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2024-05-21

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笔记(精选6篇)

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篇1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核心理念的主体是“人人”,即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是指少数人。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同时,也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即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促成发展的多样性;要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

它应达到这样几层基本要求:一是希望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数学教育。二是在数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关注与帮助,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应个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特别对于在数学学习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照与辅导。三是在数学学习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结果应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价,特别应改变“仅凭一纸试卷就将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四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

⑵妥善处理数学课程内容组织上的几个关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之所以提出要处理好上述关系,是因为它反映出当前数学课程内容在选择与组织上的基本矛盾问题,无论是数学课程设计或是实施,都回避不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关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主要指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重视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但是在强调过程的同时,也不应产生忽视结果的倾向,即要注重结果的总结。二是关于直观与抽象的关系,主要是指数学课程在本质上是研究抽象的东西,但是,也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可接受性和心理适应性,即教师采用恰当的直观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比如,充分利用图形所具有的几何直观,将复杂的数学对象简明化;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通过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以获得数学的猜想;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等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就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主要是指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数学是以教材和老师的讲授为中介,来获得前人已经形成的数学知识,即学生学习主要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来获取和形成数学经验,主要是间接经验。这在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也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存在。在当前的数学教育理论中,一方面,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而是通过白己的经验主动地构建起来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学习数学间接经验的同时,学生也在发展白己的直接经验,特别是通逋打好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具有了主动面对生活和社会去拓展白我直接经验的能力。所以,我们强调重视直接经验,不仅指它有利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在于它本身就应成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正如《纲要》所指出的: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⑵明确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应该下功夫的“点”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最需要去做的事。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即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数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二是“引发数学思考”,即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技能进行有效的思考,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促使学生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即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和习性。四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即在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

⑶明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应有的学习过程,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要妥善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二是明确提出“四基”,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保留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原因。过去的数学课程,非常强调“双基”,即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这是正确的,它在历史贡献是应该承认的,但是,对于“双基”的内容,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必须与时俱进。如繁杂的计算、细枝末节的证明技巧等,要有所删减;而对于估算、算法、数感、符号感、收集和处理数据、统计初步、数学建模初步等,又要有所增加。但这还不够,所以《课程标准》这次增加了两条,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而且把“双基”列为“四基”的前两条,从而也强调了“双基”。

(2)发展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三点理由。一是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上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而增加这两条,则还涉及三维目标的另外两个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因为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当中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是以人为本,所以增加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是直接与人相关。三是因为虽然双基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但是创新性人才不能仅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和积累经验等也十分重要。

(3)明确获得数学基本思想的内涵。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数学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也有学者通俗地把“数学思想”说成“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例如: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把客观事物简化和量化的思想.周到地思考问题和严密地进行推理,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合理地运筹帷幄„„一个人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如果不是在与数学相关的领域工作,他学过的具体的数学定理和公式可能大多都用不到,若干年以后就渐渐忘记了,而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他如果也获取了上述这些数学思想,却一定会终生受益。《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结论,使数学科学得以发展;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又反过来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

处于“数学的基本思想”下一层次的数学思想,还有很多。例如,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思想,对应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由“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归纳思想,演绎思想,公理化思想,转换化归思想,联想类比思想,逐步逼近思想,代换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由“数学建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简化思想,量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

(5)“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数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统领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四基”既然比双基增加两条,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就应该有意识地给“数学思想”的教学预留适当的时间,但是“数学思想”的教学不能空洞地进行,一定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并且应该注意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融为一体。此外,在教学评价上也应该给“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以适当的位置和空间。

(1)体会数学这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要学生体会三个方面的联系,首先要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堂课可能重点学习一个数学知识,但是数学是一个整体,任何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点连接成线,再把这些线进一步连接成网,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准确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能力,逐渐善于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建构成网状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其次是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主要是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广泛的联系,学生不应孤立地学习数学,而应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至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可表述为“数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课程标准》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所以表述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会更加贴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与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千万不要让学生误以为数学是数学家用符号编造出来的“天书”,误以为学数学仅仅是为了解题和应付考试。

(1)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工程技木中的应用,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大量举例,说明数学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人群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他们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学到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学到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使自己思考更有条理,表达更加清晰,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当然教师还要讲究教学方法,让学生看到数学内在的本质和自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2)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和纠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不畏惧困难,愿意提问、咨询、反思和质疑,乐于与人交流、合作,会合理安排时间,等等。习惯成自然,当教师指导学生把上述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后,不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益,而且对学生的终生成长都有益。

(3)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关注他们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愿意讨论,敢于质疑。其实在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会有创新意识的提高,也一定会有“创新能力”的提高,只不过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这种“能力”的含义有所不同。教师对于在教学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应该给予特殊的培养,增加难度,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教学。对于“科学态度”,有许多内涵,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周密,实事求是等。其中“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的核心。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也是数学教学贯穿始终的目标。如数学的结论(不包括数学课程中的统计部分)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来不得半点儿的含糊,这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所以,数学教学特别适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方法上、逻辑上和结论上明辨是非。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争论,不要过早表态,可以点拨和引导,使争论更加涉及问题的本质,使争辩的是非越来越分明。

“问题解决”这一短语与“解决问题”不完全相同,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课程目标。它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四个方面。这里提及的“问题”,并不是数学习题那类专门为复习和训练设计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程式去解决的问题,而是展开数学课程的“问题”和应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新颖的,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并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性和规律性。“问题”又往往会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所以这里还强调了“实践”和“应用”,表述为“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这种“多样性”,并且希望学生由此发展创新意识。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对创新意识的一种培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课堂探究时如果对于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不应轻易地否定某一种方法,而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讨论和对比中自己去认识不同方法的优劣,同时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课程标准》还提到“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则是指“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既包括学会倾听,也包括学会表达,还包括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听懂别人的思路,补充或者修正别人的思路;另一方面要准确、简明地表述自己的思路,以及从别人对自己思路的评论中吸取正确的成分,改善自己的思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还希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或者最后,都要有“评价与反思”的环节,去关注﹑回顾和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挖掘和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优化”的思想。同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也应明确表态,以使学生知道孰优孰劣,有所收获。在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即了解评价与反思的含义,经历这样的活动,认识其作用和好处。

⑵明确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意义。一是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数学应用的空前发展,目前许多抽象的数学理论得到了应用,数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又形成了许多新的数学交叉学科,即便是一些过去与数学无缘的人文学科也与数学产生了联系,各门科学都向着“数学化”发展。同时,数学在渗透到各门学科领域时,也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面积、体积、对称、百分数、平均数、比例、角度、概率等成为社会生活中很常见的名词;人口增长率、生产统计图、股票趋势图等不断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大众信息传播媒介中;而像储蓄、债券、保险、面积和体积计算、购物决策等更是成为人们在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公民运用数学知识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数学应用是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形成正确数学观的过程,是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学会数学地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精神并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让学生从认识上建立对数学应用的正确理解。如某商场搞打折销售活动,有两种活动方案,一种是满200元省50元;另一种是直接打8拆,如果你想买一种商品,请你制订你的购买方案。对于这一打折销售问题,学生能意识到可以抽象为数学中的函数问题,然后用函数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

⑶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一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即提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和“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验证”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教学,可设置如下情境:学校操场的长、宽分别为m米、a米,由于教学需要,长、宽分别增加n米、b米,你能用两种方法表示扩大后的操场面积吗?学生画图后可得(m+n)(a+b)和ma+mb+na+nb两种表示形式。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公式(m+n)(a+b)=ma+mb+ na+nb。如此,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多项式乘法的应用价值。二是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即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学习评价等数学教育诸环节都应关注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等所有领域内容的数学课程中。三是发挥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栽体的作用,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兼顾“综合性”与“实践性”:一方面,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动手(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动口(合作交流);另一方面,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以“长作业”的形式出现,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更重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历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的过程。这样,在多种活动形式、多种过程体验及多种评价方式的交融浸润中,更利于激发、促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和纠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不畏惧困难,愿意提问、咨询、反思和质疑,乐于与人交流、合作,会合理安排时间,等等。习惯成自然,当教师指导学生把上述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后,不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益,而且对学生的终生成长都有益。那如何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其次,培养学生动脑多思的习惯

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第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先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还比较敢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表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总之,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数学教学细微未节之中,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视。而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篇2

关键词:医学教育,学习方式,变革

培养医学生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医务工作者。当前, 知识的传播与增长速度急剧飞跃, 这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医学教育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状亟待改变。在社会发生重大发展变化的时刻, 怎样培养医学生成为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问题困扰着医学教育。

1 人类医学知识的积累与医学教育

由于受历史技术条件的制约, 人类早期医学知识的学习, 只能是耳传口授的教学方式。文字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 是人类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里程碑。在纸质文献成为知识的重要传媒之后, 中国的医学教育仍以学徒式教育为主。公元1000年后, 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了院校医学教育, 随着基础学科的发展, 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分化逐渐明显, 医学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此时, 医学书籍成为医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重要传媒, 医学院校的教学和管理体制逐渐得到完善, 医学教学步入职业化教育阶段。

当前,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使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 可以预见, 不久人们将足不出户就能自选学习最好的较多科目的课程。因而提高个体、群体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成为衡量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信息化大潮的背景下, 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也面临重大变革。1988年, 在WHO的大力支持下,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标准”, 之后又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我国也正在建立相应的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考核和评估标准。至此, 医学教育进入了标准化、国际化阶段[1]。

2 信息时代医学教育与学习方式的相应转变

当前, 国际化医学教育呈现出下列新特点, 与之相适应的医学教育与学习方式也应作相应变革, 以满足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需求。

2.1 知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趋势

面对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和科学技术更新加速, 医学教育必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三基教学为重点, 准确、精炼地传授所必备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补充、吸纳医学发展中的前沿性知识。医学课程需要重新整合、整体优化,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开展学术讲座和知识交流, 了解新进展, 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忽视基本知识而一味求全求新, 得不偿失, 并且会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沉重负担。

2.2 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趋势

过去单一的书本教学注重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 而对知识的应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培养相对重视不足, 难以达到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现在, 更多的医学信息来源于多媒体、电视等种类繁多的电子传媒和网络, 动态、立体视觉的传播手段也使医学知识的传授更为直观。为此, 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师生使用信息技术传播知识和获取必要的信息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进行网上教学, 建立师生网上互动平台, 探讨交流, 教学特长。

目前, 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和电子学的发展推动下, 模拟医学教育应运而生, 以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事实证明模拟病人、计算机模拟教学、模拟视频等方法的应用, 能有效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原有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多样化的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为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启发学生自学、获取利用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也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学校应加大教改力度, 增加创造性与接合性课程, 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网上互动和学生自学, 可引入以问题为中心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的教学法, 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把握学习内容, 领会正确的临床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同时, 使学生掌握自我更新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主动创新和逻辑思维能力, 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习惯。研究表明, PBL方式培养的医学生在临床操作、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独立性方面要强于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3], 将使学生在今后从业和学习中受益终身。

2.3 课程综合化、技术现代化和国际标准化趋势

现代社会要求医学生对个人素质进行全面综合培养。医学生需要学习掌握许多医学交叉学科和社科知识, 重视医学实验和实习, 将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口头、书面的表达言简意赅。伴随医学国际化趋势, 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还应熟练使用外语及医学数理统计。

此外, 我国医学教育迫切需要技术的现代化和国际标准化刻不容缓。这需要国家医学教育管理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 需要医学院校, 在理论和实验技术现代化的建设方面下大功夫, 以尽快跟上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步伐。

2.4 教育目标的终身化趋势

医学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 使医生成为需要付出毕生精力去学习和实践的职业。因此, 医学教育的理念更在于培养终生学习者,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其一生奠定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为适应社会的持续学习需求, 学校还应加强再教育培训, 为其提供再教育的环境与条件。

循证医学 (EBM,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 是指慎重、准确、明智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临床教学, 要求临床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 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治进展, 传授疾病诊治的最新知识, 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这不但教给学生书本之外的较新知识, 还教会了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和获取本专业的最新进展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终身自我继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

2.5 做人为本, 以德为基, 强调和深化传统文化素养在医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医德修养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强调做人为本, 正心修身是一切事业的重中之重。然而, 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现象, 凸显出我国教育在做人和德行修养上的盲点。笔者以为, 道德修养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倡导和支持传统文化教育, 从小培养做人诚实守信, 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 以忠恕之心善待他人的优良品格。二是倡导全社会把道德作为一切事业的根本的观念, 建立道德诚信和守法档案作为社会用人的参照。三是加强医德教育, 把德艺双馨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目标, 把以人为本和道德伦理情操作为从业考核的必要和首要的标准。四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加大惩处力度, 对违背医德的行为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参考文献

[1]石鹏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 积极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5 (7) :505-508.

[2]张弘.发展模拟医学教育促进医学教育改革[J].当代医学, 2010, 16 (33) :156-157.

[3]王晶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0) :69-71.

学生安全教育学习笔记 篇3

2017年9月29日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

2、必须要有家长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

3、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4、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

《交通安全》安全教育课笔记2017年10月20日

1、走路要走人行道;

2、.横穿马路要走班马线,要左右看看车子;

3、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4、坐车时不要把头和手伸出窗;

5、坐车时要保持安静,不要打闹;

6、坐车时车未停稳不要下车;

7、不坐超载、超速的车辆。

《饮食卫生》安全教育课笔记

2017年11月24日 食物中毒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6、不要轻易给病人服用止泻药,以免贻误病情。

《火灾逃生》安全教育课笔记

2017年12月22日

1、切勿惊慌,第一件事观察哪里可以逃生。

2、湿毛巾掩住口鼻。

3、压低姿势,沿地板爬行

4、人站在窗边,在窗帘或床单撕列成条连接或沿水管广告牌、电线杆爬行而下或自室外安全梯逃生。

5、通过火焰之时,应将所穿衣服用水浸湿或以棉被、毛毯等浸湿后裹住身体迅速冲出。

6、烟的上升速度远比上楼梯来得快,故火警时应迅速向地面逃生。

7、不可跳楼,以免产生坠楼伤亡。

《预防流感》安全教育课笔记2018年1月19日 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科学防护措施。

1、三避免:

①避免到人群拥挤场所扎堆;

②不要随意用手触摸鼻子、嘴巴和眼睛; ③避免密切接触流感样带症状者;

2、五做到(核心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1 篇4

------马鞍岭中心小学教师 陶艳华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1 学习内容:《教育法》 摘抄内容:

一、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二、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三、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四、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五、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2 学习内容:《教师法》中有关教师地位、作用、职责、权利、义务等内容。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3 学习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4 学习内容:《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各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3.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4.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5.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6.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7.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8.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9.强化师德教育。

10.加强师德宣传。

11.严格考核管理。

12.加强制度建设。

四、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13.要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

15.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5 学习内容:新形势下如何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诚信十条》

一、遵规守纪,依法执教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履行教师聘约,执行教学计划,按照《教师法》赋予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书育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三、为人师表,言行一致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上课时关闭传呼机、手机,不在教室吸烟,不酗酒,不欺瞒,不造假,做到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成为真诚守信的模范。

四、勤奋学习,严谨治教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五、廉洁从教,乐于奉献

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影响,不收受学生或家长钱物,不向学生推销商品和教辅资料,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六、团结协作,相互尊重

谦虚谨慎,关心集体,团结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不封锁信息资料,不压制诋毁同事,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维护集体荣誉,共创文明教风。

七、热爱学生,真情育人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不按学习成绩对学生排名次、排座次,不讽刺、挖苦、要挟、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八、尊重家长,真诚服务

主动上门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正确指导家庭教育,认真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九、公正评价,平等待人

作风正派,是非分明,待人接物不以个人好恶和关系亲疏为标准,办事公道,一视同仁,公正评价学生,为学生创设平等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十、注重修养,自警自励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严于律己,不参与校内外违规办班和补课活动,自觉把诚信作为修身立业的根本全力打造,促进人格全面提升

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6 学习内容:教师如何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一、细节之处显风范。

1、细节之处显风范,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小事做起,完善师德修养。

2、细节之处显风范,教师必须善于把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要求教师做到:要求学生我先做,学生能做我必作。

3、细节之处显风范,教师必须注重修炼细节,将细节修炼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养成一种习惯,用礼貌的言谈,文明的举止,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关注校学生的道德学习样态: 讲述案例,共同剖析,1、冲突中的道德学习,案例一:“告状” 案例二:“警告” 案例三:“让着我” 案例四:“打闹”

2、小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 案例一:“你喜欢什么样的人” 案例二:“谁的影响最深” 案例三:“汽水瓶”

三、关于儿童道德学习的几点思考:

1、自报是小学生道德学习的主要内容。

2、感受是小学生道德学习费发生的主要机制。

3、榜样是小学生道德学习的主要途径。

4、教师小学生道德学习的主要支持力量。活动效果:

教师通过以上案例的剖析,对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小学生的特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小学奢望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辨明是非,善恶,他们不可能无师自通,需要教师的引领与帮助,教师对此责无旁贷。改进措施:

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引领、开悟、唤醒使学生感悟到、意识到、体验到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使学生及鞥真正能健康地成长。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7 学习内容:学习延安精神、长征精神

1、延安时期是党的先进性发展的重要阶段

2、延安经验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财富

3、用延安精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二、学习胡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上的讲话”

1、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

2、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4、伟大的红军长征,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活动效果:

通过学习,教师们了解了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产生的背景,知晓了两种精神的真实内涵,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民族情感,更为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深入推进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8 学习内容:《教师道德修养读本》

1、教师道德修养概述

2、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师德修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4、忠诚教育事敬业爱岗

5、关爱学生、尊重家长

6、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7、严谨治学、精心育人

8、锐意进取、勇于创新

9、团结协作、关心集体 活动效果:

通过学习、反思,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教育行为,自己教育行为的不足,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教师。教师们在学习中领会真谛,在反思中寻找差距,在提升中转化行动,在实践中逐步内化。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9 学习内容:《教师法》

《教师法》共十章八十四条,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用

(一)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任用教师。

(二)国家对在学期间免收学费、享受专业奖学金的师范毕业生,实行任教服务期制度,服务期为5年。

各级师范学校中的定向生、委培生按合同约定执行。

二、培养与培训

(一)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和实施教师的培养规划,保证本地区教师队伍有可靠的补充来源。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或者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的培养实行定向招生分配制度。

(二)各级师范学校应当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保证完成教师培养任务。

国家对师范生免收学费,并实行专业奖学金制度。

(三)各地应当设立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和计划,保障教师进修培训的权利。

教师的进修培训应当根据学校的安排,因地制宜,学用结合,以自学为主,不脱产为主。

三、考核

(一)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教师考核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学校应根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制定本校的教师考核办法。

高等学校的教师考核办法,由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规定。

(二)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等若干等级,作为受聘任教、工资确定、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教师考核结果要记入业务档案。考核优秀者,可优先晋升工资、晋升教师职务;考核称职者,可定期晋升工资、续聘、晋升教师职务;考核不称职的可根据情况不晋升工资或者低聘、解聘教师职务。

四、奖励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教师奖励,依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励暂行规定》、《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对教师进行奖励的,应当征求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笔记10 学习内容:《未成年人保护法》

为了让每位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尊重保护和全面实施,我校全体教职工,认真深入地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一、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二、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二)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三、未成年人保护分四部分:

1、家庭保护 1)、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2)、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2、学校保护 1)、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2)学校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3、社会保护

1)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2)、国家应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3)、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4)、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5)、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6)禁止拐卖、绑架、虐待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4、司法保护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教育学习笔记 篇5

——————教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读书笔记

阳长中学

张怀喜

第一次学习笔记:

一、为什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

(二)是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

(三)是教学体现教育性的客观要求。

(四)学科中客观存在法制教育内容、法制教育契机和法制教育便利。

(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具有人力、时间、载体上的优势。学科教师是学校最大的群体,学科教学占据着最多的时间,学科有教学内容作为依托。这是其他途径难以比拟的。

第二次学习笔记:

(六)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方法上具有优势。由于需要渗透的内容和学科知识紧密关联,借助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上比较贴切,形式上比较自然,学生更加认同,更乐于接受。

(七)有利于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学科知识的丰富性为拓展法制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受时空限制,学校不可能开展太多的法制教育专题活动和课外活动,只能择“重要的”进行,范围受到制约。而学科凭借自身优势,完全可以把一些平时不好讲或讲不到、学生又应该知道的法制内容,顺势介绍给学生。第三次学习笔记: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简述如下:

(一)尊重教学:即尊重《课标》,尊重教材,尊重教学活动,不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不破坏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不打乱学科教学秩序,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

(二)科学导入:即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科学、巧妙地导入法制内容,使法制内容在教学中顺势而出、合情合理、贴切自然。

第四次学习笔记:

(三)分量适中:即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恰到好处,既满足法制教育的需要,又不形成教和学两方面的负担,冲淡教学主题。

(四)目标恰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第五次学习笔记:

(五)有机统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验、练习、活动、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中,法制内容和学科内容都要相互融合,有机地统一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是“掺沙子”、不是人为的简单拼盘。同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提倡通过润物无声的手法,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六)一箭双雕:既完成法制教育任务、实现法制教育目标,又完成学科教学本身的任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法制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双提升。

第六次学习笔记:

三、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指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试举一例:高中数学在讨论汽车车速与刹车后停车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时,存在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契机,此时即可以结合超速、追尾等现实问题,介绍、讨论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条款的科学依据,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认识制定、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的必要性、重要性,教育学生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次学习笔记:

第一章 法的基本知识

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的规范系统。

2、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定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法的总称。

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第八次学习笔记:

第二章 宪法基本知识

1、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把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国家根本大法。

2、宪法的地位及这种地位的具体体现:

地位:我国现行《宪法》序言中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九次学习笔记: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①政治权力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②宗教信仰自由。③监督权。④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⑤社会积极权利。劳动的权利,劳动者的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⑥文化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文化权利。⑦特定主体的权利。

义务:1)维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持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劳动的义务和受教育的义务。

第十次学习笔记:

5、宪法对教育的地位的确认以及对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作用。在宪法中确认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就是要把公民的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来重点保护。

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篇6

1中澳医学院校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的对比

1.1概况

PBL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后逐渐扩展至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1969年由美国神经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引入医学教育领域,开启了PBL在医学教育界的大门[4]。

在我国,PBL最早是1986年由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引进的,20多年来已有大量医学院校相继采取此种教学模式[5]。最初PBL仅在长学制医学生中试点,在多项研究表明此教学模式卓有成效后推广至临床医学五年制、护理、预防等专业。笔者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长学制现行的PBL教学为例, 简述国内PBL课程的教学模式。PBL课程为小班教学,1名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导师,1名从事临床工作的导师及8~10名学生为一组,开展共计6学时的三次课程,由1名学生担任主席负责主持,1名学生担任书记员负责板书记录。第一次课上,由导师下发材料一,学生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展开初步讨论,复习与症状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并对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提出疑问,利用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站、教科书等途径寻找答案,时间为2学时。第二次课上,学生首先利用1学时通过Powerpoint展示的形式将各自寻得的答案讲解给导师及其他学生,由导师予以简短点评后下发材料二,学生根据所获信息自由讨论,最后由主席对两次课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学生自主分工制作该案例的机制图,时间为3学时。第三次课为总结课, 由设计案例的导师将整个案例所包含的信息串联起来,为学生讲解案例中的重点与难点,并指定某几组的学生代表上台表述该组制作的机制图,时间为1学时。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PBL教学形式并不局限于自主讨论课,案例设计者会根据内容为学生两次讨论课之间安排实验课和临床技能讲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与国内相似,PBL课程以1名导师与8 ~10名学生为一小班,由导师负责主持讨论,由1名学生担任书记员负责板书记录全过程,并印发给全组成员以供备用。第一次讨论课上,学生复习与案例相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知识,书记员需在黑板上画出解剖简图,随后学生将主诉中有价值的信息转换为医学信息,通过推断得到初步诊断。导师另辟 “未知命题”板块,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记录下来,供学生课后查阅并在第二次讨论课上予以解答。第一次课结束后导师下发第二次讨论课的材料二,供学生自学。 在第二次讨论课之前,学校会安排解剖实验课,教学内容即为第一次讨论课涉及的知识。第二次讨论课的内容主要围绕临床知识展开,学生根据自学查阅的资料, 通过讨论得出进一步猜想诊断。此过程涉及到检查手段的运用,导师会要求组员间现场模拟,并予以指导。 第三次讨论课前,学校会安排临床技能讲座,内容涉及第二次讨论课的相关检查,讲师还会亲自演示,以便加强学生记忆,完善知识体系。最后一次讨论课主要围绕治疗方案开展,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其治疗原理与预后分析,最后由一位学生对整个案例进行总结。

1.2中澳医学院校PBL教学情况对比

由于中澳两国医学教育以及评估体系不同,无法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与比较两国医学生在PBL教学后的效果,故笔者仅从两国医学院的师资力量、教案质量、课程安排以及考评系统等方面来进行比较,以便较为全面地展现其异同之处。

(1)师资力量

PBL还未在国内医学教育中全面推行实施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不仅在于导师数量上的匮乏,还在于导师质量上的欠缺。PBL为小班化教学,要求6~8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进行教学,然而依据我国国情与医疗环境,这一点至今仍无法在所有医学院校实现[6]。有些医学院校在部分课程的PBL教学中采取两名导师教学制,虽然弥补了临床导师对基础医学知识掌握薄弱的不足,但是有时会出现两位导师意见不合的情况,对学生的引导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另外,导师质量层次不齐,部分为医院某科室的主治医师,部分为年资仅为3~4年的住院医师,且导师在进入PBL教学前未接受过一定学时数的专门培训。这些方面的不足都将影响到PBL的教学质量。

在导师数量上,澳大利亚也存在相似的问题。然而在导师质量上,两国则体现出差异。每学期澳大利亚多数医学院校会根据该学期PBL教学安排召开导师培训,会议均有相关领域的资深教授主持,为所有参与PBL教学的导师提供与案例内容相关的指导意见[7]。这既保证PBL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导师对其重视度,这一方面,值得国内借鉴。

(2)教案质量

在PBL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案设计极为重要。 澳大利亚医学院校几乎动用了最好的资源设计案例及问题,主要根据澳大利亚常见病、多发病的经典真实案例进行加工,达到教学目的。教案的编写也十分细致, 包括导师需要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的反应以及学生可能向导师提出的问题及其答案。每年还会对每个教案做调整,且每次调整都由全校该领域的资深教授牵头主持。

近年来,我国在教案设计上也已取得较大进步。 为每位导师配备的教案中包含了导师需要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其答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但是仍存在有待提升的地方,比如由于不同导师知识储备不同, 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也不尽相同,且时常出现较大偏差。这一点上需借鉴澳大利亚的教案编写,尽可能使PBL教学质量在不同小班间保持在同一水平。

(3)课程安排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PBL由自主讨论课与总结分享课组成。在自主讨论课上,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讨论并提出疑问,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并于下一次讨论课上进行Powerpoint展示交流。这一形式能够很好地巩固学生在第一次讨论课上的知识, 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如部分小组为了节省时间,将积累的所有疑问分配给每位学生,造成每个学生仅关注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思考过程。总结分享课上,案例的总负责导师为学生讲解案例的重点与难点,并邀请个别小组讲解机制图,各小班导师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倾听其他小组的机制图讲解对临床思路的发散性有较大帮助,但是由于总结课仅1学时,时间过短促使实际效果与预期有所偏离。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PBL教学课程安排更为合理,由自主讨论课、实验课与临床技能讲座组成。学校根据案例内容适当地在前两次自主讨论课之间穿插安排解剖、生理实验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加深记忆。在涉及到临床知识的讨论课后设计安排了临床技能小讲堂,邀请临床资深医师为学生现场演示操作手法,使学生对临床技能操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一次讨论课上导师还会要求一名学生将整个案例所有知识串联起来以presentation的形式进行总结,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有很大提升。

2原因分析

由上文可见,中澳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的实行过程以及实施效果存在诸多异同点,而深究其原因, 主要可以分为国情与医疗环境、医学教育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2.1国情与医疗环境

中国人口基数大,且部分地区人口极度密集。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异大,大量患者纷纷涌向三级医院就医,加之我国病种纷繁复杂,增加了三级医院医师的工作负担。且近年来医疗纠纷以及医闹事件频发,使得医疗环境处于逐渐恶化的趋势,不断增加医生临床工作压力与负担。许多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数量本就不多,符合PBL带教资历的导师更加稀少,且导师大多迫于繁忙辛苦的临床工作,时常没有足够的时间以及精力精心准备PBL教学,使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值。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国内医学教育逐渐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予以重视。从许多医学院校的PBL教案中发现,大量案例的设计中包括了人文关怀的内容,旨在通过此方式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及对患者的关怀意识。

澳大利亚人口密度稀少,医疗资源分配相对平均, 病种相对单一,医患关系相对和谐,医生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如此稳定的医疗环境使PBL带教导师能够认真备课,更好地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质量上明显比我国更胜一筹。

2.2医学教育

(1)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几千年来我国始终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贯穿学生的终身教育,师生双方也早已习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课堂氛围,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少了独立思考、提出疑问的重要环节。而PBL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且PBL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尚未发展成熟,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不断调整与改善,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PBL教学体系。

由于两国的文化背景有较大差异,澳大利亚人相对更为热情活泼、无拘无束,加之长久以来开放性的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善于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故课堂气氛更为活跃,PBL教育模式开展得更为顺利,实施效果更佳。

(2)评价指标

我国对医学生的评价指标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与临床技术两个方面,对医学生的临床思路、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不够重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矛盾的突出,我国已开始加大对医学生相关领域的教育力度,开设了诸多课程,加强了师资力量,改变了教学形式,如引进PBL教学模式。 但评价指标的变化所引起的教学改革需要政府与师生的长期努力,短期内仍无法完全扭转传统观念。PBL考核成绩如何更好地在医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中发挥重要性仍需思考与摸索。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医学教育发展相比国内更为成熟,医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更为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2)其他

除上述原因外,由于中澳两国教育体制差别较大造成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等因素也同样影响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我国医学生相对较内敛,临床思路不够发散,自由发言不够积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下降不少。

3启示以及建议

笔者针对上述现象及其原因,通过可行性分析,就国内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做好前期准备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导师质量的提升是PBL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决定PBL教学是否成功的起始环节。

(1)精心编写教学案例

在编写教学案例时既要注意其代表性和难易程度,又要考虑到案例所包含的信息量。

首先,要设计优秀的PBL案例。案例设计者可挑选一些常见的疾病作为案例的模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人工典型化,将多个相关疾病的症状串联起来,如此一来,经加工后的案例既不失典型性,又不会由于过于简单而被学生忽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学习。另外,教案编写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也非常重要,建议在教案中添加学生可能向导师提出的问题及其答案,保证不同导师之间的教学质量与教学目标不会有太大出入。

第二,要把握好每次PBL讨论课发放的信息量。 案例设计者应妥善把握好每次PBL讨论课下发的信息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避免出现思维漏洞。若信息量太大,学生不用深入探究即能迅速得出答案;若信息量太小,则会增加学生的自学负担,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适当的信息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达到PBL教学的目的。

(2)全面提高导师质量

PBL教学为小班教学,这需要大量的导师,然而每位导师的研究背景与理论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导师的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每学期初,教学管理部门就PBL教学专门召开导师培训会,由相关领域的资深教授主持、参与,为所有导师提供指导意见。

(3)改革考核制度

我国现行的PBL考核方式均由导师根据该组每位学生的发言量、参与度以及参与质量给予打分,这样的评价方式其实是可行的,但与传统的卷面考核相比, 仍略显无力。

第一,要建立更为合理的PBL评价系统。建议能够改革现有的考核制度,建立更为合理的PBL评价系统。一方面仍可保留现有的导师评价制度;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增添书面考试,或安排导师面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其中,书面考试的试卷可同样以情景设计,案例解决为主题,考核学生的临床思路。

第二,要调整医学考核指标构成。如今我国八年制学生几项终级考核指标仍未将PBL成绩包含在内, 建议可以考虑将PBL的得分情况也计算入重大医学考试总成绩内,或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其分数所占比重。 一方面此举措能够将临床思路列入考核指标,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医学生对PBL教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4展望

上一篇: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招投标会议纪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