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2024-06-04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共13篇)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1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并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一.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性教师。

本,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外出参观学习、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示范课观摩等形式,开阔教师眼界,让教师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做勇于创新的教师。二.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空间和时间,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周课时量,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时间,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寻觅新鲜的事物,启迪创新智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2、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给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实行“开放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端,喜欢采用一段动情的导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配乐的小诗,一组电视画面,一支动听的歌,一段感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把学生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再创造的灵感。引导“自主式”的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不同教学形式组合中,人人有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从众心理、胆怯心理、惧怕心理的压力减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供创新思维平台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并举的今天,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生在学校单凭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去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收集处理现代科技信息,打破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3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内蒙古气象局,使学生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201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蒙牛公司,走进特色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总之,一年来,我校通过课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的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海西路小学 2012年12月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2

一、相信孩子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做学习的开拓者

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能。如果不相信学生自身具有潜在的能力, 那么, 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在教学中就不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而是事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 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去思考问题, 而愿意接受教师给的现成的结论。这样, 学生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发展的开拓性, 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之处”, 应该看到, 创新思维的萌芽, 在所有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例如, 一年级小学生, 昨天还在父母的呵护下, 无忧无虑,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而今, 把他们禁锢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学习知识, 接受教育, 这是一个多么巨大变化呀!开始他们可能不适应, 不敢有任何“越轨”的行为, 但学着学习知识的增多, 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会逐渐加强, 慢慢地, 他们会自觉地去探求一些未知的问题,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开拓者。

二、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小学生都有好奇心、自尊心, 往往和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中不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依赖情绪, 久而久之, 就产生懒惰心理, 缺乏自信心, 思维慢慢僵化,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挥。因此, 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如:教学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让所有学生都尝试, 计算任意一个自然数的2或5倍, 观察有什么特征, 猜测能被2和5整除的数分别有什么特征, 再尝试计算机验证, 学生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认识, 验证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 同时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2、5整除。

三、发扬教学民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发扬教学民主, 是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合作探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图形, 让学生动手操作, 涂颜色, 比一比, 折一折, 量一量, 比较异同, 引导概括。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主体地位 个体发展 师生关系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218-01

教育的根本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做准备;一个是为受教育者自身发展和未来生活做准备。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体现了对教育发展状况的正确认识。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时代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那么,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班集体的主要分子,学生的活动直接关系到集体的形成、发展。那么,学生处于什么地位,是主动,还是被动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教育研究告诉我们,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策略,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

科技以人为本。因此,班主任必须及时彻底转变传统“包办代替”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互帮合作的参与伙伴。如果在班集体中,班主任不改变以往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的“领导作风”,是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一切班级活动都是自己的事。通过思考、讨论、实践、总结,让学生去体会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苦涩,在一次次磨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尊重学生个體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班主任的育人工作要从人生出发,从每一个特定的人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个性鲜明,班集体的生活才能丰富多彩。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过分偏重于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所带班级就有一位男同学,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常年在外,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使他养成了自大、怪癖、消极的性格。平时,喜欢在同学面前出风头、做鬼脸、耀武扬威,课堂上顶撞老师,成为班级的反面代表和同学们的笑料。针对该学生这些特点,我鼓励他争做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实践,同学们接受了这位“调皮大王”,并一致推荐该同学成为主管班级纪律和日常事务的干部。从此,该学生不再受到讥笑,对工作热情积极,对学习认真勤奋,成绩也提高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个性的发展。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付诸于实践。使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与实践的乐园。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当学生热爱自己的老师时,他会把对老师的情感转化为上进的动力,主动地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因此,作为班主任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必须主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习惯、个性爱好、家庭背景,更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有主见,不习惯受家长、老师的束缚。在这一问题上,如果处理的好,教育工作便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甚至在班级产生负面影响。

我的一位学生,父母在外地工作繁忙,无暇照顾他,将他送到爷爷家。初来班里,该学生纪律散漫,无心学习。于是我主动与他爷爷联系,了解到他在以前学校的情况以及他远离父母内心的害怕、孤独后,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适应陌生的环境,动员班上学生与他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交流与引导,该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为集体出谋划策,完全融入新的环境了。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班主任有一股把工作做好的热情,有良好的愿望,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但是效果不佳,甚至是适得其反。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及时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观点,一味采取“高压政策”,甚至讽刺挖苦,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不断引起师生冲突。殊不知这样做,会降低你在班级、在全体学生中的威信,学生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了,同学们对班级工作不再主动了,表面服从,内心不服。长久下去,怎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者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因此,为人师表,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只有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4 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花季的岁月,做梦的年龄,十六七岁的孩子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好奇。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更要积极地、科学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流星花园》正在热播时,故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衣着发型都成为学生争相模仿的目标。在一次《谈理想》的主题班会上,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作为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要正确、及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之事,而是一项长远的探索性活动。只有开展各项有益的班级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成杰.基于生命观的班主任工作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今天由我们学校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技展示活动。首先非常感谢局德育办给了我们学校这次宝贵的机会,这既是对我们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一种鼓励。更得感谢局领导和各个学校的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们建国小学,肯请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

在这里我把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汇报给大家。

一是我们学校李校长本人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在班子会议和教师工作例会上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李校长把她的这种理念和认识渗透到平时的工作安排中也渗透给我们全体教师。在我们校形成了重视科技教育活动的风气,学校不仅有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科技辅导员还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科技教育工作,总结科技教育工作的经验。

二是主抓教学工作的领导给这项工作配备了优秀的教师作科学课担任科技活动辅导员。几年来校长舍得投入资金,让科技辅导员参加省、市级各级科技培训,每次培训前朱校长都叮嘱老师多学、多看、多记,学到省、市级学校的长处,可以说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辅导员教师从事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能力,为我们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像李振国、候叔伦、秦砚名等校级优秀辅导员,还有李尧华、隋瀛、宋立华等一批班级科技教育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积极热情主动的参加到科技活动中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为我们科技教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带领学生在历次国家和省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三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调动了全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成立了校级科技活动小组、班级活动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定时、高质量的活动保证每次活动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有作品积累。在这里得感谢我们局德育办,为我们争取机会,努力创设条件让我们各个学校积极组织我们学生参加省、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航模、海模、车模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大赛等。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具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大脑,一双会创造的巧手。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

目前,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科技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薄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还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拓宽中小学科技教育途径,全面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进行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首要途径,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技意识的主渠道,其他学科同样是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经历过、感受得到的科技成果与产品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科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乃至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让学生充分理解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密切关系。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技教育内容。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三是我们还想积极开发科技类校本课程。

2、以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为载体,有意、有机地结合各类教学和各类教材中潜在的科技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内容的同时也有效地接受了一些科技内容的教育。科技教育不是单独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个人认为学校抓科技教育应该像抓中小学德育工作那样,把科技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之中,善于挖掘不同课程中所蕴含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这项工作我们将结合学校的角色教育课题开展挖掘课程资源中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5

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昆山正仪中心校 杜琴芳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作为新一代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等弊端。因为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人类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以活动促发展

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写作中也一样,没有活动,没有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枯而无味。我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特产,写《青团子的未来》,学生就是通过去“文魁斋”参观,学习制作青团子的过程,感受青团子的“色香味形”,回到学校展开讨论,怎样让青团子四季飘香、青团子的未来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为家乡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学习者为中心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教学《明天,我们毕业》一文,写的是学生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自己的活动,教学中要把那种离开母校的眷恋之情表露出来,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回忆自己平时一天的学习生活,再现活动的场面,上课时就有感而发,如果平时没有那些活动,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感不发。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才能让他们主动发展,创造性地学习。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6

【摘要】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本质要求,本文从就音乐专业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行了有关论文。音乐活动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对于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是不言而喻。

【关键词】音乐专业 创新能力 实践培养 课程改革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个“重点”是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构成,且二者相间并重,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既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又对素质教育的实践实质进行了科学定位。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性决策,是素质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新发展。为此,本文就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院校的工作重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曾经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日本把发展创造力视为国策,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三张“通行证”是20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一张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创造力);江泽民总书记也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其次,这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新教育方针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等教育在实施教育时必须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作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是先导

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师首先不要迷信传统,书本和权威。传统虽众皆行之,书本虽众皆学之,但要知道并没有穷尽真理,仍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也没有尽善尽美,仍需进一步深化完善,即使那些被证明是真理的知识也有相对性,不能将其绝对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必因是学生就人微言轻,要突破心理障碍,塑造出求实精神,自信心和好奇心。只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也会有新的发现,也会取得独特的成就。作为教师,既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锻炼胆量的机会,又要将最新学术观点,择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在对不同观点的比较,鉴别中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应有自己的学术见解。教师还应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及刻苦钻研精神。

2,对学生进行学习理念的教育

我把人类的学习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认知学习阶段,即从人的出生到高中结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自然现象,社会想象的“认识,知道”,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所谓前人总结的经验、理论等,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比作“放牛式学习”。第二阶段是基础学习阶段,即大学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针对所选择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要求对某一个学科领域进行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为今后能在该学科进行更深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比作。放羊式学习”,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树立创新精神。第三阶段是研究性学习阶段,即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明创造,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比作。寻矿式学习,即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得到结果。那么,针对这样一个学习阶段的划分,所以我们对每一届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学习理念的教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由“放牛式学习“的学习转变成。放羊式学习”,即由教师引领着学习到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主性的学习,培养主动学习,努力探究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在学科中某一方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查漏补缺缺,打好学科基础。

3,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培养方案是进行人才培养的法律性依据。我们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有关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及《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基础上,对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探讨,制定了以“多能一专”和“一专多能”的两个不同的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开设进行了合理的调整,突出了的基础性,《专业选修课》的宽泛性,(专业拓展平台课程>的专业性。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在《专业拓展平台课程》上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规范了对学年论文的要求,增加了艺术实践和采风。既突出了专业特点,又体现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重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

在课程建设上,我们注重应用理论的教学,在《形体舞蹈》课程里加入舞蹈编导的内容,成为《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课程:在《声乐》课中加入声乐理论与发声原理的内容,成为《声乐基础》课和,在《钢琴》课中,增加钢琴伴奏的教学,成为《钢琴基础》课程、在《合唱与指挥》课中加大指挥的课时比例和增加合唱排练的内容,成为《合唱,指挥与训练》课程。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把豫南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增加到教材中,在《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课中加入豫南花鼓灯的内容;在《视唱练耳》课中加入豫南民间调式的练习: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中加入豫南民歌的内容。

在教学改革上,我们拟对《视唱练耳》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拟对《基本乐理》课程实行入学会考免修制;对《钢琴基础》、《声乐基础》实行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实行教师,学生双选制。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可自由发展的平台。

5,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还要有一定的培养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学术的文化环境,不仅是合格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更是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为此,我们推出了专家讲坛,使学生在参加讲座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创新的欲望;实行班级小舞台制度,要求每学期每班至少要组织一场专业音乐会,使学生在举办音乐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每学年还将举办大学生教师基本功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声乐大赛,钢琴大赛,器乐大赛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

6,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落实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成效。其一,在学年论文上我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学科知识,加上由于近些年艺术扩招的实际,学生对本学科知识了解有限,适时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品格的培养,努力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逐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同时要注意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培养好奇心、磨炼意志和坚定信念等。其二,针对当前学生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即每天一十分钟的跟琴视唱,每一周背会一首民歌,每一个月听懂一部大型音乐作品,使学生在这些音乐实践中得到体验,增强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其三,鼓励学生举办个人毕业音乐会,我们把每年的四,五月定为艺术实践月,把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举办的音乐会纳入必修学分,音乐学专业学生记入创新学分。其四,《实行大学生本科阶段导师制>,要求学生入校一年后,经过教师学生双选,确定学生的指导老师,之后的三年,包括学士论文都有该教师进行指导,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得到研究性学习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思。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是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课下多与学生谈心, 这样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还能了解学生的性情、喜好、兴趣, 从而使教师在教授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初中地理教育的课本中去, 增强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积极性, 提高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效率。只有学生愿意学地理, 有兴趣学地理, 教师才可以不断引导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实践活动, 积极动脑,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脑子里框框少, 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 提出一些新观点, 这种观点在成人看来可能是幼稚的、荒唐的。但对于学生的这种标新立异, 我们教师一要允许, 二要鼓励, 三要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教师上课要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经常问“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 就要及时赞扬、鼓励, 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 也不轻易否定, 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 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 而应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 求得正确的结论。并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三、鼓励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进行创新活动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不竭动力。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 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创新,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一味地教授课本知识, 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反应迟钝, 不善于解决问题, 在面对某些未知的事情时, 不能很快地获取有效信息, 从而阻碍解决事情的速度。因此,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多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比如说, 初中地理教师定期举办班级地理知识新应用比赛, 鼓励学生将难以记忆的地理知识用儿歌、相声、顺口溜等形式表达出来, 这样的创新性活动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效率。

四、激励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来源、途径和根本目的。新课改后, 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断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使他们乐于学习初中地理。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不对枯燥的课本内容产生厌恶情绪,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初中地理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到某些地区的著名景点时, 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该景点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细节,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总之, 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两大类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因此地理学对促进个人成才和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不仅是他们个人成才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要保障。促进初中地理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 也是增进学生永久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

摘要:21世纪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人, 人与人竞争的关键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家能够长久矗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关键因素。在当今中国, 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逐渐加大了基础教育投资, 更加注重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处于必不可少的关键地位, 因此, 能否培养好学生在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整个基础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子睿.利用选修课资源营造创造力开发环境.创造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创造学会编论文集) ,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8

一、相信孩子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做学习的开拓者

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能。如果不相信学生自身具有潜在的能力,那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就不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而是事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去思考问题,而愿意接受教师给的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发展的开拓性,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之处”,应该看到,创新思维的萌芽,在所有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例如,一年级小学生,昨天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今,把他们禁锢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多么巨大变化呀!开始他们可能不适应,不敢有任何“越轨”的行为,但学着学习知识的增多,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会逐渐加强,慢慢地,他们会自觉地去探求一些未知的问题,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开拓者。

二、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小学生都有好奇心、自尊心,往往和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中不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依赖情绪,久而久之,就产生懒惰心理,缺乏自信心,思维慢慢僵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挥。因此,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如:教学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所有学生都尝试,计算任意一个自然数的2或5倍,观察有什么特征,猜测能被2和5整除的数分别有什么特征,再尝试计算机验证,学生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认识,验证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同时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2、5整除。

三、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发扬教学民主,是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涂颜色,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比较异同,引导概括。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坚持教学民主,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创新,使学生产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萌发创造性的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9

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现实: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科学家富兰林所言: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维,便是停止了生命。”由此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离不开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并不神秘和高不可攀,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在面对需要认知、研究、改造的对象时,能够突破某种既定事实或常规,从新的角度和层面上,得出某种新的科学认识就是一种创造。而创造能力必须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前提,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然而,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培养、锻炼。

人的思维,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任何有价值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都是知识运动的形式。但是,知识本身并不等于智能,知识多也不一定创新能力强。在教育实践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斯宾塞曾有过形象的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亦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帕金指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知识,知识才能活,只有活的知识才能成为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习得和积累,但不能把知识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应当把它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性价值来追求。课堂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

兴趣是激发学生进取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创造思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成功的一半。

(一)角色运用。例如:给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取了英文名字,如“John”、“Alice”、“Mary”等等。学生们十分喜欢自己的英文名字,课下也用英文名字来互相打招呼,并进而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如“John,may I borrow your pencil?”这种角色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课下有用,激发了他们的开口讲英语的兴趣。

(二)发挥视听教学的优势。视听教材的介人,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实践证明,视听教学具有情景逼真,形象生动,语言运用自然的特点,最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

(三)适当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很感兴趣,就常常因势利导地介绍背景材料,并补充一些单词和表达法。例如:介绍了美国的快餐文化,并补充了“hamburger,hot dog,sandwich,apple pie”等单词,由于学生对这些单词很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记住了,会说了。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进行口语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语法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例句,而是创造一定的语境让学生造句,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归纳语法知识。

(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组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英语游戏和竞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悟性。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乐学环境。通过自编一些小故事和小笑话,把学过的单词融人其中,形象地讲给学生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在笑声中学会了英语。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舞台。

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不断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育实践中,变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将教学过程不仅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锻炼能力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一)在教学理念上变单纯灌输为启发诱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注意克制“自我中心意识”遵循发展个体、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读、说、议的情境在学生预习感知的基础上,阅读书上的材料和有关图表,说明现象及原因,说的不对鼓励精神可佳,说的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

(二)在教学的知识点上,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在现代社会中思维能力比单纯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因而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概念、原理熟知牢记,而应引导学生对概念、原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并让学生举出相关事例加以说明,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在课堂上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率。采用讨论、辩论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脑分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监控、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还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心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探究学习: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四)课外作业项目化。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深化和补充,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我把课外作业改为与课堂学习任务有关的“做项目”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制作姓名卡片和地址薄,用英语给朋友或老师打电话,学唱英文歌曲,讲英语幽默故事,自制有英文祝辞的圣诞卡或新年贺卡,模仿课文或对话并录音,编英语报,用英文写配图短文,给笔友发E-mail,设计英语晚会,用英语收集自己所喜爱的名人的信息档案,查找各国主要城市及首都名称并用英语做简单介绍等。

(五)评价方式过程化。通过考查、观察和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回答、演讲和朗诵等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作出过程性的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转化成继续进步的动力;这也有助于纠正教学中“一切为了考试”的偏差。 ‘

(六)通过“创造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只有高质量有效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在教室中一般不提“是不是?”、“对不对?”一类的封闭式、判断性问题和“是什么?“一类叙述性问题,而是经常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促使学生灵活运用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句型。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10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什么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由知识经济本质特征决定的。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不仅是企业,也是个人的生存能力。诚如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所说,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不会创新,就是被吃的“慢鱼”。克林顿任总统期间也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集中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即从“一次性创新”向“持续性创新”转变;从“个别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从“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很显然,知识经济的这种创新本质,要求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而是必须把创新精神作为一种重点的素质,普及到每个学生身上。

那么,什么叫创新呢?从理论上说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的心理品质。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新的品格。用中国传统的语言表示,创新似乎可以称为“独胜”。多元智能理论从科学上证明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强烈要求教育突破工业时代培养“标准件”的教育模式。加德纳追求的现代学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他不是在提倡“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向一元化的思维挑战”,希望学校能够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有“独胜”之处,即具创新品格。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为知识经济的属性是知识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大量生产、快速传播、及时汲取和有效应用。知识经济的这种属性,要求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向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何谓实践能力?通俗的说法,实践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易通”融入了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的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尤为可贵的是,特别强调了这种智能观的社会实践性,明确地说:“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如何运用他的智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道德课题”。显然,“考易通”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多将智力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考易通”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11

一、以文解诗

以文解诗,注重意境。初中生对诗文的写作背景难以体会,但诗文中写到的内容,课文中往往有类似的意境描写。在初知诗意而未入诗境时,引入学生熟知的现代文,能培养学生借读意境和背景的能力。

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写道:“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我们可以联系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感受诗歌中蕴涵的蓬勃生机,体会夏日荷塘的旺盛生命力。将这些情境融合,就是提升。读着文章,心灵得到沟通;品着诗文,能力得到提升。

诗文还可与历史资料互解。有些诗歌可以与历史结合起来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云:“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整个国家局势而言。作者用这四个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也就理解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精神品格。

诗可以感动人心。作者用心,读者悟情。经典诗文,吟咏人世诸情。以诗激疑,为疑读诗。悟情悟理,体会诗情画意。从某篇诗歌入手,寻找情端,顺藤攀瓜,一并相学。

二、类比悟诗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什么不用“升”、“深”而用“生”呢?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运用拟人化的“生”,表现诗人的喜爱之情。

由诗找诗,用诗作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和“洛阳梨花落如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显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与诗相证,情与情相通,深入浅出。这样的寻证过程,即是锻炼学生的阅读古诗文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因文“炼”诗

语文老师可以不是诗人,但必须有诗意。经典诗文的创作必是充满激情的,其课堂也应激情四射,诗心满满,睿智自生,是生命的课堂,是创新的课堂。

层次分明,段意成诗。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巧用文中字句,意合文章中心,诗意就出来了:四围小山像摇篮,梦里不识冷滋味。雪压矮松愈青黑,树顶白髻看护妇。房顶白雪似水墨,秀气小山愈发美。水不结冰冒热气,天晴藻绿柳照影。冬天济南像童话,济南冬天最温情。

精美境界,意境诗成。优秀的写景散文,有特定的意境,内容丰富,富有神韵。杨朔的《画山绣水》有文有画,清楚明了,可以用诗概括:漓江水静青绿,桂林山奇秀险。而《鼎湖山听泉》中直接有诗点明意境“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让人“深得此中精神”。这精神正来源与作者倾心于“平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令人身心俱净,透过这精神,使人感受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达到禅的不可言说的“妙悟”。

这种禅宗思想在散文中的渗透,在古诗文中也得到体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富于禅意的作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的“空明”,既是写月,也是写作者“念无与为乐者”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为“闲人”的“我”与天地万物忘我交融的禅意。

回顾总结,归类品读。复习可以系统地归类,将内容相同或相反的文章归合、整理成诗联。鲁迅以小说的形式写家乡,在《社戏》中清新活泼,《故乡》中却残破萧索,对照后可以概括出:理想故乡乐悠然,现实故乡思出“路”。

诗意就在课本中,但诗意只为有心人准备。用心求取,经典诗文助语文展现精彩。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12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题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科学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首先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其次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再次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的发展。

二、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首先,搞好课程建设。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其次、改革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景教学,创设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显然,伴随着这一学习过程,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便得到发展提高。再次,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媒体与计算机互联网络同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以电子信息为先导的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知、感受人类创造创新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造的意识,树立起创造的志向。

三、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渠道

学校除常规教学活动外,还应开设科技、体育、工艺、劳动、文艺等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锻炼才干的机会及展示其才能的舞台。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智力竞赛、专题讲座,在生产第一线及流通环节上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塑造他们自信、灵活的个性品质。开展多样的竞争性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或能力水平做出评价,真正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并促使人的创造性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质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质,是推动个体适应环境发挥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所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树立以下五个观念:

(一)树立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点

素质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生理心理健康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终极价值,以学生为本就要培养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学生,不追求高升学率,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会造成学生实际的不平等。而义务教育的特点表现为:要求所有的人均衡发展;以发展达到均衡;局域均衡化;均衡化是政府行为、责任。

(二)树立终身教育思想

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十六大报告中两次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在未来社会没有终身职业只有终身学习,要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的家庭、学习化的社区。在目的上,改变学习单纯为谋求生存的观念,学习不以学习的结束为结束,而是贯彻终身的。

(三)树立现代人才观

人才观,首先是学会做人,然后是学会成才。各种学历各种经历的人都可以成才,也就是说高学历与人才是两个概念,不能相互等同。树立现代人才观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单一型的人才向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转变,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改变人才的知识结构,即原基础、宽专业、综合复合型人才,而要树立现代人才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人才知识结构。

(四)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教育评价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1)评价的重要性表现在评价是个导向,是个指挥棒,是教育管理的手段。评价的体系体现国家政府的意志。2)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馈为了改进,为了促进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找回信心,使学校更好发展;3)评价的多样性表现在手段、内容,可采取分层次的评价方式,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

(五)树立学校、家庭联合培养的育人观念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生长环境,父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父母关心子女的教育是一回事,而是否科学的关心子女教育是一回事,防止四种倾向: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生理轻心理、重言教轻身教,要两个车轮--学校与家庭一起前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篇13

结题报告

2014年6月,我们承担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于2014年6月向省教研室申报立项(课题编号:14HXKTL23)。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在以臧戎校长为组长的主持带领下,经过全体成员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共同探究,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基本上达到预期实验目标,现将我们课题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促进了新了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推动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从多个角度研究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这对于教师解读疑难问题,积极实施新课程,有重要意义。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使化学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课题组成立了以臧戎校长为组长,化学分片教研新区片片长李华老师、西工区片长江燕老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实验中,我们要求按照市教研室贾老师的要求,详细制订了课题研究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实验、参与研究,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三、课题主要内容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化学实验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本课题针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与之相适应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及其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初步具有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2、研究历年全国中考探究性的实验试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借助典型实验试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探讨不足,寻找弥补不足的新方法,对实验写出详细的方案,让学生多方面探索知识、概念、原理的形成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展现实验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呆板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活跃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4、优化实验的演示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思维,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使操作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使操作成为培养探究能力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探究能力在操作中培养;

5、进行趣味小实验以及学生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奇思妙想的及时鼓励,使那些善于动脑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6、拓展实验成果,开展校本研究,选用贴近生活,有现实意义、具有开放性的实验,如: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测定学生常喝的各种饮料的酸碱度、用碳酸饮料快速制备二氧化碳、对比新鲜水果与久置水果中的VC含量、暖水瓶中水垢如何清除等,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本类研究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7、通过实验考试,将学生实践能力转化成成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显性的体现方式,便是他们在实验考试过程中有条不紊的操作以及平时培养的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将能力最终转化为成绩。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

1、问卷调查;

2、学生实验;

3、学生座谈;

4、个人学习;

5、中考实验试题方向研究;

6、学科组研讨;

7、外出观摩学习交流等方式方法。

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带动教研组学科教师学习研究教材演示实验和全国各地中考探究性实验题,并以教材演示实验或教材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为基础设计改进实验或新的探究实验,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验室做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另外直接对所从事的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断的调整、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实施计划、实施内容、方式和方法。适当的将其延伸到课外的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课题研究目标 课题总目标: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课题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目标的达成。

具体目标:

1、探讨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促进教科研气氛的形成。

2、探讨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让每个学生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明确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制。

4、探讨适合本校及本地区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我校化学成绩有明显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措施

1、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4月)

主要任务:

(1)、成立课题组,补充人员。课题立项后,鉴于研究实践需要,本课题组成员先后增加了老师参与实验的班级扩大为十六个班。同时确定研究方向,讨论研究内容。

(2)、课题组负责人臧荣校长和成员李华老师分工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侯克玲、姚青老师分别从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和以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3)、召开课题组成员大会,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

(4)、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针对学生情况,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本课题组特设置了 “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对参与本课题的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调查及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以上调查表的结论是,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课堂或课后,教师都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动手实验机会。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4年5月至2015年月)

主要任务:

(1)、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工作。对前一阶段的“理论”进行“实践”,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实现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边观察、边思考、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神秘。学生实验后感知,原来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化学探究实验是这样有趣啊。

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愿望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后动手操作实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课非常地费时间,而且班级间的差异非常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可以考虑把一些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内容放在课前进行,由学生“评价小组”评选出几个最佳方案在上课时供全班同学讨论之后,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应该精选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尝试教学。

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操作和创新等能力。

(2)、进行化学实验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

根据实验情况,以学校为本,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该年级化学实验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编撰成册,并有针对地设计对完成化学实验教学有辅助作用的录像、设计及课件等。

(3)、进行教材使用、课程实施实验。

选择“实验班”,对所编教材进行试用,做好对比工作,本课题的成果更具实际意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

采集、整理、分析课题的实践资料,汇集成果,总结推广。

2、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1)、问题的发现

虽然国家已经给我们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教育改革也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许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没有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特别在城市的薄弱中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学生的主体性仍然得不到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教育教学资源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学生生活资源又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提出本课题就是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能适应我们薄弱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之路。具体体现在:

a、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实到全体学生

我们发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如下现象:某些学生在实验前已填好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忽略一些细微现象与反常现象,甚至视而不见。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实验相关能力与正确科学态度的培养。

b、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

当前,化学仅在初三开课,每周课时比较紧张虽然学生对实验兴趣浓厚,但部分初中仅将化学实验看作是中考的一部分,关注理论知识,忽略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热情,学生实验目的不是很明确。一些学生实验前没有预习习惯,在实验中不严谨、不规范、不动脑,实验完成后不记录实验结果。

c、在探究教学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不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代替学生分析,直接给出结论。这些都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为了节约时间,不提前做相应实验,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图片观察记录现象,从而使学生失去积极主动地思考的探索精神。

d、分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分组实验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堂纪律不够好,其次反映“实验时操作认真、规范”做得不好。每周化学学科只有3~4课时,学生分组实验时间显得不足,勉强按时完成有关实验已显得仓促,更谈不上问题的交流与讨论了。与此同时,由于注重了“探究”,却忽略了验证实验的教学,缺乏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实验规范操作的示范教学,其结果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未能得到提高,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化学实验兴趣,分组实验时袖手旁观。

(2)、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课题组老师在教学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每月课题的老师都要碰头一次,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课题组主持人臧戎校长根据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一一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方法;李华老师提出了把小组比赛作为一种常规引进分组实验课堂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江燕老师提出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论教,构建和谐开放的新课堂的对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侯克玲老师针对中学生实验操作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对成因进行系统地分析,对问题一一采取了对策。课题组所有成员又分别成立化学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愿望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后动手操作实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使课题组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局限性,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建议学生将微型实验室搬到实验室、家中,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 “实验角”,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化学社团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课件的设计等,把模拟实验室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模拟实验室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特意让学生进行错误操作,使实验过程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2、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一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同化学有机结合起来,试图用各种新的小实验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我校的实验考试成绩取得优异的成绩。

3、教师完成了一些基于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论文多篇。

4、总结了一些学生在家易于完成的趣味性高的家庭小实验,并编写成校本教材。同时校本教材被评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 洛阳实验区课题阶段性成果评比优秀校本教材。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的研究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还有差距,在本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将进一步针对性本课题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新课标下学习的受益者。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子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童话作文350字下一篇:大会主持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