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2024-09-28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通用11篇)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1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的差异,给翻译带来很大困难.大学英语教学中轻视翻译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翻译能力普遍较低.研究翻译方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轻视翻译能力培养的`现象,以促进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培养学生翻译技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达到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全面发展.

作 者:于淼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英文刊名:HENAN JIAOYU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句子结构分析 翻译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2

关键词:机器翻译,机器翻译技术,大学生翻译水平,翻译能力培养

1 机器翻译的概念及优缺点

1.1 机器翻译的概念。

MT (Machine translation) 即利用机器 (电脑) 翻译系统, 把人类语言的翻译法则转变成电脑的运算法则, 使得电脑根据运算法则, 将输入的源语言 (source language) 翻译成所需要的目标语言 (target language) [1]。

1.2 机器翻译优缺点。

随着IT产业的发展, 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步伐在加快。机器翻译技术给大学生的翻译带来实惠和好处, 其优点表现在:专业翻译更准确、效率更高、时间更少、成本更低;专业领域词汇量有所扩大。然而机器翻译的结果令人堪忧:“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不能根据语境进行准确翻译;对原文理解和对句子结构分析能力差;句式转换效果不理想, 影响可读性;难以做到译文的通顺和流畅;文化理解上也有缺陷”[2], 功能对等是翻译追求的一个目标, 翻译软件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 不顾及语义关系更不考虑语义场内词项的同现关系以及此类语义场与其它语义场内词项的搭配关系。

2 机器翻译背景下大学生翻译水平的界定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2.1 机器翻译技术。

IT产业的进步推动了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 各种翻译软件如Yahoo翻译, Google翻译, 金山快译, 灵格斯等在线翻译软件的出现是其典型代表。

2.2 机器语言翻译背景下, 大学生翻译水平和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的界定。

2.2.1机器翻译技术的出现为大学生英汉、汉英翻译创设了新的背景环境。IT产业的进步推动了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 大学英语中英汉、汉英翻译方法也有所变化。机器翻译技术出现之后, 大学英语中英汉、汉英翻译的背景环境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学习多年英语还是几年的英语学习者, 甚至于刚刚接触英语的人利用翻译软件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便产生了新的课题, 即在机器语言翻译技术出现的前提下如何界定这几类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后两类英语学习者的翻译水平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2.2.2大学生翻译水平标准需重新界定。第一, 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出现, 有效利用网络手段查找专业术语的能力至关重要, 这对译者在众多的翻译软件提供的翻译结果中找到更符合要求的词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 对译文的修改能力, 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词法的运用和语法的使用能力。在线翻译的结果还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对译文进行修改和整合的能力作为衡量翻译水平一个标准。第三, 对英语国家文化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线翻译忽略文化的差异, 因此译者对文化和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也可作为衡量其翻译水平的标准之一。第四, 机器翻译的弊端之一是寻求词与词之间形式上的一一对等, 并且忽视语义关系。汉式英语是译者试图在汉语句子中找到英语中与之一一对应的词项, 忽视英汉语语法结构的区别, 机器翻译的产出只是停留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 而不考虑语义关系, 不能实现一个语义场内的词项与其它语义场内词项的合理搭配。因此, 在翻译中尽量避免汉式英语思维和对英语国家思维方式的培养也用来衡量译者的翻译水平。2.2.3机器语言翻译技术的背景下, 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第一, 翻译能力的概念。“首先是译者对原文认知能力;其次是译者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 个中体现译者的创造力;译者具备明确的翻译目的, 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自我控制, 把握自我立场和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 总之, 翻译能力是译者认知能力、知识能力, 创造能力, 文化能力, 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的总和”[3]。第二, 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包括: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a.实现文化转换: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 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 词汇, 和语法等语言形式上也表现在语言的文化特点上, 翻译只有在文化背景下进行才能实现两种语言的真正交流, 因此需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翻译软件实现不了两种语言间的文化交流, 在机器翻译软件出现的前提下, 大学生需加强对文化的学习。b.实现思维的转换:语言是思维体现, 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因此, 语言背后的思维的不同才是造成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翻译是语言的转换, 也是思维的转换, 语言能力是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 同时, 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培养语言思维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持续的阅读训练。“阅读目的语语篇有助于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摸索和确立自己应遵守的目的语的语体和语用规范。阅读源语言有助于加深对原文在源语言语境中的功能、语用和语篇特征的理解, 以便在译语语境中构建译文时更好地把握这些特征。”[4]语言对比能力, 汉语和英语文字类型, 词汇范畴不同, 机器翻译译文没有体现两者的区别。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 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 就句子成分连接来说,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汉语中的意合通过篇章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取得的, 因此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方能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正视母语在翻译中的作用, 克服母语负迁移。a.母语的积极作用:翻译是两种语码的转换, 母语修养对译者的翻译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素养对英语翻译有重大影响, 应该对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个全面的认识, 提高译者自身的母语素养能够促进翻译的进行。b.母语的消极作用:英语某词对应汉语的某词, 这种思维定势被错误地迁移到英汉翻译实践, 这导致了译者忽略英语单词在上下文语义的变化。因此, 应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并积极将这种负迁移变为正迁移, 更好地把握英汉语中的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以便有效地促进翻译能力的培养。

3 问卷调查及设想

3.1 问卷设计。

问卷总共包括25道多项选择题, 其中前8道关于大学生对机器翻译和机器翻译技术的了解程度, 后17道是关于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调查的实施:对本校的8个系的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和30名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口头采访和调查问卷的形式,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21份。

对本次调查的评价: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较高, 其客观反映了大学生对机器翻译的了解和使用程度, 同时笔者从广大学生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但调查问卷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调查问卷还没有在整个学校内进行调查, 范围不够广。

3.2 调查问卷重要数据统计及分析。

3.3 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的设想。

第一, 开设英语语法课, 学生应该系统地学习英语语法, 掌握英语语法结构。调查中52.38%的人认为自己更擅长英-汉翻译, 34.13%的认为自己在汉-英、英-汉翻译上都不擅长, 纠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语法不过关, 被调查的对象要求开设语法课的呼声愈益强烈。第二, 加强对机器翻译译文的修改和整合能力, 以文化和背景知识为依托。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语码转换, 更是文化上的交流, 失去了文化这个依托手段翻译无法实现。第三, 英汉对比是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英语课堂应以文化为引入点, 涉猎更多的文化知识以此来作为学习外语的依托手段。第四, 建议将英语国家文化史也作为非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并规定在两年之内必须修完这门课程。第五, 开设汉英对比课程, 包括历史、文化、语言结构和框架对比, 并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冯志伟.机器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翁辉琳.浅谈机器翻译存在的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6 (3) .

[3]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24 (1) .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ICT能力;培养

ICT能力又称信息技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翻译能力的工具能力,指能恰当运用数字化技术、通信工具和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湘玲等研究者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ICT能力包括五个要素,即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能力、策略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虽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要求有别于专业译者,但由于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语言学习和翻译,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翻译已经成为翻译能力的一大分力。鉴于与专业译者的区别,本文主要讨论学生的信息能力和技术能力。根据王湘玲等研究者的定义,信息能力是最基础的ICT能力,即对翻译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评估、整合、加工、传递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指与翻译行业所使用的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熟悉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软件的优缺点以及文档处理技术等。

一、翻译中暴露的ICT能力问题

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和教学的各个角落。学生遇到翻译疑难问题一般都会求助网络,最常见的就是使用在线字典和在线翻译机器。现实教学中常发现有些学生完全依靠网络辅助翻译,但对翻译软件、在线词典的优劣势没有清楚的认识,不加修改就直接上交在线翻译成品,翻译质量不高。

翻译中也暴露出学生对信息来源不加甄别,缺乏批判精神,无法定位、评估并有效利用所需信息解决翻译问题。许多学生曾把网络上流传的哈佛语录当作箴言,其实只要对翻译稍作甄别就能判断真伪,比如“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所对应的英文“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有非常明顯的语言错误,绝不可能像网上所说的那样张贴在哈佛的图书馆。

二、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ICT能力

信息时代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ICT能力,使其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学生ICT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开设ICT课程,而且应该融入各种课程,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翻译疑难问题正是培养他们信息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合适时机。翻译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评估、整合的能力(信息能力)以及翻译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技术能力)。

1.信息检索、评估、整合的能力。翻译中最常用的检索工具莫过于在线词典。与传统的纸质词典相比,在线词典信息丰富,查找便捷,内容新颖,升级及时,可提供词语的同义、反义和上下文等信息,其强大的例句库为学习者提供了集语义、语法、语用一体的多角度、立体式的宏大信息资源。教师应该介绍各种常用在线资源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在线词典,尤其关注词汇使用的语境信息。在线翻译词典并非万能,如遇一些新词、专业词汇以及专有名词的翻译,就要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来进行搜索和核对。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常见的搜索对应译法的方法,如:英文词条 +(中文)线索、中文词条+(英文)线索、Define英文词条、英文词条+中文网页、模拟有助于理解词意的可能句型等(李沛鸿、 廖祥春,2007)。网络信息庞杂,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意识和批判精神尤为重要。判断一个译文是否准确,要结合该译法在网络出现的频率、网上来源的权威性与时效性等因素综合判断,交叉验证。

课堂实际操作中应该设计课堂活动,依托真实的任务来提供学生的信息能力。建议设计若干个翻译难题,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用在线词典和搜索引擎,使用哪些搜索方式最为恰当。然后,分组上网搜索信息,要求学生注意识别网站的正规性,分辨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最后,小组讨论整理信息,汇报搜索过程、结果及心得体会。经过实践和反思,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翻译效率和水平,而且也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翻译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网络上有很多专门提供在线机器翻译服务的工具。学生只要将中文或者英文输入或者扫描,马上就能得到相应译文,但译文质量有待商榷,句子断断续续,表达方式也很拙劣,需要译者进行核实和调整。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机器和网络尚不能替代完全人工翻译,译者必须严格把关,多方查证,确保翻译质量。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请学生分组为机器翻译的译文改错,讨论机器翻译在哪些层面上质量可靠,哪些层面上需要人工翻译。

综上所述,大学翻译课堂与学生ICT能力培养的结合是势在必行,也切实可行。英语教师应当具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翻译中培养学生ICT能力,为提升翻译水平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4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当作最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应从提高语用意识出发,加强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和语境意识的培养.

作 者:李伟英 LI Wei-ying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00刊 名:长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年,卷(期):200926(6)分类号:H31关键词:语用能力 文化知识 语境 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5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英语是我国在校大学生学习人数最多、课时最多、任务最重、历时最长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作 者:王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开封,475004 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 英文刊名:HENAN JIAOYU 年,卷(期):2008 “”(9) 分类号:H3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   创新个性   创新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6

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水平的综合体现, 对学生英语的全方位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 在我国与各国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国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必须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翻译与大学英语教学

1 . 翻译的界定。对于翻译, 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定义, 在早些时候, 以奥廷格为代表, 提出翻译是指将一种符号变成另一种符号, 在原文中想要表达某种意思的时候, 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寻找一种代替物代替原文, 同时还要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保留不变意义, 从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是奥廷格定义翻译的核心。还有一种定义是以温特、费道罗夫为代表, 温特在对翻译进行定义时, 添加了“等值”、“忠实”等概念, 他认为翻译是利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等值、忠实的表述出来, 翻译是将某部分说法尽可能用另一种等值的说法代替。同时卡特福德也提出翻译的对象是话语, 翻译可以看做是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等值话语替代。在笔者看来, 翻译就是将原来文本中的话语尽可能用等值的译语话语代替的一个过程。

2.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翻译, 其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语言, 翻译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审美判断及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及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及校正能力等几部分。翻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交流任务的语际意义对应转换,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语言分析方面有良好的水平, 能准确的分析语义, 也就是语言的意义、意向, 同时还需要准确的掌握语法结构、语言内容形式, 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语言分析能力, 才能更好的进行语言分析。另外, 语言和文化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特别是意义, 对语言进行分析时, 不能脱离文化, 必须在文化的参照下进行, 在翻译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语义超出了其辨析范围, 这就需要依靠文化来决定语义, 而语言文化色彩及各个语言层次都需要辨析出其蕴含的文化意义,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辨析能力。对于语言文化的分析, 其实是一个审美判断的过程, 翻译的审美判断并不是局限于文艺文体, 在公文、科技等文体中都存在用词是否得当的问题, 这都是翻译审美的体现。在语言转化活动中, 双向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高级的活动, 所谓的双向是指从A语言转换到B语言, 同时还能从B语言转换到A语言, 语言的双向表达能力是衡量一个翻译者翻译能力的重要指标, 翻译是一个表达有思维的内在过程, 是语言分析成果、文化辨析成果的思维活动整合, 是一种表达式标志, 因此, 对翻译者的双向转换及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最后,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语言的逻辑性, 逻辑思维表现为概念、推理、判断, 而这是翻译的重要能力, 在翻译中, 如果逻辑上存在问题, 即便词、句没有错误, 也会造成翻译不准确, 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逻辑分析及校正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因素

1.语言文化差异。在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中, 学生在进行翻译时, 翻译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单位是语篇, 由于汉英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生活的环境、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从而使得两者在知识结构上面存在相应的差异, 这就导致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在对语篇的理解、接受有一定的不同。在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 学生如何跨越语言鸿沟, 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2.语言基本功。对于语言的基本功, 也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 要求翻译者具备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 其中英语知识、汉语知识是重中之重, 在英语知识中, 不仅要注意语法结构、逻辑、修辞等基本知识, 还需要不断吸收、丰富各种语言基础理论体系, 在汉语知识中, 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语法、修辞、逻辑等, 在进行翻译时, 学生必须灵活的应用这些基础知识, 如果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必然会对自身翻译能力的提高带来极大的影响。此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对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视情况、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翻译也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

1 . 优化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在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中, 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能从整体上深入了解文章主旨, 因此, 在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中, 应该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 并保证所有的翻译练习都是翻译培训的基础, 让学生在大量的翻译练习中积累翻译经验, 并逐步培养学生专业翻译能力。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置, 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资料查询, 这对提高学生自觉性有极大的帮助。在这一课程模式下,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翻译训练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找一些与译文相关的信息资料, 并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与译文风格相似的文章、书籍;在正式上课中, 教师可以先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整合起来, 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 并将其当做是翻译材料。调查显示, 很多学生认为翻译材料应该从教师那里得到, 因此, 有很多学生忽略了材料收集, 对此,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材料收集, 并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翻译,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以学生为本, 提出自主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考虑, 因材施教, 全面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教育应该以学习者为核心, 从兴趣出发, 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让其在认知、感知中得到自我发展。实践表明, 在教学中,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因此, 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翻译材料进行翻译, 使得学生在自主翻译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需要注意的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监督,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合理的控制自身学习行为、学习内容等, 并采用合理的措施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鼓励合作探究学习。新环境下, 社会各界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对此, 教师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 这对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在进行翻译理论教学时, 由于其理论比较繁杂, 教师可以先利用专题、主题等模式对翻译标准、翻译学框架、翻译者等进行归纳阐释, 然后设定相应的任务, 对相关研究、杂志等资料进行研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让学生在整理资料的同时, 做一些翻译。最后, 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的学生相互检查、评价他人的翻译内容, 让学生找出译文中的错误之处, 学生在检查译文时, 会从新思考, 这样一方面能减少学生翻译过程的出错率, 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对学生翻译理论的认识, 这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相对于翻译, 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 只有在练习中才能提高翻译水平, 才能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专业化发展, 对此, 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些书籍、杂志, 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课外进行翻译练习, 或者教师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定的翻译任务, 让学生进行练习, 使得学生能在大量的练习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

4.构建民主氛围, 加强互动式教学。对个体而言, 其行为与周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为全面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大学英语翻译培训中, 教师应该积极构建一个民主的氛围, 并加强师生交互, 这种交互可以体现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学生、教学氛围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黑板、粉笔、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环境, 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学生只能被动的进行学习, 这就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热情。在新环境下,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教学视野更加宽广、教学环境更加良好,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 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多媒体等之间进行翻译技巧沟通, 以此帮助学生更加专业的提高翻译水平。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丰富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不仅全面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 也改变以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多媒体将声音、文本、视频、图片等集于一体, 操作简单, 能更加形象的呈现教学活动, 同时能实现人机交互, 而远程教育资源能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 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 这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 在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丰富教学手段, 以此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6.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英语教学。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其主要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艺术中专学生、社会青年, 对于这些学生, 其英语水平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能比艺术中专学生的英语水平高, 对此, 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艺术类专业学生教学时, 应该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 全面掌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层次, 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实现分层教学, 并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鼓励, 提高其英语学习信心, 以此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7.以美传知。英语其本身是一门语言艺术, 具有审美、感性等特点, 因此, 对于艺术类英语教学, 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这种艺术性是潜藏在教法、语音、语调等环节中,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艺术化, 从而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对于英语教学艺术, 可以从各个方面体现, 如教师能用流利的英语为学生讲解生动、有趣的事例, 又如教师能用规范、整洁的书写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总之, 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重审美教育, 这样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

四、总结

翻译是学生英语知识综合应用的体现, 也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全方位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理论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快, 这也促进了翻译理论的进步, 使得人们对翻译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翻译能力, 是一种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应用, 是语言知识的综合体现, 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 英语在大学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上近年来我国对高素质翻译人才需求的增加, 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下面就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翻译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文嫔.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月刊, 2010, (08) :205-206.

[2]柴慧芳.浅析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J].安徽文学月刊, 2011, (06) :237-238.

[3]唐琳.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31) :124-125.

[4]张晓畅.浅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质和方法[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3, (03) :56-57.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H059

随着大学英语四级的改革,英语翻译在英语考试中越来越重要。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而将中文翻译成为英文是运用英语的最好体现。但就大学生而言,英语翻译是个让他们比较头疼的难题。另一方面,相对于教师而言,英语翻译的教学更是成为了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对学生进行英语翻译的教学以及培养他们翻译的能力呢?在下文,我将就这一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讨。

一、如今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并不是只与教师一人相关,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那么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问题存在呢?

(一)教师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忽视

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后,发现如今的大学英语的教学以“视”和“听”为主。“视”即是英语的阅读。现在的英语大学教师过分注重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英语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阅读能力固然重要,但教师不应该因为这样而忽视了学生对于英语其他方面的需求。大学教师对于学生英语“听”的培养主要在于课堂上放的英语文章录音。学生反复地听录音后听懂了,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问题却被教师所忽视了。

(二)大学英语课本设计的不合理

现在的大学英语课本本身就存在着一定不合理性,英语课本过分地注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词汇的理解以及学生对于英语语法的掌握。就《新视野大学英语》这本大学英语教学课本来说,它的侧重点在于文章的阅读理解与单词的掌握运用,而翻译所占的篇幅,只有百分之四的比例。由此可见,英语课本的设计存在的不合理性。翻阅了众多大学英语课本,发现没有一本详细地介绍翻译的步骤与技巧。课本过分注重词汇语法及阅读能力,会使得学生将来走出社会后不具备与人用英语沟通的能力。不管学生掌握了多少词汇及语法,若不会运用那么一切都是虚无。

(三)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反感

许多学生都很讨厌做英语翻译题,因为英语翻译题综合了英语中的词汇和语法。学生做英语翻译题总是顾此失彼,在考场上容易丢分,因此学生对英语翻译题感到反感。学生对英语翻译失去了兴趣,教师又对英语的翻译重视不够,英语翻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英语盲区。再加上学生自身对于英语翻译的认识不够,不知道英语翻译对于自身以后工作的重要性,英语翻译更是被忽略得彻底。

二、如何解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

针对以上的英语教学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它,让英语教学变得更加地完善与生动呢?

(一)教师需要建立起重视英语翻译的意识

要解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首先就要让教师重视英语翻译。英语翻译是个英语知识的综合,它包括了教师们平日里所注重的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学生如果掌握了英语翻译,那么英语的语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接触到大量的英语单词,这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的不仅仅只是英语的翻译,更是对英语语法的运用以及对英语词汇的重复记忆。一个英语翻译就可以解决三个问题,一举三得,这对于教师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且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讲解过程中,还可对英语单词进行拓展,给出一些可互相替代的英语单词,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用联想法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

(二)教师给学生补充英语翻译方面的知识

课本上没有的并不代表对学生不重要。学生毕业后如果在外企工作,那么很有可能经常接触到外国友人,需要用到英语的情况比较多。教师需要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别让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英语方面的知识时,不应只关注翻译中的语法和词汇,还应该向学生讲授英语翻译的技巧。1. 英语翻译的技巧有很多,如断句翻译以及合句翻译等等。2. 学生对于外国的风俗习惯不是很了解,所以有很多翻译不知该从何下手。中国有些成语用英文比较难翻译,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了。如将中国成语“孤注一掷”翻译成英文则为:To 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英语翻译知识的时候,也应该相应地补充部分中英之间文化差距方面的知识,免得学生面对这些东西就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翻译時,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打破惯性思维,不要一味地字对字词对词地进行翻译。比如中文为“他擅长唱歌”,用英文可以翻译为“He is a good singer”,而不是只能翻译成“He is good at singing”。翻译并不是一个要求学生墨守成规的学习过程,它更注重语言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讲授时,还需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去翻译同一句中文。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学生对于英语翻译有抵触心理,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呢?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实不难,只要掌握这“三步曲”。第一步,教师可以用西方的文化习俗来吸引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翻译的兴趣,同时这也能避免学生在翻译时因为文化的差异而闹出了笑话。第二步,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翻译技巧,让他们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自己动手尝试翻译,并无论答案是否正确都给予一定的肯定。教师肯定的是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积极性与努力,而不是答案。答案不正确教师可以和言指出错误所在,并鼓励学生下一次可以做到更好。正如常言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而不是坐在课桌上等着教师的正确答案。第三步,教师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Practice makes more perfect,熟能生巧。学生只有经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出口成章,才能不再将英语翻译视为洪水猛兽。

三、小结

本文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展开了探讨,分析了当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所在,并就这些问题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得出了教师需要建立起重视英语翻译的意识、给学生补充英语翻译方面的知识的结论,最后本文就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小议。文中若有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参考文献

[1]刘东;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存问题与教学新模式探讨;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二零一一年第十三期

[2]闰咏梅、杨耀;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科技资讯;二零一四年第三十五期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8

摘 要: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文以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研究结果和大学英语教与学的现状为基础, 提出以激发自知、制定计划、策略培训、反思调节四个部分为主要构成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知 计划 策略 反思 调节

按照自主学习理论之父霍勒克的定义,自主学习能力就是“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讲,自主学习可以使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外语能力,直至掌握这门外语。大学生拥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可利用的课外资源也比较丰富;他们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也更加明确,所以他们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而大学英语又是一门重要课程,大学生不仅面临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还要应对社会对他们的英语能力日益增强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英语自主学习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根据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做起。

1 培养自知,树立自信

自知包括对自己的学习愿望、目的、观念、风格等的认识。研究者本森和沃勒提出,“一项学习活动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学习者对世界、尤其是对该学习活动的态度,自我感觉,学习欲望为条件的”。所以,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观,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只有拥有主动的态度,学习者才有可能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产生独立的想法,并利用各种学习机会,而不是仅仅对老师的教学刺激做出反应。此外,强烈而积极的动机是对外语产生兴趣、进而要努力学会这门语言的重要条件,动机能在困难的时候使学习者产生坚韧不拔的信念,而坚持常常能克服能力和环境所带来的局限, 所以, 动机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要让他们相信自身的努力对学英语至关重要,而自己有决心付出努力;不论自己的英语基础是好是坏, 都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自尊和自信可以产生责任感和独立感,促使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和后果。自尊和自信也是建立在清楚的自我认知上的,明白自己的认知特点是理性还是感性,场依赖型还是场独立型,视觉型还是听觉型等,学生就不会盲从和模仿别人,而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确立目标,制定计划

目标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起参照点的作用,个体正是在既定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调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因此,目标被看成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构成成分。但徐锦芬等人的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但他们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预习、复习课文等之外,并无学习英语的计划,即使有,时间的安排也相当随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担当起帮助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能力水平、个人兴趣、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制定学习目标。告诉他们不要制定诸如“我要尽量争取过四级”这样模糊的目标, 要制定多项小的、具体的短期目

标,因为近期目标的实现能够使学生更快地看到自己某些能力的增长,对他们的意志控制要求也更低,而一个目标的成功实现往往会促进新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计划中的学习时间安排非常重要。根据调查结果,很多学生不是自觉地利用自习时间或业余时间安排学习活动,有70% 被调查的学生自称对这些时间抓得不紧,其他类似的调查也表明学生在学习时间的自我安排和管理上不尽如人意。毫无疑问,在使用有效策略的情况下,要获得较高的英语能力,就得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者齐莫曼建议让学生确立有规律的学习时段,使自己在每天预定的时间内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他认为教会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也是自主学习教学中需要确立的一个重要目标。这种教学一般包括如下步骤:与学生讨论时间的运用;让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内记录下自己的时间运用,认识到自己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制定个人时间表,确定可以自主使用的时间;让学生估计完成自主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并相应地填入时间表;本段结束后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

3 学习并运用学习策略

目标制定出来之后, 就要付诸实践, 采用适合自己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的方法和策略非常重要,正如研究者坎迪所说:“如何学和学什么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学习者所采取的总体方法将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结果”。那么,我们的学生策略使用情况如何呢?徐锦芬等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策略;而根据王静等对自主学习的调查,无论对于英语学习的总策略,还是对于各单项技能如词汇学习、阅读学习等的策略使用,受试学生绝大多数在“有时使用”的范畴以下,表明我们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频率很低。这种情况与我国英语教学一贯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有关,所以,对学生进行明确的策略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著名的策略研究者科恩的观点,“提高学习者策略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把以策略为基础的教学作为外语课程的一部分传授给学生”,“明确地教给他们如何应用语言学习和使用策略”,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外语。研究者查莫特和卢宾提出了策略培训的做法: 发现并讨论学习者已经使用的策略;呈现新的策略;示范新策略;解释为什么、在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用真实的任务练习策略使用、验证其效果。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中的强项和弱项进行自我诊断;让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策略和新习得的策略进行比较、试验; 让他们自己决定以什么策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给他们机会尝试将以往的成功策略用于新的学习情景。这些对学生更多地控制自己的学习大有益处。策略渗透最好在英语课堂上长期进行,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随时给学生介绍相关策略,并指导和监督他们使用,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需要注意的是, 策略培训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有自觉的`意识使用策略,知道在何时使用何种策略, 而不是以传授具体的策略为重点, 因为它们可能难以穷尽。

4 适时反思、评价和调节

我们许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我反思、评价这一环节,他们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程序走, 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监督和检查,而从未把自己当作自己学习的观察者,监督者, 评判者和操纵者,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培养这种能力。反思首先涉及自我判断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价和归因分析。自我评价指对学习结果是否与预期的目标一致以及对学习结果的重要性的评判,归因分析是指对造成既定学习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如较差的学习成绩是因为能力有限还是因为努力不够造成的,等等。评价可从学习的质量、数量、速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学生用书面形式进行反思会受益很多,比如写学习日记,阶段总结,自我报告等,教师只需帮助他们弄清楚用哪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亦即个体主动选择、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的过程,对英语学习而言,指“学习者不停地根据系统内外因素的变化来调整观念和方法,使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协调状态,使学习英语的潜在能力全部发挥出来”。语言学习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在不同的时期,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是不一样的,学习策略也应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调控”是策略系统良好运作,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在学生不能做到适时、自觉进行策略调整时,教师可加以提醒、点拨,或亲自进行调控,随后逐渐放手,只对学生的自我调节进行监督, 作出鼓励性、

形成性评价即可。

5 结语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非教学环境中自主地学习其职业和生活所需要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的自主能力培养很重要,应从激发学生自知、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进行策略培训、发展元认知调控等几个基本步骤逐步、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Benson,P.Teaching and Researching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J].Beijing:Foreig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5.

[2] Benson, P. & P. Voller.Eds.Autonomy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Learning[J]. New York:AddisonWesley Longman,1997.

[3] Candy, P. C. 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Learning[J]. California: Jossey-Bass,1991.

[4] Cohen, A. D.Strategies in Learning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J].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learning[J]. Oxford: PergamonPress,1981.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王静,于新松.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9

摘 要: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应该在语言能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状况,按照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原则,针对教学专题合理设计实践环节,科学安排活动计划,灵活采取评价方式,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汉语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及其赖以生存的基础,甚至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

对个人而言,语言交际能力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同时也是个人思维、气质、学识的外在体现。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能为职业生涯提供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国家而言,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

2013年1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并要求通过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承;2017年1月,国家又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可见,国家已经将提升国民汉语应用能力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将前者作为有效手段以促进后者的实施,最终实现二者的双赢。

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人文素养课程作为贯彻国家政策的主体,如何结合语言能力理论的相关阐释,在有限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h语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文章讨论的重点。

一、语言能力的理论阐释

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之前,先要弄清语言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语言能力的定义

关于语言能力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我国专家认为,语言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是一种多语能力,包括母语(方言)能力,国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1]其中,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指的是“国民运用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沟通的通常状况,包括普通话使用状况,常用汉字运用状况,文通字顺情况和国家语言意识情况。”[2]而文章所述正是这种语言能力即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语言能力的构成

具体说来,汉语应用能力可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学者将思维认作语言能力概括为思、听、说、读、写,[3]还有学者将汉字书写能力纳入进来而概括为听、说、读、写、书五种能力。[4]不管如何分类,听、说、读、写的主体地位是不变的,四者相互关联,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从物质形态来看,听说诉诸于口耳,以声音而存在;读写寓之于目,通过文字来完成。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论,听读属于信息接收,而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前者在于理解,后者在于表达,而后者又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一般认为,听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说写能力的提高,而说写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对听读能力产生进一步的需要,四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条良性的互动链,达到听、说、读、写综合水平的提升。

据专家分析,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听”的能力包括专注力、辨别力、理解力、排序力、判断力、综合力、记忆力和纠错力等;“说”的能力包括发音标准、内容得体、表达流畅、语境适切、有针对性、因人制宜、层次清晰、合乎逻辑、长短适中、文明礼貌、有感染力和思辨力等;“读”的能力包括识字数量、掌握词汇数量、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筛选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评论能力和纠错能力等;“写”的能力包括主题确定、材料充实、用词得体、布局合理、表达流畅、文体适切、篇幅适中、修辞润色、书写能力、格式规范和无语言错谬等。[5]

这套完整详尽的能力体系,同时也可以作为一套评价体系,将各要素归纳为正确性、规范性和得体性三个大的方面,对大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进行层级性评价。这里的正确性指能正确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掌握常用汉字的形、音、义等知识并能正确运用,表情达意恰如其分、语意正确无歧义;规范性指语言表达合乎语法、逻辑、语言习惯和规范标准,没有语病;得体性指注意口语与书面语、文言和白话的区别,表达适合时间、地点、对象、场合等语境。[6]将主要体现为正确性,兼顾规范性和得体性的语言能力定为初级,三方面表现都优秀的为高级,表现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级。

全面理性地认识语言能力的内涵和构成之后,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在进行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培养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方向和依据,而不再流于随意和混乱。

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应根据语言能力体系的要素和要求,注重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为目标,按照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原则,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教学,构建一个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完善合理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一)围绕专题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活动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高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实用口才、实用礼仪、沟通交流、阅读理解、应用文写作等应用性知识。为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各大高校往往从各个角度将这些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专题讲授,比如文学,就可以从主题、体裁、时代等角度划分为不同的专题,艺术也按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影视、摄影、茶艺等专题,而应用性知识部分的专题划分就更明显,也更具体。那么,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针对每个专题的内容和性质穿插一项语言实践活动,来展开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文学为例,诗歌专题适宜安排朗诵和诗词背诵竞赛;小说专题适合设置“我最喜欢的小说人物”讨论活动;散文专题以朗读的方式最佳;戏剧专题可以请学生演绎经典作品的经典片段。其他方面的专题,比如影视和阅读可以以电影和书籍分享会的形式开展;实用口才可以实施演讲和辩论活动;实用礼仪和沟通交流可以采用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而应用文写作最好是采取现场模拟写作和范文点评的路子。

这些实践环节形式多样,自成体系,而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能极大地弥补理论教学的单一性,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能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拓宽知识视野,而且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交互训练,融会贯通,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语言编码和解码、输入和输出,汉语应用能力也逐渐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实际和内容的难易程度科学安排教学计划

语言实践教学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也要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状况和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能力,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往往缺乏面向交际、工作和生活的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汉语听说和应用文写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有鉴于此,人文素养课程在制定语言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充分意识到这一普遍现象,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汉语听说和应用文写作方面,按照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循序渐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听说训练为例,在文学部分,朗读活动应排在朗诵之前,因为朗诵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要求远远高于朗读;在应用表达部分,沟通交流又比实用口才要简单,而实用口才之中,演讲的难度又比辩论要低,因此,沟通交流的情景训练应安排在实用口才之前,而演讲又应在辩论之前进行。应用文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相对听说而言难度稍大,可以安排在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之后,而演讲和辩论是说写能力的结合,要求更高,则应置于应用文写作之后。就应用文写作内部结构而言,也有难易之分,比如条据文书相对简单,就应排在事务文书之前。如此安排既考虑到了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和不足,又照顾到了他们的认知规律,使汉语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并保持良性和谐的发展态势。

(三)依照语言能力要素灵活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和表达,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也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就汉语应用能力培养而言,教师不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而且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自我培养,而这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必须要把各项能力的构成要素和要求交代清楚,然后在活动进行过程中,采用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三级评价体系,依据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以演讲为例,其评价对象较为复杂,不仅包括讲话和表演,还涉及演讲稿的写作,那么,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礼仪等方面来制定评价标准以体现正确性、规范性和得体性,并在演讲时将这些标准清晰地展现在幻灯片上,以供学生参考。在演讲结束后,先请学生对自己的演讲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之后请其他学生从其他方面给予补充说明,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建议。?@样,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充分发挥出其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能提升学习效果,而且能加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同学们和老师的积极参与,又使得评价更加客观,也更为全面深入,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和谐竞争的人文品格。

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的一项光荣使命。在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时,必须要改变观念,从知识本位转移到表达本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统筹规划,构建一套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教改研究项目“ZHC视角下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2][6]魏晖:《国民语言能力建设刍议》,语言科学,2014年,第1期。

[3]黄春慧:《基于语文表达本位观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2期。

[4]陈少志等:《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走向与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1期。

[5]谭汝为:《关于汉语能力教学的八个理论问题》,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语篇翻译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对英语的实际需要。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后续课程是专业英语课程。然而,在公共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强,这对于其日后学习专业英语必定会产生巨大的障碍。而随着现代的发展,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英语作为一项技能对于大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对其而言,培养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后,翻译题型由原来的句子翻译改革为文段翻译,这对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和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又该如何规划和实施?

一、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具有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它们是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整体。听、说、读、写、译,既对立又统一,既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其中听是输入,说是输出,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而译实际是一种英汉转换的能力,听说是口译的基础,读写是笔译的基础,译作为五大技能中能力要求最高的一种技能,当英语学习者对英汉两种语言都熟练驾驭后,在翻译技能提高的同时,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必然也会相应提高。而培养和提高翻译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精确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起积极作用。在翻译训练中,学生还能培养自己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在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摸索和总结出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化地发挥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但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强调通过交际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而翻译教学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听、说、读、写等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体现出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二、语篇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倾向于从句中层面进行考查和分析,强调以词句为单位讲解翻译原则和技巧,并不太关心这些语句与上下文以及特定情境中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播单向地由教师指向学生,注重翻译的终端效果,即学生的译文。因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合作和互动相当有限,学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合作和交流,从而无法充分保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2004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试行方案将翻译列入考试项目,随后逐年增加翻译部分的难度,翻译部分的分值比例也相应增加,自2013年12起对翻译的考查内容又进行了调整,汉译英的翻译由原来的单句翻译变为段落翻译,译一段长度为140至160字典文段,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题材,分值也由原来的5%提高到15%。改革后的新题型主要测试学生语言整体输出的能力,而非仅仅停留在对语法、词汇以及固定搭配的考查。这一改革对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笔者认为,把语篇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中,这将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巨大的指导意义。

1.语篇翻译。语篇翻译即指以语篇为准进行翻译操作。其具体内涵是:(1)将译者的视野从字句扩展到句群,篇章等大于句的单位。(2)语篇类型、交际功能与翻译策略、方法密切相关。(3)语篇在一定的语境中发挥交际功能。翻译操作必须考虑翻译活动发生时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即翻译情境。

2.语篇翻译理论的作用。传统的翻译,多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分析与翻译,这种翻译方法注重字句的翻译技巧,而忽视了译文的语篇性。翻译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语法方面分析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了掌握短语和句子结构上,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语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翻译教学中,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翻译训练时,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水平的提高。首先,在语篇翻译中,学生就会考虑翻译活动发生时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即翻译情境,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次,语篇翻译理论要求译者能认真阅读原文,掌握文章的主题,能分析出文章发展的脉络,判断出文章的层次及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关系,这样学生就要借助词汇、语法手段及语义特征等来理解文章的语言结构(尤其在英译汉的练习中),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译者在处理信息解码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语言表层的特点,把源语言根据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逻辑关系处理成译文,这样学生在把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时(尤其在汉译英的练习中)就要注意这两种语言在词汇、短语搭配、句子结构、句序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才能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内容,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语篇翻译理论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翻译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建议

翻译既是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又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当把翻译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辅助手段时,翻译教学就能成为提高学生自身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当语篇翻译理论被有机地结合到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翻译训练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语篇翻译理论的运用则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语篇翻译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快速正确地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句的文化语境和词义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语义照应意识和语言对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

[3]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1.

[4]语篇翻译观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01(4).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11

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 当前, 我国高素质翻译人才的缺口极大, 而大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到2013年7月, 全国已有106所院校获批开设翻译本科专业, 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市场以及学生的需求。一方面,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规模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 人数众多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被长期忽视。然而, 事实上非英语专业高校学生中英语学科成绩优秀者具备语言基础好、知识面广且互补等优势, 是发掘和培育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重要源泉。复合型翻译人才指既有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翻译人才或精通外语并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 而前者大多来自非外语专业。高校有必要加大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与技巧, 培养有专业领域背景的翻译人才。通过翻译教学, 使非英语专业学生也能适应各类翻译工作, 且极有可能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出色译者。

第二, 自2013年12月份的考试起,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做了局部调整。其中的汉译英题型测试内容由原来分值比例占5%、答题时间五分钟的、五个带有明显特征的汉译英句子调整成为分值比例占15%的、答题时间为30分钟的汉译英段落翻译。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且程度为140~160个汉字。改革变化之大和比例之重凸显了这一题型的重要性。随着大学英语四级题型的改革, 翻译能力已成为一项考察重点, 而传统的英语教学轻视培养学生语言的翻译能力。如何适应CET 4改革后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使其融入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到达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成为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又一挑战。

第三, 从当前我国非外语教学状况来看, 翻译教学工作一直处于被冷落、被忽视的地位。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上的观念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缺乏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外语教学一直信奉“听、说、读、写”领先的理念, 其中难觅翻译之踪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的缺乏重视, 翻译教学分量一直很轻, 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甚至出现无“翻译教学”的情况。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进而导致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第四, 在大学英语教师中, 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师资不足等原因也是导致学生翻译能力缺陷的主要原因, 严重影响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就教学方法而言, 在非外语专业教学中, 由于长期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 很多教师仍旧沿袭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依旧被很多教师所奉行, 教学中仅仅围绕单词、语法来进行, 忽略了语篇因素, 更不用说构成翻译能力的程序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的培养, 进而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此外, 非外语专业翻译师资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一个优秀的外语翻译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在母语和外语上的双重造诣, 还需要有大量的翻译实践和其他所需的专业知识, 这对教师的能力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就翻译能力研究而言, 学术界主要通过观察译者行为所得出的“成分模式” (componential models) 来构建翻译能力的 (仝亚辉, 2010) 。中西方的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翻译能力由几种不同的能力组成, 并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不同研究的有Wilss (1976) ;Delisle (1980) ;Roberts (1984) ;Bell (1990) ;Nord (1991) ;Neubert (1994) ;Cao (1996) ;Schaffner (2010) ;Kelly (2005) ;以及PACTE专项研究小组 (2003, 2005) 。

国内研究者对翻译能力构成成分进行探讨的有刘宓庆 (1987) , 姜秋霞、权晓辉 (2002) , 杨晓荣 (2002) , 苗菊 (2006) , 王树槐、王若维 (2008) , 文军 (2010) , 冯全攻 (2010) 以及马会娟 (2013) 。

但是, 到目前为止,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学者就翻译能力建设问题开展的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专项研究, 其全称为“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 被称为“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能力模式”, 也最具有权威性。

PACTE小组全称为“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 成立于1997年10月, 主要从事译者翻译能力习得研究。该研究小组用实证-实验的方法, 研究翻译能力的性质、构成及其习得的过程和特点, 以及翻译能力的评估 (仝亚辉, 2010) 。

针对学者们对翻译能力所包含具体内容认识不统一的情况, PACTE小组以笔译能力为研究目标, 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验研究中得到的数据, 研究思维过程以及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能力。并且收集并分析译文电子数据库中的数据, 研究翻译作品。研究目的涉及三个方面:翻译能力研究、翻译能力习得研究以及针对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评估提出教学建议。

PACTE对翻译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认为翻译能力分为陈述性知识 (declarative knowledge) 和过程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 。

PACTE1998年首次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 (见图1) , 即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转换能力, 以及之前的研究中未曾涉及的策略能力 (或称为“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solving competence) 和心理生理能力。

在这个翻译能力模式中, 转换的能力被认为是翻译能力的核心。2000年PACTE的研究人员经过修订, 对翻译能力模式进行了重改进, 认为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五种子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 (见图2) 。其中, 策略能力是整个翻译能力模式的核心, 它影响着其他所有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PACTE模型已经被运用到职业译者训练, 以2005年“欧盟笔译硕士” (EMT) 项目最具影响力。EMT项目旨在培养未来服务于欧盟各机构的笔译人员的翻译能力, 目前已有来自16个欧盟成员国的34所高校正式开办。这足以说明PACTE的国际认可度。 (王传英, 2012)

3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关于人“如何理解, 如何认识”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和德国哲学家康德, 还有上世纪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以及瑞士和俄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都曾经阐述过建构主义的思想。该理论认为, 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 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 形成知识。认识的发展是主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谭业升, 2001)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建构性 (即主体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 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主动性、目的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观是对“传统”学习理论的变革, 与之伴随的是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章伟民, 2000) 。

作为教师, 尤其是教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课程的英语教师, 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法教学法教授翻译的做法, 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题,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再把学生当作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中, 教师是帮助者、管理者和中介者, 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建构主义教学法研究教学的立足点是在“学”上而不是在“教”上, 这是它与以往教学法截然不同之处 (程小川, 2003) 。而实践也证明,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 鉴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

最新改革后的CET-4试题中翻译题型的变化以及要求的提高, 本文提出拟运用PACTE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 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进行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能力的培养, 唤起大学英语对翻译教学的重视, 力争切实提高汉译英的水平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摘要:从当前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试题调整以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出发, 阐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提出将PACTE研究小组对翻译能力的构建模式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教学实践, 并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唤起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 培养并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

关键词:翻译能力,PACTE,研究小组,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马会娟.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3.

[2]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3]王传英.从“自然译者”到PACTE模型[J].中国科技翻译, 2012.

[4]谭业升.建构主义翻译教学邹议[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5]章伟民.建构主义及其教学设计原则[J].2003 (3) .

上一篇:营销团队激励口号模板下一篇:精选关于爱情的幸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