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形势

2024-07-27

客观形势(精选5篇)

客观形势 篇1

目前, 高速奔驰的我国经济列车正在“换档”前行, 已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速步入下行通道, 表现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短期投机经济向稳健长效实体经济转换;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政府调控向市场调节转换;出口带动向国内消费带动转换;强势的、低效能的大型央企、国企向产权明晰、高效能的民营中小企业混合所有制转换;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换;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将发生转换, 一批缺少技术的老企业会倒下, 同时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时代特征的新企业会产生。具体讲, 在“新常态”下, 我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 频出政策鼓励创业、兴业, 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民营企业的发展机会已来临。

“新常态”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客观形势

1.经济强刺激过后需要休养生息

2014年, 我国经济增速正式告别自2006~2013年大投入、强刺激, 连续几年GDP超过8%的快速增长期。随着房地产热和基本建设热的失效, 未来继续靠投资拉动经济成长的空间在迅速缩小, 经济增速下行, 但此期间形成资本错配、投资决策失误, 以及缺乏有效监督导致的如房地产、煤炭、钢材等产能过剩,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形成, 央企、国企资源浪费, 腐败现象泛滥, 空气质量恶化等后续不良影响还在“发酵”, 消化起来极为痛苦, 但这也是“倒逼”我国推动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此时, 不需要政府采取更多的经济刺激行为, 反倒需要暂时的停顿、反省, 静下心来思考, 需要强刺激过后的休养生息, 去库存、去杠杆、去泡沫, 消化产能过剩。此时的经济下行, 是更好地积蓄能量、孕育新生企业的大好时机, 也是为再一次腾飞打基础。在大投入、大刺激“精疲力竭”之时, 正是中小企业创新创造发展之时, 善于把握时机才能百战不殆。

2.资产价格步入下降通道

长年累月的高投资, 已导致我国许多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产能过剩, 库存商品积压严重。2014年以来, 房地产业尤为疲软, 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销售额、销售价格不断下滑, 相关联的炼钢厂、水泥厂、玻璃厂等企业正在陷入困境。如今, 钢铁的价格在我国已跌到了“白菜价”, 供大于求的局面, 使得资产价格处于下降通道, 这为实体企业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供了可能, 实体产业经济利润将有所增加, 艰难的生存环境将有所改善, 创业、兴业的热情将有所恢复。

以前, 由于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货膨胀率, 导致产品成本急剧升高、实体经济负担过重、制造业空心化趋势加快, 许多中小制造企业不得不弃主业或停业, 转而向赚钱的房地产业和大工程项目投资。现在, 各类资产价格逐渐下跌, 变得越来越廉价, 如原材料、燃料、动力、包装物、房租、设备、厂房等, 直接导致产品生产成本降低, 销售价格更具竞争力, 特别是出口企业更具竞争力 (见表1、图1、图2) 。2004~2013年 (2009年除外) , 我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表明, 均在104%以上。其中, 2010、2011年峰值达到最高, 在109%以上, 而2012、2013年呈逐渐下降趋势, 均跌至98%上下。

(注:图、表为笔者整理。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统计局)

3.市场空间被腾出

2006~2012年, 大型央企、国企股票集中上市, 筹集近8万亿元, 挤占了市场存量资金, 造成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并遭到严重挤出挤压。但经过几年以后, 由于央企、国企固有的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 造成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腐败事件多发等弊端, 其能量较之前大幅度削弱, 原来非常强势、不缺钱的大型央企、国企逐渐被吃空、掏空, 亏损严重, 竞争力大不如前, 政府再为其输送大把资金已不现实, 这就在客观上为产权明晰、高效能的民营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同时, 由于现行政府反垄断的干预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民营企业可在国家重要领域参与投资经营, 打破了准入门槛, 这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4.更多存量资金被释放出来

随着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热的失效, 这类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资金使用率大幅度降低, “炒楼团”的资金也部分抽离出不赚钱的楼市。近期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社会融资总规模 (涵盖范围最广的官方指标) 在2014年一季度减少了5600亿元人民币 (合900亿美元) , 至5.6万亿元, 同比降幅为9%, 创纪录低点, 表明国有企业投入基建项目的资金使用量在下降, 因负债过度, 这些企业正在回避借贷。借贷资金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降低, 腾挪出的资金量将释放给成长更快、赚钱更多的实体民营企业, 缓解其资金饥渴状态, 融资变得更为便捷、顺畅, 融资成本更低。

(1)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情况。2014年1~6月,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4.2万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4.1%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3.1%) , 增速比1~5月回落0.6%。其中, 住宅投资2.9万亿元, 增长13.7%, 增速回落0.9%, 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8.3%,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创新低, 房地产开工和地方基建投资被抑制 (见图3) 。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2) 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情况。2014年1~6月,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5.9万亿元, 同比增长3.0%, 增速比1~5月回落0.6%。其中, 国内贷款1.1万亿元, 增长14.1%;利用外资0.02万亿元, 下降20.6%;自筹资金2.4万亿元, 增长10.1%;其他资金2.4万亿元, 下降7.2%。在其他资金中, 定金和预收款1.4万亿元, 下降9.3%;个人按揭贷款0.7万亿元, 下降3.7%。这些数据表明, 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呈下降趋势 (见图4) 。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5.人力资本向效益好的民营企业转移

(1) 随着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高管薪酬的限制, 以及反腐力度加强, 诱人的高福利待遇逐渐降低, 机关、事业单位的“灰色收入”被禁止, 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工作热情有所减弱, 这些人有可能“下海”经商或到经营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施展才华。人力资本的这种转向, 有利于民营企业吸纳优秀人才, 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2) 我国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700多万, 这个庞大的高知识、高素质的年轻就业群体, 有勇气和智慧, 没有包袱, 轻装前行, 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潜能, 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是民营企业生生不息的人才来源。

(3) 户籍政策的改革, 为农村年轻人进城发展提供了机会。

(4) 城镇化建设, 使得失地农民进城务工, 这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一线操作人员。

6.互联网技术造就一批新生代民营企业

可用“冰火两重天”形容传统企业生存艰难和新兴互联网行业企业的兴旺。互联网企业在高歌猛进, 互联网精神及技术所带来的创业创新热潮, 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一方面, 淘汰一批债务链、担保链出现问题, 或生产技术落后、营销模式跟不上时代要求, 或管理不善的企业;另一方面, 拥有高科技、清晰的产权机制, 实施现代企业治理和现代公司管理制度的新型企业, 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升级有着巨大的盈利机会, 正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经济增速减缓之际, 为新生企业发展创造了时机。

“新常态”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1.打破限制, 鼓励全民创业兴业

(1) 降低注册公司门槛。2013年以来, 随着下放开办企业权力, 一元钱可以注册公司, 取消报批、审核费用等, 注册门槛和费用的降低, 全国个体户数量增长了30%, 掀起了“草根”创业、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3月发布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显示, 小微企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 解决了1.5亿人的就业问题, 新增就业和再就业70%以上集中在小微企业。

(2) 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一是政府实行简政放权, 取消和下放主要涉及投资、经营、就业等的审批事项, 为群众创业减少障碍, 为企业发展“松绑”。虽然2014年经济增速放缓, 但是1~9月新增就业仍然超过1000万人, 这得益于创业潮有效对冲了传统行业吸纳劳动力的减少。二是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道路货运经营许可证核发等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 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以壮大市场主体力量。三是取消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 促进职业资格规范管理, 推动市场化职业水平评价。

(3) 打破事实垄断, 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又称“PPP”) , 主要是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 通过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 获得使用权益。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 打破国有企业对若干服务业部门的事实性垄断, 加速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 通过国企与民企混合制, 提高效率, 降低对资源的浪费, 有效抑制腐败现象发生, 反对地方保护和不正当竞争, 着力清除影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壁垒。

2.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近期, 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定向宽松措施 (如定向降准、定向降息、再贷款、PSL等) , 注重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资金导向流入到生产、消费领域, 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1) 采取渐进式的降息、降准政策。一是降息。2014年11月22日, 人民银行非对称下调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 金融机构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5.6%,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2.75%。降息是降低融资成本的有效措施, 通过非对称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将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 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 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促进投资扩大, 带动消费, 提振市场信心。二是降准。2014年, 人民银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 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0.5%, 并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其他各类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定向降准举措, 是对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一种创新, 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通过正向激励措施, 促进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 既避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 激发经济活力, 又为促进就业创造了良好金融环境。

(2) 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增量。2014年, 央行通过向五大银行发放贷款, 向金融体系注入5000亿元资金, 功效上已相当于全面降准50个基点, 银行贷存比的监管上限也有所放松, 银行业连续五年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增量。2014年9月末, 支持小微企业再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加465亿元, 这些资金将导向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 多措并举, 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一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调, 民间借贷利率下调, 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2014年10月, 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69%、2.64%, 比上月回落0.28%、0.29%, 比2013年12月低1.47%、1.64%;企业贷款 (含票据) 加权平均利率为6.88%, 比2013年12月回落0.32%。10月末, 3年期、7年期AA级企业债的到期收益率分别为5.32%、6.17%, 比上年末分别下降2.03%、1.29%。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约0.5%。二是取消不合理收费。目前, 商业银行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价格管理制度, 并减免企业服务收费, 既可为企业“输氧供血”, 又能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底气和能力。例如, 目前江浙一带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略有下降, 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评估由银行收回自己负责, 不需要由中介机构评估、论证, 总体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更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因为基本都是投向实业, 很少有到期还不上贷款的, 反倒是大企业的大额贷款有可能收不回来, 因为其投资于非实体领域, 风险更大。

(4) 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发起自担风险民营银行试点工作, 已批准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筹建。这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进一步优化银行业结构、激发金融市场活力、提升微观金融效率;继续制定支持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加大对薄弱领域和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 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做好对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支持工作。

(5) 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资源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腾挪信贷空间, 优化资源配置, 加大对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2014年8~10月,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24单、914.5亿元, 比2014年上半年多121.3亿元。

(6) 推进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有序扩大至全国, 并推出做市商交易机制。截至2014年12月9日,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挂牌公司1434家, 总市值达3994.47亿元, 累计实现融资151.16亿元。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杠杆率。

(7) 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为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 带动消化过剩产能和劳务输出, 2014年向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提供外汇资金3848亿美元, 使银行有更大自由度为企业提供委托贷款、开展多元化投资, 扩大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服务实体经济。

3.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过去积极的财政实际偏稳健, 展望2015年“财政政策会要有力度”, 这意味着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例如, 中央的负债率可以适度提高, 赤字率可能扩大至2.5%;让地方发债扩围;财政主导仍是稳增长的核心手段。

(1) 财政资金技改贴息, 推进制造业民营企业升级换代。扩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 支持小微企业推进结构性调整和科技进步。政府将动用600亿元财政资金作为技改贴息, 将有市场潜力的制造业企业的设备普遍更新换代一次。按6%的利息计算, 能够带动10000亿元。由企业向银行提交贴息贷款申请、技改方案和还款计划, 后两者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公司论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担保公司担保、评级公司评级。但不需要政府审批, 银行正常审贷即可。这种做法就是把中介机构拉进来, 这些机构为了长远的利益, 其专业水平不比政府审批机关差。让企业和中介机构各司其职, 政府的职责就是严格监管, 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凡是达不到技改方案或还款不及时的, 就严厉处罚应当承担责任的中介机构或借款企业。

(2) 设立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引导地方、创业投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3) 扩大赤字规模, “土地财政”向“公债发行”转换。在经济增速下行通道中, 为了实现稳增长, 国家将采取具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赤字规模会有所扩大。“企业化”的地方政府作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参与者, 以前大肆投资和发展经济的热情已导致债务高企, 未来投资规模必将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房地产热、大项目投资热的降温, 依靠“土地财政”获得收入已很难。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预算法》规定, 地方政府举债只能是省级政府发行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举债借助融资平台之路将逐步萎缩。这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宜退出, 2015年度的财政赤字规模有可能达到20000亿元左右, 为历年最高, 但仍会守住3%的财政赤字率 (赤字规模占GDP比重) 、不超过60%的债务率 (债务余额占GDP比重) 。这是欧盟的标准, 我国也严格遵守这个标准 (见表2、图5、图6) 。

4.减税政策和涉企收费清理

中央政府为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开展减税政策和涉企收费清理工作, 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1) 实施减税等优惠政策。一是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工作, 简化合并增值税特定一般纳税人征收率, 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 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二是实施减免小微企业的所得税政策。三是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 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产品进口。

(2) 开展涉企收费清理工作。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涉企收费项目, 清理各种涉及企业的不合规的收费, 取消一部分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全面清理并且规范公路收费, 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 建立涉企收费的维权机制。

“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征

1.创新驱动

“新常态”宏观经济形势带给民营企业既是新挑战, 更是新机遇, 创新驱动成为重大战略抉择。从粗放经济走向更加精致的现代经济是必然趋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技术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升级, 向科学管理转型, 才能让企业摆脱危机, 不断适应市场变化, 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将企业带入良性循环。

2.承担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 尽最大可能创造就业机会、贡献税收、保护环境、低碳发展;必须依法诚信经营, 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为消费者提供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必须发自内心地履行社会责任, 承担慈善公益义务, 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

3.商会互助

倡导民营企业共建民间互助商会组织, 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 实现中小企业的“抱团”发展。虽然中小企业个体的能量有限, 但是集合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由个体单一企业奋斗向商会互助“抱团”发展, 在行业内集思广益, 共同交流经验, 寻找机会, 提示风险。

4.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我国消费市场正在持续地打开, 正在从一个资本的输入国迈向一个资本的输出国, 各种自贸区正在规划、建设, 互联互通正在启动, 更大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和重组、组合更加容易便利, 我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大众创业兴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新的经济“发动机”已然成型。

结论

依靠消费和服务业的增长模式取代依赖投资和信贷的增长模式, 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政府积极主动作为, 不再盲目追求强刺激、超高速增长, 而是打基础、利长远, 以速度换质量。客观发展趋势的变化, 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通过建立、规范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打造公开便捷的服务平台, 构建激发企业活力的长效机制,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民营企业应抓住这个难得的黄金期和机遇, 大踏步前进。

摘要:我国经济增速下行, 已进入“新常态”, GDP在7%左右徘徊, 表现为短期投机向稳健长效实体经济转换、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政府调控向市场调节转换。笔者对客观形势和政策导向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提出大投资、大刺激后的我国经济需要休养生息, 政府为了稳定经济、促进就业、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为民营实体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并为其提供政策支持, 民企创业、兴业进入了难得的黄金期。

关键词:新常态,民企,客观形势,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慎海雄.善于在新常态下捕捉新机遇[J].瞭望, 2014, (48) .

[2]张明.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六大建议[N].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2014-09-28.

[3]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出台的重要金融政策及成效[N].中国政府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2-16.

[4]《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 (国发[2014]62号) [L].2014-11-27.

[5]《确定新一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措施, 促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政府》[R].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2014-12-12.

[6]周太友.“新常态”下民企要具备四大特质[N].中华工商时报, 2014-12-05.

客观形势 篇2

曾经有个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个小毛驴和小猴共同生活在一个主人家。一天,小猴玩得起兴,就爬到了主人家的房顶,上蹦下跳的,主人一个劲地夸小猴灵巧。为了得到主人的夸奖,小毛驴也爬到了房顶,费了好大劲,但是却把主人的瓦给踩坏了。主人见状,便大声赶它下来,并又打了它一顿。小毛驴感到很委屈:为什么小猴能上房,而且还能得到夸奖,而我却不能呢?从这边可以看出里面有很多和我们遇到的情况很相似,我们很多都处于一个小盒子里,走不出来,很迷惑,又不知道原因。这也就是我们都不能正确认识的原因,那么现在我们先从什么是自我来开始认识。

自我,在心理学上讲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主要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简单地说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

物质自我指生物学上的我,包括人的外貌、身高、体重、衣着等方面;社会自我指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精神自我指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即“我”的内部主观存在的意识。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年轻气盛、心浮气躁,充满着知和行的困惑,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关键在你能否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自我。错误的认识自我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自卑。因为有些同学注重外在的自我,认为自己身体有缺陷,长得不好看,打扮的也不如别人时尚;还有些同学注重内在的自我,认为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都比他人差,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久而久之,这些都会增加一个人的自卑感。云月华老师说:“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你要增加自信,客观分析自己。”二是自负。过度的自信,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在各方面就是最好的,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云月华老师指出,认识自我是建立在一个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同时找到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要经常进行自我评价,以来为客观认识自我做基础。

自我评价是指适当地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自我评价可以是正确的,好可以是不正确的,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能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这有利于发扬优点和克服缺点,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全面地、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心理生活和行为,势必不能发扬长处,好不利于克服弱点,从而造成自己在社会中的不适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人,就会丧失信心,遇事畏缩不前,可能使人形成怯懦、沉闷、无生气等特点;如果一个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处处比人强,自我陶醉,孤芳自赏,这样的人容易形成盲目乐观、做作、固执已见、自以为是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例如自卑感,所谓的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否定的情感,往往是自尊心屡屡受挫的结果。这类人自我认识不客观,往往只看到自我缺点而忽略了自我的长处,不喜欢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否定、抱怨、指责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或夸大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处处低人一等,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能由自我否定发展为自我厌恶甚至走向自我毁灭。自卑感的产生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而是来自我们对事实的结论与对经验的评价。在进行自我评价后,我们才能杜绝像自卑感这种悲观情绪的产生,这样自

我概念也才能形成。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的形成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首先需要对自我的积极关注,但仅仅是关注还不能保证得到的认识就符合事实。常言到“当局者迷”,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毕竟有限,会受到来自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干扰与蒙蔽,从而导致自我概念中的偏差。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懂得自我评价,还必须懂得反省,主要才能将我们一些错误认识矫正,树立正确的观点。反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成功学专空罗宾认为:不妨在每天结束时好好问问自己下而的问题“今天我到底学到些什么?我今天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我是否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反省,改进自己的能力,并且过得很快乐,必然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丰富人生。真诚地而对这些提出的问题就是反省,其目的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自我的局限,审察自己,开创成功的人生。

客观形势 篇3

7月中旬,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9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 GDP高速回升。上半年达到7.1%, 二季度GDP达到7.9%, 超出预期, 全年GDP保八已成定局。固定资产投资呈逐月加速增长态势, 每月增幅约两个百分点, 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9%。非国有资本也在跟进, 不计港澳台和外商投资, 国内非国有投资增长33%, 比上年同期加快7个百分点, 社会投资信心有所恢复。住房、汽车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加上家电下乡等政策, 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4%, 环比提高3.7个百分点, 这一增长速度也是1986年的同期新高。从去年10月至今年6月份, 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下降1900亿元, 去库存化好于预期。

一切看来似乎已经柳暗花明, 但是如果以传统的经济学定义, 以就业率、CPI等指标来作为主要衡量, 将得出中国经济依然处于紧缩状态的结论。促成经济反弹的主导力量来自政府的4万亿投资的拉动力量, 以及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最终需求中依赖外部经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 而外部环境低迷多变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还在持续。华丽的GDP背面, 是实体经济的紧缩、工业产能的过剩与企业赢利的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同比下降5.9%, 上半年PPI降幅逐月扩大, 6月降幅达到7.8%, 创下1995年以来的新低;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同比下降1.1%, 其中, 6月份同比下降1.7%, 降幅超过市场预期。

详细看一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表现:7月初财政部公布“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 今年上半年, 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7941.8亿元, 同比下降5.9%, 降幅比1—5月减小1.5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5534亿元, 同比下降27%, 降幅比1—5月减小3.3个百分点。上半年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降幅继续收窄, 环比呈现增长态势。然而, 国企营业收入的下降幅度远远小于利润的下降幅度, 盈利能力的大幅下降说明企业的效率未能战胜市场的不利影响。民企更不必说,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经营困难还在延续, 4万亿撬动的近乎泛滥的贷款和地方融资流向民营企业的却远不足十分之一, 最需要支持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没有得到雪中之炭。中国社科院的报告显示, 目前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40%已经倒闭, 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4月底房价急剧上升, 有一半要拜沿海从实体经济出走的企业资本所赐。制造业投资和社会投资低迷不振。当前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处于低位, 以3—5月份工业增速8%左右估计, 与中国工业长期平均增速相比, 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水平只有60%~70%。此情此景, 恐怕难言经济翻转。

外部环境的反复和低迷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今年以来, 外贸出口同比降幅有所加大, 1—6月进口下降28%, 出口下降了21.8%。即使世界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的降幅会有所降低, 预期到2010年出现微弱的正增长, 中国出口负增长的幅度从今年下半年起会不断收窄, 但全年出口负增长的局面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环境没有大的改观, 我国的出口就很难改观。另外, 为了保护外向型企业的生存, 大量的出口退税也会造成繁重的财政负担, 直接影响中国经济。

与实体经济相比, 资本市场和房地产投资却是风起云涌。实体经济还在选择性行业复苏, 股票市场已是百花齐放。7月1日上证综指重回3000, 一路扶摇, 与半年前低位已接近翻番, 二季度累计涨幅34%。房地产去库存阶段, 在今年6月份就差不多完成了。7月份以来东部沿海各大城市楼市出现的价涨量跌, 以及土地拍卖市场屡现“地王”的现象, 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投资即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阶段。支持这场资本盛宴的可是上半年7.37万亿的新增贷款?还是其代表的政策导向?似乎一切都是在通胀的预期之下。“通胀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与资本品种”, 这就很难单纯用CPI与PPI收缩来衡量通胀还是通缩。目前中国市场几乎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商品, 从钢铁、电力到纺织、电子产品, 全面产能过剩。只以工业品与消费品来衡量, 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经济尚处于紧缩之中。但这似乎与资本市场繁荣的事实相悖。美国经济存在周期, 中国经济同样存在明显的紧缩与通胀的周期。近年来的事实明证明, 经济周期由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决定。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导致实体经济崩溃就是明显的例证。原因在于, 虚拟经济的规模远大于实体经济。2000年底, 全球虚拟经济总量达到160万亿美元, 股票和债券约占70万亿美元, 各种金融衍生品柜台交易额约为90万亿美元, 而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之和仅为30万亿美元左右, 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2007年8月, 我国沪深两地股市总市值突破了21.15万亿元人民币, 已经越过2006年我国21.09万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今年上半年我国GDP达到13.98万亿元人民币。然而, 在政府巨额投资刺激计划和天量信贷规模造成的流动性泛滥之下, A股市场市值达到3.21万亿美元, 也就是约21.92万亿元人民币, 18个月来首次超过日本, 跃居全球第二。按照如此发展趋势, 年终A股市场总市定会超过我国GDP总量。

不是说虚拟经济放大就视为出现泡沫, 但是一旦与实体经济基本面脱离甚至背道而驰, 那就不能不认真审视了。优质资产在升值, 垃圾资产也升值, 难道不是泡沫?如今的房地产价格和升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2007年水平, 那时已经定性为存在严重泡沫, 现在就不是了?在互联网泡沫以后, 主要的经济周期与经济动荡, 主要是由虚拟经济动荡引起的。乱世用特典。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政府融资,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撬动中国经济, 也势必为资产泡沫和银行坏账埋下地雷。当我们的虚拟经济规模也达到如此规模之后, 更要防微杜渐, 加以监管疏导。虚拟经济不堪设想, 实体经济即刻也在覆巢之下。

通过对半年宏观数据的客观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实体经济尚未真正走出低迷, 但是资本市场以及资产市场已经在货币流动性的推动下存在一定泡沫成分。复苏之路, 任重道远。

每一轮的经济萧条或者衰退, 都是对以往错误的纠正。而每一轮经济过热的背后, 都是社会经济资源的错误配置。珍视中国宏观经济的好转, 这是货币政策放松带来政策性后果, 为了是中国能在这次前所未有国际经济危机中真正能平稳过渡甚至能转为机遇, 在整体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 应该保持对房地产泡沫和资本市场泡沫的重点监控, 以实现能够带来就业和消费需求真正增长的健康快速的经济增长。

主要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网站;

按客观规律办事 篇4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 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客观形势 篇5

1 新闻客观性的内涵

新闻客观性是所有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使命所在, 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一直以来, 我们所要追求的新闻客观性, 是相对意义上的客观性, 是客观真实和主观相结合的相对客观。新闻是新闻从业者搜集、整理新闻资料, 并用主观语言予以展示, 这一过程中融合了新闻从业者的主观意愿, 这也使得新闻客观性具有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对于新闻受众而言, 最想看到的是对事实予以真实还原的报道, 新闻报道的生命在于客观, 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 要尊重客观真实, 忠于客观真实。新闻从业者对客观事件所作出的能动性反映就是新闻报道, 从这一角度来分析, 不管如何强调突出新闻客观性, 新闻采编过程中的主观倾向都是无法避免的;媒体属于社会组织的一种, 任何媒介组织都拥有自身风格和倾向, 从而给新闻从业者的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绝对意义上的客观只可能停留在梦想层面, 实践中几乎无法实现新闻报道的绝对客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新闻客观性, 只是不必追求绝对层面的客观, 努力实现相对意义上的新闻客观, 即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客观即可。相对意义上的新闻客观是给新闻从业者提出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只有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报道才具有新闻报道的意义和价值, 并且这一要求在实践起来难度并不大, 只要努力、注意控制主观情绪就可以实现。但长期以来, 经历数代新闻从业者的努力, 新闻客观性效果依旧无法令人满意, 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并且随着互联网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这种局面恐怕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掌控。

2 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新闻客观性挑战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能成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新闻学也和其他很多专业一样, 最初并不是一个专业而只是一个职业。从一个职业转变成一个专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文艺复兴时期, 理性主义的出现是新闻从职业变成专业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它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更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而在新闻学的发展中, 客观性显然以一种理性的姿态使其具备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 客观性原则成为理性主义在新闻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准则。新闻客观性原则促进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进程, 使新闻学也能同其他社会学科一样充满理性色彩。简言之, 新闻客观性的历史作用就是促进新闻从一个职业到专业的转变, 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随着互联网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 网络新闻的吸引力使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新闻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发布, 其及时性及交互性更强, 信息量更为丰富, 实现了新闻资讯的高速流动, 但是随着人们对网络新闻熟悉程度的越来越高, 其自身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其中最受质疑的就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工作发生了巨大改变, 从事该项工作的并非只有新闻记者, 只要愿意, 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这也是导致新媒体时代新闻客体性遭受质疑的一大主要因素。

对于诸如传统新闻网络版、商业门户新闻网站以及政府机构新闻网站等专业性质的新闻网站而言, 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新闻客观性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网站新闻标题及专题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网站的主观性及创造性, 但在制作新闻标题及专题的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新闻客观性。不管是对于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 广告占据着生命线的重要地位, 广告商判断网络媒体的投放的重要指标就是流量, 也就是页面的浏览量, 受此影响, 网站经营者为提升流量就会在制作新闻标题和专题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非常规的作法, 从而导致新闻客观性降低的后果;第二, 网页中新闻的高度及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其不客观性。对于网站而言, 浏览首页与二级页面的人数及所产生的效果均存在一定的差别, 从这一角度来说, 放置新闻的位置及时间会对新闻客观性造成影响;第三, 传统媒体所报道的新闻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客观性, 而传统媒体是网络新闻的一大重要来源, 这就意味着网络新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本就不客观的新闻。

随着互联网影响范围的迅猛扩展, 发布新闻的渠道相应增多, 既有利用公共资源的专业性质的, 也有社区网站、在线聊天等非专业性质的, 也就是说, 只要愿意, 任何人都可以发布新闻, 这也导致了新闻客观性问题。首先, 普通网民都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爱憎分明, 对于事件的报道无法做到绝对真实的还原事实真相, 多多少少都会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 受主观情绪的影响;其次, 网民在发布新闻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网站,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客观性。例如, 论坛中被加精或者置顶的帖子, 会吸引更多的网友关注, 一旦这些帖子与客观真实性相背离, 就会对新闻客观性造成负面影响;最后, 新闻发布者并不能保证做到面面俱到, 这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新闻客观性。

除此之外, 网络新闻还存在其他信息来源, 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P2P软件, 也就是广播域电视在线直播, 在线直播最大的特色就是与新闻同步同效, 表面上看, 将网络与电视很好的予以了融合, 但是还要看到其有可能给新闻客观性造成的威胁, 因为目前部分电视新闻自身客观性就值得怀疑, 在转化为网络直播新闻的过程中, 会经过剪辑, 剪辑人员的主观倾向会不可避免的融入其中, 其不客观性将会更加显著。

3 网络时代新闻客观性的重塑

在新媒体时代, 新闻客观性面临质疑和挑战, 对此必须及时进行一场彻底而深入的改革, 为新闻逐步逼近客观真实创造有利外部环境。重塑新闻客观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不断坚定用于追求新闻客观性的信心和决心, 建立并完善促进新闻客观性的有效机制。对于每个新闻从业人员而言, 要在内心树立起不断追求新闻客观性的意识, 真正认识到新闻客观性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并非一件易事, 虽经数代新闻从业者的不懈努力, 效果依然无法令人满意, 对于当前的新闻从业者而言, 还要坚定追求新闻客观性的信念, 并在这条道路上勇敢的走下去, 这不仅是对新闻从业者提出的要求, 对于非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而言, 也要将新闻客观性作为发布新闻信息的一项重要的制约条件。对于那些毫无公信力而言的网友, 曾经采取过将其账号予以封闭的作法, 但实践证明, 这种作法的效果十分有限, 因为对于内心没有新闻客观性意识的网友来说, 获得一个新的ID并非难事。在笔者看来, 可以对那些非专业的新闻发布者采取较为缓和的应对措施, 同时配合以强硬的约束措施, 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等。大众是新闻的最终消费群体, 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面向大众的, 大众对于新闻报道是具有选择性的, 所以,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可以从新闻受众群体入手, 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其积极主动提供新闻线索的同时, 对新闻报道进行监督, 这对于提升新闻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 新闻客观性是一种相对而言的客观性, 绝对意义上的客观性是无法实现的, 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 要对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予以关注, 尽可能的减轻主观性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新闻从业者要对自身的主观意识予以主动控制, 在进行新闻采编及报道的过程中尽量的不融入自身的主观意愿;其次, 新闻从业者要熟练掌握新闻报道技巧, 尽可能使用简单、明了、直观的语言, 让受众一看便知, 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及政治修养;最后, 新闻机构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也要积极配合新闻从业者, 给新闻从业者进行新闻报道提供有利外部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 新闻的客观性是其永恒的职业使命, 永远的追求目标。随着互联网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 新闻客观性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重塑新闻客观性势在必行, 一方面, 要不断坚定用于追求新闻客观性的信心和决心, 建立并完善促进新闻客观性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 要充分认识到新闻客观性所追求的是相对客观, 要重视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尽可能控制主观意愿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年生.新闻价值是事实价值与认识价值的统一——与《新闻价值是一种认识价值》一文商榷[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2]李红娟, 吴凡林.新闻报道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3]崔雪茹, 王菲.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论西方媒体对拉萨暴力事件的歪曲报道[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4]陈沛芹.论新闻客观性规范与国际媒体的对华报道[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5]田永刚, 宫欣旺.第三者眼中的原生态报道——试论新闻客观性的异化[J].陇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上一篇:物流实施下一篇:继续教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