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论文

2024-07-23

大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论文(精选12篇)

大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论文 篇1

高中体育教师活跃在教学一线, 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课改和学生的需求, 转换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式, 让学生在体育学习、参与、锻炼中学到真知灼见, 得到情感体验, 获得体育锻炼。

一、转换角色、催生兴趣, 激发学生乐于学习体育知识

1. 校准师生角色定位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心智发展、行为习惯已趋向成熟, 体育课堂往往是“师生互教互学, 同学互帮互助”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掌握学生的情感世界、体育基础、身体状况、接受能力、认知水平, 在示范教学学习、练习、锻炼方法的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锻炼,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运动能力。

2. 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体会体育学习、锻炼的好处, 让学生亲其师而学其艺, 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笔者在体育教学中经常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让他们用“互助式”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且利于学生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增进友谊、增强体质。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促使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的能力。在体育学习中既要重视“学会”向“会学”转变, 又要注重“技能”向“技巧”延伸, 让学生由“掌握技能”向“情感体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以快乐教学为宗旨, 把快乐带入课堂, 带进操场, 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全力促进教学相长, 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二、用活方式、灵活施教,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把自己的运动技能、技巧、方式教给学生, 让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投身到体育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认知能力、实践能力, 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使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锻炼, 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感悟体育精神, 体验运动的乐趣。

2.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体育教学是一种学问, 更是一种艺术。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学习、锻炼方法, 指引学生以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篮球教学中, 在变向运球时, 我让学生通过“朋友式”的交流, “合作式”的学习, 让学生发现许多变向运球的方法是富有趣味、丰富多彩的, 在娱乐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3.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与机械训练, 存有一定的弊端。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倡导探究式的体育学习方式, 着重让学生在参与体育中进行深入探究, 让他们了解体育理论, 掌握运动技巧;要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注重实践、提升能力, 鼓励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1. 注重因材施教策略

教师在教学球类、体操、田径等系列项目时, 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技术要领的动作技巧, 将所学的技术、技能融会贯通, 是否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在面向全体同学时, 要让素质好的学生“吃得饱”, 让体质一般的学生“跟得上”。笔者在教学“篮球变向”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相互追逐的游戏中获得身体变向的动作, 然后再结合篮球运球进行追逐, 让学生自定追逐目标, 在运动过程中, 分别达成自己的追逐目标, 这样, 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机会。

2. 有效开展激励评价

开展激励性评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在大教育背景下,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掀起校园体育锻炼热潮, 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通过肢体语言、信任目光、激励话语, 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肯定、鼓励、赞扬, 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3.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兴趣, 是体育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所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可以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体魄、增强交往能力、树立团队意识,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札记

山东曲阜实验小学孔为峰

本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本课力求探索一种古诗教学的方法,希望不待老师讲,学生自己去学会,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学;我力求尊重学生多元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经历一种过程,收获知识的同时,至少领悟一种方法,在丰富情感的同时,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

教学伊始,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联系我校经常举办”古诗文比赛”的生活实际,和学生谈话:“我们学校班级经常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你想不想得冠军?要夺冠军大家有何绝招?下边我们利用古诗<<望庐山瀑布>>一块去研究争夺冠军的绝招,好不好?”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方法:

第一绝招先要把古诗读正确,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练习----读对;

第二绝招把古诗读流利,小组内练习-----读通;

第三绝招把古诗读懂;小组内练习-----读懂;

第四绝招把古诗------读出感情!――方法: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愿意画画的可以也把自己想到的画下来,喜欢加动作的,可以加适当的动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小组内练习――读美.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悟到了一种学习方法----古诗文诵读比赛法:

读对---------读通---------读懂---------读美

这种方法对于其今后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尤其在”读懂和读美”的训练过程中,我力求摒弃以教师繁琐地分析来代替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的个性感悟去领会诗歌的美妙意境,感受古诗的博大精深,受到美的熏陶.

猜一猜,就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大胆猜测不懂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和自信心.

画一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现诗歌意境,丰富自己的情感.

议一议,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拿到学习小组内讨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看一看,就是有些词句学生通过以上方法还不能理解,这些疑难处离学生生活实际远,我就利用多媒体实景再现,如:庐山瀑布,香炉,紫烟,川,银河,九天等.

演一演,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来吟诵诗歌.再加上教师利用多媒体适当的实景再现,优美的古筝乐曲,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陶醉在古诗美妙的意境中,放开心胸,放开手脚,放开喉咙,高声朗诵古诗,让自己的思想驰骋在对美好的憧憬之中.

浅谈大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篇3

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是一群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电视、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1]。他们在成长的背景、教育的环境、学习的经历等方面均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出独有的特征。

1.成长的背景

我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和东西文化的交融,先进的科技产品最先惠及当代大学生这一批人,他们相对于父辈们更加“见多识广”,这让他们在优越感之外更加的形成了张扬自信的个性。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多承载了父辈们的希望和理想,自然是“三千宠爱集于一身”,所以,他们从小就是理所当然的被满足、被呵护者,他们的自主独立性相对来说较为缺乏[2],有着天生的优越感。

2.教育的环境

教育的体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简单的“填鸭”式教学遭到全面的抵制,课堂上,提倡的是师生互动,学生们不再只是接受,而是可以质疑、可以提问。在这种课堂教育机制下,学生们思维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再是“只听老师的”,而是可以说“不”,这使得这一代人绝对权威崇拜、绝对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荡然无存[1]。

此外,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也滚滚而来,学校开始开设手工课、劳动课、实践课,前所未有的重视体育课、音乐课,家长也开始带着孩子到处上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素描班等等,由此,这些孩子的兴趣和情感需要呈现出多元性。

3.学习的经历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经历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学习经历中既无“寒窗”之寒,亦无“苦读”之苦。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使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的方针,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宽带的高速时期[3]。当代大学生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无需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对他们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之事,而是件触手可及之事。这样的求学过程自然无法让大多数学生品尝到“苦尽甘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滋味,他们的成功感相对匮乏。

当代大学生几种情感能力的培养

1.感知能力

感知,《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感激知遇;(2)感觉与认知;(3)哲学名词。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大体上是说利用感官从物体中获得有意义的印象,或者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有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遭到谴责并不是因为道德品质欠佳,而是感知能力欠缺。在杨眉教授《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核心人格特质训练》一文中[4],有这样的例子,“我的高中老师曾说,她怀孕时很少有人给她让座,但是她后来推着婴儿车上街,总会有人主动给她让路、开门。而这可能就证明了现代人有时候也许并不缺少‘利他心’,而是缺少‘利他的眼睛’。”套用一句流行的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欣赏美的眼睛。在现实社会,人所需要的信息总是通过一些途径体现出来的,或者可以被我们的感官接收到,如:眼神、叹息、皱眉等;或者可以通过我们的经验知识体会到,如:人的年龄、身体情况、现场状况等。

大学校园里也不乏这样的情景:放假回家或者购物回来一起同行的几个同学,有的大包小包不堪重负,有的则两手空空一身轻松。大多时候,这些大学生并不是道德缺失,只是没有感知到他人的需要。诸如此类的情景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可谓比比皆是:站在窄小电梯里的大学生意识不到要为后来的搭乘者让出一部分空间;举着课本挡雨的大学生在急于进楼门的瞬间意识不到要让同时准备进门的老教授先行;与抱着一摞书本迎面吃力走来的女同学友好的打声招呼后擦肩而过等等,如果我们坐下来仔细地询问这些天之骄子们,他们可能回答你的是一种恍然大悟。其实,这之中的道理他们都懂得,他们并不缺少良知,他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欠缺了那么一点感知的能力。

2.共情能力

共情(Empathy)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Rogers)所提出,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朗文字典里对共情的解释为:“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与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通俗地说是一种对待他人处境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善解人意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或者无法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更枉论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一点上,2004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一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多数人都对杀人者进行了大量的评论和分析。但是,被杀害的4名学生的行为也是值得思考和总结的,因“言语不慎”而招来杀身之祸仅仅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毋庸置疑,被杀的学生之前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在指责马加爵玩牌偷牌之前没有意识到也许“冤枉”了他,他们在讲出“没想到你玩牌也跟做人一样假”“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这样可谓恶毒的话语时,显然没有站在受挫者的角度上感同身受、将心比心[5]。生活中常常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明明好意做事,却得到别人的否定。比如,在大学里经济状况好的同学,买来奢侈的物品送给经济困难的同学,或给经济困难的同学过奢侈的生日,结果会怎样呢?往往使经济困难的同学心理负担加重,甚至心生怨恨,这就是缺乏善解人意的能力所产生的结果[4]。同样,经济状况不好的同学也要有共情能力,即要理解对方发自内的诚意并感受对方热心助人之后的喜悦。

相反,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别人的需要与苦恼,并能在必要时以得体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与帮助,他们总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和方式解决冲突,这样的人通常能赢得周围人群的尊重,人际关系和谐融洽[5]。

3.情感智慧

提到“情感智慧”,就必然要提到“情商”这个概念,“情商”一词是由美国《时代周刊》的专栏记者丹尼尔·戈德曼在他所写的《情商》中提出的。他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展潜能,是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情商由五方面内容构成;情绪控制力;自我认识能力,即对自己的感知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6]。

在此,我们用“情感智慧”而不用“情商”这个概念是因为:情商在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显得“重”了些。这里所提到的情感智慧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一种情感能力技巧,它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它包括识别情绪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情感自控的能力。

(1)情绪识别的能力

人际互动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形式传递的,要想准确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与意图,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把非言语信息当作了解他人的重要线索[4]。这种观察的习惯便是我们所说的情绪识别的能力,缺乏对人情绪的敏感与关注就会在生活右忽略很多东西,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们对待亲情、友情、爱情的态度和方式。

(2)换位思考的能力

换位思考就是要尽可能地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善意的解释,替他人的行为寻找理由。这与深信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共情能力显然有层次上的差别。大学生生活中的很多小摩擦都可以通过换位思考而避免的,比如:同寝同学如果情绪不好发脾气了,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认为,他失恋了,又挨了老师的批,心情自然不好,发泄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替他找个理由”,这样一来,就会把怨气化为同情,从而远离了口角和伤害。

(3)情感自控的能力

情感自控是最能够考验大学生情感智慧的一种能力,情感自控能力强的学生不仅体现在不冲动、不鲁莽,他们会在处理棘手的人和事时游刃有余地控制情绪并留有余地,也懂得在别人有倾诉需要的时候耐着性子倾听。

4.知感能力

知感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知恩感德,多见于穆斯林们平常所说的“知感安拉”,其意义即是对真主安拉的赐予报以感恩。知感能力可进一步分为知因能力和感德能力,大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知感能力是检验我们情感教育效果的权重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素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说,而当代大学生在这一点上的认识却良莠不齐,有不断向乡村贫困老父要钱的“家书”,也有报喜不报忧(通过自己勤工俭学)不断向家里汇钱的“家书”;有的接受贫困资助当作理应所得,也有的通过刻苦学习立志报恩;有的患上重病受助捐款之后无动于衷,有的则感恩图报奉献他人等等。知恩能力的差别造成学生们的思想行为上的南辕北辙。

关于“感德”,中华民族的历史典故也多如牛毛,老百姓感德于关羽的忠、义、威、武,终将其抬上“神坛”,相对于知恩,感德更倾向于“旁观者”的立场。在大学生的群体中,有对于拾金不昧者的惋惜讥讽,也有发自内心的崇尚尊重;有对于洪战辉、丛飞、魏青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不以为然的,也有为之热泪盈眶的;有对描写红军长征的艺术作品嗤之以鼻的,也有被打动内心世界震撼不已的等等。感德能力的差别造成学生们在个性修养上的天壤之别。

参考文献:

[1]褚惠萍.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高校情感教育[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9):68-69.

[2]魏萍.当代大学生情感需求及其情感教育[J].前沿,2007(3):178-180.

[3]徐颖,勾月.高校扩招背后——谈大众教育及其未来之路[J].滁州学院学报,2006,9(2):88-109.

[4]杨眉.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核心人格特质训练(7)[N].中国青年报,2006-01-29(22).

[5]蔡平.不是因为贫穷——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J/OL].人民网,2004-04-14.

浅谈大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篇4

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是一群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 伴随着电视、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1]。他们在成长的背景、教育的环境、学习的经历等方面均有着鲜明的时代性, 体现出独有的特征。

1.成长的背景

我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和东西文化的交融, 先进的科技产品最先惠及当代大学生这一批人, 他们相对于父辈们更加“见多识广”, 这让他们在优越感之外更加的形成了张扬自信的个性。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很多承载了父辈们的希望和理想, 自然是“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所以, 他们从小就是理所当然的被满足、被呵护者, 他们的自主独立性相对来说较为缺乏[2], 有着天生的优越感。

2.教育的环境

教育的体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简单的“填鸭”式教学遭到全面的抵制, 课堂上, 提倡的是师生互动, 学生们不再只是接受, 而是可以质疑、可以提问。在这种课堂教育机制下, 学生们思维活跃, 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再是“只听老师的”, 而是可以说“不”, 这使得这一代人绝对权威崇拜、绝对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荡然无存[1]。

此外, 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也滚滚而来, 学校开始开设手工课、劳动课、实践课, 前所未有的重视体育课、音乐课, 家长也开始带着孩子到处上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素描班等等, 由此, 这些孩子的兴趣和情感需要呈现出多元性。

3.学习的经历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经历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 他们的学习经历中既无“寒窗”之寒, 亦无“苦读”之苦。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到2010年使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的方针, 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宽带的高速时期[3]。当代大学生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他们无需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升学对他们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之事, 而是件触手可及之事。这样的求学过程自然无法让大多数学生品尝到“苦尽甘来”“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的滋味, 他们的成功感相对匮乏。

当代大学生几种情感能力的培养

1.感知能力

感知, 《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 (1) 感激知遇; (2) 感觉与认知; (3) 哲学名词。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 大体上是说利用感官从物体中获得有意义的印象, 或者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有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遭到谴责并不是因为道德品质欠佳, 而是感知能力欠缺。在杨眉教授《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核心人格特质训练》一文中[4], 有这样的例子, “我的高中老师曾说, 她怀孕时很少有人给她让座, 但是她后来推着婴儿车上街, 总会有人主动给她让路、开门。而这可能就证明了现代人有时候也许并不缺少‘利他心’, 而是缺少‘利他的眼睛’。”套用一句流行的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欣赏美的眼睛。在现实社会, 人所需要的信息总是通过一些途径体现出来的, 或者可以被我们的感官接收到, 如:眼神、叹息、皱眉等;或者可以通过我们的经验知识体会到, 如:人的年龄、身体情况、现场状况等。

大学校园里也不乏这样的情景:放假回家或者购物回来一起同行的几个同学, 有的大包小包不堪重负, 有的则两手空空一身轻松。大多时候, 这些大学生并不是道德缺失, 只是没有感知到他人的需要。诸如此类的情景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可谓比比皆是:站在窄小电梯里的大学生意识不到要为后来的搭乘者让出一部分空间;举着课本挡雨的大学生在急于进楼门的瞬间意识不到要让同时准备进门的老教授先行;与抱着一摞书本迎面吃力走来的女同学友好的打声招呼后擦肩而过等等, 如果我们坐下来仔细地询问这些天之骄子们, 他们可能回答你的是一种恍然大悟。其实, 这之中的道理他们都懂得, 他们并不缺少良知, 他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欠缺了那么一点感知的能力。

2.共情能力

共情 (Empathy)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 (Rogers) 所提出, 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 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朗文字典里对共情的解释为:“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与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通俗地说是一种对待他人处境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善解人意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对他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 或者无法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 更枉论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一点上, 2004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一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多数人都对杀人者进行了大量的评论和分析。但是, 被杀害的4名学生的行为也是值得思考和总结的, 因“言语不慎”而招来杀身之祸仅仅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毋庸置疑, 被杀的学生之前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 在指责马加爵玩牌偷牌之前没有意识到也许“冤枉”了他, 他们在讲出“没想到你玩牌也跟做人一样假”“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 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这样可谓恶毒的话语时, 显然没有站在受挫者的角度上感同身受、将心比心[5]。生活中常常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明明好意做事, 却得到别人的否定。比如, 在大学里经济状况好的同学, 买来奢侈的物品送给经济困难的同学, 或给经济困难的同学过奢侈的生日, 结果会怎样呢?往往使经济困难的同学心理负担加重, 甚至心生怨恨, 这就是缺乏善解人意的能力所产生的结果[4]。同样, 经济状况不好的同学也要有共情能力, 即要理解对方发自内的诚意并感受对方热心助人之后的喜悦。

相反, 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别人的需要与苦恼, 并能在必要时以得体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与帮助, 他们总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 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和方式解决冲突, 这样的人通常能赢得周围人群的尊重, 人际关系和谐融洽[5]。

3.情感智慧

提到“情感智慧”, 就必然要提到“情商”这个概念, “情商”一词是由美国《时代周刊》的专栏记者丹尼尔·戈德曼在他所写的《情商》中提出的。他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 是一种发展潜能, 是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 情商由五方面内容构成;情绪控制力;自我认识能力, 即对自己的感知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6]。

在此, 我们用“情感智慧”而不用“情商”这个概念是因为:情商在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显得“重”了些。这里所提到的情感智慧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一种情感能力技巧, 它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它包括识别情绪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情感自控的能力。

(1) 情绪识别的能力

人际互动中, 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形式传递的, 要想准确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与意图, 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把非言语信息当作了解他人的重要线索[4]。这种观察的习惯便是我们所说的情绪识别的能力, 缺乏对人情绪的敏感与关注就会在生活右忽略很多东西, 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们对待亲情、友情、爱情的态度和方式。

(2) 换位思考的能力

换位思考就是要尽可能地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善意的解释, 替他人的行为寻找理由。这与深信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共情能力显然有层次上的差别。大学生生活中的很多小摩擦都可以通过换位思考而避免的, 比如:同寝同学如果情绪不好发脾气了, 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认为, 他失恋了, 又挨了老师的批, 心情自然不好, 发泄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替他找个理由”, 这样一来, 就会把怨气化为同情, 从而远离了口角和伤害。

(3) 情感自控的能力

情感自控是最能够考验大学生情感智慧的一种能力, 情感自控能力强的学生不仅体现在不冲动、不鲁莽, 他们会在处理棘手的人和事时游刃有余地控制情绪并留有余地, 也懂得在别人有倾诉需要的时候耐着性子倾听。

4.知感能力

知感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知恩感德, 多见于穆斯林们平常所说的“知感安拉”, 其意义即是对真主安拉的赐予报以感恩。知感能力可进一步分为知因能力和感德能力, 大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知感能力是检验我们情感教育效果的权重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素有“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之说, 而当代大学生在这一点上的认识却良莠不齐, 有不断向乡村贫困老父要钱的“家书”, 也有报喜不报忧 (通过自己勤工俭学) 不断向家里汇钱的“家书”;有的接受贫困资助当作理应所得, 也有的通过刻苦学习立志报恩;有的患上重病受助捐款之后无动于衷, 有的则感恩图报奉献他人等等。知恩能力的差别造成学生们的思想行为上的南辕北辙。

关于“感德”, 中华民族的历史典故也多如牛毛, 老百姓感德于关羽的忠、义、威、武, 终将其抬上“神坛”, 相对于知恩, 感德更倾向于“旁观者”的立场。在大学生的群体中, 有对于拾金不昧者的惋惜讥讽, 也有发自内心的崇尚尊重;有对于洪战辉、丛飞、魏青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不以为然的, 也有为之热泪盈眶的;有对描写红军长征的艺术作品嗤之以鼻的, 也有被打动内心世界震撼不已的等等。感德能力的差别造成学生们在个性修养上的天壤之别。

参考文献

[1]褚惠萍.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高校情感教育[J].党史文苑 (学术版) , 2006 (9) :68-69.

[2]魏萍.当代大学生情感需求及其情感教育[J].前沿, 2007 (3) :178-180.

[3]徐颖, 勾月.高校扩招背后——谈大众教育及其未来之路[J].滁州学院学报, 2006, 9 (2) :88-109.

[4]杨眉.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核心人格特质训练 (7) [N].中国青年报, 2006-01-29 (22) .

[5]蔡平.不是因为贫穷——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J/OL].人民网, 2004-04-14.

大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论文 篇5

工程技术学院吴宇戈 ***

摘要目前,“90”后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更强,个性更张扬,思想更为复杂多样,提高“90”后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也引起了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并且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尽管人们一直强调道德教育是一个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的过程,但在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重理轻情,更多地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道德情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化作用,从而降低德育效果,要提高90后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尤其关注道德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90”后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情感,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衡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是主体内含的道德要求得到满足与否时的感受、体验

【1】P134的自然流露。高校德育的一个误区是对认知性道德教育的过分强调,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在培养人的道德品格中的作用,也忽视了道德情感促进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性。

一、道德情感在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信、义、行的内在矛盾运动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其形成发展的毎一阶段都需要强大情感力量的推动,才能完成向更高阶段的转换。

(一)道德情感促进道德知识的学习

“道德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它常已某种价值为参考,需要人们在特定的关系及其情景中反求诸己,运用主—客—主的思维方式。只有当人们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真正

【2】P94意义上的道德学习和接受道德教育”。从主客体的关系上来认识道德学习,可以把道德学习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事实性知识。即“关于道德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符号化的知识,也即写在书本上的道德知识,它是关于道德现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怎样的条件下其发展变化的进程可能怎样等等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其中的概念、范畴、规律及其逻辑推导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训练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促进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辨析和创造。第二是人事性知识。即“道德知识”。这类知识是难以明确、难以符号化的知识,这类知识包括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重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如社会道德规则、规范体系,社会风尚、习俗,本民族道德理想等,以及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经验与体会。这

些知识的学习必须靠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来把握,必须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将自己的热情、激情甚至全部身心融合进去,更多地通过生动的直接接触,表现出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才可能获得个人的理解,成为个人的内在需要,融入到个性经验,成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情感的体验同时还是道德学习中道德情感的催生剂,只有主体体验参与道德教育活动和过程,才能真正激发人的道德情感,内化为人的良好品德。因此,“情感—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道德情感引发和调节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逐步认识到,一个人总是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表现出先天性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先天性倾向,才使得情感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当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相反,当人想象到将要实施的偏离社会(集体)要求的行为遭到社会否认,而体验到消极情感时,人便会发生情感校正现象,以此来“超前”影响自己的后继行为,这使得以情感为主要表征的体验性思维道德直觉的方式成为道德认识的基本思维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良心、义务感、道德冲动,便是这种以情感为载体,有效引发和调节人的行为的道德情感

(四)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内在发展

个人道德的发展既受制于个体的外部环境,又受制于个体的内部环境,而最终由道德情感为核心的个体内部动机系统作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视情感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是因为人的情感的性质、内容以及状态主宰着人的动机系统的指向与功能发挥。把情感作为动机系统的核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情感表征人的欲望和需要。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快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导致苦恼。快感与苦恼的程度依欲望或需要的强度而变化,依满足或不满足的具体形式而变化。同时,情绪、情感不仅伴随着任何活动而出现,由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引发,而且反过来影响机体的需要,并且引导需要、调节需要。从本质上看,人的道德要求不是生物适应性需要,而是控制、调适某些生物适应性的需要。不仅如此,人的道德需要不仅表征为将现存的、既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内化为社会适应性的需要,而且是人追求、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品尝新的生活体验,获得新的认识、改变他们自身的周围世界、建构新的理想世界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在全部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发展道德自我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情感来支持自己。这些情感体验也许伴随着痛苦、羞愧、焦虑等负性情绪,但总使人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在人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对社会价值体系的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情感体验的强化和过滤,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具丰富情感品质的道德人格。成熟的人则以道德感维系自己的人格尊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物质生活更为富裕,社会更为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个性更为张扬,思想更为复杂多变,在道德情感上更为丰富多变。

第一、隐蔽性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趋向于基本成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趋向成熟、大学生们开始关注自我,维护自我形象,对自己的情感也开始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调节,自我掩饰、自我抑制,不像中学时代那样过于外显、少有顾忌。道德情感呈现出隐蔽性特点。他们外在的情绪表现有时和内心的体验并不一致,大学生的道德心理更趋复杂化。他们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在不理解、不关心、不尊重、不同情自己的人面前,会把自己的心扉紧紧关闭起来,决不轻易吐露真心,表白真情,甚至不让他人有所察觉。这一方面是他们道德上逐步成熟的表现,使他们在面对他人、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和局面时更具包容性,更能理性应对,避免感性的冲动;但另一方面如果引导和教育不好也极易造成道德上的“两面性”,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

第二、不稳定性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从不成熟想成熟的发展之中,在心理上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出于错综复杂的矛盾状态中,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正处在形成阶段,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比较快,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比较少,实践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在他们身上产生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此决定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不稳定性的特点。相对成人而言,大学生的某种道德情感在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容易被另一种道德情感所取代。这种不稳定性,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薄弱直接有关。只要我们稍加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大学生们常常被某种激情所左右,做出一些不顾后果的事情,事后又后悔不已,痛恨自己的不理智。然而事隔不久,一部分人有故态复萌,做出类似的错事,这正是大学生道德情感不稳定的真实写照。大学生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也有关系。

第三、自发性

我国目前的中校学教育,虽然一直推行素质教育,但迫于升学压力,中小学课负担过重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素质教育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从高度压制和严格管理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步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早已厌倦了学校和家庭一味追求升学压力而严格束缚人的个性发展的生活。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学术的自由交流为他们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且又远离父母的约束和生理心理的日益成熟,使他们忽然有了长大成人的感觉,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主。反应在道德领域,大学生们都硬性的道德规范、道德约束

已失去了兴趣,甚至内心有中逆反的心理,这时的他们更愿意依据自己内心对道德的理解和体验感受,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建立自己的道德情感。他们对道德学习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他们的道德情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自发性,自己对道德规范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第四、复杂性

所谓复杂性,是指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中,常常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道德情感的特点。诸种不同的道德情感,有的强烈而明显,有的内含而隐蔽,有的健康、高尚,有的颓废、低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多方向性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学习刻苦,助人为乐,团结同学,但同时又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为此不惜做出伤风败俗,违法乱纪的事来;有的大学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六十分万岁,但又能在某一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主持正义。不一而足,这些也恰恰说明他们由于受到各种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内心处于矛盾状态之中,这也正是其道德情感复杂性的表现。

从以上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品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高校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六)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途径

针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和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在高校道德情感教育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要有效地开展高校道德情感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进行努力。

1、增进大学生道德认知

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是以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经验为基础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越深,感之越切。没有对道德规范的充分认识,不具备一定的到评价、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对道德现象产生相应的态度倾向和情感体验。一个道德情感认识缺失的人,面对高尚的道德行为可能毫不动情;对道德败坏的行为也麻木不仁;也可能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习以为常,这种大学生必然因为缺乏生活的激情和道德自律而变得自私、冷漠。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输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明白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什么,让学生懂得真善美丑,明白是非观念,通过传输道德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讲道德体现了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不讲道德,只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只能说明你的愚昧、无知,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符合。当给大学生传输道德认知时,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进行空洞的道德空洞的道德说教,因为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应该把学生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教师要爱憎分明,严于律己,对学生本着热情关怀、真诚信任的情感态度,以感情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在讲述爱国主义行为时,从积极肯定的态度出发,使用赞赏的词句,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

会给国家、个人带来荣誉,从而产生羡慕、向往的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从否定的态度出发,强烈指责、批评那些有损祖国荣誉的行为,使学生把这种恶劣行为与羞耻、愤慨等不愉快的情绪连接起来。这种以情动人的道德情感认知教育,既向学生传授了道德知识,又使学生在反复激起的情感体验中去认可并接受这些道德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应该如何”这种低层次的道德认识上,而是对道德准则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并始终如一地去履行道德义务,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增进大学生道德认知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

2、创设校园道德情感氛围

学校要在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班团建设、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创设浓厚的道德情感氛围,发挥校园整体倡导的作用,让大学生在浓郁的情感环境中触景生情、以情生情,感染和启发他们的道德需求,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积累他们的道德情感经验,培养和提升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借助情感化的语言和体态,创设课堂教学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爱与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班团组织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构建团结和睦、友爱互助、积极上进的人际氛围,满足他们对集体的依恋感、归属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校园深厚文化底蕴的培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创造校园文化的情感场,让大学生们在丰厚、淳朴的学术文化氛围中,注入一种人格的力量,涵养他们善的理念;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突出整体性、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让学生在优雅的校园环境中,增强他们对自然的亲近感、爱惜感,保护感,熏陶起他们丰富的道德情感。

3、开展社会实践,体验道德情感

积极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进一步体验感受道德规范,激发、唤起、深化更广泛的道德需要;可以更有利地整合校内外道德教育资源,深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了说理教育的苍白无力和生硬训斥,深受大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增强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鲜活生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课堂上、书本中体验不到的情感,从而形成并深化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正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因此,学校可以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勤工俭学、挂职称锻炼、科技服务、参观考察、“三下乡”服务活动等。

4、从审美活动中化育道德情感

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中国社科院滕守尧认为,“在审美经验的三个环节中,初始阶段,情感上的某种期望和审美注意一起构成了审美态度;高潮阶段,审美知觉活动既造成‘感情上的愉快’,同时情感作用又同想象、理解作用一同展开,造成更大的精神愉悦;效果延续阶段,包括了审美判断及由此造成的‘更丰富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在这三个环节中始终是过程的主轴。真善美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舞台上由英雄人物唤起的观众的“崇高感”既属于德育范畴,也是审美范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具有欣赏美、体验美的良好基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美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文化活动和学校的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用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感化学生的思想,进而深化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明辨善恶美丑,从审美活动中化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4、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

要培养大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教育者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一个缺乏爱与关心、体谅的教师就无法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更不会懂得怎样与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教师的神圣职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最微妙的互动,教师不仅要以渊博的知识,更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博大的爱的情怀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对有效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十分关键。教师要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感,要树立起公正感、尊严感、责任感和对教育爱的情感,要以对教育事业执著的忠诚和热爱,对学生尊重、信任、关心和体谅的情怀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和培养起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

5、发掘教育个案,结合心理咨询

课堂教学只是对一般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但由于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生活内容的不同,每个人存在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课堂教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个案问题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困扰和情绪的存在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出现负面影响,当然也直接会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由于学生个案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品德,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对老师品德的考验的同时,学生也往往正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个体问题的态度来体验对教师的亲或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大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论文 篇6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创新思维     能力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124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人的学习、成长、进步都是和教育分不开的。而情感教育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不能失去情感,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懂得对学生学习中的过程和方法的引导,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情操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没有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只能束手无策,等待“援兵”。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呢?笔者以为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是因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开拓学生的灵魂和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喜欢学习语文,教师还要经常用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来激励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讨,获取知识。相信教师积极的情感融入,课堂上必定会洋溢着学生快乐的笑脸,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会顺利实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创新能力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学生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空间,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创造。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运用情感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教学的运用是密切联系的。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实际上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社会性情品质的培养。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自我情感调控能力的形成,并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生活等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健全人格,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四、教师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健康学习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体验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理性的教育过程,它应该属于教育的非智力因素,但是它却对学生的智力水平、道德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能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形成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愿意和教师接触,才能够更好地上这个教师的课,听课才会专心,学习效果才有成效。所以,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五、教师要关爱学生,消除学生的敌对情绪,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很多不良的情绪都会影响学生正确、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消除不利于成长的情绪和因素,使他们都能够向好的一面发展。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简单粗暴式的批评教育或者采用压制的方法都不是可取的,结果只能是越教育越遭,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启发和点拨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明辨是非、学会做人。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它是愉快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教学的内容才会真正做到给学生创设生动、愉悦、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参加各种教学活动,迎接各种挑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大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论文 篇7

关键词:培养,调动,亲历

接触综合实践活动已有三年。这三年来, 我在茫然中起步, 探索中发展, 虽然遇到了许多挫折, 但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实践之路, 现我对本学科的初步探索和实施谈谈自己的体会。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的实施, 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综合实践中,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而是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学生不再是机械被动地学习知识, 而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因此, 无论是课题的确立, 还是活动的实施、评价, 我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在快乐、自主的氛围中培养能力。

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实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我们应努力创设平台, 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 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实践材料, 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多种能力。

童话永远是孩子的最爱, 那么如何结合童话这一载体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呢?在三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让童话走进孩子的心灵》中, 我鼓励学生表演童话剧, 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能力, 小组分工合作意识, 动手能力以及编排、表演、评价的能力。

在活动伊始, 我从学生喜欢的童话入手, 激发他们对童话的兴趣, 继而, 适时提出了表演童话剧这一活动方案, 马上赢得了学生的一致赞同。在兴趣被调动起来后, 我又提出了相关要求, 明确了目的, 并民主评选了两位主持人, 使活动变得更加正规化。在接下来的准备过程中, 我把活动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活动的主题, 表演的内容, 道具的准备, 包括主持人的串词都由学生全权负责, 而教师逐渐“退居二线”, 只是适当做点拨。当学生拥有本次活动的“决策权”后, 他们的热情空前高涨。于是, 在展示过程中, 我收获到的惊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会场、道具的精心布置, 到主持人的精彩陈述, 再到各组成员的通力配合、动情演绎。情感、创新、智慧……演奏出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童话交响乐。这次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孩子们, 特别是当我看到一个平时胆小的学生, 在他表演完童话, 获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后, 我在他开心的笑容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其实,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相信他们, 放手让他们去实践, 给他们尽情展示的舞台, 他们会带给你前所未有的惊喜。

二、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现在的学生一方面对劳动的意识非常淡薄, 桌面脏了, 地上有纸, 他们大都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另一方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待遇”又使他们对金钱强烈追求, 花钱大手大脚, 对父母的劳动缺乏尊重。出于对以上现象的思考, 我们组织学生亲历“我和父母换角色”的过程, 品味劳动的价值和父母的艰辛, 学生经过自由搭配, 并形成体验小组, 以做“童工”、干家务、种地等形式来体验父母的劳动过程。在总结汇报阶段, 我先播放了部分学生活动的录像片断, 学生立刻欢欣雀跃起来, 我开始进入主题:“大家现在坐在教室里, 也许有千言万语想向老师倾诉, 如果我让你们用一两个字概括一下心中的感受, 应该是什么呢?”

学生经过讨论、权衡, 在黑板上分别写下“苦”“累”“尊严”等字词, 然后开始争先恐后地向我“诉苦”:

生1:我们写下的是“难”。一是过父母关难, 二是过劳动任务难, 我先说第一“难”吧……

生2:星期天, 我在帮妈妈卖菜挣钱, 那活可真辛苦, 又要择菜, 又要称菜的重量, 还要和买菜人讨价还价, 这还不说, 最受不了的是路过的人的眼光和他们说的话。有的竟然见我卖菜又说我不好好学习, 也有小伙伴说我小心眼里只想着钱, 不知道去玩, 我听了心里真不滋味。

生3:我也是, 我利用星期天帮爸爸妈妈种地、做家务, 从早上一直做到晚上九点, 可把我给累死了。

生4:我帮家里倒开水。这些活原本是爸爸做的, 爸爸妈妈不允许我和他们换别的角色。我就利用这两个多星期, 每天放学为家里倒开水, 也算完成了任务, 而且, 我觉得我的胳膊力气好像比以前大了许多。 (说完他忍不住调皮地笑了)

讲述完各自的故事, 我询问了学生的收获, 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冷静的思索:“经过了这次活动, 你觉得你们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是那些钱吗?”

生1:我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思。

生2:我觉得我更应该好好学习。现在我们干的是粗活, 将来学习好了, 就能做一些轻松的活,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3:我觉得爸爸妈妈真的很辛苦, 每天工作挣钱, 回到家里还要伺候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我发现爸爸妈妈都长白头发了。

生4:我觉得父母挣钱不容易, 以前他们让我少花钱我总不听, 现在想起来真有点惭愧。我想对我的妈妈说一声:“妈妈, 我爱您!”

他们的发言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亲历“和父母换角色”之后, 学生渐渐地冷静下来, 他们的记忆就像大浪淘沙一样开始把活动的思考引向纵深, 这时正是进行教育的绝好时机, 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新的升华。

大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论文 篇8

关键词:情感表达能力,声乐教学,教学质量,艺术表现

常言道人有七情六欲, 这其中主要指的是人对外界认知所产生的情感心理反应, 如忧郁、喜欢、憎恨、愤怒等等, 通常来讲, 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客观上是外界影响人的情感表达, 主观上是人的情感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其对外界的认识程度。将情感与声音进行有效的结合, 可以增强音乐的艺术魅力, 并引起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艺术专业深入改革的进程中, 深化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在展现音乐的过程中充分融入自身的情感表达, 这对于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艺术学科, 声乐是诠释情感的方式之一,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这既是音乐艺术表达的实际需求, 同时也是学生自身情感通过音乐得以释放的体现, 在音乐中融入情感可以增强音乐的厚实度, 使其不仅仅只是音乐符号或曲调, 甚至可以说带有强烈情感的音乐, 其所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更容易震撼人心。

(一) 体现了声乐艺术的本质要求

在声乐教学中, 乐曲的艺术力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得以展现呢?其最直接、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情感来表现。缺乏情感的音乐是不具备鲜活力的, 音乐若无法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传达出去, 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就无从谈起, 因此, 声乐教学务必要重视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这符合艺术传播的本质要求。

(二) 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就声乐作品而言, 其单纯的五线谱或简单的几个音符, 不足以展现音乐的魅力, 其艺术价值主要是通过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的, 富有情感的声乐作品是具有灵魂的。因此,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主观方面学生会用其自身的情感体验来润色音乐作品, 并从中适当的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这就形成了二次创作。富有情感的声乐作品, 其表达也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热情。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是增强声乐作品感染力的必然选择。

(三) 建立声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将声乐作品赋予一定的情感, 并非是任何情感都可以的, 只有通过良好的、正面的、积极地情感来理解音乐, 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真谛, 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阐述分析声乐作品,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深其对声乐的理解程度, 通过对认识声乐、消化与探究声乐作品, 可以加强声乐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抱有一颗充满着探究声乐艺术热情的内心, 培养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声乐情感素质。

此外,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为后期坚持不懈的学习声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声乐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艺术职业规划目标, 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在音乐的道路上走下去,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实现音乐的艺术价值。

二、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对策

(一) 转变教学观念, 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要想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进行思想上的转变, 打破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束缚, 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展开各项教学活动, 并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传统声乐教学当中, 大多数声乐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机械的将声乐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教师的权威性和主体地位, 这样不仅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而且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打击其学习声乐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 在声乐教学中, 要严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确保教师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师生关系, 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声乐的信心。例如, 在歌谱研读的过程中, 若一味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不仅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而且学生究竟学习到了何种程度也无从知晓,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阅声乐作品的同时, 应该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介绍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从而调动其学习声乐的热性, 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 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 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作品, 其所蕴含的意义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均有所差异, 要想让学生准确的把握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首当其冲的激素会要对声乐作品的创作年代的特点及其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掌握。但是, 现阶段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 而且在特定环境下也无法一定的生活体验, 这样就无法准确的掌握某一时代声乐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在这种基础上学生除了强行的附加虚假的情感, 或者照搬照抄其他人或教师的情感之外, 别无他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 教师在声乐作品教学的过程中, 不必急于切入主题开始声乐作品的演练,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声乐作品的来历及时代背景,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各种图片、音频、视频等具象的资料播放给学生, 使学生从情感上深入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

例如, 在《嘉陵江上》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目前学生所处的年代并无战乱, 和平年代的学生是无法感同身受战乱年代的那种流亡生活的痛苦, 这样在演唱时, 《嘉陵江上》所蕴含的对侵略者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等情感就无法真实的体现出来, 缺乏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将相关的资料背景及时的播放给学生, 在播放资料的同时可以用该曲目作为背景音乐, 通过耳朵听到的声音, 加上眼睛看到的资料, 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生可以沉浸在歌曲所营造的意境当中, 并深刻理解和感悟其中所要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这样, 在学生充分理解声乐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演唱, 可以将自己的体会和情感融入其中, 可以在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时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 充分挖掘情感资源, 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在声乐教学中, 若学生所演唱的歌曲与单纯地播放器所播放的歌曲并无任何区别时, 事实上就丧失了声乐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声乐作品来讲, 人的演唱与播放器的播放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可以将自身的主观情感附加在声乐作品中, 而播放器则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 声乐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必将是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 这也是声乐教学充满人性的直接体现。作为声乐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声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学生营造有利于积极探索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环境和氛围, 并在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和树立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声乐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 酌情考虑应用各种教学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可以丰富学生思想情感、树立情感素质意识的教学素材务必要引起重视。

此外,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声乐教师可以围绕课程主题、课程内容合理的融入歌词比赛、游戏教学等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 从而为培养学生情感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 在声乐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变革, 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是有效的结合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声乐技巧的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声乐教学的效果, 为培养优秀的声乐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桑素萍.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 2014, 02:186-187.

[2]祝洁琼.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把握与表达[J].四川戏剧, 2014, 05:138-140.

[3]侯峰.浅析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方式[J].黄河之声, 2014, 10:89.

加强情感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教育“四个面向”,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激情、创新为本位”的新型教育观念,把创新教育思想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用情感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以情动心弦,发人深省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适时唤起学生的情感机制,以名言警句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之难以平静。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教与学的热情得以高涨,师生的语言知识、技能、情感产生碰撞。在教初三教材Travel时,课堂中我以导游身份带领学生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结课时,我借用一副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标出了众多的名胜古迹,然后又以极具感召力的语言连连提问:“Which is one of the bigg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Which country has the longest history?”“Which country has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s of interest?”“Which country has the cleverest people?”学生受到感染,一次次自豪而充满热情地回答:“China!”此情此景中,活生生的语言、神情、动作、学生们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样不仅顺着文章脉络帮助学生回顾了教学内容,更把爱党、爱国的情操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上,使他们人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二、用体态语,添加兴奋剂

体态语言包括表情、眼神、举止动作等,内容十分丰富。一次注视、一次皱眉、一个微笑等细微的变化,往往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体态语有时可以起到达不到的作用。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点头表示赞许;回答错了,微笑着摇头示意好好思考。此乃“无声胜有声”。用好体态语,不仅从情感上增添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教26个字母歌曲时,要求他们唱道元音时拍一下手,唱第二遍时拍桌子,错误者起身单独做。这一要求便使他们认真对待。教10以内的数字时,我先示范从0到10的指法后,让其模仿,跟着我边出示手指,边说one、two……指法如下:1-5从小指到拇指、6是大小指各一、7是拿笔姿势、8是拇指和食指分开、9是食指弯曲、10是一个拳头、0是拇指和食指弯成一个圆形。等右手熟练后,再练左手。若干遍后,越数越快,手指出示得也越来越快,达到了百练不厌的境界。

三、通过知识传授,掌握学习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和能力的获得,除了学生自己的努力外,还要靠培养和训练。要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训练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英语句子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句子中的动词,因为英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而且各有各的用法。请看以下三个句子:

(1)He asked me to go home.

(2)He let me go home.

(3)He stopped me going home.

这三个句子都是简单句。但它们的结构各不相同。句(1)的句式为“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带to的动词不定式”;句(2)的句式为“主语+及物动词+宾语+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句(3)的句式为“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动词-ing形式”。学生学习英语动词时,一定要记住它们的习惯搭配,并及时进行总结,以便更加系统地、准确地把握它们。如类似ask用法的动词有want、tell、advise等;类似let用法的动词有see、have、watch、hear、feel等;类似stop用法的动词有keep、prevent等。

四、运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我们必须通过使用学习语言。教师可以把书中静的东西变成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真人真事。例如,我讲句型“What’s this?”“What’s that?”“What are these?”“What are those?”以及表示像苹果、香蕉、梨子、橘子等水果的单词时,要求学生自带一种水果,我讲完句型后,让同学们用实物进行表演,他们拿着红红的苹果和黄黄的香蕉,个个练的津津有味,滚瓜烂熟。再如讲“How many...”句型时,要求同学们根据教室内的实际情况操练句型,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有墙上的钟、黑板、画、门、窗等造句,有的用窗户附近的花、书桌、书桌上的书、钢笔、铅笔、尺子、橡皮等造句,还有的用教室里的笤帚、灯、教师、学生、男生、女生等造句,这样下来,同学们利用这一句型造了几十个句子,熟练地掌握了这一句型。上这样真人真事物实践课,同学们总是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因为他们不是死记硬背单词和句子,而是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学习。

五、通过营造气氛,引发创造潜能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是学生活动的保证,因为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只能通过一定的氛围激发、培养出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小学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教材,大部分都以对话训练我主要内容,这就为营造气氛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材料。例如在学习“Who’s on duty?”这一课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同学们在模拟的语境中学到了有关的表达技能,并且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实践,使课堂教学时时充满创造的氛围。

六、通过求同存异的思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个单词或谈话要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维,达到求同存异。如让两名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卧室,然后找另外的学生说出他们卧室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或由同桌同学谈论学习用具摆放位置的相同或不同。例如:

A:Where is your English book?

B:It’s in my bag.Where is yours?

A:It’s in the desk..Where is your ruler?

B:It’s in the pencil-box.

要善于运用同义词、同音异义词、反义词等,训练学生进行思维。例如让学生写出若干组同音异义词:no-know

his-he’s there-their sun-son write-right hour-our who’s-whose等。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总而言之,我把对事业和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努力创设温馨宜人的课堂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把英语带到生活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的乐园,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的学”,从而造就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1).

[2]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2011.

浅谈情境教学中情感能力的培养 篇10

情境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以情感为纽带, 运用情感驱动原理促进教学。教师的“爱”与学生的“情”相互交融,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更促使实施情境教育的教师对事业充满了激情和热爱。于是, 教师驾驭情感、学生管理情感的能力就成为一种智慧, 从这个意义来说, 情感能力是以情感为操纵对象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中, 将情感的能力素质按照情感的功能维度划分, 并以情绪智力理论为基础、操作情感为目标、教学实践为参照进行梳理, 最终将情感能力划分为情感理解能力、情感沟通能力、情感创造能力、情感管理能力。

一、情感理解能力

情感理解是对情绪的察觉、感知、辨别、体验, 是情感沟通的基础, 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反映指标。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体验情感的能力、理解情感的能力、评价情感的能力。

1. 创设情境, 培养体验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情境教育的灵魂。为避免在教学中只是进行枯燥的语言替换,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中丰富的情感, 促使学生观察他人的情感, 从而培养学生体验情感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 为让学生准确地体验到“连蹦带跳”的情感, 以一位学生“欢蹦地走进教室”来创设情境, 让该学生进入角色, 在表演中体验情感[2]。其他学生通过细心地观察其动作和神态, 运用“兴致勃勃”、“欢天喜地”等不同的词汇准确地表述,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兴奋性和参与热情。通过情境创设中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模仿和表演, 使学生感受其特殊的亲切感和新鲜感;通过扮演的生动形象和富有趣味的真实角色,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情绪记忆。

2. 带入情境, 培养理解情感的能力

情境教育, 通过设置丰富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识及情感的理解能力。例如, 《桂林山水》这篇优美的散文, 围绕“祖国山河的壮丽”这一理念, 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 理解教材中情与理的因素。通过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想象的手段把学生带入桂林山水自然美的情境中。值得注意的是,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知桂林的奇山异水之美, 更要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理解祖国的山河之美,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展现情境, 培养评价情感的能力

情境教育, 通过生活展现情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 学生通过感性认识, 逐步认识周围的世界, 形成积极评价情感的能力。例如, 在《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话故事中, 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不仅要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现情境、体验人物的心情, 更要要求学生通过判断、辨别等思维方式评价“美”与“丑”、“是”与“非”。通过分析比较, 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事物, 不以偏概全地进行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情感沟通能力

情感沟通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情感信息传递、交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染情感的能力、表达情感的能力、沟通情感的能力。

1. 再现情境, 培养感染情感的能力

以画面再现情境,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 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 教师可通过课文插图、多媒体呈现、简笔画、剪贴画等形式, 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 引发其模仿行为等活动。例如, 在教学《长征》中的诗句时, 教师可通过简笔图将逶迤的五岭呈现在学生面前, 并对照地图给学生讲解五岭延绵不绝长达数千里, 使学生感受红军翻山越岭的困难、长征的艰辛。再通过对“腾”“走”二字的解读, 让学生体会红军的无畏精神和乐观心态, 并以此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

2. 描绘情境, 培养表达情感的能力

以语言描绘情境, 不仅渲染了课堂氛围, 也使教材内容形象而鲜明, 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教师的语言具有示范性, 其绘声绘色的描述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 有助于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 并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具有引导作用。例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通过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等的描绘, 表达了小女孩渴望温暖、需要关爱的无助心境。美好的幻想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的对比, 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据此, 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描绘小女孩所幻想的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在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凭借情境, 培养沟通情感的能力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教师可凭借情境抒发、延伸、拓宽、深化情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例如, 在教学《伸出友爱的手》一课时, 李吉林老师凭借“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和热情地投入。于是, 自然地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培养了学生稳定而积极的亲社会情感, 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矛盾, 为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奠定了基础。

三、情感创造能力

艾夫里尔认为, 情感创造的能力是体现复杂情感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拥有较高的情感创造的能力, 将体验到更加新颖、有效和真实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赋予情感的能力、升华情感的能力。

1. 渲染情境, 培养赋予情感的能力

渲染情境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可通过音乐渲染情境, 让学生通过听觉直接地感知, 从而产生情感的体验。因此, 教师可把教材中无法用图片和影像等表现出来的内容, 用音乐的频率、节奏、旋律与背景等进行渲染, 赋予教材以丰富的情感, 运用听觉辅助视觉, 从多个感觉通道增强教学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 由于教材中的插图朦胧, 感知表现力较弱, 于是, 教师采用了节奏感强烈的俄国歌曲进行渲染, 从而赋予了作品深刻复杂的情感。那震撼人心的音乐反映出身处那个黑暗年代的纤夫的沉重步履和艰难人生, 唤起学生对纤夫命运的关注,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赋予文学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中, 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优化情境, 培养升华情感的能力

语文教材内容给学生展现了绚丽多彩的世界。因此, 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注重实效, 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 进而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 在《可爱的小鸽子》这一作文题目的选择上, 李吉林老师进行了优化情境的教学, 创造性地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能力。几经思考, 李老师选择了学校饲养的鸽子, 为的是不仅能安排学生观察, 丰富学生的感知, 唤起学生的情趣, 更能通过喂食、放飞等行为, 培养学生的爱心。另外, 从讲述信鸽传递信息的动人故事到观察迟飞的鸽子加入群体的情景, 可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多种情感, 并通过体会小鸽子回归集体的心情到展示鸽子蛋的可爱,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升华。

四、情感管理能力

情感管理也叫情感调控, 是对情感的控制和调节。教育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学生心灵施加的影响, 教师对自身和他人以及教育环境的情感氛围的控制和调节, 对教学的实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 即有效地培养和调节学生的情感能力, 就不得不提演示情境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实物演示情境,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兴奋性, 培养学生控制情绪、管理情绪、调节情绪的情感管理能力。例如,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制不同的头饰, 通过特立独行的想象, 演绎不同的角色, 使学生获得新奇的情感体验。就这样, 狐狸的狡猾、阿谀奉承、虚情假意, 乌鸦的轻信、得意忘形、格外懊恼, 都会引起学生或欢乐、或得意、或悲哀、或沮丧等不同的情感变化。于是, 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回味中开启了智慧之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 为情境教学中情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想的大背景。当下, 对情感能力的培养已由学科教学向积极教育深化, 并不断地向多学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课堂教学向课外学习扩大, 以期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培养的方向和模式。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心理科学, 2005 (5) .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 (卷二) :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大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手风琴 情感体验 情感培养 综合能力

手风琴作为一种传统的和声乐器,它优美的音色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同一首乐曲,同样是手风琴,不同的学生演奏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把反复练习一首曲子,攻克难关,终于能够完整地弹完这首作品,看做成功。但其实他们只不过把乐谱上的音符都弹出来了,谈及对音乐的理解、认识,他们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对音乐的表现和想象了。笔者认为,手风琴演奏的目的不仅仅是表现技巧,而是需要牵动听众的心,把听众带到音乐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情趣,以趣引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即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教师引人入胜的导语,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讲《为幼儿歌曲配伴奏》一课时,是这样精心设计教案,导入新课的:让学生一起演唱一首幼儿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先让学生自己唱一遍,然后伴随学生们的演唱配上了动听的手风琴伴奏,顿时提高了学生们的演唱欲望,学生们的表现力也被挖掘出来,让学生明显感受到不同的效果。然后问学生:演唱歌曲的时候,有伴奏和无伴奏的效果一样吗?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们立刻对手风琴的伴奏课有了明显的兴趣,从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在学习儿歌伴奏的音型时,分别用两种不同的伴奏音型弹奏两首幼儿歌曲,让学生来判断哪一种是齐奏型,哪一首是分解型,并说说弹奏的不同之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她们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跃跃欲试的冲动。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简单的一句话,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了学生对知识技能探求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正是教学的良机,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的音乐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与欢乐。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基本情绪和音乐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把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对于每一首乐曲,都要通过教师的范奏、管弦乐队的演奏、多媒体的播放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意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学习乐曲《多瑙河之波》这首作品时,边让学生欣赏管弦乐队的合奏、边欣赏多瑙河的视频画面,在强烈的视听效果刺激下,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千变万化的图文信息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主动学起来,并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又如,在伴奏课中,精心设计了《你弹我演》的教学情境,这一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工合作,有伴奏、有演唱,还可以有伴舞等形式,这种边弹边演的情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伴奏课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三、激励联想,以情启情

良好情境的创设,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灵感。这一阶段要让学生的审美要求不仅停留在感官上,而且要通过对作品的速度、力度以及对作品的风格、特点等因素的掌握和处理,引起不同情感的反应。所以,在这一阶段,首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风格、曲式结构,进而分析不同乐段的力度和速度的处理,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形象认识,同时,通过老师的语言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作品的快、慢速度以及强弱的处理,从而达到演奏的以情动人。如在上《瑶族舞曲》一课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瑶族的风土人情及文化艺术短片,让学生了解瑶族这个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及服饰等,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每个乐段所表现的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力度去表现。然后再进行演奏时,学生就会很投入地表现,仿佛自己就是一个盛装的瑶族姑娘,节日之夜,长鼓奏响,身着盛装的瑶家儿女聚集在银色的月光之下,婀娜多姿,翩翩起舞。随着主题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姑娘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活泼欢快的主题曲又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行列,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去演奏,用情趣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通过启发,使学生产生联想,进而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以美育人,以情激情

音乐是一个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在这一环节中,采用器乐、绘画、舞蹈、演唱、故事等学科整合的方法来进行。如在讲授演奏《春节序曲》一课时,在学生能够有感情地熟练演奏后,把学生编成几个小组,分别用器乐合奏、舞蹈表演、绘画、朗诵等形式展现人们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知识构建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教师转变成了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又如,在讲解手风琴伴奏课中,让学生分小组设计一个小板块栏目《快乐幼儿园》,根据所伴奏的歌曲题目可以以伴奏、伴舞、讲故事、简笔画等形式展现歌曲的内容。使整个课堂融入了歌、曲、舞、画的艺术境界中,无形中给了学生美的熏陶与感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想象力及口语表达、创编等综合能力。

“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使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因此,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手风琴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乐曲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总之,在手风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领略乐曲中蕴含的情感,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施政.艺术教育创新论丛[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肖珂.艺术教育创新论丛[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大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论文 篇12

其实, 歌唱就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样, 都必须从源头做起, 歌唱的源头就是先熟悉自己的作品。了解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动机和思想情感。

一首声乐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身心得到放松同时更能反映那个时代精神风貌和社会风貌。可是它又和其他的音乐作品不相同, 如果是一幅画, 作者完成它, 创作以及整个过程也就结束了, 那么它剩下的便是供人欣赏。而声乐作品就不是这样, 一首歌尽管你写的非常完美, 但是没有人去理解, 没有人去唱, 那么它就不能成为一首完美的作品, 更加得不到别人的欣赏。我们只能说这音乐只完成了前期创作, 所以说只有经过演唱者的细心的雕刻细心的去品味去理解, 才能让这首歌变得更加的具有生命力, 同时赋予这首歌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创作中, 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所渗透出来的情感应该是和创作者在创作该曲目时的情感是一样的。因此, 你理解了作品当中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义, 才能知道在演唱时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说, 情感表达的前提是理解音乐作品, 只有深刻的理解了作品当中所要表达的情义, 我们才能准确的去分析该作品, 让我们在演唱时把作品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在经历中寻找感情

在整个华语歌坛上我们不难看到这么一个现象, 音乐创作的天才犹如天上的繁星比比皆是, 他们不仅自己填词, 自己作曲, 还自己演唱。当然除这些外, 还有诸多是同他人合作最后由自己演唱的也不在少数。

但是, 缔造最深的往往不是那些具有精湛的演唱技巧的歌者, 反而是那些全身心投入演唱的人员, 因为他们的演唱是发自内心来自肺腑的。将自己在演唱时所需的情感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一首歌曲刚被作者创作出来时为一度创作, 然而演唱者在演唱时的表现则为该曲目的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的范围非常的宽泛, 但是不管如何的二度创作都离不开与创作者在作品上的沟通与对话, 一首好的音乐, 它一定流露着作者与演唱者的真情实意。其实歌曲的理解还与歌者的生活阅历对生活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内心当中去理解歌曲去理解创作者的情怀。权振东, 这个祖籍朝鲜, 生于南朝鲜, 又孤身来到吉林求学开创自己的事业, 在尝尽人间沧桑和世态炎凉之后, 来演唱杨立德的《亲爱的小孩》, 以他对漂泊, 深切的归家感的理解, 同杨立德的创作初衷相吻合, 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三、在生活体验中把握情感

我们理解分析一首作品, 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有和创作者有相同的故事, 才能去完善这首歌曲, 更不能为了去追随某种情怀而切身处地的去体验, 这种事必躬亲的想法是不对的, 也是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那么如何去感应一个自己所未曾体验过的情感世界呢?演唱《亲爱的小孩》的演唱者, 很难有歌中所写到归家心切的感受, 但她可以通过别人的叙述和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来体验这种情感。

一个演唱者的真正成就, 不仅在于对作家在作品中所揭示的思想感情有精当的感受, 而且在于对作品内容的独特上。同一首歌曲, 由不同的演唱者演绎, 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色彩和演唱效果。同样的歌曲《亲爱的小孩》, 权振东充溢的沧桑;萧敬腾透出的疲惫;苏芮的那种难以释怀又必须解脱的成熟和坚定, 都强烈的揉进了个人感受成分。

当然演唱者在演唱时所流入的感情必须要从内心当中得到真正的体会, 必须要真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我们在演唱的时候将感情投入的到一种无法自拔的状态。其实每一个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我们反复的在吟唱《亲爱的小孩》时, 往往在内心深处有所触动, 甚至这种触动会让我们泪眼满面, 可是当我们真正的在演唱时却要止住泪水。试想, 如果演唱者在演唱时由于感情过于投入到无法自拔的程度, 歌曲将无法进行下去, 那后果自当不堪设想, 其实感情过多的运用还会导致演唱者声音跑调, 动作不协调等等。真正演唱的意义在于, 经过一次次的演练, 演唱者对于情感的处理变得更加的细致入微, 肢体语言的实用也变得十分的娴熟, 在被感情触动的情况下也绝对不会失去最基本的控制, 这才是演唱的意义。

总之, 我们要从情感当中体验美就必须要做到真正的“进入角色”, 只有我们真正的融入其中我们才能体验出歌曲当中那让人匪夷所思的情感, 并把这种情感完美的表达出来。当然, 在演唱的过程中, 只有我们做到对歌曲的体验越得体, 越丰富, 那么听众也会觉得歌曲越美妙。与之相反是, 如果我们对歌曲的体验只在表面没有任何深度, 那么听众只会觉得你是在单单的唱一首歌, 不能扣住他们的灵魂。

四、结语

的确, 任何一首完美的歌曲都是由声、情、字、姿这四个部分完美而有效的结合才产生的。演唱者必须要学会从每个角度去理解歌曲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然后把我们理解出来的感情用到所演唱的歌曲当中, 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演唱的歌曲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 让听众觉得歌曲当中的情是真正的有感而发。

摘要:对于不同年龄, 不同阶段、不同社会阅历的人群, 在演唱歌曲时如何感受到音乐的美, 通过内心的感受与想象把音乐更加的具体化、亲切化, 这是很重要的。作为演唱者如何把音乐真正的美所表达出来呢, 笔者从理解作品、从情感经历及生活体验把握作品这几个方面试谈。

上一篇:组织能力建设下一篇:内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