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2024-10-03

继续教育途径论文(精选12篇)

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1

会计人员是贯彻实施会计法的中坚, 是确保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贯彻执行的根本, 是加强财务会计管理, 推动会计基础工作全面规范化的重要力量。加强和创新会计继续教育工作, 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扩大会计人才队伍培养规模, 是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事关我国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事关推进会计法制建设进程, 事关全面推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是需要继续加强研究的课题。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会计队伍建设工作。2010年6月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把会计人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之一。《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三章第二十条的规定, “持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 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持证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24小时。”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在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下, 无论在培训质量上还是培训规模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培训环境有70%的会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环境是最大问题。多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理解, 在时间和经费上支持不够, 民营企业更为突出, 被调查会计人员对此深感忧虑。

(二) 会计培训机构不规范有50%的会计人员认为法律监管执行不到位, 培训秩序和行业竞争亟待规范, 对于合法的会计培训机构保护得不够, 对于违法者的打击力度不够。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行业组织, 是加强会计培训机构管理, 规范行业竞争的关键。

(三) 会计培训服务不优集中反映在个别培训机构以经济利益为重, 兑现服务承诺不力, 只收费不培训或走过场。有30%的会计人员认为要加大检查力度, 督促有关培训机构改善和规范服务行为。

(四) 培训模式老套多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开展“一刀切”式的面授培训。20%左右的会计人员属于外出务工的“候鸟”, 这种方式使学员处于被动状态, 给其带来了诸多不便。

(五) 教学质量问题部分地方师资素质不高, 存在着知识老化、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

(六) 考评不严在制度建立方面, 有的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过多过繁过杂, 落实效果不好。有的制度缺乏刚性要求和可操作性, 主要是对责任制落实考评、会计素质综合考评、培训绩效考评以及工作目标责任考评等, 没有明确、具体、过硬的奖惩制约措施, 造成了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工作措施不明确, 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在监督奖惩方面, 没有形成“无故不参加会计继续教育”不能为、不敢为、不必为、不愿为的有效约束机制。监督制度上还有机可乘, 惩罚制度还未使其生畏。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完善对策

加强和创新会计继续教育工作, 培养和造就会计人才, 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立足国内科学发展需求采取的重大举措, 也是着眼国际竞争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总体思路:加强和创新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行业发展要求, 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 强化服务, 注重质量, 要转变管理观念, 加强管理意识, 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法制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效率观念、责任观念, 全面推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为经济社会和会计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 深入推进“三个加强”的管理体制具体包括: (1) 加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法制建设。坚持用法制保障会计继续教育, 推进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形成有利于加强和创新会计继续教育的法制环境。应当把修订出台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法规制度作为重中之重。为此, 各级各部门要更加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工作, 要制定出台《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实施细则》, 《会计培训单位管理规定》、《违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规定的处理办法》, 《违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法规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配套规定, 努力实现从“无章可循”到“以制监管、以制管训、以制管事”的根本转变, 促进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为全面深化监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 全力打好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持久战。 (2) 加强“双基”建设。全面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重点在基础, 关键在基层。一是加强基层建设。基层建设是各级财政会计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和组织保障。要组织安排县级会计管理机构人员集中充电, 每年适时安排基层会计管理机构人员参加进修, 组织到先进地区开展业务学习交流, 吸取先进经验, 开拓眼界, 促进交流, 提升财政会计管理队伍综合能力水平。要积极支持缓解县级会计管理机构困难, 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补助, 有力推动县级会计管理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各级会计管理机构要依托“会计行业管理系统”建设, 搭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联网共享和动态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内部管理, 规范业务办理程序, 提高服务水平, 努力打造高效、透明、公开、公平的“软”环境, 夯实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基础。 (3) 加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职能建设。财政部门是会计继续教育管理职能部门, 其“重头戏”在县级, 要坚持“精心操作、依法稳妥、创新方法、整体推进”的原则, 严格执法, 讲究方法, 深入细致地抓好培训服务工作, 大力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议在《省级会计继续教育管理规定》中明确:“县级财政部门内设的会计管理机构负责本辖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法规和规划的执行情况;对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备案登记, 对培训单位进行备案检查;负责组织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组织本地区初级会计人才培训;指导、监督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规范会计培训市场;负责村级会计代理服务业务培训和指导, 组织开展村干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和代理会计轮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 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 需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因此还应当积极争取审计、税务、人民银行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要形成合力, 做到上下一心, 通力合作, 克难奋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依法负责组织和督促本单位的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要遵循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支持、督促并组织本单位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保证学习时间, 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以确保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二) 着力强化“八项规范”的标准体系建设具体而言: (1) 规范办班秩序。财政部门要在所辖行政区域内开展全面清理, 建立“培训单位数据库”, 实施软件化管理;设置限制“门槛”, 合规的才能办班培训, 违规的一律取消资格并依法查处;每年一次年审, 依法依规增减培训单位、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将相关内容在各培训单位和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网等网站全面公开。 (2) 规范基础工作。主要是严把“三关”。一是严把发证关。符合规定的单位方准予办理, 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予办理。二是严把记录关。要加强参训会计人员档案管理, 认真登记参训人员备查簿。三是严把稽查关。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开展稽查工作, 使动态监管贯穿到财政管理的全过程。 (3) 规范培训教材。以统一教材种类、细化教学内容、规范教材印发为重心, 归并统一全省范围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辅导教材》。 (4) 规范培训模式。按照“属地管理、就近参训”的原则, 采取“实地面授”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会计人员到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培训机构办理有关手续, 由属地财政管理部门做好信息录入和核对。 (5) 规范网络建设。注重全面运用科技手段, 结合财政部“金财工程”建设, 推进会计继续教育微机网络化管理, 实行财政、培训机构的微机联网, 实现了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业务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6) 规范注册登记。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登记工作是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的重要手段。要严格执行“年度审核、稽核学时”的原则, 与诚信档案建设一并进行, 检查结果录入会计人员综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并作为会计人员参加单位年度考评和会计“双先”评选表彰的依据。对不符合继续教育规定的会计人员, 坚决不予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登记。 (7) 规范监督检查。在检查中坚持督办整改、监管推动, 对发现的无故不参训, 违规办培训班等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推动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 (8) 规范服务行为。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努力将会计培训服务做深作细, 主动到那些会计人员多的单位上门服务, 树立了财政部门的新形象。

(三) 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在: (1) 搞好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 要以国家大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 通过扩大投资、学术研究等多种措施苦练内功, 积极推动会计继续教育创新;其次, 要培养和设立一批符合条件社会会计培训机构;再次, 大力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开展网络教育。 (2) 加强教学监管。实行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人员“一对一”包点的包保责任制, 经常性深入会计培训单位跟踪问效, 总结经验, 完善措施, 不断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 规范和提高了会计继续教育工作水平。每年定期召开会计继续教育培训通报会议, 对教学质量、收费标准、统计报表、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交叉互审, 实行“百分制”考核, 并将考核情况进行通报, 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还不定期组织开展拉练检查, 重点看培训大户、看重点单位、看改革创新的亮点, 有效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 (3) 加强会计调研。要大力探索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会计建账监管、村级会计代理服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改革科学对接的问题。

(四) 创新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1) 创新“一把手”负责机制。一是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工作, 把此项工作当作“培养会计人才, 推进财务规范”的重要抓手,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加大其责任, 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措施, 敢于“涉深水、破坚冰、啃硬骨头”, 坚定不移地主攻继续教育学习重点, 扎实推进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各单位财务会计机构要坚持“培训无小事”, 把此项工作摆在“头版头条”位置, 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完成继续教育, 一步一个脚印, 一项一项突破, 形成合力攻坚克难。三是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对属地会计继续教育完成情况定期通报, 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领导, 并通报至各级各部门, 大力地督促该项工作的落实。 (2) 创新约束机制。会计法律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要贯彻执行政策和法规, 依法做好监管工作, 推进会计继续教育监管向纵深发展, 全面推进会计人才队伍科学发展。要以培训为重点, 同时提倡会计调研、学历教育、会计知识竞赛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方式。 (3) 创新监督巡查机制。要成立检查督办组, 加强监督检查, 敢于问责、严于问责, 把每一个项目做扎实, 把每一个环节做细致, 把每一项工作做出实效。对巡回检查督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责令整改。要成立会计行业管理协会, 建立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行业自律规定, 不断规会计培训行为, 理顺培训市场秩序, 坚决维护合法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和会计人员的正当权益。对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机构要实行定期重新备案, 要按照申请、审查、批准、公示的程序进行备案。各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也要以多种方式予以公示, 让广大会计人员自由选择和监督。 (4) 创新考核机制。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 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体系, 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员, 定期检查监督会计继续教育完成情况。将会计人员评先、评优与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相挂钩;与财政奖补资金的分配、拨付挂钩, 奖优惩劣, 激励先进, 对认真执行制度, 忠于职守, 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针对反映比较强烈的乱收费等问题, 公开查办一批典型案件, 对违法违规的人和事,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5) 创新协作机制。财政部门要与纪检监察、审计、税务、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之间应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沟通和联动, 大力协同制止和处理违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行为。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稽查、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和人民银行开立账户时, 应当以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并通过注册登记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依据, 对违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法规规定的, 不予受理业务并督促其改正。 (6) 创新责任追究机制。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针对反映比较强烈的乱收费、质量差等问题, 公开查办一批典型案件, 对违法违规的单位、人员和事情, 查实一起, 依规严肃处理一起。 (7) 创新长效管理机制。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要按照统一的评定标准、程序, 对单位和会计人员参加会计继续教育、执行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客观公正地评定会计信用等级, 对单位实行会计诚信建设登记备案, 对单位会计继续教育组织不力, 逾期不改的, 不予确认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 并取消先进会计工作集体评选资格。依托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系统构建的平台, 加大检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及学时完成情况的力度。对连续两年未按照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时的的会计人员, 一律停止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同时通报其所在单位会计机构, 责令其纠正违规行为, 并督促其到补学完成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逾期仍未改正的, 用人单位应当对其停止会计工作, 会计管理机构对其扣减相应的诚信考评分数, 并录入会计人员诚信管理系统。对四年以上未按照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时的, 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应当在媒体发布拟处理公告, 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系统停止办理注册登记, 直至依法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编辑余俊娟)

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2

在高校实验室培训对象主要针对是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由于没有对其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薪金分配等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奖惩措施,所以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实验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仅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培训任务,结果往往只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这种缺乏受训者积极主动参与的培训活动,出现学习中不认真,为应付考试而对其内容了解片面肤浅,很难使培训产生实质性的效果。一旦评上职称,就不愿进一步学习,此类继续教育无法在实验技术人员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形成长期的激励作用。

1.2非学历教育含金量低

目前继续教育形式有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每年都会培养出大量的人员,为高校实验室提供充沛的人才基础,然而继续教育学历和实践应用水平与正规的全日制学历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继续教育学历含金量低,社会大众价值观念里继续教育仅是辅助教育,认可度低,因而呈现部门和学员都不重视的现象,并且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认定为统招全日制为主,这无疑反映出继续教育难以适应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的特点。

1.3继续教育教学方式与时代相左

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篇3

但是,就目前各地教师培训的情况来看,培训缺失人本化,培训缺乏针对性,低效化甚是严重。

首先是培训缺乏针对性。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硬性规定的培训)强调要30课时以上,这一硬性规定本来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这30课时必须是在网上完成,或者参加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才算数,于是逼着老师们只能选培训机构规定的内容。同时,由于选择课程是个人意愿,自由申报,因此极易导致教师选择课程时出现“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来”的结果。在自由选择的课程里,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与约束,于是“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来”这种选择现象很难控制。教师培训本来是因有问题才培训,培训是为了解决问题,培训的功能就是因问题的存在而生成。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大部分是为完成上级规定的学时而做,其针对性和本来的功效大打折扣。

其次,镇本培训的缺失。现在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历进修教育之外,只有教师进修学校开设或组织的培训方可计算学时数。这样一来,进修学校需要开设大量的培训班次,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如是,培训内容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每到暑假、寒假就有成千上万的教师源源不断涌进教师进修学校,为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而“奋斗”。相反,镇内的培训由于不纳入继续教育课时、学分范围,教师们就会觉得“费时而得不到好处”,参与的积极性便大打折扣。并且镇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很无奈,教师平时教学压力不少,假期时间有限,如果再利用假期开设培训班,势必招来怨声载道。镇级培训如果放在学期中,那些骨干教师往往又是重复培训对象,他们的时间实在难以支配。因而,继续教育的垄断性,使原本最有效的镇级培训失去了原动力。

第三,培训管理的低效率。目前的继续教育管理上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只管人数,不管质量。每次办班,点名制度是很严格的,又签名,又凭票。然而,一旦进入课室,干其他事,可以;睡觉,可以;甚至中间开溜都无人过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无他,因为坐在课室的都是其他镇、校的教师,有些是同学,有些是旧同事,话多;或因为都不相熟悉,困了,睡觉也不觉得有失身份,放胆;身边没有自己学校领导在,没有了顾忌,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放肆。至于最后的考查作业,一般授课者也不会为难平时又苦又累的老师们,所以也不怕。这样的培训效率低就在情理之中了。

针对这些问题,怎么办?把培训权下放,挖掘镇、校培训的优势,让教师培训的途径更广阔些,更科学些。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还是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校可以设定一些可操作的监控措施,如办班的规模,申报办班的程序,邀请教授的条件,办班结束后要上交的材料,等等。只要按照这些要求而开设的培训班,不仅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计算范围,而且还可以给予经费上的支持。然后,给镇级充分的主动权,让镇、校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地、系统地开展培训。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然的。

首先,可以解决培训没有针对性的问题。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各镇、校的办学条件有很大差异,师资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并且区域性的工作方法、侧重点也有不同,各镇有各镇特点,各镇有各镇需求,各镇的师资培训应该区别对待,有些可能是基础性的,有些可能是提高性的。如果各镇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安排每学年培训内容,其针对性就强,其培训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其次,可以解决教师培训游离于镇、校行政监管之外的问题。镇、校培训通常是领导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在领导视线的范围内接受学习,管理起来就比较有效,点名也好,听课也好,甚至课后作业,都将会大大减少“放胆、放肆”的现象。而且镇、校领导都虚心参加学习的话,教师自然会受到影响,会变得更自觉。这样,将刚性管理变成软性促动,其效果自然会好。

第三,可以激发镇、校开展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各镇、校都非常了解自己本身单位的需要,都急迫要解决一些问题,因而其培训也将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而且,培训是要付出代价的,资金的,时间的,精神的,谁都不希望自己开设的培训班在可以管理得好的情况下却流于形式。在这种前提下开设培训,其管理就必然更加严格。假如镇、校组织的培训还可以得到上级资金的资助,培训又纳入继续教育课时计算范围,那么培训就成了多方得益的继续教育,培训者和受训者的积极性都将大大提高。

当然,教师进修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控制范围,比如名师的培训,校长的上岗培训等,主要是针对镇、校做不了的培训来做。这样,区、镇、校的培训就各有特色,相得益彰了。

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4

凡是不能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强化自主发展的能动性,显得尤为关键,毕竟来自外部的人和教育形式从本质上来看都只是启发和引导,最终必须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和自律行为。为此从自我意识,激发需要;自我学习,掌握理论;自我实践,获取经验;自我反思,提升素养四个层次来阐述教师的自主学习这一有效学习形式,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有效性。

一、自我意识,激发需要

所谓意识(consciousness),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条件的觉知状态。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觉知状态,它主要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个体正是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和调控自己,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一个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时候,才能在心理上或生理上产生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补充的动机或需要。动机和需要有助于个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在环境中获得动态平衡,从而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求得个体发展。因此激发教师个体的自我意识,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学习动机,这是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实际上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动机的形成及发展的实质正是这种心理需要的唤起和形成的。为此应该依托外部刺激的强烈冲击,唤起教师进一步学习的内部需要,形成个人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诱发出积极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引导教师朝着一定的方向行动,在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新的学习动机和需要,形成一个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整体说来我国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和荣誉观本应该不断强化,但根据调查发现,奇怪的是他们的职业自卑感却在扩散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悲观感伤的职业氛围,这影响着教师个体的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为此需要从外部引导刺激,外部刺激也能有效激发教师的活动积极性,但是外因依赖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情感引导,培养教师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唤醒他们积极的职业情感,只有在内心深处热爱教育工作,才能在业务上刻苦钻研,开拓进取,争创一流,达到兴趣的第三层次志趣,诱发深层次的需要。毕竟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如何激发和保持在职教师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教师把学习当作自觉的需求,并依靠个体意志来坚持,是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二、自我学习,掌握理论

美国成人教育教授达肯沃尔特认为,“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是成人教育的特征,……也是成人教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成人学习者重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注重应用而不是重理论;注重技能而不注重知识或信息。如果说青少年的学习更多是为未来的生活积蓄能量的话,那么成年学习则为现实的生活汲取能量。因此实用性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需求的特点,成人的学习是以实用为目的,即学即用是成人的学习动机。教师通过内部、外部引导激发起自己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找到差距,他们要保持和发展自己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选择学习资源,并且自己为学习结果负责的一种学习方式,即自我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跟“无声的老师”对话,学习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各个学科教学设计、经典名家的教学感悟或者一些专家的教学录像或光碟等呈现出来的理论知识,获取间接经验,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种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学科专家或教育专家面对面地交流学习,通过交谈,感悟和掌握别人活的教育教学思想,有利于自身对“无声教师”的学习效果,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千万不可“平地而起”或“闭门造车”。

只有教师自己会学习,才能有效指导学生会学习,学会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自我读书,书需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充分了解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的诀窍,提高读书的效率。例如,从“薄”读到“厚”,再由“厚”到“薄”,学会从无疑处寻有疑,再从有疑中去释疑,在释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疑问,进入读书的一个高境界,使得读书过程成为自己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过程。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和场所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校内外教师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引道清泉,集百家之长,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专业获得发展。再譬如教师应知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此需要教师涉猎课堂知识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教好书,应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需要知道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些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学习有关数学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三、自我实践,获取经验

教师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或灵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实际上,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的工作,是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意识性活动,这决定了教师必须亲身实践,亲历亲为。通过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或辅导等活动指导学生成长的实践,实现学生个体自由和谐发展。正如艾尔斯所言:“教学的真正秘密存在于局部的细节上和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形象说明教师的教育存在于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也应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取营养。为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应立足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立足于教师自身的日常教育实践,检验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获取有益的直接经验。

经验显然来源于教师的实践,是教师宝贵的个人财富。教师过去已有的体验,参与并影响着教师现在的体验,过去已有的经验与现在的经验影响着教师个体对未来经验的获取,使得教师的经验呈螺旋上升的良性过程,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实现教师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有机融合。教师积累的宝贵实践经验是教师教学生活的构成基石,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的基础,也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合作交流的前提。教学实践经验不仅能够加强和巩固教师原有的已证明为正确的或是可行的知识,改正或修改他们原有的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可行的知识,而且也为教师提供了重要的机会获取或创造更多新的知识,如教材的整体结构如何?一堂课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什么?采取何种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如何更更好的吸引学生?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如何等,这些不靠个人的教学实践是难以获得的。

四、自我反思,提升素养

西方学者伯莱克说:反思(reflection)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一般说来反思包含经验性反思和科学性反思:经验性反思是个体对经历过的事情的反省性“回顾”,主要有个体性、内隐性与批判性等三个主要特征;科学性反思除了批判性特征之外,还有群体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在这里主要是教师个体的经验性反思。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中包含两种不同的理论成分: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教师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接受了某种理论,成为它的倡导者,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能采用完全不同的理论,所以培训和学习往往不能达到改进教师自身教学的目的。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不一致性,倡导教师自我反思,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毕竟经验具有不可靠性。引导教师展开对理论知识与自己实践知识的反思,毕竟有些理论知识不是都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譬如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命题随着伽利略在斜塔上丢落的小球而被否定,作为科学之典范的牛顿力学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前露出自己的缺陷;另一方面,开展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研究,主要包括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对学生发展的反思、对教师个体发展的反思、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教师将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进而又发展出新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反思实际上是教师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一种重组,贯穿于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反思,才能找到差距,才会有进一步的自我学习。作为成人的教师,与学生的最大差别是获得了独立自主地自我意识,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经验与对经验的反思已经整合在一起,内化了,经验的反思获得的成果只有继续在应用的过程中再次领悟、修正,归根结底真正的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领悟、反思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未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养成对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必须要使自己具有敏锐的研究意识,对课程与教学始终保持一份探索、研究的成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讨课程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使教育教学研究朝向教育实践合理性的方向发展,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个体素养。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的自我体验过程,需要教师时时处处学习的动态过程,如何更好地引导教师自主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蒋亦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建构性阐释[J].继续教育研究,2009,(8):4-6.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3.

[3]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6.

[4]郑银峰.成人教育社会生态环境观探微[J].成人教育,2009,(7):46-47.

[5]庄文,顾金良.晏阳初之现代成人教育思想阐释[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9-20.

[6]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5.

[8]胡一宁.培养反思型教师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6):67-70.

医学人文教育途径论文 篇5

医学生入学教育是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医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的接触到的是基础文化课知识,相对来说有关职业教育接触的少,入学教育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工匠精神融入入学教育中,可以让医学生入学就树立一种求精、敬业、严谨、创新的价值观,为以后的文化课、思政课、专业课的学习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入学教育中,可以开设诸如:国学教育、民族文化、基础伦理、职业道德等基础性专题,从基础和源头上抓好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升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2]。同时,医学生出口关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出口关主要涉及实习和就业两块内容。就实习方面来看,工匠精神重视扎实的基础、高尚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实习选择中,要鼓励医学生服务基层、奉献社会,高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实习工作中,要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和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理念。就业方面来看,鼓励医学生到艰苦、有挑战性的地区和岗位,去磨砺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操。

1.2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学中

医学人文涉及面广,因此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学的途径也很多。可以从3个方面来思考。(1)文化课教学。在文化课教学中可以多设置有关工匠精神的的案例素材,让医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职业者的工匠精神;也可设置一定的讨论环节,例如结合相关案例,请医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从而把握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2)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与文化课有着一定的区别,特别是有着很强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将工匠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结合,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深入把握工匠精神。(3)创新、创业课教学。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高校要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在求精、敬业、严谨的基础上新的升华。工匠精神注重对精神的把握,但是更注重精神的实践,创新创业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重要实践。在创新、创业课教学中可以积极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

1.3创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医学教育评价偏重于专业课程,而相对忽视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评价。当下医患矛盾、医患纠纷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反思其中的原因,医疗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是重要的方面。基于工匠精神,可以创新评价体系。在医学人文教学的评价中可以大胆创新评价方式,将工匠精神结合医学人文教学融合,创新评价指标。例如从求精、敬业、严谨、创新四个方面引申向医学人文教育,形成具体指标并根据权重量化,进行一定的评价。

2意义

2.1推动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事关医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中,有助于推动医学人文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长期以来医学人文教育相对匮乏,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将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3]。

2.2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培

养是医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生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将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推动医学生的职业发展。

2.3推动医学创新

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中特别强调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不竭的动力。将工匠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一方面创新了医学人文教育,另外一方面也推动着医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忍.大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科技资讯,,18(1):18-19.

[2]刘立红,肖学文.论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J].新西部(理论版),2017,10(1):23-24.

诗歌审美教育的途径 篇6

诗歌的审美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力情感浸染,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诗歌是人们心中情动的产物,体察情、把握情、渲染情及领悟情,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诗歌情感的把握方法如下:

1、披景现情,把握诗人情感脉络

王国维说:“一切情语皆景语也。”在诗歌创作中,作者往往将丰富的思想情感倾注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即我们平常说的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因而,披景现情是把握诗人情感脉络、发掘诗歌审美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一般的读者认为它是一首写景诗,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描绘的是广阔、空旷的原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表现的是作者不畏严寒、垂钓自乐的精神。但由景入情地分析,就会发现《江雪》是一首言志诗,因为,此诗写于作者政治革新失败、被贬职之时,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但斗争精神仍然很坚决。“独钓寒江雪”一句,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者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无视个人安危,一定要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由景入情地分析,我们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受到诗人刚直不阿、迎风斩浪、英勇斗争精神的浸染、启迪和教育。

2、析史悟情,揭示诗歌展示的主题

诗歌是时代的心声,是历史的情结。特定的时代,聚结着诗人特殊的情感,有些诗的情感寄托在自然风景中,而有些诗的情感蕴藏在历史画卷中,对于后者,读者必须依赖时代背景的分析方可窥探得到诗人的情感、使其发挥出政治教化作用。

二、注重意境鉴赏,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意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更是主体心灵突破了物境的域限所创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情感境界。一切艺术作品具备了这种境界就会跨越时空的景致,使接受者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波澜,体验到人生情趣和意蕴,领悟到民族文化的内涵,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诗歌创作尤以追求意境为极致。因此,学习诗歌就必须感悟意境,只有感悟到了意境,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

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有两点:

1、分析艺术形象,感悟意境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感染力的具体情景,每一部作品都是由若干具体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这些形象体系,一方面整体地、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另一方面,超越性地、创造性地激发读者的情感与想象,为读者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并使读者在这个艺术境界中获得教益。诗歌是用艺术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文学,因而通过分析艺术形象感悟意境是诗歌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

2、发展想象和联想,赏析意境

巴尔扎克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想,“发展”一词的含义就是想象和联想吧。诗人在诗歌作品中用联想和想象创造含蕴丰富、生生不息的审美对象;鉴赏者用联想和想象追寻诗作者幽深、灵空、飘逸的心灵境界,实现艺术追求的完美飞渡。如王之涣《登鹳鹊楼》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我们凭表层字词作诠释,会觉得没有多少诗意可讲;若乘上想象的翅膀飞跃到诗魂的领空,就会发现诗中所潜藏的象外象、境外境:即作者用“白”写“日”,不仅是为了突出山的磅礴阔大、拔地参天的气势及郁郁苍苍的颜色,更是为了展现自己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襟、超尘脱俗的志趣及持之以恒地进取的精神;再就是,作者置身鹳鹊楼,距黄河的入海口不啻千里,却说“入海流”,这便是诗人心容万象、神纳太虚的想象了;再者,诗人把“白日依山尽”的静与“黄河入海流”的闹形成声态上的对衬,把“欲穷千里目”的浩大自然与“更上一层楼”的无限思维形成虚实上的互生……如此想象,不仅融雄壮气概的江山与开阔伟大的胸臆浑成一体,更使人油然产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运用想象和联想鉴赏诗歌,不仅能引出诗歌的象外象、境外境,更能开启读者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以至产生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因此,诗歌用它丰满的艺术形象、丰富的思想情感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因此,诗歌教学,既是情感与理念的交融,更是美育与德育的渗透。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塑造他们美的灵魂。

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7

一、继续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一)继续教育的含义

继续教育可以理解为三种含义:第一,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第二,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新知识、新方法、新信息和新技能;第三,受教育者在学历和专业技术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和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工作的需要。

(二)继续教育的特征

继续教育的性质主要体现在高层次性、创造性和新颖性三个层面上,继续教育对象的范畴无限性、教育办学主体与模式的合成性、教育周期的短期性等特点构成了继续教育的基本特征。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教学重点已转变为学习新技能、新方法,因此,继续教育又具有长期性。

二、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承担继续教育工作的师资状况较差,担任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师普遍存在数量不足,不稳定的情况。还有很多教师缺乏经验,不太适应继续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绝大多数教师仅凭自己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手头掌握的资料去按照固定的形式去讲课,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情况,使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部分的继续教育队伍普遍素质偏低,严重缺乏开拓市场和继续教育全程管理的能力,制约了继续教育向规范化的发展。

(二)思想观念滞后导致继续教育处于边缘化

继续教育被多数人认为是非正规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的领导只是把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创收的经济来源。高校教师们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继续教育的内涵和教学方法,更不愿承担继续教育的课程任务。长此以往,继续教育被推向了边缘化。

(三)硬件设施欠缺阻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所需的继续教育的硬件设施还不齐全,包括继续教育所需的教室、电化设备等,培训对象的吃、住、学习也成了问题。

三、继续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终身学习的思想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终身教育又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的教育、教育和训练的总和”。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继续教育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基础。

2. 在学习型社会中,继续教育是全民学习的具体形式。

继续教育所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主要为公民提供更为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是受教育的主体。

(二)继续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 继续教育有利于提高全面素质,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和谐社会的形成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而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必然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和谐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因此,继续教育是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来完成人的可持续发展。

2. 继续教育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此,从1998年起,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全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的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走继续教育的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3. 继续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中优质的人文环境。

在学习型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可以提供学习环境,人们自己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继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形式,而当前的继续教育也由原来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育实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为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和观念。继续教育的对象比较广泛,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较丰富,终身教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渠道,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继续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

继续教育应打破以往的课堂壁垒,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好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重点在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管理方法、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在学习内容上,要根据学院的要求,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使学员学以致用。在学习方式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各个学校和各行业间的交流。

(二)明确继续教育发展的科学定位,把握整体趋势

明确继续教育的科学定位是继续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转型是当前继续教育的时代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二是从原有的补偿性的教育转变为发展性的继续教育;三是从一种边缘性的教育形式转变为规范性的继续教育,这三个方面是继续教育应考虑的重点。

(三)在新时期下,引入竞争的发展理念

继续教育要提供人们所需要的良好教育,为加强竞争而不断的更新观念。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因此,继续教育应紧紧地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创新工作思路,更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教育创新,服务社会”为全新的教育理念。促进继续教育在竞争中发展,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和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四)创新体制,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向多元化发展

继续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协调一致,办学体制要扩展到政府、企业、社团等全方位;教育对象扩展到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人员。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办学形式上力求多格局,探索出适合中国特点的教学模式。

(五)依法管理,构建起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继续教育的法制化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要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步伐,不断地完善法规的体系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现象。继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教育培训资源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论坛,聘请企业专家和代表一起参与讨论,围绕着资源整合及继续教育发展的合作平台进行交换意见,将实现教育发展作为主要目标。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应加快继续教育的全国性立法过程,使继续教育的法制化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三是有效的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加强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必将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六)改变方法,合理的加强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对继续教育的研究还比较浅显,不深入,因此,如何加强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许多继续教育工作者,在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上,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及一般的教育理论进行的,这无疑是错误的,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继续教育的整体队伍来看,加强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对于知道继续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立足发展,研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内容体系

继续教育具有针对性强、课程内容先进等特点,因此,对培训项目和课程内容的研发要首先考虑到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要以教育培训对象的岗位需求为导向,培训内容要有实践性和先进性,考虑到行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培训的内容围绕企业的发展需求展开,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为重点。

参考文献

[1]姚天宇,李曼,肖荣生.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评论,2005(9).

[2]徐英杰,申红雪.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0).

优化数学教育的途径 篇8

二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的每一次教学应该说都是有“效”的, 有的是“少慢差费”的低效, 有的是“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就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不管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都要达到最大值。

三是教学策略的最佳化。教学策略有优劣之分, 有上、中、下之说。因此, 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 要尝试设计多种策略供选择和比较, 以备上课时灵活运用。同时要具备反思意识, 经常反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优效的”、“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多元教育有效途径初探 篇9

一、广泛宣传, 树立多元教育理念

(一) 以“了解天性, 幸福成长”为主题, 强化老师们的意识。

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 正是我们作为人而存在下去的价值, 正因为每个人不同, 所以我们各有各的长处, 也各有各的短处。据此,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身边选择一位或几位学生作为研究个案, 撰写研究案例, 推进多元化培养意识的形成。

(二)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与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提炼相关的基本观点。

1.教育观: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要达到的三维目标;多元化教育, 个性化发展。

2.人才观: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 人人成才;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

3.教学观:正视差异, 善待差异, 才是关爱生命;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开发潜能,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研究教法要注重研究学法,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以学定教。

4.学习观:学习在于凭借原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 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开发潜能;学习是学生运用智能强项, 自主选择、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过程。

5.评价观:评价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 改善课程设计,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 就多一批好学生;智能档案夹, 帮助教师利用教学活动达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 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 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进步;评价要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 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从“谁聪明”到“每个学生哪方面聪明”。

6.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连续体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策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唤醒学生的潜在智能, 运用多元智能解决问题, 在师生合作中构建新知;即时纠错, 即时转化, 即时激励, 即时强化。

二、科学引导, 对学生进行八个维度的测试

我校与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积极联系, 在王礼桂教授的帮助下, 用加德纳教授制定的多元智能量表为学生进行测试, 帮助学生、家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智力潜能发展的情况, 为有针对性地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测试, 我们发现:

(一) 学生的智能类型并不是单一的, 大多数孩子比较突出的有2~3个方面, 个别学生甚至更多。

(二) 学生的智能类型与家长的期望并无太大关联,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逻辑思维或音乐智能方面有突出表现, 但调查发现, 孩子在自然观察方面比较突出, 与学习成绩相关的智能类型呈分散分布。

(三) 家长对测试结果的关注度较高, 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帮助。

三、积极探索, 开展多元课堂实践活动

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我校在多元智能理念的主导下, 构建了“双主”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研究活动, 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

“双主”教学模式是指: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 以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作为提升思维品质的载体, 反应数学实践的特点和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亲身实践、课外活动等) , 在此基础上, 引导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发现和探究问题, 从而深切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 并最终实现知识建构和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

(一) 数学学科以“综合与实践”内容为突破口, 着力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构建高效课堂, 探索“双主”的教学模式。“双主”数学教学模式强调:在思维模糊处,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让孩子们主动置身于实践之中。在思维发生处, 教师要敢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让孩子们大胆投身于实践之中。在思维深入处, 教师们要有意设置障碍, 让习惯了思考的孩子们, 善于施展才能沉迷于实践。在课后延伸处, 精于实践。课后延伸, 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每节课必须留有充足的练习时间, 巩固知识, 拓展思维, 培养能力;二是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二) 语文学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抽象、枯燥的文字变得形象直观, 采用图片刺激、音乐创设等手段, 为孩子们提供声、文、图、动的学习环境, 多方位调动学生在课堂的关注点, 提高教学效率。

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创建了新的评价方式, 试卷只是检测学生的成绩的一条途径, 还可以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外知识的丰富性、课外读物的阅读量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我校在测试时改革试卷题型, 加入“画画、编故事”等活泼的题型,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渗透着多元智能的理念。

(三) 英语学科注重五大过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课程评估。力求建立新型的多元课堂:语言学习=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语言学习=学习+交际;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语言。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更加注重对语言实践活动的关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四) 美术学科从作业评价入手, 通过对评价的改革,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 美术团队不断探索寻求一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并能快速提高的方法。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学生早已不满足最初的甲乙等级式评价方式, 因为笼统的评价不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明确美术作业的优弱区。于是教师们将低中高年段分成三个小组, 分别由我校三名美术教师带领, 进行评价模式的改革实验。

其他学科也在多元理念的大背景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四、大胆创新, 开设特色课程

(一) 开设外教特色课程

根据家长的要求和建议, 我们今年实现一年级全覆盖, 为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训练提供新途径。在外教课上我们要求教师进行浸泡式的英语教学,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的听说训练。

加德纳对语言智能的定义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把文法、音韵学、语义学、语言实用学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学习语言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与条件, 比如:阅读材料、录音带、写作工具、对话、讨论、辩论及故事等。

(二) 开设特色培训课程

针对教师和家长, 我们开设了多元培训课程。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 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学生在学校和其它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优势。

学校为每一位班主任配备, 向家长推荐了《你的蜜糖, 他的毒药———认识禀赋天性的差异, 做聪明的家长》一书, 作者泡爸借鉴美国奈德·赫曼博士的全脑概念讲述了亲子教育的理念, 强调人的大脑有多种思维偏好, 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引发父母更多的思考, 给家长更多理性的方法指导。从接受孩子的不同, 认识孩子的思维偏好, 如何做孩子的导师, 清除错位的沟通等4个方面, 帮助教师和家长理性看待家庭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 我们告诉父母、老师:请别要求孩子向某某学习, 向谁谁看齐, 因为每一个孩子, 都会有自己的特长, 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优势, 就让孩子做好自己, 发挥好自己的优势, 并帮助孩子的自我个性得到发展和延伸, 就是我们作为大人对孩子最好的爱与呵护。

五、因材施教, 开展特色活动

加德纳曾指出:“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于一个孩子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发挥的地方。

(一) 通过提供给孩子一些有趣并能让他们兴奋的经历, 让孩子走过反复和成功、挑战和失败并重的一段历程, 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各种才能。因为我们知道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潜力, 所以家长能否保证孩子有机会探索和寻求每一种智能 (并不仅仅局限在那些家长可以轻松提供的机会) 这一点很重要。

在开学之初, 我们就分年级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科技、英语、信息等六大类包括足球、电脑、舞蹈、科学、美术、声乐、英语故事、羽毛球、七巧板、篮球等, 计42个走班, 要求辅导教师制订培养计划, 班主任和家长向学生推荐, 由学生自由选择, 为学生搭建学习和体验的平台。

(二) 要求每位教师在身边至少选择一个孩子作为潜能开发的对象, 为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 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不同的方式成长, 并对个案进行研究、记录, 目前已收到案例57篇。

教师们从艺术类特长、人际交往特长、空间智能、逻辑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析和培养, 收得较好的效果。

六、系列活动, 初显成效

(一) 达成初步共识

1.人有多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首先打破了我们原有的人才观, 主张用全面的标准去衡量人的各个方面, 而非像以往一样, 衡量人的标准仅仅局限于 (或说主要局限于) 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这样, 我们就不应再以学科成绩来给学生进行有意无意的分等了。也许这种观念的建立, 才算是真正触及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本质内核。

2.智能是实践性的、动态的

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定义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 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它将智能定位于一种实践能力,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 认为智能是一种素质, 是所谓的“智商”, 是先天形成的, 静态的。智能是动态的、发展的, 它的形成既有先天的成份, 又有后天教育的痕迹。但对于人的发展来说, 先天素质与后天培养都是相当重要的, 先天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因而我们要对儿童的智能倾向进行观测分析, 以寻找适合其先天智能基础的后天培养发展方向;同时, 后天的教化, 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强化其优势智能, 弥补其弱势智能。当然, 这二者并非同等重要, 作为学校教育,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设计并实施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教育策略, 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能。

3.人有不同的智能优势

多元智能理论关注的不是智能的高低, 而是智能的类型。它将智能分为8种相对独立的类型, 每种类型内部又都有不同的分支。客观上说, 每个人都拥有这几种智能, 并都有一定的层次, 每个人的各智能之间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 因而不同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如此一来, 我们考察教学对象和交往对象时, 就能避免以一人的优势智能去与另一人的弱势智能相比, 很大程度上能改变我们对学习后进生的看法和评价。

4.各智能类型间可以相互促进

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 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思想在教学上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那就是, 我们可以通过此智能发展学生的彼智能。例如, 可以运用图画、动作、音乐、数字、符号、色彩、文字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他的语言智能比较弱的话。这样, 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使我们得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 我们所选择的方式应适合学生的智能类型和智能水平, 否则仍然难以被学生所接受。

5.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因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对学习内容敏感性的不同, 因此, 教师的教学就不应始终运用一种方法, 采用一种形式。研究证明, 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 也没有一个学生适合每一种方法。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分析班级成员的智能差异及构成, 以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来消解这一差异带来的学习效果的不同。由此可见, 科学、合理的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方式、手段组合运用的, 切合了每一位学生智能类型状况和智能发展水平的。

(二)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研究性学习”等, 都可以在该理论中找到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其作为理论支撑, 就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教育价值论、教育理念体系建设方面的借鉴, 而且还可以直接指导我们进行教育策略和方法的革新。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建立了“双主”课堂模式。

该模式入选武汉市“高校课堂模式”, 数学学科进行了全国十城市展示活动,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并在《成才》2013年第9期杂志上发表了我校撰写的《聚焦课堂兴研立新寻路学科建设》一文;美术学科在武汉市开展了作业评价改革专题活动, 取得显著效果;徐皓参与撰写了《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技能研修》一书。

2.形成走班培训机制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 每学期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项目, 现在已经形成六大类、42个走班, 今后还将根据需要进一步调整。

通过多元培训, 我校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2013年在楚才作文大赛中, 共有98名学生获奖, 一等奖居硚口区首位, 突破我校该项比赛历年最高人数;在楚天英语大赛中, 有96人获奖, 其中特金奖5人, 创下历史记录。

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10

1. 提高军事人才素质要求是军队继续教育的直接动力

由于战争形态的不同,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同, 机械化战争需要“技能型”军事人才, 冷兵器战争需要“体能型”军事人才等。因此, 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需要的是“智能型”军事人才。军事人才是赢得未来战争的主要因素, 也是我军的治军建军基础。在当今的军事领域竞争中, 军事人才的竞争是重中之重, 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 不论编制体制结构是如何的科学, 武器装备性能是如何的先进, 军事理论思想是如何的正确, 均无法对“人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这一法则进行改变。武器装备科技含量、战斗力结构、作战方法、战争形态对军事人才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具有决定作用, 对军队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 调整军事人才队伍的结构、提高军事人才个体素质的要求对推动军队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2. 军队建设转型是军队继续教育的根本动因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军事变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开展。新型军事变革是由美国作为主导者, 继而影响到越南、印度、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我国军队建设的转型和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对我军教育的全面改革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军的教育正向着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培养转变。因此, 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对现代军事人才发展的需要进行满足, 必须利用继续教育来对军事人才的能力拓展和知识更新进行实现。

3. 军队可持续发展是军队继续教育的理论依据

军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军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军队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发展, 也是一项标准、一种指导思想。军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机整合系统, 其中的每一种要素之间都具有关联性, 为了使军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 需要各个要素进行互相支撑、相互协调运作, 对能够发挥可持续作用的人才进行培养。注重教育的大众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思想的深层认识和理解, 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是军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所以, 对军队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法和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依托地方高校资源积极开展军队继续教育能够使可持续发展观得到更加贯彻的落实, 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起到促进作用, 是提高军队质量、加紧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建设的必然趋势。

二、军队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一四年全军军事训练指示》强调要坚持实战化训练方向, 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 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树牢实战化训练理念, 坚持实战先实训, 深入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 解决好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标准要求、评估检验等问题, 使训练真正体现现代战争本质要求;创新实战化训练模式, 走开以联合训练为引领、以战法创新为抓手、以集成训练和对抗训练为主要方式、以近似实战环境和科技手段为支撑的实战化训练路子;加强实战化训练检验, 坚持真难严实, 充分发挥军事训练设计战争、预演战争功能, 检验军事斗争准备成效和部队战斗力水平。

1. 基础知识

军队继续教育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对部队干部进行管理知识、军事知识、哲学、历史、法律、计算机、外语等大学基础教育内容, 主要是为了使部队干部的知识基础得到巩固。

2. 改善知识结构

军队干部按照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指挥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随着在军事活动中高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 军事人才不但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掌握, 还要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开展继续教育可以使指挥管理类干部的高科技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使专业技术类干部的管理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有利于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培养。

3. 新技术培训

由于新型武器装备的不断投入, 为了使新型装备能够尽快的得到使用, 需要对能够掌握新装备技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军事人才进行培养。

三、依托地方高校资源开展军队继续教育的途径

1. 加强制度建设, 实施规范管理

依托地方高校资源开展军事人才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完善。地方教育领导机关应和军队进行协调, 着眼全局, 开展合力育人的教育模式。通过对机制进行协调, 对依托地方高校资源进行军队干部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加强, 使区域性的军地协作关系向着科学化转变, 使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在进行招生、筛选、学习监管的内容中, 军地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根据法规制度对组织的管理、领导进行加强, 形成军地共抓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形势。对军地各级部门人才建设的相关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 按照法规的形势, 使军地各级在人才培养中所担任的职责得到明确, 对管理进行加强, 使选人、育人、用人、管人中的随意性得到遏制, 有利于人尽其才、公正用人、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爱护人才良好环境的形成, 使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加快完善符合实战的训练法规, 持续推进战法创新, 研究构建战役战术标准体系, 全面展开作战条令、训练大纲编修使军地共育人才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使军事人才的继续教育效率得到提高。

2. 开展信息化教育, 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部队的网络建设中存在着使用效率低、标准不一致、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军队官兵的文化水平差强人意, 官兵在业余组织的高科技知识学习中和在新装备训练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院校存在着官兵脱离岗位学习、承训能力有限、办学周期长等问题, 所以应依托地方高校资源, 将其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充分发挥, 开展信息化教育, 建立军地联通的教育网络平台模式, 对分散在部队和各院校之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汇总, 使用现有的系统网络优势、教学实验设备、一流的师资力量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

3. 依托地方高校资源, 着眼科学发展

由于军队院校和地方高校始终按照各自的教育体制开展教育方式, 所以应对依托地方院校资源培养军队在职干部的方法进行探索, 特别是要对依托地方高校资源进行军队专业技术干部和依托各省级党校、中央党校进行政工干部的培养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此同时, 还要对军队高学历干部的培养力度进行加强, 在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的研究生中使用组织推荐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选拔, 对他们开展必要的军政培训, 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科研单位或者是军队院校中从事科研、教学等岗位。

由此可见, 依托地方高校资源开展军队继续教育是对我军军事教育进行的一次重要改变。组织军队院校对规模结构、人才培训机制、教育资源配置等进行改革研究论证, 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军依托地方高校资源开展军队继续教育的重要目的。同时, 依托地方高校资源能够对各项制度的建设力度进行加强, 实施规范、合理的管理, 避免人才的浪费和流失, 并且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 使军队官兵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信息化教育, 掌握前沿信息。通过依托地方高校资源开展军队继续教育使合作教育、开放教育等先进教育模式得到充分的体现, 满足了合力育人、联教联训的要求, 促进了军队教育训练改革, 使教育训练水平得到了提高, 使军事斗争准备得到加紧, 也为现代化军队培养了具有综合能力的军事人才, 对我军的发展和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邵伟, 吴铁男, 何娟等.美军继续教育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 (13) :74-74.

[2]曹士信, 广艳辉.军队院校教员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 2013, 10 (5) :51-53.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篇11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61-01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对他们一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乃至个性心理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育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学中,要戒除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土语、方言和大粗话。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思想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思想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从班级管理入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班级管理的优劣,最终体现在能否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而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必须从以下方面人手管理。首先,要形成一个精明能干的班委会,选出一个以身作则的班长。其次要有一个能善解学生、会管理学生的班主任。无论何时,班主任要以宽容和蔼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事物本质上区分好、坏、善、恶,从思想上明确正确与否。班主任要结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本班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制定出具有本班特色的纪律、卫生、文明公约、安全保障等制度,并组织检查、量化打分。每周公布并发放流动红旗,切实做到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成效,不断小结,逐步完善。

三、从思品课及其它课程入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各门学科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学习目标编定的,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语文每一课教育内容都很强,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等,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思品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教材,每节“思品课”都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如何求知,如何做人。

四、从校会、班队会入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校会的形式各种各样:开学典礼、周一升旗、期末总结、知识讲座、庆祝晚会、清明扫墓等。每次会议内容都可采取说服、讲解、列举典型事物、奖惩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明事理、懂道理。

班队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的内容与形式是举不胜举:可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举行主题班队会,讨论《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怎样做到减负不减质》等各种形式。为了避免单调,可通过“小品”、“讲故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从榜样入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具体形象,易于被学生领会和模仿。如组织学生观看电视专题片《感到中国》,写观后感;挖掘本地模范人物,如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者,宣传他们的事迹,让学生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学习像雷锋这样的传统道德模范人物,励志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本校学生为榜样,如某位同学帮助孤寡老人洗衣暇、打扫卫生等;老师的言行举止,家长的为人处事等,都对学生直接和间接地起着榜样作用,学生喜欢模仿。老师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盲目地去模仿,而要模仿积极的、先进的、正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从特长、兴趣入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实践活动是形成、巩固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班主任要调动学生大胆地实践,要敢于把学生放开,可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成立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边实践边小结。如成立板报组,将能写能画的小作家小画家组织起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他们大胆的为班级搞文化建设,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等,另外让这些学生每天把在校内外捕捉到的“闪光点”记录下来,送至学校广播室,或其它报社进行宣传、表扬。班级还可以组织科技小组、通讯小组、手工制作小组等等,使学生各展自己的风采。

七、从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入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若忽视一方面的教育,都会给孩子的思想带来不利影响。如独生子,由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几代人的娇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他们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懒惰的思想,轮到值日,爷爷也起来代替。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向家长、学生讲清劳动的重要性,使家长配合学校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篇12

1.1 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设立感恩教育科研课题

我校党委、行政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领导小组, 每年召开由班主任、德育教师、管理人员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议。近年来,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把感恩教育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 以“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2009年秋季, 学校开始接收阿坝州“9+3”免费教育计划的学生。这项教育计划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两个加快”和藏区稳定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加快藏区人才建设、推进藏区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安康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族素质, 帮助藏区农牧民子女实现就业愿望, 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 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其具体做法是将9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再进行3年免费职业教育培养。针对这一特殊情况, 2010年学校设立“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科研课题, 使得感恩教育研究、探索更加深入、扎实、有序。

课题组在全校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对2009级、2010级、2011级共363名“9+3”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见表1~6。

表1显示, 调查对象的感恩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 排在前3位分别是2009级:教师 (25.2%) 、家庭 (19.8%) 、科普杂志 (18.9%) , 2010级:教师 (27.3%) 、家庭 (21.2%) 、教材 (18.2%) , 2011级:教师 (26.7%) 、家庭 (25.6%) 、教材 (20.0%) 。表2~4显示, 调查对象对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都能积极、主动参加。“如果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讲座”, “放下其他事情, 积极去听”的学生2009级有67.4%、2010级有81.8%、2011级有76.7%, “如果学校、班级开展感恩的具体实践活动”, “放下其他事情, 会积极去参加”的学生2009级有76.4%、2010级有80.3%、2011级有76.7%;“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讲感恩的故事”, “都认真听”的学生2009级有92.1%、2010级有98.5%、2011级有96.7%。表5显示, 调查对象认可的改善感恩状况最好的途径是实践活动, 3个年级的认可率分别为2009级68.5%、2010级40.9%、2011级48.9%。表6显示, 调查对象认可的改善感恩状况的最好方法分别为教师讲、自己读、听报告。认可“教师讲”的学生2009级有38.2%、2010级有40.9%、2011级有35.6%。认可“自己读”的学生2009级有33.7%、2010级有28.8%、2011级有42.2%。认可“听报告”的学生2009级有21.3%、2010级有19.7%、2011级有13.3%。

这些数据为感恩教育的探索、研究和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让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探索更有章可循。

1.2 把感恩教育写入德育课程教学计划中, 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阵地作用

我校把感恩教育纳入学生德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中, 编写相应的教材, 使之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由学校德育教研组牵头, 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实施感恩教育计划, 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与此同时, 将感恩教育具体细化到各类德育课程之中。利用入学教育、五项教育专题工作、日常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班团活动等德育活动的开展, 使感恩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地在学生中全面施行。这样不仅使感恩教育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也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 提高了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1.3 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1.3.1 服务育人“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古到今为师之道, 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师者, 人之模范也”。强调师者的表率作用, 而师者身正才能为范。在教育工作中, 学校教职工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对学校管理水平、管理效果影响极其重要。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校风示范校。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通过德育教育周、文明礼仪活动、普法活动等多形式、多内容的活动, 不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而且对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也起到了很大的鞭策作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强化教职工服务意识是学校长期不变的主要工作。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是学校坚持的原则。因此, 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教职员工无论是在日常教学、管理中, 还是在生活、交流中都努力做到言传身教, 起好表率作用, 实施正确引导和有效教育教学管理, 形成良好的服务育人氛围。

1.3.2 管理育人

“让学生成才, 让家长放心, 让人民满意”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此, 在管理中我们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为主题, 以优化教育资源为手段,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提升护生形象、培育创新人才”为导向, 以特色活动为载体,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手段,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打造学生培养、教育、管理特色, 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管理育人模式。

在教学管理中, 以其职业特点为导向, 特别注重让学生将知识、技能和工作情境相结合的训练,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由此提高其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 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在学生管理中, 实施“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教育和管理模式。通过“四自”管理模式, 校园卫生、学生生活、纪律、第二课堂和志愿者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四自”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独特的管理育人模式, 赢得了社会和同行的赞誉。

1.3.3 环境育人我们的校园整洁、美丽, 鸟语花香。

2011年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打造校园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如今的校园, 广播、校刊引领学生追求知识和真理, 坚定理想和信念;文化墙、宣传栏、评比栏、名言警句等张贴物让学校的每面墙、每根柱都成为育人阵地;宿舍、教室的达标管理, 让学生时时处在浓浓的育人氛围中。

1.4 知行合一, 巩固感恩教育成果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周、文明礼仪、普法教育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礼仪、学会做事、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在开展实践活动时, 十分注重活动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生活、行为等需要的前提下, 与学生一起设计活动形式、程序内容。有的放矢地把感恩理念、感恩意识、感恩行为循序渐进地、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同时, 对实践活动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 研究制订跟进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力求通过后续活动的开展达到感恩教育效果最大化、感恩教育目的最优化。最终实现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知行合一, 使感恩教育成果持久化。

2 讨论

2.1 感恩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是学生接受知识、得到教育和启迪的主要阵地, 特别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影响更大, 这是教育的优势。无论是我们进行的调查还是开展的实践活动, 其结果都体现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好学校主体作用的理念。当然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 建立起家校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家长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形成家校合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组的研究对象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尤其是2011级学生父母均无大专及以上学历者) , 父母工作地点多在藏区。因此, 交通、语言、宗教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给家校沟通、交流带来的困难也是开展教育活动时不容忽视的因素。

2.2 感恩教育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改善感恩教育状况的最好途径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认为目前改善感恩状况的最好方法是教师讲、自己读和听报告。调查结果也显示出调查对象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意识不强, 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组织的活动、教师的讲授。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在进行教育方案设计时就把感恩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大纲中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 使之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营造育人氛围上我们还应从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稳定性、持久性上下工夫。创设整体的教育氛围,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每幢房、每面墙、每条路、每棵树, 充分利用好每堂课、每次练习、每次培训。让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过程、体验都成为学习、成长的一部分。在强化班主任、任课教师、行政及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服务意识, 贯彻感恩教育理念, 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教育模式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如何迁移、提升感恩教育成果更是值得我们一直追寻的。

摘要:通过在全校学生中, 特别是“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实践、探索新时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为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依据。学校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设立感恩教育科研课题, 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相应教材, 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以感恩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报告、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 将感恩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中。

上一篇:地质灾害数据下一篇:愉快教育中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