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2024-09-30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共8篇)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1

浅析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摘要:志愿精神的匮乏是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及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动力不足、志愿行动连续性不够等问题的深层原因。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向前发展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志愿服务成为我们今后可能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进而改善社会生存环境和推动公民社会进程。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精神;障碍性因素

志愿精神是推动志愿服务及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志愿精神作为广大志愿者思想语言和价值观念的表达和凝聚,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不仅反映了志愿者的精神风貌,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作为中国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大学生志愿者及其组织对现代志愿精神的体会和践行无疑是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正是由于志愿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匮乏,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及其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动力不足、志愿行动连续性不够等不足,有可能阻碍志愿服务在高校甚至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持久、深入开展。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志愿精神的认识程度,研究大学生志愿者及其组织在行动过程中妨碍志愿精神养成的种种因素,探寻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现实路径,最终使之成为大学生今后可能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对于改善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乃至推动公民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

(一)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是指引我们正确行动的根本。但是,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志愿精神的认识误区,即简单地把志愿服务理解为为他人、社区做好事,把志愿者看成是做好事的人或好心人。这种认识把志愿精神仅仅看成是个人道德良知的体现,显然窄化或降低了志愿精神的意义。原因一方面是中华民族虽然历来就

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但却缺乏源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志愿精神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是公众对志愿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受到当前国内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形式以及领域的限制。目前,大学生所熟悉并认可的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关于志愿精神的定义,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但由于缺乏全面的推广及配合,以及没有适当及足够的途径参与,这种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较浅层次。

(二)志愿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是践行志愿精神最直接的体现。然而,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普遍缺乏稳定性,进而导致志愿者行动的连续性不强。高校志愿者一般以低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在学习就业压力不显著的情况下能够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但是,当大部分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就升至高年级,实习、求职、考研、论文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中断或放弃参与志愿服务,而后续的学生又不熟悉情况,这就造成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缺乏稳定性和梯队性,从而导致一些长期常规的志愿者活动衔接不够顺畅。另外,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的趋势,一些大型国际赛事、会议等活动往往能得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响应,而致力于社区、学校和公共服务事业等影响小、技术含量低且需要长期服务或默默无闻的项目却难以调动他们的服务热情。

(三)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模式趋于行政化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政策和资源投入等方面都得到了各级党团组织的大力支持,思想性和组织性特色鲜明,并且声势浩大、反映迅速、影响广泛。但是,过于浓厚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却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独立发展空间,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发展,最终也阻碍了志愿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沉淀和确立。有学者明确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动力不足的原因就在于以主体内在的“志愿精神”为标志的志愿服务受制于组织力量的强弱,活动主体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活动对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道德理想教育也由于组织力量的强势而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造成青年志愿者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过于单一,表现为通过社会公开招募形式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为数不多,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更多的是依赖组织化动员,而非个人完全自觉自愿的行动,有的甚至成为具有一定非自愿性或强制性的活动,在心理上欠缺一致认同,同时对志愿者个体的需求和激励关注不够,限制了他们提供志愿服务的自主性,这样不仅挫伤了参与者和组

织者的积极性,也使志愿者行动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而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足

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鼓励及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可无疑有助于培育其志愿精神。但是,我国目前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支持度还有待提高。由于一些志愿者行动不可避免地会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需要请假或调课,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参加志愿活动是不务正业”。参与志愿服务需要投入许多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认为“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而各项评奖、评优、保研等均以成绩为标杆,在找工作时志愿者经历也不如党员、学生干部身份管用。有的志愿服务对象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对志愿服务的性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社会的不认同、不理解和不支持,使得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难以进行,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降低了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现实路径

(一)深刻理解并广泛推广志愿精神的现代涵义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认为,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当今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之纳入公民社会发展的框架下。志愿服务被看作公民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状况也成为“公民社会”完善程度的标志之一。现代志愿服务所强调的是每个人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繁荣、共同进步所负的义务和责任。就志愿精神的具体内涵而言,“独立与自愿是志愿精神的前提,责任和奉献是志愿精神的核心,服务和参与是志愿精神的本质,利他与进步是志愿精神的结果”。志愿精神是组织或个体形成的自由选择精神,只受团体内部或个人意志的影响,而不受政府其他外界环境的支配;志愿精神是基于对社会的责任而产生的对社会奉献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反映在行动上就是不计报酬和收入,无偿地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知识、体能、劳力、经验、技能和时间等;其最终结果是使个体自己、他人与社会得到共同的提高与进步。

总之,志愿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除了“助人为乐”外还蕴含着更丰富的涵义。可以通过在大学公民教育相关课程中融入现代志愿精神的内容,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志愿者行动背后的精神意义,帮助大学生建立对社会、国家和自己关系的自觉认识、定位

以及基本的价值观念,自觉担当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志愿服务作为大学公民教育一种新的实践途径,为改善大学德育困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因为传统灌输式的大学德育脱离了现实、远离了生活、疏远了学生,而志愿服务能够以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体验到道德行为的内心感受,使大学生自辅助社会弱势群体和改善社会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体验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二)尊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一般规律

首先,志愿精神源于个体内在的道德良知,体现了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和人类的一种积极态度,一旦形成就具有强大的道德约束力,能够不断地激励人们主动投身其中。当代的大学生更愿意把道德视为个人发展生存能力,并逐步演变为适应现实社会的一种德性、境界。因此,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只有符合这种自觉性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志愿精神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行动和反思中,这种精神才会慢慢成熟起来,只有激情与理性的结合,才会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然而,大学时代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及社会行为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虽然易于接受先进文化和新生事物,但思想和情绪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被唤醒之初,可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脆弱的,不仅无法对行动提供真正的引导,而且盲目的热情并不一定能导致好的结果。有些志愿者可能因为干多干少,或因工作类型不同、服务对象态度不好而产生不平衡、怨恨等心理。因此,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状况,及时发挥志愿精神的自我激励和调适功能。

再次,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既富有远大的理想又注重现实利益、既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又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既认同社会主义主旋律又推崇个性独立„„。在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市场经济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宏观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困惑与压力,也面临着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抉择。大学生群体虽然对志愿服务有着强烈的参与诉求,但却存在动机多元化、功利化的趋向,表现出服务意识不坚定、志愿行动不持久等问题。所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以疏导、渗透、影响的方式鼓励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教育,通过培训和实际工作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意识,使大学生从中学会关心他人并延及关心整个社会。要在坚持志愿服务无偿性、非功利性的前提下,关注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收益和心理感受。

(三)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管理

虽然依靠组织力量推动是中国志愿服务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路径,但仍有必要强调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通过专业化管理以实现独立运作,因为“只有在志愿组织独立发展壮大,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在公众中培育志愿精神才具有制度基础和组织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更需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鼓励,并在有关领域与各方开展相互合作和良性竞争。

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长效工作机制是解决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不稳定、行动不持久、动机功利化等问题的根本途径。要通过制度设计和规范管理,一方面强化对大学生志愿者持续服务的激励,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实践证明,非盈利组织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良好的管理,越来越多大型活动的开展要求组织者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要锻炼培养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吸收他们参与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从而保持志愿者队伍的流动性和梯队性。有必要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加以限定,改变以往时间上的随机性和活动上的灵活性,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青年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和树立,通过建立志愿服务计时计量制度,把大学生参加服务的活动次数、累次时间记录在案,体现出对大学生所作贡献的评价、认同和鼓励,这也是对表现突出者进行奖励、表彰甚至公共补偿的依据。尤其要重视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内部的情感和经验交流,这是处理好志愿者的自主性与志愿者组织管理规范化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通过大家相互感染促使志愿精神同化、内化的必然需要。另外,还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运作资金、增强志愿服务项目吸引力、建立志愿者成长机制、注重权益保护等举措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志愿精神不仅建立在志愿者对自身行为的意义、目标预期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立场观点之上,也取决于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定义、期望和管理方式等。志愿组织成员的利益不同于经济组织的物质因素,也不同于政治政治的权威因素,而是一个在动员、管理、活动中与社会不断互动与构建的过程。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是激励和维持大学生志愿行动的基本需要,他们需要人们的关注、尊重以及公正的待遇,也需要政府的政策立法、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协作。

大学生志愿者不仅注重服务过程的不断自我激励,也希望通过社会评价体系逐渐强化这种激励。就激励的具体形式而言,荣誉式激励主要是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奉献爱心、被社会认同的内在需求,但有的情况下评优被异化为保研、加分、入党的重要依据;有偿式激励主要是参与政府政策补贴和扶持的志愿者项目,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大学生有较大吸引力;实践式激励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以自身专业背景为基础,选择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志愿者服务,丰富社会实践履历。但无论采取何种激励方式,都要注意适度激励的重要性,因为过度的激励比如志愿者成为引人注意的“公共人物”就有可能消解其行动的道德动机。就社会化工作机制而言,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部门、志愿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都热心义务工作,政府大力投资志愿组织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企业为在社会上塑造良好的公益形象而积极资助公益事业,志愿机构为人们参与义务工作提供机会、培训和嘉奖,从而形成了政府、志愿机构和企业相互协调、互相补充的社会服务体系。我国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地位的认可,增加对大学生志愿者人力资源培养及管理的资源分配,增加他们参与志愿工作的经验及其贡献获得认可的机会。要通过法律、政策的完善,使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登记注册、管理制度、约束机制和考核激励等方面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我国高校要将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挂钩,以奖励表彰制度体现学校对大学生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鼓励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重视对志愿工作的参与,使志愿精神根植到大学生的内心。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已然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主体。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的培育便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团中央在志愿者行动指南中将志愿精神界定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一精神是时代精神与中国传统优良传统美德以及人类优秀文明的有机结合。它既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又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雷锋精神的新的体现。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也可以理解为“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

志愿精神之“奉献”,是指无偿的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自己力量,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真谛和精髓内涵所在,是崇高而伟大的。志愿精神之“友爱”,是指超越国界、种族、职业,抛却种族地区、文化差异和高低贵贱,让人间大爱深入人心,让世界充满温暖。志愿精神之“互助”,是指互相帮助,亦指助人者自助,它是志愿精神的重要部分,志愿服务者通过互相帮助给人们送去温暖和爱,唤醒人民心中的爱和信念,让人们伸出双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志愿精神之“进步”,是指志愿者通过不断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从而使自己的能力获得提升,同时也对社会进步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情况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志愿精神的培育中存在着志愿精神在德育中难以内化、志愿精神的培育缺乏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环境和志愿精神实践环节存在缺陷等问题。

1、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德育中难以内化

志愿精神难以内化为大学生生活的精神需要,这既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点有关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关。

学生个人因素是志愿精神难以内化的内因,同时也是主要因素。当前在校大学生主要为“90后”,他们出生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其家庭物质生活水平较改革初期有进一步提升,且网络的发达促使其接触了更多的外来信息。这使得他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个性意识增强,对志愿精神的无偿性认识有偏差,需要更多的从物质、技能、社会认可等方面进行激励和弥补。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情感方面比较单纯,有热情、有爱心、有同情心,个性明显,但他们对弱势群体的接触度较少,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上缺乏认识深度。

除此之外,学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是大学生志愿精神传播和培育的主要阵地,但当前的思政教育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思政课程课时少,课程要点多,教师难以将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与志愿精神的培育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结合,缺乏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运用等。

2、大学生志愿精神缺乏培育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环境,这三方面对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志愿精神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个体成长以及接受教育的起点。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从小在家人的众多关爱下成长,在家庭的溺爱中几乎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在他们的内心中自律意识、诚信意识、责任观、感恩意识比较淡薄,对他人付出的关心较少,更多的是利己观念。特别是在二、三线的城市,企业和民间志愿组织比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家庭成员对志愿活动的认识、参与不足,从而减弱了家庭对志愿精神的培育作用。

其次,学校是引导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当代中国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但高校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仍是传统的笔试考试,因此,在高校的教学中对于专业课、基础知识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学倾向功利化。在榜样示范方面,学校宣传树立的榜样时常出现事迹夸大化、明星化等问题,同时宣传方式单一、重复化等等都使得大学生对道德教育、志愿精神培育产生反感情绪。

最后,在我国不断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人们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缺乏有效的道德来约束和消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成型中的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接受着多元化的信息,使得社会宣传的主流思想被淡化。志愿者活动没有健全的法制体系,志愿服务者的个人权利缺乏制度保障,人身安全也没有保障,这都使得志愿精神的广泛传播受到阻碍,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3、大学生志愿实践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为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目前国内高校基本上都采取评奖的方式,如定期评选“优秀志愿者”、“寒暑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其他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措施则很少。从政府到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无疑影响了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弘扬和培育志愿精神的实效。其次,让大学生志愿者及时了解社会的评价,可以有效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在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各种活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志愿服务成效反馈评价机制,这也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提升产生了不小的阻碍。

三、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路径的思考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仅仅是志愿者自身的原因,更是志愿组织及全社会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寻求对策,不断加大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力度,着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

1、形成理性认知与广泛推广志愿精神的浓厚氛围

当今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还未能从简单地关注具体救助对象需要的层面转向深入解决社会结构问题、关注社会群体发展需要的层面。

对此,就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讲活动,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志愿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要强调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共同进步、和谐稳定所担负的义务和责任;要把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主渠道;要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课堂中加大志愿服务内容的力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努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演讲会等形式,积极传播志愿服务崭新理念,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通过以上几点努力来营造有利于志愿精神传播的浓厚舆论氛围,让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障碍是资金短缺。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活动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团组织提供的有限经费,这对于大学生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来说是杯水车薪。因此,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十分必要。首先,学校分管志愿服务的部门和其他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组织,要在争取上级部门经费政策支持上加大工作力度,并充分协调部门内部的相关资源,争取使志愿服务活动一路畅通无阻。其次,可以进行社会范围内的资金募集,通过与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合作,这也是志愿活动资金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未来有很大的开掘发展空间。

同时,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政府应认真总结推广已出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地方性立法经验,不断加快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立法的进程。“重视维护志愿者的权益,对大学生志愿者,诸如其权利义务、基本条件、管理培训和权益保障等都作出明确的界定,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保护、医疗、人身保险等相关方面的保障。”让大学生在法律、政策的保护下,以轻松乐观的心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增强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可,推动志愿服务持续有序创新地发展。

3、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长效工作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要深入调研、研究制定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具体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不断提高他们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交流共享的广阔平台。“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考评措施,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

其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训机制。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要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因此,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和服务质量。通过培训,让大学生志愿者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得到志愿服务对象的认同,并尽量避免或减少志愿服务中的出错机率,避免低效或无效劳动,努力推动志愿活动的专业化、职业化。

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精神激励机制。要维持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中被认可和尊重,在他人的评价和激励中得到满足,同时实现自我的需要。在这种前提下,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激励大学生志愿者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时,要灵活处理,多管齐下,可以采取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等相结合的多方位激励措施。

4、积极吸收国外的成熟经验

志愿精神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在美国,志愿服务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美国民众尤其是美国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热情很高,志愿者创造的社会价值占到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政府的鼓励、企业的支持、大量非营利性组织的存在,都为美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重要平台,美国各高校具备的多元化志愿服务指导体系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可以说,政府、企业、家庭和各种非营利性组织共同支撑起美国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企业的巨大支撑是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非营利性组织是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且形成了渠道多元途径多样的多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3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志愿精神;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54-0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再次强调: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因此,在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转型期,中医药学生的志愿精神是道德再建的需要,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医学生作为广大志愿服务主体的一部分,是参与国内外各大赛事、各大重要事件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是向世人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当代志愿精神的特殊力量。再者,医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了他们对医学卫生服务事业的思考,增强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意识,丰富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阅历,从而更好地实现医学生的人生价值,促进中医药院校发扬志愿精神,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培育中医药学子的志愿精神面临着机遇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面临机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弘扬中国精神,是习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之一。[1]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行动指南是践行志愿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大学生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开拓了新途径, 中国梦的提出也为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志愿活动是中医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医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社会,不仅实现和升华志愿者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利于提高公众对医护员工的道德评价。

二、培育中医药学子志愿精神遇到的瓶颈

1、对志愿精神的内涵有认知上的偏差

新时代下大学生志愿者的内涵解读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然而,根据国内某大学的调研结果表明,能够热情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一,有90%以上的新生能够自愿参与志愿服务行动。而在高年级学生的调研中发现,有70%左右的学生有志愿服务的经历,但是还不足10%的学生能够长期坚持参与。[2]根据对中医药院校的调研,部分的中医药学生对“精神”的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认为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务就是在培育志愿精神,认知上局限的认为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单方面的为他人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而完全忽视了自己在服务过程中的收获、成长和心路历程,这样的认知偏差将很大程度上限制志愿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2、组织管理志愿活动的机制尚未完善

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的志愿者活动是依托在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基本上都已建立了一定的组织部门和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志愿者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尚未常态化,很多时候是为完成特定的大型活动而开展,缺乏对志愿者素质进行全面提升的长久培训计划,导致学生平时的积极注主动性不强,存在着“形式化”倾向,缺乏长久的影响力;二是志愿者的心理调适尚未引起重视,医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活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患者或者其家属的不满意,或者在服务中未达到自己心里的预期值时,心理上容易产生落差,从而引起心理困惑,严重的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三是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近年来,国内外大型的体育赛事以及重大灾难性事件的现场,都能出现一批又一批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志愿者活跃在第一现场,因此,在当今新媒体的视域下,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一支重要的支援力量和服务群体,然而,有部分不良的商家,把志愿者活动当做免费劳动力,通过开展志愿活动,为自身谋取利益,若志愿者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这就很容易侵犯志愿者的权益,就无法实现医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初衷。

3、志愿活动形式普遍单一、缺乏创新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辐射面原来越广泛,主要包括帮扶贫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等,但还是不少有流于形式,单一普遍,缺乏深度和专业性。2015年西安科技大学某课题组在西安六所高校范围内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参加志愿活动类型的调研中,参与社区发展占29.0%,日常帮扶的占27.1%,23.6%是其他(包括环境保护、重大事故紧急救援、国际合作等),仅仅11.8%属于无偿性专业服务或咨询。[3]从调查的数据显示,当前志愿活动形式简单,专业性不强,活动意义不够凸显。而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是志愿服务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性格特征明显,专业特色显著,因此,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中,如何最大程度地根据实际需求,创新服务形式,将志愿者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与志愿活动相结合, 是当前我们提高培育中医药学生志愿精神的突破性任务。

三、培育中医药学子志愿精神的策略

1、以教育实践为契机,营造志愿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应始终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无私奉献教育,营造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提高对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的培养。一方面通过以“以情感人、寓理于情”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广泛挖掘校园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定期开展好人好事表彰工作,为突出的志愿者颁发奖状并适当给予奖励,或在评奖评优、干部的推荐中优先考虑志愿者。譬如在我校浓厚的志愿文化中,涌现出的福建省首例大学生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全国大学生志强之星志愿服务典型事迹等等的先进志愿团队和个人,福建省的各大媒体通过各种渠道重点报道了我校台湾学生纪名扬路边救人于危难一刻的先进事迹等等。另一方面,全面规范校园内外志愿服务团队的标志、服务证件等,定期登记注册志愿者服务卡、在学校大型活动中为工作人员送花茶、在志愿者服务站为同学们无偿针灸推拿等等,营造一系列浓厚的感召人、鼓舞人、影响人、带动人,学先进、争先进的志愿文化氛围。

2、突出中医药特色,打造志愿品牌项目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品牌活动,强有力的保障了志愿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如广东金融学院传承10年的“N帮N”的爱心助学工程;东北大学千余名学生爱心接力,成立“关爱农民工子弟志愿服务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农民工子弟学校志愿服务等等,因此,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案例,中医药院校作为拥有特色专业的医学院校,应该秉承着“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进一步拓宽思路,构建示范性渠道,积极创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志愿精神,做到知行统一,从而让志愿服务活动向持久化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展开:一方面,可以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时间,筹备“中医中药三下乡服务团”,在基层弘扬国医、普惠民生的坐诊服务大接力; 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组建一支服务养老事业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中药知识,开办中老年人养生知识大讲堂,创立新时代下的志愿品牌项目;再者,建立定期的“中医药进社区服务团”,为社区提供医疗帮助,定期进行义诊活动,测量血压等基础健康体检,针灸、推拿、拔罐等医疗养生服务等等品牌项目,这不仅仅传播了中医药文化,也使得中医药特色的志愿精神得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3、根据学生特点,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根据学生的特性,建立健全志愿者活动的保障机制,既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保持高度的热情。其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志愿者精神培育学习机制。建立志愿服务学习项目推动小组和专业的指导老师,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综合培训和专业的团队培训,使志愿学习常态化的发展。第二,加强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中医药院校在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表彰奖励先进典型,同时,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将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换算学分制,不仅能够使志愿者感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也会让学生有更大的热情参与志愿活动。第三,继续完善志愿者培育的立法保障机制。在国外,志愿服务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如美国的《志愿者保护法》(1997年)等,以及德国政府颁布的《奖励志愿社会年法》等法律保障制度。因此,借鉴国外的法律体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快全国立法进度,让志愿服务得到法律的保障,亦可提高志愿者参与的力度。

中医药事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医药院校应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创新,弘扬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志愿服务理念,高度重视培养在校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创新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志愿精神培育模式,让中医药学子领会“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实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德高医粹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 张健等.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调研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0(5).

[3] 周 斌.牛佳欣.陕西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西安六所高校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

(上接第143页)习惯,知道爱护图书,图书坏了会修补。可见,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呵护孩子善问的火花,孩子们一定会养成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阅读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的确是阅读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苏联.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杜殿坤编译2000.1.

[2] 余 雯.周丽丽.幼儿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8.1

[3] 朱鸿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浅探.学前教育研究.2007.3.28

(上接第144页)固幼儿的分享行为。

3、见闻分享日

小朋友回家过了个大礼拜,有许多有趣的经历,快乐的事儿。每逢周一,我们都要请小朋友讲讲自己快乐的所见所闻,让大伙儿分享他(她)的快乐。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幼儿分享水平是通过分享观念、分享行为两方面表现出来的。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看,3岁以后的幼儿可以有亲社会行为了,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不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分享意识会逐步的增强。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4

航海学院主题团日活动方案

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 “向雷锋同志学习” 题词发表五十周年纪念日。50年来,雷锋精神作为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进步、不断成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响应校团委《关于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航海学院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提倡“发现美,追求美,行为美”,号召大家“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要讲奉献”,引导全院学生传承雷锋精神,积极地投身到学雷锋活动之中,牢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坚定信念,甘于奉献,多做贡献,服务社会,同时鼓励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学院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现决定开展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团日活动

一、活动主题

发现美、追求美、行为美—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

二、活动时间

2013年3月5日至2013年3月24日

三、活动形式

依托学院团委文化部,总结以往经验和模式,按照“院团委—院团委文化部—中队团总支—区队团支部”的组织模式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双学活动,以“区队团支部—中队团总支—院团委文化部—院团委”的反馈模式进行汇报总结、成果展示和评选表彰。

本次“发现美、追求美、行为美—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分为“发现美、追求美、行为美”三个阶段。鼓励各中队拓展新渠道,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广泛开展学雷锋主题演讲、具象行业内的活雷锋邀请他们来做报告、身体力行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等,推动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航海学院志愿服务体系。(一)发现美 的内涵;(各中队)

1.通过主题双学、班会等形式学习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刻理解雷锋精神2.通过主题报告会的形式将雷锋精神具象到航运业,学习行业内的活雷锋(学院)

3.通过主题征文发掘身边的好人好事,深刻理解“螺丝钉”精神,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各中队)

(二)追求美

1.“雷锋不逝,感动常在”——挖掘树立“学雷锋”典型活动;(各中队)2.开展学习雷锋精神主题总结研讨会,总结雷锋精神美之所在,进而更好的追求美(各中队)

(三)行为美

1.组织发起“银龄计划”,面向学校周边社区“空巢”孤老,走进大连市敬老院进行慰问活动;(10中队)

2.组织发起“灯塔计划”,面向大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序开展“七彩课堂”、“亲情陪伴”、“携手相牵快乐成长”、等相关志愿活动;(11中队)

3.组织发起“扬帆计划”,面向大连市留守儿童,走进阳光溢鸿儿童村和社会福利院,开展“扬帆助学”、“扬帆图书馆”等相关志愿活动;(12中队)

4.组织发起“燃烛计划”,面向学院离退休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温暖离退休教职员工;(各中队)

四、考核办法

班级团支书组织班级成员落实实施主题活动,进行总结之后上交到中队团总支副书记,再由中队团总支汇总整理之后上交到学院团委,团委文化部进行最后的汇总和验收。对活动策划、总结材料翔实;活动照片或视频真实;活动累计时间长;活动持续性好、实效性强及社会影响力高的团日活动、团总支、团支部和个人进行表彰。

(一)考核机制

1、学院团委目标责任制。

学院团委依照校团委工作安排,结合本学院特点,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对各级团总支、团支部的活动积极进行布置、监督与考核。将学雷锋活动当作一项常态化工作。

2、各级团日组织考评制。

将“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系列活动纳入考核标准中,各级团组织需严格做好每次活动的记录、总结、考核工作。

(二)考核标准

1、活动策划、总结等文字材料翔实。

2、活动照片或视频等真实。

3、活动总体时间或个人义务劳动时间的累计。

4、活动持续性、实效性及社会影响力的评价。

(三)总结机制

1、“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活动综合考评

班级团支书组织班级成员落实实施主题活动,进行总结之后上交到中队团总支副书记,再由中队团总支汇总整理之后上交到学院团委,团委文化部进行最后的汇总和验收。

团委会组建考评小组,对主题系列活动进行评估、审查。考评中着重考虑活动策划、总结是否翔实;活动宣传是否有效;活动效果是否良好等多方面因素。

汇总资料(电子版)包括:团总支总结报告和汇总表,团支部活动策划书、活动总结材料(包括摄影录像,宣传资料图片或电子版文档)、团支部汇报表;

汇总资料(纸质版)包括:团总支总结报告和汇总表,团支部活动策划书、活动总结材料、团支部汇报表。

2、表彰制度

针对“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系列活动的实施情况,对先进团日活动、先进团总支、先进团支部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评出活动单项奖,积极宣传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在学院、学校掀起学雷锋的热潮,激励学生作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人。

(三)活动时间安排

1.时间总体安排:3月4日——3月24日(共三周)2.各阶段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阶段:3月4日——3月10日

各中队召开“学雷锋”主题动员大会,各区队召开主题班会,各区队需提交“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策划书,并及时上传相应宣传报道。

第二阶段:落实阶段:3月11日——3月20日

各中队、各区队以发现美、追求美、行为美为价值导向,开展参与广泛、形式多样的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切忌搞形式主义,推选本中队先进团支部1个(陆上专业单独推选1个)和先进个人2人,同时提名本中队先进团日活动(至少1个)和优秀摄影作品(每个作品附上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并及时上传相应的宣传报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3月21日——3月24日

各中队就“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团日活动进行系统总结,鼓励跨学院、跨专业和跨中队进行经验交流,各区队需提交“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总结材料,各中队整理本中队相关材料,提交中队层次的总结报告书。学院将召开专题表彰大会对“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团日活

动进行相应的总结。根据各中队推荐情况评选出先进团总支、先进团日活动,并对先进团日活动、先进团总支、先进团支部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评出最佳摄影奖若干进行展示,并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

各中队于3月21日 将各中队材料汇总发送至院团委邮箱navigationcollege@163.com或3月21日中午12::00将材料拷贝至党员活动室。

备注:

1.所有要交的资料:

(1)电子版统一: 压缩包:年级+中队/区队.rar;

如“航海2010-1区队”、“航海2010-1中队”; 文件名:年级+区队+原文件名.doc。

如“航海2010-1区队团支部活动策划书”、“航海2010-1中队团总支总结报告”;(2)纸质版统一:

A4打印,汇总到各中队团总支,最后汇总到航海团委文化部。

2.汇报总结格式

主标题:华文行楷 加黑 二号 居中 段前0行 段后0.5行 副标题:华文行楷 加黑 小三号 居中 段前0行 段后0.5行 一级标题:宋体 加黑 四号 段前0行 段后0.5行 二级标题:宋体 加黑 小四号 段前、段后0行 其他分标题:宋体 加黑 五号 段前、段后0行 正文:宋体 五号 行距最小值12磅 段前、段后0行

3.附件

附件1.《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汇报表》

附件2.《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团日活动团总支汇总表》

附件3.《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学习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主题团日活动学院统计表》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

志愿者精神 篇5

通过有一定汉语教学水平的中国公民发扬奉献精神,在世界有需要的地方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支持当地汉语教学,介绍中国文化,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发展友谊,促进交流。

2、志愿者在国外服务期间应遵守怎样的纪律?

作为一名肩负汉语传播使命的志愿者,要发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按照《汉语教师志愿者出国任教协议书》履行支援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严格遵守所在国法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遵守外事纪律,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

不参与所在国的政治活动,不从事第二职业和任何以营利为目的、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遵守任教学校纪律制度,服从任教学校安排,尊重领导、热爱学生。恪守法律,自尊自爱,作风严谨。

遇到突发事件,及时求助于任教学校,并向汉办和中国驻所在地大使馆。

3、请谈谈你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如何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我国对志愿者精神的表述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强调的是非血缘关系的责任。在团队指挥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有效的沟通交流。

要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其次还应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在严格履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注意有效的沟通交流。当把志愿服务的承诺作为挑战自我的动力,进而从履行承诺中感受志愿服务的意义、获得自我完善、提升及进步。

4、你怎样理解国际上对“志愿者”定义的三个方面——自愿、不计报酬、利他?

自愿是志愿者参加志愿工作的前提。志愿工作是志愿者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在非强制性要求下主观自觉选择的。

不计报酬是志愿工作的特点。志愿者的判断标准不是看有没有报酬,而是看目的。志愿者是为个人和集体服务的,动机上不追求物质报酬。但不否定开展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利他是志愿者参加志愿工作的根本动机。志愿者的目的是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对服务对象和社会都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同时志愿者自身精神和心灵也得到满足。因此,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

5、判断正误:国际教师要在各种场合显示出自己的亲和力、责任感、合作精神与策略性。

此句正确。参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10.4

6、“我们志愿者要有:激情、热情、豪情,和高度的光荣感、自豪感、使命感投入到国际汉语推广工作。”此话是否正确,志愿者应具备的“三感”、“三情”应该是什么?

此句错误,志愿者应具备的三感是“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三情是“热情、感情、激情”。

7、请评述:在世博会上的志愿者、奔赴汶川灾区的志愿者以及在国外服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他们之间的异同。

作为志愿者,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1)无私奉献,个人自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2)禀承志愿精神,服务于人类社会;(3)都代表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形象;(4)不为物质报酬。

志愿服务已成为整个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国际志愿者年大会上说:“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这些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也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无论是在世博会上的志愿者,还是奔赴汶川灾区的志愿者以及在国外服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共识。也就是说,他们的志愿服务的精神都包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与世博会、汶川地震志愿者相比,汉语教师志愿者有自己的特点。

(1)地位重要。汉语教师志愿者是国家对外关系的一项行动计划,直接服务于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是近年来我国外交关系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重大。中国正在崛起,但是,我们“不称霸”,坚持和平外交理念。“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此,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明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是应有之义。从这个角度看,承担文化输出任务的汉语教师是树立大国和平外交的重要媒介。

(3)使命艰巨: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汉语教师志愿者服务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在世界有需要的地方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支持当地汉语教学,介绍中国文化,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发展友谊,促进交流。

(4)要求全面:汉语教师志愿者要求具有人格素养和专业素养。也就是,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要具有语言素养、教育素养、文化素养等,和一定的组织、管理、交际的能力。

(5)对象特殊:汉语教师志愿者服务环境多为世界各地,服务对象为非汉语人员。

8、做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一、人格素养。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首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要需要积极适应国外生活,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试和完善自己;能够既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也能尊重别人、欣赏别人,获得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能够潜心研学、善于尝新,逐步胜任教学工作并不断取得进步;要德才兼修,努力塑造自身的健全人格,不断提升人格素养。尤其要能够将其志愿行为及教育行为根植于爱中,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二、专业素养。

1、语言素养(1)普通话标准;

(2)比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知识,并具有智慧、灵活、生动地应用语言的能力;(3)会一门以上外语,最好能掌握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语言,能与学习者有基本的交流,能借助学习者的母语帮助课堂教学。2.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论、课程论等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并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熟悉教材教法,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技能,尤其要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

3.文化素养:了解一定的中外文化常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了解一定的国际礼仪常识,掌握一些中华才艺等。

4.情感素养:能用积极友爱的情感态度掌控情绪,使自己与他人及环境和谐相处。5.其他素养与能力,如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不定项选择题

9、志愿者赴任后发现当地生活方式、工作风格、风俗习惯等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大,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针对这一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 这是正常的现象,每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落差 B 接受现状,调整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C 熟识身边的人,先努力适应当地人生活,再以自己的行动来宣扬自己的文化 D 鄙视所赴国居民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民族习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我行我素

10、志愿者赴任后排遣孤独、寂寞等心理压力的措施不包括(D)

A 积极的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适当的把自己孤独寂寞的感受表达出来、B 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好自己的独处时间 C 融入当地生活

D 躲在房间里一个人伤心、难过

11、赴任后工作或者生活中,被误会、受委屈,情绪非常激动时,下列所说的正确做法有(A/B/C/D)

A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做出冲动、过激行为

B 在对方情绪平稳下来后,再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对方沟通 C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释放情绪 D 客观、坦诚地向相关领导说明情况

12、赴任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多方面的不适应,不包括(C/D)A 情绪表现:焦虑、抑郁等

B 生理表现:睡眠质量下降,饮食规律紊乱 C 人格障碍

D 身心疾病,如胃溃疡、慢性头疼等

13、处理人际关系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

A 与人相处要注意深度 B 与人相处要注意广度

C 与人相处要考虑对方的生活背景和风俗习惯 D 与人相处以自我为中心、绝不吃亏

14、当你感到身边有领导或者同事对你的工作不认同或者对你有意见时,下列所说的哪些是合适的处理方法?(B/C/D)

A 与领导、同事针锋相对

B 了解别人对自己意见可能存在的原因都有哪些 C 积极主动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D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真诚地请教领导、同事帮助自己如何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

15、志愿者王华赴任后,总觉得无精打采,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感到自己思维迟缓、工作效率下降,也不愿意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针对这一情况,下列所说的哪些是合适的处理方法?(A/B/C/D)

A坚持工作 B按时吃饭、睡觉 C 每天坚持一项室外运动

D 这一情况如何持续一月以上,需要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16、赴任后身边发生了重大突发事件,你总是莫名的感到不安或焦虑,这时你该如何处理? 我们赴任后有可能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如瘟疫、自然灾害、政治**等。这类突发性事件有可能会引起焦虑和不安。这种焦虑是状态性焦虑,它由某一种情境而引起,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但有时某种情境很特殊,产生的焦虑十分强烈,有可能产生短暂的人格变化。因此,我们需要给予重视,积极求治。

首先,我会进行自我精神疗法。主动感知自己的情绪,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相信自己通过合理的方式可以消除不安和焦虑。如果可行的话,我会查找有关的医疗资料,科学地调节自己。同时,积极地和国内的家人、朋友以及赴任国的朋友们(如果有的话)交流,倾诉自己内心的不安,争取他们的帮助。

其次,在进行自我精神疗法的同时,进行自我松弛疗法。在工作之余,练习太极拳、听音乐、练习书法、写作、画画、唱歌、跳舞等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控制自我生理活动和情绪体验。

最后,如果上述方法还不能明显改善自己的情况,我会主动地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通过使用药物、接受心理治疗,尽快地消除自己的心理问题,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的工作,迎接新的生活。

17、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包括哪些?

1)改变生活方式

2)确定一个“放松时段”融入到日常生活里。试着养成放松的习惯。3)尽可能多做令你感到愉快的事情。4)不要让压力积起来。

5)记住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并表扬自己。6)做到劳逸结合。

7)承认压力的存在、问题的存在,正视它们,接受它们,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8、在国外,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有哪些?参考资料:王登峰《驻外人员心理健康讲座》视频 1)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国外孔院汉语课堂的教学中。2)积极地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

3)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同伴,共分享同分担。

19、在赴任国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如何面对其宗教、文化、民俗、民风等问题?

首先要在赴任国的环境中努力提高自己跨文化的交际敏感性,了解国外文化的特点,对所在国的地域文化、风俗、民俗和宗教状况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并且尊重别国的文化传统,避免和所在国人民的情感对立。

其次,要树立对他人积极期望,努力调整自我的内部认识。当我们看在所在国文化和自己文化程度不一致时,既不能应为所在国文化程度高而自卑,也不能因为赴任国文化的落后而产生某种国种的优越感。不管他人多糟糕,我们都要对他人信任,对所在地的文化持有尊重的态度。

最后,在了解和尊重赴任国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对当地的文化有所辨别,坚持和而不同,积极适时地传播中国文化。

20、在志愿服务期间,赴任国某知名企业希望高薪聘用你,你该如何处理?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应遵守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守则规定,在志愿服务期间,不得从事与志愿身份不符的的其他活动。赴任国某知名企业高薪 聘请志愿者,如果是在志愿服务期间,这是与志愿者身份不符的活动,应予以谢绝;在志愿服务结束以后,如果双方仍有合作意向,则可以继续接洽。

21、在国外生活,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遇到与个人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情况,作为一名志愿者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

保持积极健康心态,首先,以正确和宽容的心来认识和接纳自己。了解自己,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改善和接纳自身,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也有助于在人际交往和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同时,也能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准目标,永远不会迷失自身建设的方向。其次,以乐观的心态观察和接受环境。进化论说:“适者生存。”当我们面对陌生的环境时,难免有焦虑情绪。但是,如果能积极观察,悦纳他人,以乐观的心态努力适应环境,就能有利于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遇到个人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情况,志愿者应该现对他人的价值观很好的理解,并表示尊重,在遇到有与个人价值观严重矛盾的情况下,也应礼貌地向他人表明自己的价值观立场。

22、在圆满完成一期的培训任务,你想搞一场“中国文化秀”的活动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校方表示赞赏,但无法提供任何资金上的援助,你该如何处理?

首先,感谢校方的赞赏,对他们无法提供资金援助表示理解,同时与他们协商——第一,能否为我们的文化秀划出一个时间上的空档,并授权我邀请其他学校同事和学生家长来参加;第二,能否为我们的文化秀提供场地和录音设备上的支持(基本都是他们现有的)。其次,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告诉孩子们我们的文化秀计划——即使没有豪华奢侈的装饰背景,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中国物品,但我们有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用自己这一学期学到的东西来展示中国文化!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排练文化秀的节目。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精心设计出一份节目表,如何花最少的钱(资金老师自己想办法解决)办一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表演。比方说,如果教学对象是初 高中生的话,可以以春节过年为题材,编排一出关于“年”的小品剧(台词和旁白都由学生来说,包含中英文),由学生来扮演怪物“年”,害怕“年”的古代中国 人以及最后用红色的东西把“年”吓走的中国人,在这个小品剧中就能体现中国很多文化元素,如古代服装(可以自己带领孩子用纸和颜料制作)、对联、红“福” 字、鞭炮、灯笼等。小品剧结束后,可由老师带领学生邀请来参加文化秀的家长、学校员工一同包饺子(提前把面活好、馅儿准备好,所以现场只需要一口锅、一个 电磁炉和水即可,简单易操作)

23、你的邻居在常常在晚上举行酒会,非常嘈杂,并且持续到深夜,影响你的休息,你会有何感想,并采取怎样的措施?

首先,我觉得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是与邻居相处融洽的关键。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参与其中,与邻居交朋友。

2,与邻居沟通,商量减少每周晚上酒会次数;挪到周末,或者对酒会时间略做调整。3,可自己采取一些抗噪措施,比如戴抗噪耳机等。

在国外,因文化差异,相信我们经常会遇到与目的国人们生活习惯不一样的情况,但我们要学会

志愿精神有感300字 篇6

是啊,志愿服务就是这样,累并快乐着,我也相信我会成为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的青春,为他人带来温暖与光明。

从这次之后,我更深深的爱上了志愿服务,每当周末我就跟着爸爸一起去报名参加,截止目前,我利用周末累计参加志愿活动30多次,工时达60多个小时。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7

“志愿者”这个词随着我国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 其出现的频率日益升高。对于身处高校的大学生们, 更是耳熟能详。作为志愿者主力军, 大到奥运会、残奥会、世乒赛、世博会等关系国家形象的国际活动, 小到慰问孤老、植树美化等改善身边的公益事业, 处处都活跃着大学生们的身影。而这在发挥大学生能力服务社会的同时, 又使他们自身得到身心上的锻炼, 可谓是大学生非常理想的“第二课堂”。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通过调研主要了解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及看法, 反映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的所得和参加志愿服务积极性的源头。更重要的是, 希望通过这次调研, 可以从大学生中直接收取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给我们最真实、最直观和最有启发的参考, 从而对症下药, 给出相应的建议。此次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 实际收回568份, 有效问卷491份, 以下调研结果均以参加过志愿服务的491份问卷为分析数据, 受访者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比较“普及”, 但还不够“深入”

在问及曾经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 7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 2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 当被问及为何不参加志愿活动时, 68人次选择了“没有合适的项目”, 47人次选择了“不了解参加志愿服务的渠道”, 45人次选择“没有时间”, 可以看出没有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本意并不是排斥志愿活动, 只要组织机构提供合适的项目, 宣传的渠道再多样化些, 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还会越来越多。当被问及“您认为志愿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时, 大多数人把票投给了“高度责任感”、“乐于助人”、“吃苦耐劳”, 这表明青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还是比较正确的, 对志愿服务也是抱有非常认真的态度的, 而不是“敷衍了事”。

虽然大多数同学参加过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但只是达到了数量上的普及, 在质量上表现的却不够深入,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真正坚持参加的同学并不多, 调查中发现, 49%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是在“一学期三次”, 除去考试的时间平均每月一次, 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上我们的大学生做的还是比较让人欣慰的, 但是据了解, 大部分同学参加的这三次志愿服务活动都是班级组织的团日活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 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不够深入。

在被问及“参加过的志愿服务主要有哪些内容”时, 204人次选择了“社区服务”, 125人次选择了“环境保护与美化服务”, 当问到“更愿意参与哪一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时, 有213人次的同学选择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 另外有225人次的同学选择了“支教助学”,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 目前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多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服务型”工作, 这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贡献自己的技术与知识的本意存在很大的出入, 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大学生的价值作用。铺天盖地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多数学生来说仅仅是一种课外点缀, 并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挖掘潜在的价值, 使大学生能够真正的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术运用到志愿服务上。

2.2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招募渠道还不够宽泛

拓宽志愿者招募的渠道, 做好宣传工作, 是引导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参加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中, 47人次的同学是由于不了解参加志愿服务的渠道。对“您是通过哪种途径了解校内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问题, 有159人次选择“社团组织”, 272人次选择了“班级内通知”, 这也反映出上题中大部分同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因为是班级的团日活动, 而非发自内心的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调查中只有127人次选择了通过“宣传海报、传单”的途径来了解校内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 由此可以看出校园内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还是很有限的,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志愿服务活动之路要想走的更远更快, 单单依靠班级内通知及社团的组织是远远不够的。

2.3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期望值与实际所得不相符

万事必究其根源, 在了解了大学生志愿者为什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明确了他们的动机与目的后, 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 使我们的活动与他们的目标相结合, 达到一个双赢的结果。

在这次的调研活动中, 我们也把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列入了问卷, 当被问到“您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是什么?”时, 301人次选择了“帮助他人, 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有210人次选择了“积累社会经验, 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 这些同学都将志愿服务活动看作是锻炼自己的很好机会, 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起到确实提升自身能力的作用, 充满着正能量。但也有213人次选择了“可以申请素质拓展学分”而参加的志愿服务, 另外有75人次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只是起到“消磨空闲时间”的作用, 31人次认为是“班级任务, 不得不去”。可见对于经验的积累和活动里体现的为人服务的志愿精神, 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最要注重的“卖点”, 但是高校志愿服务的行政色彩正逐渐显现。

2.4 目前志愿者组织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顾名思义, 志愿服务是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 但是在提供服务时所产生的一些必须的费用开销, 如餐饮、路费等该由谁来负担呢?针对这类问题, 在被问及“您觉得参加志愿者活动应该是?”的问题时, 有61%的人选择了“无偿提供服务”, 14%的同学选择了“得到适当的报酬”, 另有15%的同学选择了“个人财力无法接受时才接受一定的报酬”。再被问及“您是否愿意为志愿活动承担部分经费 (如车费等) 时?”只有16%的同学选择了“不愿意”, 65%的人选择了“视情况而定”, 有19%的同学选择了“愿意”, 看来在支付这些必须的费用时, 大学生志愿者还是比较能够接受自己来承担的, 当然, 这个结果多多少少还是会被在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就读的是独立院校学生, 家里经济条件普遍较富裕这个前提所影响。但在问到需要本人支付这些额外的费用是否会影响你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时, 大部分同学回答“会”, 这表明大学生志愿者更乐于付出体力而非经济, 组织者们应该有解决志愿者们“后顾之忧”的意识, 可以通过政府拨款或向社会、企业拉赞助的方式筹集必要的资金, 部分政府单位是有专项志愿者活动经费的, 这块信息的不畅通是高校志愿者组织无法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原因。适当的激励措施也是必须的反馈机制。在被问及“您认为眼前 (曾经) 志愿工作有哪些还需改善的地方?”这一问题时, 大学生对目前的志愿者服务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 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 如更多的激励机制, 更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 更加实际的、常规性的工作。

总而言之, 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 追求与社会接轨, 同时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 因此志愿服务活动的展开应该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使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参加这“第二课堂”的学习, 并在倾心挥洒愉悦汗水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收获。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普及”的大环境下, 使之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 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的过程, 合理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探索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摘要:文章从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可、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渠道、志愿者组织体系等三方面调查资料为基础, 通过对温州某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调研和剖析, 得出当代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状况不容乐观的基本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志愿服务,志愿精神

参考文献

[1]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 2006 (05) .

[2]陈艳.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思考[J].南方论刊, 2007 (01) .

永远的志愿精神 篇8

——赵广军

10多年来,赵广军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他从来没把荣誉当做炫耀的资本,相比之下,他更希望通过一个人影响一批人,通过一批人影响一群人、一代人一一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将关爱他人的精神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对全人类来讲都是弥足珍贵。据统计。各大主流媒体对赵广军事迹的专题报道达1000多篇(次)。10年,3600多个日日夜夜,赵广军总共累计服务近万人,约5万小时,自掏13万元积蓄帮助孤寡老人和有自杀倾向的特殊人群,先后帮助1200多名边缘青少年。志愿者事业的社会救助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完美结合,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我们脚板底下地球那边的比尔·盖茨式的慈善和赵广军式的救助,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人类的文明进程并不足“国情”所区别,向善的美好的心灵息息相通。

“志愿者”一词起源于西方,一般认为,志愿者是在职业之外,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强制驱使,为改进社会、提供福利而付出努力的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志愿者有不同的称谓,在我国香港称其为“义1二”,在我国台湾称并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1994年12月5日。由共青团中央的自发行为过渡到~种有组织的集体行为。截至2007年底,中国志愿者总数已逾8000万,大量志愿者的出现,是中国文明社会正在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象征。

志愿服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助人为乐”。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人之老,幼吾幼人之幼”就是东方古老智慧对志愿服务的平民化诠释。而1000多年前范仲淹一句自勉式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将志愿服务从邻里间人文关怀的层面提升到政治伦理重构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句“为人民服务”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下对志愿服务的一个全民总动员。志愿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它由社会责任感、国家自豪感、人类同情心等基本价值理念组成,它超越了商品交换的原则,展现了人性崇高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精神满足感,已超越了物质和金钱的满足。

广州海珠区昌岗街老人公寓的7位老人,是赵广军的“老朋友”了,赵广军照顾他们已整整5年了。每次见到赵广军,老人们就像看见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喜上眉梢。他们说“广军这孩子心限好、心也细。”

2002年的冬灭,特别冷,赵广军拿出4000多块钱买了32床鸭绒被,送给周边的特困老人。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说:“慈悲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赵广军的行为,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和诠释,他所做的,很多时候只是些小事,但却能给这些老人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赵广军明白,耍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仅有热情、干劲是不够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再加上细心和耐心,以及不怕挫败的韧劲,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出色的志愿者。

快乐是志愿者最好的诠释!然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仅凭一时的冲动、一股热情是无法胜任志愿者的工作的。几乎每一个威功的志愿者部会有这样的感触:做一时的志愿者很容易。但是时时刻刻都坚持以志愿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那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这就要求参与者必须有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信念,持久的耐心,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深沉而博大的爱。参加志愿者活动其实对志愿者自己也是一个挑战,一次锻炼,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赵广军的薪水并不高,但只要能为社会尽一分微薄的力量他就会感到很自豪。赵广军愿意做一只萤火虫,虽然只能发出微弱的光,也要要黑暗中夜行的人带来一丝光明,一线希望。赵广军常常三五百地把钱捐出去,帮助孤寡老人。前段时间,赵广军给深圳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少女寄去了300元。剩下不多的一点,要留在帮助边缘少年,作为在物质,给予他们关心的经费。朋友笑话赵广军对别人是极端的大方,对自己却是极其的吝啬,记不得自己有多久没有买新衣服、新鞋子了,反正只要有穿就行。

最尴尬的是,有时候为了帮助他人,常弄得自己分文不剩,还要向家里要,幸好赵广军的父母都深明火义,很支持他的工作。但这使赵,~军常常觉得亏欠了父母,可是作为一个志愿者,他也只能这样做了。有些人总认为赵广军很傻,做的事不仅不能挣钱,还耍人把人把地把钱扔出去。可是赵厂军却觉得自己是最聪明的人,因为赵广军懂得幸福的真晰一不在于索取,而存在于奉献。拥有花不完的金子,不如拥有一颗博爱的快乐的金子般的心,而金子般的心足往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铸造而成的。

这么多年来的志愿者工作,社会也给了赵广军很多的荣脊,很多媒体如《广州航道》、《羊城晚报》、《法制报》等多家报纸杂志都用大篇幅报道过赵广军的事迹,中央电视台也做过赵广军的专访,扪下他做志愿者“平凡”却快乐的一天。虽然社会给予赵广军的肯定与荣臀不少,但荣誉并不是赵广军所追求的。赵广军不看重金钱,对荣晋看得也很淡,赵广军做志愿者并不图什么,要说图也是另有昕图,那就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带来快乐,能为社会带来一份温暖。也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志愿者,了解志愿者并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上一篇:陕西省大学生话剧节下一篇:adidas兄弟经典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