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

2024-09-28

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精选12篇)

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 篇1

在阅读教学中, 语言训练与审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可以说, 审美教育不能脱离语言训练, 但语言训练也要渗透审美教育因素。两者有机结合, 方能创造出阅读教学的最佳艺术境界。

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抓住课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特点, 善于采用多种审美教育方法,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让听说读写训练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

一、饱含深情, 讲究美讲

“讲”在阅读教学中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提高阅读鉴赏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来不回避“讲”, 而是正视并科学地分析“讲”中存在的问题, 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 讲究“讲”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注意精讲, 而且力求做到“美讲”, 讲得很美, 讲得很精彩, 其生动形象的语言, 饱含激情的讲述, 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使文章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合谐共振, 从而创造出一种动人的美感。

1. 导入性美讲。

即在教学伊始就以精心设计的情感导语美讲入课, 一开始就营造一种令人神往的美的氛围, 使学生在审美感知中初步形成某种审美情感, 为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审美能力奠定基础。教学《桂林山水》一文, 我这样导入新课:“……桂林的山很美, 桂林的水很美, 著名诗人贺敬之对桂林山水做出了这样的赞美———云中的神啊, 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 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 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诗把我们带入了优美神奇的仙境,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桂林山水的……”教师巧借名诗佳句美讲导入, 学生未读课文先闻“赞歌”, 他们听老师讲得美, 再联系观看视频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脑海中早已展开丰富的想象, 一幅幅如诗似梦的山水画正朦朦胧胧展现在眼前, 一种急切地想撩开那梦一样的面纱, 要探寻这幅美的山水画真面目的心态跃然于脸上。此时再“披文”, “入境”更快, “动情”更深。

2. 理解性美讲。

即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实施“美讲”。教学中, 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 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既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的训练点, 又作为一个“美讲”的突破口, 以讲帮助学生理解, 以讲升华学生的情感。如,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么一个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历史时空跨度大,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要领会这句话的意思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抓住“不可估量”, 体会损失之大;抓住“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意义上的递进, 体会损失之重。但学生对后一个分句无法从情感上体验, 这时我抓住一个需要“讲”的机会, 先是结合课文的描述渲染园林之美, 再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对园林进行真挚的赞美, 最后悲愤地陈述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番知识性、情感性强的“美讲”, 教师慷慨激昂, 学生凝神聆听, 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产生共鸣, 此时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以读为本, 体味美感

阅读教学中不但要美讲, 还要美读。教学中, 要坚持以读为本, 重视教师示范性的美读和引导学生美读来读懂课文, 在美读中结合语言文字训练感受, 理解课文美的意境、美的结构和美的语言, 比如汉语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悦耳动听的韵律美, 作者构思组材的结构美, 遣词造句的词汇美、句式美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美、人情美、风俗美等,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一面五星红旗》一课, 记叙了求学异国的作者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 在极度饥饿疲乏的处境下, “我”拒绝了面包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 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 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理解和尊敬。在教学本课时, 我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 通过学生的齐读、评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 对诸如“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 经过河水的冲流, 依然那么鲜艳”“趔趔趄趄”“安心养一养, 费用由我来付”等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有感情的品读, 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从而深刻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 同时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体验到了情感表达的美。

三、揣摩词句, 感受美味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 情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教材中的佳作, 无不是情的结晶。这些浓烈的情感, 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美的欣赏是情感的操练, 词、句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本单位, 妙词佳句对领略文章情感、揭示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 应抓住关键词句, 让学生在反复咀嚼、欣赏体味的过程中, 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感受美味、陶冶情操。如教《丰碑》一课时, 我抓住“他的神态十分镇静, 十分安详”“大雪很快覆盖军需处长的身体,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两句话, 通过理解“镇静、安详、覆盖、晶莹、丰碑”等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神态十分镇静、安详?”“为什么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借助直观教学、仔细观察、用心揣摩、读议等方法, 品味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这样“品词析句”, 学生不仅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而且使英雄的高大形象生动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让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注入浓浓的审美意识。《她是我的朋友》《穷人》等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中祖国的风光美, 古诗中的艺术美、意境美等等都是对学生渗透美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凭借丰富多彩的语言,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认识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陶冶美的心灵, 从而审视自己的内心行为, 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完善自我。

四、创境激情, 入境求美

美是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而情境正好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因素, 是“情”与“境”的交融和“形”与“神”的合一。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直观形象, 创造具体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 使学生的阅读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使学生产生与作者相同的体验,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在教学实践中, “创境激情”的方式主要有: (1)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如教《翠鸟》时, 出示翠鸟标本,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联想, 欣赏翠鸟“颜色鲜艳, 体态玲珑”的特点。 (2) 通过图画再现情境。义务教材的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彩色插图, 一般都要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 引导仔细观察, 展开想象的翅膀入画入境。 (3) 引进音乐渲染情境。如教《月光曲》中描写贝多芬创作曲子这一段时, 让学生边听钢琴名典边朗读课文。 (4) 通过情境模拟体会情境。如教《雪地里的小画家》, 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各种动物, “演”故事情节, “读”角色语言。 (5) 通过录像展示情境。如教《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中辅之以电影的片段。 (6) 板画勾勒情境。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再现海底世界丰富的物产, 与工整的板书以及色彩鲜艳的挂图结合在一起, 给人以美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讲究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不正是美好心灵体操的具体操练吗?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美育, 努力做到如春夜喜雨, 创造出阅读教学美的艺术境界。

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 篇2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优美的作品,开展积极有效的.审美教育活动,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而在艺术中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受教师、学生和教学方式三个因素的影响,审美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搞好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生专业特点,灵活运用审美教育形式;利用表演揣摩文中人物心理,开展审美活动;利用音乐烘托作品主题,促进审美教育;利用绘画重现作品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 者:刘亚玲  作者单位:苏州市艺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29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G712 关键词:艺术中专   语文阅读   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3

关键词: 阅读教育;美育;审美榜样

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而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育外,进行审美或美感的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应该自觉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培养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一、突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彰显新课程理念

1、改变当前阅读教学中过于偏重知识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的现象,增强教学教程的人文教育内涵。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了美育的思想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活动。

2、改变阅读教学目标简单化、学科单一化的局面。利用学科整合将阅读教学的审美化与审美教育思想完美的融入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体验和评价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知技能与个人修养的完美统一。

3、可以增强阅读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美育目的,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尽量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从而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也使教学过程本身充满趣味。

二、对于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促进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说,积极态度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的赖于学习和生活的情感体验。而阅读教学活动的审美化改造和阅读课程的审美化设计,使课程和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引发儿童在具体情景中的情感体验,帮助其形成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2、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受到了陶冶和鼓舞,使他们在勤学上进、文明尚美、团结活泼、勇敢有为等方面不断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3、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创造力应该从娃娃抓起,这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审美教育来培养儿童本性的审美活动,从而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三、把审美教育融入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阅读教材中进行审美教育,就是将教材作为审美客体,作为一个诱发体,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回忆、诱发读者的感觉和知觉,进而调动读者的情感,使读者在多种审美心理功能的活跃中,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超脱和愉悦。

1、引入审美情境,感知形象美。形象美,是审美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审美化的阅读教学,必须通过审美客体,创设一种审美情趣,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2、唤起审美想象,体验情感美。情感性,是审美教学的又一个主要特征。审美公的阅读教学,想象和情感的唤起是以审美客体为依据的。只有唤起学生想象的空间后,他们才能利用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构建自己的审美想象。

3、拓展学生情思,创造情意美。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要做审美主休的引导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世上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找春天》一文,写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的美丽景象。课文以“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呀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生动的画片,有图片和声音,有动物和植物,有陆地、水中和空中多维的角度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春天,多角度的描写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学们,多美的春天啊,你看文中的小朋友找到了那么多的‘春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去寻找春天,并把收获写成了一篇篇小作文。在这样一个主体再现、创造美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愉悦、情意更为深挚。

四、审美教育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注重整体的协同发展,又要关注个性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我们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一篇语文阅读教材,知识量大,一言一语中都渗透了丰富的美的无素,充满魅力。每个学生欣赏的角度都不同,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去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2、要给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勇于实践的机会。教学时教师不公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还要给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机会。阅读课文中有很多美育因素,不像环境美、情感美来的真接需要读者深入领悟,教师可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学习、探究获得美感体验。

3、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起审美榜样。在审美化教学中,老师担负着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美好的生活理想和持久的感情创造力,亦即具有较高水平的审美素质修养。力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审美性的教学艺术,让学生的阅读学习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欣赏美的享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 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需要美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能强加于学生, 教师应该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激活他们的审美需要和欣赏课文的热情, 使之在阅读活动中主动感知、理解、鉴赏作品蕴含的美, 以达到构建美和创造美的目的。

审美需要是审美主体 (学生) 对美的内心需求和对美的基本看法。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审美需要乃是学生对所阅读作品中美的事物的追求和看法。[1]比如, 学生对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美好精神品质的追求, 对作品中所蕴含的高尚伦理道德的追求, 以及对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看法, 等等。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呢?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一个人感到欠缺并力图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2]因此,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教师, 有必要创设一种使学生感知自己在美的方面的欠缺, 并通过阅读 (或别的方面) 能够获得的情境。这样, 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 才能唤起学生阅读欣赏课文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绘声绘色、多角色化的演示, 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范读, 来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 感到自身的不足, 从而产生对美的需要和追求。

二、采用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欣赏美

1. 在朗读中感知美

感知美就是指学生通过其感官对所阅读文章中美的东西, 诸如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结构等有关信息, 依靠已有的语感经验作出迅速而直接的整体把握。[3]由于感知美是通过感官来进行的, 所以在审美时必须调动审美感官。古人称诵读是“目治”“口治”“耳治”的统一。这其中的用“目”与“耳”的视听感官则是审美感官中最主要的感官。这就是我们提倡学生用朗读法去感知美的道理所在。学生对阅读文章反复朗读, 可亲自感受文章的美。

2. 在默读中理解美

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阅读, 它是依靠内部言语来进行的阅读活动。在默读时, 学生的言语活动的动作过程被简化, 对语调和节奏没有严格的要求, 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内容上。由此, 笔者认为, 默读是理解美的较理想方式。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和体现, 寄寓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叶圣陶先生曾说:“文艺的创作绝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而是作者对人生的所见所感。”所以,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默读时驱遣想象来理解作者的所见所感。

3. 在分析中鉴赏美

作为涉世不深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学生, 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文章深入细致地分析, 帮助他们理解文章, 为鉴赏美打下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道德感和理智感, 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分辨文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例如, 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 学生能崇尚爱护学生的蔡芸芝、热爱祖国的陆游、不受屈服的文天祥和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保尔, 斥责欺压百姓的黄世仁、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阴险狡诈的贾雨村, 同情命运悲惨的祥林嫂、为爱情而死的刘兰芝等。通过鉴赏, 学生能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善臻美的形象。

4. 在作文中创造美

至于创造美, 可以在以上欣赏课文的基础上, 采用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的形式来实施。

三、感受美的熏陶, 塑造学生人格美

学生对作品中的美经历了感知、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过程后, 受到了美的熏陶, 为把自己塑造成人格美提供了可能。

人格美即人的内在品质的美。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使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熏陶浸染, 最终实现人格美: (1) 为文中人物忠厚纯朴的语言和果敢大方的行为所熏陶; (2) 为文中美的形象的高尚道德与情操所熏陶; (3) 为文中具有聪明智慧与修养的人所熏陶。

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塑造学生的人格美等方面, 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3]程钧.美学原理[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5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闾小荣

摘要:学习语文是一个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创造力

据北京市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提供的材料表明,近年来小学生中有20%——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荣格指出:“威胁我们的巨大灾难,并不是那种低级的物理或生理事件,而是心理上的事件„„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几亿人都会陷入巨大的疯狂(如战争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威胁它的不再是野兽、巨石和洪水,而是某种心理上的暴力。”荣格这段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警世之言,值得我们深思。如何防止心理暴力,缓解心理失衡现象?实施审美教育是有力的措施之一。人们通过审美活动,可以寻求精神慰藉,得到情感宣泄,减轻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所谓“审美教育”,是传递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它属于情感教育,包括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其中,人格教育是目的,趣味教育是中介,感性教育则是处于基础的地位。美育不仅是针对人的感性而进行的教育,而且是以主体对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前提的,激发人的感知,解放、泄导、升华人的情感,丰富人的想象,使人由感入悟,经过趣味教育的中介,达到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意熏陶感染,迁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时空的跨度非常大,从古代到当代, 从中国到外国,从自然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生活到艺术,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因美存。阅读课虽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感。但它却能赋予审美教育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理智评价与情感评价当融为一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扶发幽微,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 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

教学,既是一种具有相对完整的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又是富有情感和审美因素的艺术创造活动。因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手段和评价标准,而且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核心。

1、情感铺垫、营造氛围

大凡美感强烈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感情,教师可在导入新课时,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位教师在执教《九寨沟》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它由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祖国的四川,有一处世外桃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九寨沟》这篇课文,将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九寨沟,去领略她秀丽多姿的风景。”这位教师的导语句句有情,学生的心随着那生动形象,激情昂扬的语言,仿佛早已飞到了九寨沟。教师在进行情感铺垫时,激发起学生对伟大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民族自豪感,进而使其化为审美感知的内在动力。

2、巧设悬念,诱发审美注意

小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一个急待弄清的疑点,都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审美注意。如在教学《珍珠鸟》时,首先出示插图: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为什么图中的珍珠鸟胆子就这么大呢?打开课文,到课文中找答案。学生顿时点亮思维之火,投入到课文中去。

3、展示意境,激发美感

在智力结构、意志结构中,理智占有重要地位,情感、想象等因素都要服从于理智,受理智的制约。而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却是情感占主导地位,审美主体总是处于饱满的情感状态,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将主观情感移注到客观对象身上,使客观对象好像也有了情感,形成“神与物游”、“情景交融”的意境。杜甫的著名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绝妙写照。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文章,都有如诗如画的意境。教师若能巧妙地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感兴,调动学生 的审美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烟台的海》一课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烟台的海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二、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学生通过感知即能形成爱美的表象。小学语文教材中处处是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认识能力有限,而难于感知美,更难于发现美。教师要按照美的规律,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并对教材中美的形象进行美的加工,形成新的审美意象,唤起美感,在此基础上要训练学生审美感官,激起美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善于用形体语言来展示美,合体的衣着与修饰,优雅的举止均可以让学生由境见形,由形悟美;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情趣盎然的插图,利用众多高质量的插图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美,从感性上直观的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体会其中的美;同时教师要力求课堂教学的艺术化,板书字迹规范,线条清晰,合理使用简笔画,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用悦耳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感受到语言之美;此外教师也要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展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多彩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在学文的同时,有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从分析入手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因为关系到学生对学过的文章中的人物,事件等能否准确地运用审美观点分析和评价,而小学语文教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正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审美教学作了如下的一些尝试。

1、领略课文语言文字的美

汉语是美的,语音和谐,抑扬顿挫;词语丰富精细,生动传神;句式规范整齐,灵活多变;修饰多种多样,文采斐然,富有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的一段话: 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2、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美

所谓文章思想内容的美即课文对社会生活美的展示。这一美的展示更为丰富深刻,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创造美好的心灵。因而,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这种美,能使学生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基本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高山大川、惊涛骇浪的壮美,又有清风明月,、,残雪飘絮的优美;既有奔腾豪放的雄伟,又有空灵清浅的幽美;既有风景秀丽的名胜,又有物产丰富的宝地。通过对这些美的体验、感悟,可以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激发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时,教材中塑造了众多内在精神美的人物形象。有为了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杨利伟„„),有身边的普通人(《番茄太阳》中的小女孩,《微笑着面对一切》的桑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去揭示他们的心灵美。以在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在对中心思想的解读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得到升华。

3、品味作者表现手法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善于运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手法,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描写而言,就有肖像、心理、动作、对话、细节、环境描写等,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许多古诗还以种种手法写景抒情,创造了一系列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的意境。品味作者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比如《庐山的云雾》一文,采用了动静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展示了庐山云雾的绮丽景色。作者讲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又讲了其瞬息万变的特点,这种动静结合的表 现手法,显示出了庐山的云雾的独特的美。

三、启发想象,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升华,而“学以致用”也一直是中国教育所提倡的。苏霍姆林斯基把审美创造力称为“美育中的精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美应表现在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上,也就是作文的写作上。作为阅读的继续与深入,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分析文章所见到的结构美,语言美、内容美、思想美都渗透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去有意识的发现美。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丰富美的表象,为记人叙事提供素材。而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各种创造美的场所,让学生去寻找美,用自己的口呼唤美,用自己的笔描绘美,用自己的手去创造美。以此提高对美的表达能力,进而达到创造美的境界.。例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半红半黄、半粉半紫、半桔半青„„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天边出现一头大象,四肢粗壮,身高体大,象鼻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工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四、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诵读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研读则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这是审美教育的关键。语文课堂就要让琅琅书声成为孩子们精神律动的音符。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文章要达到美读的境界,应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情味。叶圣陶先生很强调要进入美读的境界,要引导学生读进去——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读,又要指导学生读出来——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朗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 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比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学生已充分体验到了诗人与老朋友惜别时的难舍难分后,然后用读来表达这种情感,体验情感。这样,学生理解语言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都会有提高。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法)葛赛尔,《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8月版。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4、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含地理、历史、政治、科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感情,因此,重视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1]。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一些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一味强调学生的语文书面考试成绩,忽视语文人文性、社会性的特点,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改善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把文章的独特之处点出来,引导学生品味、体会语言、意境的魅力,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仔细揣摩字句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仔细品读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可以了解作者的个人想法和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感历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共鸣,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散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的好处,促使了解作者惊喜、愉快的心情。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修辞、比喻手法运用的好处,引导学生回忆春风吹拂的感觉,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旨,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三、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文章所创设的意境可以感染读者的情绪,净化读者的心灵,从而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受、欣赏文章的意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阅读材料,营造合适的阅读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例如,在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亲自体验盲人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创造优美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了解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困难和兴奋,促使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珍惜拥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想象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4]。例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入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让学生想象仙境的美好,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自然环境、虚拟世界的特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感受美、创造美,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况,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续写文章的结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庆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95.

[2]胡旭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成功(教育),2012,20:45.

[3]陆太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2,02:6-7.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7

那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有什么样的方法与途径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品味阅读, 培养学生美的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 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 学生感觉迟钝, 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而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在语文阅读时, 必须充分调动听、视、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 才能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全方位去感受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隐约的远山, 是不能感受到作者创设的朦胧柔和、冰清玉洁的世界的。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使他们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阅读文本时学生通过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唤起相应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综合成自己独特的情感感知, 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 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 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 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随着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 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积累,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不断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需要, 又进一步进入新的审美阅读之中去丰富、积累美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进入到一个感受美、接受美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另外, 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不仅是引导学生阅读、品评文本材料,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之中拓展开去, 在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品味美之存在。文学形象与文学美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处处有美的存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更利于学生对美的感受经验的积累, 以此来丰富学生美的素养, 进一步促进在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感知。脱离了生活的语文阅读中的美育, 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语文阅读中的美育要注意的东西。

二、感悟阅读, 丰富学生美的情感阅历

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 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心灵态度体验。

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 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 它始终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创造相结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 可以获得诸如喜欢、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 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例如学生阅读《炉中煤》可感悟对祖国热爱之情, 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 阅读《荷花淀》可品味身系家国的崇高情感, 阅读《风景谈》可感受对“风景”独特的审美理解, 阅读《致橡树》可品悟女性的独立爱情观等等。这样的阅读引导自然就会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 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不断发展、提高。

另外,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 能在感受美的同时, 领悟文字的价值及其精神追求, 体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的形象, 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享受自然, 体验人生, 经历苦难曲折, 步入更高的思想境界, 领略无限的意境风光。那种美的享受, 那种美的情感阅历, 就如小草沐浴在细雨如丝的春风中一样。学生在享受文本塑造出的美的同时, 教师更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享受向深处发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一些严肃的深层次的问题:生活道路如何选择?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如何善待生命?如何善待自然等等, 把学生的美的情感感悟引入学生灵魂的更高层次,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美育的更高目标。

三、审美阅读, 培养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 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 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 构成的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学生对文本中塑造的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之后, 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 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意象, 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心灵得到净化, 灵魂得到熏陶。怎样形成这种效果呢?教师不过是个引子, 主要的还是学生心领神会的感悟。但教师的引子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文学文本中包含着美 (凡是在生活中最能体现出人的本性为人所宝贵的, 富有社会意义与人生价值, 从而易于唤起审美情感的, 就是文学文本要塑造的美) , 但又不是唾手可得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打开思维大门, 感知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性格美、环境氛围美、社会风尚美、情节曲折美等等。例如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湘西生活情境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像对边城端午习俗的描述:“端午日, 当地妇女、小孩, 莫不穿了新衣……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又如对龙舟及竞赛方式的介绍:“船只的形式……形体一律又长又狭, 两头高高翘起, 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鼓声如雷鸣, 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再如对捉鸭子风俗的介绍:“赛船过后, 为了与民同乐, 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 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水面各处是鸭子, 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联想思维并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 能品味出作品塑造的中国边远山村原始、朴素的浓郁气息, 可以看到湘西的奇山秀水, 看到翘首迎客的吊脚楼, 看到边城人民的勇敢、真诚、善良和淳朴。

审美想象力也是一种认知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审美想象力是根据文本语言的表达或描绘,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文本塑造形象的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借助于想象来感知文本塑造的美的意境, 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也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拓展阅读, 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

拓展阅读, 一是从内容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针对课本文本的阅读, 更是针对广阔的文学文本的阅读。从内容上拓展的原因是, 能选入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毕竟是少数, 还有大量的优美的文学作品散落于课外。因此不能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内的文本阅读之中, 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也由此延伸到课外。首先,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如是否喜欢购书, 是否喜欢阅读, 喜欢阅读什么书, 了解的目的是加强针对性引导。其次, 教师要经常推荐优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 提供美育的精神粮食, 使学生不断丰富美育阅历, 积累审美素质。第三, 开展课外活动, 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从书本引向社会生活。“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文本作品中的美的形象均源于生活。学生能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养成发现美的习惯, 更应把这种习惯引向社会生活, 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美的激情。

二是从理解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更主要的是理解文本。理解文本就要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此拓展开去, 要展开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学生想象意境与文本塑造意境对话, 学生想象意境与作者心中意境对话。这些对话无论是联想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含有丰富的创造因素。例如, 在引导学生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 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开发性预习作业:“走进李白”———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哪些生活经历?他有哪些重要作品?等等。学生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与作者展开对话, 就会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个人思想, 了解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吾辈岂是蓬蒿人”自负的心理以及洒脱的性格。具体到文本阅读中, 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 歌颂洞天仙境的美好以鞭挞现实的丑恶, 抒发踌躇满志但壮志难酬之情。但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之中, 还会体会到诗歌更深层次的意境, 从而体会到诗人不妥协、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并由此引导学生遨游历史长河, 联想到与李白有相同遭遇的文人———屈原、陶渊明、苏轼……感受他们超然物外的高洁品质。这也是拓展阅读的目的所在。

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美的素质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美育也是可行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语文课本及其他语文课程资源中多种多样的形象美, 把握教材的特点, 结合学生阅读学习的个性, 运用形象化的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个体审美体验,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积累美的感悟、美的情感, 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美育素质。教师在阅读教学时, 要充分运用文本中描绘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蕴含的高尚而优美的情感, 从学生心灵深处打动学生, 在情感上陶冶学生灵魂, 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爱, 对假丑恶的恨。通过不断积累的美的素质, 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 为创造和谐、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型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时代交付给语文教学的历史责任。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也应承担起这份责任, 使语文阅读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阅读, 这个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是认知活动, 同时也是审美活动。将审美活动渗透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通过品味、感悟、想象、拓展, 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阅历、引发学生的美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美的创造力, 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 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使阅读教学绽放出异彩。

关键词:审美,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梅.职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

[2]胡君.基于新课程的语文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4.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8.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语言审美,内容审美,爱国主义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 其中的美就是美育,即审美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语言的审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重视对文章内容的审美,培养学生健全、理性的人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审美

阅读教学离不开文章,文章离不开语言。我们阅读教学的文章不是一般的口头语言,而是经过文学家提炼加工,蕴含着思想美和艺术美,传达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的阅读,是对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的文学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是与作家的一种思想交流,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我们以诗歌为例。诗歌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有音乐美,给我们以美的享受。马致远的《秋思》, 就很能体现诗歌语言的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以惊人的语言表现力,描绘了一幅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游子悲秋怀乡的苦情。我们再以流沙河的《理想》为例,开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等几十个字,诗人运用比喻和顶针手法,将理想对人生的意义深情地告诉了读者。我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不得不赞叹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如此之美,散文语言也是这样。朱自清的《春》用明快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绚丽的画面,告诉我们春天很美,我们要珍惜,“一年之计在于春”,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还有他的《荷塘月色》,将主观的情思、客观的景物和精细的构思融为一体。开头一句“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用其独特委婉细腻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与他情感产生共鸣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苦闷与寂寞,徘徊与感伤。当然,我们相信,作者写完这篇文章后,心情也好了不少,因为他用他独特的方式排解了心中的郁闷。其实,作者也是在跟我们读者谈心。

二、阅读教学中的内容审美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透过语言,感知文章的内容。阅读那些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理性的人格。我们从《敬畏生命》中的“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锲而不舍、不计得失的奉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相反,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可怜,《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可悲,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可叹……无不像一面镜子,给学生以警醒。今年南昌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的阅读题《握在手心的暖》,不但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爱惜自己也是对父母的一种爱,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题者的问题也很有水平,比如题目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包含着父母对我的爱:父亲看到我的白头增多,叫我去染发,知道年轻人的生活不容易,我体会到父母对我的爱。当然,其中也有我对父母的爱: 如我知道父亲叫我去染发,是父亲从我的老感到了他自己的衰老;为了父亲,我决定去染发,我把父母握在手心,就像父母把孩子捧在掌心一样。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那种“捧在手里怕摔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情感。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是非判断、价值取向来体验人生的普遍经验,把握生活的真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阅读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反映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描绘祖国的河山之美。比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在这幽美的夜色中,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沙沙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海滩夜景,看到这样的文章,我们一方面感叹作者写得真美,另一方面,我们又会赞叹祖国美丽的风光。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带水纹的花衣……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是多美的雪后山景,济南也因为老舍的这篇文章,带来不少冬天的度假者吧。 就像南昌的滕王阁,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无论是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还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或是王勃的 《滕王阁序》,它们都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让学生置身于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这样,学生既获得审美愉悦,又能陶冶情操,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四、结束语

总之,阅读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审美教育作用,让学生有健全、理性的人格,爱祖国语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我们的祖国,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我们的中国梦,为我们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王玉玲.审美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

[2]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寓审美教育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篇9

一、精心设计导言, 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意境

设计优美生动或真挚感人的导言,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美的意境。良好的导言不但可以适时而准确地帮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把感情投入到课文的情景中去, 还可以产生一种吸引力,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声, 我开始了这样的叙述:“一座座姿态奇特的山峰耸立于眼前, 山间红花绿树相映成趣;一只竹筏小舟在碧绿的江面上飘来荡去, 偶尔可以听到微风吹送来的欢歌笑语……”学生进入了情境, 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雄奇的山, 那明丽的水……这样, 简短的导语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学生领会文章意境的一个契机, 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追求教学语言的优美、生动,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感受文本的桥梁

语文是内容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教师的教学语言, 正是架设在学生与作品之间

的一座彩桥。因此, 教师如何恰当地使用教学语言, 通过语调、语音、语气上的变化, 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 感受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 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一环。

(一) 语调变化要富于音韵美

学生的情感, 往往在教师的语调变化中被唤醒, 被调动。作为教师, 就要随时注意使自己的语调变化富于音韵美:或轻柔, 或铿锵, 或舒展, 或激昂, 要努力使学生通过感受教师语调的变化而感受作品中的音乐美。

例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 当学习“扬科酷爱音乐, 无论走到哪里, 他总能听到乐声……”这一段内容时, 我尽量把语调放轻柔, 以抒情的语调引导学生想象“田野里, 小虫在演奏;果园里, 麻雀在歌唱……”那种清新、宁静、美好的意境;而在教学扬科被毒打致死的内容时, 则通过语调的变化表达出我心中的悲愤, 对扬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愤恨, 这种变化唤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他们一边体会着扬科的心情, 想象着他的处境, 一边有感情地朗读着课文。有的学生落泪了, 有的学生攥紧了拳头, 这些充分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文中的审美情感。

(二) 语言要形象、生动, 富于情趣美

对于小学生来说, 由于年龄及心理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他们对于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比较易于接受, 而对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却往往体会不深, 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简明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语言帮助学生体会、感受。

譬如, 教学《山中男孩》这篇课文时, 学过了男孩的两段语言描写, 了解了孩子爱妈妈, 天真、纯洁的性格, 怎么引导学生更有兴趣, 更主动地学习关于男孩子的第三段语言描写呢?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段过渡的话:“孩子想为灾区人们捐出他仅有的四角钱, 可了解他情况的老师拒绝了。那么, 这个男孩子怎么办呢?他怎样说服老师收下他的这一份心意呢?”轻描淡写的几句话, 很自然的把学生从上一段的情境“引渡”到下一段的学习中, 自然流畅, 易于接受。

三、整合多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审美想象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创设审美意境

学生对一篇课文感受的深刻程度, 往往与他们的想象能力有直接联系。使学生能够透过文章的字、词、句去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情境, 从而感受作品中的美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借助电化教学的优势, 为学生创设审美意境, 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能力。

例如, 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我们可以抓住“静、清、绿”“奇、秀、险”这六个表现山水特点的字,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以及出示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的方式, 引导学生想象、感受、欣赏。期间, 再适时配以教师语言的巧妙引领、点拨, 学生一定会在想象中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 从而激发他们审美的情感和创造美德情趣。

(二) 充分调动积极因素, 引发审美想象

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 篇10

1.《中学语文大纲》中明确地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自然世界美不胜收,人类社会美不尽言,宇宙是美的空间,生活是美的世界。对美的揭示、领悟、创造,离不开语言文字———阅读材料。因此,我们阅读的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学世界。美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我们阅读材料,几乎都与人的美化有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

2. 寓教于乐是语文教学的优选手段,而它正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

首先,美育和阅读都有感性形式的吸引力,其形声色味等因素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其次,都具有感情的感染力,以情动人,理见其中。情感的感染是精神愉悦的重要内容,只要有感情的共鸣就能达到陶冶品行的目的;再次,对人的态度是充分自由的,不强迫,不枯燥,教者生动活泼,听者轻松愉快;最后,所产生的作用是情不自禁的,感情共鸣,褒贬随成,美便情不自禁化入心灵。

二、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特点

1. 形象性。

这是由阅读对象决定的。形象性首先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其次来自于语言文字所展现和塑造的形象,再次来自于作品整体呈现的意象。审美活动实际上是对艺术形象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是抽象的概念的认识,而是具体形象的认识,是通过艺术形象的感受、联想、想象进行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生气盎然的童年乐园,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对比,读者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

2. 情感性。阅读审美的情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审美主体的情感性。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无不充满着感情。“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说的就是由于感知到自然景色的变化而引起人的情绪活动。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没有感情的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欣赏。

(2)审美对象的情感性。审美对象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中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从作家的创作实践来看,情感在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早已有过深刻而全面的论述。他把文学称之为“情文”,认为创作必须抒发作者强烈真挚的感情,“为情而造文”(《情采》);认为“情”是作家创作的前提,“情动而辞发”(《知音》)。

3. 愉悦性。

人们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往往为其所感动、所倾倒,感到整个心理功能的活动都处于自由、和谐的状态,全身心都沉浸到一种无比愉悦的精神境界中,这就是审美的愉悦性。审美的最终结局或效果就是为了获得这种特殊的快乐。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一件艺术品,当人们看它的时候真正地能够唤起人们的愉悦,才能算是一件美的作品。宋代欧阳修说他读梅尧臣的诗时感到“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阅读教学就是要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思想情操美、理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文章的结构美、语言形式美、谋篇布局美、风格情调美等探幽访胜,采珠撷宝,从而受到感动,得到启示。

三、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1. 美读———领受情境美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美读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2. 寻线———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课文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著笔成文时,需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纵横捭阖,各极其度。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美学趣味及艺术匠心。

例如《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作者构思时以小茅屋的主人为红线,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所见所闻;截取了最佳的时间阶段———夜行投宿不定期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族老猎人之口引出梨花姑娘的传闻,又借梨花妹之口引出解悬念和误会的消释,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小说的标题托梨花显旨,主人公借梨花命名,景物描写多以洁白无瑕、馨香四溢的梨花为衬托,结尾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风物美、人情美、仪容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的艺术形象之中,突出了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题。

3. 入境———理解意蕴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4. 悟文———明悟语言美

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些什么,还要让他们明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会这样写。

例如《荷塘月色》以“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所独具的明艳、亮丽的风采和薄雾中的荷花所特有的朦胧、迷离的神韵。文中运用了“亭亭”“脉脉”“蓊蓊郁郁”等20余个叠词和“袅娜”“参差”“苍茫”等十来个双声叠韵词,其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其摹状性又增强了作品的形象美。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旧中国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企望从月夜荷塘清丽幽雅的景色中寻求解脱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作家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威, 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元庆.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49-01

中学语文阅读教育是对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审美情感的双重教育。一方面,阅读能够使中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美词句,从而扩充自己的语文词汇;另一方面,中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章之后,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其审美感知力和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对语文教学也有一个新高度的认识[1]。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如今各大中学都在语文课堂中加入阅读课程,用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扩充学生的语文词汇。然而,在实际的阅读课程中却频频出现问题,使得中学阅读不能达到其审美教育的目的。纵观现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阅读教学中过度的注重语文成绩忽略了审美教学

当今社会,广大中学生仍然面临着繁重的升学压力,而中学的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文成绩,擅自将学生的语文阅读课程改成了成绩提高课,借助于阅读课程的名义展开语文习题教学。显然,这种语文阅读课程已经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且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中学生虽然喜欢语文阅读课程但却无法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命运,学生也就只能屈服于教师的教学安排。这样一来,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自然难以有效的落实[2]。

2、阅读课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中学语文阅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以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在实际的阅读课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因如此,忽视了学生独特的思想感悟,不能借助阅读课程展开有效的审美情感教育。此外,在阅读课程中中学教师应该适当的进行角色转换,便于审美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事实却是教师坚守自己的传统角色,只单纯的教授语文知识以及训练学生的一般技能,势必会打击学生的阅读情绪。而且此种教学方式还给学生审美情感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3]。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的有效对策

1、站在文章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愉悦感受所引发的外在形象反应。而审美感知则是一个人通过外在的感知能力,来辨别事物的美丑现象。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中,中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感受《春》中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然后再体会春风所带来的泥土气息,以及混着青草的泥土味道。接着再从描写春雨的句子中,体会春雨贵如油的深切含义。例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段春雨的描写中,将春雨的朦胧、细小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只需通过反复的阅读而不用身临其境就能感知到春雨的样子和它的气息。

2、借助于反复阅读培养学生审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借助于学生对文章语句的了解,去体会作者笔下所述文字的内在情感。因为中学的阅读课程中教师所让学生阅读的文章涉及较多的题材,因而带给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各不相同,同时,这也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在阅读描写锦绣河川的文章中,学生可以想象大山的巍峨、壮丽,然后试着理解作者的自豪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而在阅读一些叙事的文章中,学生可以从文章中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对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其审美能力,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隐含意义[4]。

3、借助于阅读课增强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阅读课程的审美情感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审美能力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人对阅读文章的一种提升也是对个人修养的一种升华。学生的审美趋向,主要是表現在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基础之上,它更加偏重于学生对审美情感的享受。在语文的审美情感教育中,教师尤为重视学生对审美情感的享受,也是借助于学生的审美情感锻炼学生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进而为中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的研究,发现如今中学课程中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的享受比较忽视,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注重一般知识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基于此,教师在今后的阅读课程中应该摆正自己的教学观念,重视阅读课程中审美情感教学,逐步的培养学生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 唐中浩,丁 欣.心物同形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1):55-57.

[2] 翟 烨,孟祥丽.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7):165-165.

[3] 张荣春.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5):42.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的审美教育 篇12

审美教育亦称美育,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美育任务就做了明确的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感和审美能力。文学名著作品是人类历史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思想的精华。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激起学生对人生理想目标追求的坚定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三观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标准。在了解前任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当代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研究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并试图提出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教育改革之下的关于审美教育的现状

对于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中外的教育大家都曾做了大量的研究。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审美教育这一问题的哲学家,他坚信艺术具有很大的审美感染力,他重视艺术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力,这一点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有很大的启发力。之后德国的席勒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理论,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性的最好手段。此外,闵斯特堡在1905年发表了《艺术教育原理》,其中对审美教育的功能做了较为有价值的阐述,他认为审美教育的价值应该受到重视,审美能力应该像知识能力一样得以培养发展。我国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这也是他教育的首要目标。孔子是中国古代提倡美育的第一人,审美教育常常是他德育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他所创立的“仁”这个儒家思想核心,便是一种心灵美的体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他从西方美学中汲取营养,写了不少有关审美,美学等方面的文章。他特别重视情感和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就。王国维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主张。蔡元培则是我国美育的真正首创者,他的美育思想要比王国维、梁启超的美育思想更为深入。他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美育代替宗教”。此外,他还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法。多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审美教育与语文的美育教学进行了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也做了很大的贡献。通过检索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是把高中语文文学名著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大多是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多注重的是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很少明确的关于文学名著中的审美教学的实际操作研究。综上,对语文教学中关于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范围主要是高中教材所选取的相关名著的阅读及其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审美教育及文学名著的内涵,审美教育的作用意义,通过对当前相关教育现状的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等内容。

三、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关系

文学名著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并且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在高中教材上选的文学名著,例如《离骚》让我们认识到了洁身自好的屈原;《诗经》给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瑰丽的艺术文化;《三国演义》《水浒传》《雷雨》《哈姆莱特》《老人与海》这些古今中外名著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这些作品中所体会到的美是其他作品难以体会的。因此,文学名著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材的重要来源。而审美教育则是运用各种形式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丰富“美”的因素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新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根本

正所谓孔子所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审美能力。并且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欣赏作品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如了解中外的美学理论,培养自己的审美兴趣。游览名山大川、历史古迹,欣赏自然中的美。同时也可以欣赏文学、电影、戏剧、书法等艺术美。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学名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挖掘教材中审美资源的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充分领悟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再次,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及相应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发挥课堂主体—学生的作用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课堂教育的进行,同时也促进了教与学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发挥他们的重要性也有利于文学名著于教学中审美目标的实现。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起作用发挥效果的还得根据他们的特征及课堂的教学内容,因人因材进行有规律地教学。

3. 延伸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多层次的过程,因此仅仅依赖于教材中所选的片段是不够的。要想把学生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是需要我们把文学名著阅读延伸到课外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并且引导学生阅读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延伸,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把文学名著的审美教育延伸到课外是很有必要的。

4. 紧抓文学名著的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传播美的主要阵营在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充分挖掘文学名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通过何种方法才能体会其中的情趣美,可以从以下4个环节入手进行。

(1)巧设导语激发情趣

好的导入对一节课堂非常重要。在导语设计上,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方法,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以情导入,借助名句导入,借助多媒体导入,引起学生悬念导入等等。

(2)指导诵读感悟作品美

文学名著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美,铿锵的节奏,优美的语言,通过诵读能够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美。加强诵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审美活动之一。可以采用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诵读(语调、语速、节奏等);创设朗读情景;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等)

(3)深入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语言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赖“语言”这一学科本体。启发学生对关键字句,优美文段进行品析。通过品味语言,指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美;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美;品味语言,解意象,探寻诗境美等。

(4)有效拓展提高审美境界

语文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学生的知识拓展上提出了建议,多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讨论、辩论等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审美境界。同时要加强课外提升指导,拓宽课外审美渠道,增加审美体验。

五、结束语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在语文学科中,既不缺少美,也不难以发现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明确审美教育的价值,针对当前文学名著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教学理论水平的欠缺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缺乏,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不断改进,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有活力,带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文言文选文的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上一篇:连续梁桥面下一篇:平面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