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2篇)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
在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工具,所起的作用越显重要。为此,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快速提高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能力。其中自学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参与能力是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英语教学中,切实抓好以下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学不好英语,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尽快使学生养成静听别人读英语的习惯和模仿录音自学的习惯,养成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问的习惯。这些习惯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培养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
教学中,通过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48个音素,对发音规律、语调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能科学地从音到形“记忆”单词,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单词的拼法和发音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拼音规则,将对知识的掌握转化为拼读能力。课堂上,教师可布置学生先拼读,听录音给生词注音,反复模仿录音,纠正自己的读音,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读音规则、拼读技巧和基本语调,能较规范和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词能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必须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预习提纲,并指导预习方法。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能拼读生词,了解并记忆词性和词义;通过听录音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找出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课和练习,听课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二、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有声的,没有口语就没有书面语,说与听同时并存,相互作用。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坚持以听说为主,是培养运用英语能力的良好开端和基本保证。
1、结合语言知识学习引导听说训练。
教学中,不要单独依赖课文,应多选一些听力材料训练学生听力,听后作检查性练习,并注意利用听力材料开展说的训练。对每篇听力材料要随录音朗读回答理解性问题,还要在语言活动小组和全班范围内针对新学语言材料进行会话、表演等,使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服务。
2、运用语言技能训练促进听说训练。
教学中,可适当建立语言活动小组,活动内容为报告出勤、天气、问候、告别、感谢、应答、道歉、打电话、问路等强化口语的一系列训练,并要鼓励每位同学消除紧张惧怕的心理,人人参与训练。
3、将培养交际能力融入听说训练。
首先进行机械操练,熟悉范句后,逐渐加快速度;其次进行问答、造句等较为复杂的语言操作;最后再结合实际组织口头交际训练。教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由浅入深、先短后长,从直观到抽象,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这种训练持之以恒后,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在新的场合中重新组织、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达到见景生情、脱口而出、能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能力,一个习惯,两者缺一不可。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
从课前预习到上课,再到课后复习,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阅读实践,而阅读实践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教师在学生一系列的阅读实践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阅读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听、说、写的能力。
2、开展导读训练。
为了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能力以及阅读技巧,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英语书籍,内容要精心选择,要由浅入深。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一些内容精而短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通过练习检查理解情况。只要长期坚持阅读,日积月累,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就会逐渐形成,综合阅读能力将会明显提高。
总而言之,自学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整个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它们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过程。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也将随着提高,使学生的英语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2
一、明确观察目的, 指导学生观察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其中以化学实验尤为突出。在化学实验中, 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 常常会使学生的观察无目的、漫不经心, 他们只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刺激的化学现象, 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即便是对已经观察到了化学现象, 也不能完整的描述它的特点, 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和形成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化学概念了。例如, 在每张课桌的面上都放着一盒火柴、一个烧杯和几根长短不一的蜡烛, 进行一个小实验, 请每组的学生任取一根蜡烛, 点燃后立于桌面, 然后用烧杯倒扣住燃烧的蜡烛, 仔细观察, 会发现蜡烛熄灭了。尽管这个实验很小, 很简单, 但是, 当学生仔细观察、研究这个现象, 试图寻找隐藏在这个现象背后的答案时, 他们其实走进了科学的世界, 开始了探究。接着刚才的问题继续深入下去:如果把一高一矮两只蜡烛同时点燃, 立于桌面, 用烧杯倒扣住, 那么, 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通过实验, 结果表明高的蜡烛先熄灭。假如条件改变了会怎么样?比如, 烧杯变大了, 或两只蜡烛的高矮程度相差再大一些, 我们是否还会得到同样的答案呢?按照提出问题——通过猜想建立假设——通过观察实验进行验证——获得结果并进行分析——评价与交流, 这过程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实验现象的观察、思维, 最终形成有关的化学概念。
二、指导学生学会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的思维还不成熟。观察是积极主动地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思维需要观察得到的信息, 观察又启迪思维, 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探索到知识、规律。因而, 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 要一边观察, 一边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或进行的程度, 并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区分它们属性的特点和异同。例如, 在初中化学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1) 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木条是否复燃? (2) 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在实验 (1) 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是因为放出的氧气很少。在实验 (2) 中木条复燃, 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时分解加速。待实验 (2) 中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又重新复燃。以上实验可重复多次, 好像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 试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 再称量, 你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这样, 就为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提供了全面正确的感性材料。经过这样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 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观察
化学反应的现象既可能有色、态、味的变化, 又可能有气体生成、沉淀析出或发光、发热等现象。不同的现象, 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产生的现象不同。有的具有较强烈而突出的影响, 它在感觉中居于主导地位;有的实验现象常被遮盖, 易被学生忽视, 而且这些往往是主要反映物质本质属性的重要现象。例如, 在认识硫酸铜的补充实验中, 将无水硫酸铜放入干燥的试管里, 然后滴入几滴水, 学生会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从表面上, 看它只是颜色发生改变, 其实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发生反应生成另外一种本身是蓝色的无水硫酸铜。
因此,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时, 既要注意明显现象, 又要仔细探究隐蔽的现象;既要寻找易混现象的异同点, 又要辨明它们产生异同的原因。学生只有具备仔细深入的观察能力, 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 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四、鼓励学生积极有效的观察, 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由于学生年龄、个性、思维深度等不同, 个人能力的不同, 他们在观察时难免会出现不全面或错误的情况。而初中阶段学生在学习上经常追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 希望自己的个性与主见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尊重。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认真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尽量少批评或全盘否定, 以鼓励为主。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尤为重要, 因为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 感到低人一等, 但又不甘落后, 在新开设的学科学习中想有所表现, 如果教师因为他们观察中产生的错误而对其全盘否定, 将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所以对这些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分析, 找出原因, 并且要循循善诱, 不断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积极观察, 不断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总结的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和完善。但是我相信, 只要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他们的化学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其科学正确的结论来自于人们细致准确的观察。因此, 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并探究其有效的方法, 这样他们才能够从化学实验、社会生活中观察到各种化学现象, 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初中化学,观察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有波.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黑河教育, 2007 (5) .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培养;观察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注意学习中的细节问题,如果缺乏观察能力,只是一味地靠老师在教学中进行灌输,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缓慢的。
一、在实验中进行观察
(一)在进行观察的时候要进行主次观察
有主次观察就是根据实验的目的以及要求来进行观察,一定要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以及次要现象,这样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可以有效地观察到主要现象,还不会遗漏次要现象。比如,我们在做硝酸盐和碱溶液发生反应的时候,在这个实验中的主要现象就是生产氢氧化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白色的氢氧化铁,还是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产氧化铁。这个时候颜色就会发生转变,变为浅绿色、绿色和棕色。所以,我们在进行试验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学生去捕捉生成氢氧化铁白色沉淀的那一刻。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进行主次观察,在进行这个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观察顺序,还有就是让学生进行各种感官的一起使用,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现象。这样在实验中我们就能向学生诠释,如果对事物观察的更加全面,就能够进一步揭示出事物发展,以及它与其他物质的区别。所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主次观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敏感性。
(二)训练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
当学生对主次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后,老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写化学的实验现象以及结果,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做完实验,让学生看过后,或者由老师把实验现象描述出来,没有让学生来进行观察以及描述,那么,整个实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学生观察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比如,有的学生把石灰和稀盐酸的反应描述为有气体产生,这就非常不全面,只能说是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只是运用了片面的感官描述,没有运用整体观察。还有的学生会把实验现象描述为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其实单纯地凭借观察是看不出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这个时候老师最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让学生重新觀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就会发现是有气体产生,石灰石逐渐溶解,还有就是溶液的温度逐渐上升。我们在训练学生进行准确描述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启发学生在思考中来回答问题
观察就是感知事物的外部属性以及内部之间的各种联系,所以,对事物的观察不仅仅要停留在表层,要学会深入内部进行观察,做好学与思的过程。比如,我们在进行锌与稀硫酸反应的时候,在进行实验观察的时候,由于大量气泡的产生。可以联想一下气泡产生的原因,当我们用导管来把空气倒出,该气体还能在空气中进行安静燃烧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所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这个时候就会发现锌会逐渐变小,甚至会消失,这时候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是可溶性硫酸锌产生,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地达到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我们在化学升华的过程中要通过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不单单要学会观察,更多的要学会思考,通过思考来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在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来观察生活
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我们在进行抽象化学学习的时候,可以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结合是我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有目的地观察生活现象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感知的活动,有时候我们可以对生活中的新奇景象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观察铁丝,在什么情况下铁丝是容易生锈的。还有如果我们让铁丝在空气中进行燃烧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去观察铁丝,发现在潮湿的地方铁丝就容易生锈,在干燥的地方铁丝就不容易生锈,所以,库房里对于铁丝的保管就是放在干燥的环境里,那么,结合课本知识我们带领学生探讨一下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后来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生成氧化铁,在潮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较高,所以,反应速度就会加快。所以,以后关于铁制品存放的时候要注意存放环境。通过给学生预留作业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化学反应的观察能力。
(二)无意识地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
当对学生进行过有意识观察培养后,学生看到一些现象就会很容易地与化学知识进行联想。比如,走在马路上,看到霓虹灯,学生可能就会猜想霓虹灯发出的五颜六色是因为灯泡颜色的原因吗?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是在霓虹灯里注入了一种气体,这种气体能够发出不同颜色,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询问老师就会知道这种气体是稀有气体,那么,为什么在霓虹灯里面注入稀有气体呢?其他的气体就不可以吗?进行这样一系列问题的预设,就是学生进行观察探究的过程。当学生开始形成这样无意识观察的时候,就是学生观察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方法,有进行主次现象的观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等,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不只有这几种,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以及研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察和培养,就可以培养出高素质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海珍,周四红,苏华伟.初中化学观察能力的结构构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04):3-5.
[2]宋淑贤.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03):10-11
[3]朱丽芳.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2012(03):11-12.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摘要: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是目的。体育教学中的耐力锻炼项目最适宜采用激励法。耐力锻炼是最单调,易疲劳的运动,假如只简单地强制性运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兴趣化
体育课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呢?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初中体育教学要坚持做到学生“乐学”情绪的培养。 1.课程内容的合理改编与转化
可以说,“乐学”的过程对教师的课程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对教材进行更加有序的组合与安排,这种科学性课程安排可以体现为将运动负荷小的课程安排在前,将运动负荷大的课程安排在后,将动作步骤分解到不同的活动中,将需要柔韧、协调的体育活动安排在前而将力量性和耐受性的课程安排在后面等等。课程坚持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避免华而不实和枯燥无味,比如在耐久跑这一体育课程中,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采取追逐跑、结伴跑、超前跑等方式,这比简单的进行全程计时跑效果好得多,学生也会体会到更多乐趣,又如为了体现实用性,我们可以将培养学生的身体灵活性、平衡性和负荷性融入到躲闪比赛、跨越比赛、平衡比赛等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既做到了趣味性,也体现了实用性的教育理念。
另外,体育课程设置要迎合初中学生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可以根据不同兴趣、条件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置活动内容,如跳高运动采用点鞭炮的游戏,练习躲闪可以采用贴膏药游戏,甚至可以将儿童小时候都愿意玩的老鹰捉小鸡游戏用到课中。我们也可以根据男生、女生的不同兴趣和身体条件设置有区别的游戏,比如男孩子喜欢相对较激烈、对抗性质的活动,女孩子更喜欢轻柔、合作性质的活动,我们就可以组织男孩子玩顶牛等游戏,而女孩子可以分组进行双人、多人跳绳比赛等等。 2.兴趣化体育课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学生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初中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 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 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2.1 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初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
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2 多采用小型竞赛:初中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3.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精神
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是目的。体育教学中的耐力锻炼项目最适宜采用激励法。耐力锻炼是最单调,易
疲劳的运动,假如只简单地强制性运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创设适合学生锻炼的场地,即:铺设垫子作“草地”,架一条有一定高度的橡皮筋作“钢丝网”,用实心球作“地雷”,用白粉划两条有一定间隔距离的横线作“水沟”或“战壕”,让学生进行爬、钻、绕、跨等动作的练习。尽管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学生累得满头大汗,可兴趣未消,磨炼了意志、强健了身心,初中生想象力丰富。体育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体育技能训练,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以此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技能。如径赛中的冲刺或中途松弛不支时,可假想后面有人追赶,或假想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等。 4.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5
[摘 要] 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形式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称之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但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而使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受到抑制和弱化,渐渐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将从直觉思维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要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培养途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 直觉思维 想象 逻辑思维
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曾说过:“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可见,数学直觉思维对于数学创造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逻辑思维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因此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事实上,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牛顿发明微积分,高斯对代数学基本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
一、直觉思维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从思维活动总体规律的角度考虑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着潜在开发学生智力意义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重视而重要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的两个问题如果先让学生观察、想象或大胆猜想一下,那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帮助,对问题的解决更有效。
问题1:如图,正方形边长为1,将一块足够长半径的扇形纸板的圆心放在正方形的中心O处,并将纸板绕O点旋转,则扇形纸板和正方形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问题2:如图,长方形网格由单位正方形(边长为1)构成,抛物线的顶点是单位正方形一边的中点,并经过另一边的两个端点,图中矩形EFGH的面积是多少?(矩形EFGH的顶点都在抛物线上,且四条边分别与大长方形四条边平行)
然而,事实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已在为学生中考 1 取得高分而努力,进行了旨在提高应试能力的“题海战术”。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少部分“精英”学生的解题能力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有大部分学生数学学得如何呢?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然,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理念落后、教法不当,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或计算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实际上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刚出示,就有学生说出了答案,看一下他的答案有时是正确的,但问其怎样想到的却说不出来,那么我们教师是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学生呢?鼓励这种思维,倡导猜想后的证明,比较与逻辑推理得到的结果,也许我们将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学生,反之也许会抹杀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近日在网上看到有人这样评价足球,中国足球落后的一大病症:球员的直觉能力太差;更有这样评价中国留学生: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无人能及,但动手和创造能力相差甚远。这些话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创造性现状,从中,我们更应该深切地认识到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成功孕育于1%的灵感和99%的汗血中。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了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强烈的自信是培养直觉的动力
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的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当一个问题不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 …… +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 2 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3、重视教具、学具的运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觉思维水平就越高。
例如、在学习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时,可让每个学生都带小立方体(或麻将牌)进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不同模型的三种视图,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模型与视图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促进直觉思维能力。
4、注重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通过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大有帮助。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
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允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直觉思维要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让我们再来看以下两例:
问题1:把一张0.2mm厚的巨大的白纸对折25下,你能猜想最后白纸有多厚吗?会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还高吗?
问题2:假如用一条很长的绳子将地球沿着赤道绕一圈,若把这条绳子接长15米后,绕着赤道一周悬在空中(如果能做到的话),那么在赤道的仸何地方,姚明都可以在绳子下自由穿过。你相信吗?
上述两例如果单凭学生想象和直觉判断很难有正确的结果,有些同学甚至会“想入非非”、“胡思乱想”,这时教师应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予以解答,及时矫正。
应当指出的是,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正像彭加勒所言:“直觉是不难发现的。它不能给我们以严格性,甚至不能给我们以可靠性。” 但直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数学的本质在于推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和谐统一。应该说过分强调逻辑推理或过分强调直觉思维都是有弊端的,用直觉思维引导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检验直觉思维的正确性,从而克服直觉思维可能产生的种种缺陷应该是合理的、值得尝试的教学手段,如果 3 能这样的话,实际上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所以说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如何更好地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能力,特别是,应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先观察想象后证明反思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解决的许多问题,也往往是先从数与形的感知中得到某种猜想或得到一种巧妙的解题思路,然后进行解答的。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的直觉思维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并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6
指导要有“高度”有“力度”
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突破一般为写作而泛议写作技巧的俗套,选择的切入口是行文中的思辨方向和着眼点的确认。她在让学生反馈课前预习的材料、发表感想后指出:在写800字高考作文中,学生容易犯“两种观点都要,但又说不清楚”的毛病。随后,她以今年两篇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真的过去了吗?》为例,与学生共同梳理思维的不同侧重点:前者为肯定一方,否定一方;后者为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学生在琢磨两篇作文时,从字里行间了解和体悟出不同的思维轨迹。
“这堂课,看起来写作技巧说得不多,却抓住了提升写作技巧的关键,即思辨力是写作的核心要素。高三作文指导课要有这样的高度和力度”,观课的邹群老师说。
思辨训练应贯穿高中三年
到了高三,许多老师都急着让学生吃成个“胖子”,但有时并不得当。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步根海指出,目前高中生在作文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看似能面面俱到,但失之空泛;二是看似有自己见解,但失之偏颇。他指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不能光练技巧,要着重学习和运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要让学生学会用作文的形式、思辨的办法,正确地表达观点和想法。而目前作文指导中普遍存在思维训练不到位问题。
面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偏重议论文的现状,步根海说,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不论从指导学生应对高考作文,还是实现语文功能,作文指导强化思辨能力的训练,是高中语文的题中之义。他强调,这样的思维、思辨训练要贯穿高中三年,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奏效的,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如“一切都会过去”,要考虑“过去”的是什么,“一切不会过去”,要深思“过不去”的又是什么。
思维品质培养是教学重点
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着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在奉贤中学不是个别现象。该校通过近两年大规模的问卷追踪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发展存在一些缺陷,如缺少自信,缺乏主动表现、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一般。
于是,学校将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潜能作为优质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合力探索构建“二二三四”导学制教学范式。“两点”,是指低起点夯实基础、高视点培养能力,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两度”,是指小坡度设置台阶,高密度思维训练。“三动”,指学生学习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嘴表达相结合。“四导”,强调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课堂教学“导读、导思、导研、导行”,通过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等,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机械操练到意义建构的转变。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7
一、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很难想象, 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因此, 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数学开始.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 尽快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来一个大胆突破, 重新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往往过多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二) 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在课堂教学中, 要经常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习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 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 利用天生的好奇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摘果子”.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思维, 并提出新的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二)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 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 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发挥它们的特长,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胜利的喜悦,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从而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 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 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 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 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 让学生感知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 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 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 驱使学生创新, 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 教学中如果教师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 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 数学家成长的事迹, 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 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
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 也是允许的.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辨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 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 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比如, 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 如, “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教师的关注和赞许.
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教师既要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点,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合作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更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又需要严谨的思维能力来提供保障,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特征
1.1 灵活性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灵活性的思维,学生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为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灵活转换的能力,学会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更好的学好语文。
1.2 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他们的不断创新。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平时善于观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再有,学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要善于扩散自己的思维领域,独立的思考问题。
1.3 深刻性
语文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深入的进行想象。学生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逻辑要清晰,要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事情的规律,要能够充分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
2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课程是在小学语文识字认词读、听、写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都不同于小学。且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课程教学模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形式。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去理解教学内容,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内容。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执行新课标,按照新大纲进行教学时,都能认真研讨教育改革精神,深入讨论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也能认识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多数教师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的备课,积极认真的编制教案,认认真真进行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为国家培养新生力量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实行新课改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新教材比较好,实行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不断的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力,使自己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能有所提高。
3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3.1 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探究和摸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逐渐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水平,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大胆地思考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具有强烈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产生创新动机,释放创新的激情,发挥思维能力,能够全方面地学习初中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任何創新活动都需要具备观念、方法和理论,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追求上进、自信的心理,使其在学习中树立起创新思维意识。在完成作业和学习课本知识的情况下,利用多余的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在吸取老师和书本上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对于难点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增加课外知识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营造课堂氛围,合理设计导语
初中语文教学要想获得成功,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合理设计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语文教学的开始,通过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要注重导语设计的趣味性,这样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课文《口技》的讲解中,教师先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人学各种声音的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录音播放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提问:“录音中出现了哪几种声音?请分别指出来。”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艺术表演者不借助任何乐器,却可以发出各种声音,他们是如何实现这种艺术行为的。如此一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迅速带进课文之中,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3.3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能够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立体化、形象化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图像、视频展示等方式导入课堂,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冬天的雪景以及发生在冬天的故事,最后再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感受文章中主人公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教师。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要有优秀的科学素养,要寻找多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灵活巧用,不能光是照本宣科。要注重课程教学语文知识之间能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和迁移,形成一定的课程知识体系,才有利于学生吸收,才有利于学生消化。
【参考文献】
[1] 张晋会.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9
摘要:生物学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的一般探究方法,是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的一般探究方法,是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因而教材中以不同形式呈现了以下几方面能力结构,为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供方法指导。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中对观察能力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中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呈现。
(1)实验方式呈现:教材中安排了13个实验,如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等实验,这些观察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观察能力的提高,从细微差别中发现问题,形成感性认识。
(2)图像方式呈现:教材在课文中和作业中配有许多形象的插图,并配以文字说明,如电镜下细胞结构图,线粒体、叶绿体结构图等,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细致、严谨的.思考习惯。
二、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是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目标之一。实验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获得知识能力、整理分析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实验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体验制备细胞膜”;“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等。
操作能力是完成实验的关键,同时也应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并从中发现成功、失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性开展教学资源,开展好实验操作。
三、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每年各学科都有非常多新的科研成果,知识的更新速度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每个学生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无法满足未来工作需要的,因此作为当代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是形成其他各种能力的核心。托夫勒说过:“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如果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将来以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去获得更多新的技能。自主学习在教材中也有重点突出。17个“课外读”,49个“小资料”等辅助资料,如“神奇的太空椒”、“克隆哺乳动物”等,为那些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同学提供思维的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科学,同时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教材中还提供了生物科学相关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四、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结论。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正确结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它的重点是重现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去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思想守旧,思维固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下降,创造力减弱。英国教育杂志评价:“中国的人才大多数为木版人才,缺乏探究能力和创造力”。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安排了课内外探究活动14个,如“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的活性条件”、“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等。只有通过探究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科学家科研时运用的方法,并且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提高生物科学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五、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社会化,科学技术综合化等现实提示人们,任何一项事业、成果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众人共同创新和智慧的结晶。因此,相互交流与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教材中模型构建和课外制作等活动都为教师有目的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供最好的载体,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血糖平衡调节模型构建”等活动,都需要小组成员默契配合才能完成。通过合作避免学生在学习竞争中导致自私,狭隘,孤独,有助于培养合作能力,在活动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应对多元化的社会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六、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当前是知识和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可以利用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工具获得知识。教师传授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况且,教材知识更新速度慢,知识面、负载量都非常有限。因而,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多方资料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对资料内容进行筛选和总结,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具时代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各种挑战。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0
关键词: 表达氛围情境技能
新课程改革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课堂要求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三方”对话。可是学生懒于思考,畏惧发言,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课堂成为了老师的舞台,学生养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等”的学习习惯,为了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做了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营造“敢于表达”的氛围
课堂气氛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高涨,感受性提高,反应积极敏捷,思维活跃,融融一堂,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每一节课学生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却存在表达中的心理障碍,担心自己说话不当、举止失措,害怕当众出丑有失“面子”,害怕一旦说错话就会遭到同学讥笑讽刺。长此以往,表达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形成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的负面心理。因此,鼓励他们敢于说话,是快乐表达的前提。
1、语文课堂应构建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在学生心里种下信赖的种子,开出自信的花:我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我勇敢地表达,我就会进步!学生在表达时,教师应该是真诚的听众,不凌驾于学生之上,不隔离于群体之外,敞开心扉,融入学生的世界,和他们一起聊天、讨论、畅想,进行没有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个体,在思维和表达中肯定有着很多缺点和不足,常常会出错,但他们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多称赞,多鼓励,这一次努力做了,相信他们的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2、语文课堂应营造积极、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
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和关注他人,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包括一些“异样”的声音。如朗读时结结巴巴,答题时错误百出,议论时词不达意,甚至文不对题、标新立异,都要做到不嘲笑,不挖苦,大家予以及时的提示和善意的帮助,让课堂里听不到呵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鼓励学生敢于说话,学会合作。
二、创设“乐于表达”的情境
1、入境,表达“美”
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我在教学《月光启蒙》时,将词句融进多媒体课件之中,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适时引导:“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这样的景象吗?”学生通过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从而感悟词句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2、入情,抒发“情”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入情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如:教材展示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的天真活泼,《爱如茉莉》的爱就如茉莉般平淡而真实,《月光启蒙》那浓浓的母爱;《七律长征》中毛主席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可以说,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我在教学《月光启蒙》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爱你的母亲吗?你是怎样向你的母亲表达爱的?”引导学生“入情”,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抒发感情。
3、入理,谈论“理”
作品中的“理”,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如《谈礼貌》一文中,“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中的礼貌问题,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爱因斯坦是不是伟大的人?学生谈自己的真实看法,《海伦凯勒》一文学完后,学生写写自己的读后感,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引导他们小中见大,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得出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锻造“善于表达”的技能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会表达的有关技能,说话要说普通话,力求发言准确,吐字清晰,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句子停顿,控制说话速度,使表达的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等自然合度,大方得体。因此要求通过以下四关:
1、语音关。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正确地发音吐字,语气连贯,表达清楚。
2、内容关。训练学生审清话题,明确中心,围绕中心进行说话;善于抓住关键性的概念,有的放矢地展开话题和准确贴切地答话;合乎逻辑地论述问题,发表见解。
3、结构关。要求学生表达有头有尾,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样,才能言之有序,有利于阐明己见。
4、表情关。要求学生说话时姿态自然,大方得体,有表情地表达。并处理好语调急缓,节奏快慢,语气轻重,或激昂低沉、或委婉深沉、或风趣幽默,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 作文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有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小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其中,作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有效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小学作文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教学中,老师应培养小学生的写作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叶圣陶更明确地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什么是习惯?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写作习惯就是指不需要老师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拿起笔去进行写作的动作行为。
写作习惯要在长期勤于动笔的写作实践中才能养成。鉴于小学生对单一形式的重复练习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特征,练习写作要形式多样,这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内的如命题作文、选题作文、材料作文;即兴作文、仿写作文、缩写、扩写、续写、改写、想象写;完整作文,片断作文等;课外的如写日记、周记、办黑板报、给远方亲人写信、给校园广播投稿、办手抄报、写演讲稿、发短信、写正反方辩论稿、写生作文等等多种形式。
写作习惯的养成,没有兴趣和恒心是不行的,从小学低段的“说话”一开始,到中段的“写话”,高段的“作文”就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来进行培养。老师还应该以身作则勤于动笔影响学生,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也促进了老师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作文教学要善于语言积累捕捉作文源泉
(1)多读。“读”即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语言信息的主要途径,包括课内文本和课外读物的阅读。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从本质上讲,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也是获取信息丰富语言的过程。比如阅读一篇篇优美的诗歌散文,需要小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并试着把心放在文章中去,抓住美词佳句,感受意境之美,体会作者之情,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多读,能使书中文字化的“静态”语言“活化”成一幅幅优美的立体(或流动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从而内化为具有非线性特征的“内部语言”,为转化为具有线性特征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奠定基础,为以后的“说”和“写”做好充分准备。语言积累丰富了,基础扎牢了,作文时才能游刃有余,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多看。“看”即观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生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对身边事物有直观感性认识。只有亲身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作文时才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才生动真实,令人信服。小学生对事物能坚持做到长期细致的观察,必将积累大量素材,也能达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境界。李白若无多年的游历和细心的观察,也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
(3)多听。“听”即倾听,是一种技能,是学生收集语言信息获取各种知识的捷径。“听”的设计范围十分广泛,从校内老师的讲课,同学的交流,到校外父母的对话,人们的交谈……小学生时时刻刻都处于大量语言信息的包围之中。只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能获取大量作文素材。老师指导学生“听”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耐心”、“用心”。“听”的信息内容要有选择地接收,为作文积累素材。
(4)多问。“问”即质疑。小学生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遇到问题总爱问个为什么。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做为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问,因为这种质疑探疑正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质疑探疑可以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激化其求知欲,在作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获取大量信息。这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十分必要。
(5)多思。“思”即思考。“多想出智慧,沉思能创新”,创造性思维是发展创造力的关键。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要让思维的绚丽之花灿烂地开放在每一个学生心中。要教会学生结合生活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在思考中增长作文能力。
(6)多辩。“辩”即辩论。辩论是学习语文、练习说话写话的一种很好方法。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知识以定论形式直接出现,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被动者;而在“发现学习”中,知识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出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动者。学生辩论就是“发现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某事、某人、某观点的辩论甚至激烈的争论来发现问题并解决之,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说”、“写”的能力。
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源于生活”。一切文章皆出自生活,生活是文章之“源”,文章是生活之“流”。老师教作文,不可避“源”而求“流”;学生写作文,不可脱离生活去胡编乱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4年6月第一版
[2]《中学生心理学》 林崇德 北京出版社 1983年1月第一版
[3]《谈谈儿童心理的发展》 吴凤岗 科学出版社 1981年6月第一版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2
关键词:毅力,榜样,习惯,鼓励,影视
毅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会帮助人们克服恐惧、沮丧;会不断增加人们应对、解决各种困难问题的能力;会为人们实现梦想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毅力是成才者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古往今来, 许许多多成功人士无不有着惊人的毅力。然而, 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 加之长辈的过分溺爱, 懒惰、怯懦、意志薄弱成了众多独生子女显著的特点。许多孩子学习计划制定得非常详细, 刚开始雄心壮志, 但坚持没几天就放弃了;报兴趣班儿的时候, 信誓旦旦, 坚持不了多久, 就不学了;作业多一点儿, 难一点儿就不做了, 找其他同学的作业一抄了事……凡此种种做事虎头蛇尾, 有始无终的现象, 其根源皆在于缺乏毅力。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 深知毅力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因此, 非常重视对学生毅力的培养。我觉得在学生毅力的培养方面,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
英国学者菲尔丁说过:“典范比教育更快, 更能强烈地铭刻在人们心里。”列宁也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见, 发挥榜样的作用, 对于培养学生的毅力非常有效。首先, 要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和教师朝夕相处, 最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尤其是未成年的初中学生, 对教师的依赖性、模仿性最强, 而这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威信最高。学生认为教师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最标准、最美好的。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 学生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努力去模仿, 无论好坏照单全收。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 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 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我们教师自己缺乏毅力, 那么要求学生有毅力基本上是一句空话。其次, 发挥名人的榜样作用。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 如居里夫人、爱迪生的故事, 林肯、罗斯福的故事, 王献之、司马迁的故事, 马云、俞敏洪的创业故事……这些名人坚持不懈的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感染学生, 让学生变得更坚强。当学生因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 这些名人克服困难的勇气会鼓舞学生战胜困难、不断前进。
二、利用良好的习惯塑造学生
毅力实质上是一种坚持的精神, “贵在坚持”是培养毅力的主要途径。无数事实证明, 成功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如果缺乏毅力, 就会功亏一篑, 抱憾终生。当有始有终成为一种习惯时, 再难的坚持也会变得容易很多。因此, 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高尔基曾说过:“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 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所以, 教师长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其次, 教师应培养学生做事专心致志的习惯。学生的课桌上不允许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写作业时要专心致志, 不能吃东西, 不能边玩儿边写;看书不仅要专心, 还要从头到尾看完一本再换另一本……在这些小事的坚持中, 学生做任何事都会以坚持为信念, 善始善终地对待他遇到的每一件事, 不轻易放弃, 毅力自然不断增强。
三、通过鼓励和帮助培养学生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学生意志消沉往往是难免的, 此时来自教师的鼓励至关重要。一旦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渡过了难关, 学生的毅力则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首先, 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 教师要多鼓励。其次, 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要多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些困难学生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却仍然无法克服, 这时我们教师必须伸出援手。教师的帮助, 既能增强学生的信心, 也能使学生养成不轻易放弃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锻炼学生毅力的过程。
四、组织观看影视作品鞭策学生
观看优秀的影片, 就像是去旅游, 是一种经历, 一种阅历, 一种丰富的人生的间接体验。因此, 我经常利用时间让学生观看一些经典影片, 和学生共同感受。例如, 《指环王》三部曲宛如一部史诗, 讲述了友谊、信念、勇气、责任、信任和爱。主人公弗罗多的痛苦成长历程, 深切的人生感悟, 将会深刻影响学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又如, 《狮子王》传达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不管生活多么艰难, 只要心中有希望, 一切就都还有机会。再如, 《国王的演讲》告诉学生“相信自己, 克服心中的恐惧, 便能战胜自己, 到达成功的彼岸”。许许多多优秀的影片都是培养学生毅力的绝好素材。我们教师要陪学生一起看, 看完要讨论、交流, 还要鼓励学生写影评, 这样效果会更显著。例如, 学生在看完《霍比特人》后写道:“一部好的电影像一坛老酒, 时间越久越醇香。而在我心中, 像《霍比特人》这样的精彩电影, 是我成长之路上的启明星, 给我心灵上的启迪, 引领我走向正确的方向。”又如, 看完《星际迷航》后, 学生写道:“朋友, 人生就是一套试卷, 你准备好面临难题与抉择了吗?那就好好学习吉姆、史波克等人, 挥起象征着我们精神力量的宝剑, 披荆斩棘, 走向属于自己的道路吧!”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的建议11-21
初中英语交际能力培养论文09-14
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08-30
初中英语自学能力培养06-01
初中英语听说能力培养08-12
初中英语思维能力培养09-05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陈述12-13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08-11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