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消费者

2024-07-13

保护消费者(精选12篇)

保护消费者 篇1

0 引言

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方式完全不同,是一种新的购物方式。一方面,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个人隐私信息可能被商家掌握和非法利用。另一方面,消费者网上购物无法亲自体验和挑选产品,消费者对购买商品不满意时,存在退货问题,并且网上购物通常可以跨越国界,消费者的权益易受到侵犯,因此,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权益是一个难题和新的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禁止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商业活动,侵犯消费者的权益。

1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机构

1914年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授权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作为负责执行各项反托拉斯法律的行政机构。其职责范围包括:搜集和编纂情报资料、对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进行调查、对不正当的商业活动发布命令阻止不公平竞争。FTC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市场行为具有竞争性,且繁荣、高效地发展,不受不合理的约束。FTC也通过消除不合理的和欺骗性的条例或规章来确保和促进市场运营的顺畅。

一般而言,FTC的工作主要是阻止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危害的行为。当国会、行政机构或其他的独立机构,以及州和地方政府商议政策需要时,FTC会提供相关资料。联邦贸易委员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来自消费者的信件、商人或国会的要求,或者关于消费者和经济问题的文章都可能使联邦贸易委员会采取行动。这种调查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非公开的。但一般来说,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是非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司和调查本身。

2 商业机构隐私保护于1999年纳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范围

美国联邦政府于1998年1月发表《有效保护隐私权的自律规范》(Elements of Effective Self-Regulation for Protection of Privacy)草案讨论报告,认为在电子商务兴起之际,贸然制定隐私保护法律规范行业的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行为,将会抑制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商业机构如果能够制定完善的保护个人信息的隐私政策,将可使消费者加强对商业机构的信任,反而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经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调研发现,1999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向国会的报告中提出,由于许多商业机构(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未注意到网络侵害消费者的隐私问题,因此建议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敦促商业机构注重消费者隐私保护,并将之纳入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监督。此外,提议商业机构开发相关应用程序使消费者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并负有教育消费者意识到网络对隐私的侵害问题的义务。联邦贸易委员会在此报告中的主要目的仍是推动商业机构自负其责,实施行业自律,以便为电子商务的成长赢得空间。

3 FTC在消费者隐私保护方面的作为

在过去的40多年,贸易委员会为保障消费者隐私权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消费者隐私权。

3.1 近三年来FTC在消费者隐私保护方面里程碑式的工作

3.2 处理了多起侵犯消费者隐私的案例

3.2.1 谷歌跟踪用户上网行为

2012年初,有用户发现谷歌利用技术手段,绕开苹果浏览器(Safari)的隐私设置,跟踪用户的网络行为。随后,FTC对谷歌侵权一事展开了调查。FTC称,谷歌让数百万苹果浏览器用户误以为,只要不修改Safari的隐私设置,谷歌就无法跟踪他们的在线活动。但实际情况却是,即使用户在苹果浏览器的设置中选择阻止网站对自己的追踪,谷歌仍可以追踪用户行为,包括浏览历史、账户密码等。业内专家表示,为了更好地追踪用户的网页浏览活动,谷歌通过私自绕过苹果浏览器的安全设置,偷偷植入了用户数据包(Cookie)。用户数据包是某些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进行跟踪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能够记录用户的行为。为了保护隐私,可以设置不允许网站放置用户数据包,但谷歌利用苹果浏览器的漏洞,在代码中加入一串非标准格式的字符,导致浏览器误以为网站不支持隐私保护的标准格式,于是允许谷歌向用户植入用户数据包,从而就可以跟踪用户上网行为。

2012年8月9日,FTC宣布,谷歌同意接受2250万美元罚款和解苹果Safari用户广告Cookies跟踪案。FTC认为,Google在Safari用户电脑上安装广告跟踪Cookies,违反了隐私保护规定。

3.2.2 Facebook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在社交平台上公开用户个人隐私

FTC于2011年对社交平台隐私权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Facebook的时候,提出七大控诉理由,包括当Facebook过渡转型时,事前未经用户同意便擅自公开他们的相关信息,在用户删除自己的相关照片和视频后,Facebook仍保留相关数据等。最终FTC与Facebook达成协议,要求Facebook必须向广大用户作出公开声明,并把“征得用户同意后方可公开其隐私”的规定纳入Facebook的隐私权管理条例中。在接下来20年里,Facebook所设置的隐私权管理条例也必须接受独立第三方两年一次的审核。一旦违反规定,Facebook将面临高达16万美元的民事罚款,为每一个违例行为买单。

3.3 推动出台隐私保护相关法律

在FTC等机构的推动下,针对儿童信息、医疗档案、金融数据等敏感领域,美国国会采取了分散立法形式保护个人隐私。

3.3.1 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

出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目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在1999年10月20日公布法令,要求网站想要从13岁以下儿童自身收集个人信息,必需有从儿童家长处获得的书面同意证明。这个法令最后并入1998年通过的《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1998)。2012年8月联邦贸易委员会更新了《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新保护法规定应用开发者和网站必须获得家长的同意才可以收集13岁以下儿童的照片、视频和地理位置信息。

3.3.2 消费者隐私权法案

2012年2月23日美国政府提出网络用户隐私权利法案,为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设定了7项原则,包括网络用户有权控制哪些个人数据可以被收集和使用、企业必须负责任地使用用户信息等,并要求相关利益方商讨制定这一法案的具体执行措施,该法案旨在赋予美国人在个人信息上更大控制权。这项新措施是政府一项更大规模的旨在改善网络隐私的努力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已经督促国会通过这项联邦法案作为支持。报告称,美国商务部将召集网络公司、网络用户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机构,依据法案商定网络用户隐私权利法案的具体执行措施。企业可以自愿决定是否接受这些规则。一旦企业承诺遵守,其行为将受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监督。

4 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4.1 对消费者隐私保护进行立法

对于消费者隐私权益的保护,FTC就该问题制定了四项“公平信息准则”,要求网站搜集个人信息时要发出通知;允许用户选择信息并自由使用信息;允许用户查看有关自己的信息并检查其真实性;要求网站采取安全措施保护未经授权的信息。美国电子前线基金会(EFF)与Commerce.net共同发起成立了以倡导网上隐私为主旨的非盈利性机构Truste,对符合不同自律标准的网站颁发认证证书。但行业自律远远不够,互联网个人信息被盗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通过Truste认证的互联网络巨型企业的网站都被指控有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行为,使Truste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与美国相比,我国消费者的信息隐私维权意识较为淡薄,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无法实现消费者隐私保护,我国可以参考美国法律体系的构建,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法律保护,最大程度促进消费者对信息处理的参与度,并且明确电子商务企业的相关法律责任,设置合理的实施机制,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增加了消费者信息保护的内容。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

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4.2 提高消费者隐私保护意识

消费者自身要不断增强隐私的自我保护意识,意识到对自己的信用、医疗、财产等信息进行保密。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应广泛宣传隐私保护的必要性,使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防范措施。

4.3 加强行业自律并建立企业问责制度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指导企业开展行业自律。建立企业问责制度,推动企业自律。对企业违反消费者隐私保护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参考文献

[1]Elements of Effective Self-Regulation for Protection ofPrivacy January 1998.

[2]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1914.

[3]Protecting Consumer Privacy in an Era of Rapid Changere-commendations for businesses and policymakers FTC reportmarch 2012.

[4]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1998.

[5]Consumer Privacy ActFebruary 2012.

保护消费者 篇2

----09保险2班高冬

保险行业是金融服务业,是信用行业,消费者对这个行业的信任关系到行业发展的根本。因而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维护保险消费者信心的关键,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石。

但是,侵犯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依然较为普遍,比如故意夸大保险的收益或者故意模糊保险与银行储蓄、理财产品的界限,不如实告之免责条款及相关费用,误导客户投保;理赔方面惜赔、拖赔、无理拒赔,有的手续繁琐甚至故意设置障碍,赔付金额及方式的随意性大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比如保险产品比较复杂,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地位不对等;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在目前机构性监管、功能性监管模式下,往往偏重行业利益,忽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法律制度建设也不尽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因而违法的成本较低。

加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升保险员工服务意识,构建保险业服务消费者的文化

在保险公司的员工培训及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中,应重视诚信教育,增加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制定并遵守规范的业务程序管理,完善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完善销售佣金制度,改变销售佣金集中于首期支付的做法,把消费者的满意度、退保率与销售佣金挂钩;要改进、优化保险服务,及时兑现理赔承诺,将公平对待消费者,为消费者服务的理念贯穿到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2.建立健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保护消费者保障,拥有完善法律约束的保险市场才是健全的保险市场。只有为保险市场建立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严厉惩戒毁约失信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使法律产生的威慑力迫使保险公司放弃欺骗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3.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同时积极促进行业自律制度发展

要加强预防性保护,坚持微观审慎监管,强化偿付能力监管的约束力,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利益实现;要加强过程性保护,完善产品备案制度,加强保险费率与产品定价的公平性审查;要加强事后救济,针对保险消费者维权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维权平台,完善保险投诉工作体系,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监管机构督办、业内协调、公司落实、与仲裁和诉讼密切衔接配合的保险合同纠纷大调处机制。同时健全行业内部规章制度,推进保险行业内部规范化建设,建立良性有序的竞争市场。

4.加强对消费者的相关知识普及等工作,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篇3

关键词:消费者;经营者;权益保护

作为弱势群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时人们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手段,同时应该注意到,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之间在交易中的地位并不平等,作为资金实力雄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时会依仗自己的经济优势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此时,作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很难为自己维权。因此,完善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尤为必要。

一、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其缺陷

(一)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现状

为了应对消费中出现的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国家和社会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国家层面,主要表现为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此外,还有一系列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消费行为进行约束。对消费者的社会保护,主要是消费者协会。现阶段,消协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在组织消费者维权,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方面发挥在重要的作用。并且,作为社会性的组织,消协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防范意识,从而防范经营者侵权,侵权之后懂得如何维权。但同时,我国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措施仍有诸多不足,需要我国相关立法予以完善。

(二)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的缺陷

1.消费者权利保护范围有限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了列举,在该法中,将消费者的权利概括为九项,但现实中,消费者的权利不止九项,这就导致了有些权利被侵害,而无法可依的局面。显然,相关规制的欠缺无疑会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因此,拓展消费者权利保护范围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消费者维权成效甚微

现阶段关于消费者的维权手段规定了很多,比如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等,但是这些手段实施起来并没有太大的成效,大多维权都以无果而终,尤其在协商、调解中尤为明显。在诸多协商、调节案例中,诸多消费者往往得不到其应得的赔偿,即使得到赔偿,其实际赔偿与其应得之赔偿往往相差甚远,达不到消费者维权的目的。即使在诉讼胜诉后,经营者为自己开脱不予赔偿的案件也较为常见。因此,增加维权成效无疑是摆在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上的难题。

3.维权成本高

在现阶段,消费者在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诉讼需要成本,会给消费者造成负担,同时由于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规定举证责任,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消费者对于需要专业知识较强的问题进行举证很难,收取證据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等成本。并且,即使在胜诉后,经营者推脱,不履行该负的责任的情况比较常见,这无疑增加了司法机关的执行成本,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也更为不利。

二、完善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法律保护的建议

对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途径有很多,法律保护是最主要的方式。法律由于是国家制定并且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因而具有权威性,对于消费者的保护也是最有利的手段。法律保护主要是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教育等角度来探讨法律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所起的作用。

(一)加强立法

这就要求针对当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对法律空白进行立法补充,对法律漏洞进行立法完善。我国现在已经有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了规定,但是规定的并不全面,例如对于消费者权利的表述,运用的是列举式的表达,虽然清晰明了,但是概括性不够,有很多权利并没有概括进去,就会使消费纠纷产生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供选择。

针对当前我国消费者保护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扩展消费者的权力范围,将更多的权利纳入到消法的保护之内;增加维权保护措施,是维权措施能够达到维权的目的;降低维权成本,用法律规定明确维权成本的数目和承担方式,使得消费者的维权成本降低,提高维权的积极性。

(二)严格执法

良好的法律必须能够得到实行,在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之后,就要作为明确合理,这是行政机关进行执法的前提。职权划分明确合理,指的是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归属明确合理。行政机关进行执法活动要有法律依据,即法律法规的授权,这是其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行政执法权在行政机关之间的划分,明确了各个机关的职能,从而避免了执法的重合或者无人执法的局面出现。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模式中,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的职权划分,能够使相应的行为归相对应的机关管辖,避免了重复管辖和无人管辖情况的出现,最大限度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公正司法

这是在侵权行为发生后,进入诉讼阶段对司法机关的要求。做为法律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公正的司法行为对消费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消费者主动选择诉讼,或者在协商、调解无果后选择诉讼的,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在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之后,根据侵权造成的损失,已有的证据和案件的事实做出裁判,对于经营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惩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司法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成本的控制。处于弱势一方的消费者提起诉讼的目的是减小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但是诉讼本身需要成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都是消费者的负担。因此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的时候,应该注意成本的控制,如适用简易程序,缩短办案时间等方法。

(四)进行法律教育

对于经营者,进行守法教育,使其了解违法侵害消费者利益应受的处罚,了解违法的危害,合法经营,在交易中保证产品的质量,维护交易公平,这就在根本上杜绝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可能性。对于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是其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提高防范意识,对于虚假宣传不贪图便宜,对违法经营行为进行举报,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从而使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杨慧.论产品缺陷召回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安徽大学学报,2009.

[2]王德山,吕艳华.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完善,中国市场,2009.

[3]杨辉.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审视及启示.标准科学,2010.

论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篇4

21 世纪无疑是属于信息的时代, 互联网快速发展推动了个人信息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众所周知, 大数据可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被不断挖掘, 随之而来的侵害也就愈演愈烈。便捷的支付形式促使消费者个人信息外露, 部分不法经营者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 把消费者个人信息商业化, 进行倒卖获取经济利益。因此, 完善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权及法律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消费者个人信息概述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含诸多内容, 主要有姓名、学历、籍贯、住址、电话、购物类型等, 在电子商务消费过程中, 这项内容还拓展到IP地址、通讯软件账号、网络用户名及密码等形式, 这是一种自然人为生存消费或接受服务的信息。个人信息本质上与个人隐私有所区别, 个人信息分为敏感信息与琐碎信息两大块, 敏感信息的本质属于个人隐私。“所有权客体”说、“隐私权客体”说、“人格权客体”是对当前消费者个人信息民法性质的三大理论观点, 笔者认为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定义应属于人格权客体, 具备原始取得性、排他性、专属权等特征。所以, 针对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而言应采用人格权利益保护形式。因为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立人格权, 其本人对所属信息应享有充分的控制, 支配以及排他侵害权利。

三、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现状

当下, 一种专门贩卖个人信息的产业链悄然形成, 房主信息、商务信息、车主信息、患者信息、学生信息外泄现象时有发生, 对消费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再加上我国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滥用的立法制度尚不明确, 消费者遇到侵害后难以获得自身保障权益。我国全面开始步入信息社会, 这是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现状的普遍认知, ICT迅猛发展逐步改变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消费者信息作为最具价值的资源受到不法分子关注。

社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很多人都拥有了独特的通讯交流工具, 在为人们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困扰, 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案件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身心困扰问题。我国曾在二零零九年的刑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将本单位在发挥社会职能过程中获取到的公民信息非法贩卖给其它组织或个人,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相应罚金。这一规定的出台在短期内保护了我国公民个人信息, 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该规定具有笼统特点, 单说明“违反国家规定”。因此, 这项规定的具体执行还要依靠具体法律方面的补充。2013 年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仔细修订, 其中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在使用个人信息时要遵循合法原则, 说明信息使用范围与目的, 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擅用。经营者收集信息的方式要公开, 不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外进行收集。经营者对收集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要严格保密, 不得向他人非法出售或提供。经营者对收集到的信息要采用技术措施保管, 进一步确保信息安全, 以防发生意外, 对于出现的特殊情况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补救。未经消费者同意, 不得向其发送任何带有商业性质的推送信息。

但单凭国家法律保护还不能完全消灭滥用盗用消费者信息现象, 只有消费者从根本上意识到自我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才好。当下, 有些人对自己的个人信息采取无关紧要态度, 对各种记载个人信息的资料随意丢弃, 例如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 快递单上记录着自己宝贵的个人信息, 很多买家收货拆包后就把包装随意丢弃, 由此引发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层出不穷。由此可知:自我信息保护意识的提升是根本, 对类似于快递单等记录个人信息凭证的东西要及时销毁, 并谨慎对待身边需要个人信息的电子数据。

四、国外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比较研究

1.美国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

美国对个人信息非常重视, 认为个人信息具有私人性质, 美国对个人信息范围的界定不排除私人信息, 分离式立法是美国在此领域的主要保护模式。比如一九七四年的联邦《隐私权法》只是规定了政府机构对个人信息采集使用方面的细则, 针对电信或儿童等在线行为制定专门规定, 对法律未曾涉及到的非公共组织行业, 实行行业自律原则。因为美国在人权保护层面, 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限制政府权力方面, 而对私人组织的约束较低。因为各行业都有独特的信息属性, 综合性的立法方式不普遍适用。因为美国三权分立和联邦制国体的存在, 美国在隐私法领域也逐渐出现弊端, 法律重叠性突出, 滞后于美国实际经济发展状况, 复杂性与非一贯性现象突出。

2.欧盟个人数据法律保护的模式

在美国隐私权立法模式的影响下, 欧洲各国在对个人信息立法的初期, 也曾将隐私内容纳入到法律保护的范围, 但欧洲各国一般将其称作信息法或资料法。直到一九九五年, 欧盟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指令的下达, 个人信息定义才被正式使用。欧洲各国对个人信息的界定范围比较狭隘, 主要特指个人私生活信息, 对宗教或政治哲学信仰关注较少。欧洲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建立在一种人性尊严高度上, 视个人信息为消费基本权利, 商家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如若使用信息则需详细说明, 征求消费者意愿, 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控制。美国主张信息流通自由原则,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程度较低, 隐私权相关法规的执行都必须遵循消费者履行排除义务的前提, 商家可在这一环节对消费者进行迷惑说明, 打体制“擦边球”, 谋取不正当利益。欧洲各国主要应用总括性立法模式, 用一部法律对各部门个人信息处理工作进行约束, 重视国家在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中的作用, 而后对各企事业单位设置一套严格的法律控制体系。

3.欧美模式融合及日本折中法律模式

虽然欧美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方式不一, 但其正朝着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

欧洲国家对个人信息规定及跨境信息流动的控制, 对美国信息产业发展造成阻碍, 欧美之间经过长期协商, 最终美方与欧盟签订安全港协议, 协议规定:只要是加入安全港的美国企业都符合欧盟指令要求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而日本则形成了介于美方和欧洲之间的折中模式, 日本诸多法学家认为:确立用于企事业单位或机关部门的基本原则为当务之急。针对特殊领域制定针对性法规, 鼓励非公共部门逐步实现自律。基于此立法理念, 日本政府于二零零三年五月正式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条令条例, 以后便陆续颁布针对行政机关或独立法人的个人信息法律, “个人信息保护相关五法”随之形成。

五、针对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具体建议

1.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立法模式选择

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迫在眉睫, 这也标志着一个新法律调整机遇出现, 只有经过实际调研考察的制度才具有较高可行性。我国现代法律制度源于大陆法系, 针对个人信息则倾向于欧盟立法, 但国家之间的国情相差较远, 制度不可一味照搬。当下, 我国各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千姿百态, 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盲目立法可能会导致法出即废现象发生。所以, 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完善应谨慎行之, 可多参照日本折中主义的立法模式, 明确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立法原则, 针对特殊领域单独立法, 针对大众领域则实行法律规范与行业自律相互补充的立法策略。因此, 我国应在《民法通则》与《宪法》中确立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地位, 为消费者个人信息立法保护提供相应依据, 保障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

众所周知, 我国人口基数大, 消费高。中国市场正逐步成为全球主流消费市场, 在此过程中的普通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很容易受到威胁, 我国在该领域的立法需将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逐条贯彻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把抽象的人格权细化到各项规章条例中。个人信息权内容制定可借鉴国际立法经验, 包括信息决定权、查询更正权、删除封锁权等, 经营者承担一定的通知、限制或公开、信息完整等义务, 政府鼓励行业进行自我规范约束, 适度参与管制和服务, 推动行业约束机制充满活力。

2.做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管理工作

对于琐碎的个人信息而言, 不具备隐蔽性, 但可通过多种信息准确描绘本人形象, 高度的识别性把个人不愿外露的隐私泄露。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不应停留在禁止侵害层面, 还要注重积极控制。我国消费者隐私权受到侵害可通过行使权力获得赔偿, 但隐私泄露的后果不堪设想, 具有不可恢复性。全面保障公民隐私权, 对收集利用、保存传播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规定十分必要。隐私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是行为成立要件与权力救济工作, 个人信息保护更倾向于个人信息管理及协调信息本人与处理者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质上是个人或处理者的信息管理法。

3.法律责任与救济途径

在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件中, 非法分子首先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因此, 对消费者的赔偿形式及举证方式成为关键。例如消费者对商家持续侵害必然要求停止赔偿, 涉及精神与物质赔偿, 但此类消费受损案件一般波及范围很广, 个体消费者受损程度相比微小, 获得赔偿几率不大, 依旧需要消费公益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即使个人对商家侵权的行为获得赔偿, 但在商家巨大利益面前微乎其微, 违法成本低则不能很好的阻止侵权行为再次出现, 消费者合法利益很难得到保证。针对此类特殊案件, 消费者在强大的商家面前举证十分困难, 强弱对比明显, 举证失败则会给消费者带来二次伤害, 政府应主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方便消费者对个人信息保护权利的行使。

4.消费者的个人保护

当下我国大部分消费者自我信息保护意识不足, 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需通过宣传示范来提醒消费者增强个人信息保护观念, 不要轻信带有诱惑性质的条件交换, 对商家获取自身信息的根本目的要清楚, 避免个人信息在消费者不知的情况下被不当使用。很多商务活动可对合同进行约法三章, 签订保密条款和细化违约责任, 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中, 对个人关键信息的加密举措尤为重要。

六、结语

综上所述, 消费者在自我信息保护意识增强的同时, 也要注重维权意识的跟进, 一旦信息受到侵犯, 懂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当经营者要求使用自己的信息时, 可予以拒绝, 也可协商使用条件。一旦发现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则可要求经营者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也可直接追究其法律责任, 从而降低自身损失。总而言之, 随着电子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 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几率加大, 除了国家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外, 消费者自身必须提高综合素质, 养成良好的思维意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国公民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 社会各界人士强烈要求加强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虽然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被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但通过对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与修订分析可知, 这些规定尚不足以对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形成有效保护, 我国在行政保护主体与管理者举证责任等方面的制度仍有较大完善空间。为此, 本文笔者以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为重点, 通过对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立法调查, 提出针对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消费者信息保护制度构想, 并反思当下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期能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杨毅.互联网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2]朱丽君.单独立法下的人格权立法内容选择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 2012.

[3]杨铁军.消费者合同中信息均衡性实现研究——以民法为视角[A].繁荣学术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上册) [C].2010.

读自由选择有感:谁在保护消费者 篇5

很多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商家会利用消费者的良善和无知,漫天要价,因此,必须依靠其他制度安排来弥补市场不足。

弗里德曼在此逆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提出或采用的各种旨在弥补市场之不足的制度安排,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其目的;或者换句话说,人们所提出的救治方案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否真的要比问题本身带后的后果更加可取。

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干预市场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政府花在新老管制机构上的支出也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到1979年,物价总体上翻了一番,而政府的管理支出却达原来的5倍还多,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大幅放缓。管制使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

弗里德曼研究后认为,凡质量低劣的产品,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管制的行业制造出来的。凡是优质产品,都是由私人企业生产的,而它们都很少受到政府干预,或者干脆没有政府干预。他例举了美国铁路业在政府干预后的糟糕表现,而汽车业由于完全竞争,企业自由地推动技术创新,消费者受益最大。

弗里德曼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完善的,总会有质量低劣的产品、庸医和骗子。但总地看来,如果允许市场竞争机制起作用的话,与日益强加到市场机制上的政府机制相比,市场将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最大威胁是垄断-----不论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垄断。保护消费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

弗里德曼最后呼吁:政府最好还是听任我们自由选择,让我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看到这,我国马上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近日,央行出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理由是保护消费费的安全和权益。结果网上吐槽一片。有网友说,我父母都不管我网上消费,央行你管的太多了吧。有网友说,我的钱我做主,我花自己的钱居然还是你央行批准!有经济学者指出,中国的创新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政府干掉的。有评论员更尖锐地指出,政府一直说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现在明白了,是要断市场这个壮士的腕,而不是政府自己的腕。

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篇6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一、金融消费者的定义及特点

金融消费者,指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或者是家庭的需要,去接受金融服务或者购买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个人或者单位。这类消费者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传统金融服务中的消费者和购买基金等金融产品或者直接投资本市场的中小投资者。前者可以包括投保人、存款人等为了使自己的财产得到保护和一些为了使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增值或管理控制风险而接受金融机构服务的人;后者主要是有盈利的动机,他们与金融机构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对等性,却仍和普通消费者有着质的共同点。

金融消费者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金融消费者的主流具有固定性。从金融消费者的基本含义中可以看出,这种特殊性的消费是存在于个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由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需要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撑,金融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所以,国家在大力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提出一些限制和管辖。这其中一方面在于金融业必须在一定准则和法律规定下才能正常地运转,所以金融机构在制度方面具有固定性;另一方面是针对个人的管制,从事金融行业的自然人会受到一些法律法规的限制,而金融消费者也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和义务,也受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的保护,这也突出了它的固定性。

2.其行为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如金融消费者的定义所说,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会与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交易关系的实质是接受金融服务或者是购买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例如,使用银联储蓄卡服务、银行信用卡支付等银行提供给个人的产品和服务;或者是购买保险公司的产品为了给自己的资产或者为某个个体提供保障等之类的保险公司给消费隔个人或者家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另外还有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给个人或者家庭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由于消费者在刚开始接触这类产品或者服务时,并不是十分了解,这类的操作必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消费者从陌生到熟悉会有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这也便是金融消费与一般消费比较起来的特殊性。

3.金融消费目的具有个体性。个体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是为了满足自身或者家庭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盈利为最终目的的消费行为,这是一般消费都具有的共性,而金融消费者这样的特性尤其突出,例如,个人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便是为了投资能够产生的回报;在购买基金也是为了日后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银行储蓄是为了获取利息或者为了给将来生活积蓄一些可调用的资金,信用卡购买和消费是为了满足购买的需求和方便等。由此可见,金融消费者一般都会以盈利或者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去进行金融消费或者接受金融行业的服务,这也充分说明了金融消费目的的个体性。

金融消费主体的固定性、行为的技术性和目的的个体性凸显了金融业的消费与其他一般消费之间区别还有联系,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性也预示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应该具有一些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殊性。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业日益壮大,合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也有利于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趋势。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和对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消费的研究,主要从制度和立法两个方面来浅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1.制度方面

首先,由于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性,生产者总是掌握更多的信息,是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一种支配的低位,而消费者自然就成为了相对弱势的群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也是为了保护这类弱势群体。针对金融消费者方面,它所具有主体固定性,以及金融消费所具有的技术性,而且金融机构相对于其它行业,其雄厚性和复杂性远远要高出很多,因此一般的金融消费者可能并不能够具体清晰的了解自身的合法权利,才会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总体来说,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主要包括了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金融消费求偿求助权和享受金融服务权。

金融获知权是指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时,享有获得与金融有关的必要的知识,包括服务内容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权利,金融经营单位则有义务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真实知识或信息。

金融消费自由权是此类消费者的基本权利,该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其意愿自主选择金融单位、证券营业部和保险公司等,消费方式、消费时间和地点均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不合理干预。

公平交易权是当金融交易双方签订合同或者形成法律关系时,双方必须遵循一些诚实信用、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则,金融单位或机构不得强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不得在全同或法律关系中制定规避义务和违反公平的条款。任何交易双方必须遵循法律法规,不得违法相关的法律条款的相关规定。

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是指要确保存款、信用卡和股票等资产的保密安全。在金融消费活动中,资产保密权不受侵犯,是消费者最基本的一项权利。保险公司、金融单位、和证券机构等有义务采取有效的一切措施,包括按法律规章和操作程序办事,防止事故发生,保证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

金融消费者的求偿求助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有权依据合同规定向对方请示赔偿,如得不到满足,可以向相关部门反应,请示法律援助、聘请法律工作者为自己代理诉讼,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享有金融服务权是指金融消费者有权享受任何金融交易中明文规定的金融机构必须提供的文明优质服务,比如:银行和信用社对破(损)币的无条件的兑换服务等。

由于一些相关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的义务制度还不够完善,采取保护消费者的措施也相对比较薄弱。

比如,司法机构对于消费者权利侵害案的立法过程比较缓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案件并不能很快有效的解决;某些监管机构并没有针对金融消费者的问题设立单独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部门;并不向刑事法案一些有比较完整的管理系统,并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如何去收集金融侵权行为的信息等。

由此可见,首先制度上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的独立保护;二是保护制度也缺乏一些协调性和适应性。

2.立法方面

首先,立法观念上,某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参照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按部就班,并没有考虑到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性,不够人性化和规范化。。

其次,立法技术上,我国并没有具体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三、如何完善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当下,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一词没并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人认为必须依靠第三方力量—政府,才能够使金融行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才能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1.实体权利的保护

实体权利包括了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的消费者所具有的具体权利,主要有: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金融消费求偿求助权和享受金融服务权六大类。消费者获得金融服务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金融服务即消费者作为社会成员应当享有账户服务、基本保险服务、消费者教育等基本金融服务,术语消费者福利;另一类是风险性的金融服务,消费者购买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服务以获得资产增值,例如购买股票或者其他理财产品,体现了消费者的公平发展权。

在不同领域中,对于消费者权利保护是不一样的,比如金融消费中,监管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权、隐私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以体现监管安全与公平的价值取向,而其他领域中可能就不会涉及到公平交易权或者的是涉及到另一些更多的权利。

2.程序保护

因为个人和金融机构的实力无法衡量和对比,当彼此发生纠纷时,必然消费者一方会处于劣势,所以往往会造成不公平。而程序保护便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比较廉价或者是免费的诉讼保护和非诉救济,为普通个人提供方便。

四、总结

金融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随着国民金融财富和固有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消费行为也日益增多,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也显得格外重要。同时金融消费者也要明白自身拥有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在有效的法律范围内要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论文主要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和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途径,希望对广大的金融消费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林丽敏: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

[2]徐 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理探究[J].东方法学,2005.

[3]李彦哲: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2006.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探讨 篇7

1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特性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是指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 为了促进交易完成或者更好地接受服务, 而向卖方或卖方委托第三方提供的个人信息。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虽有交集, 但也存在不同。在网络交易模式下, 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特点包括:第一,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范围的特定性。消费者通常在购物网站注册时要提供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这些是属于网络交易中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此外, 消费者在交易中的电子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等与交易有关的个人信息也属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第二, 信息控制与反控制关系。由于消费者个人信息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网络经营者会尽可能采取措施掌握和控制消费者个人信息。但对消费者来说, 网络的安全漏洞和网络经营者的诚信度给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这使消费者无形中要竭力摆脱经营者对其个人信息的控制。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使网络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张力。第三, 网络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依赖性。对于电子商务类网站, 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并据此调整经营策略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价值意味着网络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存在依赖性。第四, 网络个人信息的人格权属性与财产权属性。自然人具有独立的人格, 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人格权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是以人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为核心的人格利益。人格权是依附于主体的属性存在, 不能转让和继承, 要实现自然人的人格权, 就必须尊重个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 促进个人的发展和完善。而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或利用直接影响到人格尊严和自然人的生活安宁自由, 在网络环境下, 个人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形成了网络空间的个人形象, 这些个人信息所形成的个人形象是与现实中的人一一对应的, 而对于网络中数字化的个人信息就是数字化的人格权, 它是一种支配、控制个人信息并决定如何收集利用的一种权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消费者个人信息具有了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 作为信息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消费者个人信息往往会被商业机构收集和使用, 即具有了经济价值。因此,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兼具人格权与财产权特征。

2 网络消费者具体信息权利

在网络交易中, 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利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2.1 知情权

知情权是网络消费者信息保护的基础与前提, 指网络消费者有权知悉个人信息收集主体、收集方式以及收集范围。网络经营者需要告知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密、处理、利用方式以及在出现个人信息泄露后信息主体的救济途径。但目前我国对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收集, 既无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也无相关行业规范的指导, 基本上属于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 因此, 确定网络消费者信息知情权尤为重要。

2.2 选择权

选择权是指消费者在提供个人信息时, 网站会对信息收集方式、收集目的及信息使用情况作出说明, 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可以选择性填写, 除了必填项外, 消费者有权选择是否填写其他信息, 经营者有义务为消费者选择权的实现提供条件。如果经营者超出正常范围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 例如在交易中有能够保证交易顺利完成的联系方式, 而在注册时仍然要求消费者提供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 则消费者有权拒绝。

2.3 信息控制权

信息控制权是指信息主体有权决定其个人信息何时、何地以及以何种方式被采集、处理以及利用。主要包括:一方面, 应由消费者以书面形式作出同意或拒绝信息收集、处理或利用的明确表示。另一方面, 当个人信息有错误时, 消费者有权进行更正。如果在保留的信息不再必要的情况下, 应当对相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如果消费者对其个人数据的正确性存在质疑但又没有办法证实其准确性的情形下, 应当贴标隔离这些个人信息。

2.4 信息安全请求权

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妥善保护、合理使用是经营者的基本义务。当消费者个人信息遭受泄露、窃取、篡改、删除时,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及时作出补救措施以减少损失和消除危险。如果经营者未尽相应义务, 致使危险持续存在、损失继续扩大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3 消费者个人信息侵权的民事责任及违法阻却事由

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了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 对于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民事责任, 可通过隐私权进行救济。此外, 《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 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 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我国目前对于新技术下的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侵权的法律责任并不完善, 尚处于逐步探索阶段, 对具体问题须进行细化规定才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在网络交易中, 消费者个人信息侵权违法阻却事由应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需要, 在国家赋予其权力的前提下, 可以对消费者信息进行收集和查询, 对相关消费行为进行监控。第二, 不可抗力。对网络经营者或网络服务商而言, 如果消费者信息泄露是由于黑客攻击或网络病毒导致, 其在主观上并无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故意, 则不构成侵权行为, 应当免责。第三, 消费者本人同意。如果消费者以书面或其他可以确认的明示方式表示同意其他主体利用个人信息, 则网络经营者、网络服务商对消费者信息分享行为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4 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建议

没有救济的权利不能称为真正的权利。保护网络消费者信息安全是信息社会文明和法治进步的体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尚不健全, 消费者信息保护意识也亟待加强, 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 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 以立法保护为主, 采取分散立法模式。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 网络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全面有效地保护。大多数国家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都倾向于采纳立法模式, 即使以行业自律为主的美国, 也没有放弃立法保护。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相关法律法规都需要完善, 仅仅依靠出台一部法律对网络交易中的各个环节予以规制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不现实。采取分散立法的模式, 能够对关键环节进行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也具有可行性。

第二, 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保护。虽然立法可以有力的保护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 但却不能面面俱到, 在法律保护的空白领域、薄弱环节, 行业自律恰可以作出补充。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倡导行业自律机制非常必要, 二者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作用。此外, 从维权成本考虑, 立法保护往往须通过司法或行政程序实现, 其成本高于行业自律机制, 如果网络消费者遭受的信息侵权损失数额较小, 通过行业协会的机制解决能够降低成本, 使纠纷得到高效解决。

第三, 增强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信息控制意识的弱化使消费者经常陷于被动的境地。如此即使有完善的法律保护、行业自律保护,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也很难得到有效保障。作为网络交易参与者, 消费者应当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 学习相关网络知识以提高对网站安全漏洞识别能力。同时, 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应进行适当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从而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摘要: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有不同于一般个人信息的特性, 网络消费者对其个人信息应享有知情权、选择权、控制权及安全请求权等权利。侵犯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 将立法模式和行业自律模式相结合, 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关键词: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蒋坡.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飞译.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员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吉朝珑.网络隐私权私法保护之框架构建[J].河北法学, 2008, (5) .

[4]刘映春.电子商务中个人资料保护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2) .

论我国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篇8

1、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现行法律存在不足。第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是针对一般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而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不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很难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第二,《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中关于存款人、投保人和投资者保护的原则性规定,主要从金融监管的角度予以规定,并非从正面规定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第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等部门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但由于部门规章政出多门,不仅存在着政策空白,而且已有的规则之间也有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

2、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识不强

其一,普通的金融消费者缺少金融专业知识,在金融交易中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在面对专业技术知识要求较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很难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另外其维权意识淡薄,在面对财产金额较小的纠纷时往往不愿浪费精力和时间,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弱化了保护实效。其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其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创新发展业务、如何在竞争中获胜、如何在交易中获利,保护消费者权益则是次要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会做出隐瞒事实、泄露消费者信息、欺诈消费者等行为。

3、金融监管体制缺陷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采取的是“一行三会”,即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模式。当各金融机构间出现产品业务的交叉时,行业监管就无法约束其利益冲突,从而产生监管的漏洞,无法给予金融消费者适当的保护。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优先考虑的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上,往往难以兼顾金融消费者利益。金融监管体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如民间借贷行为缺少放贷人条例或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专项法规,造成资金流向难以控制,扰乱了金融秩序和造成国家大量税收流失,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也难免受到损害。

二、英国、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验

1、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英国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形成了强制性和自律性机制相结合的保护体系。一是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明确列为监管目标;二是规范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消费者保护的义务及内部解决机制;三是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英国的行业自律机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业自律组织如英国主要银行及房屋贷款协会公会都同意遵守的《银行业守则》,属于行业自律性规则,它包含了银行业须做出承诺的主要事项,确保提供的一切产品与服务符合本守则。为确保守则的贯彻执行,委员会有权采取警告、谴责等方式警戒没有遵守该守则的机构。英国金融行业自律性规则着眼于降低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的成本,为金融机构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

2、美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就出台了一系列以保护消费者权利为主旨的金融立法,如《诚实信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信贷机会公平法》、《据实披露存款资料法》等,并将执行这些法律的职责指派给金融监管当局。

2010年7月15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法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内部,设有研究部(研究部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消费者群体素质的变化,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社区事务部(社区事务部主要是为对长期处于金融服务水平低下地区的社区及消费者提供服务和指导)、投诉处理部(投诉处理部的作用相对直接,它要按要求设立免费专线电话、网站、数据库等,集中接受、监控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投诉并做出反馈,一定情形下可以向各州的监管机关转达投诉。)三个部门作为专职部门。另外还有金融办公事、消费者咨询委员会等等。

从英、美国家的实践情况看,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机制。一是通过立法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金融监管目标,并且成为金融机构监管的基本职责。二是规范投诉机制,加强金融机构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建设。三是通过金融行业组织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建议

1、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基于法律条文的局限性,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非常有必要。可借鉴美国机制,在中国人民银行下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监管机构,在人员组成、经费预算和工作流程等方面保证其独立性,由该机构负责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协调金融监管之间的业务往来,同时负责对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其提高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了解;受理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对违法金融机构进行行政处罚。负责监督、检查金融机构是否遵守各项消费者保护规则;提升金融机构实施消费者保护法律的政策和程序。

2、加强对消费者保护的教育工作

金融机构应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公平对待消费者。一方面要加强员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教育,使其能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教育,普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金融知识,增进社会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帮助其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的金融政策和改革措施,向公众表明监管机构对当前金融运行情况的判断和政策取向,适时提示潜在的行业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贷风险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公众的投资理财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维护市场信心。

3、构建新型的消费者诉讼制度

鉴于目前我国消费者诉讼困难的现状,应建立区别于一般民事诉讼程序的诉讼制度,为消费者诉讼设计独有的诉讼程序与举证规则,为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创造外部环境。

4、健全行业间自律机制

我国金融机构需要一个服务行业的统一标准来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评定各机构金融服务等级。建议在完善“一行三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业自律机制建设,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合理规避同业恶性竞争、无视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摘要:本文指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英、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路径和完善举措。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经验,建议

参考文献

[1]商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粟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陈增良.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1(11):34-37.

[4]张骏.英国金融消者保护体系对中国的借鉴[J].银行家,2008(3):120-121.

保护消费者 篇9

据路透社报道, 美国白宫近日公布了一项立法草案, 将把其2012年出台的自愿性的“消费者隐私权利法案”上升为法律。旨在让消费者能更好地控制他们留在互联网上数据足迹的使用、储存和销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将有权执行该法律, 并可以处予最高2 500万美元的罚款, 同时对违规行为下达禁令。在一些案件中, 美国各州检察长也可能执行该法律。该立法草案将允许各行业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的监督下, 自主制定有关保护数据隐私的行为守则。同时, 这些行为守则也为遵守它们的公司提供“安全港”。

这份有关保护数据隐私、长达24页的“讨论稿”一经公布, 立即引起了美国高科技行业的强烈反响, 他们表示该草案将损害创新, 而隐私保护组织则称该草案确定的措施力度还不够。

点评:保护消费者隐私的出发点无可厚非, 不过该法案依赖各行业自己制定行为守则, 难免标准不一。而在该法案中, 高昂的处罚费也可能让高科技公司负担更多压力, 扼杀其创新热情。如何在隐私和企业灵活性间寻求平衡点, 看来并非易事。

论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保护 篇10

一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概念

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户籍、遗传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健康、病历、财务情况、社会活动及其他可以识别该个人的信息。因此,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应包括消费者的姓名、性别、职业、学历、联系方式、婚姻状况、收入和财产状况、指纹、血型、病史等可以识别消费者个人的所有信息。

二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侵害表现

1. 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现状

目前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集中在宪法和民事立法中,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宪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本条的规定是个人信息权利的直接宪法保护基础。另外, 宪法第41条、第47条、第51条和宪法修正案第24条, 则可以作为宪法对个人信息权利的间接保护依据。

(2) 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归入名誉权中进行间接保护的。在我国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中没有直接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人格权, 只是在第139条规定了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和第140条规定了“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的行为”这两种与公民的隐私权有关的侵权形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 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 或者以书面、口头方式宣扬他人隐私,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3) 地方性法规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已经把消费者隐私权作为一项单独的权利给予保护, 该条例第29条明文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 不得要求消费者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本人同意, 不得以任何理由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第三人披露”。此外, 北京、浙江、宁夏等省、市、自治区都对消费者权益中的隐私权保护有了足够的重视, 并在积极进行实施办法的修订。

(4) 相关网络立法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理办法》第7条的规定。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我国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缺少专门立法。现有的立法虽然体现了保护个人信息的精神, 但并未明确将个人信息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予以确认。这不仅削弱了立法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 也影响了其他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权的规定。与国外相比, 远不能达到提供有效保护的程度, 且主要表现为当个人隐私信息受到违法行为侵害时的一种事后救济机制。

2. 消费者个人信息权被侵犯的表现

第一, 商家不合理地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2008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期间被媒体曝光的“分众事件”揭开的黑幕让人触目惊心:仅一个分众无线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就掌握了中国5亿多手机用户中一半的信息。该公司对机主的信息进行详尽分类, 细致到机主的性别、年龄、消费水平等, 可以“精确”发送“广告”短信到个人。不合理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在网络世界更为常见, 如收集姓名、电话、住址、身份证号码等。同时, 经营者却又往往不说明要求提供这些资料的真正原因、使用目的及处置方式, 也不对消费者提供信息之后所享有的权利给予说明。

第二, 商家不当泄漏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拥有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经营者在未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 主动将此个人信息不恰当地泄漏或公之于众。

第三, 商家非法交易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 掌握个人信息的经营者常常在未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 为牟取一定利益就将收集到的消费者的各种个人信息倒卖给需求者。

三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建议及对策

1. 法律保护

第一, 修改民法, 确认个人信息权。目前, 我国大部分学者已对个人信息权是一项新型的民事权利达成了共识, 因此, 在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权, 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法律基础。

第二, 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进程。在消费者个人信息被侵犯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 建议我国加快个人信息法的立法进程, 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 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明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提到的消费者受尊重权, 包含了人格尊严受尊重权, 是抽象的一般人格权。我们应该将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一般规定落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2. 消费者的自身保护

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不应随意泄漏个人信息。首先, 在现实生活中, 消费者应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生活中有不少诱惑消费者留下个人资料的方式, 如办理积分卡、会员卡、送赠品等情形, 消费者应谨慎把握, 不应为此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避免个人信息被不当利用。

浅谈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措施 篇11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是一项核心内容,属于一个具有先导性特点的行业。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金融行业的发展还不是非常充分。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提高社会经济水平,需要重视对金融行业的发展。

一、金融消费者权益定义及内容

1.金融消费者的定义

金融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和家庭需要,购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公民个人或单位。

2.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的内容

金融消费者在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权益,受到我国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允许,具体的内容包括:①金融消费的安全权:金融消费者享有安全权,也就是说金融消费者在购买、应用金融消费产品的时候,或者在接受相关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的时候,享有财产和人身不会受到侵害或者威胁的权利;②金融信息获悉权: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的过程中,具有信息获悉权,可以在知悉消费产品的相关信息之后进行购买。同时,金融消费者在使用金融产品或者接受相关金融服务的时候,具有可以知晓真实情况的权利;③金融消费选择权:金融消费者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有权选择消费方式、时间和地方的权利,不会受到任何不合理的干预;④金融消费求偿权: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过失或者故意等因素,而遭受到一定的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时候,具有求偿权,即可以向金融经营者提供请求赔偿的权利;⑤金融消费受教育权:金融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可以享受任何关于金融产品特征和种类等知识的权利,同时具有可享受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

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发现,采取应用的措施解决,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作用。

1.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较低

金融消费者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体,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和金融消费权益的保护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比较低,不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现和金融行业的发展。首先,普通的金融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在交易的过程中,不能合法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金融消费产品或者金融服务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消费者不能实现对其的全面认识。而且,金融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比较淡薄,如果金融财产的金额比较小的时候,发生纠纷都不愿浪费时间和精力。从客观角度说,这种行为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效性不利,容易被弱化。其次,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对新业务的开拓和竞争交易等方面,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不足。一些金融机构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甚至会泄露消费者的信息,做出隐瞒事实和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2.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不足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保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现,需要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应用的监管体制是“一行三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人民银行、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的管理实现。如果不同金融机构中的产品业务出现交叉现象,应用行业监管不能实现对各个金融机构利益冲突的约束,会产生一定的漏洞,不能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实施管理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考虑不足。

三、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措施

根据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金融管理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及时解决,才能保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顺利实现,充分发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作用,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1.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教育工作

金融机构在实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教育工作。首先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保证对待消费者的公平性。一方面来说,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工作人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教育,让工作人员可以对自身所需要承担的义务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为金融消费者普及相关的权益保护知识,以增加社会公众对现代金融发展的了解,帮助社会公众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我国相关的金融改革措施和政策,向社会公众表明金融机关机构对当前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所作出的判断和政策取向,适时向社会公众提示金融行业中所存在的潜在行业风险、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公众和金融机构的投资理财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以保证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性,维护市场安全。

2.健全行业间自律机制

我国金融机构的运行过程中,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会造成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漏洞,不利于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服务行业发展的统一标准,实现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对不同金融机构中的服务等级进行评定。而且,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在“一行三会”的管理机制基础上,实现对监管体系的完善,利用行业协会之间的力量,对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进行合理规避,避免金融机构运行管理中出现无视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3.构建新型的消费者诉讼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在诉讼的时候比较困难的现象,需要我国金融机构管理部门构建新型的消费者诉讼制度,区别于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专门为金融消费者设计独特的诉讼程序和举证规则,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便利的条件。新型消费者诉讼制度的构建,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论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篇12

(一) 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在立法方面的问题

1.法律层级比较低, 缺乏具体的规定。现有的规定大部分只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做出了相对原则性的规定, 缺乏具体的可实施的规范。并且许多规定都是停留在部门规章和地方性立法的层面, 法律层级比较低, 在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方面, 缺乏权威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关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法规做一次专门的清理, 形成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

2.法律规定的操作性不强。现有的规定只是要求对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实施法律保护,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 具体应该怎样去保护, 发生信息泄露时该采取怎样的救济措施, 以及应该向什么部门提出维权申请, 甚至在实践中出现无法适从的问题, 这些都是现有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

3.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有限, 并不能充分起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 而以上这些缺陷使消费者不能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 造成维权的困难。但从另一方面来讲,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我国以后消费者信息安全保护立法需要改进之处。总之, 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并完善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律。

(二) 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在司法方面的问题

关于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在司法方面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民事方面。由于缺乏特别的司法保障制度, 现实中, 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通过民事普通程序来实现。但是对与消费者个人信息侵权案件来说, 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时间长, 成本高。按照法律的规定, 我国普通民事程序一审案件的审理期限是六个月, 有特殊情况的还可以延长六个月, 对于涉案利益不大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件而言, 审理时间过长, 耗时费力。同时, 相对较高的诉讼费用和较长的审理时间给侵权人和被侵权人都造成了巨大的成本, 甚至得不偿失, 使很多消费者望“法庭”而却步。其次, 是举证难的问题。消费者个人信息侵权案件同样遵守“谁主张, 谁举证”的举证规则, 而在信息侵犯类型案件中, 侵害人往往手段隐蔽, 甚至具有高科技的特点, 这对被侵害的消费者而言, 举证就变的尤为困难。再次, 是惩罚程度不足。即使经过冗长的法庭审理程序消费者可以胜诉, 但对于侵权人而言处罚措施也是极为轻微的。这与消费者付出巨大的维权成本是极不匹配的, 这将会消减消费者维权的动力, 打击其对法律的信心, 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二次伤害”。

二、完善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具体思路

(一) 推广小额诉讼和集团诉讼的维权方式

简易程序是指较之通常为第一审程序更为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为普通程序的简化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 适用简易程序。而小额诉讼则与普通诉讼、建议诉讼在诉讼理念和费用上有明显区别, 不仅可以简化诉讼程序, 在较快时间内解决纠纷, 并且在诉讼费用上也大幅降低。常常有人会指责国内消费者维权意识差, 其实并不是意识差, 而是制度的构建存在缺失, 程序复杂, 导致维权困难, 让消费者打退堂鼓。如果是多个消费者受到同样的信息权益侵害时, 可以把这些诉讼个体组成一个诉讼集团作为原告来提起诉讼。相比单个诉讼主体, 集团诉讼可以使弱小的消费者更有利的维权。在这里需要特别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作用, 使之作为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维权代表, 为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提供强大后盾。

(二) 采取分层次的保护方式

由于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件的多样性、复杂性, 因此对于这一类型案件的处理和救济不能一刀切, 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性地采取分层次的保护方式。例如, 对于侵害程度较轻的, 危害性不大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 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基于这一行为受众的群体性, 消费者协会必然会收到一定数量的投诉, 这样消费者协会就可以作为这些被侵害的消费者的代表与侵害人经营者进行交涉, 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如果经营者拒不道歉赔偿的, 消费者还可以代表这些被侵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 这样通过消费者协会代为交涉, 提高了维权的可能性, 同时节省时间和精力。另外, 一旦计入诉讼程序, 其在消费者协会的登记记录也解决了举证难的问题, 可谓是一举多得。同时,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建立提起公益诉讼的审查和救济制度帮助消费者维权。当然, 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是严重的造成较大损害的个人信息侵权案件, 应当立即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由公安机关展开侦察, 为其调查取证, 根据现有的公安机关办案程序进行解决。

(三) 确立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地位

当前我国的学者几乎已经认可将个人信息权作为一种新型民事权利对待, 那理所当然的, 应当在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权, 以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已久, 但消费者对其法律地位仍然不能有很好的认知, 更不知道该怎样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前所述, 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做出规定时, 应当包括基本原则、个人信息条件的收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利义务、专门的保护机构等内容, 全面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消费者有受到尊重的权利, 包括人格尊严受到尊重的权利, 这明显是一种抽象的人格权。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 这样的规定较宽泛, 不能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形成全面的保护, 因此, 应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并且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加强消费者对其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从理论和实践上, 提高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

(四) 严格规范商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使用

应当在法律中做出这样的规定:商家在交易中收集、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应当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 并且保证这些信息的不被泄露。信息的收集, 应坚持公平、自愿的原则。厂家应该在收集信息的时候, 主动出示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隐私条款、保护条款、侵权违约责任等内容。互联网厂商在消费者进行网上消费或者涉及到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时, 应当主动弹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等隐私条款内容。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厂商和消费者应当对个人信息的使用达成一致。如果商家需要公开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则必须经过消费者的同意, 并且对公开的范围以及侵权责任做出书面协议, 双方签署书面协议后方可公开。信息公开后的使用情况, 商家有权及时告知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姚琳娜.浅议个人信息的保护[J].知识经济, 2011 (03) :52.

[2]周汉华.域外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概况及主要立法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 2005.

上一篇:东北满族下一篇: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