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2024-11-07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精选12篇)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1

摘要: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如注意力的差异、写字速度的差异、计算能力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差异等, 导致了学生解题速度的差异, 出现了练习中的时间差。教师要采取缩短时间差的策略, 引导学生利用好时间差,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关键词:课堂练习,采取策略,个性发展

课堂上, 我让学生解3.4x+1.8=8.6、5x-x=24这两个方程, 留心看了下时间, 最快的学生用了40秒, 最慢的学生用了1分40秒, 时间差达到了1分钟。课堂上,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 学生完成一道练习题, 会出现四种情况:一批学生反应很快, 一会儿就做好了;一批学生速度稍微慢点, 还在慢慢地解答;一批学生还在读题, 刚刚开始做;还有个别学生比较特殊, 还在慢慢地找题目, 慢慢地读题, 慢慢地拿起笔开始做。有时候当最慢的学生刚刚开始动手, 最快的学生已经完成解题。

一堂数学课上会有很多练习, 有基础题、提高题、思考题, 一节课下来时间差累计会达到5~10分钟, 有时候可能会更多, 学生解题的时间差还是很大的。课堂练习中, 作为老师应尽量给每个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完成练习。但对于那些做得快的学生来说, 课堂上有很多时间在等待中流逝了。

学生练习时间的差异都是由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的,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1.注意力的差异。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学生一节课都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有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稍一长就会感到疲劳, 从而会不由自主地分散注意力, 去做别的事或想其他的事。当老师要求做练习时, 注意力集中的学生能马上拿起笔开始解答, 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发现其他同学都在解答了才缓过神来, 更有甚者需要同桌的提醒或老师的提醒。就像赛跑比赛中起跑的快慢, 是导致成绩差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写字速度的差异。写字速度的差异也是导致学生练习中出现时间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解题过程比较长, 写的字比较多的时候, 这个差异就特别明显。有的学生写字写得又快又好, 有的学生写字很好但很慢, 有的学生由于握笔方法不对, 写字速度更慢。

3.计算能力的差异。在我任教五年级的学生中, 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计算能力很强, 对于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计算能够“脱口而出”, 能灵活、合理地进行笔算, 还能巧算, 计算的速度很快, 正确率也较高。第二层次的学生计算速度一般, 简单的计算能进行口算, 稍复杂的就要列竖式计算, 不会灵活计算。第三层次的学生口算能力很差, 很简单的计算都要列竖式, 速度很慢。

4.思维能力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决定着学生解题的速度。特别是在解决问题时就更为突出。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读完一遍题, 心里就有了解题思路, 就能开始解题;而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可能需要读几遍题来理解题意, 然后慢慢思考, 等他们找到解题思路开始答题的时候, 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已经答题完毕。如果这时候让学生停止答题, 那这批学生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慢慢地, 学生之间的差异就越来越大, 所以我们要留足够的时间尽量让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完成练习以后再进行讲评。

以上四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学生解题速度的差异, 出现了练习中的时间差。怎样缩短时间差, 怎样利用好时间差, 让解题速度快的学生不是坐着等待, 让时间白白流逝, 而是有事可做、有事可想、有事可思, 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就谈谈怎样缩短练习中的时间差, 怎样利用练习中的时间差。

一、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同时起跑

我的数学课上一般让学生这样作好课前准备:准备一枝铅笔、一块橡皮、一把直尺这三样常用的文具;准备好数学书、课堂随练本, 把课堂随练本打开翻到空白页, 放在最上面, 保证上课做练习时可以拿起来就写, 不会出现做练习的时候开始找本子找笔的现象。如果课堂上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文具, 如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等不常用的文具, 我会提前通知准备好。这样就可以保证课堂上学生一起开始练习,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减少了形成时间差的外在因素。

二、你追我赶集中注意力———不掉队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集中注意力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密切相关。对于个别听课习惯较差, 上课容易分心的学生, 老师在上课时多留心, 用目光环视教室各个部分后举目凝视, 变化表情、变化语气等, 向这些学生发出信号, 及时用目光控制他们的注意力, 在不中断正常教学进程的同时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为了使学生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 我在练习之前向学生明确这堂课要完成的任务、要达到的要求、要开展的竞赛。因为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对于活动的目的、任务及意义的认识越清楚、理解得越深刻, 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 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教学经验证明, 教师在教学中越能使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学习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则越能唤起学生的注意,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三、少题多次练习———缩短差距

每做一题都会出现时间差, 题数越多时间差就越大, 所以当题目数量较多的时候, 可以进行分解, 减少每次的练习题数, 增加练习的次数。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九单元“方程 (二) 整理与练习”时, 练习的第一题是解方程:180+6x=330、2.2-1=10、27x+31x=145、15x÷2=60、x-0.8x=10、4x+x=3.15。如果让全班学生一下子完成这6道题, 时间差可能会达到2分钟。所以我把这6道题分三次进行练习, 每次完成2道, 进行反馈。这样就很好地缩短了时间差。

四、引导利用时间差———促进个性发展

1.检验提高正确率。检验可以发现问题, 可以确保正确率, 数学上很多题目都需要进行检验。检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对于完成练习速度快的学生, 首先要求他们进行检验。检验不一定要完整写出检验过程, 可以作口头检验;不能口头检验的, 可以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2.一题多解我能行。很多题目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当解题速度快的学生完成解题后, 提出:“你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你还能想到不同的方法吗?”如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 长50米, 宽40米。扩建校园时, 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这一道题有很多种不同的画图方法, 也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我就鼓励解答快的学生再想不同的方法, 比比谁想的方法多, 并分别解释理由。多样化的解题方法蕴含着不同的解题智慧, 在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而且学生主动地多角度地思考, 常有料想不到的收获。而且渐渐地, 这也成了他们的习惯。

3.思考提出新问题。数学练习中, 解决问题时根据几个有联系的条件解决一个问题。其实, 从这几个条件出发可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在部分学生解答完成后, 我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条件, 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4.对比、反思发现规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 在学生完成以下几题的解答后: (1)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时速能达到110千米, 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2) 北京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 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天安门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3) 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 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对于解题速度快的学生, 在完成解题后引导他们进行对比:这几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再引导他们进一步对比、反思, 发现规律。

让练习中的时间差充分发挥作用, 课堂上保证学生基本练习时间的同时, 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时间差,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2

李树伟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些中如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呢?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些中如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呢?

1、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取得较高的分数。特别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持续性发展。

2、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尤其是对待中等生和后进生时,应该具有较强自我调控的能力和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厚爱才是。在对待后进生上,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3、以教师主导性、学生立体性为手段,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坚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及给学生作出示范和榜样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4、教师要不断研究和学习,初步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学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能经常听各位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注重各学科知识之间渗透与整合,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

关注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3

关键词:个性差异;小学数学;新课改

差异化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之一,由于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每个小学生所处的家庭条件,认知领域以及本身的个性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心理以及学习水平等多个学习方面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差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处理不同学生再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发展和成长,实现班级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关注和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差异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只有做到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策划出正确的解决策略。那么,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呢?(1)建立家校合作的桥梁,在每个学生家长口中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基本上锁定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的了解肯定是最清楚的,所以教师要抓住这项了解学生的优秀资源,通过多种社交手段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从家长的描述中找到学生的个性所在。(2)教师應该多与学生个体进行私下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个性特点,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教师要善于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通过在课堂上提问有难度层次的问题,从问题反馈中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所在,通过观察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反应程度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从而形成对学生和对教学知识的心中有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随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其他学生的叙述中了解并且观察学生,

这是教师进行差异教学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二、认同且平等对待学生个体差异

差异无处不在,既存在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又存在于学生个体的遗传因素中,既表现明显,又表现隐晦,对待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认同它的存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公正地对待它,不能有区别地对待学生。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从而产生记忆时间上的差异,有的学生的记得较慢,而有的学生老师教过一遍学生就能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详细且正确的解答,面对这种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不应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后者的青睐有加,而对前者的掌握能力差表现出蔑视和嫌弃,一旦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出现一次,就会因为伤到学生的自尊心而让一个本来可以通过正确引导成为好学生的学生成为厌弃上数学课的问题生。也就是说在对待优秀生和学困生的问题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出现这种现象深处的原因,找到它解决它,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找到追赶他人达到一般水平的捷径。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对教师进行的差异教学难免会产生误解,会认为教师偏向或者是对某些学生特殊照顾,面对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提出的质疑,教师不应该忽略,而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或者通过有技巧的数学教学语言来化解学生的误会,使学生正确认识差异教学,并且从中获得差异教学带来的教学成果。例如,在做一个应用题时,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面对分歧,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呢?这个应用题是这样的:小刚家的超市进了420支圆珠笔,每20支圆珠笔为一盒,现在已经卖出12盒,问还有多少支圆珠笔没有卖出?这题的一般解法为420-20×12=180(支),但是当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下420÷20=21这个式子时,下面的学生都按捺不住地说“错了错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会心一笑说:“大家先别着急评价对错,其实这位同学还没有算完,大家再想一想。”这时就有学生举手说出:“他是想先算一共有21盒,卖出去12盒还剩9盒,9×20=180(支)。”听完这个学生的回答后,我顺势引导:“说得有没有道理?”大家纷纷表示这个思路也很清晰。

总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正确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并且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其加以指导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姜汝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差异教学[J].新课程,2014(1).

[2]封萍.浅谈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五法[J].时代教育,2015(6).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4

其实,自1988年起,辽宁省实验中学教师杨宝臣就对“初中教学实验改进、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等都进行了一系列精致化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以“用差异” 为核心,走出了一条“轻负担、 高质量,既符合新课改精神,又适应中高考现实”的素质教育之路,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基于他的可贵实践探索, 经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的总结提炼,我省首次提出了“差异势能教学”的全新教育理念, 回答了如何通过教师的智慧性调节,利用学生差异中蕴藏的能量, 在建立起自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各种类型学生间、学生个体内部的进步。

什么是“差异势能”教学? “差异势能”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视个体内部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为正能量并加以开发与利用,以实现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 整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建立进步自信,展开差异互助,实现差异共进;其教学形式多样而灵活,是“现实的、活着的”教学艺术。“差异势能教学” 的实效性与稳定性,为教学领域中人们对“差异”的认识、开发与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方向与路径。

一、“差异势能”教学的总体思路

(一)“差异势能”教学的“学”

“学”是将学生的自学与练习整体前移,将自主的教材阅读、 教材理解、完成作业乃至习题练习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初起点;“学”的过程强调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与生生互教,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学”的形式由接受性学习转换成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既注重发挥优秀学生对班级整体的影响带动作用,更关心帮助弱势学生先形成部分知识学习上的局部优势, 以建立弱势学生的自信心,并创设情境发挥局部优势,锻炼弱势学生,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 “兵教兵”。利用学生差异所形成的能量而开展的双向性 “兵教兵”,实现了学习能量的传递与转化,细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锻炼了学生思维及表达能力,修养了助人为乐和感恩情怀,增进了同学友谊。

(二)“差异势能”教学的“教”

“教”是在学生自学文本、 巩固练习、充分讨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积极思维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行为。教师的主要工作,一是指导学法,二是观察学生,三是锻炼学生,四是关键时刻进行点拨。这样的“教”针对性强, 保障了有效教学的高度。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的自学互教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佳境会逐渐出现,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能量转化策略,切实有效地落实促进学生发展的各项教学措施。

二、“差异势能”教学的核心内容

“差异势能”教学着重研究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自信,如何指导并引领学生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带动学生推进全体共同进步三个问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一)“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学会再进”,释放“阶段性”差异势能

1.整体推进。

引导学生把教材当学材,先 “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学习” 整章教材。教师依据实际学情调控学习过程的时间长短、进度快慢、内容多少、学科顺序等。

2.循序渐进。

学生按照目标定向———自学教材———自主检测———发现问题———尝试解决———提出疑问———“ 二次定向 ”———研讨互助———尖子解答———写讲验证的学习路径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教师遵循“精讲少讲,关键点拨,掌握再进,互助共进”的原则指导。

3.学会再进。

自主学习的“二次定向”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自己感受到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个性化、 主体化的特征,能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不足,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得以补正。教师要保证夯实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依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直至学完一册教材。

阶段性差异势能的释放,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通过 “粗纤维”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原则和通过合理的“渐进性”学习过程让学生可接受原则。

(二)培养“后起的尖子生”,用好“原本的尖子生”,释放“顺序性”差异势能

“后起的尖子生”指具有快速发展潜能的学生;“原本的尖子生”指入学初始时学习存在一定优势的学生。“差异势能”教学强调把差异转换为促进学习进步的能量,从学困生抓起,唤起自信,最终通过把学困生培养成 “后起的尖子生”,形成对原本的尖子生的局部追赶效应,两类尖子生综合发挥作用,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1.培养“后起的尖子生”。

教师在整体了解学困生的状况、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部分学困生采取先知先会———个别讲题———集体展示等多种方式, 反复激发学困生的自信。同时, 让这部分学生通过给其他学生讲题,提高思维与表达的能力,逐渐促进学困生向尖子生由量到质的转变,逼近“原本的尖子生”, 进而推动班级的整体进步。“后起尖子生”形成的示范优势是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发挥作用则是一个全程性的过程,即形成什么优势就发挥什么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后起尖子生”的成长, 也有利于形成综合效应。

2.用好“原本的尖子生”。

通过“后起尖子生”的进步, 在班级内形成“教别人就是帮自己”的理念,再培养“原本的尖子生”真心为其他同学服务,帮助其他同学进步。这类尖子生能够做好协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安排课时、测试讲题、布置作业等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服务全班的能力。

两类尖子生在班级同时发挥服务作用并相互追赶,最终有效激发出了班级整体向上的正能量。

(三)灵活多样的“兵教兵”,释放“双向性”差异势能

“差异势能”教学过程中不采取传统的先进捆绑后进的“结对子”方式,而是灵活、多样的 “全体性”兵教兵。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实现互助共进:学科突出优异的尖子生可以教学困生, 先学先会的“学困生”可以教后学的“尖子生”;一人可以教多人,多人也可以为一人讲题。以讲题为抓手,不仅要提升讲和学的能力,更要打造出“我为人人” 的和谐学习氛围。学生在互助中学会求知,学会信任,学会感恩。 尽管学习有差异,但以学求进, 让每一个人都在学习过程中点燃智慧之火,释放自身能量,实现生命价值。

在尖子生的培养与使用上, 坚持“全体性”,以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坚持“互赖性”,从而形成差异共进风气。

(四)凝聚教育智慧,激发、聚集、创生“关键性”差异势能

“差异势能”教学在教学细节中表现出极强的多样性,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关键点上关爱学生。以培养自信为出发点,在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建立好“我能学”的转变支点, 精致施教,灵活施教。学生群体内的“势能”按作用性质、激发与汇集的方式、作用的时间与空间等,可分为“情境性”势能、 “交错式”势能、“易位式”势能、“突破性”势能、“内生性” 势能、“共进性”势能、“后带先”势能、“少代多”势能与 “共识性”势能等,教师要依学情,灵活性地激发、聚集、创生和运用。

关键性差异势能的释放,要坚持“灵活性”,机智应对新出现的问题;要坚持“触动性”,真正能拨动到学生最关键的心弦,引发震颤,形成能量,促进变化。

(五)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释放“协调性”差异势能

“差异势能”教学要求班主任全面指挥科任教师和学生两支队伍。其主要工作是协调科任教师确定学习时间、内容、进度及学科顺序,强化集中突破,重点训练;根据学习实际情况制定课表,安排课时和学习任务;协调科任教师进班指导学习、并组织阅卷工作,及时反馈,让学生自改、讲题或讨论;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分层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能学、愿学、乐学;常与学生沟通,关爱每个学生。

协调性差异势能的释放,要坚持“统筹性”,班主任要全面调控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顺序、总量、 时间等,要全面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

三、“差异势能”教学的课堂模式

“差异势能”教学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学习规律,形成了以 “全程性自学———拓展性训练———渐进性归纳”为教学流程,以“层层剥笋、 螺旋上升”为特征的全新自主学习过程,具体表现为多种不同的课型。

(一)全程性自学——把握知识主干

“差异势能”教学认为只有丰富的实践和经历才能获得最深刻的认知,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建立起以自学为主的基本课型。全程性自学就是把学习的时间完全留给学生, 采用多样化的自学方式直接与教材进行对话。例如,看例题但不看解析,先自己分析例题进行探索解答,然后再对照答案,规范解析过程。再如,做习题,先审题再作答,然后对照答案,如果思路正确,则看做题步骤,如果做错,则重新思考与推算,然后再对答案进行规范。还如,可以根据教材要点,自己设计如何安排教学程序与内容。通过自学教材,一是把握知识主干,为搭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充分动脑的好习惯,避免懒惰性和模仿式学习。而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情况,引导并点拨学生学习。如果学生不会,教师尽量指导学生交流,调动学生之间互讲,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讲,最后教师再精讲。

(二)拓展性训练——补充知识细节

“差异势能”教学认为掌握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得以巩固和扩充。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测试,纠错,“层层剥笋”,不断补充与掌握由教材上重点知识派生出来的小知识点,又不断加深对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通过讨论、讲题,逐渐提高熟练探究知识与运用的能力,提升互帮互助与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尽量不指导学习,关键时刻进行有效性点拨。如遇到问题,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调动学习好的学生给稍差的同学讲题,稍差的同学给再差的同学讲题,让学生的差异势能释放出来。

(三)渐进性归纳——建构知识体系

“差异势能”教学认为建立知识框架体系就要培养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反思,集体讨论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思维导图; 同时,对答题技巧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但是,每次总结不求全求多,不用归纳出所有知识点,在多次的总结中积累经验, 逐步完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知识归纳,关键时刻要提醒,但不要把知识点直接给学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多种课型的灵活组合与运用, 构成了“差异势能”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在这个流程中不断探究、不断补充、不断规范、不断提升,知识学习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习惯悄然改变,学习信心得以建立, 而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放手加悉心引领,最终静待“花开”。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5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获取新知的过程。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鼓励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识,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我们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当第一个学生出 的倒数是多少时,大家很快说出它的倒数。当第2个学生出 时,教师就在这时提出:同学们能否出有新颖的题目?这一下,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数有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甚至有特殊的“1”、“0”等,且求倒数的积极性特别高,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端现成饭给学生”,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胆怯心理,设计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给予思考性指导。最后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又如,在教学圆环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圆环的面积图,并列出以下算式: (1) R2- 2 (2) (R- )2

(3) (R2- 2 )。然后教师提问:以上三种计算圆环的面积正确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有的学生列(1),有的学生列(2),也有的学生列(3),列(2)的学生显然是错的,对此,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对学生用外圆的面积减出内圆面积的思路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而作出式(2)的思考。教师也给予积极鼓励。同时指出:同学们敢于大胆思考问题值得表扬,但自己能不能去验证思考的结果是否正确呢?于是学生纷纷用数代入进行计算后自己发现错了。我们觉得这样处理,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比教师讲解更有效,而且保护了学生敢大胆思考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并且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胆怯心理,教给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差异发展。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6

一、 尊重性格习惯差异,鼓励和谐发展

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好与坏之分。有人是乐天派,整天笑嘻嘻的;有人性格内向,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有人遇事坚强,沉着冷静;有人性格软弱,动辄就哭鼻子……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乐观、坚强的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批评内向、软弱的人。世界之所以如此精彩,就是因为万事万物存在着差异性。我们应该看到各种性格的优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性格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发展。

2006年,我任教初一年级英语,班上有一个男生,开学不久就给班上所有的师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学习成绩很差,态度也很不认真,是老师办公室的常客,班主任对他用尽了各种方法调动他的学习兴趣,但他总是笑眯眯地说:“我小学就是这样了。”在同学中,他的口碑也很差。因为他争强好胜,常常出言不逊,甚至利用身体上的“优势”去欺负弱小的孩子和女同学。就在大家都对他快要失去信心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语文老师那儿得知,就是这样一个调皮大王,竟然在作文中流露出深深的英雄情结,他说他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警察或是军人。于是,我开始走近他,找他聊天。一说到他的理想,他的两眼发出光芒,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从他的谈话中,我发现虽然他平时“劣迹斑斑”,但他却一心想做一个大英雄。我心中一喜,更加肯定这孩子本质不坏。于是我便跟他说起同学对他的印象,他很吃惊,因为他从没想过自己在同学中是这样的形象,他的脸红了、头低下去了。我抓住机会告诉他,一个英雄之所以能赢得别人的敬重,不一定要做出多大的贡献,而在于他的人格魅力,要力所能及地为别人着想,为他人做事,而不能用自己的拳头去“说话”,要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他竟然破天荒地听得很认真,并点了点头。为了激励他,我让他协助管理班级,一开始,常有同学们反映,他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非打即骂,我立即找到他,告诉他,工作光有热情还不够,要靠方法。我同时代他向同学们道歉并希望同学们再给他机会。渐渐地,班上的纪律较之以前好多了,而且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也变了。现在他已经毕业了、工作了,他还经常联系我,他说是我的信任和不断的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受益终身。

二、 重视学习基础差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不论是成绩优异的还是学有困难的后进生,都是有上进心的,都希望能够让父母骄傲,让老师喜欢,让他人钦佩。只是,有些同学因为基础薄弱或是方法不够好等原因,在学习上有些力不从心。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样所有同学都能获得发展、取得进步。

去年,我接手了一个班的班务及英语教学任务。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优秀生与其他班同层次的同学相比稍弱,自信心不够;中层学生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够;而最糟糕的是,学困生基础弱、习惯差,缺少自信和自我约束。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我想起著名教育家朱熹的话:“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我认为,一个班集体要想整体提高,就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我决定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对待优等生的问题上,我以“严”字当头,让他们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斗志,助其树立崇高的理想,总结自身的存在问题,不断改进。同时,我又适时地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其次要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带动所有学生共同提高。中等生最容易被忽视,因为他们不像后层生那样调皮生事、也不像优等生那样严要求、高标准。因而我决定首先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其次,要积极给予扶持,经常给他们推一推,促一促,让他们跃上一个新台阶,向优秀生转化。对于后进生,我的第一步就是通过仔细观察,留意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拥有主人翁意识,赢得自信。帮助他们认识到后进生也可以成材,切勿自暴自弃,要努力地展示自己最光辉的一面。其次,留意他们点滴的进步,及时地鼓励和表扬。最后,在后进生中实行竞争制也至关重要。有了竞争,就有了动力,自然就会取得进步。一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班上的所有同学在各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直面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7

一、学生学习的“瓶颈”现象

笔者在对六年级 (1) 班47名学生活动记录的正确率调查中, 发现三个典型事例: (1) “馒头发霉的对比试验报告”, 这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一个观察实验, 全班47名学生完成, 正确率占72%。 (2) “比较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异同”, 这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一个对比实验, 全班47名学生完成, 正确率占66%。 (3) “我在蜡烛燃烧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这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一个观察试验, 全班47名学生完成, 正确率占81%。

二、学生学习“瓶颈”现象的原因分析

1. 悟性差异的原因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悟性对科学学习非常重要, 正所谓“学道者多如牛毛, 得道者凤毛麟角”和“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都是悟性这一问题。在科学学科教学中, 一个没有悟性的学生是绝对学不好科学的。悟性其实就是感知能力, 也就是凭借原有知识和生活积累感知事物、领悟实质、发现规律的能力。学生的悟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悟性较强的学生, 视野开阔, 思维灵活, 方法巧妙, 学习能力强;悟性迟缓的学生, 相对来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反应要慢些。当然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会在问题解决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有些擅长用抽象思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有些则擅长用逻辑思维来理解问题, 还有一些喜欢借助图形语言形象地解决问题。

2. 用心差异的原因

许多学生在练习中并不是不会做, 而是没有用心去做。我把这些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 练习不到位, 对教师布置的活动记录打折扣。现在的学生大多被家长溺爱, 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代替, 这就让学生养成了依赖性, 而当他们把这种依赖性带到学习中时, 则表现为懒惰和不爱动脑筋。这一部分学生时常对教师布置的实验活动内容打折扣, 经常少完成实验内容。还有些学生在思维上存在惰性, 只能做到依葫芦画瓢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第二类, 没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练习量, 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一些学生把活动记录只是当作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已, 他们并没有从自身的情况出发, 没有把实验和记录活动当成是复习巩固的一个环节和查漏补缺的一次机会。第三类, 自认为对新知识已经理解, 却没有扎实到位。在学习时, 常常有学生抱怨自己的记性不好, 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这种情况说明他们对知识并没有理解, 似懂非懂, 因为当时没有理解透彻, 所以才会出现遗忘的现象。

3. 基础差异的原因

科学学科的系统性更强, 基础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时,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能到位, 都知道物质的变化分为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但是由于在学习物质变化的知识时, 有些学生掌握得不够透彻, 直接影响着学生简单测试的正确率, 而由于在基础题型上都存在差异, 所以导致在平时简单测试时学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还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情况,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常常会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是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高水平”, 好高骛远, 重“量”轻“质”。

4. 方法差异的原因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 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并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或对要点没听全,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只是忙于完成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造成了作业的错误。而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往往学习目标明确, 课前能认真预习, 上课专心听讲, 特别是对于反馈学习内容的作业能够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细心地解决问题。

5. 兴趣差异的原因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活动形式本身, 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主要来自于参加这些活动之后取得好的成绩得到教师的表扬、得到家长的奖励等。在学习活动中,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当学生遇到简单的、容易的、生动有趣的知识时, 便会产生直接兴趣;一旦遇到复杂的、困难的、枯燥乏味的知识时, 便需要间接兴趣来维持学习活动。当学生对掌握某种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时, 就会对学习这种知识产生间接兴趣, 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那些自己本无兴趣的东西。当学生通过顽强的学习, 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 便又会对这种知识产生直接兴趣。小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 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 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其主要趋势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教师在授课时, 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 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和学习的重要性, 促使其间接学习兴趣的发展。

6. 性格差异的原因

人的性格差异在性格的特征、类型和结构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小学生在性格的特征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 有的学生感知时仔细而全面, 记忆时速度快而准确, 思考问题主动而有逻辑性;有的学生则是感知粗略, 记忆时速度慢而缺乏精确性, 思考和解决问题被动而轻率。

三、学生学习“瓶颈”现象的应对策略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学生学习“瓶颈”都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应该直面差异, 尽可能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尽力地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 找到学习的乐趣, 消除学生学习的“瓶颈”。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在讲解每一节课之前我都事先选择一些游戏、猜谜、讲故事、设悬念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来进行课堂导入, 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例如, 在教学《太阳系大家族》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平时都是我考你们, 今天由你们来考我吧。”学生一听可以考老师, 兴趣倍增。我接着说:“你们随便说出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一个名称, 老师就能告诉你它按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第几位。”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提问时, 我迅速地说出正确答案, 这时学生就会很惊讶, 并会把这惊讶转化成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

2. 分层次进行教学

在备课时我把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别写下来, 然后调整教学内容;在课堂提问时不同层次的问题用于提问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布置适合他们自己的作业或提出不同的方案, 让学生选择;等等。

3.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 对于学习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学生, 就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多给他们一些挑战性的任务;对于接受能力不强、反应较慢的学生, 就采用“直观演示法”让他们先观看具体的操作演示, 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实践;对于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学生, 则采用“活动法”给他们提供一些有趣味的活动, 使他们处于一种“活动状态”, 即在“活动”中学习。

4. 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分组时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 可以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 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 提高表达能力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并通过概括组员的发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成绩中等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 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 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 有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听懂、理解和掌握。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8

在我所带的这届学生中, 有一名学生在高二刚入班时, 非常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对英语学习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平常的课堂活动中, 表现得很消极。我耐心地和他谈心, 但收效甚微。后来我从他以前的任课老师那儿了解到,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学生, 脾气非常倔强, 我行我素, 不太乐意跟他人交流。在此情况下, 我意识到, 对这样个性非常鲜明的学生, 只有充分尊重他的想法, 因势利导, 日久天长, 他会有所转变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和他聊天, 从学习到学校生活。虽然很多时候, 他都是爱理不理的, 但我没放弃。就这样一个学期结束了, 到了高三这个关键学年, 我明显察觉到了他的转变。让我非常惊讶的是, 他竟然经常主动问我问题。有一次, 他还就他的学习现状和我商量能否让他自主安排作业时间。现在, 我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他明亮的眼睛, 课后也能感受到他温暖的微笑。他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多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 转变态度, 转变方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 解除学生的束缚, 与学生积极互动, 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 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二关注并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面对众多个体, 必须作一番研究。教师不但要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分析, 而且还要从具体的环境中去思考, 努力寻找其产生的根源, 寻求解决的方案, 如果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教师一定要做正面的引导、鼓励, 以期发挥正效应;如果是不利于成长, 教师必须做疏导, 正确解释, 帮助学生克服不足, 促进发展。

既然差异是一种资源, 教师就应该承认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 才会摆正自己的位置, 建立正确的观念, 端正思想。学生是一面镜子, 有多少学生就应有多少面镜子, 每面镜子里所照出的是精彩活泼的人性, 当教师在感情上接纳了个体, 才会激起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

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 正确对待差异, 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善于发现并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 绝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要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 因势利导,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为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得当, 我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 不至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 也不至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 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 中等生“吃得好”, 后进生“吃得了”,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 以免因某一方面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以后的继续学习。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个性很有必要。尊重学生个性, 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 树立自信心。因此, 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相信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9

一、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原因

造成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在目前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教育大背景下, 各省 (市) 之间、城乡之间, 甚至同一个城区相邻的各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以我县为例, 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教学要求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校可以保障学生接受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 而部分学校则以各种借口削弱信息技术教育课。其他学段的新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当然这里还包括信息技术课老师个人认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家庭的态度影响孩子对接受信息技术认同的程度。有些家长, 特别是农村家长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 是副课, 甚至会教孩子上网, 影响学习。城市家长深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为培养孩子的特长, 早早购置了电脑, 有些甚至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送孩子上各种电脑培训班。他们在校外受到计算机操作训练, 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学生个人对计算机兴趣程度是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第三个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知识的传播呈开放性, 学生不必单纯依靠学校学习计算机知识获得信息技术技能, 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和带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虚拟世界的神奇强烈地吸引着生性好奇的中小学生。一部分学生为了进入互联网世界学习了不少计算机知识, 有的则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本身感兴趣, 成为电脑佼佼者, 但也有一些学生除了会玩游戏之外什么都不会。

二、缩小学生差异, 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对策

(一) 根据学生的差异安排教学内容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 是编写信息技术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线式安排, 另一种是螺旋式安排。《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六个模块, 初中阶段七个模块, 高中阶段八个模块。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采用直线式安排, 也就是把各模块组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各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 基本上不重复, 但在整体教学内容上呈现螺旋式的特点。比如三个学段都有操作系统简介, 要求各不相同。信息技术作为工具, 对中小学生的要求, 应该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 而不是对工具本身进行深入学习。因此, 《标准》的这一安排, 正是考虑我国学生信息技能存在着较大差异, 是为了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均可“从零起步”, 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特点, 学习同一内容所表现出的差异,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

(二) 重视学生信息技能差异

1. 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明白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学科意义上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从知识能力层次上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 是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的;从评价方式上看, 目前这门课程还未出现选拔性的测评。在我国,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 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的区别, 可以说信息技术课当前还处在探索、研究之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正在成为文化基础课的先导, 甚至是文化基础课明天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 信息技术课教师处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2. 即学即用, 学以致用。

对于学生之间信息技能的差异, 我们应采用先基础、后应用的方式, 目的是即学即用, 学以致用。在具体教学中, 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组织教学, 将教学过程分为基本技能学习阶段和电子作品设计阶段。对应用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 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去做, 待全体学生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运用所学的技能完成指定的任务。如讲“发电子邮件”时, 任务是发送邮件, 邮件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定, 汉字输入速度慢的学生内容可短些。如此可使学生的差距逐渐缩小, 全体学生信息技能都得到提高。

3. 促进学生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和谐发展。

学生完成了基本内容的学习, 就可以开始设计任务。在设计过程中, 学生会碰到问题, 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用Word制作电子版报, 学生除了要具有一定的Word软件操作技能外, 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语文知识, 以及观察、分析、概括、综合等技能, 这些都属于智力技能范畴,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能力。

4. 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可以很容易地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必安排得太满, 而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些自主练习时间。学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 上网阅读网站上的新闻, 欣赏校园网服务器上存储的电影、动画片, 甚至可以玩一些健康的游戏。这些活动寓教于乐, 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可以在玩中认识计算机, 掌握鼠标、键盘的操作技巧,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主动获取知识, 为学习新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

5. 建立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特长。

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0

一、利用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学生健康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身体素质好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 因此身体素质排在健康维度的第一位。身体素质主要包括速度、耐力、力量三大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提高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一些贫困地区, 教师无法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 但是可以依据各个阶段的目标灵活地开展, 这就要立足地域特点, 变不利为特色, 运用乡土体育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例如, 在江南河流湖泊密布的地域, 教师可以为学生们选择安全的浅水区域, 组织学生进行游泳、水球、划龙舟等各种水上运动;在北方山区可以选择无落石滚动的山丘, 组织学生进行爬山或者越野比赛;在武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练习传统武术, 如河北沧州的劈挂拳、河南少林拳等等数不胜数;在东北或者西北冬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冰雪运动, 如速滑、冰球、拉雪橇;在浙江贫困地区可以让学生舞动板凳龙等, 这些运动项目依靠的是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学校中固有的资源, 基本无需经济投入就可以实现, 可行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 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速度、耐力、力量等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总之, 在不同的地区都可以找到本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和传统体育项目,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特色,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二、利用乡土资源,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是一个人的灵魂, 是身体活动的主宰,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如果一个人身体素质非常好, 但是心理素质不好, 或者心理方面有某些问题, 这个人在工作中就不能胜任, 工作效率不高, 在生活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会对家庭和朋友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心理健康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本地域的传统文化和地理优势实际, 挖掘本地乡土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例如, 在内蒙古有着“胡服骑射”的文化体育传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射箭活动, 可以使用竹条和绳索以及木棍制作成简单的弓箭, 让学生在射箭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与戒骄戒躁的心理能力;在黄土高原地区, 让学生在“腰鼓”的运动中健身调心;在江苏海安地区可以让学生在“海安花鼓”运动中娱心调情;在任何地区都可以让学生学习黎族“跳竹竿”这项活动中放松心情;让学生在学习当地传统武术项目中提升勇于展示自我的自信心理品质与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教师在挖掘当地资源的同时, 也要借鉴其它地区的传统项目让学生进行体验, 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增进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利用乡土资源,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是健康的第三个重要的维度。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只有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 才能适应所处社会环境。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才能使自己在特定或者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常和高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 教师应该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利用乡土体育资源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在各种社会环境中都可以做到快速地适应和融入其中, 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例如, 在许多传统项目中, 需要团队协作, 并且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之中进行, 这样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在一些地区的舞龙舞狮活动中, 参与者之间不仅要相互协作配合, 而且还受到场地、观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一些有着舞龙舞狮的传统文化的地方, 可以用草篾、绳索和板凳作为龙身让学生进行学习和锻炼, 促进学生身心适应性提升;在一些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为了锻炼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交往积极主动性, 可以让学生进行“藤球”运动, 用藤条编织成球, 让学生进行三人制或者五人制的足球运动形式锻炼等。教师要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乡土体育资源,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体育传统, 发掘整理成为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和锻炼的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利用网络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11

神价值。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系统和网络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我们目前需要着重探究的方向。

义务教育阶段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和学习的需要,选用适宜的网络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育人效益。在初中阶段,学生既渴望他人的友谊,与成人的平等对话,渴望成人、同龄人的肯定,又对这一切抱着怀疑、否定的态度。身心发展不健全又自以为成熟的他们,常常表现出叛逆、孤独、冷漠、冲动、盲目的性格行为,特别是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若是正面引导,他认为是道德说教,老生常谈,听不进、不愿听,有时甚至认为老师捏造素材;若是让他反省错误,就默不作声,或是牵扯别人,甚至反驳起来还头头是道,理论说得比你还全面、还深刻。总之一句话,听不进老师、家长的说理。而在事后,很多同学都反映,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自己内心认为是对的、有用的,但在当时就是听不进去,听不下去。究其原因,还是由青春期的心理决定的。这时,借助网络拉开师生之间时空的距离,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反态度、逆反行为都会有所平复,网络又形成了一个私密空间,让孩子心平气和地听听、看看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想法,并浏览网页上的各种类似的信息,比老师苦口婆心空洞的说教生动有趣多了,实在多了,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再通过网络互动形式,可以让学生说说心里话,老师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说起理,做起思想工作来会更顺手。

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只教育学生是不够的,如果能让家长参与到对他们的教育中来,更能事半功倍。网络上有大量家庭教育的信息知识,老师可以有选择地提供给家长。对家长来说,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他们目前迫切需要的,让家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孩子的培养。

除了从网络上获取合适的家庭教育信息外,还可以借助网络

让家长对孩子在校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校的网络导师系统,可以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业、习惯、教师对孩子的期望与评价等多方面有具体的了解,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更有针对性。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结合,对学生的教育针对性更强,更有个性:以个性化的教育,教育出个性化的人,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因材

施教。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精华与糟粕共存,特别是思想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如何看待、筛选这些信息,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让学生从网络中多获取些正面的信息,尽量消除负面的不良影响,也是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提出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老师或学校的任务。这时就需要家庭、社会、政府、学校各方面通力合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网络不能禁绝,不可能也不应该禁止学生上网,我们不能用堵的方式而应该疏导、家长有了这种意识,做法上加上老师的具体指导、社会的正面引导,进而科学合理地对待网络的功能,化消极为积极。

网络系统不仅可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正面的作

用,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巨大的作用。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整合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了学生固定年龄和知识程度的限制,以开放、协作的方式随时随地进行教学,由学生任选内容、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网络上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现在,网络上有大量的各级各类优秀的学习资源,甚至是世界顶尖大学著名教授的讲解、阐述。只要你感兴趣,愿意去学习,就可以找到适合你的知识。这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单向的灌输,而是主动地选择与研究,这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个人的潜力,学生自然是乐于接受并享受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了。同时,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QQ、个人主页、电子邮件、论坛、专用教学网络等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声形并茂地从各个角度展示或学习信

息资源。远程教学就是这种类型。假期里,或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又不愿意当众请教时,就可借助远程教学手段或其他网络手段进行沟通,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在遇到专题教学单元时,因为信息容量大,涉及范围广,这时,通过专用网络教学方式,可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如,语文的《长城专题》,把春秋到明朝的长城的相关图片,有关长城的成语、战例、史实、传说,长城的建造、构造等各种信息搜集整理后,用网络教学方式呈现有关长城的历史研究、建筑学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作用与影响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长城就会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座很长的建筑物上。在讲解学生习作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欣赏学生的优秀习作,集体修改习作中的不足,进而提高写作

水平。

借助网络手段,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智育教学管理,可以和家长有效沟通,促进家校联合,实施个性化教育。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网络的正面作用将越来越大。

利用错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2

1. 从学生的知识方面分析

(1) 概念理解产生错误

小学数学概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法则、形成运算能力的基础。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有限, 概念学习中常出现因语言理解不到位而产生错误。如:“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所以5和0.2是倒数”, 学生受理解能力的限制, 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学生没理解“乘积是1”“两个”和“互为”这三个字眼, 而错误地认为“5和0.2是倒数”。

(2) 空间观念产生错误

由于年龄小, 身心发展还不全面,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弱, 思维特征以直观形象为主, 遇到小学几何知识的题学生错误率较高。如:一个长方体木块长a厘米, 宽b厘米, 高c厘米 (a>b>c) , 把它切成两个相同的小长方体, 表面积比原来最少增加_____平方厘米, 最多增加_____平方厘米。这道题求表面积的变化没有标出具体的图和数字, 只用字母表示长、宽、高以及大小太抽象, 学生缺乏空间想象, 有的只算增加了一个面的面积, 有的算出增加最少和增加最多想反了, 有的无从下手。如果这题能配上一幅图并标上字母, 增加一些直观的条件, 正确率会高很多。

(3) 生活经验产生错误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题也要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 缺乏生活经验和一定的判断能力也会产生错误。如:一杯糖水, 糖和水的比是1∶12, 喝掉一半后, 糖和水的比是多少?这是一道常识性的问题, 喝糖水, 随便喝多少都不会改变糖水的浓度, 可学生认为糖少了一半, 就选1∶24, 也有的学生认为水少了一半就选1∶6, 从这题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不足, 不能正确理解日常生活现象。

(4) 新旧知识干扰产生错误

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受到新旧知识的干扰, 产生错误。例如: (8+4) ×25学生做成8+4×25, 那是受乘法结合律的影响;而 (25×125) ×8学生容易做成 (25×8) × (125×8) , 这又受到了乘法分配律的干扰。

2. 从学生的心理方面分析

(1) 粗心产生错误

学生的粗心主要有:看错数字或看对写错数字的现象;注意力不集中;基础不够扎实, 答题技巧不熟练;学习任务太重, 压力过大会造成粗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能做到及时检查、及时改错的习惯。

(2) 思维定式产生错误

学生在掌握了第一轮知识点后, 接着学习第二轮知识点, 学生仍习惯性地用第一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利用错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在错题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 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加以理解,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在错题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许多学生对于错题, 只是在老师的讲解下作依赖性的修改, 至于错在哪里,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部分学生从不作思考, 所以常出现同样的题会重复出错。平时要求学生配备一本“错题集”, 一旦发现错题, 就记录下来, 并在错题下写出正确答案和错误的原因, 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要学会反思错的原因, 是概念理解不清、计算错误, 还是粗心看错题等等, 使他们具有反思自己作业中错误的习惯, 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学会关注自己经常犯什么样的错误, 进行重点反思, 重复地回顾反思, 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更加透彻, 从而减少错题出现, 提高作业正确率。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认识到整理“错题集”的好处, 同样也培养他们独立反思的能力。

错误, 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它来源于学生, 又会应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对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反思能力等等, 都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题集”, 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 因势利导, 正确、合理地应用, 达到使学生减少错误,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所以我认为, 很好地利用错误, 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错题, 可以说, 错题伴随着学生的每一天, 学生在错误中成长。作为教师,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科学地面对学生错误, 分析成因, 善于利用学生的错题, 让学生在分析、纠错中领悟方法, 发展思维,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