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共12篇)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篇1
回顾一下传统体育课程模式, 就不难看出它过分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很少有人注意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之后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没有发生变化, 更没有人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就是说, 体育课程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 通常是被漠视的。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 我们可以透彻地了解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新课程学习的重要的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课程是学生获得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 体育教师如何通过创新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呢?下面,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促进学生相互尊重, 培养心理相容性
当前的中小学生中, 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 他们是“小公主”“小太子”, 有着较强的自私心理和对成人或家庭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他们容易感到孤独, 遇到挫折没有勇气去面对, 有一定的自卑感。与同龄人的平等合作交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因此, 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使他们消除依赖心理, 相互尊重, 培养心理相容性, 为上体育实践课打好基础。在实践课上, 教师可采用平等合作游戏如分组接力跑和球类趣味游戏等, 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消除孤独和自卑感。同时, 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进行表扬、鼓励, 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并与集体融为一体, 从而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爱好, 他们就会以游戏规则来约束自己, 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学生能学会在规则的前提下, 如何处理和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 形成理解和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的态度, 体验尊重和被尊重的感觉。这样, 学生建立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基本能力, 进入社会就会顺其自然了, 社会适应能力就提高了。
二、善用团队形式, 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组与组之间、班与班之间的比赛、对练等形式,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这种主人翁责任感会激励他们为自己的组、班等集体荣誉表现出最融洽的合作关系。在篮球、排球等一些球类运动中, 教师可以把有矛盾的同学分到同一组, 让他们在比赛中相互配合, 再以比赛为媒介中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化干戈为玉帛。这样, 同队队员之间都能抛弃前嫌相互配合, 这就为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在集体对抗练习、比赛中, 学生在相互协作基础上为自己的团队荣誉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 他们积极进取、敢于拼搏、永不停息的精神同样适应于社会各种活动, 同样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受到人们的佩服、认可, 并很协调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去。这样,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很自然地得到提高。
三、重视用体育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活动中的各个项目都有它们自己的规则和规范, 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规范来教育学生,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全过程, 对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作风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让他们时时处处受到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影响, 让他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学会识别什么是符合或违背体育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行为, 从而养成自觉维护体育道德的良好习惯。特别是篮球、足球等集体活动, 让学生知道什么动作是犯规动作, 什么动作是违例动作, 什么态度是不礼貌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球场上自己受到非故意侵犯时, 应以什么态度对待, 知道谦让, 懂得球场道德。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适应社会大环境, 才能自然地被社会接受, 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各项活动中去。
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增强健康责任感
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 如节日演出、年会、健康宣传等, 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去考查一下自身健康和集体健康的关系。同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型的调查报告, 通过实际参与和调查, 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健康和集体健康、社区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这样, 既增强了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又使学生逐步养成了关心、维护群体和社会健康的良好习惯。学生更有热情投入到社会中去, 其社会适应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五、引导学生学会健康资源的获得、评价和利用,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与健康资源种类很多, 但并不能都适用于某一个人。体育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和活动中, 指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去评价, 知道什么样的资源适合自己, 从而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结构。体育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体验一下他们所获得的体育与健康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际经验,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体育与健康资源,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了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就会随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变化,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体育与健康观念和方法,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 体育教师应创新体育活动, 积极促进学生相互尊重, 培养学生的心理相容性, 使学生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并引导他们学会获得、评价和利用健康资源培养自己的终身体育意识, 从而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余文森, 关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篇2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构成的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表现于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体育能力也将发生变化,以为通过体育能力的发展而培养和完善其它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素质表现为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势和理性精神。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培养人的自我完善能力,还可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突出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的发挥体力和智力水平的实践活动中以创造佳绩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已经蕴含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肩负着这一培养重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要善于获取识,永远充满对获取知识的渴望,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最好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创造思维的能力。教学实践中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首要任务。
三、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1.转变教学指导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从单一的生物教学观转变为多维的教学观,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要改变学生以住被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树立起自理、自制、自练、自评的思想,只有让创造者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有可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不断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它能力的培养,应把封闭式教学转为开放式教学。在完成教学计划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及社会上去学习,寻求创新的灵感。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但仅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必须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体育课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向社会体育延伸。课内突出教学过程,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为主。课外突出体育实践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锻炼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
求知欲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鼓励和表扬,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相反,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和批评,则会使其丧失信心,抑制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讲求方法的灵活性,要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4.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深刻认识高等教育本质的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在于,以时代的精神培育、升华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自立、自强、自信、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事业和人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目的在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中领略运动与锻炼的价值,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娱乐、休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乐于投身体育活动中,逐渐养成坚持体育活动的习惯,为终身锻炼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精心设计体育课程,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体育课程在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能力发展和培养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人文价值,多关注学生对体育人文的理解和实践,重视学生体育智能观、体育价值观、意志品质的培养,真正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体育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内容,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凸显,真正作到重视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愉悦体验,实现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多方位培养。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培养 方式方法 创新能力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独特性,有着特殊的育人优势,它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所以体育教学更应顺应教育发展的主流,去积极革新,而教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发现、研究、探索”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外在培养和内在转化,激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实践互动过程中完善个性的发展,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于身心,才能完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本身具有的丰富想象力、独特的智力思维和情感活动都被完全压抑了,学生被动的接授,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成了学习的奴隶,这是传统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失职。新的模式在注入教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解除学习束缚,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的学生观,教育方法和教学态度在绝对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是具有很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同时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能力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和方式对学生产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减去了思想上的压力,激活创新意识。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和自己发挥去体验快乐和成就感;学生在这种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和意识就会完全被激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发展学生观察力时:第一,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在要求学生观察前,教师首先通过讲解、示范或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一般了解,并注意让学生明确观察前的目的和任务。第二,要让学生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示范动作前要提醒学生,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节奏、运动轨迹等;重点观察什么动作、什么部位,特别是要求学生注意某个部位动作时更应如此。第三,观察时要教会学生选择合理的位置。观察时如果选择的位置和角度有所不同,观察的效果也就不同。总之,观察所选择的位置,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动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和重点环节。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篮球“三攻三、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中,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占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进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掌握创新方法。
1、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让学生在弯道上跑了以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上的离心力原理。
2、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发展思维。如跑步教学时问:“腿后蹬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38°-42°而不是45°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
3、创新排列、打破定式。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好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后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篇4
一、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 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身心健康为各种美德、知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居里夫人曾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体育学科教材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 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 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 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 使“生命之树”长青, 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二、自行创编成套动作
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 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等。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
●戴吉明
知识。在此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 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 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充分鼓励, 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 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自选技评项目
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成绩考核办法, 规定技评项目必须有三项, 而其中一项可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自选技评项目考核, 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身体素质, 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 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 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四、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 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 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 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篇5
摘要: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需要教育培养更多的具有多种技能的合格人才,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值得广大体育教师研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发展和道德的养成,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结合自己10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要具有正确的教学思想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收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的。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为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生关系一直维系在“师道尊严”的局面上,师生关系实际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统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教学思想,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真正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比如允许学生打断老师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这样,学生就能以健康的心态、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他们就能全面、自由、富有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通过不断创设让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等。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等活动,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
三、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人格
对新生事物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对提出古怪离奇问题的学生不能采取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的态度,大搞“听话教育”,要积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翻等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编排有特色的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评价,教师则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机,才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教育只有在尊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基础上,激发和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整齐划一模式,给予了学生广泛的自主发展空间,尊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性的进行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1.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2.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培养个性。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
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3.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4.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规范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可能一次性达到规定标准,因此,教师应借助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结合优美的动作进行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感悟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学生在整个认知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及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探索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采用讨论法,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当然,体育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学习内容应由教师把握,而一些具体的学习环节则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练习、去创新。例如:准备活动,教师可让学生轮流带,教师只规定时间和要求,内容上不管是徒手操还是游戏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对于不足之处教师予以适当弥补。另外,技术动作在介绍要领时,教师要把握住动作的重点予以提示,而练习的方法和如何运用等细节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教师可以提出范例,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范例有所创新,而不拘泥于教师所规定的要求练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多以鼓励作为回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均能体会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树立起来,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就会
被激发出来,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五.创新必须求变求异
求变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如跑步教学时设问:腿蹬地腾空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而不是45°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开发潜力,发展个性,促进多向思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如:动作方法的创新。常见的有每次课的准备活动常规都是教师或体育委员带,且动作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时,教师可教会学生依据课的内容和练习专项的准备活动自己编操。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领操,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如:在舞蹈的练习中,学生在完成掌握规定动作的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方法,自己选择音乐曲目。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如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等练习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完成课的目标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求新求异的欲望,在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如让学生先实践后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教师让学生体验动作练习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营造愉悦、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养成认真思考,求异求新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与学,体育作为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具有现象力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主探究、自我创新的空间。教师要利用它更好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七.总结
时代在呼喊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体育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全面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必须要贯穿创新教育,充分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树立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以终身体育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构建体育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与发展为基础原则,严格遵循体育教育的整体性、全体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体育教学中,促使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追求,从短期效应到长期效应的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追求,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法》河南教育出版社
2.《体育科学研究》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赵冰朱晓兰
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山东教育出版社
4.《教学与创新》刘敬发
参赛组别:理论组
姓名:田爱荣
工作单位: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鱼龙中学
邮编:256407
职称:中学二级
电话:***
电子信箱:tar12@163.com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桓台县起凤镇鱼龙中学
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07-02
1 引言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指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可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已经变得越发重要而紧迫。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研究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因素,以便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 体育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体育教学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又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创新能力作为能力的一种,它和体育教学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过来又会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掘体育教学中所蕴涵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资源,灵活地加以运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方法
3.1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有趣的练习方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短跑的起跑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设计各种姿势下的起跑,然后再利用不同的起跑姿势进行对比教学,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起跑最快的姿势,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短跑的起跑技术。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教学效果较好,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实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游戏法和竞赛法、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学生创建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体育才能和创新潜能,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积极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靠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思考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篮球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方法,学生们大胆想象,设计出很多种方法:对墙传球、两人对传、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圆形站位传球、传球击准、传球比快、规定完成某种动作的传接球练习、基数人数的隔人传接球练习等等。这样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4 与学生合作备课,让学生轮流进行准备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师生合作备课中,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师生合作备课还可以更新教学理念,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部分,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5 利用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也是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所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標准,体育教材中的一些技术动作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广泛性,但并不是唯一性的、绝对的。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求变中创新,在质疑中创新,不受教材知识的误导而尽信其唯一性。
3.6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再现、情景性强等特点,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意识到创造力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7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锻炼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灵活,它更易有效地满足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广泛的体育兴趣,它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锻炼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占主导地位,即使有教师指导,也只是起咨询和辅导作用。因此,课外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比较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独立能力的发展。
4 结束语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国家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这一重任,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充分利用体育课程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谢家虬.对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体育科研,1999, (3)
[3] 蔡犁,等.影响体育学院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上课的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 首先, 体育教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其次, 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 才能产生教改意识, 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再次, 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来作为实践的基础, 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强调技能技术的掌握, 而忽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至教法僵化、死板, 强制学生顺从, 教学氛围沉闷, 学生精神抑郁, 学习被动。而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教学氛围活跃, 学生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罗斯认为,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儿童从小到大生活在压抑、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环境中, 儿童的创造性便被扼杀。因此,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和“为创造性而教”的思想, 尤其对身体素质较差, 掌握技能慢的学生, 要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注和激励他们, 培养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 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者发令, 学者强应, 身顺心违”,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 组织教学形式僵化, 忽视学法, 个体差异, 能力培养,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等不足, 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设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创设情境, 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 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游戏活动中,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 把学生带进美轮美幻游戏场景中, 从而调动学生的想像力, 设想各种游戏场景的不同情况, 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 发问的能力就越强, 设想的方案也就越具想象。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五、改变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热身活动自己编
一堂体育课的热身活动开展得如何, 对课堂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往常规的热身活动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的, 这样的热身活动有目的、有组织, 可以使学生充分活动, 达到热身的目的。但经常这样做会使学生对其产生厌倦, 也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可以在此时提出热身的要求 (时间、安全、活动关节的顺序) 、目的, 然后由学生选定热身的组织形式和练习内容, 由各小组自行组织实施, 学生可以创编热身操, 也可组织游戏。教师这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与学生一起愉快的热身, 并及时指导学生, 使学生在热身时便发挥出主体作用。
2.练习器械自己制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 为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可以让学生自制辅助学具, 这样做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练习,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例如, 在投掷教学中, 根据投掷动作让学生摸索, 自己动手制作“纸球”“沙包”等, 在接力跑中让学生用废旧报纸自制“接力棒”以及硬纸板做飞碟、用易拉罐做哑铃……
3.游戏活动自己编
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 游戏是不可少的, 练习效果好, 而且学生都喜欢。学生各自都有自己喜欢的游戏项目, 由于规则的不同, 一个游戏就有好几种玩法, 如网鱼、负重搬运等。教师只要提出一些练习的基本要求, 学生就会积极地讨论, 充分发挥想象, 认真地实践。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 既掌握了技能和游戏方法, 同时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总之,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大胆尝试, 积极探索和创新,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接受各种创新教法, 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从而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瑟中.实用创造力开发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2]高俊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理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3) .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篇8
目前高校校园内存在诸多奇怪的现象, 比如, 在当今大学生中有不少人存在“唯有读书高, 其他皆可抛”的观念, 只一味的搞好文化学习, 忽视了身体的锻炼;身体素质不够好的同学, 想通过多参加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而学校的体育课每星期只有两节课, 不能够满足这些同学的运动需求。部分考研和忙于找工作的大学生们更是缺乏适当的身体锻炼等等。就是这些不和谐的现象, 我们迫切需要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努力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 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 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一) 现行高校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目前体育课课程设置缺少健身和休闲娱乐项目。
当前, 我们已经意识到终身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不少学校通过改革形成了较好的课程体系。然而, 在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仍然是以竞技体育课程为重点, 例如游泳、踢毽子、轮滑等这些休闲健身娱乐项目并不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 一般都是学生自己开展的活动。
2. 体育教学内容盲目效仿
目前, 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态势深刻地改变着高校体育的面貌, 但另一方面, 教学内容的盲目效仿、不求实效也是存在的事实。高校体育课程不求特色, 相互攀比, 简单模仿复制, 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对社会、学生的影响。任何一种课程必须立足大基点。现在, 面对新世纪, 对体育教学变化应该要有创新精神, 更加进一步取得新的认识, 并提出新的解释, 体育课程的内涵也要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进行变化。
3.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个性化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是按竞技运动项目排列、按竞技运动结构安排内容。内容基本上与中小学雷同, 显示不出高校体育与中小学体育之间的变化、递进和个性, 形成低层次的重复。教学内容上没有创新, 只是将教学内容不断重复再重复, 没有一个主体性认识,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二) 结论与对策
1. 适当增加娱乐休闲类体育项目, 提供多样性的选择。
根据学校校情适当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 例如滑板、滑轮、武术、体操等。
2. 营造宽松适宜的课堂氛围, 展现学生的个性。
传统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进程结构, 基本都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模式, 它虽然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缺陷, 换句话说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拥有独立的行为活动, 体育课的教学才能有着较广阔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学生在较广阔的、没有束缚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 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 并通过人与人频繁的交往, 能够使他们的兴趣、性格以及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都能得以表现, 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3. 因人而异, 保持不同学生的兴趣
面对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质及运动能力等差异, 区别对待, “一视同仁”的要求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大学体育教学要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 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求偏高, 会让平低基础薄弱的同学感到力不从心, 难以达到, 容易挫伤其练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要求偏低, 又会令能力强、水平高的学生觉得无须努力, 忽视应有的体育锻炼。因此, 要维护不同学生的练习兴趣, 所提出的要求因人而异, 区别对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须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4. 优化课程体系, 改变教学形式和方法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非常重要, 体育教学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 采用“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大学体育课, 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体育基础知识, 了解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 掌握体育运动发展变化规律。在优化的课程体系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和中心, 教学中尽量将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 教师应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启发、引导、发散学生思维,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殊兴趣爱好、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 有选择和创新地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进度。要做好高校体育改革的创新工作,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把培养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放在首位, 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掌握动作和锻炼方法的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锻炼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体育课程改革后, 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观念, 克服了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化的弊病, 强调素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 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不断地学习, 积极地探索, 大胆地实践。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在教学方法、方式、教学手段和策略上求得创新, 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开放型、开拓型的创新形象, 为开展创新教育发挥示范榜样作用。
其次, 着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也必须承认自己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尚十分肤浅, 应当尊重学生, 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切忌居高临下, 解除学生心理上“唯师至上”的紧箍, 以利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 激发学生大胆探索, 引导多向思维。
(1) 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让学生在弯道上跑了以后, 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上的离心力原理。
(2) 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 发展思维。如跑步教学时问:“腿后蹬后, 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38°~42°而不是45°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讨论, 各抒己见, 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 其突出特点是, 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相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例如, 短跑教学中发现法教学步骤: (1) 设问:你在100米跑中, 用多少步跑完? (2) 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100米的步数。 (3) 启发思考:每人跑多少步合理? (4) 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 教师用挂图等形式讲解, 提出步频与跑速的关系, 以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频×身高=8的指数法为依据, 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 (5) 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 在不减速的前提下, 看哪种步长适合自己。 (6) 实践:100米反复跑, 摸索改进技术。
2. 问题法
运用问题法一般采用四个步骤:选择问题———明确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如教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时,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离篮圈3.5米~5米的距离跳起投篮总是很吃力, 总投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造成投篮不到位的原因。如因球举得太高而作用力距离太短、出手时间太晚等,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原因, 对症下药,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通过实践的验证后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与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动脑筋, 主动分析研究, 不能包办代替, 否则会失去意义。
3. 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教师的“满堂灌”, 而是创造条件, 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 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 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 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斜线站位, 三人进攻可以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 逐步总结提高, 在练习中掌握规律, 并熟练运用。这是一种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 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 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4. 合作互助———角色互换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 尤其是在投掷技术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按合作教学要求进行分组, 每组4至6人。在进行练习之前, 先由学得较好的2至3位学生担任本组的“教师”, 他们分别把教师讲解的技术动作要领按自己的语言重复讲解一遍, 并边讲解边示范。此后, 大家练习一段时间, 进行角色互换。这样,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 学生确实加深了对技术动作的理解, 真正领悟到了技术动作的本质特征, 与此同时, 其主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因此, 运用上述方法时, 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利用这些手段, 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比如: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近期比赛运动员的技术录像, 也可以摄制一些学生上课时的技术动作。然后分别把这些技术录像用PowerPoint制成CAI课件, 并事先把这些技术动作给该项目较权威的专家会诊, 对其动作进行评价并录音, 也链接到课件中。在对学生进行技术评价能力训练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快、慢动作之后, 给出自己的评判。然后, 再播放专家的评价录音。这样, 学生会对自己的技术诊断能力有一个了解, 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学习技术动作。当然, 学生对专家的评价所提出的不同意见, 教师千万不能批评和讽刺, 而是要积极鼓励。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让专家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最后, 不管是专家“赢”了学生, 还是学生“赢”了专家, 其结果都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 教学的改革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全新的挑战, 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根本的要求。我们体育老师必须确立创新教育理念, 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 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潜能得到发挥。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 胡增荦.体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季浏, 胡增荦.体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篇10
不论从国家民族, 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 实施创新教育, 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思考是创新的基础, 体育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时, 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 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进行球类课的教学中, 可先进行教学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发现自己技术、技能上的不足之处, 这样学生课后会主动学习和练习, 只有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和自身的不足, 并进行积极主动思考, 才能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
二、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 表现为一个人经常主动地感知、思考某一事物, 竭力地观察、钻研这一事物。兴趣是激发人们主动创新的直接动力, 所以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 才能引发其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 还必须同体育的时代特性相结合, 如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足球世界杯和NBA、CBA联赛等,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 从而为其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过于紧张, 就容易使学生失去运用思考的灵活性, 学生的应变机敏性就会降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在发展中是不成熟的, 因此教师不能把教学要求提得过高, 而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 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 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编自造能力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 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多样性、方法的灵活性, 必须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机会, 如让学生自编体育游戏、自编徒手体操、改编武术套路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等。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体育游戏、徒手体操的编排原则、要求和方法, 然后在学生编排过程中及时指出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意见。学生通过观察、查找有关资料, 经过思考、构思, 往往能编排出一些独特性、新颖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徒手操和体育游戏,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体育教材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 同时当前的创新也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在体育教学中所教授的新旧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之间, 既有其内在的联系, 又有其本质的区别。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可以通过教学迁移来实现。所谓迁移, 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 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体育技术、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运动技能迁移的必要条件。迁移是已掌握的规律和技能在新情境下类化或概括的心理过程。通过运动技能的迁移, 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智力技能都将得到训练,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及逻辑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六、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完善
主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素质能力, 其核心是创造思维, 而创造思维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的功能。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中最重要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 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科学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和内容安排, 易于诱发和促进学生迸发想象与创造的灵感。
总之, 学生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 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在的、常规的活动结果, 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样的、多样性的。因此, 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根据“想做—敢做—会做”这一主线, 按照“台阶式”一步一步进行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 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摘要:学校体育具有实践性、互动性、社会性、迁移性、整体性、交叉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放性的学习活动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机会。这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和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柯.创造性的培养与体育教学[J].体育函授通讯, 2001, 17 (1) .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要求学校体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表现活动,往往是充满好奇心的、探究式的、非划一的、富有想像力的。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在这种氛围中,向学生揭示创造性行为的真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一切以教师为核心的教的过程中所包括的教学方法,程序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与场地的规划以及教具的运用,教学语言与教学氛围的设计都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进行创新,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而不是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去适应同一目标、同一规格、同一要求。
二、加强理论知识教育,指导体育创新实践
从无意的自发创新到有意的自觉创新,不仅需要依靠教师的教育宣传和示范推动,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创新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教学就是运用体育科学的知识与理论指导学生体育实践的活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武术教学中,结合基本功和单势练习讲述武术的传统技法,结合组合动作和套路练习讲述套路技术的八个要素和套路的特点,结合教师的套路示范演练讲述创编武术套路的程序及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编新的武术套路,并开展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总结经验,使实践能力逐步得以提高与完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不能游离于体育运动实践孤立地去进行。为此,应强调在加强理论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去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体育就是在创新和实践中发展的,而这种创新既在运动实践中进行,又在运动实践中受到即时的检验。
三、重视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
毋庸置疑,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都有潜在的能力待教师挖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全体学生创造思维和练习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学、练的过程中,人人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特别是注意捕捉中、下水平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有意识地让其为大家作示范表演。即使他们的“表演技艺”不高,也应给予热情鼓励,肯定他们的长处,哪怕只是某一个动作细节掌握得较好,也要以鼓励性的语言及暗示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引导他们在练习中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其中包括经受一定辛苦和痛苦之后的快乐体验。只有当学生真正体验到直接来自于身体练习过程中的愉悦时,才能“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从而喜欢学,乐于练,以致有所创新。
四、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
创新性的人强调自我实现的创新性,也就是具有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一种创新性的人格、活动、态度和创新过程,而不是指某些特殊天才的创新性。创新性是每个人生来就固有的一种潜能,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人的内部去寻找创新性的源泉,以人为本,进行个性化教育。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各人的创新素质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兴趣爱好的不同。要想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不考虑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宽容与众不同,允许不成熟和失误,允许不同思路和做法,允许自由竞争,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质和技能分组施教,对待病残生、肥胖生、例假生、见习生也要有不同的教学措施。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实行选修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才能。发现有专长的学生则应及时选送少年体校进行深造,这是培养开拓创新型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新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教师知识体系落后于时代发展,除少数教师属于科研教学型以外;多数教师是技术型,特别是年轻教师,虽然专项技术好,但教育类知识、文化比较薄弱,专业知识偏而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高。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使教师的知识得到补充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以保持知识技术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此外,教师还必须学好外语、计算机,掌握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继续教育,培养教师特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发生质的变化。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适应21世纪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篇12
1. 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 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 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等等。
2. 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 但必会喜爱的活动, 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 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 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 向以《大纲》为基础, 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 当电视播放《贯篮高手》时, 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 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 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 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升华
3. 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指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 常常突破传统方法, 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 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 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 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 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 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这类机会, 轻易代替、否定, 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 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 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 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 正确对待“良性争吵”, 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 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学生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 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 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有时间序列的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做中学”和学生的“学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 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 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 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 但是我们追溯上去, 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 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 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 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 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 (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 ?哪些是主要因素?现在的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 其目的之一, 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 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 经过确定的过程, 得出确定的结论, 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量少讲, 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 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掌握创新的方法。
1. 教会学生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 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 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参加人数※达到目的※活动形式※胜负规则※场地、器材、时间※裁判安排, 然后训练“在篮球场, 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 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赛, 等等。
2. 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 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 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 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 重新排列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 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 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 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握《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 然后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4. 迁移提高
创新, 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 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 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 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学会几种思考方法。以戏球为例, 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 (投踢抛传等) 、静态 (小范围) 创想 (胯下抛接球, 绕“8”字等) ;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 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 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 异质的, 多样性的。
教师不能用某一个学生创新过程的典型事例来刻画其他学生创新过程, 每一个学生创新过程与他的创新态度、创新技能、创新思维的分布有关。每一个创新过程都是一个特殊的过程, 尽管以上简略概括了创新过程的三个特征。但是, 每个特征的显著性在每一次创新过程中的比重和表现形式都可能不同。
摘要:创新, 英文词义解释为创新行为、发明行为或者创造某种新事物的行为。它是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与共同之处的能力, 根据内心需求设计研制, 重新排列, 优化组合, 迁移提高成为一个新事物。它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10
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2-16
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11
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10-21
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05-26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31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06-16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09-2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5-11
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