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2024-07-25

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共12篇)

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篇1

高中数学的学习不仅在高中阶段, 乃至整个教学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的教学改革, 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因此,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越发引起人们的注重, 在高中教学阶段, 对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显的尤为重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 同时在学习中学会善于发现问题, 独立思考问题, 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中阶段的数学是抽象的以及枯燥乏味的, 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它的抽象而对其失去兴趣, 也有的学生会因为题目的复杂做不出来, 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兴趣的培养, 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会使老师的教学顺利的进行,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会提高, 老师在教学时, 应该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 投其所好, 安排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不但能充分的表现自己, 同时能够开放他们的思维, 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出一道数学题, 以小组为单位, 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想象, 去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对这个题目进行解答, 看到底有多少种解题方法, 这样会充分的开拓他们的思维, 发挥他们的所长, 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让他们在这种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下充分的表现自己, 让他们充分的得到满足感, 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还可以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之前, 给学生讲解发明出这个理论和公式的那些伟人的传奇故事, 这个阶段的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对其产生崇拜和敬仰,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也可以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 比如在学习函数和几何的时候, 可以通过画出优美的线条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有些学生就会比较热衷于几何图形的图案, 有些学生比较热衷于逻辑思维, 因此, 增加学生的兴趣对于他们学习数学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方式,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的教育比较死板,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按照课本的知识进行讲解, 课下给学生布置好习题, 传统的教学老师更注重的是标准答案,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只会用固定的模式去解答问题, 久而久之, 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也不会特别集中, 对于数学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产生厌倦, 老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本里的公式和抽象的文字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 这时老师可以做成幻灯片, 在多媒体上展示, 这样抽象的文字转为图形或者动画,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也会提高上课的效率, 在教学时老师要主动和学生去交流和互动, 不能只是像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去按照老师的方式去学习和解答问题, 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 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去学习, 共同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融入其中, 让他们的思维不再被动, 让他们主动在课堂上去提出他们的见解与想法, 老师再加以点评, 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不仅学会了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能像传统教育中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 让学生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老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来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时代是十分重要的, 它主要是要求学生不会依赖老师的教学, 不要被老师所牵制, 要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要学会自己去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 自己去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 不会说老师要求干什么, 课后就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这样死板的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会有任何的好处,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因此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去预习所学习的内容, 让他们自己在预习中去发现问题, 并且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尽量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的, 可以带到课堂上去, 在老师的讲解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也可以和老师进行讨论, 把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发表出来, 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解决问题, 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一个难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这时学生会充分开发他们的思维, 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合作, 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学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本中的知识, 在课堂上让学生作为主导, 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 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开发他们的潜力, 让他们在学习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翠红.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2) .

[2]刘术青, 田炳娟.转变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J].才智, 2011 (08) .

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篇2

摘要: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要实现创新教学,教师必须注重在解读教材中培养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以及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教育现状

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现状

由于高中学习任务较重,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加之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常常在数学学习上力不从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前要准备把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数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知心朋友,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并用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对于课堂生成问题和更多的实际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积极接受和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服务观,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改变课堂教学中单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动起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师不但要搞好数学教学活动,把传统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还要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无数的数学问题,只要学生善于观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就能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此外,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大意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教师自身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领悟新课程标准精神,并以新课程标准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提供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解释和理解数学问题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保障。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在高中阶段,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很强的理解和领会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新旧教材的有效衔接,明白新旧教材的变化的地方,了解教材改革的要求,进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整合和创新教材。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教材,运用教材,提高探索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并具备反思能力。课堂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有没有掌握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是否还有遗留问题等。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有效解决方法,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升教学水平。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确并树立教育目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前做到认真研究教材,并形成知识框架,总结出教学重难点,选择和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预设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以及掌握不灵活的内容,并设想好为学生疏导知识的有效方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制定不同的教学阶段。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度适宜的习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并熟练掌握。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难题,促进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再通过阶段性的测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想达到这种学习境界,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构建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模型,并把这种模型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再次,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难题能用积极的心态想办法解决。对一些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自信心缺乏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使其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能提出和其他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只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哪怕是一种误区也要给他们机会,然后给予指导和点拨,鼓励学生改正错误,提高自我。最后,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案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马上就能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数学模型。比如,一位学生在遇到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当手中有4把钥匙和4把锁时,他就不能准确地说出哪一把钥匙开哪一把锁,最多试几次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时大脑的构建过程:用其中一把钥匙来试着开所有的锁子,试四次就能产生结果了,然后在第二次的时候可以试三次,用这样的计算方法,所有试的结果累加就是10次。这位学生没有思考全面,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点拨,助其重新找到思路:在此一次的时候,只用一把钥匙试三次,如果这几次都不行的话,那就是剩下的那把锁就与之匹配了,这样累加的结果就是6次。成功的课堂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构建良性的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经常反思,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谢义华.关于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5).

[2]杨要飞.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2).

[3]吴佩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新校园旬刊,2013(7).

高中数学创新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教学

一、解读教材中培养创新

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二、新的学习方式构建中培养创新

自主学习与创新。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合作探究与创新。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研究性学习与创新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四、教法中体现创新

1、例题的选择与变化

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要善于设计例题的变化,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2、技巧性的设问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注重问题的来源和选择。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比如国际象棋的计算问题,从而发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讲究问题呈现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地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

五、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篇4

高中数学的学习不仅在高中阶段, 乃至整个教学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的教学改革, 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因此,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越发引起人们的注重, 在高中教学阶段, 对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显的尤为重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 同时在学习中学会善于发现问题, 独立思考问题, 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教学对高中生重要意义分析

从教学的角度讲, 数学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中生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不断学习数学方法, 将二者结合, 解决课本上乃至生活上的数学问题。从内容上讲, 数学是其他科目开展的基础, 例如物理、化学等, 无一不需要利用数学思维进行学习, 只有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强化数学思维, 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对于高中生而言,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更是为未来奠定文化基础, 有利于个人的未来发展。故而数学教学对于高中生而言, 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时, 要着重优化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二、培养高中生数学创新能力重要性分析

1.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现阶段教育行业全面推行高中教育改革, 提倡创新教育, 不仅要创新教学目标、还要创新教学内容, 与此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改革的大背景下, 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2.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培养高中生数学创新能力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数学建模能力、对数学问题深度思考能力、数学问题探究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对于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来说都是必要的。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 教师直接将数学思想灌输给学生,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不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能确保学生灵活应用, 不懂得举一反三, 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如果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学生会自主发现数学中的问题, 并通过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进而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 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 还大幅度改善数学教学效果,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 更加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三、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创新能力

前文已述, 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而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以下是具体措施分析。

1.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式

若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首先要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改革更新着手。数学教师要摒弃传统数学教学理念, 不断融入现代化数学思想, 给予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方式方面, 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务必要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师讲内容学生记笔记, 通常来讲, 教师在课上会抛出一个数学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然后各抒己见, 各自给出自己的答题思路, 教师针对这些答题思路加以点评并进行正确引导, 不仅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好数学问题, 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互动,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享受知识带给的快乐同时, 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主要表现在课前预习与课后思考两个方面。首先, 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将课本中的数学实例以及数学方法的运用等进行简单的了解, 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 标明难于理解的地方, 便于在教师讲课过程中重点记录。学生通过预习过程可以提高对问题的探索能力。再者, 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 要对当堂所讲知识进行巩固, 要善于抛出典型事例, 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这一问题, 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完成过程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有利于开发创新思维, 更好地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中阶段的数学是抽象的以及枯燥乏味的, 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它的抽象而对其失去兴趣, 也有的学生会因为题目的复杂做不出来, 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兴趣的培养, 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会使老师的教学顺利的进行,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会提高, 老师在教学时, 应该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 投其所好, 安排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不但能充分的表现自己, 同时能够开放他们的思维, 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出一道数学题, 以小组为单位, 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想象, 去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对这个题目进行解答, 看到底有多少种解题方法, 这样会充分地开拓他们的思维, 发挥他们的所长, 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让他们在这种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下充分的表现自己, 让他们充分地得到满足感, 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浅述, 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数学教学顺利进行及学生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切实做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兴趣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 帮助高中生培养数学创新能力, 更好地应用在学习与生活中。

摘要:本文以高中数学创新能力为切入点, 分析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切实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翠红.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2) .

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篇5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教师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烈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看法: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 科学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成果。

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 历史 ,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 自然 规律 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 经济 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 发展 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的东西的具体应用。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1、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表达方式而决定的,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

用心

爱心

专心

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及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 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 艺术 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在美国教学中,教师认为好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 发展 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主体作用,能有效地推动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挥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演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 科学 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主。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用心

爱心

高中数学的创新教学解析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主体性 创新手段 创新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43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深化,如何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更加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下高中数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虽然一直在呼吁要创新教学,但是当下很多数学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上课形式单一,内容局限性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主意识形成产生很大的阻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那如何才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总结,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谈几点意见。

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或者激發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为有的高中学生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主体发展能力,而有的还在萌发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唤醒主体意识,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主体意识的发展,学生怎么可能对数学问题产生自己的思考,怎么能够有意识和能力进行思维的创新,把众多的数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实现最终的创新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呢?

第一,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就是需要教师转变以前的灌输型教学方式,以前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完全忽略了学生,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讲解去理解新的知识,导致学生没有自己主体发展的空间和自由,逐渐地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依赖,而丧失主体发展的需求,导致主体发展受挫,对今后的创新意识培养极为不利。不难想象为什么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如何自主学习,这就是高中阶段被动学习方式和压迫式的学习导致他们丧失主体发展控制能力,更别提创新能力的发展了。

第二,建立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要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减少题量,增加学生的预习任务。很多教师反映很多学生一般根本就不会提前预习,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预习,教师采取题海战术,恨不得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全部占用,导致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自主支配,使得主体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所以教师可以把作业相对减少,让学生多留出时间来带着好奇心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即使一开始比较困难,但是只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了新的知识,他们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体发展的欲求,所以教师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合理。

第三,预习也是建立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预习可以说是根据他们的能力发展而会有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强,预习的快并且很多知识都能够掌握,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加高难度的挑战来激发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但是有的学生基本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同样的预习作业教师该怎么布置才算合理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对预习内容进行分层,然后教师在一起进行预习学案的制定,这样一张学案里面有基本的完成内容也有具有挑战性的预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层次进行选择,从而使得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和提高,为自己的创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建立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要教师进行问题导入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数学课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提出问题,具备探究问题的信心和欲望。所以教师就要在每次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加入有趣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对疑惑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发现新的解决办法,因为很多题型的解答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一种自由求知的心情敢于探索、敢于质疑,这样对其今后的创新发展才有推动作用。

其次,开展高中数学的创新教学还需要教师采取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因为很多教师的教学一般就是局限于借助课本和黑板或者教学课件来开展教学,这样的课堂千篇一律,几乎很难有什么变化,需要教师通过对课堂形式进行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穿插一些数学家将数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之后对我们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和很多科学技术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需求,创新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只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探索。

第一,很多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互联网以及高科技教学设备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使得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踊跃进行讨论,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开展顺利,这对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具有示范性意义。所以很多中年教师和高教龄的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学习新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使得新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带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从而为其创新发展做好铺垫。第二,教师可以运用网络三维技术进行数学问题的展示和解答,因为高中数学关于三维立体图形的考查很常见,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有限,教师借助于立体图形的制作和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为学生展示全新的教学形式,使其创新意识更加活跃。

最后,创新教学内容也是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内容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创新的数学题型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是先讲数学原理和概念,然后就开始做题让学生通过做题来应用数学概念。但是做什么样的题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数学题型不在多而在于新,一是要有新意,二是要有新的内容和考查要点。也就是教师不能总是让学生做历年的高考题或者模拟题,让学生成为高考的工具和做题的机器,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设置新的题型来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的视野能够充分打开,这才是创新的教学内容。第二,创新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新课改之后的数学课本中的拓展延伸模块,实际上这一模块的探究和讨论对于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可能有些内容已经初步涉及到一些高等数学的知识,但是教师不要因为这些内容高考不做考查就不讲或者不让学生接触,反而学生在接触中会发现很多数学知识原来自己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反而会促进他们的探究欲望,对创新的发展极为有利。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篇7

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学方法受到了专家、一线教师以及社会大众的关注[1].在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传统数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传授知识—分析例题—学生练习巩固”的“教学三部曲”.这个教学过程有几个特点.(1)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很多时候,教师就是教学的权威.学生只是负责听,却很少发问.(2)教学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高中数学教师讲课的内容主要是以数学课本里面的知识为主.他们的讲课的思路也是按照课本教材的顺序,比较少有创新.(3)在练习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高中数学教师一般叫学生作大量的题目,以实现“以练带学”的目的.这给了学生比较大的学业压力.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高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传授知识—分析例题—学生练习巩固”的三部曲.这一单一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潜能,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不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数学是一门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数学的教学不仅应该让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概念,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了解这个社会[2].但是,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在一般情况下仅限于课本.这不利于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2.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一些高中的数学老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采用“题海战术”,希望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一教学背景下,一些学生成为做数学题目的机器,忽视了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这就忽视学生的潜能开发.这也是人们对传统教学批评最多的地方.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不足.它们不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我们必须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高中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之间可以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合作学习[3].当他们有疑问的时候,我们对他们进行解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理念具有几个步骤.首先,要创造教学情境.在教函数y=Asin(ωx+φ)(A>0,ω>0)的图象研究中,我们可以创设同这个函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谈论.例如,摩天轮最高点离地面45 m,摩天轮的直径为40 m,并以每分钟36°的速度匀速旋转,当你从最低点登上摩天轮,3分钟后离地面多高?接下来,学生可以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三,当他们的探究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我们可以揭示这类题目的规律,并举一些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这个函数.最后,我们还需要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以提升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教育理念.他针对美国教育的弊端提出了这个概念,倡导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去学习知识,而是主动地“发现知识”.这一教育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要贯彻这种理念,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去过分干涉学生的学习,多给时间让他们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教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学生学习什么[4].在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运用教师传授授方法进行学习,建构符合自己情况的知识体系.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归因来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当他们数学成绩下降的时候,要帮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认识到成绩下降主要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的,只要自己更加努力是可以提高成绩的.而当他们成绩提高的时候,教师要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成功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只有自己继续努力,还是继续保持成绩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把握教学难度这一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知识.例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而引入坐标定义法.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他们不会过分恐惧数学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摘要: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存在着不足.这些不足表现为方法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为了提升教学效率,高中数学老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第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

[2]王丽.高中数学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初探[J].科技信息,2007,2(8):11-13.

[3]施建华.高中数学教学方法[J].教学方法, 2008,3(7):29.

浅谈高中数学创新教学 篇8

一、教材解读中培养创新

重新认识教材, 从中挖掘创新素材,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 激发兴趣, 进行创新探索, 培养创新能力。例如, 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 或因内容相似相近, 或因形式相似相近, 易造成混淆, 在教学中, 运用对比分析教学, 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 发现问题的实质, 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 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 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申、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 进行类比创新,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高中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可以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素材, 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引导, 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 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二、教法中体现创新

1. 技巧性的设问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 以问促思, 以问促变, 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注重问题的来源和选择。俗话说:“学问学问, 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 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 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 “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 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 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 例题的选择与变化

教师对教学中例题的设计和选择, 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 尽可能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要善于设计例题的变化, 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 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 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 例题的解答教学,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 激发学生认识数学, 学习数学的兴趣, 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 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三、新的学习方式构建中培养创新

1. 自主学习与创新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2. 合作探究与创新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 围绕主题搜集信息, 加工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 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直接的, 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 价值感唤醒。

4. 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刍议高中数学数列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9

一、高中数学数列的应用简析

作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列蕴含着灵活多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例如, 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 数列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生物细胞分裂、中国人口增长及密度、产品规格的设计等都会涉及到数列的应用.通过对数列的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足够的重视数列教学方法, 不断的探究、创新数列教学方法, 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熟练地掌握数列概念的同时, 能够充分、灵活的对其进行应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有紧迫感, 成就感, 还要让其在课下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二、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创新

1.数列教学设计的优化.数列、一般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数列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主要包括对数列的定义、基本特点、通项公式、分类方法、具体应用等知识点的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系统化过程, 是用系统的教学方法将数列教学理论, 同学习理论原理进行转换, 使之成为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料的具体计划.创新理念的数列教学设计解决了“教学成果”;“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问题, 通过教学设计来解决教学问题, 探究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并在新的教学方案实施以后及时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规划操作其过程程序, 判断其实施的价值.这一过程也是教学优化的的过程, 能够提高教学成果, 创造出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

(1) 创新理念下的“数学概念”.对数学对象本质属性进行反映的思维方式, 是数学概念的要点.它的定义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指明外延的, 一种是描述性的.对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 应记住其名称、了解其涉及到的范围、简述其本质属性并运用其概念进行判断.数学概念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数列.在对这些陈述性概念进行设计时, 设计者应对上述概念体现的概念特点进行表明.

(2) 创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关注学生的需要为基础的.为学生服务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当认识到,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接受能力、对同一数列概念的认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 单单的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数列的运用规律及特点是不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法更适合他们.不但可以尽可能的缩短教学时间, 让他们掌握数列教学的基本内容, 还可以通过课后有关数列的习题的练习, 强化其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对于接受能力不算很好的学生来说, 简单的数列习题应适当的留给他们, 让其自行的解决, 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 老师可以直接的进行讲解, 并帮助学生分析.从学生的具体需要出发的教学方式的创新, 才能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出现.

总之, 数列教学活动的创新, 数列教学方法的改进, 没有永恒的教学模式规定.教师运用那种教学方法, 以什么样的方式形式呈现出来, 需要数学教师灵活的掌握.以学生为教育主体, 不但要对教学内容特点特征进行考虑,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 照顾到弱势群体.

摘要:数列, 蕴含着灵活多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例如, 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 数列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生物细胞分裂、中国人口增长及密度、产品规格的设计等都会涉及到数列的应用.通过对数列的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足够的重视数列教学方法, 不断的探究、创新数列教学方法, 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熟练地掌握数列概念的同时, 能够充分、灵活的对其进行应用.

关键词:等差数列,教育模式,创新思维,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嵇东升.基于Moodle的高中数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以《等差数列》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3) .

[2]朱达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引入的十种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3) .

[3]李春梅.回归基础——例析2011年高考题中的数列问题对高考备考复习的启示[J].中学数学, 2012 (15) .

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篇10

1.一题多解式

通过一题多解, 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接近高中知识能力要求.

案例:求函数的值域解法一 (代数法) :由

解法二 (几何法) :表示过两点P (2, -2) , Q (cosx, sinx) 的直线斜率 ,

又知点Q在单位圆x2+y2=1上 (如图所示) , 显然kPA≤y≤kPB,

设过点P的圆的切线方程为y+2=k (x-2) ,

则有

所以函数的值域为

数学具有形态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在该题的解题过程中, 代数法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解决了函数的值域问题, 而几何法更巧妙地将函数式看成两点间的斜率, 点P为定点, 点Q为单位圆上的动点, 值域即为斜率的取值范围.无论是代数法还是几何法, 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动态思维, 体验到数学的思想方法, 进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2.变式拓展式

教师通过引导或补充条件进行变式训练, 随着难度的变化和解决问题的深入, 初中知识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 为高中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高中数学第一节课教学案例

首先复习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 (a≠0) , 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知识.

问题1:解方程x2+2x-3=0, x2+2x+1=0, x2+2x+4=0.

问题2: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x+k=0, 无实数根 ; 有实数根, 有两不等实数根.

问题3: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kx+k2-1=0, 有两正根 ;两负根;一正一负根.

问题4: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kx+k2-1=0有根均大于2.

问题5: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kx+k2-1=0一根大于, 一根小于1.

问题6: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x+k=0有两正根 ; 两负根 ;一正一负根.

问题7:当k为何值时, 方程x2+2x+k=0一根大于2, 一根小于1.本节课的思维容量比较大, 学生能够较好体会到高中数学 的特点 , 从而逐步 养成勤动 脑、多动手 的学习习 惯 , 逐步改变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 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冲突激趣式

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问题, 运用初中知识无法解决而冲突时, 造成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欲, 也容易实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案例:笔者在三角函数教学中, 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 两种解答方法都是无懈可击的, 但是答案不同.

上课展示 了以上两 种解法后 , 笔者先让 学生独立 思考 :“标准答案 我们已经 讲过了 , 是不是毫 无疑问呢 ? 那后面这种 解法的答 案究竟如 何呢 ? ”然后分组 讨论.讨论过程中部分小 组指出了结果, 即这两种解答全部是正确的.因为等价于8m3-6m -1 =0, 而由三倍 角公式知m =cos20°是这个方程的一个根.

高中数学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01-01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数学教育要面向未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是国家和人民的要求, 而且是我们每个一线教师内心的渴望和行动的目标。我们该做什么? 又该怎么做?我的体会是需要重新认识下面几个似乎已有答案的问题。

第一, 什么是你教学的成果?是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公式、定理、解题方法, 也许还有学生的能力、意识、情感体验等等。但我觉得学生走出校门, 所剩下的东西才能本质地反映你的教育成果。没有上进心、不会独立思考的教师很难造就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生。

第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的角色难道只能是编剧、导演、正确的化身、英明的先知?课堂不应仅仅是留给教师表演的舞台。

第三,在备课的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思考什么? 以前我的答案总是:把自己知道的、最精彩的、最与众不同的教给学生。其实我们应该逆向思考一下,怎样以最小的知识代价,引起学生最多的思考?

第四, 什么是学生的创新? 什么是教师的创新?鉴于上述认识,下面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谈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注重数学兴趣的激发, 让学生在好奇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从数学素材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讲解“象棋发明者让印度国王往棋盘上放麦粒”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兴趣; 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通过讲解中国电脑体育彩票获奖面的大小激起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 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进而形成创新的意识。

二、设计再创造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发现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究与发现, 从而获得新知,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例1:关于诱导公式( 二) 的教学设计

(1)用三角函数定义求sin240°,sin60° ( 教师强调在同一坐标系中求, 为证明作铺垫) 。

(2) 由学生谈感想并进行猜想。大部分学生得出两种想法: sin240°= sin60°sin(180°+α)=sinα( α为锐角) 有学生进一步猜想sin(180°+α)=sinα( α∈R) .

(3) 引导学生验证。对学生的猜想和证明肯定后, 要他们看教材, 进行比较, 并展开讨论, 获得对发现与创新的体验)

三、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中有些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的特点,则不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 向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例2. 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设计。

考虑到几何法作函数图象的局限性和描点分析函数性质作图应用的广泛性, 因而微调教材内容(几何法改为描点法) 作出教学设计, 并由学生独立探索。有的同学作出错误的图象; 有的同学作图正确但对单调性的判断仅凭直觉; 有不少同学推理有据, 作图正确, 颇有见地。在研究过程中, 函数性质不教自明。

四、讲究解题的教学技巧, 让学生在解题中培养创新意识。

①一题多解

在解题教学中, 不追求学生的思路跟教材一致, 跟教师一致, 而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如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 “ 已知cot α=m(m≠0)cot α=m 求cot α.”学生先后找出四种思路, 他们思维活跃, 一题多解, 竞相发言, 课堂高潮迭起。

②常规问题新解

突破常规、另辟蹊径, 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因此, 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 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解, 进行速解。学生的思路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③开放性问题

例4, 在△ABC中, ∠ACB=90°, CD⊥AB, 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 思维是开放的。教师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归纳出至少15种结论。

五、利用學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 让学生在相互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我常常在几种正确的解法中夹着一种错误的解法, 然后让学生来比较、评价哪一种解法更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给他们展现创新能力的机会。

六、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愉悦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做到: ①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 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和谐, 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 心情舒畅, 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七、发挥数学在学科之外的教育作用, 让学生在个性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学习和实践, 为不同学习水平、爱好、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展现创新能力的空间。爱好物理的学生考虑着怎样用数学来找出“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几片最好? ” “跳伞时开伞的最晚时间是如何决定的? ” 爱好计算机的学生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找到了数学模型并编出了程序。学习委员还为全班的同学建立了“学习相对成绩的管理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搬家时大衣柜是否能通过楼道? 阳台怎么封才能省材料? 有奖明信片值得买吗? 大西瓜和小西瓜哪个瓤占的比例大? 自行车胎再补合算吗? 所有这些都成为学生们用数学去思考的问题。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探析 篇1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巧妙安排,变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不在于这个问题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个问题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再去探究,如: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为数学模型,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把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效和有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自主空间,让他们会学、善学、乐学,让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高中数学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且《指南》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也指出,“教师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

从本质上看,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从传统教学单纯的“传”与“授”行为转变为让学生通过“研究”这种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进程、自主安排学习形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它理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包括数学学习过程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进到数学教学中去,通过研究性学习使数学教学中固有的师生“传承”教学模式得以改变,从而让学生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的,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教材。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三、设疑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s=Ll-q (Iql<1) 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解放自己的思想,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 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 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 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 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尝试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二)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富有探究性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三)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整体能力、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在这种理念指导下, 教师崇尚钻研教材, 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 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会超越教学过程本身, 脱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研究性

参考文献

[1]王升主编.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李三平等.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3) .

上一篇: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下一篇: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