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专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4-07-14

职专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共5篇)

职专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

审美教育, 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 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在新课程中, 国家把审美教育列入新世纪人才素质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职专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供给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的机会, 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因此, 在教学方面, 美育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它的宗旨是审美育人。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 就职专美术课教学如何审美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 通过教学, 让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 提高审美能力

职专美术教材《美术设计基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它共有三个部分: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设计基础。这些内容对于没有基础的职专学生来说, 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 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为以后的学习、鉴赏、提高做了有效、必要的铺垫。

1.“造型”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具体内容涵盖素描、构图、透

视原理三部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最基础的知识。如线条、形状、构图、结构、空间、明暗、质感等, 让学生对“造型”艺术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绘画材料、工具、造型手段作最基本的介绍。如:如何拿铅笔;如何画线条;手腕如何运动;如何构图;比例大小;透视规律;素描的主要种类等。结合图例示范、讲解, 明暗素描中物体的三大面, 五级调子的基础知识;结构素描中, 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 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设计素描中, 线仍然是形体塑造和表现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静物素描写生, 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经过动手实践, 学生对于绘画的相关知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审美的体验是生动和深刻的。也促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2.“构成”是本教材学习的重点。“构成”首先是一种造型的概念。所谓“构成”就是按照美学创作的原理, 把一种物体形态分割成多个单元, 又可以把多个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物体形态, 这种从分割到组合, 或从组合到分割的活动即是基础设计的构成。学习构成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学习构成一是方法 (怎样思维、怎样设计、怎样表现) ;二是找美感 (美无处不在但需要发现, 那怕是一点、一线、一面都有它存在的最佳视觉效果, 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 充分表现其美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多角度思维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构成的起始阶段, 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导入, 告诉学生:假设每人10枚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棋子, 请你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比一比谁的排列方式最多, 赛一赛谁的构思最巧妙。其实, 在学生苦思冥想的时候, 无形中已经步入设计的大门……又如在色彩构成学习中, 我采用欣赏评述的学习方式, 结合色彩的基础知识, 如: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 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冷暖色、色调等讲解一些绘画作品;同时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搜集大量精美的平面设计资料给予学生启发、引导, 为其进一步认识色彩, 感受色彩提供帮助。此外, 我还利用示范, 加强直观教学。在黑板上贴上水粉纸, 作了相关的示范教学:三间色, 不同的复色的调色练习;不同明度, 纯度的色彩调色练习;用调出的色彩作明度和纯度的渐变练习;用和谐色和对比色作平面构成的一些练习。学生看到同一画面, 不同色彩比对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纷纷动手去调色、上色, 去尝试、创作。他们收获了知识、自信、体验, 更多的是快乐和对美的感受。

3.“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 是对前者的延伸与提高。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名领域, 如:建筑、工业、环艺、装璜、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在美学领域中, 设计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本课程重点学习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 主要任务是利用图形、文字、色彩、材质这四个核心元素和观众进行沟通, 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在教学中, 我主要通过欣赏、分析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设计师的构思和设计理念, 以及表现手法, 如对比、类比、夸张、对称、主次、明暗、变异、重复、矛盾、放射、节奏、粗细、冷暖, 等等;理解设计师如何把不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 例如在版式当中常常借助框架 (也叫骨骼) 。如:规律框架和非规律框架、可见框架和隐性框架。另外, 字体和字型的选择与搭配的好坏, 是非常讲究的。选择字体风格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过程。在色彩这一元素的使用上, 能体现出一个设计师对色彩的理解和修养。色彩是一种语言 (信息) , 色彩具有感情, 能让人产生联想, 能让人感到冷暖、前后、轻重、大小等。要善于调动视觉元素设计。最后,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探索, 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 根据作品主题分析设计师思想轨迹。例如作品中选用的表现形式, 语言表达的角度, 作品最终效果说明主题的力度等。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阐述。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在掌握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 掌握了审美基础知识, 提高了审美能力。

其次, 通过教学, 引导学生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 但并非人天生就懂美, 会欣赏美, 理解美。一个人只有在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 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 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 情感、个性等方面逐渐成熟, 才会较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 从中受到美的感受和启迪。因此, 实施审美教育, 教师应在其基本意识建立后, 进一步巩固, 提高学生对美的好奇、探索之情。促发其自觉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可以从引导入手, 把握美感的多样性。

1. 精选大量古今中外美的艺术作品, 如:

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雕塑等, 让学生接触、观看、了解、赏析其色彩、线条、构图、动态及整个形象的美, 愉悦心情, 开阔眼界, 接受美的熏陶。

2. 精选一些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作品, 如:

建筑、环境设计、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等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赏、评述。让学生去注意生活中美的事物, 将审美的眼光、意识从纯艺术转到实用性的实际生活中去, 增强审美认识的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

3. 精选一些“丑”的艺术形象,

精心引导, 让学生从丑的形象, 认识、了解丑的现实, 并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如罗丹的《美丽的欧米哀尔》, (又名《老妓》) 一个出卖肉体的妓女, 在她年老的时候, 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 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 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是, 罗丹就是通过这个丑陋的躯体, 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她的不公正的鞭苔、蹂躏与摧残;还有米勒的《扶锄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齐白石的“既啮我果, 又剥我黍”的《群鼠图》等都这样。其给人不是快感而是痛感 (除作品的形式美外) , 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 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形象所体现的真理, 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 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愉快。

最后, 要鼓励学生将审美融合到美术创作上去, 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

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审美教育教学中, 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功。如通过美术课训练、练习, 掌握素描、速写、色彩、设计、手工制作等的画法和制作方法, 让他们更为自如地表达出他们心中的美。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如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美化校园、布置教室、装饰宿舍, 营建整洁、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自身仪表的整洁大方, 讲究文明礼貌, 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互助互爱, 营建一个和谐进取的集体。让学生的生活也充满美。

3. 为学生提供创造美、表现美能力的机会。

如组织兴趣小组, 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观摩、比赛, 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平台。

总之, 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审美教育,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创造美, 让美丽的艺术之花, 盛放在学生生活的画卷上。

参考文献

[1]《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美术教育》20072.

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2

一、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感知美

学生阅读诗词,往往只看到诗词华丽的词藻、和谐的音韵、鲜明的形象等外在的美,而看不到其内在的妙处。因此,在教学上,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使学生能“入乎其内”。通过语言的媒介与作品的外部形式,沿波探源,逐步对诗词内容的美有所感知和认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全诗的诗眼,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时,我扣住诗词本身的词语,启发学生想象、理解诗句的美,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有同学说山的重重叠叠,水的弯弯曲曲,勾勒了一个青山叠翠、绿水环绕的艺术天地;有同学说“疑”字给这种千岩万转、曲水回流的境界增添了真实感;有同学说“又”字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惊喜;还有同学说“暗”修饰柳,“明”修饰花,明暗相映、色彩艳丽,点染出绿柳婀娜、山花烂漫的山村景色的特征。扣住这些关键词语来把握全诗,学生就不难理解诗的内容了。

2、使学生抓住诗的美的意象。诗歌的本质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感性、美丽的形象,这就是诗的意象。意象既不是“物”本身,也不是诗人单纯某种情绪的表达,而是诗人感于外物,再与情感交融渗透的产物。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诗人把自己思念祖国大陆的感情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课堂上学生围绕“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大陆别”四个画面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四种场景,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这首诗的主题,同时审美的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3、要使学生进入审美的理性阶段,还必须引导学生“出乎其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作者在慷慨激越的感情之中又有着“人生如梦”的感慨。只有指导学生出乎其外,浮出水面,用一分为二的观念去认识、鉴别,才能让学生明白苏轼的“人生如梦”是封建文人在失意时对人生所采取的消极态度。只有让学生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让学生真正认清什么是美、丑,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二、改革教学形式,指导学生评价、鉴赏美

1、巧用图形,帮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李白的《行路难》一诗虽只有十二句,八十二个字,但写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如果用传统的教法,逐字逐句地讲解分析,非但起不到诗歌教学的审美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如何让学生轻松把握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完整地理解全诗蕴涵的丰富内容?有位老师提示学生用起伏的曲线喻诗人起伏的感情变化,并在曲线的顶端标出几个点作为诗人感情的落脚点。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小组的协作下较快地画出了示意图。教者让学生对照示意图按诗人感情的发展逐一讲解。教室里再次出现活跃的场面:

生一:“金撙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欢乐的宴会,丰盛的酒席,这对“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来说是多么快乐的时刻啊!此时感情处于顶峰。

生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高朋满座、盛情难却的宴席,联想到自己不得志的现实遭遇,李白苦闷抑郁,禁不住停下筷子放下酒杯,黯然神伤。此时感情处于低谷。

生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联想到姜太公,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大有作为,感情又一次高涨了。

生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毕竟现实是残酷的,诗人倍感人生道路的艰难。情绪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又一次低落。

生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甘沉沦的诗人最后还是摆脱了内心的彷徨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强音。

这时有同学提问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的情绪该如何理解?学生议论纷纷,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确了答案:表面写行路难,实际写人生道路的艰难,极言诗人怀才不遇的痛苦,感情继上一句再次下滑,跌到最低谷。

至此,一条标着六个点的曲线出现在黑板上,这幅示意图把全诗的感情变化表现得一目了然,学生也深刻领会了诗的内容和感情。

2、运用比较法,启迪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比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比较,可以是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作品比较等等。如李白的《行路难》与《宣州谢兆楼饯别书叔云》比较,学生从中可以领会到李白诗歌强烈的跳跃式的风格。如送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友人的留恋与牵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是对恋人的缠绵与不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胸襟开阔意气豪迈。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

总之,对诗词的审美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值得我们探讨,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职专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3

一、增设语文阅读课, 全面提高学校素质

在现在社会, 通过大量阅读来获取重要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从事课外阅读。课外阅读, 用形象的话来说, 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又是鼓帆前进的风。”主张大量课外阅读, 是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论思想的一大特色, 也是他“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方面。依据教育部1998年7月颁发的《职业高级中学 (三年制) 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中的“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 结合我校旅游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 在语文课程安排上做了适应的调整和革新。在充分保证语文讲读课高质量完成的前提下, 增设语文阅读课这种新课型。语文阅读课是语文讲读课的有益补充, 同时也为课外大量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文讲读和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阅读课上, 教师安排学生到学生阅览室自由阅读。成功实施语文阅读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我认为教师指导语文阅读课时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 阅览图书的选择。

在阅读课上,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报刊和时文杂志。学生阅览这类文章杂志极其重要。优秀报刊知识面广, 反映当前的时事信息和最新的社会动态;精品时文思想、艺术品位高、反映时代精神。这类期刊有《读者》、《今日文摘》、《中国烹饪》、《公关世界》、《阅读和写作》等优秀报刊和杂志。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大量阅读, 可以结合课内讲读课文的内容, 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如, 教学《阿Q正传 (节选) 》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整部小说《阿Q正传》和鲁迅的传记;教学诗词时, 可以推荐革命前辈的诗词和古诗词名篇, 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和补充。另外还应该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篇, 如, 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外国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热爱生命》等。还有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好书和新近发表的散文诗歌佳作等。

2. 阅读笔记的整理。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教师在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整理阅读笔记的指导。在阅读课, 老师要求学生带着阅读本和笔进入阅览室。在阅览的过程中, 把一些重要的观点、精辟的语句、动人的情节、精彩的描写摘抄下来, 一方面加深记忆, 另一方面便于今后的查找。每当遇到重点阅读的内容最好写出成篇的心得体会或专题评论一类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整理要求图文并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绘制一些精美的插图或粘贴一些富有情趣的图片,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又陶冶了审美情操。

1.快速阅读法的普及。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 知识信息急剧增加, 出版物数量不断增大的形势下, 快速阅读正以其高效获取信息的优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要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 就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课教学中, 有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快速阅读法:

⑴尝试回忆法。指导学生迅速读完一个片段后。应有短暂的间歇对片段进行“尝试回忆”, 然后再继之以下片段的迅速回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速读, 容易疲劳, 降低效率。而采用“尝试回忆法”可调节心理活动, 消除疲劳, 提高效率。同时, 通过回忆可以较正错漏, 对遗忘可以补充, 也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样, 便可以提高阅读理解率。

⑵限时速读法。在阅读前, 可以根据文章难易程度和阅读目的要求, 限时读完。在练习中, 可以逐步提高文章的难度和时间要求。学生有了限时有效阅读的目标, 便能将心理压力转化为心理动力, 促进心智机能迅速积极活动。长期这样练习, 便可锻炼阅读的机敏性, 形成自觉、紧张的阅读习惯, 使阅读速度得到提高。

⑶扫视性速读法。速读时应抓住中心词、句进行扫视性速读。这样, 就可以扩大阅读范围, 提高眼脑直映能力, 甚至“一目十行”, 达到极快的默读速度。

通过以上三种快速阅读法的综合运用, 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力有了质的飞跃, 都纷纷喜欢上了阅读。他们进入阅读的海阔天空, 在书中与历史对话, 与高尚交流, 与智慧撞击, 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经过一定阶段的阅读后, 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 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阅读体会与收获。阅读汇报课就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阅读汇报课形式活泼多样, 既有配乐诗朗诵, 又有绘声绘色讲故事;既有现场采访实话实说, 又有语文知识有奖竞答。学生们都说:“语文课这样上, 我们都很喜欢, 既丰富知识, 又提高素质。”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阅读课成果, 还在学生中举办了优秀阅读笔记本展和以“读书的启示”为题的现场作文大赛, 以及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增设语文阅读课是使学生增强阅读兴趣、获取各种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会推动语文教学向素质教育大踏步迈进。

二、指导学生运用高科技信息手段, 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家电脑的普及和大量网吧的增设, 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接触到电脑。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中小学生超过千万人。电脑的普及给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尤其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影响更大。不少青少年学生整日沉溺于一些打打杀杀的电脑游戏中, 还有一些青年人上网也只是无聊的聊天交友游戏, 还有网上时刻充满暴力、色情的内容对青少年来说危害更大。在帮助学生从错误使用电脑的误区中走出来, 引导到健康有益的轨道上来, 教师的作用将是举足轻重的。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方面开设讲座, 普及电脑知识。结合讲座, 组织学生就如何正确高效使用电脑展开大讨论。在讨论中, 同学们各抒已见, 纷纷认识到:玩电脑游戏, 进行无聊的网上聊天, 是一种浪费时间、精力, 有损身体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电脑。如, 可以利用WPS技术, 打印出自己创作的文章;可以利用Word技术, 创办班报, 校刊, 看到自己打印出来的一份份精美的文章和班报, 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 积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 可以观看古今中外各种名著名片, 也可以查寻各种有用信息。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 只要鼠标轻轻一击,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各种美文专著, 精彩句章, 任你纵横捭阖, 尽收眼底。当遇到十分重要的资料, 鼓励学生下载下来, 以备日后查阅。在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 引导学生适当借助网络, 拓展阅读空间, 丰富知识面。比如在作文课上,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从网上下载来的同一题材的全国几大城市的中学生优秀范文, 在课上阅读交流, 比照自己的文章, 取长补短,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Internet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快乐的情境。“在乐中学”, 发挥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 变平板为生动, 变枯燥为有趣的巨大魔力。“在境中学”又展示出多媒体技术重现生活片段, 虚拟现实场景的独特魅力。

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4

一、创设情景,使学生“披怀入文”

创设情景的手法多种多样,而教学语言就是其中最简便的。如,在教授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诗词中,别离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和诗句(师提示让学生回忆)?……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别离时的执手呆望,母送子时的泪眼眉愁;我们可以感受夫妻别后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愁怨孤寂……今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边塞诗人岑参面对与友人的别离,又是怎样一种离情别绪呢?这样,我们就通过语言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自然进入对诗歌意蕴、情味进行感悟的预备状态。

二、重视朗诵,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乡愁》等篇,学生在整体把握了诗的主旨、风格、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了诵读技巧方法的基础上,大部分都能完全进入情境,进入角色的朗读、诵读,收到极好的效果。因此在诗的教学中,重视朗诵,可以更好地强化学生对诗歌的主观感受,真正达到诗歌美育的效果。

三、文体改写,将诗歌之美带到日常写作中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赋予诗歌较之其他文体更大的想象空间,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也往往见仁见智。因此,在诗歌,尤其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对内容进行讲解,甚至是翻译。如果尝试着让学生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的内容,或以诗歌所呈现出的意境对诗歌进行文体改写,就不仅能尽可能维护诗歌本身的美,而且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四、迁移引导,让审美经验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其实这也正是我们诗歌美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将生活体验与诗歌的欣赏结合起来。

实践告诉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能因材施教,多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还琅琅书声于课堂,多给学生“自由思考、创造”的空间,真正实现诗歌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5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留下美的印象,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教育。

开讲是一堂课的序幕,如果这个头开得好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爱憎之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纪念白求恩》一文时,我首先采用配乐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歌》:“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的悲痛的消息……”我用悲痛的声音向学生传递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沉痛心情,激发了学生体会和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决心,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果说开讲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的话,那么范读也是教学中审美渗透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刘成章的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散文——《安塞腰鼓》,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观看画面的同时,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诗情画意的范读使学生心驰神往、情感激荡,唤起他们美的想象,陶冶着他们审美的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更是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课文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散文、诗歌、著名小说,只有带感情地诵读,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其语言美、意境美、气势美。如教朱自清的《春》,不读,如何感受盼春的急切心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响在你耳畔的就不仅仅是一组普通的文字,而是一幅幅春天美丽的景色。诵读,把无生命的语言转化成有生命的实感,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揣摩构思,感知形象,品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体会。

二、挖掘不同课文中美的内涵,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中学语文课本精选了各类优秀作品作为教材,本身就是美育好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一方面抓住作者所展示的富有乐趣的百草园的景物之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把事物写得可观、可触、可感的方法,感受文章那种形象逼真,给人清新童趣之美。

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播种的,教师就是播种美的园丁。诗文中的美好人情、美好景色,往往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净化学生的灵魂。在我们的教科书中,除了意趣美、自然美、生活美、还有余音绕梁三日不止的音乐美(《绝唱》);“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悲壮美(《梅岭三章》);“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愁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美(《爱莲说》)……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不同教材的美的内涵。

三、培养学生观察美、创造美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展开审美想象,深入探究作品中包含的美,这一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尤其突出。如,在讲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这幅画面里作者描述了多少种景物?哪些是静态的?作者的心情如何?于是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活跃起来,描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皎洁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树枝上的喜鹊,微风中飘来鸣蝉的歌声……竟然在小溪边见到了以前的茅草屋。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生活画面,学生能不深深地感受到诗词的美吗?

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身边的各种人和事物,理解美的本质。文学作品中的美毕竟只是一种形象的参考,而身边的美才是我们真正要去体会的。单以人物美为例,虽然社会上很多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但教师以“奉献自己,教书育人”为乐,医生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乐,清洁工以“美化环境,净化城市”为乐,一般劳动者以“创造财富,服务社会”为乐……每个人都有着他丰富多彩的、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和内在美。

总之,要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带入艺术境界,一词一句让学生感受到情趣,一篇一章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上一篇:时髦下一篇: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