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理性(共5篇)
客观理性 篇1
我国新闻界对于新闻要“客观”的要求, 至少在字面上是明白的, 但一到运用, 特别在一些涉及利益冲突事件时, 有时连客观、全面地交代清楚事实的“六个W” (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事实的过程、为何) 都做不到, 未能形成新闻专业的恒定品格。从2007年报道重庆“最牛钉子户”到2010年“宜黄拆迁”, 以媒体为起点上演的各式新闻“剧情”, 屡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但当事情归于平淡, 重新还原事件本身时, 却总有“遗漏的真实”或“不够全面”的问题, 成为媒体受到指责的“把柄”。7年前引起极大争议的“彭宇案”, 去年最终真相大白, 而此前各路传媒关于此事的炒作, 从报道到各种言论, 没有一家传媒对不真实地报道做任何反思。当初在并不清楚基本事实的时候, 为什么把它作为确切的事实加以报道并进而发出一系列的意见?
一、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发展轨迹
客观性作为一个专业概念提出, 始于20世纪20年代, 但关于它的内涵, 例如事实叙述与评价分离、公正 (不偏不倚) 等, 于19世纪上半叶已在新闻业界逐渐普及。1839年恩格斯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政论通讯《乌培河谷来信》, 其观点受到他家乡《爱北斐特日报》的指责, 但当恩格斯将反驳信塞进编辑部门缝后, 该报尽管不同意恩格斯的反驳, 依然发表了它。编辑部在脚注中说:“昨天我们在本社发现了这篇文章, 但不知投稿者是谁。现予以全文发表, 因为我们愿意持不偏不倚的态度。”[1]1860年, 马克思就英国报刊的情况说:“最低限度是公正惯例 (common fairness) , 即任何一家英国报纸 (无论它的派系如何) 都不敢违背的这种公正。”[2]1900年, 美联社提出“报道事实, 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报道宗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客观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普遍和有效的标准, 它建立在事实和价值完全分割的基础上。”[3]面对报道事实中的主观化倾向, 当时的报业以多种方式做出应对, 如公开承认新闻报道有主观成分, 提高记者专业化能力等等, “新闻从业者之所以如此信奉客观性, 一方面是因为想要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另一方面, 在大众深深怀疑和无所适从的情况下, 他们需要一种逃避。”[4]从新闻业的自我意识来看, 客观性在当时能够以专业理念的形式提出, 并获得广泛认同, 体现了新闻业确立合法性的一种生存策略。尽管从那以后它一直饱受批评和质疑, 因为总能挑出某篇报道不客观的成份, 然而批判者所持的标准, 仍然是“客观”, 批判了如何不客观后, 人们还得用“客观”来衡量面前的事实。不管怎样, 事实与意见分开、平衡 (不偏不倚) 的新闻客观性理念, 仍然是新闻从业者的主流意识形态。
2009年10月9日, 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上面对167家世界最大的传媒老总, 提出“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 “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 客观报道世界”。显然, 这不只是西方独有的专业准则, 而是全球传媒共同要遵循的从业准则。
二、传媒挑战“客观性理念”的表现
“新闻客观性”受到质疑以及导致新闻不客观的原因, 除了官方提出主观性要求这一因素的外部影响外, 主要还是由于新闻工作者受到自身无可避免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反观一些新闻业失实案例, 明显的原因莫过于记者个人化价值倾向的融入、煽情化的叙述、不够中立的素材过滤。
(一) 立场过滤下的“不可信”
新闻报道要客观, 是人人都能说得出来的话,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 报道的内容会受到各方面的牵制。例如, 出于向广大公众推销地方政府立场和社会价值的需要而产生的报道, 在利益分化的今天, 这种新闻素材的过滤, 就显得很不“客观”。2010年3月28日13时40分左右, 山西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透水事故, 造成153人被困, 经全力抢险, 115人获救。事故发生后, 很多传媒出现了以“救援奇迹”为主旋律的相关报道, 例如2010年4月5日的《王家岭救援创造了中国事故救援史上的奇迹》, 导语概述了上级领导在事故救援现场对救援工作的充分肯定以及截止当时生还的受困工人人数;第2段写领导对事情的措置给予了高度评价:“骆琳说, 有两点让我非常激动:一是被困人员的坚强, 他们坚守了八天八夜, 二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组织十分得力, 可以说创造了两个奇迹, 一个是被困人员的生命奇迹, 一个是事故救援的奇迹。”第3段是领导谈到的几点当前实施的具体救援举措, 此段最后提及获救人员情况。该篇新闻报道重点强调了政府部门事后救援工作的善后得力, 新闻事实本身没有错, 但却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批驳和嘲讽。原因很简单, 客观的新闻应该是平衡的, 仅仅从地方政府的视角, 从救援层面这一事实的局部反映事件, 在公众看来, 这是不够“客观”的。不幸的是, 这种“客观”报道在我们的传媒上普遍存在, 即竭力宣传政府部门如何英明正确, 而忽略了公众关注点。在被救人与未被救的人、活人与死人的权衡上, 新闻本应着墨于未被救的人或死难者身上, 而上面的新闻突出的是领导英明, 没有找到的38人被忽略。后来, 这38人全部死亡信息被一笔带过, 115人获救的“生命奇迹”和领导有方被反复强调。这样做的结果, 反而使得政府部门与公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当前我国新闻业挑战“客观性理念”的常规做法之一, 即以报道全部是事实为由显示“客观”, 而操作上对事实做了明显的不平衡的过滤。
(二) 媒介逻辑下的“煽情叙事”
喜闻乐见、讲故事的方式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 所以, 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 这种新闻叙事的方式以“新闻客观性”的名义接受。但“讲故事”式的新闻叙事要求对一系列问题进行选择, 如选择哪些信息、用哪些词来传递这些信息, 如何把这些经过选择的信息组合在一起, 以及运用哪种情节技巧来传递观点等。讲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给了记者一个很大的空间, 可以强调新闻事件戏剧性的和叙述性的一面”。[5]有时候, 鉴于突出事件戏剧性的效果, 记者会有意突出一些情节而忽视另外一些情节, 甚至批量创作一些新闻情节, 这些都会影响到新闻的客观呈现。如2010年9月10日发生的“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当天上午, 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政府工作人员在主管副县长带领下, 前往被拆迁户钟家做拆迁动员工作, 同时对钟家的汽油等危险品进行检查。之后, 钟家人与警察和工作人员发生争执, 在警察与城管强行将大门打开上楼后, 位于楼顶的罗志凤、钟如翠和叶忠诚身上起火, 致使三人被烧成重伤, 叶忠诚于18日凌晨因抢救无效死亡。至此, “宜黄事件”开始通过媒体呈现, 进入公众视野, 如《江西宜黄拆迁引三人自焚官员警察无一施救》 (凤凰网, 2010-9-12) 、《江西抚州强拆致3人自焚现场警察拒绝救援》 (环球网, 2010-9-12) 等等, 媒体通过“强拆”、“被逼”、“无一救援”等字眼着力渲染钟家的“弱势群体地位”及“官民对立”, 而后, “女厕攻防战”、“抢尸事件”、“钟家人遭非法软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当程度是传媒渲染、制造的事件, 从2010年9月10日到10月底, 将近两个月时间, 媒体的相关报道牢牢地抓住了公众的眼球。
事实上, 早在2009年11月, 宜黄县政府即张贴了行政强制拆迁通告。后来网络曝光的照片亦显示, 钟家小女儿钟如九在家人泼汽油纵火自焚时, 全程都在淡定、理智地摄像, 从某种程度上说, 钟家的自焚是准备好的, 希望通过这一抗争剧目恐吓政府、博取公众同情, 没料到失手烧了自己。政府工作人员有没有施救?《南方都市报》后曾纠正之前的报道错误, “此前 (钟如翠) 对记者说, 无政府人员参与救人。[6]昨天在与记者认真看了照片之后, 她承认, 政府确有工作人员参与了救人。”而所谓的“抢尸大战”, 据相关研究人员的后期调查显示, 叶忠诚死后, 医院按照操作规程应该将遗体送至殡仪馆, 遭到钟家人的阻挠, 在医院的求助下, 由县政府出面干涉送遗体出院。[7]事件发生后被大范围报道传播的那张“钟如琴着火后从二楼跳楼的一团火球”的照片, 事后也被证明只是被着了火的棉被, 而大部分媒体在报道中也选择不纠正错误, 甚至将该照片模糊化后继续使用。媒体煽情式的叙述及有意渲染, 建构了这场抗争的“连续剧”, 整个过程中, “不公正”的材料被放大, 甚至歪曲, 远不是对事件的客观、真实地反映。而这恰恰是当前我国媒体报道利益冲突事件的较为惯常的方式。
(三) 对抗角色下的“报道偏颇”
冲突是传媒新闻价值选择的要素之一, 但报道要客观。迎合公众成见或现有情绪, 可能会导致对更广泛的刻板印象。根据传媒涵化理论, 传媒反复使用某些概念或长期突出某类现象, 会潜移默化地演变成人们头脑中的社会现实。近年来传媒对“官二代”、“富二代”的常态化的报道, 从标题上看, 多数都是传媒有意为之。笔者在网络搜索, 例如《湖南石门县“官二代”女副书记被免晋升路上多次违规提拔》 (和讯网2013-6-18) 、《富二代飚车法拉利遇鸭水两陆车》 (搜狐网2013-6-18) 等等, 是谁就是谁, 为什么在其身份前面要加上“官二代”、“富二代”?传媒迎合社会某种心态的心理显而易见, 这是传媒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在涉及他们的相关报道中, 媒体通常的做法是把处于强势的一方与弱势相对立, 忽略对相关细节的真实求证。轰动一时的“李刚门”事件发生后, 报道称:“2010年10月16晚, 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 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 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肇事司机非但没有停车, 反而继续开车, 后被学生和保安拦下, 但该男子却高喊‘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时我正好保定河北大学讲课, 虽然不在现场, 但当时就听到周围师生议论新闻报道的细节不实, 然而, 挡不住全国传媒异口同声的如此报道, “我爸是李刚”这句话成为嘲讽跋扈“官二代”的流行语。事实是, 河北大学保卫处处长曾经和李刚及李启铭一起吃过饭, 对李启铭有些印象。在肇事现场, 该处长问李启铭是不是李刚的儿子, 李启铭回答, “是, 我爸是李刚”。其实, 李刚这个官小得不能再小, 他的儿子实在够不上什么“官二代”。
(四) 道德审判下的“倾向性”
根据道德标准无根据地判断事实, 也是与新闻客观性理念相悖的。2006年11月20日发生的南京“彭宇案”便是一例。当时, 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的公交站台等83路车, 人来人往中, 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 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 医药费花了不少。后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 并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而彭宇则表示自己是无辜的。对此, 多数媒体的报道断定是老太太恩将仇报, 这个没有确凿证据的判断在传媒的推动下迅速蔓延, 轰动全国, 引发这几年来众多负面效应———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见了, 同类的“某地彭宇”新闻时常出现, “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滑坡”几成定论。其实, 事情发生后不久, 笔者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开会时问过相关人员事实的真相, 那时已知确认是彭宇撞了老太太, 但架不住传媒的一通炮轰, 江苏省的有关领导采取了沉默的态度。
直到2012年春节期间, 该案件才通过传媒真相大白。事实是:案发时彭宇未说真话, 自己撞了人, 还说送人去医院是“为了做点好事”。而当时媒体急于定性报道的结果却是:不仅增大了法院判决的难度, 而且误导了广大受众。对此, 有学者认为:此案带给媒体的教训与思考, 远未到“结案”的时候, “抓新闻, 首先必须查清事实真相, 不应鼓励记者罔顾新闻事实, 急于去抢新闻;抓新闻评论, 也必须核准新闻事实, 不应允许鼓励评者不明事实真相时就对‘模糊新闻’抢发‘旗帜鲜明’的新闻评论。”[8]但我们发现, 在道德名义下记者先进行审判, 以致出现种种不客观的现象仍然存在。记者应具备善、恶的判断能力, 力求将道德的价值判断与新闻事实的追索结合起来。
三、媒体客观、全面报道的理性平衡
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 要内化为职业理念, 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字面上。这个理念是:对“事实”的信奉和对“价值”的不信任, 并且在报道中努力把二者分开。也就是说, 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事实的时候, 尊重事实, 而关于事实的评论, 要持一定的怀疑态度。而我们在报道一些利益冲突事件时, 往往都忘记了, 有意无意地一开始就倒向某一方, 用煽情的方式报道与评论。
在具体操作中, 如果能够严格按照新闻客观性要求来操作, 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抑制过份煽情。这里重复一下这些规则:1.将事实与意见 (包括价值判断) 分开;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 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给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所以出现报道不全面的原因, 多数情形在于:明明知道双方或几方关于事实的说法不一致, 不做进一步调查, 站在其中一方说话, 这样肯定会将事情引导到冲突的激化, 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在采访中, 记者们要克制自己原先的立场, 心中多念几遍“罗生门”的故事, 尊重基本事实而不要轻易动情, 基本再现事实是可能的。新闻客观和可信, 取决于报道者自身对价值和事实之间的微妙平衡。
注释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1卷, 人民出版社, 1982:698.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4卷, 人民出版社, 1964:768.
3[3][4]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0, 145.
4[5]James David Barber.Characters in the Campaign:Theliterary Problem, in John Barber, ed, Race for the Presidency:The Media and the Nominating.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1973:4-5.
5[6]谭人玮.江西宜黄官方:并非强拆三人自焚是不慎烧伤[N].南方都市报, 2010-09-13.
6[7]陈柏峰.传媒监督权行使如何法治——从“宜黄事件”切入[J].法学家, 2012 (1) .
7[8]忻才良.“彭宇案”真相大白引发的思考[J].新闻记者, 2012 (5) .
客观理性 篇2
一、网络发展的新形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这样概括20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走过了以计算机为中心、以图形作为主要界面的PC时代,走过了以软件为中心的网络时代,走到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时代,走到了一个以应用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永无止境,互联网领域的新业态、新形势不一而足。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主要有以下新特点:
1.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深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动力。而作为信息化最显著的标志,互联网已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新时代。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发展成为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的大国:网民数量突破6亿,居世界第一;网站达400万个,网站访问量仅次于美国;手机用户达12亿,移动网络用户超过8亿。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前段时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智慧城市被写入其中。这既是攸关国家未来城市命运的重大规划,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将在这个过程中加速创新并得到应用普及,为优化未来城镇布局提供强有力的带动支撑。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代表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在智慧城市中生活,智慧交通系统可以帮你选择最佳出行路线,远程医疗系统可以让你在家享受诊疗,智慧家居服务器能够根据温度、湿度、体温等指标给出最合理的健康建议……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大数据,离不开云计算,离不开物联网,可以说,智慧城市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有机融合。我国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示范点工作,到2025年,政府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将迅速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及企业的飞速成长,催生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创造400万个就业机会。
大数据不等同于“大量的数据”,而是跨行业、综合性、动态的、有意义的数据。有人说大数据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企业通过物联网,追踪用户的“数据脚印”,进而整合、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庞大的用户群就意味着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近两年,电子商务在我国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商家在传统销售模式外,大力拓展网络渠道,越来越多的人们改变了购物习惯,热衷于网络购物,足不出户,享受海淘的乐趣。去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万亿元。自2010年起,互联网服务商以各种在线手段,与商业对手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性商业活动越来越激烈,不仅影响业内生态,更辐射了数以亿计的网民。去年,余额宝以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率做宣传,三个月时间,就积累了1600万的开户数。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余额宝、“活期通”(腾讯、财付通、华夏基金及华夏现金共同推出)、“百发理财”(百度旗下)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纷纷面世,电商金融领域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可以想见,互联网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经济和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
2.可穿戴终端设备崛起,移动互联网发展深远影响着社会发展形态。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是近两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大家在生活中,可以直观感受到手机网民的数量。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咖啡馆里,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听音乐、看电影、购物、聊天、阅读等,都可以通过手机实现。朋友聚会、家人聚餐,也都要把手机放在桌上,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在天涯你在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手机”。
移动终端不仅仅只有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将掀起移动互联网下一个更壮丽的篇章。今年两会期间,人民网记者佩戴谷歌眼镜采访的照片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谷歌眼镜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虽然还没有正式公开销售,但类似的可穿戴终端无疑会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些终端设备的进化、更新,不仅改变了媒体的生产方式,也作用于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乃至影响社会发展的形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新闻业年度报告(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3)显示,近三分之一(31%)的美国成年人已经抛弃了一家媒体(包括停止阅读一份纸质媒体,或不再收看某一电视频道),抛弃的理由是这些媒体不再能够提供他们想要的新闻。与此同时,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成为美国第一大新闻阅读网络,64%的美国成年人每月访问该网站。
中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而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一些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新疆阿克苏苹果的生产和销售就采用了手机二维码溯源技术,对苹果生产、流通、消费过程进行监控。这个小小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20%—30%的品牌溢价,降低了仿冒损失,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互联网业务移动化的拓展迁移已经全面展开,资金、技术、人才迅速聚拢,成为当下发展最迅猛、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3. 中央网信领导小组成立,意味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去年,斯诺登和“棱镜”计划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摆在了全世界面前。给每个人每个国家提了醒:网络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平台和神经中枢,如果遭到破坏,会给整个国家金融通信、能源交通、国防军事等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核心利益的方方面面带来严重后果。网络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国界线,是国家的一种“新边疆”,世界主要国家对网络空间的价值认识不断深化,网络空间安全被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加以筹划指导。美、英、法、德、俄等主要国家都制定了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多个国家发布了网络安全战略,40多个国家组建了网战部队。可以说,下一个十年的全球竞争,最重要的战场就在互联网。
互联网大国不等于互联网强国。我国现在网站数量400万个,网民数量世界第一,宽带接入量最多,网站访问量仅次于美国,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是,有几个指标却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比如互联网普及率。截至2013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还不足50%。另一方面,我们的互联网上市企业市值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05年之后创立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至今仍未在国内上市板块中出现。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因制度不健全、手段不丰富、技术不过硬,使得网络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仅2013年,我国就有2430个政府网站被篡改,同比增长34.9%。特别是互联网领域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从硬件到软件,从基础到应用,从产品到服务,同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同韩国、印度比都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政府部门、重要行业82%的服务器、73.9%的存储设备、95.6%的操作系统、91.7%的数据库都是国外产品。我国年进口芯片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这高于进口石油的1200亿美元。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渗透到我国网络空间的每一个节点,覆盖了信息技术的所有领域。与此同时,网络生活中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个人隐私屡遭侵害,网络病毒、人肉搜索、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等现象频发。
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需要科技的不断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占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我国互联网企业创新不足,新兴互联网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网络实力的提升,虽然我们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但仍然难以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市场的优势。因此,国家网络空间的战略设计刻不容缓,网络安全迫在眉睫。今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央网信领导小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习近平总书记直接担任组长、李克强总理担任第一副组长的第三个跨党政军的重要机构。这个机构不单是信息化领导小组,而且把网络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与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一并考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可以预见,我国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将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网络舆论传播的新特点
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所有人的信息消费方式。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来说,能够适应信息网络化传播的趋势就是机遇,不能适应或者跟不上这个趋势就是危机。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一些传统纸媒、广播、电视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同步发布报纸上、广播里、节目中的内容。这个时候,网络其实是传统媒体产品的新载体,工具色彩浓厚。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以后,互联网的属性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我们感受最明显的就是,你不仅可以浏览网站内容,也可以在网站上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从单纯的“读”向“写”甚至“共同建设”转变。网络催生的各种新技术平台,使得专业化媒体演变为普通人能够共同参与的公共舆论空间,尤其是在博客、微博普及后,内容发布和传播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模式被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平等交流互动传播、更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需求的即时传播所替代,舆论传播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1. 网络媒体的社交化,使个性化信息筛选成为常态、信息传播链条更动态。
中国网络媒体最近十年变化的核心,是从重视人与内容的关系转变为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QQ、微博、微信、易信,还是YY、陌陌,这些产品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流、沟通的距离和空间,不再只是简单锁定人与内容的关系。社交化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是对信息筛选后再进行二次传播。这个选择的过程使信息逐渐从“公用”转为“私享”,比如在微信平台上,你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随时订阅、放弃各种类型的信息,也可以将自己认可的信息进行转发给特定的人,为这些信息找到真正的受众。
这个自主、动态的传播过程正是社交关系链传播的明显特征。人们对特定信息的需求会推动内容生产模式的改变,内容生产主体会更加多元,为人们打造的“定制化”的信息“小灶”也会更加个性化。不过,社交媒体上的这些个性化内容并不能取代大众传媒,甚至可以说,报纸、电视等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源和内容生产者。日本在2012年曾对东京都和另外8个县(都和县均为日本的一级行政区)社交媒体使用者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投稿或发布信息的人,其发布内容约30%来源于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报道。虽然来源于大众传媒的信息数量远少于发布者自己创作的,但从可信赖程度看,经常发布信息者中有58.3%的人认为报纸内容值得信赖,认为电视和企业、团体等的主页内容值得信赖的分别为45.9%和38.2%。源于社交媒体的信息被认为不怎么令人信得过,上述受访人群中只有10.2%的人信赖源于社交媒体的信息。
在我国的新媒体平台上,高品质的新闻内容同样是吸引用户的决定性因素。这正是主流媒体之所长,政治的权威性、内容的专业性、品牌的影响力、市场的占有率是“主流媒体”的优势所在。现在,主流传媒在想方设法维持内容优势的同时,也注意活用社交媒体的形式,增强与受众互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数已经超过3000万,成为深具影响力的媒体微博。新华社开通新媒体专线,以多媒体方式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产品信息服务,中央电视台“电视影音”客户端用户数超过2.1亿,用户遍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3年11月底,中国有103家网站提供微博客服务,微博客账号总量已突破13亿;媒体微博快速发展,仅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就有3.7万个媒体机构账号。人民网、央视新闻、中国之声等媒体开通和入驻新闻客户端,一次采集多次传播,凭借“新闻+订阅”的模式,新闻客户端初步实现了移动全媒体平台的目标,这些都是突破传统传播方式、有益的媒体融合尝试。可以说,新形势下,主流媒体新媒体化转型发展已经从生产模式、内容模式、渠道模式、用户模式等全产业链条上进行协同突破和创新,新型舆论格局正在形成。
一个健康、繁荣的信息社会,必然是个性信息与共性化内容同时存在、互为补充的,个性信息尊重群体需求的差异化,而共性化内容则是社会的“粘合剂”。全面的碎片化信息和高度的同质化信息都有其负面影响。前者可能意味着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声音可以主导,发言群体之间、受众之间都缺乏信任感,网络空间充斥着未加证实的缺乏责任感的言论。后者则意味着群体之间毫无交流,自说自话,形成严重的群体极化。
2. 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细微化,是当前网络传播的另一大显著特点。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更加多元、节奏更加快捷,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多样。与此相适应的新兴网络媒体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微传播”,信息更加碎片化,内容生产更加强调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微博只有140个字,微视频只有3分钟,微电影只有不到半小时。各种微内容、微信息高速流动、跨平台流动,用户随时随地可在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
“微传播”使信息流通越来越倚重互联网新技术。“两会”期间,人民网首次开设移动直播室,微视频、微博、微信、微闻天下等四“微”结合,在WAP站和移动端对“两会”进行图文直播或实时报道。新华网在官方微博平台开设“两会微现场”、“两会智囊圈:我为改革献智”、“两会粉丝团”等栏目,使两会报道向社交圈子延伸。中国网络电视台通过IPTV、手机电视、手机央视网、互联网电视、央视新闻客户端、Cbox央视影音客户端等多终端,同步推荐两会报道,形成了传播合力。中国经济网推出“代表委员时间去哪儿了”等多个系列信息集纳稿,既保证了两会报道的系统性、整体性,又实现了信息传播的“短、平、快”。中国网、中国广播网和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等网站,在移动客户端和微博、微信平台上推出“微播报”、“微视频”、“微直播”等系列栏目,通过移动端第一时间将两会信息送达网民。
与传统媒体动辄就拉开架势,长篇大论,强推硬灌的传输模式被网络传播方式不同,微传播正大兴其道。去年在网上大受热捧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以5分钟网络动漫的形式在网上推出。短短几天之内,各大网站的点击量就超过1000万次,位居同类视频前列。网民一片叫好声,都认为视频接地气,亲民、顺民、“很萌”,拉近了中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距离。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严肃的政治话题,是宣传工作的一大突破。
3. 可视化、图解新闻、动漫动画等越来越成为受青睐的网上传播新形式。
浅阅读已经成为信息碎片化和微传播的一个显著标志。浅阅读不是“浅薄”,其实质是快速、跳越,不断更新,有时候更意味着“精准化”,意味着信息要具备“眼球效应”。
搜索引擎使“定制”浅阅读成为可能,不同的关键词带来的全是“碎片化”信息,事件的细节先于整体风貌出现,人们的信息摄入过程呈现出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特点。一些网站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优化媒体内容制作、存储、分析流程,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拓宽新闻来源,丰富新闻内容,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今年春节期间,央视与百度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报道春节期间的人口迁徙流动,不仅精准可视可信,而且让人耳目一新。可视化、图解、动漫动画等信息传播形式,大大提高了人们阅读的愉悦感和跳跃度,使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既保证了趣味性,又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信息量。
4. 网络舆论传播不仅要重视新闻信息源头的生产,还要高度重视信息传播流通过程的引导和维护。
如果不重视信息传播流通过程,信息就难免中途变样。不少正面报道,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一些大V的别有用心的歪评,一些公关公司雇佣水军的加入和跟风网民的灌水跟帖,最后网上传播的却是负能量。因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对于传统主流媒体,就必须更加重视传播过程的引导和维护,更加重视传播过程的网评引导和跟帖管理,更加重视网评员队伍建设和网站编辑的教育培训管理,真正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队伍。
三、网络管理的新探索
国际社会尽管对如何管理互联网有分歧,但对于“互联网需要加强治理”的态度却是一致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互联网变成“法外之地”。中央决定组建更高层级的互联网管理机构,就是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加大顶层设计力度,理顺和整合网络治理体制,切实提升新媒体的应用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动形成客观理性的网络生态。
1. 构建互联网法律体系,加强顶层设计。
这是维持网络空间秩序、保障网络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网络话语权的必备条件。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立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今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网络立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传统法律法规,可以直接适用于网络,或者修订、解释后适用于网络,另一部分是针对网络的专门立法。总的看,这些网络立法多是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制定,存在及时性不够,针对性、系统性不强,规范层级较低等问题。随着网络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立法已不能适应网络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亟须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积极开展立、改、废、释工作。
2. 网络信息自由安全流动,有赖于规范的秩序。
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明确了淫秽色情、低俗信息等网络禁载内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展了多个专项行动,深化拓展整治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工作。在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秩序方面,2013年5月9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新闻来源标注不规范、编发虚假失实报道、恶意篡改新闻标题、冒用新闻机构名义编发新闻等违规行为。在打击网络谣言方面,2013年8月,全国公安机关针对网络谣言展开的专项治理行动,高法和高检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一批网络名人相继落网。同时,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上线,快速整合传播辟谣信息。在自媒体规范方面,2013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与十多位网络名人座谈,指出网络名人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并提出应遵守的“七条底线”。同时,对迅速发展起来的即时通信工具微信,以及境外团体、机构和外国政要开设的微博账号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清理网上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方面,今年4月13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的公告》,对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网上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同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的渠道,以实际行动配合专项行动开展。文明的国度必然是拥有良好的互联网秩序、健康使用互联网内容的国度。只有政府、媒体、网民等多元化主体联动,形成协同治理机制,才能强化网络治理、确保网络媒介生态秩序。
3. 行业自律是互联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加强管理、行业加强自律”是世界各国互联网管理的普遍做法。20年来,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行业自律成为我国互联网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互联网行业自律组织,紧跟互联网发展前沿开展探索研究,积极配合政府加强行业管理,为推动我国互联网发展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成立的首都互联网协会,主要通过“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网站自律专员”、“妈妈评审团”三种机制对互联网企业形成约束。今年年初,腾讯公司发出《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宣战》倡议书,向整个社会和业界发出倡议,吹响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宣战的号角。作为网络营销者,腾讯公司倡议的行业自律规范具有制定程序较简便以及适用灵活度较大的优势。在现阶段,这不但能发挥其对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中的规制作用,填补正式法律出台前的功能障碍,还能为相关法律制定颁行积累经验。4月初,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这个国家级协会成员中涵盖了银行、基金公司等传统的金融机构,旨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自律管理,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规则,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今,互联网大发展、大融合、大变革已成定势,自律组织探索的领域会越来越广,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这些行业组织将充分发挥自律建设的带头作用、服务作用、纽带作用,完善自律规范,健全自律架构,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公众评议、文明网站评选等活动,引导业界依法、诚信、文明办网,推动互联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4. 提高公民个人网络素养是管好用好互联网的基础。
互联网、移动设备及社交媒体使用的增多,使得人们驾驭可用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规范互联网的发展,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业界自律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网民的自觉维护。这就需要网民强化舆论公约意识,培养客观对待新闻事件、坚持维护公共利益的理性思维,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互联网信息传播。
从我国网民的构成来看,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素养刻不容缓。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2.35亿,占网民总数的41.6%。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和新媒体在方便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不少负面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开放,很容易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造成信息甄别的难度,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同时,一些低俗信息和网络谣言等虚假信息的泛滥,也会误导社会认知,使部分青少年接受的主流思想道德教育被稀释、替代,价值观发生扭曲或偏差。
近年来,政府各个部门在大力倡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绿色上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2013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共同指导全国百家网站开展“绿色网络助飞梦想”——网络关爱青少年活动。其中,互联网法律法规宣讲普及活动就是面向青少年群体,宣传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上网健康用网常识,引导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和法制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
理性客观辩证的看待发光二极管 篇3
1 LED本质是电光源
LED的本质就是电光源。什么是电光源呢?就是利用电能做功,产生可见光的源叫电光源。传统的电能发光有电阻发光、电弧发光、气体发光和荧光粉发光四类,对应的光源就是白炽灯(含卤素灯、碘钨灯)、碳精灯、气体放电灯和荧光灯。
LED的工作原理是:注入一定的电流后,电子与空穴不断流过PN结或与之类似的结构面,并进行自发复合产生辐射光的半导体二极管器件。由此可见是经过电子跃迁做功而产生光辐射,所以LED在本质上就是电光源。
2 普通照明LED的标准框架
LED作为电光源进入普通照明领域后,使用LED的各类普通照明用的灯具、灯泡、LED的控制装置、LED的联接器等产品和附件在国际上主要是归属于国际照明学会(CIE)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34灯泡和相关产品的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IECTC34)。前者涉及到LED的光性能、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的要求的研究,后者涉及到使用LED和LED附件的安全要求、性能要求和检测。对应的国家标委会是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秘书处设在北京市电光源研究所,灯具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上海时代之光照明电器检测有限公司。从LED开始进入照明领域,各相关的照明标委会就密切跟踪了,并在相关的产品标准上进行了修订。
早在1999年颁布的IEC 60598-1:1999/GB7000.1-2002就在标准适用范围由原来的“本标准适用于使用电压不超过1 000 V的钨丝灯、管形荧光灯和其他气体放电灯的灯具”修改为“本标准规定了使用电光源、工作电源电压不超过1 000 V的灯具的一般要求”。从而把灯具使用光源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电光源,当然也包括了LED。
在LED的使用过程中,由于LED有可替换和不可替换两种结构形式从而不适合现有灯具的标准。针对这种情况,正在起草、投票中的第8版IEC 60598-1增加了“光源”、“不可替换光源”、“可替换光源”的定义。对不可替换光源的灯具提出了结构要求,根据可替换光源与不可替换光源两种形式,对原先标准中提及的打开灯具更换光源的相应条款加以细化。将使灯具标准更加符合目前灯具使用的电光源的现状…。
灯具的光输出比,亦称灯具光效率,为灯具射出的光通量与灯具内光源光通量之比,是衡量灯具品质的一个参数。但这个参数明显的不适合不可替换的LED灯具。针对这种情况,IEC/PAS 62722-1:2011《灯具性能-第1部分:一般要求》提出了灯具效能的定义:灯具总光通输出与其额定输入功率的比值,不包括任何寄生功率损耗,以1m/W来表示。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由于LED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新问题[2]。
以上仅是灯具采用了LED而产生的问题后得到IEC高度关注,从而使标准更完善。在其他的照明附件中由于LED的特性也制定或修订了相关的标准,如LED驱动装置、LED联接部件、LED灯泡等等,涉及到安全、性能、电磁兼容、能效、光生物安全等标准[3]。
所以,采用普通照明LED的灯具等照明器件的标准还是在传统的照明标准的框架内,只不过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 区分单颗LED和LED照明产品的差异
普通照明使用LED的极限光效,理论计算约在300~330 1m/W,已经比传统照明的极限光效250 1m/W要高得多了。但这个数据是单颗LED的光效,目前商业单颗LED可以提供160~180 1m/W的光效。但是单颗LED的光效要在照明终端产品上体现。目前LED灯具或LED灯泡的光效实际的情况是:品质优良的道路灯具约在100 1m/W,其他灯具和灯泡约在70 1m/W;且实际的情况要比上述的数据大大的降低。所以这里有三个问题要关注的,第一、现在讲LED光效很高,能达到多少多少的1m/W,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的是单颗的光效还是终端产品的光效,前者是基础,后者才是真真具有实实在在意义有使用价值的光效;第二、片面的追求高光效,没有显色指数的光效是没有实用意义的;第三、要重视高光效带来的在实际使用中光的舒适度问题。
要改变目前片面的追求高光效、高显色指数的倾向。就要找到光效、显色指数和光舒适性三者有机科学结合的共同点。
4 LED对光度学和色度学发展提出的挑战
白光LED的出现,对以白炽灯等连续光谱光源的传统光度学和色度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并引发了以下三个大的变革:
①针对LED等窄光束分布的光源,由于传统的照度与距离的平方反比定律不再成立,新的光度测量方法和仪器正在建立;
②由于陶瓷金卤灯和白光LED等富含短波段光源越来越多被使用于室外,特别是道路照明,CIE于2010年新发布的基于视觉工效实验的MES2中间视觉系统,引发了道路照明等中间视觉场所的具体设计和测量的新一轮研究热潮;
③针对白光LED和荧光灯等合成白光,传统的CIE显色指数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正在开展新的关于显色系统如CQS等的研究,基于视觉评估的照明质量评价体系成为趋势。
5 LED在照明使用中的特点
照明分为普通照明和显示照明两大类。
普通照明:通过灯具改变了光源的光分布,通过光学部件给出所需要的光分布从而起到照明作用。使用时,将灯具适当布置后并照明一个区域,使该区域中的照度高于周围,达到一定的照明质量目标,绝大部分灯具起这类作用。光源的功率范围大,小到几瓦,大到几千瓦。
显示照明:通过灯具改变了光源发出的光线在空间、时间和频率的分布,产生闪烁、有色的光信号。其功能是灯具在给定的范围方向上,使观测者看到一个有别于背景亮度、颜色发射出有提示作用的光信号,如机场灯、道路信号灯、车辆指示灯等。灯具的功率不大,从几瓦到上百瓦。显示照明也包括效果照明,通过灯具改变光源光线在空间、时间和频率上的分布或者通过机构改变灯具安装角度,达到改变光束在空间的形状与位置,产生色彩和动静结合的效果、渲染和创造气氛。影视舞台和舞池中有些灯具就是属于这一类,大多数灯具的功率不大。
(1)显示照明发挥优势
LED在显示照明的使用上,能充分发挥了LED的优势,特别是LED丰富的色彩和体积小的优势,见图1。这也是导致霓虹灯退出景观照明的一个原因。LED可以由照明设计师根据对象的特性和需要,不受传统灯具的约束,有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自由,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淋漓尽致的LED灯光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2)普通照明上替代传统照明
在普通照明上,由于LED是新一代的光源,使用LED的产品是替代原先使用的传统光源,见图2。所以受到原先传统产品的外形尺寸、灯头、结构等要求的束缚和影响。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只能在原先的框架和标准内做文章,否则的话就丧失了互换性和替换功能。如灯泡的灯头只能是E27或E14等、外形尺寸与白炽灯保持一致,在其他的双端LED灯管、吸顶灯具等等都是如此。而LED的很多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在这种限制的条件下,就显得非常显著,如LED的热效应问题。
当然,普通照明使用LED的灯具和灯泡除安全、电磁兼容、光生物安全、节能等指标外还应具有照明需要的光线利用率最高的配光曲线、高的光输出比、符合要求的光电色指标和合理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LED在普通照明使用上,一定要避短取长,才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走进千家万户,真真做到节能减排。
摘要:就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本质、从属的标准框架、LED产品的差异、对传统照明理论的挑战和使用特点简单的阐明了一些看法,以引起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电光源,标准,差异,显示照明,普通照明
参考文献
[1]IEC60598-1,对不可替换光源的灯具的要求[S].8版.
[2]IEC/PAS62722-1:2011,灯具性能一第1部分:一般要求[S].
[3]李秋香.LED标准的对比[A].2011中国LED照明论坛论文集, 2011
客观理性 篇4
一、奠定评价基调
小学语文教师要为绿色评价奠定基调, 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 语文教师不是仅仅以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 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首先,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就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要用客观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评价与教学同步。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够促进教师革新教学模式, 让教师更快地进步。再次, 教师要树立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理念。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不同, 语文成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然而基于自身基础, 教师要对他们的成绩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评价, 着眼于他们自身语文学习的发展与否。
二、注重过程评价
传统教育理论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反映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上也是千差万别。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这种个体化的过程评价, 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实际情况,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时, 笔者就多次尝试运用过程性评价, 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学生小李一见到古诗文就头疼, 更不用说背诵了。在教学《七步诗》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对曹丕和曹植的故事非常熟悉, 于是笔者邀请小李给同学们讲解该故事, 并表扬他的宽广知识面和生动的讲解技巧。之后, 笔者常邀请小李寻找“背景故事”, 并制作成卡片贴在知识角。而与此同时小李的背诵速度也得以提高。
过程性评价能够全面、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他们取得了进步之后及时地进行表扬, 让他们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最终促进教师教学的成功。
三、构建多元评价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研究, 努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全面评价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时刻刻在关注他、鼓励他。在老师肯定的表扬声和委婉的建议声中, 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反思自己学习的不足。
首先教师要注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之后, 教师可以采用总结性的评价;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采用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要有一个纵向的评价;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优劣点进行评价时, 要注意发掘学生的优势所在, 让优势带动其他方面的学习。如男生往往对与历史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些时感兴趣, 如《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课文, 学习效果也较好。教师要以此作为表扬点, 让学生由点到面的全面对语文学习感兴趣。
其次, 教师要注意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如何, 教师的评价是重要的, 但是并不全面。因此教师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家长、同班的学生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能增强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的认知, 以肯定和进步为主的评价方向更加能够坚定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也会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动力。
四、增添评价趣味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 新奇的事物总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一些新颖的评价方式, 增强评价的趣味性。
如现代网络的发展一些新词语层出不同, “抢沙发”、“囧”等词语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和理解上的冲击, 教师可以采用网络上的一些词语或者图形来对学生的课业进行评价。如学生默写《卜算子》全部正确的同学, 教师可以用笑脸的图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矛与盾》的寓言小故事可以用“囧”来总括作业中自相矛盾的学生。
教师也可以使用一些幽默风趣或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如“你今天的作业帅呆了”或者“酷毙了”、“今天你瘦身了, 作业怎么少了一半”、“作业中的标点符号离家出走了吗?”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猴王出世了, 你在课堂上也变成猴王了”, 用以批评那些课堂上精力不集中的同学。总之教师调动自己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观察力, 增强语言和评价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语言中感悟、反思和进步。
五、结语
绿色评价实际上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不能仅以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多维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他们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评价方式虽然较传统评价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注重结果评价。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 语文教师要积极探讨绿色评价的可行性, 让小学语文的评价多元化、人性化, 坚持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理性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绿色,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永兵.让“绿色评价”充盈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0 (10) .
[2]王兴, 聂霞.绿色评价让课堂焕发光彩[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2010 (12) .
客观理性 篇5
一、“郑和下西洋”的世界背景
郑和航海发生于公元15世纪, 彼时的世界格局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天山———喜马拉雅山以东是大明王朝的天下;而从印度到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则都是穆斯林的世界, 其中包括印度的莫卧儿王朝, 伊朗的萨非帝国和强大的、囊括了小亚细亚、西亚、北非、巴尔干的奥斯曼帝国;此外, 还有西方的基督教社会。这样一个格局在15世纪呈现的是明显的东强西弱态势, 东方的穆斯林世界在与宿敌西方基督教社会的斗争中完全占据了上风, 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 使得基督教欧洲门户大开, 基督徒被迫将防线收缩到多瑙河一线, 以匈牙利和奥地利为防卫前哨;1529年, 土耳其人又开始围攻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维也纳, 并将威胁一直持续到17世纪末, 因此, 从15世纪到17世纪末, 神圣罗马帝国在奥斯曼帝国面前只能采取守势。对于基督教欧洲来说,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悲观的局势, “世界的划分是不公平的, 在世界三大部分中, 我们的敌人将其中一部分———亚洲占为他们的世袭家园……我们基督徒仅居住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里”[1]。以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也不禁感慨:“如果当初火星上真有一位神话中的观察者, 那他首先得到的印象是穆斯林世界的范围之广和它不断进行的扩张。”[2]不过, 就在一切看似明晰、西欧基督教社会注定衰亡、东方穆斯林必定获胜之时, 历史却悄悄走向了人们看不见的另一面。重压之下的欧洲社会开始了一系列历史变革活动, 一方面是在思想领域展开了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 它们不仅促进了人性的复苏, 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从而为欧洲社会全面的文化、政治和产业变革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 则是在实践领域努力探寻, 进行远洋航海探险活动, 以期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贸易利益最大化。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变革, 基督教欧洲才逐渐摆脱被动局面, 成为影响近代历史的最主要力量。
二、西欧航海运动的实质
可以说, 15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航海时代, 在这个时间段里, 西欧与中国几乎同时开展了远洋航海运动。不过, 欧洲的海外探险最初只是一种无奈之举, 因为它与东方的陆路交通由于帖木儿和奥斯曼帝国的阻挠而被迫中断。资源匮乏、贫穷闭塞、被动挨打又失去陆上生命线的西欧为了生存就必须要寻求一条新的出路———转向海洋, 通过海路与东方进行贸易活动。于是, 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海上扩张的先行者。1420年, 葡萄牙王子亨利派遣第一支探险队由欧洲大陆向南航行;1487年, 迪亚斯绕过好望角;1498年, 达·伽马航行至印度西海岸;1511年, 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占领马六甲, 之后几年又控制霍尔木兹海峡, 由此葡萄牙人完全操控了由欧洲大陆向南经好望角进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航线。西班牙人则采取一直向西航行的策略, 控制了通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新大陆航线。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513年, 巴尔沃亚发现穿越巴拿马海峡抵达太平洋的航线, 此后, 西班牙人就开始了殖民中美洲的进程;而1519-1522年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支持下实现环球航行, 则进一步开拓了西欧人的视野。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 荷兰、英国、法国也相继展开了海上航行运动。
需要明确的是, 欧洲人的航海探险并非出于刺激好玩的目的, 航海的行为也不仅仅限于发现新航线与新大陆, 他们追求的是海外利益的最大化, 殖民、贸易、获利, 是其坚持不懈冒险远航的最大推动力, 所以随着远航地理大发现而来的, 就是殖民活动的迅猛发展。如英、荷先后在1600年、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 代替政府行使海外贸易、殖民、征服、治理和防卫的各种权力。葡萄牙则从事起贩卖黑奴活动, 将从非洲俘获的黑人贩卖至美洲获利。后来, 这一行为纷纷被英、法、西班牙等国效仿, 最终形成了从非洲贩奴至美洲种植园, 再从种植园购买棉花至欧洲加工, 之后把加工好的纺织品行销至全世界的贸易金三角。近代西方人就这样通过控制海洋而征服了全世界, “近代是以西方人的海上侵略拉开序幕的, 西方人以同样的机动性在世界的海洋上活动, 并进而无阻碍地开始全球规模的活动”[1]。欧洲人通过航海不仅知晓了球形的世界是处于一种普遍的联系之中, 更通过航行过程中的比较、认知, 而明确了自身在世界上的主导位置。这种对自己地理和文化位置的确认, 有效增强了西方人把握世界的自信心, 使他们能够有效突破地理界线, 最大限度地进行经济活动及政治扩张。“对新大陆和通往印度、东南亚等地航路的发现导致了殖民时代的到来, 而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又反过来加速了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通过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 基督教欧洲才从旧大陆文明世界的偏僻孤陋的一隅转变为文明世界的中心, 从默默无闻的观众变成了世界历史舞台上光彩四溢的主角。”[3]
三、正确看待郑和远航
1.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态度
与西方追逐利润、谋求扩张的目的不同, 明代中国实行的远洋航行旨在面向蛮夷之地宣扬所谓的“国威”。彼时的中国, 无疑是东方最为强大的帝国和文明的中心, 且国家初建, 尚未与海外各国进行交往, 明成祖朱棣遂遣特使出航宣扬国威。可以说, 这是一个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结果, 它从根本上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固执的“中国天下观”。
从很早起, 中国古人就根据自身对天象的观察与想象, 将宇宙规划为“天圆地方”的图像。他们以为, 天是圆的, 像斗笠一样覆盖大地, 中心是北极和北极星的位置, 这个中心被中国人赋予了诸多含义, 它在中国文化里, 既是神话中的众神之主“太一”, 也是哲学的最高依据“道”, 还是万物的原始起点“太极”。可以说, 这是一个永恒的中心, 是古代中国所有政治权力与知识体系合理化的终极依据。地则是方的, 类似棋盘状或者“回”字形, 由中心向四周一层层延伸开来, 而这个中心就是中国人自己居住的地方, 也即《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华夏的范围, 它是文明的象征。古代中国人相信, 自己居于世界的中心, 文明的中心, 汉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顶峰, 故而离华夏中心愈远, 其文明程度也就愈低, 所以, 中国人把周边民族生活的地方视为荒芜之地, 称之为蛮、夷、戎、狄。千百年来, 这个“天圆地方”的图像一直固执存在于中国人的脑海里, 公元1世纪传入的佛教没能改变它, 众多西行东来的探险家如张骞、法显、玄奘、汪大渊、马可·波罗、伊宾·巴图达等没能撼动它, 只是到了16世纪, 从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开始, 西方传教士利用“天学”, 以其精准的天文地理知识, 才真正触动这个图像及其背后的心理, 直至19世纪最后将其彻底击碎。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观念的支撑, 古代中国人从没有将自身与外界平等、客观衡量过, 站在世界中心的人们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俯视周边国家与部族。他们固执地认为, 凡是居住在中国周边的国家, 都是文明等级很低的, 所以理所应当要向中国学习、朝拜、纳贡, 就像阎立本《职贡图》描绘的那样, 中国皇帝高大威猛, 傲然接受矮小猥琐的异族人的朝贡。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大心态, 郑和航海从根本上讲就是秉承了这种传统的心理, 也就是说, 郑和远航, 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宣扬大明国威。
2. 长年航运成为举国负担
为了展示大明帝国的强盛与威严, 远航的舰队首先要有一个庞大的规模以造势。据记载, 郑和每次远航的船队都由上百艘大小不同的船只组成, 其中主船称“宝船”, 每次多则63艘 (第一次) , 少则40艘 (第四次) 。宝船规模很大, 按马欢《瀛洲胜览》的数据, 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 阔一十八丈, 中者长三十七丈, 阔一十五丈”, 其外形呈底尖上阔之状, 适宜在大江大海等水深的沿岸停泊;宝船内部布置奢华, 特别是领首帅船, 中有头门、仪门、丹墀, 并有官厅、穿堂、库司、侧屋、书房等设置。除了宝船, 船队中还有诸多专门用途的船只, 如马船、座船、战船、量船等。凭依着浩大船队, 平均不少于20000人以上的出使队伍也应运而生 (郑和第一次出洋人数是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第二次是二万七千余人) 。这些人员分工明确, 有负责航海技术的, 如舵工、班碇手、铁锚、木捻、塔材等匠、水手、民梢;有负责军事安全的, 如官校、旗军、火长、炮手;还有负责其他管理事务的, 如办事、书算手、通事、医生等。和同时期的西欧探险队伍比较起来, 郑和的舰队规模确实举世无双。
除此之外, 造势还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以实现朝贡外交上“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的任务。可以说,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 它的基础和依据就是前面提及的中国文明中心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中原王朝将其与所有国家的交往都定性为自上而下的朝贡关系, 即凡欲与中国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 必须承认中国为名义上的宗主国, 自身则为藩属;而中原王朝则本着“王者不治夷狄, 来者不拒, 去者不追”的原则, 凡肯朝贡者, 不论远近一概接纳, 目的就是要造就一个四海咸服、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可以看出, 这种朝贡关系并非军事或经济意义上的扩张, 实际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 故而在这种外交政策下的对外贸易, 不仅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相反恰恰要以经济的高额付出来换取朝贡来仪的名义。据统计, 郑和每次出海经费都不会低于10万贯, 见于《云南郑和家谱》的记载可为佐证:1430年7月26日朱瞻基敕令郑和:“仍于南京天财库支钞十万贯, 与尔为下番之费。”[4]除此之外, 宝船还要携带大量的名贵丝织品, 如纻、绢、湖丝、纱棉、缎疋及瓷器、金、银、铜器、铁器、铜钱、茶叶、烧珠、麝香、樟脑等中国特色产品。船队每到一国, 即大行赏赐, 除了无偿馈赠给国王、王室人员和大小头目的私人物品外, 还有大量的、价值大大高于进献国贡品本身的“回赐”之物。
如果说, 这种借助远航宣扬国威的举动只是偶尔为之、一次两次的话, 倒也无可厚非。不过事实上郑和航海却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 从1405年一直持续进行到1433年, 这种经年累月的巨大支出势必会给政府带来无法承受的财政负担。因为我们知道, 一个国家政府收入是有限的, 它首先要保证的是正常开支, 能够用于临时、特殊情况的钱并不会很多, 偶尔急需可以动用储备, 但若变为经常性的额外开支注定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郑和远航每次都要出巨资建造船队、筹办航海所需巨额物资 (包括2万多人的生存物资以及朝贡贸易的宝物等) , 它不仅不能给国家带来任何经济利益, 相反却因为巨额支出而严重影响了明政府建造北京、迁都、打击蒙元势力等方面的经费筹集, 奢华远航也直接加重百姓负担而严重侵害了人民利益。故而我们看到, 郑和一次次西行带来的结果不是今人所设想的举国欢呼, 而是民怨沸腾, 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无不以此为弊政, 以致记录郑和七次远航的档案也被故意销毁。长年航运成为举国负担,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 理性认知历史事件, 公平公正对待历史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 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 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 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 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这是在很多初中历史老师的教案中都出现的一个表格, 可以看出老师们是意在通过中西航海的比较来突出郑和船队的伟大。不可否认, 郑和远航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以“郑和航海图” (现保存在明刊本茅元仪著《武备志》卷240) 为代表的珍贵航海资料是明代中国对地理学的重要贡献。在这幅图里, 我们看到船队利用导航仪器“针盘”和牵星术指导航行, 不仅有效缩短了航程、加快航行速度, 也避免了海上事故的发生。另外, 这幅图最为宝贵之处即在于它详尽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航行方向、航程远近、停泊处及航行过程中暗礁、浅滩等标识, 充分体现了明代中国高超的航海技术。此外, 郑和远航也是中外相互认知与了解的一个窗口,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但是, 叙述历史不能仅仅从一个狭隘的立场出发, 对于历史学习者或研究者而言, 拥有一个全球的、发展的眼光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对待历史, 既要有纵向的历史发展观念, 还要有横向的历史比较思维。也就是说, 只有把中国历史放在同期的世界历史范围内考察, 才能避免传统的大国心态干扰, 从而得出真正客观的结论。就郑和航海而言, 如果我们把它放回到15世纪的世界情景里面, 就会看到这是一个自以为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帝国为宣扬国威而采取的举动。与西方航海探险的出发点不同, 它既无益于发展经济交流, 攫取贸易利润, 更不想政治军事扩张。在宣扬国威的主旨下, 郑和船队在经济上只是一个朝贡贸易的载体, 即负责将宝物运出以行赏赐, 再运回于百姓生活毫不相干的奢侈品 (包括珍珠、宝石、沉香、苏木、胡椒、福鹿、狮子等) 。这种“朝贡贸易”的形式不能给国家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 无法夯实国家的经济基础, 相反, 只能造成国库的连年亏空与国家财政的巨额负担。朝贡贸易的规模越大, 国家与人民的负担就愈重。据载, 宣德年间的政府曾一度无法解决官员的俸禄, 只好将国库积存多年的苏木折价代币;而民间百姓更是不堪其苦, 无以聊生的他们只好奋力与官方海禁政策抗争, 最终将玉米、花生、红薯、土豆等救命物种成功引进。政治上, 郑和船队只是一个超级帝国“怀柔远人”的形象代表, 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到“宣德于外”, 重塑大国心态。与西方人通过环游世界看清自己的结局不同, 远航没有使中国人放眼世界, 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这一点来看, 二者比较是很具讽刺意味的, 西方人以较小规模、较短时间征服了海洋继而称霸世界, 中国人以巨资打造的远航换来的却是自大闭守继而被动挨打, 以至于其在航海路线、技术上的成就也只能算是宣扬国威之下的次生效应, 无法与西方航海的巨大成就相提并论。
三、对教科书编写的一点建议
鉴于以上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 我们想对教材的编写者提一点自己的建议。我们以为, 今日看待“郑和下西洋”, 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全面理性的认知态度。我们既不能继续坚持大国心态片面夸大航海的功绩, 也不能因其弊端而全面抹杀航海的客观效果。因此, 在介绍这一历史事件时, 首要的就是把它放回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下, 建议在教材的导入框内扼要介绍一下15世纪的世界格局, 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危机与希望并存的关键世纪, 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有了这样一个背景的铺垫, 实际上我们就帮助学生拥有了一个全球的视野,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探讨中国航海, 就可以为理性认知自身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在对郑和航海的叙述中, 教材应该明确指出航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 这是明政府的主观意图, 也是中国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一个宗旨, 其背后深层次的思想依据就是中国人固执的“华夏文明中心论”思想。建议在教材的这一处可以用小字简单解说一下“中国天下观”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人有一种自以为是天下文明中心的思想传统。围绕着这个内容, 可以继续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知晓, 文明中心背景下的中国远洋航海是不可能建立在内外双方平等交流的基础之上的, 自大高傲的心态使中国人无法理性地认知自身及外部世界, 结果只能是错失发展良机, 关门自守。经过这样的分析, 我们就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以理性的眼光对待历史。
不过, 今人看郑和航海, 还应有一个重要的角度, 那就是对航海体现出的高超技术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我们以为, 在走过漫长的历史之路之后, 郑和远航留给今人的最大价值恰恰是这个航海的次生产物。郑和航海反映出的明代中国先进的造船及航海技术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 对全球航海事业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 我们建议教材中要有一个客观全面且生动的介绍, 适当添加一些航海的细节描写, 诸如在航海技术方面, 郑和船队自印度半岛之后, 就能够做到分线航行, 一支沿海岸线入波斯湾, 一支则穿越印度洋抵达非洲东海岸;在船队管理方面, 为保持彼此的联系及船队整体的有序, 白天会使用旗语, 夜晚则使用信号灯;在生活保障方面, 船队有专门的补给舰, 宽敞的空间使船员能够在上面饲养家畜, 种植蔬菜, 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发豆芽、饮绿茶, 更有效补充了人体必需的营养和维生素C, 等等。凭依着这些详实的文字介绍, 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 使他们能够于鲜活的历史面前, 感知技艺的魅力。
总之, 我们以为, 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透过历史为理性认知自身找到一面镜子, 即客观认知历史, 就等于理性认知自身。如果到今天, 我们还停留在依靠表面现象想象结论, 无法摆脱文明中心的后遗症, 不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那应该就是思想的倒退。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3]赵林.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