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2024-11-14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精选10篇)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1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确实如此,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独立创新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而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一问题更是我们必须审慎思考的。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 兴趣

前言

踔形锢硎且幻攀分重要的课程,对学生今后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深远影响,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从课堂实际教学来看,同学们普遍反映比较难入门,究其原因,可能与老师在教学中将抽象概念向形象事物转化的能力尚不到位,导致学生难以听懂,最终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执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紧紧依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转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主动研究发挥出的潜能是被动激发出来潜能的五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将着力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

一、培养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靶巳な亲詈玫睦鲜Α保学生作为年轻人,总是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这一特征,不要主动将书本原理,规律等一股脑抛给他,而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通过物理现象去发现规律,总结原理,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物理教师在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就像相声演员一样,不能把包袱(物理原理)过早的抛出来,而要引导观众(学生)自我探索,这样才能使之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成就感。比如在教初中物理中有关光的相关课程时,就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两个物理魔术,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学生自我研究揭秘魔术的方法来达到传授物理知识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谖锢斫萄疃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手段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通过亲身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从而真正领会科学的精神与真谛,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有关磁性知识时,可以结合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关“驯导金鱼”的魔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该魔术中磁性知识是如何应用的,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去揭秘魔术,从而自主探究得到磁性中相吸和互斥的规律。

三、要变抽象为形象,克服学生物理思维障碍

砜怂荚谖ㄎ锉缰し兴狄“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说“一切事物的普遍性总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因而我们教师在教授物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实行填鸭式教学,这样只会使抽象的物理原理更加枯燥,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更加严重。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将普遍的物理学原理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日常生活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过程,实现对物理原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举个例子,我们在教学有关光和声的传播速度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因此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这样一种抽象的知识灌输完全对学生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因为学生对光和声的速度毫无感性体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下雨天看到闪电的时间早于听到雷声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的话,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抽象概念难以把握的问题,学生也能够迅速将生活现象与物理原理相结合,并且还会为解释了现实中的自然现象而充满成就感,从而学习兴趣也就会更加浓厚。

四、重视引导、传授学生探索的方法

湃擞性疲菏谌艘杂娌蝗缡谌艘杂妗Q生的具备探究问题的.兴趣之后,我们教师就应该传授他们探究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到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扶”,通过各种测试,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夯实,让学生在知识储备与抽象思维上都有所提高、使之具备“渔”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要通过各种物理现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甚至可以实行科研申报制,对好的实验设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积极性。

五、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恰当运用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タ萍嫉姆⒄梗为新时代的物理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我们物理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技术,变抽象为形象,更加生动有趣的开展物理的教育教学工作。

堑梦夜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的有过一段著名的发问:我国这么多年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却出不了顶尖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这个发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不仅反思我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诚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足是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化所导致的学生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足,探究兴趣不浓厚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物理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注释

[1]杨太忠.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传造力[J].学生之友(初中版).

[2]吴本刚.在美术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

[3]中小学教材教学,.11.

[4]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2

一、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是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课下多与学生谈心, 这样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还能了解学生的性情、喜好、兴趣, 从而使教师在教授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初中地理教育的课本中去, 增强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积极性, 提高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效率。只有学生愿意学地理, 有兴趣学地理, 教师才可以不断引导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实践活动, 积极动脑,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脑子里框框少, 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 提出一些新观点, 这种观点在成人看来可能是幼稚的、荒唐的。但对于学生的这种标新立异, 我们教师一要允许, 二要鼓励, 三要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教师上课要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经常问“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 就要及时赞扬、鼓励, 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 也不轻易否定, 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 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 而应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 求得正确的结论。并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三、鼓励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进行创新活动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不竭动力。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 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创新,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一味地教授课本知识, 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反应迟钝, 不善于解决问题, 在面对某些未知的事情时, 不能很快地获取有效信息, 从而阻碍解决事情的速度。因此,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多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比如说, 初中地理教师定期举办班级地理知识新应用比赛, 鼓励学生将难以记忆的地理知识用儿歌、相声、顺口溜等形式表达出来, 这样的创新性活动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效率。

四、激励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来源、途径和根本目的。新课改后, 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断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使他们乐于学习初中地理。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不对枯燥的课本内容产生厌恶情绪,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初中地理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到某些地区的著名景点时, 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该景点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细节,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总之, 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两大类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因此地理学对促进个人成才和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不仅是他们个人成才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要保障。促进初中地理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 也是增进学生永久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

摘要:21世纪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人, 人与人竞争的关键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家能够长久矗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关键因素。在当今中国, 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逐渐加大了基础教育投资, 更加注重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处于必不可少的关键地位, 因此, 能否培养好学生在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整个基础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子睿.利用选修课资源营造创造力开发环境.创造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创造学会编论文集) ,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3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这“三个还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无疑是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一个新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三门”的思想偏见意识依然没有完全消除,美术课在中、小学的教育中,仍常被视为“副科”。虽然,美术课教学与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但它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创造能力,发展美术教育能对深化推进素质教育起积极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任意一门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对于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有相当重要性的意义。美术课由于形式较活泼,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因此,一般都能受学生普遍欢迎。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绘画造型能力较弱,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常出现部分同学由于不会画画,或画得不像,而产生自卑,畏难心理。针对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精心选择和设计一定的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境、环境,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春天的畅想》(造型、表现)课时,笔者先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形象模型:人、栅栏、太阳、房子、树木等,然后让他们根据构图形式美法则,像玩拼图游戏一样,把形象模型组合成不同构图形式的画面,从而排除他们由于画得不像而产生的畏难心理,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中,轻松掌握构图的知识。

另外,根据课堂需要笔者还采用音乐联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中国山水画特点和风格》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让他们随着跳动的音符,优美、婉转的旋律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再出示山水画挂图,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启发他们归纳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这样视听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一味地追求绘画技能训练,未能同培养学生个性有机结合,培养出来的是“工匠”式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人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而有价值的才能,它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在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笔者认为,在美术教研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审美素质为主线,以提高造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创造能力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的培养在于设立宽松的环境,使其自由发展,不是设定一个固定的框架去塑造它,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专长,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适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脑动手。

三、激励互助合作,弘扬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的职能是为社会各领域培养、输送人才,所以,教育应面向社会。各个学科的教学都不应仅仅停留于书本,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观念。

美术特色班的学生,大多数是纪律方面的后进生,个性活泼,自觉性差,再加上班额大,所以,在这个学期前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遇到颇为棘手的问题:辅导学生与抓好课堂纪律往往不能兼顾。后来,笔者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才取得一定效果。

在上绘画技能课时,笔者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个小组长轮流管理该组纪律。班长、纪律委员、学习委员轮流监督小组长的工作,而笔者只负责督促值日班干部的管理工作。每个层次,都严格执行《美术特色班专业量化管理条例》,奖惩分明,让他们在纪律上有个竞争氛围,这样,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美术课堂纪律明显好转。

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笔者在各个小组中,选出美术素质较好的学生作为科代表,在第二课堂强化训练他们的造型技能,然后,鼓励他们在常规课堂上协助辅导该组同学。

通过以上方法,美术特色班形成了在学业上、纪律上既相互合作,又互相竞争的局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小画家、小天才”的激进效应,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内容,是具有审美因素的优秀的美术作品,以及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审美活动。从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对美好事物,尤其是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作为审美修养,是一个现代人,一个现代化的建设者所必不可少的。青少年儿童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这方面状况来说,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加强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许多学校重视美育,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存在这方面的缺陷。要改变这种缺陷的办法就是上好美术课,同时,美术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也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重要任务。

五、开拓知识视野,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生观

在现代知识结构中,各门学科知识都是横向联系、相辅相成的。美术与文学、音乐、建筑、戏剧、摄影等为姐妹艺术,它们反映现实生活的表现手法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美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重视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在美术欣赏课中,以中外艺术家的成功事迹,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博学多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课是一种国民素质的教育,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坚持“素质教育”大方向,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审美文化素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提高人的全面发展。[e]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4

◆文/秘立方

摘要: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有必要对能力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心理学研究指出,能力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心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内,一般能力包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这些能力将大大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善思、善想、善问的数学品质,提高质疑能力

就研究性学习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如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窃窃私语,哄堂大笑——以偏概全)。问题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5)2,计算得a1=1,a2=1,a3=1,可以猜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声——默认,有一学生突然说:当n=5时,an=25,a5≠1,这时一位平时非常谨慎的女生说:“老师今天你第二次说错了”)。问题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显然有: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说到这里,我说:“这次老师没有讲错吧?”)上述三个问题思维方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问题1、2得到的结论是错的,那么问题3是否也错误?为什么?(学生茫然,不敢质疑)。合理地利用材料,提出好的问题,引出课题,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置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归纳法,而且掌握了分析、判断、研究一般问题的方法。

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①在解题上提出新颖,简洁,独特方法。②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某些结论进行推广和延伸,获的更一般的结论。如2000年上海秋季高考第12题:“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an=a1+a2+„„+a19-n(n<19,n∈N=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n}中,若b9=1,则有等式______成立”。用有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概念和类比的方法,辩明等差数列和式两边元素下标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手段,将已知等差数列的性质拓展到等比数列的性质,无疑发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通道,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类比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对问题的质疑比单一的解题,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在等差数列{an}中,sm=a1+a2+„„+am,则sm,s2m}-sm,s3m-s2m}成等差数列,能否类比到等比数列{bn}中,sm,s2m-sm,s3m-s2m成也等比数列,许多学生可能会证明它是正确,但这结论恰恰是错误的(当a1=2,公比q=-1时,s2=s4-s2=s6-s4=0)。再如,2000年上海春季高考题: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x≤-1时,y=f(x)的图象是经过点(-2,0),斜率为1的射线。又在y=f(x)的图象中有一部分是顶点在(0,2),且过(-1,1)的一段抛物线,试写出f(x)的表达式,并作出图象。高考结束以后就有学生问:抛物线是否仅二次函数的图象?如果不是,那么它的解不唯一。③通过对问题的变式引出新的问题进行探索。譬如,在求数列an=2n-1的前n项和时。可以引出数列{a3n}和{α3n}的前n项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前一问题仍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但首项、公差都已经变化,认知上没有冲突,学生是可以解决的;后一问题如果学生不深入研究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他就无法求此数列的前n项和.探究等差数列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应是创新性思维;如果再将产生的结论向等比数列联想,可使这种创新思维得到延伸,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之目的。

二、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实际,又指导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对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如某商品的单价随时间而变化,假设A同学每次买a元的商品,B同学每次买b件的商品,试比较A、B两同学同时购买该商品两次,谁较合算?可以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进商场,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商场价格可能

是不一样的,组织两组学生各自收集一下所需的数据,找到此商品在这两家商场内的单价分别为m元和n元(把随时间变化转化为随商场而变化),分别计算出A,B同学两次购买这商品的平价价格2a和bm+bna+a2bmn建立不等式作差,得A平均-B平均=2mn-m+n=(m-n)2≤0,就能说明谁更合算,质疑是否为整数,上述解m+n22(m+n)答是否最合理。再如上网费与上网时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上电信局去采集相关的数据。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化的能力。

(1)上述解决问题过程可概括为:

(2)解决上述问题的思想方法为:

问题一、二可以分别建立不等式和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又比如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第22题是有关工资问题,可以建立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这些问题都有各自的实际背景,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熟悉有关的实际背景,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审题、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工具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模型化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数学来源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型问题很多,要求有高有低,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一掌握,但让他们知道这些问题共同的特点,探求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高中数学中创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联想与类比、建模、化归与转化、引申与拓展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根据不同的类型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换不同思考角度,就可以发现新方法、新问题,制定新策略、解决新问题。

本人认为,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21世纪掀起的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使各行各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到了这个漩涡之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世界的每个层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自然不能居身局外。

经济管理类院校在这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更是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培养与信息化社会相融合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迎合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要求,加速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是衡量新世纪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普遍展开的素质教育,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无疑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

这就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方式要有所改变,要走文理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路子,让学生既了解经济及管理科学的理论,又要掌握动手实践的技能,即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一、目前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的分析,认为现在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在他们心目中创新这类事情只与天才人物和科学家相关联的。造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的求知欲不强

素质教育要以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不需要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相反,它对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创造发明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学习的求知欲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反映出来。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实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的效率与规律、知识的积累与提炼都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当今大学生在学习意识和学习心理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如: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欲偏颇,对不同学科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不同学科对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

2、动手能力低下

在这里动手能力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在学习中培养自身动手操作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当个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是指在社会实践中所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吸取知识。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亲和中小学教师的升学指挥棒下,养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习惯,根本没有机会参与一些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有的学生连生活自理的动手能力都很差,他们一衣不洗、一屋不扫,只顾埋头读书从小没有接触过劳动工具和机器设备,一遇到实践动手操作就显得力不从心。大学生们动手能力不强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不在大学生自己身上,而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引导的偏差造成的,要转变这种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3、创造能力不佳。

所谓创造,就是产生具有一定价值的新事物的活动过程,就是将现有的物质按照新的结构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的特征。至于创造力,则是指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新构想和新领悟的能力。每个大学生只要经过一番努力,加强训练都能够获得这种能力。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创造能力,是衡量他是否称得上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大学生要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就必须自觉地增强创新意识,把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认真对待。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仍没有深切地认识到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与他们努力成才的关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绝大多数学生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学习,完成规定的学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走上社会后能谋求到一份舒适安逸、收入丰厚的好工作,就算没有白上大学。

造成大学生创造能力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知识积累与创新意识二者之间不能有效的统一。许多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视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创新意识的唤醒。二是知识结构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知识结构合理、素质比较全面的人多有较强的创造力,当代创造性的发明与发现,往往产生于科学的交叉部位和知识的重组之中。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很难面对世界性知识交叉渗透的趋势。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式

近年来社会要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应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来抓。

1、调整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现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职业也在不断变化。有的专家指出,21世纪人们的职业平均5年变化一次。学生要适应这一点,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难以为继的。合理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基础厚、知识面宽。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些专业能力比较强,但离开本行就不适应了。所以,现在必须打破培养专业人才的概念,强调全面素质和一专多能,培养良好道德、广博知识、开放思想、健全身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改革就要落实在拓宽专业面向,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科学体系。

2、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要创新

首先要解决创新教育观念问题。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开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包含四个方面: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要在高校有效地推进创新教育,其先导是从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到广大学生都需要切实转变那种单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人的发展为本,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目标上,要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协调发展;在培养模式上,应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建立起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以狭隘的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系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在教学方法上,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要真正把创新作为高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一切教育工作都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观念,并将此作为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3、增强自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主、自强、自励,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楔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慎密的习惯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方向变了,就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总之,教师应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独立解疑,勇于打破框框,自觉探究的习惯。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实践能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创造性的源头。就获取知识而言,离不开课堂和实践,尤其是隐型知识——知识决窍,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实践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同时可以创新知识。理工科院校都有金工实习、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一定量的实验等,这些实践环节是引导学生即席思考、用实践验证理论,升华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创造。这些环节可以使学生见识多,发现问题多设计方案多这不仅会使学生积累大量的经验,而且会使学生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进行辐射,进行积极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收集与这个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明。同时,这些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勇气。

对于经济管理类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因此

必须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好学校的实验实习和研究基地,拥有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实验室,这是经济管理类院校的当务之急。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6

摘 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有: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等。关键词:物理实验;培养;教学;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家兴旺的基石,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科技才会突飞猛进,社会才会进步,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和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物理的定义、定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实验内容应不局限于课本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应重视课外实验;实验仪器不应局限于实验室所配备仪器,应经常选用身边的物品并可自制仪器;实验场所不应局限于物理课堂,应在任何场所随时开展。

例如,学习了测力计的原理后,可以在家里用橡皮筋、几个重力已知的棋子、硬纸板、盒盖自制测力计;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后,可利用小孔成像现象,自制针孔照相机;在学习了“光的色散”后,可增设彩虹的形成这一课外实验;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实验,也可以用大试管、注射器做潜水艇浮沉的模拟实验,还可以用橡皮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做实验,拉近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实验材料应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这样能使学生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可使学生明白物理和生活紧密相连。多让学生用这些课本上未出现的器材做实验,可以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实验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产生学习动机的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部动力。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意识发展、训练而成的,而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此项活动有兴趣。而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和趣味的世界,很多物理实验现象充满奇异的色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到大气压很大。通过这些直观、新奇的实验,学生对“大气压”产生浓厚兴趣。又如,在物理的启蒙教学中,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演示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的实验,用浇冷水的方法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将下端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摩擦,结果塑料绳下端散开。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内驱力;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是创新的阶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实验的第一步,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物理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更是思维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是谈不上创新的,所谓观察就是要指导学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并得出结论。

例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运动情况,在三次实验中,接触面越光滑,小车所受阻力就越小,运动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的路程也越长。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接触面绝对光滑,小车将怎样运动?进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如:“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观察时,要全方位、多角度,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出发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加强设计性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和实验,灵活地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活动,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时,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先称空烧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的总质量。这些做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把杯中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上还沾有盐水,所以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体积,造成较大误差。通过分析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设计需要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改进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补充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教学直观、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措施。课本上有些演示实验因为自身设计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理想。成功地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大小试管实验中,为便于观察小试管的上升,可以在小试管里放彩纸、彩色粉笔等轻巧物体,并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代替大试管,这样使现象直观明显,便于观察,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有较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证明大气压存在还有哪些实验?在做利用激光穿过水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可在水中放入牛奶、墨水、粉笔末等搅匀后观察,更清楚地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让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效果,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通过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这些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7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初中美术的教学无法可循,毕竟艺术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而难以做到言传, 因此,初中美术教学不仅考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还考验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学生们自主创造的天性不可抹杀

1.每个人的创造潜能都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能,那么为什么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超强的创新能力呢?原因在于每个人的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有些人的创造潜能被很好的保护和激发,而有些人的创造潜能却被无情地抹杀。作为一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该更加明白保护创造潜能的重要性。 例如,当学生们自主创造出来作品之后,若为劣作,则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指点并鼓励,而非打击;若为好作品,教师则应当给予一定的赞扬等。 此外,在学生们创造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杜绝其模仿抄袭的现象。

手指都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自然也是会参差不齐,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切忌一把抓,而是要因材施教,毕竟每个人创造潜能的不同自然创造作品也是各领风骚,各有其优势所在。作为教师,应该敏锐地发觉学生们的这些优点并加以一定的肯定,这样才能树立学生们们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尝到自主创作的了乐趣,进而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和保护学生们的这些创造潜能,还要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的这些潜能并让他们知道如何才能在美术创造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自身的潜能与优势。

2.激发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进而自主创作。学生们自主创作的动力来自于对美术的兴趣,因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去创作,首要任务则是激发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只有在学习中保持足够的热情,才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 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 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与此同时,教师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尽量站在学生们的角度,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其作品,这样也是对他们的创造潜能最好的尊重。

二、学生们的创造力来源于积极的动手实践

1.加大学生们美术创作训练的力度。学生们在不断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找到创新的灵感,因而,要想在美术创作中富有创新元素,教师们就必须要加大学生们平时创作训练的力度,尤其是对于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加大训练的强度更是很有必要。再者,美术课毕竟不是初中的主课,学生们在这方面花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要想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加大训练力度极为必要。比如,教师在上完一堂理论课之后,一定要部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们独立自主地进行完成。

2.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们的鼓励。 作为对学生们行为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教师的鼓励会让学生们在美术创作方面的信心倍增,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该吝啬自己的鼓励。

例如,一次在《墨竹图》这篇美术作品的鉴赏课上,我先问学生们在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立即说:“竹子!”我微微点头, 并说:“很对,这幅图就是画了很多竹子,那么,你们是否从图中看出了竹子的特点?可否说来听听?”一位同学积极地站了起来:“老师,我看到它们的笔直的形状以及墨绿的颜色。”“这位同学的见解独特,不仅说出了竹子的形状特点,还说出了其颜色特点,值得表扬。”我一边鼓掌一边说到。接着,在课程结束之后, 我要求学生们画一篇关于自己身边的某种植物的作品,这样既让学生们留心观察生活,又让其在自由想象发挥的过程中锻炼到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等到学生们的作品交上来之后,我仔细欣赏了它们的美术作品,有的画的是自家阳台上的水仙花,有的画的是电脑桌前的仙人掌……从专业的角度来评价的话,他们的画法确实较为拙劣,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却又是一篇篇不失真性的作品。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动力,是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现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初中化学教学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初中化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重要的主要基础课程,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而目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与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培养出21世纪具有挑战力和竞争能力的科学技术人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明能力。为适应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能性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初中化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就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1.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得到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態度、价值观放在首位。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生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自我的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2.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教材中“金属材料”、“生活中常见的盐”、“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等。除教科书上提供的素材外,我们还可结合实际来寻找合适的内容,如很多地方矿产资源丰富,但开采利用的科技水平较低,导致矿产资源利用较低,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可以带着学生到矿山去实地感受。在化学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挖掘素材优化资源,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归生活,加强创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设置情境就是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问题情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此情境下,思维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创设情景是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关键,教师既要注意在关键处设疑,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质疑,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要善于组织学生相互设疑、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相互辩论,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开展教学实验,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并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件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优化实验教学,训练创新技能,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小结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有兴趣,让学生在争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极大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才能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探索的创新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其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作用,主动自觉地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少英.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琼州学院学报,2008,(增刊):88.

[2]杨秀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之我见[J].素质教学论坛,2008,(10):110.

[3]陈宏志等.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山西科技,2006,(1):85-87.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9

本学期,我将继续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我将主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的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中体现与创设真实而有意义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将本着“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追求,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基于课堂教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学习、积累、交流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们向科学家那样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而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培养和训练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施的。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的结合,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同创造性地学习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基本教育现状与问题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考试制度、教育政策,特别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从来就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培训,造成我国中小学普遍对科学和科学教育本质认识不全面。在开展科学教育、科技活动实践中,85%以上的教师误以为科学知识即科学、科技竞技能力培养即科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科学教育,要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就必须大力宣传科学教育,加强科学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培养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骨干教师。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从加强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出发,因地制宜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实验。

本学期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平台所营造科研的氛围,坚持理论学习,丰富老师们的理论知识。

2.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就这一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活动的开展、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研究,帮助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3.师生共同开展小课题研究,初步掌握小课题研究的基本

方法,激发学生对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

4每月一次课题组会议,总结工作,布置下月任务。5课题组成员课题研讨活动。

6、善于观察、思考、总结和积累,把课题研究当作日常教学的习惯

7、我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练就一双慧眼,善于把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资源纳入研究的范围。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把撰写教学反思变成一种习惯。

8课题组成员撰写一篇相关论文。

9、扩充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课堂教学。

时间内容安排入下:

三月份:组织课题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布置本学期任务。确定实验班级,并对实验班进行情况分析

四月份:课题组研讨课。

五月份:结合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尝试撰写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六月份:结合数学新教材研讨活动,进行研讨课及有关论文交流、总结。优秀方案汇编;整理研究资料,课题组总结,评出最佳实验班和实验教师。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10

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把创新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无论是从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还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都需要生物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在七年级所任教的班级中,安排七(一)班作为实验班,七(四)班作为对比班。对比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常教学,实验班进行生物创新实验教学。实验时间为9月至6月,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统计教改结果。在这一年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消除学生对创新的心理障碍。

谈起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无能去创新。我告诉学生,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只要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就是创新。在授课中我列举了许多事例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如17世纪的解剖学家为分离人的颅骨,向颅骨腔装满干燥的种子,然而让种子吸水膨胀,巧妙地将颅骨分离。这种简易的做法,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通过这些具体实例,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创新,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重大方法。但只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能这种见解对整个人类来说不是第一次,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教师应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以科学精神和科研成果激发创造动机 。

采用黑板报、墙报、观看录像、观看多媒课件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如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遗传规律的发现者孟德尔等,他们那种大胆假设、严格求证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另外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科技动态和成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以及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生物保健品,以科研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三、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千奇百怪的生物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转化为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要做前人和别人没有想、没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促进其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我也竭力为学生创设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如用生物标本吸引学生;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以生物史实来开拓学生的视野等。对于一些淘气、顽皮、不受约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常不合情理,超越常规;平时好提“怪问题”,爱出“鬼主意”;对事物常常持有怀疑态度。其实,就在他们的“点子”和“问题”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他们的怀疑态度中,也可能引出新的发现。

四、创设疑境、疑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

生物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我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如讲述“蜜蜂”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问:“蜂王产出未受精的卵,为什么能发育成新的个体――雄蜂?雄蜂跟蜂王交尾后为何不久便死亡?”又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再如“对于雌雄同花的植物能进行自花传粉,而对于雌雄同体的动物为什么不能自体受精呢?”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课堂上提出“苍蝇喜欢往肮脏的地方钻,但它为什么不生病?”“蜘蛛在捕捉昆虫时,为什么不被自己所吐出的蛛丝粘住?”“在菌类中有的霉菌对人类有益,可提取抗菌素,酿酒制酱,制作食品,可这种霉菌人是否能直接吃下去呢?”“植物在光下通过叶绿体自己制造有机物,能否将植物的叶绿体转移到人体内?那时人只要喝点水,晒晒太阳,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猜想,我从不嘲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讲、去做。营造一个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知识探究的良好气氛。

五、利用生物实验,诱发创造兴趣 。

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实验中,我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等机会。对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本实验为何要采用这种方法?能否采用其他方法来完成?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替代等等。同时还进一步鼓励学生设计出相关的实验来进行探索、尝试、验证。如讲述植物感应性知识时,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观察含羞草受到碰撞后叶片的变化。实验中小叶的闭合现象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想试一试。于是我让他们在我演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法来测定含羞草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学生讨论很热烈,他们提出了多种设想:用光照、声音、温度等刺激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植物具有感应性”的结论。又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观察明显,常常在载玻片上加上碘酒溶液,我趁机启发学生是否可以用其他有颜色的溶液来代替。有的同学发现用蓝墨水来替代,显微镜视野中色彩柔和,赏心悦目,使实验得到了同样的效果,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参与了探究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生物实验提倡创新才是教学的真正要求。我将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按课文要求只需要发给学生鳞茎,但实验时我不仅发给学生洋葱鳞茎,还发给他们多种植物叶片,如菠菜叶、蚕豆叶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选择最易作临时装片又能观察清晰的材料。实验结果证明,洋葱鳞茎表皮较薄,最易制成装片且观察清晰。通过实验,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获得了启发:实验不只是验证,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甚至创新。通过探索活动,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经过两学期的创新教学实验,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七年级实验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成绩总分明显高于对比班。

通过一年来的教改实验,我把对比班和实验班的情况进行了综合的考核,把两个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等综合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对比班的总分为4462.12,实验班的学生的总分为4954.52。从上面的分数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就充分说明创新教育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能写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有的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如学生能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对黄瓜等植物进行打顶试验,使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上向下运输这一原理,对桃树、{树做了环剥试验,也同样得到了增产的效果。学生看到高大树木上的叶片被害虫吃光,由于树木高大,难以撒药治疗,他们就根据植物对水分的运输由下向上的原理来进行撒药治虫。做法是:将树木的根部挖几个洞,倒入一些农药,这样农药能随导管中的水分运输到树木的顶部,让害虫吃了含有农药的叶片而死亡,从而解决了高大树木治虫难的问题。

3、实验班学生还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和课余时间,对本地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另外也做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的实验有:“生态平衡球”“花卉嫁接”“植物向光性的测定”“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等。还有部分学生对本地区的“野菜资源”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各种野菜的学名和别名,隶属科、目,以及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等。

以上是我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设想和发表见解。同时,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并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优秀学生。 愿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把初中生物教学和教研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大学生军训的励志名言下一篇:《帕丁顿熊》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