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

2024-09-02

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通用12篇)

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 篇1

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数学教育越来越强调以生为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语言的巧妙应用,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应该着重关注的.高中数学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着感情的交流.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与教学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引导语要充满启发性、趣味性

高中数学课程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样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去接触数学新知识.此时,教师开课的引导语就具有重要意义.充满启发性与趣味性的话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充满兴趣是深入走进知识的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学生才有可能去接触新知识,去学习、体会新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新课.一方面,小故事比较符合学生对事物好奇心重的心理;另一方面,能生动形象地将新的知识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讲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高斯7岁时被送进小学,不久就在数学上显露出极高的天赋:10岁那年,老师布置了一道复杂的数学计算题,要求学生把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在讲到这里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此进行计算,调动学生与数学家的竞争心.在学生计算后,教师接着讲解高斯的算法: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的和是101,第二个数加倒数第二个数的和也是101……共有50对这样的数,用101乘以50得到5050.接着告诉学生,这种算法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

二、讲授语要充满逻辑性、具象性

数学学科较为抽象,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将教学语言化作具象性的表述,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具体化的讲解中学习知识.数学的逻辑性相当强.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具有逻辑性,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带着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数学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讲解,以符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需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教师给出这样一道题: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3,5)和B(-4,-9)两点,求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师对于该题的分析如下:我们首先应该定位的是考查什么问题.题干是一次函数,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呢?———一条直线,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解析式为y=kx+b(k≠0).又因为其图象过A,B两点,所以A,B两点的坐标适合方程,由此解出k和b.具体解题过程: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k≠0).当x=3时,y=5;当x=-4时,y=-9.可得3k+b=5;-4k+b=-9.联立以上两个等式可求得k=2.把k=2代入上式,得b=-1.所以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1.

三、提问语要把握适时性、技巧性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能作为教师与学生感情沟通的桥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问环节,把握问题的适时性,并注意提问的技巧性.提问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的提问,会给学生上课带来巨大的负担,时刻紧张着是否会被提问.当然,提问也不能太少.因为没有提问的环节,会使学生的上课状态过于松弛,很难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提问.比如,在导入过程中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密度应该是怎样的都提前预设好,并适当依据教学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在讲“圆柱的面积”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我们一起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导学生解剖圆柱,清晰看到圆柱由两个圆形以及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构成.继续提出问题:谁能帮我求一下圆柱的表面积?学生积极回答这一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将教学语言的应用发挥到最大程度,运用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语言艺术性,教学语言,实践探索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过历史的沉淀,语言的艺术性逐渐彰显,并不断渗入到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教学语言作为语言形式的一种,其本身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现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进行探究.

一、教学语言艺术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教学语言的重要作用是实现知识的传授,科学性原则是教学语言艺术性基础,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对其知识的讲解更需要客观、严谨,不得出现教学语言上的表达失误.如果教学语言失去了其该有的科学性,语言艺术性的运用将背道而驰,失去其该有的价值意义.

(二)简洁性原则

高中数学具有加强的逻辑性,教学语言如果存在过多的冗杂,会打乱学生的正常思维,造成学生思维混乱,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简洁性也是教学语言艺术性的表现特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的用简洁的语言,对数学公式、定义等进行讲解.

(三)趣味性原则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学生更偏爱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学语言具有趣味性,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在枯燥、沉寂时刻实时采用趣味性语言,打破课堂的沉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具体应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时创设问题

教学语言的范畴非常广泛,采用何种形式的教学语言应结合实践教学情况具体而定,语言的艺术性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创设问题时,突出语言的艺术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首先问题应由易到难,问题难度逐渐增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其次,问题设定应客观具体,不能过于抽象不便于学生理解,最好以生活实际案列为背景,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

(二)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口诀形式呈现

高中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较多,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对其理解掌握,很难实现对知识点的记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点.充分利于语言艺术,可以将数学知识以口诀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公式的记忆,方便学生解决应用类题型.比如说,对于三角函数诱导公式而言,教师可将其归纳为“奇变偶不变,符合看象限”.

(三)借助教学语言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充分发挥暖场语作用,即对课堂开始进行一定的开场,吸引还沉浸在课间娱乐活动中的学生,在不破坏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带动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比如说,教师讲解一些小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奇闻轶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带领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四)言语鼓励教学,增强学生自信

言语鼓励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一定的言语表扬,而不是对其进步视而不见.进行言语鼓励也是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一种,由于高中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在处理事情上非常的敏感,教师应捉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有效途径

(一)借助网络环境积累语言艺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网络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环境积累,充分掌握时代信息,积累教学语言艺术.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观看某些电视节目,借鉴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将优良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到课堂之上,提高自身的说话魅力.其次,高中生对网络媒体接触较多,教师应对流行的网络语言及时掌握,有利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总结教学语言艺术性

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往往是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总结得来,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课程而言,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很难通过捷径获得.基于此,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性,应不断的加强与其他教师,以及相关学术专家的交流,从中获取更多的教学经验,总结对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合理运用.

(三)多读书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应不断的阅读书籍,丰富自己的视野认知,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一,是对专业书籍的阅读,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对相应的数学知识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二,对文化知识的积累,语言表达能力多与文化知识蕴含状况有关,教师应多多涉猎各种书籍,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第三,由于高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通过阅读相关的心理书籍,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课堂上有效实现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结语

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 篇3

摘要: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向学生传播数学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数学知识中把握审美因素,运用多种数学方法和教学语言,使学生尽可能感受愉快,在快乐中接受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应该是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前言: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是要通过他的语言表達出来,由于高中数学学科的特殊性,语言艺术更显得特别重要,语言艺术运用的好,数学教学语言就会赋予整个数学课堂生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培养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必要的[2]。本文将对高中数学教学语言、高中数学教学语言现状以及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有所帮助。

一、高中数学教学语言

(一)高中数学教学语言的概念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顾名思义就是数学教师根据数学的教学任务,针对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的目的,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基本知识、发展智力等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语言。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因此,无论我们的教学手段先进与否,教学语言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3]。

(二)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概念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主要是指高中数学教师在根据教学规律以及审美原则的前提下,创新出既能够将知识教给学生,又能够将语言表达的方式和风格艺术化的语言。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将基础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也深刻的体现在教师所运用的语言艺术,所创造的课堂氛围以及达到的教学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学语言对数学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高中数学教学语言现状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高中学习阶段是一个学生的黄金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师更加偏重于加强对学生考试重点、难点的教学,非常注重单纯知识的教学[4]。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知识结论的总结,忽视了学习知识过程的重要性,只要学生的成绩优秀,那么教师就是好教师,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就考什么,教什么,缺乏对语言的创新,这样的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最后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二)数学教师语言底蕴不足,优化语言意识淡薄

由于数学教师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侧重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培养,长久以来也就造成了数学教师的语言底蕴不足,脑海当中没有长期以来积累的语言词汇量,在表达的同时就会词不达意,甚至词穷。一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这个科目不同于其他像语文、历史这样的学科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数学学科只要将知识更好的渗透给学生就好,认识不到语言的重要性,更不会进行语言学习。因此,在学生时代对学生语言艺术的培养是最好的时期,教师语言底蕴的不足,而且学习语言艺术的意识淡薄成为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语言艺术不够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培养策略

(一)思想上在于解放、观念上在于转变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的思想记忆教学理念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自身的语言学习开始,去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作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心设计,加强对语言艺术性的探索,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生动,能够让学生们产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就。

(二)理论上在于借鉴

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将新旧知识互相作用,融会贯通,把知识都联系在一起,然后做到学以致用。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学习了新知识,而且也复习了旧知识,巩固学习,因此,教师要先对语言艺术关注,其次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将这些进行整合、分析,最后进行强化和练习。

(三)行动上在于积累学习

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以及学习过程中加强积累和练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教育水平[5]。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数学专业知识,还要注重观察学生们的心理变化,通过艺术性的语言,让学生愿意接受知识,最后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全面发展,也能通过这个过程去体现教师个人的自身价值。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通过自主学习、培训学习等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修养。

(四)模式上从模仿到创新

我们的教学不能够仅仅限制于去模仿,我们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用新理念来改变我们落后的教学观念,根据我们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们的发展情况,运用新的观念引导我们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的艺术性,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就实现了从模仿别人到超越别人的飞跃。教师作为教育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这样在教师岗位,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教育的根本不在于传承,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创新,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可以使学生们更加喜欢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利用教学语言为学生创造教学情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实现数学教学的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小芳.浅谈中学数学的联想教学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2):59-60.

[2]殷军.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1(5):45-48.

[3]王升.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七种途径[J].教育革新,2014,14(7):12-13.

[4]曹沂华.课堂教学语言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6):10-11.

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 篇4

2、微课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切身体会自主探索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快乐,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体验.因此数学微课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3、微课教学更新数学学习方式.

微课的发展为数学教学开辟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为E -Learning,被翻译成“数字化学习”.通过E-Learning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网络中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学生通过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并为师生与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四、微课该在什么时候使用

教师制作微课,在数学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微课程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一般模式不固定,针对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内容对教学有不同的要求.

1、课前预习

课本中有很多知识,凭高中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只需要老师稍微点拨就可以明白.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老师加以指导,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配上醒目的提醒语,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五分钟左右的微课程,传到校园网或班级QQ 群,供学生点击或下载观看.通过这类微课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自学一堂课.当掌握预习方法,习惯自学时,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2、课堂当中

(1)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用微视频展示细胞分裂或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不仅使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运用微课建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教材中的重难点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 教师可将重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 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结合PPT 将其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动态实现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使其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建构.

(3)运用微课解决问题,构建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将例题讲解环节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并从中提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解答. 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协作进行问题解决. 此构建的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已建构的知识完整

化,具体化,进而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3、课堂之后

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中总有不能接受的知识点,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反复详细地讲解. 这时可以将重点概念、难点的讲解录制下来或用PPT 做成微课程.视频里面呈现出来的是完整的对某个知识点的诠释.课后学生自行下载观看,课堂上无法理解的,就可

以及时得到补充.

4、专题复习

针对高三学生,专题训练很重要. 可以把一个专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做成卡片,用PPT 工具把这些导图做成微课. 这种微课结构性强,有系统性.适合章节复习,专题复习. 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五、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人教A 版高中数学选修2⁃2 第一章第5 节中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要通过割圆术中“ 以直代曲,近似代替”的思想灵活地迁移到一般的曲边梯形上,课本通过图象,在定义域内把区间分成许多小区间,进而把曲边梯形拆分为一些小曲边梯形,对每个小曲边梯形用矩形的面积近似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再对这些近似值求和即可.教学中我们若把图象的每一个细化过程在黑板上完成,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曲边梯形面积为什么可以由足够多的矩形面积合成? 这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中最关键之处.因此,笔者做

了一个微课程,学生课后可以自己观看消化. 步骤如下:

第一步:做好教学设计.

本微课设计教学流程为:提出求曲边梯形面积的问题———回顾求圆的面积的思想方法———(类比)得出求曲边梯形面积问题的思想方法———给出解决问题的“四部曲”,并得到结果———一般曲边梯形(在轴上方)面积的求法.

本微课难点之一就是如何“ 以直代曲”.针对这个难点,微课采取的措施是引导学生在回顾割圆术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用正多边形计算圆的面积? 为什么让边数逐次加倍? 怎样才能“ 越来越接近”?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对割圆术在思想和方法层面都有一定的认识.另一个难点是对“极限”和“ 无限逼近” 的理解.针对这个难点,微课分别采用图形、数表两种方式呈现逐渐细分和无限逼近的过程,再在此基础上引出取极限的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水到渠成.

第二步:做教学课件,笔者用的是最普通的PPT.一共用了八张幻灯片,重点讲清 楚如何“ 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过程.

第三步:用录屏软件录下整个PPT 的放映,生成视频. 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 心意达微课宝,这个软件比较简单,一般教师自学都可以学会.在录屏过程中,如果怕学生观看画面还不能够理解,则可以适当地配以讲解.

第四步:上传.

把做好的微课程上传至自己学校的校园网或班级QQ 群,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下载观看.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一个微课程已经完成.在自己的班级试验了一遍,学生反应良好,纷纷表示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微课视频.为了了解学生应用此微课的效果,相应准备了一份配套练习题.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比以往有明显改善.

六、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5

王进学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下面就数学教学语言艺术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语言亲切,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语言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客。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语言繁琐罗嗦,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须知,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着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三、语言生动,确保通俗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俚的语言,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乳汁的语言。

四、语言幽默,增加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幽默他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流畅幽默而风趣的语言答疑,总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得多吧!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插科打浑,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6

一、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严谨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切的含义,每个定理都有确定的条件.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时,要准确地阐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法则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例如“形如ax = b(a,b为已知数且a ≠ 0)的方程叫最简方程”的定义,要准确地阐明为什么a ≠ 0,而且在每次叙述出“最简方程”概念时都不能遗漏a ≠ 0这个重要条件,同时让学生思考b = 0时有没有意义,以防止出现把“形如ax = b的方程叫最简方程”或ax = 0的方程无解的错误,进而让学生懂得理解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二、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精炼性和简洁性

所谓语言的精炼、简洁就是在课堂教学上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它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提高语言的质量,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并充分使用数学术语、式子、符号来表达有关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讲课语言繁琐重复、面面俱到,这样会使学生思维疲劳,注意力分散,产生厌烦情绪,效果反而不好.当然,语言的精炼,简洁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必须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拨云见日、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喜闻乐见,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可以凭借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使学生能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教师的语言也不可片面地追求生动通俗,避免低级、粗野,应当文明、规范、高雅,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乳汁.四、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改正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辄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三是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接受、记忆新知识.如有理数计算,学生不注意先确定符号,教师可幽默地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姓“正”还姓“负”?

语言的幽默要有深刻的智慧,要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丰富的知识,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否则,一味地调笑取乐,就有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五、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一、前 言

说到数学,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数字与各种符号,常常会忽略语言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数学的实际应用以及教学过程当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否应用得当,是否具有艺术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思考效率. 因此,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必须要注重教学语言的应用,发挥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发挥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在以学生为主的语言审美规律、审美原则下,合理地应用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理解,且还要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如何发挥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

( 一) 提高课前导语的趣味性

课前导语也就是老师在课堂最开始说的几句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老师都没有认识到这几句话的重要性,有的应付性的带过,还有的是直接跳过开始讲解教学内容,这非常容易导致学生整堂课都无精打采,不能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主动的进行思考. 之所以有课前导语这么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存在,是因为老师应当通过课前导语来帮助学生调节心理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收起心神,专注的投入学习与思考.

老师要想利用好课前导语这个起始性的教学环节,就必须要提高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引导性,要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并要引发学生的先期思考,引导他们以探究性的学习态度投入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等比数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为了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先期思考,可以用讲故事的口吻向学生讲述古代印度国王与智者的故事: 古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对象棋有极深的爱好,一天他邀请一位智者对弈,并承诺如果自己输了,便答应智者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不料智者轻松便赢了棋局,然后提出了这么一个要求“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 ”国王听后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便答应了下来,但是当他得知一共需要多少麦子的时候,却犯难了. 此刻,笔者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这样的“开场白”,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点燃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 二) 增强课堂提问用语的启发性

进入到正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以简洁、易懂,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 尤其是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通过增强课堂提问的启发性,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帮助他们开发思维,促进他们进行高效率的思维运动,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面向学生提问的时候,老师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与深度,并且要在清楚描述问题的同时给予一些引导性的话语来对学生进行启发. 例如,在“集合”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并集”的含义,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并集”形成一个形象、深入的认识: “一个班级由男生和女生组成,如果分别将男生和女生看作是两个集合,那么整个班级对于男生集合和女生集合而言,是一个什么样的集合呢? 你们还能够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有了这样的“实体”引导与对照,可以让学生以更加形象的思维进行问题思考,降低教学的抽象性,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思考出答案,并根据老师提出的班级案例,举出其他的并集例子,加深他们对并集的理解与认识.

( 三) 体现出评语与课堂结语的引导性、激励性

评语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语言性评价. 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表现积极,能够正确的回答问题; 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无视老师的存在,没有按照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 无论学生是哪种表现,老师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 评语一定要客观准确,具有针对性,以激励引导为主,评语有幽默评语、个性评语、情感真挚的评语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的给予评价,既可以鼓励学生,又可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课堂的结尾时,同样要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激励,要肯定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使他们对下一堂课充满期待.

三、结 语

高中作文语言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篇8

一、巧用课文中的意象,让语言散发诗意的芬芳

词汇量贫乏导致表达苍白。为什么在学了多年的语文后学生词汇量还是如此贫乏,原因很复杂。就教材来看,由于篇目的限制,词语的复现频率很低,不符合我们积累识记的科学规律,同时,高中条分缕析的课堂教学也少顾及词汇量的积累。为提升作文语言表现力,我们应当提倡学生大量积累词汇。那么积累哪些词汇又如何积累呢?

看我们的课文,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的“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为什么不种月季、牡丹或玫瑰之类的花呢,无疑前者清幽,符合作者的心境;又比如郑愁予的《错误》明明已经是现代了,为什么还要写“我达达的马蹄”呢?再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里谈到对江南的印象是“杏花,春雨,江南”,为什么不是“高楼、美食、江南”?其实都体现了文人潜意识里的爱好。同理,语文老师骨子里也浸染了这种意趣。所以我在教学课文的时候,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这些诗意的美好的意象。

比如,学《故都的秋》,学生们收集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蓝朵”;“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的落蕊”。教《兰亭集序》,学生的摘记本上写下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觞曲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三年课文意象的积累,学生慢慢就浸润了这份诗情。到高三,再对自己特别喜欢的词语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古人初学诗,有《幼学琼林》之类书籍可以参考,同样,学生拥有了这些词汇,写作时,衔珠镶玉进行灵活运用,自能营造诗意境界。

二、仿效课文中的细节,让语言充满鲜活的美感

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好的细节描写“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课文中有大量的好的细节描写,学生平时多模仿,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运用细节描写,也可提高作文的发展等级。

1.景物描写

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主要特征,个别词语、句子要做到细致入微、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具体可感而又生动鲜明的印象。如《内蒙访古》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段话很朴素,却把阴山、原野写得恬美而有生气。其中“拖”、“躺”、“沐”三个普通的字就用得很好,使阴山南麓的原野有了生命,这一生命有着安详宁静的神态,有着悠然自得的情调。

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所贫困地区的小学:“远远望去,在那黄褐色的小丘之下,有着一圈黄色的用土块造成来的平房,唯有那旗杆上飘拂着的国旗告诉你这是一所学校。”我让他借鉴《内蒙访古》中的那段话,作点修改。最后他改为:“在那黄褐色的小丘之下,卧着一圈黄色的用土块垒砌起来的平房,唯有在它上空飘拂着的国旗告诉你这是一所学校。”用“卧”字代替“有”,用“垒砌”代替“造”,用“在它上空”代替“那旗杆上”,就更形象地写出校舍的低矮、简陋和黯淡。只换了几个字,就意趣大异,携有更多的视觉信息。

2.人物描写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运用细节描写,可以传神的刻画人物,给人以形象逼真之感,可以成功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血肉丰满,进而让人感到栩栩如生。借此,我们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得到高分。鲁迅的《祝福》:“脸上瘦削不堪,……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抓住了祥林嫂最大的特点,眼睛呆滞。“间或一轮”入木三分的写出了呆滞,形同僵尸,形容枯槁,最后的结局如此悲惨和凄凉。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这种年轻女人……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那“枣子”脸形和那“满口白白的糯米”牙齿,运用比喻把云南女子写得既形象又可爱。

我有意在讲《祝福》时也讲了《云南歌会》,强调了描写人物肖像,一定要抓住对方最主要的特点,运用比喻等手法进行描绘,然后让学生在班里同学中挑一位同学进行肖像描写。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此人圆滚滚的身躯上安着圆滚滚的脑袋,中分的头发向两边梳着,透过厚厚的镜片可以看到一双小小的眼睛。像两根红肠似的的嘴巴上边长着一只小巧的鼻子,一笑起来只见原来就小的眼睛更是眯成了一条缝,嘴巴发出哈、哈、哈的笑声,浑身的肉也像注了水似的颤个不停。”他抓住了人物“胖”的外貌特征,运用比喻、叠词等方式将该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借鉴名家笔法,让语言折射出幽默的光泽

语言的个性表现不一,大气是个性,轻灵是个性,绚丽是个性,深邃是个性,质朴是个性,清新是个性,犀利是个性,幽默也是个性。老舍先生说过:“文字要生动,必须利用幽默。”作文的语言如果诙谐幽默,就能轻松地诙谐调侃,辛辣地讽刺嘲笑,让文章理趣盎然。如一些课文和当代名家们的写法:再到街上走走,矮的在高的旁边慢慢往前滚,看不着腿,基本上就是一个球了。(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他(指增疤叔)小时候很顽皮,拉屎都要爬到树上去。(孙犁《增疤叔》)审问没有多久,秘密警察弗立德里赫很不小心地“碰”了我一下,我又在昏迷状态中被运了回来。(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这些文字中作家们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反语三种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机智幽默,更富有魅力。在这方面语言训练中,可设计两种训练方式。一种是换词训练,在对比中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第二种是让学生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法描述忙乱、紧张高三生活。学生作品如下:

对于学习,我们要像野猪一样勇往直前,像狮子一样统率一切,像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对于题目,我们要像猴子一样机动灵活,有时还要像梅花鹿一样小心谨慎。

也许在一天中你要在抛物线上冲浪,在之乎者也中徘徊,在万有引力和电磁场上穿梭,在碳氢氧氮中漫步,到了最后还要拖着快散架的身子去和A、B、C跳舞。

高中作文训练的常态是老师用一堂课进行技巧的传授,再进行一两次习作练习,方法很难真正融入到学生以后的写作中去,而结合教材的作文语言训练,知识、方法就会得到反复呈现、积累和巩固。

高中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探究论文 篇9

一、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是语言艺术的范本,通过教与学领略语言艺术之魅力,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课的语言艺术,一方面来自于师生对教材所选入的经典作品其语言艺术的体味,另一方面来自于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现语言魅力的舞台。比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所选入的诗歌,每一篇都是艺术精品,在语言上的锤炼也堪称典范。以杜甫《登高》为例,萧瑟的秋天,在杜甫笔下通过语言的妙用而表达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诗人登高所见景物在巧妙的语言组合下得以有选择性地呈现,构筑了一幅悲秋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虽然只写了树木和长江,但是却用了“无边”“萧萧下”修饰落木,用“不尽”和“滚滚来”描写长江,把秋天肃杀空阔寂寥的景色在俯仰之间表达的沉郁悲凉。从而在景色描写中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可见,所选篇目是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富有张力的.语言魅力,但要将作品自身的语言美和艺术冲击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却需要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或者说是文学素养。中国美学素有“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审美原则,但对于基础教育过程中的语文教学,尚不能以此作为教学原则,因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真正地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首要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抵达它的“意义层面和美学层面”,而后才能真正明白作品的思想。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教师或许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首诗歌是杜甫在什么境况下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但这种直接告之是无意义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更不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意向、语言来构筑这个意义世界的。或者说,这种教学本身是对语言、文学艺术的伤害,它无意间就消解了所有的审美过程和思想的滋养功能。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发掘、展示、深化、提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魅力过程中,其作用是根基性的。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过程,只有老师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领略文学艺术的语言魅力,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审美教育和自主审美活动中获得艺术熏陶、审美享受。

二、教师教学的日常用语应该与语文教学对语言的重视有机结合,教学本身就要体现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质

我们熟知贾岛在写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的时候,对使用动词“推”还是“敲”踌躇了很久,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在艺术创作中,对于建筑意向、构筑意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老师应该重视教学用语的规范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就规范法性来讲,语文课老师应该是最重视语言规范性的,因为规范代表着精确。语文教学的课堂用语规范是基本要求。这种规范性不仅仅体现在一般的写作语言上的规范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理解的用语上。语言的规范性代表着严谨的教风学风。一句简单的话,可能虚词用错一个(即便是口误)也可能使得意思“谬之千里”。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规范性,是言传身教的应有之义。比如在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方面,老师应该字斟句酌,不能稍有疏忽,否则可能就让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趣味性,则在于教师的教学应该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给课堂注入鲜活的动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这是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关键,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课堂妙趣横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启发性的语言则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能否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有时候老师的语言规范、有趣,但是却没有启发性,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独角戏,所以,启发性的课堂语言是更高层级的要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教学,老师可能基本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诵、讲授文本,但是对于学生的启发呢?则不一定都能做到。为什么作者“心理颇不宁静”?这种“不宁静”在荷塘月色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疏解?这样一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在讲授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和学生一起透过文本去获得领会。再者,就是艺术性。老师的语言本身应该是能体现艺术性的。一方面语言艺术是一个教师提升课堂质量、展现教学风采最大的“撒手锏”,另一方面,教师在分析文本的时候,也应该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因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如果老师能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阐释、讲解,那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能增加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更能激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共鸣。这是优质语文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往常谈到课堂语言教学,基本都集中在教师一方,事实上,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构成的,上演教师独角戏的课堂是失败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挖掘教学语言资源,丰富语文课堂,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和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态语文课堂。

第一,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建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新角色,从而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搭建课堂教学新秩序。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语言,语文老师必须通过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全面掌握。更关键的是,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新秩序的构建。我们常说的反转课堂、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性学习的建设等教学改革理念和实践,在语文课堂中,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语言,或者是“话语权”。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更大程度上表现为“集体失语”,这种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学习方式简单、空泛,教学目标单一、有限,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通过利用语言教学的优势改变这一状态。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老师一味地分析文本,可能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但是如果让学生来扮演角色进行一场实验剧的改编、排练和演出,效果可能就更加好。因为学生既要去理解文本、还要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情感、并且要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改变,整个一个活动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语言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而这种变化,就实现了新的教学秩序构建和课堂生态的建设。

第二,以挖掘学生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兴趣为目标的“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建构,是高中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最高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就体现在他们是否以“学为中心”的地位和角色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比如,在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时候,如果只有老师的讲解,肯定是达不到效果的,因为要学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必须做足课外的功课,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难以将所有信息都传达给下学生,只能让学生按要求去做相关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效果各个学生也有差异,那么,教学前的分组讨论、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对疑难问题的梳理则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工作。所有这些工作的完成,则集中体现了老师教学的语言艺术,他的引导、鼓励、合理的安排是学生转变角色和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讨论、简明扼要地呈现问题等等,事实上已经体现了语言艺术和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因此,就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而言,构建生态语文课的关键就在语言,因为语言构成了整个生态课的核心,即老师和学生本身的语言能力在教与学之间如何实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来自于老师对语文教学语言的精到把握,也来自于学生对自我语言能力的开发和运用。语文课本身就是语言艺术课,它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老师能侃侃而谈,通过他如同演讲、朗诵那样展现“教”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教”仅仅是抛砖引玉的需要,因为学生学习的效果才是更核心的考核指标。我们现在的课程教学大纲已经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内容,那么,重视对课堂语言教学的挖掘和拓新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则是一个必需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陈国瑞.浅谈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1).

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 篇10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由此可见在交际活动中,语言始终起着重大作用,而交际语言则体现在交际的整个活动中。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呢? 提出设想:

通过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在实践中运用交际语言艺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研究性学习目的。提出最终方案:

通过观看视频材料,以及查阅资料来学习有关的交际语言艺术。设法与性格孤僻的同学小宇交往。准备工作一:

许爱华、肖品、孙红亮、董中源等:收集一些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与别人沟通的一些技巧。

准备工作二:

周 晨、孟诗韵、张文逸、王慧云等:设法了解小宇同学的相关资料,包括小宇的家庭,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平常的交往对象等。发现问题:

小宇对我们的来访有抵制情绪。改进: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设法让小宇理解并接受我们的善意。寻找恰当的话题作为切入口与其沟通,尽力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结论:

选择恰当的话题是交际活动的关键

1、从选择身边的小事开始,即使是一个小问题,只要和我们身边的个人生活有关,就都可以成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2、平时聊天时要选择一些轻松活跃的话题,要是谈一些深奥高雅或是故能玄虚的话题,别人如果对此一无所知,肯定会缺少必要的回应,即使勉强听下去,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3、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同的人所关心的话题也有所不同。像男生就比较喜欢体育、国家大事、科学知识,能女生多喜欢美容、健康等话题„„。其实只要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每一类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话题。

4、切忌逞口舌之快,唯我独尊。一时的口舌之快很可能会误了你的大事,在交谈时不要老围着自己的喜好转,开口闭口我怎么样怎么样,这样会让人觉的你很高傲。收获:

与人交际说话的一些注意点

1、说话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对父母,我们是子女,对兄长我们是兄弟,如果对弟弟、妹妹说话的语气对老人或者长辈说话就不合适了。

2、说话要尽量客观,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事实怎么样就怎们样,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有些人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坏。

3、说话要有善意。尽量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善意,尽快消除彼此的隔阂。

高中数学课的导入艺术的探索心得 篇11

关键词:教学导入;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探索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95-01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教师可开门见山的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教师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板书课题),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再如,讲《用单位园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一节时,教师可作如下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每种三角函数的数值都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的,这是我们在应用中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变成一条线段,那么应用起来就会方便的多,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单位园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这样引入课题,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而且说明了产生这堂课的背景。

二、实验引入

案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设计如下: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给每位同学发一张,让大家按这样的步骤进行,①在圆内部任意找一个不同于圆心的点A;②在圆周上有30个等分点,分别记为B1、B2、…、B30;③折叠圆纸片,使圆周上的点B1与点A重合,展开纸片后得到一条折痕;④重复上一步骤,使圆周上其余各点与A点重合,得到30条对应的折痕;⑤最后展开纸片,可以发现未被折痕覆盖到的区域正是一个椭圆的形状。这样的引入方法比之常规引入法更新颖、更具吸引力,使学生感性地认识椭圆这一几何图形,尤其是通过操作实验,营造了“做”数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智力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三、设疑导入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讲《余弦定理》时,教师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再如讲立体几何《球冠》一节时,教师可如下设疑:“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四等分,试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如何?”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议论,学生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教师这时却肯定的说:“这四部分面积时一样的,都是球面积的1/4”!又说:“这难道可能吗?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小,中间的圈要大,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球冠。”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开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学生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这个结论也将使学生经久不忘。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置疑点,是教学艺术的表现,良好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类比导入,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导入。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五、故事导入

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 篇12

一、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第一, 情感和认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 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快乐的事情.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转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

第二, 认知的直观原理.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

第三, 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 也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 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 (知识单元) 增加, 潜意识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 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第四, 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众所周知, 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再认、有意重现、有意想象、有意表象 (再造的和创造的) 、逻辑——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

第五, 人的认知过程中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或智商活动与情商活动) 统一的过程.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 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

二、情境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情境教学法的操作程序一般是:创设情境、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成果.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 发现有许多数学课型利用情境教学法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现举情境教学法在数学归纳法中的应用一例, 浅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上课了, 同学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着我, 好像在说:你今天会提出一个怎样的新问题呢?我边讲边在黑板上书写:

(2) F (n) =n2+n+41, 把n=1, 2, 3, 4代入, 得到的全是质数.

那么, 能否判断对所有的自然数n, 上述的结论永远成立呢?

创设良好的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问题的提出, 使学生的思维涟漪起了波澜, 学生议论纷纷.

“注意, 自然数是无限的, 代的过程总是有限的.”“不行”学生边思索, 又疑虑地回答.“请看, (2) 式中, 当n=39时, F= (39) 就是一个合数, 而 (3) 式中的n竟在取到125573570331359447442538767时, φ (n) 为一个完全平方数.”“那么, (1) 式中也有问题吗?”同学们惊讶地猜想道.

这一反例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动机:仅有限个验证, 不能说明命题的成立, 怎么办呢?我坚定地回答“不!”

如何证明 (1) 式成立, 实质上是证明无限多个等式成立.显然, 要逐一证明每一个等式是不可能的, 我们希望能转化为有限个命题.如何转化?如何使有限向无限突破?此时目标明确了, “有限”向“无限”突破.

我拿出十多块形状相同的长方体骨牌, 把骨牌一张接一张地竖起来, 按一定的间隔排成一行, 然后用手指推倒第一张牌, 于是第二张牌、第三张牌……, 一张接一张地倒了下去.

接着, 我又打开电脑, 更大的场面出现了:成百上千个骨牌一个紧挨着一个放在桌子上, 排列成弯弯曲曲的蛇行队伍, 突然, 一只手推倒了第一个骨牌, 紧接着第二个骨牌、第三个骨牌……依次倒下了.

生动而形象的情境把学生惊呆了, 学生们似有所触.“试问, 我们并没有依次推倒每一个骨牌, 但是所有的骨牌都倒了下去, 这是什么道理?”教师提出的新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促使学生认真思考, 议论片刻, 学生纷纷发言.数学归纳法思想的形成计划通过实验、录像开始实施了.同学甲认为要使所有的骨牌倒下, 只要推倒第一个骨牌就行了.我问:“如果第二个骨牌与第一个骨牌相距很远呢?也行吗?”大家齐声说:“不行!”于是学生乙又补充道:“每两块骨牌之间的距离要近一些, 使得一个骨牌倒下时能压倒后面的一个骨牌就行了.”由此总结出两个条件: (1) 第一块骨牌必须倒下; (2) 第R块骨牌倒下能引起第R+1块骨牌倒下.

时机成熟了, 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我及时画龙点睛:上面的结论如果用数学语言表达, 就是“已知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如果 (1) 对于数1是正确的; (2) 假定命题对数n正确, 就能证明它对于n的直接后继数n′也是正确的, 就能证明它对于所有自然数都是正确的.这就是本课的主题: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

上一篇:qq伤心心情的签名句子下一篇:法律内在道德及其价值