证义务, 需要确保教育产品的质量 (涉及师资、教材及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 到达与消费者约定的或是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质量要求。但与传统上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保障义务不同的是, 教育产品经营者提供了达到相关质量标准的适格的教育产品后, 消费者 (学生) 能否在接受教育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实际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或是取得理想的成绩却不是绝对地取决于教育经营者的产品质量, 因此, 出于利益平衡的考虑, 立法者不应规定教育产品经营者负有保证学员获取知识、技能或是通过考试等绝对的质量保证义务。
最后, 在消费者保护法重构中, 还可能存在这样一种进路, 即随着法学理论的发展和法律价值观念的变化, 对消费者保护法中特定的法律概念、相关法律条文所作出的法律解释也将会有所不同。例如怎样界定“消费者”以及消费者识别的核心标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制度设计和规范调整的问题, 其本身还包括如何运用基本法理及利益平衡的思维来合理诠释“消费者”概念的问题。最初用来界定消费者法律地位的核心标准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在市场活动中的弱势地位, 同时还有“生活性消费”这一表明消费者保护法调整范围的重要标准。而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 消费者法律内涵中的弱势经济地位自然没有改变, 但消费者的“生活性”特征却受到了动摇并逐步淡化, 例如人们购买的金融理财产品本身仍然是一种投资行为, 不属于直接生活领域内的市场活动, 但因为金融产品购买者是处于弱势地位的“非经营者”, 即使该购买行为不具备典型意义上的“生活性”, 法学理论与立法者出于缓和经济实力差距、平衡利益冲突以及追求交易结果实质正义的考虑, 仍倾向于将实质意义上经济弱者 (金融产品购买人) 置于消费者的法律地位来加以保护。或许可以认为, 随着我们对消费者保护法之理论认识更加深入, 诠释消费者地位之“生活性”特征正在逐步淡化, 而“非经营性”特征逐渐成为“弱势地位”要素之外用以判定消费者的重要标准。
四、结论
市场活动的出发点是利己之心, 求得自己的利益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驱动力, 而个人对利益追逐的结果将会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并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12]。利益诉求在市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驱动作用不可忽视, 同时, “利益”分析也是我们观察消费经济活动并展开制度设计的有效手段, 以利益衡量为理论工具来展开消费者保护法研究的重要方法。当前, 我国“生产出口与内生消费”并重的二元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并逐步完善, 塑造中的中国消费社会形态促使我们的消费模式发生变化, 固有的消费者保护立法中原本相对平衡的利益格局将会受到消费模式变革的冲击, 引发利益失衡。作为一种制度性输出, 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重构, 则是对消费模式变革冲击下已失衡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平衡。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 由多个法律部门所组成的、用以解决消费者问题的消费者保护法律系统将日益完善, 而作为这一法律系统之基础的《消法》的全面修改, 将会引导我们展开消费者保护法体系完善与制度重构的全面进程。
摘要:目前,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经历着由“单一的生产出口型”向“生产出口与内生消费并重型”的转变,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以及与消费转型中“空间、客体、媒介及时间”要素的变化, 最终导致“网络消费、非物质产品消费、信用消费以及预付式消费”等新型消费的出现。消费转型将对消费者保护立法中原本相对平衡的利益格局产生冲击, 引发新的消费者问题。消费者保护法之重构是对消费转型冲击下已失衡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平衡, 重构将基本围绕着“新型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制定, 新型消费者权利、新型经营者义务和介入消费活动的新型公权力之出现, 固有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和公权力的变化以及对基本消费概念的重新解释”等内容展开。
关键词:消费转型,消费者保护,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1]王博.论民生的经济法诉求[J].南都学坛, 2013 (1) :92-93.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336.
[3][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M].戴睿, 易诚, 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5-9.
[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福, 全志钢,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67-71.
[5][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 (上) [M].蒋兆康, 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中文版序言) :12-15.
[6]李友根.从平等走向倾斜——对消费者保护法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论坛, 2008 (3) :20-22.
[7][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46-48.
[8]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166.
[9][美]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17-128.
[10][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27.
[11]郭洁.反思与重构:经济法原理五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11-12.
[1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275-278.
消费者保护法 篇2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落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预防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发生,及时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听取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对经营者交易行为、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意见,及时调查处理。
第三十三条 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
有关行政部门发现并认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
第三十四条 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提起诉讼。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的消费者权益争议,必须受理,及时审理。
第五章 消费者组织
第三十六条 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组织。
第三十七条 消费者协会履行下列公益性职责:
(一)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引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二)参与制定有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
(三)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
(四)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
(五)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
(六)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鉴定,鉴定人应当告知鉴定意见;
(七)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或者依照本法提起诉讼;
(八)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
各级人民政府对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责应当予以必要的经费等支持。
消费者协会应当认真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责,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监督。
依法成立的其他消费者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的规定,开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消费者组织不得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不得以收取费用或者其他牟取利益的方式向消费者推荐商品和服务。
第六章 争议的解决
第三十九条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
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
第四十一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
第四十二条 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以向其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赔偿。
第四十三条 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第四十四条 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承诺的,应当履行承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十五条 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十六条 消费者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的,该部门应当自收到投诉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并告知消费者。
第四十七条 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一)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的;
(二)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
(三)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
(四)不符合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五)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六)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的;
(七)服务的内容和费用违反约定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
经营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九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第五十条 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第五十一条 经营者有侮辱诽谤、搜查身体、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权益的行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第五十二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第五十四条 依法经有关行政部门认定为不合格的商品,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当负责退货。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第五十六条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
(七)拒绝或者拖延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经营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的,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五十九条 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十条 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一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者包庇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二条 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
第六十三条 本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试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3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涵义;精神主旨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价值取向及其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中无不体现着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对经营者义务的约束,其主要包括:安全价值、公平交易价值、福利价值。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精神。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精神主旨
所谓的消费者权益是指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在某种商品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下,消费者在进行具体消费行为和完成具体消费过程时所享受的权利和利益的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有关保护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免受人身、财产损害或侵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消费者权益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的基本权益之一,对这一权益的有效保护,体现了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市场经济的根本特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是国家对基于消费者弱势地位而给予的特别保护,是维护真正的公平交易市场秩序的法律。之所以说是基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而给予的特别保护,是由于消费者的弱势性而决定的。消费者的弱势性,是指消费者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在购买、使用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因缺乏有关知识、信息以及人格缺陷、受控制等因素,导致安全权、知情权、自主权、公平交易权、受偿权、受尊重权、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造成消费者权益的损害。
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与经营者的强势地位比较:首先,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是一种非专业对专业,非知情人与知情人的关系。经营者通晓商品的技术性、了解市场行情、掌握顾客心理、具有一定的销售技巧,可以说知己知彼;而消费者却缺乏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相关知识,所接受的消费信息大多是经过加工的、有促销和诱导作用。消费者难免不被经营者所操纵,并与之建立非公平的交易契约。加之,商品与服务技术含量的提高,会增加经营者的强势地位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即强势更强、弱势更弱。
其次,现代市场经济简化商品交换程序,加速流通速度的客观要求,使消费合同具有了定式合同或者附从合同的特征。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协议这一传统合同理论,对于消费者来说,已不够真实。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条件是由经营者事先规定的,消费者完全是处于单纯地表示接受合同内容的被动地位,无讨价还价、参与合同内容形成的自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缺乏实质性保障。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是个人对组织的关系,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消费者多是单个的自然人,经营者多是有组织的法人,交易其实双方地位便不均等,特别是面对集团化的大型垄断企业,消费者往往被迫接受垄断高价。生产经营的集团化、跨国化在形成企业大型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增强经营者的强势地位,加剧着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再次,经营者利己行为严重。现代市场经济中不正当竞争的加剧,使得有些商品供给者视损害消费者利益为获取利润的途径之一,他们置诚实信用等商业道德原则于不顾,竞相采取不公平的商业行为或限制性商业行为,在质量、价格、计量、商标等各个方面竭尽各种欺诈手段,坑害消费者,其结果仍然是消费者遭受损害。
最后,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实力地位是非均等的。经营者经济实力雄厚,而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则受其财务收入水平的硬约束。他必须在效用最大化与交易费用最小化之间做出选择。无论是交易前的信息收集,还是权益受损后的索赔对消费者来说都不经济,他为此付出的交易费用都实际增加了消费的支出。消费者通常是选择牺牲少量效用,换取交易费用最小化。
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根据和背景
因瑕疵商品(包括服务)以致生命、身体健康或财产之安全受到侵害,或因不公正契约导致所从事之交易不能获得公平合理待遇等消费者被侵害问题自古既已存在,但偶发的,个别的消费者被侵害问题,尚未形成社会问题。然而1950年以后,经济发展迅速先进国家的消费者被侵害问题,已不是偶发的,个别的消费者被侵害问题,而是多数消费者经常被侵害之社会问题,此等问题,一般称之为消费者问题。消费者问题的发生原因甚多,而且错综复杂,并相互影响,究其主要原因,简述如下:①科学技术高度化。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企业生产了许多高科技新商品,虽为消费者带来许多便利,但因商品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亦随之与日俱增,消费者的危险也随之而来。②经营扩大化。③产销过程与流通机构复杂化。④不正当竞争行为多样化。⑤消费者信用低质化。⑥消费者团体意识淡薄化。
由于经营者互相结合成为商会或同业公会,具有完善的组织及丰足财力,形成压力集团及利益团体,强力影响政府之决策及立法。所以,尽管消费者愿意争取并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但因为消费者多属零散群众,欠缺共同利益及权利意识,在加上未具有丰足财力,因此不足以与作为压力集团及利益团体的经营者对抗。
三、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精神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和经营者应负担的义务,这一规定对于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不平等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地位不均匀,消费处于弱势的地位,为实现双方的地位平等,交易公平,国家对消费者给予了特别的保护,体现在法律规范上,即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对经营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与约束,偏重其义务规范,对消费者偏重于其权利规范,并对消费者的权利的实施给予保障。对消费者特别保护还体现在法律适用上当消费者的权利与其他权利保护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保护消费者的权利。通过对消费者权利和经营者义务的规范,使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享有充分权利,而改变其相对于经营者的弱势地位。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规定中,除对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进行规定外,在救济手段上也体现出了国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当消费者权益受侵害时,通过无过失救济的赔偿机制,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护。所以,不难看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是从消费者利益出发的,本法是保障消费者的权利和权益,约束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的基本法律,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
美国消费者隐私保护政策 篇4
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方式完全不同,是一种新的购物方式。一方面,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个人隐私信息可能被商家掌握和非法利用。另一方面,消费者网上购物无法亲自体验和挑选产品,消费者对购买商品不满意时,存在退货问题,并且网上购物通常可以跨越国界,消费者的权益易受到侵犯,因此,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权益是一个难题和新的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禁止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商业活动,侵犯消费者的权益。
1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机构
1914年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授权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作为负责执行各项反托拉斯法律的行政机构。其职责范围包括:搜集和编纂情报资料、对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进行调查、对不正当的商业活动发布命令阻止不公平竞争。FTC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市场行为具有竞争性,且繁荣、高效地发展,不受不合理的约束。FTC也通过消除不合理的和欺骗性的条例或规章来确保和促进市场运营的顺畅。
一般而言,FTC的工作主要是阻止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危害的行为。当国会、行政机构或其他的独立机构,以及州和地方政府商议政策需要时,FTC会提供相关资料。联邦贸易委员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来自消费者的信件、商人或国会的要求,或者关于消费者和经济问题的文章都可能使联邦贸易委员会采取行动。这种调查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非公开的。但一般来说,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是非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司和调查本身。
2 商业机构隐私保护于1999年纳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范围
美国联邦政府于1998年1月发表《有效保护隐私权的自律规范》(Elements of Effective Self-Regulation for Protection of Privacy)草案讨论报告,认为在电子商务兴起之际,贸然制定隐私保护法律规范行业的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行为,将会抑制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商业机构如果能够制定完善的保护个人信息的隐私政策,将可使消费者加强对商业机构的信任,反而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经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调研发现,1999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向国会的报告中提出,由于许多商业机构(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未注意到网络侵害消费者的隐私问题,因此建议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敦促商业机构注重消费者隐私保护,并将之纳入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监督。此外,提议商业机构开发相关应用程序使消费者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并负有教育消费者意识到网络对隐私的侵害问题的义务。联邦贸易委员会在此报告中的主要目的仍是推动商业机构自负其责,实施行业自律,以便为电子商务的成长赢得空间。
3 FTC在消费者隐私保护方面的作为
在过去的40多年,贸易委员会为保障消费者隐私权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消费者隐私权。
3.1 近三年来FTC在消费者隐私保护方面里程碑式的工作
3.2 处理了多起侵犯消费者隐私的案例
3.2.1 谷歌跟踪用户上网行为
2012年初,有用户发现谷歌利用技术手段,绕开苹果浏览器(Safari)的隐私设置,跟踪用户的网络行为。随后,FTC对谷歌侵权一事展开了调查。FTC称,谷歌让数百万苹果浏览器用户误以为,只要不修改Safari的隐私设置,谷歌就无法跟踪他们的在线活动。但实际情况却是,即使用户在苹果浏览器的设置中选择阻止网站对自己的追踪,谷歌仍可以追踪用户行为,包括浏览历史、账户密码等。业内专家表示,为了更好地追踪用户的网页浏览活动,谷歌通过私自绕过苹果浏览器的安全设置,偷偷植入了用户数据包(Cookie)。用户数据包是某些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进行跟踪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能够记录用户的行为。为了保护隐私,可以设置不允许网站放置用户数据包,但谷歌利用苹果浏览器的漏洞,在代码中加入一串非标准格式的字符,导致浏览器误以为网站不支持隐私保护的标准格式,于是允许谷歌向用户植入用户数据包,从而就可以跟踪用户上网行为。
2012年8月9日,FTC宣布,谷歌同意接受2250万美元罚款和解苹果Safari用户广告Cookies跟踪案。FTC认为,Google在Safari用户电脑上安装广告跟踪Cookies,违反了隐私保护规定。
3.2.2 Facebook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在社交平台上公开用户个人隐私
FTC于2011年对社交平台隐私权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Facebook的时候,提出七大控诉理由,包括当Facebook过渡转型时,事前未经用户同意便擅自公开他们的相关信息,在用户删除自己的相关照片和视频后,Facebook仍保留相关数据等。最终FTC与Facebook达成协议,要求Facebook必须向广大用户作出公开声明,并把“征得用户同意后方可公开其隐私”的规定纳入Facebook的隐私权管理条例中。在接下来20年里,Facebook所设置的隐私权管理条例也必须接受独立第三方两年一次的审核。一旦违反规定,Facebook将面临高达16万美元的民事罚款,为每一个违例行为买单。
3.3 推动出台隐私保护相关法律
在FTC等机构的推动下,针对儿童信息、医疗档案、金融数据等敏感领域,美国国会采取了分散立法形式保护个人隐私。
3.3.1 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
出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目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在1999年10月20日公布法令,要求网站想要从13岁以下儿童自身收集个人信息,必需有从儿童家长处获得的书面同意证明。这个法令最后并入1998年通过的《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1998)。2012年8月联邦贸易委员会更新了《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新保护法规定应用开发者和网站必须获得家长的同意才可以收集13岁以下儿童的照片、视频和地理位置信息。
3.3.2 消费者隐私权法案
2012年2月23日美国政府提出网络用户隐私权利法案,为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设定了7项原则,包括网络用户有权控制哪些个人数据可以被收集和使用、企业必须负责任地使用用户信息等,并要求相关利益方商讨制定这一法案的具体执行措施,该法案旨在赋予美国人在个人信息上更大控制权。这项新措施是政府一项更大规模的旨在改善网络隐私的努力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已经督促国会通过这项联邦法案作为支持。报告称,美国商务部将召集网络公司、网络用户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机构,依据法案商定网络用户隐私权利法案的具体执行措施。企业可以自愿决定是否接受这些规则。一旦企业承诺遵守,其行为将受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监督。
4 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4.1 对消费者隐私保护进行立法
对于消费者隐私权益的保护,FTC就该问题制定了四项“公平信息准则”,要求网站搜集个人信息时要发出通知;允许用户选择信息并自由使用信息;允许用户查看有关自己的信息并检查其真实性;要求网站采取安全措施保护未经授权的信息。美国电子前线基金会(EFF)与Commerce.net共同发起成立了以倡导网上隐私为主旨的非盈利性机构Truste,对符合不同自律标准的网站颁发认证证书。但行业自律远远不够,互联网个人信息被盗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通过Truste认证的互联网络巨型企业的网站都被指控有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行为,使Truste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与美国相比,我国消费者的信息隐私维权意识较为淡薄,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无法实现消费者隐私保护,我国可以参考美国法律体系的构建,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法律保护,最大程度促进消费者对信息处理的参与度,并且明确电子商务企业的相关法律责任,设置合理的实施机制,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增加了消费者信息保护的内容。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
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4.2 提高消费者隐私保护意识
消费者自身要不断增强隐私的自我保护意识,意识到对自己的信用、医疗、财产等信息进行保密。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应广泛宣传隐私保护的必要性,使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防范措施。
4.3 加强行业自律并建立企业问责制度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指导企业开展行业自律。建立企业问责制度,推动企业自律。对企业违反消费者隐私保护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参考文献
[1]Elements of Effective Self-Regulation for Protection ofPrivacy January 1998.
[2]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1914.
[3]Protecting Consumer Privacy in an Era of Rapid Changere-commendations for businesses and policymakers FTC reportmarch 2012.
[4]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1998.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5
一、单选题
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
A 有权获得质量保障的公平交易的条件
B 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准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C 有权拒绝经营着的强制交易行为D 有获得产品各项说明的要求E 有权拒绝经营者的搜查要求
2、经营者对消费者不得进行
A 侮辱、诽谤 B 搜查消费者的身体C 搜查消费者携带的物品 D 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E 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3、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时,经营者
A 可给对方折扣B 给中间人佣金C 必须如实入帐
D 可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
1、消费者为()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A 生产B 生活C 生产和生活D 个人
2、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应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出具。
A 必须B 不一定C 可以D 视具体情况
3、《消法》是()实施的A 1993年10月31日B 1993年1月1日
C 1994年10月31日D 1994年1月1日
4、《消法》中,消费者的消费客体是()。
A 生活消费B 商品C 服务D 商品和服务
5、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内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A 15日B 30日C 60日D 90日
6、经营者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处以非法所得()的罚款。
A 一倍以上三倍以下B 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C 一们以上十倍以下D 一倍以上三十倍以下
7、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
A 一倍B 二倍C 三倍D 五倍
8、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保修期内()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
A 一次B 二次C 三次D 四次
9、经营者以邮购方式提供商品,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
A 退回货款B 承担消费者支付的所有费用
C 赔礼道歉D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依法经()认定为不合格的商品,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当负责退货。
A 消费者协会B法院C 行业协会D 有关行政部门
11、消费者购买法律禁止购买、使用的商品引起纠纷的()《消法》调整范围。
A 不属于B 属于C 部分属于D 部分不属于
12、消费者协会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A 行政机关B 行业协会C 社会团体D 群众组织
13、《消法》赋予消费者协会()项职能。
A 七项B 五项C 九项D 十项
14、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要求赔偿。
A 生产者B 广告发布者C 经营者D 生产者广告发布者
15、解决消费纠纷可通过几条途径解决()。
A 2条B 5条C 7条D 9条
16、国家制定有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时,应当听取()的意见和要求。
A 生产者B 服务者C销售者D 消费者
17、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的范围内,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A 共同的职责B 各自的职责
C 一定的职责D 大致的职责
18、人民法院对符合《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的消费者权益争议,()受理,及时审理。
A 必须B 酌情C 可以D不予受理
19、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要求赔偿。
A 分立后企业B 合并后的企业C 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 其他的企业
20、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协会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鉴定结论。
A 不能告知B 应当告知C可以告知D 酌情告知
2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预防危害消费者()行为的发生。
A.人身安全 C.人身财产安全B.财产安全 D.生活安全
22、大众传媒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
A.行政监督 C.舆论监督 B.社会监督 D.司法监督
23、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共同责任
A.工商局和消协 C.全社会B.政府与消协助 D.社会团体
24、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意见,接受()的监督。
A.政府 C.舆论 B.消费者 D.法院
二、多选题
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
A.支付医疗费 B.治疗期间的护理费 C.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D.抚养费
2、经营者生产、销售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A.责令改正 C.没收非法所得 B.警告 D.批评教育
3、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伤亡的,应当支付()
A.丧葬费 B.死亡赔偿金 C.由死亡者生前抚养的人所必须的生活费 D.医疗费
4、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
A.履行约定 B.退回预会款
C.承担预付款的利息 D.承担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5、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承担()民事责任
A.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数量 B.退还货款
C.支付服务费 D.赔偿损失
6、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的原则
A.自愿 B.平等 C.公平D.诚实信用
7、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不受损害的权利。
A 人身B 财产安全C 名誉D 生命健康
8、消费者与经营者进行交易,享有()的权利
A 知悉真实情况B 自主选择C 公平交易D 获得赔偿
9、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有权进行()。
A 比较B 鉴别C 挑选D 强迫交易
10、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有()。
A《消法》 B《产品质量法》 C《食品卫生法》 D《广告法》
11、消费的方式包括()。
A 购买内品B 使用商品C 接受服务D 提供服务
12、享有求偿权的主体是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消费者,包括()。
A 商品的购买者B 商品的使用者
C 服务的接受者D 因偶然原因在事故现场受到损害的其他人
13、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主要包括()。
A 姓名权B 荣誉权C 肖像权D 求偿权
14、《消法》规定的消费者包括()。
A 所有消费的人B 进行生活消费的单位
C 公民个人D 进行生产消费的单位
15、“三包”具体包括()
A 包换B 包修C 包退D 包赔损失
1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有关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
A 组织B 协调C 督促D 检查
17、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听取消费者及其社会团体对经营者()问题的意见,及时调查处理。
A 交易行为B 商品质量C 服务质量D 服务态度
18、消费者协会可以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
A 了解B 反映C 查询D 提出建议
19、消费者协会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媒予以()。
A 通报B 警告C 揭露D 批评
20、消费者协会应受理消费者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
A 分析B 调查C 调解D 行政处罚
21、消费者协会是对()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
A.生产 B环境 C商品 D服务
22、消费者组织不得()
A.从事商品经营 B进行营利性服务
C.以牟利为目的向社会推荐商品和服务 D开展宣传活动
答案:
23、广告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A.真实名称 B地址 C申诉 D价格
答案
24、解决争议的方式有()
A.和解 B调解 C申诉 D仲裁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划“√ ”,错误的在括号里划“×”)
1、经营者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以下的罚款。()
2、经营者对包修、包换、包退的大件商品,消费者要求消费修理、更换、退货的,经营者不承担运输费用。()
3、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资料,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5、消费者为生产和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消法》保护。()
6、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消费者协会的责任。()
7、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8、商店提供商品应当明码标价()
答案:()
9、《消法》规定,格式合同可以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答案:()
10、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11、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可以不标明自已的真实名称和标记。()答案:()
12、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13、国家制定有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时,应当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答案:()
14、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只能向生产者要求赔偿。()
15、消费者组织不得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的服务,不得以牟利为目的向社会推荐商品和服务。()
16、各级人民政府对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能应当予以支持。()
17、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应向营业执照的原持有人要求赔偿。()
18、消费者在展销会上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只能 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19、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
20、人民法院应当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提起诉讼。()
答案:()
四、简答题
1、《消法》中规定消费者享有哪些基本原则?
2、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3、简答消费者行使监督权的几种形式?
4、哪些行为属于侵犯消费者人权的行为?
五、案例1、2000年3月15日,徐某一家到某摄影公司拍照,在交了照相费及化妆费1275元后,共拍了10张照片,数日后徐某来取照片,却被告知:只有一张全家福照片,其余9张因技术问题全部报废,徐某要求摄影公司赔偿损失。该案应如何解决?依据是什么?
2、消费者何某在广联百货商场购买了一台价值3700元的彩色电视机,使用不到一个月,电视机因显像管有问题,不能使用,何某到原购买地点要求退货,但此时广联百货商场因经营不善已被胜大百货公司兼并。何某即要求胜大百货公司对此事负责,胜大百货公司以广联的事与自已无关为由拒绝。该案应如何处理?依据是什么?
3、消费者李某在某商场花1500元购买了一辆自行车,使用不到一个月,车身大梁断裂,到商场要求退货该商场无理拒绝。该商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如何处理?
浅谈消费者权力的保护 篇6
关键词:消费者权利特点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36-01
1 消费者权利的概念
消费者权利,是指由国家法律通常是由一国的消费者权益基本法所确认的,在消费领域消费者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经营者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消费者权利不是一种简单的民法上规定的权利,民法上规定的民事权利是平等主题之间基于法律的规定或者约定而产生的,他们在法律上不存在弱者与强者的区分。
2 消费者权利的特点
2.1 消费者权利以消费者特定的身份为基础
消费者权利是与消费者的人身密切联系着的。一方面,只有在以消费者的身份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才能享有这些权利,即消费者权利是以消费者资格的存在为必要条件的;另一方面,凡消费者,他们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都享有这种权利,即消费者权利又是以消费者身份的存在为充分条件的。
2.2 消费者权利具有法律规定性
消费者权利是法律直接规定的权利,具有强制性,任何人不得剥夺,经营者以任何方式剥夺消费者权利的行为无效。
2.3 消费者权利是特别赋予居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的权利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者的各项权利在传统上大多属于交易当事人的自治范围。基于消费者的弱者地位,现代国家将这些权利法定化,充分体现了法律对消费者特殊保护的立场。
3 消费者的具体权利
3.1 保障安全权
保障安全权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它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由于消费者取得商品和服务是为了生活消费,因此,商品和服务必须绝对可靠,必须绝对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会损害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消费者依法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必须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条件。
3.2 知悉真情权
知悉真情权,或称获取信息权、知情权、了解权,是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知情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一种基本权利,也是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前提,应当得到经营者的尊重。
3.3 自主选择权
选择权即消费者享有的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是民法中平等自愿原则在消费交易中的具体表现。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的权利;(2)选择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的权利;(3)自主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权利;(4)对商品或服务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的权利。
3.4 公平交易权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指消费者在与经营者之间进行的消费交易中享有的获得公平的交易条件的权利。公平交易的核心是消费者以一定数量的货币可换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这是实际衡量消费者的利益是否得到保护的重要标志。此外,衡量是否是公平交易,还包括:在交易过程中,当事人是否处于自愿,有无强制性交易或歧视性交易的行为;消费者是否得到实际上的满足或心理的满足等。
3.5 依法求偿权
即消费者在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依法享有的要求并获得赔偿的权利。依法求偿权是弥补消费者所受到损害的必不可少的救济性权利。
3.6 依法结社权
消费者的依法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消费者的结社权是十分重要的,它使消费者能够从分散、弱小走向集中和强大,并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弱小地位,以与势力雄厚的经营者相抗衡。因此,对消费者的依法结社权应予保障,政府对合法的消费者团体不应加以限制,并且,在制定有关消费者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时,还应向消费者团体征求意见,以求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利。
3.7 接受教育权
也称获取知识权,是从知悉真情权中引申出来的一种消费者权利,它是消费者所享有的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与其他消费者权利不同的是,消费者的接受教育权即是消费者的权利,又是消费者的义务。
3.8 获得尊重权
获得尊重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尊重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民族习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
3.9 监督批评权
消费者的监督批评权,是指消费者对于商品和服务以及消费者保护工作进行监察和督导的权利。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護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此外,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再论法的价值[J].池州师专学报,2003(5).
[2]郑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价值及完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
论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篇7
21 世纪无疑是属于信息的时代, 互联网快速发展推动了个人信息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众所周知, 大数据可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被不断挖掘, 随之而来的侵害也就愈演愈烈。便捷的支付形式促使消费者个人信息外露, 部分不法经营者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 把消费者个人信息商业化, 进行倒卖获取经济利益。因此, 完善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权及法律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消费者个人信息概述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含诸多内容, 主要有姓名、学历、籍贯、住址、电话、购物类型等, 在电子商务消费过程中, 这项内容还拓展到IP地址、通讯软件账号、网络用户名及密码等形式, 这是一种自然人为生存消费或接受服务的信息。个人信息本质上与个人隐私有所区别, 个人信息分为敏感信息与琐碎信息两大块, 敏感信息的本质属于个人隐私。“所有权客体”说、“隐私权客体”说、“人格权客体”是对当前消费者个人信息民法性质的三大理论观点, 笔者认为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定义应属于人格权客体, 具备原始取得性、排他性、专属权等特征。所以, 针对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而言应采用人格权利益保护形式。因为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立人格权, 其本人对所属信息应享有充分的控制, 支配以及排他侵害权利。
三、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现状
当下, 一种专门贩卖个人信息的产业链悄然形成, 房主信息、商务信息、车主信息、患者信息、学生信息外泄现象时有发生, 对消费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再加上我国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滥用的立法制度尚不明确, 消费者遇到侵害后难以获得自身保障权益。我国全面开始步入信息社会, 这是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现状的普遍认知, ICT迅猛发展逐步改变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消费者信息作为最具价值的资源受到不法分子关注。
社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很多人都拥有了独特的通讯交流工具, 在为人们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困扰, 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案件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身心困扰问题。我国曾在二零零九年的刑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将本单位在发挥社会职能过程中获取到的公民信息非法贩卖给其它组织或个人,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相应罚金。这一规定的出台在短期内保护了我国公民个人信息, 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该规定具有笼统特点, 单说明“违反国家规定”。因此, 这项规定的具体执行还要依靠具体法律方面的补充。2013 年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仔细修订, 其中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在使用个人信息时要遵循合法原则, 说明信息使用范围与目的, 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擅用。经营者收集信息的方式要公开, 不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外进行收集。经营者对收集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要严格保密, 不得向他人非法出售或提供。经营者对收集到的信息要采用技术措施保管, 进一步确保信息安全, 以防发生意外, 对于出现的特殊情况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补救。未经消费者同意, 不得向其发送任何带有商业性质的推送信息。
但单凭国家法律保护还不能完全消灭滥用盗用消费者信息现象, 只有消费者从根本上意识到自我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才好。当下, 有些人对自己的个人信息采取无关紧要态度, 对各种记载个人信息的资料随意丢弃, 例如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 快递单上记录着自己宝贵的个人信息, 很多买家收货拆包后就把包装随意丢弃, 由此引发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层出不穷。由此可知:自我信息保护意识的提升是根本, 对类似于快递单等记录个人信息凭证的东西要及时销毁, 并谨慎对待身边需要个人信息的电子数据。
四、国外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比较研究
1.美国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
美国对个人信息非常重视, 认为个人信息具有私人性质, 美国对个人信息范围的界定不排除私人信息, 分离式立法是美国在此领域的主要保护模式。比如一九七四年的联邦《隐私权法》只是规定了政府机构对个人信息采集使用方面的细则, 针对电信或儿童等在线行为制定专门规定, 对法律未曾涉及到的非公共组织行业, 实行行业自律原则。因为美国在人权保护层面, 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限制政府权力方面, 而对私人组织的约束较低。因为各行业都有独特的信息属性, 综合性的立法方式不普遍适用。因为美国三权分立和联邦制国体的存在, 美国在隐私法领域也逐渐出现弊端, 法律重叠性突出, 滞后于美国实际经济发展状况, 复杂性与非一贯性现象突出。
2.欧盟个人数据法律保护的模式
在美国隐私权立法模式的影响下, 欧洲各国在对个人信息立法的初期, 也曾将隐私内容纳入到法律保护的范围, 但欧洲各国一般将其称作信息法或资料法。直到一九九五年, 欧盟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指令的下达, 个人信息定义才被正式使用。欧洲各国对个人信息的界定范围比较狭隘, 主要特指个人私生活信息, 对宗教或政治哲学信仰关注较少。欧洲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建立在一种人性尊严高度上, 视个人信息为消费基本权利, 商家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如若使用信息则需详细说明, 征求消费者意愿, 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控制。美国主张信息流通自由原则,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程度较低, 隐私权相关法规的执行都必须遵循消费者履行排除义务的前提, 商家可在这一环节对消费者进行迷惑说明, 打体制“擦边球”, 谋取不正当利益。欧洲各国主要应用总括性立法模式, 用一部法律对各部门个人信息处理工作进行约束, 重视国家在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中的作用, 而后对各企事业单位设置一套严格的法律控制体系。
3.欧美模式融合及日本折中法律模式
虽然欧美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方式不一, 但其正朝着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
欧洲国家对个人信息规定及跨境信息流动的控制, 对美国信息产业发展造成阻碍, 欧美之间经过长期协商, 最终美方与欧盟签订安全港协议, 协议规定:只要是加入安全港的美国企业都符合欧盟指令要求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而日本则形成了介于美方和欧洲之间的折中模式, 日本诸多法学家认为:确立用于企事业单位或机关部门的基本原则为当务之急。针对特殊领域制定针对性法规, 鼓励非公共部门逐步实现自律。基于此立法理念, 日本政府于二零零三年五月正式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条令条例, 以后便陆续颁布针对行政机关或独立法人的个人信息法律, “个人信息保护相关五法”随之形成。
五、针对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具体建议
1.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立法模式选择
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迫在眉睫, 这也标志着一个新法律调整机遇出现, 只有经过实际调研考察的制度才具有较高可行性。我国现代法律制度源于大陆法系, 针对个人信息则倾向于欧盟立法, 但国家之间的国情相差较远, 制度不可一味照搬。当下, 我国各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千姿百态, 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盲目立法可能会导致法出即废现象发生。所以, 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完善应谨慎行之, 可多参照日本折中主义的立法模式, 明确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立法原则, 针对特殊领域单独立法, 针对大众领域则实行法律规范与行业自律相互补充的立法策略。因此, 我国应在《民法通则》与《宪法》中确立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地位, 为消费者个人信息立法保护提供相应依据, 保障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
众所周知, 我国人口基数大, 消费高。中国市场正逐步成为全球主流消费市场, 在此过程中的普通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很容易受到威胁, 我国在该领域的立法需将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逐条贯彻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把抽象的人格权细化到各项规章条例中。个人信息权内容制定可借鉴国际立法经验, 包括信息决定权、查询更正权、删除封锁权等, 经营者承担一定的通知、限制或公开、信息完整等义务, 政府鼓励行业进行自我规范约束, 适度参与管制和服务, 推动行业约束机制充满活力。
2.做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管理工作
对于琐碎的个人信息而言, 不具备隐蔽性, 但可通过多种信息准确描绘本人形象, 高度的识别性把个人不愿外露的隐私泄露。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不应停留在禁止侵害层面, 还要注重积极控制。我国消费者隐私权受到侵害可通过行使权力获得赔偿, 但隐私泄露的后果不堪设想, 具有不可恢复性。全面保障公民隐私权, 对收集利用、保存传播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规定十分必要。隐私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是行为成立要件与权力救济工作, 个人信息保护更倾向于个人信息管理及协调信息本人与处理者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质上是个人或处理者的信息管理法。
3.法律责任与救济途径
在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件中, 非法分子首先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因此, 对消费者的赔偿形式及举证方式成为关键。例如消费者对商家持续侵害必然要求停止赔偿, 涉及精神与物质赔偿, 但此类消费受损案件一般波及范围很广, 个体消费者受损程度相比微小, 获得赔偿几率不大, 依旧需要消费公益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即使个人对商家侵权的行为获得赔偿, 但在商家巨大利益面前微乎其微, 违法成本低则不能很好的阻止侵权行为再次出现, 消费者合法利益很难得到保证。针对此类特殊案件, 消费者在强大的商家面前举证十分困难, 强弱对比明显, 举证失败则会给消费者带来二次伤害, 政府应主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方便消费者对个人信息保护权利的行使。
4.消费者的个人保护
当下我国大部分消费者自我信息保护意识不足, 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需通过宣传示范来提醒消费者增强个人信息保护观念, 不要轻信带有诱惑性质的条件交换, 对商家获取自身信息的根本目的要清楚, 避免个人信息在消费者不知的情况下被不当使用。很多商务活动可对合同进行约法三章, 签订保密条款和细化违约责任, 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中, 对个人关键信息的加密举措尤为重要。
六、结语
综上所述, 消费者在自我信息保护意识增强的同时, 也要注重维权意识的跟进, 一旦信息受到侵犯, 懂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当经营者要求使用自己的信息时, 可予以拒绝, 也可协商使用条件。一旦发现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则可要求经营者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也可直接追究其法律责任, 从而降低自身损失。总而言之, 随着电子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 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几率加大, 除了国家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外, 消费者自身必须提高综合素质, 养成良好的思维意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国公民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 社会各界人士强烈要求加强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虽然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被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但通过对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与修订分析可知, 这些规定尚不足以对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形成有效保护, 我国在行政保护主体与管理者举证责任等方面的制度仍有较大完善空间。为此, 本文笔者以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为重点, 通过对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立法调查, 提出针对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消费者信息保护制度构想, 并反思当下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期能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杨毅.互联网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2]朱丽君.单独立法下的人格权立法内容选择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 2012.
[3]杨铁军.消费者合同中信息均衡性实现研究——以民法为视角[A].繁荣学术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上册) [C].2010.
试析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 篇8
一、金融消费者定位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这样以来,我国法律规定并没有给“消费者”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确切定义,而是以消费目的的判断用以确定其能否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范畴。而金融消费者一般认为是指:购买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的自然人。尽管有套用一般消费者定义之嫌,但二者的确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如金融消费者的具体消费方式,其产品或服务类型等都不同于一般消费者。一方面,金融业是典型的服务业,无论是个人前往银行办理存款义务,还是与保险公司订立合同都存在着接受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伴随着个人金融需求的扩大,金融消费的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所以,对金融消费者进行明确的定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领域的消费者保护,并结合金融消费实践完善相关的保护制度,保障和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二、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界定
“知情权”是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基础性权利。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弱势地位,为矫正交易双方力量的不均衡,使消费者得以在实质公平的基础上与经营者进行交易,法律通常都进行了一定倾斜。在金融交易中,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双方力量失衡最为显著的问题,因为金融产品不仅多样化而且专业化,其对金融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对金融产品的识别能力以及文化程度的要求较之一般消费者更高。金融消费者一方面基于自身能力限制难以迅速、快捷地更新消费信息;另一方面源于信息来源的阻塞,也很难获取信息。要保障金融交易的有序进行,缓解金融交易中潜在的交易双方利益对冲,首要保障的是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
三、当前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存在的困境
(一)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不健全
目前,我国现行立法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合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另外还有《储蓄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①,以及“一行三会”发布的大量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可实践中仍存在不少立法漏洞或缺位,使得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方面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我国目前缺乏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专门性立法,另一方面现有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规定又过于原则。
(二)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
当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大都出自不同部门,这就使得各种规定以及制度内容之间难以统一。加之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这为规则的具体执行造成了一定困境。在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解决侵害的最好方法是依赖于金融监管制度的监督。然而,目前我国监管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相应职能,甚至出现权责不符的情形。另外,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和金融机构的健康良好发展,因而就忽视了其他参与者的权益。
(三)刑事法律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不足
刑事法律对金融消费者的有效保护,将直接影响到金融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效果,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尽管目前我国刑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就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如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等罪行进行了规定,这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既有刑法保护力度不够的地方,也存在金融刑事立法过度扩张的缺陷。保护力度的不足容易引起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呈现“真空”,立法的扩张容易模糊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案件彼此的界限,可能带来对金融市场的不当干预,并不利于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以及市场秩序的有效维护。
(四)金融消费者欠缺知识基础,自我保护能力匮乏
当下个体金融消费需求的增强,金融消费更多的脱离以往的“投资性”消费,因此金融消费者群吸纳的大都是普通民众,他们往往欠缺金融消费过程中必备的风险意识和金融常识,维权意识淡薄。而在社会生活中,很少有针对金融知识的专业性宣传和普及,“大部分金融消费者缺乏相关的金融知识,面对大堆属于专业术语的条款一级责任义务,消费者难以识别其复杂性金融产品背后的陷阱”,②这都不同层次阶段的影响着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有效实现。
四、如何突破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困境
(一)赋予金融消费者知情权
就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而言,“在基本立法层面尚未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和地位,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③应当提倡金融消费领域专门性立法或者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和法律地位,赋予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为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提供立法支撑,充分保障金融消费者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相关信息的权利,矫正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消费者实行统一保护,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对等的信息平台,充分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
(二)强化信息披露与风险提示义务
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的强化主要体现为要求金融机构向金融消费者进行全面、准确、及时和透明的信息披露。风险提示义务主要是针对消费者不具备风险预见和分析能力所提出来的。针对以往金融机构欺诈、诱骗金融消费者而造成金融消费者损失惨重的清晰,必须要求金融机构做到准确的信息披露,即在满足信息量的合理范围内还必须满足基本的信息质量条件。另外,金融产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金融消费者在适当的时间内做出交易决定,以免错过良好的交易机会,降低损失风险。最后,一些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过于专业和复杂,因此有必要要求金融机构以金融消费者所理解的方式和表述进行信息披露。
(三)完善金融消费者的刑事法律保障
实践证明,要发挥刑事法律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行政监管部门是否能及时有效地将有关案件移送至司法机关。因此,完善现有的关于金融犯罪行为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有助于金融消费者保护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明确我国刑法中有关金融犯罪构成的要件标准,明晰执法过程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可进一步促进行政执法与刑法实施的有效实现。最后,对证监会移送的案件,公安部门应当依法受理并进行及时审查,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把好最后一关。
(四)加强金融消费领域的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第一步是要突破监管机构自身困境,目前这种分行业式的监管难以调和各部门私利,这种“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应当予以改革,建议设置专门的监管主体即改革我国目前现有的金融监管结构。我国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路径应当是: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确立为金融监管的基本职责,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本法,但应更倚重通过金融法律法规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④。要矫正金融消费中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关注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问题很重要。最后,要保障金融交易的有序进行,缓解金融交易中潜在的交易双方利益对冲,就必须首要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有效实现,做到有的放矢,方可事半功倍。
注释
1吴景明,雅客主编.我国新消费形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金融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269.
2吴景明,雅客主编.我国新消费形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金融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272.
3郑启福.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3).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探讨 篇9
1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特性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是指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 为了促进交易完成或者更好地接受服务, 而向卖方或卖方委托第三方提供的个人信息。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虽有交集, 但也存在不同。在网络交易模式下, 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特点包括:第一,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范围的特定性。消费者通常在购物网站注册时要提供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这些是属于网络交易中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此外, 消费者在交易中的电子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等与交易有关的个人信息也属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第二, 信息控制与反控制关系。由于消费者个人信息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网络经营者会尽可能采取措施掌握和控制消费者个人信息。但对消费者来说, 网络的安全漏洞和网络经营者的诚信度给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这使消费者无形中要竭力摆脱经营者对其个人信息的控制。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使网络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张力。第三, 网络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依赖性。对于电子商务类网站, 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并据此调整经营策略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价值意味着网络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存在依赖性。第四, 网络个人信息的人格权属性与财产权属性。自然人具有独立的人格, 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人格权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是以人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为核心的人格利益。人格权是依附于主体的属性存在, 不能转让和继承, 要实现自然人的人格权, 就必须尊重个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 促进个人的发展和完善。而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或利用直接影响到人格尊严和自然人的生活安宁自由, 在网络环境下, 个人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形成了网络空间的个人形象, 这些个人信息所形成的个人形象是与现实中的人一一对应的, 而对于网络中数字化的个人信息就是数字化的人格权, 它是一种支配、控制个人信息并决定如何收集利用的一种权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消费者个人信息具有了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 作为信息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消费者个人信息往往会被商业机构收集和使用, 即具有了经济价值。因此,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兼具人格权与财产权特征。
2 网络消费者具体信息权利
在网络交易中, 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利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2.1 知情权
知情权是网络消费者信息保护的基础与前提, 指网络消费者有权知悉个人信息收集主体、收集方式以及收集范围。网络经营者需要告知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密、处理、利用方式以及在出现个人信息泄露后信息主体的救济途径。但目前我国对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收集, 既无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也无相关行业规范的指导, 基本上属于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 因此, 确定网络消费者信息知情权尤为重要。
2.2 选择权
选择权是指消费者在提供个人信息时, 网站会对信息收集方式、收集目的及信息使用情况作出说明, 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可以选择性填写, 除了必填项外, 消费者有权选择是否填写其他信息, 经营者有义务为消费者选择权的实现提供条件。如果经营者超出正常范围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 例如在交易中有能够保证交易顺利完成的联系方式, 而在注册时仍然要求消费者提供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 则消费者有权拒绝。
2.3 信息控制权
信息控制权是指信息主体有权决定其个人信息何时、何地以及以何种方式被采集、处理以及利用。主要包括:一方面, 应由消费者以书面形式作出同意或拒绝信息收集、处理或利用的明确表示。另一方面, 当个人信息有错误时, 消费者有权进行更正。如果在保留的信息不再必要的情况下, 应当对相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如果消费者对其个人数据的正确性存在质疑但又没有办法证实其准确性的情形下, 应当贴标隔离这些个人信息。
2.4 信息安全请求权
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妥善保护、合理使用是经营者的基本义务。当消费者个人信息遭受泄露、窃取、篡改、删除时,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及时作出补救措施以减少损失和消除危险。如果经营者未尽相应义务, 致使危险持续存在、损失继续扩大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3 消费者个人信息侵权的民事责任及违法阻却事由
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了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 对于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民事责任, 可通过隐私权进行救济。此外, 《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 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 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我国目前对于新技术下的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侵权的法律责任并不完善, 尚处于逐步探索阶段, 对具体问题须进行细化规定才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在网络交易中, 消费者个人信息侵权违法阻却事由应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需要, 在国家赋予其权力的前提下, 可以对消费者信息进行收集和查询, 对相关消费行为进行监控。第二, 不可抗力。对网络经营者或网络服务商而言, 如果消费者信息泄露是由于黑客攻击或网络病毒导致, 其在主观上并无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故意, 则不构成侵权行为, 应当免责。第三, 消费者本人同意。如果消费者以书面或其他可以确认的明示方式表示同意其他主体利用个人信息, 则网络经营者、网络服务商对消费者信息分享行为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4 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建议
没有救济的权利不能称为真正的权利。保护网络消费者信息安全是信息社会文明和法治进步的体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尚不健全, 消费者信息保护意识也亟待加强, 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 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 以立法保护为主, 采取分散立法模式。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 网络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全面有效地保护。大多数国家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都倾向于采纳立法模式, 即使以行业自律为主的美国, 也没有放弃立法保护。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相关法律法规都需要完善, 仅仅依靠出台一部法律对网络交易中的各个环节予以规制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不现实。采取分散立法的模式, 能够对关键环节进行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也具有可行性。
第二, 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保护。虽然立法可以有力的保护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 但却不能面面俱到, 在法律保护的空白领域、薄弱环节, 行业自律恰可以作出补充。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倡导行业自律机制非常必要, 二者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作用。此外, 从维权成本考虑, 立法保护往往须通过司法或行政程序实现, 其成本高于行业自律机制, 如果网络消费者遭受的信息侵权损失数额较小, 通过行业协会的机制解决能够降低成本, 使纠纷得到高效解决。
第三, 增强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信息控制意识的弱化使消费者经常陷于被动的境地。如此即使有完善的法律保护、行业自律保护,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也很难得到有效保障。作为网络交易参与者, 消费者应当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 学习相关网络知识以提高对网站安全漏洞识别能力。同时, 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应进行适当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从而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摘要: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有不同于一般个人信息的特性, 网络消费者对其个人信息应享有知情权、选择权、控制权及安全请求权等权利。侵犯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 将立法模式和行业自律模式相结合, 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关键词: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蒋坡.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飞译.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员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吉朝珑.网络隐私权私法保护之框架构建[J].河北法学, 2008, (5) .
[4]刘映春.电子商务中个人资料保护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2) .
论我国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篇10
1、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现行法律存在不足。第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是针对一般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而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不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很难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第二,《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中关于存款人、投保人和投资者保护的原则性规定,主要从金融监管的角度予以规定,并非从正面规定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第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等部门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但由于部门规章政出多门,不仅存在着政策空白,而且已有的规则之间也有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
2、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识不强
其一,普通的金融消费者缺少金融专业知识,在金融交易中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在面对专业技术知识要求较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很难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另外其维权意识淡薄,在面对财产金额较小的纠纷时往往不愿浪费精力和时间,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弱化了保护实效。其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其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创新发展业务、如何在竞争中获胜、如何在交易中获利,保护消费者权益则是次要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会做出隐瞒事实、泄露消费者信息、欺诈消费者等行为。
3、金融监管体制缺陷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采取的是“一行三会”,即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模式。当各金融机构间出现产品业务的交叉时,行业监管就无法约束其利益冲突,从而产生监管的漏洞,无法给予金融消费者适当的保护。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优先考虑的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上,往往难以兼顾金融消费者利益。金融监管体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如民间借贷行为缺少放贷人条例或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专项法规,造成资金流向难以控制,扰乱了金融秩序和造成国家大量税收流失,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也难免受到损害。
二、英国、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验
1、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英国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形成了强制性和自律性机制相结合的保护体系。一是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明确列为监管目标;二是规范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消费者保护的义务及内部解决机制;三是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英国的行业自律机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业自律组织如英国主要银行及房屋贷款协会公会都同意遵守的《银行业守则》,属于行业自律性规则,它包含了银行业须做出承诺的主要事项,确保提供的一切产品与服务符合本守则。为确保守则的贯彻执行,委员会有权采取警告、谴责等方式警戒没有遵守该守则的机构。英国金融行业自律性规则着眼于降低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的成本,为金融机构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
2、美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就出台了一系列以保护消费者权利为主旨的金融立法,如《诚实信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信贷机会公平法》、《据实披露存款资料法》等,并将执行这些法律的职责指派给金融监管当局。
2010年7月15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法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内部,设有研究部(研究部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消费者群体素质的变化,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社区事务部(社区事务部主要是为对长期处于金融服务水平低下地区的社区及消费者提供服务和指导)、投诉处理部(投诉处理部的作用相对直接,它要按要求设立免费专线电话、网站、数据库等,集中接受、监控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投诉并做出反馈,一定情形下可以向各州的监管机关转达投诉。)三个部门作为专职部门。另外还有金融办公事、消费者咨询委员会等等。
从英、美国家的实践情况看,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机制。一是通过立法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金融监管目标,并且成为金融机构监管的基本职责。二是规范投诉机制,加强金融机构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建设。三是通过金融行业组织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建议
1、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基于法律条文的局限性,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非常有必要。可借鉴美国机制,在中国人民银行下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监管机构,在人员组成、经费预算和工作流程等方面保证其独立性,由该机构负责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协调金融监管之间的业务往来,同时负责对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其提高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了解;受理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对违法金融机构进行行政处罚。负责监督、检查金融机构是否遵守各项消费者保护规则;提升金融机构实施消费者保护法律的政策和程序。
2、加强对消费者保护的教育工作
金融机构应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公平对待消费者。一方面要加强员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教育,使其能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教育,普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金融知识,增进社会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帮助其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的金融政策和改革措施,向公众表明监管机构对当前金融运行情况的判断和政策取向,适时提示潜在的行业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贷风险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公众的投资理财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维护市场信心。
3、构建新型的消费者诉讼制度
鉴于目前我国消费者诉讼困难的现状,应建立区别于一般民事诉讼程序的诉讼制度,为消费者诉讼设计独有的诉讼程序与举证规则,为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创造外部环境。
4、健全行业间自律机制
我国金融机构需要一个服务行业的统一标准来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评定各机构金融服务等级。建议在完善“一行三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业自律机制建设,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合理规避同业恶性竞争、无视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摘要:本文指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英、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路径和完善举措。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经验,建议
参考文献
[1]商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粟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陈增良.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1(11):34-37.
[4]张骏.英国金融消者保护体系对中国的借鉴[J].银行家,2008(3):120-121.
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篇11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
引言
网络购物以其方便快捷、品种齐全、价格便宜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大众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网络购物引发的各种交易纠纷也频频出现。根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①,我国网络购物客户的规模从2013年3.0147亿发展到了2014年3.61亿,增长率为19.7%。网络购物的比例从2013年的48.9%发展到了2014年55.7%,手机网络购物消费者规模从2013年的1.443亿到2014年的2.36亿,增长率为63.5%,但是根据360《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购安全报告》②,2014上半年,360网购先赔收到的近1.3万网络欺诈举报中,“退款”欺诈占到了11.2%,退款欺诈受害人的人均损失高达3760元,远超过出去年同期的总体平均值1988元,从人均损失、黑产值到受害人数量,均排在第二位。这意味着每一万名网络消费者中,就有一个人实际遭受网购损失。显而易见,科技的发展和物流业的迅猛成长,为消费者带来了便捷与实惠,但也反映出我国法律对于网络购物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仍然有很大的缺失。
一、网络购物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购物即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或者购物平台搜索自己想要的商品,并通过网络购物平台提交购物清单,根据购物平台提供的渠道填写个人信息,随后用个人的银行账户或购物平台的现金账户对所购商品进行支付,经营者运用现代发达的物流技术将所需商品经物流公司送至用户填写的接收地址处。这一购物过程完全是通过互联网完成。
网络购物也呈现出与网络本身相对应的特色:
(1)网络购物的虚拟化,交易双方无法辨别身份的真实性。
(2)交易的便捷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易和现实生活中的单据。
(3)网络交易的自由化,新型的消费模式颠覆了传统消费模式,消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买到千里之外甚至是海外的商品。
(4)交易的国际化,由于电子商务的带动,物流业也随之迅速茁壮成长,跨国交易的地域和时空问题已经不再是难题。
(5)网络支付的快捷性,货币电子化,各大银行投身于网络银行的建设,使得网络购物的支付方式不再单一和困难,变得更加畅通无阻。
二、我国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现状
我国网络购物者消费群体总量庞大,网络购物侵权每天都在不同的地区上演。总的来说,我国网络购物消费者知情权被侵害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商品信息不全面不真实,网络购物中经营者利用网络低呈现度的特点发布不真实的商品信息,实物与宣传相去甚远,商品质量令人堪忧。②经营者不诚信,不按约定的时间、要求发货或者不发货,对作出的售后承诺置之不理。
据统计,2014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总共收到投诉60000多例,网络服务类投诉量排名位居榜首,达到了25000多例。这其中又以网络购物为主,投诉量在所有服务投诉之中居于首位。中国消费者协会2014年发布的《全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③则指出,消费者网络购物投诉反映出的问题包括:交易对象不确定、知情权保护难以实现、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等。显然,网络购物中的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解决日益普及的网络购物消费模式与消费者知情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我国保护网络消费中消费者知情权的建议
1.加强行政机关对网络消费的监督与管理④
网络市场不成熟与规范制度不健全,政府作为中间力量应当均衡买卖双方的利益。
(1)适度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通过网络清理、修订规章约束网络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防止相互推诿,实现部门负责人问责制,防止行政不作为。
(3)构建良好的监察机制,不定期对许可商家进行抽查,以防其取得资格后罔顾法纪的行为。
2.加快经营者行业内部建设
笔者认为,网络购物市场的完善需要依靠监管机构和经营者共同完成,可以构建一个政府与经营者合作的网络行业内自治组织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这个体系应包括了经营者资格认证、接受消费者投诉、对行内经营者商业信誉进行定期评价、通过专项平台推荐优秀的商家、调解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等功能。当然,该组织的建立和执行都必须公开化,使自治组织的监督更有信服力,更值得消费者和经营者信赖。同时,该自治组织的内部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定期改选,吸纳新晋的优良商家,将已进入自治组织的不良商家剔除,并在政府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加大网络消费者对其的信任。
3.完善侵犯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救济制度⑤
由于诉讼成本高、举证难,司法救济难以实现,网络消费者遭受侵权时宁可忍气吞声,因为通过司法救济反而得不偿失。这样的大环境下,网络经营者侵权成本小,对于侵权自然肆无忌惮。笔者建议可以通过特别程序简化网络消费者维权问题,可以针对这类案件设立在线争议解决平台如在线争议解决等方式,以解决小型争议案件,改变我国现存的网络交易纠纷无法及时、迅速解决的局面,加强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和服务工作。通过建立权威的第三方的调解机构,及时、公正、快速、便捷地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交易安全。还可以采取调解、仲裁相结合的解决机制,降低救济成本,提高争议解决效率,在最后的防线前切实保障网络消费者知情权。
四、结语
新生的事物总有许多的优势和不完美,网络购物也难逃这样的规则。网络购物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保护难。在网络购物环境完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网络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安全感,保护网络消费者知情权,从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②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购安全报告[EB/OL].http://b2b.toocle.com/detail--6189694.html.
③全國消费者协会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EB/OL].http://www.ce.cn/cysc/zljd/xxzx/201502/15/t20150215_4602719.shtml.
④宋君远.网上购物过程中消费者的维权问题,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2004,(4).
⑤苏号朋.鞠晔.论网络消费欺诈的法律规制[J].法律适用,2011,(5)35-37.
参考文献:
[1]俞雄武.对网络消费格式合同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法律论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5-8.
谁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篇12
对于消费者的知情权,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是: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 要求生产者提供商品的产地、生产者、性能、检验合格证明、售后服务等有关情况。可以看出, 法律条文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是比较模糊的———如果消费者提出“要求”, 可以获得一定的知情权。那如果没有提出要求呢?现实中, 消费者的正当知情权往往被忽视和漠视。
通常情况下, 产品被爆出质量问题后, 作为质量安全第一责任者的企业, 会找出一大堆证据, 邀请一帮专家来“漂白”产品, 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实在难以蒙混过关时, 会出面向消费者诚恳地致歉。完成整改经过验收后, 又可以堂而皇之上市销售了。
“速成鸡”事件后, 消费者对日常食用的“洋快餐”品质产生了强烈质疑。12月4日, 山西省农业厅公布了对粟海集团肉鸡养殖有关情况的调查结果:山西省饲料兽药监察所从粟海集团抽取饲料及饲料原料样品共17份, 依据饲料卫生、肉用仔鸡配合饲料等国家标准进行了检验, 所检项目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山西省农业厅公告称, 粟海集团饲养的肉鸡为“科宝500”品种, 是从美国引进的快速白羽肉鸡品种, 45天出栏是正常的。粟海签约养殖基地使用的普肠安、大熊座等药物, 均为农业部批准允许使用的兽药疫苗。
虽然事件发生后, 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给了企业清白, 检测结果也证明“速成鸡”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但“速成鸡”事件却暴露出消费者获取知情权的被动。有消费者发出这样的质疑:事件发生前后, “洋快餐”为什么不明确告知消费者, 该店出售的鸡肉制品是生长期45天的“速成鸡”?有多少消费者明知食材是“速成鸡”, 依然会购买这种烹鸡美味?很显然, 消费者的知情权被侵犯了。
酒鬼酒被曝出含有塑化剂后, 酒鬼酒公司很快辩称“每日喝1斤无害”, 被消费者和业界广泛批评后, 随即清理门户, 很快锁定了可能肇事的3大元凶:自动包装线上的小塑料管、塑料瓶塞、临时使用过的塑料输酒管。酒鬼酒公司表示, 为“塑化剂”事件深深地表示歉意, 将采取措施, 改进包装, 杜绝可能产生的塑化剂隐患, 同时联合业界白酒生产企业, 推动行业尽快出台白酒行业塑化剂限量标准。通过此事件, 消费者“幸运”地得知, 白酒中居然含有塑化剂, 并且, “每天喝1斤无害”。同时也暴露出企业质检部门的形同虚设。股票复牌, 产销恢复, 用较短时间即可化解品牌危机, 消费者及业界领教了酒鬼的“鬼”气, 而消费者的知情权再一次被侵犯了。
无论是洋快餐“速成鸡”、还是酒鬼酒“塑化剂”, 都暴露出消费者的知情权缺失问题。由于信息的人为封锁, 消费者对自己购买的是不是“速成鸡”并不知情, 更不知道含“塑化剂”的酒鬼酒真实质量如何。而这种信息的被人为封锁, 根源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冷漠, 是企业诚信的缺失。
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企业是第一责任者。在被曝出负面消息之后, 企业才慌忙发表声明、普及常识, 但此时已经很难改变消费者的印象, 消费者不太信任你了。企业多年打造的品牌, 在消费者心中已黯然失色。如同汽车生产企业一样, 产品召回制度的常态化, 并不会损伤品牌的影响力, 反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会为品牌加分。但是, 食品行业负面消息屡屡被曝, 却鲜有召回。事实上, 只有增加透明度, 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 才能真正使消费者信任产品, 培养起对产品的忠诚度。
【消费者保护法】推荐阅读:
保护消费者07-13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06-03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07-14
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06-28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解读08-09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0-29
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08-20
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10-31
第五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案07-03
消费者保护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