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学生会就业促进部工作计划

2024-10-03

大学生生学生会就业促进部工作计划(共10篇)

大学生生学生会就业促进部工作计划 篇1

通信系学生会2011年工作计划

就业促进部

随着9月份的开学,09级老生将离开校园,10级西校区学生转入本校区及五年制的转入通信系,通信系的学生会换届也随之展开,就业促进部是隶属学生的一个部门,也将展开新的工作。

首先,因学生会,处于换届,就业促进不,也随之纳新。就业促进部纳新策划书

一.纳新工作

(一)纳新目的新的学期已经来临,新一届学生会将承载着大家的信任。为了更有效的开展学生会工作,培养大学生干部队伍,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的信息与知识,提高就业技能,帮同学们树立正确择、就业观,陕邮职院通信系就业促进部开始纳新。

(二)纳新对象

2010级西校区转入本校及五年制转入通信系学生。

(三)纳新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3、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四)纳新人数

根据纳新情况而定,尽量每个班级都有人员参加。

(五)纳新准备

提前制作促进部纳新宣传书,做好宣传。

(六)纳新时间

另行通知

(七)纳新地点

根据纳新时间,另行通知

(八)纳新形式

纳新人员先填写个人信息,登记完信息后,进

行面试,面试内容为:3到5分钟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爱好,特长,对就业促进不的看法)。然后根据竞选者的情况提出问题,进行针对性提问,有竞选者回答。

(九)纳新职务

事物组;信息编辑组,宣传组。

(十)纳新结果公布

根据纳新情况,对纳新结果进行公布。(十一)纳新工作结束

随着纳新的结束,就业促进部也将正式开始自己的工作,因为所有就业促进部人员都是刚刚纳新的,对就业促进部工作,不是很了解,所以,必须组织就业促进部第一次例会,第一次就业促进部例会也是就业促进部干事培训会。就业促进部第一次例会暨干事培训会安排

一、会议地点、时间

根据纳新完成时间,另行通知,二、会议准备

邀请管理就业促进部的老师及上届部长。

三、会议流程

一、进行干事培训

1.2.由就业促进部的的老师讲解关于就业促进部的一些工作重点及工作方式,以后工作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3.由干事提出于就业促进部的相关问题,由老师作解答。

4.由上届就业促进部部长讲解就业促进的相关工作进行介绍。

5.由干事提出于就业促进部的相关问题,由上届部长作解答。

二、进行例会

例会进行,纳新情况而定。

四、促进部干事交流

干事都是新纳新人员,彼此都还不熟悉,所以进行干事间的自由交流、认识,为以后工作打基础。

五、会议结束。

第一次例会结束,就业促进部工作正事开始,以后的工作在进行不同的调整。

通信系·促进部

2011年10月9日

大学生生学生会就业促进部工作计划 篇2

实践证明, 创业带动就业有三个意义:一是创业是扩大就业三大动力中的“主发动机”, 动力最强, 靠的是劳动者自筹资金、自找项目、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创造就业岗位来带动就业。其他两个动力, 一个是企业吸纳就业人员, 另一个是政府开发或购买公益性岗位, 都有其重要性, 但就功力效果来讲, 当属劳动者自主创业最强。二是对就业具有倍增效应。据统计, 我国1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人就业。同时, 创业还有利于增强劳动者抵御风险的能力, 有利于分散大规模失业风险。即使遇到金融危机这样大的冲击, 劳动者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抵御风险, 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而不会坐等求靠政府。三是有利于我国整个就业格局的改善。如果创业的人越来越多, 创业带动就业的人越来越多, 创办的个体经济、微型经济越来越多, 就业格局就会大为改善, 经济格局也会随之改变。因此, 我们必须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持续扩大就业的重点来抓。只有这样, 才更有把握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 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 把促进大学生创业摆上重要位置。近两年来, 伴随着我国大的就业格局的变化, 创业者的构成也正在发生变化, 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三大主要创业群体之一。从发展趋势看, 今后在我国的创业者中, 大学生群体的分量会更重。作这样的判断, 是因为目前在大学生当中自主创业的比例还很小, 全国大概还不到2%。而参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情况, 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都在10%左右, 有的甚至占到了20%。由此可看出差距所在, 实际上也是潜力所在,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对于大学生创业问题, 社会上一直以来都有一些不同看法。不少人认为大学生涉世不深, 历练不够, 不适合创业, 并且一旦失败, 会挫折一辈子, 所以政府也没有必要在促进帮扶大学生创业上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然而, 各地的实践经验恰恰说明, 只要我们注重创业意识的培养, 注重创业能力的培训, 注重创业制度环境的营造, 有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 有相关公共服务机构的帮助和支持, 大学生创业激情、知识优势、创业潜力就能更多更好地发挥出来, 大学生创业者就会像雨后春笋那样破土而出。特别是我们要将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立足点前伸后延, 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刚刚毕业这几个月, 前伸就是从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创业教育创业培训, 为他们创业做更充分的准备;后延就是对毕业后两三年的大学生仍要给予政策扶持, 将那些先打工后创业, 先摸索、模拟、孵化再实打实干的大学生纳入工作视野, 我们就会发现大学生这一群体创业的生命力所在, 而做好这一工作确实是大有所为的。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创业的规律。现实情况表明, 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这三大群体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差异明显, 各有特点。总的看, 大学生创业比较注重发挥自身人力资本优势, 运用所学科技知识在科技领域、现代服务业创业的比较多。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依靠对本地消费市场的理解, 在商贸、生活服务领域创业。返乡农民工则较多依靠以往务工时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关系, 在加工制造业创业。相比之下, 大学生创业更多依靠人力、技术等非物化生产要素的投入, 更多属于发现和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机会型创业”和“智力型创业”, 更有可能步入快速成长的轨道, 可以带动更多大学生就业。与此同时, 对大学生创业普遍碰到的问题和容易掉入的陷阱, 也要进行认真研究, 拿出解决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讲, 让大学生搞清创业失败的前车之鉴, 就是引领他们走向创业的成功。所以, 应当把创业失败教训分析也作为创业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外, 大学生创业也是衡量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在高等教育上作了巨大投入, 每年产出六、七百万大学生, 其中应当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够成功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具体到一个大学同样是这个道理。从它的毕业生创业比例, 可看出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高低。

所以,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大学生创业都显得十分重要,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把促进帮扶大学生创业摆上重要位置, 下大力气去抓。

为做好大学生创业工作, 落实六部委实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要求, 我们最近专门制订下发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提出了三年促进45万大学生创业的目标。引领大学生创业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普及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开展创业培训, 举办创业讲座和创业竞赛等活动, 激发大学生创业潜质, 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二是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小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解决经营场地等突出问题, 同时为他们通过网络创业提供便利。三是搞好创业咨询指导。筛选一批前景好、投资少、入门易、收效快、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 汇编创业常识、创业路线图, 组织一批大学生创业导师团, 建立大学生创业援助网络,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援助活动, 建立创业大学生俱乐部, 举办创业大学生联谊会等。四是提供孵化服务。通过建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专项建设投资、专项贷款和财政贴息补助;达到一定标准的, 可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入园的大学生创业实体, 除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外, 可以再给予一定期限的租金定额补贴。

大学生生学生会就业促进部工作计划 篇3

在针对申请者的入学能力测试中,考官们基本都是在30分钟之内完成原计划2小时的测试,因为80%的测试项目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极为简练的“没做过”、“不知道”、“不懂”、“没学过”。而120道测试题都是关于装订机、报销单、统计表、库存清单、计划表、点餐、请示、借条等最基本的技能知识,内容仅仅包括“是否做过”、“做过几次”、“要点是什么”这样的简单问题。这样每道额定时间为1分钟的题目,实际上基本都是10秒钟结束。

2011年的4次实验基本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无法选拔出足够的受训人员。这样的结果让组织者和预订用人单位无可奈何。这样的学生不仅无法胜任职位,而且即便是简单的工作协助都无法完成,因此根本无法进入企业,参与正常工作任务。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见过报销单、用过装订机、做过物品清单、见过工作计划的人如何参加项目小组;一个不知道会议日程含义、机票订购程序、用餐排位顺序和请示报告要点的人如何参加部门工作。从这一点来说,在很多时候和岗位中,很多大学生的确是还不如一个能看懂时间计划表、了解交接班程序、熟悉操作流程、埋头苦干的农民工了。难怪很多企业单位宁愿要一些专业技能较强的专科类院校学生,也不愿意雇佣大学生作为员工。

以上问题的出现是现实社会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师本身就缺乏企业化的工作技能,很多老师也不了解各种工作装备、流程、图表和工具的使用方式。现行的教育制度重点考察学历和论文,并不重视这些实用的工作技能,也不开设这些“缺乏学术高度”的课程,所教育出来的学生自然也是在这些方面存在缺陷的“人力”,而非“人才”。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三个:1、体系不合理,仍旧大部分是学术理论课程,缺少技能和实践课程。2、环境不合理,学校是非市场機构,老师是缺乏竞争的学术官僚。3、导向不合理,大部分家庭并不真正期盼子女成为市场竞争人才。

以上三个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现有教学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教育改革不彻底不积极的结果,教育环境则是长期的计划经济、管制体制和非市场化模式的表现形态,而家庭方面则体现出上千年的古代官僚意识和科举制度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相对经济改革来说,教育改革是一个任务艰巨、困难很大的探索和创新。

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来说,工作技能、个人素质、稳定性是三大主要难题,其中工作技能是最直接、最表面、最容易解决的。而在目前的高校教学工作中,工作技能领域的课程很少开设,绝大部分学生都未能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都在忙碌于各种考试当中,期中、期末测验,英语四、六级考试,各种门类繁多的证书考试等等,这些考试不仅仅占用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也缩小了他们的视野。在一个半封闭、自我循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的青年人,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基本局限在娱乐和网络,很多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社会现状、产业背景、应用技术、日常办公和团队协作基本不了解,根本无法适应和融入一个现实的工作单位。

与传统面授教学科目不同的是,工作技能类的课程在教师、场所、形式、装备和考试各个方面都完全不同。工作技能类课程更像生物、建筑和锻造实验室,更像驾校和技工学校的课程,因此总是被高等院校看作是低级、缺乏学术高度的基础培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工作技能类科目的教学工作的技术难度、组织难度、教学难度和考核难度都比传统的面授教学科目要大,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应用价值也很高,其学术高度并不比理论课程低。工作技能类科目充分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程序化、数量化的特色,面向全部受教育人员通用。

工作技能类课程不但需要与实际工作环境一样的工作场所,其装备用具也需要与真实环境的装备真实无二,学习过程中需要损耗实际的材料、用具和能源,教师也需要是实际工作中的专家。建设一个工作技能教学基地,就相当于建设了一个军事演习基地,一个配备了全套装备的实际办公区,因此工作技能类课程的教学成本相对要高得多,教学难度也相对大得多。

大学生在校期间仅仅是对理论的学习,往往只能纸上谈兵。毕业生缺乏工作技能,则必须进行二次学习,接受工作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并且实行“满额合格制”和“无错合格制”的双标准考核标准。

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应尽快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工作技能类的课程训练,为在校学生提供真实环境下的训练过程;应更多地建设仿真训练场、实验室和基地,配备各种实际使用的装备、器具和用具,提供足够的材料、物品和能源作为训练的损耗,组织更多的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和考官。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工作技能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应尽快编纂和出版工作技能类的普及读物,组织和举办各类工作技能训练班,开发和设计工作技能类的考核测评和资质认证,并在各个企业和高校开展工作技能应用比赛和竞赛。

为了更好地提高工作技能的学术地位,应尽快设计和建设工作技能的学科体系,研究和开发有关工作技能的应用工具,组建专业的工作技能院、系机构和细分的教研所、室、组,并且与各企业、专业机构联合组建专家团队和顾问委员会。

工作技能类课程的开发、工作技能活动的开展、工作技能考试的组织和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将会给众多大学生带来务实、简洁、实用、有效的辅助工具,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对大学生进行工作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将可以大大提升和完善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根据统计,中经联盟和中工助研究院选拔出的优秀实习生,在参加了每周20小时、一共5周的工作技能训练活动后,其工作绩效合格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37%,已经基本具备了入职条件。

谈耀秋系中经联盟管理学院考试院副院长、吕秀玉系发展中心副主任

管理学院领导考察学员活动基地建设

2011年9月10日,管理学院考试院副院长谈耀秋、发展中心副主任吕秀玉等人在密云办事处副主任曹小满、助理研究员曹文的陪同下, 冒雨考察了密云抗峪教学园区、龙捧峪会务基地、石马峪活动基地和怀柔栗花沟活动基地,并对各个基地的建设和运营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和意见。

据悉,经过2个月的建设,石马峪活动基地将于2011年9月下旬正式形成接待能力,主要针对联盟会员、上级主管单位和学院各院系的内部活动开放。抗峪教学园区将在2011年底完成三通一平,并在2012年完成第一期建设工作。

大学生生学生会就业促进部工作计划 篇4

2010年3月19日,第五届学生会成立,xx担任学生会生卫部部长一职,后又经层层考验与选拔,任命三名副部(xx、xx、xx),五名干事(xx、xx、xx、xx、xx)。

自生卫部组建以来,部内团结协作,彰显着活泼、向上的学生会形象。

生卫部,一个心系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部门,秉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

1、每天早上7:40按时对教室、宿舍卫生检查;

2、每周周二大扫除,16:00对教室、宿舍卫生全面检查;

3、每周不定期对宿舍卫生进行抽查2至3次;

4、每月份根据总分情况,评选出优秀文明教室、宿舍(见附页)

认真执行检查工作,仔细公正。贯彻校园安全、文明精神,积极推动校园每月“文明教室、文明宿舍”评

比活动,搞好监督、检查,对卫生差的班级、宿舍指出并给予纠正,对做得好的班级、宿舍给予表扬。

5、全面负责校助学岗工作。

负责任的管理学校助学岗,切实解决学校贫困生的生活问题。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关注各班贫困生的生活,及时向学校反映他们的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针对广大同学们的要求,响应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三月份我部在校园内进行以“心随我动、家随我秀”的“校园安全文明宣传”活动,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生

活常识,提高同学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了响应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宣传月”的号召,丰富我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校园

安全的重要性,构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放心安心地学习生活。本活动采取图画宣传,及大型签字

方法。同学们纷纷响应,红字条幅上满满的签载着同学们的渴望:把校园建设成为环境更优美、生活环境更舒适、学习氛围更融洽。此活动生卫部与宣传部合作,又响应学校大型灾区募捐活动,在校园内摆募捐箱、拉条幅。同学们积极募捐,满怀着对灾区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纷纷捐款。此次捐款时校以来最大型的一次募捐,更突显出

校园同学们之间的团结气息。

除此活动之外,我部与学生会积极配合,在本的大型五四晚会上,敬献节目,倾心做幕后工作,使得晚会顺利圆满落幕。

三月份时与宣传部合作,进行了秋季安全知识的宣传,在干燥的秋季里,使得同学们从容应对,更多更好的心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充实的第二学期,多彩的第二学期,圆满的第二学期。

不满足现状是生卫部的作风,创新改进是生卫部的格言,为同学们服务是生卫部的宗旨。生卫部将再接再厉,在停留于现在的成绩,我相信在接下的工作里,我们生卫部将游刃有余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我们的校园兖矿职大环境将会更优美、学习氛围将会更浓厚、学生之间将会更融洽!!

让春天放慢脚步,让世界变得更清晰,让我们拥有早晨的空气,拥有碧水蓝天!

生卫部

大学生生学生会就业促进部工作计划 篇5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在正在召开的宁夏“两会”上提出,今年宁夏要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力促1.9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宁夏教育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宁夏总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20217人。同时,根据往年规律,今年还将有3000-4000名区外求学的宁夏籍大学生回来找工作,就业压力很大。

据了解,宁夏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包括:鼓励和引导8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就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公务员和工作人员1000名;安排1000名大学生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组织1800名大学生到农村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安排事业单位实习2000名;安排重点工程项目实习2000名;组织参加企业见习1200名;推荐区外就业1000名;扶持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1000名。

另外,王正伟表示,宁夏还将做好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一旦出现“零就业”家庭,政府将想方设法促成一人就业。2010年,宁夏全年将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培训城乡劳动力7.5万人,帮助6000名城镇长期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王正伟还透露,今年宁夏计划安排创业就业资金2.6亿元,以培养更多小老板,孵化更多小企业,创造更多新岗位。

大学生生学生会就业促进部工作计划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要;

绪论:

我国大学招生规模的慢慢扩大,社会对大学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大,人们将越来越关注大学教育,关注什么?关注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能否带给孩子们一个起步的金台阶,它能否让学生走的更远,因而接受大学教育培养后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到大学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大众对大学教育继续投资的积极性,更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就业是大学教育的试金石,当然,大学教育对现阶段的社会来讲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针对学生的就业迷茫,也为了让学生更能在将来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就业指导呼之欲出了,而就业指导则是实现教育的投入和效益的产出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教育回报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教育“大众化”的战略方针大步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一所大学的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仅直接影响了一个大学的招生形势和生源的质量,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就业指导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次就对通过对就业现状的分析,就业指导的改革,有效地开展大学就业指导。

1.就业指导塑造大学毕业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就业指导能塑造大学毕业生良好的就业观。高校,是学校向社会的过渡,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应该有自信面向社会,面向工作,并有毅力解决各种难题,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学生非常重要。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但这些毕竟都是在课堂中,学生终究会走

向社会,去找工作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因此对就业的认识,对于学生们来说很重要很关键。通过就业指导对大学毕业生们自身和前景的分析,能够促进大学生将自身和社会需要和自我的目标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

其次,就业指导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就业指导中,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能有效的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知。让毕业生通过就业咨询,互相问答,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化解心理恐惧,用良好的心态去的更好的工作机会。

据调查,高校毕业生失业除了竞争激烈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自身就业定位不明确,对高薪水、优待遇工作充满了向往,却忘记了岗位的高要求。造成了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往往不被用人单位接受。现实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的观点已被大众所接受,用人单位在接受新人时(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从基层工作中考查其工作能力的方法屡试不爽,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高校毕业生往往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有了强调高起点的普遍想法,高校毕业生的低就业率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转变毕业生就业的旧思想观念显得很重要,大学毕业生只有认识自我,客观地确定就业期望和职业定位,才能顺利就业。

2.就业指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

就业指导能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在大学阶段的后几年,应该去加强哪方面的能力。不管未来是考研,出国,还是就业,本次课程对学生都有指导意义。不管未来怎么走,最终的目的还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就业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3.就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就业持一种迷茫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承认,目前他们最关心的的确是找工作的事,但最怕的也是找工作的事。大学生们虽然都想找个好工作,但有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也不知道从那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无法有针对性的学习。

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覆盖的面很广,而且有它特定的培训目标。首先,大学生在就业指导的前期,要有对自我的正确的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大学生对自我进行认知,了解自己的特点,知道自己的不足,能正确了解自

己的优点和缺点。其次,就业指导能让学生有效低积累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能充分地利用大学提供的资源,有目的有方向地锻炼自己。

学生在职业指导的前期,必然有对自我的分析。无论是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还是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还是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或者麦克里兰的胜任素质理论都倾向于学生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选择。这种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一些比较稳定的气质和特点,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其次,职业指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生资源的整合和积累的能力。一个人能否有效地整合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驾驭人生的能力。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提供的资源,有目的有方向地锻炼自己,从而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再次,职业指导又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教育和辅导,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涯设计和面临的人生抉择以及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应对力等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生活障碍、人际关系障碍,学会自我调适,消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反应。

4.从经验传导方面,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毕业生少走弯路

大学生生学生会就业促进部工作计划 篇7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在大学生一度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 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比较滞后。很多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 向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向往外企, 甚至部分大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在大城市打零工, 也不愿意到基层、到农村去工作。因此,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发挥组织优势, 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 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 对就业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 仅局限于在各类大小招聘会中与用人单位接触, 由于接触时间少, 往往不得要领。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途径和渠道不够规范, 信息不完全公开, 从而使毕业生措手不及、力不从心。团组织要发挥自身的组织体系广泛、宣传阵地多样、联系青年紧密这些优势, 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 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校外各级、各类团组织, 特别是企业团组织进一步加强联系, 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沟通直接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团学报刊、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 开辟大学生就业专栏, 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 宣传学生求职意向, 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推介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 加强团组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形成长效机制。

三、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 企业往往更看重学生的素质。而如今有些大学生的素质却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比如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专业思想不稳定,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业面过窄, 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爱岗敬业、诚信品质和创新精神缺乏等等。大学生在高校所学知识, 需要通过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讲, 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素质, 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坚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着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符合劳动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团组织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会、团课、报告会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诚信品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 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促进各种专长的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等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 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 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 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更要为大学生创业做好服务。共青团组织应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大力度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 发挥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功能, 培养、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 培育创业的氛围、优化创业环境, 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团组织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 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条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 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五、认真做好大学生自愿服务国家西部计划

到基层和西部建功立业是新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大学生自愿服务国家西部计划是共青团中央为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做出的重要举措, 它不仅为国家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 而且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搭建了平台。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做好大学生自愿服务国家西部计划, 既要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动员, 使更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 投身国家西部建功立业;又要做好自愿者的招募工作, 为大学生报名、签定协议和培训提供服务;同时还要为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自愿者做好服务, 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排忧解难, 做他们的坚强后盾, 使他们在自愿服务期间顺利地工作和生活, 使自愿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人保部长谈大学生就业 篇8

十二五期间,正是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这个压力主要集中在三大群体上,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以及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规模年均在700万左右,占每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我们从供给的角度说,每年需要安排城镇新增就业大约是2500万人,2500万人里边大约有1500万是青年,是以学生为主的青年,这1500万当中700万是高校毕业生,那么大约还有700多万是属于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和城镇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那么这一块学生就占了1500万。

积极的就业政策,我们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从2002年出台以来,经过不断地调整、扩展和充实,形成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二是鼓励创业的政策,三是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四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在结合经济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同时,还通过财税、金融、社保、培训以及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等多项政策的扶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这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就业难,难在哪呢?主要是大学生就业。招工难,难在哪呢?主要是一线的普通和技能岗位的工人招工难。这个原因造成一个现象:市场的供求错位和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这一现象的背后,实质上反映出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对就业的期望和诉求在不断地提高,高校毕业生大多希望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能够对口,以便发挥自身的所长,有比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我们要结合转方式、调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瞄准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等,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我们特别希望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能够创造出更多既是智力密集型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的工作岗位,才能够适应每年1500万青年学生的就业需要。

在现实生活当中,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比如性别的歧视、院校的歧视、年龄的歧视、户籍的歧视,甚至还有内部招聘或者萝卜招聘等等。我在和一些高校毕业生座谈的时候,学生反映最强烈的是性别歧视。性别歧视主要指的是对女生的歧视。还有院校的歧视,不是985,不是221,用人单位基本不考虑。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无视法律规定,在招聘过程中设置性别、院校、年龄、户籍等限制性的条件,特别是对院校的歧视,毕业生反映强烈,亟待解决。就业公平首先是机会的公平,名牌大学不应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下一步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和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限制以及欺诈的行为,及时纠正院校歧视、性别歧视和其他各类就业不公平的现象。

在公务员考录方面,坚持凡进必考,公平竞争的制度,在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方面,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规定,严厉惩处违规、违法的行为,在国有企业招聘人员方面,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发布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由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宣讲家网站(http://www.71.cn)《首都大讲堂》供稿。本文摘自《尹蔚民:做好就业与社保工作,共筑中国梦》的演讲,标题为编者所加。)

促进大学生就业措施 篇9

2.减少或推迟供给: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大学生;研究生或第二学位扩招。通过见习实习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所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

5. 为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

(四)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1.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务农提高收入。

2.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促进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问题 篇10

一、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就业日渐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纵观就业市场,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陷阱多,就业权利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市场化,但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就业过程中法律问题较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易受侵害。促进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和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原则,更需要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监管、市场主导、高校辅助的和谐就业体系,从而实现毕业生和谐、顺利就业。

用法律视角和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法律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让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摆在高等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为一个法学学科的学生,不仅要从社会角度深思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要从法律角度深思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毕业论文作为考核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方式,笔者更希望能学以致用,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探究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问题,不仅希望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还希望能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法律帮助。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本文试图从宏观的就业环境和微观的就业法律问题出发,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并由此问题提出了保障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帮助。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以法律促进就业,既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前言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现在有人把大学毕业生戏谑地称为“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视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个就业困难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道难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一)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

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工作岗位相对不足。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2009年11月2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的法制环境

1、立法层次较低,政策性文件繁多,修改和变化频繁,法律效力低。

2、就业监管部门众多,权限划分不清,政策之间未能匹配。

3、区域差异大,地方保护严重。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一)“准就业”——实习期间的法律问题

1、实习期间的身份难以确认。

2、实习期间的工伤难以确认。

3、实习期间的责任归属难以确认。

(二)就业前——就业协议书中的法律问题

1、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

2、就业协议的违约责任归属问题。“被就业”现象。

(三)就业后——劳动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1.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延迟签订劳动合同。2.关于试用期的法律问题。

(1)试用期问题。试用期是大学毕业生最关键的过渡时期。(2)“零薪酬”就业问题。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及完善

(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原则

1、保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原则。

2、平等就业原则。

3、就业信息公开原则。

4、自主择业原则。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

1、建立高校、政府、企业联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构建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和谐就业体系,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2、建立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法律制度。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法律保障与完善

1、修订《工伤保险条例》,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安全

2、完善《就业促进法》,监督就业协议书的签订与履行,保障平等就业权 就业协议书是否正确签订、内容约定是否合法、程序是否规范直接决定毕业生的就业权益是否受到侵犯。一般来说,就业协议书的签订需注意以下问题:(1)查明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2)明确就业协议的内容。(3)严格按照程序签订协议书。

3、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的规定

三、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尽管已有一些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制度可依,也有学者和专家对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在现实中促进大学生生就业的对策主要还是行政手段,研究也主要是单独在宏观或者微观方面。甚至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高校的扩招,这其实是没有法律和社会依据的。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体系的欠缺有必不可少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者法律保障体系。重要劳动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工会法》等;重要劳动法规有《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还有大量与劳动关系有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在现代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政手段的作用必然很有限。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缺少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且保障程度较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且服务水平较低,作为长效机制的法律制度存在很大缺陷。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有效保护大学生就业权,很有必要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立法,加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法律对策。

以法律保障大学生就业、依法促进大学生就业,应当以民主和法治为导向。建立高校、政府、企业联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构建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和谐就业体系,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建立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法律制度。

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的研究只是涉及到毕业生就业应当知道的常识。没有从法制的宏观方向和微观的具体法律实施来把握就业形势。本文试图从宏观的法制建设和微观的法律问题着手,对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做了相关的探究。

[1]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1)[2]李景森.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四、参考文献:

[3]常茜奕.法制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7(4)[4]赵洪斌.高校毕业生就业立法研究.黑龙江大学法学院,2005 [5]李友谊,卢彭.论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制度构建的原则.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2)[6]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 [7]卢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制度建设之探讨.中国集体经济杂志,2009(4)

[8]闵辉.毕业生就业协议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06(1)[9]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0]张树义.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1]苏永钦.民事立法与公私法的接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王丽娟.论高校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13][日]星野英一,王闯译.私法中的人.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7 [14]王雪燕.有关大学生就业热点问题的法律研究.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5)[15]聂杜艳.浅析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08(8)[16]张建国.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17]蔡克勇.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理工高教研究,2002(4)

[18]林嘉,杨飞,林海权.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19]李瑞学.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0]陈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1]梁平,陈奎.大学生就业困境及法律保障问题研究——以《劳动合同法》制定为视角.河北法学,2007(8)[22]邓佑文,李长江.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学分析——以平等权为视角.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摘 要:就业难背景下的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问题日益严重,健全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企业市场运作规则,努力构建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网络体系,是当前保证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及其关注大学生的实习环节,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尺度,尤其是用人单位把大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实习工作经验,作为优先录选的重要条件。为此,各高等学校积极为大学生实习拓展渠道,许多公司、企业等单位成为部分高校的定点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实习活动日益彰显出其特殊的育人功效。就大学生的实习方式而言,一方面,高校根据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开展这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为了积累经验,增加就业的砝码,学生个人也在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总之,不论是学校组织的统一实习还是学生自主实习,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问题应当受到高度重视,这关系到大学生群体利益,而且也是非常敏感的社会问题。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实习时期的天之骄子却处于管理的“真空”阶段。他们一旦出现工伤、酬薪等权益方面的纠纷问题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程序,加上不签实习权益保障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法律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学校、学生、实习单位都处于尴尬境遇。所以,积极探索与构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大学生实习现状令人担忧

据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大学生打工状况的调查显示:将近40%的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即使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各种途径维权的也仅占13.9%,而选择忍气吞声者占86.1%。由此可见,如果政府不能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体系,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权益受损问题将呈现上升趋势。其表现如下:

1、实习期变成“盘剥期”,无故辞退实习生或延长试用期现象长期存在

顺利通过实习期是当前大学生首先要面对的挑战,部分用人单位以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利用实习生求职急切的心理,在试用期上做文章。以试用为由延长试用期,并在试用期内不与实习大学生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不为其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并在试用期结束时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无端将实习生辞退,或者故意延长试用期,致使实习生自己辞职,然后重新招募新的实习员工,置社会的道德伦理全然不顾,把大学生的试用期当成剥削期,从中获利,这已成为一些用人单位的惯用伎俩,这些单位,不断地从人才市场招聘新的实习生,不断有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扮演“奴役”的角色,这些单位只用实习生,实习期结束就辞退大学生。在这种不断的招收—辞退——再招新中实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小化,少数用人单位这种短视的心理取向,致使大学生的实习期成了部分用人单位榨取人力资源的无偿“剥削期”。

2、实习期间尚未享有相关基本待遇,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难以解决

理所当然,大学生的劳动付出就应该得到相关的有效补偿。但当前由于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作为市场主体的雇佣方,许多行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少,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比例悬殊,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要向实习单位交纳一定的费用。我们承认,用人单位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遇,但问题的本身与界定的尺度应该是大学生劳动投入与企业回报之间的利益大小问题。如今,部分企业管理者以金钱为导向:爱心缺失,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使部分用人单位以提供就业机会和试用考察为由,把实习生当成廉价了劳动力,部分只是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些分文不给,这些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用人单位的不正确价值取向有直接联系。国家教育部与团中央的有关通知中,曾要求企业的实习生应该享受基本工资和工作时间的保护,但事实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习生在职场目前所处的劣势,并不享受要求享受这些基本保障的主动权。

3、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不签订劳动保障协议书,发生工伤、医疗等事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人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保障协议,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意跟实习生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同时,部分高校管理者尚未意识到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的重要性,相关配套的学校管理措施和文件法规尚未健全,这些致使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一旦出现工伤、医疗等事故时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依,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根据有关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依法享有保险、待遇等基本权利,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应该为其缴纳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但这些目前根本无法落实。例如,发生在河南省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李淑在实习期间发生的汞中毒事件,最终无奈的将实习单位告上法庭,等等。一件件鲜活的事例,说明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实习期间的大学生,一旦出现大学生权益受损的事件,用人单位认为实习生不是单位正式员工,不能做工伤保险赔偿,司法系统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保障难以受理,劳动部门因为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而无法界定,学校认为工伤、医疗等事故应该由保险公司赔偿。诚然,大学生的实习合法权益没有从制度上得到有效保障。

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原因探究

1、劳动力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卖放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的扩张致使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据国家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劳动力过剩人数将达到1400万,其中大学生毕业生为413万,比去年净增75万,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而此变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态势,这就成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吹毛求疵的客观原因,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部分大学生首先必须取得实习的这场演习战的参与权。

2、企业管理者为获取利益,不择手段降低成本

市场经济使企业有了用人自主权,竞争体制的引入使得企业置身于市场竞争的大浪中,于是,效益便成为企业的目标。追求企业成本最低化,实现创利最大化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追求利益,节约开支,占领市场,有的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仅仅把实习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有的甚至故意以种种理由克扣实习生工资或者抵押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实习生为企业创利创惠。还有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看准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找工作心切的心理,许以颇具诱惑力的承诺,引学生入套,而在收取高额中介费后,却又以种种理由不履行当初的承诺。这种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却以丢失企业诚信,损害企业社会形象的做法目前正成为部分短视企业获利的“最佳决策”。

3、大学生求职心理压力过大,求职心切,抢抓实习演习战参与权

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已呈年轻化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在情理之中。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面对就业和步入社会,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深感焦虑。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和急躁,为了找到工作,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有的女大学生竟然以“舍身”为代价换取工作,这种急切的求职心理成为部分实习生被用人单位利用的直接原因。

4、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现阶段,国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大学生的实习问题属于法律管理的“真空地带”,同时,国家的有关规定中对校外兼职和实习环节的约束太少,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大学生实习生活中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法可依,只有少数实习生与用人单位采取双方约定的原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大学生被中介和用人单位欺骗的案例,就是他们利用法律的漏洞,在与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时,不与大学生签定劳动协议,拒绝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国家和高校应该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有效保护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5、大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实习期间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涉中处于劣势,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受到侵害后,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问卷显示:仅仅有不到30%的兼职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另外,有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权益受到侵害后选择诉之于法律,但因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连诉讼费都拿不出。实际上,尽管法律上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他们却依旧是个孩子,远离了父母,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维权意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大学生实习权益法律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有关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这是制约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却无法有效维护的重要瓶颈。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一般不能通过劳动监察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制度,学生权利的救济程序缺失,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有权利必有救济”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然而,我们的教育立法却很少有关于学生权利救济程序的规定,因此,尽快出台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法规是一项事关重要的紧迫任务。学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使之尽快完善,使实习期间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有法可依,使他们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把实习期间的大学生纳入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或者出台更为明确的为实习期间大学生服务的法律条文,切实降低大学生因实习期间权益受损而维权的成本,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

2、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规定学校、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保障协议

签订实习保障协议是避免出现纠纷无人问津而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根本途径。由于目前就业市场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学生本人并不具备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实习权益保障协议的主动权,据相关调查,用人单位也没有与实习生签订保障协议的主动意识。因此,高校管理者而言应该有针对的制定一些实习规范性文件,并尽可能和实习单位达成一致;另外,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它的制定宗旨,充分发挥制度本身的内在功能;同时,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培训或签定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大学生的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加强大学生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政府和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号召全社会积极关注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把保障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内化成社会全体的共同理念,积极宣传实习法律教育,唤醒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各高校可以通过宣传橱窗、印刷宣传册,开展实习权益保障讲座、开设相关实习自我安全等课程,多方面、全方位的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实习主体自我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有意地去培养大学生看世界的透彻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自己,要有意地锻炼自己,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教育,增强学生在实习期间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让实习生尽可能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则,明晰《劳动法》等相关的法律条文的规定。

4、成立各级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维护服务中心 目前,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大学生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部分高校已经把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纳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纷纷组织成立了大学生合法权益保障与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这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浙江大学就成立了学生会权益服务中心,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维护学生权益的学生组织,借鉴这种做法,我们认为,应该号召在学校、社会专门成立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权益服务中心,使大学生不管在何时、何地,因何种原因,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都能很快找到维护中心,有效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现在,我们也应该有效利用网络宣传的作用,开设“权益在线”等有关大学生权益维护的网站,宣传有关权益保护的知识,呼吁全社会重视大学生的权益问题。

5、开设实习权益维护短期培训班,正确引导学生自觉避免各种陷阱

实习前期,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对参加实习工作的负责同志和实习生开设短期培训班,使日常的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是预防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典型的个案说理,让实习生了解实习状况,如果可能,还可以邀请遭遇实习合法权益受损的大学生现身说法,让大学生在真实的案例情景中明晰事理,提升自我防范意识。通过个别典型案例,以事实说话,以事实说法,教育实习生学会自我保护,这是避免掉入陷阱的有效途径。通过开设培训班,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单位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了解该单位在市场中的品牌地位与形象,以及相关的人事制度,对企业所提供的实习机会,自己一定要区分清楚自己获得的时实习还是试用,一定要尽可能把口头协议形成文字内容,使之有据可依,这样合法权益受损时才能有据可依,实践表明,开设短期实习权益保护培训,是避免实习生步入陷阱的有效方法。

6、构建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系统工程

积极构建大学生权益保障系统工程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这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借助网络、媒体、报刊等多种辅助手段,需要发挥各级维权组织的积极作用,需要把大学生就业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能否落实提高到影响我国和谐社会进程的高度上认识。建议学校和社会积极构建相关的服务机制,开设服务部门,突出人性化服务理念,全面提高大学生权益保障部门服务的能力,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权益保障机制。各高等学校应该深入了解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的现状与实况,真正发挥权益服务的作用,建立并尊重学生权益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受损问题尽快予以解决。同时,积极构建维权网络系统工程,通过开展“自我管理,我有我言”权益保障系列座谈会等一系列方式,积极为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搭建平台。

(本研究为江苏省2005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编号:25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当前大学生实习状况及发展趋势.江苏高教,2005(5)

2、陶书中:创建毕业生就业满意工程.中国高等教育,2006(2)

3、罗增让,王佳利: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5(10)

大学生劳动就业与权益保护

作为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专项立法,《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大学生在劳动和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协议或者合同,它们是否都适用《劳动合同法》?大学生又该如何利用法律保护个人合法权益?日前,我校招生就业处张弛撰文讲解相关注意事项——

大学生在实习、求职以及就业过程中要签订各种协议,如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劳务合同、劳动合同等,如何在签约时保护好各项权益,这是在校大学生应该及时了解和注意的问题。

实习协议:一般是指在校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进行实践学习,并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对用人单位而言,实习只意味着企业给在校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并不存在着应聘和聘用关系。学生参加实习是为了积累实践经验,实习一般属于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实习的大学生与学校有着教育的关系,接受实习生的单位不与实习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特别是实习期间的学生并不能享受到工资、最低工资、工伤、社会保险等劳动法法定的保障,双方权利义务基本靠实习协议来自行约定,只受《教育法》等教育法规、《合同法》等民事法规的保护。

因此签订实习协议,要明确以下几点:学校、企业及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实习期限、作息时间、工作地点、实习内容以及预期效果;住宿、饮食、劳务费、安全责任、用人单位有关管理规定;发生争议时解决办法等。特别提醒的是企业以提供实习机会收费的做法应当是被禁止的,学生参加这样的实习需要警惕,要做好自我保护,保留相关证据,以便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得到相应赔偿。

就业协议:是指在校学生毕业前与学校、用人单位3方签订的协议,是为了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3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作为办理报到、迁转档案和户口关系的依据,并起着约束学生和用人单位在毕业后建立劳动关系的作用,该协议受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保护。

签订就业协议时,要明确单位是否具备办理学生落户和接收档案的资格。明确到用人单位报到前有关违约的责任,还要对报到日期、未来劳动合同的期限、试用期、薪酬、岗位、福利等涉及未来劳动合同的内容给予尽量详细的说明。

劳务合同:学生从事自由职业,如家教、翻译、软件设计等类似的工作,一般要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劳务合同通常意义上是指雇佣合同,是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以提供劳务为内容而签订的协议,是受雇人为雇佣人提供服务的合同,是当事人平等协商一致的结果,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一般受雇方只获得劳动报酬。发生争议时,法院可直接受理,适用民事法规,如《合同法》;合同解除时,双方均可随时根据合同的约定解除雇佣关系。

签订劳务合同时,应本着合法以及平等自愿的原则,要搞清楚合同每条条款的确切含义,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出疑问和咨询,在涉及个人利益时,一定不能马虎从事。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即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同时,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这样才构成了双方的劳动关系。

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程序、形式以及内容(权利与义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劳动政策。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实习期、见习期就是试用期,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同时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劳动合同法》还对签约、违约、劳务派遣等方面都给出了详细的限定,因此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前要及时了解《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以便必要时会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解决纠纷: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劳务合同的本质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合同关系,劳资双方发生纠纷时在学校或相关鉴证部门调解不了的情况下可直接诉请到法院,法院处理的依据是《合同法》及其他民事法律,不适用于劳动法;劳动合同发生争议时,必须经仲裁前置程序后,司法机关才能介入,争议应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处理,特别是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又做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

我国今年相继施行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加上现行的《劳动法》以及《合同法》等诸多法律都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做了重要规定。因此,同学们只有提前对相关法律有所了解,才能在签订各种协议的时候明确其性质及法律适用性,在践行义务的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各项权益。

用法律保障大学生的权利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社会上打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呈现扩张趋势;我国各类院校的大学生在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前,大多数也都有一个实习的过程。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在校学生打工群体,相关劳动法律却出现了空白:准大学生毕业前到实习(用人)单位实习,其身份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劳动者,其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不是劳动关系,目前来看,尚无明确规定。如果界定为劳动者,则受《劳动法》的特殊保护,否则,只能是一种劳务关系,工伤、劳动待遇、社会保险等均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对此,江苏省法学会有关专家表示,为保护这部分大学生的权益,减少纠纷,首先要订立内容完备的实习协议,由实习生与企业、学校通过自愿协商的方式签订契约来规范实习行为,特别要对实习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承担责任的问题进行明确约定,这是弥补立法不足、及时进行救济的有效手段。从有效维护实习大学生自身权益的意识出发,大学生在实习之前应主动要求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可以明确要求用人(实习单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其次,学校应加强实习生管理,派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思想、心理、实习表现等情况调查、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派专人常驻实习单位指导、管理实习学生,这样更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专家呼吁,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打工学生要维权,只能通过仲裁、诉讼途径。但打官司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尤其还要花费不菲的诉讼费用,这些都会让贫寒的打工学子“望而却步”。因此,从长远来看,应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或修改现行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内容,填补大学生实习、就业的法律维权空白。比如,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已基本完成学业,系适格的劳动关系主体,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大学生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参照在职职工事故处理办法处理,等等。

劳动法视野下的大学生勤工助学

述及《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法律保护时,一个不容回避的前置性问题是:大学生勤工助学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怎样对该问题进行解答呢?根据凯氏的法律规范理论,由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人的行为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属人因素和属事因素,即必须要作或不作某件事情的人,以及必须要作或不作的事。法律规范在决定作为法律条件或法律后果的人的行为时,就决定了这两个因素。具体到大学生勤工助学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的问题,即为哪些人和哪些事可以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畴。前者表现为对大学生是否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判断;后者表现为对勤工助学学生与雇主的关系是否属于劳动关系的判断。

公民成为劳动者必须具备法定的前提条件,在法学上统称为劳动者资格(或称主体资格),由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共同决定,而大学生早已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能力。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我国劳动法规定,16 周岁以上的公民具备劳动权利能力,所以只要年满16 周岁的大学生都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另一方面,决定一个自然人是否有劳动行为能力的因素有:健康因素、智力因素以及行为自由。对大学生有无劳动行为能力的判断主要焦点是最后一个因素。很多学者主要基于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应当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及管理,认为大学生的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不具备劳动行为能力,不能成为劳动者。但是,学习之余属于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仍然不少,特别是每年的寒暑假至少有3个月。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工作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工作的方式也很自由,如IT行业的软件设计、外语翻译无需到用人单位报到,在寝室、家里就可以完成,大学生完全有行为自由。

对于勤工助学学生与雇主之间是否属于劳动关系,理论和实务界存在两类截然相反的认识:“否定说”和“严格保护说”。“否定说”主要基于对劳动部文件的规定认为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不能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严格保护说”则认为勤工助学学生与雇主可以形成劳动关系,且基于民法规范对大学生勤工助学保障不力,而认为“立法上应把兼职大学生列入《劳动法》保护范围”。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995 年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认为,大学生不能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从而长期拒绝为大学生提供劳动法上的保护,是有失偏颇的。“就业”和“劳动关系”不是同时发生的法律概念,就业一定有劳动关系存在,但劳动关系存在未必就是就业。因为只要公民为用人单位有偿提供劳动就存在一个劳动关系的法律问题,也就是说,“劳动关系”可以先于“就业”产生。同时,《劳动合同法》第十条重新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结合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可以看出,用人单位与大学生是否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基

本法律事实是用工。

与“否定说”相左的是,持“严格保护说”的学者认为勤工助学学生与雇主可以形成劳动关系,立法上应把兼职大学生列入《劳动法》保护范围。相较于“否定说”,这种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劳动合同和雇佣合同的关系。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两者受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两者的历史不同;合同订立的主体不同;雇佣人主体不同;合同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实践中,对区分两者有意义的主要是“合同订立的主体不同”,特别是其中雇佣人的不同。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 条的规定,劳动合同的雇佣人为用人单位;而雇佣合同与之不同,法律对合同主体没有特别限制,自然人、法人、合伙都可以作为雇佣人。

据以上分析,“立法上应把兼职大学生列入《劳动法》保护范围”的观点,实际上忽视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对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不加区分。该观点也过分执着于“大学生”的这个身份,忽视了成文法的抽象性的要求。应该看到,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之间有很多的重叠部分,这部分适用劳动法的特别规定。但雇佣合同中还有不属于劳动合同的纯粹的雇佣合同,如个人的、短期的、临时的雇工需要,因此劳动合同并不能完全取代雇佣合同,大学生勤工助学如果属于纯粹的雇佣合同则应适用民法或合同法。当务之急是在民法中写入雇佣合同,把劳动法中没有规定的雇佣方式在其中加以规范,弥补法律漏洞。套用一句格言来说明,就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如果问题实在迫切,由地方政府专项

规定来保护倒是可行的做法。

大学生勤工俭学与劳动法适用

摘要 新劳动合同法的适用,使我们有了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生勤工俭学与劳动法适用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劳动法符合劳动法弱者保护的立法宗旨,符合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同时,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理应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供给,因而更加需要劳动合同法的特别保护。

关键词 大学生 勤工俭学 劳动法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学生校外打工、勤工俭学的现象在各高校均很普遍。与此同时,大学生勤工俭学过程中与用人单位、雇佣方之间的纠纷也日渐增多。与其他劳动合同纠纷有所不同的是:大学生作为劳动者的法律地位始终受到质疑,甚至出现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企业公然否认大学生劳动者身份,对其合法权益不予理睬等事件。其他现象如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任意扣减报酬;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强行索取各种不合理费用;乃至各种中介的欺骗行为也屡见报端。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1)相关立法不够完善。1995 年劳动部出台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95《意见》)第12 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作为特别法,《意见》专门否认了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使得大学生勤工俭学不能适用劳动法,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对此也没做明确规定。(2)大学生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不强。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很少有意识要签订合同,就算签订合同,基本对合同内容也无法提出保护己方权利的有力条款。调查显示:一旦出现纠纷,权益受到侵害后采取司法救济的只占18 %[ 1 ]。另据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的一项调查,大学生维权比例只占10 %[2 ]。

(3)公权部门缺位导致保护缺失。与劳动维权相关的公权部门主要包括劳动部门和工商部门。劳动部门的职能局限在保护、调整正式用工关系中的劳动者身上,缺乏足够的精力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加以保护;而工商部门的职权则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工商部门自身的法定职能并不涉及对大学生劳动纠纷的解决。工商部门对劳动用工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的办理、违法经营内容的查处上,与大学生的权益维护没有太大的相关性。(4)高校相关就业指导120部门缺乏适当的指导与帮助。目前,各高校一般都设有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权益维护部门。前者基本上是为毕业生服务的机构,而后者则为学生校内自治组织,很难在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纠纷中起到实质性作用。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分类及适用劳动法之法律依据

为了在法律上厘清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到底能否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必要首先搞清常见的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有哪些类别。由于大学生勤工俭学主要为课外兼职,时间有限及经验缺乏使其常常局限为几种:家教、产品促销、餐饮服务、散发广告宣传单等。以上行为从法律关系的角度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1)介于大学生与雇主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家教,大学生受雇于自然人雇主,以提供一定的智力劳动为内容而与雇主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一般认为不属于受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而是属于合同法调整的雇佣合同关系。

(2)介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如前文所述之散发广告宣传单、产品促销等。在这种法律关系中,一方为大学生,另一方为单位而非自然人。一般认为其合乎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关系的相关表述,因而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合同关系。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劳动法之法律依据问题,我们认为:

(一)《劳动合同法》并未排除适用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该条可以被理解为关于订立劳动关系的主体的规定。结合第二款之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可以看出《, 劳动合同法》并没有限制大学生的劳动关系主体身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中也无相关禁止性规定。劳动法理论上一般认为,适格劳动者应当符合四个标准,即年龄标准、体力标准、智力标准、行为自由标准[3 ]。大学生劳动者无论提供家教服务还是促销服务均符合这里的四项标准,理应具备劳动法主体资格。《劳动合同法》第三节关于非全日制用工之规定,解决了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劳动法之类别对接上的困境。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 小时的用工形式。第六十九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 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第七十一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从上述两条规定来看,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性质是非全日制用工,实践中大学生双重法律关系的建立也有了法律依据。大学生可以与多家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即建立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并且双方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拿上述几种勤工俭学的典型行为即家教、产品促销、餐饮服务、散发广告宣传单等来分析,均可能存在多重劳动关系并存在随时终止用工之现象,其与法律之规定恰好对接。

(二)劳动部95《意见》并未否认大学生劳动者身份

劳动部95《意见》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首先,其出台有特定之背景。1995 年前后,国家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态度是保护学生的就业权。当时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开始出现。该条文重点在强调“不视为就业”。因为当时的大学生仍由国家包分配,如果把这种打工视为就业的话,学校就无需为学生分配工作了,实际上就会造成对勤工俭学者就业权利的不公。劳动部的这个意见有明确的立法取向,就是要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对大学生的这种规定不是要限制和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而是旨在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一个选择性条款,可以不签,也可以签。如果大学生不是劳动主体,怎么还能签订劳动合同呢? 因此,有学者指出该条款不仅不能证明大学生是没有劳动者主体资格的,而且恰恰证明了大学生是有劳动者主体资格的。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是法律授权产生的,不能因为人的选择而改变。资格要么有,要么就没有。最后,同是该部法律,95《意见》明确规定了几种不适用劳动法的主体,第一种是国家公务员;第二种是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工作人员,即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第三种是农村劳动者;第四种是现役军人;第五种是家庭保姆。这五类人员根据95《意见》第4 条之规定,被严格限定为不受《劳动法》规范,而在校大学生并未被包含在内。随后在2003 年的时候,劳动部又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 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 小时的用工形式。”劳动部的此项规定,也只是提到“劳动者”,而并没有进行区分,没有将大学生兼职排除在外,就是说凡是在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不超过5 小时累计的,都属于《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之适用范围。既然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下位法未作排除性规定即应视为对劳动者劳动权利的肯定。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劳动法符合劳动法立法之宗旨

《劳动合同法》开宗明义,第一条规定: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一言蔽之,其立法宗旨乃在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践中将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排除在劳动法适用范围之外,恰恰有违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用工关系中,学生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将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符合一般法理关于保护弱者的基本原则。把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赋予兼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对违反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之法律责任具体化,并规定双方的救济途径和程序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事前减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侵权的可能性。一旦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相应地大学生就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会给合同双方当事人特别是给用人单位一种威慑力,从而有利于减少侵犯大学生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第二,可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救济途径。和司法救济相比,劳动仲裁在解决劳动纠纷方面具有快速、经济等特点。一旦用人单位发生拖欠、克扣工资等侵权行为,大学生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而不至于被劳动仲裁委员会以大学生勤工俭学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加以拒绝。第三,有利于相关部门对保护大学生劳动权益的重视。作为处理劳动纠纷的劳动监察部门和劳动仲裁委员会,由于大学生的劳动侵权纠纷成为其工作范围以内的事情,其自身必会更加重视。这有利于最终解决各类侵权事件。与此同时,还应加快职业中介组织立法的进程,加强对中介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如此,才能净化职业中介机构的服务环境,提升其服务水平,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雇佣关系中的勤工俭学对劳动法的适用及例外

实务及理论上均有人质疑雇佣关系是否适用劳动法,对此,笔者认为:雇佣关系在性质上与劳动关系的相似度高于与合同关系的相似度,因而,在劳动法中规范雇佣关系似乎更合乎法理及逻辑。毋庸置疑,雇佣关系中包含人身性质与财产性质的内容;同时其平等性与隶属性兼具,劳动力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特征,均与劳动关系相似。而合同关系中一般并不存在主体间的隶属,人身性质的内容也很少见。鉴于民事诉讼法关于劳动合同纠纷的诉讼采用特殊的举证责任倒置的做法,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目的,将雇佣关系中的大学生勤工俭学纳入劳动法管辖范围更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及实现劳动法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关于例外,华东政法大学的董保华教授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不能适用劳动法的最低工资规定。理由有二:其一,大学生不是劳动者,因为大学生的主要职责在学习而非劳动;其二,最低工资标准包含了根据赡养系数计算的赡养花费[4 ]。对此,笔者不能苟同。首先,如前所述,大学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理当担负自我供养的责任,其父母已无法律上的抚养之责。同理,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也理当担负赡养之责。现行教育法上关于学分制的规定,关于休学创业的规定等保证了大学生行使劳动权的可行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合法性。诚然,由于大学生兼职劳动身份的特殊性,其在适用劳动法上肯定存在例外。比如关于社会保险的规定。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关系,用人单位必须要为劳动者办理各项法定社会保险事项,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及女职工生育保险等。但是大学生勤工俭学具有事先可预见的短期性及不确定性,加之各高校均按教育法相关规定为学生购买了相关医疗保险。因此,笔者认为,除办理必要的工伤保险外,其余险种可由双方协商确定,似不宜强行规定。

结语 新劳动合同法的适用,使我们有了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生勤工俭学与劳动法适用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劳动法符合劳动法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符合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同时,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理应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供给,因而更加需要劳动合同法的特别保护。大学生课外勤工俭学关系到高校正在进行的就业培养机制的改革,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对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进行保障不但是高校的份内事,更是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的责任。为此,首先,高校要加大对学生课外勤工俭学的管理和引导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劳动执法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要认真领悟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切实理解劳动法维护弱者权益、维系社会稳定、追求社会和谐的立法宗旨,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发挥劳动监察职能,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进行查证和约束,才能使劳动法各级各类立法的规定不至于落空。综上,将大学生勤工俭学纳入到劳动法调整的范围内,大学生课外兼职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根本的保障,大学生才能通过课外兼职获取更多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也能改变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侵权行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 1 ] [ 2 ] 杨 晓谭和平:《高校学生兼职权益法律保障路径探究》,载《法制与社会》,2008 年第4 期。

[ 3 ] 雷 芳王杰兵:《论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法保护》,载《知识经济》,2008 年第9 期。

[ 4 ] 董保华陆 胤:《企业雇佣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载《中国劳动》,2007 年第6 期。

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法律维护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和用人单位都极其关注大学生的实习环节,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尺度。尤其是用人单位把大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实习工作经验,作为优先录取的主要条件。为此,各高等学校积极为大学生实习拓展渠道,许多公司、企业等单位成为部分高等院校的定点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实习活动日益彰显出特殊的育人功效。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问题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这关系到大学生群体利益,而且也是非常敏感的社会问题。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实习期间的天之骄子却处于管理的“真空”阶段。他们一旦出现工伤,薪酬等权益方面的纠纷问题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程序,加上不签实习权益保障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法律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学校和学生实习单位都处于尴尬境遇。所以,积极探索与构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实习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生实习现状令人担忧,据对5 296名大学生打工状况的调查显示,约51%的大学生对实习效果不大满意,将近40%的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即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各种途径维权的也仅占13.9%,而选择忍气吞声的占81.6%,由此可见,如果政府不能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体系,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权益受损问题将呈现上升趋势,其表现如下-1 J。

1.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随意“盘剥”,无故辞退实习生或延长试用期现象长期存在。顺利通过实习是当前大学生首要要面对的挑战,部分用人单位以追求企业利益为最大目的,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利用大学生求职急切的心理,在试用期上做文章。以试用为由延长试用期,并在试用期不与实习大学生签定相关的劳动合同,不为其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并在试用期结束时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无端将实习生辞退,或者故意延长试用期,致使实习生自己辞职,然后重新招募新的实习员工。

2.实习期间的大学生付出与回报比例悬殊,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难以解决。理所当然,大学生有劳动付出就应该得到相关的有效补偿,但当前由于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作为市场主体的雇佣方,许多行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少,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比例悬殊,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实习期问,还要向实习单位交纳一定的实习费用。我们承认,用人单位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提供了良好的时间机遇,但问题本身与界定的尺度应该是大学生劳动投入与企业回报之间的利益大小问题,如今,部分企业管理者以金钱作为导向;爱心缺失,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使一部分用人单位以提供就业单位和试用考察为由,把实习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部分只是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些分文不给,这些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用人单位的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直接联系。

3.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没有相应的劳动保障协议,合法权益无法保障。值得关注的是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和用人单位签定了劳动保障协议。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跟实习生签定劳动保障协议,同时,部分高校管理者尚未意识到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的重要性,相关配套的学校管理措施和文件法规尚未健全,这些致使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一旦受到工伤,医疗等事故时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依,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根据有关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依法享有保险、待遇等基本权利,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应该为其缴纳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但这些目前根本无法落实。

二、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1.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使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的扩张致使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据国家相关资料显示,2o06年我国劳动力过剩人数已达到1 400万,其中大学毕业生为413万,比去年净增75万,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而由此便带来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态势,这就成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吹毛求疵的客观原因,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部分大学生首先必须取得实习的这场演习战的参与权。

2.缺乏社会责任感,使用人单位不择手段降低成本。市场经济使企业有了用人自主权,竞争体制的引入使得企业置身于市场竞争的大浪中,于是,效益便成为企业的目标。追求企业成本最低化,实现创利最大化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追求利益,节约开支,占领市场,有的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仅仅把实习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有的甚至故意以各种理由克扣实习生工资或者抵押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实习生创利创惠。还有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看准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找工作心切的心理,许以颇具诱惑力的承诺,引学生人套,而在收取高额中介费用后,却又以种种理由不履行当初的承诺。这种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却以丢失企业诚信,损害企业社会形象的做法正成为部分短视企业获利的“最佳决策”。

3.急切的求职心理,使得大学生失去了就业自主选择权。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毕业人数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求职心切,抢抓实习演习战参与权,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已呈年轻化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在情理之中,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面对就业和步人社会,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深感焦虑。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和急躁,为了找到工作,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有的女大学生竟然以“舍身”为代价换取工作,这种急切的求职心理成为部分实习生被用人单位利用的直接原因。

4.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使得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无法可依。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大学生的实习问题属于法律管理中的“真空地带”,同时,国家的有关规定中对校外兼职和实习环节的约束太少,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大学生实习生活中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法可依,因此,国家和高校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便有效保护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5.自我维权意识和保护能力弱,使得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实习期间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涉中处于劣势,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受到侵害时,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据调查显示:仅有不到30%的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另外,有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权益受到侵害后选择诉之于法律,但因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连诉讼费都拿不出,实际上,尽管法律上大多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他们也依旧是个孩子,远离了父母,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维权意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大学生实习期问合法权益受损的主观原因。

三、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有关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合法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这是制约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却无法有效维护的重要瓶颈,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一般不能通过劳动监察机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制度,学生权利的救济程序缺失,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尽快出台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法规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迫任务。学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使之尽快完善,使实习期间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有法可依,使他们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强化大学生实习权益法律法规保护意识,把实习期间的大学生纳人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或者出台更为明确的为实习期间大学生服务的法律条文,切实降低大学生因实习期间权益受损而维权的成本,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

2.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规范劳动力市场。规定学校及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签订实习保障协议是避免出现纠纷无人问津而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根本途径。由于目前就业市场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学生本人不具备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实际权益保障协议的主动权。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培训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细节,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大学生的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加强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实习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实习期间,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对参加实习工作的负责同志和实习生开设短期培训班,弥补在工作技能上的劣势地位,减少依赖性。正确引导学生自觉地避免各种陷阱,把日常的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是预防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职称上交下一篇:李学明--xiug -浅谈石油钻井工程成本控制分析201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