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2024-09-28

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通用9篇)

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篇1

谈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

在我的脑海中,低年级的学生跟幼儿园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自理能力还不强,能完成学习任务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应该被老师保护,应该被老师管理。所以在班机管理中,我一直以一个班主任的身份出现,处处为学生着想,事事替学生做主,扮演了一个优秀的园丁的角色。刚开始几天,我用我的满腔热情维系着我的班主任工作,天天帮学生做值日,自己亲自收本子。可时间一久,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学生的纪律并没有因为我的努力工作有明显的改善,而且我自己也觉得很累很烦,一开始的满腔热情一下子就降温了。怎么会是这样的呢?我付出的为什么跟得到的不成正比呢?我开始了反思。班主任的确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但并不是说事事都要替孩子“包办”。这样只会宠坏这些学生,也累坏了自己。学生的能力在老师的“包办”政策下是得不到锻炼得,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所提高了。那么,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使教师的管理有效进行,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呢?

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就是一个班集体成功的理论基础。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而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虽然还小,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已经为他们的自理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再加上他们对学校生活、学习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极其渴望介入学校生活,更渴望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成功的体验对他们来说市那么的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树立他们班级主人翁的意识。

一、营造自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具体谈到自治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可见,学生的自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不能去剥夺学生的这种成长的权利,而应该借助自治帮助学生成长。要做到学生真正的自治,首先必须营造自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自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刚接手的一年级这个班级的时候,首先,我想到的是建立怎样一个奖励制度。低年级的学生调皮好动、自控能力不强,但好胜心强,对新鲜事务很感兴趣。根据这个特点,我决定用发小苹果的方法建立一种竞争意识,十个小苹果可以换一个小花瓣。我给每个学生做了一朵花,比一比,谁的花瓣多,谁的花开得更美丽。这种方式直观可见,很能调动一年级的学生的积极性。自从教室后面的“小花园”建成以后,学生的班级主体意识增强了。他们能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班级的主人了,每个人都是这个班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一比这种方式,更是为班级建立起了自主和谐得竞争氛围。其次,我利用班队课的时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畅所欲言的机会。这样的班队课,在无形中给了学生暗示:你是这个班级的主人,你拥有当家作主的权力。班主任与你们是平等的关系,是朋友与朋友的关系,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这个班集体搞好。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才会跟班主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

刚开学的两个星期,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让一年级的学生做值日。首先,我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完成学业负担后还有没有能力去参与班级的管理呢?其次,我考虑了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放学是学生排好队,教师统一带到校门口,家长能否接受我们让学生留下来做值日的做法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于技术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教育对象”。“小学教育对象是小学生,而现在的学生较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通病主要是生活较懒散,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点弱、纪律松垮,缺乏锻炼。”班主任可以帮学生做一天的值日,一星期的值日,一个月的值日,但是不可能帮学生一辈子做值日。况且把学生捧在手心里并不是真正的爱学生,教会学生如何生存才是真正的爱他们。所以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自育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有锻炼的机会。

在此我放手把值日工作交给学生以后,学生表现出十分积极兴奋的状态,总是盼着自己值日的那天。他们认为做值日生事一件很光荣神圣的事情。在当值日生时,值日生要留下打扫完自己的责任区后才能回家。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在值日中学会管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然要去管理别人,首先就得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在实际操作中,我还发现男生还会主动帮助女生,个子大的会帮助个子小的。看来,在值日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丰硕的,自然我的收获也不小。通过值日,我发现有些平时我管不住的“调皮”学生的另一面。借这样的机会,我告诉他们,老师发现你做值日时很优秀,很能帮助体系,希望你在学习上也能严格要求自己,给其他同学做个好榜样。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组织和管理好自己班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更有参与管理班级的权力。做值日让学生有了另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确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学生为本的开放式管理方式,要求学生在班级中始终是集体中的主人,突出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丰富

多彩的班级活动是一个班级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和润滑剂。作为教师,应该借助班级活动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机会。

在班级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应该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个星期的主题班会就是最好的开展班级活动的机会。教师在活动中只要做一个引导者就可以了,学生才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参与者。一年级的学生完全放手让他们最近去组织策划还有些难度,教师带领他们几次后,可以培养班里的几个班干部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等学生有了一段时间的锻炼以后,中队或班队会就可以由中队长组织学生自己开展活动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策划、讨论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这样的活动也能告诉学生怎样做一个主人和如何做好这个主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班级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班级活动中的主人,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从《小学德育大纲》中的所提倡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其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目的的体现在学生的活动之中。

在班级管理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把“管”学生转化为“教”学生,放心放手让学生去管理班级。只有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今天的小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将来社会的主人,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篇2

因此, 培养和造就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促人向上。一般来说, 自尊心较强的人有强烈的好胜心, 能积极进取, 它会萌发创新意识, 产生创新行为。因此, 教师要相信学生、爱护学生和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第一秘诀。创新需要有自信, 有了自信, 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行动, 没有自信心, 就没有创新, 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和独立性。没有独立性不能进行创新活动, 而没有顽强的意志, 创新也不会坚持到底, 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特别是战胜困难的恒心和毅力, 面对失败和挫折不屈不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大胆让学生自主地去学、去想、去做。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 语文教学首先要“打开”、“放开”, 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所提供的情境中翱翔。朱自清的《春》, 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上课时, 我播放了《春到沂河》这首柳琴独奏曲 (全曲描绘了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 , 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 展开联想, 想象春天的美景。学生在明快的节奏、美的旋律中迅速地展开联想。在想象中, 一幅阳光明媚、东风荡漾, 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流露出热爱大自然的喜悦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心灵得到了充分的自由,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设想,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教师只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 从上课讲到下课, 学生听得无精打采, 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教师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回答问题时, 要提倡一问多答, 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教《皇帝的新装》, 在学生朗读课文以后, 要求学生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 (一个**的皇帝) , 并讲出理由。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虚伪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学生一下子讲了十几个。更令人惊奇的是, 学生在讲理由的同时, 大多能扣住文章的中心。在课堂上, 学生回答的问题不仅新颖, 而且灵活。在时空上学生都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教《马说》一文, 小组讨论:你同意作者“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吗?请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谈谈。学生开动脑筋, 畅所欲言, 提出“毛遂自荐”、“天生我才必有用”等观点。学生不受拘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活动中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 要求一个人不仅动脑, 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 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 还有技术的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联系实际, 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例如, 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可以发动学生, 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还可编撰小字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是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我广泛发动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周的时间里,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上百条黄河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后, 精选出若干条, 由文学社成员编撰了一期小字报。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教《春》,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 画出有关春的五幅图画。总之,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篇3

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能疑

由于传统教育观点、教材体制、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的束缚,学生打的是“题海战术”,整日疲于应付各种形式的考试,他们只能满足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鼓励教师通过最佳的途径、方法、策略,为学生质疑意识的形成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大胆抛弃繁杂的试卷,将学生从“题海”中真正解脱出来,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增强学生自主支配语文学习的时间。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增强自己的文化积淀;走进网络,了解新信息;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文化素养,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问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学生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才能真实地展示自己,张扬独特的个性风采,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乐问,必须为学生的“问”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给学生以自主、自由和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问题情境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出自己在阅读文本时遇到的疑难之处。

教师应以鼓励、支持、肯定、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并及时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自主体验并感悟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的惊奇与愉悦;要尊重、宽容、理解、信任学生,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轨道”,甚至离奇荒唐,教师也不应该讽刺挖苦,而要予以容纳,并加以引导;要点拨、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问题本质。

授予学生提问技巧使之会疑

从课题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要么是记叙的主要内容,要么是说明或者描写的主要对象,要么是表达的中心,要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从课题入手,根据题目设问,能够起到以问促读、纲举目张的效用。比如《背影》一文,可就题目设问:“这是谁的背影?是怎样的一个背影?为什么要设背影为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本,就抓住了重点,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对重点词句质疑 对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特别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展开多方面联想,可以发现疑问,进而追根溯源,使认识得到升华,思维得以向纵深拓展,锤炼语言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比如,针对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一诗最后两句中的“落”字就值得发问:“为什么用‘落?能否用‘在呢?”抓住这个问题引导探究,学生就会体验到“落”字有动态感、形象感,更能彰显秋思之浓、牵挂之重。

就矛盾处设疑 文本中有时会出现看似矛盾、实为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彩描写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进行质疑、探究,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如《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这时应点拨学生对“大约”与“的确”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进行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体悟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示了文本的主题。

在空白处生问 “空白”是文学创作追求的艺术。优秀的作者常常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探究、发问的空间,鼓励读者自主去思考,自主去补充发现或创造,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空白处生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比如《甜甜的泥土》一文中:“传达室的老头告诉王小亮的妈妈‘都放学了,王小亮的妈妈却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知……道……”在这里作者故意省略了一些内容,可引导学生在此生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她“知道些什么”。通过发问补白,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使之敢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教师甚至是中考试卷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挑战“权威”;还要引导学生树立问题多解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很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同一个问题假如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分析和判断,常常会得出多种合理且新奇的观点。比如,执教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时,一些学生提出:对哈尔威船长不应该放弃宝贵的生命,做无谓的牺牲;而应该在救出别人之后,也救出自己,然后再驾新船,再为社会作贡献;这才是有责任感,敢担当。教师应该对学生这种敢于与文本“唱反调”、挑战权威的观点进行赞赏,对他们提出的独立见解进行鼓励;因为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能大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会“答”,更要让学生会“问”。教师要着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篇4

字数:3321字号:大 中 小

摘要: 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代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着就什么是人文精神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精神 培养

现实中,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无不显示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周部长的致辞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塑造与培养刻不容缓。

一、人文精神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其总体特征是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整个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可以说很少有什么人文精神的输入,再加上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几乎在高一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课程,这更是出现了一个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学,大学生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相当一些高校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重物质利益,轻人文关怀。比如,大学生中经常议论个别导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打工。凡此种种,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本应该是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高校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中国文化经典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如果大学教师本身都出现问题,后果将是多么可怕。第二,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是指忽视人是有感情、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注重知识、技术的学习,忽视情感的交流、道德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在当今大学生中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良知,缺乏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我校对1312名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对于向灾区捐款捐物的态度,有超过5%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不愿意参加;对于义务鲜血的态度,有超过11%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献血;上课迟到时,有将近10%的学生从不向教师道歉。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只求学好专业学科,忽视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现象。在我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假如有机会再次选择专业,只有20%的学生会选择文科专业;假如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感兴趣,当两方面的讲座同时出现时,只有42.1%的学生会选择人文知识讲座。许多大学生将大学作为“就业训练所”,把学与用,学习与做人割裂开来,强调专业知识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漠视信念、品格和伦理规范等人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养、性格、习惯的真正养成,即漠视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人的灵魂。但当前在高考的指挥、升学的压力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科学的状况。我们提倡人文教育,提倡大学生多学一点历史,也是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一个人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不了解今天的社会是怎么发展而来,怎么为国家的兴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贡献?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精神就没有自己的灵魂,培育人文精神至关重要。对大学生来说,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承担着21世纪中国腾飞的重任,良好的人文素质对于他们而言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因此,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身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大学生人生事业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大学生通过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对于促使自身情感智慧的提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人文精神是一所高校文化的精髓所在,高校代表社会的主要精神潮流,高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一种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高校才能致力于知识的保存、整理、选择、传递和更新。因此,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对高校发展生命的重视。笔者认为,中国的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一)高校应该正确定位人文精神的教育,树立大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着眼于实用性,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

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正确的自我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文化知识、人文素质以及完善的人。大学教育要把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它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最终理念与使命,不断扩展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二)高校应该重整人文精神教育体系。

重整人文精神教育体系的途径有:首先,改革现有高等教育的结构模式,通过院系的合并、调整,打破过去那种文理分科的框架,建设综合性大学。其次,按照教育的内在规律,借鉴一流大学的经验,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文理结合、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最后,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文理沟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大力彰显各学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高校应该倡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大学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要把人文精神看成是大学生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因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优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视要不亚于对专业学知识的传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应当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专业知识的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构筑合理的大学生人文精神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要克服机械、死板的教学模式,而应当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其次,大学辅导员应该树立“人文精神是科学之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以生活事件为契机,从细微处引导大学生体现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时事,投入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方式之一,即便是为受灾群众捐助一点物资,为孤寡老人送一点温暖,为有需要的人献一点热血,为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一点义务工作,都能体现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影响和带动社会其他群体,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浅谈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培养 篇5

余庆县中关小学:韦泽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需要越来越高,具有创新能力是现代新型人才的标志。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创新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营造学生创新环境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构建教学程序时,应确定探索与创新的教育目标,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创造性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探索与创新展开活动,呈现出“乐、实、治、新”的教学景观,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践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笔者出这样一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的边长增加2厘米,宽减少2厘米,所得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面积一样大吗?这一问,充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争着回答。一部分学生说一样大,另一部分学生虽然觉得这个答案不对,但又不知怎样才能说明,便都把眼睛看着老师,迫切想得知结果。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因为此时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大脑在兴奋期里最容易暴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要把握时机,让他们在练习纸上画画拼拼比较,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正确答案。结果并不重要,而过程却是创新能力的经验。因此,要进一步地引导。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兴趣很高,继续动手、动脑、讨论、探索。纷纷答到:所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如果长与宽之差越小的长方形面积越大;当长、宽相等时,便成了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总之,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师生情感的积极互动发展,营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

二、巧创操作情景,让学生浅行创新过程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识常常是通过情感这个中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教学要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教学,体验生活中离不开教学。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动手操作,使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尽量创造学生动手,例如,教学“圆的画法”时我向学生提出:“谁能用一支笔徒手画圆呢?”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演示给我看,我请两位特别自信的学生上台画圆,结果这两位学生都宣告失败。此时,我说“我来试试看。”全班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两指捏住粉笔,手掌末端按住黑板固定,一旋转粉笔,画出一个标准的圆时,学生们十分惊讶,我装着得意的样子问学生,为什么老师这样有本领呢,学生们一直“顿悟”了老师的手掌末端按住黑板没动,捏粉笔的两指和手掌末端之间的距离也没变。接着我引导学生探索出了画圆的两个要素,定点定长。这一活动使学生既轻松愉快,又探索创新地掌握了画圆的知识与技能,并由此让学生动手用绳子和尺子画圆。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地调动起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提高。又如:指导学生用

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帮助教师计算教室刷涂料所需钱数。学生必须对教室的表面积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发,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巧设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解题过程多样化,结果不唯一,学生就必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着思维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确判断。从多方面寻找可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后,笔者出几道练习:(1)算一算上次月考及格率是()%;(2)本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联系生活实际,用今天学习的百分数说一句话。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这样一道题: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法有关的算式:(1)、4+4+4+4+4=?(2)、3+3+3+3+3=?(3)、9+9+9+9+4=?学生能很快的改写(1)和(2),而对(3)则有些困惑,在我的诱发下,学生列出9×4+4=40,我在肯定的同时鼓励他们找到更简捷巧妙的解法,学生们投入了紧张的思考与讨论当中,结果有的同学列出9×5-5=40;还有有的同学进行了分析改组,列出8×5=40。我不由得对学生鼓掌喝彩!

开放性习题的解题过程是灵活的,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他们自主思考、自由发挥,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外,最有价值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的闪光点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从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取得成功。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时,我出示了三道题,6.4×2/

8、3.2×3/

4、5/6×1.2,同学们采用了将小数化成分数进行计算,将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进行计算,一位较差的学生却说将小数直接与分子相乘,同学们都不赞成,我提出疑问,难道他的建议真的不对吗?通过探讨,同学们都终于承认了他的计算方法,这位同学倍受鼓舞,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后,他学习更加努力了。

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篇6

1995年秋,我委所属的各铁中初中部与甘肃省同步开始使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以下称新教材),从一开始我们就十分重视,认识到这不是一本教材的简单改写,而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使用好初三化学新教材,我们从各个方面入手,抓好初三化学教师的培训,先后组织化学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参加省级二级培训,又组织初三化学教师进行教材培训,传达、宣讲人教社化学室新教材责任编辑关于新教材培训的讲课内容,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分别召集各校初三化学教师进行研讨,从学习大纲、进行新旧教材对比入手,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各校老师进行交流、切磋,教研室的同志随时到学校听课,看教案,查大纲落实情况,和老师共同探讨,同时在教研室编发的《教研信息》上向教师推荐了5篇有关文章。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任务,逐步适应新大纲、新教材,欢迎新大纲、新教材,逐渐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在书上做好补充笔记,记下自己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学,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等。

我委教研室还及时主动与省市教研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联系,在寻求指导、帮助的同时,也把教学第一线老师的意见、建议反映上去,使教学行政领导机关及时得到来自实践中的信息反馈,使上情下达,下情上通。

我们深深感到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九年义务教育方针政策是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教学的思想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多么有战略眼光的决策。教育者应当有要求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让学生胸有大志,这不是空话、套话,而是教师们的切身感受。

义务教育正是为实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一宏伟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国策,它的性质是公民素质教育。为实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以下称义务大纲)”是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的。化学义务大纲一开始就指出:“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指导思想,切实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如上所述,我们体会到:学好政策,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使用好新教材的前提和关键。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义务教育不是只为培养少数尖子学生服务,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注意培养“两才”(学习人才、普通劳动者型的建设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偏爱优等生、忽视中差生的弊端。

我们的目标既然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围绕新教材所进行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自然就是在努力完成提高国民素质这一艰巨而宏伟任务。立足点正确了,思想基础建立了,具体的落实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认真学习大纲,深入领会大纲,使新教材的实施得到保证

新大纲制定得十分切合实际,内容具体而翔实,便于教师实施。每个初三化学老师对新大纲的学习不是读一遍就可以完成任务的,不仅要通读、细读,更要结合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去学,才能把握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对于新旧大纲中有所改动的地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常常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认真领会,要充分理解义务大纲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是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最终要求,教师若按照大纲,结合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用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思想,制定每章每节的目标,并达到各项目标,最终完成义务教育任务并不难。这里要强调一点,学习大纲,研究大纲是每个教师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任务,不学习大纲、不钻研大纲是不可能用好新教材、把握好教学的尺度的。新大纲对每部分知识点都点明了教学要求,这就是对这个知识点的考试和评估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将必然成为今后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考试的依据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从这点上讲,不重视大纲的学习是万万不行的。

在这里我们一再强调对大纲的学习,正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的老师对此不甚重视而大声疾呼的。

我们也感到在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同时,作为教师一定要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绪言部分,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初步概括地告诉学生化学学的是什么,其作用如何,应当怎样学,介绍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最基本的概念,教师一方面要领学生跨进化学的门槛,另一方面要为以后的学习铺路、搭架子,其结构是从学生常见的物质世界引入门,进而说明物质世界的宏观存在,物质的多样性及物质世界永恒的变化,新教材中常用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给教师和学生中搭起了一座座互相沟通的桥梁。绪言部分的实验比统编教材多,现象更明显,更具有直观性、代表性,教材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验一步引出了物质性质、物质变化等概念后又进一步归纳出有关物质组成等多方面的结论。这一编排非常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这部分对概念、对知识的论述,大多是宏观的,给学生留有余地,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将对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一步步完善、深化,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一步一个台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达到教学要求,这方面我们的老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如提前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联系实际让学生尽快掌握化学用语等。

二、研究大纲,钻研教材,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使用新教材,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大纲为纲,结合学生实际,以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来定教学进度。

由于各校生源不尽相同,学生的原有基础不同,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教法,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掌握好教学进度,最终达到大纲对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要求,这是从大的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具体到每个学生也还有因材施教的问题,这在后面还要论及。

2.把思想素质教育贯穿在初中化学教学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这方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一般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大讲化学事业在解放后突飞猛进的发展。甘肃有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和发达的冶炼工业,兰州是一座现代化的化学工业城市,自然有不少可讲的实例、可参观的场所,教师在讲课中常联系,合成橡胶、化肥、炼铝冶铁等工业生产实际,内容更生动、形象,学生们也爱听并容易接受。

(2)注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环保问题自然要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尤其在兰州这样一座发达的化工城市,有着结合实际进行环境意识教学的良好基础,能较好地让学生把社会环境、社会需求、社会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让学生不妨算算国家的人均资源帐,让学生意识到我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有点危机感还是有好处的,他们长大承担国家建设重任时会更加爱惜资源,爱护环境。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要注意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的结合点,使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之中,切忌为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使二者成为两张皮。

3.正确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包括诸多方面,对初中生来说,主要有:学习、掌握、理解、分析、归纳、综合、演绎大纲所要求的初中化学知识的思维能力(这里也包括了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能用所学化学知识理解和处理有关涉及化学信息的问题的能力)。

还应注重培养初三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尤其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做实验,个个动脑想办法去完成实验。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精神,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设想,老师及时给予正确引导,这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牢固地树立起来,部分老教师留恋旧教材,还是觉得统编教材更系统,讲得更透彻一些,使用了多年的统编教材更顺手一些,时不时的、自觉不自觉地又按统编教材的系统上课。

2.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牵制,担心考试试卷会出现自己没有讲到的已删减了的内容或选学内容,因此,该舍的不敢舍,该略的不敢略,把大量的时间挤到总复习中去,影响了对主体教材的讲授,也不敢大胆创新使用新教材,课时自然感到紧张。

3.部分实验还是没有做到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对“练习”、“初步学会”的层次把握不准。

四、建议

1.进一步深入学习大纲(对附录也应重视),切实领会大纲精神。因义务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没有按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和顺序编排,而是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四大块编排的,因此,建议教师在备课时,在教材和教案中相应章节的位置注明大纲的要求层次,并由此而定教学目标。

2.对照大纲,充分领会编写者对全书、各章、各节的编写意图,掌握初三化学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方能高屋建瓴。

3.继续改善设备,强化实验,强化对实验过程的指导,真正做到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即使学生做错实验或做得不成功,也要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写出报告,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改进的办法,最好再重做一次,鼓励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4.我委所属各中学的初三中国学习联盟多数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教师们更要注意因材施教。新教材中的常识性知识并非不重要,而是受学生接受能力、时间的限制不能展开,那么对准备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可结合新教材中的常识性知识、选学内容适当拓宽、加深一些,但一定要把握好量和度,尽量不要加重学生负担。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志趣,在活动中发现化学“小苗子”,可适当给点“偏食”,以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不可放松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辅导,可恰当运用掌握教学法或成功教学法教学,使他们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这样也就可望实现大面积的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5.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各学校的检查评估中一定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标准。中考试卷的命题,应严格以大纲为依据,坚持正确的导向,尽量请教过新教材的教师参与出题,审题一定要把大纲关。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篇7

一、转变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为了开发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 调整知识结构, 优化思维方式, 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途径是是多元化的,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验操作、组织丰富多彩的创造与发明活动, 对学生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运用幽默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研究表明,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10种素质, 而幽默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富有幽默感的教师, 讲课生动形象、扣人心弦;一个比喻可以画龙点睛般地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个幽默, 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中回味思考, 这样的教师讲的课,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探索知识的欲望强烈, 学生是在“享受教学”。增强教师幽默感的方式是多样的, 但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 要积累丰富的知识, 以善于提炼生活的心态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掌握一些适当的幽默技巧, 让学生在“享受教学”中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与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疑问, 才有思考,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如果教师能积极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 那么,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 创设一种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提到点子上, 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促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正是对一个问题的好奇, 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 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而由此引发的激烈的争论又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在争论中油然而生, 更使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究的高级阶段。

四、在实验中让学生自主研究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声音的传播, 我让学生自己找材料制作了一个土电话, 比比谁的土电话传话能力强。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家都积极动手, 有的用易拉罐做, 有的用塑料杯做, 有的用废纸壳做。对比之下发现, 塑料杯的效果最好, 传话能力强, 声音非常清晰, 比用其他材料做的效果好。这样, 学生多动手, 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到本课之外的相关知识。

实验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 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全过程, 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畅所欲言, 这是他们的权利, 也是教师的责任。如, 教学“电磁铁”一课, 在学生探索用什么办法可以增大电磁铁的磁力之后, 就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这样做, 是怎么想的, 发现了什么等。

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因此各不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增加, 往往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创新意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只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另一部分学生, 由于受传统教学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只是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 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结论。如果此时教师能及时地打开学生封闭的思维, 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用亲切的语言激励他、用信任的眼神鼓舞他, 给他“你能行”的勇气, 学生就会战胜自我, 从自我中走出来, 积极思考, 大胆创新, 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精神 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105-01

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释疑是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激励他们敢问、敢想、敢说、敢做,发挥创新的潜能。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情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渔网、蜘蛛网,在学生看到画面之后,我问学生:“你看到什么啦?生活中见过吗?今天老师再带同学们认识另一种网,想不想认识呀?”接着我出示课文题目,这时我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它吗?”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国际互联网,你离我们有多远?国际互联网,你有多大年纪?你是怎么形成的?”接着我说:“同学们向国际互联网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到,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二、教给质疑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揭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样学生主动探求、思维活跃,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铺垫。

2.初读质疑。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提出疑问,这样既能疏通课文,又能养成“自己读书”的好习惯。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学生提出了:“饥餐渴饮”是什么意思?“晓行夜宿”是什么意思?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句末为什么是感叹号?等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状态下,拓展了思路,为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埋下了伏笔。

3.细读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困惑处质疑求解。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文章的最后写到: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当读到这里时,学生提出这些问题:“为何这里作者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景呢?”此刻教师稍作讲解,学生很快就能悟出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

三、培养释疑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1.联系上下文释疑。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在讲读王二小被敌人挑在枪尖时,有的学生就质疑:既然二小已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为什么不想办法摆脱呢?难道没有其它摆脱的方法吗?针对这一疑问,我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来的鬼子有多少?年小的二小有没有摆脱敌人的能力?这样一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二小由于对八路军的爱,对敌人的恨,他要保证后方更多乡亲们安全脱险,才出现了如此伟大的壮举,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我国人民为了抗击敌人团结、勇敢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释疑。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在学到第4自然段时,有的学生提出:作者在写作时写到:珍珠鸟落到我的书桌上,蹦到我的杯子上,喝我的茶水,用嘴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主人为什么没有反应呢?这时,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问:“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会很着急,因为它把我的稿纸弄脏了。”有的说:“我会把这只捣蛋的珍珠鸟关起来?”有的说:“我会很生气,再也不让珍珠鸟到我的书房来。”……这时我又问:“主人怎么做呢?为什么?”这时水到渠成,学生畅所欲言,体会到主人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这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打破盲目服从,在训练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9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方伯君

摘要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妙趣横生的想象,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动力。尊重学生作画的自由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养成创新习惯。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提高各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关键词绘画教学创新精神

在目前的中小学绘画教学中,不少教师仅依赖于教材,局限于课堂,用成人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室里面凭空搞创作。实际上,这违背了少年儿童学画的规律,忽视了少年儿童绘画的特点,让少儿的绘画远远脱离了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受和表现,这只能让他们机械地复制对象,对少儿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绘画教学活动允许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去开启艺术殿堂之门,从而达到培养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多角度的自我创造,使他们在绘画中能够获得充分运用创造的机会。这,也许是他们为什么喜爱上绘画课的原因之一。如何发挥绘画课的这一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些看法。

一、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

一位艺术大师曾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确,每一幅少儿绘画作品都是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其对生活的体验。

假若儿童没有见过各种动物,怎能画出精彩的动物世界?假若儿童没有玩过秋千,又怎能有《在月亮上荡秋千》的构思。他们往往在不自觉的美术游戏中体验着像艺术大师们所体验到的创作之路。有趣的动物园,美丽的小河,难忘的游乐场,和全家一起度过的除夕之夜„„在他们的头脑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都构成了少儿创作画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绘画中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然后根据自已的记忆,把难忘的见闻画出来。虽然开始画得很简单,不完整,但持之以恒就会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力和进行独立创作的能力。

我校一位学生很好玩,我就让他画出各种玩法,记不清的,就想到哪里画到哪里,然后再去留心观察其他同学的各种玩法,用线描的方法将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画下来。最后,这位同学创作出了《玩得真痛快》,画出了一百三十多位小朋友的三十四种玩法。这幅作品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这位同学在绘画中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吃火锅是巴渝著名的饮食文化之一,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这里的男女

老少都喜欢吃火锅。张嫱同学在创作《吃火锅》时,多次到火锅店去观察,去感受吃火锅,最后创作的《吃火锅》,人物众多,有聚有散,有密有疏,形态各异,把人们吃火锅时那种

热情、温馨的气氛都统一到了紫红的色调中,艺术地再现了巴渝人吃火锅时豪爽奔放的个性

和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这幅作品以其特有的生活情趣荣获金奖。

实践证明,在绘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深入认识对象,积累生活素材,他们的创作才

会有生命力。一句话,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学生绘画就不可能有创造。

二、妙趣横生的想象,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动力。

想象是以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

造能力就越强。想象是少儿美术创作的动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

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

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

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少儿在生活中常产生丰富的想象,指导他们绘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尊重这些神奇的想象,以适当的教学方

法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月亮上荡秋千》正是以其大胆的想象,荣获世界大奖。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画添画、意愿画、记忆画、讲故事配画、儿歌配画、命题画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使他们的品德情操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们绘画的联想范围和培养

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

一位同学画了一幅题为《爸爸真威武》的作品,画的是威武雄壮的大公鸡引颈高歌,一只小鸡侧头仰望,羡慕不已。还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只温顺的猫蹲在地上,背上站着一只活

泼可爱的小老鼠,它俩友好相待,一起钓鱼,题为《好朋友》。这既是妙趣横生的想象,又

是大胆的创造。

三、尊重学生作画的自由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少儿总是从自已的角度认识和表现生活,他们不理解的事情,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强迫

接受,而应尊重他们作画的自由表现,支持他们画自已熟悉的生活。

少儿的绘画,是他们用幼稚、真诚的心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们真

诚的心和艺术语言,过多地指责他们,什么比例不协调,形象不准,粗糙等等。叫他们这样

改,那样画,弄得他们无所适从,把作品改得面目全非,也许这样以后,形准了,比例也协

调了。但是,他们自已的“童心”、“童真”全没了,他们绘画的兴趣也只能埋在心里,以致

渐渐消失。天真的少儿面对什么“钉头鼠尾”,一笔下去分五色,“三大面五大调”,“近实远

虚”,这些玄妙繁多的技巧晕头转向,容易乏味和引起疲劳感,使他们表现不出童趣美,也

体会不到绘画的艺术美,更谈不上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应提倡让他

们去观察、分析,表现生活,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技巧训练中,只教会学生造型、色彩、透视等一般原理,而不是以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童心童趣。

总之,辅导少儿绘画创作,应懂得他们心理、生理、性格及他们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保护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心,保护他们的作品所具有的童真。只有保护了这些,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尊重少儿作画的自由表现,但同时也要防止其过于偏好某一题材,如男孩总画飞机大

炮,女孩喜欢画美女,现实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我们应引导他们放宽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在绘画中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有让学生画他们理解和热爱的生活,尊重和爱护

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自由表现,不要过多地依附家长和教师,勇于自我表现,他们的创造才能

才会以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来。

四、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养成创新习惯。

多种绘画工具、材料、技法有着供学生选择的很大余地,如废物的造型,可以化腐朽

为神奇;平滑的纸张,可以表现精致的细节;版画的笔触、色彩、肌理和一般绘画相比,具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电脑绘画,将学生的创作引进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绘画工具、材料、技

法的运用上,鼓励学生偏离文化常规,自由发挥,不依赖条件,引导学生探索绘画创作的新

渠道,这对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养成创新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提供创作题材,点燃创作火花。如:让学生在老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根据小

故事进行想象绘画,创作插图、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想象情景,再进行创作等等。这些做法

可以使学生在创作中洋溢着创新的灵气,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五、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但创造思维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

方式上。在绘画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散思维,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在写生黄角树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表构图的意见,有的说画树上的叶片,色彩很美丽,充满生

机;有的说画粗大苍老的枝干,能表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岁月的沧桑感;也有的说画地上的落叶,因为叶落归根,回归大地,以自己的生命回报养育了它们的大地„„。学生的这些发

散思维,我都积极地予以鼓励和肯定。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

果。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加

强。

六、因材施教,提高各类学生的创造力。

很多学生都喜爱绘画,这是天生的爱好。但年龄相同的学生,表现出的绘画能力不同。

在绘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同样的教法,提出同样的要求和相同的指导,就会出现后进生吃

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增加了后进生学习绘画的畏难情绪,挫伤了优

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绘画教学中,对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教他创作一些场面大,内容多,表现技巧高的绘画,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就选择内容少,易表现的绘画进行练习,对美术特长生,将他们吸收到课外绘画小组进行培养,逐步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

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总之,应因势利导,全面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各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诱引着他们不懈地追求,使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油然生趣,有兴趣的更加兴趣盎然。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培养。

七、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进一步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让他们多欣赏绘画作品,增强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力。经赏将学生的各类优秀美术作品及时展出让学生参观,使学生能直接学习同龄人绘画作品的构思,构图形式,绘画技巧,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得到启发,积极进步,争当优秀,创造出更有特色的作品。

我校宋思翰同学在欣赏了凡高的绘画作品后,凡高绘画作品一系列热情奔放的强烈个性色彩,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画中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他的创作的版画《放鸭忙》中,色彩的高度概括,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金秋时节的灿烂。白色的鸭群在浓重的色彩中格外明亮。强烈的情感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南方农家生活的场景,让人在美的享受的同时产生出许多联想。这幅画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七届世纪之星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金奖,最佳创意奖,并被选为第七届世纪之星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标志性绘画。

另外,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认识人类文化的尖端艺术品,这不仅从各个层次开阔了他们的艺术欣赏领域,增长了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而且使他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对创造力的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赞许犹如阳光”。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使学生好奇心得以调动,敢于创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创作热情高涨,从而孩子的创作潜能得以有效开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绘画创作热情

上一篇:基金基础知识真题下一篇:尝到了成功滋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