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精选12篇)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1
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敏锐感受、准确判断面临的情况变化, 以新的学生观, 有效转化各种矛盾, 迅速调整教学行为, 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才能。教学中常常表现出聪慧睿智和高度灵活的教育个性, 巧妙、妥帖、发人深省地给学生引导、启迪和教育的神奇机智, 对学生心智产生为之震憾的奇妙影响力;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或唤醒学生美好情感, 或引发学生思考, 或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智慧:实现“为人”的教学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 人本主义的目的, 与人有关的目的, 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是人种能达到的或个人能达到的最高的发展。说得浅一些, 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传统教学的核心是传授知识, 忽视教学是“为人”的过程, 是“培养人”的教学。“因为教育中知识不是被培养者自己生产的知识, 所以即使拥有了, 拥有者并非能成为人。”智慧的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登山的“工具”, 探索创新之旅的“翅膀”, 思维的“灵感”, 体验的“境遇”, 行动的“机智”。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打破了固有的讲读、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格局, 在于他能从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 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探索精神为突破口, 将教学运筹的目标、方法投射到对学生身心、潜能和全面“发展”的高度, 产生了奇迹效应的教学智慧。使课堂教学肩负起了两方面的责任:知识的传授和在传授知识之时或之后能使学生成长为“人”。因此, 在拥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心中, 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篇章结构、公式、定理, 而是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
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 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 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是教学智慧的价值选择。每个学生有其差异性、特异性、潜在性, 他们自我实现程度不同。创造条件, 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 这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根雕家之所以能使丑陋的根块转化为精美艺术品, 其独特的本领就在于能依据根块各自的特点“因势象形”。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按统一目标、统一标准要求学生, 是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情感等特征, 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 最大限度地把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优势发挥出来, 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二、教学智慧——充满“人文”的教学
“爱来源于教育者, 但植根于教育对象。教育最本质的意义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影响是爱的最高层次。爱的实质和前提是尊重。”智慧的教学充满爱的智慧, 因为具备教学智慧的教师是以新的学生观, 回避占有和支配, 充分尊重学生实际,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 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对话和心灵的交融, 把学生当挚友,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洞察学生的喜、怒、哀、乐, 体悟学生生活情感, 尊重学生主体人格, 关注学生自主发展。在相互尊重、信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心智的启迪和提升。智慧的教学不单是向学生展示前人知识的成果, 而是“互爱“的师生关系中, 在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下, 让不同观点、意见和主张相互碰撞、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平等、开放、和谐、宽容的氛围中, 多思、多疑、多悟、多体验。其间, 当学生遇到问题或困惑时, 给予鼓励与点拨;当学生异想天开或标新立异时, 给予尊重和欣赏;当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或进步时, 给予赏识和表扬;当学生违纪或犯错时, 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当学生成绩落后或下降时, 给予激励和关爱。通过创设“爱”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激发, 个性得以张扬, 心智得以开启, 灵感得以涌动, 生命得以提升。40年前, 美国有位社会学教授, 让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区调查当地200名男孩的成长情况, 并对他们未来发展做一评估, 经过一番调查后, 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们将毫无出头的机会。过了25年, 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 他让他的学生做后续调查。结果显示, 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 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 问了过去的受访者:“你们现在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后来去拜访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师, 教授问她到底有何绝招, 这位老太太微笑着说:“其实没什么, 我爱这些孩子。”这就是爱的力量和伟大。爱的智慧代表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代表了教师全身心的付出, 代表了教师对学生终身的影响。有爱作基础, 教学可以避免沦为不可靠的匠技, 有爱作基础, 教学能发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神奇力量。
三、教学智慧:启迪“智慧”的教学
智慧的老师把学生看成是“生命”的“行者”, 让“行者”用自己的思想、丰富的个性走上探索知识的路, 并在不断的探究中质疑世界, 体验世界, “生成”自己的知识, 形成超越知识的智慧, 让智慧伴随学生成长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景, 给学生恰当的点拨和引导, 当学生思维活跃时, 给予激励;当学生思维启动时, 给予拓展;当学生思维模糊时, 给予点拨;当学生思维紊乱时, 给予梳理;当学生思维凝固时, 给予激活;当学生思维迟钝时, 给予引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发现问题, 激励学生寻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中既尊重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认识、思考和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奥秘, 又智慧地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思维态势、行为方式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 帮助学生充分焕发内在的潜能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反思自己的原有的观点和设想, 修正和完善自己原有的立场和行为。新的“问题”在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出来, 使学生的知识有效成为掌握, 能力不断提高, 智力充分开发, 自主精神更强。教师以智启思, 以情发思, 以诱导思, 旁征博引, 触类旁通……, 使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 带着“智慧”离开课堂, 这正是教学智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教学智慧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是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过程, 是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是拓展学生智慧的过程。教学智慧让学生的素质在交流与探索的实践中升华, 能力在预设与建构的境遇里提升, 智慧在教学与活动的联结处迸涌。因为教学智慧充满了老师的睿智、创新、激情、关爱、体验……教学智慧它使课堂变得和谐、平等、尊重、开放, 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爱, 使学生在“自由的呼吸中”自主发展……。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2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园丁学校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运用尝试教学理论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课题研究背景:
1、实施新课程的要求
“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中基于对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新课程目标体系,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及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中的“民主、交往、互动、对话”,强调“经历与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提倡课堂开放,努力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学校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不断取得好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但我们要从教法、学法方面改进来保持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机遇,顺应课改潮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中毕业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3、“尝试教学法”在众多学校实验获得成功
“尝试教学法”由邱学华1980年开始实验,历经20余年,为解决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探索一种能适用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法。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主体的不断尝试,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潜力,并实现学习者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理念。尝试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认为离开了学习者就无法构成学习活动,尝试学习强调了尝试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的作用。其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与目前的新课改理念一致。“尝试教学法”以其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目前,有98个县市在推广,运用教师约20万人,试用班级约90万个,受教学生3000多万人,实验基地1800多个,成立100多个研究分会。通过对 “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学校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实地参观考察,经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尝试教学法”比较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我校开展《运用尝试教学理论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
三、课题的界定: 1、20多年来,“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实验与推广,在初级中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高级中学教学中的实验却很少。我们这一课题就是要吸取广大小学、初级中学实验的有益经验,在我校初中、尤其是高中学科教学中开展“尝试理论”指导下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2、本课题立足现有教学模式及理论,结合我校学生认知水平、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的:通过课题带动,使教师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研”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变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走上主动学习之路,摒弃等、靠、喂的学习观念;通过课题研究,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意义:
1、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2、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初、高中毕业生。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智力发展。
4、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5、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
6、本课题研究是“尝试教学法”在高中各学科进行的有益实践探索,它将填补“尝试教学法”在高级中学实验应用的空白,它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尝试教学理论”。
五、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邱学华老师从1980年正式开始启动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历经20多年,现已建成比较完 整的尝试教学的理论体系。以“小学数学”作为突破口,逐步向小学语文、常识等科,再向中学各科延伸发展,扩大实验面,在中小学各科都取得积极的效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合中小学应用的普适性强的尝试教学法,前后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
从1990年开始,根据教育实验发展的需要,向理论研究方面拓展,相继开展尝试教学原则、和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组织全国各地106个子课题配合,开展协作研究。1996年,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出面,组成专家组对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专家鉴定,专家组给予很高评价并一致通过,标志着尝试教学法已升华到尝试教学理论。尔后又继续开展“尝试教学理论与素质教育”、“尝试教学理论与创新教育”的研究。从尝试教学法到尝试 教学理论,前后又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从2000年开始,又开展尝试教学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研究。重点是从学习论的角 度,研究尝试学习方式,从而试图建立尝试学习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尝试已突破课堂教学范畴,已向学校管理、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课外活动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拓展,提出“大尝试”的设想。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基于此,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引起学生间的交流、质疑,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尝试教学法理论”:“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其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其鲜明的特征可用八个字概括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学生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为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实现学习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先练后讲,先试后导”是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先练”即教师不讲,让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地对客体发出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分析、判断,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成功动机,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同学间的竞争活动,对数学问题兴趣浓厚,积极探索新知。“后讲”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解决又不能解决还差一口气的时候,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讲解突出重点、难点、关键和易错点及反例,以此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取深刻、全面的知识。
4、新课程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也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七、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计算的教学。
2、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应用题的教学
八、运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组织学习《尝试教学论》,认真研究《中学尝试教学设计》,特别是对不同学科、不同 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的借鉴。
2、调查研究法:
首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习惯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其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调查了解学生对教法、学法的看法和意见,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教育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是课题的实施阵地,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素材,课题研究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我们将以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优化,以课堂教学来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达成研究成果。
九、研究工作的步骤
(一)研究周期:二年,即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09年9月——2000年1月为准备阶段
组成课题组,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2、2009年3月——2010年1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主要工作: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一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二轮: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并针对有关问题撰写论文;争取有更大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3、2011年9月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整理研究材料;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十、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
2、习题集:各学科按章节准备的尝试题、尝试练习、再尝试练习集装订成册。
十一、课题研究管理及研究成员组成
校长----教学校长(苏鑫)------教导处-----教研组长-----全体数学教师
十二、现有基础
1、思想认识一致。我校上至校长,下至普通教师,教研意识强,本课题一经宣传,在一线的教师均要求参与课题研究。
2、教研基础好。在本课题之前,我校教师已开展过一系列的各级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与手段比较了解。
3、教研队伍强。各学科都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有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还有市、区、镇各级的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均毕业于部属师范院校,业务素质高。
4、“尝试教学法”已在小学及初级中学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经验。
十三、经费估算
充分预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3
【关键词】预设;教学设计;解读教材;认知起点;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预设与准备,不仅要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更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还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设置适度的巩固练习,等等。
一、深度解读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教(学)什么”,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选定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一方面要读懂读透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另一方面要领会编排意图,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发展脉络。每一个知识点既相对独立,各具独特的价值,同时又处于纵横相连的知识体系中,是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支点。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是在三年级(上册)认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认识“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难点是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同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为在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所表示的意义。这样瞻前顾后地解读教材,能使教学设计更富系统性与结构性,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效发展。
二、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教学设计的依据
“怎么学”,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由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促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次序(逻辑起点),二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现实起点)。
例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直接的知识经验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时,一方面要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经验,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处激起思维冲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能像长方形那样用‘邻边×邻边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构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也是激起学生思考的关键。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像长方形面积计算那样,把一组邻边相乘”,有的学生则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底×高来计算”。学生充满困惑的见解,骤然打破了教学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学生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中不断建构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可以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三、指向创造性的学习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怎样学得更好更优”,指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数学思考习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课堂中要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
教学设计时,还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丰富学习资源。选择既符合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自主选择需要的资源,充分地感知体会,形成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建构系统性的认知结构。选择恰当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巧妙预设独立思考、探究合作等不同的方法,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选用恰当的方法参与探索与思考。设置适度练习。安排适度适量的练习,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基础题、提高题、创新题,教师利用练习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不断完善调整教学的过程。另外,还要关注教学具准备、各环节的时间安排等诸多因素,力求体现少教多学,让学生自主参与思考、讨论、建构、完善。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之前的预设,是从教师的角度预计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可能与真实的课堂场景完全一致。因此,在设计时应从多个角度预设学生的可能想法,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4
关键词:自主,探索,需求,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生本教育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是为了不教”, 之所以能够“不教”, 是因为学生学会了探究、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可以说, 探究性学习是践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 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使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活动中, 从而充分发挥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获得成就感呢?笔者认为,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人人都成为探索者, 满足他们的探索需求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结合所授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课前笔者发给学生两张作业单 (见上图, 每一小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学生拿到作业单后非常好奇:“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 老师真是多此一举呀!”对于学生的好奇与疑惑, 笔者通过寥寥数语, 就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谁一眼就能看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我用“嘘”的手势制止了学生的急切发言, 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或者转化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或自己探索得到吗?”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 纷纷行动起来:有数格子的;有在格子图上沿着高线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进而得到长方形的;有直接利用第二个平行四边形以“底×高”算面积的;也有用第二个平行四边形以“底边×邻边”算面积的。在学生积极的探索下, 最终得出了两种结果:30和50。在汇报结果的时候, 学生明确指出用“数格子”“剪、移、拼”这两种方法, 得到的结果是30。我公布答案:30是对的, 50是错的。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50错在了哪里?对的同学能指出来吗?错的同学能找出错误的原因吗?”学生陷入了沉思, 我继续启发他们:“50比30多了20, 多在哪一部分?能在图中画出多出的部分吗?”学生纷纷行动, 画出了下图:
通过交流探讨, 学生明确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底×高”, 而“底×邻边”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拉成长方形时面积最大, 而周长不变;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是“高=邻边”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之所以能够得出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诸多结论,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与充分的放手,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 使学生明白了: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发现和探索得到。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 体会到了知识探索的无穷乐趣。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 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不能凭空开展, 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各种数学情境,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藏到情境之中,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 笔者创设了一种比赛情境, 让学生分组按运算顺序计算下列算式, 看哪组算得又准又快。
同桌的两个学生, 做B组题的学生明显算得快, 得到教师表扬后, A组的学生很不服气, 于是, 笔者又让他们进行第二次比赛。
这一次是算A组题的学生快一些。经过这两次比赛, 学生认识到, 通过审题仔细观察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 可以帮助选择最优的方法来简化算式, 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 可把数学教材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供学生探索的问题,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 还提高了探索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探索,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核心的活动,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一系列的活动, 来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探索出来以及是如何运用的。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也有得到他人赞扬的心理愿望。以赞扬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谓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 如果学生多用了一种解法, 我就奖给他一个“☆”作为鼓励;如果学生想出了一些创新解法或者巧妙解法, 我会以学生的名字来对其命名, 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发现和创造的, 是他们自己探索的结果, 这就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5
——浅谈我的“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管理做法
昌乐县实验中学秦建军
我校实行“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改革以来,学生管理和课堂教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尤其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在讨论、展示问题的时候,发言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了使这项改革更加深入、更加完善,我结合自己的班级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公开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在班级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不能选聘好的班干部将直接影响班级的管理效果,尤其是在学生的三自主管理中班干部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因此,开学一周后,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班干部的竞选。参加竞选的学生先写出自己的竞选演讲稿,利用周一班会时间进行演讲。这次报名参加竞选班干部的有刘呈祥、马力、赵振宇、董旭、刘伟坤、秦晓宇、齐新共七人,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都谈了各自的“施政纲领”。如:刘呈祥同学精心准备了演讲稿,演讲的时候信心十足,声音洪亮,口齿清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演讲中说:“作为班长,首先要给学生们作出一个榜样,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处处以身作则;其次要管理班级和同学,要为大家服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我有信心和责任感做好班长,我希望大家能给我这么一个机会。”
这七位学生演讲完后,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了班委成员,并且兼任值日班长。实践证明,公开选举的班干部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我班的“三自主”管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实行“值日班长“制度,值日班长兼任组长,全权选聘本组成员。
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由一位班干部担任“值日班长”,对当天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情况全权负责,并做好记录,在下午放学前向班主任汇报情况。这一制度能够有效地调动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同学们对班干部的工作也能进行评比和监督,促进了他们工作的开展。
值日班长兼任组长,全权选聘本组成员。这样做,被选的小组成员就会增强责任感,自觉树立为小组争光的思想。这样做,也便于值日班长对小组成员的纪律、卫生、学习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促进本组成员的进步,同时也调动小组长管理的积极性。
三、对值日班长经常进行教育、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克服不愿管和不敢管的心理。还要多指导班干部的工作,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如班干部包靠违反纪律的学生;班干部几个人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对违纪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危害。促其转变;班干部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歧视违纪学生,要在学习上、纪律上多帮助他们,课下多与他们交流等等。
四、改变小组成员量化管理办法。
以前的管理办法是组长每天记录小组成员的作业、学习、纪律、卫生等四项情况,每项5分,每个学生每天20分,并且一周一汇总,一月一公布,这样既加重了组长的负担,又会使记录流于形式。现在我每周把一张小组成员量化表贴到墙上,由值日班长和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学习、纪律、卫生等情况,采用扣分的办法来量化管理学生,如:作业不认真完成,扣5分;下课打闹,扣5分;迟到一次扣3分。然后一周一汇总,一月一公布,学生哪个方面扣了分都很清楚,便于学生以后改正缺点。
五、充分调动中下层学生发言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在课堂讨论和展示的时候,发言积极的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部分的中下层学生发言很不积极。我分析原因:一是他们有自卑心里,二是他们的思想认识有问题,三是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四是他们抢不到发言的机会,机会都被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抢去了,五是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中下层学生思考不出来。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症下药采取以下办法进行解决:
1、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如果怕被人耻笑而不敢积极发言,你将体验不到积极回答问题获得成功时的乐趣。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堂发言是自己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每一个同学都应该积极展示自己,我们也要做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每个学生要争当主角,而不要只想当听众。
3、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的同学,小组长要及时予以提醒,使其注意力转到学习上来,从而保证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小组长也要协调好本组成员,简单一点的问题,让中下层学生回答,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4、老师要设计一部分较容易的问题,让中下层学生回答,答对了,及时表扬,尽量使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而乐于听讲,乐于发言,这样来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使他们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
六、强化卫生管理。
针对学生卫生打扫不及时、不彻底的状况,我和班委的几个同学讨论后,又广泛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出台了班级卫生管理规定:
1.人人树立“班级卫生不好,我的责任”观念,增强班集体荣誉感,为班集体的卫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2.以实际行动保持好自己周围的卫生,不准有纸屑、粉笔头等垃圾。
3.值日生增强责任感,及时干好值日,不推诿、不留卫生死角。
4.人人都做讲卫生的好学生,发现走廊和卫生区有垃圾,及时捡起扔到垃圾箱中。
5.周四卫生大扫除,卫生委员合理分工,负总责,每个组要在组长带领下,保质保量打扫好卫生。
6.每天卫生委员负责检查记录,如发现乱扔垃圾者扣个人量化分5分,不按要求做或打扫卫生不彻底每人扣5分,并扣小组2分。
此卫生管理规定一出台,首先是各个小组长重视起来了,因为组员卫生保持的怎样,直接影响到小组的成绩,各个小组长加强了对小组成员的管理,每天都督促组员注意卫生。其次是每个同学都增强了自主管理的自觉性,改变了以往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都能自觉保持好自己周围的卫生,这即为自己争光,也为小组争光。轮到干值日的时候,同学们都能认真干好值日。最关键的是班主任由幕前退到了幕后,让卫生委员负责安排、检查卫生,这就调动了卫生委员的积极性。卫生委员每天认真检查卫生,督促落实卫生管理规定,使我班的卫生管理工作在每周的评比量化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把被人约束转化为自我约束,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磨炼了能力,积累了方法,也获得了令人兴奋的成就感。人的成长过程是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过程。能够搞好自我管理,我们也是好样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述自主管理的感受。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6
【关键词】营造环境 回归生活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促进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总目标由原来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转变教学方式,要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并富有内涵,要使师生的交往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具深刻性、创造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知识的创新需要心灵的自然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学中要从获取为重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提供给学生一个主动发展的空间,真正实现新课标的最高理念“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怎样来思考?”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二)采用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得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让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同时,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写、操作、表达)。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索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可以用申奥成功这个学生熟悉的话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课前先播放申奥成功的那段激动人心的录像,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渲染了课堂气氛,接着迅速抽取“申奥得票数”这个对学生教学有用的信息,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迅速把生活情境转化成数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知识来分析数据,共同提出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北京的得票数比多伦多多百分之几?多伦多的得票数比北京少百分之几?”这样将本来很枯燥的百分数问题的题材生活化,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不同个体不同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大量的眼看、手动、脑思的参与机会,通过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找出事物间的联系,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架设创新的桥梁。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准备好一些实物,然后根据老师的不同要求动手摆一摆:9个苹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余几个?通过学生亲手摆放,根据操作过程,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获取了知识,而且促进不同个体不同的发展,培养了能力。
四、创设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是学生活跃思维、自我表现的最佳方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等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堂课中,利用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容器进行分组实验。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即 V=1/3 Sh 。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篇7
所谓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探索知识,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能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进度、设计教学评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学习内在驱动力,能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呢?对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以新课标的理念为出发点,倡导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开展民主化教学,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开展民主化教学,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深浅、学习时间的长短和课内外作业的容量等方面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来自行选择。传统的语文教学,这些选择的权力完全由语文教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作业容量都是教师根据教案事先预设好的,课堂仅仅是教师对教案的演绎过程。教案成为“剧本”,学生变成“演员”,教师充当“导演”,课堂成为教师对教案的程序性展示。教师无视课堂教学中活生生的学生资源,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储备。有些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但教案事先没有预设的生成性问题,当作无端生事、无理取闹而不闻不问,甚至予以打压。作业的难易、容量完全由教师规定,学生更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全班学生必须按教师的统一要求、统一格式按时完成作业,绝不管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好学生嫌太少,学困生嫌太难的局面,致使学困生对语文作业潦草应付,达不到练习巩固的作用。
教师拥有对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进度、作业数量等选择安排的绝对权力,便于统一管理、统一要求,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不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积极性,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因此,教师应当放下教学的绝对选择权力,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拥有在学习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作业的自主权,这对注重个体差异的语文课程来说是有必要,也是可行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适当地在备课或上课时根据学生的意愿来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和作业,恰当引进一些时文、新闻进行阅读。如教李煜的《虞美人》的时候,笔者让学生事先在家练习演唱依据本词谱写的歌曲《几多愁》,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代表上台表演,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学生既学习了课文知识,还展示了自我,满足了学生爱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这种课堂赋予了语文学习的鲜活个性,使课堂教学真正活了起来,学生就会主动求索,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得到激发,学习个性就自然而然得以发展。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理科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若“情感动力理论”是“和谐教育”的动力系统,是躯体里畅流的鲜血,教学方法则是躯体中的骨架。可见,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语文教学中就应当充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个实践环节中自主体验、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社会资源和学生资源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和探究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学会与他人交流,善待批评,学会接纳、赞赏、分享与互助。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教师要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充足时间,教师在上课之前尚且需要花不少时间钻研:读课文、查资料、反复推敲,才能理顺教学程序。因此,在课堂上,不能只给学生几分钟的阅读时间,就匆忙讨论课文,学生连课文大致内容还没梳理清楚,怎么让学生讨论呢?这种教学肯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常常造成学生上完一节课后仍然云里雾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所以,课堂上要保证给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教师还应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和要领,教会学生怎样速读、默读、跳读,怎样一目十行抓住关键,怎样读通、读懂、读透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和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一起“解惑”,引导学生不断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但时下语文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表面上热热闹闹,追求形式上的所谓“探究性”学习。其本质,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牵着学生走,背离了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本意。这样的课堂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性差异,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用课堂上学生生成性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推动教学进程,让学生问有所获,问有所乐。
如《鸿门宴》中,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以围绕这句中的“怒”探究项羽的性格。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提出如下问题供全班同学讨论: (1) 项羽“怒”的原因有哪些? (2) 句中“破”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得出:项羽自负、狂妄、轻敌等性格,很自然地从“词”的探究引入到“人物形象”的探究,凸显了探究问题的有效性。
3. 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课堂中学生阅读时提出问题,师生不要马上作出评价,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理清问题背景,明确问题关键,以合作交流的形式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理解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思维,取得效果。当然,让学生尝试回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学生自问自答,也可是自问他答,还可以让学生代表走上讲台,精彩解答。笔者经常把一些自读课交给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课外去搜集资料,整合、充实文本。课堂上展开探究与交流,由学习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和全班同学交流学习体会、收获和心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很投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讲授《归园田居》一文时,学生自主解答教学片段如下:
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生:归。
师:准确。从何而归?
生:官场。
师:为何而归?
生:本性爱田园。
生: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师:归向何处?
生:园田。
师:归去如何?
生:享受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
4. 学生自主归纳小结。
学生在自己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有了许多收获和体验,通过学生自己的小结归纳,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思路,文言文的字词句等基本语法知识,写作的经验体会,都要让学生及时反思小结归纳,将它们上升为方法和经验。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这些小结归纳,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受到启发,扬长避短,领悟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语文素养。
三、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
教学相长的真谛则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要实施课堂教学“共同体”互动,教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但是,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一定会出现许多事前预想不到的问题,教师上课时必须视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而不能不顾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意孤行,按原教案生搬硬套地进行。课堂情况变化了,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因为它是形成课堂教学师生协同机制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不被削弱的基本保证。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想象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写作水平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就难以创新,作文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意气风发、充满勃勃生机。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假设作文。
假设某种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借助生活经历,展开合理想象。例如,在小巷的转角处,两辆自行车相撞,甲、乙两人同时倒地。试想象当时两人的表情、言语、行为。如果两人是亲朋好友,或本是有冲突的邻居,或一人是自己的上司。
2. 编创作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编创出时空倒流的精彩故事。例如让学生编创《孔乙己巧遇范举人》、《孔乙己夜访鲁迅》等。借助想象编创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 幻想作文。
幻想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超载现实生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以《假如我是……》、《我希望……》、《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为题作文,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联想、推测,从而有所创造。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他看来,掌握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的教学策略是由应试教育向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转化,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心理负担的必由途径和必然结果。学生只有自主自由发展,才会感到学习语文是人生的一大乐趣,而不是苦事累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本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8
一、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 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 才会乐于学习.因而教师应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 服务者的“地位”, 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热情鼓励每个孩子, 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 相信每名学生都能学好,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 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这样, 就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参与意识
二、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形成自主参与欲望
兴趣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 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 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师要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
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时, 根据学生已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 提出如何识别相似三角形?用对应角相等或对应边成比例能否识别?或者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识别?学生心里很矛盾, 觉得一时难以取舍, 促使他必须认真学, 弄明白哪个才是正确的识别方法.再如:在教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根据学生平时到影剧院看电影找座位先找几排再找几座的方法, 引申出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必须有两个数, 而且这两个数是有序的.由于联系生活实际, 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容易理解掌握, 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进一步激发增强了学习动机.
三、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会共同生活, 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做数学题,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发展自己的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另外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 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 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 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 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 放在小组中, 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 这时, 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 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 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 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 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 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这时, 学生对这时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如 (-3) 2和-32有什么不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难于辨别清楚的, 为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同伴合作、交流和讨论, 表达各自的见解, 促使各个学习小组都投入到对问题的讨论, 最后得到了 (1) 底数不同; (2) 意义不同; (3) 读法不同; (4) 结果不同; (5) 一个有括号, 另一个没有括号等.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和探讨, 归纳出如此完整的结论, 教师也会大吃一惊的, 这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力量.
四、着力学习方法指导, 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并非把单纯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从外界转移到学习者的记忆之中, 而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背景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获取信息, 主动建构新的知识.
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 最后过渡到“会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我们已经学会了怎么解一元二次方程, 对吗?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一手绝活, 就是我随便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 不用具体地去解它, 就能很快知道它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是多少.如果你不相信, 你们可以随便地出两个题考考我.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编题考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后面发现结论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笔者接着说:“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我的绝活是怎么回事吧?现在就请同学们写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的两根:你们会很快发现我的奥秘.”学生便积极地去寻找其中的奥秘.这样, 使学生亲身感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 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变“老师教”为“自己学”,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获得成功的同时对这个定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9
这节课的设计确实有着具体明晰的“活动探究”,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学习要求, 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探究, 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可是, 当我们就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询问时, 却发现不少学生对文章中精致优美的语言、作者精巧的写作方法都不甚明白, 由此, 我们不得不思考, 如何将新课程提倡的语文课堂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呢?
一.活动探究要找准支撑点
语文教学要姓语, 就不能跳过语言这道关。在花样百出、形式日新的时代里, 在急功近利, 忽视语言规律的生活中, 语文教学必须要带领学生养成认真读书, 诚实为文的习惯。只有这样, 才能在听说读写的历练中, 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 我们不否认开展丰富的活动,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等等的引入本身意味着人本的回归和学习自由度的拓展。但我们更不能否认的是:所有这些活动的安排, 方式的选择, 必须为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课文服务;必须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 而不是以此来代替文本的阅读的;必须是为了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离开了文本的活动探究就只有“活动”而没有自我体验和发展了;离开了文本研读的课堂活动, 就好像是空中楼阁一样, 是不可能很好的达成的。
所以学习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一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还在于揣摩舒乙先生如何用准确、生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现他对现代文明的发展, 要考虑到与自然和谐的问题, 要对自然界的生灵给予保护和尊重, 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 体会到它表现的魅力与魔力, 我们才能真正把文本与活动、作者意图与读者活动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否则, 很容易就出现了上文所说的那种情况。总而言之。活动探究是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咀嚼和琢磨的, 那种文本内涵还未掌握, 就活动, 就延伸, 就拓展, 势必会导致语文教学的虚空与浮夸。
二.活动探究要找对对象
活动探究是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 这里的活动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式的活动。教师创设一系列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课本所阐述的中心, 把间接经验更好地转化为直接经验, 使其真正把课本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东西。“老师告诉我, 我忘记了;给我看, 我记住了;让我参与, 我理解了”, 这一句谚语深刻地体现了活动在学生认识中的重要的作用。
一位语文老师在上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时, 上课不久, 老师就满含热泪的讲述了自己在遇到人生困难时, 内心的艰难的挣扎以及想起文中的那句“我早晚会汇入大洋。”自己终于振作越过了障碍时, 学生听的很入神。“师者, 范也。”我们不可否认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人, 他对社会、对人生应该有着深刻的体验。可是这样的环节, 教师侃侃而谈, 学生静心聆听。“教师无所不知而学生一无所知, 教师思考一切而学生被 (训练) 思考。”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 他们得到的仅仅是认知, 知道了为什么。任何一种事物的特殊性只有在设身处地的体验中才能确切感受到, 如果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作一些外在的观照, 这特殊性就很容易大而化之的模糊掉。缺少了亲身体验, 缺少了自身的需要, 哪里来真正的理解?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 这样的课堂如果精彩, 那么精彩的只有老师, 这样的课堂, 如果有活动体验, 那么受体验的也只是教师自己。所以要开展有效的活动体验探究, 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活动探究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而不是对学生一味表扬。
三.要运用多样的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 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 开辟多种途径, 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对学习材料中活动探究的创设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个层面是课文里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意境, 开展活动研究, 以此完成育人的目的。其方法是很多的:
1.由于学生缺少知识、生活的积累, 对某些情感的体验存在一定的盲区, 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绘声绘色的朗读和精当巧妙的讲解分析, 创设体验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下去完成, 从而收到过目难忘的效果。
2.把影视引进语文课堂, 有助于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促进学生对作者写作思想的认识。对时代背景、原始场面的空口述, 已经激发不起我们期望的“原始冲动”, 只有通过生动的影视, 让学生体验“原始画面”的生动性和教育性。
3.课前三分钟演讲、开展辩论会、组织学生编课本剧、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这些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理解与接受新的语文知识, 学习新的语文技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七年级课文《国宝大熊猫》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 课文的重点是围绕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来展开的。教学不仅要完成一般意义上的对说明文内容信息的搜索和整理, 还要在此基础上, 使学生了解大熊猫的可爱之处, 珍贵之处, 从而激发对大熊猫的热爱之情, 增强对大熊猫的保护意识。有教师上课时让学生根据文本和老师出示的话题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介绍大熊猫。这些话题有难易之分, 有详略之别, 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推进。在这个活动中, 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 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 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有话可说,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在这个基础上, 老师还引进了课外资源———两则消息, 让学生探究谈发现, 把课内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观察积累融会贯通, 使学生对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有了清楚而直观的了解,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一环节的铺垫, 学生对大熊猫生存现状的忧患意识得到激发, 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可爱的国宝大熊猫濒危了, 我们怎么为它做点事?”的想法, 进行下一环节的有效探究体验。
第二个层面是指利用课文的情境因素, 以生活真实情境, 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创造出激发学生活动体验的兴趣的方式。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让学生活动体验, 就是对社会生活全方位的体验。把活动探究与风俗传统紧密相联。“贴对联”“赏月亮”“登高山”,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感受生活的乐趣, 感悟生活的真谛, 产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如果说第一个层面是侧重于教材的单维结构, 第二个层面兼顾到了教材、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四维结构。由于活动探究侧重点是开展活动, 所以第二层面就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
四.要处理好活动和探究的关系
活动强调“实践”, 强调“探究”, 强调“经历”, 即让学生在丰富多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倾听、开口、动手、动脑等, 以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探究活动的过程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这其中渗透着参与接受、交流、欣赏、树立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长期经历这个过程, 生命意识就能确立, 人格精神就能培养, 能力与生命质量就会提升。由此可见:活动和探究体验两者是融合一体的:活动是平台, 探究体验是目的。但在现实教学中的活动探究却往往不能做到水乳相融。尤其是活动丰富了, 但一经分析, 活动就成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摆设, 探究有时表面化浅层化了。同样, 没有活动与过程的探究, 必定是低效、无效甚而负效的。总而言之, 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活动探究, 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充分体验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功感!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10
关键词:自主,发展,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具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也是课改的核心理念。笔者在转变教学观念,实施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实验中,经过两年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初步摸索出一种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 激情引入, 提出问题
新课的导入,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创设情境,设问引思,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开始,正是学生“愤悱”之时, 教师应从旧知识、生活实践、具体操作等出发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怎么办去学习新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的内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闰年,平年”时, 教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的生日爸爸、妈妈是怎样给过的?”此时同学们个个兴趣高涨,畅所欲言,教师抓住时机,进一步设问:“小明今年6岁了,可他只过了1个生日,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整节课学生显得全神贯注,精神饱满。
教师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 出问题。例如讲“圆的认识”时, 教师让学生说出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然后问: “对于圆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同学们提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他们就会不知疲倦地去钻研,去解决, 他们的创造性火花才有可能被引燃。
2. 自主探 究,解决问题
(1)教师要以精湛的教学艺术、知识的魅力去吸引 学生,精心设计思考题,探索的问题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创造探究条件,以问题引导整个学习活动的展开,并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目的。
(2)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越来越强,从而会主动地去探求真理,超越现有知识范畴,发现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使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3)方法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进行选择。如:个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集体探究等等。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研究者,为此教师要从内心尊重学生,对学生发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大加赞赏、鼓励,要有区别地对待学生而不是以统一模式塑造学生, 尤其对学困生扶一把,送一把,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学会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相信自己能行,能悦纳自我, 自觉地投入到探索学习之中去。
3. 巩固应用,引向实践
新授内容后的课堂练习主要是促使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把新学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教师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层次性和灵活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实验表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书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加工处理的问题,学生虽然能掌握各类题目的解题方法,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却显得不知所措,这样我们只能培养出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因此本着数学源于实际生活, 反过来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一思想,课后作业应着眼于把课堂知识引向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同时学习数学。
4. 课堂总结,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归纳概括,将知识点连接成知识线,通过整合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概括当堂课所学知识的学法,养成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教师应有意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内容,造成一种“充而未实, 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学生自然就会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探索心理。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11
一、明确评价目标,转变评价观念
学生个体整体素质的发展,其核心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人的第二天性,终身受用。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年段制订了“五自行为习惯”的各阶段实施要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评价方式为多元、多维、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二、改变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
(一)评价内容达到“三统一”。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统一,构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目标体系,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二)评价过程达到“五个兼顾”
1. 育人与育德兼顾
在实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评价中,我们不仅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同时将学生的德育训练落实其中。我们把“五自行为习惯”的内容细化为若干项目。对知识性的评价我们采用开发学习潜能的系列评价。
2. 书面与口头兼顾
传统的评价只以考试结果作为唯一标尺评价学生,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分数的奴隶。实施发展性评价后,我们把笔试、口试、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如语文学科的评价,除了给学生笔试检测外,我们还设计了朗读、言语交际、情境会话、即兴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检测。
3. 集中与分散兼顾
在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中,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又能保障评价的公正性。一方面我们试行把平时考查与期终形成性检测相结合,增加平时考查在学科总评中的权重。把情感因素与知识要求的考查结合起来。如课堂学习参与(是否积极发言、发言的质量、同伴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效果等)列入考查评价内容;另一方面减少检测的次数,把单方面的技能检测放在平时,如朗读、识字、口算、单词记忆等,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把学生引到“注重平时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学习方式上来。
4. 学校与家庭兼顾
评价的多样性、多维性决定评价的实施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和教师,还应向社会、家庭延伸。我们把学校制定的“五自行为习惯”评价表发给家长,让家长参与评价,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
5. 自评与他评兼顾
他评与自评是我们采取的两种主要方法。他人评价包括师评生、生评生、家长评学生、家长评老师等方式。实践证明:生生互评、家长评、学生自评等最能展示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一个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往往也认识了自己。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在家的表现是否一致,要靠家长的评价来实现;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是科学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鼓励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表现,确定新的努力方向,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三、发挥评价的多维功能,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主动发展
(1)从学的需要出发,尝试学生作业改革。过去学生作业单调机械,形式单一,强调分数,忽视实践,注重强制性,没有自主性。教师对作业的评价也是統一的评价标准,作业本上没有学生的个性反映,只有枯燥的分数。为此,我们试行了层次型、自主型、实践型、养成型、信息型等五种类型的作业改革,鼓励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作业类型,如信息型作业是为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而设计的。这种作业,学生可通过网上交流、网上阅读、网上查阅等方式,有目的获取知识。教师通过集中展示、学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我,从而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
(2)从情感培养的需要出发,进行学生评语改革。评语是教师对学生操行的综合评价。准确、生动的评语像一缕阳光,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以往的评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为此,我们进行了评语改革尝试,要求老师用准确、生动、富有真情的评语激励学生奋发进取。教师更新评语观念,改变人称,采用儿童化语言,营造一种交心谈心的氛围,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站在鼓励、希望的角度评价不足之处,给学生以希望和激励。实践证明,这样的评语改革起到了内化学生心灵的作用,是一种等级性的模糊评价。从教师的描述性评价中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分析自己、教育自己、激励自己,有效增进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促进了师生情感的和谐发展。
(3)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变分数评价为能力评价。我们所进行的学科成绩评价取消了百分制,采用等级评语制。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需要出发配套进行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我们提出注意基础知识、强化能力训练、全面综合评价的指导思想。在考试内容上,将各年级的认知目标告知学生及家长,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这种改革遵循了学生的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学生家长按照认同的目标去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需求。
(4)建立评价档案,展示发展轨迹。广泛使用“主动发展成长档案袋”是我们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配套做法,旨在让教师、家长、学生都来了解学生发展成长的轨迹。语文科的“主动发展成长档案袋”内有“快乐读书”篇目与字数统计表、好词好句摘录、“我的手抄报”“我最满意的书法作品”“我编的故事”、最满意的作文、“我的演讲录音”“我最满意的测试成绩”等。数学科有“数学日记”、我遇到的生活中的数学、编数学情境应用题、“我得出的解题策略”“我的数学小论文”等。英语科有“单词大王速记表”、我的小红花、英语小作文、单词过关成绩表等。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我参加的实践活动”、环保行动、在家劳动记录、“我的值周记录”等。美术科、音乐科、信息技术课和科学自然课也都建立了反映学生成长的记录袋。我们将这些档案记录以班为单位主办展览,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发展。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12
学校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崇高事业,旨在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自主发展。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第一线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主、自强的品质的室内主战场。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心理素质,逐步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一、教学研究———学生主体发展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倾向于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注重学生对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而注重学生在每一次测验和考试中的分数,高分成了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个性几乎被抹杀,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是无从谈起。
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不提倡这种“唯分数至上”的课堂教学理念,而是提倡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心灵感受到自由和解放,以促进学生心理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只有学生的心理随着学生的年龄及其所处的环境而逐步成熟和社会化,才能实现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不断增强。只有自身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一旦产生,就会加倍努力学习,而一旦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就成了其下一轮学习新的更强大的动力,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便进入了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这就是现代教学基本理念中对学生课堂角色的定位,随着学生课堂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角色———学生自主发展的导师
在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学生已从过去被动的“填鸭式”教学对象转变为主动寻求自主发展的课堂主体,那么教师的角色也就随之而发生了变化。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导师”。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是和学生课堂角色的转变相适应的。随着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的角色也从过去的课堂“大家长”变为配合和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导师。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导师,其含义有三。
1. 教师是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学业指导者。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课堂教师的一般角色,也是对传统的教师课堂角色的继承和发展。它不提倡教师课堂灌输,但保留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任务,只是这样的传授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而不是传统的“满堂灌”。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帮助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的学习之外,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可见,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既是动力,又是挑战。
2. 教师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抚育者。
学生心理成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保障。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心理有困难的同学,热心开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抚育学生健康成长。现代社会,一方面,“独生子女”的心理的健康成长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已成为大家关注的新的焦点。虽然中小学一般都设有心理卫生室,但发挥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各门课程的任课老师是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应担负起关注学生心理变化,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任,使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引导者。
学生个体内心世界的丰盈、知识的积累最终会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并自主发展,当然这还需要学生有丰富的个体社会经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成为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引导者。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关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上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道路。教师的引导包括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为满足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造平台。朴素的“因材施教”思想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推荐阅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8-2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8-21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06-21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11-07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6-14
改进学生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24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09-07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7-05
着力提升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