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

2024-06-29

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共12篇)

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 篇1

在中职校学生第三年参加的顶岗实习中, 刚开始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抱着认真的态度安心实习, 但这种现象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学生们开始出现不安心工作, 情绪不稳定等现象, 有的辞职, 有的感到疲惫, 有的开始抱怨, 甚至有的从工厂逃跑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如何做好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呢?

一、建立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限于“毕业前进行指导”, 而是要贯穿学生职校生涯的整个过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该根据学校的学情进行, 比如针对低年级职校生侧重就业宣传教育, 重点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高年级及毕业班的职校生则开设就业指导课, 侧重于就业求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演练。

二、就业指导工作要行之有效

1.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心理指导

学生对实习工作缺乏足够的理解, 缺乏正确的认识, 所以实习不久就会出现烦躁、心态浮躁、缺乏必要的冷静等现象。因此,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指导, 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引导学生学会用最快的时间接触新的事物, 发现新事物的内在规律, 并在短时间内掌握规律并处理好他们。岗前的心理教育应该为今后的工作做好铺垫, 为今后的安置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和现实

有的学生进到工厂以后, 发现有的工作其实很简单, 人人都能做, 他们所学的技术、专业好像没有用到, 所以就认为这样的工作门槛低, 不是什么好工作, 其实他们不明白, 刚开始工作都应该从基础干起。可是学生们不屑于去做基础工作, 在他们看来这些都不是好工作。其实我们能够理解学生们的这一想法, 他们觉得学习了两年的专业知识, 自己肯定能做一些比较专业的工作了, 于是不屑做那些基础性的工作。这就涉及自我能力的评估, 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因此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和现实的差距。

3.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换, 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

有人说“职场如战场”, 在这个社会中最微妙也是最难处理的是人际关系问题, 作为刚出学校的中职毕业生, 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充分认识和正视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的不同。要学会去正视社会, 面对现实, 客观分析社会现象, 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与交往。其次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虚心向老一辈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才能获得他人的爱心, 当然, 也就拉近了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最后, 要学会以诚相待, 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应该学会理解与接受他人的缺点、错误, 尊重他人, 对他人的痛楚表示关心, 对他人的困难给予帮助。这必将获得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的效果。

4.学校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前的书面准备

毕业生参加各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会、洽谈会、招聘会、访问用人单位, 都需要一个书面介绍自己的材料。因此, 撰写有说服力并能吸引用人单位注意力的书面资料是赢得竞争的第一步。毕业生的书面资料包括毕业生推荐表、求职信、简历、成绩单及各种证书、已发表的文章、取得的成果等。因此, 帮助毕业生做好毕业前的各种准备, 是学校把学生推出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要教会学生怎样写好个人简历。简历重“简”, 有条理地说清楚在校期间学了些什么、参加了哪些活动和具备哪些能力等, 简历的写作要真实有针对性。谈自己的优势时, 不得掺假、造假, 用谎言来美化自己。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 最好一个职位一份简历, 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 针对性强成功率自然更高。

三、要切实有效地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把职业指导工作有效地落实到毕业生身上, 学校还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如:

1. 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校本教材。

2. 制造机会, 让将要毕业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见面,

以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职业需求的范围、职业素质要求、待遇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3. 安排学生深入用人单位去见习或实习, 接触单位

员工、单位领导和工作岗位, 以便学生掌握第一手人际交往资料。

4. 负责就业的指导教师要做好社会调查, 在广泛留

意和搜集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的基础上, 上好每一节就业指导课。

5. 请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 讲就业经验。

6. 召开在校学生的就业座谈会, 掌握在校学生的就业心理, 加强就业指导。

7. 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师资的培训, 提高就业指导教

师的业务水平, 增强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从而为提高中职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 篇2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问题

目前就业难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刚刚从精英化转到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了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说,真正难的不是就业,而是其合理的定位与观念的转化,完成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就业的大众化,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样,承担一些基层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不高

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出自身实力不足,知识面窄,自信心不足,沟通意识、团队精神较差,缺少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人才高消费”现象比较普遍

近年来,随着大批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呈供大于求的状态,因而便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一些单位和部门招聘人才时,不是根据用工需要,而是相互攀比,以高文凭、高学历为条件,出现了大材小用、高能低用的怪现象。

二、从高校自身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在扩招竞争中,几乎所有高校都进行着外延式的发展,无暇顾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发展,结果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人才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素质结构很不合理。由于高校的扩招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忽略市场需求,仅以学校条件为依据设立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又严重滞后于市场,学不能用,用非所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就业竞争力不强,致使部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困难。

(二)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不可或缺的学校常规性工作。目前从总体上看,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不少高校专职指导人员不足,更谈不上建立一支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专职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另外,就业指导的专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真正的就业指导内容仅限于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偶尔开设几次就业讲座或设个就业咨询,或举行就业形势报告等。学生得不到来自学校的更全面、更具体的帮助。

三、全方位多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学校

1.根据市场定专业,实行招就结合从近几年来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

一。由于对社会需求预测不够准确,布局不够合理。当市场上出现了某些抢手的专业,各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尽量扩大招生规模,而学校的培养周期长,社会需求瞬息万变,学生临毕业时,原来的热门专业则变成了冷门,甚至造成供大于求,造成新的就业难和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高校要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做到招就结合。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计划要有预见性。做到招生工作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依据市场需要来预测需求专业、需求人才数量,适时调整招生结构。

2.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市场针对性

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是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重复性。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调整优化现有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强市场调研,做好科学预测和规划,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学科专业的总体平衡。高校要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

3.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得到越来多的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一个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自己的就业早做准备。

4.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信息渠道

受“名校效应”的影响,实力和名气相对较小的院校毕业生,其选择就业的竞争力显然偏低。但这些院校往往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这些学校必须主动和用人单位联系,主动寻求与用人单位建立包括科研合作、产业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紧密关系,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首先,学校要牢牢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指导思想。主动同用人单位建立以科

研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合作、产业合作、业务合作等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人才绿色通道建设,力求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就业机会。

其次,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调研回访活动,加强同用人单位的感情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指导好学生的培养工作。一要了解学生就业后的表现情况;二要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三要听取用人单位方面对学生培养工作的意见与要求。此外,不断强化学校同校友的联系,开拓新的校企合作新渠道并充分利用好校内教职工的资源优势,提倡“人人关心就业工作,人人参与就业工作”,鼓励教职工通过自己的关系和渠道向外推荐毕业生。

再次,办好学生就业指导网站,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并在校内建立起就业信息快速准确的传达机制,以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与此同时,同各地人才管理机构建立联系,开拓档案寄存挂靠业务合作,为学生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就业提供可靠的劳动关系保障措施,从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5.创业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知识产业化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之计,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充。高校应邀请更多的有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来承担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团队,使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今后进行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可以给予校内的老师更多的机会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摒弃社会错误舆论,要克服追求稳定、功利心理、注重眼前利益、强调经济收入、忽略发展空间、诚信意识薄弱、好高骛远、相互攀比等这些陈旧的思想,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

2.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要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应该从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发展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努力:

(1)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勤奋学习,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岗位适应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学生要培养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就业过程本生就是与招聘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学生要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多学习人文课程与心理学,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要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与同学、教师交往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职业品质之一。学生要树立集体荣誉观,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维护集体利益并为集体目标而奋斗;要学会尊重,多看别人的长处,努力营造和谐团结的集体。

(三)政府部门

1.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加快人才市场的功能完善,政府出资建立免费培训机构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另外对于一些失业的群体要建立失业保障措施包括政府失业生活补贴,保证基本的生活,让他们有重新寻找工作的信心。

2.开拓就业岗位

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就业能力

在当前大学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要冲破激烈竞争,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足够的综合能力,其中就业能力是重要的一项。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高校的社会实践受限于组织来源,则会影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效果,因此本文希望将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思考如何完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

一、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提升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就业前的“模拟”,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认识社会,在与广大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二)提升就业心理适应能力

在校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容易理想化、简单化、片面化。对毕业后参加的工作往往会有不恰当的期望值。目标期望的理想化与现实就业中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恐惧、自卑、自负、依赖、从众等心理。

(三)提升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另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碰到除了同学、老师以外的各种人群,学生可以从各类人身上学到很多课堂上老师教学所涉及不到的东西。

二、影响就业能力培育的社会实践组织问题

(一)全面实践遭遇教师力量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集中在寒暑假,多属于非传统教学环节,指导教师也常是实践队伍发起教师担任或上级领导个别指派,因此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力量是不足的。往往表现为一个教师多支队伍,如教学部门的教学计划内实践由相关专业指派1-2名教师负责带领指导学生,团委主管的社会实践团队则由团委书记或辅导员指导。此外,学生自主实习则是一般处于无教师指导状态。

(二)团队实践只注重单项能力培育

团队实践的组织方因为分属于教学部门或团委,从而带有鲜明的组织色彩,即教学部门组织的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团委组织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会从实践规划、内容设计、过程指导、总结导向上淡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各团队实践的组织方也就自然只突出培育了学生某个或某些单项就业能力。至于学生自主实践,因为没有指导,全凭学生自主能力与环境机缘,也就更谈不上科学规范的全面就业能力培育了。

(三)不同组织来源的实践未能形成合力

由于社会实践的组织方不同,各组织方根据自身的情况与需要对社会实践进行设计安排,没有了解其他组织方的情况,就容易导致各类社会实践的时间冲突,有些学生不得不面临两项及以上实践活动只能择其一而参加的情况。这既对实践活动的实际开展造成了人员变更流动的影响,也使得学生不能接受全面的实践培育。同时组织方之间也会遭遇抢夺优秀学生资源的摩擦。

三、结合就业指导,完善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培育

(一)结合就业课程体系,促实践协调管理

就业课程作为教学内容一般要接受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与就业课程体系加强与教学单位的联系。尤其是团属社会实践可以此为桥梁与教学实践一起得到教学单位的时间协调。在这方面主要要做好实践与一般教学的对接,如实践天数与教学课时量的折算,社会实践内容与就业课程理论模块的对接,以此使相关社会实践得到教学单位的认可,从而实现时间协调与教学学分认定。而学分的认定更有助于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二)就业教师指导实践,强实践师资力量

就业课程一般有一套自己的师资队伍。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结合,可以发挥就业课程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增强社会实践的指导师资力量。在具体落实上,为鼓励教师指导实践,要明确指导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换算办法,将社会实践指导作为教师必备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指导态度与效果实行考核并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惩。

(三)融入就业指导理念,育综合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程因其明显的就业教育属性而使得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考虑到就业能力的培养,但就业能力更多是要在实践中去锻炼培育。因此,通过就业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将就业指导的理念或明或暗地融入其中,使得社会实践带有更强的就业能力综合培养效果。为做好此项工作,可以将各组织来源的社会实践的规划设计交由就业指导教师分析,寻找就业能力培养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或选聘合适的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各实践团队的指导教师。另外针对学生自主实践的,可以参考导师制,在实践前开展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

参考文献:

[1]梁庆周.就业引领型社会实践模式探析——基于增强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思考[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

[2]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作者简介:孟晓蕾(1981.6-),女,汉族,浙江宁波市人,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 篇4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学生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初入社会, 在择业观和就业能力方面还不能跟上社会的就业体制要求。而且毕业生大多存在期望值高、自我评价过高、对于挫折的承受力强度不够等问题, 即便学习成绩优良, 可是由于实践经验、团队协作等基本素质还不足, 对于工作有时难免会力不从心, 相关招生单位自然不会满意。

2、社会、学校的客观原因

高校扩张, 国家整体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2006年时高校毕业还只有413万, 4年后就涨了50%。毕业生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社会就业的容纳能力, 让就业竞争越发激烈。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扩张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也更加严重, 大量的未就业人员和毕业生产生竞争, 是对高校学生的严峻考验。

二、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趋势,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延伸发展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向, 合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面对的实际形势, 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满意就业。对大学生进行切身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这种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而且在思想高度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主观原因产生的问题。我们需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潮流, 掌握先进就业前景需求,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细致、务实, 切实的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 充分依靠思想教育的引导, 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促进作用, 让他们成长成才。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把思政教育贯彻于高校生培养全过程, 引领他们争取的认识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 积极宣传国家各部门及地区方面的工作政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 通过广播电台、学校社团、论坛贴吧等宣传形式, 坚持思想教育, 使大学生充分的做好就业准备, 来面对就业期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推动高校生到基层、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扶持毕业生创业项目, 通过宣传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 来动员更多的学生走向自主创业, 走生产和实践相结合的就业道路。

2、立足实践, 理性结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

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 促进招生单位和学生之间的就业桥梁的检车。引导大学生成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必须创造机会提供条件让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思想和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思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高校应当长期坚持的将学生文化知识技术付诸行动的重要途径, 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 参与社会实践, 这样不仅能够深化自身所学专业, 得到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而且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工作的了解, 以及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为以后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大学生综合水平, 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应当延伸至学生学习初期, 进行高校入学后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培养正确的科学的择业观,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大学生应当先就业, 再择业, 毕业现实是很残酷无法改变的, 很多在学校里对工作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 应该可自身不适合的想法。从这么方面而言, 学校的思政教育核心工作做的远远还不够。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重就业筹码

这些年来, 创新成为了教育中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 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应当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有创新性的毕业生。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 是一个民族取之不绝的力量源泉。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失去了创新精神的民族, 会来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萎缩渐渐灭亡的, 相反地, 一个民族具备了创新精神, 将是他们走向强大繁荣的坚实后盾。

学校可以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等, 让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话学生不仅能够增加自身的创业经验, 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具体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活动的积累, 在应聘是是相对于其他求职者无形的巨大优势。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和将来的就业过程中需要时时刻刻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精神和能力。从就业到创业都是一步步创新的过程, 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自己科学文化技术修养, 才能增加自身在就职时的筹码。

四、总结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珍贵的人力资源, 他们是未来祖国建设中的顶梁柱。他们如今的就业情况不仅仅是个人前途的走向、自身价值的体现, 还联系着国家将来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全力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 高等院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具有了良好的思想素质,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才能够发挥自身所长, 认清自身所处位置, 真正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摘要:近些年来, 由于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等原因, 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如果正确处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而且大学生就业指导途径探索方面, 高效的思政教育是具有相当建设意义的一环, 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秀娥、高瑞果:《以就业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与职业》, 2006年21期。

[2]金蕾莅、樊富珉:《高校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对16所北京高校的调查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 2001年。

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篇5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何处?金融危机下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呢?愿呈鄙文与诸位同仁交流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原因:

1.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不对口。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供求错位”。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工作的核心。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很多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时发觉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用非所学”。自己辛辛苦苦四年所学的知识常常派不上用场,而想要竞聘的职位却不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口。最终只能遗憾地和该岗位擦肩而过。如何解决好“供求错位”问题,对促进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大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下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一些高校由于盲目拓宽生源而导致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下降。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就是天堂,只要跨进大学门就等于拿到了工作证。思想放松、行为懒散、学风涣散、无工作经验、知识技能单

一、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低下等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找工作时面对优秀职位而“心有余力不足”这一尴尬境况。

3.准备不足,生涯模糊。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不要成天忘了学习,更不要忙于应付考试,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动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学习。

4.大学生就业心态“高居不下”。依赖性强,眼高手低是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写照。这一部分学生总是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不是农民工,不是普通工人。于是求职时总爱和企业讲条件,稍有累点脏点的工作不愿弯腰去做。结果机会就是被这样白白浪费。殊不知,在很多时候,从不起眼的工作干起、从基层干起往往是事业通向成功的不错选择。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

1.政府部门要积极迅速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努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平等、充分的就业信息与指导服务,以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决策,让他们能够将职业规划战略融入其终身规划之中。

2.教育部门,人事机关和高校就业中心要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与保护。

3.学校应优化整合专业课程设置,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水平设置课程,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竞争力,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使学生在校教育的知识结构能够和社会需求尽量匹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4.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和准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意识,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心态,给自己正确的职业定位,切勿好高务远。

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就业问题。尽管多有学者们进行过该方面的研究,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思考,因此无法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策略。本文的旨在于从政府、高校、市场和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系统对策。

一、政府方面

政府既是就业信息的全面掌握者,又是就业政策的制定者,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着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择优录用、有序流动的就业市场,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深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高端产业,尤其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科技水平,以此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

其次,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将教育、公安、人事和劳动等部门协调一致,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人才市场,打破地域和行业限制,完善大学生自主择业环境。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观念和意识。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和金融机构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宽松的金融条件和市场准入条件。

第四,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积极聘用大学生,同时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招聘大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和高效满意的服务。

二、高校方面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摇篮,从很大程度上讲,大学生能否顺利择业并就业取决于高等教育的科学与否。因此,高校要从培养学生成才、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首先,全面调整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结构存在规模不均衡、办学效率不高等现象,转变公办高等教育的垄断局面,确立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资机制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引导民办高校走合并重组的发展道路,发挥民间机构对大学质量的评估与监督机制。

其次,建立高效的就业机制和完善的就业指导体制。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并未真正独立,对学生的就业管理权限相对较小,因此,高校必须要摆脱这种形式单调的说教式的就业指导课程,丰富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建立高效完善的就业指导体制机制。

再者,系统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国家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素质教育,系统包括专业文化知识、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诸多方面。

第四,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主动的就业意识。高校逐步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主动的就业观念和意识,将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意识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日常计划之中;将人才招聘会等引入高校课堂,让大学生毕业之前就参加模拟招聘会,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求职经历、增强就业的危机意识等。

第五,高校要积极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努力开辟就业市场,构建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三、市场方面

市场(用人單位)作为就业需求方,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继续促进大学生就业,就要做好市场这张牌。

首先,用人单位必须摒弃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招聘思维。用人单位应该注重新人的是否具有团队精神、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具备这种精神,经过培训和锻炼,大学生是能够胜任工作的。

其次,用人单位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向高校说明对专业和人才的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对专业的设置是否与自己的要求相符合,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配合高校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毕业生就业。

四、个人方面

大学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也是就业的关键。走出校门后,若想顺利找到一份工作,大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准确定位,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和意识,摒弃传统陈旧的就业思想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市场化的形势,正确估量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切勿眼高手低、自视清高,要顺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做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其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赢得市场需求。大学生要有“将毕业胜利赢在进校起跑线上”的思想意识,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再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社会阅历和经验;根据社会需要,加强对计算机、英语等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多参加一些培训班,以培养自己的多种特长,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争取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占有优势。

总之,采取得力对策,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让高层次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统筹科学发展与进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正,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辛爱洪.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 篇7

关键词:就业指导,园区 (公寓) ,大学生,就业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所以高校作为青年就业工作的前沿阵地, 要积极研究, 多渠道、多途径拓宽大学生就业能力, 实现大学生全面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当前的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劳动者就业现状, 本文作者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就业工作的实践为基础, 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园区管理为例, 就如何在大学生宿舍园区 (公寓) (以下简称园区) 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做以下探讨。

一、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园区管理现状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高度重视园区的教育管理工作, 结合学院实际, 2009年提出创新管理模式的新思路, 在学院学生宿舍园区构建了以系为主体, 系党总支书记、团学干事 (团总支书记) 、辅导员、宿管员有机结合的园区教育管理工作小组, 实施了园区教育管理责任制。将学生安全文明教育、党团建工作、文化建设等纳入园区管理中, 从而不断完善园区教育管理功能。至2012年底,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共有学生宿舍园区15个, 每个园区内均成立了园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小组, 并在园区内实施了“163工程”。“1”即学生宿舍园区一切问题统一归园区教育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处理、协调;“6”即辅导员进园区, 党团建工作进园区, 安全保卫工作进园区, 校园文化进园区, 心理健康教育进园区, 学生自律组织进园区;“3”即园区内设立学生活动室、学生晚间学习室、辅导员工作室。

二、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生在园区内生活现状调查

1.学生在园区内占用时间和主要课余生活分析。在此次研究中, 本文作者一共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 针对一定比例的男女、不同园区、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实际收回有效问卷956份,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园区渡过。同时我们可以分析出大学生的园区生活方式主要为上网聊天、网游、看电影、睡觉等。

由表一和表二可见, 大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园区中渡过, 虽然园区有教育管理工作小组的日常教育和管理, 但大学生对日常时间的安排依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2.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了解状况分析。

通过本表可以看出, 当前大部分同学对大学期间的生活没有明确的规划, 对就业形势知之甚微。同时也可分析出大多数同学愿意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或教育来对自己的大学和人生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就业提供指导。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进学生园区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园区管理现状和学生在园区生活现状的分析, 我认为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到园区管理中, 将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有效进行结合, 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根据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生宿舍园区的管理现状来看, 此项工作具有可行性。

1.园区管理队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业务水平。园区管理队伍是系党总支书记、团学干事 (团总支书记) 、辅导员、宿管员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其中党总支书记多为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从事多年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中老年教师担任;而团学干事和辅导员是工作在一线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 他 (她) 们有工作的热情和一定的学生管理经验;宿管员虽然整体学历不高, 但均为中老年职工, 在教育和管理子女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为大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所以这支队伍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进园区提供了理论基础。

2.大学生在园区内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意愿。虽然在园区建设中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在每个园区设有学生活动室、学生晚间学习室以及辅导员工作室, 然而在此次研究调查中, 结果显示, 学生在课余时间并没有有效利用这些活动室和学习室, 这些活动室以及学习室的自身功能和作用也得不到有效体现。其一, 通过上述表一和表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园区的时间很充裕, 然而对于时间的安排还缺乏相关的意识, 不知如何分配。其二, 通过表三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了解甚微而且有学习的意愿。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成为园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大学生在园区内的生活现状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进园区提供了时间保证和实践基础。

3.就业形势需要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或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将达700万。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但是什么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却是高校不得不认真分析和对待的一个直接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越来越快, 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相应的对于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和整体素质更是提高了要求。由此可见, 大学生在当今激烈的就业形势中, 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并加强社会实践, 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四、就业指导工作进园区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作为教育事业中的主体对象, 担负着我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有方向性的发展, 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作者认为要有效地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园区管理范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全方位的宣传渠道。 (1) 渠道一:网络, 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输的一个主要途径, 便捷以及快速成为了其优点所在。对大学生而言, 园区生活方式更多集中在网络消遣上, 由此可见, 使用网络渠道进行就业指导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院校可以在校园网的网络平台上, 将相关的就业指导宣传放置在平台上, 将选课模块、成绩查询模块、就业指导模块进行融合, 从而在学生登录校园网的时候, 能够有所接触, 同时也做到只要上网就必须接触到就业宣传信息, 从而促使学生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就业形势, 理顺思路, 提升能力, 为就业奠定基础。 (2) 渠道二:宣传栏, 目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15个园区均有宣传公告栏, 但就业专用宣传栏却显得捉襟见肘, 同时本文作者到其他几所高校进行了解也发现, 宿舍园区的宣传栏建设基本处于没有或者初建阶段, 所以在宿舍园区增建就业专用宣传栏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宣传栏的建设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大学应该如何度过, 应该如何为就业做准备, 应该如何调节心理等, 从而向学生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教育, 同时也为没有计算机的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了解就业知识的平台。 (3) 渠道三:学习室, 学习室在平时可以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讲座,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宣教。一方面, 不仅让院校的活动室以及学习室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也让学生在宣教过程中, 提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和了解。在宣教过程中, 讲师还需要结合多种宣教模式, 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在自习室设置书架,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丛书上架, 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外可以阅读, 以便于更多地了解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政策。

2.加强园区管理队伍建设。 (1) 加强园区管理队伍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 拓宽就业指导的途径。就业工作本身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的一门课程, 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除将就业指导理论纳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外, 还应该将就业指导纳入的学生日常生活和课余学习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因教学班级和人数的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授课效果, 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从而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 并适当进行指导。通过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园区管理小组的成员构成来看, 将园区管理队伍能力和素质培养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 使园区管理者在深入园区、深入学生的同时, 就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和就业的指导, 从而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 (2) 完善园区管理小组的工作职责, 促进就业工作全员化的实现,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 绝非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够完成, 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促进就业应当是全校全员的责任。院校要使全体教职工都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 全体教职工应当认识到除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专业知识讲授外, 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心理的辅导, 同时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等。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早在学院发展规划中提出构建“全程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全面抓就业”的“三全”格局, 完善园区管理小组的工作职责, 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纳入到园区管理范畴, 管理小组成员落实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的工作职责, 从而促进学院就业工作“三全”格局的建立, 进而为学生大学的度过和就业提供良好的指导, 促进大学生就业。

3.加强园区学生组织建设。 (1) 建立相关学生社团, 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 为实现学生在园区管理领导小组的工作之余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生自律委员会早已成立,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 但创业就业类的学生社团在园区内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作者认为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年龄大同小异, 交流上不会存在和教师交流时所具有的压力和紧张, 一些想法也更加能够无所忌惮地进行诉说, 因此成立学生创业就业互助社团, 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工作。学生面临就业, 心中难免存在彷徨和压力,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 往往内心和思想上, 存在较大的束缚, 因此使得一些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学生创业就业互助社团的成立, 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解和交流, 从而更好地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2) 丰富学生社团活动, 促进职业生涯和就业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当前大学生不再喜欢“填鸭式”的课堂教育, 更多的是倾向于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大学生创业就业互助社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园区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的宣传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学习和娱乐有效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能力, 如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知识竞赛、导航大赛、求职技能大赛等形式的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使就业指导工作推进的更深入、更广泛。

总之, 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梦, 大学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梦想, 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青年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是就业, 同时就业工作是保民生、保稳定、促增长的重要环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各高校应该全面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 积极思考, 不断创新, 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水平, 努力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家禾.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生宿舍园区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概述[C]//学生园区管理实践与思想教育研究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9.

[2]台兴荣.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园区宿舍的文化建设[C]//学生园区管理实践与思想教育研究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9.

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 篇8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已经开篇,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并有效发挥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非常关键。然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困难群体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建设发展乃至社会稳定。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工作在新形式下,根据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困难类型

1个人心态进入误区

主要有不自信、依赖、盲从三种不良心态导致。一是自信不足导致的困难群体。包括过于自卑与自负两种。自卑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条件评价过低,择业信心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自负即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由此导致他们错失很多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是依赖心理导致的困难群体。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依赖于学校或家庭,缺乏就业的主体意识,这种消极的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使这类群体经常不能顺利就业。三是盲从心理导致的困难群体。这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又缺乏对社会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从而容易在就业时产生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时,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并没有根据自身去就业,最终导致错过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并且,三种不良心态往往相互交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困难群体的就业心理。

2就业能力方法问题

这里提到的就业能力方法分为就业岗位专业能力素养与就业综合能力方法两个方面。就业岗位专业能力素养不足的困难群体是因学习成绩差形成的。这类困难群体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不能按时毕业或不能获得学位;或勉强毕业获得学历学位,但学习成绩不好,专业素质较差,面对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的专业要求只能望而却步。就业综合能力方法存在问题的困难群体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缺少实践历练与社会经验。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特别注重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考核和要求。部分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与社会活动能力弱,参加应聘时没有自信心,不敢主动与招聘人员交流和沟通,不懂得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方法技巧,从而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趋于弱势。

3家庭经济困难影响

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平时承受的经济压力要比一般的同学大,而非专业教育层面的综合性知识水平又往往较低。这些特殊性导致的问题在就业阶段尤其表现明显。一方面毕业在即,花费在求职应聘方面的费用大大增加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必须在生活成本与求职成本中做出选择;另一方面贫困家庭背景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从而影响其顺利就业。

4限定性因素成桎梏

这些限定性因素一般是个人的先天劣势、岗位的性质要求或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偏差。先天劣势中较为突出与普遍的是形象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比较看重外表形象,把部分可以胜任工作却因为形象不佳的学生拒之门外。与岗位的性质要求相关,且较为普遍的,则是性别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时,社会对女生的需求信息大大少于男生,有些单位不论女生的条件多好也一概拒收。因此,高校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群体。此外,因报读专业冷门形成的困难群体是结构性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方面。近年来,由于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逐年猛增,就业市场对各专业之间的需求不平衡,而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滞后于市场,导致很多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尤为困难。

二职业指导有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职业指导的理念与做法来源于美国。最早期,职业指导只是作为解决失业和就业问题的一项社会工作,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兴起,赋予职业指导以新的含义: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自我形象,同时也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检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也造福社会。就业指导是职业指导的重要部分。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重要性表现为:

1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

学生在毕业前了解社会上有什么职业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指导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学生通过职业指导可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使学生对社会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是在有限度的情况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选择。要使这种选择科学、合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乃至人尽其才,大学生对社会的真实了解与对自我的客观认识非常重要。职业指导可以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学校向有关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部门发函,收集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拟招对象的要求条件等,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或组织学生亲身实践开展社会岗位需求调研,让学生学习以科学的方法搜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利用职业指导理论及相关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明确自我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在就业中扬长避短,并通过有目的性的培训学习构建自身综合竞争力。三是指导学生分析社会、单位需求与自身实际间的匹配度,明确自己提升与努力的内容。

2有助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做好准备

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对某种职业的认识,通常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并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做好准备,包括岗位专业能力准备与就业综合能力方法准备。针对前者,职业指导通过分析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从而使学生学会主动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从业技能等等,在求职竞争中不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有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针对后者,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求职技巧,如:怎样自我推荐,怎样写求职信,怎样参加面试、笔试和口试等等,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求职方法,从而实实在在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3有助于大学生改变观念心态积极

由于在校大学生缺少社会生活的经历,对就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存在错误的择业观念,既有只追求“舒适、热门、高报酬”的工作,又有不顾职业发展与生计需求的“任何岗位零工资就业”意愿;既有过于自负眼高手低,又有人过于自卑丧失就业信心;既有雄心壮志又有等靠的依赖思想。这都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同程度存在的通病。职业指导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把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科学分析确定正确的职业方向,从而进行实事求是的职业设计,这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根据社会实际与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不畏惧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

大学生由于初次就业,遭遇挫折的心态需要调整。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如形象因素导致的就业困难并非完全不能改变,合理的妆容修饰就能有所助益;性别的劣势可以通过突出自身的其他实力与优势去弥补;专业上的不匹配可以寻找自身的其他兴趣特长加以强化寻找突破。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正确认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从短期看,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社会人才需求;从长期看,对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铮,陈永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与成因分析[J].考试周刊,2011(53):181-182.

[2]高永新,包伟.关于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科教论坛,2010(2):140-141.

[3]眭国荣,王建明.弱势群体: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J].江苏高教,2005(6),119-121.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 篇9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作用,职业素质,养成

黑龙江于美军穆敬雯刘辉

六、总结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看到,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比较有四个“突破”:

一是突出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通过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 在注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同时, 重视学生计划、协作、评估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教学中鲜有考虑的“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二是突出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从社会需求和职业实践出发提出课题, 整合教学内容, 真正有意义地打破了教材章节框框的束缚,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需要, 更具实用性, 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需要对接的突破。

三是突出教学过程的多样性设计, 紧紧围绕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问题设计的启发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学生活动的广泛性、教师引导的科学性, 通过优化课堂结构, 努力创造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真正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过程, 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四是突出教学效果评价的开放性,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堂更多注重学生工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要进行3个小时的教学, 其中1个半小时是收集信息、做计划, 可见这是锻炼学生独立面对工作的关键一环。但是最完美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会产生偏差, 具体实施过程需控制或调整偏差, 如果学生能合情合理地解释结果和计划之

间的差距, 即使学生没有完成工作任务, 也不能归为教学失败, 也就是说必须要综合考核结果和计划, 只要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手段及工作流程, 即使是工作结果有欠缺, 也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课。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学生成败”论质量的误区。

总之,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的理念, 结合社会需求、学校条件和学生情况及专业特点等具体实际, 努力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上下功夫, 不断探索适合中职特点、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方法, 认真研究、科学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 真正使行动导向教学法成为推动中职教学改革的动力, 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 懂得做人、做事之道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启浓, 薛雯, 罗健明.计算机组网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 2009.

【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项目编号:FFB090557, 子课题“计算机应用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单位:薛雯, 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教师;孟庆成, 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学督导主任)

(编辑刘丽娜)

近些年, 我国高校连年扩招,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由于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没能就业, 造成未就业大学生的累计数量也在明显上升, 加上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多年来工业化、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的结构性矛盾, 社会整体就业压力持续加大, 大学生择业和就业形势严峻。近几年, 特别是最近几年, 又受金融风暴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的社会话题, 大量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就业, 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负担;但同时, 许多用人单位却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大学生。一方面大学生“过剩”,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急需人才, 形成一个怪圈。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 大学毕业生才能更好的立足工作, 适应社会, 持续发展, 实现自我。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得就业指导越来越被重视, 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的效果, 反之, 高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也积极地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就业指导课不仅在“技”上给学生以指导, 更是注入“德”的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充分认识自我。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 老师除了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择业技巧外, 还涵盖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职业素质的养成在学校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仅就就业指导课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面的作用做以总结。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素质除与生俱来的一系列解剖生理特点外, 还应包括其后天习得的一系列品质”。[1]“素质教育的素质应是以人的禀赋为基础, 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高度内化的心理品质, 并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外化个体的行为表现。”[2]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 概括起来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职业素质是作为一个职业人的必要品质, 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 职业素质很重要。

二、当前, 大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心态浮躁。部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 在基本功还相当不扎实、打工的基本本领不具备的状况下, 求财心切。受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 受“金钱第一, 为我奋斗”的腐朽思想的毒害, 标榜“潇洒人生、梦幻人生”, 使职业理想变得模糊了, 人生坐标失范。

“重才轻德”, 做人的基本品行和个人修养的历练欠缺。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永远是德才兼备, 德是第一。而现在的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 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敬业乐观, 热爱本职, 在普通的岗位上, 以一颗平常之心, 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边工作、边学习、边积累, 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和价值。

三、我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现状

(一) 课程设置:

我校就业指导课从2008年开始, 一改就业指导课程只针对毕业生的设置, 设为从新生入学即大一就开始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每学期6学时, 总计36学时。

(二) 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政策指导等。设有就业指导教研室, 授课教师大多数为就业处老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

四、就业指导课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 很多高校的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大学课程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造成学生尽管专业知识深度有所加强, 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 对除专业素质之外的其他职业素质准备重视不够。事实上, 大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知识面的拓宽, 更需要加强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职业精神、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表达沟通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因此大学教育应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的灌输和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其实是职业素质的一部分。而就业指导课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就业指导课中, 我们注意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责任意识、独立意识、协作意识、职业道德意识、自身建设和应变意识, 法制意识的教育与引导,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其动力和激情、团队合作、表达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各项职业素质。

通过就业指导课, 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社会认可, 文明习惯符合规范, 文化知识合格够用, 专业技能确保过硬, 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 能以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向社会推荐自己, 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

(一) 就业指导课中, 强化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促进了学生对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规划,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这是着手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切入点。新生入学教育时,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 我们就能引导学生对大学四年或五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 引导学生建立人生发展方向, 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 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逐步解决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怎样去做等问题。

(二) 就业指导课中, 强化了求职技巧训练, 促进学生职业行为养成和求职技巧的掌握。通过上课、讲座、咨询、报告等形式, 向学生传授笔试、面试、仪表包装、言谈举止、日常礼仪等求职要求和经验, 在求职的细节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如将模拟求职环境、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等活动作为学生展示自我, 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 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习惯, 同时更能促进大学生职业行为养成。通过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 避免由于种种技术原因造成求职障碍, 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 就业指导课中, 强化了就业政策宣传, 提高了学生法制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 尤其是宣传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一些举措, 并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情况分析预测, 帮助大学生及时就业、合法就业。

(四) 就业指导课中, 强化了创业教育, 锻炼

了学生的职业才能, 这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支撑点。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先锋, 要鼓励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同学积极创业。这不单纯是就业的需要, 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就业, 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和专业特长, 还可以吸纳他人就业, 给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为社会服务。因此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开展自主创业教育, 鼓励学生要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 在不同的行业部门都可以靠自身的真才实学开创出自身的天地。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大赛”等专业技能活动, 通过参加此类活动, 让学生明白:参加这些活动对于发掘其潜能、培养其创造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和顽强意志力大有益处。

(五) 就业指导课中, 强化了大学生的能力教育。

高校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某种具体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变化, 迎接社会挑战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其成为新生活的主人。

1. 加强适应能力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而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许多大学都在倡导培养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以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在大学教育中, 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等都较为缺乏, 造成许多大学生到单位后, 实际操作能力差, 无法适应岗位需要。因此, 增加他们走向社会的机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工厂、机关搞一些调查研究, 开展与企业共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 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 增加大学生对社会和专业的熟悉与了解, 使他们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 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行为。

3.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们已日益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我们在课程指导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求新、求异思维, 注重激发学生的特长, 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六) 就业指导课中, 强化了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教育, 为学生毕业就业和择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人才市场中的激烈竞争, 一些大学生缺少足够心理准备, 出现各种心理矛盾, 产生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就业指导课通过对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对在求职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自我调适等的讲授,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面对现实, 克服心理障碍, 走出心理误区,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择业的自信心。

总之,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就要不断拓宽就业市场导向, 不断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 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不断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就业指导课是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最好一门课程, 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并努力创新其教学、教育途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 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顺利就业, 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岚, 周劲松.高职院建设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271-272.

刍议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篇10

经济低迷,下岗裁员会不断增加,所以,促进就业的根本就是保证经济增长。对于就业与经济的关系,不同学者持不同观点。刘庆唐等学者认为经济与就业占据同等地位;王效仿、陈淮、蔡昉等学者认为促进就业是第一位的,通过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笔者通过观查,在实际生活中,经济增长的地位优于就业,人们第一考虑的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所以笔者更看好经济增长与就业并重的观点。一个很好的例子,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先进行投资建设,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就业的同时经济也快速发展,就业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改变经济增优于就业地位的现状迫在眉睫。从2008年开始,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也受到了剧烈冲击。但是,在我国存在一个奇怪的经济现象,即:中小企业想要招聘大学生很困难,大学生想要就业也很困难。所以,为了缓解这一现象,促进大学生就业已经在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中被作为重点问题来解决,通过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来促进就业。

二、合理调节大学生供给

1、改革统一高考的入学方式。顾海兵提出一个引起全国热议的观点,高考不能统一。然而,李守信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观点,他认为,高考的入学方式不能取消,但是高校可以发挥自主性,根据入学率比例调节开放入学和选拔入学两种方式的比重,允许部分中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而是凭借中学毕业证申请进入大学。李守信提出高中生不应该把全部的时间投入高考,而是减少课业负担,为学生接受素质教育保存时间和精力,从而加快他们顺利进入社会的步伐,并且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综合考虑,全国范围内的高考录取体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弊端,为了快速促进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全国统一的高考录取体制就要进行改革。对于这个问题,刘海峰认为,由于高等教育存在多样化,所以提供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分类型考试;另一种是全国统考加高校单考。分类考试是一种很好的选拔方法,这种考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的学生顺利就业。

2、适度控制高校的扩招规模。自从国内大规模扩招,虽然减轻了国家的经济压力,但是,政府当时没有重视扩招后高校存在的隐患,由于扩招一些高校由于资源不足,教学质量开始下降,必然的,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下滑,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遭遇就业困境。

3、实行高等教育教育收费差别制。有学者提出,同样的收费标准不能保证公平性,因为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就业后收入差异大,男女就业后收入同样存在差异,所以应该将高校学费收取标准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报考热门专业的男生应该支付高学费,报考冷门专业的男生和报考热门专业的女生划为同一收费标准,收取中等水平的学费,顺延而下,报考冷门专业的女生按最低标准收费。如此一来,虽然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收入存在差异,但是,收入低的毕业生在大学时期投入资金少,所以这一部分大学生的收益率不会偏低。而且,我们还要考虑到特殊情况,要关心帮助贫困大学生,学校和政府应该在经济和政策上照顾到他们的利益。

三、建立促进和引导就业的调控机制

1、强化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机制。建国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业生就业方式也随之在发生变化。在这一变化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失业问题和失业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政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政府应该继续并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减少失业,加大就业。

2、建立促进吸纳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企业为缩小成本,对毕业生的吸纳减少,失业大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在我国,由于近年来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公司、企业、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优中选优,甚至录取率低到千分之几、万分之几。面对这种现象,政府部门可以放宽政策,为企业提供便利和实惠,促使其发展壮大,提高其毕业生吸纳数量,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在方式方法上,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德国、法国的公司企业利益驱动法,例如,明确规定大学生的最低工资标准、政府地方财政给予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适量补贴、鼓励社会企业吸纳大学生并减免这些企业的税收政策等,诱使用人单位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

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就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教育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之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其中,高校作为学生教育培养的主体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感知最敏锐,更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强有力地支持。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1 高校应注重对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掌握就业主动权

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招生数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而对教学质量不高或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应适当减少招生数量。同时,在学科和专业设置方面,要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及时开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在高校课程设置改革方面,要改变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教材较落后、课堂知识更新速度慢等缺点,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掌握就业主动权。

2 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在一、二年级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他们建立个人资料档案,对他们的兴趣、性格和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正确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前景。在三、四年级阶段,做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培养学生的求职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工作,并重点做好毕业生就业的个性化指导工作。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使其切实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

3 高校应发挥教职工的合力作用,对就业工作献策出力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在全校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和“人人关心毕业生,人人关心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要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目标,加强统筹和协调力度,在校、院两级形成主要负责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专人负责的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毕业生就业目标、推进毕业生就业进程。其次,要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队伍,使学校就业工作在就业指导中心的统筹安排下,确立“校院两级、以院为主”的就业工作机制,学校负责宏观指导,各院组成由党委副书记、系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再次,要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献策出力,通过设立就业咨询团队、担任毕业生就业导师、为毕业生创造实习机会、推荐就业单位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服务,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

4 高校应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彰显着学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和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有关部门应坚持立足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性为主要依据,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创新性、技能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职业技能训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教育,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5 高校应重视实践实习等环节,努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实习工作中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为其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高校要重视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同时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各类学生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培训,确保毕业生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活动得到落实,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6 高校应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形势下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提高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与有关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初根据有关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内容的安排,让学生从入学初就按照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来完善自己。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要双方良好的沟通机制,高校要注意吸取企业及校友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学及管理部门。同时可邀请企业主管、技术专家及知名校友担任毕业生就业“企业导师”,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培养职业素养。在就业市场开拓上,高校主管就业工作的领导、老师可带头到企业调研,及时向用人单位通报毕业生情况,同时通过网站等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丰富高效的信息服务,拓宽就业渠道。

7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教育部在2010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作为高校,应通过邀请企业名人开展讲座、专题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引导和教育,传授创业知识,进行创业训练,培养创业意识。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给予创业项目一定经费支持等形式,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实现初步创业,并通过一批先行创业的项目示范启发更多的在校生参与到自主创业中来。此外,高校还要制定一些鼓励、支持和规范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保护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和规范他们的创业行为。自主创业不仅可以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创造财富的平台,而且可以产生新的就业岗位,以创业进一步促进和带动

就业。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分析 篇12

1 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1993年2月13日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即“自主就业模式”。从此,大学生包分配的就业模式宣告结束。这也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我国现今的就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和企业两方面来讲,不管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原来的国有大型企业都应该改变原来的方式从大学生中补充人员需求,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提高自身就业的灵活性。其次是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这其中包括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改进现有的人才模式,使学生更能应对将来的工作。

2 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现有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不健全且就业缺乏法律保障

发展至今,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应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些政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可行性不强,而且有些政策还在概念上存在界定不清的情况。目前,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所以国家需要吸引高校的优秀人才到西部以及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去工作,这对我国的经济平衡发展来说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应的资金投入比较少,所以对这些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人员的支持也比较少。其次,高校毕业生由于户口调动,很多地区存在户口限制等诸多情况,这也给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从我国现今的立法状况来看,目前还没有一部明确的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律规范。所以这也给在校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遭到歧视提供了机会。从而也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2.2 高等教育改革进展缓慢

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几年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主要面向市场需求,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目前出现了大学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不能有效匹配的情况。换句话说学生不知道社会的需求,同时企业也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这就导致了企业和学生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在这个问题中,学校要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因为很多高校的机构设置或者说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都存在这漏洞,才导致学生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所以学校在教育体制的推行过程中需要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之间的整合。但是目前这些都进展缓慢。

2.3 落户限制影响学生就业

户籍限制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每个省市的大学生就业率会跟当地的就业政绩考核等一系列因素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地政府对本地大学生持保护态度,对于跨省就业加以限制。再者,由于我国东西部的贫困差距,导致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去欠发达地区就业,这样就导致发达地区就业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由于户籍制度管理的严格,也给工作的流动造成一定的困难。很多企业急缺具有大学水平的人才,但由于政府的户籍政策,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户口问题,因而也就招不到相应的人才。如何平衡好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东西部人才需求,是当地政府在制定户籍制度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3 启示与对策

3.1 完善就业促成政策配套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相应的制度。最近几年以来,国(下转第218页)(上接第212页)家颁布了很多政策,推行了很多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当然这些政策也收到了一些成效,例如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率就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在一些制度方面的原因,导致毕业生的就业顾虑诸多。例如户口迁移、人事制度、工资标准等等。因此,国家需要在政策上完善这些制度,此外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工作是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尽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如果解决毕业生的医疗保险问题,这样能减少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2)消除户口壁垒,鼓励合理人才流动。户籍制度是大学生就业时的一大障碍,因为很多经济发达城市都不给落户口,而往往是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比较多,所以给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困扰。每年我国新入学的大学新生多数都会把户口转到学校,毕业之后又随之签到工作地点,这给工作接受地的户口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所以现今各级政府都强烈要求有关部门简化户口审批手续,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因为人才的合理流动能促进学生的就业,也才能达到我国自主就业的人才市场模式。

3.2 建立面向就业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校园就业市场体系建设

(1)完善教育体制。在当今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教育和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出现的不和谐状况越来越多。所以高校应该从自身教育体制出发,寻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纵观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得出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育体制。首先教育体制的完善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这就要求学校应该把学生的教育工作和职业规划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其次,学校应该端正自身的人才培养观念,要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学校的育人之本。再次,学校在教育体制的完善过程中应该转变自身观念,要把就业率和学生质量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为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者搭建一个好的平台,避免人才的浪费,同时也让高校进行很好的运作。

(2)完善校园就业市场体系建设。政府对整个社会的资源起着宏观的调控作用,在毕业生这种人力资源的分配过程中也不例外。为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好的就业市场环境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所以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应该完善校园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例如政府可以带头使相关高校和某些单位建立招聘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这样就能将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有机联系起来。其次,政府也要努力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可以在国有大型企业中加以示范。此外,高校内部也应该完善自身的毕业生就业体系。例如开展咨询服务、就业培训、面试技巧以及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促使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

4 结论

论文在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进行了归类分析,提出了加强配套保障体系建设、消除户口壁垒等方面的几点启示。在我国,由于大学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现今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不断完善。但是整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它牵涉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高校毕业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把一系列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瑞仲.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2.

[2]文东升.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3]贺慧.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谈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煤炭高等教育,2005(6).

[4]吴克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江苏高教,2004(2).

上一篇:挤压加工下一篇:绿化树林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