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需要

2024-08-22

客观需要(精选4篇)

客观需要 篇1

在我国, 不少中药制剂已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但大部分的临床观察局限于主观症状和常规心电图的变化, 还不能非常客观证实其疗效。

麝香保心丸具有芳香温通、益气通心的功效, 研究发现其不仅可迅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供应, 从而快速缓解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胸闷等症状[1], 还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内膜增生、促进血管新生、健全侧支循环、减小心肌梗死面积、预防心室重构, 从而减轻和延缓心肌缺血的发生发展[2], 对缺血心肌有全面的保护作用, 从而改善病人症状和转归。目前临床应用已发现麝香保心丸可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的症状, 但仍需更严格地论证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在判断心肌缺血的改善运动平板试验 (TET) 和核素像是较可靠的无创检查。以下简单介绍麝香保心丸用此两项检查观察其疗效的结果。

金椿等[3]观察了16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 (男14例) , 年龄 (58±13) 岁, 其中劳力型心绞痛10例, 混合型心绞痛6例, 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病人入院后停用抗心绞痛药物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 1周, 心绞痛时可含服硝酸甘油片, 用量不限。第8天查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 之后即给予口服麝香保心丸2粒, 每日3次。口服2周后重复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结果显示, 麝香保心丸可增加病人的运动耐量, 使总运动时间、运动至心绞痛发作及运动至ST段压低时间延长, 并可使运动后ST段压低回复时间缩短。说明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有保护作用。

核素显像检查目前最常用的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 。我国SPECT主要应用99mTc心肌灌注显像 (二维) , 可获得从心室舒张-收缩-舒张全过程的图像, 除可评价心肌血流外, 还可评估心脏功能, 是诊断心肌缺血和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手段。SPECT若结合运动和某些药物则可提高诊断价值。

罗海明[4]对17例冠心病病人应用静脉注射潘生丁采用心肌99mTc-MIBI-SPECT观察麝香保心丸含服 (2~3) 粒后对心肌缺血区血流灌注的影响。结果显示, 含服麝香保心丸后静脉注射潘生丁引起的心脏不良反应的症状缓解率为85%, 可逆性影像缺损组 (11例) 中有8例及固定性影像缺损组 (6例) 中4例病人的SPECT影像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为70.6%, 而且未观察到任何麝香保心丸引起的不良反应。

齐华阁等[5]将46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26例,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麝香保心丸2粒, 每日3次, 口服2周) 和对照组 (20例, 采用常规治疗) , 也采用心肌99mTc-MIBI-SPECT观察麝香保心丸的疗效, 定量评价缺血心肌面积变化。结果显示,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88.5%vs 55.0%) , 并且心肌缺血面积两组间亦有明显差异, 再发性心绞痛和心脏事件治疗组少于对照组。

以上两项研究克服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99m Tc-MIBI-SPECT心肌显像可定量测量心肌缺血面积, 直接反映药物治疗后心肌缺血面积的变化情况。心肌细胞对MIBI的摄取量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呈线性关系, 它不仅反映心肌血流量的变化, 还代表心肌微循环与细胞的存活状态。应用心脏核素显像学方法可非常直观地观察到麝香保心丸应用后改善心肌缺血区血流灌注的作用。在可逆性影像缺损组, 静脉注射潘生丁诱发心肌短暂缺血的作用可被含服麝香保心丸迅速逆转, 即麝香保心丸具有改善药物应激试验时心肌缺血区血流灌注的作用。但麝香保心丸不能纠正潘生丁对脑血管的扩张效应, 说明其无直接拮抗潘生丁作用。在固定性影像缺损组, 麝香保心丸可改善静息相即有心肌灌注不足缺血区的血液灌注, 故表明该药可能有扩张狭窄冠状动脉、增加狭窄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功效。

运动平板试验和核素显像检查作为常用的非损伤性检查手段, 不但可用于诊断、监护和评价病情, 更为判断冠心病治疗药物的疗效提供了有力的客观依据。上述的观察充分肯定了麝香保心丸能缓解心绞痛, 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刘小蓉, 周世炳.麝香保心丸与硝酸甘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比较[J].上海医药, 1997 (3) :8-9.

[2]汪姗姗, 李勇, 范维琥, 等.麝香保心丸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的促血管生成作用[J].中成药, 2002, 24 (6) :446-449.

[3]金椿, 王受益, 戴瑞鸿, 等.麝香保心丸对16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运动耐量的影响[J].上海医药, 1995 (11) :25-26.

[4]罗海明.麝香保心丸改善心肌缺血的核心脏影像学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06, 22 (18) :30-30.

[5]齐华阁, 朱永春.核素心肌显像评价麝香保心丸治疗劳累型心绞痛的疗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18 (3) :148-149.

客观需要 篇2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才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第一资源,市场竞争的核心逐步由传统的物质资源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转变,民族素质逐步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党作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科学决策,更加突出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对于残疾人群体而言,教育的影响格外重要,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残疾人群体的整体素质,推动特殊教育现代化,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特殊教育现代化概述

1、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当今社会,要切实保障残疾人群体的根本利益,维护残疾人群体权益,缩小其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差距,特殊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现代化的特殊教育,帮助他们享受科学技术成果,提升残疾人群体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社会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这不仅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面临的现实要求,也是社会赋予特殊教育的光荣使命。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也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比于普通教育,我国特殊教育相对滞后,学科建设和教育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也有待提高,急需实现现代化。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国家和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残疾人群体更多关注,包括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在内的社会全体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普遍提高,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特殊教育内涵与外延获得更新与完善,特殊教育事业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特殊教育的服务性、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2、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其实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更加重视生产实际应用的特殊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特殊教育现代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特殊教育面貌,为推动整体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特殊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在:①更加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突出理论教学的实践应用性,有助于残疾人群体职业生涯发展;②现代化的特殊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它更加开放、多样,强调“打开大门来办学”;③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主动走出传统应试教育体制阴影,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④转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创新教学内容,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二、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施情智教育。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本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课程标准改革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特殊教育校园,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教育模式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作用于学生,实施情智教育,更加强调对特殊学校学生的尊重与关心,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

其次,完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现代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特殊教育现代化才有了物质保证,同时它也是衡量特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教育设备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育现代化拓展了新思路。具体来讲,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引进多媒体电教设备,完善电教硬件设施,如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投影仪、摄像机等,将这些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通过这些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合理运用,将音像动画融入到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感官感受,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根据不同残疾学生群体要求,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新知识。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推动特殊教育现代化。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现代化。作为特殊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特殊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尊重残疾学生,切实关心学生,其次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业务水平。学校应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训、进修,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积极主动地为教师创造深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弥补特殊教育行业当前师资不足的情况,鼓励高校大学毕业生积极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来。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残疾学生实践应用技能提升,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客观需要 篇3

关键词: 网络 媒体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4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快捷性、互动性、共享性、广受众、多点交流、时效不限”等特点,探讨“大众化”的新形式和新特点,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网络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表现在:其一、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网络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并成为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其二、网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手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其三、网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便利条件。其四、网络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网络中交往及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交流。其五、网络开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视野,研究者可以有效地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壁垒,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的交流和交锋。同时,做为开放性的媒体,网络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但是,网络媒体的勃兴也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信仰认同危机;网络的复杂性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性;网络受众的低学历化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提出了要求,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这些情况对我们的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要用更加精细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来引导大众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民知识文化水平和有效判断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据此,笔者拟对网络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几点浅显的见解:

一、加强网络服务设施建设和网络知识的普及,推动互联网向更广泛的群体渗透相对我国,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发出专门针对网络传媒的意识形态传播的各种新技术,我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还相对落后。为进一步完备农村网络硬件设备,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降低门槛以让更多的农民享受这一先进的资源,开启民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加快网络知识的普及,提升网民的基本网络操作技能。

二、利用网络传媒的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新途径

我们必须以时代的和世界的眼光来看待网络传媒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要有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网络背景下,“大众化”应该怎么“化”?笔者认为要利用网络传媒的优势,在通俗化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形式。网络传媒集众多媒介形式于一体,要积极利用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和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等多种手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尤其是积极开展主题网络新闻的制作。众所周知,网络新闻作为网民的基础应用之一,会随着网民规模的增长而上升。此外,网络新闻在及时性、交互性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加之视频等内容的引入,会有效地扩大网络新闻的受众。微博这一新兴技术也要积极开发,它有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互联网新入口,因为微博多种特性让其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用户:其一,微博形式精简,功能强大,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户体验良好;其二,由于微博用户间关系的双向性,使用者可以构建起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并存的网络,从而同时满足了其多层次的社交需求;其三,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在微博上结成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病毒式地大规模扩散,从而使微博迅速成为当前极具时效性和影响力的媒体,推动了用户增长。对这一技术的良性运用必将大幅度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成为一场新的网络群众运动。也可以利用网络虚拟社区的功能,开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党校和网上团校,介绍党、团的基本知识;或邀请专家学者讲党课和团课、宣讲党的政策和形势任务;或组织优秀党员和普通群众对话,将专门的党、团网站或网页建成“学习园地”[5]。最后,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借鉴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通过网络与网民见面、交流的形式,与百姓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使其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发展网络文化,构建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体系

网络融合了多种文化,各种文化在这一平台上得以交流和交锋,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建设符合我国文化特色的网络文化。同时,我们又要有全球的眼光和视野,积极吸取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推动我们大众化的创新。立足本国国情,要求我们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既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传统美德以及我们的传统节日等特色要素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让其有中国气魄,又不能因此而丢弃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彻底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一定要利用、结合它来宣传。例如,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实际上就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只有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当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网络文化的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推动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四、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和考核。加大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利用和推广力度,推广使用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切实增强对网上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辨别能力、处置能力,依靠有效的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的行为。还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上网者和网站经营者要树立网德,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防止某些人利用网络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传播。

总之,大力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高超信息素质的新时代的综合型理论传播人才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宣传以及传播体系的确立,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同时,结合网络媒体自身优势,利用网络媒体特点,完善网络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一媒介,以期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杨松:《浅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客观需要 篇4

一、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

生产是手段,消费是最终目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生产多少,消费多少,生产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通过市场决定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并制约着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任何一种消费行为最终都是要通过交换环节才能实现的,通过交换在收回成本的同时,实现商品的增值和企业的赢利。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和扩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这不仅是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一个政党的生命力的重要标志。政治是手段,革命是过程,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广大群众过好生活。

“赶超战略”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在一定时期把投资放在第一位,节衣省食,压低消费标准,扩大投资规模,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它不是一项长期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在许多方面赶上或超过国际水平,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但我国的消费率却从2001年61.4%的比重下降为48%,居民消费从45.3%下降为35.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1.5%的26个百分点。因此,中央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首要的任务是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把扩大消费作为“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这个转移是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是正确的,必要的。

二、扩大内需是一个系统工程

扩大内需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它要解决“有钱花”的问题,要扩大和提高消费的投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近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比例至少要提高10~12个百分点,至少不低于或略高于GDP的增长幅度,以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它要解决“放心花”的问题,即要解决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在医保、养老、教育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并通过各种法律规章加以保证。

第三,它要解决“有地方花”的问题,就是要提供有效供给,扩大消费范围,充实消费内容,提高消费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质量,在保证基本需要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扩大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消费内容。

第四,制订和落实消费者幸福指数的评价标准。一是满足度,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务设施能不能得到满足?存在不存在短档缺门少品种现象?二是满意度,包括服务质量、服务设施、网点设置是否满意,有无遗憾和不足;三是安全度,包括社会安全、购物环境安全、娱乐安全和食品安全;四是幸福指数的评价体系,包括公共福利设施、收入预期、人生保险、个人对社会事业的贡献率和关心度。

三、构建多层次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

我国是一个具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任何一种划分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它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基础差、吸纳能力强;人均份额小,总量巨大;消费水平低,消费观念超前。同时,存在着短期无法消失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收入差别,这就构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成为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也就决定必须建立相适应的商品供应和服务体系。现阶段要以完善小康型社会商品结构为主体,兼顾温饱型的社会需求,积极发展富有型的商品市场,有重点、有条件地扩大奢侈品供应,形成多层次的商品服务供给体系。

第一,完善小康社会的商品结构和服务体系,是当前扩大内需的基本增长点,也是商贸服务业做好市场供应的主要任务。我国从温饱型社会进入小康型社会的时间不长,许多商品和服务需要调整、完善和升级。

第二,落实温饱型社会需要,包括大量的农民和城市的打工群体,以及下岗再就业职工,它们收入低,消费支出有限,只能停留在低档次消费需求。因此,容纳小商小贩、街头小摊和农贸市场的存在,保证低收入阶层的基本需要,是扩大就业门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第三,我国富裕阶层的消费者群体已经形成,开辟富裕阶层的商品市场,推动消费升级,发展时尚消费,从商品和服务都需要升级换代,寻求扩大内需的新增长点。

第四,有重点地推动奢侈品消费,调整关税,加快引进、留住国内购买力,推出自己的世界名牌,满足部分消费者的特殊需要。第五,加强横向流通,促进供求在更大范围平衡,特别要提倡、支持地方产品,通过双向流通,走向全国。

四、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的短板

农产品市场是中国商品市场的基础,农民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民消费水平是中国消费市场的短板。衡量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在于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和人均收入程度,要以农民的可支配能力为标准。按照联合国新调整的标准统计,我国将近1.5亿农民属于贫困阶层,有2000多万农民日均消费支出不足一美元。只要城乡差别不缩小,农民生活不改善,中国成不了世界经济强国,也无法实现从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可喜的是,这几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注意农民社保的改善,增大农业投入,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城市居民的增速,这是非常可喜的趋势。要保持这一趋势,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社保条件,提高农产品补贴力度,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大力推进多种渠道的农超对接,降低成本,让利于农。同时必须重视农村市场建设,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市场促进城乡的互动,发展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村商业原始资本积累留给农民,以达到促进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

五、完善服务体系,扩大服务供给

服务是商品,服务创造价值。服务是特殊商品,可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多层次服务产品的需求,从而改善生活质量。相对于商品来说,服务是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弱项和薄弱环节。据2009年统计,中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4%,低于世界平均商品68%的25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72%的29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9个百分点。服务业滞后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着内需的扩大,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消费的增长。

服务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庞大的市场,既有生产性服务,也有生活性服务;既有社会服务,也有家庭服务;既有传统的商业服务,也有现代商贸服务。但必须看到,我国当前的商业服务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和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缺乏引进和开拓,项目少,比重低,层次不高,难以适应人们生活日益提高对服务业的要求。

完善服务体系,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规格和档次,形成项目齐全、档次齐全、结构合理、质量不断提高的服务体系,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增强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六、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有序地进行

消费不是单一的个人行为,它关系到社会健康发展和生态的平衡,同样需要规范,需要立法,需要明确提倡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制止什么,才能保证社会消费有序进行,促进个人消费健康发展。

第一,积极支持红色消费。

提倡有钱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救困扶贫,关怀弱势群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构建充满关爱的和谐社会。

第二,提倡绿色消费。

积极提倡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健康水平、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健康长寿的消费,增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发挥社会和公众对食品销售的监督,防止有害有毒、变质腐败商品进入消费领域。

第三,坚持白色消费。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消费,坚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按照自己的收入状况,选择消费模式和消费档次,避免过分超前、炫耀式的消费。

第四,制止灰色消费。

依法制止和查处行贿受贿、公款请客、嫖妓、赌博等有害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消费行为。

第五,严厉打击黑色消费。

对于贩毒、售毒和吸毒行为,要依法从严治理。

七、扩大内需,要充分发挥商贸服务业的基础性作用。

计划经济是通过定量凭证分配方式来保证居民的基本需要,凭证发票是当时采取的主要形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居民是通过市场交换来满足对各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因此,商贸服务业就成为供给的主体,通过它组织商品、保证供应,通过它沟通生产与消费的联系,通过它满足社会对服务的各种需求,通过它营造宽松的消费环境。由此可见,扩大内需一定要重视发挥商业服务业的基础作用。不仅要扩大消费投入,同样要重视和加大流通投入,增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设置合理的网点,配备齐全的业态,改善消费环境,才能增加有效的供给。对于直接关系民生安全的公用设施,包括社区商业、菜市场建设、大型仓库、加工厂和批发市场都是基础设施,这是立竿见影的民生工程,不能仅靠市场来调节,需要政府给予财政拨款等方式进行专项支持。特别是对社会应急救急的物资储备和应急物流,要加大政府拨专款支持的力度,建立多层次储备制度。

八、正确引导信用消费

为了扩大银行业务,各金融系统都在采取种种措施发行信用卡,扩大信用消费。应该说这是必要的,但要严格控制,适度发展,如果超出现实还款能力和预期收入,就会适得其反,不仅存在着消费泡沫,也导致一批靠倒卡生存的“卡倒”群体。它们用卡轮流倒换,拆东墙补西墙,应付还款,以维持生活。这种做法形式上是扩大消费,但实际上会产生消费泡沫,潜伏着信用危机。在消费上要提倡消费水平与收入预期同步发展,不能过分要求,过分超前,进行脱离现实的消费,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想在三、五年有车有房这是不现实的,没有固定收入,靠“倒卡”过日子,是非常危险的,它必然会产生消费泡沫。

信用消费是应急消费、预期消费、方便消费,而不能靠它超前消费、虚假消费、无度消费。信用消费实质上是借贷消费或叫借债消费,不仅到期要返本,还要付息,必须理性对待,有限度的发展,否则,不仅不利于扩大内需的实现,而且会产生滞账、呆账和死账。

可通过试点,选择一批信用好的大型零售业,特别是百货店推行企业消费信用卡,在一定范围内发放,对持信用卡在本店的消费给予优惠,这样既可打破银行垄断,又能锁定一批固定顾客,有利于推动扩大消费的目的。

九、鼓励租赁消费,节约社会成本

人们的消费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基本消费、基础消费和常规性消费,也有偶然性消费、临时性消费和合伙性消费。前者基本上需要自己购买、自己添置、不断更新,后者多为一次或偶然性需要,如红白喜事、节日、生日聚会、装修房子,所需的器具与商品不一定都需要购买,否则,必然导致货品积压,资金占用。可以通过租赁形式,解决临时或偶然性需要,用完归还,轮流使用,对个人和社会都是节约。因此,商贸服务要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展租赁业务。像生日聚会、婚嫁喜事,国外都有专门公司进行举办,提供整套器具,或者出租器具,按提供名单,标出每人姓氏专用,用后收回,交纳小量租金即可。

为了减缓交通压力,应提倡合伙租车、搭顺路车或合乘出租,这样既可以减少车辆行驶,减缓交通压力。

积极推行租赁超市,扩大租赁范围,可以自营,也可以代顾客经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多方位开展租赁业务,既可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社会压力,也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

十、加强社会监督,抑制公款消费

公款消费已成为舆论的焦点。公款消费不等于政府消费。政府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行、履行社会职责而进行的必要开支,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但必须有所控制、有所节制,不能快速增长、盲目增长。而公款消费却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是体制的弊病,是以公事名义、职务名义进行的一种假公济私、挥霍公款、公款送礼、公款请客、公款旅游,甚至公款行贿,是一切私人消费都以公款名义报销的行为,这都属于公款消费。其中既有政府的少数公务员,也有各种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以招待费、业务费名义开支,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甚至一笔招待费达到几十上百万元。这种消费的范围很广,浪费很大,影响很坏。实质上它也是一种灰色消费,不仅加重了广大群众的负担,也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党的威信。

要通过透明财政、公开预决算制度,加强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对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以各种形式进行公款消费的人和事要公布于众,并采取一票否决制的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上一篇:教师素质教育下一篇:林木育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