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2024-07-30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共12篇)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篇1

聋校中学作文教学是聋校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针对以手语为第一语言, 汉语语言为第二语言,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不能有机结合的聋生来说, 进行作文训练是发展聋生汉语语言、训练聋生语言和写作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是对聋生进行双语教育的最直接的体现, 特别是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聋校中学生来说, 汉语语言是与正常人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 聋校中学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干预和指导贯穿聋生写作的全过程, 不利于聋生的再创造, 扼杀了聋生的个性, 限制了聋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结果只能让聋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僵化和死板, 无法用汉语语言来表情达意。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要有一定的创新, 特别是对于聋校的中学生来说, 随着社会面和知识面的扩大, 个性的张扬和思维的发展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主张:“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一过程:教师启发——学习者探求———教师总结与聋生领会———基本技能训练与巩固———形成性平面与补救教学、深化教学。”在作文教学中也应充分重视聋生自身的已有体验, 鼓励聋生大胆地进行自我探究, 并进行一定的自我反思、教育和调控。

一.有的放矢地启发聋生思维

聋生由于听觉丧失, 与外界声音失去了联系, 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聋生了解这种事物、熟悉这种情况, 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语言对他们来说, 已俨然成为第二“语言”。可以说, 聋生学习语言往往是在入校之后, 通过教师一点一滴地传授掌握的。因此, 在聋生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但聋生的僵化思维需要教师更为有效、有针对性地启发, 达到较好的作文教学目的。

(一) 尽量介入聋生的生活圈, 多方面了解其家庭和学习生活, 引导聋生细心观察、体验生活, 用心去感悟生活。

由于升学压力较小, 因此较普校而言, 聋校特别注重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丰富聋生的文化生活, 全面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但聋生却往往对身边的这些活动视而不见, 记忆并不深刻。因此, 引导聋生记叙自己的亲身经历, 抒发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锻炼聋生对生活的观察、分析、领悟能力应成为作文教学的必要的做法, 同时也是教师合理启发聋生思维的基准。

(二) 激励聋生阅览课外书籍, 让聋生进行有效的课外语文学习, 培养聋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利用为聋生所熟知的文章, 有的放矢地启发聋生思维。在聋生进入中学阶段学习时, 老师便鼓励他们去买《初中生必读名著》及唐诗、宋词等, 还有近代作家的各种文学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 鼓励聋生做读书笔记, 进行一定的摘抄:记下一些优美语句或记下一些事例等等, 以及写一点读后感, 试着对一些文章或时间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评论。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中, 也注意广泛收集资料, 引导聋生多方面的思考。

二.全方位培养聋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丧失的群体是不可能大面积、高速度提高其写作能力的。所以, 提高学习者自我探求的乐趣, 培养其写作兴趣应成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一) 为了激发聋生的兴趣, 笔者选择范文时, 以聋生习作为主, 并常针对聋生实际情况亲自“下水”作文。范文涉及聋生身边的生活, 特别是那些容易提起他们兴趣, 引起他们思想共鸣的事情, 这能消除聋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和神秘感, 增强聋生写作的信心, 为其写作训练打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 聋生对自己辛勤努力完成的习作都存在一定的心理期待, 希望获得他人特别是教师的肯定, 教师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聋生习作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对聋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应以肯定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师的评语要中肯、贴切, 还要注意随时鼓励聋生, 并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三) 为提高聋生写作的积极性, 要注意推出榜样激励聋生的斗志, 形成浓厚的写作范围。笔者就经常向聋生推荐优秀习作并开辟写作园地、学习之窗等, 选登优秀作品。在教师正确地引导下, 聋生写作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

培养聋校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张扬聋校中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发展聋校中学生的个性和思维, 是当前聋校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们要为之不懈努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篇2

文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他们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的心理状态造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心理体验。表现在作文中,就是他们对事物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珍视学生的这种写作个性化,鼓励学生放手去写,大胆地去表现自己的个性体验,积极创设新的作文评价机制,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作文环境,全面训练,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

写作

创新

个性化

培养

当前,在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学生的作文刻意追求立意、格式、写法上的所谓的格式化,忽略了作文是学生主体的独立创造行为,使学生的创作思维受到严重束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现象随处可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作潜能。”就写作教学而言,我们要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可以从引导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入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

一、尊重、鼓励个性化体验,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动力

在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内心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的心理都有着千差万别,不尽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对于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事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体验,都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特点,表现在作文上就是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 见解。对于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写作行为,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给予充分尊重,而且还要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当我们的老师拿出一张纸让学生写一段话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有的同学会联想到这张纸的由来历史,有的同学会想到纸和它的兄弟“笔、墨、砚”,有的同学会想到发生在这张纸上的一个故事,有的同学会想到人情关系,做人的道〃〃〃〃〃〃〃〃〃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凡这些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因为这些都是来自于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他们独特的个性化心理体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当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遇到学生在作文中发出“做人好累!”、“做人好难!”时,可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和不安。

二、树立全新的作文理念,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基础

作文理念是指导作文创作的思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教师指导固定选材,片面追求立意上所谓的升华,而没有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作文成了教师的一家之言。学生的作文一脉相承,一个腔调,没有新意。让其写好人好事,要么写拾金不昧,要么写扶老太太过马路,要么写下雨天给人打伞,要么写公交车上给人让座〃〃〃〃〃〃〃学生写作文完全成了从‚一个鼻孔出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教师的依赖:老师不敢放手,学生不会写,一切按老路子走,创新和个性化自不必言。素质教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还学生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

2〃

1、以学生为作文主体的理念。在以往的应试作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他决定着学生作文的选材、结构,甚至语言和表达。学生只能按固定的模式套写甚至是照抄文章的内容,这样写出的文章虽然也能字句通顺,有时分数也很高,完全可以对付一般的考试,但学生不能写自己的文章,扼杀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就必须明确这样一点:学生才是写作过程的唯一执行者和完成者。也就是说,从写作动机产生之初到文章构思立意,再到动笔去写,最后到完成整个作品,都是学生一个人自觉、独立的行为,教师只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去鼓励引导他们的个性化写作。

2〃

2、以生活原型和阅读积累为作文素材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之时,要让学生积累,占有丰富的作文素材。要达到这个目标,摆脱过去应试教育中学生‚无东西可写‛、‚为文而造情‛的通病,首先就要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产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随时观察和定时观察相结合,养成认真观察、随时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他们可以随时感受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随地去捕捉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对于观察到的新鲜事物,经过感悟思考之后,以周记、日记等形式加以记录。平时空闲之时,还可以让学生以时间、优劣等类别加以分类,以便随时想用方便提取。其次,阅读积累也是丰富创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可见课外阅读也是开阔学生眼界,巩固课内学习成果,丰富学生创作素材的好方法。课外阅读是一种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主动使用工具书,要把‚多读书,读好书‛落到实处。在阅读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科学的读书计划,向他 们推荐优秀读物,为他们创造阅读机会。当然,对于生活实践和阅读所得,要引导他们进行个人材料的展示、交流。由于学生个人收集的存在着差异性,个性化和片面见解,组织展示、交流是必要的。通过交流,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启发,达到个人材料新的感悟和思考。

2〃

3、营造氛围,宽松命题,淡化审题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作文有这样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有实用价值‛。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要营造宽松氛围,诱发学生创作热情。心理学研究发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宽松氛围。为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音乐渲染,播放多媒体等形式,并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营造平等、和谐、愉悦、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个性的张扬,让所有学生进入‚我想写‛,‚我要写‛的境界。其次,要淡化审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学生的作文表达的应该是自己最想说的,最急于表达的感情。过分强调审题,就与学生希望在作文中表示自己意思的要求背道而驰了。恰如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言:‚试想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哪里还有什么题目让他去‘审’?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写东西的时候,不是写别人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以后,由自己给文章安上个题目。那么,为什么交给他一套终生用不着的‘审题’的本领,而不用这份精力给他终生要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呢?‛也就是说教师应当让学生懂得作文是为了应用,是一种‚应用文‛。最后,我们在题目选择上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命题要‚新一点‛、‚活一点‛、‚近一点‛,而不要把题目规定得太死。最好是以学生自主命题为主,让学生多一点个性化的发挥。即使是命题作文,也应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题目新奇,能使人产生疑议,能使人动情。2〃

4、全新的作文评价理念。作文教学评价在作文教学中担负着导向和监控作用。我们评价学生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辨别优劣。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在语言上应该多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且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坚决摒弃过去教师常用的那些诸如‚中心明确,能按要求写,语句通顺,思路清晰‛之类,学生不愿意听和听不懂的评价语句,要针对学生的作文实际,指出不足和优点,给他们恰如其份的评价。如在评价学生的续写作文《凡卡》时,有的学生写凡卡被爷爷接走,有的写凡卡继续受着压迫,有的写凡卡被人救走,有的写凡卡逃走参军了〃〃〃〃〃〃由此凡卡有了一个个奇异的经历。对于前两种写法教师应从作品的语言、结构、表达上给与肯定,对于后两种教师应对其新奇的故事给与肯定。这样,既避免了传统作文评价方式使学生麻木于表达,作文千篇一律的怪圈,又使学生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在作文评价标准上,我们要软化过去那种‚班级成员参照‛标准,强化学生的‚自我参照‛。也就是说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我为参照,以学生自我的各阶段作文能力发展为对照,评价学生进步与否。另外,还应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如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努力,是否深思,充分发挥能力〃〃〃〃〃〃〃少一些‚终结性评价‛,特别是否定的评价。

三、全面训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保障,作文的写作过程是学生的体力劳动过程,更蕴含着学生辛勤的脑力劳动过程,一篇文章饱含着思维之花结出的智慧之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个性化写作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3〃

1、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

17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笛卡尔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中国古人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离开了学生所必备的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教师要从每节课、每个环节实实在在地抓好,在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下功夫,以逐步接近和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读写结合,扎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力求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体味,把阅读中学到的习作技巧灵活运用到习作练习中,每篇写人、写事或写景状物的文章读后及时进行迁移拓展训练,每次口语交际、习作练习要精心组织,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周记、小评论、办好手抄报、黑板报,同时推荐习作给报刊杂志刊登,全方位训练学生的习作技能,让学生见多识广,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

2、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

3〃2〃

1、作文教学中贯穿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应试教育的作文中,为什么会出现学生的作文常是“一个鼻孔里出气”的现象呢?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统一的“标准”下形成的一种作文的思维定势。要打破这种定势,让学生的作文有鲜明的个性,就要训练学生沿着不同方向思考,以一物为支点产生大量的新思路,新思想。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时,教师可以从选材、立意、体裁上对学生加以训练。从选材上来说,可以是一题多角度选材,如在写《路遇》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写路上的见闻和景物。教师可以启发写路上见到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把《寻隐者不遇》编成一个故事等。也可以是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考试作文限制 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选材上下功夫。如在写《生日》一文时,课堂上很多的学生都写自己和家人过生日时的热闹场景,我看到这些很着急,忙启发他们:你见过的生日场景都是这样的吗?你有没有见过老人过生日时不能闲下来,做饭给不过生日的家人吃?你有没有见过那些特殊的生日?你每年的生日都一样过吗?〃〃〃〃〃〃〃通过启发,学生的文思泉涌,作文百花齐放。从立意上来说,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材料多种立意来克服学生思维单一,如在指导《“井底之蛙”读后感》的写作时,为了突破“井底之蛙,见识短浅”的通识,我启发学生:①井底之蛙并非见识短浅,而是条件限制,假如他有小鸟的一对翅膀也会目光远大。②井底之蛙,我们应该去说服教育他学习,而不能一味地讥笑他。③假如这只青蛙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井底之蛙拥有了电脑又会怎么样呢?体裁来说,可以指导学生一个题目多种体裁。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的:学生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智能,他们是不同智能的组合,有的长于逻辑思维,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直觉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人在写作上的兴趣差异,引导学生在选材、立意、体裁上下功夫。如在写以“家”为材料的作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他写成以说明为主的《我的家园》,以议论为主的《我的家》,记叙、抒情为主的《我的一家》,假象未来的《未来我的家》。通过这些发散性地思维训练,学生的作文就会变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3〃2〃

2、作文教学中,渗透丰富想像力和快速联想能力训练。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从远古的岩画、玉文化、神话人物到现代设计师根据海燕的特征将飞机机身设计成流线型,都是人类丰富想象力的结晶。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与创 新和个性化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写作文时,思维只有借助联想、想像的翅膀,意境才会更开阔,认识才会更加丰富。因此,学生在动笔之初,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联想到有关事物———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得。当我们带领学生去参观公园时,启发学生想像:夜晚公园的街灯亮了,公园怎么样了?到了春暖花开,秋风萧瑟,冬雪飘扬时,又会怎么样了?如果公园发生过变化,还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原来公园是怎么样的?通过联想和想像,学生相互启发、补充,他们的思路更开阔,作文内容更丰富。

3〃2〃

3、作文教学中渗透类比推理能力训练。类比推理就是让学生应用相似原理,产生新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思维方法。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就是训练学生看到一个题目时,会产生与题目有关的“由此及彼”的想法,对事物由浅到深的认识,从中看出新意。当教师布置一篇以“妈妈”为题目的作文时,可以发挥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启发学生想到:我的妈妈才、残疾人妈妈、动物妈妈、植物妈妈、祖国妈妈〃〃〃〃〃〃这样学生的思路由“人------非人------祖国”,思路不断开拓,思维更有个性,作文的个性化写作也更明显了。

3〃2〃

4、作文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正确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让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颠倒常规,让他们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从选材上来看,逆向思维是一个新路子,如在写《我的朋友》时,多数同学写了自己的同学和伙伴朋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去写老师朋友或动植物朋友,大自然朋友,会使人感到新奇、难忘。从结构上来看,逆向思维是一种好方法,如写《家乡变化》时,多数同学采用直叙法来写,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写给别人的一封信,一篇通讯报道等特殊结构方式来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构类型显示的只 是某种文体的一般结构特点,事实上各种文体的结构既存在着差别和界限,同时又是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的,因而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纠正学生忽略和拘泥的态度,指导学生学会打破这种结构界限,学会从结构上逆向思考。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运用正面材料写人写事,如果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反弹琵琶式”来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立意上看,逆向思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的学生写作文都是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下,从大处着笔,“以大见大”。如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以小见大”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如在写《快乐的一天》时,很多学生会写去观看大型展览或帮助别人,而我们如果让学生写自己的平时日常生活,通过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一点点感想,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学生写作时的无病呻吟。

总而言之,作文是学生个体独立的创造性行为,作文也更应该是学生表达不同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个性化行为。作文创新源于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件简单的技能性知识,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认知特点,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2、崔峦、蒯福棣,《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版

3、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版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篇3

【摘要】对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提出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感悟等三个方面入手,逐渐形成学生的写作个性。

【关键词】写作教学 个性化写作 道德情操 感悟生活

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真正做到表现自我、张扬自我、放飞自己的个性,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当中,教师应着手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是培养个性化写作的基础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也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但是在平时批阅作文时,我们会发现作文中存在着“人品和文品背离”的现象。例如:学生在作文中大谈特谈奉献、宽容、诚信等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虚伪、失信的行为却并不鲜见。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教师的充分重视。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本我。因此,要在作文中表现个性,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格。

1.求真

“言为心声”,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学生只有写出真实的自我,写出自己对人生真实的感受,写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反之,如果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像一具无血无肉更无灵魂的“木乃伊”。但作文的求真,也绝不是要求你作文时一笔一画描摹“真人真事”,它应该是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是健康人格和灵魂的外在释放。

2.求善

善,即美好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现在不少学生在作文里通篇发牢骚来宣泄愤懑,缺少一种昂扬积极的进取心态。他们悲叹人生寂寞,感慨社会黑暗,泣诉命运多舛,给人一种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冰冷感觉。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追求善的东西,让他们意识到阴暗、卑鄙的社会现象虽然存在,但它们仅仅是社会生活的支流。我们如果敞开胸怀看世界,就能够感受到充满朝气、欣欣向荣的气息。

3.求美

一篇真正的好文章,一篇健康的作文,离不开对美的追求。唯有求美,文章才能感动人,才能成为赏心悦目的“美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语言的取舍,从深层探究,在于审美心理。现代中学生作文中,新词汇、新句式伴着他们跳跃的新思想向我们传递着时代气息,这是可喜的。然而也存在着对词语不加区分的“套用、滥用”甚至“杜撰”,使用一些污言秽语,表现出现代中学生心理的稚嫩,审美的偏差。为此,我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不仅仅要体现真情实感,更要用笔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来。

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是培养个性化写作的重要条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同样道理,我们要在文章中有真知灼见,就必须视野开阔,以深厚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为后盾。要拓宽文化视野,必须做到:

首先要融入生活。我们知道,作文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观察人生。在生活中感悟真、善、美,再用手中的笔艺术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我们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不让学生急着看课文,而是先给他们讲一些有关史铁生的故事及他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仔细品味他的生活,就在学生对他产生敬佩的时候,再让他们回归文本仔细品读课文,学生就会发现作者在文中所选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事情,也正是这些小事情使作者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母爱的伟大,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所以,我鼓励我的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抒写真善美,放飞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懂得了作文素材就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写作。

其次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活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各种信息材料,让他们能够从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为此,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多阅读些名著、报纸、杂志等,开辟阅读园地,制订一套可行的阅读计划。阅读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坚持写日记或周记等,可不论体裁,不计形式,有感即发,随想随写,以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良好习惯,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将来应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三、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探索是培养个性化写作的关键

如果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那么,写作就是创造人生,展示生命个性的一种表现手段。

首先,我们要激活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头脑中固有信息和新信息的碰撞,经过选择、组合、加工、优化,从而找到信息之间新的联系。就中学生作文而言,作文的创新,常常来自灵感。创新并不要求社会上无而我独有,只要是在同龄人中这种感悟具有率先意识,就值得鼓励,就可以称之为“创新意识”。灵感是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捕捉和把握。灵感来源于“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突现于“创新和思考”的理念之中。只有这样,个性的光辉才能在作文中闪耀。

其次,我们应该用逆向思维来解剖生活,找到生活的亮点。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因此,无法激起他们的生活激情和创作欲望。其实,如果我们用心去看自己的生活,看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就会有意外的惊喜。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思维的反思,用发展的眼光,写出事物由“旧”转“新”的变化,或者将假象与真相区分开来,还假为真,意识到假象不都是消极的,假象也是一种现象,也是本质的反映。其实,逆向思维并不是故作姿态的逆反心理,更不是盲目的“对着干”。它要求我们从生活出发来思考问题,看到偶然中有必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在逆向思维过程中,完成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实践探索 篇4

一、依托文本解读, 拓展习作训练

教材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教学对话文本,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资源, 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点, 使学生在练笔中发散思维, 在表达中培养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1. 补白练习。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留有艺术空白, 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揣摩,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例如, 笔者教学《出塞》一诗时, 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进行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 都有谁来到边疆, 望着明月思念家乡?他的父母妻子又是如何在家中期盼他的归来?经过这样一番想象,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为年轻战士编出一段不同的思乡故事。

2. 续编课文。

有些课文的结尾留有悬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按个人设定的结局把故事续编下去。如, 在教完《凡卡》一文后, 笔者引导学生表露真情, 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结局, 并将结局以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作文中情感倾向十分鲜明, 并且各具特色, 结局更是出人意料。

3. 改写古诗和俗语。

一篇文章所处的时代不同, 学生对它的感受往往各不相同。如, 在教学完《悯农》一诗后, 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现在国家不收土地承包费, 还发给农民种粮补贴, 如果把时代背景放到现在, 应将《悯农》改写为《羡农》, 诗的内容也应改成“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百姓真幸福。”

二、围绕生活实践, 寻找特色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一件事、一个景点、一段话, 都是写作中的绝好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歌颂家乡的美景、描绘人情的纯真、反映生活的变化, 抓住生活中的琐事, 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

1. 富有童趣的素材。

爱玩是所有学生的天性, 玩法的形式多样, 也展露出学生的个性不同。只要教师走到学生中去, 了解学生的生活, 用心捕捉并挖掘童趣, 童趣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写作的材料。

2. 富有生活气息的素材。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特点, 写出观察后的感受和发现。如, 一位教师抓住农村山坡沙棘生长的地方特色,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沙棘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三、尊重个性差异, 培养个性化立意

磨灭了个性, 也就扼杀了创造力, 没有个性的东西, 就谈不上新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个性化立意, 围绕同一个题材的不同角度、方向、层面, 去构思立意, 写出内容差异、富有个性化的作文。如, 在学习了《桃花心木》的借物喻人的手法之后, 笔者以《蜡烛》为题, 指导学生多侧面立意。有的学生从它的用途立意, 写出蜡烛照亮别人, 毁灭自己的品质, 而这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品质令人敬仰;有的学生从使用时间和范围去思考, 写出了蜡烛平时放在不起眼的地方, 可是电灯一灭, 它就挺身而出, 给人以光明, 那种默默无闻、甘当配角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有的学生从内心感受写它不够坚强, 一开始工作就流泪, 一遇到热源就弯腰变形, 说它性格懦弱, 不像青松那样坚强不屈等。这些别出心裁的立意, 都是学生个性化写作的结晶。

四、发现习作亮点, 赏识个性写真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篇5

初中语文阶段的写作目标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已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教材中对于教师如何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学生如何掌握这些写作要素并没有具体的训练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必须寻找多种教学手段、指导方法、训练方式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在写作日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以下是我在日记教学中发展学生写作个性的一些做法。

一、“以人为本”和“以写为本”,塑造学生的写作个性

1.以人为本

以前我们的写作教学总是用同一个标准指导所有的学生,大量克隆范文,这是扼杀学生写作个性的行为。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写作方面,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强调习作的个性化,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这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日记写作正是实践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日记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践。

2.以写为本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一直盛行“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古代杜甫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种“以阅读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识。实践证明,这对学生的写作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它不能取代“写”的训练。许多人书读得很多,但却不会写文章。由于写作活动是人的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些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实际也是人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日记教学就是“以写为本”的教学观念的实践,“多读”对写作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多读”不能代替“多写”;阅读的积累也不能代替写作的积累。因为写作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它也需要反复训练。

二、给学生的写作创造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其写作个性

1.从写作动机入手,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动机的,写作也是如此。成年人的写作动机分为内需和外需两种。外需基本是功利性的,为生存而写作;内需则是为了倾吐自我的内心。初中生还不具备自己谋生的条件,所以他们不可

能为了生存去写作。而从学生日记写作的实践来看,初中生的内需很强烈,满足学生的内需就是创造写作的自由空间。

老师要抓住学生重视自我的心理特征,激励他们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写下自己的成长历史,同时即记下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如《安妮日记》就被收入荷兰国家战争档案研究所,先后被译成55种文字出版,全球销量达三千万册,在欧洲被评为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一百部书之一,可见其影响之广。还可以用日记的形式进行文学创作,如我国陆幼青的日记《生命的留言》。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记日记很有价值,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培养写作兴趣,端正写作态度。使学生自觉自愿乐意记日记,为发展写作个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取消写作的诸多限制,让学生敢写“放胆文”

日记是一种自由的写作方式,对学生不能有过多的限制。课堂大作文的条条框框一律摒弃,学生才能放开手脚。那么都取消哪些限制呢? “日记是一种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写作方式。与课堂的命题作文相比,日记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没有题目、体裁的限制,也没有内容、立意的限制。你的思绪犹如草原上的骏马,纵横驰骋千万里;不应该有人因为你写了什么而去指责你,只有你自己才有资格赞美或批评你的日记。但有一条硬性的限制,就是每天都得写,不能间断,哪怕记一两句都行。

3.广阔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选材空间

写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写什么“,而不是”怎样写“。学生能在生活中自由的观察和思考,也应自由地选择写作的内容。为扩大学生的写作空间,笔者给大家提示了以下选材范围:日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无所不包:家庭、学校、社会;个人、集体、国家;过去、现在、未来;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写;可写真事,也可写幻想。具体说,一是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学校,走在路上,节假日出游等见闻、思考,如《校门口所见》、《集市见闻》、《谈中学生的弱点》。二是学到的新知识,课内各门学科知识、体会、实验等,如《氧气的制取》;三是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上看到的内容,如《谈明星模仿秀》;四是研究自己,自己的学习、心情、思想、性格、兴趣、看法等,如《我为什么忘记了父母的生日》、《我爱集邮》。五是回忆过去,如《一件难忘的事》,手拿一本相册,就有写不完的内容;六是任意想象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如《克隆大熊猫》《我幻想发明小发电机》。从这几方面去观察,每天总能找到写的内容。只要是生活和思考,都在可写之列,哪怕是发

牢骚也能锻炼思维和语言。

4.长期、稳定的日记教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所以必须进行科学而不间断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人都是有惰性的,写日记这种活动是不容易坚持下来的。实践证明,学生一周写三篇文章很难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却能坚持下来。从学生角度看,连续不断的训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能使写作活动稳定下来,稳定的写作活动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我们的观点是:鼓励多写。多写比少写强;少写比不写强;三言两语即可,500字更好。实在写不出,抄一篇好诗文也比不写强。写作字数与语言的流畅程度成正比,若天天坚持写,就能培养提笔就写的能力和好习惯。

三、在日记教学中发现、包容、张扬、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

1.发现学生写作个性的条件和基础。

要发现学生的写作个性,首先要让学生信任老师,在日记中敢于敞开心扉。作为教师,要以平等、和善、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学生要乐于抒发真情实感。学生的心就是一杆秤,最能称量出老师的心地。他们会真实地回报老师的态度。可以这样说,学生是否在日记中说真话,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程度。长期的日记教学实践证明,写真话者进步快;反之,进步慢。

2.承认个性的千差万别,分别对待不同的写作个性。

学生个性本是各种各样的,但不一定都是良性的,令人喜欢的。老师的责任是承认其写作个性,适当引导,把不良的写作个性引导过来,是奇迹;不能改变,也要尽力去作。对优生高要求;对中等生注意发掘他们写作的特色;对差生要千方百计找优点,给予表扬。

3.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要注重写作过程中引导、激励的作用。

因为日记写作教学时间漫长,所以在过程中必须注重引导、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能保持高涨的热情,使日记教学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常用的激励学生的方法有:

每周讲评:老师每周收改一次,把日记写作的情况作一个详细的记录,然后在班上讲评。表扬日记优者、进步者或有创新者,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好日记,或有特色的日记。

评比法:老师在批改日记时评出本周”可读性最强的日记“、”十佳日

记“、”“三大小说家”、“童话大王”、“语言最优美者”等,这些称号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个别指导法(批写评语法):学生思想上、生活上遇到了困惑或不满,这时最容易发现他的个性,也是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给他写几句话,或询问,或疏导。让学生感到,老师一直在关心他。对待写作有特色的或某方面有弱势的学生,要艺术性的给他指出来。如王飞同学语言表达缺乏细致描写,我就千方百计在他的日记中找出细致描写的句子,画上波浪线,批上一句:“描写真细致!”他看了以后就会注意这个句子,同时也认为自己会细致描写了,细致描写并不难。或说:“你的语言很通顺,若能有点细致描写,效果会更好”之类。

激励学生的方法很多,只要老师引导得法,注重教学过程中激励作用,学生就会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4..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写作序列训练,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

写作训练的体系原则上配合教材知识点,按文体设计训练序列。序列如下:

初一:记叙文各种表达方式;概括记叙与详细记叙;各种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安排;学习修改作文。其中最重要的是表达方式和各种描写的练习。要让学生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作用。细节描写对文章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细节蕴含着比表面上多得多的能量”,有的记叙文的成功,往往是得益于细节描写。

初二上学期:说明文说明的语言片断训练:准确、简洁、平实、生动;不同说明对象的训练;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

初二下学期:议论文议论的语言训练:准确、简洁、观点鲜明;反问、设问、反语的句式;运用各种论据和论证方法。

初三上学期:读后感、文学评论、鉴赏等文章。

学生个性化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主题思想;素材材料;个性化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6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04

一、作文的思想要新颖独特个性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人云亦云、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唯有创新才能引领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写自己的作文。学生作文的好坏,从创新的角度说,关键在于作文的主题思想新颖不新颖,是不是写出了与大众化的思维模式不一样的内容,是否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思考社会问题,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从作文的角度说,是否写了别人不曾写过的内容,在许许多多的立意当中,找准适合自己的一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立场。通常我们认为韩愈的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用来勉励大众刻苦学习努力向上的,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思维理解,是不是立意就新颖了。现在提倡快乐教育愉快学习,健康成长,那么反思维的诗句正好体现这一主题。一个“磨”字,写出了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面貌;一个“苦”字写出了学生以苦为乐的活泼态度,以探求知识为乐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正是这个时代中小学生的精神面貌吗!一个字的多角度理解,使得诗句的思想境界截然相反,这就是反向思维的精妙所在。日常教学当中,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试着反思维思考,往往有“道是无晴却有晴”的体会。

二、作文材料的选取要独特个性化

材料的选取,直接决定了一篇作文质量的优劣。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作文不要过于标新立异,就按照自己的视角实实在在地写,在真实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大家读了觉得真实可信,从理论上说真实可信以情动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比如普普通通的作文《我的父亲》,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父亲的特点实实在在地写出来,不要刻意的加工,我以为就是好作文。有的学生的思维被作文选里的作文思维模式限制死了,写出来的父亲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还有的让教师看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针对此种情况,我给学生一个提示:你的父亲平时喜欢穿何种款式、哪种颜色的衣服;经常爱吃什么,辣椒还是洋芋等;经常爱说的话是那些话;最爱做的事那几件事;喜欢交的朋友是哪几个,他们的性格怎么样……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的父亲的爱好、性格、脾气特点等就一清二楚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再是千人一面了,不再是全班同学的父亲是一个模样了!此外,选取的材料要带自己的感情,在这些词语中,就表达了对父亲的热爱,就是自己眼中的父亲是最伟大的,最值得尊敬的,流露出的情感是真实感人的,让人读了赞不绝口!

三、作文的谋篇布局要独特个性化

学生的作文往往在结构方面单一没有变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时候要多加注意。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可套用课文中的三段式结构,让学生模仿。比如朱自清的《春》就是很好的范文,其三段式结构为“盼春——绘春——颂春”,绘春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个方面,加上人们迎接春天的图画,就是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这种结构对初中生而言是最好的模仿例文,在训练的时候,最好每段开头写句中心句,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本段主要写的内容,尤其是试卷里的作文,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阅读的时候是走马观花似的方式。这种简洁明了的结构最能吸引教师的眼球,如果文采等其他方面也不错,一定能获得高分。所以,在结构布局方面,应以简单易学的三段式为主,训练学生初步的构思谋篇能力。其他如倒叙式结构或者是分层式结构或者是小标题式结构,或者是开篇加段“题记”的结构模式,都不是从整篇文章的构成出发来思考问题。我认为不是很好的作文教学的策略,在作文的整体结构方面意义不大,故不宜提倡!

四、作文的语言要独特个性化

学生作文普遍来说缺少个性化的语言,除去病句不说,单就从语言的生动性上来说,需要下工夫学习!作文写作一要靠厚重的文化积淀,二要靠勤快的练习写作。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留意分析,就会发现每篇课文的作者,都是按自己的习惯来写作的,而非模仿别人的写作风格。那么我们教育学生写作文,就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有了自己的风格,谁也模仿不去!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人生经历不同,决定他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那么写出来的文章风格就迥然不同。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告诉学生写作的基本原则问题,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感想感悟。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谁是谁,靠的就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穿衣特征、走路姿势、声音特征、说话的语言习惯等,我们只要抓住此人与他人不同的地方,用自己擅长的写作风格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作文。

作文教学涉及到的地方非常多,在实际的教学中,每一阶段有它的训练主题,教师应根据训练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训练某一个主题,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谈的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问题,其实是训练学生,说真话写真人真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作文评讲中培养小学生写作个性 篇7

一、评讲方法多样化, 激发写作个性

以作文评讲激发学生写作个性, 需要教师丰富评讲方法, 增设学生之间相互评讲。教师评讲不但要有评分、评级的方法, 还要尽量使评讲更加细致和深刻。例如, 教师用彩色笔将学生作文中写得好的地方标注出来, 增加“眉批”和“尾批”, 对用词不当和错别字的地方逐个指明, 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在总体上和细节处都有一个很好地把握。

学生之间相互评讲, 是一种新兴的评讲方法。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通过对比自己与他人的作文, 极大地提升了他们自我评价的准确度。而小学教师通过运用学生之间相互评讲的方法, 为教学过程增设了解学生的路径, 更利于教师的换位思考和对全班同学写作水平的总体把控。另外, 加入学生评讲的方式, 有利于班级内分组竞赛的举行。每堂作文课之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在作文的用词、结构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设置单独奖项, 获奖者由学生投票产生。通过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个人写作潜力得到开发;通过学生的肯定与鼓励, 个性化的语言和风格得到发扬,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个性。

二、评讲标准多元化, 尊重写作个性

学生习作个性的培养, 需要教师在作文评讲时打破单一的评讲标准, 构建公平、公正、包容度良好的评讲平台。这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 教师要尽量淡化主观价值取向的影响, 消除个人偏见, 给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风格以客观的评价。

例如, 在教学《给XX一封信》作文课的时候, 教师发现某同学将信写给了爸爸, 该同学在信中写道:“爸爸, 你和妈妈离婚之后, 我就开始恨你, 是你不要我和妈妈的, 以后就不要来学校看我了。每当你出现在校门口, 我就会心情不好, 请你离我远一点!”显然, 这位学生因为对父母离异的不理解, 而产生对“爸爸”的怨恨情绪。教师作为成年人, 当然理解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 也认为这位学生的想法过于偏激。但是, 学生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以真挚的语言表达情感, 是非常难得的。教师在评讲过程中, 给这位学生的作文以极大的肯定, 并表扬了她“敢于写出内心想法”的个性。同时, 针对该学生与父亲之间的矛盾, 教师则另外与学生父母沟通协同解决。此外, 有个学生在写作中常常使用“网络语言”, 严格意义上来说, 网络语言在语法和字的应用上都是不准确的, 但为了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有效培养其写作个性, 教师在当堂评讲中设置了“网络用语奖”, 并把这个特殊的奖项颁给了该同学。同时, 教师指出, 这样的奖项只有一次, 因网络用语不够准确, 学生写作中应避免使用该类语言, 但是可以将对流行与时尚的高度敏感性应用于作文中, 发挥特点, 表现个性。

教师的评讲方式体现出良好的包容性, 既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写作误区, 又给其充分肯定与鼓励, 提升了学生的写作信心, 给其文字表达以充分的空间, 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写作个性。

三、评讲内容深入化, 提升写作个性

小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其成长的诉求, 而教师通过对写作的正确指导来增强小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提高又再次作用于写作方面, 带来个性上的提升,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 教师对小学生作文的评讲不能停留在浅层表面, 而应该深入挖掘小学生作文背后的深刻意义, 走进学生内心, 最终满足小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提高写作个性。

小学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对全班学生的身心成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并充分利用《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解读。例如, 在学生作文《XX, 我想对你说》中, 某位同学这样写:“妈妈, 我想对您说, 您给我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上次考试我没考好, 您当时虽然没说什么, 但是您晚上做饭的时候一直在叹气, 吃饭时也吃得很少。这些我都看在眼里, 心里特别难过……”教师通过这段话, 解读出该同学是一位内心敏感、细腻的孩子,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 需要得到别人更多的肯定与关注, 教师和家长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要多用肯定和表扬的语言提升其自尊和自信心。

而这种拥有敏感性格的学生, 在写作方面则更善于观察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细节的解读和微妙的心理描写来与读者产生共鸣, 在中外文学史上, 很多擅写小说和散文的作家都有类似的性格特质。正因如此,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 对该女生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了充分的肯定, 并鼓励她继续发扬自己的写作优势, 以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同时,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也要注意培养这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发扬其所长, 弥补其所短,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同样是这篇《XX, 我想对你说》, 班内一名男生这样写:“爸爸, 您知道吗?您除了是一名工人之外, 还是一名火车司机, 每天晚上, 您的呼噜声传到我的耳边, 就像一辆火车‘轰隆隆’在枕头上走过……不过我现在听习惯了, 要是哪天听不到这声音, 我都睡不着啦!”, 该男生在以往写作中一直表现平平, 这次文章中因为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幽默的语言, 使得全篇表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一点, 在作文评讲中, 对该生的“幽默”加以赞赏, 使其大受鼓舞, 从而在写作中找准了方向, 作文个性水平得到空前提升。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篇8

一、角度,稳妥中求新颖

由上海《萌芽》杂志发起、联合国内七所著名大学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给我们透露出了某些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维”(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局面。“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征文启事,其主标题就是“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如有这么一道复赛作文题:监考人员临时咬了一口放到讲台上的一只苹果。此题体裁不限、自由度更大,于是有人引譬连类写成了一篇精采的议论,有人依据它构思出一篇感人的小说,有人结合自己的经历酝酿出一篇写实的散文……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丰富的遐思、多样的表达,也完全有别于以往的那些八股气十足的考场作文,显得多姿多彩、个性飞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条条大陆通罗马,历艰辛殊途同归”都证明写作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能承载和张扬写作个体的个性,拾人牙慧、原地绕圈都是不进则退,标新立异才能展示你鲜明的写作个性。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与众不同,文章才有经久不息的魅力,开一个时代文学先河的作家能名垂史册原因也就是在于此。如脍炙人口的《离骚》为骚体的创作开创了模式;柳永的慢词为词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远在挪威的易卜生因明显的张扬个性鼓吹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剧而闻名遐迩,他的《布兰德》第一次表现出挪威“有着自己的性格,有着开创的能力,能够独立的行动”(恩格斯)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庸俗狭隘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至于现代的一批为现代作家如张承志、韩少功、余华、福克纳、乔伊斯、萨特、艾略特、卡夫卡等都独树一帜。他们并不是以标新立异为主要目的,而是在努力地表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存状态的否定,仅此而已,却有良好的收效。

当然中学生的作文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创作,但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学生作品要力求表现出小作者的个性。现代中学生写作的一大通病就是写“真实”的假话,有些老师似乎也很乐意把他们培养成说假话的能手。《语文学习》杂志发表学生习作《大乌龟哪里去了》及其指导老师的修改稿,很多老师认为:《大乌龟哪里去了》是一篇富于童趣的本色文章,无需大改;可是指导老师则认为文章没有“明确的主题”,经他指导以后的作文则是一篇佳作。好在哪里?指导老师如是说:“主题明,表达巧。”其实,作文要写出作者的真实想法,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有些语文教师套用“主题”“题材”“技巧”等文学创作的术语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所谓“双重转化”首先是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其次是作者将自己的认识(思想、感情)转化为文字。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是写作的本质属性。中学生正处于个性的发展形成期,写作教学也能对学生个性发展完善起一定的作用。个性要在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中形成发展。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的情思,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反映个人的人生经验的积累,这是个性发展一个必然的途径。我们要引导学生表现个性,在教学中,重要的是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

冰心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那么怎么才能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呢?我认为,首先要不随波逐流,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提出不同于常人的观点,言人之未言,言人之不敢言;其次,文章材料要新颖,让人看了耳目一新;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做到文笔优美、语言流畅。

现在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就必须提炼观点,把原材料中那些精华提炼出来。它既不是随心所欲地判定,又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而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其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观点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虽然有制约性,但绝不是“单一性”。

有这么一则材料:有许多人喝同一口井水,只是有的人用金杯玉盏盛着喝,有的人用瓷碗泥杯盛着喝,有的人干脆用手捧着喝。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个用手捧着喝的人才痛快地说了一声:“好解渴啊!”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对这则材料可以站在三种人的角度来理解,通过比较我们知道:生活的本质是你喝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真正高贵的是你喝上了甘甜的水而不是举起了华贵的杯。有些同学提出“表里完好地搭配方能构筑辉煌的人生命”,这种有悖于常人观点美其名曰“反弹琵琶”。要知道,这则材料本身有其特定的内涵,是有限制性的———材料中“只有那个用手捧着喝的人才痛快地说了一声:‘好解渴啊!’”已经有褒贬之义了。这就是材料所具有的制约性,你不能偏离题义,只有在不偏离题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才是对材料的内涵及其本质进行有效的开发,提炼出有深度的观点。如“志向高洁才能成就人生”“生命在于质量”“精神重于泰山,物质轻于鸿毛”之类有时代精神的题目,含义深刻的标题较醒目,才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内容,广博中求最佳

写作离不开素材,素材需要靠平时的积累。谈起学习勤奋,或是谈意志力,把握机遇等话题,谁不希望在作文中侃侃而谈霍金、钱老、华罗庚、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让无数的读者坚信学习勤奋,或是有坚强的意志力,或善于把握机遇是成功的关键呢?母爱深深。从传说中的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苍天的女娲到一心为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三迁其家的孟母到岳母刻字再到仁厚博爱的朱德母亲,这种延绵不绝、深沉而单纯、执著而痴情的母爱,早已成了我们人类生命的文化家园,难道谁不希望唤起蛰伏人类心底的真善美吗?谈起志向,谈起珍惜时光,谁不希望能听到意味隽永的小故事呢?

有一个农民和一位远航的水手交谈,如下:

农民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水手答道:“出海捕鱼,死在海上。”

农民又问:“你祖父呢?”

水手答道:“也死在海上。”

农民说:“那你不怕也死在海上吗?”

水手问:“你父亲死在哪?”

“死在床上。”

水手又问:“你祖父死在哪里?”

“死在床上。”

水手冷峻地问:“那你每天都睡在床上,难道你不害怕吗?”……

写作素材除了事例要新颖之外,还应在文中表现为新体验、新感受、新的思考等方面。《一次成功的喜悦》是这样描述的:“门又被打开,进来一个大腹便便的‘上帝’。我忙上前:‘先生,请看看……’话未说完,手中的广告早已被打飞:‘小鬼,不要挡路,什么破玩意儿还值得看!‘我两眼竭力忍着不让咸咸的液体流出,一字一句地说:‘先生,请给别人尊重,那也是维护你的自尊!’在众人的目光下,来人嚷嚷着走了,我的泪水终于落了下来。可我立即提醒自己:哭什么!你不是成功地维护了自尊吗……”

这一段叙写正是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人际关系的复杂和人们应有的心理品质这些角度出发,反映当今社会的多色调,针砭时弊,促人警醒和深思。选材的当代性无疑强化了文章的震撼力。

紧握代脉搏,不仅要求小作者要有大量的素材,而且要求他们针对题目选取有针对性的素材并加进作者的理解,或作者的理性思考,不然有堆砌事例之嫌。如从“许多人喝同一口水……”的材料提炼出“志向高洁才能成就人生”“生命在于质量”“精神重于泰山,物质轻于鸿毛”之类有时代精神的题目之后,学生就要着手准备写作素材。此时学生们就要翻箱倒柜,快速地搜寻有关这类话题的名言,于是就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是书本上学过的实践者纷沓而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能摧没这要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诸葛亮……如此一来,文章显得雍容大度,如果再加进小作者对现在社会存在的现象的理解,那么,这就是一篇有个性、有质量的文章。

三、表达,得体中求文采

文章有了观点和素材正如人有灵魂和骨骼,那么,要形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必要的因素就是血肉。文章的血肉是什么呢?当然是文章的外在形式语言。作品个性化要求语言符合文体特征外,还要活泼生动,符合人物性格。平时不注重锤炼自己的语言,因而造成了语言的贫乏、干瘪,没有自己的语言体验,导致语言的一本正经、四平八稳;或老成拘谨,枯燥无味;或矫情造作、空话套话,这种失去了创造力的语言致使表情达意失去了鲜活独特的个性。

语言的创造性就要靠平时对语言的感悟。第一个称女孩子为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只有不断地积累语言体验才能在作文中应用自如,语言才能引人入胜,人见人爱。请看几句中学生作文的摘句———

“血可流,头可断,发型不能乱!”

“今天早上被剪掉的头发,你们节哀顺便吧。”

“克隆绵羊,没爹没娘;名人出书,一塌糊涂———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某某同学居然也克隆家长签字哎!’体委大声宣布着。”

这几句话之所以精深,原因是小作者嫁接改造写了政教处突然袭击检查学生长头发事件,第三句是学生用押韵的语言,比赋的手法,向大家揭示了一个“秘密”,让人忍俊不禁。思量着学生哪来的这种奇思怪想,然而,正是这些新奇的语言体验,倒让我们发觉了这位同学的语言天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发现学生语言的闪光点并引导学生将词语分门别类归纳并尽量记词汇,千万要记住,不能死记硬背词汇。相反,不断地体验文字,不断地再创造文字有益于加深对知识、人物、生命和社会的理解。请看贾平凹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

总之,要提高作文水平,就要努力做到:像野猪一样勇往直前,像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像猴子一样机灵活泼,像小猫一样不受人左右,这样才能在内容上,广博中求最佳;在角度上,稳妥中求新颖;在表达上,得体中求文采;在书写上,规范中求美观,才能写出个性飞扬、流光溢彩的文章,才能在考试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出版社, 2002.

[2]钱梦龙.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http://www.qfsky.com/JiaoY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687&Page=2.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篇9

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构想

(一) 构想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序列

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的训练, 应该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为主线,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培养。初中个性化作文的序列构想, 围绕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是基础的作文规范训练, 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层层递进的写作序列;还有一条是个性化作文的挖掘训练, 从激发兴趣, 开放思维, 力求展现自我个性。两者相辅相成, 齐头并进。

(二) 构建个性化作文的开放命题机制

个性化作文命题笔者认为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有内容、有事情可写。

首先, 作文命题要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学生喜欢看到有写作冲动的题目, 特别新颖, 想写点什么。另外, 学生有自己独立命题的愿望, 教师应该尊重和支持。

其次, 作文命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作文要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 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维等, 以引起学生表达欲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题目从生活中来, 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切合中学生的心理, 就能激起他们的写作欲。

(三) 建立个性化作文宽容与多样的评价体系

个性化评价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善于及时发现捕捉文中的闪光点。我们面对的是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 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学生, 不能渴求人人都达到某一些层次, 因人而异地多样性地对待学生的习作, 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学生自我评价是个性化评价的重要方法, 学生就作文的文题、语言、选材、组材、构思等方面加以自评, 说出自己作文的特点, 道出自己作文的遗憾, 使评价与修改相结合, 实现评价的诊断功能。

初中个性化作文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 培养独立人格

个性化作文的创作, 学生的独立人格是重要的基础, 多数情况下, 学生会在应试教育面前“俯首称臣”, 隐藏自己的个性、兴趣、真实的情感, 只写考试要求的文章, 被考试牵着鼻子走, 最终会丧失自我。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成功, 是激发学生表现欲、创造欲, 发展独立人格的灵丹妙药。作为语文备课组应该组织各类有关语文的活动, 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写字比赛、作文比赛、现代文阅读比赛、古诗文阅读比赛等。在语文比赛中的成功, 让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会对个性化作文的开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 激发表达兴趣

要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鼓励和表达非常重要。在实践中也证实了表扬、肯定的作用效果超常。研究证明:值得表扬的事实的发生实践与表扬实践差距愈大, 则表扬的激励效应愈小。可见, 表扬要不失时机。写作教学中, 学生完成习作后, 虽然当场害怕老师阅读, 其实他们的第一需要就是了解老师对其习作的评价, 特别是在老师的熏陶下已经认识到自己要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的学生。因此教师无论采用哪种评改方式都应及时表扬。

(三) 塑造习作风格

当学生对写作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的时候, 笔者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 利用教师对于学生个性作文的期待, 先使学生明白:原来我的作文有这个特色, 别人是没有的, 我在班级里是独一无二的。最初的几次作文评讲, 笔者不仅朗读优秀作文, 还会将富有个性特色的学生习作中的某一处指出, 请同学朗读, 并指明特别之处;在作文的批改中, 笔者将批改重点放在挖掘学生独特之处, 大加赞扬, 点评往往总是洋洋洒洒一整面, 学生在打开本子时惊喜的脸色, 真是让人心动。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性格, 导致不同的言行, 在他们的笔下, 往往闪耀着不一样的个性光芒。学生也就在这种鼓励中自信、愉快地写作。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篇10

存在这种情况,我想一是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教育观要求学生作文只能写光明面,要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升华出大道理,过去文坛的“假、大、空”在中学生作文中复活。二是教材里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训练安排,作文教学目标模糊操作不便。三是学生远离生活、脱离生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每天机械地重复两点一线的生活,无法感受生活,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何鲜活得起来?这三大原因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作文思想,使他们成了“套中人”。

要教育并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创新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存在方式,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脉。如果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学生丧失了创新精神,那我们国家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已不再把“思想正确”作为标准而代之以“切合题意”,并在等级标准设立了“有创意”一项,要求作文“见解新颖,推理思想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顺时而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能自由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手随心动”,写活作文。

一、从周记入手,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夯实个性写作基础。

作文教学要从最基本的入手,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大多数害怕作文。于是,我把“作文”隐去换成“周记”,进行写作训练。在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上,我对新生提出了每周至少写一篇周记的要求。题材体裁不限、长短不拘,但要真实,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保证替他们保密,因为我觉得让学生自由发挥,既能消除他们对写作的畏难心理,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写作能力,还能进行师生交流,一举多得。因此,对学生的周记我都及时给予评改。在评点中和他们一起探讨人生、社会、个人等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这样一来许多学生慢慢对周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应付变成爱写,从“要他写”到“他要写”,慢慢消除了对写作的恐惧心理。这样一直坚持写下去,学生夯实了写作基础。他们通过写周记明白了写作文就像写周记一样,它就是“我手写我口”(巴金语),完全是表达自己个性的平台,是对生活体验感悟的一种生命行为。

二、直面现实生活,厚积薄发,培养写作个性。

学生不害怕写作文后,却常常发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生活中处处是素材,只不过学生没有去发现、积累罢了。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给写作提供了许多新的题材和写作机会,我提示学生先从个人心理、家庭亲情、学校生活入手,慢慢去探究社会现象、教育问题、世界风云、山川风物、民俗、民情、流行文化……从多方入手收集,直面现实生活,学会发现,用心选择,注意积累,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有善于发现,才能积累丰富多彩的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题材库,才可能下笔千言,言之有物。

除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我还引导学生敏于感知、勤于思考。“一花知春”“一叶知秋”。我让学生学着从细枝末节去发现问题的前因后果,深入挖掘,融入自己的见解,表达一定的思想,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如在进行以“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美国干涉中国人权”等时政材料为话题进行作文训练时启发学生:慷慨激昂的痛斥文章不免流于一般,只有深入分析,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只有强我中华,才能避免这些辱华现象发生,这样立意才能振聋发聩,脱颖而出。这样的例子练多了,学生就学会在作文中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表层。

在努力引导学生收集身边事例时,我更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我要求学生每周对美文及时做好摘录,摘录时一是要注意“精”,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内容;二是注意做好归类,可以按军事、政治、文化、风物等标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归纳,以便查找;三是要时时查阅,有些学生摘抄之后扔在一边,写作依旧是无米之炊,我让学生时时诵读,不定时抽查,努力使他们名句佳句烂熟于心,这样,使用时就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在做这些积累的同时,努力引导学生多背诵古典诗词,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学完一篇课文后背诵一首古诗,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美感,使学生作文具有语言艺术,又让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学的熏陶,丰富了文学素养;必要时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民俗民情,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不时发放一些材料,丰富他们的积累。通过这些措施,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三、创设宽松环境、舒展个性翅膀。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既是学生的经师,又是他们的朋友。教师应解放思想,为学生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创设自由安全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展开个性的翅膀。

首先,力求多角度构思,让作文成为民主与集中的产物,在作文训练时,尽量把准学生思想的脉络,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理解他们对命题的多样选择,鼓励学生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要求他们“言之有理”即可。这样一来,一次训练就收到了多次训练的效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作文训练方式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书面作文。有的是小组讨论话题,派代表发言;有的是小组竞赛,互比高下;有的是随意站板,让同学评论;也有的是列出提纲,口头作文……让学生的个性思考与集体合作相结合,打破传统单一的写作模式,使学生体会到写作文的乐趣。

再次,多样化批改。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相结合,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改、互改环节,范文大家评……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评改的苦与乐,学会欣赏,吸纳他人作文的优点,理解、摒弃他人的不足。

在面向全体进行作文训练时,还注意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辅导。因为每个人性格不同,作文风格也不同,有些学生内向自卑,我对他们消极偏激的思想予以理解并及时引导,让他们去感受阳光的灿烂、世界的美好;有的学生活泼乐观,我对他们昂扬向上的思想予以肯定,理解他们的各种青春语言,积极鼓励并宽容他们的另类文章。

充分肯定他们的努力,尊重他们的创造,在给学生评议作文时,不管他们写得怎样,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总体上予以认同,特别对写作困难的学生更需细心呵护,让其获得成功体验,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评语选好角度,用商量的语气,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探讨,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如果再……就更好了”,这样显得委婉真实,学生也乐于接受。鼓励学生说真话,即使涉及早恋这类的敏感话题,我也用心倾听,适当疏导。我把周弘的赏识教育运用到作文指导中,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简短的赞语,赏识他们的每一次创作,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迸发更大的写作热情;对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从纵向比,不管他写得怎样,每次都挖掘他的闪光点,肯定他的每一次进步,增强他的信心,使他取得长足的进步。我用宽容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写作环境,用鼓励让学生舒展个性的翅膀。

四、为学生量体裁衣,实现个性化飞跃。

要使学生的作文具有更高的水平,就必须走个性创造之路。新课标明确规定“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每个人在各方面的表现是多样的,修养、性格、气质、爱好、兴趣、专长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写作特点不同:有的思辨性强,有的擅长写议论文,有的学生情感真挚充沛,抒情散文写得好,有的喜欢宏大的题材,有的学生却从日常点滴入手……在经过一两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学生的写作个性逐渐凸显出来,这时,就要为学生量体裁衣,选择他们最喜欢的题材,最擅长的体裁,实现写作能力质的飞跃,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引导学生有侧重地积累资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题材重点积累。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他们的爱好进行调整,在写作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用,最后引导学生确定他们最喜欢最擅长的体裁,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前提下为他们量体裁衣,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化创作,写出最能体现他们自己个性才情的作文,把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尽情表现出来,在写作实践中不断锤炼,在训练中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多角度思考。如以“生活告诉我”为题,不同的学生写出的作文是完全不同的,擅长写抒情的同学,以“酸”“甜”“苦”“辣”为线,抒发对生活的感悟;擅长写记叙文的学生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真实自然地诉说自己的心路历程;而喜欢说理的学生,则以“生活告诉我要坚强”为中心论点,举明星、古人等不同材料,阐释自己的见解……同一个话题不同学生却写出了风格各异的文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体裁写起来才得心应手,不断用这样的强化训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不断摸索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明白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真为准,以新为则,弘扬个性,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富有生命的写作课堂,引导学生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让学生把写作当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益终生。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 写作兴趣 写作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3-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老师怕教,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是因为学生对写作没兴趣,学生怕写是因为他们面对作文茫然无措,无从下笔。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努力培养学生作文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点燃学生习作的欲望,在作文教学,怎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1.重视课外阅读的积累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他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另一方面,还要启发学生善于用大脑思考,用心灵去感知,通过现象认清本质,这样才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曾言,写出立意新颖、认识深刻的文章来。从而解决了“无米下锅”的尴尬。但是要想真正成为“巧妇”,还必须多读多写,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精彩时文等。既可以受到良好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开拓视野,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又可以借鉴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2.重视鼓励,增强自信心

树立写作信心,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手段,作文的兴趣和爱好往往来自作文的自信心。教师的培养和保护学生作文积极性方面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法,我们都知道,老师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老师的一句轻轻的赞语,一个夸奖的眼神,甚至是笑,都是教师的认可。写作中,要通过教师的批语才能体现作文水平的高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把握得非常准,有时甚至会错误地理解学生习作的本意。因此,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尽可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一旦发现闪光点,就要及时给予表达、鼓励。特别基础差的学生,更要注意引导,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说明他的好处,是学生认识到作文并不神秘。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相信自己有写好作文的信心,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充分地被尊重之后,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使作文的兴趣日趋强化。

3.语文教师要体现较高的素质

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一环。老师的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英雄”、“能人”,所以老师的言谈举止都备受瞩目,甚至有时会被当作模仿的对象。你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中,感染他们,影响他们,还会推动他们的进步。老师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老师要求学生写作,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素质,必须掌握写作规律,通晓训练程序,潜于执教之道。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求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是写作些什么,这就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写下水作文和学生一块体会写作的甘苦,这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教师的敬慕和信任感,清除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培养作文的兴趣和习惯。

二、作文教学还应张扬学生个性

1.命题激发个性

首先,从“我”写起。叶圣陶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自己的生活积蓄。”每个人的生活积累不同,倾吐的内容就不同,那么我们在命题时应该结合学生经历,激发学生表达欲,让他们写出“自我”,写出“个性”。比如:学生一入学,让他们写《我》(因为学生此时既想了解别人,又想了解自己)。不限题材、字数,内容也不限,这样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尽情完成,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这样学生从自己写起,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文章会充满喜怒哀乐,多姿多彩的个性。

其次,从现实写起。命题除了贴近生活外,还要有时代感。文章自古就有了“今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准则,当今中学生比较关注社会热点,乐于议论国内、国际大事,但有的家长和老师却提倡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孰不知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时代感、有责任感,让他们参与设计、评价社会。如让学生有机会就要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并把当前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谈感受:如在中国浙江乌镇刚刚闭幕的世界网络峰会,可以先让学生谈观后感,用这种语言的氛围带动其他的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互相合作学习的方法特别有效,然后就是书面表达。先说后写是很不错的作文训练。

2.习作的开放性实践。日记必不可少。每周至少有三篇自己满意的日记。

首先,要写真实。因为你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极富个性的,那么所经历的事,所感受到的情景也是独一无二的。作文教学的一个共同趋向,就是向生活的靠拢,以内容为中心,因为真实的写作写的是学生想要说的话,学生不会有“挤牙膏”的感觉,可以摆脱为文而文的压力,并且可以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如:又一次布置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并以此写作,有的学生写了《报答三春晖》、《愧》等具有鲜明的善良、孝顺个性的文章,不必拘于课上作文课,可以随时把生活里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

其次,还要写真情。写真情的目的是让学生放弃以往的清规戒律,写真情实感,尽情抒发个性,这样的文章以情动人,有感染力。我国最早的《诗经》“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可以说是写真情实感最早的佐证。现代文学者朱自清由于父亲的真情怀念,有了纪实散文《背影》的问世。我们学生应提倡写真情,一次作文,学生们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妈妈,你不应该这样》,主人公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次天下大雨,她把自己那把漂亮的折叠伞借给了不如自己学习好的同桌,妈妈知道后大发雷霆,指责他不应该把伞借给她,并强迫自己去要伞,可怜的小主人,迫不得已淋在无人的大街上,此文抒发了对妈妈的做法不满,强烈呼唤孩子需要家长理解的真情。

通过创新写作张扬学生个性 篇12

中秋节到了, 我和孩子们一齐动手装扮教室:悬挂着的气球、飘飞的彩带、精致的窗花……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喜庆。“吃月饼比赛现在开始!”我的一声令下,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孩子们把早已摆放在桌子上月饼直往嘴里塞。比赛其实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 高潮不断迭起, 整个教室一直充满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比赛结束后, 大家都感觉意犹未尽。“孩子们,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我们刚才精彩的比赛吧!”在孩子们诧异的目光中, 我神秘一笑, 轻轻摁开了当时拍摄的整个比赛场面。此时的教室再一次沸腾起来, 大家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接下来, 我便引导他们说写比赛情景,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汇报道:“老师一声令下, 调皮蛋孙毅抓起月饼扯开包装纸, 张开大嘴就是一口, 圆圆的月饼立马变成了一个月牙。再看他, 满脸涨得通红, 满嘴都是月饼, 还不停地往下掉渣。”“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的样子, 大伙都给逗乐了, 有的捂着肚子笑, 有的趴在桌子上笑, 有的用拳头拍桌子, 连平时最文静的黄文洁也笑得合不拢嘴。”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在说写“我的体验”, 而不是老师的体验、别人的体验。在这里, 由于情趣化的教学形式引入了课堂, 让它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学生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由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于是才有学生作文中真实感人充满童趣的画面。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可见得到别人的赞许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作文评语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窗口, 是心与心的交流, 是情与情的交融。长期以来,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 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呆板, 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很苦的事。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要蹲下身子来看,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初学初练阶段, 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 缺点、毛病自然很多, 这是正常的, 我们不能用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因此, 我在撰写习作批语时, 一直坚持“以鼓励为主, 以写优点为主”的原则, 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 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给予充分及时的肯定, 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 让他们不再感到手中笔的沉重。

上一篇:回归策略下一篇:先进典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