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2024-08-27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精选13篇)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1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

数学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数学推理和有效提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

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数学

实践活动课程此文系2016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B/2016/13/079)、(B/2016/13/060)、2016年宿迁社科课题(SK/2016/09/72)、2016年宿迁社科课题(SK/2016/09/69)、2016年宿迁教育规划课题(2015GH197)、江苏“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高职构建“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资助课题(2014SJB333)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江苏省“333”工程基金资助.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逐渐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借助新手段,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思考中活动.

一、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对象来学习研究创新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需要借鉴与学习,因而获取资源特别重要,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就显得重要,这是任何工作所必需的信息载体.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在计算上,提倡用科学型计算器.在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排列组合数计算、方差与标准差运算等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求值.以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计算方式,使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图形图像、数据处理、线性规划求解等问题上,充分发挥Excel、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功能,配合使用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等现代化设备,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在学习媒介上,积极开发、建设、使用微课、网络课程等资源,把课堂延伸到45分钟以外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网络学习空间.

二、在数学推理中培养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数学智慧,并非单纯地通过接受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需要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知识、技能、经验、思想、素养、智慧的数学素质教育目标.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其一,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各个学习内容,其二,它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过程,其三,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环节.在“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能亲身经历用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的完整推理过程,在过程中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后,就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后,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个人钻研和借鉴学习,学生就会模仿,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形成良性循环后,创新思维就会水到渠成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从基础、核心、方法三个方面指明了创新意识的要素.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出了几个基本的切入点和路径,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在了比较实在的载体上,即围绕这三个要素,教师应紧紧抓住“数学问题”“学会思考”“猜想、验证”这几个点,做足教学中的“文章”,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就有可能得到落实.教师要善于对素材进行分类加工,引导学生多经历这样的活动.

三、通过有效提问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促进职业素养升级

把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问题化,用不断追问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发问,学生跟着教师思考.教学难度降低不代表没有思维,不难不意味着不要讲解.数学课程的意义就体现在教师在讲授中带着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获得体验.教改的宗旨是让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发挥培养职业人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让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命活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数学.通过提问能促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一步深入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升级自己的职业素养.有效提高的标准是考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得多少有效信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链其实就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上课时或提前抄写在黑板上,布置学生看书提前预习.教师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在此期间要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加强个别辅导;注重圈划批注与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其聪明才智,主动阅读、主动求解.教师必须发挥好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从知识发展和能力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素养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进行问题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学得快乐,用得方便,体验得高效.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2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创新精神

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 就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 随波逐流, 对自己就不会有高要求。因此,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教材知识产生背景等材料,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创设教学情景, 为传授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 明确数学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 又要让学生了解教材各节内容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将长远目标与近期意向结合起来, 使其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下,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激起创新热情, 激发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二、诱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有过分注重形式化的倾向, 重演绎、轻归纳, 使得学生习惯于证明现有的命题, 却不知这些命题是如何被发现的, 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势必缺乏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成绩当然不好,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

三、训练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教师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 把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 窒息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 我们必须精心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教风和学风,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要手段。而当今的社会教育,已经基本挣脱了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能够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考的能力。从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其中数学教育占有最主要比例。因此,教师在课堂和课下的教育中,应当下意识地对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进行培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他们分享和实践自己的想法,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一、高中数学教育体系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教育目标,就不得不实现创新改革课堂,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不能够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在问题提出来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自己去想,然后适当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综合大家的意见之后,最终得到解决的办法。同时,当今的教育,要更多地注重实际教学,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作用,这样教学才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最高境界。

1.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要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中,课堂氛围就至关重要。首先,教师是操控整个课堂的带头人,必须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手段来逐步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可以考虑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之间存在竞争比赛的关系,小组内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并且展示,遇到全班学生共同的问题,教师要统一做好集体解决,掌握好课堂进程的节奏。

现代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许多学校都配备全套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的设备具有多元性、灵活性和方便性的特点,同时新型设备的融入也能够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将许多虚无缥缈的东西转化为更加实际化,能够看得见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之下,更能够有效深入理解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2.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

创新、创意是当今流行的词语,拘泥于传统模式和方法的企业和机构将会永远得不到深远发展,思考的人都会不断有问题的提出,因此教师也应该要格外重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哪怕问题本身是错误的,教师也应当恰当引导和纠正,而不是批评学生,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于有价值问题的提出,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找准切入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高中数学教育体系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当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单一提升教学成果,或者追赶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和宗旨,从而怠慢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教育的根本便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教育,只有学会了独立,自我思考的习惯,才能够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精髓。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

(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人体大脑接受知识的程序来看,需要视觉、听觉和各个神经的协调配合,其中最直接的便是眼见为实。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个特点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是能够让学生针对看得见的现象或者变化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再将这些信息转换到大脑进行仔细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和习惯的养成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进程和方法,如果有不恰当之处,要能够第一时间去指出和更正,确保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思考知识方法和体系。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许许多多科学家的真实事迹都告诉我们,只有大胆思考,往往能够创造奇迹,比如说像爱迪生等,他们都是不走寻常路的先例。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大胆想象能够开拓学习的思维,往往也会有新的突破和灵感。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思维,不要受到任何传统思维的束缚。

(3)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许多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的能力,也是需要一定引导和激发才能够最终体现出来。其中,创新能力是一个代表,要去激发创新的能力,首先就要能够大胆思考,如果学生能够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思考,那么他解决问题的角度,就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更多的角度,这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所在。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角度,起初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可以下意识抛出一个问题,再试着提出两种思考方式,思维打开之后,再让学生沿着其他角度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师也应当在教学环节当中多增设一些合作学习,共同思考的板块,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团队中合作学习,共同寻找多种解决方案。齐心协力去探讨问题。这种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十分提倡的新能力。

2.利用数学中的解题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目的是为了能够解决问题,但是世界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当中,都有一定的内部联系。只有培养创新思维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这些知识自主联系起来,找到内部的规律,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这样既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又能够方便记忆。数学的逻辑性和调理性,在这种能力中有很大体现。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数学课堂,去创新发展思维理念,课堂成為学生的展示平台,学习平台,思维平台,同时题目成为学生证明自己,解决问题的载体,教师是学生成长和思维过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检讨,自我解决问题,同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会小组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问题解决之后,学会回过头来进行方法总结,自我反思,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在下一次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下意识改变方法,由此便能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是整个培养计划中最关键的一个角色,既不能够喧宾夺主,同样也不能毫无用处,因此这个度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教师在全程中只起到协调引导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提供恰当的帮助,在学生懈怠的时候,适当进行鼓励和激励,在学生偏离思考角度时,及时纠正他们的思考角度等。这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

在这篇文章当中,主要是对当下存在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的简单分析和目标定位,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结合一些教育背景和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旨在全面提升当今高中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型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从教育教学的长远角度来看,有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也是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必须重视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会南.谈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J].学周刊,2015(1):65.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数学思想方法

新世纪之初,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其根本在于创新人才的竞争。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水平成为影响民族生存状态的基本因素。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当务之急。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成功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教育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为了有效地改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影响,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学生是具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新力来自基本的认知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禀赋,而不是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的一种特殊技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机会,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创新。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容易形成教师权威意识,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着,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将日益通过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获得。

再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第一,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意识并从中发展学生的能力。第二,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基于个体对经验的操作,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反思,开始重视我国数学教育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而正因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相关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事实上,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可以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发展符号意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建立严格的“逻辑思维意识”。由于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观察、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归纳、概括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在发挥作用,因此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另外,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强调让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独立活动、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等,就会变“自主发展”为“自由发展”。所以,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当在发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化,随着西方数学教学理论的引入,“大众数学“、“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等以借鉴西方教学为主流的教学改革浪潮对我国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涌现了许多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如:“MM”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活动教学、开放教学、探索教学等等,数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透过各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遵循同一教学理论一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即:(1)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2)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事实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纳众家之”: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数学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正确的教师观和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寻找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结合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并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只有落实于素质教育之中的创新教育才是有效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韩加架著.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能力.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xx

[3]皮连生著.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5

创新数学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山东莒南●姜守兵

小学教育是为学生打好良好教育背景的基础阶段。在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不是分数和成绩,而是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是数学思维,应该从小培养,但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阴影影响,一些教师并没有转变教学方式。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几点建议,以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思维,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国家锻造栋梁之才。

一、提倡多样化的算法,找出最优化的解法

提倡多样化的算法,找出最优化的解法,实际上正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协作、探讨、提炼、总结的能力。在小学阶段中,有许多题目有不同的算法,甚至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题,比如有的可以用方程式计算,很多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计算,还有些数学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也能另辟蹊跷。

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小学课堂已将越来越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实行一种开放式教学的方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和趋势,开放是思维的开放,但是与此同时,开放需要引导,特别是心智方面。引导心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数学解答提倡多样化算法。教师在学生探讨出了非常多的算法之后,可以告诉学生,让其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正确的算法。但是教师应该给出选择标准(比如最优、最简单、容易理解的方法为首先最优),让学生在心中有一个准绳。毕竟,数学的一大核心和一大追求就是追求最优和简捷。

例如在低年级教授乘法课程时,以27×12 为例,可以归纳出好多种算术方法,但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连乘法(如27×3×4…27×2×6…还可以细分为3×9×2×6…3×3×9×4)等;二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这种方法也可以细分为好几种算法,如27×10+27×2、12×20+12×7 等。还有则是教师想要教给学生的乘法竖式。但是这几种算法应用在本题中都可以算作简便,下一步骤就是要教给学生27×13,这类的题目,如果再使用乘法分配律或者连乘法就会显得略为复杂,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竖式简便易用、不易出错的优点,学生自然就会择优选择,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让学生开拓了眼界和思维。最后,教师将最优、最简便、最不易出错的`几种算法总结出来告诉学生。

二、增加贴近生活的数学题目,增强学生在生活中思考的能力

数学是一个比较抽象和概括的学科,因此有些学生一提到数学课就感到头疼,而这种对数学的厌恶感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会伴随学生终生,甚至一部分人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与此同时,数学也是一个旨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用学科。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数学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因此,更需要教师因势利导,选择学生熟悉的点来切入,从日常生活中着手。如应用题中比较经典的追击问题,可以换成两个班级学生的名字,增加学生的参与乐趣;鸡兔同笼问题等,可以带学生观察,这都是比较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引入了这些话题之后,学生也会在潜意识中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除了基本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之外,也会算一些生活中的应用题目。同时,教师要结合重点、难点反复讲解,提高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掌握能力,而不是一勺烩。

三、以生为主、以生为本,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本质上属于以人为本的行业。随着国家高标准、高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出台,为小学小班教学提供了一个大的保证。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辅资料,让学生试着讲解习题,特别是优秀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的讲解也许比老师更能够了解学生心理和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轮换定期自己出试卷、批卷子,比较谁出的试卷更加科学,题目更加有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理解的深入度,还能够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这也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对于小学数学的要求,即“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当然,在以生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好成绩是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做题训练来达到的。所以,我们在开放式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层次做练习,通过自己独立训练来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更多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途径,开放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注重引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的吸收能力,特别是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深度,培养他们优秀的数学思维和非常重要的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游刃有余。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6

一、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对象来学习研究创新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需要借鉴与学习,因而获取资源特别重要,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就显得重要,这是任何工作所必需的信息载体.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在计算上,提倡用科学型计算器.在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排列组合数计算、方差与标准差运算等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求值.以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计算方式,使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图形图像、数据处理、线性规划求解等问题上,充分发挥Excel、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功能,配合使用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等现代化设备,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在学习媒介上,积极开发、建设、使用微课、网络课程等资源,把课堂延伸到45分钟以外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网络学习空间.

二、在数学推理中培养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数学智慧,并非单纯地通过接受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需要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知识、技能、经验、思想、素养、智慧的数学素质教育目标.

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其一,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各个学习内容,其二,它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过程,其三,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环节.在“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能亲身经历用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的完整推理过程,在过程中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后,就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后,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个人钻研和借鉴学习,学生就会模仿,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形成良性循环后,创新思维就会水到渠成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从基础、核心、方法三个方面指明了创新意识的要素.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出了几个基本的切入点和路径,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在了比较实在的载体上,即围绕这三个要素,教师应紧紧抓住“数学问题”“学会思考”“猜想、验证”这几个点,做足教学中的“文章”,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就有可能得到落实.

教师要善于对素材进行分类加工,引导学生多经历这样的活动.

三、通过有效提问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促进职业素养升级

把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问题化,用不断追问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发问,学生跟着教师思考.教学难度降低不代表没有思维,不难不意味着不要讲解.数学课程的意义就体现在教师在讲授中带着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获得体验.

教改的宗旨是让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发挥培养职业人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让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命活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数学.通过提问能促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一步深入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升级自己的职业素养.有效提高的标准是考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得多少有效信息.

教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链其实就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上课时或提前抄写在黑板上,布置学生看书提前预习.教师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在此期间要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加强个别辅导;注重圈划批注与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其聪明才智,主动阅读、主动求解.

教师必须发挥好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从知识发展和能力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素养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进行问题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学得快乐,用得方便,体验得高效.

摘要:数学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数学推理和有效提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收获.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我们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各个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都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8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韩晓辉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9

在新的世纪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应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而科技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应有长远的眼光,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打好良好的基础。因此,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所谓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中的最高级别,其本质就是进取。这种进取能使人在学习工作时,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出更高的价值。然而,这种能力的源泉却来自人的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人在思考问题时有别于传统和与众不同的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批判性?p求异性以及突破性的特征。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创新思维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工作中去就能创造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价值。这种思维能力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培养出来。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并思考这个世界。从而?p培养出具有新世纪特征的能增强我国竞争能力的新型人才。

数学教学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有创新意识作指导的基础上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前瞻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若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入手。

一、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过程中,面对众多的求知者。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接收问题的能力肯定千差万别。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千万别着急、应冷静的观察、深入的了解、细心的指导。也就是: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以及反应能力。然后作为第一手资料,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最后运用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教学原则去挖掘出学生内心中的巨大潜力。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可塑之材,自己有创新之能。一旦培养出这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教师就应乘胜追击,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去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然后从众多的发言中总结出一种最简洁、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只要勤动手、勤动脑、勇于探索、积极进取都会有创新的火花绽放出来。

二、兴趣是创新的最大动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高大全的教学目标,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激发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学生却没精打采毫无反应。教学双方还有可能相互埋怨,甚至互有敌意。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消极局面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其实,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白: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有时是一堂精彩的讲演,有时却是一句鼓励的话语,有时甚至却是一个无意的肯定。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求在课堂上做到语言清晰流畅条理清楚,更要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而且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营造一种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再用发现的眼光去捕捉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并给以鼓励。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相信:学生只要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寻找、去探索未知的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再在教师的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并燃烧起创新的激情。

三、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创兴思维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和公式都是来自于生活实践之中,学生学好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再为生活实践服务。事实上,生活和数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要想使自己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用科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最简洁、最高效的办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老师教会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并从生活中感悟数学的哲理是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的助燃剂。由此看来,数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认识书本知识的内在本质,更要教会学生明白:走出课堂,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以及在实践中获得创新的手段是何等的重要。

初中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能力 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13-01

相比较发达国家的教育,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一直被诟弊。初中数学教育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薄弱的一环。相比物理、化学和地理,初中数学以枯燥著称。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学生难以理解,只能以“填鸭”方式去教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极其不利。随着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初中数学教育中不利于创新培养的主要因素

最近几年,国家实施了很多教育改革方案。包括提高升学率,使用新教材等。但往往换汤不换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强大。再加上初中数学本身的一些特点,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1.1 教育思想陈旧,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随着高考升学率的提升,初中生高中的升学率上升更高,很多县市都达90%以上。但很多初中仍旧以重点高中升学率为衡量教学指标,以“填鸭”方式教学,这些学校的老师往往以害怕学生数学成绩掉下来为借口,拒绝对应试教育作改变,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学校没什么改善。

1.2 老师综合素质不高,无创新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以生活中的经验高度总结出来的结果。相对文学,历史来说,其少了很多故事性。相对物理、化学、地理等,又少很多可以从生活或实验室中信手粘来的具体事例,在教学的多样性上有一定难度。很多教了十几年的老教师,教学方法仍旧是灌输,而且认为数学本来就枯燥,是概念的堆积,只能靠死记硬背。这些不愿接受新思维的老师,如果不拓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新思路,新方法去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改善。

1.3 教学设备没有投入

教学中的创新,除了新思路,还有要新工具。一些地方政府要求学校改变教学方法,但不愿意在教学上作一定投入,比如用了十几年的教室,仍旧是前后一块黑板,没电视机,电脑或其他辅助设施。“想叫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这样的政策,只能沦为空喊口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没实质帮助。

2 改善初中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国家在初中数学教育上加大投入,必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投入可以以国家教育科学基金的方式,作为某些学校的研究经费,资助专业人才发掘国外初中数学教育的新思想,并发展成适应中国的,可行的初中数学教学理论。另外,对国外初中数学教育中,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方法、新工具,都可以引进,并降低相关产品的关税,或者增加学校购置这类工具的补贴。除开国家的投入,针对目前初中数学教育中创新不足问题,有以下措施可供讨论。

2.1 降低应试教育影响

目前,取消卷面考试,以别的方式衡量学生素质而录取学生,还不可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宣传上的积极引导,避免学校为提升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政策的实施上,一方面可通过提高录取率,降低一两次考试对学生素质判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考题上作改进。减少死记硬背类的考题,增加跟实际生活相关和需要动手能力的考题。例如,传统的卷面考题考察学生对多边形掌握的程度,往往通过简单多变形边的加减运算,来得出复杂多边形有几条边。新的考题,可以脱离纸张,以玩具或者手工品的形式出现。考察时,完全可以发给学生相应的工具,考验其能否自己动手,将题目中要求的多边型制作出来。考题的改变,必然引导教学方法改变。

2.2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还不成熟,不能完全领悟学习的重要性,需要老师给以鞭策,家长给以短期目标的激励;另一方面,通过恰当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动力,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当成爱好,主动学习,教师教学时,必定事半功倍,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自发产生。“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2]。

2.3 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思维

因材施教,是中国人的理想教育模式。一个学生一种思路,一百个学生就一百种想法。要对一百个学生因材施教,老师就需要对学生的一百种思考都能应付。在枯燥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定要超越书本,将数学还原到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因此,教师可加强相关数学名人传记类的知识,古代数学发展的历史知识,生活常见物体运用的数学原理的知识。比如跟学生讲解圆的相交,可以通过发生“日食”时的天象,形象地给学生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展思路,在教学上有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加强。

2.4 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爱运动,爱游戏。简单的背书式的课堂教学,不仅沉闷,难以让学生接收知识,而且违背这一阶段的学生爱动的天性,让学生出现逆反心情,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教学手段没有唯一,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都可拿来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添加多媒体,电视机,复杂的玩具。视觉效果的增强,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形象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所以,适当的工具投入是新教学模式的保证。实在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并不是不能开展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力的教学。一根绳子,一个玩具,都是可利用的教学工具。甚至一个凳子也可以引发思考,旧的四方腿的凳子,摇晃后,需要加条斜撑,这便证明了三角形比平行四边形有更多的稳定性。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3]。现在的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多,初中生不爱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社会现象,但也是我们教学方法落后所导致,时代在前进,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一个师生间亲密无间,学习方式丰富而有吸引力,充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数学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心愿。

参考文献

[1]屈玉霞.论儿童教育产业的发展及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09-112.

[2]蔡建昆.初中数学教学探微[J].教学研究,2012(2):76.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篇11

一、唤起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

兴趣是从问题需要中产生的,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前提, 没有问题, 思维就会处于被动状态.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必须巧设问题情境, 拨动学生的好奇心, 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主动验证, 自己发现知识规律.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 作出底边上的高, 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 观察两个底角, 看看它们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原则, 又能启发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探索思考, 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又如,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时, 让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 然后问:“圆形的花坛会滚动吗?”我在空中用手画一个圆, 问:“这个圆可用绳子测量吗?有没有计算圆的周长的规律呢?”通过情境演示及提问, 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火花, 学生会带着问题认真地操作、观察、思考、实践, 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基础, 创新意识不能靠教师手把手地教, 而是要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熏陶, 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盲目地进行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 只有对前人知识技能不断思考、改进, 才能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进步.因此, 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超越书本, 让学生明白善于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 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有“创新”.另外, 在学生质疑、解疑、大胆发表意见时,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意见不应指责、嘲笑, 而应是在肯定他的独特见解的同时, 给予帮助纠正, 这可以给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很大的鼓励, 从而让他们更愉快、更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引导学生轻松参与创新活动

教育过程是教育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 是师生互动的双向作用过程, 教师和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 如精心设计导入, 安排好教学层次, 精心挑选训练题, 注意课堂反馈, 重视教具的作用等, 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所以教学中要敢于“放”, 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如让学生自己看课本, 让学生自己悟出概念, 让学生自己讲清思路, 让学生自己探讨疑难, 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辨析正误, 让学生自己做小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 把学生视为人格平等、自主、有潜力的人, 放下架子, 平等地和学生交流, 用探讨、商量的口吻组织教学, 允许学生自由想像,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 赏识爱护学生, 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求学生不仅学好数学, 更要学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点体会并不深, 有一道“葭生池中”的习题:今有方池一丈, 葭生池中央, 出水一尺, 引葭赴岸, 适与岸齐, 问“水深, 葭长各几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段话画出数学图形, 在所画的图形中, 要求学生分清楚哪些是已知量, 哪些是要求的, 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水深和葭长, 这样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了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 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感到学习数学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帮助学生实现创新的愿望

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经历, 就有在实际中验证的愿望, 自制试卷就是验证有效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是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的方式, 是获得学习方法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对知识重新梳理内化, 对问题重新认识与把握, 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每教完一个章节的内容, 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制试卷, 而且做好标准答案, 然后互相交换测评, 让学生也做一名创新型的出题教师.自制试卷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 是学生动手创新的过程, 在实践中, 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创新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12

宿城区埠子中心小学 肖赛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纷纷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领域、传统的教学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辅助教学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成为实现和发展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势在必行。就现代教育技术浅谈几点认识: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师职能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职能主要“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主要表现在面对面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讲求的是教什么和如何教。当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时,教师将不再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传递者的角色发挥作用,“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自己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会在信息的海洋中甄别是非。只有这样,才有能力有资格知道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提取并学习所需要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结果。它们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不仅希望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希望自己能亲自去操作、应用。特别是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走进千家万户,学生对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已不陌生,基本上都能独立操作,这就给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了物质条件,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灵活的学习场所。学生除课堂学的知识之外,还可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将已有知识在课外延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视自己的条件及需要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学习各种知识,教育过程由以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为重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发展,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出现端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信息时代,准确、迅速的获取和处理信息是未来社会劳动者的必备素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会他们如何收集、利用、交换、共享、制作、保护信息。在学科教学中,除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外,还可布置一些恰当的课外作业。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现代学习手段,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适应将来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成效与体会

1、生动有趣,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学教学中,利用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使枯燥无味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而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例如:讲授“三角函数图象变换”运用计算机将绘图与计算依层次展开,疑难反复演示,吸引学生全神贯注,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气氛中获取信息。

2、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理论形象化,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学生做游戏和小猫玩球两幅动画来体现,画面上有两个小朋友,又跑来一个小朋友;有一只小猫,又跑来两只小猫,使学生知道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算,了解加法的意义;对于减法,通过动画显示气球飞起,小鸡飞走,还可利用将减去的部分慢慢移走,然后逐渐隐去消失等形象的展示,从面很好地说明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算。对于乘、除法也是一样,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平均分的概念不好理解,如第一种分法:把8个桃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几个?可在屏幕上先分别出现8个桃子和4个盘,点一下桃子,桃子就依次一个一个地飞到盘里,最后每个盘里有2个桃子,生动而又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懂得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的道理。在教学第二种分法时,则让桃子两个两个地飞到每个盘里,使学生明白8个每2个分一份,可分成4份。在练习时,可出现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平均分,是平均分的怎样列出除法算式?从而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3、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低年级研究几何图形,只是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而不涉及其他性质。我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先显示红领巾、扇子等实物图,再将他们移走引出角的图形。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兴趣。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对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表示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表示1秒,都不易弄清楚;对小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满10进1,也会感到不习惯。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针对上述情况,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运动,点一下暂停,可以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年、月、日时,也是一样。

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中学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计算机人微言轻一种教学手段处于辅助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备课时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时,不能跟着屏幕“转”。要注意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要注意灵活运用现有课件和适当自制课件相结合。

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领会其编排意图,充分运用好该软件。由于该软件有的课件比较长,不利用改变播放顺序、调整播放内容,因此教学中可根据需要将课件化小,然后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3、不能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所决定,必须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一定让学生通过动手触摸实物去感知一些图形的特征,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有助于其能力的培养。

总之,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它毫无疑问的应该成为今后数学教改重要方向,可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按需分技术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必须首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能够运用新技术搜集、整理、设计、编制教育消息,开展教育活动。其次还要更新思想观念,跨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否则,即使拥有了信息技术装备,也难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参考文献: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13

中江县回龙镇中学校钟旭

数学课堂教学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当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引起很多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更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常常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经常处在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于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样,我们的课堂“一言堂”、“满堂灌”还是屡见不鲜。教师永远是主角,学生则被动的听,教师经常采用“机械模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被塑造一个个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确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把教学过程当成学生主动探究,师生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贯彻活动性,即把活动性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重新的积极性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首先,课堂教学应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教师可经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问题的背景,可以增加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如我在讲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后,就列举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提出问题:在2012年全国足球中超联赛的前二十七轮后,贵州人和队胜11场,平7场,负9场,积40分;上海申花队胜7场,平13场,负7场,积34分;北京国安队胜12场,平5场,负10场,积41分。问每队胜一场,平一场,负一场各得多少分?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又如在进行“数的乘方”的这一节的教学时,我首先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同学们,给你一张足够大的报纸,你能把它对折32次吗?大部分学生认为能,而且才对折32次,一会儿就能完成。我却故作神秘的说:同学们,未必能吧。你们知道对折32次后,报纸的厚度怎么计算吗?最后该多厚呢?对折32次后,报纸的厚度可能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这下学生全傻眼了。这样就达到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探讨,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就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创造力。例如:“过三点的圆”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过一点可作几个圆?过二点可作几个圆?圆心和半径怎么确定?通过尝试,绝大多数学生能探求出圆心及半径,接着老师可因势利导:“过三点A、B、C能作一个圆吗?三点的位置有哪些可能?如果能,能作几个圆?”学生受到上面的启发,个个信心十足,整个班级出现了热闹的场面,有点学生作了圆,有点学生作不出圆,有点之间在议论、探讨,学生思维的火花已被点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积极进行。教师及时做适当的点拨:看一看A、B、C三点的位置,同学们之间比较一下,为什么能作圆?为什么不能作圆?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问题,积极探求,互相质疑,通过比较,顺利地得出结论。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创新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式,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示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的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可贵的创新性思维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的趋势,而创新性人才才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该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该加于保护和培养。

上一篇:有关衣服的初一语文作文下一篇:寒假的趣事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