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2024-07-29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精选12篇)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篇1

奥运精神是什么?是“自信、自强、自尊”。三者中缺一不可。

自强是什么?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强者的精神所以可贵,在其依靠的是自己的拼搏奋斗,而非靠别人的帮忙。自强是自立的前提,不自强无以自立;自立是奉献的前提,不自立何谈奉献。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有人说:“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自强与成功有着内在的联系,虽然自强者未必都能成功,但“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

美国作家爱默生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在成功过程中,有困难也有挫折,因此,选择了一件事,就等于选择了挑战自我。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是事物成功的关键。成功靠自信。自信多一分,成功多十分。坚持自学,不言放弃是成功者共同的成功特点。如果一个人抱着试试看、随大溜,甚至凭一时的冲动加入到一件事中来,想象不到自学的艰难和曲折,这样的动机难以产生持续的自我激励力,事情就不会成功。

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奥运精神也是这样,只要努力向上做到自强、不言放弃做到自信、不灰心,不放弃做到自尊。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篇2

一、设置情境引发思辨, 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

有效的专业课程教学关键在于弄清楚授课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教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茶叶专业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茶叶茶艺专业兴趣,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因此, 专业教师要变“读”书上课为“说”书上课, 注意精讲精练, 采取问题化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真正入耳入脑。

1. 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引导学生动脑的最好方法就是问题化教学策略。它要求在专业理论教学时采取低台阶、稳步走的方式, 将抽象的专业理论通俗化, 并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首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设计若干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性的解释, 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2. 鼓励质疑答疑,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 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专业教师不能以“学者”自居, 而应该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答疑, 然后经过析疑、解惑, 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 这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一是运用故意错误法, 引起学生质疑。比如, 在讲述茶叶初制加工流程时, 我故意慢条斯理地说:“乌龙茶之所以有特殊的花香味, 是因为加了香精的结果……”本地的学生因为对茶叶初制十分熟悉, 也非常清楚乌龙茶的特殊茶香来自茶叶本身与制作工艺, 因此纷纷质疑。我也因势利导, 概括出乌龙茶加工工艺复杂, 得出乌龙茶“好茶不好做”的基本道理。学生质疑答疑过程中, 教师再进行乌龙茶加工流程的介绍, 从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二是运用启发法, 启发学生思考。在讲到乌龙茶的品质特征时, 我故意设问:“既然铁观音色、香、味、韵、俱佳, 而且能够卖得好价钱, 那么何不将铁观音引种到全国各地, 或者让全国各地茶农将铁观音茶苗遍地栽种, 促使茶叶价格下降, 人人可以畅饮铁观音?”启发学生议论与思考后, 再用俗话“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来概括, 指出茶叶与橘等各种植物一样, 其生长及其品质特征与其气候、土壤、地形等密切相关, 各地条件千差万别, 适合生长的茶叶 (品种) 也不同, 千万不能一刀切、一概化。在设问、分析过程中, 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鼓励, 取长补短, 学习的潜力得到挖掘, 集体的智慧得到发挥, 不但提高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二、开放课堂引发论辩, 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新课程理念强调不仅要学生多动脑, 也要多动嘴。专业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技能说出来、说得清楚, 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基本功。为此, 我十分重视开放茶叶专业课堂教学, 引入论辩式、抢答式等教学法, 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1. 讨论论辩, 训练学生“斗嘴”

论辩是训练学生动嘴能力的良好形式。职校生大都具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 又有一定的理解与辩论能力,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围绕专业技能问题进行讨论或者辩论,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

2. 抢答竞赛, 培养学生“动嘴”

不少茶叶专业学生来自于茶乡, 他们对茶叶专业常识有些了解。如果按传统进行理论灌输, 会让他们有炒剩饭的感觉。为了克服这种现象, 让学生嘴巴动起来, 我经常在单元、期末复习课或者讲授比较浅显的专业理论时, 组织开展理论知识抢答竞赛。一般事先设计若干专业理论问题, 准备一些奖品,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抢答, 答对者发给奖品, 并评出抢答先进小组。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积极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技能训练引起操作, 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有两件宝, 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 动脑又动手, 知识少不了。”强调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认真实践“教学做合一”的理论, 大力开展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活动, 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技能训练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1. 实行探究教学, 进行专业技能体验

探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 以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实物或者现实生活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直观体验、质疑答疑、讨论感受、表达想法的机会, 将所学专业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茶叶专业课程实践性强, 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 我经常组织学生深入茶叶品种园进行品种识别, 走进茶农家进行茶叶制作体验, 到实训基地进行茶叶加工、审评、精制、茶艺等观摩与体验,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既熟悉掌握专业理论, 又增长学生的社会见识。

2. 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 学习技能时要“执行自易至难、从简入繁原则, 学成一事, 再学一事”“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我们一贯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增加了专业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然后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经常组织学生深入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一般地, 在第一学年的前两个学期, 结合专业课程进行茶叶品种识别、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及茶叶初制实习;第三学期组织学生深入茶叶企业在收购季节进行审评实习;第四学期组织学生深入品牌茶企进行精制实习;第三学年则组织学生进行茶叶营销、茶艺表演的社会适应性实践。根据学生实习效果与技能掌握情况, 结合职业技能等级鉴定, 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与定级。按照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的要求, 获得中级评茶员与茶艺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方予当年发放毕业证书;对未获得中级工证书者, 推迟办理毕业证书, 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

3. 开展技能竞赛, 激发学生训练热情

为了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日后的就业创业相联系, 培养学生正确专业思想和服务理念, 我们在每个学期都举行采茶、制茶、拼配、审评、茶艺表演等各项专业技能竞赛, 评出等级进行表彰, 然后选拔优秀选手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技能竞赛, 激发广大学生比学赶超的热情。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人文精神 篇3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46-02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邱练新(1968-),男,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广东 梅州/514200)中职学校德育课属于人文学科范畴,它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基本目标。人文教育是使“人”回归的教育,它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德育课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青少年人文精神培养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在中职的德育课教学中,关注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政治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下文笔者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究。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中职德育课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介体,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就是一个塑造人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正是由于德育课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性,所以“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综观整个政治课程的发展,我们研究后发现,在中职德育课课程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人文精神的意识也逐渐突显起来。我们就是通过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诚信、艰苦奋斗的职业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育”的本义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要不断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提升自己人文素质,以自身的健康、快乐、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染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以人为本”。教师在尊重自己做“人”的价值的同时,也尊重学生做“人”的价值,学会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中给学生以智慧、感情的启迪。

“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变动的。关注学生的发展,除了关注我们经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外,还应关注学生发展中存在的诸如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生理问题、兴趣特长等。“以人为本”其次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教材的媒介作用必须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避开一个模具实现多个相同产品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再次体现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在教学中就应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以人为本”还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全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感化学生的心灵,使教育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在中职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较高的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感情体验,关注每个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师与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施行人性化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构建 “以人为本”的课堂观

1.挖掘人文素材,培养人文素养

中职德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这种浓厚的人文内涵,如果能得到很好的挖掘,让学生内心真正领悟体会到,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到合适的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素材,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例如,结合“习礼仪、讲文明”,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结合“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使学生理解依法治国方略,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会用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

2.采用灵活教法,体验快乐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德育课堂教学就要构造人文性的教育过程。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青少年时期,善于表现自己,但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使教学过程人性化、民主化。如“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一课中,正确理解自尊自信是教材的重点,什么是自尊和自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很多学生的理解存在着失误和偏差。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信,必须先从知识上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的德育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对于班上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都要抱着细心、耐心、爱心的态度,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我们凭借细心去发现学生学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耐心地去引导学生,等待学生心灵开花的声音,用爱心去关心他们,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生活的强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和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让学生在这种充满民主、激励的人文氛围中迸发出求知欲望;进而会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在中职的思想政治(德育)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渗透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斌.人文精神如何在职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J].教育探索,2010(11).

[2]陈永刚.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涂艳.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9.

坚持不懈的精神优秀作文 篇4

老师教我们学跆拳道的太极一章,先教我们蹲马步,我的同学吴语扬马步才蹲了一半就说:“老师,我蹲不下去了!”老师严厉地说:“不蹲也得蹲,你看着办吧!”一分钟后,老师教我们横踢,我一直是后踢,老师说:“这是更高的级别——白黄带要学的,现在你用横踢碎木板。”我踢了五六次才踢碎木板。最后,我用了20分钟的时间才练好了横踢,老师也松了口气。现在,我是白黄带了。老师说:“现在你们能力提升了,也该学一些难的了。”

下课后,我回到家里,有气无力地躺在沙发上,心想:“长大了,能力提高了就是不好,事情难多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件事情之后,一想到老师,我就非常非常怕他。后来,我不想去了,妈妈说:“不要放弃,坚持就会胜利。”也许是妈妈鼓励了我,让我有了信心。由于我表现出色,我在班里担任了班长一职,老师也不敢相信我有这么大的变化。老师看我乐于助人,又会打抱不平,重要的是,以前我上课不会的招式,现在都学会了。这次,我回到家,对妈妈说:“要不是您的鼓励,我不会走到现在,谢谢妈妈给予我信心!”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篇5

人类的精神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界定,尽管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就其基本的涵义而言,科学精神就是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重视运用科学方法,掌握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理性的作用。而人文精神则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人自身的作用、精神力量的作用,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重视情感的作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观察与认识世界所不可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

(l)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

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

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2)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

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

(3)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而这些恰恰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

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1)提高人文素质有助子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完善

现在,校园中有些同学感到迷茫,毫无追求的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他们不知为何学习,为何活着。他们在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都被“考大学”的目标支撑着,学习的目的、人生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当他们考上大学后,骤然感到目标的缺失,失去了向上的追求,整天沉湎于上网、看小说、打游戏,一天天的消磨时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没有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有关。由于人文素质的缺乏,有的学生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态度迷茫。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了其一生的基调。如果连基调都调不好,又如何能谱写出美妙动听的人生乐章?

(2)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人文文化的确是有国界的。人文素质自身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如果撇开人文文化不谈,对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研究就近乎无意义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爱国主义史。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典范,民族精神的楷模,一首首传世佳作也让后人读来心潮澎湃热血激昂。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筑了爱国主义的文化底蕴。

(3)个人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许多理想在现在仍是具有实用性的,关键看我们如何有选择的应用。摈弃了传统,我们就会失去许多宝贵的经验及财富。某种意义上讲,于其取经,不如读史。

(4)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精神生活的健康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当代大学生就其文化程度而言,精神需求是较高的,然而,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其需求,使其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食粮以形成高尚的人格。其结果是许多大学生品位低下,沉湎于充斥着性

和暴力的影片小说、出入于舞厅迪厅,寻求感官刺激。要提高精神生活质量,还得靠人文文化的带动。人文科学对人的精神有陶冶和激励的作用。古今中外先哲的名言警句、诗词书画、名曲名作,都能令人激昂,催人奋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感悟 篇6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正逐步成为一种“模具”,不管你有多少棱、角,都将一天天被磨去,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划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满想象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而我作为我国教育战线中的一员,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也将会成为“园丁”中的一员。在第五单元的学习当中,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

其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外国教育家来到中国考察。他到幼儿园里去,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一个小点,他问这些还未进小学校门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活跃极了;这是星星、这是小虫、是树上的甜果、„„各种各样的答案,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他到中学做了同样的事情,学生们的回答整齐划一:“这是粉笔点”,没有一点杂音。专家感叹地说:“通过几年的小学教育,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缺乏想象力。”

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孩子会有什么创造性?那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国家又谈什么发展?这个例子让我深深的震撼,我国的教育对孩子思

维的破坏性竟然到了如此的地步。从这些孩子的身上让我看到了我们“明天”的苍白、单调。

我国的教育一个“统”字了得。统一的体制、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命题、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仿佛一切为了制造标准件。这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市场经济不需要全国统一模式。人是最千差万别的,教育又怎能搞大一统、标准化呢?一个模式只能束缚教师及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的教育模式使得教师的组织教学必须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不能也不容许出现其它不“协调”的思维。有这样一个笑话。在一节作文课上,老师要学生描述一场想象中的精彩球赛。绝大多数同学都把电视中看到的球赛,加上多种多样的形容词,绘声绘色地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有个懒学生写的只是一句话:“很抱歉,由于突然下雨,人们盼望已久的这场球赛只得改期。”这自然就被老师惩罚了。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教师却把最高分给了这位“最偷懒”的学生。这个例子不难看出美国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式。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喜欢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学生。

培养学生挑战的精神 篇7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 “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 学生对教师既敬又畏, 教师永远是正确的, 对书本质疑、向教师发问, 便是对教师不敬, 便是没有好好听讲, 便是捣乱、钻牛角尖, 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 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 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 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 会学不会问, 只学不问。相反, 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不搞一言堂,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 鼓动学生创新求异, 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异议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采取尊重、引导、宽容的态度, 不讥讽、不嘲弄, 挖掘其可贵之处,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敢向教师提问, 或陈述自己的观点, 或与教师辨驳, 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 展示自己的个性, 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挑战的勇气。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挑战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

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挑战精神源于人格力量的支撑, 这种“人格”并非通常偏重道德品质的人格, 而是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敢于怀疑、勇于挑战。独立性是指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 独立地决策, 独立执行自己的决定。独立性强的学生在活动中敢于发表见解, 形成群体中的核心, 而独立性差的学生则不爱发表自己的看法, 随波逐流, 总当陪衬, 这些表现, 如不加以引导, 势必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很难有大的作为。小学生的独立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 其发展水平较低, 受暗示性较强, 容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干扰, 改变自己的决定。专家认为, 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孤立的。所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 并不断加以完善。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挑战精神的直接体现就是竞争, 竞争意识就是争取超过别人获得成功, 是一种奋斗求胜精神, 是每一个人获得成功的积极因素。竞争意识作为一种内在的激发力量, 可以极大地调动人的潜力, 发奋图强, 挑战极限, 超越自我, 开拓创新。当然, 我们倡导和培养的是良性竞争。

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方面, 可以借鉴国外教育的经验, 增设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突出参与性、竞争性、激励性。学校是一个小社会, 许多社会活动都可以在校内演习,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如学生干部的公推竞选、各门学科知识竞赛、辩论会和演讲比赛、小发明小制作竞赛、体育竞技比赛、模拟法庭和道德评判活动, 组织指导学生走向社会, 体验生存就业竞争等等。初生牛犊不怕虎, 敢想敢闯是小学生的天性, 及早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对培养他们的挑战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

一位哲学家曾说:“对于不懂的问题, 疑问是一种明智;对于未知的事物, 探求是一种才智;对于前人的定论, 挑战是一种大智。”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 一味的迷信。“名人说的”、“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权威, 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相信权威, 缺少怀疑精神, 久而久之, 必然造成学生的迷信与盲从, 学生就会缺少了挑战的意识和勇气。因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迷信古人, 不迷信名家, 不迷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发难, 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 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见解;允许说错做错, 允许改正错误, 允许保留意见。通过正确引导, 使学生克服“习惯性”思维, 让他们大胆质疑和不迷信权威。因为疑能打破迷信, 疑能增进兴趣,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 只有大胆怀疑、合理论证、注重证据、不迷信权威的人, 才有可能超越前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正是因为敢于怀疑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话, 从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 一个10磅重, 一个1磅重, 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速度是1磅重的10倍。”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

人们常说“怀疑是知识的钥匙”、“怀疑是真理之父”。这里所说的怀疑是指科学的怀疑、又称合理的怀疑, 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理由基础上的怀疑;是一种有合理根据的实质性的怀疑。不是无缘无故的怀疑, 不是毫无根据的胡乱猜疑。

挑战通常是从怀疑开始的。因怀疑而挑战, 因挑战而思索, 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而有所发现, 故怀疑是探索的动力, 是挑战的基础。怀疑精神是衡量学生挑战精神的一个重要尺度, 也恰恰是在校学生较为缺乏的一种精神品质。无疑就不会有异, 没有异就不会有新。由生疑到质疑, 再到释疑, 疑后有问, 问后有思, 思后有信。质疑好问精神就是要对书本知识和权威, 不盲从、不迷信, 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凡是无充分理由与根据的都不能轻信, 都要问个“为什么”, 要有自己自由的思维空间, 打破思维常规。对习以为常的现象, 还要问个“为什么”, 这样必然使人们开动脑筋, 去探索问题, 深入钻研问题, 这是人们的认识、研究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哥白尼之所以能够提出日心说, 就是他不相信已有的见解, 尽管这种见解既有权威性, 又统治了天文学界1400多年, 但是他还是以自己的观察为中心, 去寻找科学的真理。不盲从别人的判断别人的推论, 而是在科学世界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牛顿如果不冲破人们的思维常规, 就不可能从“苹果落地”这个人人都知道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地心引力”说。

科学史中有许多极为丰富的培养科学怀疑精神的典型案例。目前, 科学教材中也编入了一定量的科学史, 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科学史教育, 让学生在历史背景或框架中学习科学, 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发现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 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或科学知识的相对性, 从而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敢持己见, 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另一方面, 具体融合时, 应特别注意不要用科学史来取代科学内容, 也不要让学生机械背诵科学史, 而是要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把科学理论与其建立的背景有机结合起来, 以帮助学生从科学事实中领悟科学精神、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大力倡导求异教育, 努力克服大统一思维的历史惯性, 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

六、让课堂成为学生辨别正误的过程

我们经常可以在课堂上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写错或读错了字, 如果有大胆的学生指出来了, 教师就巧妙地说“我是故意写错或读错的,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我们不排除教师说的是真话, 但大多数却是教师避免尴尬的一种应变机智。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应变机智转换为一种教学方法, 主动实施“不盲从”教育, 那收到的教育效果就不是教育机智所不能比拟的, 因为惟有“不盲从”才会挑战, 才能超越。

实验课正在进行。老师举起试管, 微笑着对同学说:“同学们, 试管里盛的是尿, 人尿。科学的探索需要勇敢无畏的精神, 你们先看我品尝尿液, 然后请照我去做。”老师尝尿。轮到同学们“品尝”时, 虽然个个面露难色, 但还是照做了。这时老师告诉大家:“你们难道没有注意到我是用中指伸进试管, 而品尝的却是食指?”这是一堂别出心裁的实验课, 主题是训练学生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不盲从的思考能力。从中我们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七、鼓励学生挑战我“错”

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越大, 年级越高, 上课主动发言的人越少, 更别说给教师挑刺了。为了鼓励学生挑战师道尊严, 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 也为了落实教学相长, 教师可以设立“挑刺奖”, 对当堂指出教师、教材错误或对教材有创新见解者进行奖励, 当学生为找到教师的错误而高兴时, 他们的收获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奖励了。这样的做法不仅体现了课堂上师生平等的精神, 使课堂气氛由单向灌输, 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挑战的勇气。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篇8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合作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多数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很少经历过艰苦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创业的艰辛。一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甚至追求时髦、比阔气,任意挥霍父母的钱财。据了解,有的学生每月花费六、七百元,有的甚至更多。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比如让每个学生回去了解父母亲辛酸的创业史,了解他们的艰辛的奋斗史,学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激发学生对父母的责任感,从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据说,目前一些大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比尔 盖茨、李嘉成等,其实,中国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向比尔 盖茨等学习,学习他的奋斗精神,那整个民族就有了希望。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多次发表讲话,煽动整个英国要奋斗,超过他的维多利亚时代,激发英国国民奋斗。的确,一个民族只有奋斗,才有希望。我们培养的是未来世纪的接班人,育人是我们的宗旨,只有让学生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有了奋斗精神,生活上就能够艰苦朴素;有了奋斗精神,学习上就能够奋发进取。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奋斗精神、合作精神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也是一个健全人格的标志。

各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9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方伯君

摘要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妙趣横生的想象,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动力。尊重学生作画的自由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养成创新习惯。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提高各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关键词绘画教学创新精神

在目前的中小学绘画教学中,不少教师仅依赖于教材,局限于课堂,用成人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室里面凭空搞创作。实际上,这违背了少年儿童学画的规律,忽视了少年儿童绘画的特点,让少儿的绘画远远脱离了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受和表现,这只能让他们机械地复制对象,对少儿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绘画教学活动允许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去开启艺术殿堂之门,从而达到培养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多角度的自我创造,使他们在绘画中能够获得充分运用创造的机会。这,也许是他们为什么喜爱上绘画课的原因之一。如何发挥绘画课的这一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些看法。

一、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

一位艺术大师曾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确,每一幅少儿绘画作品都是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其对生活的体验。

假若儿童没有见过各种动物,怎能画出精彩的动物世界?假若儿童没有玩过秋千,又怎能有《在月亮上荡秋千》的构思。他们往往在不自觉的美术游戏中体验着像艺术大师们所体验到的创作之路。有趣的动物园,美丽的小河,难忘的游乐场,和全家一起度过的除夕之夜„„在他们的头脑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都构成了少儿创作画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绘画中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然后根据自已的记忆,把难忘的见闻画出来。虽然开始画得很简单,不完整,但持之以恒就会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力和进行独立创作的能力。

我校一位学生很好玩,我就让他画出各种玩法,记不清的,就想到哪里画到哪里,然后再去留心观察其他同学的各种玩法,用线描的方法将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画下来。最后,这位同学创作出了《玩得真痛快》,画出了一百三十多位小朋友的三十四种玩法。这幅作品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这位同学在绘画中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吃火锅是巴渝著名的饮食文化之一,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这里的男女

老少都喜欢吃火锅。张嫱同学在创作《吃火锅》时,多次到火锅店去观察,去感受吃火锅,最后创作的《吃火锅》,人物众多,有聚有散,有密有疏,形态各异,把人们吃火锅时那种

热情、温馨的气氛都统一到了紫红的色调中,艺术地再现了巴渝人吃火锅时豪爽奔放的个性

和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这幅作品以其特有的生活情趣荣获金奖。

实践证明,在绘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深入认识对象,积累生活素材,他们的创作才

会有生命力。一句话,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学生绘画就不可能有创造。

二、妙趣横生的想象,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动力。

想象是以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

造能力就越强。想象是少儿美术创作的动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

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

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

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少儿在生活中常产生丰富的想象,指导他们绘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尊重这些神奇的想象,以适当的教学方

法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月亮上荡秋千》正是以其大胆的想象,荣获世界大奖。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画添画、意愿画、记忆画、讲故事配画、儿歌配画、命题画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使他们的品德情操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们绘画的联想范围和培养

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

一位同学画了一幅题为《爸爸真威武》的作品,画的是威武雄壮的大公鸡引颈高歌,一只小鸡侧头仰望,羡慕不已。还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只温顺的猫蹲在地上,背上站着一只活

泼可爱的小老鼠,它俩友好相待,一起钓鱼,题为《好朋友》。这既是妙趣横生的想象,又

是大胆的创造。

三、尊重学生作画的自由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少儿总是从自已的角度认识和表现生活,他们不理解的事情,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强迫

接受,而应尊重他们作画的自由表现,支持他们画自已熟悉的生活。

少儿的绘画,是他们用幼稚、真诚的心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们真

诚的心和艺术语言,过多地指责他们,什么比例不协调,形象不准,粗糙等等。叫他们这样

改,那样画,弄得他们无所适从,把作品改得面目全非,也许这样以后,形准了,比例也协

调了。但是,他们自已的“童心”、“童真”全没了,他们绘画的兴趣也只能埋在心里,以致

渐渐消失。天真的少儿面对什么“钉头鼠尾”,一笔下去分五色,“三大面五大调”,“近实远

虚”,这些玄妙繁多的技巧晕头转向,容易乏味和引起疲劳感,使他们表现不出童趣美,也

体会不到绘画的艺术美,更谈不上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应提倡让他

们去观察、分析,表现生活,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技巧训练中,只教会学生造型、色彩、透视等一般原理,而不是以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童心童趣。

总之,辅导少儿绘画创作,应懂得他们心理、生理、性格及他们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保护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心,保护他们的作品所具有的童真。只有保护了这些,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尊重少儿作画的自由表现,但同时也要防止其过于偏好某一题材,如男孩总画飞机大

炮,女孩喜欢画美女,现实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我们应引导他们放宽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在绘画中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有让学生画他们理解和热爱的生活,尊重和爱护

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自由表现,不要过多地依附家长和教师,勇于自我表现,他们的创造才能

才会以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来。

四、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养成创新习惯。

多种绘画工具、材料、技法有着供学生选择的很大余地,如废物的造型,可以化腐朽

为神奇;平滑的纸张,可以表现精致的细节;版画的笔触、色彩、肌理和一般绘画相比,具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电脑绘画,将学生的创作引进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绘画工具、材料、技

法的运用上,鼓励学生偏离文化常规,自由发挥,不依赖条件,引导学生探索绘画创作的新

渠道,这对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养成创新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提供创作题材,点燃创作火花。如:让学生在老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根据小

故事进行想象绘画,创作插图、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想象情景,再进行创作等等。这些做法

可以使学生在创作中洋溢着创新的灵气,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五、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但创造思维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

方式上。在绘画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散思维,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在写生黄角树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表构图的意见,有的说画树上的叶片,色彩很美丽,充满生

机;有的说画粗大苍老的枝干,能表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岁月的沧桑感;也有的说画地上的落叶,因为叶落归根,回归大地,以自己的生命回报养育了它们的大地„„。学生的这些发

散思维,我都积极地予以鼓励和肯定。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

果。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加

强。

六、因材施教,提高各类学生的创造力。

很多学生都喜爱绘画,这是天生的爱好。但年龄相同的学生,表现出的绘画能力不同。

在绘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同样的教法,提出同样的要求和相同的指导,就会出现后进生吃

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增加了后进生学习绘画的畏难情绪,挫伤了优

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绘画教学中,对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教他创作一些场面大,内容多,表现技巧高的绘画,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就选择内容少,易表现的绘画进行练习,对美术特长生,将他们吸收到课外绘画小组进行培养,逐步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

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总之,应因势利导,全面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各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诱引着他们不懈地追求,使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油然生趣,有兴趣的更加兴趣盎然。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培养。

七、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进一步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让他们多欣赏绘画作品,增强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力。经赏将学生的各类优秀美术作品及时展出让学生参观,使学生能直接学习同龄人绘画作品的构思,构图形式,绘画技巧,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得到启发,积极进步,争当优秀,创造出更有特色的作品。

我校宋思翰同学在欣赏了凡高的绘画作品后,凡高绘画作品一系列热情奔放的强烈个性色彩,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画中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他的创作的版画《放鸭忙》中,色彩的高度概括,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金秋时节的灿烂。白色的鸭群在浓重的色彩中格外明亮。强烈的情感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南方农家生活的场景,让人在美的享受的同时产生出许多联想。这幅画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七届世纪之星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金奖,最佳创意奖,并被选为第七届世纪之星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标志性绘画。

另外,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认识人类文化的尖端艺术品,这不仅从各个层次开阔了他们的艺术欣赏领域,增长了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而且使他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对创造力的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赞许犹如阳光”。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使学生好奇心得以调动,敢于创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创作热情高涨,从而孩子的创作潜能得以有效开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绘画创作热情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10

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应围绕着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

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教学思路要清晰, 教学环节要扣紧, 教学重点要突出, 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要广泛, 教学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学评价要有激励和推进作用, 教学感情要投入, 教学问题的处理要及时灵活, 教学知识的总结要简明扼要。

要做到以上几点, 教师需要有很大的付出, 要有比课堂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堂的45分钟。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只有长期坚持在教学中实践探索, 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科学的提问是具有启发性的, 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 丰富想象, 探求新知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活跃的心理, 从不同的角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提问。

如采用比较法能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在教过去进行时态时, 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现场活动, 得先从现在进行时态提问入手。如:

(1) A:What are you doing now? (教师问)

B:We’re having an English lesson. (学生答)

C:We’re studying English. (学生答)

(2) A:Look!What’s that boy doing now? (教师问)

B:He’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学生答)

……

当学生能应答如流后, 教师把句中的时间改为过去的某一特定时间继续开展问答活动。

(1) What were you doing this time yesterday?

I think you were having a Chinese lesson.But I was getting ready for today’s new lessons.

(2)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 came in just now?

I think you were getting ready for the class.

……

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已有了新的知识意向时, 进行推进提问:

(1) 上下对话表达有何差别?为什么?

(2) 谁能说出新的对话表达属于什么时态?

这时学生会展开思维, 开展讨论, 抓住上下不同的时间线索进行对比, 导出教学重点——过去进行时。学生在这种轻松、活跃的听说问答一系列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的知识领域, 学得愉快, 也学得明白。

三、精心策划教学活动, 营造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展课堂活动是为了营造一个宽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供学生展示自我学习能力、开创创新思维的又一个平台。让学生都能登上这个大平台, 自然地走进英语学习的语境, 展开思维, 大胆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课堂活动有多种形式, 如看图说话、复述故事、对话表演、课文朗读比赛、小组讨论学习汇报、新单词学习记忆方法推介拼比、单词编写片段作文、老师问题解答等。

活动中设有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 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 有评价和奖励机制。这种活动的开展既能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 又有小组的协作精神, 形成了书本知识和师生情感的交互网络, 满足了学生对知识推进的向往欲。

四、开辟英语第二课堂, 延伸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语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的开展是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和运用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教师还应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如阅读课外读物, 能让学生获得很多教材以外的语言信息, 如中外文化习俗、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和体育科技等很多知识, 丰富自我,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游艺活动、英语晚会、编写英语小戏剧、演唱英语歌曲和相互批阅试卷等。

实践证明, 开辟此类英语第二课堂已成为了我独特的教学风格, 并确定为本校的英语校本教研课题, 带动了全校英语教学和竞赛活动的开展, 为许多学生的英语发展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受学生喜爱。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 这个理念的建立与推进永远依托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随着英语教学改革浪潮向前推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创新思维能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拓新的领域, 并在新的领域里不断地追求更佳、更新的独创思维, 更利于他们的知识增长。这种思维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这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和学会探求知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名声, 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 篇11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 王光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我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了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准备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香蕉每千克3元,糖果每千克5元,瓜子每千克2元,彩纸3元一张,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同学们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钱够吗?

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同学们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永弘小学301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7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01÷7=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7=315(人)315>301,说明租7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⑴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数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⑵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适度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论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意义 篇12

文:李海峰,张铭钟 来源:《民办教育研究》——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点击:147(西安外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西安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系,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那些属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人格,又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团体精神的教育,可以殊途同归地实现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团队精神;集体主义;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9-30 作者简介:李海峰(1975-),男,江西九江人,法学硕士,原西安科技大学2000级硕士研究生,现为西安外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张铭钟(1974-),男,甘肃民勤人,西安科技大学在读法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获2003年陕西省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的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院士,在国家授奖大会、北京大学奖励大会及中央电视台国家科技奖论坛等许多场合的讲话中都谈到了团队精神。我国教育界最先积极关注和明确倡导“知识经济”新观念的知名人士———杨福家院士也提出: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要训练学生与人共事,要讲究团队精神。只会孤军作战的人已不适应今天的形势。”[2]进入互联网,随意打开一个人才招聘广告,都会发现,团队精神已被列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中甚至是首要要求。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以自己的方式高度重视团队精神:[3]联邦快递亚太区副总裁陈嘉良先生说:“团队精神至关重要,只有握紧的拳头出手才有力”。惠普总裁卡莉说:“没有团队精神,我们将无法创新和前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集体观念淡薄、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不适应集体生活的大学生,类似的报道更是不胜枚举。一些同学为了专心考研而外出租房,全部的心思都在考研上,很少甚至根本就不管集体生活;2003年3月,作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乌市的大学生做考研经验交流汇报时,提到“一个宿舍的同学可以买不同的复习资料,然后轮流看,既可以节约资金,还可以强迫自己抓紧时间学习”,结果引发全堂哄笑,大学生们都觉得这种做法不可思议———每本资料上都记有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是秘密武器,不能共享。

现实与要求之间的差距告诉我们,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至关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二、什么是团队精神?

1.团队精神的核心———团结协作、优势互补

团队精神强调的不仅仅一般意义上的合作与齐心协力,因为这最多带来“1+1=2”的效果,要发挥团队的优势,其核心在于大家在工作上加强沟通,利用个性和能力差异,在团结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积极协同效应,带来“1+1>2”的绩效。社会学实验表明,[4]两个人以团队的方式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其工作绩效明显优于两个人单干时绩效的总和。

2.团队精神的境界———奉献精神

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主动”为了整体的和谐而甘当配角,“自愿”为团队的利益放弃自己的私利。这在日益提倡个性化、讲究个人能力的今天,决不是一件说到就能做到的事。这需要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奉献精神。

3.团队精神的两个重要组成———忠诚感与民主意识

日本社会在强调忠诚、社会责任的东方群体本位文化的底蕴上,吸收西方民主管理思想形成了日本经营成功的奇迹———团队精神。而欧美国家缺乏东方文化的传统,但他们在个体本位文化的传统上,强调民主,通过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收东方文化中强调忠诚与社会责任的做法,也培育出了有他们文化特色的团队精神。可见,不管是东方的团队精神,还是西方的团队精神,它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忠诚与民主。

4.团队精神的外在形式———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团队总是有着其明确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总是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充满活力和热情,为了确保完成团队赋予的使命,和同事一起,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创造性地工作。

5.团队精神的基础———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很难做到相互宽容、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因此,在团队精神的教育过程中,要把团队精神的教育与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三、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国家,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时代是近几年来的事。因此,从劳动生活习惯的角度来看,要求人们具备现代工业社会那种相互间高度依存和协作的习惯意识,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现代社会,其潮头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分工更为细密,同时,“信息和知识资源只有通过人们之间的合作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人们之间也只有通过相互的友好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5]因而对相互协作的要求也就更高。因而,相互协作的要求也就具有更高的层次。因此,我们说,实践团队精神,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就我国而言,社会的发展迫

使我们不得不进行一次对自己的习惯和文化的革命,所谓“提高国民素质”,就包含了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内涵。正因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具有跳跃性特点,同时我国社会的发展所存在着的现实情况———先进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先进的都市与落后而又广袤的农村并存———决定了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工作异常的艰巨和急迫。就社会职业化的要求而言,国民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或者说是大学教育,在此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意义是无庸讳言的。

2.对那些属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当今来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我们说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作为独生子女的这部分大学生尤为有意义,是因为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因而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换言之,由于独生子女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其自我中心意识往往更易膨胀,因而更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的习惯。从这个特殊意义上说,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3.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1)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人格。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而且,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要求。倘若说素质教育的理论具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那么,团队精神的培养,则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措施。

(2)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前文对团队精神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与人共事时奉献、进取、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风,养成民主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3)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创造出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使人们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在这个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通过发扬团队精神,既有利于个人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也有利于人们通过合作来共同创新和发展。

4.有利于实现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

团队精神要求人们通过实现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团队价值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这个角度看,团队精神具有很强的伦理学意义。就对个人要求而言,除个人的智能标准外,团队对成员的要求基本上就是道德要求,而且是较高水准的道德要求。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大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伦理道德强化教育。例如,通过团队精神的教育,可以产生出关心集体利益的效果。换言之,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殊途同归地实现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现今使用团队精神的场合越来越多,提倡团队精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说明,团队精神是个迎合人们心理的新名词,更易让人接受。因此,以团队精神作为新时期集体主义道德建设的载体,是可以行得通的。用列宁的话说就是用“另一种方法,用和父辈不同的方法、形式,在另一种情况下”,引导人们“接近社会主义”。

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必须坚持集体主义

首先,从团队精神的表现来看,团队精神是有层次之分的。比如,有的人的确是具有与人真诚合作,对集体忠诚的品德;而有的人却是为了通过集体来达到自己的某个目标,暂时表现出团队精神。因此,在培养团队精神的过程中坚持集体主义,意味着要通过集体主义教育来升华团队精神。

其次,西方国家在培养团队精神的过程中,不仅利用集体主义价值观缓和了人际关系,而且还建设出了具有西方各国自己特色的团队精神。中国历来具有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因此,更应该在培养 团队精神的过程中坚持集体主义。

最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一主旋律,也就是说,必须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坚持把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结 语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方案Word 文档下一篇:集团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