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共10篇)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1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摘要】 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初步阶段。因此,学习书本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还要通过实验对物理这门学科有更本质的认识。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重要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1-001-01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通过开展各种实验,可以更加直接、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加入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更能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初中物理老师应当清楚,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必须将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为首要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最主要因素是兴趣。假如学生对物理的实验毫无兴趣可言,甚至是排斥它,学生又怎么进一步去探索呢?反之,若学生对此非常地感兴趣,他们就会愿意花时间去做实验,愿意思考并实践每一处新知识,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要避免一个人在实验台上做实验,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条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多做实验并勇于做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下,感受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物理实验,培养学习兴趣和动力。比如在教授《温度计》这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不同温度的三杯水:热水、温水和冷水。然后在班上挑选表现最为积极的三位同学根据老师的指令实验。最后,他们发现,先放入热水再放入温水的那只手反而比先放入冷水再放入温水的另一只手感觉要凉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都感到很好奇,正当学生对此产生兴趣的时候,教师便可趁机讲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旨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需要实验去验证其知识概念的准确性。而进行实验最核心的步骤就是观察。物理实验观察不是简单的看,要细致,不能盲目,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在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实验的现象变化并及时做记录,不仅要看,还要积极探究,更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以《汽化和液化》教学为例,其中有一知识点需要进行实验观察,即『“观察水的沸腾”。在实验前,教师应当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水沸腾时前后变化,着重是对气泡的观察。另一方面,物理实验并不意味着观察每一个琐碎甚至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而是要结合实验的目的,选择性的进行观察。比如在观察电磁感应现象时,就没必要深入观察指针在电流表上变化,而是要用心探索实验目的,分辨观察对象。此外,物理实验观察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无论探究的实验类别是什么,都要细致、准确。同时,观察实验时要伴随思维的飞速运转,抓住短暂却重要的实验现象。比如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观察所测物体温度的细微变化。
三、实验要与理论紧密结合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和物理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以检验理论知识为目标的科学手段,当然,物理的理论知识同样是物理实验的前提和保障。物理实验有其系统的步骤,最终的实验结果就是检验和形成相应的物理理论。物理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点逐字逐句的灌输给学生,或者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是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真正掌握和理解新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尽量不去过多干涉,让学生学会自行解决问题。而实验的完成并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完结,学生还要学会把实验现象和结果归纳总结成新知识,最后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帮助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如在讲解《压强》这一章时,需要探究有哪些条件会影响压力。教师不要急于告知学生结果,可让学生独自去完成这个实验,亲身体验实验过程的成功与失败,最终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学生还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压强现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学生务必要按照老师和操作条令的要求,严肃对待物理实验。具备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素养是完成物理实验的必备条件。学生在做实验时,要了解实验的流程和要求,切忌“随心所欲”。比如一些最常见的物理实验规定学生必须要知道和遵守: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天平在用之前需调平衡,在使用弹簧秤的时候,指针必须要在零刻度处,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学生必须在实验前了解这些规定,避免在实验中出现错误导致实验结果有较大误差。学生还应当注意的是,在做实验时不能因发现实验结果与书本知识或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而慌乱,要接受实验的结果,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明明发现结果不对却还写下所谓的正确的实验数据。比如有不少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时,发现温度计在水沸腾时温度是九十多度,无论做多少次实验都是同样的结果。学生此时不要依赖于教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问题所在并着手解决。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实验,培养自身的学科素养。
总而言之,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应当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素养,在正确的实验操作下,完成对实验的探究和总结,最后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日常学习和生活。
[ 参 考 文 献 ]
[1] 陆健.论初中物理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J].科技信息,2013(7).[2] 陈芳桂.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发展特点及培养[J].物理实验,2011(5).[3] 冯亚民.论新课标下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学探
讨,2013(12).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2
一、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要想使学生打开化学实验大门的关键步骤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原因是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就一定要依靠验证、探索以及创造等可靠的手段来进行学习。而观察就是学习化学的入门阶段, 学生要想有新发现, 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尤其是对于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化学现象, 虽然我们都屡见不鲜, 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 所以要培养学生对于这些现象的观察能力, 从这些化学变化的颜色、气味等的变化来通过化学现象探索本质的化学原理。而要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化学教学中有意的引导,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结合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化学现象, 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来发现化学本质, 解释化学现象。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能力, 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一,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应该立足于生活, 在平常的生活中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因为化学现象并不是只有在化学实验室里才能看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看到很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化学现象, 例如削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其表面就会变成红褐色;铜和铁放置时间长了会生锈;蜡烛、纸张等的燃烧等等都属于化学现象。所以, 中学教师在展开化学实验课之前, 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分辨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哪些又属于物理现象, 由于课堂的时间很有限, 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在课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
第二, 因为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物质是否发生了质的改变, 发生了化学想象就一定会生成出另外一种物质, 因为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混淆不清, 所以, 化学教师一定要透过化学变化的现象与本质, 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发现化学变化实验的乐趣, 从而持续学生对于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在一个实验开始之前, 化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分配好明确的观察任务, 其中包括前期需要做哪些准备, 实验需要用到哪些仪器和试剂, 各种仪器的组装顺序, 实验的操作步骤;同时, 学生需要具体观察药品在试验前后颜色、状态、气味以及溶解性等的变化, 通过对比这些变化来达到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 需要为学生详细的演示实验的每一个步骤, 并且需要向学生解释实验能够形成的原因以及实验的结果。
二、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由于化学实验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深度、更加活跃, 这就更加凸显的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与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 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能力。所以, 化学教师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一, 因为有许多化学实验的方法、条件、步骤与结论都是现成的, 对学生的思考产生了一定的封闭作用和制约作用, 所以教师要设法改善实验无法培养学生创造性这一缺点, 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改变化学实验的条件或者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也可以改变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反应条件或者反应物的数量, 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够用其他仪器来替代原有的实验仪器。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且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开展与实现。化学教师经常开展这种思维训练, 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思维的灵活性。
第二, 化学实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化学实验对于药品和仪器的使用顺序, 以及药品所使用的分量不同, 都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化学结果。教师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创新化学实验的方法,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一个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做一组对照实验, 在两只都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非别加入等量的稀盐酸与稀硫酸, 通过对比实验,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变化, 之后教师在进行详细的解释。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要求化学实验的教学更加开放, 鼓励学生开展各项课外实验活动, 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化学实验环境更加自由, 不受到之间的限制。但是课外实验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实验步骤与实验仪器, 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实验, 在犯错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 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时可以有很多的方法以供选择, 这些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教师不可忽视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问题, 避免学生出现违规操作、用量过量等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化学实验的设计, 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 自然在化学教学中离不开实验,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实验能力。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学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大部分的理论、规律都是从物理实验中概括出来的,搞好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做;另一方面,由于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或是实验方法不对头,学生操作不到位、兴趣不高,导致实验的效果不理想,中考物理实验题丢分严重。那么如何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呢?
一、改进物理演示实验,提高物理课堂效果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主要是通过教师做,学生看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实验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演示不当,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演示实验,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新颖性,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设计演示实验时,为了做到准确无误,教师应在课前先做一遍,体会难点,分析结果。要尽量缩短实验时间,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切忌把实验装置搞得太复杂,影响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例如学习大气压强时,可通过下面演示实验进行导入:
取一盛满水的水杯,然后取一硬纸片盖紧杯口,手按紧纸片使水杯口朝下倒转过来,拿开手观察硬纸片是否落下。学生对实验结果一定非常惊讶。然后教师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纸片本身有向下的重力作用,杯中水对其有向下的压力,但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根据二力平衡原理,纸片一定受到了向上的力,但此力是从何而来呢?纸片下方只有空气这种物质,故可以得出下面的假设: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通过这一简单明了的演示实验可激发学生对大气压强这一概念的浓厚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课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发挥好实验课的作用,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向学生提供合理的预习提纲。如应重点复习的理论知识、实验的目的及要求、实验需要的数据、实验所需仪器的使用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验结果的预料等。使学生认识到要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就必须先预习,从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二)严格规范操作程序。正确规范的操作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应将实验进行规范讲解,同时及时纠正学生不合理的操作方法及对仪器的不合理使用。要求学生必须按实验结果准确读取数据。如果数据与事实不符,可指导学生重新找原因做,切不可捏造数据,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将结果准确无误记录下来,是学生取得实验成效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是提高学生动手技能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把实验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既动手又动脑,使知识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例如大气压强一节的内容,我先根据内容布置预习提纲,然后讲解具体操作过程。我先通过装满水的水瓶倒扣过来,水不从瓶口上所放的纸面溢出和马德堡半球抽气实验表演等两个实验,向学生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然后利用事先装满水银的一米长的细玻璃管,讲解大气压的数值和测定方法。再通过液体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的演示,讲清两种气压计的优缺点,并介绍压强单位的换算关系。最后,以真空喷泉实验,进行教学巩固,通过实验,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安排内容,显得生动紧凑、效果很好。
三、加强对物理实验技能的考核
在以前的物理教学中,不注重考核,考核的基本内容只是在书面作业中体现,所以临近考试时学生只是采取临时背诵的办法,记一些过程和步骤,甚至背诵实验结果,学生的动手能力无从考查。近几年,物理实验考查已经记录为中考成绩。操作技能的考查,能较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际水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操作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结合,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4
沈跃萍
(吴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学习物理就要从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入手,认识事物,找寻规律。观察力强的学生能快速找出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新知识。而且通过观察感知到的实验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首需培养和提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观察力;问题;观察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学习物理就要从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入手。因此,观察力是物理学习必备的能力,巴甫洛夫写在实验室墙壁上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观察力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能力。观察力强的学生能快速找出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新知识。而且通过观察感知到的实验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首需培养和提高的能力。
一、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在观察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观察对象不明确
大多数学生只好奇现象的发生,他们观察的目标不明确。如在进行“模拟打桩”活动时,学生集中注意力要对准桩打,却忽略了要注意观察比较重物的质量、下落的高度和桩被打下的深度。
2.易受情绪支配
他们往往会被感兴趣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奇怪的形体,响亮的声音吸引,忘记了本来的任务。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烧瓶的形状、火焰的颜色、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声音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他们忽略了观察水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数。
3.缺乏主体辨别分析的能力
他们一般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笼统的观察,不善于观察物体的局部和细节,特别是被刺激作用较强部分掩盖的较弱部分容易被忽略。如在演示滚摆实验时,学生容易注意到滚摆旋转并上下运动,却容易忽视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和旋转速度的变化。
4.表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学生往往凭自己主观想象,想当然地表述对象,不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失之于片面。如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只表述出弹簧所受外力越大,弹簧越长,却忽略了伸长量与长度的区别和弹簧的弹性形变是有限度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述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观察效果。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明确目的,把握方向是提高观察效果的首要条件。我们在实验之前要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要找出什么规律?这样学生自己抓住了观察的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就会得到提高。如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可以通过问题“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和“如何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自行确定观察方向。又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引导学生从测量原理“R=U/I”确定观察的目的。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明确目的,把握方向后,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法多观察周围事物,去发现、去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
(1)比较观察法
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物理现象分析比较,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观察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磁生电”时,比较先有电流后有导体运动还是先有导体运动后有电流。
(2)控制变量观察法
当一个物理现象有几个因素共同支配时,为了弄清各个因素的`作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固定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去观察物理现象与这个因素的关系,然后再改变另一个因素,去观察分析物理现象与它的关系,依次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即控制变量法。例如,书本中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都是利用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这种方法是初中物理探究方法的重中之重,它对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顺序观察法
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按顺序观察。有些实验需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完成。如简单的,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也得按顺序观察:①先观察估计被测物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③观察温度计的玻璃泡是否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碰容器底和壁;④观察测温液体是否已经稳定;⑤稳定后才能观察并记录数据。
(4)转换观察法
当某种事物无法直接观察到时,通过观察它作用后所产生的效果间接得知。如: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物块被推出的距离来确定的;电流做功的多少是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确定的;电热的大小是通过观察煤油升高温度的大小确定的。
当然,观察的方法不仅仅就这四种,如在研究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时,可以指导学生用理想化推断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指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在开始观察时,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而我们又需要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订出常规观察项目和特殊观察项目,明确观察要点。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而且纷繁多变的物理现象有时会稍纵即逝,如同过眼烟云,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素养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就可制订如下观察计划:
①观察并记录温度:
②观察气泡和声音: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实事求是是科学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每一个数据,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基础好的学生经过预习后,往往会根据“F1L1=F2L2”来凑数据。这时教师要看着学生重新实验,并提醒学生测量长度时还要记录估计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3)培养学生眼脑并用的观察习惯
眼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任何一个实验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因素无关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实验中起着干扰的作用。另一方面,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因此主观因素对观察也起着干扰的作用。观察中的“观”就是看,“察”就是研究,只有边看边研究才能把握实验现象中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而且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如:在演示“惯性”的打棋子实验中,学生往往会把注意力转加在下面飞出的棋子上,而忽略了上面的棋子。在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肥皂泡实验中,当老师捅破一边的肥皂泡后,细线被推向另一侧,而有很多学生会认为细线被推向了另一侧,从而理解成分子间存在斥力。这就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边观察边思考。
(4)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培养学生优良的观察力,仅靠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不够的,课本的各种实验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初步的指导,要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进行观察。教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总结出原因或规律。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就会发现物理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派上用场,那时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一种享受,而这种享受和满足能够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去追求更深奥的物理秘密。如,在讲解声音时,可让学生去观察为什么蜜蜂飞过我们可听见响声,而蝴蝶飞过时我们却听不到声音呢?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分析原因。这样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的空间去观察、去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导学者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应通过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去,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只有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知新。物理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3]刘知新,梁慧妹。物理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5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促使他们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因此物理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由于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差,加之不少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为一名新课改中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和影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初中生对那些新奇的物理现象、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演示实验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强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精心准备,确保实验成功,力求实验带有示范性,实验现象清楚、有趣。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指导观察方法,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按时间的先后,位置的远近等。此外对于不同的实验,还可结合其他观察方法,如对比观察法、反复观察法和重点观察法等。最后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条件,要求学生作记录。还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失时机的提问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
例如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引导学生把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渐渐移近凸透镜进行全面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记录随着蜡烛和凸透镜距离变化而产生的成像变化规律。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附近反复观察,从中引出实验结果: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学生自己可顺利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分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就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相互帮助,密切合作,合理划分实验小组、分工明确,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引导他们注意实验小组组员的合理搭配,实验小组长的选定,实验前对实验内容、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的预习、实验器材的准备等;要求小组长发挥领军作用,组织、指导和督促组员完成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或个别小组的独到见解、新的思路,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各小组学生亲自动手、齐心协力、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激励他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去猜想、验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从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相互交流结果,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注重交流评价,给个小组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的推测、假设、猜想中探究答案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鼓励个小组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学习方式,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操作过程、分析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数据归纳总结结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能达到预期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只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必定会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只有当自己经过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验证后,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并根据实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仪器,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实验结论。利用探究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 “平面镜成像”时,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人站得镜子越远,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像就越小。因此他们认为:物体在镜中像的大小跟它与镜面的距离有关。为了验证这种错误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玻璃、直尺、白纸、蜡烛、铅笔等常用器材,亲自设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并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不仅验证了生活经验中的错误认识,也学会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这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造成分,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创新演示实验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思维、主动发问、主动探索、主动研讨、主动创新。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在紧张、热烈、兴奋的状态下掌握物理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课外小制作、小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各种物理小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活动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强烈,使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逐步得到了培养。如“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万花筒”“小潜艇”“不倒翁”等小实验、小制作,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促使他们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这些生动、有趣、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同时也是对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使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得到了强化。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6
生物教研组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㈠选题背景:
传统生物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某些新知识的学习,虽然也借助于实验引入,但往往在处理实验时,忽视其所蕴含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造成教师的讲实验与学生的记结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鉴于上述现状,我们要加强初中实验教学,尤其是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典型实验,多进行探究性的实验的研究,为学生构建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移植应用能力、探索实验新现象等探究能力,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也对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㈡选题意义: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天然地具有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功能。课题的研究就是在遵循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按新课程的要求,剖析典型实验的探究过程,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本来单调的演示实验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实验,将学生的被动听课、“看实验”转变为主动探索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主动地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从而让学生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创新,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实验技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以适应当前生物学科中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课题针对生物中的典型实验进行研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剖析典型实验,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过程,从而培养探究能力,并合理评价,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自主化。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探究能力,包括以下内容: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形成假设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探究计划、进行设计与实践的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表达与合作的能力。
2.典型实验,在本课题中界定为: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简单理解为运用一 些已经知道的外部因素去研究一些我们未知的东西,然后得到一个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探索的结果。
三、课题研究目标:
①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生物中的典型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通过课题的研究,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做法:
㈠用典型实验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初步具有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呆板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活跃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②借助依据,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形成假设的能力。在设计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猜想,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③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使操作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使操作成为培养探究能力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探究能力在操作中培养。
④领悟过程,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奇思妙想的及时鼓励,使那些善于动脑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㈡借助典型实验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剖析,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阐明一类实验规律,在剖析、总结、归纳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①引用典型选题,把握原理,多方求证。选用贴近生活,有现实意义、具有开放性的题目,本类研究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②改进和重设计典型实验,挖掘内涵,形成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探讨不足,寻找弥补不足的新方法,对实验写出详细的方案,让学生多方面探索知识、概念的形成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㈢根据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典型实验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六、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㈠人才条件有足够保证。课题主持人刘焕升是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先后承担多项课题研究,理论水平很高;其它成员都为中学一级教师,教科研能力强,先后发表论文多篇,都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
㈡经验积累丰富。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㈢教学设备齐全。作为省规范生物校,学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办学条件优越。
㈣研究的保障措施:
①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
②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③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的有序开展。④学校设立课题研究基金,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原则,以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目的。
②创新性原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③开放性原则。即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让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将“大社会”引进小课堂。
④激励性原则。培养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科学理论设计实验,从实验中探索总结内含的生物知识、原理,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认识。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①理论研究。学习有关教学理论,依据现代教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构建与教学模式匹配的教学策略。
②文献法。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本课题研究进展的情况,为本课题的实证研究提供经验和理论指导。
③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积累素材,随时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
④行动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⑤案例研究法: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代表性的典型实验案例,进行观察、分析、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积累教学经验。
此外,我们还将结合课题研究实际,采取问卷调查法、谈话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九、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
㈠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关教育创新要求的理论。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关教育创新要求的理论。
①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②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③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④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⑤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㈡用典型实验设计教学活动。
①主题的设计要紧密联系生活,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②变讲授式为探究式,深入挖掘实验的原理,将知识形成过程重新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分析、假设、论证,探索生物学科的探究方法。③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④注重实践运用。新课标中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应用,所以教师设计的选题,不仅要有利于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⑤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㈢辨证地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①提高素质,驾驭课堂。时刻关注学生参与,教师要随时进行调控,而不是放任自流。②积极探索,注意引导。课题的顺利开展是以全体学生的参与并积极主动的探究为前提,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他们构建开放的空间。
③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式。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㈠课题实施步骤及设计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②学习相关理论,着手搜集相关资料。
2、课题研究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①确立探究的典型实验。
②按照教学进度,对典型实验进行研究。③形成有关典型实验的案例。
3、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做好结题材料的整理和汇编,全面展示结题成果。
㈡预期结果:: ①形成研究报告 ②典型实验案例汇编 ③课件证书等形式。
㈢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成员:鹿翠萍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准确性———目的启示
观察是通过视觉神经来对外部信息的一个接收与选择的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 观察者是否抓取到正确的信息将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准确性, 而这可以通过目的启示来实现。目的启示的核心概念就是观察者在观察中要有强烈的目的性, 要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去观察化学实验, 从而确保观察时能够正确聚焦与定位。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 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几种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的比较, 用于实验的物质是红磷、木炭、硫、铁丝, 实际上在实验中所代表的是烟、雾、光、火焰这四种不同形态物质的实质与区别。除此以外, 这个实验还说明了可燃物分别在氧气中燃烧与在空气中燃烧的不同区别, 这些都是学生在观察时所要带着的目的。不难发现, 如果学生带着非常强烈的目的性去观察实验, 就不容易被实验中其它无关紧要的现象或因素分散了注意力, 能更好地聚焦于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本身, 从而极大地提高观察实验的准确性。
二、全面性———多维思考
由于实验一般是由两种及以上的物质共同作用的一项活动。所以, 从不同的物质角度出发, 所观察得到的现象与结论也会不一样, 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应当尽可能地全面和细致, 而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多维思考。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制取氧气”为例, 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一套装置中, 虽然涉及到的实验器材不多, 操作的环节也并不繁琐, 但实验中却多有细节, 一旦其中有一个细节处理不好, 就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结论。比如, 如果药品在试管的底部堆积, 那么不但加热无法均匀, 而且受热的面积也因此而增大了;如果铁夹在试管的中间部位夹着, 那么加热就不能均匀地进行;如果试管口的位置在设置上向上倾斜, 那么水就非常容易倒流, 从而导致发生试管炸裂的危险;如果导管在试管内过于长, 那么对于气体的导出就非常不利, 等等。对于学生来讲, 假如发现实验结论与教材说的不一致, 那么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实验问题。由此可见, 通过多维思考来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全面性, 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是确保实验合理性的必要能力。
三、有效性———笔墨记录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最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眼睛直盯着实验, 这固然是注意力集中的一种表现, 但由于记忆力存在的时间非常短, 这意味着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看得非常清楚, 但实验操作完毕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就会遗忘。因此, 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还应当培养起对记忆认知的有效性, 而这离不开笔墨记录, 即学生应当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及时地通过笔墨来记录好实验现象。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 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 所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 比如最开始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瓶中, 石灰石并没有明显变化, 在加入氧化铜进行加热后, 玻璃管中的氧化铜就由黑色变为红色, 由此导入另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瓶时, 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 这一个实验中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实验现象出现, 其出现的都是与物质反应有关, 对于这种涉及环节多、实验现象多的实验, 学生在观察时就应当及时做好笔录, 以便保证实验现象的有效性被持久地通过文字资料的方式记录下来。
四、科学性———求真务实
观察能力中的科学性, 它要求学生应当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由于实验本身就代表着实践、检验, 这就决定了这个过程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与未知性, 特别是对于验证结论的实验来讲, 在还没有真正操作实验之前, 谁也无法准确预知实验的最终现象与结论。因此, 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应当具备科学性, 即以一种审视、求问、求真的态度去观察实验。特别是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与预期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学生更是要科学地去看待与分析, 不能盲从预期的结论, 也不能一味地偏信表面上的实验现象 (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实验资源选用不当也会影响实验现象, 故不能一棒打死) , 而是要科学地去分析, 其标准是否符合物质本身的属性、是否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规则, 等等。由此可见, 实验观察能力中的科学性是要求学生应当具有较好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 从而才能更好地鉴别实验结论的真伪性。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在教材的每一章、节都要涉及,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没有直接参与,作为一个实验的旁观者,学生无法体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将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和动口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研究”中,就可以让学生对照日常生活中“晾衣服”时怎样才干得快的常识提出猜想,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又如将“物体浮沉条件的研究”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学生利用身边常用物品探索研究物理现象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的探索、研究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分组实验或一些演示实验,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因为学生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及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抽象能力。
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很多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设计了许多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如用吸管用力吸一个空纸盒,纸盒被压瘪;空钢笔套吸出里面的空气后被压在嘴唇上;浇花的花壶在封闭壶盖上的小孔后,水不能倒出来等。通过这些探索、思考,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培养。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外,还要善于从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创设实验问题,通过对实验的进一步引导和深化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比如在学习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后,可以鼓励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进行深化,给学生提供“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未知电阻各一个、导线若干”,另外要求学生设计二个除“伏安法”外不同的测定未知电阻阻值的方法(如“伏阻法”“安阻法”)。学习密度知识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用“天平”测定液体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固体的质量等。通过创设这些实验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索、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使学生保持主动探索研究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研究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做好课外实验,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能提出问题,并积极去验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比如在做分子引力演示实验时,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铅柱被悬挂起来,是分子引力在起主要作用呢,还是大气压在起作用?”的问题;在演示大气压强存在的覆杯实验时,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是不是水将纸片粘在杯口”的疑问。对于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敷衍,而应该鼓励学生去积极设计实验验证,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除以上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设计演示简单的实验(如搓手发热来感受摩擦生热、用气球演示空气的浮力或物体的悬浮等)。引导学生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创新、小发明竞赛和评比,让学生充分展示其创新作品。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既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又可以使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场地和条件。只有在教学中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设计与创新,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马美娴.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榆林学院学报,2015,15(5).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9
张娟 龙华店中学一级教师
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代写论文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包括:进行物理实验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方法,活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创新演示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介绍科学家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用科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能力;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对人们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物理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与物理实验的本质所决定的。然而,长期以来,普通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缺少更新,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实验内容基本上是验证性和测量性的,缺少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研究的内容。学生不须分析与创新,只需按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去做,就能完成实验。这种呆板的、千篇一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院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进行物理实验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除演示实验、验证实验外,还应包括物理实验史教育、设计研究性实验、学生小仪器制作等。例如:玻尔发表原子模型理论的第二年,夫兰克和赫兹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碰撞的方法,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他们对电子与原子碰撞时能量交换的研究,直接证明了原子内部能量的量子化。后来,他们又在同样的实验中测得被慢电子激发的原子返回基态时辐射的光频率,发现这种辐射验证了玻尔假设的频率定则。因此,夫兰克一赫兹实验就成为玻尔理论的一个重要实验依据。由于他们的工作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曾共同获得1925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和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导致了电子的发现,利用实验准确地测出了电子的荷质比。他们的实验设计是何等的巧妙,设计思想与器材组合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这些实验史的介绍,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过程,而且展示了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要发挥物理学实验史的创造教育功能,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实验史的教育。可以启发学生体会实验思想与设计的精彩之处并提出问题;也可采用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组织与设计实验,来“表演”某些著名实验。总之,通过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物理实验背景、教师的不同观点和思想方法,学习物理实验史,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
2、实验方法多样化,活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学生的分组实验,普遍存在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不能很好地领会实验原理和思想方法,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实验室条件对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组合,尽量将有相似的刺激与反应的教学内容做系统编排。在编排时,教师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实验内容,每个专题确定一个主题,可以从实验方法的相似性上选题。如用干涉法测量光波波长,可将杨氏双缝干涉、菲聂耳双棱镜实验、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编在一个专题;也可以依据实验仪器的相似程度进行选题,如将分光计、单色仪、摄谱仪等光谱仪器作为一个专题选择实验项目;也可以将对同一物理量的测量作为选题依据,如电阻的测量可将伏安法、电位差计法、惠斯登电桥法、开尔文电桥等编在一起;这样学生在进行专题训练时很容易做到由此及彼,融会贯通,从而衍生出一系列值得进行比较研究的问题,实现知识与能力间的相互迁移。如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实验,学生可以利用单摆、复摆、可倒摆、自由落体运动、倾斜气轨等许多实验方法进行。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设计实验方案,从科学性、可靠性、简便性、准确性等实验设计原则出发,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最后选取两种方案进行实验测量与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3、注重创新演示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掌握有关学科知识,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修完基础物理实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课时间,以体现全面开放的教学模式的优势。近几年,我们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情况,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设计性实验项目:
(1)利用原有的实验项目
某些已经做过的实验,所用仪器的集成化程度较高,学生虽然做过这些实验,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在使用说明书和实验室给出的操作步骤提示下完成的,对于仪器的结构,他们并不清楚。如霍耳效应实验,实验仪器的线路基本上都被封在仪器的内部,学生即使没有掌握 1 2 下
实验及仪器的原理,也一样可以完成数据的测量。这很容易养成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并没有达到我们开设实验的初衷。现在我们把这个实验作为设计性实验的一个项目,要求学生根据霍耳效应的原理,自己设计实验电路来实现霍耳片一系列参数的测定,或实现对几种形状磁铁磁场的测定。要完成这样的实验,学生对原理要深刻理解掌握,对实验中引起误差的因素要理解并想办法减小或消除,要自己动手焊接霍耳片的电极引线并设计搭建实验电路,并通过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掌握,并且通过设计和实践,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知识应用的能力。
(2)普通物理和普通物理实验的知识拓展和应用
教学应因材施教,根据我校学生以及实验室仪器的情况,我们将普通物理学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实验项目。如给出一种透明固体(或液体)材料,要求学生测出它的折射率。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面广,与普通物理光学部分的光的折射、衍射、干涉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可利用所学的知识或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设计,如可利用分光计来测定,也可用劈尖或牛顿环来测定,还可用单色光直接以一定角度照在材料面上,通过测定折射光线的折射角来测定。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它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设计性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物理以 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做好以下工作:1)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4)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因而,大力开展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介绍科学家的典型事例,培育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10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受到了广大老师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创新科技的竞争,而创新科技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人才,因此,各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依靠教师的语言传授,而需在实践中培养。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手段,它是学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物理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那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觉地探索问题。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有时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不会主动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时候,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能不用外力将饮料瓶弄瘪吗?学生左想右思,找不到方法。这时候可以演示给学生看:先将热水灌入饮料瓶里,然后将热水倒掉并立即将饮料瓶的盖子拧紧,一会儿,就会看到饮料瓶向内瘪了。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十分有趣,感觉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看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瓜葛,其实,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没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思维只跟着老师转,唯一能说的话就是老师讲慢点,我来不及记录。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他们无法放飞自己的思维,没有机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害怕被老师批评为不认真听讲。 新课改要求老师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而不是包办者。平时要主动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创新能力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只有在轻松的环境里才能产生,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学生在实验中掌握观察的方法,在实验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实验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实验中理解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还能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呢? 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他们对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难于理解,因为他们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演示实验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形象、具体,从而使他们建立正确的概念,深刻理解物理原理。演示实验具有很大示范作用,如果老师操作规范、娴熟,学生就会深受影响;如果老师操作不规范,则学生在自主实验的时候也会模仿。此外,老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可以边做边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效果,老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因为某种原因使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失败,假如真的失败了,再怎么解释都是苍白的,会使学生扫兴。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不仅要做足准备,还应该让每个学生看清楚,必要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进行放大,如果时间允许,则可以请一些学生仿照老师做一遍。 2.开展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实验技能后,要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新课改大力提倡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尤其要重视科学探究实验的.开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探索的过程,十分有利于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具体物理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系?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再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最后找到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如果探究的问题比较复杂,则可以由多名学生一起合作,得到实验数据后,再一起讨论,一起归纳出结论。也许,初中学生所探究的物理问题,科学界早有定论,但探究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形成科学学习的方法和科学世界观。 总之,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加强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力体现,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措施。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肯定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4. [2]袁洪卫.中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仪器与实验. [3]马利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探讨.教学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2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05
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论文10-24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05-28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10-05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25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