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024-09-30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共12篇)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1

1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人的思维左右其行动,一旦学生在对自身的认知方面出现偏差,将会对其未来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阻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屡走弯路。 而在职业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从其规划未来职业生涯之初就对自身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帮助其通过职业解析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使其在看到自身长处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的欠缺之处,进而使其能够准确地对其自身特性进行定位。这对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 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具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能力的同时学到更多的职业理论知识。

1.2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传统职业院校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 为提升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等,只是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职业院校教学的本质, 没有注重在个性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一些学生在毕业后拿到了较高的文凭,考取了各项证书,但却因为职业能力较低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严重违背了国家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思想。而在职业院校中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能力教学,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个性及优势有所发展,如有些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有些学生则具有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等, 这些都是社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因此总体来说,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3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与普通院校学生不同,职业院校学生从进入学校之初就确立了明确的就业方向,这与普通院校是不同的。 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重视培养并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使自身成长为一个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职业技能都过硬的全面化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有效地获取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在毕业后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使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学习观。

2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方式

2.1 构建完善的职业课程体系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想更好地对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必须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善的职业课程教学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促进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时期是其经验积累、智力发展、理论知识学习以及能力培养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其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的一个练习期和准备期。 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必须努力突破以往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当中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位置,建立更加完善的职业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除了日常的基础理论教学之外,还要在课堂教学当中适当增加案例、营销方案、市场分析、调查和讨论环节,并增设专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实践锻炼活动等。

2.2 完善大学生的职业导向工作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大学生的职业导向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 需要将其贯穿于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由于职业导向工作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在结合大学生当前阶段学习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特性的分析,来制订具体的职业导向工作计划,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大一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对自身的理想和目标进行明确,并努力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要将重点放在对自身交际、学习、创新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上。 大四的学生要在明确自身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地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为自身最终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2.3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基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职业院校当中有计划地开展类型多样的课外大学生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如举办产品销售、商务谈判、策划营销等模拟竞赛,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并且,我们还要善于对学生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以举办形式多样的社会职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将学生输送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使学生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实践与所学理论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 并在实践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 同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管理的具体要求,在模拟体验当中使学生在创新、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为其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参与实施者,对教学质量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而对于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来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其关键内容。 要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着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一定教学水平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本专业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授课时,要求教师能够抓住教学的重点,能够从以往的以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转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能够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拓展和更新。 而对于职业院校本身来说,应注重在实践能力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去锻炼,进而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更好的指导。

摘要:本文围绕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展开研究,首先从3个方面对职业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其次对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式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2

一、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逐年扩招,生源质量大不如前,这样也是就业率低的一个原因,眼高手低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通病,要想提高学生自身素养,除教师传授的知识外,更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想等多元化的素养,端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的合理,符合社会的发展观,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1.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化

大学生在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之后,专业能力是必要的素质基础。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较强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和科学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熟练专业实践,增强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教学的成果。

2.系统的职业化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指导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的指导,深入的挖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系列的.职业化指导,使学生端正态度,自觉提升自身素养,思考专业发展及规划自身未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人而异,全面了解职业规范与准则,凸显个性化和特定化,逐步提升每个人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实施的能力。

3.提供校企合作与定岗实习

校企合作是大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校园与企业直接连接的最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创设模拟的职场环境,学生熟悉环境和流程之后,学生具备了符合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直接上岗,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出所需的人才标准和需求,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达到教育的现代化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度融合。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假期进行专业的实习、实践,这样有助于积累社会经验,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可以具备某些优势。

三、结语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3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必备的岗位专业能力、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应有的基本通用能力以及适应社会整体发展与经济需求的跨职业关键能力。本文以高职旅游服务专业为例。

培养现状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受我国教育体制影响,多采用“学术型”模式,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间存在一定差距;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无法做到紧密衔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一些高职院校缺乏系统化设计,只注重学生的就业工作,忽视对学生进行基本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有学者指出目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不强,职业主体意识淡薄,缺乏职业价值意识及职业情感,缺乏正确的职业态度及职业理想。高职院校只有根据社会需求、行业职业特征、学生特点等改进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行业满意的优秀岗位服务与管理人才,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与根本。

培养模式建议

1.系统化、全员化的培养理念

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教师及教辅人员要深刻认识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意义,真正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根据笔者通过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相关专业408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学习初期学生对什么是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表现出茫然和困惑,对其认知与掌握经历了由茫然→肤浅→深刻、由无所谓→幻想→现实的发展过程。因此,应在入校开始就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高职的培养目标,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激发学习兴趣。学校及教师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入校伊始就要做有针对性的新生入学教育,从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在与学生分享旅游实践经验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和对酒店职业的美好向往。以“职业素质与礼仪”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才能成为优秀的酒店服务人员,完成对学生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服务形象的培养。

全社会共同创造优良的职业培养环境。职业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的工作,而且同时也与社会密切相关。为此,建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学校也应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创造培养环境,如举办各种大中型会议,选派高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使其真切感受服务的氛围、服务的内容、服务的重要性,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理念、服务意识、责任感,又锻炼了其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此外学校举办的诸如艺术节、科技月、女生节等,可帮助学生了解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需求设置课程。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通过对跨国酒店集团、国内知名酒店企业对岗位及岗位群的设定及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标准,整合设置重点突出、能用、够用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模块化课程。从目前职业教育较成功的欧美国家培养经验看,课程模块化建设势在必行。学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主旨下,设置5大模块课程。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模块学习,养成正确的世界观,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基本能力。职业基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酒店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养成正确的旅游服务职业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模块将训练学生掌握酒店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职业认证模块紧密与行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培养督促学生拥有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提升就业质量。拓展能力模块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储备。

整合课程内容与课时比例。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根据课程需要将理论课时与实际操作课时比例调整为1∶1 或1∶1.5。在对酒店服务岗位工作进行职责、任务、技能分解的基础上,设定岗位工作任务内容,制定胜任岗位工作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形成岗位能力分析表,以此确定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应用性和基础性,并保持课程一定的机动性与弹性,突出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多种教学形式结合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充分运用模拟情景法、专项训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以“酒水知识与调酒”课程为例,我们以星级酒店的常用酒水饮料为基础,结合地区特点及调酒师职业资格要求,对教学用酒水饮料进行整理、分类,采取以调兑形式、调兑方法、原料分类的方式,形成具代表性的常用酒水饮料项目,并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目标,引导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去做更多的课下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职业技能。

有效利用实训基地开展教学。通过实训、实践才能实现由知识到意识与能力的转化。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将非生产性实践、实训基地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全面开放,促进学生自主实训。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经营生产中引入酒店生产管理的相关要求,构建市场营销部、客户服务中心、前厅部、餐饮部等组织机构,营造仿真的酒店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职业生活气息。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要求学校与酒店企业建立广泛、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 可以满足学生在酒店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提高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的需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以满足酒店选拔人才,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同时,校企合作中因为酒店不同部门各类人才的积极参与,促进学校及教师在管理与教学时及时把握酒店行业的发展态势。

职业资格要求与教学紧密结合。积极将职业资格要求与教学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考取饭店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与本专业关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利于学生提升岗位竞争力。目前,学校正逐渐推广将这类证书的获取作为检验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重要指标。

4.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课程测评指标贴近企业需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重在构建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以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酒店对各工作岗位群的不同要求,依据专业课程特点细化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注重从酒店管理与服务的层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测评;制定考核指标时,不仅侧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且更重视学生对职业意识的认知、岗位技能的掌握、学习态度、劳动价值观、服务意识等内容的评价。

考核方式。依据课程的特点及要求,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团队评价以及酒店相关人员评价相结合的多方考评方式。如对基础理论知识以笔试形式为主。以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思维创新性题型为主,注重考核学生理解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应用技能课程,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采取应用技能过关考核、技术竞赛考核、专业设计考核、项目完成考核、模块测试、论文提交、情景模拟等形式,在评分上加大实际运用的比重,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

制定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综合量化考核。在学业成绩评定上,不以期末考核作为最终唯一的评价参照指标。在教学中加大平时学习态度、随堂测评、实际演练、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状况等部分的比重,避免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考核再冲击的现象,做到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并重。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4

一、对残障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

残障学生的就业与生存问题, 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指出:残障学生是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是就业困难群体中最需要扶持帮助的人群。全面提高残障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是适应国家整体就业形势发展的根本要求。一系列帮扶残障学生的政策与措施的出台, 使残障学生就业比例逐年增加, 但残障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还是不容乐观。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能够升入高级学校继续求学深造的只是少数, 绝大多数学生都将直接面临如何融入社会的课题。通过对残障毕业生的调查、摸底, 发现56%的学生在就业之后却在单位干不长, 48%学生的得不到别人的理解, 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通, 工作上稍有不适就负气离岗。62%的用人单位感觉难以和这些特殊的员工沟通。残障学生很痛苦, 用人单位很无奈。而更无奈和痛苦的是下岗之后残障学生又很少能找到更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积极主动的职业意识和完备的职业能力, 工作中缺少积极性、主动性、担当性。因而, 如何让残障学生真正做一个自理、自立的人, 如何创造一个使他们能够成功、成才的环境, 让学生把未来美好的前途寄托在具体的事情上, 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 让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不再是走入社会前的冲刺线, 而是作为定夺学生未来的起跑线, 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内涵

残障学生职业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导向, 是在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认识职业、了解职业、争取岗位成就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

职业能力是残障学生从事某项职业所具有的多种能力, 其中包括身心素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技能等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一切内容。

三、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残障学生除了进行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多方面融入社会的综合素质培养外, 还应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平等地参与社会、求职谋生, 回归社会。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残障学生获得完整人格和幸福生活的关键。

(一) 培养残障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视力、听力障碍学生联想的特征数量少, 分布分散, 概念表征受感知觉经验缺失。而智力障碍学生的感知速度减慢, 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残障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听觉缺陷、视觉缺陷、智力缺陷,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视力、感知觉以及识别能力的发展, 在记忆、思维、理解等方面的发展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学生。而靠视觉、触觉、感觉了解外部环境, 获得的信息量少, 极易受表面现象的影响, 所以他们大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卑、孤僻的心理, 容易急躁、盲从、多疑, 希望与社会交往但又怕与社会交往的心态远远超乎正常人。

(二) 认知水平是培养残障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

一个人能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修养。特殊教育学校是残障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主渠道。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应该从娃娃抓起, 从一点一滴抓起, 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抓起, 开设适应性课程, 发掘潜能, 发展其个性和特长, 充分利用学生的长处, 不仅仅进行“扬长”教育, 还要根据学生生理缺陷进行“补偿”教育, 课程的设置应以“生活化、有意义”为教学原则, 以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为出发点来设置课程和教学环境, 整合教学资源, 从学生本体生活逐步延伸至家庭、学校、社区生活。设置课程时应根据智残疾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多层次、小步子循序渐进地进行, 拓宽知识面, 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三) 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培养残障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

残障学生应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 要看到自身的优势, 还要根据自身的优势, 从小制定生活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在特教学校中, 大多数学生, 尤其是智力较好的听视障学生表现为:平时不爱和同学交往, 自卑孤独, 敏感多疑, 情绪不稳定, 心理失衡, 苦闷、焦虑、急躁, 难以自我调适,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应该干什么。所以, 心理辅导与咨询不应该是就业前的临阵磨枪, 在残障学生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需加以引导, 并促成正确的职业意识与信念。贯穿于残障学生受教育的各个阶段, 帮助悦纳自己, 树立自信自强的就业信念, 发掘自身的就业资本。自从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来, 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以成功残障学生案例以及身边毕业的同学的成功就业案例来教育学生, 鼓励他们磨炼自己的意志, 以达到自立、自强的渗透教育。通过开展心理课和个别的心理辅导、教师关注以及组织他们与健全学生一起活动, 一同登台表演, 一同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 让他们平等参与, 享受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和孤僻, 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

四、培养残障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 课程管理, 是对学生进行初级职业道德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在各种课程设置中, 教师时刻不忘教育对象的现实, 用实际生活中的“好人好事”, 挖掘残障学生的潜能, 注重集聚学生正能量, 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焕发出学生潜在的美德, 并夸张地给予“正面肯定”, 使学生在尽享“成功”的喜悦中, 感受健康的道德素养。在综合实践课堂上, 教师通过“抓拍”身边“违章”的典型学生和事件, 搜集以往毕业生的“负面”信息, 结合多媒体教学, 进行案例分析, 让学生模仿体验、感受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让学生知法、懂法, 明辨是非,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为今后就业、择业奠定基础。

(二) 技能教育, 搭建培养学生初级职业意识的平台

主观的就业需求与意识较弱是残障学生就业现状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因此, 未来的职业教育, 传授就业技能, 职业指导, 不但要分层, 且在系统内部各层次之间能够相互联通, 相互联动, 培训计划与跟踪服务应该贯穿于特殊教育的全程。要根据智障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在课程设置中侧重应用和操作,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为主, 强化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要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训练。从每个学生认知的程度、技能的高低、学习的风格、情感的体验出发, 建立“个别化、生活化、一体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低年级阶段注重文化教育和生活自理, 强化康复训练;中年级是“一体化”承上启下的衔接, 学校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障碍学生的需要提供一体化系列化的课程服务, 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满足职业教育“全员性、一体化、全程化”的学习需要;以文化教育为主, 康复训练课, 劳动训练课, 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穿插进行;实施“个别化”教育, 在“以人为本”和“个别化教思想”的指导下采用多样化的学习, 以个训、组训、分组分层、动态分组等形式关注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有针对性地实施课程。

为了使学生将来能有稳定的工作, 一定的技能是必要的, 良好的行为养成和职业素养也应具备, 所以学生进校门就要长期地对他们进行行为养成、劳动观念、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强化训练。调动人的代偿功能和潜能, 扬长避短, 使受限制和伤害的残障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

(三) 认清时弊, 教师在教育培养中汲取教训

从68名毕业生的具体调查情况分析中发现, 残障学生在职业意识上存在着如下问题:

1.就业观念不“务实”, 好高骛远。不懂得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职业要求来选择职业。我校前些年毕业的一部分听障学生, 毕业时都和相关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 走上工作岗位后并不安心工作, 嫌弃工作条件不好, 工作累, 工资少, 稍遇挫折, 便选择了放弃。

2.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认识不够, 缺乏参与竞争, 更缺乏迎接社会挑选的勇气和信心。

3.等待观望, 缺乏创业精神。针对以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防患于未然, 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各个实践环节中, 注重焕发学生的内驱力, 在“提醒”中强化“实战”, 让学生提高认识, 矫正不足, 提高残障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职业行为能力

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教育,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有针对性地渗透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养成教育理念。时时都以一句“上学如上班, 上课如上岗”的标语提示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按着行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师以行业的标准为尺度来衡量学生的行为。

(一) 端庄仪态的培养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场合, 第一印象很关键, 对于残障学生也不例外。而第一印象占首要地位的是个人的仪态。仪态是指一个人的举手投足, 站、坐、走、手势等。优美的仪态是一种动态美, 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风度, 不能因为残障学生就对他们放宽要求。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开始, 我校教师就很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班会课、专业课、教室里、楼道中、校园里, 教师无时无处不细心观察着学生的一举一动, 做到及时表扬, 鼓励优秀, 批评纠正不良行为。

(二) 服务能力的培养

胜任一份工作, 必须要“勤”, 做到眼中有活。残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原因, 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反应较慢、不灵活、服务能力欠缺。在学校教学中, 教师时时注重服务能力的培养。比如, 开会时给老师搬张椅子, 上课前帮老师拿相关教具, 擦干净黑板;平时, 地面保持干净整洁, 拖把笤帚放整齐, 主动捡起一片纸屑;同学之间相互礼让, 见人问好, 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六、对残障学生加强就业前的指导培养

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特点和国家有关就业政策,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做一个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学指导中向残障学生强调职业特点、意义, 让他们懂得职业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才华的场所, 使残障学生逐渐产生对职业的热爱之情。通过就业指导, 让他们亲身感受, 主动探索, 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1.利用组织主题讲座、课余谈心等形式, 进行有关创业概念、创业条件、可供创业类型等内容的教育。通过学习与交流, 大部分残障学生对创业的概念、条件、优惠政策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职业指导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残障学生渗透职业理想和敬业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教育。随着学习的深入, 残障学生对自己毕业所从事职业的认识逐渐深刻, 对职业所包括的各种条件的意义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实践行为逐渐发生变化。

七、以实训教学为中心, 强化残障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

通过与联办单位产教结合, 建立适应残障学生专业发展的实训基地, 利用这些实训基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 遵章守纪,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残障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 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而哪些事又必须做,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责任意识的建立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 教师在残障学生进行实习之前, 首先, 要组织好实习规章制度的学习, 通过制度的学习, 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其次, 对于残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 教育学生应懂得取长补短, 尊重与帮助他人, 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再次, 在实习场所张贴管理标准, 在残障学生实习过程中, 努力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除了锻炼专业技能之外, 按照规章制度维持班集体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氛围也是每个学生的职责所在。教师应该在多方面对残障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并及时进行监督检查, 直至学生把事情做好为止, 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适应所属环境。

(二) 灵活分工, 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协作是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开展残疾学生志愿者活动, 开展义工活动, 为社区、街道义务清洁卫生, 为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理发、整理衣物, 使残障学生学会沟通, 学会自理。在残障学生实习时, 我们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进行分组, 共同完成一些综合类实习任务。如实训檀香的制作, 需要几道工序, 单凭一名学生的努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需要几个学生合作才能完成。此时,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实习小组, 分工合作, 完成实习任务。在此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尽自己所能与他人协作, 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他们相互纠正, 相互促进, 共同克服困难, 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由于合作的成功, 会使学生的自信得到增强, 对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的成效都有直接影响。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知道同学之间的互助作用。

(三) 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持续提高的保障

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是当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关注残障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让残疾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和素质教育的要义, 更是社会发展的应有品格。对残障学生实施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残障学生服务于社会, 做自尊、自强、自立的人。如何真正地踏入社会仅靠学校与教师远远不够, 必须有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支持残障学生。建立完善的残障学生职业教育体系, 是改变残障学生就业现状的重要策略, 各级政府应整合资源, 集中人力、物力, 以社区为单位集中办好职业培训基地。大力办好地区福利性企业, 使企业和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长期的生产与输送关系。各社区也应积极行动起来, 与学校、家长密切配合, 给残障学生以广阔的训练空间, 主动搭好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

总之, 经过长期的生活能力培养、明理学习、导行教育、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等多元化教学, 大部分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有了一定提高, 努力、自觉、主动, 并能积极寻求自身的优点、特长, 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一切工作, 部分重度智残学生表现得比普通人更忠诚。他们的职业行为能力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因而学校在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上, 一定要站在“对残障学生的未来生活负责”的角度, 承担起积极的责任, 主动寻求各种路径和方法。同时, 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全新的残障学生资源观, 从“比较优势”原理, 分析各类残障学生人力资源。学校、家庭与社会也要共同努力让残障学生成为自强不息、自食其力、创造财富、享受人生幸福的真正的劳动者。

摘要: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就是残障学生的就业之基。培养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是解决残障学生就业的关键。从对残障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到对残障学生心理素质、养成教育、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残障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银梅.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5) .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典型案例) 篇5

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急需大量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拥有专业技术的同时,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工作环境,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所从事的工作及相关活动所必备的能力。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以比促学,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学校内部各系可以根据学习进程,各专业学生分别开展学生技能大赛,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好方法。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以此为出发点,在2013年组织了沙盘模拟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典型案例1:沙盘模拟大赛

一、概况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学科组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于2005年由用友公司发起,面向全国院校开展的ERP沙盘对抗赛,至今,累计参赛学生22万人,不仅居同类赛事之首,更成为当代大学生一年一度的盛会,也是教育部门、企业、院校合作的共同硕果。本届大赛于2013年4月初起在全国32个省区历时4个月,从9000支参赛队中经过省赛,选拔出101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我院管理工程系代表队从省赛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比赛分为两个阶段:

1、省级比赛阶段:

省级比赛于5月24日-26日在保定市河北金融学院成功举办。此次比赛全省五十多个高校代表队参赛,达到了历年的参赛队伍的最大规模。在此次河北省总决赛中,专科组共22支代表队,管理工程系郭世春老师带领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5名参赛选手通过激烈角逐与对抗,最终荣获河北省总决赛一等奖。

2、国家级比赛阶段:

2013年8月22日-25日,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成功举办。参加此次全国比赛共77所高职类院校,参赛队员及指导教师共400余人。管理工程系在全省决赛到筹备全国决赛期间,多次组织参赛同学参加网络对抗赛,反复研讨比赛方案。通过激烈竞争,荣获此次比赛的全国三等奖,郭世春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及“用友新道优秀沙盘名师”荣誉称号。

二、目标

通过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让学生体验企业间的竞争,熟悉生产制造、渠道建设、订单争取等多个环节的运营模拟,提升学生系统思考、整体构架的企业运营和管理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

三、实施过程

1、讲授课程内容

2012—2013学管理工程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11级学生开设了ERP课程,任课教师为郭世春老师。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课赛结合的方式,结合比赛规则系统讲解课程内容,学生学习在比赛中进行。使学生不仅仅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在结合比赛开展实践操作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2、组织校内预选赛

管理工程系从2013年3月初开展模拟沙盘大赛预选赛。在长达2个月的预选赛中,通过激烈竞争,管理工程系吕凯悦、王静、何娇等5名同学表现突出,入围决赛。该5名同学成为参加2013年省级模拟沙盘大赛的重点培育对象。

3、备战省级比赛

在此阶段,指导教师郭世春老师主要对校内预选赛中筛选出的5名同学传授比赛技巧。为5名同学设计模拟比赛现场,反复进行操练。在省级比赛中,我院管理工程系代表队荣获比赛一等奖,并取得参加国家级比赛资格。

4、备战国家级比赛

在备战国家级比赛期间,郭世春老师带领5名同学多次参加网络对抗赛,刻苦训练,反复研讨比赛方案,增加同学们的经验。在比赛中,5位同学稳扎稳打,从容镇定,通过模拟企业经营和创业设计融合的比赛形式,展示了团队协作、沟通、管理、应变等多项能力。最终荣获全国比赛三等奖。

四、体会与思考

参加此次比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很多收获:

1、训练学生认知企业、熟悉业务、掌握工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2、促进院校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提供教师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为教师提供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本届大赛除主赛场竞赛活动外,同时设置实践教学成果展、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教学观摩区、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主管政府部门、实践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代表、高校校长、实践教学精英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围绕院校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校级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解决方案等主题展开讨论,并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享、实验教学经验分享、实验教学精品课程体验等活动,为全国参赛高校领导、老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推动院校实践教学改革。

4、吸引企业参与,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为企业推荐优秀人才。

典型案例2: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一、概况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业类竞赛。该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为响应团省委、省学联号召,根据《关于2009河北青年就业行动的意见》文件精神,激发大学生创业就业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为此2013年11月学院团委主办管理工程系承办第一届 “挑战杯”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二、主要目标

通过创业大赛这一平台使同学们把专业知识、就业知识、创业知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融入到比赛中,并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树立新型就业理念。

三、活动过程

1、成立社团,组织活动

在学院团委、系团总支的大力支持下,管理工程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牵头组织本专业学生组建扬帆创业社团,此次大赛主要由该社团学生进行组织,教师负责指导和监控,以此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

2、活动宣传

前期的宣传主要通过展板、网络、简讯、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得前期宣传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报名阶段共有32支代表队积极参与。

3、比赛阶段

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

初赛阶段评委由专业教师组成,评委按照评分标准筛选各个团队的创业方案,最终有15个创业团队进入复赛。复赛阶段要求参赛队伍进行15分钟的项目介绍并回答评委提问。通过层层筛选有7个创业团队进入决赛。

决赛阶段,比赛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选手们围绕主题,结合多媒体进行作品介绍。主答辩人论述整个项目背景以及团队简介,并从项目介绍、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财务分析、风险投资、公司战略等方向阐述创业计划。最后团队代表对在场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辩。

比赛最后评选出一等奖一队,二等奖两队,三等奖四队。本届竞赛的优秀作品将被推荐参加2014年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四、体会与思考

1、创业计划大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开始技能的比拼,到理念、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及表现技法综合的比拼,不仅能巩固知识,磨练了意志,更开阔了眼界。

2、学生在充分的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环境的前提下,能够科学地树立目标,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为今后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3、竞赛对于学校专业课程来说,是一个补充和激励的机制。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篇6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为国家、地方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更需要大量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又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所以,对高职院校来讲,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一是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指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职业能力教育就是培养高职学生具备从事一项工作的能力,归纳起来,有三类: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多次强调,提出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所以,高职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1.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其他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出现的高技能型人才短缺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归根到底就是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过硬的职业能力,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因此,职业能力培养更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

2.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高职教育也在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谋求进步。但是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职业能力培养的弊病,有些高职院校还不能全面而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培养方案没有科学而系统地整合。这些问题导致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市场定位,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和较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3.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统一地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有利于与企业行业的接轨,尽快转变角色;有利于学生职业观的正确树立。因此,必须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合理设置专业,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从而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从自身办学条件出发,根据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和状况,通过科学规范严密的市场调研,设置特色专业,经过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及人才需求变化,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可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布局更合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市场需求对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及时加以调整、优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由学习知识方法主导型向职业能力培养主导型转变,实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综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应注重实用性,趋向综合化,在保证基本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与新技术有关的课程及创业教育课程,使课程体系成为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老师讲,学生听”等陈旧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采用项目法教学,根据岗位设置将工作划分为任务模块,模块下设置子任务,将技能知识点贯穿其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完成学习和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合作沟通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质量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来说,重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教学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对本专业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所以,对于职业院校本身来说,应注重在实践能力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加强制度健全,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园,走上企业工作岗位进行锻炼,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也可以对学生实践进行更好地指导。

4.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实践环境中,通过实验(试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顶岗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式”。实践性课程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可以训练职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养成积极的职业态度,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还必须建设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和学校合作共赢,这样才能保障双方长期合作,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5.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目前,很多高职毕业生对就业问题比较盲目、缺乏职业发展规划,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没有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在校学习期间更多的是被动式学习。因而,高职院校要不断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和科学规范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体系,通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增强学生职业意识。

6.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与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相结合。

职业技能大赛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通过举办和参与职业技能大赛,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参加技能大赛为契机,使学生在大赛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大大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为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要求,需要高职院校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学生就业所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需要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真正实现“课岗证”融通。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使高职教育更适应社会需求。

总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实用型人才,应当充分认清社会形势和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职业意识,严格职业资格证书取得制度,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真正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彩宁.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及实施方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2).

[2]熊绍高.试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

[3]叶玮光,陈军,刘晓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养成途径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

[4]胡英芹,郑淮.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2).

[5]袁晓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现代农业.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思考 篇7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容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这也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1.从学生方面看, 对职业能力认识不够。有研究者曾指出, 将近80%的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就很好了, 主体意识不强, 对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没有更多的清晰概念, 将职业能力与找工作等同。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将找到工作作为自己根本且唯一的目标, 不能主动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从学校方面看, 对职业能力重视不够。据调查, 在求职过程中, 最困扰毕业生的十项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就业指导不够。原因主要是就业指导方面学校缺乏专业的机构和人员, 没有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制度, 就业指导课主要就是开展就业政策的宣传、择业技巧讲解等, 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把握自身的优势实现更好的发展。

3.从企业方面看, 职业能力与需求不匹配。企业需要的是“上岗即工作”的毕业生。有些学校认为只要学生找到一份工作, 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不能满足企业的期望。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深入有效的沟通,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生的的顺利择业。

二、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经济社会对从业人员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人的道德、态度、意志等层面的内在素质, 还包括在职场上的工作思维、方式, 职场规则、常识等, 就是怎样做人、做事的能力。高职学生在初中阶段, 他们的语、数、外等成绩不是很突出, 这很容易造成他们缺乏自信心, 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渺茫。高职学生在课程教学及校园活动中, 必须强化自己的职业素质, 增强自己的体质, 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端正自己的态度, 磨练并增强自己的意志。

2.职业生涯协调管理能力。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表现为内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选择与抉择能力、获取与分析信息、整合与利用资源、了解与分析职业环境、处于个人生命周期与职业发展周期冲突的能力、规划职业与转换职业的能力等, 是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负责的表现。

3.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动手操作、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或制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 更是保证高职学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更是专门人才必备的实践技能, 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不可或缺的保证。

4.良好的语言运用与沟通能力。社会是由人际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 交际沟通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表面上来看, 沟通能力似乎就是一种能说会道的能力, 实际上它包罗了一个从穿衣打扮到言谈举止等一切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 他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 人生价值得到体现, 取得事业的成功。

5.团队协作能力。社会是一个团体, 人不能离开社会团体而单独存在。团结合作、协同攻关是团队作战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 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需要, 并不遗余力地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真正达到1+1>2的积极效果。

6.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是职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体现在结合专业特点, 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 创造出满足或超越社会需求或期望的产品, 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1.加强个体指导。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特长, 对学生进行职业评价, 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职业期望, 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指导、帮助学生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 分阶段、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内容, 逐步提升职业综合素质。

2.加强就业指导。突出职业能力培训的长期性和针对性, 强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全程就业指导。第一年重点进行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 初步建立事业目标;第二年重点进行就业观念、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同时强化人文素养提升;第三年重点进行就业政策指导、交流就业信息, 为学生的成功就业与创业打下基础。

3.加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社会性强, 涉及面广。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 要牢固树立多赢思想, 高职院校应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加强与毕业生联系沟通, 多方面了解社会最新需求, 将教育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 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的立交桥, 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效。

4.加强高职学生交流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 充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沟通相关任务, 加强团结协作, 发挥自己才能, 提升干事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系列活动, 以情境吸引人、熏陶人、感染人, 培养学生的兴趣、团结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创造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和要求, 从学生、学校、企业等角度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能力的措施建议, 以供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艳东.高职院校IT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2010.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8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一种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 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 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 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发挥作用。我校把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是基于以下方面的思考:

1.1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信息经济时代, 产品结构、经济结构都在发生变化, 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企业的生产方式在加快转变, 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因此,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 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是时代同赋予我们的责任。

1.2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持续发展的要求

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近几年,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 各地中等职校整合资源, 调整布局, 扩大规模, 使得职业教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隐含着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 缺乏主动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主动创业创新的精神与意识, 继续学习的能力比较差等诸多问题。而重视并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的培养, 是解决上述问题,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增强学生从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3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教育的最核心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有力保障。其次, 职业教育能够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现实环境基础, 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职业教育能够在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个性差别、职业的定向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重点发展, 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更自由的发展。

2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框架

中等职教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这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我们建立了三维立体的工作框架 (如图1所示) , 其立足点是人, 即以学生为本, 这是研究工作的基点和终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和价值基础, 学校的一切工作说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 因此, 目标、管理、课程三维的落脚点也指向“人”。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全面素质的反映, 而这一培养目标是通过构建课程和优化管理来得以实现。这一培养框架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目标;课程;管理;实施;评价。

上述的五项要素组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结构, 其关系如图2所示。

3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原则

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工作中, 应注意以下的几个原则:

3.1 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以人为本作为实施工作的核心及价值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首先要打造一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师队伍, 以教师为本, 通过教师的发展, 带动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校的发展。其次, 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营造平等、友爱, 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其智力和技能, 发掘其心智和潜能, 为其今后的成才与就业创业创造夯实基础。

3.2 不断创新的原则

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 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力争寻求更好的方法、途径, 达到培养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 工作的不断创新就是加强学习, 不断思考, 有新的点子, 新的举措, 新的办法来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 这就是创新;对于每个教职工来说, 只要把本职工作的每件容易做的小事认真抓好, 把每件不起眼的细节扎实抓严, 把人人都想到的事做实, 做得富有成效, 把一般人不在意的东西做得叫人感到需要在意, 把大家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做得有滋有味。

3.3 突出实践的原则

3.3.1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达到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寓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于各项有效教育活动之中。

3.3.2 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与学生对话, 倾听学生的心声, 使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3.3.3 要实施课程改革,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任务教学、项目式课程教学, 注重技能与职业资格考核的衔接, 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整体推进的原则

3.4.1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3.4.2要用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人, 全面科学的制度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及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3.4.3要用和谐的情感凝聚人。教育资源最主要的是人才资源, 只有充分调动人的非智力因素, 才能提高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效能。总之,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学生发展、中职事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并且代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因此,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 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并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就一定会将学校工作精细化, 结果精品化, 形成学校的品牌, 提升学校的内涵和知名度。

摘要:职业能力建设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突出面临的问题, 社会要进步, 学校要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因此在职业学校的培养中, 必须将人做为一切发展的中心和立足点, 通过不断的创新,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原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 1998, 2, 16.

[2]梁世翔.以学生为中心的职教模式理论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 2003 (2) .

[3]甄凯玉.综合职业能力的特征[J].机械职业教育, 2003 (11) .

[4]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1 (10) .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初探 篇9

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基础

实训基地是开设实验、实训课的先决条件, 没有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就无法进行, 就会使专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学生的动手机会少, 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就无从谈起。如果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 找不到工作, 学校也就面临招生的困难。为此, 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的条件和机会。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盲目设置专业, 没有一点实训条件。因此, 学校在设置招生专业时必须要有相应的硬件, 达到相应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的要求, 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才能招生, 才能保证学生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 为学生就业服务。

2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前提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兼结合的队伍, 应能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从个体来说, 应既有教学能力又有该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既懂理论知识又会操作的教师, 再好的设备也无法正常运行, 因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前提。

首先, 坚持在职培训为主, 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 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 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 进行开发、服务, 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 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 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其次,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加深教与学的交流, 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 充实到实习教师队伍中去, 利用他们来带动青年教师, 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操作技能。

再次,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内“培”、外“聘”等多种途径, 吸收非师范类的综合性大学和各类专门院校的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3 改革教学方法,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关键

3.1 构建以提高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育体系

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 在内容的选择上, 要跳出学科系统体系, 从提高素质和加强应用的角度选择教材的内容, 满足专业岗位需求。教学中要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 强化知识的运用。职业能力的培养, 必须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完成。因而高职院校必须以“发展人人, 人人发展”为主线, 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格教育为基石, 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作为根本任务, 通过开展系列的教育活动, 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当中,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2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提高职业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应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课程安排中得到体现。高职院校必须牢固确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 努力实现以“三个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为核心的根本转变, 切实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放在首位, 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实行一系列变革。首先, 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层面的设计,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其次, 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第三, 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3.3 构建学生主动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 (以教师为主) , 教学手段落后 (粉笔加黑板) 的局面并没有根本转变, 教学方法依然奉行的是教师单向灌输式。在教学手段上, 大部分教师依然习惯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枝粉笔的教学方式, 而忽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因此, 应积极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项目教学法,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 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 方案的设计, 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 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法, 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由于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要独立完成每一个环节, 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 各个环节之间要相互协调, 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 各个环节之间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 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总之, 通过一个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 学生不再是一门门学习单一学科的学习, 而是综合知识的获得, 是相对完整的一块综合的知识团, 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 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制度是提高职业能力的保障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篇10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造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欠缺、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有着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原因。从大环境看,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忽视了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 导致了教育结构的不合理, 出现了当前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状况。从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看, 也有着多方面的问题。

1) 高职教育大而不强。近年来, 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学校数量、在校学生数有了显著增加, 并且已在向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 即质量和效益方面转移, 但还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仍重视做“大”而忽视做“强”。

2) 教学组织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在观念上仍然存有学科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 课程教材仍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传统课程观、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

3) 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环节薄弱。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是获得直接的经验知识, 训练职业技能, 形成实际工作能力, 养成积极的职业态度等重要环节。这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界, 多年来一直将实践课程称之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于在观念上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门课程, 在实际工作中就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和能力的发展。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把加强所谓“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来, 不少学校大量增加了实践课程时数, 有的已占40%~50%, 有的专业还要多, 这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但是, 实践课程时数的增加并未取得相应的预期效果, 其原因主要有:第一, 观念上的局限, 人们在传统上笼统地将锻炼所谓的“动手能力”作为实践课目标;第二, 课程结构的“刚性”, 实践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分段开设, 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因而, 仍然未能够解决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不能得到系统训练的问题。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对策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努力实现从教师的外在教育向学生的内在追求转化, 从理论教育向实践锻炼拓展。这就要求职业能力培养必须贯穿于学生实践的全过程。

1) 校内的实验、实训、实习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要依靠校内的实训场所。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 改善校内实践环境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要不断增加对校内实训场所的资金投入, 按企业生产环境的要求建立实训基地。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 要认识到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实现从重硬件建设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的工作新思路转变, 建立一系列规范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制度, 引入企业生产管理的相关要求, 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职业生活气息, 领悟到较真实的职业精神。为了增加学生专业实践的时间, 实验、实训基地在课余时间应向学生开放, 使学生在自主选择实验、实训项目的过程中, 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和提高。

2)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内容实施不同的实践方案,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是顶岗见习。有学期内轮流顶岗见习和假期顶岗实习两种。高职院校各教学部门要主动与社会联系, 在各类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根据它们的业务需要每学期派出若干批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见习;要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生产实习, 使学生既能得到校内老师的教育, 又能得到校外行家的指导。第三学年, 要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使学生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二是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 大胆引进企业,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路子, 使学生在全真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背景下, 轮流参加实质性生产、经营和管理, 做到产学结合, 工学交替。

3) 课外实践活动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补充。课外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对学生的锻炼和影响也是极为广泛的。在组织学生课外实践时有意识地引入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和延伸。要积极探索职业能力培养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一是技能性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专业课老师的作用, 实施“专业导师制”, 要求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承担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或学校某一专业方面的技术维护, 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技能竞赛, 组织校内“技能节”活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技能性实践的积极性。二是专业性的课外实践活动。专业导师将“全真”或“仿真”的课题布置给学生,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愿望选择某个项目, 然后进行设计和制作, 学生作品成果由学校以“实作展”的形式进行展示, 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和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三是素质拓展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学校要组织文化艺术节, 科技下乡, 志愿者服务队, 心理素质拓展营等实践活动, 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开拓、创新、团队、诚信、奉献、敬业等职业精神, 全方位培养学生走向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进取意识和沟通能力。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学活动;职业能力;培养措施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社会提供专业型、综合型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职业能力是衡量现代职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行动导向”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推广,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本文主要对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培养措施进行探讨,从而促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开始逐渐对其进行关注,投入了更多的优惠和支持政策,职业教育的开展和壮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一门专业的职业技能。国家通过资助农村贫困学生、对对口专业的学生进行适当学费减免等政策来支持职业教育的顺利进行,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各个学校在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实际需求。[1]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有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重视。职业能力按照当今教育理念的分析,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三大部分,专业能力是学生要掌握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实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社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基本社会交往以及职业活动的实际行为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学生在各种职业活动中所需要掌握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分析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相关能力等,职业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就业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加大重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培养和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措施

职业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劳动技能、责任观念,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生产本领、管理知识,提升基本专业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培养和教学方法。

1.机电一体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作为专业性较强、需求量较大的职业,其毕业生多在设备调试、安装、维修、管理以及销售等领域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训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各种实训操作中,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实践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安装调试以及维修基本能力得到锻炼。[2]教师可以科学划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解机电器械调试和安装的相关要点等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学生的实训课程,让他们把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问和问题当场提出,并请教实训指导教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目的。

2.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要掌握三项基础性的技能,即计算机、驾驶和英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性的相关知识之外,还要能够熟练操作各类软件,具备动漫动画制作、网络维护、处理图片等基本能力,结合当今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用人需求,保证理论课程的设置状况满足基本教学需求,采用实践课程来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网络组建大赛、装机大赛等活动来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3]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独自设计各种网页,从美观性、实用性、创意性以及功能性等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评比。通过各种3DSMax、Flash以及PS等软件来制作各种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娱乐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组织并培训学生参加各种资格和等级考试,让学生获取相应的证书,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能力,以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措施

会计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与用人单位所提出的相关技能要求紧密结合,例如成本核算员、出纳员、审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岗位需求各不相同,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综合分析各种需求,通过“计算技术、基础会计”等科目来培养学生的珠算技能、设置账户、审核凭证、填制凭证、复式记账等实际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各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端正学生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丰富学生的工作方法,让学生能够实现对各种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建立相对完善的技能结构。还要让学生在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之后,参与到证书的考试过程中,实现轻松就业的教育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学校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各种专业性人才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国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学活动要立足社会发展现状,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训过程中,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多企业需求、社会满意的各类专业性技能人才,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作能力得以提升,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君,唐妍.高职生终身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1).

[2].李兰,张小锋,陈丽媛.中外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

[3].莫春兰.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4].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

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析 篇12

一、高职会计学生就业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一) 高职会计学生就业岗位群。

通过对我院近五年约1, 200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发现, 高职会计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主要的岗位群是出纳、会计助理、会计人员等岗位, 涉及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保险机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代理公司等。

(二) 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针对学生就业的岗位群, 通过对近两年来浙江省的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要求进行的调查, 归纳总结见表1。 (表1)

从总体上看, 各个招聘单位对会计岗位人员要求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表达、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较强责任心;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学习能力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又不断涌现新的要求, 主要包括:对会计专业资格证书要求越来越严格。很多单位的招聘底线都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则会要求至少具有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师职称, 并且强调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工作环境、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来应对。

二、构建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框架

结合我国会计岗位需求的现状和社会环境变化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 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 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它具有适用性、通用性,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及是非辨别能力等。

(二)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高职会计学生从事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 包括:

1、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会计专业学科知识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以及税法、经济法、会计法等知识, 并且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对业务进行分析及熟练完成会计业务处理。

2、组织管理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和管理实践, 所以会计人员对经济学、管理学、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知识都应有所涉及和了解,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团队合作能力。

财务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的, 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会计人员要具有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才能将工作完成得更好, 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十分关注的。

4、职业判断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会计人员时常面临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 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根据对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 作出最公允的判断, 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出合理的、公允的处理。

(三) 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有些知识用不上、有些知识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 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学会学习, 尽快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现代社会信息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 “一次教育, 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据有关统计, 一个人所需要的知识5%~10%来自于学校学习, 而另外的90%~95%是要通过在以后工作过程和继续教育获得的。因而, 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理论、会计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企业的经济业务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 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习账务处理时不能死记硬背, 要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 掌握会计的方法, 学会能够用现有的知识推敲出相似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 这才是终身受用的。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 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指导性文件, 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案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就业为导向,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 立足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特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与岗位能力紧密相接的课程体系, 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并要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 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设计。

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 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目前,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许多课程设置体现的是专才教育的模式, 过分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 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科严重分离, 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无法跳出会计的框架, 学生无法全面理解会计, 对未来职业发展不利;课程体系设计应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梳理, 实施典型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分析, 邀请企业财务专家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 并召开研讨会, 按照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图1) , 对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性重构, 开发设计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由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职业考证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组成的“五层次”递进式的职业 (专业) 教育课程体系, 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实践以“岗位”、“能力”为主。

(三)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 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针对岗位技能, 以工作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以实践性知识和经过选择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主, 理论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应用, 而不是知识本身, 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做”, 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使学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理解实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应注意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定位、注意当地的需求及当地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 兼顾前后续课程。

高职会计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因而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 要系统考虑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根据人才的培养要求, 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 课程教学的组织要以工作项目和任务来引领, 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 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多种教学方法交叉运用。

教学过程中, 应贴近企业实际, 用企业实际业务解释会计理论, 便于学生理解。以学生为主体,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多启发、多引导, 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

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 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法。

按照财务岗位设置, 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一角色,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分工合作能力, 如会计实训课程中分别设置出纳、会计和财务主管岗位, 进行分组实验。

3、情境式教学法。

模拟企业实际业务, 有利于缩短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

4、比较分析法。

将相关知识比较分析, 对照学习, 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5、讨论教学法。

突出学生参与,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在课件中体现。教学课件的设计应直观生动,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尽可能增大信息量;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及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系统性。

(五) 完善现有考评机制, 全面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

目前,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是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凭一张期末试卷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主的评价体系, 既无法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 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需要。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人员时越来越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证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因而我们可以将证书模式纳入考核体系, 部分课程实行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比如, 将平时测试、学习情况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改变考试题型与题目、突出考查专业知识运用等, 突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加大过程性评价成绩的比重, 注重学习的过程考核, 而不是仅用一张期末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完善现有的考评机制, 形成以职业能力考核为重点, 以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为参照标准, 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考评体系。通过考评,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考评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摘要:本文从职业生涯角度出发, 通过对会计毕业生就业岗位及用人单位招聘财务人员要求的调查, 对高职会计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探讨, 归纳总结高职会计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从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调整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机制,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会计教育,会计岗位,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惠忠, 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研究, 2009.12.

[2]杨晓华.基于就业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框架构建——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财会通讯, 2009.9.

上一篇:生态种养下一篇:线路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