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2024-08-30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共9篇)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本地经济 商务英语 人才需求 调查分析 石家庄论文 职称论文

石家庄论文资料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通过对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2008 级毕业生和 2009 级商英专业顶岗实习学生以及部分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代写论文课题组对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企业需求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进而对该专业的改革和建设作了初步探索和讨论。

[关键词] 本地经济;商务英语;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1、问卷调查

1.1 调查时间:2011 年 6 月至 8 月。

1.2 调查目的:

了解当地企业对商英文论文搜索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进而完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3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外贸公司和本专业毕业生,涵盖石家庄周边地区(安平丝网生产基地、任丘摩托车产业基地、辛集皮革城、清河羊绒及汽配市场、正定国际物流园区、北戴河度假区的酒店、培训中心)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二十余家企业,涉及人员一百二十多人。

1.4 关于调查问卷。

根据我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撰写《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问卷》和《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两份问卷,共 31题,涉及毕业生就业方向、代写论文资格证书、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等。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分别做实地和网络调查。发放问卷 127 份,其中电子问卷 40 份。收回问卷 113 份,回收率 89%。

2、调查情况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

调查发现,我系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民营企业,能够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只占 2%左右。学

生顶岗实习岗位分布广泛,主要岗位为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商务文秘、商务酒店客服等。其中企业对外贸业务员需求达 47%、业务助理需求达 32%、跟单员需求 13%、商务秘书需求 9%,但由于这些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由于远离都市,本科生跳槽率极高,故而用人单位更倾向于专科层次的人才。被调查的公司 90%都是“商务英语论文网通过介绍招聘新员工”,这给学生公平就业带来障碍。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一些企业常被作为学生跳槽的跳板,在问及“毕业生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时,公司负责人大部分提到“吃苦耐劳的精神,处理好贡献与薪酬的关系”;而毕业生 90%以上选择“要适应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实习期间多数学生更换了实习单位,占 59.1%。毕业生的“起薪 1000—1500 元”的占 43%,很大一部分学生起薪甚至低于1000 元。据目前就业形势,用人方和毕业生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占到 89%。在问到“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哪个更受欢迎”时,有 80%都支持商务英语专业,但其就业面还是相对狭窄。在问及“哪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具有相对就业优势”时,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并不多,只占到18%,而选择“英语十其他专业”的占绝对多数,达 63%。

2.2 能力及素质要求。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 100%会关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关注“专业成绩”的占 65%,关注“潜力和品德”的占 25%,都不是非常关注“学校名气、学生学历和社会阅历”。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商英专业毕业生类型是“专业知识扎实和语言能力强”占 60%,其次是“人际沟通能力”占 28%。多选题关于“关键素质”的排序吃苦耐劳则无一例外的排在第一位。开放性问题问到“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一些建议或意见”时,“强化实际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被认为最关键。

2.3 考证考级及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证书的要求较高,选择“大学英语四级”的占 76%,也有 20%的人认为“只要能胜任”就行。部分学生在岗位的选择上受到从业资格证书的影响,大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商务单证、文秘证甚至是普通话证书,都会在求职中占有一定位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偏向于有商务背景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这就要求英语类的学生要有真才实学:一方面,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尤其是写作和口语表达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具备商务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毕业论文在课程设置方面,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的学生占 25%;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学生占 20%;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的学生占 35%。在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的内容方面:认为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的学生占22.6%;基本一致的学生占 15;认为不一致的的学生占 43%。问到“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应选学哪些课程为好”时,有35%的受访者选“公共关系学”和“财务管理”课程;要求开设“国际经济法”、“商务礼仪”和“市场营销学”的比重也较大分别为25%,14%和10%,其次是“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占,“国际金融”“管理学”。开放性问题问到“您建议商务英语专业还要开设哪些课程”时,他们填写了“国际商业文化、商务沟通甚至书法”。

2.4 建设性意见。

开放性问题问到“您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有何建议”时,被调查者都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中肯地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归纳如下:

2.4.1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多吃苦,不愿多做事,工作欠积极主动。毕业生综合能力,尤其是与人相处的能力有待提高。认为学生眼高手低,心气浮躁。另工作缺乏条理性。

2.4.2 意见和建说。

(1)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培养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2

英语课堂教学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作为一种语言的英语,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学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利用课堂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在遵守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应该将培养综合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使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引导者,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教师正确的语音语调、亲切和蔼的教态、准确而生动的表达,以及工整规范的板书,都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是指外语的基本功,即语音、语调的正确,词法、句法、章法的规范,词汇表达的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熟练。”“听”是一种迅速正确地辨音解意、理解语意并对听到的信息作出判断的能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听的素质的潜能。“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英语口头表达的特点是现想现说,思考的余地极为有限。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在课内外多与学生用英语交谈,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兴趣。“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读的过程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来识别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推理过程。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辨认和解码,即对词及词组的意义、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的辨认和掌握,达到对文字符号所蕴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泛读技巧,主要是略读、跳读和整体阅读等。“写”也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基本形式。培养写的能力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灵活表达的能力,即同一个意思让学生尽可能写出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译”包括口译和笔译。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能清楚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能担任外宾日常生活的口译。

二、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当今高科技信息的社会,充满了机遇和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教师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使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同时,我国各行各业对英语的需要也极为迫切。因此,复合型综合能力外语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才能适应不同场合的谈判与交流。宽广的知识面是指除了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可能要涉及外交、外事、金融、经贸、文学、语言学、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应该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三、加强能力的培养

传统观念认为,英语教育就是传授知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其缺乏创新精神。在当今社会,光有知识是不行的,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较强的能力去应付各种社会需求。因此,能力的加强主要表现为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英语专业学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

四、加强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保障,身体素质是前提,心理素质是后盾。各种素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批判地吸收中华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素质的外延是极其深广的,单就某一方面来断定人的素质高低与否,未免有失偏颇。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树立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精神和品格。

知识、能力、素质是互有联系又各有内涵的统一体,只有使之辩证统一,才能共同协调发展。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同时,要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以其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完善学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综合能力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曰国.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商务英语

一、商务英语的内涵和定义

商务英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务英语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英语语言学与国际商务学科结合而成的一个边缘性交叉语言学科;而狭义的商务英语则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其内容涉及商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如贸易、管理、会计、金融等。

二、河北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河北省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其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教科研究方向等方面都与当前外贸企业所需要的外贸人才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的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忽略实际参与实践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法满足实际岗位的真正需求。同时目前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在设置和培养方案中,由于对企业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了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满足外贸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能力的定义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从构成要素上来讲,一般我们将其分为专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跨文化意识和礼仪等)、方法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等)和社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

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保障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

通过对我省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资料调查表明:80%以上的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欠缺必要的商务背景并且参与商务外贸实践非常少,在真正的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因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教师可以以多种方式进入到企业参与调研实践,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教师提供各种职业能力的培训课程等。同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从大型的外贸企事业单位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高校教师行列中。

(二)构建全面、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通过对外贸企事业单位、毕业生以及市场动态的调查,全面、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企业需求,实际工作岗位的变化来进行构建。以 “职业能力”为本位,而不是以“知识能力”为本位,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来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以岗位群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对岗位群的典型职业工作进行分解,开设与岗位职业能力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并将这些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划分为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三个模块。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以行动导向理论为基础,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以培养具有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策略与指导思想。它强调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主要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与迁移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情况来具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为学生模拟真实的职业场景,从而缩短教学情境和实际真实的职业场景的差距以达到培养学生真正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行动能力。同时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促进习得过程。

(四)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加强校内外实训力度和校企合作

职业技能大赛是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绝佳途径。因而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种与就业创业紧密对接的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不仅仅能造就学生熟练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掘学生的职业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校内实训体系;对外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比如邀请专业商务人员或企业家来校对学生进行系列的职业培训与讲座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实地了解到真正外贸商务活动的操作流程,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前认识到未来岗位的职业特征,从而真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将商务实践活动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与人交往与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红艳.提高高职英语教学中综合职业能力的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06(11):108~109

[2]张 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7(2):54~57

[3]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02.3(2)

航海类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篇4

在分析航海类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论述目前航海类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并对如何提高航海类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出了建议.

作 者:易毅 张丹 作者单位:易毅(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

张丹(重庆交通大学航海学院,重庆,400074)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5

【中文摘要】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本文就如何结合该理论来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进行探讨。论文的首先论述了当代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建构主义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和,最后指出文章的写作结构。接着作者介绍了与本论文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概念和本文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为了提出符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教学模式,作者采用了王振亚的社会文化测试试卷和Chen和Stora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目前重庆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此外,还结合问卷了解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实施的建议和意见。根据调查结果,作者提出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和一些具体的教学策...【英文摘要】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CLT)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hich was first

proposed by Swiss psychologist, Piaget.CLT defines learning as a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in certain situations with the help of others.The present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cultivate non-English majo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C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T.First of all,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ICC, current cultural?teaching practices...【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非英语专业学生 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关键词】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non-English major culture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目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Introduction中文摘要5-69-14

ABSTRACT

Chapter 1

1.1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ICC in 9-10

1.2 The Current Situation

10-11

1.3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of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he Great Impact of CLT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11

1.4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11-12

1.5 Thesis

Chapter 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14-25

2.1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14-16

2.1.1 Definition of Present StudyStructure12-14Literature Review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CC14-15

142.1.2 Definition of

15-16

2.2 2.1.3 Components of ICCTheoretical Basis: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16-20

2.2.1 Constructivism

17-19

16-172.2.3

2.2.2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vismConstructivist Views of Knowl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19-20

2.3 Researches on ICC

21-22

20-24

2.3.1 Researches on ICC AbroadHome22-24

2.3.2 Researches on ICC at

Chapter 3 Empirical

3.1

2.4 Summary24-25Study of Current Non-English Majors’ICC25-35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ParticipantsProcedure25-26

3.2

26-2728-33

3.3 Instruments3.4 3.5.1 27-283.5 Research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Social-culture Test28-29

3.5.2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29-3131-333.7

3.5.3 Analysis of 3.6 Research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Results of the Open Questionnaire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Summary34-35ICC Based on CLT

33-34

Chapter 4 Cultivating Non-English Majors’35-47

4.1 The Significance of

35-3636-43

4.2 4.2.1 Constructivism to Student’s ICC DevelopmentConstructivist Models on Cultivation of ICC

Teachers’and Students s’Role in Constructivist Models36-37Task-based ModelMethods43-46Motivation43-44

4.2.2 Cooperative Model37-4141-43

4.3 Other Related

4.2.3

4.3.1 Activating Students’4.3.2 Creating a Democratic and 44

4.3.3 Designing Various 44-45

4.3.4 Making Full Use 45-46

4647-49

4.3.5 4.4 5.1 Interactive EnvironmentCulture-related Activitiesof Multimedia and Online ResourcesDeveloping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Summary46-47

Chapter 5 Conclusion

47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ThesisFurther Study47-49I53-58III59-61

5.2 Suggestions for

Appendix

References49-53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篇6

摘要:合作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与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培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班集体与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关键词:职业培训;合作能力;综合素质

21世纪即将来临,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所以在对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意义

(一)合作能力是人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

职业教育的对象,基本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人,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键阶段。合作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努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合作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社会大环境中。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总是乐于同别人交往,在与别人交往时充分表现出信任、友爱、尊重。对其所归属的正当集体总是关心爱护,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必要时能放弃个人的某种愿望以谋求集体的幸福。相反,那些人际关系恶劣,不具备与人合作能力的人,或者与集体格格不入,厌倦与人交往,没有友情,喜欢孤独;或者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与短处,或者无端地猜疑、憎恨和欺侮别人,或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社会公德,经常侵犯他人和社会利益,或狂妄自大,目无法纪,一意孤行,甚至与社会规范相抵触,我行我素,这就削弱以至破坏了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严重的不健康心理,进而无法调节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甚至无法适应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给本人和他人造成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培养学生较强的合作能力,在适应社会的前提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与周围环境中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使自己在生活上、事业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二)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在育人方面要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与人合作,与自然协调。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提供有效服务,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适应现在,适应未来。可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刻不容缓。合作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能尊重与关心别人。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骄傲与自卑、懦弱与蛮横、主观与盲从交错的复杂心理。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无法正常与人沟通,缺乏与人合作能力,处于被动无助的窘况之下。这对人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对人的意见、观点、做法能采取正确的态度。每个人在生活、工作、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关心,更需要与人合作,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在与人相处时,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听取采纳合理建议,即使他人的意见不够正确,也不应横加指责,应学会用委婉的语气加以说服,使人易于接受,这正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3.学会忍耐、宽容、谦虚、礼让,这是做人的美德,在合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较强合作能力的人,能经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加以赞赏;能了解他人的困难,并给予热情的帮助;能倾听他人的正确见解,并加以采纳;能做到襟怀坦白、大公无私;在关键时刻能表现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并具有崇高理想与信念,这是增强人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人际关系上,不计较个人恩怨,不考虑个人得失,团结他人,乐于助人。使他人在这种精神感召下,真诚相待,将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加深和发展下去,所以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合作能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国内外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专业能力只占成功诸因素的15%~20%,其余80%~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个人的合作能力的高低。合作能力较强的人,能自然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使之加深与发展。培养、锻炼合作能力,不必刻意创造条件,只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能力在事业成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它作为一种在未来社会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研究、探索、实践,并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效果。提高合作能力,搞好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每个团体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使每个正常人健康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从而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对生活更加热爱,充满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竞争信念,也使整个杜会保持一种稳定、融洽的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其次,它能提高社会生活的效率。人们互相理解,协调一致,就能在一起工作时产生最佳配合,调节劳动态度,从而增进活动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个性。人们在交往中产生广泛的接触,就能捕捉筛选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新信息,更新知识的贮存,改进思维方式,变革过时的陈旧观念,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开放,既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客观需求。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它不单是指导就业,更重要的是指导人生,因为它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他人,充分认识自己,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增强合作能力,是职业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培养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信息交流具有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活动除传授知识、反馈信息外,师生间积极的感情交流,可以提高知识的传递质量;师生关系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态度、兴趣和学习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是诱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师生

间相互尊重,情感融洽,心理相容,相互依赖,彼此真诚相待,就会在教育过程中起到强烈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行为上协调一致,就便于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的常识、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

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对个人的社会能力、应变能力、信息的捕捉能力和收集能力、及时做出相应对策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与人交往时,不仅是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高科技产品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对人的自身能力与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职业培训必须抓住时机,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从一点一滴入手,使学生养成勤勉、敬业、守纪、公正等良好的素质和行为习惯,学会遵从集体,随和大度,会协调,善商量,培养乐于采纳别人的正确建议和适当纠正自己错误观点的能力,为在实践中锻炼合作能力奠定素质基础。

应使学生明白,人与人要合情合理地交往,每个人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欲望与行为限制在不妨碍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合理范围之内,在不断修正自身言行的过程中,从思想上、言行上完善自己,从学识上充实自己,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自己,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在与人相处中,就不会在他人的吹捧奉承面前忘乎所以,也不会因别人的贬低、歧视而自暴自弃,更不会因为别人的冷落拒绝而垂头丧气。尽可能使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趋近,就容易产生一种有利于双方关系积极发展的趋势。因此,应尽可能努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修养:

1.能经常发现他人的优点。“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真诚的称道,会给人带来愉悦,便于合作关系的建立。

2.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平息争论,促使对方同你一样公正宽大,甚至主动承认他或许错了,达成彼此谅解,保持继续合作。

3.能捕捉对方的不同态度。如果能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合作双方就更容易沟通和理解。所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

(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任务和计划,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感情、风纪仪表、处世态度、合作能力、交际方式等等对学生都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教育意义。

职校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对社会、人生的了解还不深刻,对许多社会常识、社会组织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都缺乏体验,因此,他们需要了解社会,熟悉生活,向社会学习并最终服务于社会,为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用纯真的关爱浇灌学生的心田;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用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教育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用诚恳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坦诚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在处理师生间、教师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各种关系时,应保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友好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举手投足间,从教学与管理的一点一滴处得到启发与收益,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

(四)创建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根本途径

人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社会集体的生活和实践中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能力的增强、热情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班集体能逐渐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经常开展课外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在组织和参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激发学生多方面兴趣和创造精神,在解决实际困难与复杂问题的实践中,体会集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激发与人合作的冲动与热情,使学生能主动通过与人合作,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个别教育外,还要通过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共同目标,挑选和培养班级积极分子,形成班级的集体领导核心,带领全班学生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应加强学生组织管理工作能力的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是现代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在校园范围内让学生轮流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们增加了与人相处、谋求合作的机会。此举成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工作愿望和热情,增强了学生间建立合作关系的积极性,增长了才干,增添了自信,积累了与同学间相互交往与合作的经验。也使全体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实现集体共同目标作出贡献。关键还在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既符合大家期望,又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位置,并在集体共同进步、相互促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7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近年来, 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利用外语进行交际的重要性。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 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 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英语教师去关注。

2 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普遍较低, 主要表现有: (1) 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 (单词、短语、句子) 的反应迟钝, 甚至听不懂; (2) 日常学习中英语单词发音不准, 语调不正; (3) 缺乏必要的交际技巧, 课文朗读流利, 但无法在真实的语境中顺利交流; (4) 不善于运用句法、逻辑、意群划分等手段来获取信息, 从而影响了理解的速度。造成学生口语能力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不容忽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展,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部分老师甚至把口语课上成语言讲解课,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意义的交流及沟通, 课后学生也没有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 只读不讲, 结果造成“哑巴”英语现象。再者, 还有些教师对口语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 口语课只是随便选取某一话题作为上课内容, 缺乏系统性、渐进性。作为口头训练的材料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必然会对口语课失去兴趣, 更谈不上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其次, 学生学习的心理至关重要。

学生对自己口语水平的认知以及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心理、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口语训练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是成年学习者, 又处于非常敏感的青春期, 他们不敢也不愿当众说英语, 怕遇到用错词、表达不连贯、教师纠错等情况, 而感到尴尬。这些负面心理因素都给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不少障碍。

再次, 学习英语的环境因素不容小觑。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包括绝大多数的教学活动, 学生都是用母语进行交流, 不具备学习英语的外界环境, 因而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3 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策略

针对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这些因素,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交际水平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从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入手, 以学生为中心, 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课堂上, 要注重改良教学方法, 用幽默、直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发言, 增加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时间, 多给学生提问题, 多听学生讲内容,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理因素, 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自然的口语课堂, 消除学生不敢开口的心理障碍, 首先让学生“敢说”。只有当学生敢于开口说话时, 才有可能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师生间平等与合作的伙伴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焦虑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敢说”了, 才能“愿说”、“乐说”。消除学生说英语的顾虑, 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热情, 直接影响着口语教学的效果。因此, 口语课堂要营造出轻松、自然的氛围才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另外, 教师还应注意口语课课堂活动的评价方式。口语课上, 当学生完成口语活动后, 如何正确地做出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注意纠错的方式。不能有错就纠, 这样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大受打击。可以在学生操练完成后, 有重点地指出错误, 更多的是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说英语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 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

(3) 注重文化教学, 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中, 要开展对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 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自主学习的意识, 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口语训练中遇到有关文化的话题时, 老师应及时导入相关的英语背景知识、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及相关的英语词汇, 来加深学生对于此类话题的表达能力。

要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 还应注意在选择口语训练的话题时, 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一方面会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 有话可说;另一方面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营造良好的口语课堂环境的同时, 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环境。因为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仅仅依靠课堂的几十分钟不可能全面地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说英语活动, 如:英语辩论会、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大赛, 营造人人愿说英语的课外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说英语才是提高口语水平最根本的方法。

(4) 进行口语测试, 促进口语教学

口语测试不但可以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语言的各个层面 (词语、句子、语篇) 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还能反映出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准确、得体、流利的交际的能力。因此, 有必要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 实行口语测试, 使学生在一定压力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必将大大提高口语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4 结语

口语教学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反映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最直接的体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需要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营造良好的课内外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和参与, 进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摘要:当前,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普遍不佳。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较差, 口语教学及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困难重重。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分析了造成学生口语水平不高的原因, 并提出了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口语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海量, 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8) :36-37.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公关言语能力 中职语文 多元智能理论 渗透培养

一、 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公关言语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中的一种重要能力。在汽车营销行业,公关言语能力是汽车销售顾问不可或缺的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汽车商务专业的中职生需要加强公关言语能力的培养。

公关言语能力就是要保证言语交际顺利而有效地进行的能提供信息、引导行为、了解情况、解决矛盾,并根据言语信息,及时调整言语、灵活应变的各种能力。它具有广泛性、实用性、双向性、礼貌性、情感性。

对于汽车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公关言语能力主要有言语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解说论辩、推销产品、谈判演讲等能力。例如汽车销售顾问在展厅接待顾客时,面对顾客一系列反应的言语应对;在为顾客完成新车交易时,如何对交车流程做好说明。

为了优化汽车商务专业语文教学,笔者参与了毕业生调查,对于“为了完成工作 ,还欠缺哪方面的素质,还想在语文课中学习哪些内容”这一问题,60%以上的毕业生感觉在与人沟通方面欠缺,还想学习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来自汽车销售企业的反馈则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如交际能力差、不善言语。在笔者对在校学生布置的《语文与职业》的话题作文中,来自学生的观点传达了这样的感觉:语文的学习太支离破碎了,以致根本无法将其运用到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去。一位学生在《中职语文的困境》中将与专业课程割裂的语文训练比作干瘪的丝瓜,失去了鲜活的绿色。

以上所述既说明公关言语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帮助中职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促进其发展,也说明了语文教学要改革内容缺乏整合、脱离职业的现状。

二、公关言语能力的培养途径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智力远不止是传统智力理论所说的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它们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智力至少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后来他又提出存在智能,并探索道德智能的适当性。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福格蒂在多元智能理论中认为,在整合课程时“可通过选择一个总主题作为联结各个学科领域的纲领性概念。例如职业,以此为线索可以将若干学科领域的某几种技能和概念连起来”。由此可知,职业主题具有目的明确、有多方资源利用、可融入多元智能、富含整合性和情景化的特点。教师要深入主题,并根据主题设计活动,把主题融入各个教学内容。

多元智力理论突破了传统IQ智力论的界线,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智慧的本质,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使我们有可能探索更多语文教学的方法。加德纳有言“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Teaching for multiple intelligences,Teaching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笔者对其后半句尤感兴趣,即其他方面智能可以用来开发语言智能。笔者试图从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举例来谈谈多元智力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笔者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对怎样才能运用福格蒂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公关言语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探索:

(一)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所谓“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指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而组织的学习活动,具有过程性、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采用单元延伸模式教学。单元本身已涉及各种核心能力,要将单元进一步延伸,并在单元中强化那些被忽略或者重视得不够的智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更有策略地理解各种课程内容,由此更好地发展公关言语能力。在外研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聘”的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这一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

1. 活动前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写一份得体的简历。为此强化以下两种智能:

在视觉——空间智力方面:首先让学生自读预习,掌握简历的结构和形式,并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操作,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想象与工作有关的情境,在招聘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境。

在逻辑——数理智力方面:指导学生制定就业目标,然后用头脑风暴法想出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

2. 活动中阶段,教师请汽车4S店人事部经理担任面试官,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招聘会的面试训练,然后进行小品表演。为此强化以下五种智能:

在身体——动觉智力方面: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如扮演)体会自己的身体语言、姿势及面部表情,练习某种工作需要的技能,使学生懂得参加面试的注意事项,如得体的举止,并将面试引导到注重自己长处上。

在自然智力方面:指导学生认识某单位员工的个性类型,并列出和这些人共事的方式。

在言语——语言智力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说服经理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学习运用各种商业术语来促使成功。

在听觉——振动觉智力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培养对自己演说的音调、音高、音色的敏感。

在交往、交流智力方面:指导学生学会练习听懂就业面试中的潜台词,学习注意面试中的非明显反馈。

3. 活动后阶段,教师组织专业人士评价(汽车4S店人事部经理)、小组互评、自评,为此强化以下这种智能:

在自知——自省智力方面:指导学生学会紧扣单元训练要求,自我能判断面试的效果,明确自己能为招聘单位做什么,并让别人也知道这一点,并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项任务上,为下次面试做准备。

通过此模式不仅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单元中各种概念与内容的理解,而且帮助学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不断整合知识。笔者主要通过以上方式,使中职生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促其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语文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实施

结合语文课教学和专业课程,笔者对语文口语交际课进行了初步探索,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性过程,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设一个更贴近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

1. 确立课程目标:关注职业领域,注重口才的训练,学会交流,形成初步的公关意识,发展可迁徙的公关言语能力。

2. 采用项目引导教学模式。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来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教学模式。它被推崇为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扮演活动的主持人和提供信息的咨询员的角色。

这一模式的教学策略有:

(1)注重选择合适的项目产品——可以是有形物体,也可以是智力成果,如文字描述、形象描述、角色模仿游戏。

(2)注重开发有利于公关实战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开设学生实习汽车展厅、模拟汽车促销活动等。

(3)训练内容“真”“仿”结合,使中职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专业含量高的示范窗口和公关言语能力培训的场所。

比如选取汽车营销项目为载体,先分若干小组,各小组选择本组推销的车型,然后每个小组设计推销该车型的公关言语技巧,并通过语言描述等方法进行交流。如学生就“顾客不买该车,怎么办?如何商量价格?”等问题进行交流。又如结合“体态语”设计“调整表情”情境训练:为完成推销整车项目,让某个学生扮演汽车销售员,向顾客推销车辆,期望顾客(由学生扮演)积极参与购买,在给大家解说的过程中,注意听者的情绪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感情。

3. 采取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活动,规定学生在真实的具有职业特色的实践场景中去完成练习。

为满足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需求,笔者主要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提问的形式,从职业所对应的课程需要创设职业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地根据语言环境来挖掘潜在的表达功能。

比如在“口语交际——交谈”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根据职业需要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如结合商务课程,提问:在进行商务谈判时,需要营造融洽的合作气氛,如谈判中的一方问:“你认为我们这次合作能获得成功吗?”对这种令人两难的提问,应怎么应答?又如结合汽车营销方面的课程,设计这些问题:汽车销售人员要用语礼貌、文雅规范,当顾客对汽车报价提出疑问时,应说什么?

在“口语交际——劝说”一课中,笔者则结合会计课程,提问:要为企业谋利,就要尽量开诚布公提供资料,于是设计这样的问题:“张经理,我有个建议,可增加您15%的营业额,不知您是不是有兴趣?”在这句话中汽车商务人员运用了哪种技巧?

在以上教学中,笔者根据汽车商务专业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选择市场经济、财务分析等问题作为口语能力训练的载体,并将公关言语能力训练分解到每一个问题中,开展针对性的职业训练。

4. 在口语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

笔者以促进学生的公关言语能力为出发点,以作品评价、成果汇报、活动记录、成长记录、技能比赛等方法, 选取一定数量的活动样本作为评价项目。如下列评价表: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笔者通过对语文教学渗透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公关言语能力的重要性,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一系列的教学实习活动中,学生们主动、得体地与他人交流,获得单位肯定;多位学生在汽车4S店成功面试,并以较强的公关言语能力受到店面主管的好评。事实证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反思探索的过程,笔者认为渗透公关言语能力的培养须注重以下问题:

(一)加强内容整合。在中职语文课堂里“有选择性地放弃”以及“明智地包含”特定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公关言语能力的指标体系,力争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辅材料。

(二)开展协同教学。须更新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合理分工,以促进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相互沟通,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三)加强专业拓展。教师应确立与时代同步的自我发展观,接纳“课程适应学生”的观念,注重自我补偿,注重对各种分散的知识形成整合的理解,既做综合知识的分享者,又要做综合性课程的开发者。

四、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深化,推动着符合国情的职教课程理论的问世,推动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型课程模式的诞生。对如何促进语文教学与汽车商务专业的结合,笔者将会继续探索,以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宾·福格蒂,朱迪·斯托尔(美).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37.

[2]黎运汉.公关语言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60-70.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9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组织领导、统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再次推动了各高校不同专业依据自身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并不断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积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保障。同时,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积极探讨,内容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现状、国外培养模式、提升途径及实践能力的测评等。笔者拟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成及提升,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困境

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1]。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一般来说,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竞争力。同等学历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实践能力不足者往往就业困难。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学生的素质发展及就业需要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专业2001年正式招生,共培养了近900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内公共管理类专业中一直处于前列。但从对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该专业的培养方式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毕业生与在校生各150份,回收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5.7%;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一)学生对现有实践活动内容及效果的满意度较低为强化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职责,管理人员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施“素质拓展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团体开展相应活动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内容的满意度不高,被调查者中56.7%的学生认为以上措施“基本合理”,3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7.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仅有5.1%的学生认为“很合理”。可见,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而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只有14.6%的学生认为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41.7%的学生认为“有影响”,21.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是很小”,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二)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较低调查中,在对“现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否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总体趋势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一般”“较大”“较小”[3]。选择“一般”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8.3%,有56.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实验和实践课时较少。对于教师的专业操作与实践指导水平,54.7%的学生认为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不够,62.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创新思维层面解决问题上有待改进,72.3%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调查中,针对“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的回答,学生的选择为:65.2%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43.2%的学生是为了“拿到实践学分”,还有17.4%的学生仅仅为了“结交朋友”,虽然选择“没必要参加”的比例只有5.1%,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其对社会实践关乎自身成长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

二、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所在学院管理者、授课教师都做了努力,但所培养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只有从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才能探索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发展与提升的主要原因,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断发展。(一)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学校有关部门、学院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是规定性地完成上级要求,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以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该方案要求学生应取得的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86学分,选修课54学分(包括通识选修、特色平台、专业拓展、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实践环节20学分。虽在必修课和拓展课中安排了17学分的实验课时,但总的实验与实践学分仅占23%,且实践环节的20学分中还包括了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因此,真正用于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很有限。另外,学校虽然要求学生必须有2学分的创新实践经历,可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创新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也并不能覆盖到每个学生。(二)专业课程实践课时欠缺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4],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载体。长期以来,受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理念取向及社会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践性不是很明显,总体安排上仍延续传统体系,存在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重学科课程、轻综合课程,重认同性课程、轻创造性课程等缺陷,导致培养学生行政实践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及课时严重不足。此外,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偏低也不可忽视。因为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调查发现,行政管理专业授课教师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较突出。64.8%的学生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评价为“一般”,还有7.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理论联系实际”。这可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经历过正规、系统的社会实践训练[3],缺乏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经验与能力。二是作为地方性财经类高校,专业建设资源有限,实际配置中又往往向会计、金融等优势学科或专业倾斜,致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资源不足,缺乏吸引优秀师资及教学资源的良好平台。(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促进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该工程启动以来,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有的8个基地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实践基地数量不多的原因:一是学院及专业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够,社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费时耗力,没有经济效益;三是学校及合作单位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参加实践的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到实践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实践效果较差。4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中的收获“很一般”,16.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收获”,只有4.7%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其余学生则没有做答。(四)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主体性缺失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来体现,这就要求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体性。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虽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社会实践总是“三分钟热度”,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譬如,抱怨“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很多是下基层、下乡调研,锻炼不到什么”。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拿奖学金、考各种证书,所谓社会实践就是参加各种社团或到校外参观、调研,很浪费时间”。

三、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重构路径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行政管理专业院系管理者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采取相应举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努力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

思想转变是行动的先导。鉴于部分教师、学生及合作单位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采取以下积极措施。第一,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要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知识运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其“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5]76。第二,学生作为实践能力养成的受益主体,应培养其端正态度,转变观念,不能把参加社会实践视为学校和老师“要我参加”的一项任务,敷衍了事。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合理规划,还应该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实践、实践、再实践”,针对性地锻炼自我。第三,与社会实践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社会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要通过充分交流,使这些单位认识到接受部分学生到单位实习,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专业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的,并随学生所在学校的类型、层次而变化。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要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及专业特色,不断修正培养目标。在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同时,该专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完善由教学、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所组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层次构成。实验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的资源;实习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实训则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和推广情境模拟教学。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例如,该专业以前曾“设置了公共行政和企业行政两个方向模块,既满足了部分同学考研、考公务员的需要,也为其他同学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了知识准备”[4]。

(三)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使其成为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长效培养机制不可或缺。为此,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应由领导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组成。领导机制层面应由专业负责人、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组成领导小组,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各项制度,并对每个班级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活动能有效地开展。保障机制层面要结合专业实际,针对学生各项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制定方案,在经费上给予相应保障。如对“三下乡”“挑战杯”等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费用,应以专项经费的名义给予支持。评价机制层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实践总结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参考指标[6]。激励机制层面要通过项目运作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即学生自由组团,自行申报,也可以根据团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有目标地组建社会实践团队[6],通过公开评选的方式,选取好的项目由专人予以指导,同时提供经费支持。另外,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对那些指导工作比较突出的教师,应在评奖评优、教学科研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作者:张志胜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企业导报,2011(1):248-251.

[2]张莉梅.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

[3]侯玲玲.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4]张志胜.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3-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开题报告下一篇:《老子和孔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