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教育(共12篇)
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1
进入21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受到了挑战,在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也得到广大院校和师生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1.1 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义及其文化背景
“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拥有的综合品质以及达到何种发展程度,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可以让人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开发人的智力,挖掘人的潜力,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及身心素质。因此,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与中西传统学术文化的继承;人文素质教育生活方式及精神生活方式;人文素质与素质教育(能力本位、一专多能、竞争与合作、终生学习、情感智慧等)的关系。
1.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随之加大。目前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但强调医学治疗疾病,也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及其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医学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医生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且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医生最崇高的品质是尊敬生命及对人性的尊重,否则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和屠宰刀将无区别。医学强调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是医学职业要求及崇高性的体现。目前,医患矛盾出现白热化,关系紧张,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强调医疗技术的高超,而且还要求医护人员服务中的人文因素。这些方面进一步强调医生及即将毕业的学生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素质,要求医学生注重人的价值及为患者提供更好医治服务的能力。总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2 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1 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人文教育意识
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很重要,因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得从师资队伍建设开始。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树立人文教育意识。医学院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为医学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增添了大量的人文科学内涵,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学生可掌握适应社会、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及与同事合作的技巧。
2.2 医学院校应营造人文氛围
笔者认为,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是一处传承文化、研究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医学院校为学生设置了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给学生以美的人文熏陶,浸润着莘莘学子。学校也可以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这些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知识集中且信息量大,感染力较强,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知识及拓宽视野方面发挥了较强的作用。
2.3 增强社会实践锻炼的育人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发展人才最重要的核心力量。医学院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及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医学各学科之间应加强联系,以便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多地积累人文知识,并且培养人文素质,为以后的社会实践锻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引导学生关心患者的疾苦,关注患者的切身利益,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医学院校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使医学生从亲身经历中感受且体验人文精神,获得比较感性的人文素质教育。
3 小结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塑造精神、更新观念、充实内涵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全部实现的。作为一名医学生,本身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使自己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认可和需要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小燕, 张旺清.加强我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4, (增刊) :61-62.
[2]程志, 韩玉霞, 徐维廉, 等.完善人文课程模式,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8, (6) :32.
[3]严晓萍.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12-13.
[4]王文政.谈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04, (4) :15-16.
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2
新时期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作 者:张华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29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内涵 必要性 途径
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G641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编号: SKL—2014— 1955。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医学人才的关键,是提高医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缺失
进入医学院校后,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课程、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外语学习,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普遍忽视和厌倦,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尽管很多院校都已经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但由于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系统性,因此学生们对人文素质更深层次的意义仍旧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由于目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投入的不足,效果不理想,在教学实践中,仍旧缺乏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很多医学院校还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改变。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薄弱
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的比例偏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偏少。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庞杂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重视医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忽略医学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单一
医学科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内涵,需要行为模式的示范、素质教育的陶冶。而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基本沿用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方式,课堂上以教师主讲为主,教学中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达不到该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与此同时还存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不懂医学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欠缺。因此,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方法
(一)更新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生态观
1.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与人文并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生物模式的教育,虽然为中国的医学界培养了大批的实用性人才,但也暴露出了其弊端:最明显的表现是单科性医学院校的学科面窄、基础教育单薄、学术气氛不浓,使学生难以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因此教育界要在观念上,关注科学与人文的最佳结合点――价值的相通性,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尤其是要把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贯穿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改变,使得医学教育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人才观念的转变: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人才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科學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尤其需要具有对人的关爱和尊重的高尚情操、崇高精神素养,具有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不论知识经济如何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永远不会物化到失去自己的思维和感情。21 世纪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下决心对此来一番改变,在整个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科技人才。
(二)建立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建设
1.促进“两课”与其他人文课程的整合互补
“两课”:马列主义理论与政治思想教育是高校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两课”和其他人文课程在教学中常常处于割裂状态、各自为战的局面。
因此要对“两课”和人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使两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的良胜发展态势。
2.加强显性课程模块建设,以规范管理提升课程品位
显性课程建设应从教学质量控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核心课程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不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术基础,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品位,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质量。
3.规划隐性课程模块建设,以内化机制提升教育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隐性课程应围绕所开展的一些活动,事先有意识地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建立“三高体系”,即:举办高水平的人文素质讲座、组织高品位的校园人文活动、开展高格调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人文素养,升华人文精神。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人文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校内、校外两大资源,既要充分利用好本校已有的人文社科方面的师资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技能的提高、演讲与口才的锻炼和理论素养的提升,又要面向社会,聘请一批有社会影响、学有建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讲座,以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眼界,培育人文精神。
(四)改进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既要传授医术又要传授医德,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孙鹏,2012年博士论文;
【2】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探讨.方铁红.《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1,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 篇4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修养等, 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1]。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 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等途径,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 成为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以医德为核心, 应具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和愿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知识;应具备与人沟通、待人接物上的良好素质, 以便在医疗工作中能深入了解病人的需求, 赢得病人的信任[3]。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除了生物因素以外, 其他因素也可以诱发疾病, 如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因此, 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不仅要重视病人的疾病治疗, 还要重视病人的心理治疗;不仅要懂得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知识。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
当前, 医患关系比较紧张, 原因很多,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医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5], 主要表现为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因此, 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才能提高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 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 人们也提高了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不仅要求医务工作者有高超的医疗技术,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从心理、人文等方面去关心病人。此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医学生的就业由过去的国家“包分配”转变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医学生的用人单位, 如医院、医学高等院校、医学研究所、药厂等, 在招聘人才时, 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质、工作责任心、协同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人文素质。只有德才兼备的学生, 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一系列的改变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表现及其原因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表现:
(1) 对待病人态度冷淡, 缺乏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 (2) 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3) 有些医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 由于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 无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4)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不能准确流利地书写临床病历、实验报告等医学文件, 也不清楚如何写求职书和推荐信; (5) 有些医务工作者有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 考虑问题只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 如接受某医药公司的贿赂, 为病人开该公司的药品, 全然不顾药品的治疗效果;接受病人及家属的“红包”或“宴请”等;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 (6) 由于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缺乏足够的了解[6], 医学生诊治病人时, 思维方式单一, 没有分析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 (7) 有些医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难以承受工作中的压力; (8) 临床上还有很多疑难杂症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 要攻克这些难题, 需要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 由于受到人文知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 医学生智力发展不全, 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
2. 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原因:
(1) 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少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医学生只要专业素质过硬就可, 人文素质教育对自己的前途帮助不大; (2) 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我国的高中阶段实行文理科分班, 理科班学生主攻数理化, 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书籍阅读较少。医学生来源于理科班考生, 人文素质先天有所缺陷; (3) 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 课程性质大多数为选修课程, 教学时数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7]。欧美国家的医学课程由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三大类组成, 其中美国的社会人文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为20%, 德国为26%, 前苏联为22%, 日本和英国为10%~15%[8]。相比之下, 我国的人文课程比例偏低; (4)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任教, 他们缺少人文学科的熏陶。在教学中, 专业课教师注重医学理论和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医学课程中蕴藏的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社科类教师大多文科出身, 由于缺乏医学知识, 无法在人文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结合医学的特点; (5) 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医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9]。但是, 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环境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校园内缺少人文景观, 图书馆内人文社科类藏书不足, 日常活动中缺乏人文知识讲座和人文艺术活动等, 这些都不利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6) 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体系。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被掌握[10]。由于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体系, 医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人文知识理解不深, 难以将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人文素质。
四、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 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的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需要, 抛弃过去只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 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传统教育理念, 树立起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教育观念。
2. 提高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例。
在课程设置上, 增加一些基础性的人文学科课程, 例如:社会学、中国文化、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加强学生的基础人文素养。此外, 结合医学的特点, 开设与医学相关联的人文课程, 例如:医学文学、医学美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人类学等, 做到文医融合, 有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 (1) 通过进修学习、讲座等形式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 鼓励人文课程教师学习医学专业知识, 使其能在人文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结合医学的特点;鼓励医学专业课教师学习人文知识, 以便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此外, 加强人文课程教师与医学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 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 相互学习,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 增加人文课程教师的编制, 引进人文素质教育人才, 改变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教师缺乏的局面, 为增加人文课程创造条件; (3) 聘请社会上人文艺术界的有识之士担任兼职教师, 为学生开设讲座。这些兼职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 医学院校应该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具体措施如下: (1) 修建人文景观, 如树立华佗、南丁格尔等名医雕像、医学生誓言碑、“求真、博爱”校训石碑、知名校友捐赠碑, 让学生置身于人文环境中, 这对陶冶学生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如举办人文素质专题讲座、人文艺术节、人文知识竞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 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高人文素养。 (3) 鼓励学生建立人文社团, 如音乐、书法、绘画、舞蹈、话剧、摄影、文学等协会, 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4)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 它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因此, 图书馆应扩充人文社科类书籍, 以满足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需要。
5. 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 更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
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 (1) 临床见习和实习。在医院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服务群众意识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医院带教老师应将职业道德、与患者交流的技巧等正确的一面展现给学生, 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 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 从而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遗址,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课堂上的说教相比, 社会实践教育更深刻, 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总之,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仍然偏重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 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培养。本文在分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必要性和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沈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倦怠”预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74-75.
[2]金仕琼, 彭雷, 李忠, 刘学年.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3) :437-438.
[3]潘晓军.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社会适应力的提升[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 (5) :108-109.
[4]周丽琴.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5) :3636.
[5]张晓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4) :889-890.
[6]白云, 刘晓光, 李占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4) :598-599.
[7]孙英梅, 岩磊.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16 (4) :562-571.
[8]金仕琼, 刘学年, 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 2005, (6) :42-43.
[9]孙英梅.面向新世纪开拓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局面[J].辽宁教育研究, 2002, (4) :25-26.
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5
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医护人员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及医学理知识、娴熟的医护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修养等。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当前,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构建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医疗卫生工作也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认识亟待提高。医学,无疑首先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时也是一门人学,因而时时需要人文滋润,客观地讲,科学的医学还十分年轻,前科学的医学时代便由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占据着,它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知识形态,它的认识深度、精度都不及现代医学,但它不只是一种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情调,一种立场,一种体验和一份关切,即一种对生命的人本主义理解和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
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单纯医学知识技能教育的观念,提高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关心人的成长,培养他们
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多渠道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太小。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为主,缺少其它相应的人文课程设置。因此,我们首先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科学课程比重。课程结构上要确定一个人与其它专业的合理比例,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选修课,力求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如开设哲学,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美学,人际沟通,礼仪,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其次,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课程内容的学习,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
创造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使医学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开展引人人胜的教育游戏或竞赛。使学生们在一起交流信息,感受和见识。教给学生做有意思的事物;指导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读书、体育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从而丰富医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医学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达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根据医学生教育特点,抓好临床阶段教育
在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通常仅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展,同时学习的是医学基础课程,而当进入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期后,并没有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临床实习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各教学实习医院身上。近些年来各个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这个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的交界期、融合期,是医学生成才的重要培养环节。在这一阶段,人文教育主要的实施者不再是学校的人文学科教师,而是各个教学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的方式一般也不再是课堂教学方式,而主要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
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教育 文化素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这些变化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标准,对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丰富的医学知识及医学心理学知识、娴熟的医护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修养等。许多事实证明,医学生仅具有单方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医学教育较少考虑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实践的发展已暴露出严重的弊端。现代医学高等教育不得不重新考虑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追求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因此,转变观念,迎接挑战,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思路与途径,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科院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强调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其根源在于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观存在不正确、不全面的看法,没有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没有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这与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的迫切需要不相符合。在知识经济时代,倡导人文教育,特别是加强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培养充满人文关怀和慈爱之心的高素质医务人员,完善医疗机构“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显得尤为必要。医学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医务人才的必然要求。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会直接影响合格医务人员的培养。
要抓好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高度重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既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医学高等院校应进一步转变单纯知识技能教育的观念,提高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关心人的成长,关心人的精神建构,“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医学类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太小,必修的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为主,缺少相应的其他人文课程设置。因此,高校首先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人文科学课程比重,文理交叉互相渗透,课程结构上要确立一个人文与其他专业的合理比例。课程安排要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同时要遵循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原则,即课程体系既符合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在外在环境相互联系中不断更新课程及教学内容。还要从学科、专业、院系的内部考虑课程的连贯性和层次性,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辅修课,力求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
其次,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状况,改革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内容,使用新的教学手段,积极挖潜,克服由教育的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人才的“单向度”倾向,在所有学科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课程及相关教师的任务,而且是所有课程及所有教师都应该承担的工作。
第三,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组织机构以及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价体系,形成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四,在教师设置上,排除任意性和非专业性。西方大学的公共课通常是由最资深、最有学问的教授去讲。由专职教师任课,并使教学和科研并重,使人文课教师群体成为有着较为深厚的积淀的有机学术社群。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崇高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因为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会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外化为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这一切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人文素养,不仅无法“以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热情”,在教学上往往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讲授的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传授的知识信息量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人文知识只有经过理解、内化、实践,才能转化为人文素养,而大学教师正是帮助大学生把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的引导者。所以,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就必须重视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使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人文精神,以培养更多人文素养高的大学生。不但在课堂上使学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通,而且在课外也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要重视高校师资队伍的引进和选拔,对于新选拔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如采取有计划的送入培训班学习、由资深教师代教、多听多上公开课等方式,使他们尽快转变角色,成长为优秀人文课专业课教师。对于有一定教龄的老师,也应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知识常学常新。要积极请大师讲学、加强学院与学院的交流学习,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之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无形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为主线。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指导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作用。
五、根据医学生教育的特点,抓好临床阶段教育
在我国医学人文课程通常仅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展,同时学习的是医学基础课程,而当进入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期后,并没有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临床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各教学实习医院身上,在这一阶段,人文教育主要的实施者不再是高校的人文学科教师,而是各教学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的方式一般也不再是课堂教学方式,而主要应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进一步讲,作为教学实习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自觉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全面展示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风范。要通过自身示范作用,比如通过对病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等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爱护病人,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当然,有条件的教学实习医院也可以通过组织医德医风竞赛、邀请专家或院内德高望重者给学生做专题报告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总之,我们要不断探索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最佳的结合点,推进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我们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牛翔宇,崔海英,李祥永.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构建和谐社会[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3]徐华平,赖平.浅论新形势下的醫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24.
[4]汪一江.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4,(2):19-21.
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7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医学模式
一、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社会化的加速, 要求医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观察分析病人、疾病和健康人群, 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与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以及医学自身的问题。医学虽然具有极为鲜明的专业性与技术性, 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 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 人文社会色彩突出, 因为在医学领域, 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概念、临床决策的过程, 还是从对患者的关怀, 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医学学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已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能否将人文素质课程融入医学专业教学, 成为培养高素质的卫生人才的关键, 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另外, 随着大量科学技术手段渗入医学, 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这些医学本身的内在要求和产生的问题, 决定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缺失及成因分析
目前, 医学专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课程、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较差, 人文素质缺陷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误区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医学技能型人才, 其人才培养规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职业性和社会性。因此,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 有些教育者认为,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在未来的岗位上能胜任工作就达到了教育目的, 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3年的学制, 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教育的难度, 一些院校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 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一些学生也受使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认为到高职高专院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 没有必要学习其他知识。因此上专业课时认真听讲、完成作业, 而在人文素质课上多采取应付态度。因此, 片面强调“就业教育”会使学校工作偏离了人才培养这个重心, 并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缺失、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差。
2.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滞后
医学高职学生重视的是专业技能学习, 过分的职业化教育导致人文教育旁落, 人文素质的培养被边缘化甚至削减。从课程设置来看, 目前,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 且以意识形态教育类的课程为主, 只强调其工具性、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 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许多院校对人文课程的设置原则上重视, 实际上轻视或忽视, 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学时偏少、分量偏轻的问题。教学内容也缺乏与医学教育、实践的结合,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特别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较少, 大部分教师上课缺乏知识性、趣味性, 人文精神缺乏和淡薄, 教学评价单一。加之教育周期短, 大多数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专业一边倒”的现象, 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失衡”以及人文素养的低下, 使医学生难以适应社会, 难以适应时代。
三、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实现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可以弥补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1. 构建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深入研究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 在课程体系改革与调整上突破、削减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 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加强医学前沿理论和人文选修课设置。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 把“就业”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 旗帜鲜明地倡导职业人文教育。
2. 完善医学人文课程
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有必要对目前的课程体系加以完善。课程结构应涵盖文化基础、人文、医学科学等类型。同时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 有助于医学生了解医学的社会内涵, 学会客观评价某种医学技术和某些医学现象的价值。在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运用于医学实践中,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 有助于医学生真正做到“精医术、懂人文”。
3. 提升教师人文精神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 有着很强的向师性, 老师的言行修养极大地影响着年轻的一代。加强职业人文教育, 关键在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这里包括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和传授人文知识及传播人文精神的教师。因此,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一要不断夯实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 二要求人文课程教师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 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 从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4. 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1) 加强人文方面图书的建设, 规范经典文化教育
向全校师生推荐经典文化教育书目, 包括《诗经》《论语》《孟子》《庄子》等典籍, 以及《史记》《汉书》《楚辞》《全唐诗》《红楼梦》等传世之作。同时, 结合世界读书日活动, 积极开展大学生读书节和书香校园等活动, 从而营造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 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促使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修养、品行道德、职业气质。
(2)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讲座
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 探讨人文素养、人际交往等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 以国学与人文的内涵为切入点, 以经典的诗文为依托, 结合现实生活, 通俗生动地为广大师生诠释了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 使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站在学术的平台之上。
(3) 利用网络和校报开辟交流平台
随着大学业务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校报和校园网上为广大师生开辟“读书圈”和“读书论坛”等专栏, 定期举办经典导读和好书推荐活动, 交流研讨、整理回复论坛中的问题。同时, 鼓励师生进行有关经典文化教育的研究活动, 为师生的研究成果提供发表的平台, 为师生学习、诵读、欣赏、研讨经典文化提供有效的帮助。
(4)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
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8
1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人文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指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 内化于医者个体身心,形成医者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体现为医者对患者的价值、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关怀和尊重,它更加强调尊重人性和职业道德的特定状态下的人文素质,包括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方法、道德理性等方面。
个体素质与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当知识被个体所掌握,并且内化为能力和习惯,就成为具有个体特征的文化。文化内化为一个人稳定的生理、心理特征,并影响其行为,就成为素质。[1]而教育是促使文化传承并内化为个体素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成为十分必要和紧迫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学本身的人文属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医学的最高目的在于治病救人, 解除病人痛苦,维护人类健康。医学对象的人文性、致病因素的社会性、医学研究工具的人文性都决定了医学的人文性。医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属性规定了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作为医学作用对象的人类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其健康与疾病、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自然和社会等错综交杂的因素,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人类健康也更多地受到人类行为方式、自然环境、卫生保健以及生活节奏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医学不仅要治疗人的生理疾病,要关照人的心理健康,而且要注重二者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二,医疗技术及医学模式的发展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由于大量科学技术物质手段的渗透,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异化,这引起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医务者专业范围越来越小,容易造成医务者将患者看做医疗技术适用的对象,当成工作流水线上的“产品”,只关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不关心患者的切身感受,把“病”与“人”分割看待。出现过于关注和强调疾病的生物学属性,对患者的人性不关注和尊严不维护等现象,间接导致了医患之间的冷漠。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工授精、器官移植、安乐死等,这些医学技术的道德评价和价值选择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如果没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引导,我们面对这些问题将无所适从。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促使医学对人文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目前,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要求现代医学不能仅把患者当作自然个体看待,而且要从社会角度、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来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因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医学人文修养显得更加重要。
第三,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全民医保体制的建立,使得人们的健康保障水平得到提高。但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三级以上医院,因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国家对公立医院拨付经费不足,使得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公益性的关注不足,一些医务人员的过度医疗、开大药方、拿医药回扣等现象,也损害了医者与患者的关系,从而使医患矛盾成为影响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有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也迫切需要医学生在学习阶段打下深厚的医学人文基础,才能逐步成长为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的良医。
第四,在我国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亟需改进。 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首先,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推动医学生个体理性精神与价值判断的和谐统一,促使更好地运用医疗技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其次,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彰显医学生个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意义。
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弱化造成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医学院校重医疗技术传授、轻医学人文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表现为:师资队伍匮乏、 教育方式单一和教学创新力度匮乏等。医学人文研究相对偏弱,研究深度不够,学科发展乏力,对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起不到很好的支撑与引导作用。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最高9.3%,最低4.6%,多数院校占7%-8%,平均占7.45%[2],据麦可思公司对某医学院校毕业生调查数 据显示,2014届医学类专业毕业 生中,分别有63%、61%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人生的乐观态度”方面得到提升较多,而提升较少的方面为“人文美学”(占22%)。济宁医学院“儒家文化与医德教育”课题组对济宁医学院等山东省四所医学院校的1 200名医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65.8%和24.1%的医学生认为高等医学院校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很有必要”和 “有点必要”,二者之和达到89.9%,但受访者并不认同当前的医德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有45.2%的医学生认为当前医德教育的“教育形式枯燥、内容陈旧,缺乏活力”,有23.7%的医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注重“对书本内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医德的要求,其余的受访者则表示医学生“平时到医院实践太少,带教教师对于医德的要求不高”。这些都表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2中华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以儒家文化为主,儒、道、释三家思想交融而成的文明形态,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显学、官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医学文化,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医学人文精神。
第一,儒家“仁”的思想,为医者仁术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体现了浓厚的“人本”情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的医德宗旨是医乃仁术,“仁”是中医的 总原则,医乃仁术 是 “仁”的思想在医学中的体现,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延伸。 “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医学的最高目的在于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痛苦,维护人类健康。因此,“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第二,儒家“礼”的观念为医德的追求、优良医患关系的确立设定了目标和规范。“礼”是孔子及儒家非常重视的处理人际关系乃至社会政治的道德标准。孔子认为人应当“立于礼”。孔子所谓的“礼”指周礼,“礼” 与“仁”密不可分,“仁”是向内求,靠内在的 自觉性, “礼”是向外求,有外在的约束性。“礼”来自于对人性欲望的节制,是人们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中医提炼出学医习业规范、行医施治规范、医患关系规范、医际关系规范、著述道德规范等条文,并强调医患信和、同道谦和,这些引导了中华医学几千年的健康发展。
第三,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为医学“整体思维、辩证施治”奠定了基础。中医拥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追求既治标又治本、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对人整体生命的尊重,对人的情感与情绪的关照,与西方医学有时过分关注细节、忽略整体有根本的不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治病先治人”和“一是语言、二是药物”等朴素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思想,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非孤立,而是与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认识和防治疾病上,既注重躯体又考虑精神,既重视机体本身又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发展无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第四,在我国传统医学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医学人文思想。中国自古注重的人文精神培养,在医学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周朝建立了病案、医事考核等制度, 为中国古代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促进了古代医学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扁鹊提出 “济命扶危者,医也”,《论语》 等著作问世促进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的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中国古代医学人文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认为“生命乃至重之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系统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的文献。明代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开篇即言“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 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我国古代医学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3]。
3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路径
第一,确立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构建较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医学是兼具科学与人文属性的学科,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新医改方案指出,要把医疗服务作为公共物品向全国人民提供,充分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我们应在继承中华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欧美等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经验,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本主义理论”、“文化自觉理论”为指导,坚持医学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生为主旨,坚持在医学生培养及医学文人精神培育中的以人为本,引导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去关怀患者。同时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注重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医学教育应构建“全程化、内省式、全维度” 的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全程化”指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生入校至毕业,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并延续至其从医生涯;“内省式”指将医学人文知识通过课程、讲座等显性教育,以及感悟、体验等隐性教育的成份,内化为医学生为自身的人文素质; “全维度”指从医学生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以及师资建设和校园文化等各方面入手,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第二,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文化的“自知之明”,即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
中国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两次大的反思,第一次反思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以科学与民主反对中国以“三纲”为代表的政治儒学,所崇尚的西方的自由也主要是政治层面上的,将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较多地归结为中华传统文化因素。新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对儒学传承带来较大的打击,尽管当时的新儒学打着“复兴儒学”的旗帜,对儒学的现代转化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与实践相脱离,使儒学的优良传统未能得到继承。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第二次反思,经过与西方文化更进一步的交流碰撞,使我们更全面、理性地看待自身的传统文化,也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魅力。
我们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将“大医精诚”、“医者怀仁”的仁爱情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的治疗观,贯穿落实于医学生培养之中,从而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应深入解读新医改精神,培养医学生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把医学人文精神注入到医学教学工作中,教导学生把救治生命和维护健康作为最高宗旨,主动抨击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各种丑陋现象,自觉抵制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第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内涵。各国在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美国注重医学和文学、艺术、社科等人文社会学科 融合,普遍开设 “了解患者”,“临终关怀”、“行为科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交叉课程。英国以“课程群”方式建立合理人文知识结构,一类以文史哲、艺术为代表的“医学相关人文课程群”,一类是以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为核心课程的“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课程群”,还开设了“医患沟通”,“医生与患者相处的能力”等课程, 人文类课程占所有课程总课时的15%。我国医学人文课程包括了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承担了部分医学人文教育的职能,但总体看来,我国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还不健全。建议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开设一些诸如《中华传统文化概论》、《中华医古文》、《儒医文化》、《道家与医学》等课程,以限选课或公选课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
第四,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建设,促进形成合理的教师结构。从美国、英国等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来看,医学人文教师队伍中,既有文人社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也有内科、外科、神经科等医学背景的教师,这样从教师本身学科结构上形成了医学与人文的融合交叉, 有利于传授给学生较全面的医学人文理念。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师资主要是具有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背景的教师,他们的医学知识较浅薄,较难将人文课程与医学有机融合,而医学专业的教师人文底蕴不雄厚,而且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也不愿意承担在短期很难见效的医学人文课程。建议让医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参加文化沙龙、人文课程培训等方式提升人文素养,适当吸收有医学背景的教师讲授《医患沟通》、《医生职业精神》等医学人文课程,同时可以通过让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到医院见习、多接触医生与患者、学习基本的公共卫生与医学管理知识等方式,使其达到医学与人文知识的兼具,从而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五,注重环境育人,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医学特色,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医学人文特色,并且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有机融合。在硬件建设中,学校的教学楼、科研楼、科学馆等建筑和道路的命名可以体现对中华医学大家的纪念,如扁雀楼、 华佗路、仲景路等。在学校的文化软件建设中,如校歌、校训等,既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至善,又要融入医学的求真、求精、求是、博学等特色。学校的宣传栏、校报等更要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主要阵地。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录制作成标语牌、横幅、宣传画等,悬挂于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走廊等,或将儒家思想凝练成警语等。制作成校园道路中的路牌或镌刻于校园景观中,让学生生活于其中,耳濡目染。通过大学校园的特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医院文化,传播人文情怀、熏陶健康情感,促进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
第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任何教育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实践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并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加深理解、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可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更深刻地理解医学人文的内涵与要求,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养成优秀的从医行为习惯。将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打造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品牌活动,如邀请著名的学者到校为医学生做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报告会,或举办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文化月、文化周等,或开展中华传统医学人文经典诵读活动,“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我与患者”、“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等征文、辩论赛,使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注重医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到社区医院、乡镇医院、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单位的见习、实习,使医学生多接触患者,了解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了解患者的心理,将更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感情与职业责任感,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高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慧星,卿涛.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1.
[2]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0):66-68.
[3]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博士论文,2012:35-37.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 篇9
1 人文素质内涵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概念界定
“人文”一词源于《易传》“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是与自然相对的。“人”与“文”结合在一起, 体现的是人间的真善美。人文核心是“人”, 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爱护人, 也就是人类关怀, 生命关爱。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 但它又不等同于知识, 人文素质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和精神”,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 这就是“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就是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 以人文知识传授为基础, 以人文思想培养和人文精神塑造为核心, 进而使其体现为人文行为和人文方法。医学人文教育具体是指, 在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 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 将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和精神, 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
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视点
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全球医学最低标准要求, 使21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呈现为医学与人文的交融。这反映到医学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 就要求除了要增加学生的生物医学新科技知识外, 还要加强心理、社会、人文、环境等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当下, 使培养技术专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首要任务的同时, 却导致了人文主义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分离, 使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受到了影响, 造成了当前道德意识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残缺, 因此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医学人文教育开始在我国受到重视, 医学专家及有识之士不断呼吁要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提出要培养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 各高校意识到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并在教学中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尝试, 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但总体看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从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初步调查发现,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不高, 他们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 视野不开阔;不关注时事, 语言表达能力差, 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能力不强;部分学生还表现为精神空虚、生活品位较低, 缺乏对人的关爱, 对生命的尊重等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 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并尽快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探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 提高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开设人文学科课程是主要渠道, 但不能单一地依赖于人文学科课程的教学, 而是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认识:要以对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为宗旨, 转变教育思想、重新定位教育目标, 既要努力增设扩展医学生知识面及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人文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 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性教学, 又要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创设群体教育氛围, 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 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转变医学教育思想,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观念
对医学人文性属性重新认识, 转变医学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在对医学的认识上是有误区的, 那就是认为医学就是自然科学、医学就是医学技术。然而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占80%的内容是与伦理、法律及病人的心理、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有关。这说明医学从诞生起就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或技术, 它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性。正如何伦、王小玲主编的《医学人文学概论》中所说的“医学是人文性学科, 它通过医学所表达的对人类和世界命运深切的终极关怀, 说明它有鲜明的个性和人文属性。”诚然, 从“医学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这一定义上看, 它必然要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基础, 也要重视医学技术的训练与提高。但更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其人文素质就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为数不少的专业教师和学生持医学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观点,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从教师方面看, 主要是一些医学专业教师, 认为医学教育就是专业教育, 就是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而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无关。从医学生方面看, 部分医学生认为, 学医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所以在校的学习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而且从当前的就业看, 用人单位也主要看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文素养在就业过程中显露不出来, 因此, 学生在学校学习就只注重学习医学知识, 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以上教师和学生的观点所反映的正是由于在医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偏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虽然新的医学模式早已提出, 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对于医学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 教师在讲授医学知识时不注意人文知识的渗透, 依然强调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没有真正地把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对待, 对医学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性、职业性而忽视人文性, 致使医学教育成为过窄的专业教育, 造成了较重的功利主义导向。
因此, 要想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观念是先导, 转变观念至为重要。医学院校的师生员工, 特别是医学院校的领导, 要清醒地认识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与医学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内容, 是培养21世纪医生的目标之一。有了这样的观念转变和先行, 才是搞好医学生人文教育,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
3.2 构筑合理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 确保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效果
在医学教育中, 要改革单一的平面型课程体系, 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整合课程体系。现行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国家规定是必修课外, 其它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都是以选修课开设。而且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学分情况随意选修。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选修的随意性大, 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二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该具有的知识和素质结构不明确, 导致学生对所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清, 影响学习的效果。课程学习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为此, 应修订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分层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 一层是开设通识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程, 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人文学科知识, 达到传授基础人文知识的目的;二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指导性选修课, 对他们开设相应的人文社会学科及与医学交叉的模块型选修课程, 从教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开阔视野, 从而使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得到有效执行, 发挥其真正的育人功能。另外还可以通过地域较近的院校联合, 开展校际间的人文课程互选课, 并相互承认学分, 达到资源共享, 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3.3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增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在医学人文教育中, 作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主渠道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尤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 又有人文思想的陶冶, 因而传统的灌输式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方法, 可以传授知识, 却达不到精神陶冶的目标。因此, 要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探索真正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就必须改革传统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和考评模式。在教学中采用具有启发性的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接受丰富的人文知识, 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去我们总是把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看成单纯的知识传授, 只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 而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这种单向灌输, 使学生很难进入人文学科的境界, 因而要形成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也就难见成效。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光靠“灌”更要靠“导”和“引”。
另外, 人文课程也需要考试, 但不能把考试仅仅当成是人文知识的检测, 因为如此, 所以学生大多都只为了应试而机械地记忆, 人文思想的丰富内涵被简单化, 这一切都远远地背离了人文学科的本性和人文精神的要求, 所以考试不能只是单一的期末理论考试, 而应把平时的学习过程的考核增加进去, 形成平时与期末、试题与论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模式。
总之, 人文学科的本性, 要求我们对问题的探索和追寻贯穿人文课程教学过程始终, 这将使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展现,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目的。
3.4 建立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整体上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关键。从国外的医学人文教育来看, 教师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既要有医学知识, 又要有人文知识和修养。而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 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层皮”现象还比较严重, 基本上是各说各的理, 各自强调各自的重要。细究起来会发现这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直接的关系。一是学文的不懂医。人文社会科学教师, 主要是文科出身, 缺乏对自然科学和医学知识系统的、基本的了解, 因而很难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和医学、医学生的实际, 文与医分离。二是学医的人文知识欠缺。医学专业教师, 主要是理科出身, 由于我国长期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所以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都只重视专业学习, 而不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人文学科的不了解、不重视, 在其专业教育中也就不可能渗透人文教育, 导致医与文分离。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医文分家, 必然会在人文学科教育或是专业教育中影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现有条件下, 改变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主要采取积极鼓励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跨专业进修学习, 或对其进行培训;对医学专业教师, 应适当要求参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 并进行一定的培训, 增加其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 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素养, 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以前我们总是就学生层面谈人文素质教育,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 教师的人文素质高低,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学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中,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专业教育中, 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塑造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设群体教育氛围, 实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统一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不仅要依靠课堂教育, 更需要课外的学校环境和氛围营造。学校人文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 是实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启迪的主要形式。所以学校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 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把课内和课外教育结合起来, 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 以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普及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为此, 一方面应建设良好的校园硬环境。建设有人文意蕴的校容校貌、在学校内建立标志性建筑或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人文景观, 从视觉和感观上直接冲击并展示学校的人文内涵, 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熏陶的同时, 激发热爱美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 围绕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主题,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建设校园软环境。可以开设系列人文素质专题讲座、开展读书节、校园艺术节、组织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社团建设等。通过校园硬环境、软环境建设, 以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氛围熏染学生, 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潮流, 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结合国情、校情, 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 采用多种形式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何伦, 王小玲.医学人文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1-3.
[2]沈风雷.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02 (8) :54-55.
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 篇10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0世纪以来,特别是50-60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措施
2.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时应占总学时的10%-15%。除必修的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外,增开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学生所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课时应不少于规定选修课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应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四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
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应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四分之一,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和整体素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不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
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2.2 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圣地,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过程。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可以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生接受校园环境所负载的信息而发生“文化心理层面”的改变。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作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激发灵感、发展想象力等多种功能。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作用。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①物质——空间类环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着文化信息,积淀着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理念,学生在与物质情境的交融与对话中,不断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感觉。因此,应充分利用“灵、秀、美”的校园自然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②组织——制度类环境,负载着整个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制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学校要营造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③文化——心理类环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稳定地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学生拥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加强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象征着大学精神载体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校高水平科学文化成果和杰出校友成功事迹的宣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校园科技文化节、名家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广大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修身养性、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
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2.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有坚实的学科支撑。要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师资重组和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逐步培养、聚集一批医学人文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同时,大力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使之发挥对医学人文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孵化器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医学人文重点学科。
努力提高基础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还必须提高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人文素质。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对医学生有重大影响。他们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兼备深厚的医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医学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把人文知识有机地融于教学内容中。为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应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推进以提高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必须要有制度和机制的保证,必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对医学生人文社科类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规定为实现这些要求所需要的学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规范和稳定的活动内容,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及社团的活动,听取院士报告、名家论坛等系列讲座,并给予选修课学分,应在每学年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时将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测评因素;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应作为评定奖学金、推荐免试研究生及优先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总之,我们应该紧密联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和医学生的特点,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努力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支撑,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汪一江.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4,2(1):25-27.
[2]林炜,周晓洁.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45-47.
[3]王海东,景涛.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J].中国医药学刊,2007,5(9):56-57.
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11
关键词:医古文教育;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80-01
医古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了千百年中华医学文化积累的精髓。高职医学院校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肩负着继承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任,不能忽视医古文的功能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爱国情怀
医古文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的健康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神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药学的瑰宝等等。医古文内容博大精深,有科学的医学理论,有精湛的医术,有丰富的药学。医古文所蕴含不仅是传统的医学,更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医古文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包涵了大量的唯物论与辩证法,蕴含了大量的人生哲学观。如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等。总之,医古文不仅有传统的医学,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学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智慧与审美价值。我们应教育高职医学生,要能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医学的伟大成就,深刻明白中华民族是伟大、勤劳、智慧的民族。全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才能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对民族的爱国情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德为术之先,德为医之本”。高职医学生作为继承弘扬医学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拯救天下含灵之苦”的神圣职责,必须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医术精湛,又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艰巨任务。高校教育,应是直接塑造认得思想、道德、精神世界的教育,使灵魂净化的育人教育。古代医学前辈,以医为神圣医学,以拯救天下含灵之苦,普洒甘露到人间为己任。他们以治病救人为医德风范,鄙视荣华富贵,以毕生精力奉献于医学。例如张仲景所处时代,医学地位低下,世人瞧不起学医之人。但社会又瘟疫蔓延,生灵涂炭。张仲景弃官为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坚忍不拔之志完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流芳百世。神医华佗至死不忘医生救治生命的神圣职责,把自己多年行医经验写成书交给狱吏,说:“此可活人”。医学前辈以他们高尚的职业情操与精神,对我们培养救死扶伤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医学人才,使我们的医学人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德操具有巨大的感化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精神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使医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塑造自己,使其成为只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仁”,要有仁爱精神。古代医学提倡“医乃仁术”,行医者要有“大医精诚”的素养。古代医学前辈李时珍在治学上精勤不倦,历三十年著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大医精神》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对待患者要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对待功名利禄不能“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这些立志于医、仁爱救人、精研医术、精勤不倦、勇于奉献的医学人文精神对我们培养有又红又专的现代医学人才具有巨大的榜样鼓舞激励作用。
以医古文为教学载体,是颇具医学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把医古文教育作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我们应使高职医学生能了解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感悟古代医学前辈的仁爱精神。我们应科学客观理解和把握医古文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1]段逸山主编. 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12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即是使医学生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选择与继承,内化为医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良好的内在品质,对医学生的发展具有潜在、长远的作用和影响。它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文学科为主要内容,但人文素质教育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灌输,更是人文学科中内含的价值———以爱国主义和高尚医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向个体身心中的内化,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所在。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与时代的要求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让科学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要求和趋势,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大作用是使人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品质,而完善的人格品质会使人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使人对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医学生也不例外,以生物医学为主导的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医生及未来的医生———医学生除了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要有厚实的人文基础,有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能力。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处于医学教育弱势地位的要求
由于受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选择的前苏联单科性医学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这种过分强化“专业”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导致了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较差等。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高校都开始意识到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特别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50多所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后,各试点院校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开展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不可否认,目前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医学院校,其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与现代医学发展不相适的问题。[1]反观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许多国家明确提出在教育中给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我国传统医学教育重医学轻人文,较少考虑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着实践的发展已暴露出严重的弊端。现代医学高等教育不得不重新考虑医学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追求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合,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对人才评价的要求
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是拥有较深人文底蕴的人。人文底蕴是一个人内在生命中文化积累的深度和厚度,是生命发展中最重要的潜质,它能加深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沟通和理解。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方式。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就业不仅需要从事某一行业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文素质,如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工作责任心、意志品质、行为合作能力等。这必然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2]
4.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时期什么样的医师才是合格的?许多国家在通过对未来卫生服务需求的预测和对现行医学教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得出的共识是: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医学人才。合格的医生不但在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思维方式、体魄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达到新的水平,而且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1995年我国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2001年又出台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发展医学教育,提高我国医学科学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专业卫生队伍,使卫生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既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医学生的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必须加强与健康、医疗有关的社会科学、哲学、文化、环境和伦理等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健康人格的优秀医学生。[3]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
1.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业务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而教师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营造人文氛围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行为常常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加强业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一是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扩展教师视野,要求他们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克服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倾向,并鼓励教师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二是对于人文课程教师,要求其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在这一点上,我校始终倡导将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从而不断推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
对于医学生而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在专业内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获得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领悟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按新的医学模式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构建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与医学专业相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新体系。其次,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大胆地、充分地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作为医学生成长的源泉,凡一切有利于他们塑造博爱、高尚、健康人格的知识和理论,都应积极吸收,为其所用。最后,在教育方法上,应倡导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话剧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系,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活动,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除了校园景观的美化外,首先应开设一系列的人文讲座,诸如我校开展的名家讲坛、“科学人生”系列讲座、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诗词鉴赏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讲座等,拓展医学生人文知识,开阔其视野。其次,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事实和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例如,我校通过开展“中华诗词名篇朗诵会”、“红色赞歌”大型晚会、“军歌嘹亮国旗红”大型广场歌会、“母亲赞歌”等群众性活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又培养了我校医学生健康、高尚的优秀品质,使优雅灵秀的校园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4.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情感的体验、实践的熏陶、生活的磨炼。要使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有所提高必须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启发思考,培养学生关注人、关注社会,从情感上体验到对人文素质的渴求。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医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参加见习、实习教育过程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对他们不失时机地进行历史、文化、服务意识、医德医风、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应结合暑期“三下乡”活动、“为民服务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培养、锻炼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逐渐内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服务社会中感悟和实践医学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使医学生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保护神。
总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明确目标,稳打稳扎,长期坚持,必将会有可喜的进步,医学人文精神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明确目标、坚定信念、不断探索和前进,就一定能培养出新时期社会认可和需要的德术双馨的优秀医学生。
摘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是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必要性,途径
参考文献
[1]赵降英, 郑飞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年第1期, 第50-51页.
[2]李敏智.浅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卷第1期, 第118-119页.
【医学生人文教育】推荐阅读: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06-22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05-09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08-19
医学教育与人文素养11-02
医学微生物学人文教育11-24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建议12-20
医学生创业教育08-15
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11-04
医学生医德教育刍议05-17
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