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精选8篇)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篇1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解决消费纠纷,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建立客户投诉处理的工作标准,使客户投诉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解决,提升客户满意度。
第二条在辖区工商局(所)的指导下,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以下简称维权站),由专职人员负责消费纠纷的受理和处理工作,对外设置投诉举报箱,公开消费投诉电话。
第三条客户投诉遵循“谁接待、谁受理、谁跟进、谁处理、谁回复”,受理人为第一责任人。
第四条消费纠纷发生时,消费者可以通过投诉举报箱和消费投诉电话进行投诉,也可以直接向维权站工作人员投诉。
第五条消费者和经营商发生消费权益纠纷时,双方可在维权站工作人员调解下自愿协商和解。协商无法和解的投诉,要防止矛盾激化。
第六条消费纠纷调解时,维权站工作人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投诉事项进行公平、公正的调查和调解,积极促使双方的友好的气氛下协商解决纠纷,并认真登记投诉举报内容,做到事事有回复、件件有落实。
第七条协调不成的,应告知并协调双方当事人向当地消协、辖区工商所或其他行政部门寻求帮助,由相关部门进行调解。
第八条维权站工作人员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向其他工作人员宣传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倡导诚信文明经营理念。
第九条定期组织消费维权站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掌握民事纠纷调解的方法措施,不断提高调解工作水平。
第十条维权站工作人员要做好消费投诉和调解的记录和统计工作,定期对消费者投诉相对集中的问题,向工商等有关部门汇报。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篇2
金融机构地位的日趋强势, 导致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情况层出不穷, 对这一群体提供的法律保护力度却相当孱弱。针对这种状况, 必须整合现有的立法、司法、执法资源, 加大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从目前金融消费业务发展情况看, 金融消费者的以下三项权利保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知情权
目前, 金融机构在尊重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方面还存在不足, 特别是在提示购买金融理财产品风险、提示金融市场风险以及及时通知和提醒客户重要事项方面尤为突出, 消费者因知情权与金融机构发生纠纷的案例屡见不鲜。在消费者金融知识普遍缺乏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更需要准确无误地向消费者介绍并提醒个人金融消费方面的权利、义务和风险。一般的金融消费者还只是停留在弄清基金利率之类基本概念的水平上。金融机构如果不采用适当的方式, 通过适当的渠道, 向消费者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而只是一门心思地促销基金等金融理财产品, 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属于严重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表现。
二、隐私权
在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方面, 《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十条都有相关规定, 包括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时应该遵循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商业银行有权拒绝非法查询个人储蓄存款等。《证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必须依法为客户所开立的账户保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第八条规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负有为个人存款账户的情况保守秘密的责任。”因此, 金融机构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比如, 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理财产品时, 应当重点考虑如何从技术上避免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 避免消费者的年龄、住址、联系方式、资产量、收入水平等信息被恶意泄露和利用。
三、受教育权
消费者的受教育权是指消费者有获得商品及服务消费方面知识的权利。目前, 与金融理财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的速度相比, 金融理财知识普及的速度远远落后。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金融理财知识几乎为零。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协会共同努力, 采用多种方式, 向消费者广泛宣传有关个人金融消费方面的知识以及法律、法规, 使消费者不断提高金融理财能力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那么, 到底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呢?笔者认为,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 进行立法, 根本上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在我国, 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地使用, 但是不难发现, 我国在金融消费者问题上, 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购买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者的统称或泛指。但是, 目前金融消费者并不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之内, 金融消费者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 其内涵及范围均不明确。换言之, 虽然银监会、保监会认可金融消费者一说, 但实际上金融消费者并不能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保护。个中原因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什么是“消费者”并没有明确界定, 该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因此其调整范围仅限于“生活消费”, 并未将“金融消费”规定于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年生效时连住房、汽车等都未被纳入“生活消费”的范围, 而且那时除存款等业务之外金融业基本空白, 因此, 更不可能将金融消费纳入“生活消费”。
法律上的困境, 造成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虽然日常接受金融服务领域的投诉 (据了解, 其除证券投资的投诉几乎没有之外, 其他方面的金融纠纷均有涉及) , 但是由于“金融消费者”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范围, 相关维权工作法律依据不明确, 对消费者保护的“退一赔一”等原则难以适用于金融领域。因此, 目前所谓“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还不能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路径。
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根本上要通过立法来解决, 即从法律上确立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主体地位, 赋予其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就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 笔者认为可有两种方式, 一是就金融消费者在传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外单独立法;二是将金融消费者纳入传统消费者范畴,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加以特别规定。笔者认为金融消费者虽然与传统的商品消费者有一定差别, 但是共性大于个性, 可以采取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中增加相关规定的立法模式, 节约立法成本, 把所有金融行业的金融消费者进行专章规定。
2009年9月8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以下简称《管理指引》) , 对推动金融服务水平提高, 维护金融服务消费者权益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是《管理指引》中, 要求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全行员工的培训, 主动维护银行良好声誉, 这必将推动银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使消费者享受更好服务;二是《管理指引》中, 提出商业银行要建立投诉处理监督评估机制, 从维护客户关系、履行告知义务、解决客户问题、确保客户合法权益、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实施监督和评估, 这将有利于督促商业银行更好地倾听金融服务消费者呼声、关注金融服务消费者诉求, 从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管理指引》中, 明确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向公众发布贴近民生和公众所关注的相关信息, 主动接受舆论监督, 能够使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市场信息和所关心的金融问题, 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便利, 有利于拉近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 促使商业银行更加以人为本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管理指引》的发布, 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防范声誉风险, 防止各类声誉事件对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冲击和负面影响, 维护银行业的稳定运营, 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存款人、金融消费者以及投资者的权益。
(二) 加强监管, 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 保持金融稳定, 是顺利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 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然要求, 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利的内在体现。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要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充实监管力量, 转变监管理念, 切实把工作重心从审批事务转移到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上来。
1. 牢固树立发展、稳定、创新的思想。
坚持以监管促发展, 通过监管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进而支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坚持以监管保稳定, 通过监管确保金融业稳定、公众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 确保公众利益不受损害;坚持以监管促创新, 在监管工作中积极支持金融业开拓创新, 促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金融企业机制的建立。
2. 通过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提高监管水平。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监管行为扭曲、监管主体独立性差、监管中的行政干预明显等问题。应改革现有的监管制度, 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由直接干预向间接调控、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 加快金融立法, 将金融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监管制度创新,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累积, 保证金融体系高效稳健运行。
3. 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根据我国金融调控和金融稳定的现实需要, 合理确定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 根据权责一致原则, 界定金融监管职责分工, 尽快建立由人民银行、财政部和监管机构组成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解决监管主体混乱的问题, 理顺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金融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4. 监管措施多元化、现代化。
金融工具一般是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可以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措施和间接信用控制等措施, 有效实现金融监管的宏观目标, 创造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外部环境。
5. 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
科学评估金融系统内部和外部存在的风险, 为金融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及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加强维权, 切实维护自身金融消费权益
据了解, 90%以上的金融消费者在遇到侵权问题时, 通常都自认倒霉, 只有少数会借助媒体曝光或向消协投诉。作为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中要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则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要了解与金融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商业银行法》、《证卷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等, 熟知在金融消费中享有的各种权利
一般来讲, 金融消费者享有金融消费安全权、金融消费真情知悉权、金融消费自由选择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消费者结社权、金融消费者受教育权、金融消费者受尊重权、监督权等各种权利。金融消费者只有了解了相关法律、法规, 熟悉在金融消费中应享有的权利, 才能知晓自身金融消费权如何行使, 何时受到侵犯。
(二) 金融消费者在权利受到侵犯时, 要通过投诉、诉讼的合法途径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依法合理解决争议是实现消费者权利的重要途径, 依法追究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则是实现消费者权利的根本保障。金融消费在权利受到侵害时维护自身权益是金融消费者安全权的应有之义和自然合理延伸, 只有这项权利最终得到了实现,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算真正的得到了保护。
摘要:金融消费者是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在金融消费中享有安全权、真情知悉权、自由选择权等诸项权利。然而由于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权利义务的不平等性, 导致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时常受到侵犯。因此, 分析探讨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篇3
关键词:消费者;经营者;权益保护
作为弱势群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时人们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手段,同时应该注意到,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之间在交易中的地位并不平等,作为资金实力雄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时会依仗自己的经济优势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此时,作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很难为自己维权。因此,完善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尤为必要。
一、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其缺陷
(一)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现状
为了应对消费中出现的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国家和社会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国家层面,主要表现为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此外,还有一系列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消费行为进行约束。对消费者的社会保护,主要是消费者协会。现阶段,消协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在组织消费者维权,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方面发挥在重要的作用。并且,作为社会性的组织,消协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防范意识,从而防范经营者侵权,侵权之后懂得如何维权。但同时,我国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措施仍有诸多不足,需要我国相关立法予以完善。
(二)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的缺陷
1.消费者权利保护范围有限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了列举,在该法中,将消费者的权利概括为九项,但现实中,消费者的权利不止九项,这就导致了有些权利被侵害,而无法可依的局面。显然,相关规制的欠缺无疑会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因此,拓展消费者权利保护范围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消费者维权成效甚微
现阶段关于消费者的维权手段规定了很多,比如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等,但是这些手段实施起来并没有太大的成效,大多维权都以无果而终,尤其在协商、调解中尤为明显。在诸多协商、调节案例中,诸多消费者往往得不到其应得的赔偿,即使得到赔偿,其实际赔偿与其应得之赔偿往往相差甚远,达不到消费者维权的目的。即使在诉讼胜诉后,经营者为自己开脱不予赔偿的案件也较为常见。因此,增加维权成效无疑是摆在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上的难题。
3.维权成本高
在现阶段,消费者在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诉讼需要成本,会给消费者造成负担,同时由于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规定举证责任,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消费者对于需要专业知识较强的问题进行举证很难,收取證据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等成本。并且,即使在胜诉后,经营者推脱,不履行该负的责任的情况比较常见,这无疑增加了司法机关的执行成本,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也更为不利。
二、完善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法律保护的建议
对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途径有很多,法律保护是最主要的方式。法律由于是国家制定并且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因而具有权威性,对于消费者的保护也是最有利的手段。法律保护主要是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教育等角度来探讨法律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所起的作用。
(一)加强立法
这就要求针对当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对法律空白进行立法补充,对法律漏洞进行立法完善。我国现在已经有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了规定,但是规定的并不全面,例如对于消费者权利的表述,运用的是列举式的表达,虽然清晰明了,但是概括性不够,有很多权利并没有概括进去,就会使消费纠纷产生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供选择。
针对当前我国消费者保护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扩展消费者的权力范围,将更多的权利纳入到消法的保护之内;增加维权保护措施,是维权措施能够达到维权的目的;降低维权成本,用法律规定明确维权成本的数目和承担方式,使得消费者的维权成本降低,提高维权的积极性。
(二)严格执法
良好的法律必须能够得到实行,在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之后,就要作为明确合理,这是行政机关进行执法的前提。职权划分明确合理,指的是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归属明确合理。行政机关进行执法活动要有法律依据,即法律法规的授权,这是其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行政执法权在行政机关之间的划分,明确了各个机关的职能,从而避免了执法的重合或者无人执法的局面出现。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模式中,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的职权划分,能够使相应的行为归相对应的机关管辖,避免了重复管辖和无人管辖情况的出现,最大限度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公正司法
这是在侵权行为发生后,进入诉讼阶段对司法机关的要求。做为法律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公正的司法行为对消费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消费者主动选择诉讼,或者在协商、调解无果后选择诉讼的,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在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之后,根据侵权造成的损失,已有的证据和案件的事实做出裁判,对于经营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惩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司法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成本的控制。处于弱势一方的消费者提起诉讼的目的是减小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但是诉讼本身需要成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都是消费者的负担。因此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的时候,应该注意成本的控制,如适用简易程序,缩短办案时间等方法。
(四)进行法律教育
对于经营者,进行守法教育,使其了解违法侵害消费者利益应受的处罚,了解违法的危害,合法经营,在交易中保证产品的质量,维护交易公平,这就在根本上杜绝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可能性。对于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是其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提高防范意识,对于虚假宣传不贪图便宜,对违法经营行为进行举报,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从而使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杨慧.论产品缺陷召回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安徽大学学报,2009.
[2]王德山,吕艳华.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完善,中国市场,2009.
[3]杨辉.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审视及启示.标准科学,2010.
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评课稿 篇4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实践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理念。本课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平台。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以课标为指导,本课的教学内容为3个部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意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教师把握两点:宏观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微观上,提高消费者法律意识,是该课德育的落脚点之一。
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和维权途径是重点
(对策:通过案例教学,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难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意义是难点
(对策:通过案例将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化解难点。)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标:总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分目标是“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学情:a(生活实际)在媒体、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具体的消费者权益的案例,进行过简单思考。
b(认知实际)初中对这个知识有所学习,但只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高中学生具备一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分析处理信息、探索研究的.能力,不但要掌握知识是什么,而且还要学以致用,指导实践。思维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依据时,有一定难度,需教师恰当引导。
c(发展需求)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强烈渴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依据课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
2、能力目标:
让学生懂得维护合法权益不仅对消费者本人有益,也有利于市场经济 规范、有序的运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性。
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问题法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
对案例的深度挖掘和老师精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合作探究是本课的突出特点。整节课仅用一个小品和三个案例。其中,小品作为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三个案例在课堂中被多次使用、层层挖掘。在老师的问题引领下,三个部分的学习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于合作中获知,讨论中产生思想碰撞,探究中解决问题,螺旋式地实现能力和觉悟的提高。
(一)小品引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导入】小品《太厚大酒楼》以一家三口 “五一”旅游过程中的酒楼吃饭经历为题材,以幽默、夸张的方式,将价格过高、强买强卖等现象浓缩在一起,体现了消费者的多个权利受到侵害。(整个小品幽默中充满着智慧,例如:存在歧义的菜名“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对联改写不仅前后对应,而且点出主题)
【设计意图】小品在一上课就紧紧抓住了学生,并且为引出课题,埋下了伏笔。
【问题1】小品中“太厚大酒楼”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利?
【教师】总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权、获得消费知识权、监督权等。
(二)案例的首次呈现——完成教学内容1
材料 1 变相收取开瓶费(酒店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主动为顾客开启瓶盖,并收取高昂开瓶费。)
【问题2】 “变相收取开瓶费”侵害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
材料 2 中国进入汽车召回时代
【问题3】“汽车召回”体现了对消费者哪些权利的尊重?
材料 3 宜家小票中文化 (图片,视频)
(出示英文小品请同学辨认,播放视频:消费者对英文小票所持的态度,宜家总裁的承诺)
为什么选择这三个材料,主要有两个原因。
【设计意图】
1、三则材料都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理念。
2、三则材料各有特点:材料1体现多个权利受侵害,有代表性;材料2是商家尊重消费者权利的正面体现;材料3宜家承诺小票中文化,体现消费者的维权行为能促进经营者的不断完善。且材料2、3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3、针对三个材料提出的问题十分具体,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案例的第二次利用——完成教学内容2
【讨论题1】如果你是汽车厂家的负责人你会实行“汽车召回”吗?为什么?(或:如果你是宜家总裁会尽快实现小票中文化吗?为什么?)
(要求:小组四个同学讨论,教师将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发言,该同学的发言代表本组水平,回答要有理有据,尽量用学科术语。)
【设计意图】该问题是教学难点,直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一定难度,因此转变为以上具体问题,这样使难点化解,老师再适当点拨提升即可。
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从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消费与生产关系分析得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能使经济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促进市场规范、有序运行。
(四)案例的第三次挖掘——完成教学内容3
【讨论题2】如果你是小品中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同时,你希望国家和政府怎么办?
(要求: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每组从国家和消费者的角度各找出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并给出理由,评价要求同前。)
【设计意图】
1、该问题在解决时涉及法律、相关的组织机构等内容,正是学习重点。
2、每组只能给一种方法,学生会产生激烈的争论,从而掀起本课的高潮。在争论中,思想互相碰撞,沟通、合作和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深化对解决途径的理解和探讨。
【讨论预期】
情况1:学生认为算了,认倒霉,忍气吞声。
(分析)这种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想法,是德育的契机,要抓住。
(应对)反问:汽车召回开始时间:美国1966年,日本1969年,韩国1992年……而中国2004年。原因何在?从1998宜家入住中国市场,到2006年,承诺一纸中文小票竟然花费了8年时间。原因又何在?
【设计意图】现实的数据胜过教师的说教,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激发学生增强的维权意识,提高觉悟。
情况2:学生列举出多种维权途径
(1)(国家)法律保证、组织机构:
(2)(个人)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的解决途径:
六、教学评价的把握
重视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评价方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结合;评价主体学生和老师相结合。
2、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一方面,对学生传统知识能力评价评价,力争准确到位;另一方面,增加对沟通、合作、表达等多元能力的评价。
3、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及时评价,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回答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不太准确的回答要及时鼓励,并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一方面,小组活动后,教师随机的指派一名同学为小组代表,他发言代表整组水平,由于代表的不确定性,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样评价就成为了动力。
评价表:
评价主体 评价说明 得分
学生
(自评) 1、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2、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4、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小组
(互评) 5、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小组其余3人评价,取平均分)
6、注意力集中,倾听他人发言(同上)
7、善于表达自己观点(同上)
教师 8、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9、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10、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篇5
1.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严查问题食品,恶性竞争、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行为,有何重要意义?①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有利于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③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构建诚信社会。④有利于促使人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⑤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要求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这说明了什么?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打击和制裁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
为。
(3)我国依法净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3.为了营造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国家、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分别应怎样做? 国家:①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各种违法生产经营的行为;②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生产经营者:①树立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市场规则,诚实守信,依法
经营;
②通过抓管理、抓质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消费者信赖。消费者:①学习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增强判断和选择能力;
②增强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制假售假)作斗争。
4.作为一名消费者,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怎么办?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篇6
——州工商系统开展“先行赔偿制”工作的几点做法州工商局根据自治区工商局的要求,在不断推动和完善“市场预警制”的基础上,选择重点市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先行赔偿制试点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初见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组织先行,宣传入手,营造“先行赔偿制”良好环境。
为确保“先行赔偿制
”工作落到实处,依据“先行赔偿制”的具体要求,州工商局党组高度重视,从实践“三个代表”出发,迅速研究、安排部署,制定出了州“先行赔偿制”工作实施办法,并专门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协调、落实“先行赔偿制”工作的开展。
首先从内部入手,着力提高系统干部自身素质和思想认识。一是各单位及时召开干部大会就开展先行赔偿制工作的作用、意义做广泛动员;二是组织市场巡查人员认真学习“先行赔偿制”具体内容和操作的方法;三是组织市场主办单位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四是利用互联网、电话、传真等现代化手段和方式,拓宽视野,广泛收集相关信息,认真吸取、采纳内(外)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丰富、充实本地区先行赔偿制的内容。
其次大力营造开展先行赔偿制工作“软”环境。一是在市局、分局及工商所积极召开市场主办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进行全面、深入宣传动员,并要求其利用市场的宣传设施,大力宣传开展先行赔偿制工作的意义、作用以及实施方法、步骤。同时,认真学习《自治区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增强市场主办单位的责任意识和规范管理市场的水平;二是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要求各市场主办单位认真按照工商局制定的市场预警警示宣传、公示栏格式和内容,统一制作、统一上墙,统一宣传,统一内容,统一方法,切实做到“五统一”,以使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三是紧紧依托12315消费者投诉网络,保障先行赔偿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便于操作和开展工作,有效地抓好制度落实,发挥市场监督管理职能,全州县(市)工商局、分局依托12315消费者投诉网络,专门设置先行赔偿消费者投诉联络站,确定与市场投诉联络站合署办公,并指派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消费者投诉中先行赔偿调处工作。今年以来,已受理和调处消费者投诉37件。
二、以点带面,典型推进,全面稳妥施行“先行赔偿制”。
(一)以市场预警制工作为基础,选择重点市场,积极推进先行赔偿制工作。
1、着力抓好重点市场的市场预警制和先行赔偿制工作。去年,博州工商局为进一步巩固集贸市场专项整治成果,改进市场监管方式,规范市场监管行为,建立集贸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预防为主,惩罚为辅”和“警示教育在先,行政处罚在后”的原则,结合实际,选择、确定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市场为先行推行市场预警制工作的试点单位,实施开展市场预警制工作。
2、在开展市场预警制工作的基础上,博州工商局党组高度重视“先行赔偿制”推行工作,迅速召开专题研究会,认真讨论研究区局制定下发的“工作方案”精神和要求,就推行“先行赔偿制”的指导思想、基本概念、实施范围、保障措施和具体要求进行了深入学习。
3、结合博州实际,研究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和具体步骤。通过调研,确定全州“先行赔偿制”推行工作以“先主后次,以点带面”的方式分两步走,即第一步首先选择确定博乐市兴博市场、北京桥建材专业市场、团结商场、三和市场、红星商贸城、艾比湖商场、鸿威家电商城等7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专业性的主要商品交易市场(商场)为今年上半年全市推行“先行赔偿制”工作先行实施重点市场(商场),把“先行赔偿制”工作做实做好,切实抓出成效,取得较好的成熟经验和方法;第二步在上述7个主要商品交易市场(商场)积极推行“先行赔偿制”工作并取得较好经验的基础上,年底以前在全州其他商品交易市场(商场)全面推开。第一,先行赔偿制就是消费者在商品交易市场购买商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要求赔偿时,经与经营者协商不成,在市场投诉站点受理查实、可确认的,由市场主办单位给予先行赔偿的办法;第二,市场主办单位因设施、安全隐患等原因,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承担的责任;第三,经营者在提供商品过程中出现数量不足,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销售过期、变质商品,以及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商品等情形,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同时,还就“先行赔偿制”推行工作做了细致、周密的安排部署,为全面推行“先行赔偿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保护教师合法权益 篇7
一、具体界定师德禁行性行为与相应的处分方式, 促 进管理行为的有法可依
教师行为规范应该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有效、是否合乎规范的, 具有普遍性的标准功能。它不但适用于教师, 也适用于所有管理者。《办法》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八条、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办法》的适用范围, 对教师的师德禁行性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 还专门规定了教师违反职业道德不同行为的具体处分方式。一方面, 使教师能够预先了解违反师德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不利法律后果, 从而抵御诱惑, 依法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另一方面, 使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在适用《办法》认定和处理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时具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做到依法行政, 公平处理。
二、明确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与义务, 防止滥用 管理权力
教师行为规范是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实施教师管理活动的标准, 依法行政是当代法治社会、广大教师对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教师管理活动提出的要求。《办法》第五条规定了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及时调查、核实事实等职责, 第六条、第八条则规定了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权限范围与职责, 以防止其越权行为。同时在第十条规定了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违反《办法》规定不履行职责所要承担的责任, 以防止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滥用权力和行政不作为。为保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细则的合法性, 使其真正适应各地教育与教师管理的不同实际, 《办法》第十三条还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细则做出了报教育部备案的要求。
三、通过程序和形式正义, 保护教师合法权利
没有程序的公正就很难有结果的公正, 处理结果的公正需要正当程序的保障。为此, 《办法》第五条专门对处分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 包括: (1) 调查与核实事实; (2) 听取教师的陈述与申辩, 或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委员会或家长代表的意见; (3) 听证。通过这些规定使处分决定能够以事实为依据, 保证处分的公正性。行政决定必须说明理由, 这是现代法治国家保证程序公正公认的一项原则。为此, 《办法》第七条对处分决定的形式作了具体规定, 要求处分决定应以书面形式告知教师, 处分决定书必须载明认定的事实、理由、依据、期限及救济途径等事项, 同时还规定了处分决定公布的范围, 强调了公布处分决定应该遵循的原则, 以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确立权利救济途径, 保证教师依法维护自身合法 权益
权利救济作为一种程序正义, 可以确保教师享有实质正义的结果, 成为真正的权利主体。《办法》在其第九条专门对教师权利的法律救济途径依法做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复核, 教师不服处分决定, 可以向学校主管教育部门申请复核;二是申诉, 教师对复核结果不服的, 可以向学校主管教育部门的上一级行政部门提起申诉。这一方面是对教师明确规定的两类救济途径, 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方式积极维护自身权利, 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及其上一级行政部门职责的明确规定, 对于教师提起的复核和申诉申请, 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及其上一级行政部门必须受理并在法定期限范围内进行审理并做出决定。
五、对社会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 有利于形成教师健 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网络购物与消费者合法权益 篇8
关键词:不足 警惕 工作
0 引言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其快捷、方便、高效、成本低、可进行“全球性”和“全天侯”交易等巨大优势而赢得众多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无疑,电子商务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购买方式。
1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制度及相应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1 人身安全问题。质量不合格的商品也许会给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带来伤害。比如从网上购来的食品过期或者变质,购买的家用电器缺乏安全保障。
1.2 财产安全问题。通过网络银行支付货款对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有一定的威胁。消费者的卡号、密码等信息在开放网络系统上传递之时,很容易成为众多网络“黑客”的攻击目标。目前多数的消费者不敢网上上传自己的信用卡账号等关键信息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就是担心自己的财产权受到侵害,这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
1.3 隐私权的问题。网络交易中,往往要预先注册,注册过程中消费者被要求输入个人基本资料,而注册的个人资料往往被提供网络服务经营者所收集,而交给第三人非法使用。
1.4 合同的延迟履行,瑕疵履行(商品的质量存在问题、购此物而交付彼物),售后服务难以保证。
1.5 交易对象认定的模糊性。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不知道网站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对方主体到底是谁根本不清楚。
1.6 虚假信息。在网络交易中一切都变为虚拟的,消费者在接触不到经营者和商品的条件下,只能通过网站的宣传信息来了解商品或者服务,这就为经营者为了诱使消费者作出购买行为而发布夸大其词的、虚假的广告提供了可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1.7 对交易行为进行抵赖的风险。当贸易一方发现交易行为对自己不利之时,否认电子交易行为,从而造成消费者的损失。
1.8 伪造、篡改、窃听消费者的信息。电子的交易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过程中,可能被他人非法修改、删除、窃听或重改,这样就使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完整性和机密性。
1.9 我们经常遇到的网络“黑客”,电脑病毒问题。
1.10 损害赔偿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济。网络的匿名性和全球性,消费者在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往往无法追查商家究竟系何人,或者因网络经营者身处异地而无法或不便主张赔偿请求。再加上网络纠纷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致使消费者投诉无门或者因不确定性和诉讼成本过高而放弃救济。
上述的诸多问题给消费者的维权带来了许多困难。比如证据取证困难,即举证问题。首先,寻找对方主体,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全球性,消费者在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往往无法追查商家究竟是何人,也不知道找谁请求赔偿,商家一般都是虚拟名字。其次,证据保留以及证据固定。消费者往往不保留订货单打印件、发票、订货凭证等有效证据。在追索赔偿之前也不注重证据的固定工作,比如对有关网络证据进行公证。当起诉要求对方承担责任的时候,对方可能已经把相关资料删掉了或者修改了。
2 面临这些网络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消费者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网络购物中防止受骗上当,应该警惕以下方面
2.1 网络服务经营者和商家的信用度。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可查看卖方的信用度和交易量,选择信用度高、交易量大的进行交易就比较安全,还可参考其他买家购物后的评价。尤其对声称是境外的网站更要提高警惕,有条件的可以查询该网站的经营资质。
2.2 商品信息详细了解,行使自己的知情权。消费者要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商品的名称、产地、生产者名称、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消费者要了解商品的技术指标情况,主要包括用途、性能、等级、使用方法、使用说明书、检验合格证明等。例如,消费者在网上买手提电脑,或者家用电器,或酒类等食品,都必须了解商品的技术指标情况。
2.3 商品的质量保障及售后服务情况。最好采取货到付款方式进行。
2.4 低价行为。不要轻易购买低于市场价特别多的商品,因为这很有可能是卖家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购买,提供的商品往往与宣传不符,甚至只收钱不发货。最好选择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网站,对比较生疏的网站要有充分防范措施。
3 为此,我认为应尽快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以适应电子商务监管需求
3.1 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电子商务行为 在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规范电子商务行为,明确商务网站的市场准入资格、市场经营行为、组成方式等,使商务网站具备“经营主体资格”,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被投诉对象的条件。同时,还应明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电子商务行为的监督管理地位,明确电子文书的法律效力和确认方式,明确网上交易行为的确认程序、支付程序、退货或者换货的程序、商务网站违反合同约定时应承担的责任和提供售后服务的义务,以及发生跨国消费纠纷时应适用的法律。商务网站要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生产者的准确信息,以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终实现。
3.2 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商务认证体系 由于电子商务在网上交易时各方通常互不见面,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因而需要一个比传统商业模式更加完善的身份认证体系。因此,必须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的认证体系,超脱、权威、公正地开展电子商务认证工作,确认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身份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3.3 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投诉中心和全国联网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投诉中心,受理全国范围内的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的投诉,并根据消费者提供的被投诉企业的有关信息,将受理的消费者投诉案件转交给被投诉企业所在省、市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由其代表消费者向被投诉企业求偿,并围绕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被投诉企业进行严厉的行政处罚。之后,再将处理结果通过网上投诉中心反馈给消费者,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果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旦受到侵害,消费者在明确投诉对象后,还需要掌握更详细的信息资料,以便投诉或者起诉。因此,建立全国联网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变得十分迫切和必须;同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已经使这一设想成为可能并且可行。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消费者权益加大保护力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在立法上要体现出前瞻性,以能及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在立法政策倾向和救济手段上,需进一步向保护弱者——消费者利益方面倾斜,以便消费者利用各种救济手段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柳经纬主编.电子商务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2]郭懿美,蔡庆辉主编.电子商务法经典案例研究.2006年9月第一版.
[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条法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讲话.1993年12月出版.新华出版社.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荐阅读:
消费权益保护体系10-08
保护消费者权益10-22
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08-29
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07-04
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08-17
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0-22
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05-22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路径10-27
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稿06-20
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