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8-22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共9篇)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罗灵巧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5期

随着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提高与转变,在人类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服饰设计日益被视为展示个性气质、陶冶性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艺术品。人们在追求服饰的舒适性的同时,更注重美观和装饰效果,加上流行因素的影响,服装的款式变化多端,这都对服装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创新能力是当今人类最具竞争力的特质,创意思维训练不可避免地被摆到了一个重要地位,重新审视以往服装设计的教育模式与方法,明显存在不足。同时可以发现,现代设计中蕴涵的创造性思维对服装设计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大胆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现代设计理念和思维贯穿到服装设计课程里。希望能把这个科学、先进的理念带进服装设计教育中,让更多学生通过这个载体训练创意思维能力。

一、人的创造性思维结构及特征

创造性思维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往人们的思维过程,而是以“新、独、特”的差别来产生新事物的、思维主体独到而新颖的思维活动。故此,人们也把创造性思维称为求异性思维。“异”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认知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精华是同中求异,是一种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离不开创造想象的参与,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从原以为没有联系的两个或多个的事物中发现联系,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所在。

服装设计等艺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在教学中以大自然或身边的点滴引导同学善于观察、总结,把美的东西保留在脑海中,体会、琢磨其中的奥秘,从而产生形象思维或逆向思维,并从形象中抽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系列作品,最后选择能得到认可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作品,遵循作品结构、功能和谐统一的原则,竭力追求形式的突破,创造出别出心裁的作品。

二、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打破种种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以思考问题为中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答案。

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设计构想,把已经明确或被限定的因素作为发散思维的中心,据此展开想象。整个思维过程呈散射状,具有灵活、跳跃和不求完整的特点。

“灵活”就是要寻求变化,要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不能把思维局限在一个思路上,去钻牛角尖;“跳跃”就是要让想法和想法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不求完整”就是对每个想法都不过早地加以限制或评价。不管想法行不行要先想出来再说,反对求全责备和乱加否定。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项思维为多项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在以“荷韵”为题的仿生设计中,最常见的想法是以荷花中最典型的花瓣为设计原形,根据服装结构和人体的运动规律,进行大小重复、方向重复等服装款式的造型设计。荷花、荷叶装饰在臀部的成为裙子造型,果实莲蓬和生长在泥中的藕等可作为腰带、项链等服饰。这些几乎完全是荷花的自然造型,在设计上缺少新鲜感。而运用发散思维则可以将荷花抽象化,将荷花荷叶漂亮的色彩和摇曳多姿的风韵神采与服装造型设计结合,同时根据人体的特点进行服装的空间造型设计,形成自然的协调美和次序美。这样更能表现出“荷韵”的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除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外,还可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例如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以相同的款式、外型设计出不同款式的服装,以此拓展思路。

在结构设计中,以原型样板为基础,进行转换的设计训练,寻求结构对服装的立体装饰。要注意的是,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结构基础,否则结果将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发散思维极为注重想法的数量,因为想法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质量也就越高,创造力也就越强。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就是创新,关键在于“新”和“异”。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创造性地设计出服装款式来。作为服装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思路,鼓励学生“与众不同”。

在服装设计的主题表现上,鼓励他们对已有知识做出独特、新颖的转换和组合,可以鼓励学生寻求新颖的切入点。例如,笔者曾经以“未来世界”作为设计主题,大多数同学便想到了低碳、环保、计算机、克隆、飞船等。也有少数同学把“战争”作为构思切入点,用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军装、刺刀、硝烟等形态来体现服装,从而抒发了自己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着实爆了一个冷门,赢得了大家的注意。

在工艺结构上,也可以寻求与众不同的处理。例如,打破常规的位置,以面料的反面卷边为装饰,缝边外露为点缀等。这样的“标新立异”可以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构想出一些出乎人们意料的新方案,思维不会落入俗套,效果新奇独特。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中,很多人注重于

追求灵感,认为灵感一来,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其实不然,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还应该熟知结构、工艺知识。灵感往往只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但一件服装的设计,要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伴随不同形式的“灵感”出现。那么,最初的灵感设计目标出现和确定之后,怎样才能通过相应的服装表现形式,为后发的灵感提供一条通道呢?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质疑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运用表现手法,形式对称不对称,采用什么面料,给什么人穿着,用在什么季节和场合等方面,一一把问题搞清楚。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说过,设计师要在平时培养自己制作的眼光,才能准确捕捉形态。在复杂的制作实践中,特别要注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服装设计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在实践中不但要能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有自己为自己寻找答案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在某个限制种类的服装设计中,自己可以在收集、查阅相关资料中设疑、解答。例如,要设计一款女士西装,可以自己提问:可以是双排扣吗?答:可以,单排扣和双排扣各有各的款式和风格。可以和其他材质的面料拼接吗?答:可以,但要考虑拼接的部位和选择合适的拼接材料,从而让服装的款式更丰富、更新颖等等。从提问和解答过程中,不断开拓设计思路。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以上是笔者在服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培养、教育学生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服装设计教学更应该要注意不能应试而教,应求新而教。要更新教学观念,变“讲”为“导”,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活学活用,只有放开手,学生才会自己走,才会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技工学校(职业中专)]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一、服装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一个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随着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 高校各专业教师不适应现代教育的现象日益突出, 服装专业的教学尤其明显。要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改革创新中担任主角。服装属于生存文化的范畴, 也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表现[1], 从这个意义上讲, 服装本身就是一种有生命的艺术载体, 所以, 服装专业的教学更需要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服装设计, 服装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专业。服装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 努力转变思想观念, 将目前普遍存在的“为考试而教”观念转变到“为创造而教”这一价值立足点上来, 力求在教学中将自己的创新意识灌输给学生。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 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2]。可见, 尊重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十分注重的问题, 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首要标准。服装专业中的“服装设计”是最能体现个性创造思想和能力的一门课程, 服装设计的构思在注重“作品”功能的同时, 更应鼓励学生设计作品的原创性和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紧紧围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挖掘创造精力。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新的思路, 每一个不同的见解和认识, 每一个新的方法, 使学生在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年龄阶段所拥有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人才和后备力量的支持, 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接班人。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服装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 “重艺轻技”一直是我国服装院校的办学特色, 存在轻动手能力而重绘画理论教育的缺陷,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成为中国服装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服装教育现象的根源, 也是国内服装院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困扰。实际上, 服装专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性和时代特色的专业,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当前教学的需要, 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上述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高校服装教育发展的瓶颈。实践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教师必须带领须生参加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高水平的服装设计大赛, 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 取长补短。同时参观高层次的服装服饰博览会, 使学生了解在课堂中无法学到的最新的流行趋势和市场信息, 提高自己的鉴赏和设计水平, 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市场意识。同时设法建立多个实践基地, 共建高校与企业的桥梁, 服装专业的各门课程均应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相应的见习、实践环节,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新鲜事物, 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努力提高服装专业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发挥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十分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 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服装作品, 才能让中国的服装教育进一步的完善, 才能让中国的服装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吴岚:《浅谈高校服装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 《教学论坛》, 2007年第9期。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兴趣 创新 作业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增强学生获得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探索其中的奥秘,进而提高知识.、增长才干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引导做到的。所以在服装专业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与一般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学生在这种方式下学习,思维空前活跃,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也最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在充分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从而产生创新与探索的强烈欲望,一旦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他们就会把周围日常生活遇到的不便或新鲜的、新奇的问题、自觉地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并进行研究,。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并进行多向交流,在这样 的氛围下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服装专业教学中,例如:讲裙子款式变化时,我将搜集到的实物展现于课堂上,供大家一起观察讨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初步了解其基本的结构原理,并尝试着找出款式变化的规律。教师则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是学生既了解如何变化才能达到美观,由理解款式变化的原理。

最后,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通过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服装专业教学根据实际需要从实习性的训练入手,而这样的训练往往容易流于技能行的模仿和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发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公式、机械重复训练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脑;鼓励学生对书本的问题提出质疑和进行讨论,赞赏形式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的各个渠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大力开拓创造性学习的各种方法,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作业

虽然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一些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在每次测验和考试中仍发现学生应当理解、识记的东西却未能很好掌握,查找原因,是某些同学只满足于完成作业,或者抄袭或对答案,作业徒有形式,起不到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所以在布置作业时,采取下列方法。

(一) 讲究作业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

当前各种基础练习题,单元测试题的等多如牛毛,少数同学整天陷入题海之中。针对这一特点,布置一些启发性、灵活性和有针对性的题目,注重题目质量和对课本知识的考核,知识点的理解。

(二)多进行随堂型的小思考题、小练习题

如学过“裤子结构制图”后,马上布置学生画出男西裤、女西裤、牛仔裤等结构制图,并限定时间,独立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同学课外负担,有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作业。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养成同学们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们能够独立作业,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服装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专业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服装专业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服装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服装的最新款式,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服装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当学生提出的想法时给予肯定后让他们在一个小范围去实现他们的设想。如果实现了,我们从中得到启迪;如果失败了,学生的创造和兴趣得到保护。一般情况下他会更加理解教师的意图、感激给予的实践机会,查找失败的原因,寻找更好的方案来弥补损失。这实际上时很巧妙的调动积极性、鼓励成就感创造欲和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带动全体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和氛围的形成,让学生能以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心态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大大提高学生各种能力,这还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综合全面的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包南麟.素質教育大参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1.2.王胜利(白城师范学院体育系, 吉林白城 137000)陈玉茜(西安幼儿师范学校体育组,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 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入口, 对如何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的读书能力、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科研能力、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未来从事体育教育所必需的专业能力的构成和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能力的构成;人才模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 G8071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9154(2002)03)0048)03

最近颁布的《教育法》 明确指出: “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这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定位, 也为高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因此,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只有进行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改革,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满足时代对高等体育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是21 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 即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 重视人的发展, 对于提高国民素质, 增强综合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

义。“ 以人为本” 的理念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1999 年乌拉圭国际体育部长发展会议发表的“艾斯持角宣言”提出“ 促进终身参与体育活动, 把体育作为缩小南北差距的强有力的工具”。这些都包含了丰富的“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面向21 世纪, 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 就必须以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出发点, 以最新的知识信息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 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调动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体育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的三者统一, 体育与德育、智育的统一, 达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教学内容上的统一, 最终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在办学模式上统一起来。然而,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受旧的课程设置的束缚, 多以掌握竞技运动技能为主, 其特点是专业性强, 灵活性差, 知识面窄, 缺乏对能力的培养。这些单一的练习, 定势的思维, 是旧的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弊端, 必须剔除, 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体育专业人才。从培养“ 单一知识型” 人才, 变为“ 创造型”、“ 复合型” 人才, 应该思想观念上是一个创新过程, 因此, 高等体育院校必须摒弃传统的消极适应观念, 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展望21 世纪, 我们体育院校培养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不应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 复读机”, 而是人才资源, 是学校体育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器, 这才是我国高校体育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模式

强素质教育, 这是教育思想的一个发展、突破和转变, 它拓宽了我们办学的思路, 更加

明确21 世纪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模式应是: 知识面宽、适应面广、基础理论扎实、身体教育能力强、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改革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 归纳起来就是要实现三大观念上的转变。首先从单纯重视知识的传授向授技与育人相结合转变。学校体育授技不是单纯传授运动技术, 是指传授体育健身的手段、锻炼方法、养护方法以及提高学生自我健身能力等。学校体育有对体育专业学生教育的任务, 要从传统的教学观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观。多年来一直沿袭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对一个技术动作怎么讲、怎么教、怎么改, 学生就怎么听、怎么做、怎么效仿。这当然是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传授技术去健身, 去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尤其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满足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更为重要。例如: 把过去单纯的篮、排、足球运动的战术教学改变为通过其战术教学, 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有创新精神(比赛中超常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和努力拼搏善于竞争的新人才, 将过去的教学从:“重物(技能、体能)轻人的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以“ 人” 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变, 即把高校体育的重心从“物“ 转向” 人“。第二, 从单一的强身向强身与需求相结合转变, 所谓需求指的是满足社会的体育需求和学生的体育需求, 过去, 一提到学校体育中心任务, 就是以“增强体质” 为中心。因此, 当今学校体育改革要跳出学校的“小圈子”, 走进社会“大天地”, 首先必须要让社会体育需求走进学校。目前, 社会体育需求已从过去简单、枯燥的“ 大肌肉” 运动, 逐渐向陶冶情操、愉快身心、开发智力的“ 小肌肉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小球类运动等)演进。因此, 学校体育改革不但要遵循人体发展规律, 增强体质, 预防人体功能退化, 而且还要更重视社会和学生对体育的要求, 即强身与需求相结合, 否则,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将如同企业不考虑市场需求而导致产品滞销一样没有出路。第三, 从单纯的教学向全面教育与服务相结合转变。过去, 高校体育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 国际高等教育改革自20 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从单纯的育人向育人与服务相结合转变, 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因此, 高校体育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在思想上必须要重视授技与育人结合, 强身与需求结合, 教学与服务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努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真正实现科教兴国。实施创新教育的条件、途径和方法

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发展的过程, 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 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才能培养出开拓, 进取的创造型人才, 笔者认为, 实施创新教育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311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心理学揭示: 教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是学生心目中“重要的其它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 影响学生的成长, 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意识, 愿意在创新教育中尝试创新的方法去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教师应明确创新教育目的,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 主要应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掌握和消化, 去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启发学生, 激励学生, 给学生提供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规律的机会, 以培养学生多元式的构思方案, 不断地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 还要着重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 运动技能相互迁移和学习转移力的技能,让学生逐步地学会从个性中发现共性, 以及从共性中发现个性, 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 让已有知识尽量扩散,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使许多知识联系起来, 以产生新的知识、技术、技能, 这种把多种知识结合起来予以接受的方式, 具有很高的创造价值,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十分有利。再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有意识的推迟评判,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过早的向学生讲授问题的答案或结果都会使学生认为无需进行探索和研究, 会阻碍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 缓下结论或评价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 积极去创新。由此可见, 要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懂得教育规律, 了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热爱创新教育和创造活动, 自身也要不断提高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主动地成为创新教育的主体因素, 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中, 用自 身的创新精神来影响学生。

31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指导学生的创新方法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必须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是一个时代问题, 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而且也是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提供机会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根据自己确立的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训练学生善于从自己的学习效果中获得反馈信息, 以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的探索更科学、更经济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依据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发展水平和教育目标, 安排创造性的情境, 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要注重创造意识的培养, 使受教育者树立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探索的精神和勇于克服创造中的困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具备发散性和综合性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和素质。发散性思维与综合性思维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份, 发散思维在创造活动中地位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从一个思维对象出发, 充分展开想象、联想、类比等具体思维形式。它具有变通性, 独特性和流畅性, 能突破常规和经验的限制,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提出超乎寻常的新观念。综合性思维是以整体为基本原则的系统方法, 大学生综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 发散思维为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找正确答案提供可能。结论与建议

411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是指: 读书能力、认识能力、体育教学能力和构建能力的有机结合,实质上就是一种综合的非重复性的再生产能力, 完成社会给予的体育教学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 是以智力为核心, 在掌握教育理论、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未来从事体育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它包括: 思想品德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 科技创新力和掌握运用工具能力。

412 目前, 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理想, 其主要原因是: 受传统体育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传授思想的影响, 受旧的课程设置的束缚, 多以掌握竞技运动技能为主、专业性强, 灵活性差, 知识面窄, 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设备简陋, 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部分教师知识老化, 敬业意识弱化,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413 为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 具有/ 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0 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在教学训练等实践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遵循计划性、渐近性、结合性、实践性和个体性原则。

414 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得到有序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考查措施、评价标准, 建立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参 考 文 献

[ 1] 肖焕禹.现代体育运动的特征及21 世纪发展取向[ J].上海体育学院学院, 2001,(3), 7)111

[ 2] 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86)921

[ 3] 宋继新.论未来高校体育思想的转变[ J].现代情报11998,(12), 1)61

[ 4] 张学岩.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 J].体育科学, 2000,(6), 15)181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al Ability to the Composi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Wang Shengli Chen Yuqian

(Baicheng Teache r.s College , Jilin 137000)

Abstract: The innovatory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entrance in the innovatory course system and system of

the evaluation.It is discussed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 sportsteaching

abilit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o on.Key words: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 ion;composition of innovatory ability;mode of personnel;education

CLC number: G807.0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1)9154(2002)03)0048)03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摘要】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笔者从学生自身、学校以及家庭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并着重从学校因素入手,即优化课程设置、改良教学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和完善实践平台等方式,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旅游管理;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培养途径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有了新的转变,鉴于此,我国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日趋重视,但是,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身

1、智力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别的,既有先天因素也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从学生智力发展本身来讲,主要包含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角度来讲,由于其主要与人接触,所以高智商、高情商的学生更容易完成这份工作。所以说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智力有一定的影响因素。

2、知识水平

从旅游管理专业角度来讲,是具有复合型、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类专业,所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以外,在实际实践操作中,也会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所以说,知识水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相当大的影响。

3、思维方式

思维是对事物认知过程的一种表现,其主要受自身性格、教育、知识水平以及认知程度等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正确、快速的发现事物本质和规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要有开阔的思维模式,对事物善于总结,敢于尝试,不能墨守成规死记硬背,要在现有的认知基础上不断创新,良好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因素

1、课程设置

虽然当前多数高校都早大力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效果仍不够理想,以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在课程设置上仍主要以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方面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虽然现在也开设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是不管是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普遍存在不达标的现象,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讲,由于其是一门实用性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要注重开设第二课堂,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师资队伍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素养和能力都有强制性要求。现阶段处于由传统教育向双创教育的转型阶段,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结合到旅游管理专业,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但要求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致力于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为新型的市场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卓越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4、社会环境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总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致力于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也要求旅游行业给与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早日适应社会环境,只有整体的社会环境适合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和热情,进而有利于旅游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三)家庭影响

我们从小就学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古人已知环境对学生成长影响的重要性。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秉持“棍棒教育”的教育方式,认为孩子要“守规矩”但是却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長,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循规蹈矩,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虽然大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意识,但是仍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深,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从小培养创新与创造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要对旅游管理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作为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实践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这考核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这些能力也绝对不是课本上能学得来的,这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区别于其他专业,以实践教育为主,理论教育为基础,多管齐下,共同发展。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可以设置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使得多学科交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二)改良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要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与旅游管理专业相结合,在专业理论课程上可以发挥传统教学的互动式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在实践课程上,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教师做好指导,学生作为主体,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做重点培养,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定位,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做重点培养。

(三)强化师资队伍

教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所以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传统的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高校应发挥相应职责,督促相关教师去旅游相关单位实习深造,争取打造成为多学科综合的教师团队。同时,学校应广开招聘渠道,积极聘请旅游行业相关资深人士来校担任专业实践教师或者开设相关讲座,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促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教师也要汲取新型教育理念,切实提高自身行业内的科研能力,促使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直接和市场接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

(四)完善实践平台

不管是旅游管理的专业性质还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要求都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了第一位,这就要求学校要有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除了传统的企业实习以外,学校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可以与其他学校、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创立孵化基地、创业基地等,使得学生在掌握了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双创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摘要】学科与专业建设是大学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应引起重视并切实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专业建设为例,对其中的关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几点体会。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建设 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专业达标评估的专业建设》项目(编号:z2016050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9-0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适应上海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近年来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可是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研究发展迅速,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层出不穷,过去曾经领先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逐渐落后于现代工业的发展步伐和需求,如何适应材料科学的发展状况,融入国家和上海市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进行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一轮专业建设十分有必。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中关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予以简单介绍:

一、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目标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是在现有专业基础上,结合现代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材料科学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已有的教学体系。本专业建设的目标是瞄准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各领域,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新方法、新手段,构建并夯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过程中反哺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的教学模式,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有机结合。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将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专业教师充分明确能力教育的基础地位,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为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通过学习、讨论,本专业三个教学团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融合共同促进本学科发展,提升专业和学科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的教育新观念。改变以往本科生接触本专业相关的试验制备、结构分析、撰写论文的教学训练环节较晚的情况,使学生尽早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老师给学生创造参加创新实验和创新试验项目的机会,同时结合本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内试验、专业实习、综合试验等,做到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对本专业相关材料和试验制备方法等有基本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理论课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更好的完成理论课的学习,而并不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解,觉得专业课枯燥无味;进入毕业设计环节时,学生能够自己设计试验,组织实施,试验结果分析等各个部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二、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现状――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需继续提高

1.实践教学是我校的特色和传统优势,但近几年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由于课程设置固有的刚性要求,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自由的氛围和宽松的组织形式还有一定的矛盾,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近三年的培养计划的修订虽然以切实的社会需求调查作为依据,基本执行教育部或教委建议的专业基本要求,但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占总学分(学时)仍然不足25%,应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课程和课程体系之间的融合与相互衔接,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并形成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有效方法。对于创新创业实践课的教学还需教师改变教学思路,从课程体系全局出发看待自己所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目前,本专业的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每届学生都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中,有些研究所或企业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很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具体的实验操作和工艺流程,如不少学生反映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大致参观和了解了与专业相关的某些设备,且印象并不深刻,而没有锻炼自己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虽然我们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的平台,但我们还需要深入产学研合作单位内部,为专业学生制定更加完善的实习计划。

4.毕业设计(论文)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一门至关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与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工作能力,包括调查研究、查阅中外文献及收集分析资料、制订试验(设计)方案、理论分析、总结成果的能力、论文撰写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和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等;在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中有一定数量的课题都是来自于生产和社会实际,但其比例不高,如何进一步加大生产和社会实际选题的数量,使更多的学生通过此环节真正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每位教师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及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改进措施

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开展与企业的科研合作,积极申报各级别纵向科研项目,积极寻找横向课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时,实现以高水平的科研反哺专业教育,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和竞赛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实验及各类涉及专业方面的实践类公共选修课。注重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大实验室建设,开放实验室,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使实验室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分利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争取新增校外学生实习基地2~3个。

参考文献:

[1]吴仁华.提升服务能力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5(1):36-39

[2]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44-146

[3]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作者简介: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的精神,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党的十八大会便明确指出:“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扩大就业方向,更能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当前社会创新型人才的急切需求。所以,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改革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方法,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社会需求与之匹配的课程教学、招生就业以及人才培养良性机制。

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起步较晚,在2002年才开始正式启动创业教育,并且仅在全国著名的9所高校内设置教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加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并且很多学者也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但是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和整体上来讲,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构建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十分零散,且手段较为单一,培养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欠缺。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打破原有教育边界,予以校企联合,跨校、跨专业合作,甚至跨国合作,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的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有了变化,人们着装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御寒,而更重要的是为了美观和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面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服装行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服装产品季节性、时尚性强,流行周期短,就需要大批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将自身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但国内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具备着自主创业、自主设计的意愿,且新建本科院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在服装设计与服装经营方面的创新成果较少。

2.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模糊,思路不明朗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有一段时日,切社会各界绝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并且在政府层面更是的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目前各高校均全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众多的高校更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本校的教学改革序列当中,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工作均是理论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并未很好的融合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托就业办、学生处以及团委等相关的部门展开,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创新创业研究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多职责一体的教育体系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教育与之间的沟通平台匮乏,未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凝聚力,从而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同时,很多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都开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活动,更有一些教师通过自身编写教材将其当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进行教学,这种随波逐流的趋势也就使得新建的本科院校在对创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了误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并不是将其培养成为一个知名的企业家,而是要让其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创业的精神和内涵,同时在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这样就可能应用到未来的发展,但是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企业家”,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错误的思路,特别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创业教育,这种教育认识更为普遍。

2.2培养内容特色性不强,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起步晚,各个方面的资源比较薄弱,使其在教育中针对创新创业型的课程较为缺失。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作为工程类学科对经济管理方面的创业型书籍在学习上又比较吃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都是一些浅显入门的知识,没有相对的针对性,更没有很好的发展平台。服装行业实践性比较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要适应服装行业的岗位需求,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科技进步、专业素养的提升和管理创新这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而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资金等方面都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2.3师资力量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更要兼具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为创新创业教育展开提供理论保障;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指导。但是,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类似此类的高素质专业指导老师极为稀缺。

以本学院来看,创新创业负责老师绝大多数均来自于学校,刚刚走出学校的青年教师,他们本身的实践经验很少,对行业的认知也很少,而且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及方式、教材等方面目前还未完全成熟,所以对于缺乏相关经历的青年教师而言,将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2.4资源有待整合

近年来,尽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依然存有诸多资源整合利用不佳的问题发生,例如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存在偏差,实践资源和课堂资源的比例依然需要不断调整。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服务载体及渠道还未能完整拓展,仍然需要主动寻找政府和企业的资源支撑,还有学生对科技创新类竞赛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不足等。这些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3.1在指导思想方面明确定位,构建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流,掌握专业转型契机,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依托创新创业教育促进管理创新以及教学改革,让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具可操作性及目的性,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人文知识的缺乏,使其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就要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型教育体系,例如:定期的开展一些服装设计、服装打版、服装制作工艺大赛,参加服装市场调研,分析服装消费者需求,预测服装流行趋势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2在教育理念方面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

作为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需要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以及扩展创新创业教育规模的基础上,构建相关方针政策,正确引导教育向理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转型,从根本上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向着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方向转变,转变埋头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不断积极的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地方社会。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在这个复杂的培养过程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主体,不断听取学生的意愿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同时还要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创新创业的技能和精神不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3在教学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教师作为创新创业的引导者,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和依托。与传统的专业教育不同,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师系统性的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利用各种革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团队。第一,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定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各种培训以及到国外学习、交流和访问的机会;第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参与服装行业的创业实践,到服装企业去锻炼,提高教师对服装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践的认识;第三,注重人才引进,定期聘请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或者知名度较高的服装设计师、服装打版师、服装企业家等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弥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在提升将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还整体性的提高了学校教师教学的水平。

3.4在教育保障和资金投入方面,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

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作用,让各种创新力量合作共赢,将教育科研与社会发展、创新教育与研发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中取得政府支持,获得资金的汇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教育行政部门、政府行政部门应健全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进一步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搭建信用平台和融资平台,把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与服务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构建大学生创业的服务指导机制,引导大学生创业。

4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在正确把握自身办学定位的前提下,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体的设计,构建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理念,通过建设和培养创新创业型的教师队伍、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促进了服装行业的日益发展,因此服装行业迫切需要一些具备服装专业知识和服装专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加之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嵇新浩.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4(09).

[2]郑家茂,吴涓,雷威.东南大学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

模具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篇8

摘要:指出了模具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方式,论述了目前学校本专业的现状,提出开展模具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推进模具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进行。

关键词:模具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胡金平(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学院,讲师;于信伟(1972-),男,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1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32-01

模具在制造业中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适应规模生产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用模具生产的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效率和低损耗等优点,使各行各业的模具产品发展迅速。目前,市场对模具行业创新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适应模具技术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模具专业人才显得特别重要。可见,创新能力培养在模具专业人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模具行业发展的新成果,和学生共同探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技术为主动训练,增加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人格,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对待学生的态度要平等、宽容和友善,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到一定程度时把生产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创设职业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心理和行为存在对应关系,所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会唤起学生对模具专业的热情。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怀疑和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善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是探索知识的出发点,是创新思维的开始,也是发明创造的前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在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知识与优化、扩大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跨度的同时,要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富于启发性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全方位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想象中去发现,去创作。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

1.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的创新教育[1]

一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就是课堂教学。在备课和组织教学中要紧跟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的步伐,合理分配学时和优化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培养模具专业人才角度出发,接近工程实际,理论结合实践,使课堂变为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在选用经典教材的同时,编写和整理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教案、习题和参考资料,并推荐相关专业网站给学生。通过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使专业课的教学充满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课后作业。教学中贯穿现代设计理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综合性和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的设计研究性课题作为课后作业,把综合作业作为专业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课程考核内容之一。将专业课程设计作为对课程总结与综合实践的手段,并结合工程实践,加强工程意识训练,为学生今后从事模具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应用现代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相结合,实现互动式和主动式的教与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对模具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给学生建立互动平台、公共邮箱等,可以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目前模具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全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视频录像、课件、教学实物和三维动画等有效手段。

2.强化实践实训教学

一是组建学习创新团队。在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建立基于团队工作、面向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形成协作与竞争并存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愿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在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个人特长等建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管理下,使学习小组之间朝着每个预定的目标课题你追我赶,从而形成良性竞争趋势,而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则充分表现出对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同学们一起为目标课题出谋划策,协同工作,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增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是实践学习。教师和学生经常交流,教师的耐心与鼓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和业务素质。加强模具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巩固与附近企业教学基地的联系,采取综合性实验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前,学校模具专业实践环节有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各类实训、各门专业课程的实验、模具专业课程设计及模具专业综合实验;学校还配有CAD/CAM培训中心和CAD工作站,可以进行相关硬件和软件的培训。对于新专业,学院投入大量资金,购进数控机床、压力机及注塑机等设备及相关软件,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线,不断完善校内专业课程实验室,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模具装拆及测绘实验室和模具制造综合实验室。与此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现场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学生既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把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带回学校,在设计中加以解决。

3.创新考核机制[2]

目前,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给出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不能多方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对学生主体的培养和发展不利。因此,评价学生对模具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既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学校在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评价模式,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按照组建的学习创新团队,对每一门专业课,每个团队需要集体完成一个大作业,每位同学还需要完成个人作业。当要进行课程成绩总评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写一篇创造性的学习总结,并做出自我评价,同时小组之间互评。学生作业的综合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其他(包括出勤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而课程考试成绩占60%。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程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还将有所下降,同时提高课程综合作业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

三、加强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创新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教师在本人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要有所创新,同时还要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只有走进企业亲身体验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才能培养工程意识,才可能发现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因此,创新决不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为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使教师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学院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其他知名院校、企业进行进修、培训和挂职锻炼,使所有青年教师通过实践锻炼逐步提高实践技能,并轮流参与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此外,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过程中,学院还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从而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通过上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大大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艺术不断提高。

只有按照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模具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向,才能够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模具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美.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1,(3):130-132.

[2]冯俊丽,罗聪.浅谈模具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3):67.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计算机专业课程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比较适合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岗位的实际问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课堂主角,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实验,达到教师所给项目的功能,指标,实现自己的项目,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项目的外观、功能、实用性等进一步完善,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

3.2营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计算机教学现在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的形式进行授课,利用网络平台,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对课堂上讲课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哪些知识有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进行有效的解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设计,搭建教学环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讲解程序设计的课程中,程序设计的方法有多种,但所得结果是固定的,可以让学生尝试多种方法去实现,最后师生对每种方法进行评价,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有时候解决不出来,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3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高级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既能够帮助他们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直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总之,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大学生发展需要,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要,计算机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现代化信息技术人才,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人才,尤其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明华.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02):93-94.

[2]刘子凡,罗文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种子学”课程教学改革[J].种子,2016,(03):62-63.

[3]辛冬梅,闫志来.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以高等数学实验教学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3):70-72.

[4]王熙雏,张淑红,范宏.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研究[J].图学学报,2016,37(05):707-780.

[5]张睿.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06):66-68.

[6]陈哲.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12):46-47.

[7]余志云.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10):127-129.

上一篇:在线广告商业计划书下一篇:投资银行a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