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用12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
多年来我们国家形成了一套以书面的纸笔测验为基本形式的考试与评价方式, 大到中考、高考, 小到学校期中、期末考试都以书面的纸笔测验为主。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考试文化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只有试卷才可信, 只有分数才能衡量学生, 从而导致许多学校片面追求成绩, 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教育, 更不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些严重桎梏着当今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与优秀人才的培养。
因此, 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通过多元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努力发现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要想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构建多元教育活动平台
学生的全面发展仅靠课堂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必须实现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才能共同构建多元教育活动平台, 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学科竞赛为平台将活动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将“多元评价”与“活动式养成教育”相结合, 从而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在校内多开展诸如诗歌朗诵、文艺表演、读书活动、体育比赛和科技节等活动, 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建设多元教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建设多元教育校园文化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为核心, 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从校园的人文、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成人宣誓仪式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这些活动中, 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又净化校园精神; 既增长学生的才干, 又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多元教育激励机制
以“争优创先”活动为切入点,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人人争当星级学生” (诚实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团结之星、纪律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文艺之星) 的评比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文明班级”、“先进集体”的评比与表彰活动, 一方面调动全体学生“争优创先”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并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仅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使他们更符合现代人才需求的标准。
四、创建多元教育成长记录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当采取全面、客观的方式, 不能因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完全否定他。在学生评价活动中, 应当用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构建的方法取得评价结果。所谓多元主体, 指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委会评价、家长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及班主任评价等几个部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化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公正。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 (《星级学生评价表》、《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表》、《学生成长荣誉手册》等) 为手段记录和存储评价信息, 为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多元教育评价是一项惠及全体学生的系统工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 明确办学方向与教育目标, 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德育为中心, 以学科兴趣激励艺体特长发展, 不断完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三位一体多元评价体系, 使学生在多元评价中看到成功的希望,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构建目标多元, 内容、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使我们的评价更客观、公正、全面,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在学业上成绩优异, 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及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关键词:多元教育,校园文化,激励机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风.建立多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艺术, 2011, 10.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2
第一卷办学方向 关键词:典型材料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典型材料
整理时间:2014年10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典型材料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开展了“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音乐特色班”的实验研究,迄今为止,课题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实验研究使我们摸索出一条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之路,同时也总结出一些研究的过程方法的经验和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我们之所以确信“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创建音乐特色班”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 ㈠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们课题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还运用了现代美学研究理论、现代脑科学研究理论以及心理学基础观点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㈡政策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政策的号召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教改之路。
二、课题的实施与控制
本课题实验方案中提出了如下解释性理论假设:
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引进现代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按国家现行课程计划,大纲实施素质教育,并作适当改革微调的基础上对实验学生实行“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使他在受完六年教育之后,除了具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素质外,还具有设定的音乐特色的各层素质,各方面素质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具体模式如下: 音乐特色(因变量)
学生个体发展 艺术活动 班级集体(自变量)建 设 全面发展(因变量)
为了使假设变为现实,为了实验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科学的目标、计划,选择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了实验过程的控制,实行了严格的课题运行管理,使实验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开展下去。㈠明确一个目标。
我们的课题研究以课外艺术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创建班级音乐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
通过加强课外艺术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创新等方面超出平行班的学生。
通过实验的实施,创建实验班的音乐特色,使实验班整体成为一个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做到人人擅长一种乐器,个个在演唱、演奏或舞蹈上有所专长。
以上目标,我们分成初、中、高三个阶段逐一实施达成。㈡狠抓两个渠道。
第一,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师范唱,学生跟唱的教法,将“唱”“听”“看”“认”“动”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好乐理知识,为课外艺术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身心在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中得到愉悦和发展。
第二,强化课外训练活动。按照家长的意愿和学生的兴趣,采取自愿报名和教师选拔的方式,将实验学生划分为声乐、器乐、舞蹈三个大组,每个学生可参加一至两个中心组的训练,训练力求“三有”“三定”,即训练有计划、有内容、有记载,训练定人员、定时间、定场地,使学生在课外艺术训练活动中掌握音乐技能,形成音乐专长,更主要的是在训练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智力、陶冶身心,形成专注、热情、富于想象、创造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良好的精神品质。㈢注重三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相结合。2、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艺术尖子相结合。3、培养艺术专长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㈣加强四项管理
该项课题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在整个实验周期中,我们注意加强管理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1、加强组织制度的管理。加强规范操作管理,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加强实验资料的管理。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五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班级音乐特色的基本形成。2、学生得到了和谐全面的发展。
班级以课外艺术活动为突破口,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创造了和谐、愉快的班级教育氛围,为学生搭建了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取真知,培养真情,学做真人,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一方面,以情为本的音乐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3、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全面发展
一、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变,许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现代学校教育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管在课堂还是课外,“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枯燥、教条的“技术教学”、“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树立“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同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愉快,以展示体育竞技之美和力量之美。
注重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前提下,改革以前已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民主而又平等师生关系。克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从而心违”的现象,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发号施令,学生也未必为令是从,教师既可以是学生的导师,又可以是学生的伙伴,还可以是学生的听众,这样的师生关系才可能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才有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关系才可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关系才能使教师的主导性得到最好地体现。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并区别对待。每个学生在人格上和教师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教师对他们必须一视同仁。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上好一堂高质量的体育课,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儿童好玩的天性和生活经验。应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课程和教学两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创造新的安全的健康的有趣的游戏,改造自己喜欢的“成人项目”,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改造成游戏,想方设法去玩。例如:网式足球,地面乒乓球,用动作模仿童话故事等。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我们应该考虑他们的需求。然而,目前存在的客观现实,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成人化的,竞技性较强的内容,这样的内容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和学生特别是低年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满足学生,并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去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此体育教师想方设法,发挥传统和特色项目,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曾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兴趣性、健康性。
三、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 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 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 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 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 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 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
四、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做为科研突破口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试行,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这迫切需要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其中学生心理是教学科研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变化很大,特别是一些学生有孤僻和羞怯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研究,来探索学生的心灵,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把新课程的思想,贯穿到教学实践当中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体育的乐趣。
在上课时,常能见到这样的现象:其他同学在快乐的游戏,而有个别学生总是离群站在旁边看,并且不和其他同学说话 ,这就是孤僻心理表现。
对于有羞怯心理的学生,他们性格内向,害怕在公共场合出头露面,尤其是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老师课堂提问也会让他们面红耳赤。
伟人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现代社会,好的身体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更好贯彻学校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作为每一个体育教师的光荣职责。让我们以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加强自身素质的积定,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成熟与更新,为更好地推动课改的全面实施尽职尽责,作为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发现课改中的精华,并与本地区实际相结合,与本校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道路,努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育实施指南》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年
[3]柳夕浪 《中學生人际交往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4
在班主任工作上:
一、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建立成长记录袋能有效地记录正规考试所测验不到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 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设置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宗旨。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 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 最满意的作业, 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 探究性活动的记录, 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等。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包含学期开始、学期中间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的学习材料。能使学生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 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它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习惯。
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在学习综合素质评定内容体系和学校评价细则的基础上, 我们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要求学生对照综合素质评定内容体系和学校评价细则, 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 写一份300字以内的自述报告, 并要求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注意寻找各种证据, 因为有证据才有说服力。同学们都异常活跃, 他们找到了自己曾经发表过作品的刊物、各种获奖证书、担任各种职务的证据, 甚至连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表扬也都一一回顾、体现了出来。在收集这些证据的同时, 他们也都写好了自述报告。当然同学们在写自述报告的过程中, 也增强了自信心———“原来, 我这么优秀!”对照评价标准, 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要是以前有这个评价标准多好啊!我们就会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这一评价活动对同学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它充分发挥了同学的自我激励作用。当然也有的同学在此过程中把握不准自己的定位, 过高估计自己。由于这个过程学生还没有进行横向联系, 因此学生自评只能做一个参考。
三、组织同学互评
此外, 我们还组织学生之间的互评, 看看同学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更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加强对学生公平、全面、诚实的思想的教育。让学生能认识到:只有公正全面地评价别人, 别人才能公正全面地评价自己。
在教学工作中:
评价的进行应有据可寻, 而不是到评价时才现“做嫁衣”。在我接手这届学生的第一天, 我就做足了准备。 (1) 我的教学记录手册。手册中设置了多个项目:学生的活动情况 (预习情况, 提出问题, 回答解释问题, 精彩或错误之处, 学习态度, 小组活动情况, 出勤情况等等) 。操作时, 不是每堂课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 而是每堂课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重点地记录, 但做到一周一清, 每周的记录涉及每个学生。 (2) 学生的成长记录页。为每个学生设置成长记录页, 把记录页设计成表格形式, 内容清晰易懂。每次周测、月检和模块考试后, 和学生一块完成。内容包括:课堂表现 (参考教学记录手册) , 近期作业完成情况, 每次小测试成绩, 模块终结性测试成绩, 专题研究或相关研究性学习成果, 竞赛活动, 教师的评价与期望, 学生的自评和自我展望。
这种做法比较规范, 而且公正、及时, 还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实现了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共同构建评价结果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记录手册和学生的成长记录页是我教学成功的法宝之一。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 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做得更细致了、更规范有序了, 也更严谨了, 学生也在我的影响下对学习更加严谨, 对人生的态度积极向上。
路是脚踏出来的, 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要和学生一起书写他们的成长历史, 让他们的成长历史照亮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课改刚刚起步, 综合素质评价活动更需要我们的尽心、细心。好的方面我们继续坚持, 差的地方我们会慢慢完善, 争取让教育的功用放大到最大点。
摘要:在高中阶段应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判断处理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5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我所教的学生几乎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这些孩子天真无邪,善良淳朴。班级中有的孩子生活在高半山区,如:维城、雅都、黑虎的孩子都是说羌语。学习上困难重重,发音吐字不清楚,学习普通话更是走调,朗读课文结结巴巴,写话语句不通顺。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只有耐心教导,细心讲解,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到孩子听懂为止。
此外,班上有一部分孩子是寄住在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的.家里。而爷爷奶奶年龄较大,没有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唯一能给孩子的就是吃饱、穿暖,不被冻着、冷着。没有父母的管教,有的孩子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一塌糊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垃圾、不洗澡、不剪指甲,整天坐在地上玩耍、交上来的作业本脏兮兮的、在书上乱写乱画等。针对这部分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辅导,一边教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边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只有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自信心,他们的学习才会进步。
另外,在班上培养一批“班级小能手”,让他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一帮一”,带动这部分孩子共同进步。
例如,要相信班上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王××就是班上成绩倒数的男孩子,但是他却是班上爱劳动的孩子。有一次星期五大扫除,王××来得最早。看到其他班的同学在扫地,他赶紧放下书包,拿起毛巾擦起玻璃。擦了一下,见玻璃上还有污垢,他向玻璃吹了一口气,再拿起毛巾擦,直到擦干净为止。看到这个孩子做事的认真,我不禁有些触动。上课了,我走进教室拿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红五星,说:“老师今天要给一位同学发奖,请大家猜猜他是谁?”孩子们东猜猜、西猜猜,谁也没有猜到王××。“今天,我要表扬的是我们班的王××。”孩子们向他投来惊奇的目光,“不会吧?”我很肯定地说:“对呀,没错。他是一个劳动积极的孩子,大家都还没到校,他就主动拿起毛巾擦玻璃,把玻璃擦得亮堂堂的。难道不应该表扬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看到同学们为自己鼓掌,王××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从那以后,王××来得更早了,每一次扫地都很认真,而且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爱发言、爱动脑筋,作业认真完成,不懂就问。在期末考试时,他已经从倒数上升到了班上二十几名。他的性格也变得外向了,和他一起玩耍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他已成为班上的“故事大王”。看到他的转变,我感到很欣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6
一、依据课程标准,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评价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1、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促进发展”
应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怎样,只有从正面评价,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才能使学生永葆参与学习的长久热情,从而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达到预期目标。
2、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主体多元性评价体系
可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学习小组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还可以是家长以及社会其他人士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能使学生从各个层面了解自己的不足,也明了自己的优点,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评价主体多元性原则 改变过去评价主体上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更加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同时辅之以适当的家长评价等。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鼓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自觉的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样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3、注意关注学生学习的全程关注和评价
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注重过程。应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主动地发现和探究能力、搜集信息和整合资料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等方面全面进行评价。评价既要有对学生的智力因素的评价,又要有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既要有过程评价,又要有定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采用正确、多样的评价方式,客观公正评价学生
综合性学习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应与活动过程相结合。
1、学生学习行为、过程观察、学习档案评价法
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全过程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在實践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好奇心、能力、情感、态度进行观察、记录存档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档案可以收集学习过程中各种资源,这体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能力。对学生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得出倾向性的预测,评价的结果以性质描述及激励性的语言为主,多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2、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法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明白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相互评价和借鉴发生在他们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当中,互评可在很大的程度上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参与程度。
3、对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还要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某次专题活动结束进行的汇报交流,演讲、辩论、报告等形式,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以鼓励为主,多肯定成绩,对不足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4、课堂集体讲评、评比、总结的发展性评价法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是改进不足,促进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所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确定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从而在今后的综合性学习中不断调控,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评价课是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和升华。这种总结与评价,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根据实际由学生讲,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组织这种评价课,可以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与成果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评价,讲出问题与不足、指明道路与方向、增强信心与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课,不仅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更是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延伸和扩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7
一、对学生情感领域的评价
情感领域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我们结合村小的实际情况, 从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两方面进行。在具体评价时, 我们又把评价分解成若干方面, 评价学生心理素质时, 从情绪控制、自我感知、自我激励、认识他人四个方面综合评价;评价学生品德素质时, 从公民素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针对以上内容我们使用“发展性小学生情感领域评价量化表”, 采取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的情感在评价中丰富, 在丰富中发挥积极的情感作用。
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知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与技能, 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 它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练习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掌握学生素质基础的关键。我们在分析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情况并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通过改革测试方式, 来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一) 对学科知识的评价
主要从笔试评价和作业评价两方面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笔试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由学校自行组织的阶段性测评, 测评内容的选择强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以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宗旨。二是学期末由市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的质量检测, 通过综合测试来检测学生个体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情况。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各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的随机性评价, 评价包括作业完成是否及时, 完成质量如何, 作业材料保存等方面的评价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行随机评价。
(二) 对学科技能的评价
对学科技能的评价主要以开放性测试 (即实践测评) 为主。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有相应的技能要求, 通过学科技能的评价来掌握学生的技能形成情况。学科技能评价项目包括:语文的听、说能力 (听写、口头作文) , 朗读能力, 写字能力, 作文能力;数学的计算能力 (以口算、听算为主) ;外语的口语表达、朗读能力;音乐的歌曲演唱能力, 器乐演奏能力;美术的绘画能力;体育的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评价主要以口试和实际操作为主。
三、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离终结性的现象, 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 是发挥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的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创新的能力等。在对学生这些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每一种能力获得或提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自己。对相关能力的评价我们采取了口头评价、评语激励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表”中。
(二) 成长记录袋评价
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实际, 采取了成长记录袋评价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由学生做策划者,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设计, 记录袋的内容积累可由单一内容开始, 逐渐丰富, 以反映学生学习进步的历程。为更好地发挥成长记录袋的评价功能, 教师还要及时对成长记录袋中收集的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 并向学生做出积极的解释或反馈。教师对于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作品要定期进行展示, 由于每个学生所收集的都是自己满意或最佳的作品, 因此能够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或特长,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成立“评价小天地”
“评价小天地”贯穿学生学习发展的全过程, 教师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各班或各学科的评价内容, 把情感评价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学生哪一方面表现得好, 就可得一颗星或一朵花。为使评价翔实、准确, 我们注重了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利用教室墙壁, 为每个班级建立“评价小天地”, 这样直观、鲜明, 与学生朝夕相处, 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四) 面对面评价
由于农村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 为了避免书面评价带来的不真实性, 我们采取了“面对面评价”的评价方式, 即利用家长会把教师、学生、家长聚在一起, 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展示介绍为主, 向家长展示学生一个阶段内的学习与成长情况, 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同时比差距, 让家长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为学生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 我们还利用“面对面评价”的机会向家长介绍有关学生评价方面的知识, 并指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以保持评价过程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自主,探索,需求,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生本教育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是为了不教”, 之所以能够“不教”, 是因为学生学会了探究、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可以说, 探究性学习是践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 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使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活动中, 从而充分发挥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获得成就感呢?笔者认为,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人人都成为探索者, 满足他们的探索需求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结合所授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课前笔者发给学生两张作业单 (见上图, 每一小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学生拿到作业单后非常好奇:“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 老师真是多此一举呀!”对于学生的好奇与疑惑, 笔者通过寥寥数语, 就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谁一眼就能看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我用“嘘”的手势制止了学生的急切发言, 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或者转化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或自己探索得到吗?”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 纷纷行动起来:有数格子的;有在格子图上沿着高线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进而得到长方形的;有直接利用第二个平行四边形以“底×高”算面积的;也有用第二个平行四边形以“底边×邻边”算面积的。在学生积极的探索下, 最终得出了两种结果:30和50。在汇报结果的时候, 学生明确指出用“数格子”“剪、移、拼”这两种方法, 得到的结果是30。我公布答案:30是对的, 50是错的。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50错在了哪里?对的同学能指出来吗?错的同学能找出错误的原因吗?”学生陷入了沉思, 我继续启发他们:“50比30多了20, 多在哪一部分?能在图中画出多出的部分吗?”学生纷纷行动, 画出了下图:
通过交流探讨, 学生明确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底×高”, 而“底×邻边”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拉成长方形时面积最大, 而周长不变;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是“高=邻边”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之所以能够得出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诸多结论,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与充分的放手,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 使学生明白了: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发现和探索得到。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 体会到了知识探索的无穷乐趣。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 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不能凭空开展, 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各种数学情境,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藏到情境之中,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 笔者创设了一种比赛情境, 让学生分组按运算顺序计算下列算式, 看哪组算得又准又快。
同桌的两个学生, 做B组题的学生明显算得快, 得到教师表扬后, A组的学生很不服气, 于是, 笔者又让他们进行第二次比赛。
这一次是算A组题的学生快一些。经过这两次比赛, 学生认识到, 通过审题仔细观察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 可以帮助选择最优的方法来简化算式, 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 可把数学教材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供学生探索的问题,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 还提高了探索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探索,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核心的活动,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一系列的活动, 来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探索出来以及是如何运用的。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也有得到他人赞扬的心理愿望。以赞扬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谓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 如果学生多用了一种解法, 我就奖给他一个“☆”作为鼓励;如果学生想出了一些创新解法或者巧妙解法, 我会以学生的名字来对其命名, 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发现和创造的, 是他们自己探索的结果, 这就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自信心。
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9
一、利用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学生健康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身体素质好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 因此身体素质排在健康维度的第一位。身体素质主要包括速度、耐力、力量三大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提高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一些贫困地区, 教师无法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 但是可以依据各个阶段的目标灵活地开展, 这就要立足地域特点, 变不利为特色, 运用乡土体育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例如, 在江南河流湖泊密布的地域, 教师可以为学生们选择安全的浅水区域, 组织学生进行游泳、水球、划龙舟等各种水上运动;在北方山区可以选择无落石滚动的山丘, 组织学生进行爬山或者越野比赛;在武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练习传统武术, 如河北沧州的劈挂拳、河南少林拳等等数不胜数;在东北或者西北冬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冰雪运动, 如速滑、冰球、拉雪橇;在浙江贫困地区可以让学生舞动板凳龙等, 这些运动项目依靠的是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学校中固有的资源, 基本无需经济投入就可以实现, 可行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 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速度、耐力、力量等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总之, 在不同的地区都可以找到本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和传统体育项目,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特色,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二、利用乡土资源,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是一个人的灵魂, 是身体活动的主宰,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如果一个人身体素质非常好, 但是心理素质不好, 或者心理方面有某些问题, 这个人在工作中就不能胜任, 工作效率不高, 在生活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会对家庭和朋友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心理健康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本地域的传统文化和地理优势实际, 挖掘本地乡土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例如, 在内蒙古有着“胡服骑射”的文化体育传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射箭活动, 可以使用竹条和绳索以及木棍制作成简单的弓箭, 让学生在射箭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与戒骄戒躁的心理能力;在黄土高原地区, 让学生在“腰鼓”的运动中健身调心;在江苏海安地区可以让学生在“海安花鼓”运动中娱心调情;在任何地区都可以让学生学习黎族“跳竹竿”这项活动中放松心情;让学生在学习当地传统武术项目中提升勇于展示自我的自信心理品质与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教师在挖掘当地资源的同时, 也要借鉴其它地区的传统项目让学生进行体验, 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增进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利用乡土资源,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是健康的第三个重要的维度。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只有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 才能适应所处社会环境。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才能使自己在特定或者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常和高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 教师应该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利用乡土体育资源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在各种社会环境中都可以做到快速地适应和融入其中, 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例如, 在许多传统项目中, 需要团队协作, 并且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之中进行, 这样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在一些地区的舞龙舞狮活动中, 参与者之间不仅要相互协作配合, 而且还受到场地、观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一些有着舞龙舞狮的传统文化的地方, 可以用草篾、绳索和板凳作为龙身让学生进行学习和锻炼, 促进学生身心适应性提升;在一些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为了锻炼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交往积极主动性, 可以让学生进行“藤球”运动, 用藤条编织成球, 让学生进行三人制或者五人制的足球运动形式锻炼等。教师要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乡土体育资源,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体育传统, 发掘整理成为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和锻炼的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0
本文所述的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改进传统观念下的教学评价,对学生作出符合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客观评价。
一、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指过程评价。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将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平时的表现与参与的积极程度上。而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综合学生各方面作出的总结。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评价,既重视期末总评,又注重平时各方面的表现,尤其注重其优势智能的发展变化。
在开学时,我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一个成长记录袋,这是一种记录学生成长状态的写实性的评价方式。在成长记录袋中,我们设置了考核表,考核表中的考核项目可由学生自己、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我们求真务实地进行操作,并将这些项目细化为每个评比指标。同时,我们还进行每月的阶段性评价,每个月都有评比奖励。
二、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多维评价标准
因为个体存在的差异,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层次。因此,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认知发展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成绩,淡化横向比较,注意纵向比较,从学生的不同起点看其前后的发展变化,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如采取“立标杆求比值”的方法,进行纵向比较更具有激励性。在平时,要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比如,班上A学生这次考试成绩相对班内其他学生而言并不高,但相对于他自己上一次考试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他我会热情鼓励,让他从教师对他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信心更足地去争取下次的好成绩。
对较好的学生,就不能让他仅仅满足于现状。在他取得成绩时,我除了作适当的表扬外,还会对他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使他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争取不断进步。而普通的学生,只要他能有所进步我就会给他很高的评价。如果他能展示自己的其他特长,哪怕他做得并不完美,我都会给予加分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平常比较内向,或确实是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其学习态度端正,我们就不应当完全否定他的学习过程。
人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赞赏和表扬的需求。在《学生学习手册》的教师寄语中,我结合学生平日的表现,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段时间内的表现,“你真棒”“再加油”“你这个月卫生工作很出色,真了不起”等,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从正面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通过灵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每个学期都有进步,对学习、对生活充满自信,这是我们的追求。
三、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施以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所在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立竿见影与后发效应是因人因事而定的。班主任要确定“以个人发展为参照”的评价观,促进每位学生在现有资质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1. 成效有时需要等待。
评价是对学生提升发展的一种期待。每个学生摆脱幼稚、告别无知,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耐心等待,在等待中播撒爱的阳光,倾注希望,满怀向往。
2. 发展学生的个性。
改革课堂数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1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体验动机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年级学生是一个刚由幼儿转变为小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生,非常容易转移。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开展竞赛等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下乐于自愿进入到学习场景中来。比如,在“长、短”的教学中,我便用这样的故事导入:“国庆节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之际,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再如,在“比一比”中,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在大森林里,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忙着造房子,他们有的搬砖,有的扛木头。连河里的小鱼也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了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摆满了水果招待客人。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人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观察。
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一幅生动的图画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动物园。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准备好的数学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找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备有多少?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老师适时地指导观察的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他们非常认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5”所表示的物体,如“一只大象”“一个老师”“一个太阳”。经引导又说出“一幅画”“一个动物园”等多种答案,使观察更深入。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话。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学生就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学生说不出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虽然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使用的都是生活语言,但我仍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一步规范他们的语言,使他们慢慢学会表达。
比如,在进行课本“长短”、“高矮”的概念教学中,当我出示了实物一一红、绿两支铅笔以后,开始,学生只能笼统地说:“红的长,绿的短。”我说:“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又说:“红铅笔长,绿铅笔短。”这时,我又拿出一支黄色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又说:“黄铅笔短,绿铅笔长。”我说:“刚才你们说绿铅笔短,现在又说绿铅笔长,到底绿铅笔是长还是短?这三支铅笔比较,谁比谁长?谁比谁短?谁最长?谁最短?这个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给每个人说话的机会。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红铅笔比绿铅笔长,绿铅笔比黄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黄铅笔比绿铅笔短。”“红铅笔最长,黄铅笔最短,绿铅笔比红铅笔短,绿铅笔比黄铅笔长。”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接下来我又让每个学生拿出二支长短不同的铅笔。放在桌上立起来比长短,同桌互相说,学生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高矮”的教学中也是如此。开始,我先请一男一女两位学生到前边比高矮。尽管我已提出明确要求:要说清楚谁比谁高,谁比谁矮。但不少学生仍旧说:“男生高,女生矮。”这时,我和那个男生站到一起,再让他们观察:“我们俩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高,男生矮。”我趁机进行启发引导,唤起他们的分析思维活动。“刚才你们说男生高,现在又说男生矮,到底这个男生是高还是矮?”说到这里,我和这两位学生按高矮顺次站好,让全班学生重新比较,再仔细想想,分组讨论,应该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发言。有的说:“男生和女生比,男生高,女生矮。”有的说:“男生和老师比,老师高,男生矮”还有的说:“男生和老师比,男生比老师矮,男生和女生比,男生比女生高。”对于这些发言,我都给予肯定,并指如:高矮是比较出来的,不能单说谁高谁矮。说到这里,我又让那位女生踮起脚后跟去和那位男生比,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结果不少学生立刻提意见:“那样比不对,女生不能踮脚后跟,应该站平。”我马上做一补充:“不错,比高矮,应该站在同一个平面上。”这就很自然地揭示了比高矮时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分四人小组活动,四个人互相比一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大家互相说一说,学生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泼有序。
我认为,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长短、高矮都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说得连贯、完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人情化。为此,在课堂练习中,为了拉近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生活数学”的意识。根据儿童特征,我特意设计了一组比较长短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结组、自由下位,想比什么就比什么,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有比跳绳的,有比胳膊的,有比手、比脚的,甚至还有的学生比起了立定跳远……
以多元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2
我校以“六艺修身”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健康身心、高雅情趣、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秉承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与内容,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文化乐园,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课程凸显学校文化
我校近年来致力于“六艺修身”的课程探索,实现了学校文化与课程的携手共进,尝试在课程中融入学校文化的要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我校的育人目标。我校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推进学校课程的建设,使课程真正体现我校文化的核心内容。
1. 整体思考,制订课程规划
我校在原有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完成了课程的需求评估;制订了完整和系统的学校课程框架。经过对课程规划的反复研究、探讨以及尝试,形成了能体现我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规划方案。我校通过课程的开发,丰富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改变传统的课程观,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最终形成科学的、具体学校文化特色的课程。
2. 课程申报,尊重教师个性
我校认为,课程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坚持全员参与,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如何更好地与学校文化、育人目标匹配;如何更好地挖掘校内的教师资源,也是我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我校动员教师积极申报课程科目,让教师在课程科目申报的过程中重温我校“健康身心、科学精神、高雅情趣、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我校还分享了家长和学生对学校课程的需求评估,这样教师也了解了学生所渴望学习的课程科目。学校层面和教师达成共识:课程开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也尊重教师的选择,因为不同教师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这也是我校最好的课程资源。每一位教师在综合考虑学校的育人目标、学生的需求和自己的特长的基础上申报课程科目,目前我校共征集到七十多门课程科目。
3. 专业支持,推进学校实施
我校致力于通过课程设计与实施,在实践中提炼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建设适合我校办学理念的、传递学校文化的课程。为此,我校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支持,成立了学校校本课程研发团队、教研组,对教师开展了包括课程理论知识、课程科目的设计、课程方案的撰写等方面的培训。教师申报课程时要根据学校提供的模板完成课程科目方案的撰写。
我校还组织专家对教师所写的课程科目方案进行指导,教师再进行第二轮的修改;对撰写好的课程方案进行全校范围内的交流,供全体教师学习。随后,教师的课程方案再由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组织机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课程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选课。我校还邀请专家参与课程科目实施的过程性评价,从而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4.“六艺”课程,丰富文化内涵
我校对已有的科目和教师申报的科目进行梳理和整合,拓宽了我校“六艺”课程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形成了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的学校校本课程,有体育类、心理类、音乐类、传统文化类、舞蹈类、科学素养类、信息素养类等十一类五十多门课程科目,每一年级涵盖了不同维度的“六艺”课程。以三年级为例,我校开设了橄榄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类课程,书法、十字绣、成语故事、泥塑等传统文化类课程,以及线描、儿童画等美术类课程。
二、以课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为宗旨。以快乐活动日为例,每学期除了在一年级开设以“教师走班,学生不走班”的微型课程外,其余课程都采用在校园网上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在线自主选课的报名方式。
新学期开始,我校都会为二至五年级学生提供五十多门课程,供学生和家长在网上挑选。学生和家长一起体会选课前的期待、选课中的紧张、选课成功后的激动。有些学生没有选到最心仪的课程虽会感到遗憾,但好在学生们都在选课前确立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志愿,最后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个学期,我校二年级的选修课科目分别为视频制作小超人、足球、儿童画、世界文化之旅、绳编等,这些课程在网上选课开始的几分钟内就报满。
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我校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十门课程,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固定课程外,还有微型课程,采用“教师走班,学生不走班”的形式。每两个星期一门微型课程,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诸如体育游戏、爵士舞蹈、智力拼图、趣味折纸等不同课程的乐趣。
三、以课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校以课程为载体,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如适合低年级的“经典诵读”、中年级的“古诗文赏析”、高年级的“古诗文吟诵”和“读史”。
我校五年级的“趣味中国史”社团课程不仅关注语言文字,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审美的精神层面,还在吟唱朝代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长的历史,让学生知晓中华文化之博大,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领略传统文化之底蕴,加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例如,四年级的《三国成语故事》社团课将三国历史与成语教学相结合,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读、讲、听的过程中感悟、了解成语背后的三国历史,体会故事中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学习课堂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了解,而我校正是通过开设传统优秀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和引导,让学生发掘“知识背后的传统文化”,并能主动把习得的优秀品质转移到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我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收获。
四、以课程培育学生国际公民的素养
课程源于学生,需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完成整个课程是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我校提出“六艺修身,文化海桐”的理念,我校注重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现代国际小公民的素养。
我校开设了“科学双语”“科普吧”“Super Director”等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例如,参加“Super Director”课程的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编辑软件做视频。除此之外,学生在运用视频软件基础上还尝试写剧本、制作微电影,如《美丽的校园》《中国风》《友情的力量》等都是学生的作品。
为打破传统课程,进行突破创新,构建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我校开设了一系列课程,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科学双语”,正是源于学生的多元需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国际网络平台i-earn网站进行科学主题研究。在这样一个交流互动平台上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学习的环境,从而提高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用英语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程培养了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开拓了其国际视野。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尤其是在积极参与与世界各地青少年互动交流中,使我校学生吸纳国际文化,提升了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荐阅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8-21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6-14
改进学生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24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7-05
加强学校社团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07
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1-21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11-04
促进学生能力发展11-27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06-21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