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专数学教学有感

2024-05-28

职专数学教学有感(共7篇)

职专数学教学有感 篇1

职专学校学生普遍感到数学是最不想学、最难学的课程之一.个别学生甚至还对学习数学有较强的抵触心理, 具体表现为:上课消极, 不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究其原因, 固然有学生基础差的缘故, 但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或者较少考虑教的对象的特殊性和教的内容的抽象性以及二者的“兼容性”, 使得学生很难产生对数学较好的认知态度和浓郁的学习情感.我们应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法服务学法的角度加以考虑, 职专数学的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用而学

职专生进入职业中专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谋职就业学到一技之长.他们对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依自己的标准按有用或无用来学, 有用的多学一些, 无用的少学一些或根本不学.针对于此, 我认为职专数学教学应该体现学以致用, 以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需要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可以从以下入手:

1. 教师要做有心人, 留意身边的事与物.

多收集反映数学知识的自然现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生产事例, 特别是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有关的应用数学的实例.

2. 作好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工作.

职专数学教师要至少了解或熟悉本校开设的各门专业的相关知识.经常保持与专业课老师的联系, 了解同步教学内容对数学的要求, 会用到哪些数学知识解决哪些专业问题, 为平时教学积累素材.

3. 职专数学教师要善于对应用问题进行教学法加

工, 一方面能将一些复杂的应用问题尽量改编为职专生能接受能解决的应用问题;另一方面能将教材上一些纯数学题改编为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问题.

4.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应用问题的地位.

结合本课教授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应用问题穿插于引入新课、创设教学情景、演练基础知识等教学环节中, 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数学的应用.假以时日, 不断渗透, 让学生体会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应用于生活实践.

5. 改变空洞说教, 采用参观、调查、实习实作等形式走出课堂, 到工厂、商场、幼儿园…

…让学生切实直观地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让学生感受到各行各业都需要数学.

二、有趣想学

绝大多数职专生都是中考的失利者, 他们对数学等文化课由失利而生厌, 对枯燥的概念、公式、定理和单调乏味的图形讨厌, 对一味地被动听课、繁琐的演练等较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讨厌.因此, 职高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讲得丰富有趣, 更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形式多样, 以有趣的课堂促进学生想学数学.

1. 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学语言、教态等教学基本功

和人格魅力的修养, 幽默有趣而不猥亵的教学语言, 大方优雅而不做作的教学体态不仅能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 而且能使学生觉得老师亲切, 愿意亲近老师, 由亲近老师转而亲近数学, 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目的.

2. 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一些如睡觉、干其他事等不良现象即时制止, 使不利学习上进的消极倾向得到遏制, 不能因为一两名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整个课堂的和谐.更不能蔓延到其他学生, 造成一个消极厌学的课堂环境.教师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使他们品尝到自己学习的乐趣, 以逐渐养成乐于学习的精神.

3. 使用“活动教学法”.

职专生好奇、好动、好胜, 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 在很大程度上凭兴趣学习.因此, 如何唤起和保持职专生的学习兴趣是职专数学课堂教学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应顺应学生的特点, 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辅助教学,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心情舒畅、活跃欢乐中学习.

三、不难易学

职专数学属于中等数学的范畴, 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对所学者的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都较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进入职专学习的相当部分的学生初中数学欠账太多, 知识与技能达不到继续学习职专数学的基本要求.加之形式化符号化是数学的最大特点, 职专生数学修养较差, 缺乏“数感”, 往往对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一头雾水, 面对习题无从下手.感到职专数学非常难学, 怕难生畏, 直至放弃.因此, 职专数学教师应将所教内容化难为易, 让学生感到职专数学容易学.

1. 切实开展学情研究, 掌握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特点, 找出与学习新课内容的差距.

2. 注重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

针对学生初中数学的薄弱环节采用合适的方法给予补习, 如去括号、分母有理化等“点”上的小知识、小技能的差距安排与新知识穿插教学, 需要时补习;解各类方程 (组) 、数系等“面”上的知识技能差距以“章节预备知识”的形式集中补习.

3. 大量采用直观教学.

职专数学教师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 做到有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就匹配相应的通俗语言予以阐述;以贴近职专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具体事例、现实模型予以解释.

4. 扎实搞好解题教学, 使职专生会做数学题.

以易入手的基础题为载体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 树立解题信心, 不惧怕解数学题;教师解题示范要向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教会学生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联系, 解答过程书写规范、强调必要的文字说明;解题及时小结, 引导反思;学生间、师生间开展数学交流:解题用了哪些知识、哪些工具辅助思考, 尝试解答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怎样克服的, 怎样写出符合规范要求的解答过程;教师要对较难的问题巧妙设置铺垫问题引路, 对繁琐的解答题引导总结出解题步骤.

5. 严格学习常规.

教师应从听课考勤, 督查作业, 带齐学习工具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向学生讲清道理, 辅之惩戒措施, 逗硬实施, 长期坚持, 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职专数学教学有感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能力培养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私塾先生诵读时身子摇摆, 拗过去, 坳过去, 当时觉得他迂腐可笑, 可是接触了几位上过私塾的老人, 发现他们评论事理不仅头头是道, 古言古语信手拈来且切合实际, 让人心服口服, 有所启迪, 然而我们高中生很难达到这个水平。仔细想想这不能不归功于私塾先生诵读时身子摇摆的教学, 他摇摆, 诵读时的抑扬顿挫实际就是语感教学。可见语感教学的重要不言而喻。

让我们再回到私塾先生的语感教学。私塾先生讲授文章是摇头晃脑, 语调或铿锵有力, 或慷慨激昂, 或意犹未尽, 学生也依葫芦画瓢, 就在这画瓢中, 学生或多或少的就能感受到文章的魅力所在。这样先生便通过不断加码的阅读材料的诵读, 来建立学生的语言感受, 使学生产生悟性, 达到开窍, 形成知识与能力, 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如古语所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老先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游泳来作比。初学游泳者只要认真学, 多游, 那么他不仅学会了游泳, 而且能游出花样, 游出速度。这样就达到了学游泳的目的。

回到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 不难发现, 小学老师能够要求并让学生做到每课一背, 每课成诵, 而到了中学, 教师们却忽视了这一要求, 在教学中只停留在学生粗略地知道课文写什么, 接着急于分段, 概括段意, 最后边总结性的告诉学生怎么写。如果学生只是对文章粗浅的认识, 那么给学生分析怎么写就显得空洞而牵强附会了。如果这样教学长此以往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点拨, 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接受熏陶, 进而净化心灵, 学着别人, 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才是教授语文的目的, 实际上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感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是否说语感能力的培养完全承袭古代的诵读呢?这大可不必, “我”已在“三味书屋”中感受到了古板, 枯燥, 但我们可以对这一传统方法进行一番改进, 完全做到寓教于乐, 让学生乐意读, 有兴趣读。

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教师可范读, 学生练读;齐读, 对读;领读, 分组读;分角色读, 比较品读等, 还可以运用现代工具, 如配乐读, 流动画面读等。比如《春》这篇课文, 我们就可以择取春回大地的画面, 让学生试着配乐朗读, 来充分感受作者在万物苏醒, 大地更新中那由衷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总之, 我们可以因文设读,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讲读融为一体。例如《琵琶行》, 我们可以范读, 让学生齐读, 点读, 在读通顺后, 老师开讲, 理解“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 通其大义。然后指导学生美读, 读出抑扬顿挫, 读出轻慢缓急, 教师适时点拨, 适度讲析。学生鉴赏那琵琶声的美妙, 感悟那“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空灵美。最后就可以学那老夫子摇头而歌, 闭目而思, 去感受“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叹, 达到背诵的目的。讲读就这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感悟的哲理文也可以多读, 例如《我很重要》读出自豪, 读出责任。

职专生的语文课不多, 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仅充分利用课堂授课培养语感, 还得利用早读和课外的时间。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到课外去寻找好的诗文名篇, 精美的语段, 熟读成诵。比如北岛的诗句“空旷的汽笛”, 就可以让人感世道悠长的汽笛声在辽阔的原野上;林莽的诗句“沉重湿润地震荡”, 让人想象到清晨, 钟声在湿润的空气中震荡。这样新颖奇特的组合, 不仅符合了特定的情境, 而且也达到了诗人新奇微妙的感觉。这样广泛涉读, 学生在逐渐培养的语感能力中, 就能很快地捕捉到诗人的感受, 益发能感受到这番组合的妙处, 举一仿三, 学生有了好的语感, 看文章, 便不会一味地追求那肤浅的, 只求剧情离奇的文章。名著更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了, 思维的敏捷性也提高了。那么学生在考试中对于失分较多的阅读题、作文题, 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讲了许多的各式的读, 那么是否说只要勤读就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能力呢?不, 勤读只是一个重要方面, 语感能力的培养, 还必须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才能相得益彰。

因为语感不光是对于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 也不光是对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 而且又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一个人在听课时, 如能思维, 并通过快速的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 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要点, 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情, 甚至能听出言下之意, 弦外之音, 话中之话和“潜台词”。这样有利思维的参与便能相应迅速的掌握较强的语感能力。如思维再参与阅读文章, 就能灵敏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感情基调, 抓住其中关键词句, 进而领会文章的意境, 那么便能达到很强的语感。有了很强的语感能力, 他不仅能自由的在语言的海洋中畅游, 而且也能游出花样。

因此, 职专生语文教学同样也要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学习“老先生”的诵读法的同时, 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谈职专生语文的教学 篇3

反思之一: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本为本”?反思之二:语文教学是“以章为主”,还是“断章取句”?反思之三:语文教学是一定遵循老三步,即作者、时代背景介绍,分段写段意,概括中心,还是依章所需,灵活机动,渗透文学教育?反思之四:语文教学是否立足于“职专生”?

总此四个“反思”,做如下三点“设想”:设想之一:变机械的教学为灵活教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学生一踏上社会就得运用语文。着眼于职专学生的特性,在教学中就应降低要求,循序渐进,重新鼓起学生的自信。为学生树立自信时,即使他们成绩不如你所愿,你也切记不要流露出一丝的责怪情绪,多从学生综合素质上着眼,多看学生的闪光点。俗话说得好:一句话可以打死人,一句话也可以救活人。我们何不救活人呢?记得卢勤《写给世纪父母》这本书,始终强调对孩子要有这六种力量:第一种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第二种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第三种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第四种评估的力量——你真棒;第五种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第六种创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有了这六种力量,孩子就能打开“我能行”的大门。做为教师的我们不妨一点一滴地给他们积蓄力量,逐步树立他们自尊自信自爱的信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做到“我能行”呢?职专生有他们的特点,你不能将他们当作小学生看待,这只会适得其反。你要尊重他们,针对他们爱说、爱表现的特点,给他们机会。例如,课前五分钟,事先让学生准备材料,由这位学生选定两位评讲学生,对他所选材料进行评讲。学生选项的材料、评讲容易引起班级学生的共鸣,将他们的共鸣引进德育、美育教育,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课上有这良好的氛围,那么授课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因此,“我能行”的大门很容易打开,就看教师用的是什么钥匙?我想尊重是最好的钥匙,它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宝藏。

当然有了尊重,还必须有爱。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手段。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爱自己的时候,教师的诱导和批评都是有效的,甚至对教师偶然的过火行为也是能谅解的。因此一旦教师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建立起来,“学生就能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备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走向创造性。”课堂就能达到很好的互动。因为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关系好,学生认为教师是欣赏自己的,信任自己的,于是在课堂上就有信心、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敢于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师生关系不好,学生认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没有地位,他们不信任教师,不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职专生这方面的问题尤其严重,我们只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谈教学。

设想之二:教师应把职专生看成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就具有萌芽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予适当的培养和护理,就自然而然长成好树、好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而不是“照本宣科”。这就需要我们在新课的导入和板书设计上下功夫,力求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听觉、视觉感受,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听觉、视觉感受,这就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能力。优美的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基础。教师自身优美的语言,能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能将学生带入情景中去,对课文充分感受;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共鸣,给他们一种“润物细无声”之感;能给学生提供培养语感氛围。有了这些基础,那么引导阅读就是培养语感的重点。例如,教授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的《雨霖铃》。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苏轼那“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豪放派词与柳永那“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具有阴柔之美的婉约派词,就需要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听完后就能说出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再来引导他们精读。精读是为了品味语言,在精读中让学生享受思想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具备审美的眼光,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熟读是为了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当然获得语感的关键还必须启发想象。想象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悟语言,对文章意境、词语的把握也更精确。

设想之三:文学教育,要有篇章的概念,万不可断章取句、断章取义。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化整为零,也就是课堂中“文”常不见了,被一个个“段”代替,对“段”也是采用肢解的办法,抠这个词,辨那个字,左一个层次,右一个句序,琅琅读书声少了,师生沉浸在课文中创设的情文并茂的佳境,流连忘返的动人情景少见了,至于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连想都难。这样的课堂怎能激起学生乐趣呢?要激起学生的乐趣,就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让学生不仅迷恋于新奇的故事情节,还要看懂内涵丰富、情趣盎然、意境深远的诗文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小说,还能真切地悟出文中所载之道。要让学生对课文辨出“味”来,教师就必须在兼顾全面的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设立一个欣赏点,或语言,或人物,或结构……结合文学常识把它讲深讲透。当然,欣赏点的设计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尽可能讲清好在那里,为什么要这样写,按教师的训练意图,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在欣赏作品时努力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语言的表层,再现图景,帮助他们提炼耐人寻味的情景,使之不其然而沉浸其中,浮想联翩。让美文、精文充分给予学生以“美”,以“精”,这样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未来的交际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文学教育的教学,就不一定非得遵循老三步,而应根据需要灵活机动。

职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 篇4

一、驱动教学

所谓的驱动教学其实就是以任务为驱动进行的教与学活动, “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众所周知, 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要兴趣起来了, 教与学的过程就变得无比轻松, 而且教学效果会很好。在具体教学中, 我把任务驱动分成两部分嵌入课堂中:第一部分是任务的设计。在设计任务时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 这样就能做到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能更好地把学生在生活娱乐或是网络游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比方说学生在QQ聊天时用到的一些表情小图片, 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这类的GIF图片。如果教师能把大部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网络生活当中去, 那自然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了。第二部分是对任务的解析。在每一个新任务授课之前, 先引导学生分析本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哪些是已经学习过并且掌握好的, 哪些又是没有学过的, 跟学生讲解清楚知识点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比方说在用PS画灯笼的课堂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最终效果图, 要完成本张效果图我们将用到哪些知识点, 而所用到的这些知识点当中又有哪些是之前已经学过的, 哪些又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有时在分析任务时对知识点的讲解比较到位, 甚至教师不用整体演示, 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作品。这样的教学通俗一点讲, 其实就是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 让学生心里有底:我们能完成它。

二、引导教学

引导教学即把教学的控制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过程, 自己把握学习的节奏, 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导者、陪练员。具体实施过程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师生一起讨论在解决问题时所用到的各知识点。在各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中, 引导教学法应用得已经非常普遍, 德国更是将它写入了职业教育法律中。那么具体到我的计算机基础课堂, 如何实施呢?打个比方说, 在PHOTO-SHOP基础课中讲抠图这个知识点时, 我把它融入到图片的图像切换中, 把问题甩给学生:“范冰冰”的头像切换到“李冰冰”的身体上。那学生就要自己设计如何做这个图片的切换工作了, 他们首先得自己上网搜索图片素材, 然后考虑抠图方法, 在头像完全切换后又如何做出细致的修补工作。而且特别强调的是, 当学生完成任务时, 教师不做好坏的评价, 教师怀着一切都是好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心得和体会, 这样能很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和投入, 更重要的是能最大化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锻炼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三、类比教学

如果能把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是现象结合到课堂中来, 那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非常有用。比方说在讲“类”和“命名空间”这个概念的时候, 如果只是单纯地按教材的定义灌输给学生的话, 用不到半天他们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但如果能把“类”和班级, “命名空间”和整个学校结合起来解释的话, 那他们就不容易忘掉了。显而易见, 这样做的好处是将难于理解的模糊的和抽象的计算机概念变得具体和清晰起来, 而且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例子来做补充说明, 这样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很好地调动起来。

四、创新教学

职专日语复习教学之我见 篇5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首先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并揭示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得很快, 以后逐渐减慢, 到了相当时间后, 几乎不再遗忘。根据这条规律, 在新学一种知识后, 就必须抢在遗忘前及时复习, 复习是对新知识的消化、巩固和再认识的过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俄国杰出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的作用在于巩固建筑物, 而不是等建筑物倒塌了再修补。”可见复习在学习中的地位多么重要。现以我的复习小结课为例, 谈谈日语课堂教学改革。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为了打好基础, 我有效利用复习课。复习课上, 我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并让他们打破课堂常规, 围坐在讲台的两侧和对面进行教学互动。

一、巧提问, 让学生有效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 有一种常见而且实用的教学方法, 那就是课堂提问。教师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要有的放矢。课堂提问的目的不是难住学生, 而是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记住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 依据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设计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在这节复习课上, 我很少甚至不要求学生记忆那些不常使用的单词。如“デュポン” (人名:迪蓬) 、“ジョンソン” (人名:约翰逊) 等词。教师课堂提问也要新颖, 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懒”师傅, 给学生展示空间

其实这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懒”, 是为了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相信学生, 更应该敢于放手, 让学生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如在这节复习课中, 我将重点常用词汇出示在幻灯片上, 由2~3名学生领读。这样, 既增加了领读者的自信心, 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表现欲。我们要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 突出学生的认知地位和权利, 摆脱教师的单项知识灌输的模式, 让学生学会探讨, 并在与课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多项对话中, 获得知识。在复习语法时, 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复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 同学们互帮互学, 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这样一来, 给学生养成了互相帮助的习惯。

三、设情景, 带学生寓学于乐

职专日语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景教学是将教学内容、角色和场景融合后的一种“仿真”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促进学生理解、应用、表达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日语思维, 在情景中学生易于理解材料所传递的信息, 易于激发正确运用日语表达思想的欲望,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目的。例如, 在本节课的综合部分, 首先播放一段日本人初次见面时的教学视频, 并由学生回答出日本人初次见面时的礼仪,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视频, 进行会话表演, 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下, 加强日语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以完成职业中专阶段日语课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四、做游戏, 帮学生比学赶超

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斯指出“玩耍”是孩子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工具”, 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所以,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需要保证一定的玩乐时间。好玩是学生的天性, 大多数学生都坚持不了45分钟完全认真听讲。在教学中应抓住教材中的可娱乐因素,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把游戏引进课堂, 融合知识、扩展思维、发展智能。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复习单词部分, 可以让学生向其他组同学发起挑战, 口头翻译单词。在比赛中增加学生记单词的兴趣。再如, 在讲解新标日第12课《李さんは森さんより若いです》时, 在做语法“名1は名2より形です”和“名1より名2のほうが形です”的练习时, 由于都是肯定的比较句型, 可以互换, 所以我将学生分为三组, 轮流出题, 利用已学单词说出汉语句子, 其他两组抢答将其翻译成日语, 采取记分制, 胜者加分, 再由全班同学一起将句子改写成另外一种说法。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也能在游戏中掌握两个句型。

总之, 不变的教育和老套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并依据时代的特点, 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优化自己的行为, 形成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摘要:在外语方面, 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的支配权几乎全是教师在使用, 学生较少参与, 多数是被动接受,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过分纠缠于背单词、记语法上, 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低, 厌学、畏学, 也因此而导致了教师“一言堂”和学生“哑巴外语”的现象。

谈职专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 篇6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既要有专业理论教师,又要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力求建立起一支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农学专业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想实践性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同时,也可在科研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农学生产一线的生产能力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强化农学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

二、根据规划教材,编写校本实习教材,改革教学实习方法

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法改革,依照现行教材,根据农学生产季节、农时和教学实践需要,编写切实可行的分散实践性教学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以学生形成系统农学知识和技能为主线,制定技能训练计划,设计技能实训台历和具体日程表,尽量使理论教学由教室移到田间,移到生产场所,使教师的口授、示范、学生模仿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三、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农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农学专业要开辟一定面积的实验实习基地,满足开展林果、花卉、蔬菜、粮食等教学实习的需求。在建设管理上,尽可能与农学生产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的生产环境,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新模式。要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它有利于完善实习课题和实习项目,扩大实习品种范围。与生产单位对接,按照互惠互利原则,签订联合协议,让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组织农学专业师生共同参加科研课题小组。学校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还要结合本校和当地农学生产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急需解决的课题或者疑难问题,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柿树落花花果综合因素及保花保果措施”课题,师生对柿树品种、温度、光照、肥水、药物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及解决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学生产,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实验室开放方面

鼓励学生带课题到中心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职专学生可以无偿使用中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而且通过公布“中心”的仪器和实验内容,积极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职专农学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实践性教学,则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基本实验和操作技能,应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活动。在实验室的开放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高中农学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六、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操作技能有多种层次:一是行为层次较简单的操作技能,这种技能的掌握主要靠动作的重复,反复的练习。如学习喷雾的使用方法时,要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让他们反复练习,从中寻找规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二是认知层次的操作技能,这也是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技能。培养这种技能,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手脑并用。如在实践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中时,要求学生不能单纯参考书本知识,将书本知识死搬硬套,要在实践中,发挥大脑的作用,以书本知识为依据,根据农作物的长势长相,作出判断,制定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七、开发第二课堂,强化实践教学

开展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利用形势政策课、业余党校、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等方式,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利用心理健康研究会和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利用文学社、书画协会、艺术社等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成立外语协会、计算机协会、演讲协会、营销兴趣小组等组织,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成立学生创新实践中心、配备创新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科学研究计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利用学术报告会和请专家作报告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增强职专政治课教学实效 篇7

首先,弄清原因。教师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政治课在职业中专所处的弱势地位,只有正视这种现状,找出“症结”的关键所在,才能让政治课彻底摆脱窘境。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总是感觉政治课离他们很远,干瘪的说教、空洞的理论学与不学没什么太大的用处,而且即便是以后考高职也用不着,所以听起课来总是心不在焉:不是看课外书就是睡觉、搞小动作。这种没有动力支撑的学习状态自然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厌学固然与老师的教法有关,多数政治课教师教学手段和教法单调、死板;对于教材内容只是简单的重复,缺少新颖性。这种单纯的理论教育必然使课堂教学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当然,我们所使用的政治教材的内容在联系实际部分和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相比显得陈旧,缺乏时代气息,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这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阻力。

利用辩证法教给我们的知识,正确地认识事物,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最终的目的。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政治课堂实效的前提条件

职专的学生在初中都是不受人待见的“差生”,到了职专他们很希望受到重视、得到尊重。但是职专政治课每周只有两节,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很难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真实的知识状况。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只是课堂上接触学生的教学状态:课前或课间多和他们交谈;或参加他们的讨论,回答他们的问题;或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等等,从而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关心些什么,需要什么。只有融入到学生中间,师生才能彼此敞开心扉,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教师,多方面的接触消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师生感情,让学生产生“向师性”,“亲其师而信其道”,另一方面可以捕捉到课堂教学的素材,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二、学生主动参与是增强政治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

毛泽东同志曾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就说明了应该让职专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政治教学过程中来。在参加市教育学院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时,张春凤老师引用的一句话对我印象特别深:“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政治教师要深刻领会“探求的意义于经历”,要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方面下足功夫。比如在学习价值规律这一课题的时候,我先让他们进行市场调查,看现在市场上哪种商品最受欢迎,并且说出原因。同学们都很认真地作了调查记录:因为今年冬天很冷,所以羽绒服和棉服最受消费者欢迎。更有细心的学生记录了不同品牌、不同款式的羽绒服之间的价格差异。通过这样的深度参与,学生在理解供求关系及价值规律的相关内容时就显得轻松多了;在讲民法、劳动法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不但能从中学到相关法律知识,而且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带来有益的影响。这就为增强政治课教学实效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三、教师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幽默的语言是增强政治教学实效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有时不亚于教师。如果政治老师不看书、不看报,那只能成为学生所说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教给我们”的那一类教师了,不仅在学生中没有威信,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所以政治教师要广泛地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许多的成语典故都可以用到哲学原理的讲解中,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揠苗助长”等,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和记忆。另外,在讲“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时,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多大的加速度取决于物体自身的质量,从而也就理解了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学生最崇拜的是学识渊博、认真执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老师。因此,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己必须践行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科学发展观,注重思想修养。

另外,教师幽默的语言是增强政治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运用幽默语言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如在讲“法人”概念时,我先提出“法人是不是人”、“法人不是法国人”、“法人不是懂法的人”等一连串富有想象力的提法,让学生一一加以否定,再弄懂科学的定义,寓教于乐。教师语言具有幽默感意在为学生创造一种活泼向上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中呈现一种“庄中有谐,谐中有趣,趣中有知”的局面。这样就真正提高了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增强政治课教学实效的必要补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学生崇拜科学家,热爱英雄和先进模范人物,为了体验和挖掘这些人物潜在的思想感情力量,我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搜集各行各业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比如“用技术创造‘中国第一’的工人———杨建华”等,用他们的现身说法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知法、懂法、守法,我们组织学生去法院听审,用鲜活的例子来教育学生;还有利用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世界水日”等上街宣传,这样学生的环保意识、节能意识也明显提高。此外,组织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一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提供了很大帮助。

五、紧密贴合实际,正反面教育相结合是增强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政治课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政治课的基本理论;其二是要将所掌握的基本理论同我们周围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相对照,有可能时还要尝试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把握政治课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长期以来习惯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和有关的社会知识,灌输相关理论,却很少触及外面世界的阴暗面,生怕我们的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孰不知一些学生从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传媒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片面地认为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节,因而不相信书本上的某些知识。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反面事例(比如腐败现象、黑恶势力),分析问题产生的内在的原因,再用事实说明他们最终的下场,让学生悟出真假、善恶、美丑,对各种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真正地认清我国社会本质,主流是光明的,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的国家是充满希望的。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受到德育教育,真正突出课堂实效。

当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设阅读课、增加讨论形式等都有利于增强政治课堂实效。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教师一定要牢记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舍本逐末,所提倡的增强课堂实效一定要突出政治课的任务: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帮助他们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摘要:政治课枯燥、抽象, 学生不爱学,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提出通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广博学识与幽默语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增强政治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职专政治课,教学实效,辩证法

参考文献

[1]朱辰华.学生参与是增强德育课实效的重要环节.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0) .

[2]曹德恒.高职政治理论教师“十二字”教书育人法.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

上一篇:智能饮水机设计下一篇:学生影响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