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024-07-14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精选12篇)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1

一、绪论

当今, 网络购物成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甚至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 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出现了网购消费者维权难的尴尬局面。本文主要通过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网购消费者维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为如何解决我国网购消费购物维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二、网购维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网络购物相对于传统交易而言是一种颠覆式的消费方式。正是由于网络购物的不确定性, 消费者在网购中经常会出现一系列侵权事件, 虽然消费者对传统交易的维权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这些维权方式或渠道在网络消费面前显得不那么的奏效。当维权变得困难重重, 大多数消费者最终会选择妥协。网络购物所体现的侵权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责任主体模糊

在网络购物中, 消费者一般是通过搜索网站找到经销商, 然后与快递公司达成协议, 享受其送货服务, 从而达到消费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 牵扯到多方主体, 包括销售者、消费者、网站经营商及快递公司。如果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遭遇侵权,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会直接找到销售者要求赔偿损失或退换货物。然而销售者往往会以不是自己的责任为由拒绝消费者的诉求。这时消费者就会向网络经营商投诉销售者或者要求其先行赔偿。而网络经营商也会以消费者与网站之间不存在缔约关系, 或者销售者和网站之间没有隶属关系而拒绝消费者的请求。甚至他们会以商品是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由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快递公司。此时快递公司也可能会因消费者已签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多方主题之间像“踢皮球”一样彼此相互推卸责任。作为消费者, 在收到不满意或者收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后, 究竟应该找谁, 谁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是销售者、消费者、网络经营商还是快递公司, 消费者是相对难以确认的。

(二) 消费者维权举证难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 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 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如果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没有证据证明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则有可能承担对其主张不利的法律后果。”在网购过程中消费者的权益如果受到侵犯要维护自己权利的话就必须承担举证责任。然而网络消费自身的虚拟性以及开放性导致了在调查取证上是非常困难的。网购消费者与销售者的交易一般是没有书面协议的, 对产品的价款、质量、数量、履行期限、履行方式、违约责任以及产生争议的解决方法没有事先约定。加之销售者一般不会主动向网络消费者提供购物发票, 这无疑又给网络消费者的举证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另外, 如果产品涉及到质量的问题, 此时买卖双方争议的焦点就是标的物是否存在质量缺陷。这时就会涉及到专业的产品质量鉴定, 若消费者主张行使自己的权利就不得不去鉴定该产品的质量。这样就会无形中再次增加消费者举证的难度。

三、新《消法》对消费者网购维权的积极影响

(一) 赋予消费者“后悔权”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 除一些特殊商品外, 通过网络购物的消费者享有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无理由退货的权利。可以说, “后悔权”已在我国初步形成。在国外相关的消费者立法中, 后悔权已经成为一种一般规定, 例如, 美国的消费者法将后悔权称为“冷静期”, 从严格概念界定的角度来说, 后悔权的实质是一种合同解除权, 即赋予消费者在一定时间等条件内解除与在线经营者已经达成的交易的权利。网购后悔权的存在, 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在新型消费方式消费渠道的合法权益, 能够推动网络经营者开展诚信经营, 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消费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悔权的设立从总体上使经营者的营销行为更趋理性, 使消费者与网络经营者之间的达到一种利益平衡, 后悔权制度不仅推动和建立了诚信的网购交易环境, 也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一条捷径。

(二) 消协可提起公益诉讼

新《消费者保护法》将消费者协会作为消费者侵权诉讼的主体, 消协可针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 公益诉讼可以作为一种救济的补充途径。毕竟消费者法律意识薄弱, 且维权诉讼过程曲折艰难, ‘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结局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消费公益诉讼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原告的资格、明确了诉讼范围, 而且规范诉讼中消费者与消协之间的权利义务, 对消协在诉讼中处分实体和程序权利的能力予以一定限制, 从而使消费公益诉讼真正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绿色通道。

(三) 维权纠纷举证责任倒置

谁主张谁举证, 这样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 因为不掌握相关技术等信息, 消费者举证往往非常困难。对此,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的部分耐用商品、装饰装修等服务, 六个月内发生争议的, 经营者应承担有关瑕疵举证责任;网络购物平台、规定广告经营者、发布者等的责任连带机制等规定来保障维权利益的最终实现。新《消法》颁布实施后, 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 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 发生争议的, 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另外, 修改后的《消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还规定, 缺陷产品属于违法法律强制性规定的, 不在除外“瑕疵”范畴内, 有缺陷的产品, 即使作为残次品, 且经消费者同意, 也不允许进入流通领域进行销售。该规则适用仅限于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出现质量问题的。六个月之后, 就是由消费者举证了。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强化了网络经营商的责任和义务, 解决了消费者维权举证难问题。因此, 举证责任倒置能有效扫除消费者维权的疑虑, 实现真正的公平。

四、如何运用新《消法》解决网购维权的现实困境

(一) 明确责任主体, 建立网络市场的准入制度

传统的面对面的消费的主体就只有买卖双方。而网络消费除了买卖双方还设计多方主体。如网站经营者、快递公司甚至还有银行等支付平台, 所以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如遇侵权难以确定责任主体。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关的电子商务法, 明确规定各方主体在网络消费的各个环节的权力与义务。在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是那个主体的责任, 以避免各个主体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互不认账的情况, 另外还可以确立网络经营者、网络销售商、快递公司等主体的连带责任制度。“目前在法学理论界关于网络经营者 (即网站) 与网络营运商 (商家) 对消费者因网上购物受到的侵害是否承担连带责任争议较大。”为此我认为应该确立网络经营者、网络销售商、快递公司等主体的连带责任制度。一旦消费者需要维权可以投诉销售者、网站经营者。

其次是建立网络市场的准入制度。传统的店铺要想开业经营, 必须要经过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 然而在现实中网络商铺却没注册登记, 这也就为消费者维权留下了隐患, 所以工商行政等有关部门要对进入网络市场的经营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对审查合格者可以颁发网络经营许可证, 以此来确定经营者的身份, 借以规制经营者的行为。

(二) 完善证据制度,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首先, 完善证据相关制度的立法, 由于证据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现行民诉关于证据规定比较模糊, 这将导致消费者不知道如何收集有关证据, 以及收集证据的程序。所以应当通过立法完善相关证据制度。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销售者有向消费者提供消费凭证的义务, 但在现实网络消费中很少有销售者会出具消费凭证, 这也给消费者提供证据增加了难度。因此, 我们应当通过立法在此明确此义务, 并且将此义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

其次,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由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由于网络消费者和网络商家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在相比销售者的弱势地位, 以及证据意识较差, 所以在维权过程中能提供的证据十分有限。所以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在举证责任方面给消费者以照顾。如消费者因网络消费而发生纠纷而维权提起诉讼的, 不再由消费者提供证据, 而由销售者提供。否则销售者应承担举证不利的法律后果。

(三) 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

首先, 消费者在网络消费前, 一定要对卖家的基本信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要选择大型的、知名度较高的网站进行消费, 以此防范被一些“钓鱼网站”欺骗。由于买卖双方交易信息的不对称, 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对所消费的对象的各方面不是很了解, 消费者只能凭借销售者的广告或是商品的介绍, 最终所消费的对象可能与自己的预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作为消费者, 在消费前一定要多了解所消费对象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与销售者聊天沟通, 做到对消费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还有就是要向其他的消费者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是否消费。最后就是在消费时最好选择中介支付平台 (如支付宝) 付款。将消费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 “消费者应具备一定的证据意识, 做好事前防范”。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谈到举证难, 就是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难以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是因为买卖双方在交易时没有订立书面的合同或者协议。针对这一问题其实有很多的解决方法。如消费者在消费前可以通过与销售者通电话询问交易相关事情, 并在通话过程中进行录音。日后若发生纠纷可以其为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参考文献

[1]李适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3]孟子艳, 李鑫.网购时代的新消法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 2014 (10) .

[4]吴景明, 雅客.我国新消费形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5]鞠晔.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6]河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诠释[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7]张楚, 王祥, 欧奎.电子商务法案例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8]郭蒙蒙.试论网购维权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创业 (月刊) , 2012 (9) .

[9]乔秋珍.网络购物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4) .

[10]陈海燕.谈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的维权困境及对策[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7 (1) .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2

【法条】《消法》第23条第3款: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案例】张先生在某商场促销活动中购买了一台迷你小冰箱,可使用两个月后,小冰箱内壁便出现了裂痕。张先生拿着发票找到商场,但商场认为小冰箱系张先生人为损坏,不同意帮张先生免费修理。张先生将商场告上了法庭,但最终因拿不出证据证明所购小冰箱存在质量问题而被判败诉。

【解读】“谁主张,谁举证”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般证据规则。消费者要想证明某个商品是否存在瑕疵就必须拿出证据来,但因为不掌握相关技术等信息,消费者举证住往非常困难。此次《消法》修改,将消费者“拿证据维权”转换为经营者“自证清白”,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确解了消费者举证难问题。根据修改后的《消法》,上述案例中,冰箱有无质量问题,应由商家来举证。

【提醒】该规则仅适用于机动车等耐用品和装饰装修等服务,且仅限于购买或者接受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超过六个月后,不再适用。

赋予消费者反悔权

【法条】《消法》第25条第1款、第2款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案例】“双十一”购物节时,王小姐在某大型购物网站上看到一双高跟鞋,款式新颖,价格也很便宜,王小姐毫不犹豫点击了购买,并支付了货款。收到货后,王小姐觉得这双高跟鞋虽然新颖,但颜色跟网页上的图片出入很大,于是便联系上网店店主,要求退货,并愿意承担来往的运费,但遭到店主的拒绝。

【解读】近几年,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主流方式之一。远程购物的“非现场性”导致消费者和商家的信息极不对称,因为商家可能隐瞒了商品的负面信息,但由于无法直接接触商品,消费者可能被蒙在鼓里而遭受损失。此次修改的《消法》针对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赋予了消费者七天的反悔权,旨在促进买卖双方的平等地位。根据修改后的《消法》,上述案例中的王小姐有权要求退货。

【提醒】反悔权仅适用于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消费者直接到商店购买的物品,不适用该条规定。另外反悔权的期限是七日内,且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的商品,不在此列。

明确个人信息保护

【法条】《消法》第29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

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案例】吴先生在某大酒店预订了婚宴,并留了电话。可是不久,婚庆、旅游等公司的电话便接踵而至,吴先生不堪其扰。吴先生发觉,在婚礼操办过程中,唯一留号码的就是在订酒席环节。于是他找到酒店,但酒店告诉他,打电话的婚庆公司都是酒店的合作方,这是酒店为方便新人而免费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新人在这些公司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折扣优惠。吴先生听了后非常气愤,但却“走投无门”。

【解读】个人信息被随意泄露或买卖,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谁都知道是商家“出卖”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但却没人管也没地方去投诉。修改后的《消法》首次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权益确认下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提醒】虽然《消法》将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确认下来,但这一规定目前仅停留在文件上,具体操作性不强。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消费者如何取证、维权?相关经营者将获得怎样的处罚,有待进一步规定。

消协可提公益诉讼

【法条】《消法》第37条第1款规定:消费者应履行以下公益性职责:„„(七)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或者依照本法提起诉讼。

【案例】杜先生请朋友到某餐馆吃饭,结账时,发现餐馆多收了24元钱。杜先生询问得知,这24元系杜先生和朋友就餐时使用的一次性餐具费用,所有顾客都收了。杜先生认为餐馆这种强制性消费违法,向当地消协投诉。但经调解后,消协也表示爱莫能助,让杜先生到法院起诉。为了24元钱到法院打官司太划不来了,于是杜先生只得作罢。

【解读】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出现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群体性消费事件,对于消费纠纷数额较小的事件,相当多的消费者衡量维权成本后,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维权。在诸如三鹿奶粉、问题胶囊等群体性消费事件中,消费者往往势单力薄,举证困难,消费维权常常陷入尴尬境地。修改后的《消法》明确了消协的诉讼主体地位,对于群体性消费事件,消费者可以请求消协提起公益诉讼。上述案例中,根据修改后的《消法》,杜先生可以请求当地的消协提起公益诉讼。

【提醒】公益诉讼针对的是群体性消费事件,单一消费事件,消费者只能自行提起民事诉讼。

定位网购平台责任

【法条】《消法》第44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

【案例】吴女士在某大型网购平台上的一家手表网店中购买了一款某知名进口品牌手表。实际收到货后,吴女士发现自己购买的手表并非正品。于是便联系卖家退货,但通过网店中所留的电话、邮件等均无法联系上。吴女士向网购平台工作人员反映,他们在核实后表示,对方当时提供验证的身份证件系假冒,目前他们做的只能是将这家网店关闭,吴女士所遭受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

【解读】网上购物方式同普通的购物不同,对于商家是否具经营资质、信誉等情况,买家无从查证,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加强审查和监管。但另一方面,由于卖家众多,网购平台只是提供一个交易平台,买卖自由,双方自愿,要求网购平台进行直接监管也是不现实的。为此,此次修改后的《消法》对网购平台的责任进行了清晰定位,即网购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承担赔偿责任。上述案例中,根据修改后的《消法》,吴女士有权要求网购平台承担赔偿责任。

【提醒】网购平台承担责任有前提。

加大消费欺诈赔偿

【法条】《消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案例】孙小姐在某超市购物时,看到一款促销的泰国大米,原价10.5元/公斤,促销价6.2元/公斤。孙小姐觉得挺便宜,便买了1公斤。后孙小姐又买了1公斤苹果,苹果原价15.5元/公斤,促销价10.1元/公斤。结账回家后,孙小姐发现超市在结账时,均是按大米和苹果的原价进行结算的,于是她找到超市要求赔偿。

【解读】修改后的《消法》不仅将惩罚性赔偿的倍数由“退一赔二”变为“退一赔三”,而且还对赔偿的最低数额进行确定。上述案例中,超市的行为明显构成价格欺诈,根据修改后的《消法》,孙小姐可能获得3倍赔偿,由于该数额低于500元,因此孙小姐可以获得500元的赔偿。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3

关键词 消费者 消费者反悔权 消费者保护

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是消费者保护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中规定了很多与时俱进的新制度,例如电子商务消费者的无因退货权、经营者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等,但是中国新消保法的重大变化与欧盟、美国等的相关制度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消费者概念的界定

我国新消保法仍然没有对消费者的概念进行直接的定义,只在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

欧盟规定“消费者是指处于非贸易或非职业目的而实施行为的自然人豍”。我国台湾地区明确规定:“消费者是指以消费为目的而为交易、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者。”该定义并没有明确消费者仅限于自然人。目前法学界对消费者概念的争论主要有二:其一,是否需要限定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例如王海等职业打假人是不是属于消费者;其二,“单位”能否成为消费者。关于消费者的概念是仅限于自然人还是包括单位的问题,理论界和地方消费者保护立法存在重大分歧,理论界普遍认为,消费者应该是自然人,因为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都是与个人所享有的权利相联系起来的。

出现上述问题都与消保法未对消费者进行定义有关。本文认为,首先,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与其是否是消费者具有密切联系,是与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的生产、经营行为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因此应该体现在消费者的定义中;其次,消费者是指自然人个人还是也包括单位,也是消费者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消费者作为“最终使用者”和弱者被保护的原因之一豎。因此,应将消费者定义为:以非交易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豏若明确消费者的此种定义,既解决了王海问题,也能将农民的生产消费纳入消费者保护范畴豐。这样也不用在新的消保法第62条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专业打假者在购买商品后,只要不将其转售或者投入生产,即可以推定他是消费者。而且,这样也符合我国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目的,立法者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强化对消费者的保护,使制造商、供应商充分注意到商品的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豑

二、消费者的反悔权

新消保法第25条增加了关于消费者反悔权-电子商务消费者无因退货的规定。消费者反悔权是指依法律规定在合同成立的一定期限内,消费者可以无条件退货并取得退款的权利。豒

欧盟自1985年开始赋予上门销售合同中的消费者反悔权,如今该制度被广泛运用于在欧盟的多个指令中以保护人寿保险、分时度假、消费者信贷、远程金融服务等合同中的消费者。2011年欧盟的《消费者权益指令》将以前存在于各不同指令中的碎片化的消费者反悔权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合豓。

消费者反悔权制度是以反悔期为内容的一套制度体系,除了包括反悔期所涉及的一些与时间期限相关的问题之外,还包括对反悔权行使的方式和条件、行使反悔权的法律后果、消费者反悔权与商家披露义务的关系,消费者反悔权适用的例外情况,以及权利滥用的预防等问题的规定豔。对于反悔期的长度,欧盟在2008年的《消费者权益指令》中,将反悔期的长度规定为14天,美国的反悔期为3个工作日。豖对于反悔期的起始时间,一种方式是自合同缔结时起算,这种计算方法通常用于服务合同中,另一种是自收到商品之时起算。欧盟指令中将消费者反悔期的起算与经营者的告知义务结合起来,即要求经營者必须告知消费者享有反悔权,如经营者未尽告知义务,反悔期将进入长眠期。即消费者被告知其享有反悔权时才开始计算反悔期。这样一来,对消费者的保护是最大化的。关于反悔期截至的规定,一般采用发送主义,以便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当然,也不是任何商品都适用反悔权制度的,例如生鲜易腐或保质期较短的食品等,另外,有些立法中还规定了反悔权适用商品的最低金额,如美国FTC《冷却期条例》规定价格在25美元以下的商品不适用反悔权。

我国新消保法关于电子商务消费者无因退货的规定豗是新消保法的一大进步之处,但是也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首先,我国消费者的反悔权只适用于通过网络、电视、电话或者邮购方式购买的商品的消费合同,没有扩展到欧盟消保法所囊括的人寿保险、分时度假、金融信贷等领域。这与消费者反悔权要保护的领域是不匹配的。消费者反悔权主要保护两大类型的特殊消费合同:一是信息瑕疵合同,即电子商务消费者合同,在这一类型消费合同中,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不论是产品信息还是经营者信息;第二种是心理瑕疵合同,也称为非营业场所合同,在该类合同中,消费者尽管在缔结合同时已看到商品,但对商品的了解并不全面客观,往往是迫于销售人员极具技巧的销售攻势而在冲动下进行了购买。豘在我国的消保法中,至少应将反悔权扩充到展台消费合同。

其次,没有规定经营者的告知义务。法律的公布不能保障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够知晓消费者反悔权的存在。新消保法没有将权利知晓起算日期与反悔权的行使期挂钩。

第三,新消保法第25条规定,“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这与消费者无因退货仍然存在差距,一是无法明确“完好”的标准,是指商品未投入使用,还是商品未经拆封,包装完好。豙例如“乐友”购物网站规定,“退回的商品外包装不完整、所附配件及资料不全、赠品不齐全的不能退货”,对这条规定,可能产生的一种解释是只要拆开了包装就不能够退货,这样一来,消费者的无因退货权就形同虚设。豛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已经获得长足的进步,这对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尤其是跨境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极其重要的。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跨境消费者纠纷适用消费者所在地的法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很多消费者开始购买外国的商品或者接受外国的服务,如果我国消费者保护法下对消费者保护水平过低,那么中国消费者永远只能适用本国低水平的法律保护,而外国消费者则享受了其本国高水平的保护,这对于我国消费者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将欧美有利的制度借鉴到我国的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消费者。

注释:

豍吴越,李兆玉,李立宏译.欧盟债法条例与指令全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22.

豎豐孙颖.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6,9.

豏豑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政治与法律,2002(2):4,8.

豒豓豔豖豗豘于颖.远程消费者保护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78,83,82,84,85,90.

豙赵秋雁.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15.

豛王京歌.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初探[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2):113.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4

关键词:有效教学体验探究实践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改革, 而教学改革最中心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最终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上。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笔者在《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的教学中对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一些简单探索, 按照“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思路来进行, 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教学有效性的涵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就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是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 教学效率是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值, 也是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有效益是指有效益指教学收益, 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足够满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传统的传授课堂中,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过分拘泥于课本, 忽视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 只注重知识传授, 缺少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的教学手段单调,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过多关注书本知识, 较少关注学习态度和情感评价。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有效实施教学的因素, 都是教师在课堂传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的教学有效性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爱恩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兴趣便会产生学习的原动力。为此, 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新课引入上,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消费者权益有关的身边案例, 通过视频短片和图片来创设出问题情境。可以设置链接问题, 如:卖方的做法正确吗?这个事例伤害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如果是你你将会怎么做呢?学生可以轻易回答第一个问题, 但是第二、三个问题, 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具体了解, 在讲授前留下悬念,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课的学习。

第一,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点拨指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求学生以四至六人为一小组, 自读教材, 开展合作学习, 然后将学习成果在班级内交流。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地运用激励机制, 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间可以比赛掌握知识的速度及对重点知识把握的准确度。这样一来, 学生可以最大空间地掌握所学知识, 必要的时候,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

第二, 开展探究式教学, 提高学习热情。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 倡导学习自主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地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通过列举具体实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评价。通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大大激发学生主动, 积极参与的热情, 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强调体验式学习, 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重在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 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我曾安排过小品表演《倒霉的“上帝”》:李华想买一双运动鞋, 看到某店“清仓大甩买, 阿迪达斯仅售三百元”的广告, 就走了进去, 服务员热情向他推荐一款。李华试穿后不满意, 但服务员却说“一旦试穿, 必须购买”, 李华无奈只好花了三百元买下了这双鞋。不料, 回到学校后, 同学赵振说这鞋子是假冒伪劣产品, 在某小商品市场只要几十元。李华仔细一看, 鞋子做工粗糙, 质量很差, 牌子也不是“阿迪达斯”, 而是“阿帝大狮”。通过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小品中消费者的那些权利受到侵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加以解决?整个过程都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体验式学习, 让学生明白消费者享有的法律权利, 企业的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问题, 消费者的理性维权问题。

第四, 整合学生生活经验, 促进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能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论述中提出, “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但是,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了学情分析;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远离学生的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培养, 创新能力也就没有得到提高。事实上,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教学活动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 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 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 使自然生命体在体验生存、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中达到对人生的意义的感悟与领会。我个人认为, 与其让学生表面的在教室动起来, 不如让他们真正“动起来”, 于是我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把课堂从教室搬到超市, 让学生在实际购物的体验中生成知识, 真正学会消费, 真正了解作为一个消费者应享有的权利。通过亲身体验, 使学生生活演化成生活课堂, 即关注学生主体和活生生的体验, 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第五, 课后作业留白, 让学生思维自由飞翔。这种作业形式既可以弥补老师在教学中的遗漏, 促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大胆探索精神以及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在自觉、能力的最佳心理状态”, 不断强化学习的积极性, 克服学习上的惰性。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 找到自己知识点的不足之处, 重点学习, 教师也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巩固练习,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的状态。

通过灵活运用以上所列, 教师能够更好地传授课本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调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 教学实效性也会有很到提高。但是, 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不能太随意, 应有一定的策略, 不仅要注意人数的问题, 谁是小组负责人, 谁是小组代表发言人等应事先安排好;在知识的比较方面只注重了横向比较, 却忽略了本身的纵向比较;由于素质的差异, 一些性格内向、反应较慢的学生往往不能主动参与活动,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效果的提高。以上的几个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①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②周瑛主编《教育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4.

③莱斯利P斯特甫杰里盖尔:《教育中的构建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新消费者权益法有什么亮点 篇5

亮点:消费者遭遇欺诈可获三倍赔偿

修改后的《消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同时增加规定: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解读: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今年8月发布报告显示,虚假促销、网络诈骗等问题成为今年上半年网友投诉最多的问题。这同样也存在于实体店,为此现行《消法》,在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金额为商品价或者服务费的一倍。但面对高额的利润,不禁有不法商家知法犯法。因为他们黑心牟利远比“退一赔一”的处罚多。而修改后《消法》增加的“退一赔三”、“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更为消费者着想,更震慑商家。

亮点:违法广告代言人有连带责任

修改后的《消法》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解读:近年,名人代言问题产品、虚假广告屡被曝光。例如郭德纲代言无广告批号和卫生许可证的“藏秘排油百草减肥茶”;文清代言广告语夸大其辞的“眼保姆”;成龙在一款洗发水广告中宣称某洗发水没有化学成分但这是不可能的……而今年9月份著名艺人小S因代言“胖达人”面包无添加剂的事件被揭发后再次将明星代言推到舆论浪尖。不少人呼吁,我国现行《广告法》中虚假广告只对广告经营者、发布者等社会团体处罚的规定,让名人代言成了法制规则之外的一种特殊现象。利益诱惑之下,缺乏法制约束的道德教义苍白乏力,应该借助法律的力量,而修改后的《消法》做到了。

亮点:销售假冒产品进入信用档案

修改后的《消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诚信经营。违反者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解读:假冒伪劣产品或不合格的服务,这是在交易中消费者经常遇到的,而在维权时最常遭遇的就是店家指着告示或者宣传单上一行针鼻儿大的小字“最终解释权归店家所有”,以推卸责任,消费者被迫哑口无言。而3月15日以后这些“霸王条款”不好用了。最主要的是,一些抱着“一锤子买卖”想法视法律于不顾的店家再难轻松看待。因为修改后的《消法》已经明文规定“黑店家”将上黑榜公诸于众。这样不仅仅影响了它的消费市场还给它在未来办理一些手续的时候设置了限制,像个人信用记录一样如影随影。

亮点:消费者网购七天内有“后悔权”

修改后的《消法》确认了网购“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赋予买家“后悔权”。经营者自收到退回商品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另有约定的除外。

解读:从20淘宝开辟网购先河之后到眼下的,越来越多的人网购。十年间,沈阳人网购消费能力在全国排第25名,辽宁省排名第二。不过,这里不乏有受骗的经历,但虚拟交易又让维权难上加难。投诉到本地工商部门,对方表示需要异地投诉。到异地投诉想做到实时监控又很难。所以遇到货不符实的问题,消费者可谓是一肚子委屈只能自己忍受。不过,今后消费者可以在修改后的《消法》的保护下向这些不公平的情况说“不”。

为公平,买家定制、鲜活易腐、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以及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除外。

亮点:网交平台承担先行赔付责任

修改后的《消法》提出如果在网购时出问题,在网络交易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直接找网络交易平台交涉,网交平台先行赔付然后再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追偿。

解读:这和现行《消法》中“谁经销谁负责”相呼应。在过去这条法规只限于实体店交易中,未覆盖网购,这样导致刚刚进入市场的交易平台为了增加商户数量而忽略验证商户的资质和信誉。等到消费者利益受损时,不法商户一旦推诿或下线,就会找不到人维权。近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导致部分网购交易平台已经意识到严重性,设立商户保证金制度,即让愿意加入“先行赔付”的商户可以先向交易平台交保证金。但这种做法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商家未必都参加,其次消费者必须在收货的前提下,可有时候付了钱没收到货才发生维权。改后的《消法》让过去电商自主性行为变成一个法律机制,更有约束性。

亮点:经营者禁擅自泄露消费者信息

修改后的《消法》还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6

圣诞、元旦、春节,持续近两个月的购物狂欢季在香港拉开帷幕,深圳各口岸挤满了排队等候过关扫货的内地旅客,各商家也使出浑身解数调动顾客的购买欲望。然而狂欢的背后是香港这个“购物天堂”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内地旅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加之内地不断出现的产品质量负面事件,使得内地旅客前往香港购物从高档消费品、奢侈品向日常消费品转化,特别是以奶粉、药品、化妆品等日常消费品。从屈臣氏、万宁、惠康等中型超市以及遍布大街小巷的药房摆放大概可以看出内地旅客的需求。

香港之所以被称为购物天堂,除了是国际免税港以外,香港的法治健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香港一直被称为是法治的模范生。但是从近年不断披露的侵害消费者权利的事件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法治模范生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并不令人满意。

导游与旅客之间的冲突、香港多家药房爆出售卖假药等等,奶粉限购争议更是让人怀疑香港自由港、购物天堂的美誉是否已经言过其实。而与此相关的是消费者对香港法律能否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疑问。

2011年香港海关公布了18间因出售假药及药物成分与标签不符而被法庭定罪的药房黑名单。被定罪刑罚包括罚款二千元至三万元不等,有店员及店铺经理被判社会服务令,被判罚最重为位於油麻地的嘉禾大药房,店员被判监十二星期。但据香港媒体报道,被定罪药房“借尸还魂”疑改名后由旧药房原班人马继续经营。显然这样的判罚阻吓效果非常有限,有香港立法会议员认为,前述公布的药房售假个案只属冰山一角,未能真正反映问题严重性,促请港府应加重罚则,否则不法分子只视罚款为营运成本,无助打击售假行为。

药房是香港奶粉销售一个重要渠道,约有一半的奶粉通过药房销售给顾客,在如广州妈妈网、深圳妈妈帮等家庭主妇们活跃的网站上,到处可以看到有关香港药店中售卖的奶粉是否有假货的担忧留言。妈妈们担心也不无道理:药房既然可以卖假药,那有没有可能也卖假奶粉呢?

香港法律对婴幼儿进口奶粉在香港的销售,并没有任何特别的规管要求,只是作为普通食品看待,奶粉进口香港无需向食物环境卫生署申领进口许可证或牌照,甚至到了任何人“想卖就卖”的程度。在香港出售的婴幼儿配方奶的安全,与其他食品一样,受《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及其附例规管。该条例规定,“所有供出售的食物必须适宜供人食用。”

香港有一个保障奶粉质量的制度——食品安全中心的“恒常检查”。为确保食物符合法例规定和安全标准,食物安全中心会执行恒常食物监测计划。计划“以风险为本”,从进口、批发及零售三个层面抽取食物样本(包括婴幼儿奶粉),进行微生物及化学测试。

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都是在农场、工厂的源头监控不同,香港的食物超过九成都是进口的,无法监控源头,只能依靠市场抽查。

香港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是由不同的法律条例对服务商进行规制。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一直担负着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职责,也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他们通过网站和选择杂志公布产品检测信息,也受理内地消费者的投诉,但在跨境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需要更多信息披露。

市场开放,进入自由,监管严格,违法必究,是香港市场的特点。不过,香港市场监管确有需要改进之处。香港要维护购物天堂的美誉,也需要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至少在民生必须品领域。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7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

历经百余年的演进, 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成果丰硕, 立法向着专门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合理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理论成果和立法经验, 有助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与完善。

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 (ISO/COPOLCO) 197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对“消费者”的定义是:“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显然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是相当宽泛的, 其将主体限定为“个体社会成员”, 虽然排除了单位成为消费者的可能;但对存在于个人与单位之间的群体却未给予明确界定。主观方面规定为“个人目的”, 用意在于最大范围的保护个体消费者权益, 但是该定义没有明确“个人目的”的内涵, 无法从主观方面区分个人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这一定义虽过于宽泛, 但极具示范效应。

美国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词典》2004年版的解释为:“消费者是为个人、家庭或家用而非转售目的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人, 以及为个人目的而非商业目的使用产品的自然人。”该定义依然遵循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将“消费者”限定为个人的做法, 但在主观方面缩小了范围, 为“个人目的”做出了明确界定, 排除了个人投资行为的消费者行为属性。

欧盟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及政策性文件形成了一整套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法律体系, 并对“消费者”这一概念给出了清晰定义。如1968年通过的《关于管辖的布鲁塞尔公约》认为:“消费者是基于非行业或职业目的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1980年通过的《关于合同义务的法律适用公约》 (罗马公约) 认为:“消费者是指基于行业或职业之外的目的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私人。”《电子商务指令》认为:“消费者是指为了行业、业务或职业以外的目的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任何自然人。”综合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首先“消费者”明确规定为自然人, 充分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保护意图。其次使用排除法将“行业、业务或职业以外的目的”全部纳入到消费者保护范畴, 扩大了消费者保护的范围。

德国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消费者法, 其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于《民法典》及其他民事单行法之中, 《民法典》第13条和第14条分别规定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概念。第13条规定:“消费者是为一定的目的订立法律行为, 而该一定的目的既不能够归属于自己的营利事业活动, 又不能够归属于自己独立职业活动的任何自然人。”据此, 消费者首先是自然人, 其次, 他不能出于经营或是独立职业的目的缔结法律行为。第14条的法定概念经营者是指在缔结法律行为时在从事营利活动或独立的职业活动中实施行为的自然人或者法人或者有权利能力的合伙人。是否每一个“营利活动”都要以获取利润的动机或者有偿性为前提, 目前并无定论。如对个人财产的管理不构成第14条意义上的“营利活动”, 原则上这属于私人范畴, 哪怕涉及到相当可观的资本投资也与“营利”无关。

日本《消费者契约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消费者”, 是指个人 (作为经营或为了经营的需要而成为契约的当事方的情况除外) 。关于消费者的概念, 有两个要件:一是消费者必须是个人, 个人是指自然人;二是不是作为经营或为了经营的需要而成为契约的当事方, 作为自然人的个人并非都是消费者。如果不能同时满足此二要件者, 则不能作为该法中的“消费者”, 而适用该法。结合第2条第2项规定: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法人、其它团体、以及作为经营方或为了经营的需要而成为契约当事人的个人。因此, 当以此经营者身份或为了该经营的需要而缔结契约时, 该个人适用消费者契约法关于“经营者”的规定, 而不适用关于“消费者”的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指以消费为目的而为交易, 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者。”首先, 没有限定消费者必须是自然人, 这与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有较大区别, 意味着单位等非自然人也会成为消费者受该法保护。其次, 以消费为目的而为交易, 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将交易过程也纳入到消费者法的保护之中, 如商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的经营者欺诈行为。使消费者得到了从获取商品信息, 到进行交易, 再到使用商品整个过程的保护。

从以上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看, 在消费者保护理念提出之初, 基于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在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中的优势比较, 消费者在资金、专业程度、社会地位等方面与经营者相比均处于弱势, 导致法律对消费者的界定范围比较宽泛, 以期能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权利;也导致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概念界限不清晰, 使得在消费行为与经营行为发生交叉重合时, 法律难以做出公平合理的判断。随着消费者保护理念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立法者普遍认为消费者保护理念不再只局限于消费者相对于经营者的弱势地位, 才要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层面。进一步提出消费者保护是对经济发展的有益促进, 认为只有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才能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 才能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 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将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概念分别进行了界定, 对消费行为与经营行为给出了相对清晰的判断, 对个人理财行为给予了在消费者法上的普遍保护, 从而在充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的提振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我国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明确界定消费者概念, 第2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其权益受本法保护, 本法未作规定的, 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是对“消法”适用范围做出的界定。从该规定我们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涵义:仅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公民 (自然人) 。这与国际上消费者利益法对消费者解释的通行作法是一致的。

有学者提出, 生活消费是消费行为的目的、动机, 应以此作为判断消费者的标准。如知假买假者, 被认为不是现行立法范围内真正的“消费者”, 其行为不是生活消费行为。如果认定知假买假者是“消费者”, 就会形成由“打假专业户”和“打假公司”所构成的一个既非生产也非销售的所谓“打假行业”, 借以取代广大消费者自己的维权行动, 取代负责管理维持市场秩序的国家机关的公职行为, 其对于正在走向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中国, 究竟是福是祸, 很难预料。进而提出将“经验法则”, 作为判断消费者的具体方法, 并经常为一些地方法院的判决所采用。

有学者提出, 知假买假者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 其内在的消费动机到底是为了满足无盈利目的的日常生活的需要, 还是为了满足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从实践上说缺乏可操作性。将生活消费仅仅理解为满足自己的消费, 则将消费关系的范围理解得过于狭窄。任何人只要其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不是为了将商品或者服务再次转手, 不是为了专门从事某种商品交易活动, 其购买行为便是为了“生活消费”, 他就是消费者。至于购买者购买的动机和目的, 可能涉及道德问题, 但不属于法律问题。

又有学者提出模糊法学理论对消费者概念进行界定。根据该理论, 法律概念都是一个模糊集合。消费者这一概念的外延是不确定的, 它与经营者这一概念不是二元对立, 截然分开的, 二者的边界模糊, 存在着中介过渡地带, 存在着一些既属于消费者又属于经营者的现象, 出现排中律破缺。或者说, 存在一些既不完全属于消费者, 又不完全不属于经营者的某类对象。“生活消费”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模糊概念 (模糊集合) , 可以存在多种理解。

综上所述, 关于消费者的概念,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明确规定, 地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虽然有规定, 但多数仅是从主体的行为目的, 如为生活消费需要的角度做出的定义, 仍然不够明确, 经常引起争议。

三、对消费者概念的科学界定

作为消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我们有必要对其做出一个界限尽可能清晰的界定。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盟和日本, 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消费者法的立法经验, 在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的同时, 结合我国消费者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司法实务经验, 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者概念。综上所述, 消费者有三个主要特征: (1) 消费者为自然人; (2) 主观方面不是出于经营或者独立职业的目的; (3) 客观方面达成了交易, 购买、使用了商品或者接受了服务。在明确消费者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将消费者概念归纳为, 消费者是指不以经营或者独立职业为目的, 与经营者之间达成交易, 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自然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由对外贸易为主转为国内消费为主。为了建立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 提振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提高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民众的凝聚力。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时修订, 将为消费者权益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更加科学的规范,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改革探析 篇8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存在的不足及消费者维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 《消法》中对一些具体概念不明确, 行政保护分工不明确。如对于“消费者”、“商品”、“经营者”等一系列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位和解释, 使得在很多消费纠纷产生的时候无从下手, 不利于法律法规更好的适用。同时, 在实际操作中各行政部门分工不够明确, 容易造成各部门受理消费者投诉的范围不清、互相推诿;在受理消费者申诉方面, 受理和处罚违法行为的职责往往分属不同部门, 对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力度都会有所降低。这同时产生了又一不利于消费者的因素, 即维权成本高、风险大, 影响到消费者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

其次, 《消法》中缺乏消费者对赔偿主体选择权的明确规定。《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 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侵权者方面, 销售者和生产者互相推诿, 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问题;在消费者方面, 也容易产生维护权益的限制性, 不利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实现。

再次, 对民事责任的落实没有有效的法律条款进行约束。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经营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却没有规定具体的处罚执行标准和赔偿时间, 因此, 当经营者对应承担的责任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时, 《消法》也无能为力, 造成行政机关难以操作, 不能有效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与此并行的是, 有关行政部门缺乏行政裁决权。

2. 消费者维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 权利保护范围过窄。目前我国法律只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权利, 即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知权、受尊重和监督权。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营销方式的变化, 消费者受到损害的权利远远超出了九项权利的范围, 当前时有发生诸如经营者擅自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产品召回有行为无体系、销售附带附加产品等现象, 而法律上在这些方面却无明确的保护措施和处理办法。

第二, 行政执法主体分散, 行政保护体制失衡。目前的消费者保护方面主要是在政府领导下, 以一个部门为主, 多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行政保护构架。但是, 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矛盾:一是在制定消费者保护措施方面, 各部门分工不明、主次难分, 造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严重滞后;二是在受理消费者申诉方面, 各部门受理范围不清, 使得消费者无法及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 维权途径无法畅通直达。现行《消法》第三十四条为消费提供了协商和解、调解、申诉、仲裁和诉讼五种维权途径, 但是实践中往往是协商不欢而散、调解难见分晓、申诉久拖不决、仲裁没有依据、起诉筋疲力尽, 最后消费者承受不起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消耗最终放弃维权, 严重地影响到消费者权益的落实。维权过程中, 举证责任方面也问题颇多。目前《消法》中对于发生消费纠纷时的举证责任没有做专门规定, 经营者打着“谁主张谁举证”的旗号, 消费者却又不愿支付高于消费金额的鉴定费用, 致使责任难以划分。

第四, 消费者协会可以维权, 却无强制措施, 难以起到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实际效果。据此消协可以在纠纷中邀请工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参与调解消费纠纷, 或者帮助指导消费者收据调取证据, 这不仅可以使消费者打赢官司, 同时也能提高消协地位和权威。

二、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改革中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1. 完善法律保护制度

首先, 完善立法, 明确相关法律概念, 扩大商品和服务的概念, 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权益纠纷行政裁决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 是国家对基于消费者弱势地位而给予的特别保护, 是维护真正的公平交易市场秩序的法律。

其次, 建立消费者权益的专门仲裁机制, 用于解决消费者权益纠纷。针对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行政裁决制度和设立小额消费纠纷法庭, 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从而方便消费者提起诉讼, 更有利、更简便快捷的方式解决消费纠纷。另外法院也可以对特殊消费者实行诉讼费用救济制度, 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 实施倾向于消费者一边的举证责任制度, 如果经营者有异议, 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侵权事实成立, 则应由经营者承担举证过程中发生的检测费用。

再次, 扩大消费者的求偿权范围。可以在《消法》中明确赋予消费者既可以找经营者求偿, 也可直接找生产者赔偿的权利, 收到求偿要求的一方不得互相推诿。这对保护消费者的求偿权是非常有利, 也可以提高生产者的责任意识。

2. 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

首先要求提高消费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在具体的交易过程中, 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是冲突的。因此, 每一个消费者在进行消费交易过程中, 都应对自己的利益给予高度的注意。消费者应当在日常的消费生活中不断注意培养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国家和消费者组织应当通过宣传消费知识, 提醒消费者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要提高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包括《消法》中规定的消费者法定的一般权利, 也包括消费者根据其他法律或与经营者签定的合同而享有的权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出现问题不去解决不仅是对自己合法权益的忽视, 也是对侵害行为的放纵表现。因此, 每一个消费者都要尊重自己的权利, 都有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社会也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 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让消费者能更理性的实现消费行为, 使广大消费者掌握维权、增强维护自身权益保护能力。

3. 加强监督作用

第一, 加强民事责任落实的监管力度, 确保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对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经营者, 应在《消法》中规定具体的处罚执行标准和赔偿时间, 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使消费者即使在胜诉之后也不仅仅是获得支持而已, 而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因侵权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第二, 加强社会监督作用。一方面可以以电视、报刊、网络等为媒介, 定期对产品质量抽检结果进行曝光, 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同时宣传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举报制假、售假的行为给予奖励, 充分调动发动社会组织和广大消费者参与市场监督检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加强消协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些社会组织的监督能力, 通过这些维权途径的保护监督行为, 切实保护处于弱势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 对于通过仲裁以及诉讼等获得保护的消费者, 相关部门应严格事后执行程序, 当侵权者没有及时、认真履行赔偿等行为时, 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大程度的得到应有的保护。

摘要: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 相应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实践中, 由于消费者疏忽大意或不按规定使用、经营者的不良营销等各种原因, 消费者受到人身伤害或经济损失的案件仍然屡见不鲜,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制度还需进一步扩张和细化。因此我国应从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利用相关组织和行政机关的权力和重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去积极应对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 从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江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M].北京: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出版社, 2001.

[2]李昌麒, 许明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9

一、医患纠纷及存在的原因

(一) 医患信息不对称易发纠纷

因为生命科学具有复杂性, 不可预期并且在诊治过程中也充满了未知性。由于患者和其家属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 医方和患方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中。同时患方在诊疗过程中, 对病情缺乏正确估计以及对诊疗的方法、医学上的正常现象产生误解, 即会主观地判断医方诊疗不当。

(二)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单一

医患纠纷解决机制缺乏高效便捷的解决途径, 我国现主要的解决方式主要以下分为三种: (1) 自行协商解决。因为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以及我国现阶段频频在医疗机构中出现的灰色收入现象, 自行协商会为责任逃脱提供“合法”的途径, 本质上使医患关系处于失控状态。 (2) 行政调解。行政调解的主体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 然而因为医疗机构的特殊性质, 医疗机构与行政部门往往会被患方认为一丘之貉, 具有包庇之嫌。 (3) 民事诉讼。民诉理论上是依法解决医患纠纷最规范的途径, 但从实践成效上看, 暂且不论诉讼的人力、时间、财力的花费, 就判决的执行力也有待考验。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 消费者和经营者的界定

我国消法未给出明确的消费者的概念规定, 但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不难发现适用消法的主体是消费者, 以生活消费需要为目的, 行为是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1)

(二) 基本权利义务

消费者的权利包括在消费时, 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知悉真实情况、自主选择、公平交易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包括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 接受监督;保证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笔者认为, 患者首先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弱势、缺乏专业知识、对医方依赖性强使得患者维权困难, 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弱势消费者权益的精神。因为消费是消费者为取得利用资格购买或者接受某种商品或者服务。 (2) 所以我们应关注其接受服务的目的而不是价格原因、政策优惠等。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义务要求可以使得患者与消费者信息更为对称, 患者可以拒绝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合理的手续要求和繁琐的检查程序。

三、医患关系适用消法的可行性分析

(一) 医患关系属于医疗服务合同关系

患者挂号的意思表示应属于要约行为, 而医疗机构接受患者挂号并给予挂号单即表示承诺, 以此发生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从《合同法》上来讲此种合同属于第124条的无名合同。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合同, 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并可以参照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

(二) 建立第三方机构促使医患信息沟通

因为医学的专业性, 医院在医患关系中属于主动方, 患者被动地接受医院的信息, 因此建立第三方机构具有必要性。由专业人士组成委员会, 一方面可以对医院的不合理垄断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披露, 形成透明公正的医疗体制;另一方面, 可以为患方排忧解惑, 普及基础医学知识, 使公众形成正确的医疗观念。

(三)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1. 医方的欺诈行为。

若医方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存在, 如医方隐瞒行医资格情况、虚构执业范围、欺瞒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检查等欺诈情形, 患者如有明确的被欺诈金额的, 可以适用《消法》双倍赔偿规定。

2. 医方虚假宣传行为。

对某些医疗机构的虚假宣传, 患者可适用《消法》的虚假广告条款。当患者在医院有贵重物品灭失时, 对于这种无法适用侵权法或者民法时, 患者可以要求按《消法》经营者有保护在经营者经营范围内财产安全的责任的规定, 追究医方经营者的责任。

四、结语

由于我国解决医疗纠纷的实体法分散, 医疗解决机制方式单一, 导致医患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消费者保护法不论从立法宗旨还是保护方式都十分适合保护患者的利益, 将医患关系列入《消法》调整范围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李惠阳.<日本消费者契约法>的消费者概念及其启示[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5.1.

[2]陈检青, 王松芳.对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理医疗纠纷的不同见解[J].中华医学院管理杂志, 1999 (12) .

[3]于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买施中的几大误区”[J].法学杂志, 2001 (1) .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10

一、当前网购维权现状

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 使得互联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综合性产业, 作为新兴产业, 互联网产业只用了十几年时间, 就已经达到了改变公众普遍生活习惯、改变消费行为的目的。目前在互联网使用率与日俱增的背景下, 我国国内超过7亿网民已经为互联网电子商务提供了消费群体保证。网购成为一种常态, 在网购推动下, 物流业、生产制造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在庞大的网购数据面前, 我们同样要面临网购维权难、网购侵权事件激增等现实问题。

通常情况下网购维权存在跨区域、取证难度大等普遍问题, 这些问题困扰着消费者, 使他们难以有效实现维权, 部分消费者甚至因为维权成本过高, 而放弃维权, 导致个人权益受到双重伤害, 同时也助长了互联网电子商务不规范发展的歪风邪气, 使部分不守法经营的企业, 长期获取不当利益, 违背诚信经营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 违法成本低商家违规行为多发

对于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而言, 因其整体商品价格更加低廉, 在与实体商家竞争当中, 互联网商家逐渐占据主动权。在企业成本构成当中, 一方面是销售成本, 这其中包括了人力资源成本、仓储物流运输成本等等, 另一方面则是隐性成本, 如监管成本、法律成本等等, 相对于实体商家要受到监管而言, 互联网商家受到的监管相对较小, 同时因为法律制度的不尽完善, 尚有一些漏洞存在, 使得商家能够钻空子, 偷税漏税、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情况屡见不鲜。对于监管机构而言, 目前对互联网商家的监管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当中, 但整体的监管效果依然难言可喜, 相对于实体商家的属地管理模式, 互联网商家的监管面更广、难度更大, 做到无缝隙、全天候、全方位监管有一定难度。

在缺少动态监管的情况下, 商家的违法成本就相对低, 进而使得一部分存在侥幸心理和违法动机的商家违规销售假冒产品, 进而谋求暴利。2000年我国尚处于千亿规模, 而到了2014年我国互联网电子商务规模已经达到2.8万亿, 年增幅超过19%。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 动态有效监管成为难题, 在网购产业的发展进程中, 通过违规销售、违法经营的方式, 获得不当利益的商家并不少, 对于这部分商家的查处, 虽然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其实际的持续效果较差, 违法商家往往经过罚款等处罚后, 很快就能如法炮制, 继续进行违法活动, 可以说治标不治本的情况突出。

(二) 消费者维权意识较弱

网络购物现阶段来讲依然是一个新兴概念, 虽然我国网购规模已经非常庞大, 但对于一个人口大国和新兴国家而言, 互联网这个平台依然是巨大的经济宝藏, 值得我们去开发和挖掘。在网络购物兴起的数年间, 网购引发的消费者投诉与日俱增, 但与网购中存在的侵权行为规模相比, 现阶段消费者提起投诉和诉讼的案件数量依然较少。部分消费者面对网络商家的侵权行为, 存在息事宁人的思想, 不愿意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维权, 就目前情况来看, 大多数网购消费者都经历过或了解到了网购侵权问题, 但具有维权意识和维权行为的消费者占比较低。这种主动维权意识的欠缺, 降低了法律打击网络商家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

(三) 消费者维权渠道较少

目前我国国内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机构是消协、工商等部门, 同样消费者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进而通过诉讼渠道维权。相对于实体商家而言, 网络商家存在主体认定、经营场所认定, 取证难、调查难、查处难等一系列问题, 在处理网络侵权问题时, 消费者通常难以选择到有效的维权渠道, 导致维权有头无尾。

二、新消费权益保护法下网购维权分析

随着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实施, 现阶段网购维权的有效性和实际价值得到保障。针对越来越多的网购侵权事件的发生, 工商、消协等部门需要将网购维权进一步法律化、信息化和实效化。新消法当中针对网络购物的几点法律措施是:七天“后悔权”、消协可提起公益诉讼、网络平台责任的认定。

(一) 七天“后悔权”

新消法第25条第1款、第2款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 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 且无需说明理由。

网购与实体商店购物相比, 消费者难以先期看到实物, 更多通过图片及商家介绍去了解商品, 因此存在实际商品与宣传存在较大差别的现象, 新消法当中明确了通过网络购物后除一部分特殊商品外, 消费者可以无理由在七天之内退货, 进而增加了网购欺诈行为的成本, 提升了网购领域的诚信度。

(二) 消协可提起公益诉讼

新消法第四十七条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网购领域当中已经出现了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群体性消费事件, 在这些事件当中, 因个体消费者被侵权数额较小, 同时维权成本高, 部分消费者放弃维权。而消协具备诉讼主体地位后, 群体性消费事件, 可由消协提起公益诉讼, 进而提升了网购维权的广度和深度。

(三) 网络平台责任的认定

新消法第44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 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新消法将网络交易平台纳入到赔偿主体当中, 可以进一步明确平台责任, 进而达到对网络平台的约束效果, 使平台更好实现内部管理, 降低网购侵权发生的概率。

三、提高网购维权效率的策略

(一) 落实消协、工商等部门责任

在新消法当中对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和主体责任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在实践当中, 有必要进一步落实消协、工商等部门责任, 进而从事后介入转变为事前监管和事中干预, 提升网购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 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几率

(二)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网购维权效率

信息化时代, 在网购维权工作当中, 也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 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数据信息技术, 提升网购维权效率。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网购维权渠道使消费者能够更为及时有效的实现维权, 另一方面则是要实现大数据分析, 使网购侵权的多发领域被及时预警, 及时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 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

通过有效宣传, 要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 进而建立起更为广泛的消费者维权体系, 不论侵权事件大与小, 遇到侵权问题后, 消费者能够主动参与维权, 进而使得侵权问题, 事事有回音, 件件有着落。

四、结语

结合新消法的推出,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当前尚处于网络购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结合维权重点加以研究, 进而更好的找到解决措施和办法, 提升网购消费者维权效能,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同时规范促进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中的若干争议问题研究[J].法学论坛, 2013 (04) .

[2]泰安.新消法, 新企盼[J].上海质量, 2014 (03) .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11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完善;建议

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我国采用计划经济这一经济体制,社会的供需基本靠政府进行调度,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与开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角色分配越来越清晰,消费者的权益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侵犯,亟需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1993年应运而生,这部法律对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纠纷解决途径以及法律责任等各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对于消费者的权益保障这方面的立法有了新的突破,相继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实施办法,形成了相对比较系统的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体系,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完善的必要性

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宗旨和立法目的就是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倾斜性保护,使消费者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自身的权益不被侵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营者的规模日益壮大,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地位差距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强对其的保护。

其次,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于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发展的时期,当时显现出的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还比较简单、单一,随着我国经济在这20多年来的发展,交易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和新状况,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多变,我国制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对当前交易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已无法适当地予以解决。

最后,消费者在当前社会中无法得到充分保护的现状,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的激化也大大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使得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缺陷

1.没有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隐私权

消费者的隐私权是消费者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消费者不愿被其他人知晓的个人信息。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对消费者的隐私权的保障进行明确的规定和保护,这就造成了现实社会中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现象的猖獗,再加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们之间信息传递的便捷与迅速,这也间接加剧了消费者隐私权遭受侵害的程度。为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必须明确规定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不被侵犯以及对隐私权遭受侵犯的消费者的救济制度。

2.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不甚完善

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费者的权利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它将直接影响着消费者消费与否的选择。对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不仅要包括消费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包括消费信息的充分性和准确性。例如在一起买卖中,如果经营者仅对能促成交易的消费信息向消费者进行透漏,而故意选择不让消费者知晓对促成交易不利的消费信息,实质上也属于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者的知情权仅仅包括消费者对消费信息的真实性的知情权,这种不充分、片面的保障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系统保护。

3.对赔偿救济的规定不够明确

首先,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仅规定了对消费者遭受现实损害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相应的赔偿救济,然而对于潜在的损害危险却没有规定损害赔偿责任,这无疑对消费者的维权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阻碍。其次,尽管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为消费者的诉求提出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这一制度的应用范围过于狭窄、各方面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造成现实生活中它的作用发挥不大。再者,由于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计算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法院做出的判决千差万别,消费者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诉求很难得到法院在数额上的支持。

4.消费者的交易自由权很难得到保障

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往往是在消费者作为个人而经营者作为组织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预示着在交易进行之初消费者与经营者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面对强势的经营者提出的价格垄断等不平等行为,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保证自由地进行交易的权利。另外,即使消费者与经营者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交易,这类合同也大多属于格式合同,消费者要么接受要么拒绝,而不能主动参与合同条款的决定和选择,这阻碍了消费者的自由交易权的实现。

5.对消费者的救济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的惩处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作出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关政府部门做出的一系列救济和惩罚措施在根本意义上仅属于暂时性的举措,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消费者救济。如果相关政府部门不能履行自身的义务和职责,消费者的救济途径就会被阻塞,消费者便不能得到应有的救济和补偿。

6.消費者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较高

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对于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举证方式应当坚持主张权利受损害方提供证据证明,然而由于消费者在与经营者的交易关系中处于相对较为劣势的一方,对于涉及商品成分、制造等专业方面的证据,消费者很难予以提供,因此,即使消费者积极地提出诉讼,也很有可能因提供不出证据而遭到败诉,这也增加了消费者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进行维权的成本。

四、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建议

1.扩大消费者的范围

对于消费者的范围问题,法学界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部分学者主张消费者的范围中不包括组织,而只包括自身直接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给我们判断其是否为消费者增加了难度,也存在过于机械化的缺陷和问题。为此,我们应当适当扩大消费者的范围,加强对消费者的倾斜性保护。

2.创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使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一部法律的好坏,最根本的评判因素就是是否与其所在国家的国情相适应。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标准就是要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符合其发展规律。对于当前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我国应当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对涉及服务业交易的消费者的权益进行倾斜性保护,加大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打击,最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完善对消费者的权利的规定

为了满足在当前形势下对消费者的权益的保护,我国必须在立法层面增加消费者权利的类型和内容。对于消费者的隐私权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必须将对消费者的隐私权的保护以及救济方式和途径包括进来。对于问题突出的消费者的知情权的内容应该进一步得到完善,扩大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范围。

4.健全赔偿救济制度

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扩大消费者得到救济赔偿的情形的范围,并且适当的加大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其次,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要制定明确的规定,加强对消费者精神领域遭受侵害的救济。最后,切实提高对执法层面的重视程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

5.适当降低消费者在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消费者作为在市场交易关系中比较弱势的一方,其很难做到充分地提供经营者一方侵权的证据,为了降低消费者通过诉讼程序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成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必要在立法层面更多的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这样从制度根本上减少消费者司法维权的阻碍。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12

(一) 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

关于医患关系法律性质的界定, 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定,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民事法律关系说

关于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 许多学者认为医患关系就是民事法律关系, 所以应该由《民法》来调整, 一方面认为医患双方之间不存在平等的合同关系, 医务人员的过失造成患者身体上的损害, 即构成了侵权行为, 由此产生的纠纷使用侵权行为法。另一方面则认为患者到医院挂号的行为属合同中的要约, 医院发给挂号单属承诺, 因而医患关系属合同关系, 由此产生的纠纷使用合同法。

而《民法通则》第2条明文规定了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即“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医患关系并不完全等同于民事法律关系, 它并不具备关于民事主体平等的特征。一方面, 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平等也仅是形式上的平等, 而在事实上, 医患双方的法律地位根本就不平等。例如, 医疗机构在诊治的过程中, 由于对患方的疾病情况、诊疗方案的选择等多方面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 所以医疗机构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患方只能属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 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是等价有偿, 但在医患关系的实际运行中, 社会对医疗机构提出了超出民事法律关系医患之间也不存在等价有偿的特征。

2. 行政法律关系说

行政法律关系说认为,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性质上属于公益性的事业, 同时我国各类医疗机构的日常业务中, 其职权、职责均发生在卫生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的范围内。所以认为医患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范畴中的行政合同关系。而医患行政合同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在我国, 医院显然不是行政机关, 医务人员也不是行政人员或国家的公务员, 因此将医疗行为和医务人员都纳入行政授权的范围内来解释未免有些牵强。并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疗的有偿性、风险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这同时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因此, 行政法律关系说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 本文关于医患关系法律性质的界定

我国《消法》只规定了消费者受《消法》保护的范畴, 并未对消费或消费者做出明确的界定。但《消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其权益受本法保护。”从该条规定来看, 消法并未排除消费关系, 患者为满足其健康和生命的需要而接受医疗服务行为不应排除在消费关系之外。

二、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 尽管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许多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 建立医患沟通监督机制, 保证医疗信息畅通, 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 医患关系紧张, 彼此缺乏信任, 医疗纠纷增加, 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根据中国医院协会2005年的相关调查显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的医患纠纷中, 要求赔偿的有100例左右, 到法院诉讼的有20~30例, 赔偿的数额三级甲等医院一年一般在100万元左右;此外, 全国有73.33%的医院都曾发生过患者, 及其家属使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护人员的现象;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 扰乱医院正常诊治秩序、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现象;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 且不交纳住院费用的情况;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 病人家属在医院内摆设花圈、烧纸和设置灵堂的事件。医患纠纷的频频发生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既扰乱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 又使医患关系更为对立, 医患纠纷使医患双方的关系更为紧张。

(二) 医患关系纠纷原因分析

现阶段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投入不足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世界银行在2009年11月4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指出, 中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 2009年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占GDP的1.2%;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和补偿不到位, 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风险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医务人员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回报, 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为了医院的发展和壮大, 医院管理者必然会采取一些经营措施。再加上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不能与市场经济相吻合, 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 社保、医保覆盖面有限, 大部分人民群众没有医疗保障, 而有社保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也在明显增高, 因此医疗费用的支出与期望疗效不相符合。医疗费用自付比例高, 一旦患者死亡或伤残等, 患者及其家属就有一种人财两空的感觉。据资料表明: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 全民参加医疗保险, 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 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 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

2. 调整医患关系的法律不够完善。

我国的医疗纠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 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料表明, 每年接待的纠纷案件几乎是呈倍数增长。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2001年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纠纷状况的调查, 发现发生率为98.7%。在所有纠纷中,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仅占10.8%。医疗暴力的频频发生, 医患的紧张日渐加剧,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目前我国具体调整医患关系的法律不够完善, 医患关系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 患者权利在公力救济无法给予保障时, 转而采取原始的私力救济方式。

3. 患者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增强了, 对医学抱有很高的期望

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患者及其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在遇到权益受损时, 会主动采取各种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对疾病和诊疗更加重视。而病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 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是很能理解。对疾病本身可能的并发症, 对实行抢救措施可能发生的某些不良后果以及对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医疗意外等不能客观认识, 因而不能正确对待医学的无奈。

三、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调整医患关系的可行性

患者属于消费者, 医疗机构具有营利性, 是经营者。患者就医是一种消费行为, 医患两者之间成立契约关系。医患关系属于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 应该将医患关系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

(一) 医疗服务是《消法》中消费者最重要的服务和消费

判断医患关系是否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关键在于认定医药服务是否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的“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规定。医疗服务应当属于一种生活消费。看病、治病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活动, 与吃饭、穿衣一样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果说吃饭穿衣是人类积极意义上维持生命个体活力必需的活动, 那么看病吃药则是人类消极意义上排除生命个体活力丧失并阻止个体活力衰弱的活动。二者虽然方式不同, 但目的并无二致, 即都是为了健康地生活。因此, 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及其出售的药品都属于生活消费的范畴, 医院与患者之间建立的医疗服务合同符合消费合同的法律特征。

(二) 《消法》规定的消费者权利与经营者义务完全适用于医疗服务合同。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章“消费者的权利”规定, 可以归纳出在医疗服务合同中消费者享有的权利, 主要有如下:

1. 安全权

患者在购买、使用药品和接受诊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因此, 医疗机构必须得保障患者人身与财产的安全。

2. 知情权

患者有权知悉其购买、使用的药品或者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真实情况。除了按照医疗行业的惯例, 可以为了患者的健康而实行必要的保密外, 医方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确保患者能够掌握有关治疗措施、治疗风险与病情的真实信息。

3. 自主选择权

患者有权自主选择医疗单位接受诊疗服务, 即使是医保对象, 他仍然有权在拟定的定点范围内进行选择;患者在合理的范围内, 有权选择药品与医疗服务项目。

4. 公平交易权

患者在就诊时, 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 有权拒绝医院的强制交易行为。目前相当数量的医疗纠纷, 就是产生于患方对医方存在重复计量、价格欺诈、出售伪劣药品的质疑。

5. 损害赔偿请求权

患者就诊时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 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此项权利其实是对第1项“安全权”的救济手段。

6. 获得知识权

患者享有获得有关治疗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知识的权利。

7. 获得尊重权

患者在就诊时, 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等得到尊重的权利。

8. 监督权

患者享有对药品和医疗服务质量以及保护患者权益工作的监督权。

(三) 我国的医疗单位事实上已是经营者, 具有营利性

众所周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 大部分医院已从福利性的纯事业单位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的轨道, 营利虽然不是医院唯一目标, 但也成为维持其生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目标。尤其是许多私人医院的产生和发展, 许多个体诊所和个体行医的涌现, 其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营利。当然, 追求营利并不是说要放弃其救死扶伤的道德目标, 两者是不矛盾的。所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院也逐渐具有某种经营者身份。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具有消费关系的特点。

摘要:目前我国调整医患关系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医患关系;完善相关立法就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分析及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入手, 旨在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法》) 来调整医患关系。

关键词:消费者,医患关系,法律属性

参考文献

[1]古津贤, 李喜, 等.医事法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8.

[2]赵敏, 等.医疗事故争议与法律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昌麒.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北京[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4]贺桔英.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策[J].研究现代企业教育, 2010.8.

[5]陈祥健, 詹云燕.医患关系应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6]刘振华.医疗纠纷防范与应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职专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下一篇:三环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