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论文

2024-07-01

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论文(精选12篇)

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1

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责无旁贷。高中是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 是学生形成世界观、培养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有义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作出贡献。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创新精神

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 就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 随波逐流, 对自己就不会有高要求。因此,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教材知识产生背景等材料,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创设教学情景, 为传授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 明确数学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 又要让学生了解教材各节内容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将长远目标与近期意向结合起来, 使其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下,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激起创新热情, 激发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二、诱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有过分注重形式化的倾向, 重演绎、轻归纳, 使得学生习惯于证明现有的命题, 却不知这些命题是如何被发现的, 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势必缺乏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成绩当然不好,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

三、训练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教师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 把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 窒息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 我们必须精心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教风和学风,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精于观察和严于逻辑的能力, 使学生体验创新。2.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展现学生创新的能力。3.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善于猜想的能力, 体会创新的乐趣。4.正向思维与强化逆向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勇于冲破思维定式, 强化创新意识。5.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巧于灵活应变能力, 形成创新能力。总之, 创新教育是当前乃至今后教改的重大课题, 需要全体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

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2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实施的办法与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高中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又是我们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贯彻的指导思想。从心理学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的过程非常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能创造出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能担当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数学教学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维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不仅要披露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又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家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暴露",不断地创新,将隐涵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头脑中,学会思维提高能力。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的途径作一些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强调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在改进教法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学”这一根本目标。

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同时,让学生从活生生的具体材料中明白:要有新的发现,首先要积极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解决问题;其次应具备丰富的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创新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比如,在立体几何中,设计等体积的正方体、等边圆柱体、球体哪一个表面积最小?让学生凭直觉回答而后再证明。

三、培养发散思维的创新

数学创新教学十分重视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二十世纪50年代,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数学教学基础上采用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无论 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一声不吭地听”,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使盛极一时80年代的“精讲多练”也是大量模仿性的练习,缺乏创新精神,把学生变成了解题机器,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四、教师在教法上的创新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学原理,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开发受教育者创新素质的教育。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会学生一般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并且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与众不同”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思维发展的求异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1 利用一题多变,训练创新思维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我精选例题,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

2 一题多解,拓新固本,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一题多解从方法的角度考虑,具有变通性的特征。开展一题多解训练,能使学生思维朝这各个方面发散。

通过以上多种证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学生能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审查,然后殊途同归,深化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

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时,能做到静动结合,给学生以实感、美感。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的旋转体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这样,就将抽象概念转化了形象直观的三维动画。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如果能根据课程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等,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六、将学生由接受型发展为自学型的创新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对中学生来说,只要获得了自己头脑中没有的知识,就可算创新。如从未知到已知,从旧知到新知;或新的见解的产生,新的结论的得到,新的问题的提出,新的解法的发现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只要立足对学生来说是“新”就行了。不过,这个“新”的得到,不应是由老师“传授”的,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实践探索得到的。

比如学习平面解析几何“曲线的交点”这节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因为所讲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看懂,两个例题也容易解答(例1是求直线被抛物线截得的线段长,例2是讨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自学,学生培养了自学能力,而且获得了新知。对他们而言,应该算是一种创新。然而,问题有待于深化。如何让学生自己从例1中抽象出不解方程组求直线被二次曲线截得的线段长的规律,从例2中探索出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来解此题的方法,那就是另一层次的创新。

对老师来说,这无疑一点不新;而对学生来说,显然是“新的”。这“新”的规律、“新”的方法,学生靠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探索得到,这就是“创新”。然后,将此二例的方法迁移到一般二次曲线,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创新。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新的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新课改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虽然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如何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有待于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超前或同行与新课改。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4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新的教材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更是一种科学的、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面向21世纪的崭新的教育模式, 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 教师往往因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符号化特征以及概念性建构, 总以为数学学习是一种高智商活动.这就导致了在数学教育教学中, 把面向全体学生挂在嘴上, 而在具体做法上, 总是把目光盯在尖子身上, 究其原因, 是对数学文化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偏颇认识与理解有关.数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完全可以成为人人都学得会, 用得好的一门科学, 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具备数学解题中的完备与熟练的技能技巧, 但教师却可以使学数学的人理解和掌握数学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并使其内化为生存智慧与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不仅对学生的现在负责, 更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反映在教学目标上, 就是要变课堂“学会”到课堂“会学”,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其中包括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体.

二、教学过程的创新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给, 学生收的接受性学习的现状.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育环境, 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促使学习的知、情、意、行得到高度和谐统一.

教学不是为了教, 而是为了学, “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学会、会学”.教学不是只是让学生继承.师生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经常“被难住”, 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运动, 因而也就不可能有规定的教法可供人们长期袭用, 这也给了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的一个机会.

当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已多样化, 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角色的转变, 使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注意:

第一, 理论联系实际.它包括从学生们熟悉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第二, 根据实际, 因材施教.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每一学生的差异性、个性, 而是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独特性, 充分完善地显示出来, 教师需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使学生个性的蓓蕾绽开出万紫千红的绚丽花朵.

第三, 倡导学生课堂讨论, 促进智力发展.课堂中通过学生“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法, 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开阔他们的思路, 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 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发现, 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如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种观点, 即“万物皆数”, 一切量都可以用整数或整数的比表示.后来, 当这一学派中的希帕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不能用整数或整数的比表示, 即不是有理数时, 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惊恐不安, 由此, 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而人们却从此认识了无理数的存在.读到这些数学故事, 学生会感到很大的鼓舞.

第五, 走出课堂.能表现出人的力量和作用的创造性劳动总是引人入胜的,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自然意向, 组织学生参加创造性的劳动, 将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开展课外研究也是一种好方法.

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5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我们已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取得了一点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当反思教学工作时,我们也总是感到有些缺憾。其实,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临床性”的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缺憾是必然的,正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样。常言道:学无止境。那么,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整理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即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学会数学式的思考方法,用数学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去解决问题。但在实际中,“说做两张皮”,有的教师仍然搞的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大搞题海战术,只抓少数的几个优秀学生,做的是“精英教育”。

2.一些教师缺乏新课改理念学习,教育观念陈旧,在教学方法上墨守陈规,照本宣科。

3.学生观偏颇。有的教师眼里只有几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视为掌上明珠,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被“打入冷宫”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不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在训练应试技能上。

4.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够。针对教学内容挖掘品德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增强。

5.普遍对学生缺少心理方面的研究,教学中缺乏对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而是有意无意偏重于培养了学生的“好胜心”。

6.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的教师讲授知识方法填鸭式,解题训练机械模仿式,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成为装知识的“容器”。

7.应用意识培养不够。教师在使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钻研不到位,数学问题中联系实际生活较少。

8.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广泛。

9.利用考试评价学生学习依然存在负面影响。

10.如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综观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有来自社会、家长对升学问题的传统观念和“望子成龙”渴求,也有考试制度、教育管理中的弊端,还有教师自身方面问题。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教学创新,其理由如下:

一、进行教学创新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提法反映了中学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新的数学课程和实践体系”。也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

新课程理念是为 “素质教育”需要而设计的,它的本身就是新时代教育创新的成果。教学一线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是“新理念要求”的落实者、实践者、体现者,不符合新理念要求的旧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进行教学创新是教学实践的本质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迎接教育发展的新挑战,顺应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学的创新。教学创新代表着教学实践的方向和先进性。教学实践是教师与学生间多维度的信息交往活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应用性、创造性等特征,其中创造性是最活泼、最生动、最富有生机和动力的本质属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的东西是解决事物发展问题的“牛鼻子”。所以,没有教学创新就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也将难以落到实处。

三、进行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数学教学创新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它要求突出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倡导数学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讲求开放思维,充分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乐学好学、善思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等等。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进行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爱因斯坦说,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不能只是“好胜心”,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说,“我们要学生做‘学问’,而不仅是‘学答’”。这些名言,无疑都说明了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作用。

四、进行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精神去体验和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创新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进行教学创新,就要打破传统的“玻璃罩”教学方式,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扬弃,在创新的教学中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呢?借鉴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做法,笔者提出如下思路,以供参考。

1.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教学创新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新思想,领会新理念,并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丰富的知识是创新能力首要的智力资源。学习教育新思想和教学新方法,以及教学的新经验,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理论指导。

2.努力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

教学的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质量。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教师努力改变教学方式,用饱满“创新精神”去感染学生,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就会有创新的成果。

3.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触点,激励创新教学的热情

培养数学兴趣,为“培养创新意识”做好情感准备和内因铺垫,必将能使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创新活动,同时在活动中诱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形成“欲思乐思善思”的学习劲头。

4.倡导问题研究,增强创新的意识

倡导问题研究,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富有成效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学习知识、学习思维方法的过程。所以,倡导问题研究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要注重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以及知识应用的体验。最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方法,在思考中学会思维方法。

探究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不断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受到关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教师的不断探讨和研究,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发展。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加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一、数学教师应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下,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是进行引导、组织和点拨。学生主要是通过自身活动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主角,学生才是起主导作用的。如果学生不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师水平再高也不会取得高效率和高成果。所以,要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应该创新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本,经常启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的学习状态中。

创新教学观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能依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智力。创新教学观念,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创新教学观念,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数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

进行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重视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学生个性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个性发展常常蕴涵着创新能力的萌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学生,这就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值得借鉴的方法。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的,问题的提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开端。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也会被激发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巧妙设置教学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比较新奇的情境,以此展现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揭秘。在设置好教学情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或者束缚,学生即使提出了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的解题思路,甚至是与数学无关的解题方法,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从某一个角度或者单纯从数学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会限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发挥。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要进行创新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并为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提供机会。当然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积极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经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并鼓励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创造性。

3.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

高中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高峰期,他们善于在某些问题上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但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探究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不强,极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改变学生的从众心理,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进行质疑,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三、数学教师应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根据创造学的原理,利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变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精选例题,让学生进行多变灵活的训练,使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一类比较简单的解题规律,并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顺、侧、逆等不同的角度训练创新思维。

四、数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应该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

1.积极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信息量大、图文融合等优势,可以把数学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形象具体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多媒体教学中,更容易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愿意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研究。

2.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創新精神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只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到实践活动中,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把学生所学到的抽象理论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不应该再把学生封闭在一个特定的知识圈子中进行集中训练,而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不断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信只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积极学习和发展,就一定会使学生的思维插上创新的翅膀,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使数学教学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季兴荣.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

[2]周大明.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6.

[3]国利军.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

浅谈高中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原则,方法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 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数学教育要面向未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不仅是国家和人民的要求, 而且是每位一线教师内心的渴望和行动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各种教育模式也随之产生, 其中提得最多的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更是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自己的责任。本文是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积累, 希望与同人共勉。

社会学中创新的概念是为人们的发展需要, 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 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 即突破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新。数学培养的是人的思维, 通过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达到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然, 脱离了创新的教育只能算是简单的说教。

一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在数学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 数学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门学科, 各行各业都需要数学。人们必须具有相当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所以人人都要学习数学, 认识数学。另一方面, 由于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 决定了数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按照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教学, 注入式多, 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 导致学生讨厌数学, 对数学没有兴趣, 久而久之, 思维僵化, 更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的创新学习才能成为可能。因此教师要大胆抛弃“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来展开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真正让教学模式适应教学, 服务于教学。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 激发学生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特别是现代社会高科技时代每一件科技产品几乎都离不开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比如人们购物后需算账, 查收各户水电费, 分期付款, 卫星的发射, 电脑的应用等都离不开数学, 因此作为教师应以慈母之心, 教师之严, 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让他们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增强自信, 从陆续出现的成功中培养兴趣。

其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还课堂于学生。课堂只有民主了, 学生才敢说, 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不能成为“课霸”, 应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不管学生说得对与错, 教师都应及时做好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最后,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渗入校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身先士卒, 尝试大胆放开,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以活动为主线,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主动发展, 构建了开放式的大课堂,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新世纪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更多、更平等。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形式已被打破, 教学中, 笔者努力创造各种展示学生才能的机会, 把学生“推”上了讲台。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 巧设问题

数学的发展展示着数学创新, 而数学创新始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因而, 数学问题的提出成了数学发展的源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数学进一步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数学科学的内容, 包括数学知识和蕴含于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两个组成部分。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是数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促进着数学事件的发现和繁衍。精神源于动机, 培养创新的精神, 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 在备课时应牢牢抓住教材体系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同时要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加以提升, 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精神。

2. 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中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的两个对象。在数学教学中, 突出数形结合思想, 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突出数学思想方法这条主线, 坚持“三要”方法, 使学生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掌握数学思维, 提高数学素养。

第一, 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预先设计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 关于诱导公式二的教学设计如下:

首先, 用三角函数定义求sin240°、sin60° (教师强调在同一坐标系中求, 为证明作铺垫) 。

然后, 由学生谈感想并进行猜想。大部分学生得出两种想法:sin240°=-sin60°, sin (180°+α) =-sinα (α为锐角) 。有学生进一步猜想sin (180°+α) =-sinα (α∈R) 。

最后, 引导学生验证。对学生的猜想和证明肯定后, 要他们看教材, 进行比较, 并展开讨论, 获得对发现与创新的体验。

第二, 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要揭示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在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时, 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要充分揭示背后隐藏着的换元法与化归思想, 并且要及时补充练习。

第三, 在讲解习题教学中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选编习题时, 首先要明确习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其次是加强数学思想方法训练的科学性。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 以及“精讲”与“精练”相结合, 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深刻性五个方面, 其中最基本的是深刻性和灵活性。思想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 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它表现为思维的多层次, 善于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维, 深入思考, 概括归类, 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的灵活程度, 它表现为思维的多角度, 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思维, 从分析到综合, 从综合到分析, 灵活伸缩, 触类旁通。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是相辅相承, 互相促进的;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因素, 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主动地思考问题, 开辟多角度思维的途径;才可能在比较中深化认识的层次, 二者并进, 将思维向多维的广阔空间拓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善于在数学教学中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浅谈高中数学创新教育 篇8

一、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创新, 就是要在素质教育质量观的要求下, 充分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营造一种民主、和平、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追求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本, 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来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重视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学习过程,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 强调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 在改进教法的同时, 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同时, 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实现“教是为了学”这一根本目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 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 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 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结论传授为主线的传递性教学思路, 而采取探究、研究性教学。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氛围

1.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 学生是配角、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2.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

3. 学生在轻松环境下,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注意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做支撑, 做到深入浅出, 以便让学生吸收。教学方法应该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严密统一的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 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造成错误, 因而在讲授一个知识点后应配以相应的练习, 这样可以从正反两面, 结合学生的解题实际作出讲解。

例如, 在两条直线平行这节课时, 教材上有一道例题, 题目是求出过一个定点并与直线相平行的直线方程。在讲解这道题时, 除了用教材上介绍的方法之外, 还要使学生掌握与一条直线平行的直线有什么特点,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非常自然地联想到直线平行条件的变化形式, 再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 相互讨论, 并对于如何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做出提示,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 指引学生逐步发现新的解题方法, 进而促进学生培养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意识, 并逐渐形成习惯, 为创新性教学提供基础。

四、注重方法的渗透

授之以渔是新课标下的一种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 它包含在数学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应用的过程当中, 也是出题的重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华, 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在复杂多变的题型中做到游刃有余。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提出问题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新课标下的教材也在培养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大程度的努力, 提出了许多研究型、开放式的课题, 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进行交流。另外, 在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上也有一些新的理解, 除了在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方面做出很大程度上的努力之外, 还要重视能力的细化, 例如表达能力、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等等,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五、加强教学后的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比较具体的数学基础知识, 因而理解是最为重要的。在教授课程之后, 应该通过随堂测验或者单元小结的形式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检测, 通过学生的成绩反馈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也应该每周写工作总结, 结合学生的成绩, 对自己教授方法以及教授内容进行反思, 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9

一、营造宽松氛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其次,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角色处于随时互换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或修正他人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从属地位, 都是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名学生,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二、鼓励质疑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特别是同学的观点, 由于商榷余地较大, 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 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 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 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三、自主探究

问题情境的提出必须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 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简单的问题必须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较难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探索完成;重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 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教师要巡回并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去, 依据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点拨, 但不可点明或点透, 否则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的价值.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 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不应只谈探索结果, 而应着重探索过程的交流.探索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轨迹.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探索结论正确的要鼓励, 错误的也应该尽量让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 此时教师不应直接去否定, 而是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疑点, 最好这些疑点能由其他学生提出, 由该生本人去思考.还要注意, 对于这样的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所显现出来的一些有趣的、大胆的、有意义的想法更要鼓励.另外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索结论, 如果讲的有道理, 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 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 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严谨性会给知识的获得者强加上一副无形的枷锁.

四、反馈评价

主动探索后的交流是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起点, 而每一次交流都可以看作是反馈评价的真实体现.反馈评价不应该只是去判断这一道题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以及对在什么地方或错在什么地方, 它也不应只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行为, 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 所以反馈评价的形式应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学生的交流过程实际上包含着自评与互评.通过交流他们可以发现自己观点中的某些不足, 通过交流他们还可以找到对方观点中的正确与缺陷之处, 通过交流最终能达到求同求真以及知识的内化.师评主要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所存在的盲点、共性问题而进行.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 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出示结论, 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 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 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 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 发展的眼光, 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 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 教学中常见的“插嘴”, 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 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 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 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 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 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 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结语总之, 教师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以能力为重点, 以活动为主线,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强调学生应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适应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高中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营造宽松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主动探索, 合作交流, “通过中学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10

关于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明确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以上种种论述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核心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至少有下列三方面特征: (1) 怀疑意识; (2) 好奇心与求知欲; (3) 发散式思维习惯 (想象力) 。创新意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因, 对创造活动的进行起激发促进的作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为一个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 教学内容的充分挖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来看, 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从数学史的角度来看, 其中蕴含着数学家追求真理、勤于探索的精神。如笛卡尔创建解析几何, 哈密尔顿创立四元数, 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经过了十几年艰苦的思索探求才得到的。从数学美的角度来看, 简洁的符号语言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涵义。如圆锥曲线的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 可以统一为二元二次的形式;它们的轨迹, 都是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的比, 是常数е的点的集合;它们又可看作平面截圆锥面所得到的截线以及天体运动轨迹。由形到数又由数到形, 由地上的圆锥曲线到太空的天体运动轨迹, 统一和谐又丰富多彩。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存在大量适合学生的探究性问题及联系实际建模的应用问题。

2. 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数学

的发展史表明, 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进展, 常常是以数学家的直觉思维为先导, 以艰难曲折的探索发现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与失败, 喜悦与苦恼, 是数学家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完美结合与体现。但作为教材却无法把这些都编写进去, 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套以定义、定理、公理编织的近乎完美的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尽可能地再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 数学原理和方法的获取以及数学方法的选择过程。同时教师更应努力展示自己的真实思维过程, 特别是思考方法的选择过程, 尝试过程。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注重归纳, 类比, 直觉和演绎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启发学生怀疑的精神, 珍视学生的疑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找好适合学生的课题。突出数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指导, 加强示范和引导,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并从中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 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 容易拓宽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给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圆锥曲线的教学中, 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 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 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 很难画得准确, 更难展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 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地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 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美地展现出来。同时, 也可展示出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条件允许时还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把网络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王汉成刘勇兵.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39) .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教育研究, 2006, (2) .

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 高中 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

一、 营造宽松氛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空间,尊重学生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態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角色处于随时互换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或修正他人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二、 鼓励质疑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三、自主探究

题情境的提出必须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简单的问题必须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较难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探索完成;重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要巡回并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去,依据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点拨,但不可点明或点透,否则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的价值。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不应只谈探索结果,而应着重探索过程的交流。探索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轨迹。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探索结论正确的要鼓励,错误的也应该尽量让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不应直接去否定,而是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疑点,最好这些疑点能由其他学生提出,由该生本人去思考。还要注意,对于这样的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所显现出来的一些有趣的、大胆的、有意义的想法更要鼓励。另外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索结论,如果讲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严谨性会给知识的获得者强加上一副无形的枷锁

四、反馈评价

主动探索后的交流是合作学习的起点,而每一次交流都可以看做是反馈评价的真实体现。反馈评价不应该只是去判断这一道题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以及对在什么地方或错在什么地方,它也不应只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行为,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所以反馈评价的形式应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学生的交流过程实际上包含着自评与互评,通过交流他们可以发现自己观点中的某些不足;通过交流他们还可以找到对方观点中的正确与缺陷之处;通过交流最终能达到求同求真以及知识的内化。师评主要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所存在的盲点、共性问题而进行。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将教育问题提到了关乎民族未来、国家命运的高度。而少数民族地区受历史原因、地理条件及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教育一直相对落后。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要求要尽快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环境,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民族教育体系。2004年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印发《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加强落后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进入2012年, “十二五规划”依然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作为重点工作部署规划。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除了政策导向, 还要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实践, 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最终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数学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买卖商品, 更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本源与基础。同时, 数学教育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国际上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学教育, 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将数学列为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数学学科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导致数学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学科以及社会分工的各个领域。数学教育的发展是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部分少数名族地区教育落后, 这其中就有体现出数学教育及其落后的现象。部分少数名族的数学教育在当前的民族条件和地理条件下, 体现出了它的数学教育基础薄弱性, 取得较好成果的困难性, 教育难题的多样性, 所以搞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是当前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

(一) 师资力量薄弱, 制约了素质教育质量

1) 教师学历合格率急需提高, 以湘西土家族为例, 目前, 全州小学有2.2%、初中有8.5%、高中有37.5%的教师学历合格率不符合教育部《21世纪教育纲要》的新要求, 教师学历合格率急需提高。

2) 学科结构不合理。文科教师多, 理科教师少;小学教师多, 高、初中教师少;大众学科多, 音、体、美、信息技术课教师少;英语、物理、化学、数学教师紧缺。

3) 教育投资不够, 难以留住优秀教师。我国当前农村教育系统的财力是很不充足的, 农村学校办公经费和国家投资于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数量极少。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教学仪器、实验设备需要更新、图书资料都急需增补。学校办公经费短缺, 教师的政策福利无法保障, 教师的奖励机制无法建立, 造成教师福利待遇严重偏低, 加之教师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 致使部分优秀教师改行、考研、外调。加之区域差别, 所需人才难以引进, 即使是本土出去的大学生都不愿回本地工作。

(二) 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新的形势下, 以往的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学以致用, 将教学与实践结合, 知识与生活结合。同时需要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学, 因特网、计算机、投影仪等工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 应该在这些新的教学工具出现之后, 有能力将这些新技术运用进日常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师可以从因特网上直接下到很多优秀的教学PPT、教学视频, 通过学习别人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并且可以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对少数民族高中数学教育模式创新的探讨

(一) 加强数学的双语教学

开展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弥补民语教学的不足。民语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社会方面的知识, 而有关自然方面知识确实极为短缺的。为了使高中生能真正走进数学世界, 能在进入大学后能进行全方位的汉语交流, 开设双语数学课十分的必要。我们把高中数学课的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以数学知识的教学为载体, 为高中生创造数学学习的良好环境, 使高中生能用汉语进行数学方面的熟练交流逐步过渡到完完全全用汉语进行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 创建和谐课堂, 有利课堂数学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教师, 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 更重要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这样才有利提高教学的效率。高中教程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都是不感兴趣, 大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 必然在数学课堂上讲话、睡觉、搞小动作等一些不良的现象, 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甚至有时教师和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闹僵, 是常见的事。因此, 为了不影响教师上课, 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必须创建和谐的课堂, 更有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注重应用, 强调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学生之所以不愿学习高中数学, 除了高中数学的枯燥外, 更多是受“学习数学无用”这一错误认识的影响。高中学生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出抽象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用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教学内容, 这无疑是弥补高中数学理论知识教学中不足的有效措施, 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数学教育是长久以来困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必须给予相当大的关注。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我们重视教育, 对现行的教育模式, 我们要加大创新力度。处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岗位的教师, 要积极提升自身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共同努力,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竞成.中学数学应用问题与数学建模的差异研究.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1年第07期.

[2] (苏) 巴班斯基著, 吴文侃等译,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国有资产总额下一篇:宫颈癌放射治疗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