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2024-05-25

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共12篇)

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篇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 养成乐学的习惯?

一、在导入中, 引起乐学的动机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 结合富有趣味性的童话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 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小猪“笨笨”, 并出示笨笨的乱货架。然后提问:“你觉得笨笨的货架怎样?”学生回答:“很乱!”我接着问:“你们愿意帮助小猪笨笨整理乱货架吗?”学生高兴地回答:“愿意!”从而很顺利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大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二、在操作中, 提供乐学的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为学生搭起展示才华、动手操作的舞台, 教师的教学应面向每一位学生, 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因此在教学中, 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 运用操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以“动”促“思”, 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领悟到知识的情趣。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 充分操作自己喜欢的学具 (如花生、小棒、小石子等) , 并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 使学生对数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既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形成表象, 悟出了退位减法的算理, 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养成了乐学的习惯。

三、在合作中, 增加乐学的体验

《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学习的手段, 而且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因为儿童天性好动, 他们喜欢群体, 喜欢在无拘无束的集体活动中“叽叽喳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且自得其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开展合作学习, 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更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 体验成功的喜悦, 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时, 我设计问题情境:小明拿了12张1角钱去买—把尺子, 妈妈说:拿那么多, 要是丢了1张, 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互相讨论、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有: (1) 可以换2张5角, 1张2角; (2) 可以换6张2角; (3) 用10张1角换1张1元, 2个1角换1张2角等等。这样学生在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 又可以吸收他人的智慧结晶, 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思维水平。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是学生学习数学和乐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在实践中, 养成乐学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 才会显示其价值, 展示其魅力, 学生只有回到生活去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数学学习水平。所以, 教师必须开放小教室, 构建开放型的课堂模式, 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 把社会生活这一广阔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面值较小的人民币都比较了解。所以在这一常识课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活动的形式来展现, 在社会课堂上让学生去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活动如下: (1) 活动前。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 (2) 活动开始。把准备好的人民币发给每个学生, 让学生自己来认识这些人民币。 (3) 活动中。组织学生在教室的“超市”购买商品。要求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 用所发给的钱, 看谁买的东西多, 买后进行评比。 (4) 活动后。集体讨论, 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 每样商品多少钱, 还剩多少钱。在这种开放性的活动教学中, 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 知道了1元=10角, 1角=10分, 会进行了简单的换算, 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而培养了学生喜欢数学、好学数学的情感, 养成乐学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篇2

学生的个性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因此,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才能发现原有习惯优缺点,才能有的放矢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是通过下面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的:

1.班会问卷法 就是利用特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书面问卷调查。

2.平时观察法 就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等外在表现来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

3.阶段谈心法 就是通过找个别学生谈话来了解学生学习习惯。

4.利用家长会,尤其班主任都知道期中的家长会远比期末的更重要。与其开全班的通报性质的家长会,不如分别开些目标更为具体的。如:针对尖子生的家长会(关键在于树立高目标,放眼全学年,乃至全省,一定要充满斗志),学习困难学生家长会(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心理素质、不畏困难),进步趋势明显的学生家长会(鼓舞干劲,指导学法,注重能力培养,从题海中走出来),纪律较差的学生家长会(注重对意志、情感、兴趣、性格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完善道德人格)等等。主题明确,那么家长必定会以极大的热情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家长会主题明确了,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二、言传身教,树立良好自身形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处处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三、自细节抓起,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

作为数学老师,我常常跟学生说,数学想提高成绩必须每天把作业订正好,别小看订正作业这件事,如果你每天的作业只是做完了,而不知道哪里错了,不去订正,那就等于你没做作业一样,不会的还是不会。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总结改错,让每个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清,特别是周末的总结改错,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细节决定成败,让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生应该有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严格遵守学习计划有很多好处:

1.学习计划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和倦怠,尤其是当它配合一个自我奖励制度时会更加有效。

2.如果你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你的学习,那么学习便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压力。

3.学习计划表可以确保你不会浪费时间,使你有时间做其他该做的事。

4.学习计划表可以使你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让你清楚地知道哪些事等着做,又可以帮助自己对先前的学习做个评价。

五、注重班级学习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住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班级和学校的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润物细无声”,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在我们的学校,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都各具特色,从卫生、学习、做人等方面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了条件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无时无处不在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六、利用班会培养自主能力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积极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谈培养学生乐学数学的心理素质 篇3

【关键词】数学;乐学;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素质,是人们对事物感觉到喜爱的情绪,是一种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心理素质,是让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向纵深推进,我们的教学仍不同程度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培养,要针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增强乐学数学的心理素质,不断迸发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双边效果。

一、努力展现知识背景,激起学生乐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年代,每一个数学概念的诞生和发展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展现所教内容的历史背景,恰当的穿插一些数学史料,让学生沿着数学发展的足迹,认识理解数学的内涵和真谛,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发现学好数学的用处。这无疑会激起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心理欲望。

例如,在引入实数概念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数”的概念的发展史。从远古的“结绳”和“堆石”记数法。逐渐产生了“自然数”概念;在丈量土地、计算长度和产量以及分配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有了“正分数”的概念,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又产生了“负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步产生了“有理数”、“无理数”等。并向学生指出,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运算法则和正负数加减运算法则的国家。学生听完数学史故事后,精神振奋兴趣倍增,从中体会到数学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实践探索,战胜困难的奋斗史。由此,学生学习实数这一部分知识,自然兴趣盎然,求知欲强,不再枯燥,学得津津有味。可想学习效果自是不同。

二、用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渴求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渴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体验和理解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的开始,初中代数用字母表示数,从特殊到一般,提高了抽象性,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用心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渴求,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

例如,在讲“幂的知识”时,可以拿一张只有0.01mm厚的白纸对学生说:“这张白纸经过对折30次之后的厚度有多少?有我们的教学楼这么高吗?”停顿片刻后说:“要超过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m!”学生惊讶,教师乘势指出“学习了幂之后,我们可算出其厚度为约10737m。”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满足学生学好数学的渴求。

三、精心选择课堂练习,巩固学生乐学数学的意识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适当地练习,才能打牢基础。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培养能力、一题多解等的练习,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难倒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练习中体会无穷乐趣,在轻松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巩固学生乐学数学的心理意识。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出题:本届世界杯足球赛有32支足球队参加小组赛,每小组4支队伍,问一共要举行几场小组赛?这种题的设计趣味性强,难度不大,又符合当前中学生喜欢足球的心理,通过讨论即可解决问题。学生能从解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巩固了乐学数学的心理意识。

四、多方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乐学数学的动力

一位教育学家说:“一个数学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老师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多方面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乐学数学的心理动力。

例如,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和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妙趣横生地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运用。定期收集同学们对数学课的意见、看法,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不破坏整体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微调。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从多方面融洽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数学老师,对数学这门课程倍感兴趣,进而调动出学生乐学数学的心理动力。

在乐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生物,创新,快乐

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乐学呢?这就需要我们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快乐因素, 并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 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利用生物学、社会热点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而生物科技总是最前沿的, 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我们应该利用生物学的各种信息,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比如, 我们在生物专题活动中, 可以向学生介绍基因工程、克隆技术 (无性生殖) , 以及当前的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原理;在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时,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危害, 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1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确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 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决定, 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 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 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 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拓展学生生物学的知识面, 对于热点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点燃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中。

二、设计情景, 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在初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要设计问题情景, 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使学生乐于发现、探索新知识, 从而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 在学习细菌营养方面的知识时,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知识进行引导:腌制咸肉或年前各家做腊肉的时候, 为什么用盐, 而不用白糖?新鲜的蔬菜放几天就变质了, 而用盐腌制后, 为什么可以放置很长的时间?学生在这种教学情景中, 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思考。此时,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或探究, 使学生在求知欲望中, 不由自主地探索、掌握生物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和探究学习

在生物教学中, 我们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和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发展科学素养,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生物问题意识, 因为没有问题, 就不会有探索的动力。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发现一个问题, 常常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比如, 青霉素的发现是从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的疑问开始的。可见,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前提。因此, 我们要在具体的教学中,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快乐中, 树立问题意识。比如, 笔者在讲植物呼吸知识时, 就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将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堆放后, 为什么容易发热?从地里收获的种子, 还会呼吸吗?做豆芽的时候, 能否将绿豆或黄豆全部浸没在水中?这些问题, 都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探索知识的渴望。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素养后, 他们就会渐渐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 在学习种子萌发条件时, 个别学生问:假如把种子的表皮去掉后, 它还能发芽吗?还有学生提出:如果把黄豆去掉一片, 还可以萌发吗?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笔者由衷地感到高兴, 做了因势利导的工作:请一个小组自行设计探究方案, 验证这两个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几天后, 很多学生通过实验发现, 只要不弄坏胚芽、胚轴、胚根, 就算是去掉表皮的种子, 照样能发芽, 而且还比其他没去表皮的种子早发芽呢!学生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篇5

高中阶段,知识深度增加,知识面拓宽,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若适当采用游戏实验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难点知识。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一难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我利用人类10对单基因控制的性状:有耳垂和无耳垂;卷舌和不能卷舌;发际有美人尖和无美人尖;拇指可向背面弯曲和不能向背面弯曲;食指比无名指长与比无名指短;左右手嵌合时右手拇指在上与左手拇指在上;双眼皮与单眼皮;有酒窝与无酒窝;正常足与扁平足;色觉正常与色盲;白化病与皮肤正常等进行游戏实验。

在课堂上采用不同性状的组合方式,请具有相应性状的学生站立,否则坐下。如有耳垂者站立,无耳垂者坐下;其中能卷舌者继续站立,不能卷舌者坐下;再其中有美人尖者仍然站立,无美人尖者坐下……依此类推。最后,在50人的班级中,往往实验到第七、八对相对性状时,站立的只剩下1人,说明这位学生在全班中的唯一性。而采用另一种不同的性状组合,最后剩下的又是另外一个人,也说明他在全班学生中的唯一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人类的一些单基因性状,兴致盎然地参与在整个实验中,气氛异常热烈。然后,我适时地和他们一起计算这10对单基因性状的自由组合方式有多少种?得出210=1024种(假设不连锁)。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采用不同性状组合后剩下的总是不同的人。从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进一步理解了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为知识的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

2.多种学科渗透,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被应用的乐趣

如果所学其它学科知识能被用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往往引起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将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数学知识方面,学习遗传变异部分内容时应用较多。例如计算配子种类,若3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能产生几种配子?可用分枝法来做:可直观地看出有ABC、ABc、AbC、Abc、aBC、aBc、abC、abc8种配子。也可用组合法来计算,转化为数学组合题:有3个盒子,每个盒子中有2个不同元素,从每个盒子中任取1个元素,有多少种取法?如图:Aa Bb Cc学生会轻而易举地算出C12.C12.C12=8种的结果。在课本第141页中,为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指出:“若1条多核苷酸链中有100个4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1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师生可用排列法计算,得出:学生从数字上体会到DNA中蕴藏着巨大的遗传信息。

在化学知识方面,生物课的第一、二章内容与之有密切的联系。学习酶的专一性时,为了使学生更明确这种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的区别,我举例MnO2作为化学催化剂可催化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这一类物质的分解,不能催化其它物质的分解。

学习糖类时,结合化学中有关知识,说明葡萄糖与果糖的同分异构关系;给出核糖C5H10O5与脱氧核糖C5H10O4的分子式,使学生直观看出其名称的区别;通过多糖、二糖的水解反应探讨它们与单糖的关系等,都可使学生不觉得死板。在物理知识方面,也与生物学有广泛的联系。学习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理解膜上蛋白分子多在ATP驱动下运动,那么磷脂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为什么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呢?这里把握住分子运动论,问题便迎刃而解。学到中耕以促进根的呼吸作用时,不免要涉及中耕保水的问题,这里可以提示:土壤板结必形成土壤毛细管,水分会顺毛细管大量散失,而中耕的作用在于切断了土壤毛细管,避免了水分丢失。这时,学生为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能解决生物学问题而欣慰,知识的掌握便自然一些。在哲学知识方面,生物学中许多原理能用哲学知识帮助理解:非生物与生物界的统一性;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蛋白质多样性与DNA多样性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生物发展进化原理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准确应用哲学原理,理解以上思想,同时也学会了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如在讨论遗传与变异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时,类比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学生得出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正确结论。在地理知识方面,课本第7章生态系统部分与地理课有关内容重叠。介于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学习时可以采用学生试讲,教师补充的办法。新型教法的采用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能积极参与。其中学习到我国珍稀植物为什么多为裸子植物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联系第4纪地质大冰川对我国影响较小,使她成为许多地质时期植物的避难所,说明我国有大量残遗种的原因。在学习化石和地质历史年代表时,也可与地理知识结合。

3.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在教学中,常常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我国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该病侵入我国。我适时给学生介绍疯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非异常大脑蛋白引起该病,而是人们未知的病毒等常规感染因子造成,但不管什么引起疯牛病,它都会使人得致命脑病。学生们就会理解世界各国对此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了。

小学生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6

不良学习习惯和特点

欣赏音乐时的不良习惯和特点 低年级学生未经合理诱导,大部分不能静听音乐,绝大多数表演情绪与音乐情绪不相符合。欣赏音乐时常做一些与音乐无关的事或自己玩。

演唱歌曲时的不良习惯和特点 低年级学生歌唱大部分没有情感,歌唱时不会合作,大声喊叫,认为谁的声音喊得最响,谁就是唱得最好。有的孩子演唱表演时存在不会唱歌词、大声喊叫、胆子小、歌唱表情呆板等情况,歌唱时往往不听音乐伴奏,容易跑调等。

创编活动时的不良习惯和特点 音乐课堂创编活动时,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展开创编活动,缺少学习经验,思维不够灵活,想象力不够丰富,不会与其他小朋友密切合作,达不到教学效果。很多孩子不会创编,也不知道怎么创编。

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方法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育可运用实验法、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等训练方法,在习训前要深入地剖析和挖掘教材的内容,要和学生一起研究和收集资料,在习训过程中要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现象和理论的分析,积累资料,在习训后要充分运用实验成果,进行新一轮的实验和资料的总结和积累。

欣赏音乐良好习惯的习训方法 首先,提一些跟欣赏乐曲相关的要求和问题。每欣赏一首乐曲,教师都要针对其特点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一切欣赏活动都要围绕音乐展开。例如,在欣赏一年级音乐下册《小宝宝要睡觉》时,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妈妈抱着小宝宝摇晃、妈妈摇篮等动作,要求学生在脸上和动作中表现出音乐的情绪。其次,有组织地情景教学。在欣赏课中,教师很有必要进行有组织的情景教学,精心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情景,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简笔画、歌表演、看课件、搞合奏等活动,让孩子提高学习兴致,更好地欣赏音乐。例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音乐下册《数鸭子》一课时,利用课件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群“会动”的小鸭子,首先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当发现孩子对这课很有兴趣的时候,又安排了由教师扮演的赶鸭老奶奶去散步的游戏活动等,使孩子们立即融入到赶鸭子的情景之中,对学习演唱有了极大的兴趣。最后,及时给予富有童趣的评价。教师要用符合孩子的语气和富有童趣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当学生欣赏完乐曲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富有童趣的评价。

表演唱良好习惯的训练方法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师应结合歌曲艺术形象有组织地进行情景教学,以训练学生的歌唱习惯。如实验片段《国旗国旗我爱你》,要先简要分析歌曲并让学生欣赏《国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接着播放升旗礼录像,在欣赏完后,要求孩子们说出各自的想法和感受。欣赏熟悉的《国歌》,收看升旗现场录像,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后,这时笔者点出课题并范唱歌曲,学生听完后自然而然就知道本课歌曲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演唱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围绕着“国旗”“国歌”这一主题,让庄重、严肃、饱含深情的体验贯穿于教学中,既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小朋友的爱国情操。

创编活动良好习惯的训练方法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创编活动时,要给学生明确的要求和合作内容,充分保证每个孩子积极参与。教师自己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做示范给予充分的启发。如教学一年级音乐上册《可爱的动物》这课时,笔者在课前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和各种动物的头饰。一开始先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欢快性,接着引导学生用“啦”音把歌曲的旋律哼出来,再把歌词填进去。这时,及时引导和启发学生,问:“小朋友,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吗?”学生说:“小鸡、小羊、青蛙、小猫、猴子……”笔者接着问:“它们是怎样出来玩的?”这种充满趣味性的愉快教学,使学生很快就能唱出新歌词。伴随音乐请同学们带上头饰合作创编表演各种动物的走姿,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出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寓教于乐,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只要采取多管齐下、多策并举、与时俱进、因人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积极探究内在成因,认真找寻解决方案,就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不断启迪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在人格、心智、情操等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并享用终生。

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篇7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保证课堂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大量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可以用书面的形式,譬如用纸条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乐学”的情感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美,甚至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因为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教师必须清楚,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肯定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独特感受和心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创设能够增强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情境,使学生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

质疑情境。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话虽偏激,却也言中我们教育的致命弱点: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缺乏个性。是的,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人对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独立性,而恰恰是自我的消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大多个性不明,思维缺乏创新,缺乏独立的人格力量。看看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我们的教师习惯进行的是印证式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且答案要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的。可以说,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次的印证中被残忍地扼杀了。为此,教学要开放化、多元化,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疑问。

幽默情境。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生动的学习情景。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一名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风格等的集中体现,是成功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充满情感色彩、幽默风趣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篇8

一、学生,保证课堂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大量事实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可以用局面的形式,譬如用纸条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加以权衡和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创设“乐学”的情感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和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教师必须清楚,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肯定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心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能够增强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情境,使学生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彻底摈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候都动起来。

迁移情境,也就是营造一个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特例示范,教师点拨,学生互激,教师讲析以掌握新的知识的氛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原来的认知结构,即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并以此为基点,设计新颖生动的例子,进行点拨讲析,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

质疑情境。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话虽偏激,但言中教育的致命弱点。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缺乏个性。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人对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独立性,而是自我的消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大多个性不明,思维缺乏创新,缺乏独立的人格力量。看看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教师习惯进行的是印证式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且答案要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的。可以说,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一次的印证中被残忍地扼杀了。为此,教学要开放化、多元化,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疑问。

合作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在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材资源,乐学,情感

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勤”于收集习题, 注重系统训练, 关注知识的梳理和结构掌握, 并进行多样的“变式训练”, 通过“做题”来巩固和强化知识。“多练多讲”成为数学教师教学的普遍模式。而过多的测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 使得较多学生有“失败者”的心态, 轻者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重者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教师应精心挖掘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乐学情感, 构建有效课堂。

有关浙江省温岭市淋川中学的报道《理解———来自淋川中学“办适合学生教育的学校”》中的一些观点, 是站在情感因素的角度提出来的。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整体素质、乐学会学, 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乐教善教, 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学校提出的“真诚对话教材, 不仅仅理解教材结构, 把握重点难点, 更要明确教材设计的目的和开展活动的意义, 明确教材设计者为教师教学留下的空间和余地”,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材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要使教材内容产生吸引力, 就要深挖、挖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可以从情境性、挑战性、魅力性这三个方面去进一步挖掘、拓展。

一、挖掘情境性资源,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的学习往往离不开具体的情境, 而现行的新课程教材恰好是将一些知识点都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只要将这些内容处理好了, 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会兴趣盎然, 也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 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性就有了保障, 整个课堂的推进将会水到渠成。

(1) 运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运用插图, 是课堂中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在条件差的农村学校, 或设备不完善的地方, 可以充分挖掘插图资源。新课程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具有现实意义, 也很贴近学生的生活, 或者极富童趣, 往往能很好地提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学起来如鱼得水。例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 垂直于弦的直径中的情境引入是这样的:你知道赵州桥吗?它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石拱桥,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的主拱桥是圆弧形, 它的跨度 (弧所对的弦的长) 为37.4 m, 拱高 (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 为7.2 m, 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拱桥的半径吗?课文插图, 是配合文字的理解而添加的图片。许多插图新颖独特, 富有情趣, 不仅增加了习题的趣味性、形象性, 对解读题目内涵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了《赵州桥》这篇文章, 对赵州桥已有一定的了解, 让学生动用学过的知识, 把已有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中, 可以较好地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 替换教材提供的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材中的有些情境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时, 教师可以舍弃教材情境, 寻求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情境, 这样可以更好地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对接。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中的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 用了2 小时;从乙码头到甲码头逆流行驶, 用了2.5 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 千米/ 小时, 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船、码头、顺流、逆流等词在很多学生的生活中极为少见, 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因此, 在讲解此例题时, 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在有风情况时往返学校, 顺风时的车速= 车在无风时的速度+ 风速, 逆风时的车速= 车在无风时的速度- 风速, 而往返学校时的路程不变, 借此类比顺流、逆流的船速及其中的等量关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不仅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 提高课堂效率。以此为契机, 教师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 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寻找更多关于这个类型的数学题, 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懂得迁移运用, 由此及彼地学习。

(3) 化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注重数学实践。教材中的情境是静止的, 很难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虚拟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参与其中, 寓教于乐。例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单元, 探究两圆的位置关系。书本上的图形都是静止的, 在教学时可以画出动态的图形, 在运动的过程中根据交点的个数更好地得出两圆的位置关系。这样既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 又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一单元中的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 书本中的情境引入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时可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梨与苹果。比如, 2 个苹果+3 个苹果= () 个苹果, 2 个梨+3 个梨= () 个梨, 2 个苹果+3 个梨= () 个苹果或 () 个梨。由此, 学生很容易发现2 个苹果+3 个梨是不能得出结果的, 以此类比可以得出同类项的定义及能合并的条件。这样既让教材中抽象的定义、法则形象化, 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习与生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将学习融入到生活, 将生活实际迁移到课堂中,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

二、挖掘挑战性资源, 提供创新思维培养动力

争强好胜是很多学生共同的特点, 数学中的一些难题、拓展题, 往往很符合他们的味口。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 现行课本上、作业本上的问题都很容易解决, 提出一些难题让学生解决, 往往使他们呈现出“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

(1) 用好教材现有思考题, 铺垫新知学习。教材所提供的思考题, 一般都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的。学生们已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作为支撑, 这些思考题虽有一定的难度, 但也不是特别高。在这类习题的教学中, 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尽可能地让学生们体验成功, 增强解决难题的兴趣与信心。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二单元课后练习第10 题:10 个棱长为a的正方体摆放成如图的形状 (图略) , 这个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数面的方法得出表面积。在此基础上,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个图形, 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 由此可得知前后两个方向、左右两个方向、上下两个方向的正方形个数相等, 再求出这个图形的表面积。这既解决了本题, 又为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进行了铺垫, 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 补充难度适宜思考题, 满足不同需求。教材中的思考题编排相对不是很充裕, 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补充一定量的思考题。同时, 可以进行适当拓展, 采用一题多变, 逐渐增加难度,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高解题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可运用分层教学, 把思考题分成两种程度———易和难。让学生自主选择难易程度, 促使学生挑战自我, 不让他们游离在课堂之外, 形成全员学习, 全员参与的氛围。这个小小的细节处理, 会让学生得益于分层教学的益处, 使之有能力、有机会融入课堂。教师还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结束后, 如果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路, 教师要随即捕捉学生“感悟”的火花, 去点燃其他学生的思想。

三、挖掘数学的内在魅力, 营造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情境

数学本身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变化而统一的内在形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气息, 它充满了无穷无尽的魅力和美。

(1) 注重讲述数学史, 感受数学历史文化的熏陶。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史的内容, 比如七年级教材中有世界著名数学家、《九章算术》、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产生等;八年级有勾股定理的证明、《几何原本》、七桥问题、黄金分割等;九年级有海伦—秦九韶公式、赵州桥的拱桥问题等。这些都不应只让学生自学或简单地了解一下, 有些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与探究, 感受其思想与方法的奇妙之处, 最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悠久的历史和动人心弦的文化气息。

(2) 注重数学中的美感, 享受美的教育。数学教材中有一个经典情境是桥洞。卢沟桥联拱的桥洞, 使其在发洪水时能依然屹立至今;赵州桥, 能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永葆其坚固, 其中更是蕴含了设计者李春的精密的科学计算。形式优美的赵州桥, 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横跨在河面上。其肩上的两个小拱除了增强它的美观性外, 还可以减轻桥身的重量, 增强桥的抗压能力, 更重要的是增加过水量, 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从而增加桥的稳固性。还有教学中的各色各样的图形———运用基本图形的拼拆创造出各种各样精美的图形,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数学中一种美的创造。

四、挖掘师生间的情感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 没有情感的教育, 是死寂沉沉的教育。没有学生与教师情感融合的课堂, 必然也是死寂沉沉的课堂。因此, 在教学中, 情感必然要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使教材亲近化、使教师亲切化、使课堂生动化、使学生情境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在其著作《有效教学》中指出: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受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教学过程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

(2) 情感教育可以对教师起到促进作用。情感教育可以促进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注重情理交融, 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也可以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教材”, 智慧地处理好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教师把自己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渗透到课堂上, 指导学生学习、应用知识, 这样的教学才是名副其实的艺术, 这样的课堂才能呈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让学生激情飞扬。同时, 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数学中的情感体验, 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宽松、愉悦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自主平等地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形成乐观向上的人格, 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

五、结束语

在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要注重情境性资源的挖掘,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挑战性资源的挖掘, 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培养的动力;注重魅力性内容的挖掘, 为学生营造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情景, 从而使教材亲近化、教师亲切化、课堂生动化,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郑轶群.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3) .

[3]顾继玲, 张新华.初中数学教材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03) .

[4]张奠宙, 等.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郑毓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07) .

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篇10

一、低年级小学生缺乏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原因

1.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 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 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与表现往往是一种感性的对音乐的认知, 是一种无意注意状态。缺少理性的主动认知能力与技能, 即有意注意自控能力较弱, 这正是音乐课上学生闻歌起舞、气氛活跃, 却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原因之一。

2.有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形成

很多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形成, 没有进入小学学习状态, 这与他们的观察力与集中注意能力未发育完善有很大关系。另外由于知识比较缺乏, 对于自己的表演也缺乏自信, 在自己表演过程中也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半途而废。

二、教师应该注重灌输学生良好的音乐课堂常规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天性活泼好动, 尤其是一年级孩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要坚持听四十分钟的课真是不易, 要想让他们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良好习惯, 就必须让他们明确和了解学习的要求。因为我们的音乐教材是省里免费提供的, 要循环使用, 并且要求他们要爱惜书, 每节课我都会评出两个表现最棒的孩子当老师的小助手, 在下次音乐课上课前去我的办公室领书发书作为奖励。另外, 音乐课有别于其它学科, 比如上课下课的口令, 我要求全部用音乐表达, 如哪一组表现好, 就在黑板上画五角星, 看看哪组五角星多, 或者是将一些五颜六色的音乐符号大头贴贴在孩子们的衣服或脸上, 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发地约束自己, 有了好的课堂纪律, 也让他们无形中认识了一些音乐符号。

三、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演唱习惯

学唱歌曲是音乐课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唱歌的良好习惯还未形成, 喜欢大喊大叫地唱, 坐的姿势也是千姿百态。大声地唱歌, 会损伤学生娇嫩的声带, 增加嗓子的负担, 使歌曲生硬, 缺少旋律美, 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歌曲情绪及强弱规律。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会用“轻声”哼唱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歌唱, 告诉学生:“唱歌不是比谁的声音大, 要像百灵鸟, 轻轻唱, 微笑着唱;唱歌不能扯着嗓子, 乱喊乱叫, 真难听。”教学中对坐姿的要求是:面带微笑, 身体坐正, 抬头挺胸眼平视前方。在课堂中我会时常表扬歌唱姿势正确的孩子, 提醒姿势不正确的孩子, 引导学生向姿势正确的学生学习。

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在进行欣赏教学时, 我就从学习习惯的角度对学生提出学习目标。首先, 要知道做个文明的欣赏者, 是尊重人的表现之一,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自己, 为他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再次, 要学会用心, 用情去聆听, 去理解音乐, 知道音乐在表达、描述着什么;再次, 要能够走进音乐意境中, 并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受音乐, 用律动来表现音乐, 用思维创造音乐。

五、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表演习惯

在音乐课堂中, 我让学生自己给歌曲创编形体表演动作, 例如:在“快乐的小木匠”一课中, 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片———小熊猫木匠是怎样工作的? (原来小熊猫木匠师傅, 他以前干活很马虎, 他以为木匠活很容易做, 结果做出来的东西既粗糙又不牢固, 出尽洋相。后来, 他改正了错误, 专心干活, 做出来的东西既漂亮又牢固。) 我鼓励学生上台表演马虎的小木匠, 孩子们表演的时候非常投入, 动作表情非常夸张, 逗得台下学生哈哈大笑, 课堂上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通过表演,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 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开发与培养, 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好学 篇11

一、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知识深度增加,知识面拓宽,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若适当采用游戏实验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难点知识。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一难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我利用人类10对单基因控制的性状:有耳垂和无耳垂;卷舌和不能卷舌;发际有美人尖和无美人尖;拇指可向背面弯曲和不能向背面弯曲;食指比无名指长与比无名指短;左右手嵌合时右手拇指在上与左手拇指在上;双眼皮与单眼皮;有酒窝与无酒窝;正常足与扁平足;色觉正常与色盲;白化病与皮肤正常等进行游戏实验。在课堂上采用不同性状的组合方式,请具有相应性状的学生站立,否则坐下。如有耳垂者站立,无耳垂者坐下;其中能卷舌者继续站立,不能卷舌者坐下;再其中有美人尖者仍然站立,无美人尖者坐下……依此类推。最后,在几十人的班级中,往往实验到第七、八对相对性状时,站立的只剩下1人,说明这位学生在全班中的唯一性。而采用另一种不同的性状组合,最后剩下的又是另外一个人,也说明他在全班学生中的唯一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人类的一些单基因性状,兴致盎然地参与在整个实验中,气氛异常热烈。然后,我适时地和他们一起计算这10对单基因性状的自由组合方式有多少种?得出210=1024种(假设不连锁)。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采用不同性状组合后剩下的总是不同的人。从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进一步理解了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为知识的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多种学科渗透,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被应用的乐趣

如果所学其它学科知识能被用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往往引起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将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数学知识方面,学习遗传变异部分内容时应用较多。例如计算配子种类,若3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能产生几种配子?可用分枝法来做:可直观地看出有ABC、ABc、AbC、Abc、aBC、aBc、abC、abc8种配子。也可用组合法来计算,转化为数学组合题:有3个盒子,每个盒子中有2个不同元素,从每个盒子中任取1个元素,有多少种取法?如图:Aa、Bb、Cc学生会轻而易举地算出为8种的结果。在课本第141页中,为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指出:“若1条多核苷酸链中有100个4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1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师生可用排列法计算,得出:学生从数字上体会到DNA中蕴藏着巨大的遗传信息。在化学知识方面,生物课的第一、二章内容与之有密切的联系。学习酶的专一性时,为了使学生更明确这种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的区别,我举例MnO2作为化学催化剂可催化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这一类物质的分解,不能催化其它物质的分解。学习糖类时,结合化学中有关知识,说明葡萄糖与果糖的同分异构关系;给出核糖C5H10O5与脱氧核糖C5H10O4的分子式,使学生直观看出其名称的区别;通过多糖、二糖的水解反应探讨它们与单糖的关系等,都可使学生不觉得死板。在物理知识方面,也与生物学有广泛的联系。学习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理解膜上蛋白分子多在ATP驱动下运动,那么磷脂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为什么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呢?这里把握住分子运动论,问题便迎刃而解。学到中耕以促进根的呼吸作用时,不免要涉及中耕保水的问题,这里可以提示:土壤板结必形成土壤毛细管,水分会顺毛细管大量散失,而中耕的作用在于切断了土壤毛细管,避免了水分丢失。这时,学生为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能解决生物学问题而欣慰,知识的掌握便自然一些。在哲学知识方面,生物学中许多原理能用哲学知识帮助理解:非生物与生物界的统一性;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蛋白质多样性与DNA多样性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生物发展进化原理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准确应用哲学原理,理解以上思想,同时也学会了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如在讨论遗传与变异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时,类比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学生得出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正确结论。在地理知识方面,课本第7章生态系统部分与地理课有关内容重叠。介于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学习时可以采用学生试讲,教师补充的办法。新型教法的采用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能积极参与。其中学习到我国珍稀植物为什么多为裸子植物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联系第4纪地质大冰川对我國影响较小,使她成为许多地质时期植物的避难所,说明我国有大量残遗种的原因。在学习化石和地质历史年代表时,也可与地理知识结合。

三、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在教学中,常常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我国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该病侵入我国。我适时给学生介绍疯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非异常大脑蛋白引起该病,而是人们未知的病毒等常规感染因子造成,但不管什么引起疯牛病,它都会使人得致命脑病。学生们就会理解世界各国对此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了。

通过以上乐学情绪培养途径的实施,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情有独钟,在快乐的情绪之下,好奇多思,好学多问,为生物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篇12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1015年,国务院再次使用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并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的高度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九大任务举措,明确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等,而对于高校音乐学专业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不管是音乐创作、表演还是传播推广,高校音乐专业如果没有创新性,就不能接地气,就没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因此,高校音乐学专业必然呼唤创新教育,才能具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其次,高校音乐学专业专业技能强,学生更需要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意愿更为强烈和广泛。2014年,麦克思公司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统计显示,音乐表演专业创业学生比例为9.6%,而当年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总体创业率仅为2.0%。因此,高校音乐学专业非常需要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与专家指导,学生缺乏创业实践和商务事务处理经验。另外,高校音乐学专业要想争做健康文化和高雅艺术的引领者,更好地服务与社会文化建设,就要聚集和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艺术创作表演人才和艺术经营管理者,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和服务。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调整课程设置,制定切合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

音乐学专业培养的不是演唱演员或演奏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了使音乐学专业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高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制定切合音乐教育中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案,增加创业就业课程及学时数,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备现代音乐观念和较强的文化,如:增加“就业与创业指导实践教育”课程。同时,高校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实践教学由社会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等内容构成,如:声乐、钢琴课程教学,应当将如何进行声乐、器乐教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学生演唱或表演。另外,高校音乐学专业要拓展实践类选修课的门类,增加学校自主设课的自由度,如:小型乐队编配、声乐教学法、艺术管理学等,围绕着音乐教材,开设一些课程紧密相关的课程,展开自弹自唱、即兴伴奏课程等。这些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将加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在走向教学岗位时,能够给帮助学生尽快实现从专业新手到教学能手的蜕变。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全程性”,由初级训练到高级综合训练,分层次、分阶段,构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际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加强主要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学时及周数,形成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拓宽区域服务新功能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构建以音乐学专业为主的特殊培养路径

区域服务功能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区域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平台+模块”模式。创新思想教育是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形成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的模块格局,能够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大学生艺术节、校园文化等方式,通过创业就业课程,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师范教育“专业知识+教师资格”,非师范专业“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另外,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艺术氛围,高校音乐学专业要构建以音乐学专业为主的特殊培养路径,如:构建“大学生艺术团”等,使学生具备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艺术团主要工作职责和培养目标:首先,每年开学进行一次纳新成员活动,纳新工作要严谨;其次,每周根据每一个人自身的才艺,分组练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同时,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学生要刻苦巡林,制定大学生艺术团训练计划、训练考勤表、时间表等等。另外,要组织各项大型文艺演出及参加校外专场,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活动,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更新教育观念,构建高校音乐学专业集体课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为了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增强学生音乐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成长。针对学生不同特长,通过对钢琴赏析以及艺术文化从低到高的讲座等形式,实施分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拓宽学生的素质能力,将学生区分为初级教育层次、中等教育层次、高级教育层次,培养学生教学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作用,提高集体课教学质量,教师要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艺术感染力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如:通过举办“钢琴大奖赛”等活动,督促和引领学生刻苦学习练习钢琴曲目,让学生积极参与表演。另外,音乐教学模式和艺术教学模式是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的,因此,要构建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教师的个人艺术才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要突出高校集体课素质技能培养的技巧方法,培养大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训练,传承音乐艺术理论知识。如:当演奏巴洛克音乐是要使学生会“唱”,让学生会“听”,对每个声音唱出典雅高贵的声音,在头脑中树立其每个音符、线条都歌唱的基本理念,最后要使学生会“弹”。而为了培养大学生演奏风格训练,教师用肌体演奏,融合技术把钢琴演奏风格概念引入钢琴集体课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钢琴演奏风格概念,真正地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实践,最终达到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要求。并且为了培养大学生弹奏技术触键的训练,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三、结语

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仅决定着学生的专业发展,还是衡量音乐学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标杆,也是影响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为了能够为高校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就要不断的增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拓宽区域服务新功能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调整课程设置,制定切合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才能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文洁.“长效制”在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改革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

[2]陈雅先.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分”“合”科问题的实质与路向--以基本乐科为例[J].中国音乐,2012,02.

[3]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02.

上一篇:战略选择模型下一篇:MATLAB数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