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阅读教学论文

2024-07-22

审美阅读教学论文(通用12篇)

审美阅读教学论文 篇1

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何遵循教育规律, 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殿堂, 捕捉生活中不同的美,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 审美也不例外, 通过感知形成表象, 入境见形, 从而激起美感, 产生美之愉悦。

(一) 巧妙入境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一要素。通过审美感知, 可有效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 教师应该采用易于启动审美主体情感的方式, 以诗歌、绘画、故事、音乐或谈话等导入, 让学生情感开始启动, 自觉地对审美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态度, 教师再用自己的激情以适当的方式叩击学生的心扉, 引起他们共鸣, 开启审美之门。

(二) 感觉动情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审美感受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审美情感, 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情绪愉悦和精神快感, 这种体验既决定于主体是否情绪专一地进入审美活动, 也取决于主体是否准确把握了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情绪因素。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将听觉、视觉、触觉、心觉等多种感觉交错运用去完整地把握审美对象, 多方刺激感官所产生的是多点透视般的立体形式, 单一的感官刺激难以产生理想的审美知觉。如在讲朱自清的《春》时, 先播放展现春天美景的课件———田野春耕图、刚刚解冻的溪水、鸟语花香的农家小园, 并辅以音响。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春天信息的, 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春天的体验, 了解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 产生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真实感情。

(三) 联想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过程中,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作状貌和形态的感知, 产生了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 于是就能使审美感受由浅层趋于深层, 因此, 当感官被刺激时, 原来的审美体验也随之被调动, 并在新的审美对象的观照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作者用工笔描绘出一幅荷塘的优美图画, 将月下的莲叶、荷花想象成了风姿绰约的少女, 有不尽的诗意。这时, 我稍加提示, 学生就很自然地想起《爱莲说》中的“花之君子”, 一个是阴柔之美, 一个是阳刚之美, 这便是由联想体验而引起的审美的位移。

(四) 情境悟理

在审美感知中, 思维的主要表现是直觉思维, 它是审美感受到达一定程度后, 对审美对象的本质意义产生的顿悟。在阅读教学中, 仅让学生感知外在美是不够的, 教师应由表及里强化训练学生能对课文各部分意义及其整体意义的直觉思维, 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深化学生的美感。如《白杨礼赞》一课, 作者一唱三叹, 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 外部形态不平凡, 内在气质不平凡, 这样, 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 说到白杨自身的“形美”, 又进而提示白杨内在的“神美”, 由远及近, 由表及里。

二、带领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比感知美更高一个层次, 它不仅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 而且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大部分的语文课文都附带着作者的情感, 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折射出作者对于美的认识, 因此, 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该如何把握作者赋予文章的美, 并且进一步挖掘, 使学生能够从文章中吸取作者所创造出的美, 并且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进一步对于作品的优劣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如在教《泰坦尼克号》时, 教师先找来VCD光盘播放电影片段, 结合剧本的文字描写感受电影镜头所表现的视觉形象, 让学生更深切地感觉到主人公的处境和命运, 然后采取座谈式的方法, 让学生放开思想, 各抒己见, 为课文及文中的人物“定性”, 最后, 引导学生进行了归纳和拓展: (1) 《泰坦尼克号》不光重视写纯真的爱情故事, 更注重其中折射出来的伦理光芒。 (2) 在女主人公罗丝与其母亲之间, 在男主人公杰克和罗丝的未婚夫卡尔之间, 在以身殉职的船员与排挤妇孺的乘客之间, 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鲜明对比, 显示了扬善贬恶、褒真斥假的强大的道德力量。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 它关心人的命运, 它郑重严肃, 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学完本文, 学生着实感受到了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 是一种崇高的美, 即壮美。

三、激励学生创造美

由感知美、鉴赏美到创造美,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吸收、加工、输出的反馈过程, 而所谓的“输出”就是学生对于美的创造。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需要在一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加之自己的审美理想, 创造出具有发散性、新颖性以及独创性的美来。如我在讲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 让学生结合电视剧《水浒传》写读后感, 大多数学生都是赞扬这位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鲁智深, 而有位学生却独辟蹊径:“……类似于鲁智深的梁山好汉虽是替天行道、打抱不平, 但也有滥杀无辜的时候, 这些人每天杀人放火抢东西, 喝酒吃肉, 他们只在生产关系领域翻江倒海, 而不搞‘生产力’的革新。如果一个民族不在‘生产力’领域里下工夫, 那么这个民族的前景未免会黯然。”读完这篇习作, 我为之一震。今天的学生已经走出思维禁锢的藩篱, 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判断, 这便是创造美的魅力所在。

总之, 各种审美心理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完全按部就班程式化地呈现, 而是相互依存和转化, 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和思维的介入, 就不能准确、深入地感知入境和产生丰富合理的想象联想。反之, 如果没有具体可靠的感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联想, 想象就不能有情感的丰沛与悟理的精刻。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上述各层次和环节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审美阅读教学论文 篇2

语文文本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片面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品词析句,口味鉴赏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从中去发现美、口味美,鉴赏美。如《赵州桥》一课,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紧抓住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以及中心词语“精美的图案”,结合书上插图、教学挂图和投影片上各种龙的图案,来口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形象生动。其中“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相互缠绕”等神形兼备的描写以及“吐”、“抵”、“游”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更是赋予这些石雕龙鲜活的生命力,千姿百态。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所表现出的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继而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创设情景,再现情境美。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说诗意,教师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再现情境,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内外。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剖析形象,追求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美好内心的情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品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在危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四、感情朗读,激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生产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离别时依恋、痛恨和内疚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深切的热爱祖国之情。同时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五、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建构;教学语言;意境美

【分类号】G623.2

美不仅蕴含在自然中,不仅蕴含在美术作品中,不仅是图像和色彩,也包括语言和文字,甚至是思想和灵魂。文字中蕴含的美、语言中蕴含的美,一个人的灵魂美,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文章中的人文性也是审美性的一种体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审美意识的启蒙,包括文章的意境美,包括文字叙述的美,这些审美因素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应该作为一个重点进行强调和实施。

一、教师讲述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的上课也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言为心声,语言的表达也是教师对教学充满热爱、对学生充满热爱、对文学充满热爱的情感体现,教师的激情是教学效果的保证。试想,有哪一位学生会喜欢一个教师的平淡无奇,喜欢一个教师的冷静和冷峻?教师饱满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和教师的思绪一起飞扬,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走进人物内心。同时教师的语言如果富有韵律、富有文采、富有感染力,那么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也一定会延长,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岂不乐哉!

二、品读文章的意境美

长春版教材选择的内容都是非常经典的内容,文本的意境优美,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体会意境美。比如五年级上册的《月光启蒙》一课,教学时,我首先被文章的意境给感染了,然后将这种感受传递给学生。文章以月光为线索,以月色开头,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静谧的夏夜图景。尤其是文本中的语言简直是如诗如画,为文章的抒情色彩定了调。接下来引来了妈妈交给作者的两首关于月光的儿歌,行文自然流畅。为读者介绍生活中的美好时刻,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妈妈的歌谣却给这生活增添了无穷的美,启蒙了我的文学意识。这就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的理解有局限,教师要为学生讲述,描摹那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体会文字创造的美感。我首先给学生包含感情地朗诵,力图用这种语言声音对文字的再包装实现审美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是对文字的审美,对文章内涵的审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积累。

三、感悟古诗词的画面美

古诗词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写照,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经典收藏。在长春版教材中收编了很多的古诗词。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已经优美、画面感强的特点。诗人用词精当,一个词或者是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到美,感受到画面的美。“窗含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看这两句,一个窗口就是一个望向外面世界的眼睛,作者站在窗前,眼前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连绵起伏的群山上,厚积着白雪,不远处的港口停泊着众多的船只,山水相拥,绝妙的环境,画面感极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窗含、门泊是重点词,体会这个含子,多么形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勾”大漠雪、燕山月,一幅遼阔的边塞图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古诗词的画面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建构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关注的重点内容,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审美品味、较高的阅读品味,并且能够把这些传递给学生并感染学生。文章的内容富有美感,教师需要将这种美感挖掘出来,并且让学生有所体会和有所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美感和阅读品味。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 篇4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做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 三个维度之间互相渗透, 融为一体, 从而科学地体现出语文课在交际工具和文化本体及载体的重要特性。自课标颁布实施以来, 高中语文教学在不断探索和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中, 语文审美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 也受到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然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普遍重视学生的升学率, 在这种情况下, 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还存在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等问题, 亟待我们去解决。

二、审美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课应重点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然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并未引起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以及教师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应付考试上, 无暇顾及审美和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 人们已经开始开辟众多的课外阅读渠道, 试图把广泛的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之内, 使之成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 但是老师、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所在高校的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调研, 总结了审美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某高校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 被测学生共158人, 男生71人, 女生87人。

调查方法:以无记名的问卷调查的方式, 共发出158份问卷, 实际收回158份问卷。调查内容以及结果如下:

(一) 高中生喜欢上的阅读课形式

学生喜欢上的阅读课的形式中, 比重最高的是小说, 占74.05%, 其次是散文, 比重为68.35%, 最不喜欢的形式是文言文, 比重为14.56%。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看出, 学生喜欢上有美感的阅读课, 形式可以是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等, 而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则兴趣不大。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 喜欢表演形式的学生比重最高, 占83.54%, 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生喜欢直接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亲身来体验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实践证明, 要想更好的完成文学作品的教学任务, 学生只有亲身去感受、体验、鉴赏、评价, 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二) 高中生在阅读课上感受到的美感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 有73.42%的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68.35%的学生能从文学作品感受到人物美, 44.94%的学生能感受到情感美, 只有36.08%的学生能感受到意境美。而情感和意境才是最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二、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

审美阅读教育和审美阅读活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所以, 光靠上课的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审美阅读效果的。这就要求学生除了上课以外, 在课后要增加审美阅读鉴赏的时间, 同时, 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必要的指导, 不仅在审美之前要对学生所需的相关知识予以讲解, 在阅读之后还要进行必要的鉴赏和分析。然而, 在巨大升学压力下, 即使语文老师做到了必要的指导, 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也难以保证, 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可能性, 也使学生对审美阅读的认识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二) 教学中偏重知识训练, 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老师往往侧重于对字、词、句及语法等知识的讲解, 因为这些才是高考考核的重要指标。当然, 学生也充分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 为提高升学率,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对字、词、句的积累, 忽略了审美阅读教学。这种忽视大大的降低了审美阅读教学的含金量, 忽视了对学生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遇到新的文章时, 只会机械地套用以往的套路, 只会从字、词、句及语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提升审美阅读能力无益。

(三) 审美阅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疏漏了文本的审美特性

长期以来, 高中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为主, 学生参与很少, 导致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受到了抑制。教师总是将文章既定的中心、主题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等直接灌输给学生, 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为了应付高考, 教师往往只对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重点和细致的分析, 并把已经总结好的一些结论让学生记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非常的普遍, 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高分, 却让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文本, 学生无法进行审美阅读活动, 也就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完善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 预设审美阅读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审美热情

情感性是审美化阅读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所有的学科中, 语文是最富有情感和生命的学科, 方法得当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唤起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内心体验, 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各种情感, 丰富学生的人生感受。因此, 审美化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师在审美理念下设置各种情境, 激发出热烈浓郁的审美热情。当然, 这里的审美热情是双方面的, 既包括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包括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境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召唤下引领学生去感受、体验, 以及领悟认识文本中所蕴含的各种美, 包括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与人性美等等, 去感受和体验文本中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各种情感。

其次, 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言语来达到教学目标, 来激发学生审美热情。当然, 老师激发学生审美热情的方法很多, 以富有情感的文学独白或富含美的情景的情境式导语设计为例。如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文章既描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 又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情境式导语设计, 在正式讲课文内容之前, 可先有一段导语:“曲曲折折的荷塘, 圆圆的叶子, 亭亭的荷花像舞女的裙, 飘来缕缕荷香。请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去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吧!”这样的导语, 既传神地描述了客观景物又深切的抒发了主观情感, 语言生动形象, 读完之后, 仿佛一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面已经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能充分的激起学生对荷塘的美好憧憬, 从而使得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 学生主动参与审美, 丰富个性化文本审美阅读体验

审美化阅读教学应该是个性化的审美阅读体验, 强调学生个体的审美感受与创造。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审美化阅读教学的观点符合课程目标理念, 其终极目标就在于让学生在审美阅读过程中获得个人独特的感悟,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审美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这才是实现育美的根本途径。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应该构建民主的对话机制, 另一方面应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当然, 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上文提到的《荷塘月色》一课, 语文教师可以从语言审美着手, 把语言审美作为阅读的突破口, 比如写月光下荷花的姿态,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形容“袅娜”、“羞涩”的荷花, 其情真, 其意深, 其境美, 其词丽, 令人遐思无穷, 浮想联翩。当然, 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增加学生个性化文本审美阅读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 转化审美效果, 建构与提升审美人格

教育的目的不是创造某种物质产品, 而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塑造人才、教育人才。审美化语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同样在于此, 通过文本审美阅读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审美, 最终建构健全的审美人格。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阅读审美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审美阅读, 可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让学生体会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还可以陶冶个人情操, 提高道德修养。因此, 语文审美阅读教学是建构与提升学生审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来建构和提升审美人格呢?这就要求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审美转化。语文阅读文本大多选自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这些优秀作品是进行思想、艺术、人格教育的最好资源。通过这种审美化阅读才能把这种资源转化为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各种状态, 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在他看来, 对生的执著和对死的排斥是客观存在, 是人所共有的情感。他树立了“死生亦大矣”的生命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既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先哲的伟大人格, 但又要与时俱进, 结合当今实际, 让学生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格特点, 而这个过程也就使得审美效果在教学中实现了转化。

四、总结

总之, 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还存在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等问题, 需要我们从“教”和“学”同时做起, 双管齐下。这样, 语文审美化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充分体验个性化阅读感受, 从而达到审美阅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媛雍蓉.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浅析[J].学周刊, 2013, (11) :138-139

[2]曹咏梅, 论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教学方法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07) :133

[3]王森林.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西北职教, 2009, (08) :25.

审美阅读教学论文 篇5

【摘 要】文学与美学从来是不分家的,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运用美学的观点来分析,尤其是对于诗歌、散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赏析更是必不可少。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基础已经较好,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语文已经不再满足于字面的分析,而是要从美学的角度去品鉴一篇散文。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分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新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阅读 审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38

很多学生在阅读一篇散文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感觉整个人已经融入进了散文当中。但很多学生无法形容这种阅读中出现的令人陶醉的状态,只能用“优美”来形容这篇散文。事实上,这样的形容并不算错,很多作家独具匠心,写出了很多十分优秀的散文,对于这样的散文,也只能用“美文”来形容。其实这就是散文阅读的审美,即是在教学过程中从美学的角度对这类散文进行分析,将散文分析得更加透彻,学生也能更好的把握相关散文。阅读散文和阅读杂文、小说有很大的区别,支撑一篇散文的全靠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而小说却有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大量的故事。因此阅读散文也就成了学生的学习难点,甚至很多老师自身水平不够,对于一篇散文也难以完全把握,讲解水平也就值得质疑。一篇好的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几乎可以用“乌托邦”来形容,即其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把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所以同样一篇散文,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同。

一、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审美困境

(一)散文阅读的审美过程中老师的限制过多

在散文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相关问题,很多老师会提供标准答案,从而根据标准的答案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但实际上,文科类的大多数题目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只能作为参考。散文阅读的审美过程更是如此,审美即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那么对于一篇散文而言,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同,他们进行审美的角度也就不同,那么得出的审美结果自然不同。但当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忽略学生的观点,而是将老师自己的审美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总是告诉学生,对一篇散文的审美分析就应该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并且得出的观点只能是无限接近老师提出的观点。更有部分老师并不会自己去进行散文的分析,而是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来设立审美标准,这样的教学就更加乏味。

(二)阅读中对审美要素的把握不足

何为审美,简单讲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巧妙之处。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注重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意图的分析。然而事实上,作者在创作时很可能只是一时有感而发,并没有很复杂的写作意图,那么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就显得多余。因此在对一篇散文进行审美时,最主要的不是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是通过散文当中的一些细节来进行分析。名篇之所以成为名篇,就是因为文中对细节的把握恰到好处,很多散文当中,对细节的处理很可能是经过作者的仔细斟酌的。比如“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佳话,虽然只是修改了一个字,作者却经历了许多次的修改,最终成为经典。散文亦是如此,文中的很多细节之处是经过作者反复修改得来的,如果能够对这些细节进行推敲、分析,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帮助才是最大。

(三)审美过程中缺乏个性

散文阅读没有固定的模式,对于散文的审美分析也不应该存在套路和标准。对一篇散文、诗歌的解读,会与读者的阅历、文化背景、内涵有很大的关联。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学生在解读文章时的感受和体??是不同的,老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想法。但实际上,当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忽略了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甚至会批评。这就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上学生也不敢再有更多的思考。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突破

(一)老师以引导为主,不给散文审美设定标准

同样一处风景,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同样一个微笑的表情,很多人认为是微笑,有的人却认为是嘲讽。这就是人的心性决定了对事物的态度。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对于任何一篇散文的解读,每个学生和每个老师的看法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老师的阅历、知识都较深,老师在进行散文审美分析时想到的内容就相应的较多,也更加深入。而学生缺乏生活阅历,无法真正体会散文当中的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这些事对于学生而言,仅仅只能通过想象来进行审美。但无论如何,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每一种观点都值得老师认真对待。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以引导为主,不给散文阅读的审美设定标准。

(二)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细节进行审美

对于一篇散文的把握,最重要的不是散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更多的应该是对散文中的细节的把握。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中的散文,史铁生的文章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可能不容易掌握。但如果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把握,同样也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比如文章中有一句话为“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句话在文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具体是出了什么样的“难题”呢,文章并没有进行介绍,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分析,直到后文的一个细节,这个“难题”才跃然纸上,其细节是作者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这园子这么大”,于是想到自己的母亲在园子里小心翼翼找自己的艰难。到了这里,文章的母爱、对母亲的怀念都得到了体现。

(三)尊重每位学生的审美观,强调个性化审美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的观点可能在老师眼中是比较幼稚的,很多老师因此不屑一顾甚至批评。老师要尊重每位同学的观点,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审美观点,老师也要予以肯定与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想法,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在对散文的个性化的揣摩之中得以提升。

三、总结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6

一、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备课时应理解作者内含的情感,精心设计课前的导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定下美的基调,使新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审美诱导,学生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就会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等诸种因素,协调地投入审美过程,使阅读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

1.注重情感的铺垫和渲染。

大凡美感强烈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感情,教师可在导入新课时,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教八年级(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有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而闻名于世的地方,那就是美丽的西双版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将会把我们带到那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教师的导语句句有情,学生的心也会激情盎然。仿佛早已飞到那令人心驰神往的西双版纳。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被激发出来。

2.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的文章,都有如诗如画的意境。教师若能巧妙地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一开始就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就更能激起学生的愉悦感。在教《阿里山纪行》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我让大家听一支歌,看谁能听出来这首歌唱的什么地方?”接着放《高山青》的音乐,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相应的意境中,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是啊,台湾是个好地方,那里物产丰富,水清人秀。阿里山林海莽莽,云雾缭绕,姊妹湖波光粼粼,山川、森林、再加上古朴的文化,孕育了美丽如画的阿里山姑娘。同学们愿意到阿里山去看看吗?”这段话创设优美的意境,缩短了学生与阿里山的距离,学生会在强烈的审美期待中阅读课文。

二、领略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

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语言因素,指导学生理解内容,把审美教育渗透其中。领略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现代汉语的语音明朗响亮、和谐协调,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更增添了语音的抑扬顿挫。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教师如能对学生加以引导,指导阅读,会有助于学生准确恰当地阅读课文,领略音乐美。许多叠音的自然传神也表现了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1.体会句式的和谐美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表达。但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比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打破了汉语通常的语序,把“园子里、田野里”放在动词“瞧去”的前边,中间又加上逗号,形成短句,“瞧去”放在瞧的对象之后也加逗号断句,再用“一大片一大片”重叠之言,把“满是的”放在最后,起了强调作用。这种句式不仅给人音乐美而且让读者感到满眼都是嫩绿的小草。

教师启发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领略其中的美,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句子并灵活地运用各类句式。

2.品味修辞手法的修辞美。

作者常借助于修辞手法来调整文辞,以便更准确、更形象、更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从课文中运用的修辞入手来引导学生品味文辞之美。在《绿》中,作者用了二十多个比喻句,用不同的事物反复比喻同一个事物把梅雨潭之绿的鲜嫩、清亮、柔软、纯净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从分析修辞格的运用入手,指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和美的感染力。

三、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去认识美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塑造了众多具有内在精神美(包括崇高美、机智美、诚实美、语言举止美等)的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辈;为人类进步社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工巧匠及具有美的心灵的平凡人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心灵美。比如在教《草》时,一位教师就抓住课文中周副主席亲自尝野菜这个高潮,从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中挖掘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就会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四、课外阅读也是感悟美的好阵地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要留心一些德育强的作品总是随时找到。一次我在布置课外阅读训练时,找到一篇适合学生实际的文章——《一碗面条》,作品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中学生和母亲生气,就离家出走,时间久了所带的钱用光,肚中饥饿难忍,在街头乱走,被一好心的卖饭老婆婆看到,老婆婆说:“你饿了吧?吃碗面条吧。”这名学生说没有钱。“你吃吧,不要你钱。”这名学生狼吞虎咽地吃完面条,千恩万谢,说是将来一定报答。老婆婆说:“我给你一碗面条你就千恩万谢,那么,你妈妈做了十几年的饭你是怎么谢的?”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教室里异常安静。当我布置作业时学生十分认真。学生不仅在语文能力方面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在心灵方面产生了巨大震动,好像是第一次领会到母爱:母爱是这样的切近,平时又那样的遥远。几个女生课后和我谈了不少感想。我是班主任,以后我感到班级的工作很好做,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我感到这篇文章帮了大忙。

五、将阅读教学内容感悟升华为写作训练,以巩固审美教育

写作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直接反映学生对社会中人、事物的感悟认识,表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个对生活感受深的学生,他的文章立意就高、深、远,同时写作实践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更能悟出人生的冷暖,产生爱憎感情,去用这把尺子量度生活中的人和事。一次,我教完《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后,我想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本地节日的习作,要求题目自拟。结果我在批改作文时发现五六篇立意很深的习作,尽管不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但让我看到了他们习作的曙光。一个学生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题,作品的内容主要记叙清明节这天在小雨纷纷中瞻仰了抗日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先烈遗志报效祖国的内容。这种立意使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的人生中逐渐形成敬仰先烈、热爱祖国的人生观,而在习作中显示出来,并在作文写作中得到升华。再考究这几名学生,他们都品学兼优。可见,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学有利于美好品德的形成。

另外,教师在利用教材渗透美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受到美的熏陶后,可以安排一次读写结合练习,以求巩固和升华。中学语文课本中,处处有美育的因素,要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7

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抓住课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特点, 善于采用多种审美教育方法,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让听说读写训练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

一、饱含深情, 讲究美讲

“讲”在阅读教学中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提高阅读鉴赏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来不回避“讲”, 而是正视并科学地分析“讲”中存在的问题, 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 讲究“讲”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注意精讲, 而且力求做到“美讲”, 讲得很美, 讲得很精彩, 其生动形象的语言, 饱含激情的讲述, 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使文章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合谐共振, 从而创造出一种动人的美感。

1. 导入性美讲。

即在教学伊始就以精心设计的情感导语美讲入课, 一开始就营造一种令人神往的美的氛围, 使学生在审美感知中初步形成某种审美情感, 为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审美能力奠定基础。教学《桂林山水》一文, 我这样导入新课:“……桂林的山很美, 桂林的水很美, 著名诗人贺敬之对桂林山水做出了这样的赞美———云中的神啊, 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 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 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诗把我们带入了优美神奇的仙境,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桂林山水的……”教师巧借名诗佳句美讲导入, 学生未读课文先闻“赞歌”, 他们听老师讲得美, 再联系观看视频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脑海中早已展开丰富的想象, 一幅幅如诗似梦的山水画正朦朦胧胧展现在眼前, 一种急切地想撩开那梦一样的面纱, 要探寻这幅美的山水画真面目的心态跃然于脸上。此时再“披文”, “入境”更快, “动情”更深。

2. 理解性美讲。

即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实施“美讲”。教学中, 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 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既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的训练点, 又作为一个“美讲”的突破口, 以讲帮助学生理解, 以讲升华学生的情感。如,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么一个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历史时空跨度大,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要领会这句话的意思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抓住“不可估量”, 体会损失之大;抓住“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意义上的递进, 体会损失之重。但学生对后一个分句无法从情感上体验, 这时我抓住一个需要“讲”的机会, 先是结合课文的描述渲染园林之美, 再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对园林进行真挚的赞美, 最后悲愤地陈述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番知识性、情感性强的“美讲”, 教师慷慨激昂, 学生凝神聆听, 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产生共鸣, 此时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以读为本, 体味美感

阅读教学中不但要美讲, 还要美读。教学中, 要坚持以读为本, 重视教师示范性的美读和引导学生美读来读懂课文, 在美读中结合语言文字训练感受, 理解课文美的意境、美的结构和美的语言, 比如汉语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悦耳动听的韵律美, 作者构思组材的结构美, 遣词造句的词汇美、句式美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美、人情美、风俗美等,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一面五星红旗》一课, 记叙了求学异国的作者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 在极度饥饿疲乏的处境下, “我”拒绝了面包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 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 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理解和尊敬。在教学本课时, 我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 通过学生的齐读、评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 对诸如“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 经过河水的冲流, 依然那么鲜艳”“趔趔趄趄”“安心养一养, 费用由我来付”等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有感情的品读, 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从而深刻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 同时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体验到了情感表达的美。

三、揣摩词句, 感受美味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 情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教材中的佳作, 无不是情的结晶。这些浓烈的情感, 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美的欣赏是情感的操练, 词、句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本单位, 妙词佳句对领略文章情感、揭示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 应抓住关键词句, 让学生在反复咀嚼、欣赏体味的过程中, 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感受美味、陶冶情操。如教《丰碑》一课时, 我抓住“他的神态十分镇静, 十分安详”“大雪很快覆盖军需处长的身体,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两句话, 通过理解“镇静、安详、覆盖、晶莹、丰碑”等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神态十分镇静、安详?”“为什么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借助直观教学、仔细观察、用心揣摩、读议等方法, 品味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这样“品词析句”, 学生不仅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而且使英雄的高大形象生动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让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注入浓浓的审美意识。《她是我的朋友》《穷人》等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中祖国的风光美, 古诗中的艺术美、意境美等等都是对学生渗透美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凭借丰富多彩的语言,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认识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陶冶美的心灵, 从而审视自己的内心行为, 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完善自我。

四、创境激情, 入境求美

美是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而情境正好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因素, 是“情”与“境”的交融和“形”与“神”的合一。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直观形象, 创造具体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 使学生的阅读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使学生产生与作者相同的体验,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在教学实践中, “创境激情”的方式主要有: (1)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如教《翠鸟》时, 出示翠鸟标本,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联想, 欣赏翠鸟“颜色鲜艳, 体态玲珑”的特点。 (2) 通过图画再现情境。义务教材的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彩色插图, 一般都要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 引导仔细观察, 展开想象的翅膀入画入境。 (3) 引进音乐渲染情境。如教《月光曲》中描写贝多芬创作曲子这一段时, 让学生边听钢琴名典边朗读课文。 (4) 通过情境模拟体会情境。如教《雪地里的小画家》, 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各种动物, “演”故事情节, “读”角色语言。 (5) 通过录像展示情境。如教《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中辅之以电影的片段。 (6) 板画勾勒情境。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再现海底世界丰富的物产, 与工整的板书以及色彩鲜艳的挂图结合在一起, 给人以美的感受。

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篇8

一、攀文字之藤, 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 诗歌用字精练传神, 散文句式优美多样, 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 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 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 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 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 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 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 学生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 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 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 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 而且句式非常讲究, 在写“山、水”这两段中,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的语感, 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 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从而激发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 为什么这句话他讲合适, 别人讲就不合适, 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 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 你是上级, 是保姆, 是勤务员, 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 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 对话言简意明, 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 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 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 怎能不碰壁呢?” (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 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 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 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推想象之舟, 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 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 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 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 还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 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 凭借熟悉的有关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 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 诗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 那是怎样的情境?”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 这样, 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 彩蝶翩翩起舞, 百花散发着芬芳, 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 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 一直飘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 即使是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索溪峪的“野”》一文, 当朗读到:“这种美, 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 敢戏白云……相对相依, 宛如‘热恋情人’, 亭亭玉立, 好似‘窈窕淑女’……”时, 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 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 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 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 学生会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 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品文本之理, 感悟个性美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 让学生愉悦地读, 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心灵交汇, 产生共鸣, 让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 通过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任何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 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人们又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 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 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体验。比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 引导学生感受海上奇特而壮观的景象, 如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 学生虽能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 但表达的效果可能并不佳。那么如果换成别的交流方式试试呢?如口述、朗读, 或者根据海上日出的录像资料, 设置一个游览情景, 让学生当一回导游, 写一首稚嫩的小诗, 画一幅海上日出图……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显然会激活学生智慧, 他们选择其一, 自由演绎, 尽情展现个性, 从容释放潜能。

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 思想产生碰撞, 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 当然, 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 甚至错误的理解。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 要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 要学会“容错”, 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 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 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特别重要。正确引导学生创造性探究性地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了解各种各样的观念, 进而造就宽广的胸襟和民主的性格。

四、借诵读之力, 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 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 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 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 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老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它能引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 通过范读, 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一些朗读技巧, 提高朗读水平。二是自读, 听了范读后, 学生模仿自读, 去揣摩作者的情感, 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 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 通过引读, 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 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园》一课, 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 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 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 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 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 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在读“圆明园的建筑特点”时, 采用引读的方式, 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 而且能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见了, 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战士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 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五、赏课外之文, 收获兴趣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 学生对阅读具有浓厚兴趣, 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 榜样激励。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榜样的成才之道, 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读书中度过, 在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 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元帅看书忘情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了……古往今来, 大凡有作为者, 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人。

2. 好书引读。

由于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他们看, 让他们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被吸引, 就会热情地去阅读, 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口味的书, 孩子才会感兴趣。

3. 收获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 如利用晨检时间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 举行班级赛诗会, 评选“故事大王”, 举办摘抄本展评, 等等。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奖励,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 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 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构建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的优势, 帮助学生树立审美意识, 构建审美心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来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词语美, 句子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中都有很优美或壮美的词语, 这些词语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让学生徜徉于美丽的世界里, 熏陶着他们的心灵。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点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感受词语的感情色彩, 及其简洁而达意的优点。如学习《巩乃斯的马》一文时, 我让学生勾画出文中体现壮美的词语和句子, 他们通过阅读和思考都找到了这样的语句, 如“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 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 小群汇成大群, 大群在运动中扩展, 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 前呼后应, 披头散发, 淋漓尽致!……”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词语和句子, 体会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进而感受到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 马儿对所有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眼里。

二、修辞美

在一篇优秀的文章中, 贴切恰当、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往往带给读者愉悦感, 其作用不言而喻。

比如, 笔者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 引领学生感受和领会诗人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它带来的无可替代的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通过夸张、比喻修辞手法表现出了瀑布蔚为壮观的美。

再如, 周涛的《巩乃斯的马》一文, 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 如“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 好家伙, 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 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 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之后, 我引导学生感受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所要表的内容更加气势恢宏, 铿锵有力, 富有音乐的节奏感, 不仅带给我们丰富的内容, 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

三、事物美、情美、心灵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内容中所表现出的物美、情美、道德美、心灵美……如有的文章表现英雄人物舍己利人的崇高精神, 有的文章表现出某个人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 有的文章表现出某个人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学习、领会, 最终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形式美、结构美

我们通常所说的“凤头, 猪肚, 豹尾”, 就是文章段落的形式美和结构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开头和结尾, 中间部分的若干自然段的安排, 体会文章的形式美。

如《枫叶如丹》一文, 从结构上来说, 文章前后呼应, 十分严谨, 如开头部分的“自然与人世, 处处相通”一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出下文对枫叶的有关回忆;结尾两段议论、抒情, 既呼应了题目, 又深化了题旨。再如, 《巩乃斯的马》一文的结构严谨, 文章以“对不爱马的人有一点偏见”起始, 将马和其他动物作比, 接着描述了巩乃斯马的三幅壮丽图景, 然后展开联想, 揭示和赞美马的品性, 最后回到自己的“偏见”作结, 照应开头, 首尾呼应。

五、意境美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能从不同的事物、景物、画面中感受各种意境带来的美感, 提升他们思想境界, 为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打下基础。如《枫叶如丹》一文由枫叶的生长过程表明了人只有经历了挫折、磨难, 才会变得成熟, 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教师应让学生找出表现这种美的句子、词语, 启发他们领会经霜的枫叶比初春的红花还鲜艳, 经历了寒冷的考验, 枫叶才变红了, 成熟了, 达到了真正美的境界。然后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领会枫叶的成熟美, 苍老之美, 以及文章中所体现的意境美。再如, 《巩乃斯的马》一文中无论是雪夜驰马, 还是夏牧场上马群游移, 都具有阔大雄壮的特色, 尤其是暴雨电闪雷鸣中万马奔腾更是将阔大雄壮的意境美体现得极致。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意境展现出的美, 如富有诗意的、饱含哲理的、壮阔的、清幽的、深邃的、朦胧的……

六、联想美、感受美

在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诗中的场景、环境、景物等, 感受作者所勾勒出的优美的情境,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也使他们受到诗文的情景美的熏陶感染。因此, 在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读中悟, 悟中思, 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进而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古诗文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阅读教学重在拨动审美之弦 篇10

一、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立足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它必须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课外阅读决不仅是语文课之外的事情,倘若课上没有对学生语感的熏陶,不能激发学生对名家名篇的热爱、想往之情,又怎能单纯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呢?走进语文届泰斗贾志敏老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教学不妨看出,贾老师扎实按照“读好课题——读好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读好对话——说好故事”的思路培养学生读好、读懂文本进行导读。整堂课没有用多媒体,没有眼花缭乱的环节,也没有外加的“渗透”,对于体现教学价值的核心语段,“咬定青松不放松”,让学生读通、读熟、读透,读了还要说,说了还要背。语感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就是这样得到升华的。这样的语文教学可谓简约、朴实、高效,举重若轻,大雪无痕。

然而,当前的一些语文课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将原本生情并茂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硬是不顾作者的初衷、学生的审美赏析特点,从中挑出所谓的重点段、句让学生反复说体会、讨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说,把学生搞得疲惫不堪。有的就一个比喻句就可以生出若干种习题让学生训练。相当一部分同学很少有机会在课上朗读课文,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单独朗读过课文。这样把以美文鉴赏、朗读品味、感悟升华的语文课堂教学搞成知识点分析,重点段落诵读课,弄得学生索然无味,自然也就失去学习语文乃至读书的兴趣。

二、更新教育观念,增加人文关怀

受应试教育和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办学风气的影响,许多家长、学校将成绩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视小升初择校率为学校的名片,而家长更是把升入重点中学作为初战告捷。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成为共同的使命。为了保成绩,追排名,学校成为学习训练场。教师需要应对月考、单元检测、逐级质量监控,俨然成为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无暇研读教材,更没有任何创造空间。学生则成为应对题海战、考试的机器人。许多家长则沦为陪读,丧失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色彩,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怡情益智的课外阅读黯然失色。

三、变生硬、频繁的质量监控为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语文本身同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灿烂绚丽,同时它又是无处不在的。笔者身在一线,切肤之痛地感到语文教师的无奈。需要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学主管进一步把更新教育观念落到实处,把单纯而又频繁的考试、质量监控转化为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姑且不谈考卷出得水平如何,频繁的测试不仅挤占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给学生、教师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语文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教育效果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正应验了我们许多中文系的本科生写不出像样的论文的现象。由此看来,考得好,其语文也未必真正学得扎实。倒是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开启读书的大门,引领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比如故事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名篇诵读、演讲比赛、童话故事续写、评选读书小状元等。有了空间,有了引领,学生势必有选择性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自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阅读上来。

四、开展班级读书会

班级读书会是我国从台湾引进的一个概念,它是国际儿童阅读潮流推动的结果。其定义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的阅读活动。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大致环节是:选书——阅读——讨论(延伸活动)。比如,就《绿野仙踪》一书而言,可以组织学生根据选择的人物结合成相应的读书小组,找出该人物的特点及相关证据。如:围绕小胆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胆狮真的胆小吗?请具体说明理由。再比如你认为书中的奥兹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认为他很虚伪,是个善于伪装的人;有的说他是个外强中干的家伙;还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因为他毕竟达成了大家的心愿……讨论的过程就是孩子们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他们继续研读文本的动力。由此看来,班级读书会确实能够改变语文课堂的低效率状况,它促使教师跨越一本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语文、对阅读保持兴趣。

五、建设读书环境,净化学生心灵

“选择读书犹如选择人生”。儿童正是打基础的时期,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因此要为儿童创建读书的环境使他们有书读,有好书读,有好心情读书。为此,可设立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走廊。实行同学捐书,按期轮换图书的办法,同时设立相应的图书管理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被图书所包围,这样势必使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为儒雅人生奠基。

六、开展亲子读书活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有了前边一系列的观念转变和减负工作,亲子读书就成为可能。亲子读书首先鼓励家庭拥有一定的藏书量,学校可开展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同读一位名人或大作家的书,进而延伸到评选故事爸爸、故事妈妈等活动,牵动家长捧起书本,与孩子共同成长,不失为一种陶冶他们情操,增强其交流能力的途径。

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人只有一生,但读书可以让你拥有两生、三生。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素养,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协同努力,为学生读书创造一切条件,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习惯,让读书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方式继续发扬光大。

摘要: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人文关怀、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开展班级读书会、建设读书环境、开展亲子读书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篇11

对比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表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打好审美的基础。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远的艺术意境。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平都第一小学)

审美阅读教学论文 篇12

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加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想象力层面都比较丰富, 在科学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特征及现状

1.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有鲜明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自主及个性化的解读特征, 形象性、动态性、角色换位等特征方面。其中在形象性特征方面主要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在散文阅读中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最简洁的审美刺激是源于直接的形象, 所以形象的输出是学生对文本的自觉审美体验。在动态性特征方面主要是散文阅读审美的层次性所致, 在反复的阅读下也能够有不同的理解[1]。另外, 在角色换位特征方面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 在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过程中要和作者有意识地进行角色换位, 这样在理解上就更深刻。

1.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分析

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看, 还有诸多层面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散文审美阅读的时间上不是很充分, 审美阅读教育和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只是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 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对于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时间的控制就不能充分体现, 影响审美体验效果。

审美输出的概念化使得学生在审美内容上相对立, 审美的过程变量缺失造成审美的标准产生对立, 以及审美的驱动内在封闭造成审美秩序出现对立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训练比较重视, 忽视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只注重讲解, 从而在文本的审美特征上没有充分重视, 这些方面造成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效率高。

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 首先要对散文阅读审美教学体验的情境进行创设, 从而对学生的审美热情加以激发。审美热情是双方面的, 不仅是学生的审美热情, 而且涵盖老师的审美热情。审美热情需要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实现, 通过美的语言及情感的美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感受, 从而使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阅读有最佳的感受。

第二, 要有效提高欣赏能力, 在审美鉴赏能力层面得到有效增强, 散文阅读审美欣赏是通过文字构建作品的内在灵魂[2]。散文中含有作者浓郁的情感及独特的见解等, 学生要学会欣赏, 从中找寻暗藏的思想情感, 这样在反复的阅读下就能够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 要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切入, 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及内容的不同, 进行设定引导学生尽快投入课堂中的兴趣的切入点。并要将诵读作为中心感官调动, 散文这一真实展现自我的问题是有感而发的, 其并非是应用文,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采取美读的方式并带有赏析的目光把作者的情感通过读的方式进行体悟。在美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对感官的调动, 这就包含视味嗅触听, 散文的个性化能够将作者的真实情况得以体现, 也是作者情绪比较多的文本体裁表达方式, 通过对多种感官的调动就能有效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四,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审美效果的强化上充分重视, 有效构建和提升审美人格。教育目的并不是创造某一物质产品, 而是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及教育人才,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也是如此, 通过对优秀的散文进行阅读欣赏就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素质上得到提高, 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体会, 同时也是对建构和提升审美人格的重要实现途径[3]。这就需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中,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加以实现, 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 审美阅读体验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老师要对其充分重视, 在课堂上详细认真地讲述, 课下要认真地引导学生主动对优秀散文作品加以阅读, 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学习, 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有效提高。此次主要通过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特征及问题的简要分析, 提出重要的解决思路,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处在当前的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 加强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审美体验教学, 对学生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及现状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际探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策略,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郁琼雅.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3 (07) .

[2]王金玉, 杨军, 陈岳纯, 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2) .

上一篇:客户流失论文下一篇:面向对象数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