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习(精选12篇)
继续教育学习 篇1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增长才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也不例外。教师教育包含着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不管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教师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就是通过个体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活动。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其专业发展的理解和信念,不是从外部获得的,而是从内部建构的,建构的途径是通过自我学习来实现的,因而教师具有的知识与智慧的形成具有不可灌输性和不可替代性,需要教师自身的反思与领悟。因此可以这样来说,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自主学习,以不断超越自身经验为基础,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目标,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成为个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变那种被动“要我学”为主动“我要学”。
凡是不能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强化自主发展的能动性,显得尤为关键,毕竟来自外部的人和教育形式从本质上来看都只是启发和引导,最终必须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和自律行为。为此从自我意识,激发需要;自我学习,掌握理论;自我实践,获取经验;自我反思,提升素养四个层次来阐述教师的自主学习这一有效学习形式,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有效性。
一、自我意识,激发需要
所谓意识(consciousness),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条件的觉知状态。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觉知状态,它主要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个体正是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和调控自己,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一个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时候,才能在心理上或生理上产生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补充的动机或需要。动机和需要有助于个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在环境中获得动态平衡,从而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求得个体发展。因此激发教师个体的自我意识,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学习动机,这是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实际上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动机的形成及发展的实质正是这种心理需要的唤起和形成的。为此应该依托外部刺激的强烈冲击,唤起教师进一步学习的内部需要,形成个人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诱发出积极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引导教师朝着一定的方向行动,在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新的学习动机和需要,形成一个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整体说来我国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和荣誉观本应该不断强化,但根据调查发现,奇怪的是他们的职业自卑感却在扩散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悲观感伤的职业氛围,这影响着教师个体的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为此需要从外部引导刺激,外部刺激也能有效激发教师的活动积极性,但是外因依赖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情感引导,培养教师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唤醒他们积极的职业情感,只有在内心深处热爱教育工作,才能在业务上刻苦钻研,开拓进取,争创一流,达到兴趣的第三层次志趣,诱发深层次的需要。毕竟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如何激发和保持在职教师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教师把学习当作自觉的需求,并依靠个体意志来坚持,是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二、自我学习,掌握理论
美国成人教育教授达肯沃尔特认为,“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是成人教育的特征,……也是成人教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成人学习者重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注重应用而不是重理论;注重技能而不注重知识或信息。如果说青少年的学习更多是为未来的生活积蓄能量的话,那么成年学习则为现实的生活汲取能量。因此实用性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需求的特点,成人的学习是以实用为目的,即学即用是成人的学习动机。教师通过内部、外部引导激发起自己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找到差距,他们要保持和发展自己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选择学习资源,并且自己为学习结果负责的一种学习方式,即自我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跟“无声的老师”对话,学习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各个学科教学设计、经典名家的教学感悟或者一些专家的教学录像或光碟等呈现出来的理论知识,获取间接经验,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种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学科专家或教育专家面对面地交流学习,通过交谈,感悟和掌握别人活的教育教学思想,有利于自身对“无声教师”的学习效果,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千万不可“平地而起”或“闭门造车”。
只有教师自己会学习,才能有效指导学生会学习,学会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自我读书,书需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充分了解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的诀窍,提高读书的效率。例如,从“薄”读到“厚”,再由“厚”到“薄”,学会从无疑处寻有疑,再从有疑中去释疑,在释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疑问,进入读书的一个高境界,使得读书过程成为自己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过程。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和场所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校内外教师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引道清泉,集百家之长,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专业获得发展。再譬如教师应知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此需要教师涉猎课堂知识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教好书,应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需要知道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些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学习有关数学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三、自我实践,获取经验
教师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或灵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实际上,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的工作,是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意识性活动,这决定了教师必须亲身实践,亲历亲为。通过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或辅导等活动指导学生成长的实践,实现学生个体自由和谐发展。正如艾尔斯所言:“教学的真正秘密存在于局部的细节上和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形象说明教师的教育存在于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也应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取营养。为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应立足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立足于教师自身的日常教育实践,检验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获取有益的直接经验。
经验显然来源于教师的实践,是教师宝贵的个人财富。教师过去已有的体验,参与并影响着教师现在的体验,过去已有的经验与现在的经验影响着教师个体对未来经验的获取,使得教师的经验呈螺旋上升的良性过程,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实现教师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有机融合。教师积累的宝贵实践经验是教师教学生活的构成基石,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的基础,也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合作交流的前提。教学实践经验不仅能够加强和巩固教师原有的已证明为正确的或是可行的知识,改正或修改他们原有的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可行的知识,而且也为教师提供了重要的机会获取或创造更多新的知识,如教材的整体结构如何?一堂课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什么?采取何种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如何更更好的吸引学生?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如何等,这些不靠个人的教学实践是难以获得的。
四、自我反思,提升素养
西方学者伯莱克说:反思(reflection)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一般说来反思包含经验性反思和科学性反思:经验性反思是个体对经历过的事情的反省性“回顾”,主要有个体性、内隐性与批判性等三个主要特征;科学性反思除了批判性特征之外,还有群体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在这里主要是教师个体的经验性反思。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中包含两种不同的理论成分: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教师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接受了某种理论,成为它的倡导者,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能采用完全不同的理论,所以培训和学习往往不能达到改进教师自身教学的目的。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不一致性,倡导教师自我反思,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毕竟经验具有不可靠性。引导教师展开对理论知识与自己实践知识的反思,毕竟有些理论知识不是都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譬如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命题随着伽利略在斜塔上丢落的小球而被否定,作为科学之典范的牛顿力学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前露出自己的缺陷;另一方面,开展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研究,主要包括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对学生发展的反思、对教师个体发展的反思、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教师将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进而又发展出新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反思实际上是教师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一种重组,贯穿于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反思,才能找到差距,才会有进一步的自我学习。作为成人的教师,与学生的最大差别是获得了独立自主地自我意识,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经验与对经验的反思已经整合在一起,内化了,经验的反思获得的成果只有继续在应用的过程中再次领悟、修正,归根结底真正的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领悟、反思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未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养成对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必须要使自己具有敏锐的研究意识,对课程与教学始终保持一份探索、研究的成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讨课程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使教育教学研究朝向教育实践合理性的方向发展,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个体素养。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的自我体验过程,需要教师时时处处学习的动态过程,如何更好地引导教师自主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蒋亦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建构性阐释[J].继续教育研究,2009,(8):4-6.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3.
[3]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6.
[4]郑银峰.成人教育社会生态环境观探微[J].成人教育,2009,(7):46-47.
[5]庄文,顾金良.晏阳初之现代成人教育思想阐释[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9-20.
[6]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5.
[8]胡一宁.培养反思型教师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6):67-70.
[9]吴立宝,曾意.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关于四川省初中数学省级骨干教师第一期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9,(7):61-62.
继续教育学习 篇2
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一
本人于20xx年7月18日至7月22日,在安康市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分别学习了、、、、,以及等课程。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知识广泛实用、与时俱进,教授讲课旁征博引、风趣幽默、引人深思,虽然这次培训不涉及专业课程,但这几天的培训将对本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起到重要作用,是对个人的生活态度,人身素质,工作、学习、研究方法,以及职业规划的一次较全面的指导,本人受益非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面
培训前,总以为专业技术人员就应该一心一意学业务,踏踏实实搞建设,认为学好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就行了,其它事有领导考虑,相关人员解决,不用自己管。继续教育心得体会。通过培训知道,作为建设领域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应以专业技术知识为核心,向外延伸学习相关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本职工作。以项目建设为例,一个项目的实施会有各种资源的消耗,我们如果需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就得学习和了解循环经济理论,对比中外类似项目的施工经验,结合施工实际,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在已有经验和实践的基础进行大胆创新,而创新的灵感往往需要一个净化思绪的氛围,艺术往往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有效工具,可艺术的鉴赏和感知离不
开相关知识的积淀。事实证明,艺术往往能激发一个科技人员伟大的创新灵感,比如这次培训中,老师提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常常在音乐会中灵感涌现,攻克科技难题,从而为中国的科技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在施工实践中发现新方法、新材料,准备分享给业内同行时,就得学习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把你的创新成果明明白白的表述出来,才能让用的着的同行看的懂、能使用。当然,还有许多相关的知识,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从而厚积薄发,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素质
交通建设长期工作于野外,特别在安康这样的山岭重丘区修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不可避免,环境恶劣,工作辛苦而繁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大多年龄渐长,身体机能处于下降周期。继续教育心得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同时要有积极向上的
心态、豁达的精神面貌,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三、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身处一线、心怀全局的眼光
交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一环,看起来干的是很具体的事,却关系全局,修的是路桥,影响的是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工程的造价、质量、进度、安全、环保、节约等都涉及国计民生。如何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是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只有以全局的眼光为指引,专业知识为基础,用严谨分析比较的方法,做出科学、高效、质优的技术方案和建议书,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有义务提醒或制止决策层不遵照技术规律的盲目决策。为行业科学发展和创新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四、体制障碍已严重制约着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让我们这些工作于基层事业单位,从事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
员看到了一线曙光。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机制不活,管理教条机械,身份管理重于岗位管理;职称晋升制度缺乏良性循环机制、晋升程序存在严重不公和缺陷;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干多干少一个样等等。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以职称晋升为例,上级人社部门要求必须有空岗证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把空岗证等同职称,对后晋升职称人员造成最大的不公平,这个制度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先晋升职称的人皆大欢喜,因为竞争者已经被这一制度挡在门外了,所以先进的人干也行,混也可以,反正职称已经晋升了,待遇已经上去了,就等着更高级别的人退休让岗后再晋升,后晋升的人着急也没用,反正干的再好也没办法晋升职称,拿到相应的待遇,所以也混吧,只要资格年限够了,等人家退休了再晋级。如此下去,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等待和混日子过程
继续教育学习 篇3
郭立宏指出,建设“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习平台”,旨在汇聚全省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建设“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旨在实现各种学习成果的存储、认定、积累和转换,搭建各类继续教育的“立交桥”。郭立宏要求,在“学习平台”和“学分银行”的建设实践中,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突出特色,走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依规运行,走内涵发展之路。服务于学历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干部培训、社区教育、农村教育等各类非学历教育。
严继昌在讲话中对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启动给予了肯定。他指出,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启动标志着全国首个由政府主导的资源共享和学习成果转换管理平台的建成和运行。随后,严继昌对十八大精神“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对如何加快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提出了10点建议。
建设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习平台、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陕西省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陕西省高等教育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是2011年度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据悉,陕西省教育厅计划从2013年起进一步提供资金保障,保证学习平台的资源建設和平稳运行,同时出台促进学分银行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省内各高校积极参与,组建专家团队指导制定学习成果的认定标准和转换协议。
仪式由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井浩主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等省内17所学分银行加盟院校的校领导及继续教育学院的院长等近200人参加启动仪式。
继续教育学习 篇4
一、Blog的概念及特点
(一) Blog的概念
Blog (博客) 是Web log的简称。Web 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记录形式, 所以, 也称为“网络日志”, 简称网志。它被人们认为是继E-Mail、BBS、OICQ后出现的最为流行的第四代网络交流工具。因此, Blog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网络通讯工具。
网络上把博客界定为: (1) 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 (2) 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而且是倒序方式, 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 最旧的在最下面; (3) 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写作风格, 但是文章内容必须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所以, 也有人把Blog概括为:a.个人自由表达;b.知识过滤与积累;c.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1]
(二) Blog的特点
首先, Blog在所需技术、成本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零成本、零编辑、零技术、零壁垒”的便利优势。Blog网站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非常简单和便于操作。这样, 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Blog中。其次, 参与者的主体性强、自由度高, 非常有利于个性的张扬, 而且个人可在后台进行管理。再次, 从内容、文本的组织形式上讲, 个人网站常常注重内容的表现形式, 而易忽略内容本身。Blog的博文是关注内容本身, 从个人的角度反映个人的思想, 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而且Blog可以以日历、归档、按主题分类的方式组织文章。Blog的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习惯自行对博文进行分类。最后, 从时效性角度看, Blog借助RSS和TrackBack技术, 实现信息聚合及共享。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从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上来看
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依托高校和进修学校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由于培训时间有限, 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培训内容繁多, 培训教师为了完成培训内容的目标很少考虑学习者是否能全盘接受。而在培训中采用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 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大量的学习内容。过高地估计了受训教师的实际接受能力, 造成教师难以消化所学知识, 挫伤了受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从培训教师和课程资源上来看
虽然我国在教师继续教育上加大了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的投入, 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但是, 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有些老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培训对他们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因此, 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主要是以新进的年轻教师为主。有时已经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又被学校重新选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这样一方面受训教师重复受训, 另一方面也挤占了其他教师参加受训的机会。由于培训机构、培训教师人数有限, 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对培训师资的需求;高校教师培训没有统一的课程资源设计和开发机构, 所有的课程资源需要培训教师或专家自己准备和积累。由于培训教师和专家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了解不够, 因此, 课程资源开发难免有偏颇之处。使得一些受训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认同。[2]
(三) 从个性化培训与培训方式上来看。
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在年龄、性别、地域、学历、学科背景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差距, 而目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依托高校组织师资力量或专门的培训机构来承担, 由于高校组织师资或专门的培训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等有限, 一般多采用统一的教材。因此, 培训时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很少考虑到受训教师到底需要什么, 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 难以因材施教和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甚至有些教学内容受训教师难以接受等。
有鉴于此, 我们可以将Blog这种网络通信工具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 充分利用Blog的个性化、专业化和交互性等特点。通过开展基于Blog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更好开展, 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绩效。
三、基于Blog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构建
(一) 协作学习的定义及内涵
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 (学生) 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团队中的成员共享。迪伦伯格 (DilleuBourg et al., 1994) 提出有三种学习理论可以作为协作学习的理论支撑, 分别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认知分享理论, 这三种学习理论都同学生的协作学习环境相联系。[3]
(二) 协作学习模式探索
由于Blog具有超链接、信息发布和评论等功能, 而且运用RSS和TrackBack技术, 实现信息聚合及共享。因此, 这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等就同一领域内关心的问题组建Blog群 (在此结构中“教师”指培训教师, “学生”指受训教师) 。具体功能结构如图1。
1. 专家、学者和培训机构等
专家、学者和培训机构等可以通过Blog与受训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从而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制定出更加适合教师学习的教学资源, 采用受训教师最为接受的授课模式。使得教学变得生动、直观, 便于受训教师理解和接受。这样,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互补性, 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激发受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2. 受训教师
受训教师通过Blog与专家、学者和学生相互交流互动, 可以及时了解本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等, 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专家、学者等, 并把自己实践工作同专家、学者的授课联系起来, 提高本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 受训教师耐心地听取自己的学生及其家长等就同一领域内关心问题的询问。通过他们的及时反馈, 受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平时授课时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自评、点评和互评, 实现反思、交流和共享
在基于Blog的协作学习活动中, 每个学生 (受训教师) 并不是把作业直接交给教师 (培训教师) , 而是提交到Blog平台上, 受训者本人也在Blog平台上发布自评的信息, 培训者通过Blog平台点评学生的作业, 团体中的成员通过Blog平台互相评价, 整个自评、点评和互评的过程都是开放的。[4]每个受训教师为了获得培训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和称赞, 也都会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对待自己Blog里的作品。
四、基于Blog的协作学习的不足之处
因为基于Blog的协作学习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协作, 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可能比较困难,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受训教师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及时得到解决, 而此学习模式的即时性得不到保障, 使得一些受训者通过此学习方式获取帮助的热情降低。
五、总结
虽然基于Blog的协作学习模式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但是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辅助形式, 随着它的日益普及化, 它也必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Blog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在以后的学习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必将发挥其巨大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加厚.Blog与教育:体验生命历程共享[J].信息技术教育, 2004, (2) :30-35.
[2]李玉环, 陈庚, 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2) :85-87.
[3]赵建华, 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4) :7-13.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篇5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知道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有语言基本功、教具展示基本功、教学实施基本功、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课程资源开发基本功、教学研究基本功七个方面。如果这七项功能我们都能具有都能做到恰到好处的话,那我们将是一名十分合格并且优秀的教师。我们应努力向这七个方向发展学习。
对我们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它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对《有效观课议课》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去观课议课,如何发展自己,如何成为最具成长的教师。首先,我们要理解观课议课,观课议课就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其次,我们要充分准备观课议课,观课议课的充分准备是我们观课议课有效进行的前提。最后,我们要有效地进行观课议课。有效观课要理解学生的学习,观课时,把关注点和焦点要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就是要以学考察教,以学思考教。有效议课要坚持以学论教,致力追求教学有效性。
三、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四、通过继续教育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虽然感觉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时刻进步着,每一学期对所教教材都认真研究都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对教材对教学确实体会尚浅。因此在我们执教的时要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同时,通过学习,明确了自我塑造的目标,从而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从尝试性的探讨开始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究。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 篇6
徐老师把他的无痕教育实施的策略分为四个方面:
一、“不知不觉中开始”——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二、“潜移默化中理解”——儿童学习心理的深度洞察。
三、“循序渐进中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心组织。
四、“春风化雨中提升”——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是无痕教育追寻的境界。一个成熟的教师可以把不适合课堂上用的毫不犹豫的舍去,把握所教内容与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以及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为学生选准合适的认知起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新知学习。如徐老师在执教《认识乘法》一课中的课前谈话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师:在我们县城的旁边有一个湖,叫什么湖?(学生哑然)
师:河流你们知道吧,河里有——(学生开始活跃了:虾,鱼,螃蟹),还有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学生接着向下说,说着说着就渐渐说不下去了。
师:越往后说越多越难,不过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很快数出。
通过这种游戏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再现已有知识,激活生活经验,并在不知不觉中引出新知,直指新知的数学本质。
对儿童心理规律的深度洞察是实施无痕教育的关键所在。徐老师的报告我学到了: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借助形象直观的趣味教学手段,并充分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的“退”、“进”与必要的“炼”、“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如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退到学生的已有旧知、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退到每个学生都能唤起记忆、顺利过渡到新课;提炼出学生的认知结构、融进到学生的思维深处、融入到学生的实际应用等。如徐老师教学《认识乘法》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几个2相加,我们以前用加法,现在可以用乘法。(生再读2×4、4×2)
师:(电脑图出示8个2)这间电脑教师有多少台电脑呢?是几个几?用加法和乘法你会列式吗?
生:是8个2,加法是2+2+2+2+2+2+
2+2=16,乘法是2×8=16或8×2=16。
师:(电脑图变成100个2)现在有100个2台电脑,用加法怎样列式?小朋友要一口气说完,深吸一口气准备好,开始!
生:2+2+2+2+2……
(有的学生渐渐地不说了,有的叫了起来,还有的学生憋住气在继续说,脸涨得通红,终于也停了下来。老师的手也写软了)
师:你们感觉求100个2用加法算,算式写起来怎样?
生1:要写很长时间,要写很长的算式,黑板不够写。
生2:太麻烦了。
生3:可以用我们刚学的乘法,写成100×2或2×100,快多了!
师:这里4个2,8个2,100个2可以用乘法也可以用加法?你觉得怎么样?
生1:用加法太麻烦。
生2:乘法简单写的快。
“加”和“乘”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顺应了儿童的学习心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技能,不露痕迹地发展思维能力。
徐斌老师又指出了一些在年轻教师身上常有的教学问题及必须注意的问题。比如在提问时不可以随便,要有针对性,明确性,对信息的筛选、整理要有所侧重。他就自己听过的《认识乘法》课举了一个例子:
情景图出示一个“动物学校”,画面背景很漂亮,老师问:“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时,学生展开的丰富的想象,有的说河里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很可爱,有的说小兔因为什么开心的跳起来,有的说白云飘飘像是在欢迎我们……老师及时的给予表扬,这其实是在浪费时间,上的不像是数学课而像是“看图说话”课,这些属于非数学信息,教学中应摒弃,应该直接问:“图中有几种动物?它们是怎么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很自然地把教学转移到新课上来。
这时我不禁想到,我在上课时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没有向学生明确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导致学生在独立做题时不能快速有效的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浪费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改正。
徐斌老师后来还例举了他遇到的四种课:
一、成功的课:学生原来不会,教师教后学生会了。
二、低效的课:学生原来不会,教师教后学生还不完全会。
三、无效的课:学生原来就会,教师教后学生还会。
四、糟糕的课:学生原来就会,教师教后学生不会了。
上面的四种情况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也遇到过。就本学期来说,我听了学校所有年轻数学教师课:有的数学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课堂所要求的知识性目标,并能提升相应的数学素养,但这样的老师不多;有的课堂看起来很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充其量也就是老师带着学生玩了一节课,学生本来就会,老师上了一节课后学生依然会,那老师的作用又在哪呢?我曾听过糟糕的课,四年级的一节《加法结合律》,师把学生分为A、B两组进行计算速度比赛,看这位老师是怎样组织比赛的: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看哪一组一口说出答案。
师板书:
A组
25+36+64
88+104+96
176+37+63
A组的学生没有立即抢答,而是有的拿笔纸进行笔算,有的和同桌交头接耳,才三三两两的报出结果。
完成后,师又接着板书:
B组
25+(36+64)
88+(104+96)
176+(37+63)
B组的学生是迅速的说出结果。
师要求全班讨论:哪组做的快?为什么?
全班回答:“B组快。”“B组看过加数了。”
师:还有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该说啥。
其实,看了学生的解答,我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括号计算的顺序的方法,但由于这位老师A组和B组计算题出示的时间不一样,很难让学生一下判断出哪组算的快,哪组算的慢,不知道老师让他们这样分组计算是啥意思,还没玩游戏,怎么就开始讨论回答问题了呢?如果这里改成A、B两组同时出示,并用计时赛的方法组织活动,才能显示出“先算整百”的优势,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感知简便计算的与普通计算的优劣对比,然后再组织学生探讨为什么B组计算快,从而提炼出“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性知识。
徐斌老师对课的四种概括,引起我的深思。我想,身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应该尽力的避免后三种现象,尽力打造第一种课。在备课的时候要分析教材,更加认真、细致,提前预设多种方案:假如学生知道这个问题,我该怎么去进行,假如学生不知道,我又该怎么应对。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新旧知识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尽可能的高效。
无痕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教育。但这种无痕教育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我们的日常教学不需要华丽的外衣,需要的是朴实的纯真。课堂上的生成的无痕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平时教学的内容、方法要紧密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知识的迁移、转化要非常的自然,要达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能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更有序地发展思维能力,更有机地提升数学思想,更好地受到情感教育。要把印在书上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展示数学的美感,体现数学的价值,揭示数学的本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成长进程中永远留下数学思想的痕迹。
正如徐斌老师所言:人生的坐标,自己描画。一切幸运,都在我们自己的把握中。身为年轻教师,我们要不懈的追求,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不付出辛勤的劳动,永远创造不出属于自己的成功。
继续教育学习 篇7
(一)继续教育是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知识、科技实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然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习,个人与组织的学习力才是竞争力与进步的驱力,因此培养人的学习能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正式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由于这一理论适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被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接受和运用,欧美日等许多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要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已经不局限于人生某一阶段所受到的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从时代的高度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特殊重要的职业群体,应当通过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首先形成优秀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学习型社会的示范者。
(二)继续教育是当前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然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众多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这导致了师生比从1998年的1∶11提高到2006年的1∶20以上,教师工作量剧增,超负荷运转,教师的数量严重短缺。为了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许多高校在此期间大量的引进教师,新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青年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由外延式发展进入到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各高校正处在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教师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高校要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就必须提高教师水平,利用好现有教师资源,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渠道。
(三)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要。
当前社会知识更新空前加快,作为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者的高校教师不可能因已获得的知识而一劳永逸,只有通过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进步,这是高校教师自身需求。在信息社会继续教育既可以满足知识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培养高校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提高高校教师学习的能力。因此,加强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
二、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
随着大学扩招、教学任务的增多,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高校教师总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把学校安排的各种继续教育任务推脱掉。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新进教师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他们中许多人认为自己的学历已经达标,不用再接受教育,一些年轻教师把接受继续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没有真正树立起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继续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大多采取统一的课堂面授、“满堂灌”的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对受训教师的吸引力不大。此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随意性比较强,很多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应付性地开展,没有真正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从提高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科学合理地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受训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往往被忽视,失去了一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严重脱节。
(三)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尚未形成机制,有关教师进修的诸多问题没有一个中长期的规划,继续教育的人员安排随意性比较大。在继续教育期间,高校对教师参加教育的情况缺乏监管,对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结果要求不力,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除了需晋升职称的教师外,其他人员的学习效果并没有与考核真正挂起钩来,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没有压力和动力,致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70%已经过时。入职前的大学教育已经转变为终身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教育阶段,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步伐,继续教育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认为受过高等教育就“管用一生”的观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发高校教师学习的自主意识,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健全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
首先,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只有建立了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教育部门应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在法律、政策、经济等方面明确政府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责任,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上支持和保障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此外,高校要健全和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严格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教师业务考核、职称评审、聘用制度,增强教师的危机感,从制度上提高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制度实施过程要人性化,强调以人为本,继续教育要根据教师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置,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实现思想观念从“要我”参加继续教育变为“我要”参加继续教育的转变。
(三)制定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实施教师人才培养工程。
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由于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没有系统性、连续性,常常流于形式,达不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高校在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时,要与本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情况,也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要把继续教育的核心放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铸造爱岗敬业、有责任、讲奉献的师魂;把继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青年教师的素质提高上,努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把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上,力求学以致用,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把继续教育的着力点放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上,努力打造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增强学校的影响力。总之,通过教师继续教育规划的实施,努力打造一支水平高、专业梯队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习型师资队伍,为学校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
(四)拓宽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渠道,建立教师终身教育机制。
高校应当把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作为常规工作来抓,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终身教育机制,建立起岗前培训、日常岗位培训、业务进修和学习考察相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强化教师岗前培训,对新选聘的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推行教师上岗前综合业务素质培训制度。本着“全面培训、各有专长”和“以在岗学习为主,脱岗学习为辅”的原则,加强教师在岗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深造,支持他们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函授研究生;支持学校的专家教授和学术带头人,通过培训、研讨、考察、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以及访问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提高学术水平;支持青年教师,通过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专业知识学习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使他们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充分发挥校内专家、学者的作用,开展校本培训,采用传、帮、带的形式,让他们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促进青年教师发展。坚持教师的自我教育,通过自学,边学边干,学以致用,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在学习中注重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洪珍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3,(6).
[2]庄毅.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J].继续教育,2002,(6).
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学习什么 篇8
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分处两类专业之中, 一是计算机技术专业以及信息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二是其他专业中的公共课。近几年来, 随着普通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飞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明显薄弱。如何面对变革, 寻找自身定位, 突出职业教育的价值呢?
●立足专业价值, 渗透综合素养
现在的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向与定位缺乏灵活性, 要么过难, 要么过易, 常识类的公共课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而高难度的专业技术学习又非常困难。以专业CAD教学为例, 课堂教学多数是面面俱到地进行软件介绍、操作演练, 培养目标不明确, 方法规律掌握欠佳。虽然也包含一些计算机专业理论, 比如数字模型、图像格式等, 但知识比较陈旧、理论比较空洞, 学生难以理解。反思职业教育的技术教学定位, 我们认为必须要切合实际、面向技能, 实现其专业价值。例如, CAD教学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运用CAD技术来规划设计、制作图纸, 并能够适当创造发明的技术。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和将来的理想, 把课程内容定位在符合个人就业发展、技能特长的方向上来。可以分组合作, 美工、车工、建筑、园林等不同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 形成团队, 开放教材的选择权和提高学习的主动权。布置定量的任务给学生团队, 让他们深入实践, 学以致用, 最终即使拿出来的不是成熟的作业, 但仍然是十足的专业经历。
基于专业价值, 着眼就业方向, 在教学中要广泛学习普通教育中综合素养的培养。一方面, 借鉴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倡的信息素养教育,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信息的获取、加工、鉴别、发布的意识, 让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软件、网络、人群等得到更大的拓展;另一方面, 借鉴高中的综合素养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技术课程的同时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文化, 并通过紧密的结合培养相对“完善的人”。在CAD教学中, 结合美工的构图知识渗透透视、比例、搭配等学科元素, 结合车工的知识提高标准化、模块化认识和相应的人文创新服务意识等。即职业化教育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机器式训练, 而要更多地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习的动力和价值。
●突出技术应用, 体现方法过程
职业教育从时间和心态上更有利于信息技术这类实用课程的教学。实际上, 让职业教育自豪的也正是专业化、特长化的教育方式, 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技术应用。然而, 近几年随着高职升学压力的提高, 这种特点正在被淡化, 甚至被人为消灭, 很多教师正在把学生圈在教室中, 圈在机房里, 圈在课本上。由此带来的后果与意愿恰好相反, 学生缺乏了动手机会, 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 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教学不能丢。例如CAD教学中, 需要针对具体的应用实例来开展, 让学有所成, 学有所见, 最终才能学有所得。
当职业教育的模式越来越模仿普通教育的时候, 我们一方面要留住职业教育自己的特色, 一方面也要虚心地学习普通教育的优势。不可以只学习普通教育的管理, 不学习普通教育的方法。普通教育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的时候, 非常注重模型化、典型化的范例教学。即使学生不便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 也要通过虚拟的情境、平台进行操练, 并借助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来达到对理论的分解和技能的形成。
●继承专业教材, 突破教条格局
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是分领域进行教材架构, 极具专业针对性, 非常适合就业技能培养。但是,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本教材往往很厚, 好似从一个个软件的说明书转化而来, 从概念到菜单无一不全。这样的教材, 一般的学生学习了前三章就开始心烦了, 后面章节的教材一直保持“一尘不染”。例如CAD教学, 作为专业课来讲, 是非常实用的。我们没有必要针对一个软件一教到底, 可以选择不同职业领域的不同软件, 每一种软件都要针对其核心, 精讲其要旨。
继续教育学习 篇9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了会计继续教育将遵循以人为本, 按需施教的原则, 把握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和会计人员从业基本要求, 突出提升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引导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农村会计队伍在继续教育这个的背景下提供了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环境, 有利于在全面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 突出层次, 加大对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改善农村会计队伍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 并对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科目、内容、方式、质量、机构建设、高级研修、证书考评制度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我国已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这主要是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和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等大背景所决定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会计人员加入继续教育行列。这种现象说明, 继续教育可以为农村会计人员的工作生活提供新的动力、新的能量。可以拓宽农村会计人员知识视野、提高自身修养;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在加快, 对新知识的需求量在加大;反映了当今的知识折旧速度在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一旦放松学习, 认识能力、工作能力都会减弱, 思想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很快就会掉队落伍, 被时代所抛弃。因此, 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对每一个农村会计工作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
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会计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基础, 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提出的, 他在1968年发表了《学习型社会》一书, 随后又有不少学者发表论述, 丰富了这一概念, 形成了较系统的学习型社会理论。这一理论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并成为各国教育追求的目标。学习型社会体现的是一种未来社会的最佳形态, 同时也是所有教育活动追求的最高境界。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目标, 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方针。教育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 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动力所在, 我们应毫不动摇地贯彻党的这一重大方针。
建设学习型社会, 就是要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教育、人才、文化、知识基础。学习型社会是以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 同时强调以人为本, 人们可以根据工作生活需要灵活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才智得到充分展示。同时实现教育对人格的塑造、人性的完善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看, 仍处于不均衡、不全面的发展阶段, 教育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层次的教育需求。通过建设学习型社会, 对于审视调整我国教育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发展各类教育、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的整体供给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继续教育学习 篇10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习率,新驱动
继续教育/成人教育(Further Education OR Adult Education)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系列外各种各样教育的统称。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资源紧缺下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偿性教育形式之一。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继续教育是社会成员选择学习比较方便的教育形式,一方面是非学历继续教育,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后,知识和技能体系进行更新、补充、完善、拓展和提高,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手段,另一方面是学历继续教育,没有进入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系列外获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或提升学历教育的途径。
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是继续教育组织教学的一种学习形式之一,学员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由主办函授高校短期集中或委托面授,进行辅导与考核,成绩合格后获得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要保证函授教育质量,就要对函授学员的面授环节或选择其他学习方式对课程学习的时间进行监控,学习率是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如何控制函授生参加学习的学习率,保证教学正常实施与质量,是高校提高继续教育教学系统质量的步骤之一。
一、函授教育学习率的现状与原因
1. 函授教育的特征,工学矛盾突出。
鉴于继续教育特点,学员是工作后进行职业技能知识体系更新,或参加学历继续教育来提高学历层次的。在工作岗位上做好工作是此类学员的主轴,学员只能利用工作外业余时间进行人力资本的提高,而函授教育一般采用集中时间面授或其他申请的学习方式,仅仅利用工作外的业余时间是不够的,势必在时间安排上与实际的工作时间有重叠,产生工学矛盾。工作单位虽然从宏观上支持人员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更新,但是工作岗位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去参加学习影响单位的工作怎么办?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学员也会考虑现在就业压力大工作难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难,一旦失去工作到重新找到工作的一段时间内,日常生活固定开支来源何处?此时,学员面临着两难选择,学员大部分是选择坚守工作岗位,放弃学习或不参加继续教育的面授,很难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这是造成函授学员学习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效仿普高,偏理论教学计划。
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及安排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缺少教学计划的针对性科学研究,从高校普高拿来什么教学计划就执行什么教学计划,因普高教育是偏重理论性教学,虽然普高教学计划中也有社会实践或设计模块,对普高学生来说一般是一些感知的实践模块,都是在一定的规定场所与设置的情景下进行的,与社会上实际情况有偏差。继续教育的函授学员一般是在工作岗位上,他们不需要一般感知,而是解决工作岗位碰到的一些问题或针对性业务技能的学习,继续教育函授教学执行普高的教学计划,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科学性较低,学员听起来感觉枯燥无味,用起来对实际业务工作能力提高不够,抽时间听课的动力不强。
3. 照本宣讲,缺乏针对性。
继续(成人)教育学院的师资依托普高资源,没有专门教师队伍,教师是长期从事普高的教学与研究,缺乏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和授课对象的深入了解,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虽然文化整体素质和接受能力不如普高,但他们有一定社会经验或某一方面的实际工作的能力,他们更需要实用性很强的业务技能。如果还是用普高授课的流程,只是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时课程时数做相应的减少,抽象理论讲授一大堆,学员实际应用起来就会手足无措,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只需背一背,通过考试就行。
4. 时间安排随机,信息通道不畅。
教学管理部门对面授时间的安排较随机,没有充分考虑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时安排面授时间,正好某个行业的“大忙”时间,势必大部分同学不能到校参加面授,例如:农科类学生要考虑农忙季节,不仅是农业生产者,还包括农业相关的服务部门,重大节日、区域性重大活动等均不能安排面授,涉及的相关人员均不太可能如期到校参加面授。通知学生进行面授时间的手段单一,只通过单位或部门网站上公布信息,有些学员没有网络环境或根本就没有计算机,现在人员流动性大,经常更换栖息地和联系的方式、方法,也没有及时和学校保持联系,造成信息链条断裂、耗损。部分学员没有接受信息,当然无法到校参加面授学习。
二、控制函授教育学习率的新驱动
1. 夯实供给资源,提高资源传播质量。
(1)紧贴社会需求,引进社会课堂, 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嵌入每学年实践+毕业总设计(论文)架构的社会实践模块,引进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搭建实践学习的大场所和大舞台,聘请行业业务骨干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监督,提高学生业务实践能力,发挥多方在继续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2)改革与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团队业务能力提高和教学管理优化方面的研究,围绕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规范教学评估机制、改善管理手段等方面,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师资建设和理论研究,聘请校外名师、行业骨干兼职授课,校内教师到相关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优化教师梯队建设,鼓励教师从事相关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突破传统学习模式, 打造依托网络的远程学习平台,制作远程课件和学习资源。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壁垒,初步形成以高校本部为控制、录制、直播、点播等中心,构建以硬件为支持,网络为通道,远程系统软件为平台,由直播中心向各学习中心、学生个体输送资源,学生在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均可凭ID进入远程学习平台。课件的制作参考标准:课程介绍(课程内容介绍、教学目的、使用层次、选用教材、课程特点);教学大纲;相关资源;特色栏目;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的电子版);课程教案(如PPT、PDF等);课程案例(典型案例、综合案例等);实践学习(实践环节内容);课程练习(可以随机抽取练习);课程试题量(8套试卷量,可随机根据题型要求组题)。
(4)进一步探索与思考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实施办法,搭建各种学习类型之间的学分置换平台,缓解继续教育学生突出的“工学矛盾”,考虑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组织、手段及制度。对没时间到校学习的学员,可寄读有学历办学资格的单位,参加自学考试和技能考证等形式,工学交替,合格的课程学分存入“学分银行”,累积到规定学分后,集合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制规定年限,获得学历证书,顺应了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5)强化质量、丰富内涵,以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以点带面,牵动整体建设;开发适合继续教育的教材、辅助参考资源和数字化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丰富继续教育教学的内涵。
2. 多渠道拓宽信息传递。
教学实施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到继续教育的学生、行业等特殊情况,错开一些不适合安排面授的高峰时间,通过多途径、多方式进行授课时间的安排和信息的传递,在进行本次面授期间,对同学进行下次面授时间安排的问卷调查,进行汇总,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如期参加,确定下次面授时间,将下次面授时间在本次授课结束前通知每个同学,同时,将下次面授时间通过部门网站、单位内部手机短信平台、树形班级组织等通道进行传递,让信息多渠道传递到接受者,学员能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3. 考核方式改革。
通过提高供给资源质量,融入生产实践的动手能力;多渠道传递面授时间通知等,虽然能够有效地吸引大部分函授学员到校面授或其他方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函授学员学习率。但是,还是不能完全保证函授面授期间很高的到课学习率,为了保证教学双方质量,严格控制学员课程学习的结果考核,督促学员保证函授面授时间或其他方式学习率是有效措施之一。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上,一般采用校内课程成绩cjzf=70%*∑jmkh (100分制卷面考核)+30%*∑pskh (100分制平时作业、考勤考核),但大部分授课教师苦于计算上的麻烦,依然以卷面成绩记载,哪怕卷面考核差一些,综合考勤分达到标准就能合格,虽然在面授期间能保证一定人群的到课学习率,但总体效果不好,不到课的学员通过卷面考试就行,容易造成学员主观就不想来,只要考前借同学上课笔记抓紧时间背背就行。
在传统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能够有效保证函授面授期间学员的到课学习率,除了特殊情况学员请假,参加其他方式完成课程学习外,促进学员必须有意识地抽、挤时间到校参加学习或其他方式的学习,校内课程成绩cjzf=∑jmkh (70分制卷面考核)+∑pskh (30分制平时作业、考勤考核),不用麻烦地折算,累计相加就可以了,不仅是公式运算上简单变化,而且加入了限制条件,如果pskh=0,成绩就必须是cjzf<合格线,有力促进函授学员到校面授或其他方式的学习率。
4. 质量保障机制。
在控制函授教育学习率的驱动建立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切实有效地促进函授教育的教学管理实施,一方面,加大了对教师授课前的有关准备情况检查,授课过程中加大督导力度,同步听取学员对教学、教务等工作的建议,对准备充分且受学员欢迎授课教师的进行奖励,对准备不足、照本宣读或学员不满意的教师进行遴选。另一方面,对函授学员面授期间或其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率考勤,对有一定时间保障学习率突出的函授学员,对这些函授学员的社会实践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成绩提高档次评定。
三、结语
随着继续教育推广学分银行制、远程等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一定非要让所有函授学员到校参加面授学习,也可以选择学校允许的其他方式学习,但是,无论函授学员选择那种方式学习,在学校规定函授学员总学习时间要求的基础上,都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保障。总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控制函授学员面授到课或其他方式学习的学习率,是目前保障函授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适应新形势,探究继续教育控制函授学习率的体制、机制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函授教育.http://baike.baidu.com/view/58187.htm.
继续教育学习 篇11
关键词:终身学习;学习成果认证;学习型社会;老年教育;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一、从“教育”到“学习”:理念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终身学习”理念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修订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将“教育活动”定义为“有意识的活动,涉及某种形式的交流,旨在引发学习”,且进一步将“学习”定义为“个人通过经历、实践、修习和听讲而在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艺、能力或者行为方面的获取或改变”。请您为我们详细解读这两个定义。
杨进:20世纪70年代,“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得到了普及;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潮流开始转向“学习”,从“终身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包括我们现在倡导的“学习型社会”而不是“教育型社会”,我非常认同这个转变的过程。我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活动”的定义有三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一是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二是交流在其中必不可少;三是最终目的,即引发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习”的界定也非常严谨,我认为这其中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主体是学习者个人。第二,这个定义的排序是经历、实践、修习、听讲,把经历和实践放在前面,把听讲放在最后。我们不要认为教育仅仅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这只是学习的一种途径,即听讲。这里我想引用毛主席的一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第三,涉及的方面包括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艺、能力、行为,而不仅是我们常常说的“知识”。第四,获取或改变,获取是增加,改变是调整,这两个方面的结果都很重要。
因此,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重新认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教育。我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发学习者自主学习。我曾经看到一所小学的体育课本,其中有一节的题目是“跑”,上面对于“跑”的定义是大腿带动小腿做循环运动。我没有研究过体育教材,但我认为过度的知识化、教材化、课程化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我再举一个例子,我20世纪70年代去法国的时候,接触到了由伊里奇提出的著名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抨击现代学校制度的种种弊端,这一思想席卷西方世界,形成了一股“非学校化”浪潮,振撼了70年代的国际教育界。
二、学习的三种形式及其认可:现状与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人一生中大部分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通过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的渠道获得的。您曾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高级项目专家,参与起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认可、核定与认证的指导意见》。请您简要分析这一文件。
杨进:首先,我想谈谈什么是学习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将考试分数视为学习成果,通过分数衡量学生的能力,而忽视了态度、价值观,以及执行力等能力。我们对学习成果的认识是很不全面的,社会生活需要多种多样的能力,我们不能只盯着考试分数。
我们通常把学习分为三类:正规学习(formal learning)、非正规学习(non-formal learning)、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我认为“非正式学习”这个译法不妥,这是站在传统教育的立场上去评判的。什么是“正式”?什么又是“非正式”?很多态度、价值观都是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获得的。我认为应该译为“无一定形式的学习”或者“未定形式的学习”。
相关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通过非正规的和无一定形式的渠道获得的,约占75%~85%,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衡量的能力往往只是通过正规教育途径获取的那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认可、核定与认证的指导意见》有利于推动我们对75%以上知识的衡量和认证。比如老年教育,它是成年人的一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并没有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可。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对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认可、核定与认证应遵循哪些原则?
杨进:主要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学习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局限于对15%的传统知识的认证。第二,对传统的学习体系与制度加以改造,使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就像一扇旋转门,学习者可以来去自如,要为学习者的需要服务,把学习者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为体制服务。第三,对已有学习成果的认可。例如,一位女士通过在家照顾生病的家人、向社区护理人员学习、进行网络学习等拥有了较高的护理水平,她只需再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就可以获得护士职业证书,没有必要再去护理学校学习。丹麦的一位教育学家将学习分为四类:日常生活的学习、学校的学习、互联网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学习。区分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正规还是非正规,有形还是无形,而在于是否有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我们目前的学历体制只是认证了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缺少对其他学习活动的认证。因此,我们需强调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成果认证的重要性。
《世界教育信息》:国际社会在促进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的学习的成果认证方面面临着何种挑战?
杨进:挑战是存在的。一个是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观念的转变,还有一个是教育体系的过时和死板,以及标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过,现在不仅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学习成果的认证,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受终身学习理念,着手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的学习的成果进行认证,如菲律宾等。韩国建立了学分银行系统,菲律宾发放主要记录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多元学习体系护照,这些国家都在积累经验,不断前进。我国应认识到自身教育体制的不足,从体制出发改变现状。
三、国家资格框架:
连接各种学习途径的“立交桥”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一些地区和国家建立了学历学位和资格证书全面融通的国家资格框架,建立连接学习的“立交桥”,把技能、胜任力和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何另您印象深刻的做法?
杨进: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根本是对所有学习成果的认证。对学习成果的认证需要有明确的定义、能够反映将有可能获得的资格的标准。“资格”包括学位、文凭、各种证书等,实际上是对学习者所完成某阶段的学业和拥有的知识、能力的“奖励”。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就是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等值与融通。近年来,很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连接各种学习途径的“立交桥”。例如,英国是最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其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的建立。2000年,为了对不同资格进行比较,英国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NQF),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了资格与学分框架(Qualification and Credit Framework,QCF),以促进学习者的学分转换以及对先前学习的认可,推进终身学习进程。欧盟于2008年正式通过了欧洲资格框架,其目的是在欧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资格互认参照标准,覆盖各个教育阶段颁发的各级资格证书,重视学习结果的认证。在欧洲资格框架的基础上,欧洲还制定了一系列学分和资格认证体系,用于认证学习结果。目前,东盟也正在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资格认证框架,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在此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学习借鉴,建立自己的国家资格框架,把知识和技能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否则,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这方面无法与其他国家进行对话交流。
我国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困难在于管理体制不够灵活。虽然我们在认识上、理念上已经发生转变,但是在制度体系层面仍需做大量工作。值得高兴的是,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已经将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写入文件,但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建设学习型社会:
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世界教育信息》:正如您提到的,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请您谈谈对学习型社会的看法。
杨进:学习型社会这个概念适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一个国家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依靠每个省、市、县、村的共同努力。
我觉得,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抓手就是建设学习型城市。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过,让城市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我觉得这就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定义。城市中的很多资源都可以成为学习资源,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甚至医院、工厂、街道。学习无处不在,学习者也无处不在,小到新生婴儿,大到垂暮老人,都是学习者,从摇篮到坟墓,这就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要努力建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对于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型城市是学习者的城市,学习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促进终身学习的根本目标。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老年教育:
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教育部将出台并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请问您对老年教育有何看法?
杨进: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后期阶段,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资源需要对老年人开放。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很多退休人员和年轻的学生一起学习。南非种族制度的废除使黑人有了上学的机会。为了弥补老一辈黑人曾经失去的入学机会,南非的教育体系灵活处理,让他们也获得入学机会。因此,在南非就出现了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起上学、一家三代同时毕业的情景。学习是一项基本人权,我国13亿人都是学龄人,都有学习的权利。我国的教育体系、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教育内容也应该更加丰富,保障每个人的学习权利。老年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也许没有其他教育那么高,但教育不能简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而且,老年教育能让老年人保持积极的思考,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受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明确表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年龄而歧视、剥夺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
六、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回归本质,服务社会
《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多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请您为正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地方高校提出一些建议。
杨进: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稀释”了高等教育资源。许多地方院校为提升学校形象、获取更多办学资源纷纷转型,并改名为大学。在我看来,学校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要满足学生、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是应用。但现在的问题是,毕业生就业率不太理想,这就说明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离。所以,对于那些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地方高校,我认为这不是转型,而是回归本质。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评价体制存在的问题:论文发表数量非常高,但转化率却不到20%。很多院校教师是为了成果而科研,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科研。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需要实现“做中学”。目前,德国和英国实行的学徒制就是一种“做中学”。学徒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的转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回归本质,完成教育的使命。
除此之外,院校转型需要解决治理问题。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决定了学校是受教育部门管理的,并不是对企业负责的,企业的需求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换言之,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我们经常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企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容易导致行业的指导作用弱化,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因此,转型的关键是回归本质,即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继续教育学习 篇12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薛华领教授, 武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毅, 湖北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刘长军, 中共武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定斌, 武汉市蔡甸区区长彭巧娣, 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等领导出席开幕仪式。武汉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职成教协会各参办单位及蔡甸区各部门、各社区、各学校代表5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活动。
武汉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中核世纪广场外场进行了展示。现场集中展示了蔡甸各社区居民的培训成果, 并举办了书法、绘画、剪纸、插花、串珠、摄影、盆景、茶艺等现场才艺展示。宣传推广区推出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成果、科普推广、全民阅读、湿地保护与爱鸟教育、老年教育等内容也吸引了出席开幕式活动嘉宾的关注。
上午9时, 开幕仪式正式开始。武汉市蔡甸区区长彭巧娣代表承办单位致辞。她对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向莅临活动现场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近几年来, 蔡甸区充分发挥科教人文和生态环境优势, 锐意改革创新, 奋力开拓进取, 实现了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大幅增加、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内涵多样化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有效提升。特别是全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 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抓手, 以农村教育公共空间为载体, 不断加强社区教育阵地建设, 深入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努力将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延伸, 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各方参与相结合、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结合、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 全区各项事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彭巧娣区长号召全区人民乘“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东风, 以承办全市活动周开幕式为契机, 不断增强学习力、创新力和发展力, 努力开创蔡甸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全市“文化五城”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毅宣布武汉市2016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 并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薛华领教授一同为我市获得“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和“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荣誉称号的市民代表颁发证书。开幕式上还为我市江汉区民意街多闻社区残疾人服务员林娜、东西湖区药食两用蔬菜协会会长范海燕等10位市民颁发了“武汉市百姓学习之星”荣誉证书, 向市委宣传部、市社区教育学院等8家单位颁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证书。
开幕式还进行了蔡甸区“知音文化学习推广社区教育联盟”现场签约仪式。蔡甸区文化体育局、蔡甸生态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5个联盟单位代表签订了知音文化学习推广协议书, 蔡甸区文化体育局代表签约单位宣读了倡议书。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薛华领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特色品牌。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大力宣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我国社会已进入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宏观发展的方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服务和推动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 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服务和推动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是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的内在要求, 是从源头上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
薛华领副秘书长高度肯定武汉市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他说:在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下, 各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和机构分工协作, 共同推进成人继续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 推动武汉市的社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企业职工教育等各类继续教育, 创建学习型城市等工作在全国进入了先进行列,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设发展迅速, 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举办中, 作为活动周的发起城市, 武汉市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它体现了武汉全市齐心协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同时, 他希望武汉市能够进一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努力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向纵深拓展, 让武汉的广大市民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通过学习获得新感受、新体验, 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 他祝愿武汉人民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祝愿武汉的明天更加美好!
中共武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定斌代表武汉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开幕式上讲话。武汉作为全国最早发起并参与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城市之一, 十多年来,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有力地推进了武汉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近三年来, 全市各条战线涌现出17位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76位市级百姓学习之星, 6个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11个市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徐书记提出, “十三五”时期, 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武汉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要着力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二是着力创建与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三是不断完善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是推动社区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他希望, 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要在现有的内容与形式上寻求突破, 在学习的方式与方法上寻求创新, 通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活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老百姓幸福生活注入强大推动力。
【继续教育学习】推荐阅读:
继续教育学习反思01-08
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笔记05-21
中学继续教育学习计划05-29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范文10-23
2018继续教育学习计划12-03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最美教师09-14
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习总结10-22
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总结01-17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总结12-05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计划书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