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之医学教育论文

2024-06-07

口腔医学之医学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口腔医学之医学教育论文 篇1

1 使用有效的能力评估工具

在前面已定义临床能力(competence)为习惯性并明智地的使用知识、技术、临床推理外,并有良好的价值观与情绪管理为病人及社群作出贡献[1]。这种能力可表现在一般或特殊领域上,且为一种恒久终身的习惯与工作型态[2,3]。在培养临床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评估机制,在内容上除了学程间之总结式(summative)评估外还需要学程中之建构式(formative)评估。总结式评估通常代表一个阶段课程结束后是否可以进行到下一阶段的资格考核[4]。而建构式评估可作为学习过程对自己学习效能的评估与回馈。总结式评估过去仅于课后举行 (后测 post test),现在也习惯会于课前举行总结评估(前测 pre test)。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更加注意到上课中间与前测试题相关的内容,无形间可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而老师也可藉由前测了解到学生的能力程度,作为学程设计及内容的参考[5]。使用能力评估工具有以下目的:首先,评估本身可提供学习者未来学习(知识,技术,专业素养)的方向与动机。其次,评估可给予学员高标准规范以避免因犯错而导致的病人伤害[6]。

临床能力评估的工具包括笔试,指导者的评估,直接观察影带,使用仿真器或模具操作,全方位(同侪,病人以及自我)评估(360 degree assessment),还有工作场所评估 (portfolios) 等[7]。选用评估工具必须考虑所要评估的能力是什么,而所有的评估工具都有其长处与弱点[1,8]。在选用评估工具前考虑的因素包括信度(再现性与一致性),效度(指标有效反映能力),对于未来学习与工作的帮助,参与者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成本[9]。一般来说,笔试比较适合用来评估学习锥中第一与第二级的能力 (知道内容以及知道如何运用)。至于模拟操作及工作场所评估就比较适合于第三、四级能力 (展示操作能力与实作) 的评估。如何将评估加以排列组合,去补捉不同的能力指标,以及如何将评估融入学习过程中合为一体,如何选择可靠有效的评估法及有效的课前中后回馈机制都是需要仔细筹划思考的[10,11,12]。

多重选择题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MCQs) 是最常见的笔试命题型式。这种试题的评估效度取决于命题技巧。好的命题技巧不但可以评估内容知识 (content knowledge),也可评估结构性知识 (contexture knowledge)。多重选择题最大的优点是客观公平,可使用计算机批改故可大量命题。不过,设计优质选择题命题者需要相当的训练,命题稍有瑕疵 (过度提示或题意混淆) 就无法测出学生的程度。因为选择题客观公平,故常用来作为课程或学程后之总结性评估,例如资格、执照考试等。而大范围考试 (如国家医师考试) 要达到满意的效度所需题数据研究需要175-250题[13]。其它型式的笔试测验,包括简答题(short answer) 或结构式申论题(structured essays) 等,不仅可测试内容知识同时也可测试知识的整合与评估,以及问题解决技巧等。而这些也不像选择题一样需要高超的命题技术。但是,这些题目的可信度不高、成本贵(耗时又耗钱)、给分主观、无法公平,故不适用于大型的资格考试,但可用于学习中建构式评估及回馈[14]。

由指导医师直接观察进行评估可应用于病房与门诊的实习工作,而其进行可使用整体性(global) 或结构性(structured,如mini-CEX)评估。学习者可被分派担任问诊,执行理学检查,收集及解释实验室或影像所见,以及推论出合理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计划。这种评估方式对于高结构性的知识技能评估十分有效,但耗时,成本高,以及评分系统的信度低是其缺点[15]。

客观结构式临床测验 (OSCE),内容包含标准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测验及相关仪器操作与数据判读等,可有效作建构式或总结式评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以及专业素养。这种测验的效度当然高过于笔试测验,而信度方面又高过于前段工作场所的评估(因为病人与模具计算机为标准化情境)。故这种评估深入,又有相当客观性的方法适合用于学课程后总结性的评估。当然他的缺点包括成本很高且耗时[16]。

全方位性360度评量是一种工作场所的回馈性评估,其来源不仅自于自己,还有来自指导者,同侪及病人的评估回馈 [17]。当然评估的方式也是多元的,包括直接观察手术操作技巧评估(DOPs),迷你临床测验(Mini-CEX) 以及病人满意度指标(PSQ)等根据评估者不同的角色而设计。这种综合性评估方式可以获得学习者丰富而深入的信息,除可了解学习者的知识与技术外,也可了解他的工作习性,团队精神,以及人际关系等[18,19]。不过这种评估方式亦有其缺点,包括同侪评估的保密性,自我评估的偏差性以及工作场所评估较之OSCE所不及的病人选择的偏差 (selection bias)。此外,这种评估法所需成本亦很高[20]。在设计方面,病人满意度指标(PSQ)根据过去研究显示需要至少10个题目,30个病人才能达到满意的信效度[21];迷你临床测验(Mini-CEX)至少要15-20次病人接触于病房,急症加护单位及门诊才能达到满意信效度[22]。而评估采用9级距尺标,两评估者评分方式。评估内容包括医疗面谈(medical interview),人文关怀(humanistic),咨询技巧(counseling skills),理学检查,临床判断,组织技巧与效能。这种评估法可有效评估临床技能及给予立即性回馈[22,23]。改良式迷你临床测验维持传统的指标,只是于最后加上总体评估的分数[22]。

近年来有些新发展的学习评估法,例如使用于外科开刀房以操作程序为基础的评估 (procedure based assessments,PBAs)[24]。在英国,有一些手术执刀必须经过PBAs的评估后才有资格执行。这种评估法评估六个主要方面,包括取得同意 (consent),手术前计划与准备,手术野暴露与缝合,手术中技术与术后照顾能力等。至于计分方式归为以下三类: N (不合宜),U(不满意),及S(满意)。总体成绩分为0-4五级(0-缺乏证据无法判断,1-不能执行,2-需有人在旁监督指导方能执行,3-不需有人监督即可执行,4-无人监督下有充分能力执行)。这种评估法还需收集更多资料才能证明其效益。

2 医学伦理的教育与评估,现况与未来展望

过去几十年来生物医学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带给全体人民福音,但也因此衍生许多伦理学上的争议问题。医病关系由于不只是医病双方的互动,还牵涉到医疗制度,团队及社群的问题而变得更加复杂。故而对于医学生与毕业后医疗人员而言,医学伦理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25,26]。而医学伦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育具有伦理素养的专业医疗人员,包括把病人福音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commitment),面对不确定而复杂的情境应付自如,对事件立即作出正确响应(reflexive),具有悲天悯人情操(empathic)以及值得信赖的专业素养 (trustworthy)[27]。

在推行医学伦理教育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诸如广泛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时数与频率,教学的型态,以及评估的方法及标准等 [28]。在英国医学协会 (BMA)中的伦理委员及基因医学咨议会曾尝试将伦理概念与价值一统化,作水平及垂直性的整合(horizontal or vertical integration),不过却遇上组织或族群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方面的难题[29],故而在寻求共识上互相之间的了解与让步是必需的[30]。这也提醒许多有志从事伦理教育的学者,对于伦理的价值观,不可将外族群或其它组织的价值照本宣科地移植到本地组织,必须尊重其组织文化及风俗与习惯,伦理教育方能确实扎根。至于伦理教育的内容与评估方式同样依循学习锥的模式,依循目标导向的精神,看教育课程想完成什么样的目标,就加入什么样的课程与使用什么样的评估方式。不过在医学伦理学上有人也提出“新学习锥模式”,把传统四层变三层,分别是知识(knowledge),习惯(habits)与行动(actions)。在知识(knowledge)层,会以大堂演讲形式教导伦理学原理,准则与发展沿革,也就是其核心课程 (core curriculum)。在此阶段学习可酌情加入少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伦理困境研讨课程。而在此阶段的总结评估方式以笔试多重选择题 (MCQs) 或短题申论(short essays) 的型态较佳。在习惯(habits) 层,其目标是培养学员对伦理学的重视,培养与其相关之关键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及悲悯同理心态度 (empathic attitude)。在此阶段可有更多比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课程加入。在此阶段较适合的评估工具为个案报导(case reports) 或是工作场所评估(portfolios)。在行动(actions) 层,其学习目标为具备临床伦理能力,而其评估方式自应更为复杂多样而全面性,使用360 度全方位评估或使用客观结构临床测验(OSCE) 都是不错的选择[26,31]。伦理教育格外注意教师的角色模范 (role model),这称之为隐身在后的课程 (hidden curriculum),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 “身教”,其影响力常不容忽视。此外,伦理课程中的同侪压力 (peers’ pressure),不论是正面或是负面,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32]。

推动伦理教育会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可用的资源,尤其是在缺乏证据支持其效果的情况下比较不容易得到机构的支持。此外,在接触伦理教育的时间点,教学频率,总时数以及教学内容型态的分配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关于这一点,过去有许多的研究给予了部份的解答[33,34,35,36]。Herbert, et al[34]于1997年发现伦理课程在医学系学生前两年教授比后两年效果来得好。Campbell, et al [35]于1989年提出伦理课程可促进学员相关临床能力 (包括道德上的推理,关键思考,专注相关议题,自我学习与应用相关原则)。Goldie, et al [36] 在2001年提出伦理课程使用小组问题导向式互动学习可提升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病人同意,自主与隐私原则)。Jones[37]于2005年发现伦理课程如果能延伸至高年级(第四或五年)医学生可促进他们在知识、自信、使用相关原则,相关行为操作(知情同意或重大病情告知)与沟通技巧。Yadida,et al[38]在使用OSCE标准病人评估中也发现到与Jones类似的效果。Malek[39]发现接受伦理训练的学生对于相关推理与联想能力会较好,实际表现也较佳。

目前,有关伦理学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程设计都已有相当文献发表,也累积相当的经验。当各方均有共识并广为推行时,一个适当有效的评估方法在未来发展上就十分重要。另外,掌握改革上的一个重点就是在目标前提下,除非是非改不可,否则尽量不要作过大的变动,同时也要评估改革可能衍生的风险。

3 医学教育目标的转变,由注重医学生能力培养到注重病人照顾结果

由于实证科学概念近来不断地推动形成风潮,除了临床与基础医学目前已逐步讲求实证外,在医学教育的实施与管理方面也是如此。比较医学教育制度实施是否真具效益,必须讲求证据。也因此,一个客观具有信效度、全面的评估方式在医学教育研究上就变得十分重要。在医学教育的研究领域上也逐渐建立了相关的证据数据库,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医学教育最佳证据 (best evidence medical education,BEME)。目前在医学教育改革上基本上已有使用客观证据取代个人主观经验的趋势,而相关实证指引(guidelines) 已成为学校进行改革之最重要依循准则。相关研究也会因教育目标导向而牵动,成为未来的趋势[40,41]。

既然目前医学教育研究是以目标导向为精神,教育目标的改变也会牵动研究的方向。近来医学教育的目标已有微妙的转变,由过去强调学生表现,“我们想要产生什么样的医师 (what doctor produced)”的目标转变为注重病人照顾质量,“我们给予病人什么样的服务 (what service delivered)”。这就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客制化 (custemerization) 概念。所以我们在评估学员能力时如果牵涉与实际病人、标准病人、甚至是一些小组或病房学习过程中的同侪,都应注意他们的评估意见 (同侪是属于组织理论中的“内部顾客”概念)。所以在360 度全方位评估中,有涵盖同侪评估及病患满意度的评量。我们未来在从事教育评估的研究也需注意不是只有从师长或单方知识的观点来看学生表现,还需注意病患关切的照护质量[42]。因此,教育目标应从个体扩及小区与族群。过去我们只关心产生什么样的医师,今天除此之外,我们更需注意病人有无因此获得更好的照顾。展望未来,以病患为中心的概念将会成为民众对医疗的主流意识与主要期待之一[43]。

以目标为导向的医学教育研究这个精神对相关研究者研究方向的影响,是趋向务实与注意结果面的评估[44,45]。而这种转变虽然将研究与教育的实际面进行更密切的接轨,却可能对重要观念的研发及一些需要长期观察才能看到结果的一些教育改革产生了汽球排挤效应。必须注意的是,学习与教育牵涉到非常复杂的情境。评估产生效果与否并非存废某一教学或学习课程,制度与内容的关键。常云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只看成果于一时,可能的栋梁比之稗草尚有不如。而客观条件不能配合条件下,再好的决策也如失根的巨木,比之随处可存的稗草还不如(引自韩非与李斯的对话)。然此决策果不可行乎? 抑或等待合适的客观条件。故而研究制度如果重视结果面,务实态度,善之。如果只看结果面,则期期以为不然。古语有言: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对于研究所须具备的视野,尤须注意勿过度短视近利方为良策。在国外,当目标导向这种承继边沁功效主义的理念以野火燎原之势席卷全球教育界之际,也开始产生质疑的声浪 [46]。姑不论其是否有理,但对于东方哲学中道中行而言,能因此不致过犹不及总是好的。

4 医学教育未来所要面对的挑战

展望未来,医学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医学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增进与培养,成人学习的模式(反省,自导与终身学习) 以及专业性思考(关键思考以及专家前瞻式推理 forward reasoning)模式。而其实施与改变需注意科学证据 (EBM或BEME)。相关实务与研究工作至今仍发现不少具有挑战性的议题,诸如大量的信息导致消化不良,无所适从,对此如何筛选重要关键的信息成为重要的议题[40,41]。其它包括文化差异,教师间不同的认知,客观条件(如工作负荷与支持条件),以及学员个体性的差异造成学习目标的歧义,这也是相当需要研究与提出解决之道的[45]。

因为以上各种差异可能影响在医学教育实施的成效。故而在施行各项政策之时,应该仔细考虑规划。比如说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扩大参与面,广纳所有与课程设计相关的施与受者 (不只是教师,也应包括学生,病人与社会人士等),这就是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的首要步骤。此外,在实施期间必须时时检讨,灵活变通,以达成目标为最高的原则[47]。

医学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挑选医学生。我们都知道在管理学上的名言,想要做成功一件事,先找对人。找对人这件事,对于教育而言,是包括教师与学生双方。所以学生的入场机制会间接决定教育政策的成败。怎样的医学生才能符合目标所求,给予病人最好的照顾。根据研究,一些特质包括使命感、成熟度、抗压性、人际经验、社交技巧以及沟通技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48]。如何找出本身文化背景下最适宜的筛选医学生准则,也是未来重要的研究议题。

教师发展也是医学教育改革未来要面对的重大议题。过去文献中建议的策略包括激发其责任感,使命感,建立良好的训练制度及评估奖惩机制。这些教师应该有适当的资源支持,但也同时要接受同侪或专家的评估。相关研究者必须有研究计划的支持以及有义务建立教师公正客观的评估方式。使用360度全方位评估 (来自学生,专家,同侪,以及病人) 可以视为一种好的评估方式。在评估机制的建立中善用信息科技可增加填表的方便性,可靠性与保密性,同时也可快速有效率地获取相关的信息[20]。一位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目标的教师须符合以下的特质: 善沟通,具主动学习的概念,善协调以达成目标,鼓励使用多样性教学方式以达成目标,善用有效的原则作事,重视质量,尊重不同族群及文化,与相关机构与团体(医院,社区……)间沟通关系良好。除此之外,善于利用时间与鼓励同侪也是十分重要的特质[49]。

综合以上所述,有效的学习制度除了需要好的工具评估,也需要有好的教师及有动机的学生在有利的客观环境配合下才能顺利达成[50]。

5 结论与建议

医学教育以及相关研究未来的目标是以结果作导向。因此,经由客观评估引领教学方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评估本身的概念必须包含不同的时间点 (课前,课中与课后),不同的特质 (建构式或总结式),不同的形式 (笔试选择,申论,口试,操作实习评估…)。以目标为中心来制定方法策略,共同参与,时时检讨评估,这就是目标管理(MBO)的重要精神。在实际执行上,必须了解各地文化与风俗习惯之异。故绝不可一味模仿抄袭。要把握其精髓去作灵活的思考。

对于医学生或医疗人员所作之教育不应只限于校园内,还应将新制教育的精神推广至毕业后的职场训练,乃至于终身奉行不渝。对于医疗同仁的期盼,基于务实原则,应以服务病人以优质照顾为先,责求个人学识智慧及道德也宜植基于前者。

在本文末,回想百年血泪史,从鸦片战争、甲午之战、到八国联军、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行动虽因华人之强大稍歇,但潜在本质并未转变。盲目西化接受他人制度与食古不化一般都是十分危险的。接受他人的优点,对其长处可因其改变而获益者方取之。做人,有智慧的判断与灵活的运用才能走出自己的风格。望我辈炎黄子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傲然风骨,走出自己之路,相信医学教育改革成功之路,在我华人,必能树立典范,留史长存。共勉之!

口腔医学之医学教育论文 篇2

循证医学之“证据”是医学科学研究之成果,可以是临床研究中获得对疾病的病理诊断、症候认识、药物干预、预后判断,也可以是实验室研究所得的对于疾病的理论解释,但必须是最佳的。中医学之临床证据——“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是以整体机能变化为主的,具有时相性的临床症候群,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循证医学与中医学都重视临床证据,但两者证据的内涵是不同的;前者的“证据”注重的是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分析评价,主要用于指导临床决策。后者的“证据”重视患者个体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主要用于诊断,并指导治疗。

3.2循证医学与中医学“证据”之作用相同

循证医学之“证据”与中医学“证”均属于临床诊疗证据。循证医学之“证据”来源于医学研究,服务于临床诊疗,借以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促进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证”是疾病本质的反映,辨证就是认识疾病的过程,是历代医家几千年临床经验的总结;论治就是治疗疾病的过程,强调“有是证用是药”,以“证”作为临床处方用药的证据,因而也就有了药证相应的治疗原则。随着临床对证、治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促进了中医学临床决策水准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张仲景《伤寒论》为例,《伤寒论》是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著作,书中所阐述的辨证论治理论,不再是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模糊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如原文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原文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些“证”反映了不同体质的人,在感受风寒后表现出来的不同临床表现,是在反复临床实践中得来的。“证”不但解释了疾病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而且为处方用药提供了依据,仲景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书中记载的方药,每一昧药的应用和加减都有据可查,有证可循,每一条方剂均做到方证相应、药证相应,经得起反复临床实践的检验。如桂枝汤证,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原文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麻黄汤证,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方: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药证相应它既非来自理论的推理,也非来自实验室的数据,更不是来源于动物实验的结果,是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身体尝试百药后,从自己身上直接获得的用药经验,是最佳的临床实践证据。《伤寒论》的方被后世誉为“经方”,《伤寒论》的问世,使中医学的诊疗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3医学“证据”的运用要有好的医生

循证医学提倡将医生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与最佳的临床证据结合起来,为病的诊治做出最佳决策,这是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忽视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即使是得到了最好的证据也可能用错,因为最好的临床证据在用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时,必须因人而异,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取舍。“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医疗决策时应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丰富而可信的资料、证据来决定的理念,必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来执行。

中医学更是强调医生的个人经验的重要,临床辨证不但要辨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也包括辨病人的体质类型和行为生活方式等许多属于个人特质的东西,辨证是一个综合的全面认识临床证据的过程。有效地获取可靠、有价值的临床证据,要靠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中医治病的着眼点是整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不同的精神状态,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就有不同的治疗方药。

一位好的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也应是医疗实践的证据。虽然,临床经验作为“证据”,其科学性不足,可重复性也是有限的,但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把观察积累的临床经验升华为理性的知识,并用证据来证实“经验”本身的真实性,那么这种“经验”就能成为可靠的临床证据。

医学常识之鼻窦炎 篇3

鼻窦,也叫副鼻窦或鼻旁窦,是鼻周围颅骨内含气空腔,各自通过小的孔道与鼻腔相通。人体有左右对称的四对八个鼻窦,分别为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正常生理状态下,窦腔充满空气,内壁附有粘膜,可以分泌少量黏液。鼻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帮助鼻腔温润我们吸入的空气,还是我们发声的共鸣音响。

鼻窦炎

指鼻窦粘膜肿胀、发炎、鼻窦积液积脓。

病因:

常见原因是各种疾病导致鼻窦引流不畅,引发鼻窦积液,继而可以发生各种病原体感染。常见如感冒(鼻粘膜充血肿胀)、过敏性鼻炎(粘膜变应性肿胀)、鼻息肉(长期炎症导致鼻粘膜增生)、其他各类慢性鼻炎(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等等。

分类:

急性鼻窦炎:突然发作,症状类似感冒,如流清涕,鼻塞,面部疼痛等,但是这些症状持续超过10~14天仍不消失。急性鼻窦炎通常持续4周以内。

亚急性鼻窦炎:炎症持续4至8周。

慢性鼻窦炎:窦炎症症状持续8周或更长的时间。

复发性鼻窦炎:一年内可反复发作数次。

危险因素:

鼻窦炎是常见疾病,人罹患鼻窦炎的危险因素包括:感冒、过敏性鼻炎等导致鼻粘膜肿胀持续不愈;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导致鼻腔正常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鼻窦引流不畅或阻塞;免疫缺陷或者服用免疫抑制剂。

对于儿童而言,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过敏、在幼儿园或学校传染感染性疾病、含奶瓶睡觉的不良习惯以及二手烟环境,在成年人,最常见的是感染和吸烟。

鼻窦炎的症状和体征是什么?

急性鼻窦炎主要症状:鼻周围面部疼痛或者压痛压力;鼻塞;鼻腔分泌物;嗅觉丧失;咳嗽或喘息。

其他症状:发烧,口臭,疲劳,牙齿疼痛。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症状和/或有绿色或黄色的脓涕时,可以考虑诊断急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主要症状和体征:鼻周面部胀满、疼痛感,间歇性或者持续性鼻塞,鼻腔内脓涕,发烧,脓性鼻涕后漏或者后吸。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头痛,口臭,疲劳,牙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颌窦象一个茶壶,出口位置高于主体,白天人直立是更不利于引流;而晚间平卧睡眠时常有大量鼻窦腔脓液引流而集聚在鼻咽部,所以,晨起吐大量鼻涕样脓痰,是上颌窦炎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诊断:

病史、症状闻讯和常规体检见以上症状体征部分。

辅助性检查包括:常规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鼻腔分泌物化验可以检出病原体、必要时可以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X-射线平片可以显示窦腔周围骨骼炎症、窦腔黏膜增厚和积液;鼻窦CT扫描大致同X-射线平片,显示更清楚;过敏原测试可以明确过敏原,也可以作为脱敏治疗的依据;以及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检查:可以直视鼻腔以及鼻后孔的结构变化,对于明确引发鼻窦引流障碍的原因,对于慢性鼻窦炎和复发性鼻窦炎的病因诊断优显重要。

治疗:

急性鼻窦炎,对于单纯的急性鼻窦炎,给予减轻鼻粘膜充血剂,如盐酸伪麻黄碱和蒸汽吸入,或者使用减充血剂、滴鼻剂或喷雾剂等非处方药,促进鼻窦引流恢复通常,往往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使用这些药物3~5天,症状不见好转或者加重,则应该考虑给予给予抗生素治疗,疗程通常需要10~14天,直至症状消失。另一个错误是,使用抗生素疗程不足,过早停药,是导致鼻窦炎迁延不愈甚至转变成慢性鼻窦炎的一个重要原因。

慢性鼻窦炎,温暖潮湿的空气或者水蒸气吸入可以缓解鼻腔粘膜充血。局部热敷可以以减轻疼痛。盐水滴鼻液或者用洗鼻壶冲洗也是一种有效方法。非处方药减充血剂、滴鼻剂或喷雾剂,可有效的控制症状。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或口服类固醇药物。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消除引发各种阻碍鼻窦引流的急慢性因素,保持鼻窦引流通常。

除各种药物治疗外,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也很重要,戒烟和大量饮水,对于消除危险因素也非常重要。

手术治疗:

如果以上治疗都不能奏效,尤其是对于那些由于鼻腔结构与改变导致鼻窦引流障碍引发的复发作性鼻窦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比如鼻息肉切除术、肥大鼻甲切削术等。后者的代价是鼻腔对于吸入空气的过滤、加温加湿作用的破坏,寒冷季节容易导致冷、燥空气直接刺激咽喉部引发咳嗽。

严重并发症:

在没有抗生素年代,这些严重并发症常见,如鼻窦周围骨骼化脓性感染,甚至侵蚀骨骼引发脑膜炎或脑脓肿等。随着抗生素的应用,这些并发症已经极其罕见,只出现于长期延误诊疗的极端病例。

医学院教室的人文之说 篇4

世界各地, 无论城镇乡村与都市, 总有教室。无论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与研究院, 院内总会有教室, 学校的房产中主要是教室。1随着文化教育的推广与职业培训的普及, 校园内教室处处林立, 比比皆是。

2.教室与人身

教室用房的主要组成是水泥与钢筋, 犹如人身的肌肉与骨骼;2教室之门窗犹如人之五官七窍;教室之前后门犹如人之上下窍。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论》言:清阳出上窍, 浊阴归下窍。因此, 师生多从前门出入, 后门多为“应急”时”出口 (exit) 。教室之灯光犹如人之眼光, 光以显色。时时扫除灰尘, 保持教室清洁, 犹如人们时常洗漱, 保持卫生;又如心灵修行, 避免污染。走入教室, 犹如进入智慧的学堂, 又如深入心灵的殿堂。

3.教室与教师

教室与教师同音, 教室不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场地, 也是教师本人“正心修身”的重要场所。《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现代大学校园里的师生, 有几人能真正明白《大学》的价值与内涵呢?

如果《大学》陈义太高, 高不可攀;退而求其次, 《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阐明的不就是由“孝”与“文”和合而成的“教”字的真正含义吗?由此“教”义修订改变而成的《弟子规》, 成为当今社会广为流传的启蒙读物。《弟子规》明确阐释了孩子、儿童、学生、学员、员工、公民等“弟子”们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身教育等中国优秀文化的典范。

4.台阶与专业

教室容纳的是教师和学生。有台阶的教室常常空间大, 座位多, 功能齐全。教室内的台阶既是学生的台阶, 也是教师的台阶。

学生的台阶包括:学龄前儿童, 幼儿园儿童, 小学生, 初中生, 中学生, 高中生, 大学生, 研究生, 博士生, 博士后等十级。

教师的台阶也包括:教学助理, 助理讲师, 中级讲师, 高级讲师, 助理教授, 副教授, 教授, 讲座教授, 宗师, 大宗师等十级。

新入职的教师, 不管是本科学历, 还是博士学历, 一般先作教学助理, 特别优秀者可以不历阶梯, 直接登堂入室, 成为讲座教授, 甚至大宗师, 犹如唐朝六祖惠能大师,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教室主要作课堂用, 课余也可作他用, 如作为会场。同理, 教师可分为业余教师与专业教师两大类。真正的宗师常常“以专业的水平做业余的事”, 犹如六祖惠能大师曾经以白衣居士身份, 举唱禅宗心印;又如东汉张仲景祖师以长沙太守身份, 著作《伤寒卒病论》与《金匮要略》两部方药经典。真正的教师则是“以专业的水平做专业的事”, 如相对论的发现者爱因斯坦、《温病条辨》著者吴鞠通医师。相比之下, 凡夫俗子往往自以为是, “以业余的水平做专业的事”。更糟糕的是误入歧途、走火入魔的邪师, “以专业的水平做邪恶的事”, 数量之多, 如粟如麻, 危害最大。

教室是被人使用的, 同样, 一位真正的教师也是被同学使用的。真正的教师是无我的, 如春风化雨, 吹拂滋润每一位有缘接近他/她的学生, 犹如教室不会拒绝任何一位学子入内。无论课堂如何活跃, 无论课堂如何气氛热烈, 无论课堂如何喧哗, 无论课堂如何辩论不歇, 教室总是沉默寂静的。同样, 真正的教师常常是安静的, 安静得像一口钟, 时时回应着学生的叩击:大叩大鸣, 小叩小鸣, 不叩不鸣。诚所谓“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教室的人文品质, 就是教师的真正品质, 也是有志于成为教师的在校同学相应的真正品质与内涵。

浅谈医学基础课程之教学 篇5

浅谈医学基础课程之教学

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医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医学基础课程理论性很强,而且抽象难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怀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基础课程与临床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作 者:陈星星 袁修学 刘亚昆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武汉,43006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医学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创新意识  

医学化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医学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医学化学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科目,是临床、护理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医学化学是大学与高中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课程,建立在一定的化学基础之上,同时又是后续医学专业课如生物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的重要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扎实的医学化学基础,不仅会影响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会阻碍以后在医教方面的发展,更难胜任迅猛发展的医学科学研究。医学化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其教学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如课时少、教材缺乏医学特色、教学方法不恰当,等等,阻碍了医学化学教学的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关于医学化学的改革内容,以供参考。

一、课程设计的改革

1.增加课时,加强课下辅导。医学化学虽然重要,但在“重专业,轻基础”的思想下,很多学校对医学化学不够重视。主要问题是课时较少,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如某医学院有机化学总学时仅54学时,相对于教学内容,课时远远不够。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么加快进度,每节课囫囵吞枣,匆匆了事;要么删章去节,缩减内容。学生对此也是颇有怨言,同时,课时少也给学生传递了医学化学不重要的错误信号。要解决教学矛盾,就要转变观念,“磨刀不误砍柴工”,增加必要的学时,打好化学基础,保障教学质量。要加强课下辅导,确保足够的答疑时间,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强调预习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化学课堂知识容量大,如果仅凭听讲很难接受和理解全部内容。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须对课上内容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与独立思考,对讲课内容预先进行了解,对知识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课上做到有的放矢,从容应对,达到理想的效果。

2.文理分班,有所侧重。大学是中学学习的延续,很多课程都以中学内容为基础,尤其化学。医学化学与中学化学联系密切,没有中学的基础,医学化学的学习会非常困难。目前,很多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中打破文科和理科的概念,实现了文理兼收,这种做法虽然使生源得到了保障,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化学基础问题。文科生一点基础也没有,化学知识严重不足,无法与大学化学衔接。这样,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学生难学,二是教师难教,很多文科生对医学化学的学习很迷茫,课上听不懂,像听天书,课下看不懂,自学困难,久而久之,逐渐对医学化学丧失信心,陷入绝望。教师备课困难,讲的遍数多了,理科生烦,讲得少了,文科生听不懂,两者很难兼顾。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和方便的方法就是实行文理分班,制定不同教学计划,文科班在时间上增加学时,保证足够的时间接受和学习新内容,内容上补充与中学化学联系密切的部分,循序渐进,夯实基础。理科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延伸教学内容,开阔视野,从化学渗透到医学内部,了解并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材是课程的主体,一门课程成功与否,教材至关重要。目前使用的教材,虽然在知识方面满足了医学专业的需要,但是在内容上却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特色,缺少与医学的联系,或者联系不够密切。大一新生往往具有只对所学专业的课程感兴趣、而对他们看来没用的课程持抵触态度的特点。医学化学主要是用来解决医学中的化学问题的,是研究医学的一把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顾研究化学这把钥匙,而把医学这把锁放到一边,效果肯定不佳,往往也会将学生带入误区,以至对化学的学习产生疑问。

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应当始终不忘医学这条主线,使化学知识始于医学,终于医学,为医学所用。具体方法:一是在医学化学每一章前面,专门介绍本章内容与医学的联系、在医学科学中的位置,这一部分要写得详细、具体、易懂,方法上可以拿常见的医学常识来设疑,也可以设置一个情景来答疑,总之要让学生看完这部分内容之后就会产生马上想学习本章知识的欲望。二是每一节内容都要尽量与医学产生关系,让医学的影子无处不在,始终贯穿于整个章节,可以具体体现在所举实例、例题、应用或医学上的习惯称谓上。三是在每一章后进行总结,主要介绍本章内容在医学中应用的典型例子。在习题的设置上,要体现医学特色,减少纯化学的题目,加强医学实际应用。比如,在无机化学电解质溶液这一章,如果一上来就讲电解质的性质,学生没有兴趣,他们会想“学这个有什么用?纯粹的化学知识,与医学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在这一章前面专门介绍与电解质有关的医学内容,如人体体液的分类和组成成分、电解质对体液的重要意义等,通过这些介绍,很自然地勾起学生对电解质性质学习的欲望,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端正教学目的,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简单的将化学作为医学的工具,与医学有关的知识理论就大讲特讲,忽视与医学没有直接联系的内容。二是专注于化学知识的传授,但凡课本内容就要深讲细讲,忽视在医学中的应用。问题的缘由就在于对医学化学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医学化学学习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后续医学专业课程学好相关化学知识与理论;二是对那些并不与医学知识发生直接关联的、但同时属于化学的一般原理、方法,作为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也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因为后一部分是使得他们的知识体系具有延伸、拓展可能的动力所在。与前者相比,后一部分教学目的相对次要,但绝对应该存在。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这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两手都要抓,准确地说是一手硬,一手软,抓医学化学为医学所用要硬,为医学后续专业服务这是根本教学目的,应坚定不移,应想办法在教学实践当中贯彻体现出来。不抓这一点,医学化学课程就失去存在医学课程体系的意义。一手软,是指在紧密联系医学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展现属于化学的独有方法和视角,这可能与医学知识没有直接关联,却存在隐形的、间接的、同时也是长久的关联,它的存在,使得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有可能发生跃迁。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课本——教师——学生,简单的三点一线模式,教师备课只局限于课本,讲课紧围绕课本,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只管记和背。这种教学模式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够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打破常规,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医学化学服务于医学,实用性较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巧设情景,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讲无机化学配位化合物这一章之前,可以预设这样一幅场景: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过,车上载的是煤气中毒的病人。同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煤气是如何使人中毒的?二是血红蛋白为何会与CO结合而不与O2结合?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学生都会踊跃回答,课堂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第二个问题却没法解释,这便使他们陷入思考。这时,教师加以引导,自然而然切入主题。再如有机化学部分,有机物的命名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手里的药品说明书拿到课堂上,通过说明书上的结构式,展开讨论,让他们来认识和命名药品的主要成分,这一联系实际应用的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学以致用,充分发挥附属医院作用。医学与化学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化学的知识来解释医学问题,而最能体现医学知识和问题的地方就是医院。学好医学化学,要充分利用好附属医院这个平台,将课堂搬到医院,通过这个平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带领学生来到点滴室,看到病人正在打点滴,教师就可以问吊瓶里装的是什么溶液?浓度有要求吗?什么要求?通过实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既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又能够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将课堂搬到医院,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前感受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内容和高尚性,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苗靖,孙艳华等.短学时医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思路[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4):20-21.

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途径之探讨 篇7

关键词:医学生,法律素质,途径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 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 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的能力, 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1]医学生具备法律素质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又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一、培养医学生法律素质的意义

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文素质, 其中法律素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人文素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文件中指出, 医学生必须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 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可见, 法律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与期望日益增加, 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但与此同时, 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造成医学生法律知识匮乏, 缺乏基本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导致在今后的执业中医生没有恰当履行诊疗义务、说明告知义务、医院的安全保护义务, 或没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等, 使得医疗纠纷日渐增多。因此, 提高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 培养医法结合全面发展的医学生, 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 传统的教育观念忽视法律素质教育

医学是专业性极强的学科, 因此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目前国内大多数普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培养计划基本上由三大块组成, 即公共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 其中基础和临床医学都属于专业教育。[2]与此同时, 当前我国医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 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 法律教育则属于完成任务、修满学分的教育。这种纯属应付、敷衍了事的现状根本无法完成培育医学生执业法律素质的目标。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医学生所接受的法律教育课程主要由两大块组成, 一是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课”) 二是选修课《医事法学》或《卫生法学》。首先, “基础”课是自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 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的结果。那么法律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大量减少, 只占八个章节的其中两章。相应的课时量也在锐减, 之前的《法律基础》是36学时, 现在的“基础”课总共才54课时, 平均分配的话, 法律基础的内容只有14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开展教学, 把法律部分的内容讲解清楚给老师们提出了难题, 通常任课老师通过两种途径完成, 一是把所有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到为止, 不深入讲解;二是选取少量相对重要的法律知识分专题讲解。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不可能系统地讲授我国法律体系的内容, 无法实现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目的。另外, 许多医学院校还开设有《医事法学》或《卫生法学》选修课, 目的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了解与医药卫生有关的法律制度。但选修课现在已经沦为部分学生赚取学分的工具, 普遍不予重视, 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缺乏复合型师资力量

医学法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有着很高的要求, 教师除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外, 还要掌握医学本身的规律, 了解基本的医药学知识。但是, 目前医学院校这样即懂医又懂法的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力量极为短缺, 师资力量相当薄弱, 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 造成种种教学缺陷, 影响教学效果。

三、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提升医学法学学科地位

要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 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传统的重视医德伦理, 轻视法律规范对医疗行为的调整作用的观念, 最终形成医学专业知识、医德伦理和法律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机制。医学教育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法律素质教育, 为了提高医学法学学科地位, 应该优化课时和教材结构, 增加法学课程的课时比例, 还要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增加培养法律素质的环节。在医学生临床实习前, 通过认真学习医疗规章制度和临床技术操作常规, 使实习生的临床医疗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带教老师需按照要求认真带教, 监督学生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实习生的临床技术操作, 如要认真学习《医院各项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 [3]保证临床工作中无漏洞, 无过错, 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 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念

在法律教学中, “基础”课要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守法观念的教育。不应局限于法律知识的传授, 从而改变以往教学“重法律知识传授, 轻法律意识培养”的教学理念。在有限的课时中不可能实现完整法律知识体系的讲授, 因此开展医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更具有可实践性和现实意义。关于具体的法律知识可由学生在课下根据自身兴趣自学, 遇到问题可由老师通过网络进行答疑, 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 可以通过邮箱、QQ、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 以此解决课时量有限与教学内容庞大的矛盾。

(三) 开设医学法学必修课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的法律问题也较多。在提高医学生一般法律知识的同时, 还要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进行医学法律的学习和教育, 使医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法律法规, 明确自己在今后的医务服务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正确履行岗位职责, 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因此, 高等医科院校应把《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列为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 从而掌握卫生法或医事法的基础理论、医院管理法律制度、公共卫生监督法律制度, 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护士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食品卫生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血液及血液制品法律制度、母婴保键法律制度等。

另外要重视教材的选择, 选择系统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避免过于单调和枯燥, 不能是大量法律条文的罗列,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材以医疗法律案例为主, 并且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的内容还要结合医科院校的实际, 具有针对性。如《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这些与医学生执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教学重点内容。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 要知法、懂法、守法, 规范其诊疗行为, 当出现医疗纠纷时, 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在工作中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教学方式要立足于医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针对性授课。比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必须要着重讲解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内容, 并且还应当结合临床实践中容易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 指出依法行医的重要性。总之, 老师的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 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法律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 增强其学习医事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 开设法学第二学位课程[4]

如前所述, 由于“基础”课的课时局限, 学生前期接受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不足, 即使开设医学法学必修课, 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作铺垫, 学生依然无法理解和掌握部门法的内容, 因此开设法学第二学位课程可以保证法律知识的传授和法律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医学院校开设法学第二学位的教育, 可以强化法制教育, 增强医学生法律意识, 使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 打下“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法律素养, 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医学院校在校医学生, 今后将走向各个医疗岗位, 在他们的学习阶段, 应对其进行法制教育, 明确医务人员在医药卫生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 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它对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增加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 培养医法结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质量直接影响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的成效。提升师资力量, 培养一批医学与法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高素质法律专业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 鼓励法学教师学习医学知识, 旁听学习医学基础课程, 如《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管理学》等, 强化对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 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增加教育背景, 对新进教师要求具备医学和法学背景。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医学法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六) 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校园环境

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 增强医学生提高法律素质的主观意识, 实现医学法律教育的目标。医学院校可以设立“医学与人文大讲堂”, 专门邀请有丰富医疗实践经验、德高望众的资深医学专家, 在人文科学领域造诣较深的知名学者, 具有丰富医疗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 如法官、律师等, 医疗机构处理医疗纠纷的专家, 校内在人文素质方面有研究的优秀教师在“大讲堂”进行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 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主题明确、生动有趣的各种法制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法律知识的熏陶。[5]

(七)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1. 模拟法庭

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必须以实际的法律运作使学生认识、消化和接受法律知识。应该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法律, 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 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答案。在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医学与法律相关知识后, 可自行举办模拟法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精选的典型医疗纠纷案例分别担任不同的法庭角色, 以法庭审判为参照来模拟审判, 学生根据分工讨论具体案情, 找出相关的医学、法学知识点, 查找相关法律法规, 制作对应的法律文书, 布置法庭, 演绎完整的法庭审判。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注重诉讼程序公正性的理念和对医学法律知识的感性认识。

2. 观摩审判

这种教学方式有两种形式, 一是组织学生到法院现场旁听医疗纠纷典型案件的审判, 通过旁听法院审判的全过程, 学生可以最直观地感受诉讼的全过程, 体会具体的法律知识在庭审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把法院的真实庭审搬进校园, 在学校进行真实庭审。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更加方便安全, 省去了很多麻烦。可以和法院联系选择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件, 通过庭审进校园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真切感知自己的医学专业和法律的融合, 认识到依法行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法律理念的同时又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3. 诊所式教学

“法律诊所教育”又称“临床法学教育”, 其仿效医学院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 通过具有司法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 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 来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特点就是给学生提供代理真实案件、接触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机会, 让学生参与办理真实案件的全过程, 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和把握法律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

医学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服务性要求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们要具有综合素质才能够胜任工作, 即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 而且还要具有健全的法律知识。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理念, 多渠道、多途径地结合运用才能够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李武.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的深度检讨[J].教育与职业, 2010 (7) .

[3]万建设.医疗纠纷防范关口前移与医学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2) .

[4]陈耀明.医学生法制教育研究——提高医学生法律意识[D].天津医科大学, 2011.

中国与新加坡医学影像教育之比较 篇8

新加坡很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一所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专型学校[1],学制4 a,专业门类齐全,医学类专业有护理、康复治疗、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以下简称“江苏联院南卫分院”)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江苏省高职示范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2]。南洋理工学院放射诊断专业和江苏联院南卫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个相近专业[3],笔者认真研究了南洋理工学院放射诊断专业教学计划,分别从培养目标、课程开设、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与我院现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比较,找出南洋理工学院教学计划特点[4],供我院制定新教学计划时参考。

1 教学计划比较

1.1 培养目标方面

南洋理工学院放射诊断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医学知识、放射专业基础知识和放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X线摄影技能和较强X线影像阅读能力,能满足各级医疗机构X线摄影、X线诊断工作需要的人才。江苏联院南卫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放射专业基础知识和医学影像专业知识及熟练的各种医学影像处理技能和一般的医学影像阅读能力,能适应各级医疗机构进行X线摄影、CT扫描、磁共振扫描、摄影后处理和常用影像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的需要[5],并具有常见疾病医学影像初步诊断能力的人才。比较结果表明,作为专科层次的放射诊断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均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南洋理工学院放射诊断专业培养既会摄影又能诊断的应用型人才;江苏联院南卫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摄影和设备维修,并进行辅助诊断的复合型人才,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略有区别。

2课程设置方面

医学专业,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是3门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6],放射诊断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须开设的放射专业基础课程有:放射物理学(放射物理与防护)、放射生物学、医用放射学(医用物理学、医用电子技术、影像设备学)等;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X线摄影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影像学(影像诊断学)等[7]。南洋理工学院放射诊断专业和江苏联院南卫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课程开设基本按照“基础医学课程―放射专业基础课程—放射专业课程”的顺序[8]。在我国的教学计划中,英语、计算机基础均列为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这是因为我国英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学阶段仍要作为必修课程进行教学,而新加坡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该语言知识;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新加坡的中学生来说就相当熟悉了,他们在大学阶段把计算机应用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南洋理工学院放射诊断专业没有开设放射治疗技术课程,这是因为该校专门开设了放射治疗专业。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放射治疗技术课程是为了让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了解放射治疗技术内容,拓宽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所以也把体育课程、德育课程列在必修科目中,德育课程包括: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南洋理工学院开设的行为科学与我国的德育课程内容相类似。比较结果表明,两校的基本教学内容相类似。

1.3 实践环节方面

医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特别是放射医学专业[9]。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江苏联院南卫分院与我国其他学校一样,采用最后1 a(或最后5 a)集中实习的方式;而南洋理工学院每学年安排临床实践,这种安排有利于实践技能的掌握,这与工科类学校采用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类似[10],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逐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1.4 选修课程方面

南洋理工学院第一学年开设的选修课程有: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阅读与思考、生命科学简介、交融文化心理学、卫生人员国语会话、卫生人员马来语会话、艺术欣赏等8门课程;第二学年开设的选修课程有:卫生统计、健康信息科学、健康评估、领导研究、生命合理运动、临床案例介绍、健康信息管理、专门影像与礼仪等8门课程,每门课程均为30学时。江苏联院南卫分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有:影像设备营销与管理(26学时)、人际交流(18学时)、医学心理学(18学时)、影像专业英语(18学时)、医学统计学(18学时)、常用急救技术(18学时)、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18学时)、网络技术及应用(18学时),共8门课,共252学时。从开设选修课的情况可以看出,南洋理工学院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较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11]。

2 医学影像教育的优势

2.1 南洋理工学院十分重视医学基础课程

南洋理工学院放射诊断专业解剖和生理学19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6%),病理学共110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9%);而我国三年制大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解剖和生理学150学时左右,病理学一般为36学时左右。

2.2 南洋理工学院十分重视实践环节

南洋理工学院放射诊断专业必修课总计3 653学时,其中临床实践课程3 a累计1 764学时,占必修课48%,并且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开设临床实践课程,非常值得我国借鉴;而我国常规的医学教育模式多为3段式:第一学年开设文化课加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或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上半年为专业课,第三学年集中实习1 a或第三学年第二学期集中临床实践0.5 a(大约640学时),最后集中临床实习的弊端显而易见。

2.3 南洋理工学院选修课门数多

南洋理工学院放射诊断专业每学年均开设8门选修课程,选修课48学时,占总学时11.6%,方便学生选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结语

新加坡医学职业教育,实行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对南洋理工学院教学计划的分析,笔者感到我国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3段式,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尽早接触患者,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因此,我国医学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任重道远[12]。

参考文献

[1]Lin Cheng Ton.Course struture of diploma in Diagnostic Radiogra-phy and Radiation Therapy[R].Singapore:Nanyang Polyechnicpropectus,2011:32-33.

[2]姚建新.放射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应具备的特点[J].卫生职业教育,2001,1(6):15.

[3]罗定华.医学影像技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4):33-34.

[4]Yang G L,Aziz A,Narayanaswami B,et al.Informatics in radiology(infoRAD):multimedia extension of medical imaging resource center teaching files[J].Radiographics,2005,25:1699-1708.

[5]顾海峰,郑玲,李林.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及其初步应用初探[J].医疗装备,2009,30(6):63-65.

[6]周俊.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践及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68-970.

[7]Scarsbrook A F,Graham R N,Perriss R W.The scop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radiologists on the internet[J].Clin Radio,2005,60:524-530.

[8]Gunderman R B.Role models in the education of radiologists[J].AJRAm J Roentgenol,2002,79:327-329.

[9]杨晓庆.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5(5):382-385.

[10]魏东海,林爱华,纪泽泉.医教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7):769-772.

[11]Gunderman R B,Kang Y P,Fraley R E,et al.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radiologic education[J].Radiology,2011,21:1-4.

高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之我见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英语,问题,反思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 (试行) 》中指出,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以应用为目的, 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为原则, 构建实用型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由此看来, 专业英语学习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有效保证学生完成从学习阶段到应用阶段的过渡。更能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使语言服务社会, 服务专业。笔者结合近年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提出几点高职医学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 目前高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与前些年相比, 无论在教材还是在教学手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它与公共英语教学发展相比还差之甚远, 实质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具体体现如下。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要求不明确, 大纲上没有明确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范围, 使教师对专业英语教学无章可循, 无据可依, 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一些高职院校未设置医学专业英语课程, 也未对学生在医学专业英语方面设立任何考核指标, 很多医学高职院校还沿用过去的公共英语教材, 不重视医学英语教学, 这方面投资少, 教学手段缺乏。

教材内容过于单薄、落后。近年来,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英语》及《英语》基础版等教材的编写丰富了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市场, 但和公共英语教材相比, 医学英语教材显得过于单一、滞后, 还沿用过去的传统教学理念, 重视背记单词, 翻译课文等环节, 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而且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缺乏整体性、连贯性, 没有编写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和课后练习。这样使教师备课量加大, 甚至讲授困难。

大部分英语教师医学专业知识匮乏。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大都毕业于公共英语专业, 他们的医学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怎样从一名公共英语教师向医学专业英语教师成功过渡, 是一个长期积累准备的过程。

高职学生来源复杂, 水平不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初接触专业英语会感到生词量过大, 词汇生涩难记, 存在不自信、想放弃英语的念头。部分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 重视应试教育并非素质教育, 在课堂上学生经常看与过级有关的考试书籍, 把专业英语教材放置一旁, 甚至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只讲过级相关知识。

2 关于高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优化补充医学专业英语教材

我院目前五年制高职各专业使用科学出版社《专业英语》、《英语》基本版两种教材, 学生普遍反映教材每课课文生词量过多, 课后生词表量太少, 学生和教师把大量教学时间用于记生词, 而且教材不重视听说训练, 偏重阅读翻译训练。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优化教材, 在选择内容和教材时, 一定要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 本着实用、够用原则, 精心选用合适的语篇, 同时各学院应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师资力量, 或与兄弟院校联合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教辅补充材料。在编写教辅材料时, 一定要注重语言的实用性、交际性。笔者认为补充材料要包括下面几方面内容。

听说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医患对话, 医生查房, 下医嘱等。能应对简单的日常口语会话。

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借助专业字典, 能够读懂, 理解普通医学文摘, 医学报道及药品说明书等。

写作能力训练。通过医学论文摘要书写、翻译, 实用信函书写等训练, 熟知医学论文摘要等一般英文写作格式。

医学词汇和医学词汇构成法的介绍通过帮助学生学习构词法, 使其快速掌握专业词汇。

2.2 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卡洛儿的教学理论, 成功的教学是一个函数, 取决于5个变量:教师的教学质量、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愿意并且能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等。可见, 成功的外语教学必须依赖教师、学生、语言环境这三大因素, 而教师在这些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观, 树立并传递给学生终生学习的观念, 与时俱进, 敢于创新, 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时代的教师不应只注重知识的讲授, 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而应热爱教育工作, 尊重学生, 放下架子, 善于沟通, 理解学生的需求并立志服务学生做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使学生明确每一课的目标任务, 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学什么, 教给学生怎样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为解决课文生词太多的问题, 可提前布置下一课的任务, 要求学生自己先查字典, 找读音、词义、用法等, 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发现问题, 互相讨论, 最好教师针对疑难问题重点讲解, 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信心, 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加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互联网, 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网站让学生自主搜寻相关文献资料, 还可以开发图书馆藏资源, 利用多媒体和投影辅助教学手段, 不仅可以缩短教学过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会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2.3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专业英语教育, 长期存在技能取向和内容取向两者分化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 而专业教师又缺乏英语知识与技能, 结果语言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因为这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教学功底, 而且要求具备比较过硬的相关医学知识。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培训。

抽调一批专业过硬的教师去高等医学院校进修医学及语言知识;院校内部培养。可聘请英语功底好的专业课教师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指导, 开展合作教学, 加强英语教师之间、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自我培养。英语教师不要等着别人帮忙解决问题, 要主动向其他老师求教, 不耻下问, 还可利用互联网等先进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这是目前最切合实际的做法。

如何加强医学专业英语教学, 如何将教师、学生、语言环境有效结合起来构建成功的专业英语教学, 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有待更多教师、专家的关注探讨, 以使我国高职医学英语教学得到迅速有效且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湜, 熊荣敏, 李玉莲.现代医学英语教育管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3) :48~49.

口腔医学之医学教育论文 篇10

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 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七条"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涉及有7个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 (收集、组织、分析信息) ;批判性思维。这七条要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突出了医学必须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医学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完美统一。该要求特别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其"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一门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但体现了医学教育思想,还反映了社会卫生需求。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发展医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协作精神,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成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之中。[1]近年来,不少医学院校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重理轻文、教育观念滞后、学生人文素质低、人文学科面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时比例过少、人文师资队伍匮乏、校园的文化气氛不浓等状况在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如何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院校急需解决问题之一。

2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2.1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大力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树立正确的观念,切实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医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教育不可缺少人文素质的教育,要改革几十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单科办学和以医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糸,修改片面追求医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 忽视了医学的伦理、社会和审美价值, 严重制约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加快与国际医学教育发展接轨的步伐。

据有关研究表明,国外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 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2]对比来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应适当提高人文课程的比例。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最常见的做法是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人文课程的必修课、限修课、选修课,对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有意义。可以开设一些基础性的人文课程,拓展医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基础人文素养,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等。也可以开设跟医学有关的人文课程,如《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卫生法学》、《大学生健康教育》等。像沈阳医学院在积极开展人文课程的建设工作方面著有成效,他们专门成立了艺术教研室,开设了《乐理知识与鉴赏》、《美术鉴赏》等选修课。除此之外,又增设了《医药市场营销》、《人际沟通》、《公共关系》、《世界贸易组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医学史》、《护理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卫生管理学》、《军事教育》、《就业指导》、《医学与哲学》、《英美概况》、《应用文写作》、《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化妆品与家用化妆品卫生学》、《医院管理学》、《初级日本语》、《卫生经济》、《摄影基础》等课程,进一步拓宽了人文课程的覆盖面,使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322学时,增加到56门1028学时,受到学生们的积极推崇[2]。

2.2 提高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

高校"两课"教学是目前医学院校主要的人文课程之一,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任务,也是教育学生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发展医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协作精神主要阵地之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低微的困境,各高校主管领导更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做好"两课"课教学的各级部门、各个环节领导和协调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并且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系统全面地提升"两课"教学实效性。

2.3 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

应当指出的是,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不一定是截然分开的甚至是对立的,总体来讲人文素质是医学素质的基础。我们应该树立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的理念,来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安排好教育教学工作,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生的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阶段的教育全过程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具体要落实好如下几项措施:

其一加强对既有医学专业教育的研究,提炼出人文素材并加大其教学比重。

其二加强对医学教师人文修养的培养,提高其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打破以往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截然分开的局面。

其三建议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内容紧随医学专业的特点,符合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性。同时要求人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题、医疗卫生改革政策问题、医学生就业政策问题、"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解读问题等,这些题目的讨论就是人文课程中医学素质教育内容,使人文课程教学靠近医学实践,避免出现人文课程的讲授与医学实践相脱节状况,教育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四加强临床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临床指导教师应积极塑造良好的医务工作者形象,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提高医学专业技能、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其次,将伦理、社会、哲学等学科知识引入到临床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还可以组识医文渗透教学案例融入到实习中,让学生自行分析处理,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面对实际情况时的应变能力。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实施教育目标最可靠的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2.4.1 提高医学专业授课教师的人文素养

当前的许多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普通不足,应该在保持人文课程教育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对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之中的设想,具有有效的保障作用。这就要提高专业课授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为专业课教师举办人文素质培训、进修、鼓励教师攻读人文专业学位等手段,来提高医学专业的教师的人文素养。

2.4.2 引进人文教育人才,加强医学科学素养

现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工作基本是由"两课"的教师与毕业留校任教的教师担任,学校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挖掘校内外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才,特别是挖掘校内人文素质高、学术水平强的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合理组建人文社科学科的教学团队。"两课"教师与毕业留校任教的教师一般都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医学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出现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校应对这些教师进行医学科学素质培养,拓展任课教师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4.3 校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为了加强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解决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不足,单科办学带来的困难,可采取多个不同院校成立教学协作关系,成员单位的学生可以在这些院校跨校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各院校相互确认其学分。这种跨校选修课的开展可使医学院校学生选修了由于学校自身教育资源所限而不能开展的课程,而其他院校的学生也可在医学院校选修了他们所在院校不能开设的课程。这种校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跨校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各院校选修课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是目前解决院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2]。

2.5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为了动员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文化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应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一方面鼓励学生竞争参加国家和企业设立的、具有资助性质的国家大学生训练计划和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拨出专用资金,鼓励大学生申报课外科研课题,对立意深、有创新的申报课题进行立项。通过这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使学生的专业水平、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

2.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举办多种多样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大有裨益。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是:一是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如开设人文讲座,开展人文知识竞赛,举办影视精品展播,组织社团活动等, 它能够有效的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因为它比课堂教学更切入社会热点,内容更广泛、更新颖,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扩展。二是校园景观的美化,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甚至图书馆、教室的设计和装饰, 校训、校标的设计,力求赋予其文化内涵。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人文知识,形成较高的文化、审美品位,起到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的作用。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当今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现实需要,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专业课程重, 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状况, 积极探讨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 2002. (04) .

[2]孙英梅.人文课程建设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6. (05) .

新时代医学护理之见解一二 篇11

【关键词】医学护理 护理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3-02

1新时代医学护理的现状分析

新时代下的医学护理所涵盖的不仅仅再只局限于生物医学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医学有着新的认识,心理因素、预防保健都开始摄入医学护理的范畴。医学护理顺应时代的要求,由原本单一、纯粹的疾病护理,开始转变为预防、康复、保健及心理的多层面的护理。

尽管时代的进步动着整个护理医学的转型,然而在医学护理综合发展的初期,还存在许多不足制约着护理学的发展。

1.1部分医学护理人员素质较低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护理工作发展的起伏不定导致许多医院不断整顿变更护理工作的人员,护理缺编现象的普遍发展严重。迫于医院实际运营情况,大部分医院会选择签聘一些合同制护士。这其中许多护士专业不完全对口,护理文化素质较低的同时,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工作业务处理不够完善,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1.2护理器材配备科学性不强

新时代是科学为第一生产的时代。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新的医学理论与实践模式开始出现,新的理论不再是旧的器械设备能够满足和操作完整的。我国多数的医院依旧牢牢抓紧控制财政在设备更新方面的支出,坚持设备不坏不换的固执观念,拒绝吸收新的医学护理科研成果和相应的新型设备。然而新的设备配合新的科研理论的引进是一所医院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得以存活的重要依据。这一点被部分医院所忽视,最后将面临淘汰的厄运。

1.3医学护理宣传力度不高

虽然医学护理在现代日渐成熟,但是仍在许多偏远城市和地区,宣传力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人们对于医学护理的认识度还不算高,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即使进行有力宣传,仍然会有很多阻碍。

2新时代医学护理工作者的素质

随着医疗保障研究不断深入和制度逐渐完善,社会对医学护理工作者的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新时代的医学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2.1工作技术素质

新时代的护理工作者必须拥有过硬的护理专业及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这是首要原则。知识是理论的掌握,技能是实践的能力,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才能拥有成为一名医学护理者的资格。

2.2心理身体素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医学护理工作者良好的心理是关键。医者本身就是以治病为己任,维护自身也是护者的本职工作,医护好自身才能更好的处理真正需要护理的病人,真正实现医学护理的天职。因此,护理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体魄,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还要在医学突发情况中,拥有随机应变、组织管理的能力。

2.3品德服务素质

人说“心灵美才是真的美”,新时代的护理工作者的服务态度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护理工作中,除了偶尔要遇到一些异样的情况,会面对各種坎坷和无奈, 此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微笑的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的服务才能给患者到来信心和希望,让他们摆脱病弱的影阴。

3新时代医学护理发展的趋势

医学护理学是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新性学科,它有着自己时代的特殊性,面对着现代人们不断优化的生活质量,护理需求量日益增加,作为社会中的不可或缺的行业,又因其是与最宝贵的生命密不可分的特殊性行业,更需要与时俱进。

3.1医学护理之人文护理

人文护理是属于素质教育一部分,主要指代表人们理想道德、思维方式、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1995年WHO提出了“未来的医生是保健提供者、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这一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经验知识时,还要从思考方式、行为规范的角度培养护理人才。

3.2医学护理之心身护理

生物医学定义健康与疾病是相互纯粹相对,疾病是失去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然而却忽视了人并非生物,人还具有社会性。其实人是心身的统一体。医学护理将持续坚持这种“身心兼顾”的护理模式,医学护理工作者将会更加用心与心交流的去爱护病人,不仅在身体上进行各种病症护理,还会从心理去小心呵护病痛情绪,以此来最好的保护患者的健康。

3.3医学护理之社会护理

所谓社会护理,就是对于医学护理的社会宣传和新科技设备的引进。随着人们的护理意识的增强,不仅普通人对于医学护理的观念开始转变成积极响应、配合。而且会增加许多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树立乐观的心态,有益于疾病的医治。我相信,很快各大医院在社会的压力和需求下也会退步,寻求新知识,引进新设备,实现现代医学护理的整体完善。

4小结

医学护理是一门艺术。1860年佛洛伦斯?南丁格尔提出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品中最精细者。也就是说,医学护理关系生命的起落,肩负着心身皆护的职责,护理工作者一定要十分的谨慎细心,要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医学护理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实现自我独立、教育患者拥有积极地治疗心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适应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力求保持患者的治疗的最佳状态。护理工作者的心态会感染患者的心态,进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实现康复治疗,走向健康和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 丁齐蕊,王菊吾.弘扬人文关怀精神用心做好基础护理研[J].2005,19(19)1766

[2]杨德玲.新型护理人才培养初探[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03).

[3]王斌碧.护理人文关怀与健康新概念〔J〕.护理研究,2003,17(l):2

关于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篇12

1 改进实验内容

古人云:“授之于鱼, 一饭之需;授之于渔, 终生受用”。由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 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已经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多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而逐步淘汰验证性实验, 使实验内容和操作紧密相连, 整个实验内容可囊括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如DNA的提取, 基因克隆, 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较完整的科学实验思维和思路, 同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因, 应有正确的理论推导, 使解释具有说服力[1]。增加设计性强的实验, 提高了实验的难度[2]。务必使学生改变仅看书而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就能完成实验的思维模式。比如:将血清蛋白质的纯化及电泳两个小实验综合在一起, 组合成一个“大而完整”的实验;将针对研究生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运用到本科实验教学中, 锻炼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查找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最后在老师的辅助下完成。通过对实验内容的更新,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

2 改革教学方式

要贯彻一种“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将与临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熟知的例证联系起来, 并考虑学生所在年龄段适当地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的方式引入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动手, 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 “摸着石头过河”式地完成实验, 促使整个实验过程都具有探索性、挑战性。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记忆牢固, 并能灵活运用。

通过介绍实验与临床、科研的联系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少学生觉得生物化学实验在其今后工作中意义不大, 不予重视, 因此要着重强调实验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2], 如:血糖、尿糖的检测, 对辅助诊断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DNA的提取、PCR等不仅是科研的常规技术, 在临床上也得到广泛的运用, 比如亲子鉴定, 病毒检测, 疾病诊断等, 这样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的乐趣, 对提高学习效率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投影、录像、CAI课件等工具, 将抽象、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的辅助教学手段[3]。因此,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声音、动画等, 动态演示抽象的反应过程, 便于学生理解。例如PCR的原理及具体过程, 学生很容易建立起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但是, 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其局限性, 提倡教师采用现代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教学手段所具有的概括性强、形象直观等优点的基础上, 教师可将每节课的主要内容以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左侧, 并标示出重点和难点。对于一些如血糖测定, 蛋白质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等重要的过程, 应该把每个反应步骤边讲边写在黑板上, 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遇到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并最终得以解决, 以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完善实验成绩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近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打分, 这种做法欠佳面, 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成绩, 也不能评价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4]。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应该由四个部分组成, 包括:出勤率, 实验报告成绩, 课堂讨论表现, 实验操作技能。其中实验操作技能注重学生的手工操作和仪器操作。个人认为, 实验报告所占比例不应该超过60%, 其中以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讨论最为重要。课堂讨论方面, 对于积极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加分。在具体实验过程中, 带教老师要勤走动, 多观察, 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操作, 做到随时解惑答疑。每次实验课结束前, 应对目的、内容、过程、结果等进行归纳总结, 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分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每次实验开始前, 应该对上一次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和分析, 指出存在的问题, 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加以表扬。及时公布通过考勤、实验报告、课堂表现、操作技能等综合而得出的每次实验成绩, 以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纠正。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手段不断进步,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技术兴起, 应特别重视医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掌握, 以适应现代科技的步伐。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探索, 从而完善自我, 对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有限力量。S

参考文献

[1]程筱雯, 朱华庆, 周青, 汪渊.关于医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医药, 2006 (1) :72-73.

[2]严玉霞, 林春兰, 吴志慧.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4) :764-765.

[3]陈瑾歆.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6) :1178-1179.

上一篇:水泥纤维混凝土下一篇:汽车工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