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个性差异

2024-05-12

学生的个性差异(共12篇)

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1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关爱,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差异教学,促进其差异发展,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必须从人的丰富个性特点出发去进行全面的设计,实现个性化,既深入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又承担起学生社会化的历史重任。

一、个性差异

什么是个性差异? 心理的个别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呢? 有的理论认为,这完全由人的遗传决定的; 有的理论认为,这完全是由人的所谓环境决定的。研究表明,学生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只是构成学生的个别差异的物质基础,而环境也不是单独并机械地完全决定着人的心理个性差异。学生的心理个性差异,是学生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

( 一) 差异无处不在

学生个体之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既表现为智商、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先天素质,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如有的学生尽管智力平平,但也有某些方面的特点、优势和爱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平衡是绝对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是正常的。

( 二) 学生差异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表现在学习速度、智力水平、记忆水平、学习毅力等各个方面。

2. 差异具有多元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往往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但是各种智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3. 学生差异具有发展动态性。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善与弥补。

( 三) 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学生个性差异问题

影响学生成绩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其中,智力水平、人格特质和原有习得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基本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性格外向者对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教材感兴趣,能迅速举手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但课后不爱认真复习,作业马虎; 性格内向者在课堂上反应缓慢,课后常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等等。因此,素质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上述三种素质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发现这些优势,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得到承认,把他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

二、差异教学

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这就是差异教学。差异教学必须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展开,使每个有差别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纠正偏差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找到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最终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

三、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戴着这些光环,教师的地位崇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做到教给学生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使其变浅学为深学; 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则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使其变学滿为学而知不足,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老师尤其注意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教学,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适应其能力水平、社会需求,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去发现知识,发展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最佳结合。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学生个性差异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最佳结合。

关键词:个性差异,差异教学,角色转变,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2

个性是指个体的整体精神和面貌总和,个性差异是人性的基本内容。经人为本,强调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大纲大潮下的一个重点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品性不同,风格迥异。历史阶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为其主动适应未来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才会使学生在轻松自信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生自身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品性、兴趣、爱好不,,潜能各异。教师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博大精深,历史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环境的能力。在课堂内应以活动为主,改变师生互动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认知,主动创造。鼓励学生大胆直言,对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赞扬。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可以辅助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历史影片、参观历史博物馆、自编自演历史剧,举行纪念性活动等,给历史课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灿烂文明,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足以宽阔他们的胸怀,给其更多的启迪。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某方面的潜能或不足,锻炼胆量,克服自卑,树立信心,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可使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理、活跃积极的思维和拼搏向上的精神。近几年来,学生心理不健康状况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心理脆弱、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心情舒畅地学习。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分析、正确引导。对他们某些方面的能力或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都应大加赞扬,充分肯定,用自己的同情心、责任心和师德言传身教,影响和感化他们。

学生个性差异的作文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作文;指导;个性;差异;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136-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至高点和最终目的。我们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心灵丰富、情感各异、具有个性特色的人物。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差异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就造成了个性心理差异。个性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三方面。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个性心理差异,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神益的。

一、正视学生能力差异,教师应富于耐心和爱心

学生的能力各有千秋,有的形象思维活跃,有的抽象思维缜密,有的对知识博闻强记,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极强。我们在平常也看到有些学生对写作文特头疼,而在其它方面表现得聪明能干,如在体育、音乐、画画等方面富有天赋。我们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动辄训斥有些学生脑子笨或不把心思放在上面,于是硬把这些学生关在教室里让他们背范文、抄例文,学生仅把这些当作任务完成,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不但无利于作文的进步,反而让学生永远 封闭在自卑的阴影里,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矮一截”。在这时,老师应用亲切的话语加以抚慰“你并不比班上会写作文的xxx差,不然你的歌怎么会唱得这么悦耳动听,你的画怎么画得这样形象逼真,你的工艺品怎么会制作得这么玲珑剔透。只要你把同样的精力放在作文中认真对待,也一定会行的。”当他们取得小小的成绩,应用赞许的目光温情的话语及时鼓励,这样学生幼小的心灵就会荡漾阵阵涟漪,会体验到写作跟画画、唱歌、搞小制作一样有趣,在他的脑海 里会升起朦胧的向往——这个美好的世界中的人和事竟可以用一个个方块字 描述得那样形象逼真、丰富具体,这是多么神奇啊!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对我们有很大启示:“和谐”即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双方默契的配合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师每讲解一篇作文时,应诱导学生搜寻记忆,确定好中心和素 材,可以让学生(包括差生)说出心中喜欢的一个人、难忘的一件事、向往的一种东西……,让学生置身于自由朝翔的境界中,感受美好的情意,然后迅速把心中的话语用文字表达出来,暂且不考虑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谋篇布局的合理性,只要一气呵成写完了就可以,因为至少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此基础 上,再教导怎样字斟句酌地修改文章。

二、找准学习气质类型,分组进行作文指导

对作文教学同样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由于学生的性情脾气各异,他们如混杂在一起进行情感丰富的作文教学,势必引起冲突,而气质的稳定性又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教师可针对本班的学生,大概把他们的气质分为性情孤僻类、性情温和类、性情活跃类,分成三组,每组选个代表,对同一问题发表看法。 现在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见解不谋而合,心灵相契合,能较快地产生共鸣。教师在他们各组巡回指导,加以补充订正和总结。如同是写一篇《我喜欢的人》,孤僻型的学生往往把这个人物定位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只有父母、爷爷、奶奶……才是他们的精神依托,唯一的避风港湾。而性情温和类的学生则把笔墨触向于校园的同桌、教师等,因为他们接触范围最广的是学校,学校的人物在他们脑海中占据重要位置——有在一起玩得最好的朋友,有对他们学习循循善诱的老师。性情活跃型的则把思绪伸向广袤的思域,他们敬佩喜欢的人往往是装扮翻丽的港台歌星、大红大紫的演员、驰骋绿茵场上的运动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等,因为他们的意识带有太多的随意性,兴奋点会随着媒介的传播而迅速产生迁移。

三、改变学生内向封闭的性格,转向健康的性格体系

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4

一、分层制订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个性差异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建构,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素养。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整齐划一的目标必定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以同一目标水平去要求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学生,必然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统筹考虑,从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三个方面考虑。既要把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有效地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中,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核心目标;既要考虑全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又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情况,这样确定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到位。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提高目标。基础目标就是紧扣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最基本要求,是需要全班学生都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了一篇课文,生字新词是必须掌握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必须把握的,课文的背诵积累是必须达成的等等。发展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进一步提升的目标要求。如就生字新词来说,不仅能正确识记、书写生字,而且书写工整美观;对于词语来说,不仅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而且还能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就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说,不仅能够把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而且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提高目标是关注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在确定目标时,为这部分学生设计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如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进行鉴赏,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评析,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度加工创作,对文本情节进行表演等等。

三层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这样的差异目标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的作用。基础目标是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让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吃得了”。而发展目标、提高目标弹性大,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大,让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弹性开展学习实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我们组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个性各异、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若开展整齐划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弹性开展学生学习实践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课前预习作业。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区别地设计预习任务单,有差异地进行课前准备,这将成为“差异教学”一个新的“增长点”。如在教学低年级《小松鼠找花生》这课时,我们就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份选择性课前预习任务单:第一台阶——把课文读通顺,并给课后生字注上拼音;第二台阶——了解花生是长在哪儿的,并找到相应的图片,试着向家人介绍;第三台阶——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尝试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请教他人等方式理解词语与句子。第一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在朗读时有一定障碍,如朗读不流畅,多字漏字现象比较严重等;在默读时,只能逐字逐字读,有个别学生甚至还用手指头指着读。针对这部分学生,预习的关键是把课文读通读顺,提升学习起点。第二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知识比较扎实、阅读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性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三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语文素养较高、主动学习的学生,这类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主动探究意识。基于学生差异的课前准备与铺垫,让学生在课前有所知道、有所准备、有所酝酿,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得以更好地理解和发挥,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提升能力、增强信心。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各人知识水平不一,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需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选择你感兴趣的自然段,圈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写一写你的感受”……这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基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产生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快乐,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一课时,课文描写了一年四季烟台海的景色,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季节的内容来理解感悟、习得语言,把长课文压缩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与理解,学得深入到位。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课时,学生选择品读“夕阳滑落时的景象”这几个自然段,老师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领略三亚落日的美呢?”学生提出很多学习的方式:有抓住重点同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有联系作者表达方式欣赏语言文字的美……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欣赏三亚落日的美。这样,老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也高了。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发挥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作用,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代表小组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组织对话和操练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动态实施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课堂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是师生进行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场所,教师好比节目主持人,学生就是参与节目的嘉宾和观众,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嘉宾和观众,在进行课堂交流时,要善于掌控课堂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嘉宾和观众都能参与进来。有些学生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但语言组织得不够规范;没有发言的学生,不是心不在焉地忙着自己的事或随意地插上几句话,就是没等发言的学生讲完就急着举手。从学生的个性表达特征来看,一部分属于自我封闭型,不主动或不愿意参与表达;另一部分属于开放型,表达的意愿很强烈。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进行分层设计。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对于急于抢着回答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降温”,培养他们学会倾听,尊重发言的同学,做到边听边想,学会抓中心、抓要点,倾听关键的内容,并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以便参加交流与讨论。

拓展练习,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面对无限的潜在资料,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拓展的形式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课型的特点和拓展的目的,或看,或说,或练,或演。针对学生语文能力差异的客观事实,拓展练习的难度也应分层。例如,我们把拓展练习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练习。这样的练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在练习形式上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拓展练习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5

放个性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冷碛镇中心小学校 周颖川 ***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已经为每一位教师所接受。而面对现实中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实施针对性的教学?从而真正达到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呢?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减轻负担,需要我们进行所谓的差异教学,它包括多种形式,从分层作业到分层教学,到分类教学、异步教学等等。每一种形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差异教学的目标。然而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引下,一些差异教学的形式受到挑战,争论的焦点是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不可能消除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差异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小组协作,共同提高。把学习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合理搭配在一起,形成互助小组,使他们互相沟通、合作,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目的。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强弱搭配”,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之下,为达成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必将带动和感染其他同学,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能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形成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格局,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其次,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特别是有才华的学生以及基础较差的学生,单靠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把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在集中教学中加进个别辅导,而是要将个别化教学的思想、策略和方法,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辅导训练、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针对学习困难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个别谈话等形式,发现他们的优点,在语言上表扬、激励他们,在行为操作上关爱他们,帮助他们。与各任课教师按时了解分析,在集体中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解除心理障碍。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课外拓展、练习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再次,创新学习,分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阵地,要求教师以新理念为指导,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与鼓励,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笔者浅谈了如何在教学中克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相关策略。下面就结合语文教学谈谈差异教学的具体实践与运用。笔者认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小学语文教育在当下最应当关注的问题。《新课标》一系列的新理念、新策略、新要求,都是围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是个性化的行动,这一主题而展开论述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的自然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的独特经验。语文教育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学生为教育之本,注重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成为呼唤个性化的教学,成为关注个性、关注生命、关注智慧的工具和方法。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呢?

一、针对学生差异,安排个性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知识背景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注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尊重学生,就应给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尊重学生,就应满足其个性的需要,呵护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主动的自我发展。要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间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学生一旦能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就会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氛围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谐融洽了,以人为本也充分体现了。在教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这种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把这种景象读出来,喜欢吟诗的同学可以用诗把这种景象诵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组织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的个性可以在非强制性的自学中得到发展,教师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利的。

二、精心设问,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想象。在儿童的心理品质中,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像力便是一把金钥匙。儿童一般都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像、善于幻想的。在孩子的心目中,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都是可以和自己对话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想象中的仿佛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在语文教学中,要达到课标开发创新潜能的目标,为学生创造联想的空间,思接千载,浮想联翩,让他们驰骋于想象的天地,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新思维、新想法源源不断地冒出来。这样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发言,敢于争论,此时,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在语文教学激发想象的过程中,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设计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关键。提问若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启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并能培养其想象力、开拓性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创造力得以激发,其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有一定的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组织他们进行积极互动的独立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实践教学,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广阔的天地。

四、情境教学,体验中秀出个性的风采。中国着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所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而情境教学最可以展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的效果。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亲身做一做更能真切地获得感受,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要加强自我体验和语言的实践。体验指在教学中对文中描述的某种行为进行操作尝试,用自己的身体亲自体验,用己的心灵切身感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领悟到其中蕴涵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对话、编情景剧等手段,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生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过程,这大大丰富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人性的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活动,根据其差异,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机会,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轻松愉快地注入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情感。教育的目的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应该追求每个学生主动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要想实现差异化教学的目标,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的氛围中任意释放,得以展现,使他们能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数学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呢?

一、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处于核心地位,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管越雷池半步,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唯唯诺诺,对教师敬而畏之,任凭教师摆布。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创新意识没有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師要注意随时加强自身的修养,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热情,使学生在教师感染下可感到不慌乱、乐观,从而自信地对待学习。要善于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并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及时沟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语言是信息传播主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流露表情,观察学生心理活动,控制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提高。

二、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功夫,锲而不舍,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果。因此,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注意设置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使设计的提问或练习,并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并且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还要注意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进行提问时,还要注意做到因人而异,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则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为巧学。在教学形式上可以不断创新,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教给学生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使其变浅学为深学;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则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使其变学滿为学而知不足;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尤其注意引导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为了避免学困生进行过多的盲目的思考,同时消除学困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启发细心引导,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在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困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汇贯通。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联成一个整体,用知识的内在联系都会差生去掌握和学习数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开发个性差异资源

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7

一、明确目标, 办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要以学生为本, 尊重个性,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价值, 树立自信。

我国要想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 就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 应确立多样化人才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要想实现新突破、培养创新性人才,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长期以来, 中小学标准化的办学模式无视学生的差异, 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不是培养适应学校的学生, 而是要办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要实现教育充满生机的“百花盛开”的局面, 就应从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文化体系入手, 探索学生差异发展的新路径, 从而创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特色教育。

二、实现三个转变, 促成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若要做到为学生提供适合差异发展的空间, 就必须从备课、上课和课堂评价的转变做起。

1.备课:由“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从目的而言, 是为了教师“好教”而备课还是为了学生“好学”而备课;二是从方法而言, 是研究“教”的方法还是研究“学”的方法;三是从效果而言, 是关注“教完了”还是关注“学会了”。笔者认为, 备课要从学生出发, 教师不要过多预设, 更不要把课堂设计成严密的流程图, 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体验和感悟的机会。因此, 备课要围绕以下“五变”展开:

(1) 把兴趣变成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备课时要将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 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学在其中。

(2) 把方法变成学生的方法。教师的方法不是学生的方法,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方法机械地灌输给学生, 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让学生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3) 把能力变成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生成能力, 而不是理论灌输。

(4) 把活动变成学生的活动。教师在备课中可设计多种活动, 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如合作能力。

(5) 把成功变成学生的成功。学生的成功才是教师的成功, 教师应充分认识并理解成功的内涵, 将学生引向成功。

2.上课:由“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依靠学生的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发展”。“参与”就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发展”指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使学生的兴趣、激情、方法、习惯和能力等都有所提升, 且能体验成功和快乐。需要指出的是, 课堂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精彩, 因此, 教师要相信学生, 放手、放权给学生, 具体应做到“五给”:给学生一个研究的任务, 让学生养成先做的习惯;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养成参与的习惯;给学生一个补充的机会, 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氛围, 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给学生一个点评的权利, 让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

3.评价:由关注教学指标的完成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师深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但因为缺少以人为本的实践致使制约个性发展的锁链仍很牢固。教育期待深度变革, 更盼望“一个鼓励个性发展的时代”的到来。问题的根本在于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 应以“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为标准, 具体评价原则如下:

一是尊重差异。学生的成长有快有慢, 快与慢只是节奏不同, 不是优劣之别。尊重差异就要尊重每一个个体, 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好的自己”。

二是关注过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每个细节做起, 在学习中得到收获, 在不断自我超越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是多元评价。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教学中就是要从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参加活动和展示特长等方面出发, 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并适时鼓励, 帮助学生增加自信。学生不断增强自信的过程就是实现最好自我的过程。

三、构建“四个”体系, 探索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路径

1.规范必修、开发选修, 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课程体系

第一,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逐步完善和扩大“走班制”分层教学, 通过“一本教材, 三个目标”, 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第二, 校本课程的个性化。一是开设精品必修课程, 二是构建选修课程超市, 三是与校本课程结合起来, 办好学生社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2.以学定教、分层施教, 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体系

教学载体:小班化、分层次、走班制。

教学原则:以学定教、分层施教。

教学策略:A层次 (自主成功班) , B层次 (尝试成功班) , C层次 (激励成功班) 。

教学要求:“一统五分”, 即在统一教材进度的前提下, 实现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考查、分层评价。

教学方法:采用“学讲练成功教学法”。“学”即自主学习, “讲”即精讲点拨, “练”即巧练迁移, “成功”即超越自我。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成功教育”的理念, 实现学讲练的有机结合, 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快乐成长。

3.面向全体、关注过程, 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育理念:习惯奠基, 主动发展, 做最好的自己。

教育策略:既注重学生成才, 又注重学生成人;既追求学生分数, 又注重学生特长;既关注学生习惯, 又关注学生发展。

教育载体:“511”工程, 即五个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诚信习惯, 良好的礼仪习惯, 良好的体育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一个体育特长;一个艺术特长。

评价体系:“3310”体系, 一是建立每月一次的常规性评价、每学期一次的主题性评价、每学年一次的标志性成果评价三个评价层次。二是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个评价体系。三是设立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科技素养、艺术素养10个评价纬度;同时, 设立10个方面的“新兴之星” (品德、文明、合作、学习、写作、科技、体育、才艺、演讲、自强) , 每学期 (年) 进行表彰。

4.自强不息、自我超越, 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文化体系

确立“一个目标”, 即“做最好的自己”。这要求每个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负责、体验成功、充分发展;教师做最好的自己, 要求每个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让学生的成长因教师而精彩;员工做最好的自己, 要求每个员工关注细节, 在追求高质量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完善“两个机制”, 即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团队参与。

实现“三个到位”, 即角色到位、谋划到位、落实到位。

践行“四个新观念”, 即新教育观:尊重人的成长规律,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新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潜能, 都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走向成功;新教学观:由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依靠学生的“学”, 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新质量观:关注过程, 静待花开,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8

关键词:差异,尊重,自主性,反思

所谓差异阅读应是学生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零距离对话的过程;应是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 真正展示个性,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教师只有尊重这种差异,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思想, 张扬个性。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深入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 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的状态。为此, 要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

“较好的环境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 让学生在静中阅读, 静中思考,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的走进文本;其次, 在阅读时, 周围的环境要美, 在学生读书时, 可以播放一些和文本情感想吻合的轻音乐, 让学生就着音乐走入书本的世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时,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 才有主动学习的热情, 有效地进行创造性阅读。

2. 尊重学生的差异阅读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体悟去诠释文本, 解读意蕴、演绎他们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课堂才个性飞扬, 丰富多彩。因此, 学习语文必须摒弃繁琐的分析, 走“感悟体验”之路, 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 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感”去“悟”。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不应该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应该跳出定向思维的樊篱,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再次对话中、在生生互动的评价平台上丰富文本和自我, 逐渐接近、认识事物的实质。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阅读, 才能击撞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在差异阅读中成长。

二、在阅读中鼓励学生的差异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因此,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

1. 自我提问、探究

学贵有疑, 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 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在阅读中思考, 多提几个为什么, 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 在预习时, 教师应倡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 在读中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 然后再读, 如果是一些关于字词的疑问, 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如果是一些较深层次的疑问,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相互讨论, 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的积极性。

2. 自我赏析

让学生把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好的结构写法等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品评赏析, 在品赏过程中, 进行阅读反思。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比如《金蝉脱壳》这一课, 学生通过自我赏析, 一位学生认为:“蝉背脱壳比较有趣, 因为它的颜色变化很快, 让我感到很神奇。”还有一位学生认为:“‘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 每颤动一次, 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 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 变成了棕黑色。’我感觉蝉儿在脱壳后长得很快, 让我无法想象。等蝉脱壳时我也想去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在这一次次的交流中, 学生的自我赏析得到了扩展, 学生通过自我赏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不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收获吗?

3. 自由评价

“以评价促发展, 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然而评价不应该仅仅来源于老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因此, 在评价时, 我们应倡导自由评价,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的观点, 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 以读带写, 深刻反思

正如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了自知。”阅读正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 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 亦即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写下阅读感受, 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以便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及努力程度投入更多的书籍之中。

三、加强课外的差异阅读指导

这种差异性阅读是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的, 课内的读书只能是作为引导的一部分, 我们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因此, 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 让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 这是个性化永不枯竭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 差异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 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

参考文献

关注个体差异,张扬学生个性 篇9

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等等。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 英语教师更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样学生才能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助于课堂教学计划的实施, 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

一、智力差异

不同的智力构成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不同, 有人具有天生的语言才能, 有人则语言能力低下。我们承认智力差异, 而且经常会听到一些评论某人智力好, 某人智力差的说法, 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智力并不决定一切。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智力平常的儿童作为智力非常的儿童秘密地介绍给教师, 结果这些学生果然逐渐变得成绩优异,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认知能力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速度快, 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反映较慢, 理解能力差。在感知观察方面, 有的学生感知事物带有情绪色彩, 容易加一些自己的臆测和虚构;有的学生观察事物仔细全面, 尊重客观事实。比如, 在做英语阅读理解时, 有的学生常常带有个人情绪, 常拿现实生活中的事任意推测, 但忽视原文, 脱离原文, 结果导致判断失误。学生的注意力有强有弱, 记忆力也强弱不同。记忆力强的学生记得快, 记得久, 而且记忆力方法得当;记忆力弱的学生识记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 且容易遗忘。

三、气质差异

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 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显示出来。由于英语学习侧重于交际性训练, 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特别多, 故气质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比其他学科更大。如, 模仿能力的强弱、反应的快慢、敢不敢开口、怕不怕出错等都与学生的气质类型相关。

四、意志差异

学习英语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下苦工夫学和练。在学习中会不断地遇到困难和挫折, 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在同一个班级里, 有的学生意志坚强, 有必胜的信心;有的学生意志薄弱, 遇到一点困难就退却, 甚至放弃。其实, 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炼意志的过程, 稍有偷懒、略有放松就会形成知识的漏洞, 技能、技巧就会不熟练。此外, 学生还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I must be learned.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焦虑差异

一般认为, 适度的焦虑对个人的学习、工作有利;过度的焦虑或缺失焦虑则不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焦虑水平, 从而对学习产生不同影响。如有些学生数、理、化等理科成绩都不错, 就是英语学科薄弱, 那么他们就有一种焦虑感, 英语成绩提不上去, 必然会影响自己升学考试的总分, 影响自己考上一所理想的学校。于是他们就把这种焦虑转化为动力, 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学习英语。

六、健康差异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有的学生心理不健康, 因而产生自卑感、不安全感、个人无价值感、敌对感、犯罪感等特别情绪, 结果导致症状行为, 如成绩下降、对批评特别敏感, 嫉妒心特重, 搬弄是非, 心境变化多端;有的学生身体不好, 经常生病, 耽误学习,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固然重要, 但外因再好, 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 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 说 : “You may take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七、兴趣爱好差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初中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不同的。对英语越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英语就越起劲, 而且学习信心越足, 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学习的兴趣还能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有了兴趣就能把艰苦的学习变成快乐的学习。有一些学生则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英语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种苦役, 学习没有信心, 投入时间、精力也不够,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正如所有的个性差异都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一样, 学生的兴趣差异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关注、重视、探索、研究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的一种教育资源。

八、情感差异

情感是学习中重大的激励因素和抑制因素。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会用英语交际, 而交际内容也包括情感。英语教学必须排除心理障碍, 而情感正是引起和消除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感是不可以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情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意识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效果,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教师必须真正理解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成功的语言教学中, 应是知情并重。有观点认为, 我们向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培养, 要重新排列为情感—能力—知识的顺序。这就是说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 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 关注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融洽师生关系, 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和谐的气氛。

教师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具有一种欣赏的教育意识, 这是一种应该提倡的现代教育理念。欣赏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是重要的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各种不同的欣赏手段鼓励学生, 让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潜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和乐趣。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这对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品格也是极其重要的。给学生一个机会, 他就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一个成功的奇迹。

关注学生差异激发个性发展 篇10

一、了解差异, 合理分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中、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 优秀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 施展才能, 后进生也可以尽其所能, 这样优秀生可以“吃好、吃饱”, 而后进生可以“吃得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划分小组时, 需要准确地把握学生层次, 深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的因素, 并在做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根据班级内的情况, 有意识地将不同基础、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 使得班级小组间基本上是相似的, 均衡的。在编排座位时, 也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 随时注重学生的发展变化。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 满足他们的上进心, 鼓励他们个性能更好地发展, 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尊重差异、分层指导

1. 重视能力、预习分层。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 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如果在预习时不分层次, 统一要求, 势必影响学生的自学兴趣, 这样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预习时可根据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态度的不同, 分层布置预习要求。

2. 个性体验、设问分层。 设计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谓设计问题分层, 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 注意学生起点, 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 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意识地分层。这样, 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 就能形成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

3. 因势利导、提问分层。 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分了层, 老师在提问时就要注意分层实施, 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触及, 都动起来, 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提问中, 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 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又增加了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同时,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 也要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

4. 启发思维、辅导分层。 个别辅导, 是语文分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各层次学生在原有层次上得到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 我们要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入手, 利用学生练习时间, 耐心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 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逐步恢复自信心, 激发学习积极性,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逐步克服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 逐步形成学习自觉性,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体现差异、分层作业

为了在教学里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学生作业要分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层设计, 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前都是统一布置作业, 千人一面, 评价标准划一。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合理、简单的“区域划分”。每次布置作业时, 给予不同的作业题, 不同的完成要求,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对少部分学生来说, 能完成作业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样, 杜绝了以前后进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现象, 学生不用整天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愁眉苦脸了。分层作业, 树立了学生的自信, 成绩稳步提升。而且,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四、承认差异、分层评价

尊重个性差异 关注学生成长 篇11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情境创设;资源利用;分层教学

小班化教学是指班级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下,面向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了新的突破。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所带班级学生人数只有二十多名。几年来,我在小班化教学中如何设置班级文化、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幸福感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构建班级文化,愉悦学生身心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亮、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因此,在构建班级文化时,要充分发挥环境因素的教育功能,让教室里的每一块墙壁都能“说话”。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我都组织学生对教室进行设计,让每一个角落、每一堵墙均有体现学生想法的教育内容。如学生在教室后墙上设计了一棵“愿望树”,这是用彩色卡纸做成的一棵苹果树,上面挂上了每个孩子自己设计的大红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口袋,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愿、学习的心得、对老师想说的话写下来放在里面,师生互阅,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为净化教室空气,增添自然景观,孩子们在教室里设置了“生态园”,把自己喝的酸奶盒里种上各自喜爱的植物,如吊兰、芦荟、蚕豆……在学习之余动动手、浇浇水,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既可愉悦身心,获取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又如在黑板报中留给孩子一块“才艺展示园”,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教室里的“图书角”,由孩子们自带图书,定期更换,组长登记,按时归还。教室前面的墙壁上醒目地写着孩子自己设计的班风:“净静竞精”。教室内课桌的摆放也是根据孩子们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常进行组合变化,由过去整齐划一但形式呆板的“秧田式”,变成了师生平等交流的“马蹄形”“品字形”,便于生生交流的“面面形”等。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生活情境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更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小班化教学增加了学生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空间,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学习过程,通过观察、感悟、讨论、总结,不断提高孩子们自主獲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九加几》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书中的例题,而是给学生观察一个空的酸牛奶盒,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洞眼。接着在盒子里放了9杯酸奶,在盒子外放了4杯酸奶,请小朋友帮我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我刚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就听见有同学报出了答案。我让这位同学上台一边演示一边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利用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牛奶盒轻松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借助十几杯酸奶使学生轻松理解“九加几”的算理,再通过小组摆放小棒,向各自的小组长汇报计算结果,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完全掌握了分与合的计算方法,取得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已有资源,化解学习难题

小班由于学生人数少,学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地与老师、同学的碰撞、交流、角色置换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积极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动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部分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重复讲多次,学生反复练多次,结果错题还是很多。为解决学习难题,我决定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试一试。我事先在教室的外走廊上画了一条10米长的线段,每隔1米做一个标记。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出教室,告诉学生线段的长度和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空档后思考:“现在沿着这条线放盆花,每两盆花之间的距离是1米,怎么放?”孩子们跃跃欲试,我请几位同学到班级的“生态园”里搬来了十几盆花。让学生先思考怎么摆放,再请学生摆一摆(学生摆的是两端都放),摆好后讨论:线段的两端都放花了吗?一共几盆花?是10个空档吗?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答案。“有没有其他的摆放方法?”有一位学生上去把最右端的花盆拿下来,有的孩子说对,有的孩子不认同,但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最终认为这种放法也符合要求。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两端都有花吗?形成几个空档?有几盆花?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说还有其他的摆放方法,在我的示意下,他果断地把最左端的花盆也拿了下来,同学们都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回到教室后,我把刚才的三种情况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三种情况中线段的总长度、空档的个数与盆花个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四、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开展分层教学,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两年的相处使我对本班每一个孩子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都了然于心。我按1∶2∶1的比例将班级学生分为优秀(A)、良好(B)、加油(C)三个不同层次(分层对象只能教师“心中有数”,不能公布,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首先,每组四名学生由1A、2B、1C组成。每次小组合作后,我都让每组的C成员先说,说完后再由B、A两类学生补充。其次,教师要学会“分层”备课。分层备课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为“基本层次”,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为“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为“较高层次”。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排意图,针对学生层次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分层授课过程。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对于A层学生要求能用语句完整地表述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B层学生能较完整地表述即可;C层学生只要熟记圆面积的公式并能进行计算就行。根据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导学案。教师在分层备课时还可以设计一些个性作业发给不同层次的孩子,对个别学困生教师不但要降低教学起点和作业要求,还要进行个别辅导,小组长要帮助他们学习,使他们每堂课都有进步。

小班化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使他们获得幸福感。A、B层的孩子学习的幸福感要高于C层学生,如何使每个孩子都能幸福成长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对C层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面批的形式,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培养师生情感,使孩子们产生亲近感。A、B层的学生可以用个性化的批语来完成作业批改。同时,小班化教学还存在着人际交往优势,利于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学生。可以在孩子们过生日时,利用多媒体在上课前送上祝福的话语;每星期都可以与每一个孩子有一两次亲密的交流;一学期里可以到每一个孩子家进行一两次家访,帮他们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当你成为学生心目中可敬的师长、可亲的朋友,学生就会喜欢你,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学习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汪笑梅.小班化教学应用性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12

关键词:学生数学作业,个性差异,批改,评价

一曲《江南style》红遍全球, 一位带着墨镜跳着骑马舞的“鸟叔”让国人老少皆知, 竞相模仿。鸟叔由心而发、不拘一格的舞蹈动作, 在歌曲的伴奏下显得自然、个性, 引起观者不由自主地共鸣而跃跃欲试。用此来观教学中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评价, 还真有借鉴之处。

古人云: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我们的学生是生命的个体, 在学习生活中凸显出个体的个性和必然存在的差异。学生的作业也同样客观存在这一特点。心理学研究发现, 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其个性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也不例外。因此, 教师面对的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与个性差异的关系, 对每一个“独特”的学生采用适当的措施。由此可见, 我们的教学活动只有在尊重和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样, 在批改评价学生作业时也不能用一把尺子, 要因材施“改”。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设计作业批改要求, 再用具有个性化的、多形式的批改评价方法, 分类指导批改学生作业。

分层批改评定学生作业。根据班上学生的个性差异, 先将学生作业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为学习优异的学生, B层为中等生, C层为学习吃力的学生;再分别设定相应层次的作业批改标准。A层评定标准是保质保量完成所有习题, 并提倡有独到见解的多样解答方法, 正确率在95%以上的为合格;B层评定标准是必须完成基础题和部分提高题, 提倡完成所有习题, 基础题正确率95%以上, 提高题有选做, 正确率80%以上为合格; C类评定标准是必须完成基础题, 提倡尝试提高题, 基础题正确率80%以上为合格。同时还有加分政策:A层作业一题多解的在评定时可将作业评定为优秀;B层作业完成所有习题且正确率90%以上的, 可评定为优秀; C层作业基础题全对或尝试提高题并有正确的可评定为优秀。这样的分层批改和评价, 让所有的学生觉得既有担子压肩头, 又不会感觉过重。所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各取所需, 让学生乐于接受作业任务, 完成作业的效率均有提高, 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除了对学生作业进行分层批改外, 在批改评价时的形式方法也十分重要。

批改学生作业实际也是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那一本本带着个性和生命的作业时,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差异, 要正确把握对学生作业的评价, 正面激励引导为主, 以诚相对, 实事求是, 批阅的形式亦可多种多样。可以是传统的勾叉、等级, 也可以是勾画、圈点, 还可以是表情、评语。当然, 有时也可小幽默一把。在学生作业批改过程中, 个性化地批改和评价更能显现教师批改作业的意义和作用。

1. 激励评价。“教育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家布鲁纳这句话应该可以诠释激励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及时有度地呈现激励性评价, 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尤其是学习吃力的学生, 更要多加激励。如“你的解题方法很棒, 很有想法。”

2. 拓宽思维。作业不仅仅是反馈学习效果, 其实它也是教育教学的延伸。数学作业的批改不仅要判断对错,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批改数学作业时, 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对错, 更应注重充分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 适当使用一些精妙之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起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如“此题你必还有高招, 我们拭目以待!”“再想想……只差一步了!”

3. 指错引导。在批改数学作业时, 当有学生出现观察、分析、计算或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 教师就要给予批语, 一语道破存在的问题, 先指出其错误之处, 并在旁边写上适当的批语, 引导学生思考正确解法。如“同学: 请慢点, 再仔细读读题目, 再想想。”

4. 幽默激趣。当学生出错时, 运用幽默的语言委婉地提醒, 比严肃地说教更容易让人接受;当学生有出色的表现时, 用夸张的语言来赞美, 学生会欢欣鼓舞, 兴趣倍增。因此教师的批语应该具有艺术性, 特别是对作业较差的学生, 批语更要注意艺术性和启发性, 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我可不希望看到三蹋糊涂减二蹋糊涂的作业哟! ’‘请让你的字站直, 好吗?’‘你难道真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十窍通了九窍的学生?’”

5. 犀利评判。犀利评判主要是针对容易骄傲或学习数学意识不强的学生, 他们经常出现一些不该犯的错误。评价他们的作业时就要严格要求, 不能任其发展, 要“快刀斩乱麻”, 切中要害, 及时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这样的学生我一般都是面批面改, 当面指出, 严加“批评”。

6. 作业“T”台。每个月都举行一次作业“秀”。将作业摆成“T”台型, 展示评比学生的作业, 对优秀作业进行表彰并拍照公示, 表扬作业有进步的学生, 颁发进步奖。通过这种形式, 让学生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同时也是对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的一次激励。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上一篇:信息化学习方式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