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 高效 科学

2025-01-10

客观 高效 科学(共7篇)

客观 高效 科学 篇1

客观 高效 科学

英德市81.2分,第一名;清新区78.5分,第二名;阳山县78.4分,第三名……

近日,清远市2015环保考核结果一公布,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是清远市环委会成立后首次开展的环保考核,更是清远市在广东省率先实施的环保第三方考核。

“考核结果不仅要向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报告,也要向媒体和市民公开。”清远市长郭锋对第三方环保考核工作表示赞许,“今后要强化第三方考核问责机制,以此促进清远市环境保护工作不断优化提升。”

环委会的有力抓手

一年前,首次召开的清远市环委会全体会议,把环保考核作为落实和推进“一岗双责”的有力抓手。会议审议通过了《清远市环境保护考核办法》。

清远市环保局局长、市环委会办公室主任林丹雄回忆说,会议议定了两条意见:一是《考核办法》应遵循干部管理有关规定,对考核不合格的责任人员,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在公务员考核中评为不称职,连续两年被评为不称职的,按相关规定处理;二是环境保护考核应基于既能满足全省的考核要求,又充分考虑清远的实际,尽量简化考核程序,每季度排名一次,每年考核一次。

清远市因此成为广东省为数不多,既对全市所辖县(市、区)环保考核,又对市直单位进行考核的地级市。通过考核,促进各地各部门落实责任,推动环保工作开展。

“尽量简化考核程序”是对考核工作的另一要求。清远现有六大环保考核,其中国考、省考共五项,包括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实施考核、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考核、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市考一项,即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考核。

“考核是推进工作的抓手,但考核太多,会给基层增添不少负担,也耗费了我们大量人力精力。为此,我们决定六考合一,统一称作环境保护考核。”林丹雄介绍说。

明确了考核对象,统一了考核范围,谁来实施考核又是一个新问题。几番调研论证后,清远市毅然决定实施第三方考核新机制。林丹雄坦言,最初主要考虑的是购买服务分担工作,后来越来越觉得第三方考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问及是否担心因此丧失考核“权利”时,林丹雄不假思索地说,“要这么多权利干啥,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查、指导和推进工作,必须是真正的考核。否则,环委会不会下这么大决心实施这项工作。”

2015年底,通过公开竞标,清远市环委会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了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南环科所)作为第三方实施环保考核。

环科所的专业考核

“第三方考核当然好了,否则其他部门说我们环保部门自己考自己。”“考核组成员很专业,不仅挑毛病,还帮我们指出改进办法。”“就是有时教条了点,不听我们解释。”……

在英德市环保局,记者听到基层对刚刚结束的第三方考核的赞许声之余,也有一些微词,但总体评价是“客观、专业、高效”。

2016年1月25日至29日,受清远市环委会委托,华南环科所作为第三方对清远市6个县(市、区)开展现场核查。华南环科所高度重视此次核查。考核小组团队一行6人由处长梁明易研究员带队,平均工作年龄都在10年以上,拥有丰富的环保核查工作经验。

专业不专业,出手就知道。考核组的实地考核,让陪同的市环保局部分科室人员零距离地感受到“国家队”的专业水准。

专业考核更加高效。考核那一周,天气异常寒冷,但不管风吹雨淋,考核小组每天总是按既定计划既定行程出发,对每一项考核点都进行仔细检查。清远市环保局法制与监督科科长黄宇萍指出:“与过去相比,这次考核少了更多人员的陪同,特别是少了一些规格对等的仪式上的接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业考核更加专业。作为“国家队”的专家,考核组成员发挥在政策把握、区域重大环境问题判断、政府重大项目指引、疑点难点环境问题解决上的优势,积极引导考核工作方向,同时有效地指导和推动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比如,在一次考核过程中,顺着某电镀基地的排放管网摸到了排入河流的隐蔽的总排口,发现总排口河段附近形成了明显的污染带。考核组建议当地环保部门要对地下管网排查,防止出现企业偷排的现象。

专业考核更加客观。第三方考核的生命力在于客观、公正。考核前,华南环科所对每一位考核组成员“约法三章”,不准私自会见被考核方代表,不准接受被考核方宴请,不得向被考核方暗示或透露未经公布的结果。“我们要维护华南环科所的声誉,不想砸了自己的牌子。” 考核小组现场负责人、华南环科所高级工程师杨婧深有感触地说。

华南环科所为此建立了管理制度体系,对每个项目全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系统软件,各级部门对项目工作流实施监控。在质量控制方面,设置了“三级审核”制度,由项目组长、业务中心、质控办组成的“三级审核”,严格把关各个项目的质量水平,确保项目的公平性、客观性。

更完善的考核体系

2015年首战告捷,坚定了清远市实施环保第三方考核的决心。市环委会正在修订《清远市环境保护考核办法》,将“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负责具体的考核工作”明确写入考核办法中。

面对委托方的信任和重托,杨婧直言“压力山大”“责任重大”。针对去年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华南环科所正在修订完善指标,重建一套新的考核指标体系。“毕竟我们是科研机构,完善指标体系是我们的强项。”据悉,该项工作正在申请基金研究课题,期望进一步推进基层环保考核工作科学化、专业化。

在考核指导思想上,新考核体系突出了环境质量改善指标在体系中的地位,在各地域间实施差异化考核办法,提高事前诊断和以评促建的功能。杨婧指出,“新考核不是为考而考,而是以考促建。”考核组要为政府提供事前诊断和指导,以评促建,确保政府部门各项宏观调控职能的落实,促进不同主体功能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清远市各县(市、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考核方式方法上,新考核体系将采取自评资料报送和第三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采用明察暗访、现场检查、资料核查等方式。自评资料主要针对考核内容及要求汇报工作进展、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思路等,同时需提供相关文件、照片、会议纪要等作为支撑材料,对仅在工作总结中提及但无具体支撑材料的,考核时不予认定得分。为规范资料报送,第三方考核小组将组织对各县(市、区)开展考核培训工作,让相关工作人员掌握考核细则和方法,减少不必要的错漏填报。在明察暗访或现场检查时,若发现有重大环保问题的,实施一票否决。

在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下,2016年清远环保考核工作更加令人期待!

客观 高效 科学 篇2

在科学哲学的后库恩时代,新实验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到了被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所忽视的科学实验和科学仪器。新实验主义者盖里森(Peter Galison)继哈金提出“实验有自己的生命”的口号之后吹响了“仪器有自己的生命”的号角。社会建构主义的微观实验案例研究将实验和仪器置于科学知识产生和传播的语境中,认为实验和仪器通过社会因素的作用使得科学知识得以产生和传播。科学仪器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分析中成为论证科学知识没有表征主义客观性只有主体间性的有力武器。社会建构主义忽视了科学实践是自然、社会和仪器等物质性要素和人类因素共同参与的阻抗和适应的辩证运动。“阻抗体现在实践中有目的地捕获物质力量的失败,适应则是应对阻抗的积极的人类策略。”[2]客观性既不是表征主义的“无源之见”,也不是由权利和修辞社会建构而成的主体间性,表征主义和主体间性都未能把握“客观性是一种实践成就”。在科学实践中,由科学仪器取得客观性的过程是不断适应阻抗的去情景化过程,通过仪器可以创造出客观性,仪器是取得科学知识客观性的有力保障。

一客观性的历程:由表征主义到主体间性

达斯顿(Lorraine Daston)指出客观性有其历史和多种不同的含义。[3]自逻辑实证主义以来,科学哲学对客观性的理解也存在着从表征主义向主体间性转变的过程。表征主义下的客观性企图消除一切主观性因素以达到纯粹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追求对自然世界的镜像反映;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客观性允许科学共同体间形成共识,“科学知识的社会稳定性是其客观性的一种合理指示器。”[4]8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经验的知识都最终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5],经验观察作为理论建构的逻辑基础是中立的和无错的,而坚持观察与理论的截然二分使得观察是独立于理论的。“理论基于观察”的思想使得逻辑实证主义追求表征主义的客观性,试图消除认知主体的作用达到一种“神目观”和“无源之见”。仪器作为人类感官的延伸,延伸了感官经验的范围。通过赋予经验以基础地位和无错性,仿佛在表征主义下就能以经验为基础确立知识的客观性。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实验是建立在具有客观基础的科学仪器之上的主体行为,通过仪器观察获得的经验材料应当是可信赖的,是无可争辩的。”[6]418

逻辑经验主义的立场有着不断弱化的过程,卡尔纳普放弃“现象语言”而诉诸“物理语言”时就体现了表征主义下的客观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物理主义语言的最重要优点之一,就在于这种语言具有主体间的交流性,也就是说,它原则上能够使得所有使用这种语言的人都观察到为这种语言所描述的事件。”[7]

真正动摇“理论基于观察”观点的是波普的“理论先于观察”和历史主义的“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一旦消除了经验观察的基础地位,仪器辅助下的观察也受到理论的渗透。一旦观察与实验必须依赖背景理论才得以进行,那么依靠仪器的进行的观察和实验必定受到主观性的影响。

历史主义者库恩和费耶阿本德都考察过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论证哥白尼学说的案例。库恩指出“尽管望远镜给出了不少论证,但什么也没有证明。”[8]220库恩继承了柯瓦雷的思想认为“望远镜并没有证明哥白尼的概念体系更合理。但是,它确实为战斗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武器。它不是证据,但它是宣传。”[8]217-218柯瓦雷和库恩将伽利略的大部分工作比做宣传,费耶阿本德进一步主张其无疑就是宣传。“伽利略所以占上风,是由于这样三个原因:他的风格和机智的说服技巧;他用意大利文而不是拉丁文写作;以及他向之求助的人在气质上都反对旧思想和与之相关联的学术准则。”[9]费耶阿本德继承了柯瓦雷、库恩分析伽利略使用望远镜案例时的思想,突出了宣传和说服技巧的重要性,这一主张被其后的社会建构主义所延续。费耶阿本德认为他对伽利略使用望远镜案例的分析符合社会建构主义实验室微观研究的要求,只是伽利略的实验室相较它们关注的实验室较小而已[10]。

望远镜案例其实表明对于科学仪器可以取得客观性知识的质疑早在伽利略时代就已经出现。在伽利略使用望远镜取得哥白尼理论胜利的案例中,一旦哥白尼理论取得了胜利,望远镜就被黑箱化而得以保证取得客观性的知识。库恩和费耶阿本德回溯式的打开已被黑箱化的望远镜,他们得出的共同结论是:望远镜这一仪器并不能保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科学是一项政治和宣传工作,声望、年龄、权利和雄辩在望远镜协助哥白尼理论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库恩和费耶阿本德提出“观察渗透理论”命题,在科学哲学研究中赋予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以合法的地位。社会建构主义进一步夸大他们的观点,将社会利益因素充分的扩大化以致建构一切,进而对科学仪器在科学实践中是否使得知识具有客观性这一问题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实验不能摆脱观察与理论的‘恶性循环’,实验过程无法还原为可证的逻辑计算,对实验过程的重复也只不过是实验者同仪器‘协商’的结果”[6]419,科学仪器达成科学知识客观性的理想受到了质疑。

表征主义下的科学知识客观性试图将主体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作用降到最低,科学知识客观性的获得可以通过复制实验作为保障。实证主义认为实验的可复制性是科学知识客观性的体现,实验的可复制性是没有疑问的。但是随着社会建构主义对实验研究的深入,实验的可复制性遭到了质疑。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柯林斯提出的“实验者回归”思想。对实验可复制性的挑战,使得科学家之间的谈判和协商决定着什么样的实验以及结果是好的,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被等同于主体间性。

表征主义科学观对仪器的理解相当简单化,仪器在很大程度上被当做感官的延伸;外加上过分关注科学知识结果,忽视了仪器在产生科学知识实践中的作用,仪器被黑箱化进而没有值得研究的意义。库恩和费耶阿本德回溯式的打开仪器制造知识的黑箱,指出仪器取得的胜利是政治和宣传工作的胜利,仪器不能保证知识的客观性。社会建构主义进一步发扬了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中,通过探讨实验中仪器制造知识的过程否定了实验的可复制性,赋予社会因素以首要地位显示出由仪器达成的知识只能具有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客观性。

二科学仪器为何有助于达成主体间性:物质性和透明性以及黑箱化和标准化

“每一种科学仪器,无论多么简单,都会遇到伽利略的望远镜最初所遇到的那种批评——伽利略所说的通过望远镜所看到的奇特天体,在天宇中实际上并不存在,只不过是这个仪器本身产生出来的。”[11]社会建构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仪器可以促成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客观性的考察,“对工具本身的操作可能会有助于共识的产生。”[12]37

科学仪器在费用和操作上要求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密切协作。科学研究中仪器的巨大费用使得科学研究远非个人可以承担,科学仪器的费用需要共同体、国家甚至国际合作来承担。以早期的空气泵为例,空气泵是“那个时代的粒子回旋加速器”[13],只是到了后期空气泵才成为个人也可以承受的商品。随着大科学的发展,仪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仪器操作已经远非单人之力就能完成(如早期的望远镜)而必须通过一个团队才能完成(如粒子加速器)。

仪器的透明性和物质性有助于达成共识;一旦仪器黑箱化和标准化之后也促进达成共识。仪器作为感知和躯体上的延伸具有透明性(transparency)。“仪器有助于实验变得使人非注意不可(compelling),因为与终止后的仪器过程相关联的自明性将复杂的实验与认可的事实相连。这种终止使得仪器被看做源于自然的信息的无可争议的传递物,即使得仪器‘透明’。”[14]70仪器变得不再引起争议以致现在很难再次体验仪器偶然的和引起争议的使用意义,为了理解仪器透明性的获得过程就必须打开黑箱恢复仪器的使用过程。根据里兹蒂(G.Rizzetti)这位意大利人1741年的手稿,牛顿的棱镜从来就没有成为实验哲学“透明性的”装置。“在实验支持牛顿定律的地方,棱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在实验不支持牛顿定律的地方,棱镜发挥的作用很糟糕。”[14]100

科学仪器都具有的物质性容易使我们认为实验结果是仪器制造出的而不是实验者制造出的判断。仪器是由主体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因而仪器必然体现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主体性,但是仪器一旦进入使用过程就不受情感和偏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既然工具不带任何个人习性,它的输出也就不会带有主观性,因此也很容易得到公认。换句话说,科学家对工具观测感兴趣,部分由于它对于产生经验的科学‘事实’是一个有效的策略。”[4]108观察与实验的成败可以被归咎于仪器,进而排除了观察与实验中的主体因素。一旦仪器被认为可以消除主观性,那么它就成为形成知识客观性的一种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与检测技术的结合促成了智能仪器的出现,近来科学仪器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科学仪器队伍中孕育出了“软件就是仪器”的“虚拟仪器”和“网络就是仪器”的“网络化仪器”。仪器的发展有着重视软件轻视硬件的趋势,看似仪器的物质性地位逐步弱化,但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和网络化仪器都必须包含硬件这一组成,科学仪器具有的物质性是其可以承载科学知识的前提。这说明了科学仪器必须具有物质性才能承载知识,科学仪器事业再怎么飞速发展也离不开物质性的载体。

科学仪器有着黑箱化和标准化的趋势。与费耶阿本德等回溯过去科学中黑箱化的仪器(伽利略望远镜)的历史不同,平齐等社会建构主义者则展望行动中的科学当中有疑问的仪器是如何变得标准化和黑箱化的。科学仪器的标准化可以将地方性的知识通过仪器这一载体得以扩展,仪器由此不但可以由大多人(包括外行)使用,而且可以在实现仪器标准化的地方以外使用。仪器的标准化使得使用者不必掌握仪器的设计和工作原理以及特定的技能就可以操作仪器,由此可以避免在仪器操作中出现错误,但也遏制了仪器操作中创新性的出现。标准化的仪器使得地方性知识的转移遇到较少的阻碍,无论哪个实验主体都可以通过使用标准化的仪器得到一致的结果,此时实验结果有了可重复性。对仪器历史的遗忘造成了仪器和社会语境的显著分离,黑箱化的仪器对于理解仪器如何影响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仪器被黑箱化、证据语境被限定在仪器中,仪器就依据证据语境被黑箱化了。仪器黑箱化是科学家的目标,一旦仪器黑箱化,证据语境和仪器间存在问题的社会联结不但被限定,而且被黑箱化的仪器还能被用做建立新的证据语境或者制造出证据语境和一系列设备网络中的进一步的联结。仪器可以作为科学一致性的重要传递物,黑箱化的仪器是社会关系的携带物。[15]拉图尔指出仪器的黑箱化使得仪器被科学共同体作为产生有效性的结果而接受,进而不对使用仪器所需的那些假设提出任何疑问。“科学家们对于这种黑箱和复杂的记录设备的依赖表明,并非经验证据成为新的事实的基础,而是黑箱的社会建构背后的那些假设才是其基础。”[16]仪器一旦黑箱化和标准化以后,科学共同体对仪器产生争议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事实一旦被建构起来,就再也没有什么仪器值得重视了,这就是为什么调整仪器所必需的艰辛工作常常从大众科学之中消失的原因。”[17]黑箱化和标准化的仪器也成了促进科学共同体达成一致并达成共识的一种有力手段。

工具(仪器)的透明性——由科学家制造,并在19世纪下半叶变得越来越重要:“让自然界为自己说话”,并带来了实验方法的黑箱化及其标准化。当然,这一共识反过来也依赖于协作和妥协。如果取得了共识,那么它就会被嵌入得到校准的工具中,并为新的共识提供牢靠的基础。这提醒人们在消极工具和积极工具之间作出区分:前者不会被重新思考;而后者则不断演化,并会引发争议。消极工具构成了人们运用论证和反论证的共同基础。它们提供共同的尺度。巴什拉的“现象技术”概念在他那个时代,对强调由工具带来的共识的重要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工具使理论具体化了——人们运用这些理论来支持此种工具,所以分歧变得困难起来;对某个语句的反驳暗含着对工具及其刻度的反驳。理论被硬件化了。[12]37-38

总之,仪器的物质性、透明性、黑箱化和标准化都有助于知识达成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客观性。科学仪器的物质性和透明性使得我们信赖科学仪器,科学仪器的黑箱化和标准化以及操作的简单化使得我们不必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就可以让仪器为我们服务和工作。但是在科学实践中仪器会出错,我们也需要改进和发明仪器,我们需要研究仪器这一有着自己生命的客体。在科学实践中,科学仪器可以辅助科学共同体取得科学知识。科学事业的显著特征正是对科学知识客观性的追求,以下研究在科学实践中科学仪器如何冲破表征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解释迷雾,以保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三在科学实践中仪器如何保证知识的客观性

用实验可复制性来保证知识的客观性遭到了质疑,那么如何思考科学仪器保证知识的客观性这一问题呢?以下由科学仪器为着眼点思考客观性的定位。

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指出了经验观察受到背景理论的影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察不可以客观化以至于(利用科学仪器)我们想看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想制造出什么现象就能制造出什么现象。科学的经验基础包含复杂的技术人造物(摄影底片、仪表读数和记录仪器的数字输出等),这些正如我们面前的桌子和电脑一样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客观组成。[18]同时客观性远非是镜像表征,我们不能作为旁观者来被动地认识自然,而需要主动地干预和操纵自然。培根早就指出我们需要抖开自然的皱褶、扭动狮子的尾巴。马克思也指出为我们不但要认识自然还要改造自然。

依照哈瑞(Rom Harre)的观点,仪器可以分为延伸感官和检出现象的仪器,前者的代表是显微镜,后者的代表是验电器。“在对仪器的哲学研究中,我们研究这两类知识之间的区别:从使用像显微镜那样改善和延长我们感官的仪器获得的那些知识,以及从使用那些检出我们缺乏必要的感官而不能观察到的现象的仪器获得的那些知识。”[19]按照上述划分仪器的标准,可以认为科学仪器根据直接可观察性以及因果效应两种标准来鉴别实在。科学仪器对实在的鉴别图[20]如下:

通过因果效应鉴别的实在是潜在的,而通过可观察性标准鉴别的实在是显在的。潜在的根本特性不是现存实体性而是潜在实在性,通过仪器展现潜在实在性的存在形式进而可以断言潜在实在性的存在状态。潜在的存在是通过显在——仪器呈象的相关特征来说明的。仪器呈象的存在是相对独立的、客观的和真实的。[21]23-24仪器呈象的存在的相对独立性体现为: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仪器产生的现象可以由不同的实验者进行重复;实验者运用仪器呈现的现象可以由其他仪器得以呈现;在实验者不再操作仪器时,仪器呈象仍然保持稳定。仪器呈象的存在的客观性体现在:仪器不属于主体,保证了认识具有客观性的支点;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仪器呈象的客观性不是没有主体性的纯粹客观性而是包含了仪器作用的客观性。仪器呈象的存在的真实性体现在:可以通过一些认识论策励来保证仪器呈象不是仪器制造出的假象而是真实现象,如通过干预仪器作用的试样、使用根据不同原理设计的仪器进行对照实验以及校准仪器等;还可以通过一些美学策励,因为仪器制造出高度规则且具有最优结构形态的假象的几率是很小的。

仪器的操作结构可以对理论的真理性和理论术语的指称展开辩护,[21]24-26社会建构主义者夸大了辩护的困难。仪器操作结构与真实世界结构、理论语义分析结构是直接关联的,理论语义分析结构与真实世界结构是间接关联的,关联的实现具体体现在仪器操作结构上。仪器是主体设计、制造的,但设计、制造的最终参照物不是主体,而是自然,这一点决定了仪器的有效性、客观性,决定了仪器操作结构与真实世界结构的“同晶性”。然而,这样的参照不是盲目的,而是与理论密切相关的。语义分析结构和仪器操作结构的有机结合,将理论上的逻辑可证实性和经验的可检验性转变为仪器设计、制造、操作上的逻辑可证实,将理论与仪器呈象的外在对应转化为二者之间在仪器、潜在、理论的内在结构的选择对应上,从而在理论语义结构、仪器操作结构、真实世界结构之间形成某种“同晶性”。[22]

追求没有认识主体的客观知识或者无源之见是表征主义下的客观性美梦,客观性不会自动呈现出来。仪器的作用表现在通过它的中介干预可以在实践中将客观性创造出来。利用仪器得出科学知识的实践过程经历各种各样的限制。“如果我们将科学看做一种实践或行动的形式,以限制我们行动的形式出现的另一种自然的概念看上去更合适。我们不能随意转变或干预我们的环境。”[23]

表征主义的科学观过分强调仪器的工具化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借助社会因素过分夸大了由仪器所取得知识的情境性。就连被哈金等人追溯为科学知识的建构论先驱的弗莱克(Ludwik Fleck)也没有否定科学的客观性:客观的真实性、明晰性和精确性(objective truth,clarity,and accuracy)[24]。“当全面地、具体地、深入地分析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就会发现,将科学仪器看做科学认识的工具和桥梁是片面的、静态的、有局限性的,科学仪器及其使用是具体的、可错的、不充分的、开放的、与客体有着复杂关联的。”[25]表征主义和主体间性层面上的知识客观性都未能反映出通过科学仪器取得知识客观性的过程是不断去情景化的过程,在实践中科学仪器是取得科学知识客观性的保障。

“每一个科学仪器及其使用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过程,而是一个有着主体与客体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6]424有时候主体的作用相对较大,这表现在仪器的设计、选择和操作以及对于仪器及其结果的解释都涉及主体;有时候主体的作用相对较小,随着仪器标准化和黑箱化的趋势,许多仪器达到了单靠按钮或者读数就能操作和解释的程度,这种“傻瓜化式”的仪器将主体的作用逐步降低。

不能因为仪器制造出来不是一种表征主义下的客观性就否定仪器的可靠性,我们可以通过消除妨碍仪器可靠性的因素来达到客观性。“任何仪器都有其自身特有的缺陷,这种缺陷能使仪器的符号输出产生随机的或系统性的误差;但是这样的缺陷可以通过对仪器进行精心的再设计而减小到微不足道的程度。”[11]32在科学实践中,仪器可能出错或不能运行,它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工作,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认识论策励来保证仪器可以制造出客观性。例如,通过干预仪器作用的客体来预测结果使得我们相信仪器;通过选取不同种类的仪器来进行实验;通过仪器的校准(如让仪器重现某种公认的效应);通过试样的选取和对照实验来消除系统误差,通过多次重复实验来消除偶然误差等。

结束语

逻辑实证主义以来,科学哲学对客观性的定位由表征主义转向主体间性。社会建构主义者通过对实验可复制性的质疑明确指出仪器制造出来的知识是社会磋商的结果,具有主体间性。科学仪器具有物质性和透明性,并具有黑箱化和标准化的趋势,这些特性有助于科学仪器达成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客观性。表征主义的科学观过分强调仪器的工具化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借助社会因素过分夸大了由仪器所取得知识的情境性。客观性象征着科学家在实践中对确定性和稳定性的持续追求。客观性并非意味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它是在科学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历史情境性。通过对科学家的规训可以促成共同体达成主体间性,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也是学科规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仪器促成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客观性得以产生还不充分,客观性的产生还受到自然和研究对象本身的限制。在科学实践中,无论是表征主义还是主体间性层面上的客观性都未能反映出由科学仪器取得知识客观性的过程是不断去情景化的过程。“近代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于使用科学仪器。”[26]不能因为仪器制造不出表征主义意义上的客观性就否认仪器的可靠性,而且仪器的可靠性与知识的主体间性也不矛盾;在科学实践中通过仪器可以创造出客观性,仪器是取得科学知识客观性的有力保障。

客观评“学” 科学论“教”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听评课;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38-04

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课、评课,可以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然而,现实的听评课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异象令人担忧。

一、明晰听评课的实质和意义

听课、评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并一起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针对既有的教学信息,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交流与对话,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并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达到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为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首先,听评课活动是分享经验、互惠学习的重要平台。听评课为教师创设了一个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浓厚了相互学习的氛围,参与者提出自己的见解,听取他人的意见,分享教学研究的精神资源、物质资源,是一种互惠学习。其次,听评课活动是教师交流切磋教学技艺、改善教学行为、进行教学研究的场所。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和沉淀,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或特色。每节课都有其可取之处,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和“错误”对今后的教学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参与听课、评课就是要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好”与“差”、“对”与“错”、“成功”与“失败”的对垒中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第三,听评课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听评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只是对授课者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能力做出实际判断,不是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也不只是对课堂教学行为提出意见或建议,更主要的是借助同行的专业力量使听课者和被听课者都能获益,形成一种合作、互利的机制。[1]通过观察、对话和交流,从课程的角度去理解诠释教学行为,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改造自己、成就自己,逐步完善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实现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听评课活动中的异象及成因

听课、评课是学校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最为常见的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听评课活动可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学校教研组内部开展的“每周一课”,有一年一度校际之间的“庙会课”,还有定期不定期的优质课、观摩课、比赛课、评优课、成果汇报课,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诊断课、教学调研课等各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在当下大力倡导“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不愿意开课,也不乐于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听评课是“叫好不叫座”,处于“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境地。导致这种冷热失衡现象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上,一是对听评课价值认识不足。尤其是学科组内的研讨课,这种教研课都是接地气的“土生土长”的常态课,授课者、听课者都是组内成员,相互之间“知根知底”,缺乏学习研讨的热度和激情,缺乏深度,走过场、表面化现象十分严重,“常态课”,“真平常”。在其他“庙会课”、“观摩课”等听评课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要完成学校每学期一定量的听课、开课等“规定动作”,不得已去完成开课、听课任务,而不是为了业务的提升、专业的成长。

二是不会听评课。听评课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智力活动,有部分教师不知如何听评课。课前没准备,不去了解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师情况、校情和学情。课上没思考,听课就是带着笔记将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照单全收”,没有侧重与取舍,没有分析与思考。评课没对话,没有了课堂观察与思考,评课缺乏一种深度的对话交流,只能临时拼凑些闲言碎语,诸如“教态自然”“语言规范”“板书合理”“设计科学”“学法得当”等空话、套话,抑或是捧着自己的听课笔记,照本宣科地复述教学流程,没有说明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也没有向授课者提出听课的疑惑和思考,更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客观上,首先是过于频繁的听评课活动使教师疲于奔命,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每年秋学期的11月份前后,是各学校对外开放的“黄金周”,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听课邀请接踵而来,这种高密度、大运动量的听评课活动让教师应接不暇,每次外出听课都有很多时间用在路途的奔波上,而在听评课时却是有心无力。同时,因经常外出听课而频繁地调课也影响了教师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其次是授课质量不高、评课水平不佳也影响了教师的参与热情。不同类型学校的开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落差较大,部分教师的教学难以服众,致使听课时“济济一堂”,评课时“冷冷清清”,一个个“拭目以待”,少有的几个被发言的教师也是“全方位出击”、“全科式诊断”,鲜有改进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即便有,也常常缺乏可操作性。毋庸置疑,这样的评课“成色”不足,“含金量”不高,难以服众。就是在难得的大型展示课或公开课上,十分抢眼的专家点评,也让一线教师觉得形而上的理论似乎有点遥远,有些“上气不接下气”。

第三,几近苛刻的评课和有失公允的评价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自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作为一个正常人,也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教师,都应充分尊重开课教师的劳动成果,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帮助开课教师,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中听受用的意见,使开课教师和所有听课教师都能从中受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热情。而不要像有些领导和专家要求的那样:“不说优点,就讲缺点,要的就是‘精益求精”;“评课不要讲面子,就是要找不足和毛病,执教者要敢于接受批评”;“没有伯、仲、叔,那有一、二、三”。这样评课的结果必然是“口服心不服”,冷漠感和消极抵制情绪也会由此而生,教师参与听评课的热情更是渐行渐远。endprint

三、客观评“学”、科学论“教”的重要指标

1.教学起点设置

奥苏贝尔说过:“教育学的一切原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我们要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把它作为教学的起点。”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基于他们已经知道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2]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授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如果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力估计不足,起点过高,学生的学习无法与教师的教学同步,学习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2.学习心理分析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其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认知习惯、思维方式都有显著差异,要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实效性,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设计时,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教学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有没有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都是评课的重要依据。

3.重点难点突破[3]

重点是课的聚焦所在,是达成课的立意、目标的最重要的内容依托。如果不能将教学重点和课的立意、目标紧密相连,主要时间和精力不能用在保证重点内容的教学,偏离教学重点,对学生知识的领会、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难点是一节课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阻力较大或问题不易解决的关键所在。对于不同的学习个体,其难点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拥有教学智慧,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他们化解难点。重难点都是教师教学不可回避的“堡垒”。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有无应对策略,难点如何突破,有无具体措施等,都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4.学生学法指导

今天,对教学的评价不是看教师教得如何的好,而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的“真”。这种“真”是真学习、真理解。课堂教学的优劣不是以教师个人嗜好为依据,也不是以方法是否新颖为标准,而是能否遵循教学规律,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能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课堂教学评价也从过去注重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变为对学生真实“学”的关注,在重构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概念与范式的重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5.过程目标[4]达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形态在悄然发生变化,生本课堂、智慧课堂、生长课堂应运而生。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活动的开展和学习空间的拓展上,使教学目标隐含在一个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活动中。这种注重过程的学习是一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学习,学生对自己“学习什么”、“为何学习”、“如何学习”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自觉的意识,在学习计划制定、学习习惯养成、学习策略选择、学习内容的取舍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过程目标的引领下,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式发展。

6.教学的结构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把同类物质联系起来,并赋予它们一定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化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使学生获得概括了的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等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各个要素的谋划,是教学前对教学的各项工作的基本策划,目的是使教师教学工作能按照预先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设计结构化是从宏观角度弄清教材的重难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削枝强干,以主带从,动、静结合地组织教学内容。

7.情境的生活化

新课程十分重视情境教学,强调“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特定情境中学习化学、感受化学、热爱化学。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弄清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教真实的化学,学有用的知识”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真实的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体悟化学,理解化学。同时,以真实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学习的背景,为学生提供了应用知识的空间,创设了很好的知识建构环境。

8.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被自己的发现所折服,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如果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陷入被动的学习境地,教学的效果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关键之一是看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真正地调动起来,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来。

另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的优劣、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手段选择等都是评课的重要依据。

四、实施有效听评课的注意点

尊重差异,科学论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环境不同,教学起点不同,采取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模式都可以有所不同。因此,评课时要尊重差异,科学评价。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层次学生、不同授课教师都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课的着眼点。对于从教不久的年轻教师,评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手段的使用、课堂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教学基本素质方面。如果是专家、名师授课,则要从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进行深入研讨,而不是拘泥于对教态、语言、板书等教学的基本功进行评析。endprint

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节课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实事求是就是以真实情况为基础,以教学理论为依据,不带任何偏见,恰如其分地评价。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变成经验,成为未来教学的亮点。评课者要站在帮助和促进执教者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定要明确地提出来,客观地分析说明,做到把问题说清,道理说透,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通盘考虑,凸显个性。在评课时还要注意对教学设计的通盘考虑与凸显教师个性的关系。通盘考虑是从课的整体构思与布局进行分析,但不是不分主次和轻重,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凸显个性就是要有所侧重,针对教学的个性特色或创新点进行放大和提升。

对话交流,教学相长。通过交谈、讨论、质疑、分享,把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显现”出来。如授课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通过什么途径化解问题,授课后有哪些新的想法;听课者要说出自己的困惑与思考,见解和建议,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度对话,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胡惠闵.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研活动[J].全球教育展望,2006(3).

[2][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18.

[3]孙天山.汇报式评课: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3(7A).

[4]孙天山.教学目标过程化: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J].化学教与学,2015(2).

责任编辑:丁伟红

Reflection on Abnormal Phenomena in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SUN Tian-shan

(Furen Senior High School, Wuxi 214123, China)

Abstract: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y, which coul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But now some issues come out with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mainly because of some subjective reasons such as lack of knowledge in its values and shortage of skills in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and also for some objective reasons such as disturbing the normal teaching procedures, low quality of lecturing, and rigid assessment. The important index for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should include teaching starting point stipulation, learning mental analysis, breakthrough in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guidance to learning methods, goal fulfillment, teaching structure, contextual life, and students' subjectivity. Meanwhile, the key elements to assessment should contain respecting difference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complete consideration, and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客观 高效 科学 篇4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波普尔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学方法”的转向.这一转向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客观性的追求不是奠基在科学家个体在研究过程中自我心理控制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价值中立的、排除个人主观偏见的研究态度上,而是奠基在科学家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式的“批评性讨论”的基础上,奠基在这种批评性讨论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

作 者:彭启福 PENG Qi-fu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刊 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4(6)分类号:B565.69关键词:波普尔 科学 客观性 社会学转向

小学科学高效教学策略浅说 篇5

小学生对于外在环境的认知正处于快速提升的阶段,此时他们对于外部环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去引领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探索和身边事物的思考,从而能够使学生总结出一些收获和对身边事物的新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教育的启蒙,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主要学科。通过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主动参与课堂、探索知识,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高效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善于探究外在事物

小学生应该善于探索观察外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继续下一步的探索研究,但是孩子们对于外在事物的探究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老师们进行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对一些事物主动探究,将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对所要探究的事物产生兴趣之后,才会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在小学生探索过程中应该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和问题,激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当孩子们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应该告诉孩子们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并且从多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观察天气的变化情况时,老师们可以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这样的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如果孩子们不知道怎么说,可以继续提示今天的天气要穿什么衣服?引领孩子进行思考。然后告诉孩子们可以用不同的感官去描述天气的变化情况,再把它们记录下来。在孩子们记录的过程中,引进云量、气温、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给孩子可以利用这些现象和符号去描述天气。当孩子们思考探究完之后,打开课本向学生讲解书本上的方法,使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积极进行科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味地学习课本上枯燥的知识,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孩子进行有目的的科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长孩子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同时能够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孩子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同时,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在实践中,应该明确探究对象和探究目的,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去解决一些问题,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所发生的情境,争取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去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例如,在“体验静电现象”这一章节中,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出现静电,可是我们要如何去感受静电的存在呢?静电在日常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去说明静电的存在,将抽象的名词通过实践去具体化。组长用气球与同学的头发摩擦,最终发现气球能够将小纸条吸引过来,证明了静电的存在,将这种奇妙的现象记录下来后去深入探究静电现象。此时老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去尝试自己定义静电:为什么摩擦会使气球粘上纸屑呢?是所有物品进行摩擦都会产生静电现象吗?通过老师的进一步追问,使得学生继续利用其他材料去实践,从而对静电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具体。通过有趣的科学实践,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提高,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在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粗心或其他原因产生一些差错和错误的结论,老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打击孩子继续实验的信心,而是要鼓励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且继续尝试,找出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在实验结束时,要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例如,在“?B接简单电路”这个实验中,需要用导线、电池和灯泡将小灯泡点亮,有一个小组因为将电池的正负极搞反而无法点亮灯泡。此时老师不应该直接点明原因,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导致灯泡不亮的原因有哪些,可能是因为电池没电、导线没有连接好、电池正负极接反等一些原因。然后逐个去检查,最终找出问题所在。在“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中,将四个地球仪摆成一个圆圈,在圆圈的中间放一盏灯作为太阳。通过学生们的反复试验和观察得出: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置,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的交替现象。因此,老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正确看待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实验探究新知识,体会实验带来的快乐。

四、善于利用身边资源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孩子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来加强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去动物园、科技馆参观、家长们讲故事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和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例如,告诉孩子们家里常用的调味品柠檬汁加上一些酵母粉就可以制成你们爱喝的汽水,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做简单的小实验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家里尝试之后,再引导孩子们自己探索其中的科学原理。

五、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在对小孩子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启蒙作用,并且为孩子以后的物理、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从课本中走出来,善于引导孩子探究外在事物,促使孩子积极进行科学实践、在实践结束后要让孩子及时反思总结,将“学”和“做”结合起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

精心组织 科学管理 优质高效 篇6

蒋 磊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 南京 210005】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及为创国优精品工程所

采取的一些措施和管理办法。从领导重视、严格监理、科学管理、正确处理

质量与进度矛盾等方面,认真总结了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高速公路 质量 进度 总结 建设概况

建设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是加快我省对外开放进程、改善投资环境、树立“窗口”

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对南京新机场的建设十分

重视,提出了“三年建成,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地发挥新机场的社会和经

济效益,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建设南京新机场的同时,同步建设“省门第一路”——南

京机场高速公路。

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既是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也是规划中宁杭高速

公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起点位于南京绕城公路花神庙附近,与城东干道相接,路线

向南经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秣陵、禄口等乡镇,至南京机场红线与场内道路相接,路线全长28.756km。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按6车道高速公路规划,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

设,设计速度120km/h。路基宽度26.0m,全线路基土石方491万m3,路基平均填土高度

约3.5m,软土处理4.38km,大桥、特大桥6座,共计3854.06延m,中小桥20座,共计

810.54延m,支线上跨桥7座。全线设互通式立交4处,分离式立交8处,通道32处,涵

洞99道,服务区1处,该工程共征地4325亩,拆除各类房屋5万m2,工程总投资8.7亿

元。并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安全、服务、通信、监控、供电、收费、照明和管养设施。

机场路自1995年6月28日开工建设以来,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97年6月28日建成

通车。在主体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了监控、通信、收费、照明、环境绿化一步到

位,创造了我省交通建设史上的新辉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我们不得不

采取超常规的建设办法,调动交通系统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组织攻坚,省交通

厅各部门想机场路所想,急机场路所急,全力支持。工程建设管理依托厅公路局,设

计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和省交通科研所承担,施工由省交通工程总公司总承包,监理

由交通系统监理工程师负责的方式,组织工程管理、设计、施工和监理各环节。

经过广大建设、监理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两年的艰苦奋战,一条线型优美、平

纵顺适、红、白、黄、绿、黑交相辉映、环境优雅的现代化坦途展现在人们眼前,并

且达到了其既定建设的目标:国优精品、江苏省标志性工程。 组织和管理措施

2.1 强化软基处理,确保路基稳定

为确保工程质量,不得不将近3km的难以在短时间内处理的软基段改路为桥,既缩

短软基处治时间,又确保工程质量。对剩余的4.38km计22段软基段采取了粉喷桩、塑

排板、等载超载预压等处理措施,于1995年11月全面完成了粉喷桩、塑排板的施工任

务,1996年2月完成等载超载预压土方的堆载工作,并确保了不少于6个月的堆载预压

时间,设置47个沉降观测点,在月沉降量小于3mm时方才卸载。

2.2 打好土方战役,为路面施工赢得时间

1995年10月份指挥部及时提出了“大干75天,完成土方总任务的65%”的口号,全

线投入了约千辆汽车日夜拉土,24h填筑路基土方,施工单位抢时间、争速度,监理则

24h跟班作业。路基填筑采用全挖式,并对过湿土掺了3%~7%石灰进行处理,以确保路

基填筑质量。

2.3 科学安排,基层、面层流水作业

指挥部根据总体施工进度计划,倒排工序,科学安排,路基填筑、二灰土、二灰 结石、沥青下面层、沥青中面层流水作业,并加大了机械设备的投入,集中了优势兵

力,其配套工程亦同步推进,于1996年11月底就基本完成了全线沥青中面层的铺筑。

2.4 集中力量打好上面层攻坚战

短短28km多的沥青上面层,就配备了4台总拌和能力为520t/h的进口现代化拌和 楼,由两家施工单位用两台大型ABG摊铺,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定员定岗挂牌作业,加

油、吃饭不停摊铺机,且严格控制摊铺机速度,合理配备压路机,所有运输车辆用油

布覆盖保温,并采用了美国引进的BK仪——移动式基准装置(中面层摊铺时就已使

用)。施工单位每天自检平整度,省质检中心定期检测。专门组成了28人的两个路面专

业监理组,采取人盯人的办法,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监理,做到了施工人员到场,监理

同步到位,每日施工结束,监理检查验收后才收工,4月份仅奋战15天就全面完成任

务。经省质监站检测中心全面检查,路面平整度标准偏差 小于0.55mm,创下国内高速

公路之最。

2.5 既抓结构工程的内在质量,又注重其外在美观

我们在抓结构工程质量的同时,又强调了其外观质量。内模一律采用高强覆膜胶

合板,所有小构件一律集中预制,确保结构外观整洁平顺,所有桥梁毛勒缝安装平整

度控制在2mm之内。气势宏伟的机场立交结构多样,外观整洁,光彩照人,尽管1996年

11月才开工建设,短短150余天,就全面完成如此复杂的立交建设任务,其质量速度创

下江苏之最,而长2380m禄口高架桥为江苏高架桥之冠,仅仅花了15个月时间,工期比

计划提前了三个月。

2.6 花大力气整治环境,道路、景观交相辉映

为使道路美化,与周围景观协调,我们着重整治边坡和绿化带(左侧14m,右侧

4.5m),填平沟塘,挖除土丘,迁移坟茔。重新构筑排水系统,做好边坡防护,努力突

出一个“平”字,保持一个“洁”字,注重一个“美”字,使边坡、绿化带整齐、自

然、顺适、美观,排水畅通。 2.7 强化绿化的总体设计

采取“点、线、面”结合,合理配置绿色植物,水杉、雪松、红叶李及花带层次

分明,高低错落,富有立体感,中分带、路基边坡、绿化带及互通内遍种奇花异草,确保了机场路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色彩景观丰富,构成一条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呈现出一片鲜花和绿色的海洋。2.8 采用点焊网框架式隔离栅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在我省首次采用浸塑果绿色点焊网框架式隔离栅,施工安装做

到了起伏平缓,线形顺适,与周围自然景观溶为一体。2.9 标志标线防撞防护栏设计施工精益求精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在满足高速公路快速、安全、适用和美观的

基础上,充分吸取了国内外高速公路建设成功的经验,力求有所创新、突破。在标志

设计中,应用交通心理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标志版面进行设计和优化。为保证

夜间行车安全,全线路段采用植树防眩,桥梁构造物设置了轻巧美观的绿色聚乙烯防

眩板。为确保工程质量,对标线进行4次试划,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改革施工工艺,确

保其良好的反光诱导效果,防撞护栏安装调试认真负责,真正做到了线形顺直美观。

2.10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使硬件设备及相应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全线每公里设置1台遥控摄像机,全程监控不留死角,其监控中心控制板

12×2.5m2,为全国之最,并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管理。

(2)全线设置了5块门架式可变情报板,设置了2块可变警告标志,及时发布交通、气象信息,并设置13对SOS电话。

(3)主线收费站设立了IC卡收费系统和不停车收费系统,开创了国内无纸收费之先

河,采用摄像监控系统,收费数据、车辆信息同步传入监控中心。

(4)机场高速公路立足于全线照明,近期实施两端照明共计12km,中间路段二期实

施。照明设计采用点、线结合,高、中、低杆照明相结合的方式,精心选型,合理布

局,注重照明的质量和总体效果。照明设备则引进了英国设备,灯具造型优美、新颖

别致,14km照明路段设置了660杆低杆灯,4个互通立交和主线收费站设置了20杆高杆

灯,其中球形高杆灯为亚洲之唯一。 2.11 服务区

服务区建筑造型新颖别致,餐饮、健身、娱乐等服务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为日

后营造管理服务水平创一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 竣工资料同步完成

指挥部、监理组和施工单位平时注意各种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因

此,竣工资料能够与机场路通车同步提交。

以上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江苏交通的新形象,更展示了江苏改革开放和蓬勃发展的

新风貌。 建设经验总结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成功实践树立了江苏交通的新形象,更展现了江苏改革开放

和蓬勃发展的新风貌。回顾两年来的建设历程,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之所以能取得今天

这样的成绩,初步总结有以下原因。

3.1 有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省委书记陈焕友、省长郑斯林、省人大主任沈达人、省委副书记曹克明和省委常

委、常务副省长季允石、副省长俞兴德和秘书长梁保华等省领导多次亲临工程现场视

察,慰问建设者,作出重要指示,给予工程建设以极大鼓舞和鞭策。省交通厅对机场

路工程也极其重视,由交通厅厅长亲自担任指挥部总指挥,工程一开始就明确了“精

心组织,精心管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地建好“省门第一路”的要求。各位厅

领导自始至终关注着工程的建设情况,并及时作出各种重大决策,确保机场路建设的

顺利进行。省级机关各部门在项目审批和政策等方面,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大开绿

灯。南京市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在土地征用、三杆迁移、地方矛盾协调等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广大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为机场高速公路建设

作出了贡献。

3.2 建立健全监理组织,完善监理制度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根据FIDIC条款实施原则,结合自身特点,实行业主

领导下的监理制度。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指挥部与监理部共用一套班子,既行使业主职 能,又行使总监职能,设有总监理工程师及其办事机构,下设五个总监代表、五个驻

地监理组以及一个中心试验室。

监理体系建立之后,指挥部及时地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开工伊始制定了《南京

新机场高速公路工程监理办法》。建立了计划、设计变更、质量事故处理、计量和管

理程序;统一印刷了承包人用表,监理、试验用表和质量创优评定用表;明确了中心

试验室、监理组、专业工程师和监理员的职责。

为保障监理工作落到实处,指挥部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根据“热情服务”的

原则,要求监理人员必须做到随叫随到,保障各工序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各施工的关

键环节,必须保证全过程、全方位监理。各监理工程师不得擅自离岗,请假必须得到

总监代表的批准。指挥部也经常派员到各监理组检查人员在岗情况,了解工作状况,对随意脱岗和不遵守监理规程的同志进行批评、教育,直至调离岗位。 3.3 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帮助提高自身素质

工程的建设是由施工单位直接完成的。因此,施工单位的素质对于工程的质量和

进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指挥部从一开始就从严控制施工单位的进场,对总包和各分

包单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对于资质合格的单位,检查其投入人员水平和结构以及

设备的数量和完好情况,并督促其进场;对于资质达不到要求或资质虽达到要求但无

法投入足够人员和设备的单位,坚决不予分包,以保证进场施工单位的素质。同时为

了进一步提高施工水平,确保工程质量,指挥部针对施工单位参差不齐,个别单位对

高等级公路理解不深的情况,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了两次专项培训,使他们熟

悉机场路的监理程序,了解质量要求,注意关键施工工序的控制,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等,理顺监理和承包商的关系。

3.4 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达到国优精品要求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尤其是机场路要求建成国优精品工程,对待质量更是严上加

严、决不含糊,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及时提出并颁发了机场路创国优工程施工指导

意见,并严格贯彻实施。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对质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高标准、严要求,抓得狠、抓得细、抓得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采

取了以下措施:

3.4.1 强化工程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的质保体系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因此,从一开工我们就要求各施工单位根据

自身情况及时建立质保体系,对各施工环节定人定责,对于关键工序则采取强化监

督、加大质检力度的方法,确保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意识教

育,充分利用生产调度会、工地例会等进行群体质量意识的教育,从机场路工程的建

设意义和重大影响的角度指出提高质量、创精品工程的必要性;从施工单位的自身发

展来分析保证质量的重要性。通过召开质量问题处理现场会等形式,表明指挥部狠抓

质量一着不让、抓进度不忘质量的信心和决心。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和提高,各监理和

施工人员对质量问题有了更高的认识,思想上引起了更高的重视,及时杜绝了松懈和

麻痹思想,避免了发生事故的可能。 3.4.2 加强技术指导,强化现场监督

工程质量的控制除要有很强的质量意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技术作为保障。在机场

路施工的各道关键工序中,指挥部及时地提出了各种质量标准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印发了《关于二灰土底基层施工的指导意见》、《关于二灰结石基层施工的指导意

见》、《关于沥青下、中、上面层施工的指导意见》等若干技术文件,对施工单位进

行指导,并经常邀请有关专家专门就某一问题举行论证会。实践证明,为施工单位和

监理组提供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这为质量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指挥部要求各监理组严格对质量的管理,同时也经常派员现场检查施工情况,并

多次组织全线质量大检查。各指挥及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工地第一线,一方面对施

工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就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 3.4.3 协调进度与质量矛盾,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机场路工期仅两年,而同时要求建成国优精品工程,如何处理好质量和进度这两

者的关系,一开始个别施工单位甚至监理组不能摆正两者位置,把质量和进度对立起

来。针对这种情况指挥部及时指出,既不能牺牲质量来保进度,也不能因为只抓进度

而忽视质量,必须质量进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了“加大力度抓质量,落实措

施保国优,理直气壮抓进度,质量进度双丰收”的口号。要求全体建设人员统一思

想,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并使之深入人心,使每一位参与人员都能够正确处理好进

度和质量的关系,较好地处理了质量与进度的矛盾,保证了各项工程优质完成。

3.5 强化计划管理,确保进度满足总体要求

南京新机场高速公路是向香港回归祖国的献礼工程,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故在

工期上没有退路。如何在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预定目标,计划

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确保该工程于1997年6月28日建成通车,工程质量创国优,服务

水平达国内一流的要求,指挥部组织力量编制总体施工进度计划,采用倒计时法编

排,并提出加大设备投入、改进施工工艺、形成流水作业、实行交叉施工、科学组织

管理等各项具体措施。

在工程进展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总体进度计划目标,采取了各种有效手段加强对

工程进度的控制。首先是采取了划段定人蹲点了解生产情况的措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二是每月召开两次生产调度会,分析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方案,重点突破;三是采用“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办法;四

是采取奖惩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另外,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指挥部适时发

动工程攻坚战,不断掀起生产高潮,有力地推动工程全面、快速、优质进展。一是

1995年10月份提出的“大干75天,完成土方总任务的65%”的口号,掀起了第一次生产

高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到年底完成了土方总任务的88%,为今后任务的完成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生产高潮是1996年上半年提出了“大干70天,向开工一周年

献礼”,确保了路基的全线贯通;第三次是1997年第二季度的沥青上面层施工,提出

了“确保了路面平整度达到0.65mm以下,争创0.60mm”的口号。这三次生产高潮的掀

客观 高效 科学 篇7

关键词:临床技能,客观结构,多站

一、前言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是1975年由Harden等人提出的一种注重实践能力、考查范围广泛的系列临床技能和态度考试, 近年来为国内外执业资格考试所广泛采用, 已成为临床技能考核的主流手段。福建医科大学于2010年5月进行了首轮OSCE, 本文总结了此次考试中内科版块考试的组织和实施经验。

二、现行出科考模式

1. 概述。

福建医科大学传统的内科出科考试形式采用3站式进行, 分别为病史采集与书写、临床分析能力面试及基本操作技能考核。病史采集与书写未使用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 被考核者随机抽取考核专业, 由该专业考核专家准备病例, 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考试, 并按照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完成住院病历;临床分析能力采用面试形式, 由各专业3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 就本专业临床问题提问, 考查被考核者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临床分析思维水平;基本操作技能考试选择真实患者实际操作或采用志愿者 (同时参加考试的其他被考核者) 进行操作。

2. 特点与缺陷。

传统出科考试的病史和体检环节在真实性和现场感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于使用的是真实患者, 可以保证在病史采集过程中获得最自然的状态, 但是, 其随意性也限制了考核的客观性。

在病史采集和体检环节, 考核病种和病人并没有严格入选标准。事实上, 采用统一入选标准在实践中也很难获得足够的病人。因此, 在随意性很强的选择方式下, 患者原发病、并发症和语言能力的显著异质性对被考核者的成绩有很大影响, 而不同考官的评价标准无法统一, 更使得难度校正不可能客观进行。另一方面, 随着卫生部有关法规的颁布和实施, 实习医生对患者的诊疗实践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也影响着入选患者与被考核者的合作程度。

三、OSCE实践

1. 概述。

为组织我校首次OSCE工作, 核心小组成员到国内多家开展OSCE较早的单位参观学习了OSCE开展的现状及经验,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针对现行传统出科考形式中的缺陷, 创作了多个病种的SP剧本, 筛选并完成了有效SP的培训, 修订了问诊技巧评分、体格检查评分和6种基本操作的评分标准, 并开展了OSCE站点的设计、考官培训和被考核者培训。

2. 首轮OSCE被考核者表现。

本文以第一临床学院被考核者为例, 分析其在首轮OSCE内科版块中的表现。在问诊环节, 考前经过密集培训的第一临床学院被考核者对问诊基本原则有比较好的掌握, 但是实践技巧仍然有缺陷, 问诊的逻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症状问诊的完整程度均有欠缺。在与实习表现及理论考试成绩对照后发现, 在OSCE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者与理论考试高分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重合, 有一部分理论考试成绩中上者在OSCE考试中成绩十分突出, 其中性格外向、沟通能力强者占多数, 可能反映了OSCE对临床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较好的考查作用。

3. 对OSCE考核目标的思考。

考核的目标应是医学生的临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问诊、体格检查及病例分析时, 诊断能否正确固然是判断临床能力的重要内容, 但是当病例以考题形式出现时, 由于出题者可能存在的思维局限性, 从题干描述未必均能顺利引致唯一结果。与此同时, 在可能并存多种临床结果的情况下, 如果题目要求被考核者做出唯一选择, 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在临床实践中这种偏差可以通过严格鉴别诊断纠正, 但在考试的环境中则很难有此机会。事实上, 正确的诊断过程才会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 而正确的诊断结果并不能说明过程的正确, 相反, 却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 有必要从考官层面改变传统唯诊断论的考试指导思想, 把考核的重点放到诊断的过程上来, 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 并体现于考核过程的评分中。

四、首轮OSCE的经验

1. 考官培训。

首轮OSCE各医院推荐了大批考官, 在实际运作中, 全程每天均有新考官加入。考官来源的广泛一方面为教务处观察、选拔合适考官人选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评分的客观性。遴选、培训相对固定的考官, 掌握OSCE评分标准及考核形式, 不但有助于OSCE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各医院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工作也将有极大的好处。

2. 保持现场感。

在技能中心采用SP及模型进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查的现场感。为此, 需要强化考官的实战意识, 不能放松对被考核者无菌观念、无菌设施 (手套、口罩等) 的要求, 改变考官现场纠正被考核者错误的做法, 强调考试的观念。

3. 关于SP病种。

通过本次OSCE我们认识到, SP的培训是一项长时间、大工作量的任务, 事实上不可能提供无限多的SP病种, 而问诊所考核的常见病很容易被猜中, 对SP病种保密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必要, 相反, SP及其病种只是考核的载体, 应通过此形式考查被考核者的问诊能力和问诊技巧, 侧重问诊过程的评分标准对达到此目标有很好的效果。

4. 题库和站点设置。

本次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执业医师考试的模式。但是, 由于站点较少, 考查结果易受选题偶然因素的影响, 因此, 缺乏完备的题库, 缺少足够的考查内容或缺少足够的站点数量将影响OSCE的可信度和考查广度。

5. 完善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应根据考察的目的分类修订。本次考核采用的评分标准是在传统出科考的基础上修改而来, 问诊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分表, 在统计时折合权重加权计分, 这种形式对选拔性考试并不合适, 对优秀考生的区分度不够。

现行评分标准的完善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方面, 减少主观性太强的标准, 细化评价指标, 让考官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 某些无关大局的细节评价应由考官掌握一定的灵活度。本次考核中发现, 部分SP在多次切换角色时会混淆剧本细节, 如月经史、发病的具体时间等, 被考核者的问诊虽无失误且结果无关诊断, 但如评分标准过细, 考官可能因SP的描述与评分标准不一致而面临打分困难。

五、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1. 应用医学模拟人。

医学模拟人是用于临床技能教学的高级设备, 具有“训练真实性、时间方便性、病例多样性、训练可调性、操作纠错性、过程可控性、成本低耗性”等特点, 如果在今后的考试中应用医学模拟人系统, 可能将更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学生的临床水平评定可能有更大好处。

2. 增加适应临床实际需要的应用考站。

临床对医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 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但要有优秀的临床知识, 还要有优秀的教学、科研和沟通能力, 在今后的考核中, 也可以进一步设置现病史书写考站、教学试讲考站、病例汇报能力考站、文献检索或循证能力考站以及医患矛盾处理考站等, 全方位考查被考核者对医疗工作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史雯静, 刘文励, 赵建平.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进行临床能力考核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杂志, 2006, 16 (16) :2551-2553.

上一篇:雏鹰的翅膀演讲稿下一篇:英语作文常用亮点句子、万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