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谈

2024-09-19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谈(共12篇)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谈 篇1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教材解读中培养创新

重新认识教材, 从中挖掘创新素材,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 激发兴趣, 进行创新探索, 培养创新能力。例如, 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 或因内容相似相近, 或因形式相似相近, 易造成混淆, 在教学中, 运用对比分析教学, 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 发现问题的实质, 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 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 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申、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 进行类比创新,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高中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可以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素材, 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引导, 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 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二、教法中体现创新

1. 技巧性的设问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 以问促思, 以问促变, 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注重问题的来源和选择。俗话说:“学问学问, 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 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 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 “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 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 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 例题的选择与变化

教师对教学中例题的设计和选择, 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 尽可能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要善于设计例题的变化, 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 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 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 例题的解答教学,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 激发学生认识数学, 学习数学的兴趣, 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 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三、新的学习方式构建中培养创新

1. 自主学习与创新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2. 合作探究与创新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 围绕主题搜集信息, 加工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 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直接的, 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 价值感唤醒。

4. 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 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 力求打破常规, 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谈 篇2

摘要:本文试以时代与社会需要为目标,剖析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因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的外因条件,运用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企求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作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祖国的明天如何,就要看今天的学生状况。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多次强调的“与时俱进”指示精神,我们的教育本身就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作为体育工作者就要放眼明天,着眼今天,力破陈规陋俗,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逗痛葱戮瘢顾浅晌胧本憬淖婀ㄉ枋乱档暮细窠影嗳恕?/div> 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出由来已久,而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这种高素质人才最关键的是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没有创新,人类只能停止在一个水准,社会就不会前进。创新教育是近几年来在发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实施新课标后教育界有志之士的共识。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新课标的实施,如果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中学体育同样必须以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为已任。2 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允乐观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有识之士为之呐喊助威。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尚没从学校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中退出其活动舞台,因此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允乐观。不少学校为抓升学率,对体育并不重视,体育课仅作可有可无所谓“副课”,有的仅仅作为活动课。2.1 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根据某校高三年级8个班400名学生上体育课目的调查,为考体校而参加训练的仅为16名,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目的模糊,有的甚至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接受所谓的体育知识是不会有所创新的。

2.2 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长期受“智育第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以传授为主,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被锻炼、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机械地模仿,“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学生创造思维匮乏,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失去应有的宽松、和谐、愉悦的本色,导致了学生厌倦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2.3 教学内容杂、浅、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大量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许多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什么深度,又没有同社会、家庭接轨,缺乏让同学们终身受益的内容。陈旧的内容,低水平上反复,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没有了源泉,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此外,教师队伍素质也亟待提高。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低,体育课上应付不了事。体育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3.1 创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3.1.1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掌握体育技能,用心

爱心

专心

要在体育课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提倡积极的自我精神,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3.1.2 构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气氛的基础。教师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以形成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的师生互动机制。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搞好创新教育。3.2 重新认识现行体育课堂教学

3.2.1树立新型的体育观。多年以来,体育课教学偏面重视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给予学生体力的重视和考察,致使体育课成为体能课,导致了体育课活动方式简单、枯燥、僵化。在新时代,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转变到发挥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多元功能上来。以创新意识积极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欲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3.2.2 灌输“终身体育”的新思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从意识、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增加实用的健身教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等课程内容,让学生的体育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使学生立足当前,放眼终身,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增强自觉锻炼的意识。

3.2.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一个循规蹈矩、永远步人后尘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大胆的、新颖的创设来培养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4.1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各种有效的组织和练习,以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强调体育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种方法的适应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问题假设、实验性练习、验证练习、结论评价等教学步骤,让学生去发现(确定)目标,建立问题情境,组织提问和演示活动,揭示一般原理,并将一般原理和概念付诸应用于活动中。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创造教学法

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问题的情境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师把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

4.3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倾向和思维方式等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在教师有计划指导调控下、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帮助。在合作讨论法中坚持“积极互赖,相互促进,个体责任,小组加工”四个要素。4.4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假设、用心

爱心

专心

推理、验证过程中对问题反复持续地进行探究,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情境游戏法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用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练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教学的认知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是历来注重的老问题,又是新形势下、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更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和教育责任,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走的路并不平坦,我们应以开拓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知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精神去不断探索。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心

爱心

浅谈高中数学的创新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主体性 教学手段 创新题型 实践结合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57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思维发展和构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应该重视提升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素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创新能力,但是在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很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很低。因此在新课改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高中数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完善的创新教学案例和经验,教师在开展创新教学的时候难免存在不少误区,我认为想要开展好创新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学生对自身的思维有客观的意识,能自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主体性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思考,才会具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创新教学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而是以自己为中心,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学生无法发展自己。

由于高中课业压力大、课时紧,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确实很难,但是很多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就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根本不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在乎学生是以怎样的方式获取知识的,一味的进行知识点灌输,然后让学生做习题、讲习题、做笔记。这种压抑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此阶段的高中生渴望获得主体性的发展,而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呢?

第一,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正确发挥自身监督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主导这个课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为大家讲解题型,例如当把圆和坐标轴结合起来的时候,单位圆的半径为1,那么在一三象限和二四象限的单位半径用sin和cos来表示该如何计算和推理,其实根据学生的现有数学水平,有不少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通过让学生互相合作和激发之后来发现解题步骤,而不是自己一口气告诉学生,数学学习成了知识的复制和机械地做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中心地位。

第二,教师要强调预习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和督促学生自主预习,因为预习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步入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预习式的自主学习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学生在自己预习的时候能够很好的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考速度和方向,使其对自己的思维特点有感性的把握,这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之,主体性的建立是创新教学的必然过程。

其次,关注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工具等,这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在难度上和深度上都比初中要大和深入,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存在困难,而也有很多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比较惧怕,产生畏难的心理,这都阻碍创新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但是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和最新的高科技教学手段来缓解这一难题,因为数学的抽象化思维要求导致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困难,教师通过形象性的三维立体展示和生动的图像冲击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以此来激发其创新思维的萌发和进展。

尤其是可以开展数学虚拟实验空间,让学生上机操作,在虚拟的实验室里面,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沟通交流,运用最新的教学设备进行数学的学习,在激发兴趣和动力的时候,学生的视野也被全面打开了,方便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数学近几年来的发展和这些高科技是息息相关的,数学的创新会带动科技和人们生活的进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其创新意识的增强有很好的塑造作用。

再者,创新题型也是开展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的必然过程,高中数学实际上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为很多关于定理和原理的介绍,而各个定理和图形之间也是结合的,因此学生必须通过做题来训练和巩固对这些原理、规律的认知和记忆,但是现在高中题型很多都是旧题型,翻来覆去地做历年高考题,导致学生思维受到禁锢,丧失创新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新题型,而不是没有选择地就知道做题,要做好题、创新性高的题型,这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和设计。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思维拓展题型,激发学生的思考,有些学生有余力就可以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具有挑战精神,这是创新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多选择一题多解这样的题型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多种途径来寻找答案。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自主进行题目的设定,训练其逆性思维能力,通过原理来设置题型,同学之间相互考查,在班级中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这是提升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开展创新教学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认学生是否真正把理论知识理解和消化了,也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自主重新进行知识的建构,创新不可能是理论的创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思维上和书面上,而是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注重一些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进行考查的数学题目,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创新的意识,可能在生活中遇到这个问题学生是一种思考方式,但是在学习了数学定理之后,我们可以具备另一种思考方法。例如计算某一时期的太阳高度角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地理问题,这种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来学习和应用,提高其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意识,这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另外,在假期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夏令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谈 篇4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中阶段的数学是抽象的以及枯燥乏味的, 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它的抽象而对其失去兴趣, 也有的学生会因为题目的复杂做不出来, 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兴趣的培养, 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会使老师的教学顺利的进行,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会提高, 老师在教学时, 应该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 投其所好, 安排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不但能充分的表现自己, 同时能够开放他们的思维, 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出一道数学题, 以小组为单位, 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想象, 去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对这个题目进行解答, 看到底有多少种解题方法, 这样会充分的开拓他们的思维, 发挥他们的所长, 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让他们在这种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下充分的表现自己, 让他们充分的得到满足感, 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还可以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之前, 给学生讲解发明出这个理论和公式的那些伟人的传奇故事, 这个阶段的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对其产生崇拜和敬仰,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也可以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 比如在学习函数和几何的时候, 可以通过画出优美的线条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有些学生就会比较热衷于几何图形的图案, 有些学生比较热衷于逻辑思维, 因此, 增加学生的兴趣对于他们学习数学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方式,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的教育比较死板,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按照课本的知识进行讲解, 课下给学生布置好习题, 传统的教学老师更注重的是标准答案,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只会用固定的模式去解答问题, 久而久之, 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也不会特别集中, 对于数学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产生厌倦, 老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本里的公式和抽象的文字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 这时老师可以做成幻灯片, 在多媒体上展示, 这样抽象的文字转为图形或者动画,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也会提高上课的效率, 在教学时老师要主动和学生去交流和互动, 不能只是像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去按照老师的方式去学习和解答问题, 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 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去学习, 共同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融入其中, 让他们的思维不再被动, 让他们主动在课堂上去提出他们的见解与想法, 老师再加以点评, 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不仅学会了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能像传统教育中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 让学生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老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来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时代是十分重要的, 它主要是要求学生不会依赖老师的教学, 不要被老师所牵制, 要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要学会自己去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 自己去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 不会说老师要求干什么, 课后就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这样死板的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会有任何的好处,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因此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去预习所学习的内容, 让他们自己在预习中去发现问题, 并且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尽量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的, 可以带到课堂上去, 在老师的讲解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也可以和老师进行讨论, 把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发表出来, 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解决问题, 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一个难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这时学生会充分开发他们的思维, 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合作, 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学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本中的知识, 在课堂上让学生作为主导, 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 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开发他们的潜力, 让他们在学习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翠红.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2) .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谈 篇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从教学上看,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中融入琅琅的读书声,让他们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很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问题

?ニ孀攀?学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有必要对能力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在数学教育领域内,一般能力通常包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提高这些能力将大大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结合数学教学和考试命题的实践,有必要对数学教育中如何提高一般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因此,我对高中数学学习能力型问题与创新能力型问题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给高中学生以予参考。

1.如何理解学习能力型问题

1.1 学习能力型习题的特点

1.1.1 内容新

学习能力型习题中常常出现过去没有学习过的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学习以后,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并且能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

??1.1.2 抽象性

这里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叙述通常比较简略,比较抽象,没有解释性和说明性的语言,需要学生自己去仔细揣摩、领会和理解。与平时在课堂里教师指导下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没有教师的讲解、举例和解说,没有许多感性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解这类问题往往感到很困难。

??1.1.3 学了就用

这里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很短,要求通过阅读很快就能理解新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方法,并能立即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不举例题,没有模仿的过程。因此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要求较高。

1.2解学习能力型习题的步骤

1.2.1 阅读理解

首先通过阅读理解题意,理解题目所包含的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本质:这里分为两步:

1、字面理解:要求读懂其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

2、深层理解:要求深入理解新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清新的定理和条件和结论,理解新的方法的关键等。

??1.2.2 运用

在理解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

1.3 如何提高解学习能力型问题的能力

1.3.1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同于学习能力型问题包含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在解题时要求通过自己独立学习,理解这些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总是因此要能顺利地解决这类问题必须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平时学习时要培养自己预习的习惯,在上新课之前,自己先预习,尽量通过自己独立学习掌握新的知识,而不依赖教师的讲解。

??1.3.2 重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题目中只给出名称和抽象的定义,要求通过阅读概念的定义,理解概念的本质,这就对阅读理解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定义中的词和句子能有正确的理解,再进一步能根据概念的定义辨别正例和反例,并能具体运用概念。

2.如何解创新能力型问题

2.1 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

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2.1.1 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1.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1.3 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2.2 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2.3 释放学生时间

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ヌ招兄?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谈高中语文的创新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创新教学 师生互动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全面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价值的新型教育活动。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学的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注意自主和创新的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和创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自主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自主的发展和提高。只有自主和创新做到完整统一,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自立、自强、自信、自创的精神。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则加以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调整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路回到积极、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性,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给予更多的鼓励、赞扬,并善于发掘,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二、确立教学思路,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理论

中国的教育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似乎都太过重视那一张试卷上的累计分数,最终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能掌握的、真正领悟到的实属不多,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思维被强加上枷锁,长期的束缚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泯灭。在当前的教育新时期,我们要转变“应试升学”为“终极目标”的死板思想,把目光从分数转移到培养人、塑造人上。而非把教学看成是灌输知识、理解知识并识记知识的过程,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目标体系。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言文字的灵活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容许学生中存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有效地将课上教学与课外熏陶进行有机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结合课外学习环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进行思考。吕叔湘先生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呢?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因而,若想实现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教法的创新,那么教师就要打开思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破封闭式课堂的僵局,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下给学生设定有一定创新价值的教学情境。

三、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问题,或者让学生讨论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结果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是以简单的活动次数为尺度,也不是以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为标准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高效高质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散文《古都的秋》时,我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悲秋还是颂秋,学生兴趣大增,通读全文,了解作者后,形成了两派意见,支持悲秋的学生提出了以下论据:(1)全文的景物是衰落悲催的,情感自然是悲伤的;(2)文章整体的风格是悲凉忧伤的。持颂秋观点的同学认为,作者不远千里,辗转回到故乡,其目的也在品尝故乡的秋,再从结尾看,作者甚至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挽留北国之秋,其对秋的眷恋、热爱、颂扬可见一斑。学生见仁见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寻找文章主旨的方法。我适时引导,对作品的分析一定要和作者的家庭背景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种观点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思维视角,联系到郁达夫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和生活的艰辛。所以,形成了忧郁的性格,再加上当时社会腐朽黑暗,作为一个正直善良、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自然是苦闷而消沉,找不到生活的出路,因而郁达夫的悲是发自内心的悲,即便是笑,那也是一种苦闷、恼人、悲到极点的无奈的笑。经过这样的引导、思考,学生终于达成共识,文章是悲秋的颂歌。

四、积累素材丰富语言知识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而语文学科的积累又大致可分为积累字词、积累素材、积累常识、积累方法、积累思想等方面。其中字词的积累是基础中的基础,却又是容易被师生忽略的地方。想想我们的各种优质课、公开课,师生互动,高潮迭起,热闹非凡,但一节课学完了,却少见有关字词的教学或练习;日常学习尤其是复习阶段,一些学生完成所谓的任务后无所事事,可稍加检查就会发现,学生可能连文中的字词都掌握不准确,也许在很多师生看来,字词的学习、积累太“小儿科”。字词教学固然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但字词积累却是不可忽视或轻视的。没有字词积累的扎实根基,就无法建起语文能力的摩天大厦。

总之,在教学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激活,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以创新精神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创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21世纪新人,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优秀的民族,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吧!

参考文献:

[1]杨岩.让高中语文课堂在简约中实现高效[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5,(03).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创新 篇7

在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创新之前, 我们先了解一下高中数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的教育自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 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国家教育级别的变化, 并没有改变主要课程的地位和安排。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 与语言文字同等重要, 数学和语文是一个民族所必有的基础。中华民族从小学起就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且能在以数字为主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中, 掌握生存的本领和技巧, 数学学科作为异于语文, 又不亚于语文地位的学科, 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的训练, 也同样是改变社会群体整体思维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中学教程。

到了高中, 语文和数学在教学中虽然地位不变, 但随着人年龄的增长, 接触的社会面和知识面也越广, 每天能够掌握的知识也在逐渐地增加和累积, 对知识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广泛。所以, 与语文和数学并列齐驱的学科也就越来越多。数理化、外语、史地生等以语文和数学为基础的课程也相应地进入高中课堂的教材。这个阶段的高中教学也异于小学和初中的教学, 要求学生要掌握的数字组合和逻辑符号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复杂, 以数字为基础, 以计算为主要技巧来掌握, 演变产生不同的变量和变体, 高中数学也作为从最原始的学习阶段到走向成熟的学习阶段的一个延伸。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的教学作用了。

通过对高中数学在义务教育中教学地位的认识, 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数学学科在这个阶段的重要意义, 我们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做了一个先头的预示, 以对下一个环节“创新”有了理论上的准备。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经历了多次的修订,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就是: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 也就是掌握好数学概念。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这个大前提, 同学们解起题来才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所以, 要帮助学生把概念、定理、公式都理解透彻, 掌握全面。

针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数学思维模式化和即成理论的偏差,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盲目的模式化答题, 教师只注重成绩不重视创新的教学方法, 早就有从事数学教学的研究者指出过, 但问题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没有本质的改变。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 最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能力, 现在笔者将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 谈谈数学教学中, 有助于改善教学目的和行为的创新方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探索

1. 利用逆向思维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为了达到一个目的, 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在数学中, 很多习题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解法去完成。比如:求空间两条异面直线的夹角, 可以用定义和向量法, 也可以用坐标法。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通过一题多解, 归纳出不同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提高。

2. 快乐的数学学习。

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等基础学科的地方在于, 它是根据人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而产生的学科。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极强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逻辑思维创新现实也就由此而来。因而, 对于新时代的高中数学的创新, 本人认为可以结合这个时代人对数字的敏感, 以及数字对人的作用, 让数学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书面上, 还要通过数字组成的静态和动态的图像、图案作清晰生动而又不失深度的演绎。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地延伸。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让庞大的学生群体, 在拥有优良基础的前提下完成数学教学的探索和改造, 实属不易。因为, 学生的学习基础良莠不齐, 无法在相同的环境中做到人人运用自如, 快乐地学习数学。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 把创新思维能力传授给每一位学生, 因地制宜、因人而宜、量体裁衣, 使快乐数学学习成为一种趋势和习惯。

3. 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新课程中强调:教师的身份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长期的应试教育, 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 其实, 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 这样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抑制着创造型思维, 学生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天赋。新课程指导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 师生之间以朋友相处, 一起快乐地学习。鼓励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 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

摘要:在这里以数学教学为例, 分析数学对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效果。

浅谈高中地理创新教学 篇8

一、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高中地理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新意识淡薄

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 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较慢, 并且大多数教师仍然坚持着“多讲, 成绩就越好”的思想。正因如此,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总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 忽略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 教学方式老化

在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习惯性地采用旧有的教学方法, 这就导致在教学中无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也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一些教师仍一味地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甚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与进步, 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

二、高中地理创新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更加重视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 我们应当充分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高中地理创新教学, 诸如利用创新来揭开高中地理的神秘面纱, 或者利用情境创设的形式来提升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 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 更好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下文将针对现今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几方面的解决措施:

(一) 创新—神秘

长久以来, 高中地理作为主科以外的学科, 大多数教师都是非专业的地理教师, 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地理教学指导。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无非是以下两种: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 (2) 同学们, 今天老师讲授的内容是……这样的开场白, 让课堂潜移默化地变成了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 无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枯燥乏味。除此之外, 教师在讲到翻书的问题上也始终一成不变, 始终使用“同学们, 请翻到……”这样的语句, 课堂缺乏新意以及创造力, 学生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积极性。

为改变这一现状,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大胆使用一些相对新颖的方式作为开场白, 如可以采取新闻评论引入法、趣闻引入法以及头脑风暴引入法等。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课之前, 给学生一定的课题进行讨论, 或者给学生讲述一个相关的趣事趣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 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堂讲解充满兴趣。这样的新课引入,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创新—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 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此,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例如, 在进行新课导入时, 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图片为学生呈现相关的课本内容, 让学生提前感受新课内容中的描述, 从而有效地为后续的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之后, 教师还可以提出几个同新课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 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创新——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 教师一向是高高在上的形象, 而学生则是一味地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 但是, 真正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和谐的。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地化被动为主动, 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更好地进行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当多多鼓励学生、赞美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为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创新地理教学势在必行。作为教师, 我们应利用各种手段创新教学过程,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无论是知识还是信息都在高速增长着, 正因为此, 社会更加需要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师, 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 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全面获取知识的同时, 获得一定的应用能力, 并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中笔者将结合高中地理这一学科, 对高中地理创新教学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聂小彤.高中地理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8) .

[2]谢上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0) .

[3]徐怀彬.让创新教育走进高中地理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 (12) .

谈高中语文的创新教学 篇9

一、注意自主和创新的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和创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自主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自主的发展和提高。只有自主和创新做到完整统一, 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自立、自强、自信、自创的精神。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教师则加以正确的引导, 及时纠正, 调整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路回到积极、正确的轨道上来, 同时, 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性, 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给予更多的鼓励、赞扬, 并善于发掘, 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二、确立教学思路, 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理论

中国的教育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似乎都太过重视那一张试卷上的累计分数, 最终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 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能掌握的、真正领悟到的实属不多, 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 思维被强加上枷锁, 长期的束缚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泯灭。在当前的教育新时期, 我们要转变“应试升学”为“终极目标”的死板思想, 把目光从分数转移到培养人、塑造人上。而非把教学看成是灌输知识、理解知识并识记知识的过程, 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目标体系。语文学科的特点, 决定了语言文字的灵活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 容许学生中存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 有效地将课上教学与课外熏陶进行有机的结合, 是非常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结合课外学习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通常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进行思考。吕叔湘先生说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什么作用呢? 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 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因而, 若想实现教育改革, 实现教学教法的创新, 那么教师就要打开思路,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破封闭式课堂的僵局, 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下给学生设定有一定创新价值的教学情境。

三、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问题, 或者让学生讨论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 结果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是以简单的活动次数为尺度, 也不是以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为标准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高效高质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比如, 在学习郁达夫的散文《古都的秋》时, 我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悲秋还是颂秋, 学生兴趣大增, 通读全文, 了解作者后, 形成了两派意见, 支持悲秋的学生提出了以下论据: (1) 全文的景物是衰落悲催的, 情感自然是悲伤的; (2) 文章整体的风格是悲凉忧伤的。持颂秋观点的同学认为, 作者不远千里, 辗转回到故乡, 其目的也在品尝故乡的秋, 再从结尾看, 作者甚至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挽留北国之秋, 其对秋的眷恋、热爱、颂扬可见一斑。学生见仁见智,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寻找文章主旨的方法。我适时引导, 对作品的分析一定要和作者的家庭背景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这种观点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思维视角, 联系到郁达夫幼年丧父, 从小就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和生活的艰辛。所以, 形成了忧郁的性格, 再加上当时社会腐朽黑暗, 作为一个正直善良、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自然是苦闷而消沉, 找不到生活的出路, 因而郁达夫的悲是发自内心的悲, 即便是笑, 那也是一种苦闷、恼人、悲到极点的无奈的笑。经过这样的引导、思考, 学生终于达成共识, 文章是悲秋的颂歌。

四、积累素材丰富语言知识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 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 而语文学科的积累又大致可分为积累字词、积累素材、积累常识、积累方法、积累思想等方面。其中字词的积累是基础中的基础, 却又是容易被师生忽略的地方。想想我们的各种优质课、公开课, 师生互动, 高潮迭起, 热闹非凡, 但一节课学完了, 却少见有关字词的教学或练习; 日常学习尤其是复习阶段, 一些学生完成所谓的任务后无所事事, 可稍加检查就会发现, 学生可能连文中的字词都掌握不准确, 也许在很多师生看来, 字词的学习、积累太“小儿科”。字词教学固然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 但字词积累却是不可忽视或轻视的。没有字词积累的扎实根基, 就无法建起语文能力的摩天大厦。

总之, 在教学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激活, 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以创新精神为指导, 转变教学观念, 不断探索创新,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21 世纪新人, 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优秀的民族, 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而努力奋斗吧!

摘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 但是, 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结合教学实践, 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希望能对高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学,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岩.让高中语文课堂在简约中实现高效[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3) .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10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新的教材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更是一种科学的、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面向21世纪的崭新的教育模式, 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 教师往往因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符号化特征以及概念性建构, 总以为数学学习是一种高智商活动.这就导致了在数学教育教学中, 把面向全体学生挂在嘴上, 而在具体做法上, 总是把目光盯在尖子身上, 究其原因, 是对数学文化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偏颇认识与理解有关.数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完全可以成为人人都学得会, 用得好的一门科学, 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具备数学解题中的完备与熟练的技能技巧, 但教师却可以使学数学的人理解和掌握数学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并使其内化为生存智慧与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不仅对学生的现在负责, 更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反映在教学目标上, 就是要变课堂“学会”到课堂“会学”,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其中包括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体.

二、教学过程的创新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给, 学生收的接受性学习的现状.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育环境, 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促使学习的知、情、意、行得到高度和谐统一.

教学不是为了教, 而是为了学, “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学会、会学”.教学不是只是让学生继承.师生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经常“被难住”, 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运动, 因而也就不可能有规定的教法可供人们长期袭用, 这也给了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的一个机会.

当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已多样化, 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角色的转变, 使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注意:

第一, 理论联系实际.它包括从学生们熟悉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第二, 根据实际, 因材施教.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每一学生的差异性、个性, 而是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独特性, 充分完善地显示出来, 教师需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使学生个性的蓓蕾绽开出万紫千红的绚丽花朵.

第三, 倡导学生课堂讨论, 促进智力发展.课堂中通过学生“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法, 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开阔他们的思路, 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 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发现, 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如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种观点, 即“万物皆数”, 一切量都可以用整数或整数的比表示.后来, 当这一学派中的希帕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不能用整数或整数的比表示, 即不是有理数时, 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惊恐不安, 由此, 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而人们却从此认识了无理数的存在.读到这些数学故事, 学生会感到很大的鼓舞.

第五, 走出课堂.能表现出人的力量和作用的创造性劳动总是引人入胜的,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自然意向, 组织学生参加创造性的劳动, 将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开展课外研究也是一种好方法.

浅谈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 篇11

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以夯实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形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环境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新学习的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开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關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五、结论

教师素质是创新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阎立钦教授一再强调,要重视“教师创新问题研究。江苏省苏州市教委专门把“开发教师创造力”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他们把构建教师创新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合理配置教师、课程中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作为研究内容;马鞍山市七中则把“初中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四川新都一中,通过班集体建设来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等。创新学习确实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对教师进行培养训练,使他们逐步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成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成英姿. 自主探索式教学与中学生创新心理发展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 (01) .

[2]石碧希. 论创新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8) .

也谈高中历史创新教学的实施 篇12

一、鼓励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历史教学中, 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师的提问, 二是学生的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精心设计, 环环相扣, 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带着教学问题,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 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 通过环环相扣的发问, 层层深入的剖析,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 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 视野的开阔, 从而能够有效发展创新性思维。

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 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长足进步。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 是创新意识的初现。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 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 突破传统思维定式, 大胆求异创新,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 启迪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发问, 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 并予以肯定, 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如果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 那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兴趣越大, 问题越多, 创新能力就越能提升。

二、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后天形成的, 需要逐步的渗透与培养。给学生营造一种个性化的、民主化的学习氛围, 是创新思维的保障。在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过程中, 要开拓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个性化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及创新的精神。创造性蕴含于个性之中, 个性化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环境, 个性是在人与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 使其做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 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 他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反之, 如果环境总是对个体富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做出否定的反应, 一个人的个性自然就会收敛, 甚至消失。

旧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为管和被管的关系, 气氛紧张、沉闷与压抑。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 学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 没有个性可言, 也就失去了个人思维活跃与舒展的空间, 创新性思维的火花也就无法迸射。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 开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有其自身特殊的学科优势。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主体介入,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这样做不仅能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历史的独立思考, 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应该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鼓励学生发现自我, 表现自我, 推销自我, 敢想敢说。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建议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建议。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 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 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与服从性, 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学生应该服从老师,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学生。如果师生之间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 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那么不要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甚至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要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其次, 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最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 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 细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在历史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 哪些尚有欠缺?哪些该发扬, 哪些该摒弃?师生民主、平等地对话, 达成共识, 对言之成理、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定, 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教师会发现, 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时, 常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 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创新学习的极好动力。

总之,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 是创新性思维发展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绝对不可忽视。

编辑/云笙叹

上一篇:分散管理下一篇:高密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