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2024-07-01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共11篇)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篇1

科学素质是从理性上把握事物所需要的素质, 是学生将来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首要内容, 它能为学生在学习期间乃至一生中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长久动力。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取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

一、结合化学史, 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学生的进取精神集中表现在科学文化的学习上有强烈的求知欲, 积极的探索精神, 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化学史是反映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在化学史上, 有着许许多多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进取, 甚至为之献出生命的感人事迹, 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历史。如:法国科学家莫瓦桑, 不顾个人的身体会受到伤害, 冒着生命危险, 成功地制备出了有剧毒、令人毛骨悚然的、被人们称之为“死亡元素”的氟, 自己也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碱技术的封锁, 潜心钻研,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并通过此法生产出的“金三角”牌纯碱获得国际金奖, 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在化学教学中, 恰当运用化学史, 让学生们体会先辈们为化学科学所付出的艰辛。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可以给学生极大的鼓舞,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二、利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 科学精神在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学生的求实精神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化学教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 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要想获得科学知识, 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认识过程, 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和探究事物。

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是实事求是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爱因斯坦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化学实验是研究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化学实验的优势就是能够给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认识, 揭示物质变化的规律, 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一方面尽可能地把课堂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结合生活、生产和社会中有关的化学现象, 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并对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选择最优的实验方案, 以科学的态度规范实验的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 加强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在实验经历中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强化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 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是人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凝聚而成的一种胆识与气魄, 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 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和开拓精神, 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 敢于“标新立异”。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就是喜欢求新求异, 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解决问题时能独辟蹊径。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必须从思维训练开始。

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我们在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中, 适时地设置了一些具有一定剃度的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知识,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 从而激发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 精选一些典型例题, 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强化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因为, 求异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辨异思维, 它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联系, 创造出超常的思维成果, 扩大思维的空间, 提高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 从不同的角度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学会发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现象与问题之间的隐蔽的联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和条件。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的发展来自于合作, 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平等、互帮互助、合作的同伴关系, 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内在的机能,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形成独立自主、团结友爱的精神, 激发强烈的认识, 创造与社会积极性。

如学生在学习了《自然界的水》一章之后, 我们开展了以“开平市水资源的调查与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体验, 尝试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得对社会与自然的直接感受, 以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来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掌握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题任务, 学生们作了很好的分工与合作, 有的收集资料、有的实地调查、有的咨询访谈、有的分析研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 他们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协作, 学会了彼此尊重与理解, 使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使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长期以来, 我们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较多地强调知识教育, 而比较忽视科学精神的宣传与教育, 这与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加强科学精神培养, 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 有助于学生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 有助于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农村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篇2

一、整合农村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1、学科渗透

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首先从课堂人手。因为课堂是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而又自然地渗透科技知识,使学科知识更精确、更丰富、更生动;使科技知识更具生命力、更无处不在。

2、兴趣小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组织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能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习科技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热情。

3、课程教学与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考察家乡水源水质保护情况,定期开展培训,记录数据,编写简报,以扩大影响,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4、构建多平台的信息资源

由于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信息,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将要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达到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如何筛选、鉴别这些信息的真伪及其价值。

通过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这种教学结构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丰富科学课程资源内涵。提高科学教育效果

1、利用校园资源,拓宽课堂空间

校园资源主要指校园环境资源。校园日益美化,有绿化带,有花坛,动植物群落趋于稳定,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利用校园环境来开展的教育活动,带学生走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和学习,让学生在环境中更好地理解环境、关心环境,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对环境对生命的责任感。

2、挖掘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活动

社区资源潜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能丰富学校课程的内容。开展的“探究学校门口的交通”科学实践活动,“垃圾的分类回收”调查和宣传活动,到酒厂的参观酿酒工艺活动,对养殖厂进行的考察活动等,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增加了他们与社会密切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3、运用社会事件资源,填充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资源,人类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前进。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让他对社会及生活中事件中的科学知识有所体认,促使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才会到生活中去学科学。

4、结合家庭资源,实践课堂知识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空间,每天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必须回到家里来进行消化吸收。家庭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奠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①动手动脑找欢乐。家里栽的花,种的草,养的可爱的虫鱼鸟兽,就是天然的科学学习资源。

②书报杂志巧利用。利用家庭藏书,报刊杂志等拓展学生知识面。

③家庭废物巧变宝。家庭中每天有许多废弃物产生,科学教材“废物利用”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废物设计制作的小用品、玩具、装饰品等。

三、强调两个主体。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动性

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定位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位置,支持和帮助活动的起始和深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构建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来实现学生的获取,而不是单纯的施加。在课外的调查中,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资料,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很多事先未知的困难,从开始调查的兴致勃勃到实地调查中体会苦、累,是学生珍贵的个人体验。

坚持以课堂探究为主体。通过动手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篇3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古代, 经过历代的扬弃与充实, 由我们的先辈代代传承下来, 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 它的精髓形成了某些固定的程式观念、习俗, 乃至某些审美趣味,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和信仰模式。“文化传统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间。它还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 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1]文化发端于人为使自己包括个体与群体在内更臻于完善所做的努力, 发端于人对真、善、美即知识、理性、感情执着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的“价值取向”、“信仰模式”、“求真”、“尚善”、“尚美”的体现, 是贯穿我们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精神力量。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

“追求真理, 获取真知 (知识) 不仅是个体活动的重要方面, 而且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人类生活的不同阶段, 人们都在追求真知。”[2]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对真理的理解就是“道”和“理”。老子以道为自然的法则, 荀子则尝言物之理, 韩非子吸收了这两种观点, 并有进一步的发展:“道者, 万物之所然也, 万物之所稽也。理者, 成物之文也。物有理, 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 万物各异理, 而道尽稽万物之理。”[3]这里所说的道和理, 都是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的法则, 也就是指客观真理。后来, 继承先秦这一真理的意义, 并且加以应用或发挥的是王充的“事莫名与有效, 论莫定于有证”, 方以智的“藏知于物”、“知至而以知还物”, 戴东原的“不谬之谓得理, 疑谬之谓失理”。[4]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真理, 简单地说就是“行”的真理, 或道德实践的真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追求真理, 获取真知是与先辈们求真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神农氏识药性“尝百草”,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玄奘“宁可西进而死, 绝不东归而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追求真理与先辈们对“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孔子的“知天命”、孟子“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也。”和庄子主张“无以人灭天”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时”;[5]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认为“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两宋时期, 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认为儒者“因明至城, 因城至明, 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6]天人合一问题, 就其理论实质而言, 就是我们先辈们追求人与自然统一的问题, 是我们先辈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追求真理, 追求事实的求真精神还表现在中国史家们以秉笔直书为荣, 曲笔为耻, 为了直书, 不避强御, 不畏风险, 甚至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高风亮节和事实求是精神。

2 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真精神的关系

科学是一种现代文化,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同时, 科学又是传统文化的发展, 把科学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和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形成执着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它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 是求真求实, 其基本内涵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7]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它是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 (真知) 的求真精神延续与发展。“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体现, 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科学文化的精神, 二是人文文化的精神。前者追求的是至真, 突出地体现在探索和揭示客观世界基本规律, 追求客观真理的精神, 而后者更着眼于至善和至美。所以说科学孜孜以求的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真、善、美的统一, 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和谐美好人类社会的构建。其中的科学精神, 指的就是求真、唯实地探索真理的精神”。[8]

3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个民族要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要在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中积极竞争, 二要在全民族中倡导科学精神, 我国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就更需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3.1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没有科学素质的提高, 就不会有强烈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 就不可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密切关注, 也就不可能有不断学习、勤奋学习的动力。”[9]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能力, 科学意识、科学品质。

3.1.1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人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 它是科学素质的核心。一是学习、获取已有科学知识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已有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主要有实验能力 (包括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二是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 即创新能力。这一能力是具有更高要求的综合能力, 它是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已形成了各种能力后, 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或探索新知识能力。所以, 科学能力就是要求我们一要有获取有效地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要有创新的能力。同时, 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精神的内涵所要求的。

3.1.2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是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先决条件。因为一个人有无科学精神, 首先得看是否有科学意识。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用科学的态度指导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现代国际间的竞争, 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10]通过不断提高科学意识, 为培养科学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3.1.3 提升大学生的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因为, 这些品质起着增强学习过程中驱动力的作用, 又对人们学习科学具有控制调节作用, 所以, 我们把这些品质称为科学品质。科学品质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精神等方面。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及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能使人们有坚强的意志, 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谦虚谨慎和勤奋努力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品质使人们的科学素质更加完整, 也使人们科学精神的培养更具有可行性。

3.2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青年时代, 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些重大突破, 往往是由年轻人搞出来的。大学生一般都在二十岁左右, 是人类思维创新活动的最好年龄。这时期不但思维敏捷, 精力旺盛, 而且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也最为快捷, 又最少包袱, 敢想敢干, 再加上其它的有利条件, 因此出现新的发现, 新的创造相对容易。为此, 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科技创造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设备、资金、场所, 让学生主动动手探索科学的奥秘;学校还应该发现和挖掘有小创造小发明才能的学生, 对他们所提出的切实可行并有现实意义的发明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及支持, 并组织专家、教授给予指导, 为学生提供一个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的舞台;学校应制定奖励制度, 专门对做出创造发明的学生进行奖励, 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3.3 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

当代大学生, 作为社会宝贵的财富, 有着大学生应有的骄傲。然而大多数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厚的家庭里, 缺乏奋斗精神, 知难而退, 遇挫而废、贪图享乐, 追求个性。为此, 要解决大多数大学生的这些问题, 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首先要给大学生介绍大量的科学家创造的发明故事, 使大学生从中领悟每一个真理的产生都必须建立在艰苦勤劳动的基础上, 进而以科学家们为榜样, 在心中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 并且用这种精神去支撑自己的科学创新活动;其次实施挫折教育, 让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的大学生坚强起来, 不怕失败, 不怕别人嘲讽, 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 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要对有创造发明成果的大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 支持他们进行再创造活动。对创造失败的大学生, 不能冷落, 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鼓励他们在失败面前站起来, 失败多少次, 就爬起来多少次, 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一如既往地追求真理, 走向成功。

3.4 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 一个校园内的科学文化氛围是否浓厚, 其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此, 首先, 学校可以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积极支持大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 对创造失败的大学生, 不应冷嘲热讽, 要给予安慰、鼓励和信心。其次, 学校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学科学的团体活动, 举办科技节、科普讲座、科学知识竞赛、科学知识辩论赛、科技周、科技月等多种科学文化活动, 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使其受到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的陶冶, 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培养自己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再现它的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此, 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 学习其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 培养科学精神, 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岱平、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徐辉.传统文化的价值去向——追求真善美[J].中华文化论.1996.

[3]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 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

[4]李峰.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2 (6) .

[5]陈佳洱.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唯实的探索精神[J].北京科技报:2005年01月05日.

[6]陈至立.深刻变革中的高等教育.在“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篇4

一、以树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的产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篇5

一、注重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历史课程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拥有最广泛的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而要把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离不开教师。由于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不统一以及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都要不断更新。教师一方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导向意识,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时代发展需要复合型教师,教师要一专多能、文理兼通。要改变这种情况并不难,只要做到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可。教师不仅要阅读文史类书籍,也要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籍,特别是科普类书籍;不仅要了解过去的科技成就,也要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动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读书不行,还要放下书本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成功的水利杰作,可是对于它的精妙之处我始终感到困惑,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也就只能照本宣科。直到我亲身来到都江堰,对岷江流向、玉垒山地形、工程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后才终于明白其中的奥妙。当我拿着从都江堰带回来的材料走上讲台,引导学生探究都江堰奥秘的时候,自信油然而生。

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新的历史教材已经完成了从阶级斗争史到人类文明史的转变,科技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最好素材。从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化时代以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次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事例,让学生自己列举、对比、体验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人文价值趋向等。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伦理等方面带来巨大挑战,科技不能成为脱缰野马,必须把它置于理性的指导之下,让它造福人类。

三、注重引导,让学生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但追求真理的道路荆棘丛生,充满了艰难险阻。布鲁诺因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伽利略继续传播“日心说”,被判终身监禁。求实是治学最基本的态度和道德规范,这也是科学的内在要求。不管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所在,知古是为了通今,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就是创新。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宽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度,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主观能动性和潜力才会被充分激活,创新思维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利用课堂阵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简言之,假说是指科学的猜测或设想,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科学认识的必经阶段。自然科学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与新的科学假说的提出密不可分。广为人知的有狭义相对论、万有引力、暗物质、宇宙大爆炸理论、大陆漂移论等。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如何引导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假说的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途径。尽管学生构建的假说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但是对学生个人来说却是新的,教师不需要严格地按照科学假说的流程去操作,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并习惯于构建、验证假说的过程。爱迪生发明炭灯丝就是从最初级的假说开始的。因此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篇6

近年来, 许多教育学家呼吁学校和家长应着重培养孩子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应尊重孩子的兴趣意向, 不能抹杀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但是在现实情况中, 在“历史观点”和“试教育”的压力下,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 都不得不“忽略”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逼迫”孩子学习, 从而使孩子们“丧失”了这份好奇心, 尤其是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 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上述情况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下面就针对在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还原历史、复原场景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于科学探究的科学精神做一些探讨。

所谓还原历史, 就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将广大物理学者探究物理世界的过程经过整理、还原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解决问题、学习物理的主要方法;复原场景则是假设这些历史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探索行为。通过对比, 让学生分辨自己所处环境的不利因素, 反思自己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存在的不足, 最终帮助学生确立“通过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素质, 逐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案例一:阿基米德

在学习杠杆和浮力时, 我们都会提到阿基米德。他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是静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创始人。

老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阿基米德是怎样取得这些了不起的成果的?

学生:沉思、交流、讨论。

老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1:阿基米德真是太伟大了, 他是一个具有天赋的人。

学生2:阿基米德生来就是一个天才, 一个伟人。

学生3:阿基米德的成功与他的勤奋学习、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

学生4:阿基米德是“文曲星”下凡, 他是一个与我们不同的特殊人。

“哈哈……”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 去看看阿基米德到底是怎样成功的吧!

还原历史:鉴定皇冠

叙古拉国王艾希罗交给金匠一块黄金, 让他做一顶王冠。王冠做成后, 国王拿在手里觉得有点轻。他怀疑金匠掺了假, 可又拿不出证据, 于是把阿基米德叫来, 要他来解决这个难题。回家后, 阿基米德闭门谢客, 冥思苦想, 但百思不得其法。 (由此看来, 阿基米德和我们一样, 也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 而是坚持探索。) 一天, 他的夫人逼他洗澡。当他跳入池中时, 水从池中溢了出来。阿基米德听到那哗哗哗的流水声, 灵感一下子冒了出来。他从池中跳出来, 边跑边喊着:“优勒加!优勒加! (意为发现了) ”。就这样阿基米德由澡盆溢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复原场景:盆中溢水

将水槽装满水, 把手或其他物体浸入水中, 我们会看到水从水槽中溢出来。

老师: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水溢出来的现象, 而我们却没有在意这其中所包含的真理, 这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吗?

学生:反思, 交流, 讨论。

老师:阿基米德的成功来源于他注重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来源于他勇于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假如他在面对问题时, 只注重哲学思辨和推测, 抑或是没有继续加以思索, 那么他再洗几百次澡, 恐怕也不会发现其中的道理吧!

学生:我们虽然每天都会看到溢水现象, 但由于我们没有带着问题去审视我们的生活, 因此也很难有发现真理的机会。

老师:对!我们有许多同学将学习和生活看成了两部分。他们认为学习只是在学校和课堂上的事情!当他们离开课堂和学校后, 就将所学的知识抛在了脑后。而且有许多家长也认为学习只是在学校的埋头苦学, 却忽略了“鼓励孩子走向生活, 勇于探究生活”这一重要的学习途径。有时甚至认为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务正业”, 从而阻碍了孩子探究能力的发展。

从今天起, 我们要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去发现问题, 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案例二:伽利略

在沪粤版物理教材八年级 (上册) 第一章“科学探究”和八年级 (下册) 第六章“重力”一节中, 提到了伽利略和比萨斜塔。

伽利略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 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老师:伽利略为何能取得这样瞩目的成就, 为何会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呢?

还原历史:比萨大教堂和比萨斜塔

伽利略十七岁进入比萨大学学习, 在学习期间就因比萨大教堂大厅中央吊灯的启示, 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影响单摆摆动时间的因素, 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对于该现象的错误观点。后来虽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但由于他仍在家中刻苦自学, 勇于探究, 最终在宫廷数学家和侯爵的推荐下, 获得了比萨大学数学和科学教授的职位。在比萨大学任职期间, 他继续坚持科学探究, 并在两年内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比萨斜塔实验,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错误观点, 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但是他的举动却触怒了教会, 因此他失去了这份工作。 (说到这里, 不知大家是否为他而感到惋惜呢?如果是你, 你会坚持去做这个实验吗?)

正是伽利略这种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使他在物理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 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当然坚持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勇气, 在伽利略离开人世的前夕, 他还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老师:伽利略的成功取决于他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勇气。

复原场景:我们身边的“伽利略”

假如伽利略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有一天你发现你身边有位同学正看着天花板上摆动的物体“发呆”, 你会怎样看待他的行为?是不是会认为他有点“愚”呢?如果有人在高楼上做着有关两个铁球下落的实验, 你又会不会嘲笑他“不识时务”, 做一些“荒废学业”的事事情情呢呢??如如果果大大家家是是这这样样认认为为的的, , 那那么么请请大大家家沉沉思思, , 是是他他错错了了, , 还还是是我们错了!

通过对伽利略的了解,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如何学习”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的误区, 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确立通过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思路,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篇7

关键词:创新,启蒙,因材施教

新世纪的突出特点是创新。“知识经济, 创新意识, 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 因此, 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重视科学启蒙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 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 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 更重要的是, 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法。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 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办法的培养, 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 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资讯, 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鼓励他们注意科学的成长和进步。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 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科学知识及时向他们讲解科技成长的最新动态。

二、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 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 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 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 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 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 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 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 反应也较慢的同学, 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 逐点引导。这样一来, 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 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篇8

一、构建科学和谐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1]所以,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 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 要积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从而激起“人人求新”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才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 体会到创新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1. 教师民主是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的基础。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 教师要提倡民主的作风, 给予学生更多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 不要把教师个人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是有个性、有创意的见解和发言, 教师都要给予鼓励。不能一味地把所谓的“正确”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鼓励、帮助、纠正为主, 更不能简单批评。在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发言时, 不要要求他们一次就能回答出来, 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指标, 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 给予他们答对的机会, 从而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感,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在班级中创设同学之间平等、相互帮助的氛围, 让他们的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敢于尝试创新。

2. 师生和谐的交流与合作是学生创新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才能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发出创新的火花[2]。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强调“师道尊严”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应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和学生一起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在和学生交往中要提倡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多进行鼓励性评价。

二、在学生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提供学生创新的条件

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说明他们在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索, 并思考这些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 因此, 教师要尽量提供给学生创新活动的条件, 鼓励他们在科学课程中大胆质疑, 善思多问。

1. 好奇心是每一个学生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好奇心往往会萌发创造意识。因此, 保护并积极培养学生对每一样事物好奇的心里, 并引导他们参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在教学科学课《青蛙和蟾蜍》一课时, 可以先让学生随便说出各种动物的名称, 然后教师很快地判断出这种动物是不是两栖动物, 使学生感到很惊奇, 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利用这一有利的机会,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再分组讨论, 总结出两栖动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惊奇、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得科学知识,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勤思善问是学生创新的必经之路。

对事物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 也是创新的起点[3]。只要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质疑,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 我在教学《鱼》一课时, 不少学生提出:泥鳅怎么属于鱼类?而鲸鱼又怎么不属于鱼类?我在引导归纳鱼类的共同特征时, 有些学生提问:“可不可以不把有鳞片做为鱼类的共同特征?”对于这个问题, 无论正确不正确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长此以往,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三、注重科学探究与实践相结合, 努力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来源于形象, 学生的思维源于学生的各种动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过, 学生的智慧在学生的手指上, 手是学生思维的一面镜子。因为人的思维活动与手的动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信息从手传递到大脑, 又从大脑传回到手中, 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相互的联系越多就越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4]所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很多, 这恰好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动手的机会。例如, 在学习《杠杆的科学》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观察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 让学生测量三点之间的距离, 再让学生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如, 学习《斜面的作用》一课时, 先让学生将平面的长短与斜面进行比较, 发现斜面的坡度和拉力的关系:坡度越小越省力, 坡度越大越费力。正是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实验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当前许多学校非常重视的课程, 随着教育的深化, 新课程理念的深入, 小学科学课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改变教学观念,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的思维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 特别在变通性方面要做得更好;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对学生提出的好见解, 教师必须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不恰当的问题, 要给予合理的评价, 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荒唐的异想天开之中, 小学生的“猜想”虽然只是一根小小的羽毛, 但是只要得到老师的赏识与爱护, 羽毛也就可能变成美丽的翅膀, 搭乘创新的东风, 一定会飞得更高, 飞得更远!

摘要:新课程的理念下, 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摆在许多教师面前的问题。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学生创新的条件、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科学课堂,创新精神,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张运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2]杨正午.探究式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关于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 2005, (6) .

[3]温彭年, 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5) .

[4]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5, (10) .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篇9

一、掌握方法, 促进创新

创新教学是先进教学模式的表现, 对生物学科进行创新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可让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内就可养成, 尤其是面对各种形式的考试政策,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记住固定的作答形式。而“标准答案”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发挥, 这些都是生物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生物课堂教学工作应结合现有的教学题材, 不断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浓厚兴趣。根据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内容,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例如, 分析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时, 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 实验过程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种设计包含了什么样的科学思想?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 可以开拓学生的大脑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

二、探究学习, 敢于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很多知识都是在质疑声中被发现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也要对学生的质疑精神给予重视。科学的怀疑精神是合理的怀疑, 对于学生突破传统学习是有帮助的。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的怀疑精神中, 学生必须做到“不轻信, 不盲从、不迷信”, 能在严密方法下对经过反复证明的、严格科学推理深入分析。教育专家调查显示, 我们的教育对学生探究学习模式的创建还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为:自由思考、探索精神、理性精神等, 对于学生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存在不足。生物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追问, 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表达出来, 在遇到不同的观点争论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 这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例如, “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都证明D N A是遗传物质。谈到“生长素发现”问题时, 教师需把变抽象为直观, 让学生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怀疑和推理, 体验科学家在批判基础上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对可疑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三、积极实验, 寻求真理

可重复性实验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标准, 生物教学过程中经过观测、实验等实践环节, 能够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深层次的理解, 让学生明白生物学原理的根源。教师为学生创造实验机会,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和观察、记录各种现象, 能使其体验到科学知识探究的乐趣, 不断积累丰富的生物知识。利用实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思维精神的锻炼很有帮助, 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里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实地观测、生物实验和野外考察。

例如, 上到新的生物知识时, 我则安排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D N 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使得学生明白科学家们发现D N A双螺旋结构的历程, 之后再安排学生做“制作D N 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 对沃森和克里克的实验过程进行模拟, 最后安排不同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D N 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 让其感受到主动发现的乐趣。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 他们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带来方便。

四、通过实践, 培养团队精神

科学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因此, 团队精神、民主作风、合作意识、百家争鸣等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可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引导。通过这些活动的直接体验, 可以培养学生精确、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共同设计和实施野外考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 或指导他们共同收集资料, 就某一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辩论、共同解决该问题, 有意识的训练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综上所言,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锻炼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让学生掌握生物理论知识后懂得实践, 这些都是新课标准则中对生物教学的要求。教师则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 鼓励学生质疑生物相关的学说知识,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帮助学生生物学习实现突破创新。

摘要:科学精神的培养对于高中生教育意义重大, 其往往成为决定学生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针对这一点, 本文重点探究了高中生物教学中, 充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科精神的加强, 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团队精神, 为生物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精神,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梁树森, 《论科学精神的培养》[J], 《教育研究》, 2006.6

[2]王晶、关尔群, 《运用合作学习理论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3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篇10

一、提高创新能力,从培养科学细致的观察能力开始

观察是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而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观察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创新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观察是“源”,创新是“流”, 只有使观察与思维互相渗透,才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创新。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始。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深入细致观察的品质,学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自发形成的,而且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不知如何去发现、研究、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去启迪。众所周知,科学课以实验为主,而几乎每个实验都要进行观察,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总是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看,眼是最重要的观察器官,如果不用眼仔细看,实验中的现象会“昙花一现”,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环节,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如《冰、水和水蒸气》一课(河北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在进行水的沸腾实验时,学生在老师提醒下用眼观察到了沸腾全过程的变化:底部聚集较小水泡→水泡变多变大不断上升→水上下翻滚→试管口出现水气。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手、耳、鼻、舌也是人体重要的感官,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如果学生在实验中动用这五个感官去全面观察,那么,学生就尝到了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反复强化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这样,学习兴趣促进能力提高,能力提高又促进兴趣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独特的观点

去年上学期,我就开始培养学生写科学观察日记与科学小论文。首先,我让学生写在日记本上,每周两篇。写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心理,纯粹为写观察日记而去观察,还有个别抄袭网上作品的现象。于是,我就向同学们讲明写观察日记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每一个伟大的发明都是从观察开始的,世上有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现象,关键在于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继而教给学生写观察日记的方法。为了保证质量,改为每周一篇。一开始学生观察的范围比较局限,视野比较狭窄,喜欢写一些常见小动物、植物的观察日记,如小狗、小鸡、蚂蚁、乌龟、金鱼、滴水观音等,学生的每篇观察日记我都及时认真批阅,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并指出不足之處,让学生修改,在班上范读,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分为四个等级:A+、A 、B、C,并把相应的得分纳入到班级量化管理中。这样,学生写观察日记的积极性高涨,质量也大有提高,有时还经常向我提一些自己弄不明白的科学问题,亲自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小制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涌现出了一批写得比较好的同学,而且在写科学日记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积极动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

随着家庭网络的普及,我了解到班里多数学生家里都能上网,于是从今年开始,我就要求家里能上网的同学每人建一个博客,把日记发表在博客上。不限数量,但一定要有质量,到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写的博客已相当好了。有这么几篇观察日记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个同学在玩肥皂泡时发现,肥皂泡吹出来之后总是先升后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她又联想到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可是热气球升空是因为燃料燃烧产生了热空气,而热空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能升空,可肥皂泡里并没有热空气呀。于是她通过查阅大量书籍,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当我们吹肥皂泡的时候,肥皂泡里就充满了我们吹进去的气体。除非天气非常热,否则我们呼出去的气体总要比空气的质量轻,所以刚吹出去的肥皂泡就会上升;但时间一长,肥皂泡中的气体温度下降,热空气的体积缩小,肥皂泡就逐渐比空气重,只好慢慢的落下来了。最后她感慨道:原来我呼吸的气体,就是肥皂泡上升的“燃料”啊!还有一个同学家里养了一只猫,一有空她就观察猫的一些生活习性,时间长了她发现猫经常舔毛,不只是猫,像虎、豹、狮子等动物也有相同的行为。猫的这种习惯我们通常以为它是爱清洁,讲卫生的行为。但这个同学却不以为然,她通过上网得知猫之所以喜欢舔毛是因为毛上有维生素C及一些微量元素,舔毛可以补充这些营养。还有一位同学在用压力壶喝水,怎么也压不出水来,于是他就用纸筒、手电筒等材料设计了一个压力壶的模拟实验,终于弄懂了压力壶的工作原理,并画图说明,而且还找到了压不出水的原因——密封带没安装好。从而他真正的体会到科学真是无处不在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学生在发现问题,进而自主解决问题,并以科学观察日记或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发自愿进行的,并乐在其中,每当有新的发现,他们都会兴奋不已,真正体验到了当小小科学家的乐趣,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观察能够发现许多生活中经常被我们忽视的科学问题,积极动手动脑,敢于向“常理 ”挑战,向“权威”挑战,破陈出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篇11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中学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而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因此,中学化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作为首要任务。

一、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证、求实和求真精神

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在科学事实面前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权威、独断和谬误。中学化学实验涉及大量的经典实验,而这些经典实验则是化学科学家经过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验证,经后人多次重复验证并证明其具有科学性的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实验。经典实验常常与化学发展史密切联系,是学生获取化学实验方法的重要途径。从经典实验中回顾科学家探索过程,使学生在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实验的思维方法,感悟科学家不懈的追求精神和求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思维和缜密分析的能力。

二、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尊重客观规律,向往真理,并努力追求客观和逻辑的一致性,其构成要素包括执著探索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敢于怀疑和批评的精神、崇尚真理的精神等。经典化学实验均属于验证性实验,要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完善的实验设备(如:通风橱),而大多数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以至于有些演示实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 (如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及氨的实验过程产生的刺激性气体)无法排除,严重影响课堂实验进程或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因此,创新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势在必行。如,因通风设施的欠缺,氨的实验过程中因为氨的特殊性质而导致在实验中产生大量的刺激性气体,在污染环境的同时实验效果大打折扣,而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小烧杯取代大烧杯进行仪器设备的改进,用啤酒瓶盖作为实验用具,在瓶盖上进行实验,这样的既节约了药品,也缓解了刺激性气体的产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不仅仅是尊重客观事实,还包括敢于创新和勇于探索。

三、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团队协作和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势在必行。学生完成化学实验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的群体性活动。化学实验是学生个体借助与他人协作来构建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坚持互助、协作,而实验过程中衍生的问题则有利于群体交流与合作,从而构建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的科学精神。

上一篇:《河北化工》下一篇:财政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