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感

2024-10-15

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感(共12篇)

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感 篇1

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有感

------------------------这段时间以来,我们针对随文识字教学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我也有了新的体会。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从教材的编排上看,识字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集中识字,一是随文识字。识字教学的原则是“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因此,教材课后的生字表列出两类生字,一类是要求认识的,一类是要求会写的

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大约需要学习有十几个生字。教师很重视识字过程,一般的处理过程是,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生字。然后自学生字,再全班交流。但是生字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我发现,有些老师在检测生字的过程,非常的“精细”。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然后启发学生识记生字(主要从字形入手,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记住的,有的还要求辨析相近字),理解字义,接着要学生依字组词,拓展词语。个别词语还要求说话。一节课下来,大约用30分钟,还不包括写字指导。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尊重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但是识字教学真的需要这样样的繁琐吗?别忘了,阅读教学还有另个任务——学文。如果识字教学用了那么时间,什么时候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凭心而论,这样识字教学,确实扎实,识字教学密度大,可是也造成顾此失彼的弊端。

会认的字仅仅要求认识,也就是说在这里认识,换个语言环境也认识。认识是为了扫清读文的障碍,是为学文打基础的。那么是否有必要对生字“细致”的分析呢?我认为大部分生字是靠整体认读,如果,非得要把生字嚼细,必然加重识字教学负担。其实也没有必要,识字不是靠一时集中的效率,是在不断反复认读中记忆和理解的,课文读多了,自然也就加深了生字的印象。有的老师见生字就分析字形,然后组词造句的做法,是在浪费课堂的资源。比较好的做法是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在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的认知有个充分的估计,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这样做就优化了识字过程,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一直以来,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字词教学大都成了“浮光掠影”的点缀。其实阅读教学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怎样让字词教学与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字词教学不孤立,显得丰满,学生呢,又学得轻松有效。我结合查阅资料及教研交流,总结出:随文识字课堂教学三个阶段

1、寓识于读,即:在随文识字中,要注意通过朗读,读通全篇的文字,然后结合汉语拼音,进一步确定字音,再通过朗读来巩固字音。

2、寓解于读。汉字的表义性,决定字义教学的实质是词义教学。寓理解字义于语意之中,通过与词句的联系,理解生字(词)的意义。

3、观察临写。随文识字中一个相对集中的识字,目的在于巩固识字成果。“寓识于读、寓解于读、观察临写”既扫清了阅读道路上的“拦路虎”,又借助汉语拼音这个“拐棍”及朗读掌握了生字,理解了字(词)义,还通过老师的提醒、示范、指导强化了写字训练,可以说是立体识字。

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做的: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借助老师范读,同学相互教读(借助拼音),多次复现,读准生字。

在这个环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尝试拼读在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拼读情况,教师范读或学生之间纠读。在学生读生字时,要注意感知字形,初步建立生字的表象。

2、精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直观演示,理解字义。

当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以后,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这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生活实践理解生字新词。要注意区分学会和会认两类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应学会的字,而会认的字不要做过高的要求,只是感悟就可以了,换个环境也认识就达到要求。要求学会的字,不仅理解在本句中的含义,也可扩展延伸,如借字组词,扩展造句等。这个环节,理解字义是重点,因此,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根据文字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借助直观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注意音形义的联系。在此环节中可适时采取多种形式,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在识字的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播,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可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的识字。如:实物演示:适时直观的物体演示,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或者形体演示让学生运用肢体动作生动活泼地记忆生字等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对于低段语文教师来说正确认识随文识字,优化识字教学环节,提高识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感 篇2

一、直观教学眼见为实

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 所以视觉在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 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卡、头饰、图片等, 配合肢体语言, 动作等, 使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新单词都能亲眼看见, 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的眼睛、耳朵去认识他们要学习的东西, 这样比用中文讲授生词更直观、形旬。如:在教水果和动物单词时, 我就灵活运用实物和图片,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水果实物和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动作, 并举行模仿秀———“比比谁最像”, 把孩子们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争相进行模仿, 课堂的气氛也相当活跃, 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

二、因材施教情景教学

《新标准英语》这套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但是学生在课外听、说英语的机会很少, 在课堂上我就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习得”的机会, 并非让他们有意识的学习, 而是营造一种“无意识、无压力、无包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益, 这就需要打破课堂常规, 不限于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 在课堂上创造真实情景, 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运用语言。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 我除了用传统的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 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方法也多种多样。利用现有的磁带或收集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 课堂上让学生领略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 尽量让学生模仿录音, 培养他们对英语的语感。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 化静为动, 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 将书本上呆板的东西变得生动活泼, 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更多情境, 使英语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 让课堂成为愉快的“英语天堂”, 把单调的学习变成多种感受的娱乐,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巩固课本知识, 掌握内容要点, 达到了对知识的再学习和再认识, 这样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It’s red.”和“Is it a dog?”等课文时, 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 呈现知识, 并在课件中设计了歌曲、游戏等让学生进行操练, 让学生通过观看、感知、体验来学习英语,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就学到了知识。

三、玩中有学学中有玩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能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快乐, 使枯燥、机械的句型操练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因此在教学中, 我注重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会单词, 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我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 实行整体大量输入, 在他们对很多的单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 通过各种游戏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如Pass the card (传卡片或其它东西) 、Listen and do the actions (听音做动作) 、Find your friends (找朋友) 、Draw and color (画一画、涂一涂) 等, 在游戏中通过听、说, 反复感知, 从而加深在脑海里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在尽情投入到游戏中就学会了知识, 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也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颜色时, 我就拿出一张颜色卡片让学生传递, 音乐停止, 拿到卡片的同学就要当“小老师”, 把卡片颜色的单词读出来, 并教全班读两遍。接着换第二张卡片继续传递游戏。这样单词的教学就在欢快的游戏中完成了。有时我也让学生边唱边玩来学习新知, 除了课文内的歌曲, 我也会把教学内容溶入孩子们熟悉的旋律中, 编成新歌来唱, 愉快的歌声会让孩子忘记这是在学习, 从而更轻松地学到知识。

四、充满信任充满自信

对于小学生来说, 批评是一种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孩子一旦受到了批评, 会影响他学习的自信心, 对这门学科产生恐惧感, 也不容易积极参于课堂的教学活动, 所以从小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更要设法消除孩子生理、心理障碍。俗话说:“自己是最大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 才能获得胜利。所以在教学中, 鼓励性的话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 要注意去发现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的亮点,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培养孩子对英语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频繁的运用“Good boy/girl!Great!Well done!Excellent!”等来表扬和鼓励学生, 在小组竞赛等活动中也用各种精美的小奖品等来满足小孩子的成就感, 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英语。

经过多年的尝试, 我觉得轻松活泼的课堂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堂的活力是由学生自身积极参与而产生,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地位,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我坚信, 只有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才会让学生乐学、好学, 从而变得会学、善学, 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不断努力, 让孩子们学得更轻松、愉快!

低年级体育教学有感 篇3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同时还是感情交流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培养。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各自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1情感教学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通过体育教学,教师和学生进行着比较亲密的接触。教师在遇到学生不注意听讲时,采用点名提醒,这样让学生感觉到体育教师“记得我”。学生不敢做动作时,说说鼓励的话,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学生会觉得老师“喜欢我”。学生表现突出时,教师给个“棒”的手势,给个肯定的目光,对他们一个微笑,会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他们会更加努力的参与运动。

2教师用语要儿化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熟悉他们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教一年级学生练习快速跑时,教师用“看谁跑得最快、跑得线路最直好不好?”这类语言,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快速跑的基本要求是“直”和“快”,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兴奋度,还让学生感觉到与自己十分接近,从而作出肯定的回答,使学生乐于进行有效的练习。

3讲解形象、示范要正确规范学生小,模仿力强。教师的教学示范动作要规范,给学生建立正确的第一印象,并用形象的语言分析、讲解动作要领。教一年级学生学习队列练习时,发出口令向前看——齐时,教师说“看看谁还没有藏起来呀”?来引导学生。教学齐步走练习时,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并要求学生记住“一二三朝前走,左右迈步往前看,两臂前后来摆动,身体正直不偏头”。在跳跃练习时,教师问学生,小兔子有什么特点?并让学生模仿小兔子,加上儿歌“小兔子蹦蹦跳。耳朵长又长”,接着教师说“看谁跳的动作最好、距离最远、谁最象小兔子。”这类语言比较形象、生动,简练而有韵律,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牢,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动作要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四、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安排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采用低年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强的练习形式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学投掷课时,课前先布置学生自备沙包和跳绳。上课练习时让学生投打小木柱、投打地靶(跳绳圈),或投进圆桶里,要求学生比一比谁投得既远又准。还应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学时采用竞赛法教学,这样学生能主动练习也不觉得累和讨厌。

安排灵活多变的的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练习,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准备活动时,每次都是一成不变的慢跑、做体操,低年级小学生就会提不起劲,产生抵触情绪,效果也不好。必须交换运用多种练习,合理采用队形练习、榜样法、小游戏、集中注意练习等练习形式,灵活组织教学,提高准备活动练习的效果。

5鼓励教学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教学活动,宜多采用鼓励教学。让学生在鼓励中学习。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好胜心强。加上室外上课受干扰的因素多,易发生偶然事件,如天气炎热、大风天、寒冷天气时,上课班级多时,低年级小学生在做游戏时难免出现发愣、碰撞、摔跟头、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时候,教师应着重鼓励教育,启发和激励小学生的好胜上进的欲望,发现好的典型要树立榜样及时进行表扬,对完成动作练习有困难的小学生要多关心、帮助,出现不好苗头应该以理服人,说服教育,严格要求每个小学生执行体育课堂常规,完成学习任务。

四年级语文上:观潮教学有感 篇4

一、课前预习收集资料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收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在课堂学习文章之前让学生对所学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电教辅助进入角色

通过电教辅助手段,看课件感受大潮的气势,从声音、形态亲眼目睹大潮的壮观与雄伟。再“学文──入情──动情”由整体感知课文,到看课件细读、品读课文,逐步养成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习惯。

教学后,感觉收获很大,学生不仅从字里行间目睹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而且朗读出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读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 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

★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 《观潮》教学反思

★ 观潮教学反思

★ 观潮教学反思

★ 《观潮》教学实例及教学反思

★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

★ 观潮教学反思优秀

★ 《观潮》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感 篇5

(2)、理解关注、体悟、思考生活,是我们心灵感动、真情流露、灵魂净化、创写佳作的源泉。

(3)、掌握“有感而发”的基本写作要求及方法。

训练题目:以“感受新学校”或“父(母)亲的生日”为话题。

课前准备:打印辅导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训练时数:二课时

导写过程:

一、激趣导入:

快乐的写作时光又在急切的期盼中到来了!上一作,同学们的自我介绍很精彩,老师批改你们的作文一点也不寂寞,同学们一个个都栩栩如生地站在老师眼前。相信这一作我们会写得更好,因为今天和上一作一样,还是写你和你生活中的人与事。写生活中人和事的文章我们读了学了很多,但写什么、怎么写,这就是我们本次作文要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问题。

二、品味经典 自主表达:

写文章,其实就是把我们个体对生活的感悟、思考、本质、情感用准确精炼、生动优美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不断提升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了解生活的内涵,把握生命的本质,是对生活的一种发展,一种享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品味冰心的经典作品《往事》

往 事

冰心

那天大雪,郁郁黄昏之中,送一个朋友出山而去。绒绒的雪上,极整齐分明的镌着我们携行的足印。独自归来的路上,偶然低首,看见洁白匀整的雪花,只这一瞬间,已又轻轻的掩盖了我们去时的踪迹。--白茫茫的大地上,还有谁知道这一片雪下,一刹那前,有个同行?有个送别?

我的心因觉悟而沉沉的浸入悲哀!

苏东坡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

那几句还未曾说到尽头处,岂但鸿飞不复计东西?;连雪泥上的指爪都是不得而留的……于是人生到处都是渺茫了!

生命何其实在?又何其飘忽?他如迎面吹来的朔风,扑到脸上时,明明觉得砭骨劲寒,他又匆匆吹过,飒飒的散到树林里,到天空中,渺无来因去果,纵骑着快马,也无处追寻。

……

--摘自《冰心散文选集》

自主探讨:

1、文中写了生活中的一件什么事?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生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2、作者在这种情境下发现了一个什么迹象?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触?

3、作者在行文上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往事的感触的?请说说作者的构思。

品评:文章开篇记述某一大雪天送朋友出山时的偶然所见:留在雪上的足迹刹时又被大雪所遮盖,无复追寻。此景骤然触动了作者一颗敏感的诗心,联想到人生过往踪迹难以寻觅。并进一步引申苏东坡的诗句表达的感情、思想,借以发表议论,点明题旨。表达了对生命渺小无痕、短暂易逝的慨叹,期望人们把握今天,只争朝夕。此情此感来得自然天成,毫无半点的虚伪矫饰,可谓是“有感而发”。

“有感而发”这就是我们今天作文训练的要求。

三、搜索生活 激活情感:

经历了多姿多彩的童年时光,我们已步入了少年时代,回顾过去的岁月,令我们怀念、兴奋、激动、沉思。往事历历在目,许多许多已然成为记忆中的珍品,细细品味,犹如一杯杯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更令人引发遐思与憧憬。请说出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并说出令你心动、深刻、难忘的感受或感想。

评点引导:

同学们刚才所谈的往事很真切动人,发自心灵的深处,感受真挚,感想深刻,每句话都流动着情感。同学们的倾诉都在告诉我们,最真的情感来自于心灵对生活的体悟和思考,只有深切的去感受,才能品尝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今天,我们就给同学们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面对依依往事中的酸甜苦辣,把你对生活的感悟象冰心一样写出来,使我们更能理智的认识生活,正确地对待生活。

四、知识链接

自主阅读,交流探讨:学习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 明确: (1)有“感”对写作的重要性;(2)“感”的来源及获取方法。

五、训练题目:

六、审题指导:

1、根据自选的题目要求,自由谈自己印象深刻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2、师生合作,共同解题,明确写作要点。

第一题:

写作点拨:

写作此题,同学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跨进中学大门,每位同学肯定会有许多新感受,这些感受来自各个方面:有的来自新环境,有的来自新老师、新同学,有的来自新开设的课程,有的来自与小学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教学方法……这些感受虽很新鲜,但也零碎。对这些感受,怎样取舍,抓住最主要、最深刻的来写呢?怎样有机、有序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呢?动笔之前,应认真选材,好好构思。

友情提醒:不能把文章写得支离破碎,或者是浮光掠影地搜罗一些材料,加以堆砌。要确立明确的中心,要有一条便于组织写作材料、便于行文的线索。

第二题:

写作点拨:

这篇作文的要求明确:要写在爸爸或妈妈过生日的那天,自己的所为、所思、所感。

思什么,做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写作本文,最大的难处在于如何写出新意。这需要在写作前好好动动脑筋。当然也不能为了求新,故意编造离奇的故事,写得好要能做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七、范文导读:

合作探究:

1、文中所叙之事是什么?作者的感受如何?

2、本文是如何构思写作,组织材料,表达主题的?

我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古诗,什么“皎皎河汉女”,什么“尘埃不见咸阳桥”等等。我每背一首,就得到妈妈一个及时的奖励:一张欣慰的笑脸,一个充满爱意的亲吻。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读好多好多的书来丰富自己。

长大后,小人书、连环画已经被古典、西方文学所代替。我读着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会有一种蚕吃桑叶般的快感,同时有个声响萦绕于耳旁,极宏大又极细切,极远又极近,像泉水流经山谷,像骏马在草原上奔驰。我知道,那是心灵与作品的共鸣。有人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每每与作品产生共鸣时,我就深深体会到这种乐趣。

我遨游于书海中,天南地北、四方八极都令我的心自由来往。我虽没有到过北国祁连,却有“祁连雪山在眼前”的感觉;我虽没有成年,却也懂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悱恻缠绵。我和徐志摩一起“作别西天的云彩”,和三毛一起去眺望大漠星空,和席慕容一起去欣赏那海滩上捡贝壳姑娘的身影,和戴望舒一起去雨巷中寻找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女孩……每每我与古今名贤一起来往游玩的时候,我就深深感到了读书的乐趣。

古今名家写诗、著书都是反复锤炼、修改而成稿,但也不免有缺少灵感之时。杜甫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到此处我就想,如果把“臣”字改成“爷”字,不就更能表现李白酩酊大醉时狂放不羁的个性吗?想到这儿,似乎杜甫也要来拜自己为一字之师了。每每觉得自己与作者并驾齐驱时,我就深深感到了读书的乐趣。

读书可以明智,可以修德,可以养性,可以育人……好读书,是当今社会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品质。我暗自庆幸我有这样一个好习惯,也庆幸自己能深深感受到它的乐趣所在。拥有此举,今生何憾?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本文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读书之感受--“乐趣”这个题眼,并紧扣题眼组材行文。

文章既有阅读感受的细致描写,又有阅读内容的高度概括,二者有机地结合,将小作者阅读的体会与收益流畅洗练地从多方面表现了出来。虽是一篇千字短文,却较为丰富地展现了当今青少年读书学习、追求知识的热情。结尾采用排比句式,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深化了文章中心。

八、写作指津:

1、合作探究:明确写作“有感而发”此类文章的基本结构。

(1)、叙事:交代“感”的触发点,精炼、简洁,围绕自己的感受。

(2)、写感:灵活采用多种手法,充分地、巧妙地、多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感悟,揭示文章的中心。

(3)、明理:可在结尾直接突出,也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富有新意地婉转、含蓄地表达。

2、注意点:

(1)、叙事是为抒发作者的感悟服务的,因此叙事要围绕感悟,简洁、精炼、突出,将感悟蕴含于叙事之中。

(2)、所叙之事与所发之感要有密切联系,自然生发,不能牵强附会。

(3)、所拟的题目要能与文章内容、主题相对应,不能文不对题。

九、学生质疑

十、我来实践:

1、确立要表达的主题。

2、构思写作的提纲。

教师巡查、并个别指导

五年级读《匆匆》有感 篇6

春城街道第一小学

五年级

思乡

“时间好比河水,只能流去不能回。”读了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我感悟至深。

读完这篇课文,我深深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正如古人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是留不住的,是匆匆的!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不信,您想想看,谁能把时间留住呢?过了今天,到明天,过了明天,到后天,而这些都不可能再出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的确,燕子可以再来,柳树可以再青,桃花可以再开,可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也在常常问自己。从前,总以为一件事做不完,以后再做也无妨,反正有的是时间,这样,明日复明日,结果,万事被蹉跎。

读过《匆匆》之后,我猛然觉得:人生是那样宝贵。我从没想到过时间老人竟是这样,在我们洗漱,睡觉,读书,吃饭甚至说一句话的时候就匆匆地流逝了。现在想起来,我真是羞愧不已,真恨不得像变戏法似的把那些虚度的年华全部收回来,再充分利用一回,但这是不可能的。

童年时代是学习的最好时光。有些同学学习很刻苦、很认真,每次考试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有的同学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乐意去做,从不把学习当回事,这真是太愚蠢了。

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感 篇7

事例1 1993年8月的一天夜里, 北京隆福大厦里一个报警铃突然响起, 但是值班人员没有认真查找原因, 就把警铃拉回到原来的位置。过了一会儿, 报警铃又一次响起, 这时, 隆福大厦里的大火用灭火器已经无法扑灭。这场大火造成了数千万元的损失。毫无疑问,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值班人员缺乏责任心, 没有认真查找警铃报警的原因。因此, 人们常说“责任重于泰山”的原因就在于此。

懂得责任

事例2一个11岁的美国小男孩在院子里踢足球, 不小心凌空一脚, 把邻居家的一块玻璃踢碎了, 人家要他赔偿12.5美元。小男孩闯祸后, 诚恳地向父亲认了错。没想到, 父亲却让他对自己所犯的过失负责。“我没有钱赔给人家。”小男孩难为情地对父亲说。父亲说:“我可以借给你12.5美元, 一年后你必须如数还给我。”从此, 这个小男孩便利用周末、假日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 他终于挣得了因闯祸向父亲借的钱, 并还给了父亲。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

此例说明, 里根父亲在里根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责任的种子, 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懂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由自己来负责, 任何人都不会替你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

事例3“80后”男孩曹阳飞宇, 2008年考取了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当时他面对病重的父亲, 曾想退学, 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两难之间, 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卖掉祖房, 背起身患尿毒症的父亲一起上大学。他在校外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 早上起早为父亲熬汤煎药, 晚上回来为父亲换洗被褥, 中途还要回来一趟看望父亲的病情, 而且还不落下学习课程。他这样做了几年, 从不张扬, 后来才被几个同学知道。他这种孝老爱亲、知恩感恩、自强自立、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 被评为2011年“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并受到李长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的先进事迹, 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和高度的责任感, 其所展示的爱心, 是百善之首, 是人性之基, 彰显了炎黄子孙的人性之美, 续写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华章。

做负责任的公民

事例4 2012年5月8日晚, 黑龙江佳木斯市第19中学在晚课放学时, 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 在失控汽车冲向学生时, 她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 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 造成全身多处骨折, 双腿高位截肢。张丽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完美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当车子冲向学生, 在学生生命面临威胁的刹那, 她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 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

事例5家住哈尔滨市宾县经建乡二道河子村朱家屯的4岁女孩孙悦, 本来还处于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 可是因为父母重病, 丧失劳动力, 小小年龄的她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她每天都要伺候生病的父母, 做生火、淘米、煮粥、刷碗等家务。就这样, 生活的压力让她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而这种磨炼也让她学会了从容面对生活。

一个4岁娃娃都懂得自己的责任, 知道担当责任, 那么, 作为一个中学生更应懂得自己的责任。中学生应担当哪些责任呢?首先是作为一个公民, 应承担维护正义, 热爱和平, 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一切的责任;作为父母的子女, 应当承担孝敬父母, 关爱父母, 体贴谅解父母的责任;作为一名学生, 应当承担遵守学校纪律,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所以, 我们中学生肩负着多重责任。

漫漫人生路, 虽然有许多的外力因素无法把握, 但我们必须具备驾驭人生航向的能力, 每个人都得对自己负责。总而言之, 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梁启超曾说过:“人生于天地之间, 各有责任。知责任者, 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 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 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据也。”通过以上众多鲜活的事实, 让我们的学生明白, 我们的成长过程, 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年龄, 处于什么时期, 担任何种职务, 做什么样的工作, 都有着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 而这责任是沉甸甸的, 重于泰山的, 无处不在的!

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感 篇8

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

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之后,教师再点几个学生读。一个学生读不好,两个学生读不好,教师便一而再地“请某某同学”读,却无视学生在朗读中的受挫感和失败体验,致使学生对朗读越来越失去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尚处于读书的起步阶段,他们面对的是十分陌生的课文,要“流利地”读出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尚有一定困难,根本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示范朗读便显得非常重要。语音是口耳之学,教师范读如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并能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学生就很容易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的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义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我们成功了》一课时,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我激动、自豪、深情的读书声,在教室中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仿佛自己正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个现场,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的范读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这些短句。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足可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使低年级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意的载体。课文里一些优美的关键词句,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意。但是,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尚缺乏足够的感受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准确性是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进而使学生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图画》中,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等动词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出示了“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这样几个短句,让学生谈谈课本中的句子和我出示的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说“课文的好,因为它写出了梨树的颜色和样子”。就连我们班一向不爱发言的雷柠珊也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了动作‘挂起’‘露出’‘翻起’‘举起’”。我顺势让全班学生做动作表示,并告诉大家:课文中的句子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这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然后我再让学生“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能很投入地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情感。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长期如此训练,学生的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一直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语文经验的,只是缺乏从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过体验,然而学生却不能够读出应有的情感,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便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我在教学义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一课时,有个句子是“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学生在朗读这个句子时都能体会到小鱼很多,却不能读出小洁彼时惊喜的语气,我便引导学生:小洁看到这么多小鱼,不由地发出了“哟”的声音,你平时惊喜时,又会怎样说呢?学生纷纷想到并说出了自己在惊喜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啊”“哇”“呀”“呓”等词语,生活的实际体验被调动了起来,惊喜的语气、表情如水到渠成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在朗读中联系生活,便于学生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文中的情意。

四、发挥想象,使学生朗读眼中有物、心中有情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朗读的过程不仅包括了前面的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把无声的表象组合过程生动化,使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朗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对文字中思想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使学生能够张开想象的翅膀,将情思深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情感。课文《清澈的湖水》描写了湖水的清澈、美丽,主要体现在文中的这一句上:“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学生知道这句子写出了湖水的美,却不能读出美的感情,于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读完后,学生说“我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学生学着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对赞美湖水清澈的感情自然地流露了出来。通过听他们读、观察他们的眼睛和表情,我能感受到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这些美丽的画面。

其实,引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等。总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功夫在教师的“引导”;而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应因文而异。(责编 白聪敏)

高一年级新生军训有感 篇9

十人一间的宿舍,显得有些拥挤,床间走廊最多并排两人。虽说没有家里环境安逸,却能够锻炼我们的自立和合作能力。我们轮流洗漱,各项生活常规有条不紊地进行。当地上有明显垃圾时,我们也会很自觉地将其拎起扔入垃圾桶中。值日的同学如没时间打扫,其他同学也会主动帮忙,努力让我们的宿舍变得干净、整洁。

相比之下,叠被子是最辛苦的事儿了。要把边边角角都给整平了,还要弄出豆腐块一样的棱角,叠好后看着自己的被子总会有种自豪感,只要花了心思在上面,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在苦中乐,在酸中甜。

参观一年级有感作文 篇10

今天是国庆节,为了让我和妈妈过一个开心的国庆节,爸爸带我和妈妈到红旗渠参观游览。一是参观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同时也想了解一下林州当时的真实情况。 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为了彻底改变严重的缺水的恶劣的条件,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遂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上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这一伟大的工程,换来了林州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若是没有红旗渠的话,林州人民的生活仍然处在严重的缺水状况,农民伯伯了不能播种,林州的人民没有粮食一定会饿的骨瘦如柴,人们过的仍旧是一贫如洗的生活。 红旗渠现在成为融爱国主义教育和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啊!红旗渠,是你让我真正懂得了“幸福”的含义,更让感受到林州的人民的不怕困难的精神,我要感谢你——红旗渠。

初中数学教学片断有感 篇11

关键词:数字把玩;学生群体;教学资源;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50-03

在使用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成的课堂上,有过诸多难忘的感受,现举二三例,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一、数字是有灵性的,数字承载着哲理,数字是可以把玩的

七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6,-21,54,0,,-3.14,0. 001,-999.

这本是一道课堂练习,经观察,口述即可完成。但仔细看这些数字,个个都是跃动的精灵,每个都有精彩的故事。

6,是个吉祥的数字,寓意“六六顺”。 基督教《圣经》记:上帝创造天地时于第六日依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塑造了人,然后从鼻孔中吹进生气,让他居住在伊甸园(Eden)中。六,是一周的最后一天,称周末星期六。6是由1开始的最初3个自然数的和:1 + 2 + 3 = 6, 是第3个三角形数。6又是最初两个素数的积:2 × 3 = 6。早时航海观测天象使用六分仪。螺母和螺帽是正六边形。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骰子的点数最多是6点。6倒过来翻了个个儿,就增加了半倍,成了9。台球子的6子和9子都得在头上作标识,才不会引起混淆。9和6刚开始还经常吵架, 9骂6整天价里挺着个肚子不像话,6骂9整天价倒立走路没个正经。美国的柯尔特发明的左轮手枪的转轮弹匣有6个弹仓,可以装6颗子弹。

21,常言道,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就是不管好坏,所以“三”常常指代和意味着“好”,“七”常常指代和意味着“坏”。不过现在“七”已不再当作“坏”。时下私家车的车牌号还常常带7,因为“七”与“妻”谐音,如517(我爱妻),917(久要妻),587(我发妻),799(妻久久)等,以表男主人对女主人的心迹。有家公司还叫3721公司呢。21是由1开始的前6个自然数的和:1 + 2 + 3 + 4 + 5 + 6 = 21,是第6个三角形数。21还是菲波那契数列的第8个成员:1,1,2,3,5,8,13,21,……

54,“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一副扑克牌有54张。54o的余角是36o,36o是黄金三角形的内角。36o是18o的2倍, 54o是18o的3倍, 18o的正弦值是黄金分割率的一半。54 = 6 × 9,可分解出丰富的因数:2,3,6,9,18,27.

0,如水中月,镜中花,不管来多少个还是0:0 + 0 = 0.

0,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瞧,给1送去1个,1当10回报:1 + 0 = 10. (此处自然不是算术,而是一种逻辑表式) 给1送去2个,1当100回报:1 + 0 + 0 = 100.

0,如谷粒,鸡面前的盘中物,来一个,消灭一个,来两个,消灭一双:对任何数a,a + 0 = a。(此处a即如鸡,谷子0被鸡吃掉,吞进肚里,消失了。)

0,似如来佛的大肚,能容天下所有难容:对任何数a,a × 0 = 0. (任何事物a,都可以被如来佛的大肚0所容纳,化解了,消失了。)

0,午夜零点,是起点,还是终点?0,像谷子,是果实,还是种子?这个问题犹如那个古老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又如亚当(Adam,the first man according to the Bible)和夏娃(Eve,the first woman according to the Bible)有没有肚脐眼?

3. 14,常用来近似指代圆周率。

0. 001,精确度的要求:精确到0. 001。0和1,二进制数。0和1,曲与直。1,是0的突破。0和1,可作为开关语言,也是电子计算机的整个运行工作语言。

教室有两个门,门开着记作1,门关着记作0. 一个门开着,另一个门关着,那么教室开着:1 + 0 = 1. 两个门都关着,当然教室关着:0 + 0 = 0。 两个门都开着,自然教室开着:1 + 1 = 1. (此处自然也不是算术,也是逻辑表式)

999,999感冒灵,三九胃泰. 奔驰(Benz)和宝马(BMW)等名车车牌号常见。香港饰品的黄金成色,如999.9金. 999一齐做一个前滚翻就能减掉三分之一的体重,成了666.

二、学生群体本身是一份潜在的、丰富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七年级下册有一道练习题: 编一道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所列的方程是3x + 4 (45–x) = 150.

如果只当是一道作业题,批改了发回,那么就白白地浪费了一份绝好的教学资源,也错过了一回精彩的教育资源的利用。事实上,学生的作品真是五花八门,五彩纷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在课堂上,课堂就成了学生的思想相互交流的愉快平臺,就成了学生作品认可与被认可、欣赏与被欣赏、认同与被认同的最自然、最可接受的方式的平台。同时还真切地体现了数学模型的高度抽象性,因为构成该数学模型的背景居然是可以千差万别的。现采撷部分学生的作品如下。

庄萌凤编:有花生重45千克,其中较好的价格为4元/千克,较次的为3元/千克,共卖出150元,问较好的、较次的花生各卖出多重?(花生的价格便宜了点,哪儿有的卖?也帮多买点)

蔡荣莹编:小雪做纸花,有红、白、黄三种颜色。已知白花和黄花共有150朵,白花是红花的3倍,白花和红花共有45朵,黄花是白花的4倍。 求红花有多少朵?

许洋洋编:爸爸45岁,爸爸的岁数减哥哥的岁数的差的4倍与哥哥岁数的3倍的和是150. 求哥哥的岁数。(“爸爸”早婚!哈哈!宜改“哥哥”为“堂哥”或“表哥”)

三、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自然的

在八年级下册教学“方差与标准差”这两个统计学概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道灰暗的色彩,即学生对课本给出的方差的概念、定义,普遍感到生硬、困惑、不理解。

方差是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这样一个算式得到的结果,来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

形成这样一个游戏规则的合理性是什么?必要性又是什么?因此有必要对方差和标准差这两个概念形成的原理做个通俗的解释和引导,展示其自然形成的过程。

但是,当两组不同的数据,其各自的平均数相等、相同、一样的情况下,作为各自原始数据的集中的、居中的代表,平均数已无法区别、反映这两组数据的不同情况,或者说,此时利用平均数来比较已失效、无效。

当然,平均数毕竟是一组数据的集中的、居中的、很好的代表,但对于两组数据不同,数据分布不同,偏差客观存在,因此可以考虑、考察一组数据与平均数的集中趋势,或“同心同德”状态,或集聚、集居、群集情况。而反过来讲,就是可以考虑、考察一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偏离、偏差、离差情况,亦即离势,或“离心离德”状态,或散居、离散、游离情况,这是相通的。

与平均数的集中趋势较好的,凝聚力大,较团结、集聚、集居、群集、稳定在平均数周围,较“同心同德”,自然地,与平均数的偏离、偏差、离差就较小,即离势较小,“离心离德”的少,散居、游离、波动、离散的程度就小。反之,与平均数的偏离、偏差、离差较大,即离势较大,“离心离德”的多,“众叛亲离”的多,散居、游离、波动、离散的程度大,自然地,与平均数的集中趋势就较差,凝聚力小,群集紧密程度较差。

至此,当两组不同的原始数据的平均数都一样的情况下,不仅使用平均数失效,而且使用平均离差也失效。这就需要考虑、考察导致平均离差为零的原因何在。事实上,导致平均离差为零的原因是,所有的离差在加法运算中将全部互相抵消,或上或下,或前或后,或左或右,通通消化掉。由于偏差、离差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就需要考虑如何保住离差,使其在加法运算上不被互相抵消,得以保存下来,以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个客观实在。

就在此时,一道亮丽的光彩在课堂上闪现,学生潘翊、赵弦不约而同地提出,给每个离差取绝对值!这是很数学化的思考的,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简直就是专业数学工作者的思考,而且是课本上所未提及的。

当已知一组具体的数据,用笔算是不难求出其平均距离的。可是,由于平均距离含有一组绝对离差,而在理论上,去掉每一个绝对值都需要首先判断绝对值符号内式子的正负号,因此平均距离在理论演算、运算上很不方便、很不经济。这就需要进一步考虑寻求具有与绝对值相同的功能、相当的作用的数学方法。

至此,学生普遍能作出自然的反应,即对离差取平方!水到渠成。事实上,只要是对离差取偶次方,都能保住離差,使其不在加法运算中被相互抵消。不过取平方自然是取偶次方的最简单者。这样,两数差的平方就可以容易地展开为二次齐次三项式,理论运算比较起来非常方便。

这就是方差的来历。

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感 篇12

在第一堂课上, 执教的女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 分别在黑板上挂上木罐、银罐、金罐和七颗钻石,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姑娘做了件什么事。一个小男生说, 故事讲小姑娘用自己找到的水, 救了小狗、妈妈、过路人这三个人。还未等小男生说完, 教师马上“敏锐”地更正道:“小狗不是人。所以, 故事主要讲小姑娘用水救了两个人和一条狗……”

无独有偶, 第二堂课上, 一位男性青年教师切出了大块时间, 和学生谈小姑娘的木罐之变, 并且特别强调罐子变化的层次性、递进性。教师意味深长地说:“由于小姑娘施爱对象的不同, 罐子变化的珍贵程度也不同, 救动物 (小狗) , 木罐变银罐;救亲人 (妈妈) , 银罐变金罐;而救陌生人 (有个过路人) , 金罐里冒出七颗钻石。”……

这两个教学片段有一个相似的观点, 那就是人是人, 狗是狗。无论是前一位女教师, 还是后一位男教师, 他们犯了一个共同的文本解读错误———童话逻辑就是生活逻辑。

众所周知, 童话是以假定的手法创作的非写实性儿童文学, 象征、夸张、幻想特别是拟人, 是童话创作的基本逻辑, 也是童话之所以为童话的标志性特点。试想, 要是童话不拟人, 不让小狗小猫说人话、做人事, 那故事还能算是童话?童话中的小狗小猫绝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小狗小猫。童话里的小狗小猫, 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价值, 他象征、代表着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如果能理解到这一点, 我们就不会去特别“更正”小狗不是人, 去特别强调小狗是小动物。反过来, 我们会去肯定小狗就是人, 小动物就是特别需要我们去爱护、去关心的弱小、困难之人。

造成教师这种对于文本的误读,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教学, 就是听说读写教学, 这种功利主义、应试主义的教学理念, 造成了不少教师普遍缺乏儿童文学教育的理念和素养。因而, 即使教材中选入了诸如《七颗钻石》这样的童话故事, 不少教师还是简单化地把它当做识字造句、思想教育的一般性文体, 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罢了。

其实, 作为一种非写实性儿童文学样式, 童话拥有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美学特色, 童话教学必须正视这些基本特点, 努力做到三扬三忌。

一、扬童话逻辑忌生活写真

什么样的文本, 就有什么样的写作逻辑。童话逻辑指的是童话中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规律。这种逻辑对应着儿童万物有灵、物我不分、自我中心、任意组合等心理特点, 成为孩子喜欢甚至痴迷童话的依据。在一个成功的童话中, 童话逻辑重点表现在童话世界各种假定性事物的存在方式上。其实, 文学都是假定的, 和小说等写实性文学相比较, 童话的非写实性与小说等写实性文学在“假定”度上有大小、深浅不同之分。小说等假定度小, 或者说浅, 与现实生活比较接近, 甚至比较近似现实;而童话的假定意识强烈、夸张, 所呈现的艺术世界或艺术形象远离现实, 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如现实生活中, 狗是不会说人话的, 而童话让狗像人一样说话;在现实生活中, 猫是不会自己拿着鱼竿去钓鱼的, 而童话让猫像人一样去钓鱼;在现实生活中, 个体生命都是有限的, 一个人不能永远地生活下去, 更不可能死而复生, 可是在童话里, 可齐天地, 可无生死。说到底, 童话逻辑是一种情感的逻辑, 即“上帝说要有光, 于是便有了光”的那种逻辑, 追求的是情感的真实。童话正是借用这种贴近孩子心理实际的思维、情感逻辑来对谬误实施保护, 而这一点也只有具有缪斯天性的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含义。在孩子们看来, 童话中动物开口说话、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睡美人睡了一百年美丽如初等如同生活一样自然,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因此而大惊小怪。

可惜我们成人总是爱好遗忘, 遗忘了自己曾经的纯真和稚朴, 而且又喜欢用居高临下之势审视儿童, 用自以为既严谨又严密的因果逻辑、事理逻辑去指责儿童的纯真、超然。出现了案例中的“小狗不是人”, “狗是动物;人的生命比动物重要, 救动物, 上帝奖励银罐, 救路人, 上帝奖励七颗钻石”这种成人化的解读。如果我们能真正读懂童话逻辑, 根本无须用成人逻辑、成人价值去“更正”孩子的“谬误”, 去灌输同样是生命, 人比动物重要, 他人比亲人重要这种成人价值观。因为在童话里, 狗就是人, 是有思想、有情感、能说会笑的人;在童话里, 王子与小鹅, 国王和小狗, 他们的生命一样重要。至于罐子质地之变, 笔者认为无需特别强调, 孩子也不会像守财奴一样去关注什么金的银的。如果一定要解读, 要深究, 笔者以为罐子之变是对小姑娘坚持行善的累积性肯定, 如同我们肯定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和长期做好事, 因行善的偶然性和一贯性不同而给予的奖品不同, 是一个道理, 而不是人比动物珍贵的价值观呈现。

二、扬审美情趣忌道德规训

任何文体都有其特定的审美品质。由于童话的本质是幻想的, 是以假定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 因此童话必然显示出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审美特点。当代童话, 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狭隘的功利主义的束缚, 根据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实际, 大力倡导童话的游戏精神、荒诞意识。如读《巨人的花园》, 小朋友感受到荒诞美、隐喻美;读《去年的树》, 小朋友感受到诚信美、凄凉美;而读《从现在开始》则能让人感受到故事的稚气美、怪异美。这就是童话, 她能凭借幻想的翅膀, 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上活动, 使常见的和罕见的、熟悉的和陌生的、真实的和想象的各种人物、事物、现象、概念, 发出不平凡的奇异的光彩。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利用形象, 利用故事, 利用儿童天性, 积极做好故事演讲的组织、引导、后勤工作, 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画一画等多种儿童感兴趣的审美活动, 熟记故事, 激发想象, 鼓励学生自主感受、自由表达。让他们用自己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去体味故事带给他们的真善美事物的感动、假丑恶事物的愤恨。

教师切忌拿童话作为教训孩子、灌输成人价值的工具。如有的教师拿到一个童话, 首先想到我要用这个故事给孩子带点什么“道德礼品”。曾经听到有位教师在教学《两只狮子》时, 不去关注对两只狮子不同生活方式的具体化想象, 不去理会孩子喜欢编故事、说故事的心理, 而把重心放在我们应该向那只勤劳的狮子学什么问题的纠缠上。如生活中你是一只怎样的狮子, 咱们班哪些同学是第一只狮子, 哪些是第二只狮子等等功利性的拓展和讨论。尽管童话教学也有健全人格教育的目的, 也有品德教育的使命, 但必须审美化地进行, 春风化雨式地熏陶, 而不是机械式地猛灌猛塞, 否则容易毁坏了孩子对童话的爱恋。

三、扬文学本质忌机械认知

现行语文教材中, 儿童文学作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有专家形象地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学比作是一张纸的两面, 可见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之高。我们知道, 文学是语言艺术, 是以审美的方式, 以语言为手段, 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的。作为儿童文学门类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儿童性的童话, 因其生动的故事性、鲜明的形象性和丰富的情感性, 特别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及学习语言的规律, 符合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童话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张扬童话的这些文学属性, 将童话所具有的语言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 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能力。比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 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后, 我们可以抓住小鸟问树桩、问门先生、问小姑娘这一情节, 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充分想象。不但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加深对小鸟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形象感受, 同时, 也能更好地达到在具体语境中习得认知、学习语言、丰富情感的目标。

遗憾的是, 在实际教学中, 经常发生教师喜欢脱离已有故事, 脱离既有语境, 开展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笔者曾经听到一位青年教师在上《七颗钻石》时, 对孩子最感兴趣的故事内容, 就是不讲不读。硬是从故事里, 抓出“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一句中的“竟”字和“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一句中的“端端正正”一词, 花了足足20分钟的时间, 请学生给“竟”字找近义词, 给“端端正正”贴上AABB式标签, 然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找AABB式和ABAB式词语。然后, 如获至宝似的将学生所找的词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指导学生当堂记背。也许这位教师压根就不了解童话的文体特质, 不知道具有这些特质的童话应该怎么教。因为在他心中, 学生能在考试卷上找近义词, 给词语划类型, 那得分就是他的教学GDP, 就是他的“七颗钻石”。

上一篇:家长义工感言单下一篇:第一次社区竞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