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共12篇)
医学生 篇1
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 一类在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1]具体而言, 学习倦怠主要指, 学生因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 对课业活动的热情逐渐消退、对同学的态度冷漠疏远, 从而形成了情绪耗竭、乏人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恶性循环现象。[2]有研究显示, 医学生在抑郁、焦虑、自杀意念上的比率逐年上升, 并且与他们入学前或同龄人相比, 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欠佳。[3]为调查医学生和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基本情况, 本文以温州医学院各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引用了连榕和杨丽娴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4], 比较分析两类学生的学习倦怠差异, 探究引发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诱因, 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概述:
问卷共20个问题, 每题采用5分制, 5个选项“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分别对应1到5分。问卷得分越高, 学习倦怠水平越严重。调查中, 发放问卷255份, 回收率100%, 筛选出250份有效问卷, 其中医学生占52.4%, 非医学生占47.6%。
根据调查结果, 两类学生的学习倦怠平均分为2.59, 倦怠水平处于中低水平;三个维度倦怠水平的高低, 依次为“情绪低落” (2.75) 、“行为不当” (2.56) 和“成就感低” (2.39) 。
二、结果分析与反思
两类学生群体在学习倦怠及其三个维度上的水平, 非医学生均高于医学生, 其中两者“行为不当”的差异最大。同时, 两类学生各自在三个维度的水平, 高低依次均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下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两类学生的倦怠水平。
(一) 性别因素
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 无论是医学生还是非医学生, 女生的倦怠水平都比男生高, 且在“行为不当”的差异最大。对于同性别的学生,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均高于医学生。而三个维度中倦怠水平最高的, 医学类女生是“行为不当”, 而医学类男生及非医类学生均是“情绪低落”。
(二) 年级因素
纵观各年级学生的情况,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均较高, 尤其是大二年级的;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总体上随学龄的增加逐步上升, 且大四医学生的水平已与非医学生相当。
分析各年级学生三个维度的情况可知, 大五医学生的“行为不当”是三个维度中最高的, 且均高于其他学生的各维度;其他学生的三个维度中, “情绪低落”水平均最高;所有学生的“成就感低”, 整体上随学龄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变化主要受“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维度的影响。
(三) 成绩因素
不同学习成绩层次学生的倦怠情况, 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与成绩负相关, 即成绩越好, 倦怠水平越低;而非医学生中成绩中游的倦怠水平最高, 成绩上游的倦怠水平最低。
两类学生各维度的水平, 也随成绩做类似的变化。除成绩下游的学生外, 非医学生的倦怠水平均高于医学生。而从三个维度来看, 不同成绩层次的两类学生, “情绪低落”均高于其他维度。成绩处于上游的学生中,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高于医学生的主要原因是, 两者在“行为不当”上相对有较大差距。
(四) 家庭背景因素
来自类似家庭背景的两类学生之间,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均高于医学生;就三个维度而言, 除乡镇学生的“情绪低落”外, 非医学生各维度的水平均高于医学生。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 来自乡镇的医学生, 在医学生中学习倦怠水平最高, 且“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的水平也是最高的;来自农村的非医学生, 在非医学生中学习倦怠水平最高, 且“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的水平也最高。而医学生的“行为不当”和非医学生的“成就感低”, 分别与家庭环境的城市化程度呈正、负相关。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之间, 各类学生的“成就感低”水平最低, 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而“情绪低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是来自乡镇的学生。
三、降低倦怠水平的几点建议
学习倦怠是一种个人心理状态的综合表现, 因此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和主观态度, 均会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不同性别、年级、成绩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 在专业的认同感、兴趣及学习驱动力上,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各类环境的影响。因此,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 改善学生家庭环境, 是降低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 改善学校整体育人环境
“泡菜理论”向人们揭示了环境育人的深刻道理, 强调了优化校园环境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位置。校园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 其中大学文化是核心要素。[5]大学教育管理者必须着眼于学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的现象, 营造严谨求实、善于创造的良好校风, 建设严谨笃学、全面教导的优良教风, 塑造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硬件设施在环境育人中的重要性, 在于能赋予学生直观上的环境印象。由于医学院校常以医学生为主体、重点, 较注重对医学类教学设施的投入, 因此在相对被冷落的氛围下,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更易高于医学生。因此, 医学院校在学习硬环境的投入方面, 应充分考虑非医类专业的需要, 创造、加强非医类专业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二)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校风、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人文关怀力。
高校教师合理、灵活、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 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民主的学习环境, 形成浓厚的学术环境, 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降低学生因缺乏对校园生活的新鲜感而产生的倦怠。因此, 教师应灵活地采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合理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参与修订并严格执行各类学习、考试制度。
人文关怀是指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 通过构建平等、互助、和谐的人文环境, 了解、关心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教师的人文关怀, 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 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 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须能根据学生的性别、年级、成绩水平、家庭背景等特点, 给予不同的关怀,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其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正附加值。
(三) 合理设置课程, 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合理设置理论知识、素质教育、实践指导等课程,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增强社会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应是能够打好基础、拓宽知识、加强能力、因材施教, 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社会适应力。[6]
在医学院校, 大多已形成较系统的医学教学课程, 有效的医学生实践指导课程和平台;而非医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通常相对滞后, 且非医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因此, 医学院校必须在建立医学生实践平台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资源, 为非医学生在四年中设置实践课程。
对于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较单一、理论和实践相离等问题, 医学院校应在优化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增加交叉学科的理论教育, 普及沟通技巧、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人文知识, 加强职业教育,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非医学生而言, 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交流沟通、管理协调等实践能力。
(四) 督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经济条件、期望、关爱等方面, 其中合理的期望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
家庭期望往往是父母把自己的梦想与愿望追加到子女的身上, 对其进行形象和角色定位而形成的。父母根据自己的期望, 会为子女设定各阶段目标, 进行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 从而影响子女的行为、目标和理想信念等。因此, 合理的期望,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其学习, 助其成长;盲目的期望, 不仅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负担, 还会给学生、家长带来失落感, 进而可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负担。
因此, 教师应多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 了解其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情况, 介绍学生所读专业的特点、就业前景, 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帮助学生从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适应大学校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 督导家长多与学生交流, 多了解学生学习成绩之外的各方面情况, 遵循家庭期望和教育的适度原则, 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教育, 从而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综上所述, 医学院校中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均高于医学生, 其中两类学生“情绪低落”维度水平均最高。为降低医学院校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 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类别, 从营造学校内外部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 采取侧重点不同的措施。
摘要:本文以温州医学院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调查两者学习倦怠的现状;从多角度对比分析两类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根据调查分析结果, 本文从学校环境、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及家庭环境等方面, 提出了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倦怠,医学生,非医学生,医学院校
参考文献
[1]Koeske G F, Koeske R D.Student“Burnout”as a Mediator of the Stress-Outcome Relationship[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1, 32 (4) :415-431.
[2]杨丽娴, 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 2005, 6 (2) :54-58.
[3]Jennings M L.Medical Student Burnout: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J].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 2009, 30 (4) :253-269.
[4]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 2006, 29 (1) :47-51.
[5]居安平, 傅祖浩.环境育人与泡菜理论[J].科学与管理, 2007, (1) :66-67.
[6]周典, 陈柏钧, 张新书.试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与设想[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0, 20 (3) :59-61.
医学生 篇2
一、吸收消化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的素质。
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们不但标志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而且也为医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医学研究,提供条件并指明方向。21世纪的医学生,应当学会掌握和应用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站在现代科技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要实现科技上的创新,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如果没有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就无从创新。
首先,医学生要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热点难点等,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其次,必须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进展、学科间的交叉点、渗透点,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美国当代著名的发明家格雷特巴奇于1958年发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1970年又研制一种改进的起搏器电池———锉电池,前者被美国国家职业工程师协会列为近50年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10个重大发明项目之一。他的成功,与其拥有广博的知识技能是分不开的,所研究的全锉电池涉及电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现在格雷特巴奇正在研究诸如艾滋病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今天的成功,都归功于康奈尔大学的教育,归功于大量工程科技的课程作业,以及我那时掌握比别人多的化学、物理和数学知识。”表面看来,格雷巴特奇在众多领域中的研究为跳跃式,相互之间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建立在渊博知识背景下,在发散思维中,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努力的结果[1]。
二、主动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以创新力作为核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属于结论性教学,老师所讲内容都是“定论”,没有给学生留出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会或不敢对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缺乏创新性思维,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1976年3位加拿大学者在美国创办《医学假说》杂志,他们在发刊辞中指出:目前几乎所有医学杂志刊载的都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证实性文章,即实践经验性材料的结论,好像一切理论性结果只能来自临床实验。实际上绝大部分临床或实验研究都是事先在某种理论或科学假说的指导下设计和执行的。为了突出理论思维或科学假说指导和引深临床或实验研究的重要作用,该杂志决定只刊登言之成理而不需要实践检验的属于科学构思或假说的医学论文。因此,要实现创新,就必须重视、培养、挖掘自己创新性思维的潜能,要倡导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源的思考、平衡的争论。
三、提高自身的复合型素质。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更加突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几乎全部与医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医学生要了解和吸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善于将它们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成果。同济大学吴世明校长指出: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重任。美国硕士、博士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
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强调学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用非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以求在相关学科领域实现新的跨越。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还通过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博士生要搞研究、做学问,没有广博的学科交叉基础知识如何出成果,如何在学科的前沿立足?因此,培养单位要创造条件,让博士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这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能发展,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多方位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也大有益处。
四、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
现代科技设备的发展,为医疗诊断、临床治疗和医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精密、准确、高效的手段和工具,使现代医疗的诊治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简单,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力,增强了疗效。但是,先进的设备为医疗服务提供现代化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设备越来越先进、操作越来越复杂、医生的诊疗对现代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问题。医学生要掌握医疗科技方法,应用现代科技设备从事诊疗、病理、药物、生化等方面实验、检测、化验等工作,为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提供客观、精确的资料,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先进设备的相关知识,提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2]。
五、团队协作的素质。
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人文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94—02
进入21世纪,医学模式将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服务艺术,又要善于从心理、社会、生物等方面综合观察和分析病人的情况。然而,在我国还存在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满意度低、医患关系紧张、行医环境不良等现象。究其原因,同我国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缺失不无关系。在医学活动中,医学人员大多将患者看成一部生病的生物机器,只关注纯粹的自然科学技术—医疗技术,漠视所服务对象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思想、个人兴趣、价值观和尊严[1]。同时,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计划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偏低。在国外,医学院校课程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部分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约20%~25%),英国、日本次之(约为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时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2]。并且课程体系偏窄、内容单一。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了医学院校的迫切之举。
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已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方案。新增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功能。它的开设,在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主义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近年来教学的切身体验,本文认为医学院校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应针对医学生的特点,着重培育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以生动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培育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其职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3]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凭借有限的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东西,到达培养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目的。这样,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能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自觉地、自如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1.培育学生历史性思维。历史性思维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对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评价,任何超越时代背景,以今人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历史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例如,中法战争的讲解便是如此。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表面看起来不可思议,明明战胜的清政府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但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就会看到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之间有着相互利用的一面,再结合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对外政策一贯地妥协、退让,这就不难理解了。
2.培育学生辩证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摒弃个人的爱憎和喜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上的许多人物、事件、现象的作用,都不是绝对的,都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辨别。例如对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评价就是如此。洋务派主要代表如曾国藩、李鸿章的手上都粘满了太平天国将士的鲜血,但他们却在兴办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方面做了不少贡献,开创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医学是一门“仁学”,直接面对的是身患疾病的病患。中国自古便提出了“医乃仁术”,西方医学奠基者希波克拉底则强调“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坦言了医学的局限性,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但医生的职责就是帮助、温暖病人。这样的职责需要从业者具有大爱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展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苦难和不屈不饶的抗争,以激发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1.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好教材。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奋斗史,尤其在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遇了空前的外敌入侵,几乎所有西方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都曾经侵略过我们。他们凭借科技的进步和军事的实力,以战争开路,强迫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弱,延缓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并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一百年来的屈辱,无法忘怀;一百年来的抗争,时时铭记。通过对这段历史形象生动地讲述,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是一种大爱,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大爱的胸怀和精神,他们才能形成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帮助并温暖患者,才能在临床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尊重患者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造就良好地医患关系,以显示医学人文关怀的强大魅力。
2.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中国历史跨入近代,是以悲剧形式开场的。这一延续了上百年的悲怆历史使人愤怒、压抑,并进而沉思、奋起,这是激发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感的一个独特元素。通观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看到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或离家别舍或抛洒热血。他们以“我以我血荐轩辕”、“去留肝胆两昆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悲慨壮歌书写丹青。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代代的中国人以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中华的复兴进行了不断奋斗。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可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关注度,以提高其历史责任感。学生只有对国家和民族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形成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和降低临床的失误,真正得到广大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医学是一门“人学”,直接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其职业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高于常人的道德需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的中国,涵盖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课程中不仅反映治国安邦的道理、外交军事的谋略、科技的创新与发明,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创见,还反映历史人物个人成长的历程,这些都可以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如林则徐、鲁迅、毛泽东、周恩来等,近百年来的无数爱国志士、共产党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道德风范,都是宝贵的德育财富,这些同样可以给后人以生动具体的崇高理想和人格的教化。这些史学知识的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多种文化的学习中,获得人文精神力量的支撑,最后内化为献身医学事业的高尚道德情操,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抱负[4],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从而逐渐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对于目前仍然重视科技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医药院校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具有十分独特作用。它不仅可以弥补学生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欠缺,而且可以培育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昕.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医学生 篇4
1 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医学生外科实习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麦吉尔大学医学院学生在第4年即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分内外科轮转实习,本文就其医学生进入血管外科实习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报告如下。
麦吉尔大学医学生分期分批进入血管外科实习,通常每批(组)1-2名或2-3名学生,参加血管外科病人的临床诊治实习,包括病房,手术,门诊及教学活动。在病房,跟随教员查房、查体,完成各种医疗文书书写。参加手术,培养基本的外科手术技能,包括切开(切开腹壁)、止血、缝合(关腹)等手术操作,以及外科手术无菌观念,外科换药、导尿等基本的外科操作,围手术期的处理等等,这些与国内的外科实习教学活动一样,没什么差别。
但是,在门诊(Clinic),他们的临床实习表现出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每位实习生都是自己先独立看病人,询问病史、查体、给出诊断和治疗意见,实习生都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自然的交流,然后,向带教教师汇报,从现病史到既往史,从查体发现的阳性体征到重要的阴性体征,从辅助检查结果到初步的诊治意见,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再由带教教师再重新询问病史、查体,给出正确的诊治意见,同时也是检验实习生的临床分析与判断能力,如果一致,同意实习生的诊治意见,教员(医师)签字即可,遇到有不足之处,或者有错误时,向学生提出,加以纠正并进行讨论,直至将问题解决。针对具体病人,教员会结合实际病例,提出问题。比如说,对于下肢血管性溃疡为主诉的患者,教员会要求学生鉴别是动脉性溃疡?是静脉性溃疡?还是糖尿病足。如果是动脉性溃疡,有什么临床表现,ABI(踝肱指数)是多少?等等,随时随地实践PBL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血管外科每周在学术厅安排一次教学活动(round),1个月或2个月报告一次患者的医疗及并发症和死亡率情况,有时邀请外面的血管外科专家来讲学。参加人员有科室教授,fellows、residents和医学院实习生。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实习生既能系统的学习和复习血管外科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让他们紧贴临床实际,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提问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腘动脉分出哪些分支,并让同学在CT片(CT scan)上一一指出哪支是胫前动脉,哪支是胫后动脉,哪支是腓动脉,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活跃,如果回答错了,教师再加以指导、纠正和补充,直至将问题搞清楚,整个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实习结束,他们将经过严格的考试。
2 国内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理论课学习过渡到临床工作的重要学习时期,是从学生成长为医生的重要环节。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对于医学生今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医生非常重要。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临床实习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2]。
2.1 医学生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
临床教师和实习生有时对实习教学重视不够,临床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有繁忙的医疗和科研工作。教师的教学重心往往放在大课讲授上,对实习阶段的教学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实习启发式教学不够。部分教师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教学查房形式枯燥,启发式、互动式查房少,往往不能选择有教学意义的典型病例展开讨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和巩固,学生在最后的临床实习阶段忙于就业找工作,或忙于考研,学习精力分散,没有能很好的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主动参与性差。
2.2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存在的不足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多年的临床带教和对学生进行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我们发现虽然经过了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对临床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涉及到普通外科某个具体病例,他们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处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不会把理论知识与病人的具体情况相联系;有时面对病人一头雾水,甚至于手足无措,不能把所学理论与活生生的病例结合起来。部分实习生进入实习医院后表现出临床实践综合能力低下,不能很快进入实习医生的角色,主要表现在碰到有机会操作时有些不知所措,动手操作能力不强。部分实习生只注重临床操作而轻视病史询问和病历书写,病历书写质量不高;部分实习生缺乏良好的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甚至于不敢接触病人,不能和患者有效沟通。
3 几点思考与启发
3.1 切实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等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3]。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临床操作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是临床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评价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实践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医学教育必需把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首先,是操作能力的培养。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科学。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应该具备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操作技能[1]。对于外科医师而言,操作技能更为重要。外科的实践性很强,手上工夫要求严格,无论是简单的外科换药、清创缝合,还是外科手术操作,都需要手、眼、脑的协调进行。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应认真做好每次临床治疗和操作的示范,认真做好对每个病人的查体,采用边操作边讲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前,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与此同时,在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操作练习。例如,外科换药是临床医师治疗和观察病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复杂伤口的处理,我们在给实习学生先讲换药的基础知识和观看带教教员操作以后,让实习学生亲自操作,从揭开敷料、消毒伤口到更换新敷料,使他们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安排实习医生上台使他们了解手术步骤,培养他们基本的外科操作如切开、止血、结扎、缝合等。勤观察,多操作,注重培养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临床操作技能。
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踏实的临床实践能力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外科实习就是每天跟教师查房、换药、上手术,整天忙于各种操作,无心参阅教科书,导致其对疾病的认识浮浅。这种实习方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应更加重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表现,而且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典型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指导学生查阅该病的研究进展,结合病例复习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全面、细致,医学知识得到拓宽,逐渐拥有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里的疑难和危重病人的病案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重视医患交流,加强医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当代的医生必须既是优秀的专科医生,又是合格的心理医生。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患者的病情息息相关,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一手高超的技艺,还要把这种爱传递给患者,成为病人的知心朋友,使患者信任你,愿意接受你的治疗。临床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与患者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带教教师的传授,学生自己接诊病人的体会,参加医患模拟角色的演练以及阅读有关方面的文献,使学生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使学生克服紧张、羞怯等心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2 充分发挥教学查房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要求带教教师必须从点滴抓起,从“三基”训练入手,严格训练基本操作,规范体检操作,使学生真正领会各项操作的具体要求,熟练规范地掌握各项操作过程。实习的过程就是在临床实践中再学习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临床,实际观察病情,诊治病人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深入临床,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从病人身上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临床实习教学查房正是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学查房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教学纽带作用”。我们对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进一步开展了规范化教学查房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教学效果[4]。
教学查房是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是教师引导学生由教室走向病房、由书本走向病人、由理论走向临床实践的第一课,是教师临床实践的一次真实演示。规范的教学查房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查房前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带教教师要选择有教学意义的典型病例,认真备课。学生查房前应该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主动参与教学查房互动。规范的教学查房使实习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临床就接受“规范性”训练,为其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规范的教学查房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系统理解疾病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查房中应用PBL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5],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启发式教学活动。带教老师在教学查房过程中,要始终处于引导地位,注意从学生的汇报、讨论与分析中找出他们的思维曲线,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找寻正确答案。在教学查房中实践PBL教学法,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3.3 不断提高教员临床带教水平,探索国际化培养途径
要培养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建立一支教学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的高素质临床教师队伍显得非常重要。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深入,临床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应该不断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因此,应强化师资培训。只有高素质的国际化临床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6]。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具有在国际上较前沿的理论知识,并能紧跟时代和世界发展的趋势。通过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出国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强化其医学教学的国际化理念,使之具备国际化师资水平。通过交流、培训等举措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临床带教水平,鼓励他们探索灵活多样的带教方法。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传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介绍本专业新知识、新动态,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科技前沿,必将进一步促进和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在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同时,鼓励有能力的长期工作在临床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开展全英语教学,逐步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接轨。聘请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的外籍教师直接为医学生授课,让学生了解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医疗现状,以多种方式提高双语及全英语教学水平,探索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国际化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Grober ED,Jewett MA.The concept and trajectory of“opera-tive competence”in surgical training[J].Can J Surg.2006,49(4):238-40.
[2]王红军.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189-192.
[3]孙保亮,张辉,李昌英.提高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2):28-29.
[4]袁时芳,凌瑞,易军,等.规范化临床教学查房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229-1232.
[5]Papinczak T.An exploration of perceptions of tutor evaluation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ials[J].Med Educ,2010,44(9):892-899.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论文 篇5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论文【1】
【摘要】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医生从事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底线,是对社会和人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医学生来言,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解决目前医疗事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医学生 伦理素养 养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生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医生从事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底线,是对社会和人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医学生来言,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解决目前医疗事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措施。
其中医学伦理素养是医生职业操守的核心内容,因此,医学教育机构应强化医学生的伦理素养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1.医学伦理素养现状堪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已经转变为服务者和消费者,病人在医患关系中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医生不仅在医疗技术水平上受到病人的重视,其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素养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一些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现状却不尽人意,有些人收取药品回扣,有些医生服务意识冷漠,医患沟通不良以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学生是医疗事业的储备人才,应通过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要任务。
要让未来的医学从业者既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掌握熟练技能,同时又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质量。
2. 医学伦理教育中的问题
2.1教育认识不足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教师往往对医学专业课程特别重视,而对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忽视,或者另有人负责,这便使伦理教学不能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教育全过程。
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缺乏关于医学人文关怀,在实践实习中,带教老师更多的也是关注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培养,开展各种专业讲座,加深不同领域的前沿医学知识,但是关于医学生的专业职业操守、思想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相关的则很少。
随着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带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和相关责任,因此也出现了部分老师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对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2.2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价值多元化,部分医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做出与医生职业道德相背离的行为。
工作散漫、见死不救、区别对待病人、责任性不强、出现医疗差错等不良现象频频出现,这很大程度的损害了医务人员良好的形象。
社会环境和部分从业医生的不良行为对医学生的培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认知上产生动摇。
3.培养医学伦理素养的措施
3.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效果,文化可以塑造人,环境可以培养人。
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全面治理医德环境,激发出医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启发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教育他们爱岗敬业、严守医德。
在校园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培养优良的学习风气,积极优美的文化生活和环境会对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注重医德教育的渗透,可以充实医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形成医学教育机构丰富的底蕴和人文特色。
3.2增强医学生的自我意识
构建职业操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奉献精神和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医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实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在医学护理的实践中脚踏实地的进行自我评估,提高自觉性,并且持之以恒。
培养职业精神,应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自觉自发的投入医学实践。
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珍爱和重视生命,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在学习期间更应该加强自我的人文修养,提高主体意识,不断培养自己尊重生命、爱岗敬业的人文品质。
3.3提高教师的职业榜样作用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树立正确的模范典型,积极引导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因此建立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德教育的关键之处。
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内在品质和思想水平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和带动作用。
4结语
对于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需要注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从教育环境、自我意识、榜样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要的分析,要真正完善医德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
医学教育机构应重视医学生的职业操守的培养,关注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发展的医务工作人员,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医学生临床教学问题浅析 篇6
关键词 医学生 临床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Clinical Teaching
MU Ke
(Department of Drug Marketing, College of Pharmacy,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1)
Abstract Clin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which is very helpful to consolidate the students' theory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clinical practice.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medical education mode is not changing. Consequently,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clinic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se question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eaching; problem
作为培养医学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临床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临床教学在医学生成长为专业的临床医生的道路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科技进步带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变化,医学教育模式和医疗体制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上出现了不少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对于以后我们提高临床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临床教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当前培养医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
1 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契合度不高
目前,“三段式”课程设置是我国培养医学生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分为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教学阶段。①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生在经过三年左右的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学习后,才会在第四年或第五年开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即从前两个阶段走向第三个阶段。这种分段式的培养体系会带来一定弊端,比如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不紧密,学科之间相互关联不足,使得医学生往往局限于有限的学科思维模式,很少发生交叉思考,更无法从整体观点出发解决临床实际应用。理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向来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方式,单方面建立知识体系,而忽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尤其是利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医学生建立起系统、完整、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反复学习观察很多医学生也能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但却无法及时与临床实践结合,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医学生的实践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都得不到提高,更无法融会贯通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难得更有效地发挥特长。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得医学生们更需要主动积极地自愿学习,多方面思考,加强团队协作。另一方面,临床教学在普遍观点中,不容易出成绩,难以量化考核和评定,因此长期以来多没有其他两个阶段发展的完善。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临床教学既不能带来有效的经济效益,也没有明确的量化考核目标,与绩效挂钩不明显,因此领导教学的义务人员面对这种“额外负担”都难以主动,积极性不高。
2 病员与医学生总人数不成比例
为了满足人民对知识教育日益高涨的需求,我国自21世纪以来对高等院校实行扩招。医学院作为特殊专业的一员也实行同意的政策,因此需要参与临床实践的医学生人数也不断上涨,相应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并没有增加,医学生人数与所需医院数量逐渐不成比例。而且由于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些疾病由原来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变成目前的少发病。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临床实践等医疗教育资源不断扩张,但过快的医学生扩招是其无法赶上的,可供临床实践教学的病症、病员相对不足。并且由于临床实践教学的时间性规定,医学生只可能在固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观察学习,但相应的病症、病员不一定可以与实践同期发生,因此无法保证每个医学生都了解到每种病例。无法了解病症、病员的临床症状,也就无法实现教学培养的目标。
3 临床实践期间能力训练不足
面对每一个病症、病员的新症状,由于临床教学实践时间、资源有限,每个实习的医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其检查手法不系统有效,询问病症时思路不清、顺序不当,以及最终病例书写不规范,都是其临床实践能力训练不足造成的。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病症,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正确的思路,观察归纳分析。然而目前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人数不成比例,导致资源时间分配不足,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局限性,和其基础、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足,基本诊疗步骤不熟练,询问病情时思路不清,都是当前医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训练的表现。
4 临床实习安排时间不合理
当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生同样如此。此时供他们选择的道路主要有继续深造、工作和待业。对于医学生来说,继续深造考研的学生,通常在大学进入临床实习期初期就会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复习备考上,从而将本专业临床实习置于次要地位;对于即将工作的医学生,在实习期通常都会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有些学生继续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有些则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不同的考试、面试,很有可能将实习放在一边;对于少部分对前途迷茫的医学生,对工作和继续深造都没有兴趣,得过且过,对临床实习可能也置之不理。③无论哪种学生,对于临床实习不认真,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就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上去。
5 导师对临床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参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医师众多,可能会存在一部分人不够重视,认为教学任务与绩效无关,将其当作负担。而开展临床实践教学的医院,通常都是附属医院或相关教学医院,在次过程中承担着治疗和教学双重职责,既要诊治患者病症,又要指导未来的医生教学实践,因此承担的责任与相应的压力较大,风险也较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引导越来越多的医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这也使得部分医师对教学积极性不高,工作不够热情。并且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质疑声和不信任度越来越高,导致某些患者对医师产生了质疑,也有可能导致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不顺利。④参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医院一般都是三级以上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就较为紧张,无论医师还是设备都处在高负荷运转状态,能够参与教学的医师相对不足,基本无法脱产教学,因此医学生实习的时间性和连续性都无法得到保障。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医疗科学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不断增强,随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深化改革,对于医师的需求量也会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医学生的重要一环,必须从传统单向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种手段结合,建立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临床教学体系,以培养出更多的医师人才。
注释
① 肖毅,刘文励.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4):630-633.
② 杨燕玲,吴泽全,闫广华,等.非直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49-150.
③ 吴剑波,刘仰斌,敖慧斌,等.构建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1):13-15,35.
医学生 篇7
1 开展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1.1 社区教育是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途径
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是知识教育,其基本形式是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程。该课程要求医学生学习和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全科医学特有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以及全科医生特定的服务方式与专业技能,掌握全科医生提供健康照顾的基本方法;了解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和全科医生的工作具体体现的,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所包涵的价值与作用,需要学生通过社区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在亲身体验中去感受与领悟,从而理解和认同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与作用,理解和认同全科医生的工作,并把握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的联系与区别。社区教育为医学生在毕业后接受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奠定基础,为他们将来从事全科医疗或专科医疗工作,形成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互利互补、协同配合的工作关系等建立相关的概念。国外尝试在医学本科生中强调社区医学和全科医学知识的学习,其目的不仅在于增加医学生社区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于运用整体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解决健康问题,能更好地适应卫生保健服务[2]。
1.2 社区教育有利于引导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就业选择
目前,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与作用普遍不了解,且关注程度低,对全科医学的兴趣不高;在就业选择上,依旧将眼光放在大型综合医院。我国医学生选择全科医学作为自己专业方向的很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社区从事全科医学的不足10%,而在国外医学生大多选择全科医学专业[3]。我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不完善,全科医生的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不高等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就业选择。以全科医学为核心培养专业化的全科医生,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环节。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在今后会逐渐成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主体形式,它将促使一定数量的医学生去社区从事全科医学服务工作,让社区成为医学本科生就业的理性选择。社区教育为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社区服务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途径,能引导医学生去理解全科医生的工作,充分认识全科医生能在全科医学领域中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体会和认识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作用与价值,激发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在社区实践中要进行教育和引导,为医学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打下思想基础。在国外由于全科医学的发展,其鲜明的学科和服务特征吸引了优秀的医学生立志于全科医学[4],在我国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推动过程。因此,要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把全科医学作为本科生素质教育的课程之一[5]。
1.3 开展全科医学社区教育存在的困难
全科医学教育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紧密联系,全科医学教育要避免抽象的理论教学,加强社区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而我国目前全科医学教育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势微力薄[4]。由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时间不长,我国普遍存在着全科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的突出问题[6]。开展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开展全科医学社区教育要以有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良好运行机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但不同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有的社区卫生机构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上仍旧没有脱离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架,服务内容仍以疾病治疗为主,全科医学服务的基本理念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在根本上制约了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的开展。我国以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为对象的全科医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教材和教学大纲均不完善,缺乏能开展高质量全科医疗活动的全科医师,实习教学基地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7]。其次,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课程多以选修方式开设,非全科医学方向医学生的社区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全科医学课程学时偏少,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学内容仅仅是全科医学的概论,理论多于实践[3],开展社区教育还缺少计划的保证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2 开展医学生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的探讨
2.1 明确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的目的,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不是要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它首先是一种观念教育和知识教育,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的技能教育。对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是为其将来立足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并与毕业后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相衔接[7]。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是以强化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熟悉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思维方式,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目标的。
全科医学社区教育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当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前期的社区实践活动,是以强化全科医学服务理念和掌握健康照顾基本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见习和实习。可以安排在课余时间,以多种形式进行,并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进行。二是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阶段进行,是以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以及全科医学问题处理为主的社区卫生实习,要求医学生能参加并独立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的一系列工作,熟悉或掌握全科医疗的诊疗程序、接诊技巧、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社区诊断、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控制等全科医学相关的技能,需要安排2-3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这一阶段的实习多对于有全科医学专业方向意向的学生实施。
2008年开始,学院在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基础上,对进入大三下学期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展开了社区教育的尝试。学生以社区卫生实践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分批进入社区。实践时间每周安排2个半天,在2-3个月内完成,共计完成16次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由学校安排专任教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带教教师相结合组织实施。
2.2 把握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
对于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的重点是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服务及全科医生的工作,形成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强化全科的服务理念,掌握健康照顾的基本方法。学院以《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了全科医学服务模式和内容、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运用、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家庭访视与家庭护理、、全科医生的接诊内容与接诊方式等六个主要学习内容,进行社区实践性教学。以一个学习内容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单元,进行设计和组织教学。制定了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并根据本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开展情况和社区带教专业人员的状况,选择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完成各个教学内容。实践活动采取了多种形式,包括参观、听课、宣讲、观摩、入户调查、病人访视、与全科医生交流、跟随全科医生接诊病人等。实践教学对每一教学单元学习提出要求,并在开始前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加学习,每一单元学习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小结。在整个实践性教学结束时,以个人学习报告、专题讨论会的方式进行考核与总结。
3 扩展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的形式,探求新的教学模式
学院组织安排临床医学生在社区开展全科医学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①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灵活安排社区教育活动。②以一个主题内容为一个独立学习单元进行组织设计,实践内容明确具体,便于实施。③社区教育因地制宜,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让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以及全科医学服务的内容和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在总体上把握全科医学概论的理论教学内容。④选择在医学生学习临床课程的同时进入社区,促使其关注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并结合临床课程中健康问题全科医学处理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⑤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重要性的认识。⑥选择性地在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克服了社区实践基地功能不足、社区师资带教困难等所致学习效果不良状况。⑦加强了与社区实践基地的联系,促进社区教师带教水平的提高。
社区实践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效的社区教育要大胆创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在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之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8],社区实践活动应以多种形式进行。①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教学联系,建立和完善医学院校社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居民健康调查、健康咨询服务、义诊、主题健康日、健康教育等多种活动;②安排学生跟随社区带教教师进行数周实习,通过对社区患者的健康照顾,全面深入了解全科医生的工作;③鼓励教师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方面的科研,吸收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科研的调查研究、资料处理等过程了解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④在临床医学课程中贯彻全科医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并在临床课程中加强常见病多发病全科医学处理的教学,安排毕业实习阶段进行1-2个月社区卫生的集中性实习;⑤鼓励本科医学生的毕业论文选择有关社区卫生等相关内容,并为其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一定的条件与教师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勘.上海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前瞻[J].实用全科医学,2008,5(3):441-442.
[2]胡传荣.紧抓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推动全科医学人才战略[J].实用全科医学,2008,6(3):221-222.
[3]周小冬,卢建华.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358-359.
[4]杨辉,Shane Thomas,Colette Browning,等.从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全科医学发展史引发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863-867.
[5]陆志刚,康玉唐,王菲菲.全科医学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1-3.
[6]杨韵菲,张瑾.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医学教育与探索,2007,6(1):12-13.
[7]张之威,王学骥.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学的SWOT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380-381.
医学生 篇8
1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 容易混淆, 比较枯燥的特点。学好这门课程, 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 由被动变为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开始, 利用学生对实际病例感兴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需要感, 增强其求知欲。如以学生面部多发的痤疮为例, 引出化脓性球菌;从我国乙型肝炎及其危害入手引出肝炎病毒;由河南的艾滋病村开始, 介绍人免疫缺陷病毒;从儿童接种卡介苗、做结核菌素试验引出结核杆菌等。通过具体实例, 激发学生对本门课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
2 自主性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去我们认为老师讲得越细, 学生学起来越容易, 课堂效率越高, 其实这样做会养成学生不爱动脑筋的习惯, 学习上经常处于被动, 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弄懂。学生自学后, 老师可以采取提问式教学, 对学生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讲述, 加强课堂的互动性, 这样学生不会感到课堂乏味, 反而会变得主动起来,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 老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 对好学生不断表扬, 对后进学生需要督促、鼓励、辅导。使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3 利用CAI课件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医学各专业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已威为必然趋势, 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效果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课件直观性好, 逻辑性强, 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 医学微生物种类很多, 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直观的图片, 真实形象的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超微结构, 使同学们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增强记忆。CAI课件对一些知识难点, 采取动画画面, 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病毒的复制过程, 配以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这一过程变为生动的画面, 使同学们对病毒的增殖一目了然。
4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内容课堂上难以讲清楚, 只有通过实验。从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中得到理解。医学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很多, 一部分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来做, 还有一部分实验。可以通过录像、结果示教等手段来完成。使各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好一堂实验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 老师认真备好实验课,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前, 老师提前讲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第二, 调整实验内容, 开设综合性实验, 将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构成实践性、目的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全过程的训练,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强创新意识;第三, 重视实验课的考核, 强化考核环节。微生物实验的考核不能以实验报告、实验课平时表现来进行评定, 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微生物实验内容很多, 不可能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部内容的考核, 同学们可以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进行考核, 老师当场打分, 这样学生在实验时积极主动, 进一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 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卫生职教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教老师必须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通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如:参加短期培训班, 进修班, 专家讲座等形式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 不断吸取养分而完善知识结构。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 共同交流, 开阔教学思路, 不断学习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 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
专业课教师除了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尽可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知识的学习, 努力使教师威为有良好道德品质, 勇于进取, 不断开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医学生挫折教育探讨 篇9
1.1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带来的烦恼
大多数医学生是怀着成为“白衣天使”的美好愿望从高中步入大学的, 虽然大学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但与他们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仍有一定的差距, 这使他们产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烦恼。医学专业课业繁重, 很多医学生无暇娱乐, 即使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也常常顾此失彼, 手忙脚乱, 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但仍然成绩平平。繁重的学业压力使不少医学生陷入自责、烦恼当中, 甚至产生自卑感、挫败感。
1.2 人际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的冷漠和孤独心理
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人际交往愿望强烈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 但如果交往经验和能力不足, 极易产生孤独、冷漠等挫折心理。一方面, 进入大学后,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由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语言的差别, 常常会因互不了解、沟通不足而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另一方面, 高等医学教育多以自学教育为主, 任课教师所带班级较多, 教学任务重, 师生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 学生遇到人际交往等心理问题时往往无处诉说。
1.3 无法预测就业前景而带来的担忧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医学生毕业至今, 全国医学类毕业生已超过110万人, 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医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毕业生追求“三大” (大城市、大医院和大单位) 愿望, 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提出了“三高” (高学历、高学位和高职称) 要求, 这使得医学毕业生的“三大”愿望难以实现, 由此给医学生造成更大的就业心理压力。这种担忧主要表现在:对毕业后自己所学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无从知晓, 担心自己选择职业的余地小;由于社会风气不正, 担心自己没有关系、背景, 就业时会受到不公正对待, 不能凭自己的能力竞争就业;担心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不能胜任职业要求等。因为有这些顾虑, 一些医学生就会产生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等挫折行为。而这种现象, 在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中更普遍、更严重。
1.4 经济负担带来的生活焦躁
生活焦躁是指大学生因经济拮据而产生的各种挫折情绪。由于医学院校学费较高, 尤其是民办医学院校的医学生能享受到的国家教育补贴相对较少, 加之物价上涨、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严重等原因, 医学生的经济负担普遍较重, 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医学生负担更重。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 放弃应有的娱乐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因而这些医学生更易产生压抑、无奈、自卑、痛苦、焦躁的挫折心理。
2 医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2.1 正确认识挫折, 树立面对挫折的信心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在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对人有消极的影响, 会影响其实现目标的积极性, 降低创造性思维水平, 损害身心健康等;另一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它能增强情绪反应力量, 增强容忍力, 提高人对挫折的认识水平[1]。正确对待挫折的两面性, 可以变不利为有利, 化消极为积极, 积极主动促使挫折向好的方面发展。经历一些小小的挫折并不可怕, 关键是要正确对待挫折, 要善于发现挫折蕴含的价值。挫折的到来是对人生的挑战, 是锻炼人的契机, 要勇敢地面对挫折, 只有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它, 才能成为勇者。
2.2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帮助医学生排解心理压力
医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帮助。而在大学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相对较少。作为教师, 应了解医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医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要与他们及时沟通,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2.3 进行情景教育, 加强挫折教育实践
进行挫折教育仅靠说教是不够的, 还要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 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增强医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教育。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 提倡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的探究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我们尝试开设第二课堂, 利用课余时间开办“大学生模拟医院”, 为医学生提供听诊器、叩诊锤、压舌板、体温计、血压计等常规的检查器械, 要求我们的“小大夫”利用有限的检查器械对疾病进行判断分析并及时处理。这种抗压训练对于改善医生对先进仪器的过分依赖, 增强动手能力, 提高应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挫折教育同样可以应用在日常实验课教学之中, 例如我们在生理学实验课中通过对每一组每一名学生进行角色的定位, 模拟一台手术所需要的所有角色:主刀、一助手、二助手、巡回护士、麻醉师等人员, 经过这种专门训练过的医学生具备更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另外实验过程中造成实验动物死亡的小组, 除了完成实验报告还应上交动物死亡报告分析, 这样培训出来的医学生更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医德也同样具有很好的作用。事实证明, 有针对性地进行挫折情景教育的实践能有效提高医学生抵御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4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不断完善自我
医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 并积极应对。医学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应在他们入学之初就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 引导医学生明确奋斗目标, 鼓励医学生树立自信心, 正视自己的实力, 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针对医学生普遍追求的“三高”就业, 应引导医学生端正就业心态, 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工作锻炼。随着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在农村广泛实施, 医学生到基层工作也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医学生 篇10
医学图书馆面对医务工作者, 读者群具有其广泛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 非医务工作者到医学图书馆读书和查阅资料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越来越需要医学专业图书馆为他们服务, 他们需要利用医学图书信息资源, 这就决定了医学图书馆一定要做好读者的管理工作。做好读者的管理工作必须研究读者, 开展与读者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其目的是更好的管理和指导读者利用信息资源, 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 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对类型信息索取途径和方法的需求, 对服务工作的需求等[2]。
读者的管理、组织、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要靠读者来使用, 使读者有序地利用信息资源将读者科学地组织起来, 要组织好读者, 首先必须对读者考察, 进行科学分析, 读者分类是一个整序的过程, 它将具有共性特征的读者加以类聚, 形成一个个的读者群体, 如果不进行这种分类, 就无法把握各种读者群体的特征及其需求规律, 也就无法探索出使读者满意的服务方法与手段, 而只能面对不同读者, 从事被动服务。一般来说, 可按读者单位性质划分为系统内读者和非专业读者, 读者的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经常性工作, 应该贯穿在各个环节, 培训读者的目的在于提高读者整体素质, 让读者熟悉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读者若不了解上述要求, 便会形成交流障碍, 也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所以说, 图书馆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读者进行管理与培训, 让他们了解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信息资源的馆藏数量、类型、特点、信息资源探索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等。总之, 读者的管理是一个具体、实际的工作,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把读者的服务工作做好, 医学图书信息的价值得到体现、医学图书馆才能真正找到它的位置。
结合图书管理浅谈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3],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新突破, 现已成为当今社会及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热点, 也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目前素质教育的问题已不单是中小学生的事情, 同样涉及专科学校教育的改革, 从某种程序上讲, 现在的专科学校学生教育仍属于应试教育的范畴, 高分低能现象在专科学校还相当普遍, 为搞好专科学校的素质教育, 就应从教育改革、校风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入手, 逐步实施。在这种实施过程中, 专科学校图书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众所周知, 专科学校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必须依赖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4]。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被人们称之为学校的三大支柱, 它们之间综合职能的发挥, 无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而专科学校图书馆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说, 一所专科学校图书馆与其专科学校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 没有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当今专科学校学生一般处于18岁左右青春期, 这一时期的医学生正在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 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思想理论的肤浅, 他们还不能够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人生。图书馆应开辟宣传栏、图书评论、推荐书目和介绍新书等, 以多种方式为广大学生读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营造出一种催人奋进的学习氛围, 使专科学校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在读书中得到提高, 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进入图书馆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信息, 可以浏览到最新的书刊和报纸, 这样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就会在图书馆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重心必须由原单一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学会主动去获取知识, 在信息飞速增长的今天, 学生具备迅速检索各种文献信息资料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在图书馆实际查阅资料和上网学习的过程中, 亲自体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并且在工作人员的直接辅导下, 逐渐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增强, 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蒋霞美, 蒋知义.高校图书馆研究型读者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图书馆杂志, 2005 (6) :43-46.
[2]李国新.《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突破和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 (5) :53.
[3]陈荔京.图书馆讲座与全民终身教育[J].图书馆杂志, 2005 (6) :36-38.
大二医学生死亡态度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二医学生;死亡态度;死亡教育;生命
【中图分类号】C9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28-01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或五年里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说大一学生对一切还充满着新鲜感,充满着幻想,那么大二学生逐渐进入迷茫期。许多人无法找到前进的方向,觉得生活非常枯燥.乏味。对于医学生来说,从大一到大二,其专业学习更加紧张,每日的课程更为紧凑,其课余生活不如其他类型大学的大学生生活那么丰富多彩。再加上,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或护士。他们必须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以及重病或濒死的病人。研究医学生的死亡态度有利于指导他们端正死亡态度,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1 方法
1.1 对象。以367名大二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0.04±0.98岁。
1.2 工具。本研究采用的《死亡态度问卷》是在《死亡态度量表》【sup】[1]【/sup】和《死亡态度描绘修订版》【sup】[2]【/sup】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问卷由害怕死亡、逃离接受、中立接受以及趋近接受等因子构成。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444(p<0.001),整体内在一致性系数α为0.656,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问卷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高度相关,介于0.128和0.465之间;四个维度的得分与总分高度相关,介于0.251和0.645之间;各因子中的项目负荷量介于0.425和0.786之间,高于0.30的可接受值。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研究发现,多数大二医学生偏向于中立接受死亡,其均分接近四分。在死亡态度四个维度中,按照均分的高低排列分别是中立接受(3.89±0.80)、死亡恐惧(2.50±0.78)、趋近接受(2.25±0.76)、逃离接受(2.08±0.69)。而且,八成多大二医学生(83.4%)中立接受得分高于3分,两成多的大二医学生(23.4%)死亡恐惧得分高于3分,一成左右的大二医学生(10.4%)趋近接受得分高于3分,近一成大二医学生(9.5%)逃离接受得分高于3分。
2.2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死亡态度
2.2.1 不同性别对医学生死亡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二医学生在死亡恐惧(t1.13, p>0.05)、中立接受(t-1.46, p>0.05).趋近接受(t-1.92,p>0.05)以及逃离接受(t-0.03,p>0.05)上均无显著性别差异。
2.2.2 是否独生子女对医学生死亡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死亡恐惧(t0.31,p>0.05)、中立接受死亡(t-0.57,p>0.05)以及逃离接受死亡(t-0.67,p>0.05)均无显著差异,但在趋近接受死亡上二者差异显著(t2.62,p<0.01),独生子女的得分(2.50±0.80)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2.20±0.74)。
2.2.3 有无自杀意念对医学生死亡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有过自杀意念的大二医学生和没有自杀意念的大二医学生在死亡恐惧(t0.55,p>0.05).中立接受死亡(t0.57,p>0.05)以及趋近接受死亡(t0.14,p>0.05)均无显著差异。但在逃离接受死亡上二者差异显著(t2.71,p<0.01),有过自杀意念的医学生得分(2.24±0.79)显著高于没有自杀意念的医学生得分(2.01±0.64)。
3 讨论
所谓死亡态度,是指人们对死亡及有关现象的看法或情绪反应。这种态度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多个维度。研究发现,多数大二医学生偏向于中立接受死亡。该维度在被研究的四个维度中得分最高,超过了中间值(3分)。也就是说,多数大二医学生对于死亡既不害怕,也不欢迎,而是把它看作是一个自然的.不可否认的.无法避免的事件。一般来说,偏向于此维度的人都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虽然医学生学的是医学专业,而且已有一年多的医学专业学习,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大二医学生有较为强烈的死亡恐惧感。他们可能因上生理解剖课时常常看到的尸体而产生较为强烈的死亡恐惧感,也可能因死亡的不确定或不可知而被死亡恐惧感缠绕其身。至于趋近接受死亡和逃离接受死亡,前者指把死亡视为通向天堂或极乐世界的道路,而后者将死亡视为摆脱烦恼.解脱痛苦的途径。无论是哪种,都容易使人走上自杀的道路。
本研究发现,在不同性别上,大二男生和女生在死亡恐惧.死亡中立接受.趋近接受以及逃离接受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经过一年多的医学专业学习,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接受着相同的医学教育背景,其死亡态度通过课堂学习、课后讨论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变得趋于一致。至于独生子女趋近接受死亡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能是因为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从小享有更为优越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多人的关爱。他们看问题的方式更为主观,更容易产生幻想。于是,对神秘的.不可体验且时常被影视作品美化的死亡,他们较容易看作是通向天堂或极乐世界的道路。对此,必须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如果一个人心中的烦恼和苦闷持续增加而又无法排解、无人倾诉,那他(她)就很有可能想到通过死亡来逃避。本研究也发现,有无自杀意念会影响一个人的死亡态度。也就是说,想要自杀的人往往将死亡视为逃离痛苦世界的唯一途径。反之,那些表现出较为明显趋近接受死亡和逃离接受死亡的人,很有可能产生自杀意念。这些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令人担忧。对此,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直面他们的死亡态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积极指导他们调整心态、端正死亡态度。
死亡总是和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大对医学生死亡态度和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将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开设独立设置的生命教育课程和死亡教育课程,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死观。
参考文献
[1] 陈若慧, 罗桂玉, 张玠, 等. 台湾地区高职学生死亡态度之研究——以台中市高职学生为例[Z]. 台湾: 国立台中高级护理职业学校, 2000
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研究 篇12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人格,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对医生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适应这一职业的人格特征。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医学院校,在传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格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1 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总和,它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包括了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内在心理倾向,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在心理特征。职业人格则是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结合。它是个体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本职业的稳定的人格特征。不同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职业人格要求,医生的职业人格是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工作中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心理特征。对于医生来说,他们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治病救人的技能,同时也需要具有对所从事职业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以及良好的职业性格、有效医患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应注重对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
2 培养医学生职业人格的意义
2. 1 满足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研究和制定21 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从而使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医学现代科学发展更好地保持一致。医学教育将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职业人格有缺陷的人,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病人,不愿意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不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即使医术高超,也无法很好地承担起治病救人的重任。
2. 2 满足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疾病不仅是单纯身体发生病理转变的一种表现,而是受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综合影响的一种整体表现。这就要求现代医生要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文化等全方位的服务。因此,医学生与患者共情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创新的能力等的培养非常重要。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对于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
2. 3 满足医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以及大学生自主择业模式的日益完善,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若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心仪的工作岗位,就需要医学生树立职业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意识培养适应医生这一职业的人格特质。医学院校应从医学生入学之日起,重视对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使学生毕业之时,能较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3 培养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建议
3. 1 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民众、奉献社会的医学人文态度。医学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多开设一些人文类课程,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使医学生懂得注重他人感受的重要意义。此外,各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知识内容的讲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观念和素质的培养,真正做到时代赋予教师的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使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善职业人格。
3. 2 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必然以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学校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拥有健康的心态。此外,全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宣传,在评估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对心理不健康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及辅导,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心理,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及职业人格的培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3. 3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初入大学的医学生,就应该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构想。医学院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针对医学生就业现状,系统地讲授医学生设立职业目标、设计职业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人格、树立职业观念等择业、就业的相关知识,树立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医学生的择业及就业能力。同时,在课程中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医学生解决医疗难题、医患关系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使未参加工作的医学生对医疗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他们做好人生规划,培养职业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
3. 4 增加医学生医疗实践机会
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医疗实践。只有增加医学生医疗实践、实习或见习的机会,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人格。因此,医学院校应为学生多提供相应的机会。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可模拟医院真实发生的案例情形展开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都可以在校直属或附属医院进行见习,了解医疗环境和职业要求,使得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当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全面时,可以去医院进行实习,真正投入到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人格。
3. 5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文化背景。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职业人格。此外,学校也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建立起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在与人合作中提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敏感体察对方需要的能力,形成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职业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慧清.职业人格视角下的医学生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0,23(4):86-88.
[2]黄耀宁,周克元.对广东医学院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实践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795-805.
[3]贺加,郭立.21世纪医生培养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现措施[J].医学与哲学,2001,22(10):12-15.
【医学生】推荐阅读:
医学专业学生05-12
医学高职学生10-12
二年级中等生学生评语08-29
非医学学位学生06-09
医学留学生09-12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07-10
医学类高职学生05-25
医学院校医学生07-22
医学高职高专学生10-03
当代大学生医学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