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2024-09-11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通用12篇)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时代呼唤着千千万万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 是建设祖国的栋梁, 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 培养和造就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促人向上。一般来说, 自尊心较强的人有强烈的好胜心, 能积极进取, 它会萌发创新意识, 产生创新行为。因此, 教师要相信学生、爱护学生和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第一秘诀。创新需要有自信, 有了自信, 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行动, 没有自信心, 就没有创新, 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和独立性。没有独立性不能进行创新活动, 而没有顽强的意志, 创新也不会坚持到底, 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特别是战胜困难的恒心和毅力, 面对失败和挫折不屈不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大胆让学生自主地去学、去想、去做。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 语文教学首先要“打开”、“放开”, 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所提供的情境中翱翔。朱自清的《春》, 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上课时, 我播放了《春到沂河》这首柳琴独奏曲 (全曲描绘了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 , 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 展开联想, 想象春天的美景。学生在明快的节奏、美的旋律中迅速地展开联想。在想象中, 一幅阳光明媚、东风荡漾, 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流露出热爱大自然的喜悦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心灵得到了充分的自由,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设想,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教师只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 从上课讲到下课, 学生听得无精打采, 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教师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回答问题时, 要提倡一问多答, 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教《皇帝的新装》, 在学生朗读课文以后, 要求学生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 (一个**的皇帝) , 并讲出理由。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虚伪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学生一下子讲了十几个。更令人惊奇的是, 学生在讲理由的同时, 大多能扣住文章的中心。在课堂上, 学生回答的问题不仅新颖, 而且灵活。在时空上学生都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教《马说》一文, 小组讨论:你同意作者“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吗?请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谈谈。学生开动脑筋, 畅所欲言, 提出“毛遂自荐”、“天生我才必有用”等观点。学生不受拘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活动中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 要求一个人不仅动脑, 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 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 还有技术的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联系实际, 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例如, 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可以发动学生, 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还可编撰小字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是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我广泛发动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周的时间里,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上百条黄河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后, 精选出若干条, 由文学社成员编撰了一期小字报。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教《春》,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 画出有关春的五幅图画。总之,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也为教师施展才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艺术提供了最佳场合和最多的时机。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应该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为此,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探索、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让我们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 让“学生”这一时代之花, 在我们培植的“沃土”上, 开出丰硕之果。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篇2

摘 要:对儿童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细心地点拨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地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语文创新;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20-0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然而,小学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

首先,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承担着学生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等诸多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实施与技能。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思维模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作为导向的教师也应首先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观念的能力,要有“贵在创新、敢于创新、”的观念。其次,在教学中 要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一种创新的理念、改革的锐气将社会需求、时代要求、学生需要贯穿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让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创新教育理念有机地协调、完美地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其次,增强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弘扬学生的个性。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导,学生是认知事物的主体。学生认水平的发展与完善同其他事物的发展是一样的,内因起主要作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相对于主导性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总和,而创新性是学生在主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总和,要让学生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学生从无意的自发创造上升到有意的自觉创新的高度。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兴趣广泛,术有专攻,要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允许不成熟与失误,允许不同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独特的见解应加以鼓励。教育学生要有创新学习意识,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中,要有探究学习的意念,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探索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挖掘学生主动学习,大胆否定的能力,要学生形成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书本,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能力,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机制。

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启迪,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我认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具体做法是: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在课堂上我经常说:“我们来一起学习,好吗?”“ 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行吗?”这样的话语经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及时的,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声“你真棒!”“你的说法就是创新”“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创设美好的情境,同时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人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

二、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特别是低年级,它是基础的基础。按修订版《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我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价、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更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句等,先让学生之家评价,以他们同龄人、同年级、同程度的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做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造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意冒险提问。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提问。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精神 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105-01

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释疑是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激励他们敢问、敢想、敢说、敢做,发挥创新的潜能。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情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渔网、蜘蛛网,在学生看到画面之后,我问学生:“你看到什么啦?生活中见过吗?今天老师再带同学们认识另一种网,想不想认识呀?”接着我出示课文题目,这时我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它吗?”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国际互联网,你离我们有多远?国际互联网,你有多大年纪?你是怎么形成的?”接着我说:“同学们向国际互联网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到,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二、教给质疑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揭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样学生主动探求、思维活跃,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铺垫。

2.初读质疑。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提出疑问,这样既能疏通课文,又能养成“自己读书”的好习惯。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学生提出了:“饥餐渴饮”是什么意思?“晓行夜宿”是什么意思?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句末为什么是感叹号?等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状态下,拓展了思路,为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埋下了伏笔。

3.细读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困惑处质疑求解。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文章的最后写到: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当读到这里时,学生提出这些问题:“为何这里作者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景呢?”此刻教师稍作讲解,学生很快就能悟出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

三、培养释疑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1.联系上下文释疑。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在讲读王二小被敌人挑在枪尖时,有的学生就质疑:既然二小已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为什么不想办法摆脱呢?难道没有其它摆脱的方法吗?针对这一疑问,我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来的鬼子有多少?年小的二小有没有摆脱敌人的能力?这样一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二小由于对八路军的爱,对敌人的恨,他要保证后方更多乡亲们安全脱险,才出现了如此伟大的壮举,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我国人民为了抗击敌人团结、勇敢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释疑。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在学到第4自然段时,有的学生提出:作者在写作时写到:珍珠鸟落到我的书桌上,蹦到我的杯子上,喝我的茶水,用嘴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主人为什么没有反应呢?这时,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问:“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会很着急,因为它把我的稿纸弄脏了。”有的说:“我会把这只捣蛋的珍珠鸟关起来?”有的说:“我会很生气,再也不让珍珠鸟到我的书房来。”……这时我又问:“主人怎么做呢?为什么?”这时水到渠成,学生畅所欲言,体会到主人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这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打破盲目服从,在训练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4

首先, 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只有自己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并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 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这样我们才能够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 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其次,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 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 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努力做到“教得轻松, 学得愉快, ”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和生命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 一起交流。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畅所欲言, 在教师的尊重中主动去探求新知识, 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里, 任思维纵横, 任想象驰骋, 任情感涌动, 多种想法涌动、交汇, 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引发创新的潜质。

如有位老师教《赤壁之战》一课, 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 他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他让学生当黄盖, 而他则当黄盖 (学生) 手下的一员将领, 让“黄盖”在火攻曹营的路上回答“手下”的提问, 他还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向“黄盖”请教。由于学生担当的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 自然不愿被“手下”问住, 于是他们相互补充, 争相回答“手下”的问题, 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巧妙之处。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 既有信息的传递, 又有情感的交流, 更有思维的撞击, 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 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再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 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 积极思考, 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 激发创造的潜能。因此,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认识规律, 并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雨中登泰山》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形象可感的泰山图, 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进而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泰山为五岳之首, 巍峨的泰山素以雄伟、庄严、挺拔、壮观著称, 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风光绮丽, 雨中的泰山更是别具情趣。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游览一下泰山的雨中奇景吗?”学生们充满好奇的眼睛透出了对泰山无比的向往, 显示出了学习这篇课文的极大热情。学生只有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 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迸发创新因素。

最后, 拓展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 没有想象, 就难以创新。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 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 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 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 只有丰富的想象,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作为教师, 要能够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和分析, 产生联想和想象, 改变视野, 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 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如有位老师在讲到《离骚》中的“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时, 就问学生:“屈原依依不舍得离开郢都, 一路走来, 不停地回头望, 他看到了什么?”有的回答:“靳尚、公子兰、上官大夫在嘲笑他。” (看到了小人得势) ;有的回答“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进谗言成功了) ;有的回答“看到了楚襄王和靳尚他们在酣畅淋漓的喝酒。” (应证了“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和“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燕雀、乌雀巢堂坛兮。”) 老师紧接着又问:“屈原他想看到什么呢?”学生便又积极的思索起来, 一生回答:“他想看到辽阔大地上长满了草, 不是毒草恶草, 是散发着芳香的草。”至此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终于明白了屈原文中用香草喻君子的意象。

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给学生以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而是落实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语文课教学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只要我们充分信任学生, 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才能时, 学生所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就会常常令我们惊喜。我们也就会达到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日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贵州教育》, 2003年第10期。

[2]张永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5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

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

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

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

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2)活动有无成效。活动的成效会激励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假如活动不了了之。只会产生消极影响,(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

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

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

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

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

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

效应作一描述。

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适应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

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精神;教育环境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指以现有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和常规常人不一样的见解与看法,是异于常人的新想法形成的概念化过程。创新是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推动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强,所发现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创新就是对发现事物的再创造。而在这样的世界情景下如何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变成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对于我国国情而言,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学生是教育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学生教育创新精神,我认为可以从教学时的教学氛围与教师在教导教材时对于教材空白的部分处理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得到对创新知识的培养与锻炼。

一、创造合理的教育环境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是學生每天学习与接受新知识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与学生价值体系建构,而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去想,敢于创造,敢于创新。如何培养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让学生敢于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教师所要思考的,教师是一节课教育环境创造的主持者,对于教师如何创造出宽松的教育环境,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可以多多鼓励学生试错,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要以一味地指责,要鼓励学生虽然答错了但其敢于尝试与提出的勇气是非常可贵的,不要因为自己一些过激的话语而抹杀了一个学生对事物的尝试性。而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做朋友,只有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才可以大胆放心地把所想的表达出来,才会有新的理解才会学会创新。

二、教师对教材空白的处理

教材是教师在符合教育大纲教学而出的题材,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书籍。但有的教材的完整性并不全面,他只是对一部分或者一个面进行的书写与讲解。学生在学习教材时,一定会想之后发生了什么或者两件事中间又少了什么。教师要合理把握学生的这种思想,这正是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结合让学生试错,一定会有非凡的效果。学生及时提出了错的说法,也用于尝试创新了,这便是创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导时遇到空白的教材区域不要盲目跳过,要结合生活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

创新精神的培养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一个长久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时要有耐心,并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做好。我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创新这棵苍天大树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吴明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青海教育,2004(Z3).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 篇7

“创新”一词最早源于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1912年出版) 。文中将它作为经济学的概念提出, 意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结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通常指在前人或他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 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 抑或能够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的精神, 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 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结构和数量, 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这是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大问题, 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是社会的迫切需求, 是21世纪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 因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比重并不大, 大学生如何才能成为精英能够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精神。我国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面对高新科学技术的挑战, 过去培养市场人才的传统模式必须向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创新型教育模式转变。由此, 创新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 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质上是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旨在促进其树立奋斗目标, 顽强的去超越自我, 不断的追求卓越, 成为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并且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 具有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不迷信权威、拘泥书本、墨守成规, 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方法和技能, 结合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 独立思考、大胆探索, 勇于标新立异,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诉求。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路径

我国大学生创新精神明显不足,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应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一,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体系和机制。首先, 应制定一部专门的《创新法》。依法保障和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发展。尽管我国制定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 但不够系统, 效力层次过低, 可操作性不强。其次, 建立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要努力体现创新是目标、知识是基础的指导思想,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和标准, 将评价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再次,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出台有关激励政策, 投入专项资金, 奖励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最后, 加快高校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主要是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创新, 为创新思维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文化上, 自汉代“罢默百家, 独尊儒术”儒文化一统天下, 从内容到形式都牢牢束缚儒生的思想。道德哲学上, 道家的“不敢为天下先”的避世哲学以及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在思想深处积淀为“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行高于人, 众必非之”的从众心理, 反映在教育上即对同一问题的求异思维常常惨遭厄运。标准化、统一化的应试教育, 阻滞窒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将富有创造潜能的一批批学生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件。为此, 高校必须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以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新型教育观念, 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鼓励教师采用创造性教学法, 启迪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索未知世界, 切实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第三, 将客观的社会诉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马克思指出:人的创造性、能动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潜能素质, 若得到开发, 就表现为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意志和体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在不断反思、批评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加以思考, 就能确立理想的自我, 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志愿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才会有意识的学知识, 并按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向, 把客观的社会诉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 将创新精神融入其主观意识中, 成为其个体人格中的一种特质。积极引导、启迪、激活创新意识, 树立和强化创新观念, 使其在大学阶段就养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毕业后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成为合格、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第四, 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 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地位, 创新的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 科学分析能力、设计制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并制定培养方案,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而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知识的广博直接决定着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开导程度。因此, 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就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优秀人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制定有关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创造有利条件, 营造良好环境, 切实加强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并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第五, 开展“创新学”课程。“创新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该课程已在世界相当多国家的教学实践中展开, 我国少部分高校正在进行有益的努力和尝试。培养创新思维, 首先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 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其次, 在具备宽广的知识基础后, 更重要的就是要参与实践。因此, 在我国开展“创新学”的实践中亦必须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 只有具备了充分的知识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同时更应当重视实践训练, 在对学生的实践培训中系统的解析创新思维、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开发等内容, 重点训练学生的求异性、发散性、逆向思维, 开发学生处理问题敏感性、灵活性和变通性。这才真正的有益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 积极探索及广泛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所以, 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 逐渐强化教学实践, 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应与社会各界联合, 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 设立开放型实验室, 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 把它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学分和经费支持, 选派教师进行指导, 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高校应该立足第一课堂,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媒介, 开展实验、实习活动。在实践中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 并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

第七,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 应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精神, 着力构建适合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锻炼其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针对他们求异、求新心理, 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 让其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此, 要活跃学术气氛, 允许各类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 允许“标新立异”。高校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和社会名流举办学术讲座, 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其成长成才的经历;组织开展科技创新论坛, 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还可以组织科技创造发明比赛、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等, 营造浓厚的创新精神培养氛围, 以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 提高他们对创新能力的正确认识、强化其创新意识和观念、追求创新精神。

结语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表现的高级形式, 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 其创新精神决定着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新时期大学生接受着各方面的信息, 同时也被各种知识革新所冲击。不仅享有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等多方面的资源, 好比站在巨人的肩上, 更应该培养和加强创新精神, 发掘创造潜力, 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摘要: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 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现状不容乐观, 以何种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新时期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 提出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几点策略建议。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一、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 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功能性交际者。

在课堂教学中, 变教师的单向教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的双向交流。为了创设双向交流的语言情境, 可以突破每节课用讲解和机械操练的方法, 只教若干单词、句型或几段课文、某个语法项目的套路, 采用跨课跨单元的整体教学法, 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 经常变换教学方式, 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以一位学生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报告为序幕, 然后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 诸如朗诵、问答、会话、看图说话、讲故事、表演、游戏、唱歌等。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比较充分的交流。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向学生呈现语言学习的过程, 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生如何学习。这能促进课堂教学逐步做到变教为学。

虽然, 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 备课费时费力费心, 但是, 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 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正体现教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 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 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 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发展, 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 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了学习能力, 增强了创造意识, 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找准创新教学的支点

创新课堂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并得出问题的结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做好以上这些,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立足一个“放”字。

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探索, 通过开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形成创新思维;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下, 形成创新能力。

(二) 突出一个“活”字。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我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基础, 教师要大胆创新, 用活的教学形式、活的教学方法、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抓住一个“趣”字。

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兴趣是认识的动力,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 创设一个“新”字。

课堂教学的新颖性是课堂教学创新性的灵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量倍增、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爆炸时代,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创造性方法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 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 把新的事物和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可以使课堂教学体现时代气息, 使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的感觉。

(五) 强调一个“实”字。

我们进行创新教育, 必须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学习习惯等, 以务实的态度取得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通过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挑战、探索的精神状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繁琐的练习、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 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启发式教学,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积极的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一是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想法, 并给予及时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 也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煞。应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提出异议, 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 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在教学中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 开展分层次教学,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 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 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有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对换, 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 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三是在课堂上要大力开发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 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迅速反应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 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诱导, 探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激发其积极思维, 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一是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 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素材。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等。通过简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使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 归纳有关规律, 将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 这也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二是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教具和组织专题研究, 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发挥出了自己的创造潜能, 相对独立地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由已知推及未知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教学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 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教学绝不能脱离教材, 应从教材的重点出发, 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 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这种探索性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践印证。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9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往往只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的滞后性。既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思维, 又要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创造力是无法教授的, 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有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 这样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自我表演, 强化学生的表现, 让学生尽展才华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 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现教师的成功。教育教学的观念创新就是要让下一代人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校应当成为创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场所, 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有意识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地探索与努力。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 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 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关键。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首先需要教师队伍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只有不断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创新的学生。教师是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和质量。因此, 当代高校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 还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创新,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去探索取得先进科学技术的途径和方法。为此, 要把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师培训过程中, 既要加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 又要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来武装自己, 不断获取新知识、接受新理念, 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借助教材这个载体,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潜心构思教学流程, 循序渐进,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唤醒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意识引导下,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动机, 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代大学生普遍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得比较扎实, 但观察分析能力差, 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很多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 遇到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 往往束手无策。因此要以多向思维为特征提高其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有利于唤醒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解放大学生的思想, 活跃学生思维,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促进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给予充分信任, 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在当今信息社会中, 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人们要有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 敢于突破常规, 敢于对现有知识质疑, 挑战陈旧的学术体系, 在发现和创新知识方面敢于另辟蹊径。要倡导勤思、善问的良好学风, 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不要怕被学生问倒, 更不要扼杀学生质疑的优秀品质。

四、创新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方法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 但更强调不断拓宽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基本目标。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强调学生综合性基础知识的学习,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创新性的教育方法能够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理念及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开放性、全面性与多元性, 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 引导他们探索新知识。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鼓励学生经常参加科技活动,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 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全新的教学方法还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表现形式, 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五、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是以课本知识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偏重于学生的答题速度和熟练程度, 但在鼓励学生创新与创造上有所欠缺。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鼓励拔尖, 鼓励专长, 支持创新。学生需要有成就感与认同感,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技能得到表现, 得到认可。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 同时, 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与认可;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思想都要给予重视与引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敢疑、善疑, 避免学生死啃书本, 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状态, 尽量少用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做法。 教师肯定的评价, 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的赞扬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 还能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如此良性循环, 定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制度保障。

六、树立教师无私奉献的观念

人类知识浩如烟海, 科技发展迅猛, 教师更要争分夺秒地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 设计创新思维的训练模式, 创造创新意识的情景, 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悉心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师们的付出是无法计算的, 更无法用金钱或物质来衡量, 因此, 无私奉献是教师最可贵的高尚品质。爱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动力。教师的无私奉献和真挚感情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是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真挚的情感, 以知识本身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 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 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真挚情感和无私奉献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 创造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宝贵财富——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 同时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

七、结 语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显著成效的, 需要有一个过程。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师并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当前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神秘化等现象, 形式主义还依然比较浓厚。因此,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总之,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高校要以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为指导, 促进教师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形成,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有爱.培养创新精神最重要[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1998, (Z2) :44.

[2]祁丹凤.培养创新精神要渗透于教育活动中[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1999, (8) :17.

[3]赵学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1999, (11) :17-18.

[4]王习胜.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之核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99, (1) :12-13.

[5]严冰.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J].云南教育 (小学教师) , 1999, (15) :21-2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篇10

一、转变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为了开发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 调整知识结构, 优化思维方式, 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途径是是多元化的,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验操作、组织丰富多彩的创造与发明活动, 对学生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运用幽默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研究表明,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10种素质, 而幽默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富有幽默感的教师, 讲课生动形象、扣人心弦;一个比喻可以画龙点睛般地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个幽默, 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中回味思考, 这样的教师讲的课,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探索知识的欲望强烈, 学生是在“享受教学”。增强教师幽默感的方式是多样的, 但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 要积累丰富的知识, 以善于提炼生活的心态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掌握一些适当的幽默技巧, 让学生在“享受教学”中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与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疑问, 才有思考,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如果教师能积极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 那么,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 创设一种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提到点子上, 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促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正是对一个问题的好奇, 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 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而由此引发的激烈的争论又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在争论中油然而生, 更使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究的高级阶段。

四、在实验中让学生自主研究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声音的传播, 我让学生自己找材料制作了一个土电话, 比比谁的土电话传话能力强。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家都积极动手, 有的用易拉罐做, 有的用塑料杯做, 有的用废纸壳做。对比之下发现, 塑料杯的效果最好, 传话能力强, 声音非常清晰, 比用其他材料做的效果好。这样, 学生多动手, 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到本课之外的相关知识。

实验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 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全过程, 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畅所欲言, 这是他们的权利, 也是教师的责任。如, 教学“电磁铁”一课, 在学生探索用什么办法可以增大电磁铁的磁力之后, 就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这样做, 是怎么想的, 发现了什么等。

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因此各不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增加, 往往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创新意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只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另一部分学生, 由于受传统教学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只是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 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结论。如果此时教师能及时地打开学生封闭的思维, 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用亲切的语言激励他、用信任的眼神鼓舞他, 给他“你能行”的勇气, 学生就会战胜自我, 从自我中走出来, 积极思考, 大胆创新, 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11

关键词:浅谈 培养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可以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下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营造平等互动的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当教师始终以朋友、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态度和蔼可亲,语言亲切热情,学生没有紧张、畏惧的心理时,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有新的发现和创新。例如我在教学《难忘的启蒙》时,我同往常一样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亲切地向同学们介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难忘的启蒙》这课,老师想先让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再思考、探索、讨论,发表意见,最后大家再评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行。”这样营造融洽民主的参与氛围,同学们听后都反应热烈,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问题:“启蒙”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具体是指什么意思?课题为什么叫“难忘的启蒙”?这课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怎样的品质?……提得多好啊!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不急于让部分好的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也不急于自己给学生答案,而是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自由学习,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我则在小组间巡视,从中加以启发和引导。讨论结束让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大家共同评价,最后我作归纳总结。这样整堂课都在平等、宽松、和谐、热烈的气氛中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而求知欲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创新动力。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导入课文的首要环节,创设特定的情境,唤起有意注意,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课时,先设置色彩鲜明的课件: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上有一群千姿百态、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鸟,好像正在展翅欲飞似的。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再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学生仿佛走进了“鸟的天堂”。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带着新奇、带着疑问,探索、讨论课文内容。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记得牢、理解得深,更重要的是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探索内部的动力,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质疑,才能开动脑筋,激活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个别学生对存在的问题不敢问,更多的人则不会问,不知问什么。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自学、预习、讨论、听课、作业时引导学生质疑,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引导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中探究新知,发展智力”。如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儿子”课文三个儿子而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直扑课文中心。这种利用变序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并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继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此增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拓展空间,挖掘创新潜能

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时,不应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而应提供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具体这样做:(1)课内外结合。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靠课堂讲练,很难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发展需要。语文教学要冲破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把学生引向课外,纵横联系,内外结合,拓宽知识来源,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学生看《安徒生的童话》等书籍或动画片;学习《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时可以介绍《三国演义》电视剧或小说让学生欣赏等,并且通过开展讲故事、课前两分钟演讲,交流心得体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2)加强与生活实际联系。我们教学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课本上,更重要的是以课文为基点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课时,我先问学生:小壁虎又长出一条新尾巴说明什么?紧接着我又补充一个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事物能再生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后有的说:“小树被风吹断后能重新长出树枝。”有的说:“我的手不小心划破了皮,几天后就能痊愈。”……同学们能开动脑筋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如教学《晏子使楚》这课时,有一位同学就大胆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楚王也有我们学习的好品质,那就是知错就改。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他回答道:“楚王千方百计想侮辱晏子,但是都没有达到目的,他没有恼羞成怒,最后放下架子赔不是,这不是知错就改吗?”听,这难道不是创新?不是他积极思维活动的结果?我立即肯定了他的说法:“你真厉害!你就是与众不同!”老师这样的表扬与肯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12

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应围绕着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

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教学思路要清晰, 教学环节要扣紧, 教学重点要突出, 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要广泛, 教学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学评价要有激励和推进作用, 教学感情要投入, 教学问题的处理要及时灵活, 教学知识的总结要简明扼要。

要做到以上几点, 教师需要有很大的付出, 要有比课堂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堂的45分钟。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只有长期坚持在教学中实践探索, 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科学的提问是具有启发性的, 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 丰富想象, 探求新知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活跃的心理, 从不同的角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提问。

如采用比较法能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在教过去进行时态时, 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现场活动, 得先从现在进行时态提问入手。如:

(1) A:What are you doing now? (教师问)

B:We’re having an English lesson. (学生答)

C:We’re studying English. (学生答)

(2) A:Look!What’s that boy doing now? (教师问)

B:He’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学生答)

……

当学生能应答如流后, 教师把句中的时间改为过去的某一特定时间继续开展问答活动。

(1) What were you doing this time yesterday?

I think you were having a Chinese lesson.But I was getting ready for today’s new lessons.

(2)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 came in just now?

I think you were getting ready for the class.

……

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已有了新的知识意向时, 进行推进提问:

(1) 上下对话表达有何差别?为什么?

(2) 谁能说出新的对话表达属于什么时态?

这时学生会展开思维, 开展讨论, 抓住上下不同的时间线索进行对比, 导出教学重点——过去进行时。学生在这种轻松、活跃的听说问答一系列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的知识领域, 学得愉快, 也学得明白。

三、精心策划教学活动, 营造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展课堂活动是为了营造一个宽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供学生展示自我学习能力、开创创新思维的又一个平台。让学生都能登上这个大平台, 自然地走进英语学习的语境, 展开思维, 大胆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课堂活动有多种形式, 如看图说话、复述故事、对话表演、课文朗读比赛、小组讨论学习汇报、新单词学习记忆方法推介拼比、单词编写片段作文、老师问题解答等。

活动中设有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 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 有评价和奖励机制。这种活动的开展既能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 又有小组的协作精神, 形成了书本知识和师生情感的交互网络, 满足了学生对知识推进的向往欲。

四、开辟英语第二课堂, 延伸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语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的开展是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和运用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教师还应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如阅读课外读物, 能让学生获得很多教材以外的语言信息, 如中外文化习俗、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和体育科技等很多知识, 丰富自我,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游艺活动、英语晚会、编写英语小戏剧、演唱英语歌曲和相互批阅试卷等。

实践证明, 开辟此类英语第二课堂已成为了我独特的教学风格, 并确定为本校的英语校本教研课题, 带动了全校英语教学和竞赛活动的开展, 为许多学生的英语发展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受学生喜爱。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 这个理念的建立与推进永远依托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随着英语教学改革浪潮向前推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创新思维能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拓新的领域, 并在新的领域里不断地追求更佳、更新的独创思维, 更利于他们的知识增长。这种思维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这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和学会探求知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名声, 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多曲线段下一篇:政府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