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途径论文

2024-10-09

审美途径论文(共11篇)

审美途径论文 篇1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特点、课程设置及人们的传统思想等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地理学科被置于“副科”的位置。再加之地理是偏理性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多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地理课的学习呢?我认为通过审美途径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 充分挖掘教材中自然美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一幅幅绚丽的图画都是大自然的杰作,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不管是壮美还是柔美,都能给学生视觉上美的体验,同时也能使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愉悦。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能激起学生的向往、热爱之情,也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若合理利用自然之美进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引导,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美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1)新颖有趣的导入会很快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地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中。如“创设情境法”“问题导入法”“图片呈现法”“音乐熏染法”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课堂导入法,加上多媒体的支撑,教学效果非常好。

(2)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也是支撑有趣课堂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情动情,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用真诚去感染学生,以教师乐教的情绪去影响学生乐学。在教学“我国主要的山脉的分布”时,我用色彩不同的粉笔边讲边画出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布,学生也饶有兴趣地跟着我“指手画脚”,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感染,也不知不觉掌握了地理知识。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处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时,我总是让学生合作探究知识,小组内每个学生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补充相互学习,之后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预期目标。

(4)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也会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用丰富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以达到鼓励的目的。除了语言评价外,我还采用文字进行评价,对于知识掌握较好、书写清楚认真的作业总是不忘写上几句激励的话语。慢慢地,我发现学生很在意我热情诚恳的评价,越是在意就越是能激发他们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

3. 锤炼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教师是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教学语言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思想水平和学识水平。在认识我国主要山脉时,为了增强学生作为陕西人的自豪感,我深情地给学生朗读了自己写的游记《华山之旅》,随后通过多媒体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照片,学生们很兴奋,静静地听,认真地欣赏,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这样的课堂,难道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吗?此外,教师幽默的语言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4. 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美的情景。直接向学生呈现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重点内容图解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审美感觉。

5. 有效的课外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所在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湑水河和汉江河从身边流过,为了把“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这一节内容更好地落到实处,课后我布置了两个调查:一个是“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另一个是“家庭用水调查”,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采取查资料、实地观察或采访长辈的方式,对家乡水资源利用状况和家庭用水情况展开调查,随后形成自己的调查结果,促进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这样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行为教育。

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改变地理课堂缺少活力,教师缺乏激情,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科学美,大自然风光的美,人文景观和谐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活动。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常常认为地理是“副科”,由此产生可学可不学的想法。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却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面对这种困窘,作为地理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成了关键性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美化教学过程,锤炼美的教学语言,适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活动等,改变地理课堂缺少活力,教师缺乏激情,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活动。

关键词:地理学习现状,审美途径,地理兴趣

审美途径论文 篇2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职业中专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及现状,以及审美教育的途径,目的是为了强化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的审美意识,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把握好每堂课的审美化特点,创造出充满生机的美丽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美的快乐,获得美的情趣,激发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生;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不等同于美术教育,其内容博大精深,在各门学科中均有体现,尤其是包含众多审美因素的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审美教育的典范。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授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整体,是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基本训练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全面养成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去获取、加工、传递信息能力为主要功能目标,同时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过程。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智力训练,语文知识教育。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应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教学存在着只重视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轻视审美认识能力的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重待改善。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提高基本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现行的职业中专语文教育已经日益突显出它的缺陷,审美教育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也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出现某种“缺失”或“偏差”。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如在语文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板块“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或者一堂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而自己只作为点名者、发问者、评分者,繁多的问题往往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不实际的张扬学生个性往往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目标。

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审美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赶“时髦”、“花哨”,太多形式主义等现象。有些课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不顾教学实际盲目甚至滥用多媒体技术,干扰教学主题,混淆教学目标的主次。这些实际上是与语文审美教育精神相悖的,是对审美教育作庸俗化、表面化、简单化理解的结果。

第三,在教师素质方面,因为受到某种社会功利价值的影响,一些职业中专语文教师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不注重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成为影响语文审美教育出现偏差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教师体态语不恰当,教学用语不规范,教学语言贫乏单调,板书不工整,与学生交流时不讲求语言美,穿着不注重场合,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爱等。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3.1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欣赏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认识

职业中专学生由于人学录取成绩低于普高生,学习素质较之普高生差。他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甘于落后,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穿着打扮上,追求虚荣:好端端的校服不穿,偏要穿上一些名牌或花俏怪异的衣裤,还要把皮带垂礴在没有束的上衣下,衬衣不上或少上一、二个扣,衣冠不整。但他们却认为这是时堪,穿上外表风光,心里舒服,还自我陶醉为很帅。学生这种刻意追求外表美而忽视内在美的现象,是美丑不辨的具体表现,因此我认为,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首先就要提高他们辨别美丑的能力,因为只有明辨美丑,才能更好的欣赏美,并使自己成为更美的人。

教学中我注意从课文中或学生熟悉的事例中进行审美教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到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 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在朗读后问学生:“王熙凤美不美?”学生很快齐声回答“美”。我继续说:“不错,王熙凤从服装首饰到身材相貌都很美,好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给人以异常丰富的美感。这就凭这些,你说她是一个完全的美人吗?”学生说:“不能。”“为什么?”“因为还有内在美。”我又问:“从王熙凤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你认为她有内在美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她为人明似一团火,暗似一把刀,品质坏。”我又说:“人们把内在品质坏,外表美的人称为‘绣花枕头里装着一堆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人值得赞美吗?”学生齐声回答:“不值得。”我马上说:“大家都学过魏巍的《我的老师》,还记得这老师的外貌吗?"“右嘴角上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相貌不好看,但在作者的心目中,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温柔而美丽的人。”“那又是为什么?”“因为她爱学生,是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有美的心灵。”我又引导说:“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人的最高境界,但外在美是短暂的,而内在美是永恒的,衡量一个人美不美的尺度应该是人格美,因为人格美才是人的本质的美,所以内在美较之外在美更为重要。让我们都拥有道德、性格、气质、才智、情感、理想等等的美,努力塑造美的心灵。”在短暂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学生的审美认识也得到提高,师生达到情感的交流。

3.2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

“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是实现内隐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必要前提。在课堂上要形成审美的教学气氛,首先就要形成审美的人际关系,即‘我――你’关系。德国哲学家马丁.布贝尔将人所面临的基本关系归结为两种基本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我――你’和‘我――它’关系。‘我――它’关系是以工具态度为特征,把周围的人作为与我分离的对象客体去评价分析利用。‘我――你’关系才是真正的审美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你的形象惠临我,我整体的关照你,你告慰我,对我说话,而我则对你的告慰做出回应。”要形成这种审美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师生间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能动的个体,他们需要自由,需要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关爱。当教师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时,便不会再对学生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也只有当教师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师生之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关系,此时原来的尊者从高位走下来,原来的卑者亦能自觉地从低位提升自己,将自己放在与前者平等的位置上,这样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平等对话的局面就产生了这种师生和谐、融洽、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的审美化不仅是实现内隐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整个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论当代教师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篇3

关键词:当代教师;审美素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63-01

什么是审美素质呢?所谓审美素质是指包括美学知识、美感能力、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以及审美情感等方面的素质。教师是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既具有审美垂范的社会效应,又具有审美育人的职业功能,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养。正确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会升华人民的思想境界,丰富精神生活,增长聪明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引导人民辨别美与丑、文明与腐朽、高尚与邪恶、诚实与虚伪的界限,增强人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使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理想,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教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教师应当是个有正确审美观和高雅审美情趣的人。他责无旁贷承担着青少年审美素质教育的重任这无疑对教师自身审美素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利用各种审美媒介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通过实践去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发展美、创造美。广大教师要“按美的规律”把我们的学生塑造成“审美的人”。无论是从时代特点还是从职业特点看,教师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本文着重谈谈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途径。

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有多种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努力塑造自身形象美

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充内形外之谓美。”“充内”就是充实内心世界,“形外”就是将内心世界表现于外在言行即内心世界的外化。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称之为美。也就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美。内在美就是心灵美,一个完整充实的心灵美的人应该在智力、情感、道德、意志和人生观等方面都是比较完美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必须首先注重心灵美的塑造。要树立为民族复兴而从教的理想,为国家富强而从教的爱国情操。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拥有聪明才智,拥有正直、善良、诚恳的品质,拥有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在外在美的塑造上要体现教师特有的风度美。教师风度美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机智、幽默、深刻、犀利的谈吐,优雅、严谨、谦和、友爱的行为,庄重、朴素、大方、得体的服饰。这样,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与特有的外在风度美的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教师形象。这是每个教师毕生追求的美,并以此来塑造学生的形象美。

二、要善于发现各自学科美

教师教授的每一学科都有美的因子,美的构成。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它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例如,语文学科美不胜收,所选课文大多内容丰富、生动,具有以绘画美、音乐美为主的艺术美。《荷塘月色》绘画美则堪称经典。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的《岳阳楼记》则是音乐美佳作之代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无不显示着规律美、实践美、理论美以及科学家品德美的光辉,如牛顿三定律、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生物的对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精美瑰丽等等,印证着“自然界一定存在着美妙结构”的古老论断。地理、历史学科更是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的优美、崇高、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数学以其抽象的思维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和谐美令人一赞三叹。枯燥的外语我们可以用范读激情来展示原作的美境,拨动学生的心灵。政治课中的美育德育一体化实施,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美育方面性的保证和美育内涵的丰富。总之,每一学科都有丰富的美育内容。

三、要积极挖掘校园文化美

校园本身就是一个美的环境,它具有丰富的文化美质,像校园布局美、建筑美、报栏美、板报美、校训美、课外活动美等等,教师要自觉地发现并引导学生接受这些美。实际上美的环境时刻都在向师生传播着美的信息。在美的环境中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美的环境接触多了,美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自然就会得到提高。校园审美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就是健康文化环境和优雅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文化氛围,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对师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以特殊的影响,从而促进美的发展。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不仅使师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激发学习工作热情和创造美的情感,而且使師生不知不觉受到美的感染,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要不断欣赏大自然的美

大千世界的运动变化,形成千姿百态的风光景物,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启示和生活的启迪,让学生懂得人与大自然必须和谐生存的道理,热爱大自然就是热爱人类自己本身,尤其在今天大力提倡生态环境的时代,更有意义。大自然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蕴涵着丰富的知识,通过游览、野炊、登山、采集植物标本,参加环保活动既可得到形式美的享受,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融洽了感情,陶冶了情操。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它向所有的人敞开美的心扉,让追求美的人去发现她,去亲近她,去热爱她。

五、要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

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好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厌恶庸俗丑恶的东西,爱好美的、高尚的东西,从而培养出人们的高尚情操、崇高的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视野在不断地扩大,人们不仅追求生活中的美,而且追求艺术的美。目前,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摄影协会、集邮协会、钓鱼协会以及各种文艺团体和艺术组织在社会上相继产生;出现了“健身热”、“歌友会”、“交谊舞会”等等。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这多种多样的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的艺术活动,并在艺术美境界中不断升华自我。

总之,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美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投身于伟大的美育实践活动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章新建,杨春鼎.美育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王钦韶.语文美育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4]安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室.审美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篇4

一、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教育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审美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审美教育不能独立开展,而是要综合、全方位地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所以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就要从这三个途径进行实施。

1. 把学校特别是语文课堂作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是审美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教学,所以审美教育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文中的文学教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实施审美教育,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质,当学生在生活中有所闻有所感时,就可以调动自己的能力,激活自己的灵感,挥毫泼墨,抒发情怀。

除了课堂教学外,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有益的补充,是课内审美教育的继续。通过课外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通过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感悟意境美,体验韵律美,既而激发创造美的冲动。通过书法比赛,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字的结构美、艺术美,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美。

2. 把家庭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的良好环境、和谐气氛及家庭成员的内在美、形象美的展现,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因此,良好的家庭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庭中的美育能够巩固学校美育的成果。

单就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而言,家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名著之类的书籍在学校是很难完成其阅读的,而且学校图书馆也不会存有多套,这时,家庭对于完成这类书籍的阅读任务就显得极其重要。而且实际上,中小学生阅读的许多书籍都是家庭提供的。

3. 把社会作为审美教育的大熔炉

家庭和学校都只是美育的小环境,只有社会是大环境。学生总有脱离家庭、学校的一天,作为社会成员,他一生都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更广泛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中弘扬真、善、美,鞭挞、惩治假、丑、恶,利用多种社会活动、多种宣传、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美育,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对人产生影响,美育活动的减少与美育效果的减弱就意味着丑与恶的滋长与蔓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社会美的程度如何,那么学生受到审美的成效也如何。“只有进入了人的生活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的那种美,才会唤起美感。”所以利用社会美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他们能够发现心灵之美,品德之美”。

二、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法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朗读教学、作文教学、识字和写字教学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 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各类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值得发掘的审美因素极为丰富,都能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因此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阅读是一个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个过程可分个三个层次:理解、分析、概括作为一个层次,联想作为一个层次,鉴赏和评判为一个层次。

(1)通过理解、分析、概括,让学生领悟:

第一,心灵美。

心灵美是人的内在精神的美。这种内在美必然表现于外部,即语言和行为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如坚持正义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忠贞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正气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献身于革命事业的林觉民(《与妻书》).;有在残酷斗争中觉醒的愿意抚养革命后代的自觉反抗者老妇人(《夜》),等等。教师在讲到这些课文时,要善于从美学因素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经过提炼、概括、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就具有批判丑、揭露丑的不合理性的强大力量;同时也就肯定和表现它的反面,即作者要求改变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美好生活的美学理想。这也是一种艺术美,是寓肯定于否定之中,寓美于丑的艺术哲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自私、顽固、守旧的人物,是丑的化身,但在艺术中却是美的。这里作者化丑为美的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上的美,一方面揭露了丑,引起读者的憎恨、厌恶、嘲笑,从而间接地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另一方面采取夸张、讽刺、对比等艺术手法,对丑的事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使丑的形象变成了美的艺术。又如周朴园的伪善,康大叔的残忍,鲁四老爷的虚伪,葛朗台的吝啬等等,都能使人通过对这些性格的憎恶而产生对与之截然相反的美好性格的追求,同样具有审美价值。

第二,意境美。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的景物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意”与“境”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了。

利用意境美进行美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中表达的与形象密切相连的感情。要顺着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导之入境,细心体味,使作品的此情此境化为学生的我情我境,把作者的创作过程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有机地融合,使之与课文中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共鸣,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如《沁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讲述这篇课文,要充分利用文章中的“景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从而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使学生能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达到审美的效果。

第三,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描绘生活图画,抒写内心感受的根本材料。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了语言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无不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美,体味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自学性。在语言的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到:

①领悟语言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所描绘的春天的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②领悟语言的生动美。

语言的生动美主要体现在动词的提炼和选用上,还体现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写出了春风给江南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显出江南初春景色的美丽,风光宜人。

③领悟语言的音乐美。

文学语言的音乐美表现为均衡美、错综美、抑扬美和回环美。语言的均衡美表现在对偶、对照、排比、顶真等上。语言的错综美主要表现在长短句、偶句与散句的综合运用上。语言的抑扬美表现在语言的平仄上。语言的回环美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做后一句的结尾的语言格调。

④领悟语言的情感美。

别林斯基说:“美文学感受力在一个人身上是被美文学作品本身发展起来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毫无奴颜媚骨的高尚品德;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甘做孺子牛的精神,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原则立场和爱国爱民的情感美。

第四,结构美。

作品的结构是形象思维的集中体现,是对整个作品的精心设计。它既包含了素材的提炼和剪裁、意境的展现和烘托、事件的安排和铺叙、细节的精选和描绘,也包含了名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推敲等等。

一篇美文的结构,既会有常见的结构方式的影子,更会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构思。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常见的结构美,更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美。如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文章没有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式,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得谨严有序,条理分明。全文先总后分,总说高度概括,统辖全篇;分说条分缕析,分项成段,各段多设中心句,且与前文总说相照应,显得脉络清晰,文意显豁;分说各段又有主次之别,前主后次,详略得宜,使全文构成了一个严谨的整体。

(2)启发联想和想象,把文字美转化为形象美。

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联想和想象,把课文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如《陌上桑》里的罗敷,美在哪里呢?作者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在这里,罗敷究竟怎么美,一句也没写,作者只是从美的效果来写。读者可以从这种美的效果无拘无束地联想和想象人物有多美,把这种美的效果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美。

(3)通过鉴赏和评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和理解相通,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鉴赏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和认识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陶冶思想情操。

2. 在朗读中体会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选文内容就成了学生最直接感知的材料。所以,课文的朗读就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培养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断的意境和神韵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一种审美传情的好手段。朗读可分为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和学生自读,这两种方式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先用饱满的激情、昂扬的声调进行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细致体味语气、声调、节奏,感知其意蕴,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反复读,读准字音、因音求义、因声求情,进入身临其境的境界。

3. 从识字、写字教学中挖掘审美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拙,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为,开信是也。”这四种造字方法,反映了汉字字形与词义的密切联系。汉字本身具有的形象性的表意特征,有利于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审美功能。儿童阶段的识字教学,应着重于形、音、义的基本联系的初步形成,而上了中学就应当逐步深化,由形、音、义的单项联系发展到多项联系。这有助于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

虽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不能上成书法教学,但在写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粉笔字写成书法的粉笔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4. 在作文中表达美、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还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即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抒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了表达情感的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写作水平,学会了表达美和创造美,又提高了审美水平,净化了思想。

摘要:语文教学中,美无处不在,美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没有美育,语文教学是片面的;没有审判,人生是残缺的。”本文从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来谈初中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玉能.荧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8.

[2]聂愿青.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语文教学阵地.1993(2):3-4.

音乐课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途径 篇5

首先,要突出音乐听觉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其目的是在听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发展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如一年级的唱歌教学多以听唱为主,一首歌学会了不如说是听会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遍听赏音乐的要求,让学生带着不同侧重点去听音乐,并把它放入相应的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活动中,提示学生听的时候“用心感受”,使学生在反复听赏中全身心地融入音乐,这样,一首歌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其次,要强调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情感的产生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愉悦——乐趣——兴趣——情感。愉悦只是表现形式,情感的体验才是目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体验音乐的美感;以自己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小树叶》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秋天树叶飘零、春天枝叶飘动的情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用不同的速度、声音来表现歌曲。此时,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内心的心理体验,自然地流露出来,唱出了对树叶飘零的不舍和期盼来年春天归来的乐观,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第三,要创设音乐参与体验

音乐艺术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反复的充满兴趣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获得对音乐自主的感受、理解和表现。

如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时,让学生模仿“狮王”行走,把“狮王”的吼声学一学,再让学生扮演角色,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形象,演一场“狮王”捕捉小动物的音乐游戏。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听觉的动、思维的动、手动、脚动、全身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多种体验形式,把“狮王”威风凛凛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不仅自主地表现了音乐,音乐形象的审美体验也得到很好地落实。

第四,要引导音乐想像体验

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途径之一是听赏中的想像,它也是学生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再表现,再创造。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诗歌、语言、图画、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还可以采用比较、诗歌、短文和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

如:在欣赏《龟免赛跑》后,引导学生用画图谱的形式表达对龟免两段音乐的理解,有些学生用线条的粗细来表现(粗线条表示乌龟、较细的线条表示免子),有些学生利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现(直线表示乌龟,曲线表示免子);(波浪线表示乌龟,一个个圆线圈表示免子等),还有些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图谱来表现(颜色浓的表示乌龟,颜色淡的表示免子)。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性地表现了对缓慢沉稳和轻快活泼这两种音乐形象地理解,并构建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此时学生的想象、表现音乐的能力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并通过想象和探索,完善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最后,要创设音乐情境体验

著名教学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起到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因而,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及教学内容,运用直观的插图、录像及多媒体课件来创设一种合适的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营造音乐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唤起学生的视觉美、听觉美,形成一个立体欣赏维度,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审美途径论文 篇6

1 在形体训练中提高审美能力

女性的形体美是社会客观审美的需要,也是女性自身追求美的需要。一个具有魅力的现代女性,应该具备健康美好的形体,并体现出她的内在气质和不凡的精神面貌。有的女性文静内涵,举止典雅,从她优雅的气质中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温和与智慧;还有的女性体魄健美,举止洒脱,生气勃勃,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她的神采所吸引。

在万物中,人体的美可以说是美中之精华。从生活美学角度来看,人体的整体上四肢对称,比例协调,本身便具备了人体基本美感。

美的魅力是产生于对美的追求和自信中,最能赋予女性美的,莫过于要相信自己与别人同样漂亮。因为你和别人一样,都具有一副独具特质的体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塑造和充实不足之处,形成属于你自己的形体美和与众不同的风韵。

1.1 对形体美的基本认识

形体美的基础是健康。它包括发育良好、骨骼健全、五官端正、腰身匀称、四肢协调、肌肉有弹性、皮肤光润、精神饱满、精力旺盛、动作灵敏。

形体美的基本原则是:“肩平腰直”,具有四肢比例的协调感。带有质朴、纯真的特点,是最动人的形体美。

东方女性的形体美应突出“健美加柔美”。因为东方女性的骨骼细小,肌肉平滑,躯干和颈略长,体型上自然呈现出明显的胸线、腰线、臀线的曲线美。

1.2 形体美是内外统一的整体美

形体美包括静态美和动态美。在静态美方面包含着人体的容貌美、躯干美、和服饰美。在动态方面包含着语言、举止和动作的美。形体美首先是以个体美为基础,然后通过语言、举止和姿态动作体现出它的动态美。有的人仅注重容貌的美、服饰的美,而忽视了体形的健美,这就缺乏完善的静态美。有的人仅注重静态美而忽视了动态美,忽视内在的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的充实和提高,那就会内心空虚,徒有其表。

1.3 在“站、坐、行”的练习中提高审美能力

在形体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站”,让学生在站立中提高审美能力。古话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它揭示了一个健康人应具有挺拔、稳重、敏捷的外部形象的全貌。优美的站姿,关键在脊背的挺直、挺拔,立腰、向上是站立的最基本要领。

挺拔的站立,给人从内到外产生一种肢体挺拔、精力充沛之感。立腰能给人一种端正直立的形象。并且能给人以精神振奋之感。如芭蕾舞的把杆练习,能训练端庄的姿态、舒展的动作、高雅的气质。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徒手练习,可使身体在动感中提高协调性、灵活性、均匀发展身体各部位,让学生在自信中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体会了站立中的美以后,还应知道“坐”。端庄大方的坐态能充分展示女性的文化教养。在严肃的场合要正襟危坐,注意仪态的端庄大方。轻松场合可以坐得随便一些,但应注意腰背稍加挺起,不要完全松懈。与人谈话时,身子可略向前倾,既可听清对方的讲话,又显得谦和、恭顺、有礼。

谁都会走路,但有的人步态潇洒,稳健大方,给人以振奋之感;有的人疲疲沓沓,塌肩松胯,给人以衰老之态;还有的人颠跛、摇摆,显得极不稳定。走路的美感,在于下肢移位时与上体配合形成的一种协调和谐、平衡对称的人体律动美。因此,迈步的大小应与自身高和腿的长短相适应。在艺体教学中,各种舞步的练习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促进人体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 在动作的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

从美学效应的角度来讲,复杂的动作美能诱发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动作美的关注。动作美主要体现在动作的表现力及姿态的展示上,在教学中,通过一些舞蹈动作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姿态美。如:阿提秋,阿拉贝斯、巴塞转体等舞姿,将动作与器械完美的结合,又能使学生达到一个新的美的境界,从中感受美所带给人的享受和震撼,用这些姿态去完成跳跃、转体、平衡等动作则构成了艺术体操基本的动作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美的示范、饱满的精神面貌,简练生动的要领讲解、准确清楚的节拍口令,及时对动作提示与纠正错误等,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把美的情感、美的思想、美的动作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的动作和表情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做动作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教育和启迪。

3 在美妙的音乐中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是艺术体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艺术体操教学训练和比赛中,音乐贯穿始终,通过音乐伴奏,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激发其动作的表现力,增强学习兴趣,所以在最初的教学中,音乐要像血液一样贯穿到全身,要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去完成各部位肌肉训练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本人身体肌肉的注意,用感觉去体会自己哪部分肌肉在收紧?哪部分控制正确?久而久之,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就可以协调而轻松地进行各部位肌肉的调整。这样,既提高了肌肉工作能力,也加强了音乐的节奏感,只有具有韵律感的动作,才会产生美。

在音乐节奏和乐感美的训练中,要求学生理解音乐的语言,使动作与音乐配合默契,融为一体,丰富学生对动作的想象力,塑造许多美的形象和动作,通过音乐伴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进入美的意境,使之更充分地进行自我个性表现,烘托表演气氛和感染力,使音乐美感与动作美感完美的统一,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发现他们细腻的艺术感,并体会到身体和心灵上美的交融,从而使学生们的美感得到升华。

4 在整洁合身的服饰穿着中提高审美能力

服饰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依附于人体的一种装饰性造型艺术。它属于形式美,又同自然美的艺术美密切相关。穿衣打扮应以衣服合于身体,身体合于衣服,二者协调,浑然一体为主,通过人体的动态把服饰的面料、款式、颜色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既体现了人体美与仪态气质的美,同时又体现了服饰本身的价值。因为有了人体的动态美,才能给时装以生命并增添光彩。人体美与服饰美二者的结合,才会产生完整的美的欣赏、美的创造、美的教育的效果。如:穿上运动服会使人产生身心轻松愉快的感觉,穿上晚礼服会引起丽装在身的高雅感觉。因此,在艺术体操学习训练中,学生统一身着造型美观、用料讲究、配色独特、图案精巧的运动服装,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青春美、线条美、体形美,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情,从而达到启迪学生成为服饰美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5 在教师的高雅仪态美的影响中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体操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个体认识、学习和锻炼的运动过程,同时也包含学生审美的过程,因此,教师端庄的仪态,优雅的举止和得体的礼仪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产生持久良好的影响。因为,看一个人美不美,第一眼的印象很重要。在别人第一印象中吸引人的往往是这个人整体的仪态、气质和风度,评价一个人美不美,并不完全是脸长得漂亮与否。一位体态优美、端庄、朝气蓬勃,坦率、豁达的教师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学生的赞赏、模仿,并进入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 在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中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体操是以人的自身为对象,在练习中人既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对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观察,自己去表现美。例如:练习者在练习时看到镜子中的形象,这时他一面练习动作技术,又在一面自我欣赏优美的动作,在强烈的韵律节奏中和委婉动听的曲调中,把舒展多变的姿态和动作技术巧妙的融为一体,构成美的旋律与美的造型,唤起练习者的内心美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美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自我肯定。学生美的创造能力的提高,可通过提问、相互观摩、评议及编排动作等组织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观察分析、纠正错误及编排简单动作组合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去勾画出一幅幅美的画面,让学生自己理解自己的动作,应如何去表现才能达到赏心悦目、怡神的境界。

7 结论

艺术体操是一项美的特殊教育,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认识美,懂得美,感受美,塑造美和创造美,使学生成为一个体态健美,身心健康的人。

在艺术体操教学中,通过形体美的训练,动作的学习和音乐的陶冶,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体统一的服饰,能使人产生愉悦的心境,让学生成为服饰美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教师的仪态美成为学生仿效的楷模,对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能使学生达到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楼晨辉.浅谈普通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的改进[J].湖北体育科技,2008,(2).

[2]韩冬梅,等.论学习艺术体操的兴趣培养[J].考试周刊,2008,(20).

审美途径论文 篇7

一、提高导游人员审美修养的现实意义

(一) 审美活动需要导游服务

导游服务是优化及美化现代旅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游人员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兴”, 即满足其兴趣;可以满足旅游者的生理需求, 让旅游者进行生活节奏的调整, 由此得到更好的休整;同时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因此, 可以说审美活动需要导游服务, 高质量的导游服务犹如催化剂, 使旅游者更容易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

(二) 导游人员自身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旅游服务的质量

旅游者的游览活动需要导游人员的引导, 导游人员引导的情况, 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游览质量, 在引导的过程中, 导游人员自身的审美修养全面展现在旅游者的眼前, 导游人员本身也成为了旅游者眼中的一道风景。其仪表、仪容、仪态, 此时既是旅行社的代表和象征, 更是城市的代表。导游人员的讲解语言、方法、技巧, 以及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友好, 更是旅游者在一个陌生旅游地的第一道风景。如果连这第一道风景都不美, 很难想象旅游者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因此, 导游人员的审美修养不仅关系其自身的形象, 更关系旅游服务的整体质量。

(三) 导游人员较高的审美修养有助于旅游者审美能力的提高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置身于旅游环境之中, 观察各种对象, 接触各种事物, 进行各种人际交往活动, 都会引起他们的审美活动, 产生美的感受。在旅游中观赏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 是各类旅游者的共同意向和心愿, 获取美感也是旅游者积极主动地愿望。旅游过程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因此, 高水平的导游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旅游讲解的过程引导旅游者欣赏美、认识美, 丰富旅游者的美学知识, 在不自觉中提高旅游者的审美能力。

二、我国导游人员在审美修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导游人员是指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导游证, 接受旅行社委派, 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我国导游资格考试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经有大量从事导游活动的导游人员。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导游人数不断增长, 但高素质的人才却非常匮乏, 导游人才危机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一) 审美意识差

无论是作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 还是作为旅游者的审美向导 (传递审美信息, 协调审美行为) , 导游人员均应从不同角度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使自己的仪表、风度、心灵、语言、情趣、知识和技艺符合“美的规律”, 达到审美化的程度。

1、就仪表而言, 导游人员既代表一个

民族和国家, 又反映出所在旅行社的规格、业务水平和个人的修养和精神面貌。有些导游人员在带团时浓妆艳抹, 或者穿裙子等, 都不便于开展正常的导游工作。

2、风度美是个体审美化的较高层次。

有些导游人员在导游过程中与客人之间意见不一致时与旅游者发生口角, 不能把理让给旅游者, 不能让自己受一点点委屈。

3、导游人员对自身心灵美的培养, 关

键是看其是否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或助人为乐的情操。在导游过程中, 导游人员的心灵美一般是通过具体的行为 (周到的服务, 文明接待, 为旅游者即使排忧解难) 和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即待人自然大方, 多干实事, 在合理的而可能的情况下, 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可有些导游人员看到旅游者提不动行李时却没想着要上前帮忙, 或者是看到旅游者在导游活动过程中身体有不适却没有上前关心其身体状况等等。

(二) 对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与动机缺乏深入的了解

由于审美个性的差异, 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其审美动力机也相应地被划为不同的类型, 如自然审美型、社会审美型、艺术审美型和生活审美型等等。许多导游人员不能从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上解决问题, 这是个主要的问题。例如, 导游人员在带团前必须先要了解所带的团队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团队, 是老年人、青年人, 还是小孩子;是老师、建筑工人, 还是一些单位的领导;是文化层次高一点的, 还是相对而言较低一点的等等。

(三) 不能较好地尊重旅游者及旅游地的审美习惯

人的审美习惯是其审美个性与固有审美经验相互融合的产物。而这种审美习惯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行为。对旅游者来讲, 由于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情态意趣、职业、年龄、宗教信仰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其审美习惯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就职业而言, 文学家、艺术家一般习惯于追索东道国文化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审美价值, 美食家则一般习惯于热衷欣赏东道国的各种美味佳肴;从年龄分析, 年轻人习惯于追新猎奇, 老年人则习惯于透过人际关系来窥察体验人情美与伦理美。

(四) 不能很好地运用和把握旅游观赏原理

有些导游人员在带团跟旅游者讲解景点时, 只是带着旅游者把各个景点从头到尾走一边、讲一遍, 没有很好地告诉旅游者景点的重点所在, 主要景点跟次要景点都是一带而过, 不分祥略。致使旅游者在整个景点玩下来以后都不知道玩的是什么, 旅游者对景点基本上没什么印象, 不能更多地了解景点。

三、提高导游人员审美修养的途径

(一) 培养自我审美意识

导游人员应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使自己的仪表、风度、心灵、语言、知识和技艺符合美的规律, 达到审美化的程度。

1、仪表。

就仪表而言, 导游人员应该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特点, 从而装扮自己的仪表。要达到一出场就能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这对保证整个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导游人员首先应该考虑到主客观的自然条件 (身材、性别、年龄、季节) 和社会条件 (职业、时尚、团队类型) , 要穿着得体。例如, 当导游人员第一次与旅游团队员见面的时候, 男士应着衬衫、西装, 打领带;女性应穿外衣或套装。通过得体的着装来显示自己对旅游者的尊重。其次导游人员在仪表方面还应遵照和谐的总原则, 使自己的体态、服饰、发型构成一种多样统一、相符映衬、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整体美。

2、风度。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随着主客之间交往的增多, 旅游者的注意焦点会从导游人员的仪表转向风度。因此, 导游人员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观察和体味其他社会成员, 特别是本行业中的同事的优雅姿态, 从中选取与己相宜的参照模式, 然后加以综合, 并在反复的模仿演练中使其个性化、自然化, 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创造性地从形象、姿态、举止风度等方面培养和塑造自己。

3、心灵美。

对于心灵美的培养, 关键要培养导游人员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或助人为乐的情操。也就是训练导游人员在旅游活动中, 能够通过具体的行为和有声语言来对旅游者进行周到服务、文明接待、为旅游者排忧解难。

(二) 研究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和动机

由于审美心理的差异, 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审美动机也有所不同, 如自然审美型、社会审美型、艺术审美型和生活审美型等等。因此, 要想使旅游者得到审美满足, 导游人员必须根据团队的构成与线路的安排, 搞清旅游者的主要审美趋向, 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导游工作。例如, 对于生活审美型的“美食之旅”, 导游人员在讲解时应重点突出, 要以风格独特的名点名菜为讲解对象。例如, 在品尝杭州楼外楼的西湖醋鱼时, 介绍这家餐馆及名菜的历史典故, 并从“色、香、味、形、意”等方面讲述我国烹饪艺术的基本特征, 使旅游者在一饱口福, 感受生理快感的同时, 也能不同程度地获得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愉悦。

(三) 尊重旅游者的习惯

人的审美习惯是其审美个性与固有审美经验相互融合的产物。旅游者由于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情态意趣、职业、年龄、宗教信仰及社会环境的不同, 其审美习惯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例如, 从年龄角度分析, 青年男子习惯于追新猎奇, 喜好在异域进行探险旅游, 寻求强度刺激或激越之美;妙龄少女则习惯于通过异域风光, 寻找和享受各种风格的服饰美与色彩缤纷的形式美;老年人则习惯于透过人际关系来窥察体验人情美与伦理美……因此, 导游人员必须对客源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民俗风情、历史背景、文化艺术、生活习性、兴趣爱好、审美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并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细心体察。

旅游者的审美习惯还表现出另一特点———他们总习惯于从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出发, 来评判和审视旅游所在地的人文景观。例如, 西方旅游者游“江南六大水乡”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南浔、西塘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时, 导游人员如果将其同意大利威尼斯水城作简要的比较, 必然会激发旅游者的审美联想。所以, 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 要对旅游者因势利导, 灵活运用中西文化比较的讲解方式, 尽可能地帮助旅游者缩短或超越民族文化距离, 诱发其审美的主动性。

(四) 灵活运用旅游观赏原理

在旅游活动中, 一定的观赏原理对调节旅游审美行为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形态各异的景观只有借助不同的观赏方法才会显示出它的内在魅力, 才会与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例如, 游长江三峡宜用动态观赏, 游苏州园林宜用静态观赏, 登泰山看日出需抓住观赏时机, 拜谒四川乐山大佛则应掌握适当的视角距离……所以, 要想充分展现出旅游景观的美, 导游人员必须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学会因地制宜地运用观赏原理, 把握好审美活动中动态与静态、移情与距离、时机与位置、节奏与重点等旅游观赏方法原理。

旅游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导游人员作为旅游的灵魂,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才能将美的感受传递给旅游者, 才能为祖国的河山添色, 才能使我国的旅游产品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 旅游者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活动不断提高审美情趣, 这就对导游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章从提高导游人员审美修养的现实意义出发, 分析了我国导游人员在审美修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最后对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审美修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导游人员,审美,修养,途径

参考文献

[1]、马莹.新编旅游美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2]、王连义.怎样做好导游工作[M].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7.

[3]、舒伯阳.现代旅游礼仪与沟通艺术[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4]、郭赤婴.导游员职业道德实证分析[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审美途径论文 篇8

一、鼓励想象和创编

利用童话进行教学, 儿童听过童话后, 有了对童话内容体验的强烈的表达欲望, 想把自己对童话的理解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 这时教师要鼓励儿童畅所欲言, 对于儿童的奇思妙想一定不要随意否定。教师可以根据童话开头提供的线索, 鼓励儿童展开想象继续编构故事。如在阅读《狼和小羊》的故事中, 我们可以启发儿童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帮助善良的小羊逃脱凶恶的狼口呢?通过对故事的引导, 孩子们在教师一环一环的启发下, 兴高采烈地投入到想象中去, 续出了形式多样、童趣盎然的故事。这些故事续编活动, 不仅利于儿童理解童话内容, 更有利于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儿童将原来的故事情节进行改写, 编成一个与原故事相关而内容完全不同的故事, 如《龟兔赛跑》中, 请儿童思考“乌龟和兔子又进行了第二次赛跑, 你预计这次谁会是冠军呢?为什么?”鼓励儿童续编出一篇内容全新的童话。教师在指导儿童创编童话的过程中, 可以先让儿童编出一句或一个段落, 也可以视儿童的能力鼓励他们编出完整的童话故事。在创编活动中, 不要随意打断儿童的创作, 尽量保持儿童创作的流畅性, 这样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 使他们真正进入到童话的世界中来, 也许同时会孕育一个个小作家呢。

二、注重游戏与表演

游戏既是童话的基本美学特征, 也是童话教学经常利用的活动组织形式。在幼儿园中, 许多游戏都是以童话内容和情节为素材的, 比如老狼老狼几点了、老鹰捉小鸡、拔萝卜、一网不捞鱼等等。游戏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活动, 用游戏的方式来设计、组织童话欣赏活动, 让儿童边玩边听故事, 在尽情玩耍的同时感受美好的童话世界, 在童话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成长, 是童话欣赏与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表演是童话阅读活动中常用的另外一种方法。在熟悉童话内容的基础上, 组织儿童进行角色表演, 使儿童在参与的实践中产生新奇的角色体验, 从而走进作品意境。在表演前, 老师要帮助儿童拓宽思路, 熟悉童话内容, 把故事的角色与内容和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当孩子扮演着童话中的某一角色时, 他们不但可以获得真切的审美感受, 而且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记忆力、语言表现能力、创造力、表演能力,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等。在童话表演活动中, 孩子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故事情境中, 获得了美好享受, 得到了心理满足。

三、培养倾听与领悟

师生共同聆听配乐朗诵, 或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很容易把儿童引入一种美妙的童话世界。在“听”的过程中, 尽量让儿童养成安静倾听的好习惯, 在凝神倾听中他们会特别投入, 常常会被作品所感染。对于儿童来说, 聆听是获得审美体验的必要途径。在“听”中他们会为遇到大灰狼的小羊担心, 会为战胜大灰狼的三只小猪欢欣鼓舞, 会对狠毒的皇后恨得咬牙切齿, 会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而流泪, 从而进入一种美妙的审美体验。童话审美活动是比较适宜生成式教学的, 给予儿童充分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让儿童直接和童话对话, 让童话本身的生动情节、有趣人物和优美语言把孩子们牢牢地抓住, 使孩子们真正走进童话, 领略童话的魅力, 获得独特的体验。童话在人的整个一生中起着启蒙和奠基的作用, 它用自己多彩多姿的美学形态和内容为儿童建造起一幢美学大厦, 使孩子们在充分享受文学的乐趣, 尽情遨游神秘世界的同时, 发展其知、情、意、行, 培养最初的道德情操和审美体验。充满体验的童话教学,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情感涵养与精神成长的需要。

总之,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它应该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兴趣的培育过程中提高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J].幼儿教育, 2009, (1) .

[2]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教育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4) .

审美途径论文 篇9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班主任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中流砥柱。那么班主任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审美呢?

(一)指导学生欣赏美

鉴于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班主任要首先对学生予以感官上的刺激,学会欣赏美。

1. 欣赏自然美。

可以利用春、秋游时机,和学生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春天,新芽吐绿,草长莺飞,一切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秋天,果实飘香,层林尽染,一切充满着丰收的喜悦。在师生共同领略了大自然的无限美景时,无形之中领略了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谛,深层次地感受那股悠闲自得的审美意境。

2. 欣赏人文艺术美。

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欣赏活动,如观看艺术展、参观博物馆或看电影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欣赏美,奏响学生审美教育的前奏。

(二)指导学生感受美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 了解学生审美的意向。

环境不同,人会不同。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审美意向。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感受美,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审美意向。班主任只有了解时代特点和学生喜爱,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审美意向。

2. 提供学生感受美的机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位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培养学生的美的感受力。如果你是一位爱好体育的班主任,不妨多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体育比赛,因为运动是一种力量美,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爱国情怀;如果你是一位爱好阅读的班主任,不妨多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唐诗宋词、哲人诗文、意义深邃的名言名句,能够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总之,班主任应尽可能多渠道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美。

(三)指导学生创造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这种美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班主任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1. 创造优美的班级环境。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整洁雅致的班级环境既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又能很好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也能让学生产生美感。

2.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美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美。班级要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就要设法创造出一种人际关系美。学生都渴望与同伴交往,渴望友谊。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求同存异”,培育友谊,让同学们建立起信任、互助、宽容、理解的亲密关系。

二、班主任要成为美的使者

要让学生学会审美,班主任首先自身要会审美,成为美的使者。

(一)形象美

良好的仪表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种修养,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作为教师,服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出对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尊重,是自爱、爱人、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服装得体,仪容整洁。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学生会通过观察老师的服饰来打扮自己。如果说相貌是天生的,那么整洁的仪容则是后天形成的。班主任应打扮得整洁朴素,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行为美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班主任应处处率先垂范。微笑是面向学生心灵的一门精细活,在某些特定的时机,班主任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能打开学生求知和沟通的心扉,激发其进步的热情。微笑是无声的语言,它可以表达许多喜欢、关心、赞许等美好的情感。学会微笑,你就会变成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三)语言美

教师的粗暴批评,挖苦讽刺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和志气,而发自内心的肯定则可以让学生树立自尊和自信。表扬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班主任表扬运用得好,会让学生终身难忘,甚至影响其一生。

师生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实践活动,相信一定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获得美的正确认识,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对生活中的美丑、善恶等作出正确的判断,让美育的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审美途径论文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44-0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审美教育能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个性,还能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增强意志,在此基础上生成美德。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和长处,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无法比拟。但现实中许多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文教师缺乏审美自觉与能力。语文教师是审美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追求美的自觉、表现美的欲望、发觉美的本领,那么在教学时就不能很好地传达课文美,就不能让学生感悟美,领会美。

其次,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课文分成段,然后段再分成层,概括归纳段意、中心思想、文章主题等。每一篇课文都沿用此法。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这样的模式。这样的固定模式教学不会有美感。

最后,初中语文每册课本只有二十多篇的文章,一个学期老师和学生只阅读这二十多篇的文章,说从这少量的文章中就能产生美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阅读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具备审美素质,提高审美能力的。

下面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实施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建构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施以影响,激发学生对美的体会、领悟。

首先,要精选审美载体。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借助审美载体,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产生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审美载体多种多样。就教学来说,教材就是载体;就教法来说,运用的各种手段即是载体。绘声绘色的朗诵,优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等等都可以说是审美载体。不过我们教师要精心选择载体,粗糙的载体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反而降低学生的欣赏水平。

其次,要营造审美氛围。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生动感人、动作形象逼真,给学生以激情和愉悦,才能创设审美情境,营造审美氛围,创设出一定的审美情境。学生会被这种情境氛围所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又能够在快乐愉悦中受到陶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审美欲望。

2 激发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离开了这些形象,美就不存在了。语文书中的每一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构造了美的意境。如黄山的雄奇壮丽,长江三峡山水的高峻湍急,桂林的山青水秀,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大自然处处彰显着它的迷人。此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气势雄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无不充满着震慑人心的藝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美的不同特点,按照美的规律去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美感,在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体会美,热爱美。例如,讲《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师要通过讲述,让学生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审美的情趣。这样由感知形象外在的美,到感知形象蕴涵的美,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把身心沉浸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3 引发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要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体会到美后,通过美又能激发他的感情。邱明正先生说,“人对美的感受、体验有共享性、分享性和同对象之间情感的互渗互返性。当人享受到美,便有同他人交流情感体验的愿望和言行。这种交流既使他人了解自己,使自己了解他人,又印证、强化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见情感和审美是相互作用的。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才能强化审美活动的内驱力,当他享受到美时又能强化他的情感体验。

文学主要是形象思维的结晶,而审美思维始终要伴随形象,因而离不开想象,想象是进行情感体验最重要的途径。而诵读文学作品就可以随着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叶圣陶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看。看到的只是10个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这10个字构成的画面。”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要“发挥我们的想象”。所以诵读作品时引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并且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 提高审美能力

当代中学生阅历浅,知识单一,特别喜欢模仿。他们既易受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也易受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例如西欧一度有不少的少年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模仿维特自杀,那就大大破坏美感了。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纠正他们错误,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

我们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如何审美,比如我们欣赏颜字,就要模仿他的端庄刚劲,欣赏赵字,就要模仿他的潇洒婀娜,学习《一面》就要让学生知道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要让学生体会诗中洋溢的爱国主义激情、领会诗中的浩然正气,我们语文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带着学生挖掘文章中真正内涵美。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蕴涵极为丰富的优秀篇目,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让课堂充满美,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和长处切实有效地施行美育,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审美途径论文 篇11

一、在艺术体操教学中通过形体的训练提高审美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艺术体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形态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着手实施。第一,加强学生对形体美的基本认识。形体美的首要基础是健康,其中包括四肢协调、五官端正、骨骼健全、动作灵敏,而形体美的基本原则是肩平腰直,重视四肢比例的协调性以及身体所呈现的曲线美。第二,加强学生对形体整体美的认知。形体美不仅仅是指外在美,其具体的表现应该是内外统一的整体美,具体而言就是静态的美和动态的美。其中,静态美所代表的就是人体的外在美,主要表现在身体、容貌、衣着上;而动态美所代表的就是人内在的美,主要表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以及姿态上。第三,在站、坐、行的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训练的就是学生的形体。要加强学生站、坐、行的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到外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例如,规范严格的站、坐、行练习,能够使学生在进行芭蕾舞的把杆练习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端庄的姿态。

二、在艺术体操教学中通过动作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艺术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动作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美学效应方面而言,复杂的动作美能够诱发出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艺术体操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动作美的关注。动作美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动作的表现力。艺术体操对动作姿态的要求是较高的,不仅要达到一定的姿势标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感,这样才能算是动作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欣赏阿提秋、阿拉贝斯、巴塞转体等舞姿,让学生感受到动作美所带给他们的震撼和享受,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教师在教学动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相关的动作进行简洁生动的讲解,然后将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告诉学生,再让学生自己进行相关动作的训练。当学生完成相应动作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在完成跳跃、转体、平衡等动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达到相应的动作美。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在艺术体操教学中通过美妙的音乐提高审美能力

在进行艺术体操教学中,音乐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美妙的音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音乐一直贯穿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通过音乐的伴奏,不仅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动作的表现力,增强学生对于艺术体操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会像血液一样流进学生的体内。而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对自身肌肉进行训练,坚持不懈地经常训练,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对自己肌肉进行适当控制,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掌握,提升学生的韵律感。在训练学生乐感美及音乐节奏感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音乐语言有更深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音乐及动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丰富学生对动作的想象力,使学生的美感得到升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体操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艺术体操属于比较特殊化的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创造美、塑造美、感受美以及欣赏美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体态健美的合格人才。在艺术体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形体美的训练、音乐的欣赏、动作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服饰展示、教师仪态也能影响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体化的服装,促使学生成为享受美、创造美的主体,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使得学生受到教师仪态美的影响,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可.探讨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途径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2]浦云飞.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表现力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3]罗剑.高校体操教学人的因素状况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上一篇:Kerberos下一篇:药厂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